阅读理解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12-05 17:55: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阅读理解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阅读理解教学设计

篇1

1.了解考试中常见的句子含义题的类型。

2.在读瞳文本的基础上掌握理解句子含义的基本方法。

[学习重难点]在读瞳文本的基础上准确理解句子的丰富含义。

[课前诊断]

《苦命人》维克多・雨果。

芳汀看到自己能够生活,就有了暂时的快乐。她买了一面镜子,欣赏自己美丽的头发和牙齿,忘了许多事情,只惦念她的珂赛特。

芳汀挨家挨户找人雇她当仆人,没有人要她。后来她去兵营替士兵们缝粗布衬衫,每天可以赚十二个苏。在这十二个苏中,她得替女儿花十个。从那时起,她就没有按时如数付钱给德纳第夫妇。这时,有个老妇人,那个平时在芳汀夜晚回家时替她点上蜡烛的老妇人,把过苦日子的艺术教给她,并劝慰她,生活就好比是两间屋子,第一间是暗的,第二间是黑的。

请理解文章第五段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展示学生答案,师生共同评议。

明确:生活有两种,一种是有一点希望的贫苦生活,一科是令人绝望的悲苦生活,体现了底层人民生活的悲苦。

[考点解读]

“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侧重于考查考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作进一步分析和整合的能力。考查时,侧重对有特殊手法的词语、句子的含义的理解体会(特殊手法的词句包括:有比喻、象征、一语双关、借代、反语等手法词句以及有言外之意的词句)。

[步骤方法归纳]

(1)定位(确定含义句在文章中的位置,以便结合上下文回答)

(2)找出关键词(找出有含义的字、词、短语,比喻义、象征义、指代义、反语义、言外之意等)

(3)解释关键词(把句子带入语境中解释有含义的字词句,尽量用原文中词语回答。注意:有言外之意的词句,多问自己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4)c明句子的表达效果(与主旨相扣,表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揭示了什么样的哲理等)

[课堂演练]

《总想为你唱支歌(节选)》吕锦华

在戈壁大漠中赶路,满目皆是巨大的悲壮。走一趟大西北,人会坚强几分;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

也许有那么一天,大家会猛然醒悟: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那里挤满了人,矗满了楼,停满了车。人们会发现,大西北正在呼唤我们。尽管那里的风是干燥的,水是成涩的,但那里有可以让鸟儿展翅翱翔的天空,那里有可以让生命茁壮生成的绿洲。是的,会有那么一天,大西北会像海市蜃楼一样美丽,到那时,倾斜了的世界会重新平衡。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1)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

明确:大西北环境的艰苦恶劣、生命的顽强抗争,会强烈震撼来自其他地方的孩子,使他们学会坚强,早日成熟。

解析:抓住关键词语,进行概念分析。

(2)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

明确:南方过于精致纤巧,过于脆弱,远没有大西北粗犷坚韧。

解析:联系语境,揣摩语境义、言外之意。

[链接高考]

(2015江苏高考题《比邻而居》)

⑦这一日,厨房里传出了艾草的熏烟。原来,端午又到了。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只由它弥漫,散开。一年之中的油垢,在这草本的芬芳中,一点点消除。渐渐的,连空气也变了颜色,有一种灰和白在其中泅染,洇染成青色的。明净的空气其实并不是透明,它有它的颜色。

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

明确:不同的生活状态也有相同的生活内容;蕴含了对端午等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艾草的熏烟升华了不同的生活状态,从而达成一种火辣与安静、绚烂与明净的平衡。

解析:要立足文本的象征意义。

[课堂小结]

1.含义题答题要规范四个步骤:

定位――找关键词――解释关键词――点明效果

2.解释关键词、句的方法:

(1)还原本体法(指代、比喻、象征等还原法)

(2)抓言外之意法(多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3)联系语境法(联系上下文)

特别提醒:对于语义的理解,记住“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章”的原则

[巩固练习]

1.《西敏大寺》华盛顿・欧文

④我踯躅于拱廊之间,时而默想着这幅辉煌和颓败的景象,时而竭力去辨认那些刻在墓石上的碑文。我脚下的铺道都是墓石砌成,墓石上有三个浮雕像吸引我的注意,雕工很粗陋,经过好几代人的践踏,差不多已磨损殆尽。这是早先三位寺院住持的遗像,他们的墓志铭都已磨光,只剩下三个名字,这三个名字也无疑是后来重刻的。我停留了一会儿,对着古人这些残缺不全的遗迹,不禁幽然沉思。它们就像几艘烂船,被时间的洪流冲到了遥远的此岸:它们并不告诉你什么故事,只表示这几个人曾经活过,现在已经不在。假如它们含有什么道德方面的教训,那只讽示那种希望死后还能受人尊敬,能借着墓志铭长存下去的骄傲心理,是如何的空虚。……

解释划线句子的含义。

参考答案:运用比喻,说明遗迹已经破烂不堪,历经时光的淘洗留存到现在,本身没有什么价值。

2.《灯笼草:大地上的静物》

①在梦里,我常见到灯笼草。

⑧在田埂边,遇见一位老人,他安然地地倚着树干,抽着旱烟,把玩着一株灯笼草,喃喃自语:人噢,又到了吃草的时代了。

根据文章内容,理解第③段中“人噢,又到了吃草的时代了”一句的含义。

参考答案:过去,经济困难,人们以草果腹的时代。如今,生活富足,但蔬菜已不如草“绿色”,人们追求“绿色”的时代,写出了环境污染的严重危害(土地荒芜,庄家坍塌,粮食会越来越少),表现了老人对当今人们生活状态的深深忧虑。

[教学反思]

篇2

一、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课堂教学的现状

当前虽然素质教育不断推进,学生的个性化教育仍没有得到太多教师的关注和重视。教师在语文阅读理解教学中往往会忽视学生的个性化特点,依旧使用应试教育的方法,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死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参与程度也不高,语文阅读理解教学的重点依旧局限在考试的对错上,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并没有得到改变和提升,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学生的抵触心理比较强烈。

由于小学生的年纪比较小,认知能力还不到位,对于语文阅读理解的学习依赖性还比较强,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忽视了学生实际情况,语文阅读理解教学要么过于简单,要么过于繁杂,不能与学生的实际相适应,语文阅读理解课堂教学的效果自然就不理想。

二、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课堂教学方法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在阅读文章内容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只是让学生靠着自己的想象去感受文章,学生很难理解,尤其是一些学生根本没见过、听过的内容,学生头脑中很难浮现出相应的形象,容易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为学生展示生动、形象的画面,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感受课文的意境,更加轻松地理解文章内容。

例如,在学习《彩色的翅膀》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创设情境,在图片的旁边可以配备一些词语,让学生仔细认读,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蝴蝶与西瓜之间的授粉联系。通过情境创设,自然巧妙地引出学习的内容,通过语言与音乐作为阅读教学的辅助手段,实现了意境的交融,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理解文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课文内容,领悟了其中所要讲解的核心理念。

2.强化阅读教学中的朗读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认识到朗读对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语文教学心理学研究指出,小学生在阅读时注意力的稳定性不强,大声朗读能够使他们的注意力保持稳定,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等也有着很好的作用。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是这个道理。大量的阅读能够使学生的视野进一步开阔,不管是口头和书面表达都需要学生的用词准确、连贯、句式灵活多变,内容具体、清楚。朗读能够使学生对文字的印象更加深刻,通过朗读,学生能够对语言材料进行积累,把握好各种句式,实现写作能力的提升。

在阅读理解教学中,教师也应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阅读背景,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使学生对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体会,让学生在一定的环境中反复朗读课文,从而感悟出作者的情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教师也可以进行范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促进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

3.科学设计问题,实现学生自主学习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是十分重要的手段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这一手段,把握好整堂课的节奏与方向,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感悟文本。有疑问才会有思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有目的地为学生设置各种问题,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认识制造一定的矛盾,强化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和研究。

篇3

【关 键 词】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力;修辞表达

一、把握初中阅读教学模式的教学重点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二十余载的教学生涯中,深刻地认识到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就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从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是一个飞跃的过程,教师采用的阅读教学模式应该以阅读方法的训练为基础,引导学生学以致用,通过大量的自我训练实现读写能力之间的迁移,有效提高学生在现代文阅读过程中的整体感知能力。

(一)引导学生学以致用,重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中考的现代文阅读题型中,评论分析类的题目占有比较重的分量,在答题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有效组织语言,表达出自己对文章的见解。根据语文的学科特点,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在课程标准的要求中,要求学生能够多角度地解读文章的内涵,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能够在理解教材中的现代文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并学以致用。

(二)加强丰富的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外延,课堂上的语文现代文教学应注重方法的培养,在学生掌握一定阅读技巧的基础上,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在阅读中进行感悟和体会,可以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提升。在课余时间进行课外阅读,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教师在选择和推荐阅读材料时,应该有针对性,既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要求,又要使学生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合适的阅读材料能够实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目的,最终使学生对现代文的感知力得到提升。

二、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创新思路

初中语文教学中现代文的教学占据比较重要的地位,教师在选择教学模式时,应关注大纲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结合阅读教学的能力培养重点,通过课堂教学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以下简单介绍以学生以日常基础知识积累为基础,引导学生以合理的阅读顺序进行阅读,关注重点句子以及代词用法的现代文阅读教学模式。

(一)重点抓好学生基础知识的储备工作

要想实现阅读能力的提升,首先要做好语文基础知识的储备,这个过程是枯燥而繁琐的,教师应该做好有效的引导工作,储备的基础知识除了基本的字词知识外,还包括必要的文体知识。根据中考的题型规律,文体知识的教学应贯穿于整个现代文的教学过程,如常用的表达方式、修辞方式、写作手法等,根据文章的类型不同,也有不同的侧重点,如说明类的文章注重说明顺序以及说明方法,记叙类的文章注重记叙的顺序以及线索,议论类的文章则关注文章的结构及论据。

(二)通过合理的课堂教学设计使学生掌握阅读顺序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课堂教学时必须以合理的教学步骤,在讲解教材中的现代文时,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合理的阅读顺序。合理的阅读顺序一般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全面阅读文章,掌握作者创作文章的写作主旨,记叙类的文章要抓住主要事件以及关键人物,议论文则要抓住主论点和分论点;其次,要根据课后习题的引导找出与题干相关的句子和段落,并加以分析;最后,是对筛选的句子和段落进(下转29页)(上接27页)行总结,通过调整语言表达的方式,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习题的答案。

(三)通过练习,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感受作者的写作意图

无论是课堂上对教材中现代文的讲解,还是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的阅读,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知识,因此,应该注意文章本身表达的道理和作者要表达的主旨。作者的写作主旨可以从文章的关键句子,以及文章整体上的脉络进行分析,在对教材内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重点句子,在关注首句、过渡句、承上启下的句子的同时,要注意寻找文章的中心句,以概括出作者的写作主旨。

(四)加强学生对文章中代词指代含义的关注与练习

在现代文的阅读过程中,文章中的代词运用一般比较灵活,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代词的指代含义,只有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注意训练,学生在独立进行现代文阅读时,才能根据阅读需要对代词的使用效果进行有效的分析。代词的作用一般是替代,有具体的指代以及不定的指代,根据代词的指代原则,学生能够进行有效的分析;另外还有文章中使用的特殊指代,如小说中的人物,如孔乙己、闰土、范进、于勒这些形象,往往有其特殊的指代含义,在讲解课文时,要注意分析这些指代形象的含义。

现代文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为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受限,也影响到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为了改善这一情况,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采用合理的阅读教学模式,注意从作者的写作角度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注意从语言技巧的运用上分析文章的用词和语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最终实现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 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课程改革委员会. 语文教学参考资料 试用本 七年级 第二学期[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篇4

关键词:中学英语 英语阅读 英语教学设计

一、引言

随着中国的入世,经济的发展,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使所有教育者都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如何在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根本,从提高学生自身利益出发”的教育理念?如何使学生在学习中取得应有的效果?如何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培养他们的悟性能力?在教学中怎样进一步有所创新?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应研究的问题。下面我就英语中语言最难、内容最深、题量最大,分数最多的部分阅读理解,谈谈本人在阅读理解教学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悟性”的一点见解。

二、中学阅读教学中环节设置应注意的三个方面

阅读是读者从语篇中获取信息的过程。著名语言学家Christine Nuttall认为,作者将自己头脑中的信息编码,形成语篇,读者再把语篇解码,获取信息。阅读活动各环节的设置应注重其心理效应、突出语言的实践性和语篇的整体性。

1.有效的心理策略

教学中实施有效的心理策略,对于教学活动各环节的设置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迁移效应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并广泛存在于人类学习知识以及改进、提高、巩固各项技能等活动中。迁移是指已获得的知识、技能,甚至方法和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它和学习效果息息相关。如何实现正迁移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之一。

2.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环节设计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斯金纳(B.F.Skinner,1904-1990)在其操作条件反射学说中指出一切学习行为都是刺激反应和强化的过程。言语行为是一连串刺激反应联结和获得强化形成的习惯行为。因此,语言训练要以学生语言实践为基点。

①听读全文,控时找信息

听读有利于时控,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捕捉并记住文章的主要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等。

②线索梳理,有目的阅读

有了目的的阅读才是主动地阅读,才能把自己的知识面充分调动起来,从而在阅读中积极的预测、理解和评价。有了目的,阅读就会有选择地进行。根据文体的不同,能找到贯穿全文的线索。如记叙文可以以时间顺序、人物性格分析与对比展开阅读;说明文以科技文为主可以以发展过程、功能作用、不同观点等为线索展开阅读;议论文可以以找论点、列论据的顺序展开阅读。

③段落提问,侧重理解

在进行逐段阅读时,着重一个“精”字。如识别替代词,指出代词this, that, it, one, they, which等替代的内容对加快阅读速度提高理解能力很有帮助;识别关联词because, while, nevertheless, after, despite等。关联词能表明上下文的因果、比较、时间先后、语气转折等。对这些词的注重能帮助把握句子结构,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意图。此外,根据文章内容判断正误也是针对细节提问的有效办法。

3.阅读中整体性环节设计

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魏特海墨(M.Werthoimer)指出人类要通过领悟情景的整体来进行创造性思维,整体决定各个部分。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应该从整体到部分。阅读是一种借助文字符号、语法、语义、修辞等语法手段进行积极主动地感知、联想、预测、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通过刺激―反应―强化的操练模式,有利于在阅读时形成从整体到部分自动化的习惯。阅读时突出语篇的整体性,理解时突出句子的整体性可有效地训练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

①确认语篇模式

引导学生放眼全局,把握语篇,抓住课文中的主要信息,强调语篇内涵的整体性和意义性。从通读整篇文章、了解整篇文章内容的轮廓入手,然后再逐段、逐句分析认识文章的个别属性,再综合成整篇进行思考的综合分析的阅读过程,更符合学生学习的认识规律。

②分段助理解

阅读的速度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材料的性质和阅读要求。将课文有目的地分为几个部分,组织限时阅读,中层理解,抓住较为具体的信息。训练学生快速浏览文章的题目,各部分的标题,第一段与最后一段,每一段的第一句与最后一句,以及有关图表,以获取文章大意,明确文章主题。根据文章的体裁,说明各段的中心思想,指出主题句。

③理解有层次

语言学家Barnett将理解分为字面理解、对篇章内容重组、推理理解、评价能力和欣赏能力。因此,问题设计时应层次分明。如关于细节的表层提问,关于主旨的概括性提问和关于作者的态度和思想的推断型提问,并作出评价。此外,我们要让学生注意到作者的某种写作手法和技巧,有何特色。这样能引导学生欣赏原著,深化理解,同时对学生的笔头练习起了较好的引导作用。

4.猜词性阅读(guessing ability)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如果遇到不懂的词或句子,手头又没有辞典的情况下,怎么办?在教学中我不主张学生一见到生词就去查字典,而是要他们强迫自己利用上下文线索及语境猜测词义。这类问题主要是测试学生以下两种能力:根据上下文推测和判断生词或短语在阅读材料中的含义;根据上下文判断代词it, this, he和they等代词的指代关系。如何猜测文章中生词的含义呢?一般情况下,不认识的词,像adj., adv., prep.等词性的词是不会影响对文章的理解的,除非是文章后面有一道试题,考察你对该词的理解,一般是同义词。这在检索读的时候可以看出。因此,要培养学生高效的阅读能力就要学会利用文章的上下文去寻找词意的线索。后文的阅读往往能澄清整段的意思,对整段意思的理解又反过来为理解生词提供了整体背景,使学生的猜测有了可寻的线索。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英语阅读能力都是在大量阅读实践活动中培养的。因此,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各种形式。教师需要运用语言习得的心理规律,协调各环节之间的关系,从而对教学系统进行整体优化,以达到开发语言潜力,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阅读能力的全面发展要求系统化。中学生需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好的阅读技能,并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培养中学生的英语阅读技能不仅要充分挖掘他们的快速阅读能力的潜力,而且要注意提高阅读技能和消除阅读技能中存在的思维过偏这一障碍。只有熟练掌握英语阅读技能的学生才能高效率地阅读。这样的阅读活动,不但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动机,满足他们学习英语的成就感;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用英语思考、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和自学英语的能力。从而达到教和学的同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全国中等学校外语教学研会.“英语教学改革座谈会”记要[J].2003.2.

[2]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3]潘菽.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篇5

一.教学设计的重要体现――课堂教学结构

从遵循教学规律的角度认识,语文课的教学设计,首先要把握课堂教学结构,安排好科学、可行的教学程序。例如阅读教学中最常见的教学程序:整体感知――部分探究――整体理解。这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很多值得深入研究的内容,这里,仅就“整体感知”部分谈几点教学体会。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因文体不同,整体感知一般有下列几种类型。

一是内容整体把握。初读课文后,引导学生概括全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这种内容整体把握多用于记叙文或小说。如《最后一课》《变色龙》《羚羊木雕》等。

二是结构整体把握。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说说文章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这种结构整体把握多用于说明文或内容层次较多的散文。如《中国石拱桥》《云南的歌会》等。

三是意义整体把握。要求在通读全文后,讲出文章表达了什么观点,抒发了什么感情。这种整体把握多用于议论文或抒情散文。如《白杨礼赞》、《纪念白求恩》(鄂教版九年级下册)等。

四是审美整体把握。在整体感知时,启发学生思考:这篇文章描写的人或景物给你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表达出对课文的初步审美认识。这种整体把握多用于写景散文、记叙文。如《春》的图画美,《我们的风景》(鄂教版九年级上册)的色彩美、《济南的冬天》的“温情”美,《山中访友》的“童心”美、《乌篷摇梦到春江》(鄂教版九年级上册)的“明媚”、“华妙”美等。

上述几种整体感知类型,是从对文章阅读理解的角度大概的划分,只要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可以不拘一格。

在整体感知环节的设计上,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在学生通读课文时不要在碰到生字、难字时立即让学生查工具书或正音、释词,以免截断文章的语脉意流,破坏文章内容的完整性,影响对全文的整体理解。

二是学生对文章整体感知的认识结果,不必强求答案的规范和语言的统一。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言并善于从学生的多种表述中发现初步理解课文时暴露的问题,作为调控教学的依据。

三是对内容较难的课文,教师可设计一些有思维定向的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做必要的铺垫,以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

四是整体感知的表达方式可以灵活多样。或口头表达主要内容,或写出结构提纲,或画出空间示意图,或标出行踪路线等。

课堂教学结构是一个有机的体系。从“整体感知”到“部分探究”,再到“整体理解”,标志着阅读能力的不同层次。“整体感知”是对文章内容的基本理解(认识写了什么),属于较低层次的阅读能力;“部分探究”是对文章表现形式的进一步理解(理解怎样写的),属于较高的层次;“整体理解”则是把文章的内容和形式统一起来,更进一步探求作者的构思意图(明确为什么这样写),属于更高的层次。按照这样的课堂教学结构设计教学程序,反映出学生阅读的基本过程和阅读能力的多层次结构。这就决定了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来训练学生。

同时,应该看到,教学结构只能为参与课堂教学各因素的组合和活动程序提供一个简约思路或框架,而教学是千姿百态的创造性活动,因此在教学民主、教学机智、教学语言、教材处理等方面的差异,常使不同的教师在使用同一教学结构时展示出不同的教学风格和水平。

二.讲求“导”的艺术

进行教学设计,必须要考虑教师如何“教”的问题。“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于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叶圣陶语)这里讲了三层意思:一是讲教学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为研索”,“自求解决”的能力;二是讲为达此目的,教师须做到“相机诱导”;三是讲教师的“相机诱导”要发挥启发学生思维,培养语文能力的作用。这里的核心是“相机诱导”,它要求语文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应当在学生有疑问之处引发疏导,在学生理解不深之处启发诱导,通过形式多样的“导”,激发学生思维和兴趣,实现教学目的。

导的手段有多种,阅读教学设计最常见的手段是“设疑”,课堂活动的形式是“设计提问”。有人把“设计问题”形象地比作是阅读教学的“抓手”,以说明其作用的显而易见。

从阅读过程来看,要真正发挥“抓手”的作用,在教学设计时就必须考虑:如何选准导读的切入点,怎样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又怎样把握情感的渗透点,这样才能精心设计好问题。

1.选准导读的切入点:

所谓“切入点”,是全文内容的关键所在,是理解教材的入口处,它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能。“切入点”选得准,就能拎起全篇,抓住关键,打开阅读的门扉。

选准切入点的方法有多种,试举几例:

例一,从题目切入:教学《食物从何处来》,可设计如下导语:我国有句老话,叫“民以食为天”,说明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本文向大家提出了一个问题――食物从何处来?同学们中或许有人认为食物来自农民的耕耘和养殖,有人认为来自食品商店,……大家习惯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来认识这个问题。如果从生物学的角度考虑,该作出怎样的回答呢?

例二,从人物语言切入:教文言文《曹刿论战》,课文直接描写战争过程的文字极少,而战前准备、发展及结局,则由人物对话提示出来。课文中曹刿的一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理解全文的核心。抓住这一核心,就找到了设计问题、提挈全文、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切入点:(1)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什么?(2)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了鲁庄公的“鄙”?(3)课文哪些内容写得详,哪些内容写得略?这样安排合理吗?为什么?

例三,从评价人物切入:学习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初读课文后,教师提出问题:像欧阳修这样的官(太守),从德、能、勤、绩诸方面综合评价,你看该给他打多少分呢?(学生纷纷发表意见:70分、50分、85分……)教师引导:不论及格还是不及格,都不能凭主观好恶,得讲出令人信服的理由来,再引导学生读书讨论、陈述理由:不;不扰民;使百姓安居乐业;与民同乐――醉翁之意不在游,在乎百姓之乐也。从评价人物切入,由人文教育入手,带有时代气息,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气氛中认真研读、讨论、思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2.把握教学的重点:

教学的重点是指重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它具有应用的广泛性和后继学习的基础性的特点。教学重点是根据知识在教材中的地位、功能、影响来确定的。在七年级下册课本中选入的蒲松龄的《狼》,从学习文言字词的角度看,全文只有200字,文言虚词“其”就出现了7次,分别指代“狼、麦场、柴草堆和屠户”等。显然“其”作代词具有应用的广泛性和后继学习的基础性的特点,应当作为本课文言词汇教学内容中的一项重点。对此教师作了如下设计:先提供一句话:“我们战胜敌人就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要求辨识两个“其”指代的对象。提供的语句学生并不陌生,稍加思考便看出“其”指代敌人。这时教师点拨“其”指代人或物的规律:看“其”的上文,在上文中找指代的对象,或指代人,或指代物,或单数,或复数。按照这一规律,在研读的过程中,学生很轻松地给文中的7个“其”作了批注,并能准确掌握教材中有关的内容。可见,教学设计做得好,教学重点不一定会成为教学难点。

3.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是施教过程中易出现思维障碍的部分,它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来确定。仍以《狼》一文的教学为例,如何理解课文的中心意思,适时进行思想教育是教学难点。教师可采取设疑、讨论、归纳的方法加以突破。先设计两个问题:(1)屠户非常机智、勇敢,可不可以把课题改为“勇敢的屠户”?(2)从全文看,课文主要是写屠户还是写狼?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得出结论:课文的线索是屠户的活动,但表现的主体却是狼。根据有三点:(1)以“狼”为标题,体现作者构思的着眼点;(2)行文以屠户的情态变化反映狼的贪婪、狡诈,描写的重点放在狼上;(3)结尾直接评论“狼性”及其结局,全文落脚点在“狼”。至此,归纳课文的主题,学生不仅容易接受,而且归纳准确。最后联系作者的写作意图再引导认识“狼”的比喻意义,谈自己学习本文得到的启示也就顺理成章了。

突破教学难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参与须注意两点:一是注意在学生困惑之处设疑,启发学生思维;二是重视知识的因果联系,不要满足于将结论塞给学生。

篇6

关键词:活动单导学;高职;英语阅读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0-0126-03

“活动单导学”英语阅读教学模式产生的背景

(一)高职英语阅读教学现状与存在的不足

笔者利用一个月时间对无锡旅游商贸高职学校的英语阅读课进行了调研。在调研过程中,听了英语教研组15位教师的课,观察学生的课堂反映,课后与15位教师进行了探讨,同时记录在课堂中暴露出的问题和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困惑,然后进行整理归纳,具体如下:

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大多数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还会采用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解,学生记笔记,或是教师设计提问,学生被动回答,忽视阅读技能、技巧的传授,学生仅仅掌握了阅读文章中的一些信息、或是词组句型等,很少有机会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渐渐对英语学习失去了兴趣,个别学生甚至产生厌倦心理。学习积极性很难得到提高。如果不改变这种现状,必然会导致学习者在课内失去主动阅读实践的机会,课后缺乏自我阅读的能力。

对阅读教学目标认识不足,忽视阅读策略的指导 部分英语教师在阅读课的教学过程中,经常把阅读材料等同于阅读测验或语法和词汇的传授,认为学生只要正确答对阅读理解题,教学的目的就已经达到。教师很少根据不同语言材料的体裁特点,提醒学生关注不同的篇章结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篇章的衔接手段和方式。有时阅读教学中过于强调词汇和语法知识,忽略了文章的篇章结构和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有时在重视课文整体教学的情况下,又淡化词汇和语法教学,学生遇到生词及一些复杂句就束手无策。总而言之,缺乏对阅读策略的指导,致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知道用何种阅读策略去获取文章中的有效信息,阻碍了学生对阅读材料做出正确的判断。

纯粹进行阅读教学,忽视其他能力的培养 只局限于阅读本身,把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作为课堂唯一的目的,不利于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对课文的理解应贯穿始终,而不是单纯唯一地读,还应包括听、说、写三大技能的训练。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以为学生只要多读、多做阅读题,增大词汇量就能提高阅读能力,忽略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很少从逻辑、分析、推理、判断等多个层次引导学生思考、质疑,较少利用生活中使用的各种英语材料作为阅读内容,使学生从观念、情感、文化、或者价值观等方面进行有意义的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深层阅读兴趣。

(二)高职学生英语阅读情况分析

为了解高职学生的英语阅读状况,笔者对高职二年级两个平行班级2011旅游管理1班和2011旅游管理3班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高职学生在英语阅读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对阅读有心理需求,但自信心不足 从“学生个人阅读情况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58%的学生意识到了阅读的重要性,7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阅读能力是可以提高的,这表明他们主观上有阅读的心理需求。同时,86%的学生认为获取英语阅读信息的主要渠道是课堂,阅读能力的提高也主要依靠教师;但57%的学生怕做阅读理解,考试失分最多。这些情况表明学生在阅读课上不敢主动参与活动,回答问题不积极,害怕犯错误,平时做阅读理解题时有畏难情绪,导致最后考试时焦虑紧张,一些阅读理解的题目失分过多。

对阅读策略有所了解,但不能灵活运用 从“学生阅读策略和习惯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87%的学生知道读前介绍文章背景、读中讲解以及读后概括总结等对阅读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54%的学生认为词汇量影响了他们的阅读理解,38%的学生认为语法、句式的不理解造成了他们的阅读困难。这表明学生对阅读策略有所了解,已意识到词汇量不足,语法知识掌握不全面,语言输入的匮乏等是阻碍他们阅读能力提高的一些因素。调查结果还显示:只有36%的学生经常用到一些阅读策略,如扫读、跳读、略读、查读等,有55%的学生偶尔用到,还有少部分(占11.5%)学生不知道或从来没有用过这些阅读策略。在阅读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正确的习惯,例如,87%的学生阅读时不出声,62%的学生阅读速度较慢。以上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没有灵活运用阅读技巧。

以上情况反映出在高职院校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困扰。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周围师生的意见反馈,并研读了大量有关英语阅读方面的文献研究资料,认为“活动单导学”英语阅读教学模式是一种有效且值得尝试的教学方法。

“活动单导学”英语阅读教学实例分析

“活动单导学”英语阅读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教学设计。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活动单,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然后根据活动单要求完成相关内容。学生通过小组活动来学习和讨论所学知识,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指导、监督、反馈与评价的作用,整个过程是师生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该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课堂教学活动单的研制、班级学习活动小组的建立、基本活动环节、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与评价等基本构成部分。

(一)教学实例概述

本实例教学实践注重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力求通过设计多层次的活动,丰富的阅读题材,大量的语言输入来提高学生的语言知识技能以及跨文化交流素养等,使他们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发展综合语言能力。笔者在所教班级开展教学实例活动,考证“活动单导学”模式在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中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价值,并找出其不足之处,以便在今后教学实践研究中改进。

(二)具体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实例目的 通过“活动单导学”模式来优化高职英语阅读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从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提高英语阅读技能及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实例对象 高职二年级的两个班级(2011旅游管理1班、2011旅游管理3班)。

教学内容 《英语》第一册第五单元阅读材料。

教学辅助手段 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更形象生动,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

活动单的设计与分析

(一)课题

《英语》第一册第五单元阅读:Sports Day in My School

(二)教材分析

设计这堂阅读课活动单时,考虑到教材中阅读内容涉及学生在运动会那天的所见所闻,于是,教师指导学生将所学的阅读策略运用其中,快速分析掌握文章的主旨大意及写作特点,及时巩固阅读策略和技能。等阅读任务全部完成后,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所学内容,为自己设计一次有意义的体育活动方案。

(三)学习目标

通过阅读两封写给青少年杂志栏目的信,了解信中作者的所见所闻并体会作者的心情。通过设计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提高略读、查读、详读等阅读技能。

(四)教学活动基本环节

一般情况下,“活动单导学”模式是遵循阅读的读前、读中、读后三个阶段进行的,每一个阶段有若干个子活动,三个阶段又作为一个整体来组织活动,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而不是单独分开的活动。

读前活动 活动1: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并通过小组探讨思考作者将会在运动会那天做的事情和感受,以学生的真实经历和体会导入阅读课,使学生对即将进行的阅读产生兴趣。在讨论过程中,由于学生总会参加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所以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讲,学生原有的一些词汇知识如“prepare、field、take part in” 等一下子激活起来,在复习巩固原有词汇中自然而然地引出新词汇“decorate、sack race、egg-and-spoon race”等的学习。另外,此环节中还要求各小组写下各自在某种活动后的感受和心得,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换。活动2:进行“头脑风暴”,让学生思考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各种体育赛事。学生可通过报刊、网络、电视等各种形式收集相关信息,课堂上自然而然地导入阅读材料的主题。

读中活动 教师检查预习活动中的任务,由每小组代表汇报活动结果来导入课堂教学。在阅读过程中,教学活动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和策略,并使学生运用所学技能进行实践。活动1主要是培养学生预测、速读及查读等阅读技能。在速读阶段,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标题中的关键词sports和events,快速掌握文章大意。活动2训练学生细读的能力,细读后的三个问题难度设置由浅入深,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就较好地理解了文章内容和细节。活动3从本课“Reading strategy”入手引入游戏,让学生在“做中学”,使他们明白并非文章中所有的情感都可以直接用词来表达,可以尝试运用多种方式来读懂作者的情感,尤其是从读字里行间的意义来理解和推断作者的心情与内心感受,阅读不仅是读者从写的书面材料中提取信息,更是与作者进行情感的交流。

读后活动 学生阅读后可以就阅读材料进行讨论和写作,运用所学知识并联系原有知识,与小组成员合作完成两个学习目标。第一个着眼于学生所读的信件,做出充分思考,为希望在体育方面能有所作为的青少年提出可行性建议;第二个更具实际意义,各小组可提出缺乏运动给青少年带来的各种不良影响。通过完成学习目标,学生间加强了合作,增进了了解,获得了共识,并更进一步明白了运动的重要性。在阅读教学中贯穿说和写等技能的运用,训练学生口语和写作能力,同时学生可以对所学内容进行及时巩固,现学现用。学生只有在用语言做事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学会语言、用好语言。

(五)课后练习和巩固

阅读后要对课堂内容及时巩固和练习。练习要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通过练习,消化并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

(六)评价与反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来回巡视指导,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给予评价,同时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教学结束后,学生之间也可以互评互改学案,找出还未解决的问题,共同探讨,合作解决。一个单元学习完后,学生要对自己阅读课上所学情况进行评价与总结,教师也要对教学状况进行评价与反思,各小组要对完成任务过程中的情况进行记录和评价并填好评价量表。

笔者利用课余时间对高二年级一个代表了好、中、差三个层次的学生小组作了访谈,了解其对本学期课文阅读教学过程的感受(问题设计见表1),并总结出以下三种观点。

观点1:比较喜欢现在的阅读课,内容与形式丰富多样,通过阅读增长了很多知识。因此,学习兴趣比以前浓厚,积极性较高,自己能按时完成大多数活动。有些较有难度的任务对自己是挑战但也能展示自己的能力,如在开放式的讨论活动中能够代表小组进行汇报,会大大增强自信心及成就感。

观点2:依据活动单,学习思路更加清晰,课堂上能按照教师的教学步骤,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并能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以前总是害怕阅读,在考试中阅读理解失分较多,通过现在阅读课上阅读策略的指导,了解并渐渐掌握了一些如预测单词、推断句意、提取文章主旨等阅读方法,知道了怎样有效阅读,课后也愿意主动找相关阅读材料学习。

观点3:英语基础不好,阅读的时候有很多单词不认识,因此读得很慢,看到组里其他同学在规定时间里完成阅读任务,自己没有完成,就会产生一定的挫折感,有时为应付检查,会去抄袭组内其他同学的答案。好在同学之间互相讨论的时候比较多,可以多向同学请教,及时弄清楚一些问题。现在课堂上同学们都比较活跃,自己想积极参与,但有时候能力有限。

“活动单导学”模式的英语阅读教学要求学生自主学习程度较高,优等生和中等生在这样的课堂上都有一定的收获。但对于潜质生来说效果不佳,并且很容易使他们产生一定的依赖性。如果小组没有严明的监督机制,反而会使这些学生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导致成绩下滑。另外,要上好一堂“活动单导学”模式的课,教师在课前必须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不仅要备教材、教法,还要备学生、学法,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真正地活动起来,学有所获。同时要及时监督、评价学生,针对课堂生成问题及时调整方案。

通过对学生的访谈分析,可以看出“活动单导学”模式在短期实践中达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是长期而复杂的,还应继续研究和实践。

结语

笔者从自身英语阅读教学的实际出发,研究了“活动单导学”英语阅读教学模式并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实践运用,以优化英语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试图解决学生在英语阅读方面缺乏自主性、积极性以及良好阅读习惯和技巧等问题,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阅读课堂中来,真正做到互动。“活动单导学”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的确能提高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活动单导学”模式作为一种教学形态,不仅仅涉及教学组织形式的改变问题,更涉及教育观念的深层次变革。今后应继续加强相关理论研究,切实做到优化课堂模式,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陈国安,姜晶.初中英语有效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与运用[J].现代教育科学,2010(12).

[2]丁非.“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诠释[EB/OL]. (2009-10-19).http:///Html/Article/1241/.

[3]任光琴.构建高中英语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

[4]沈小兰.从阅读的心理过程谈高中英语阅读“三阶段”教学模式[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5]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6]王守仁,袁春艳.英语(第一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7]谢辉业.影响中学生英语阅读的非语言因素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8]张志远.英语课堂教学模式[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10.

[9]左焕琪.外语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7

关键词:教材内容选取;教材内容组织;教材内容呈现

一、 教材内容选取紧跟课标要求

1.丰富科学,突出活动教学

表1是不同时期地理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对“地图”部分知识点的要求,1992年的教学大纲对每个知识要点进一步规定了具体要点,此外,还增加“地图与平面图的区别”、“地图的缩放”两个选修内容,并且明确提出“思想教育要求”,而2011年的地理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学生对地图的使用,以使用为目的展开知识渗透。因此,教材内容的选取逐渐突出活动教学,且从“教材”变为“学材”,便于学生阅读理解,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

整体上,从1988年到2012年,教材中“地图”章节的知识,删减内容并不是很多,但是精简了有关地图三要素的讲解,增加了服务于生活的“选择适用的地图”,除传统的地图使用以外,还介绍了电子地图在生活中的应用。另外,在分层设色地形图部分,2012年版教材中增加直观的分层设色地形图,并结合图片补充五种主要地形,更加便于学生阅读和自主学习。

2.贴近生活,凸显能力培养

教材编写主要依据地理教学大纲或者地理课程标准。1992年开始,地理教学大纲出现“知识要求”,如表1明确各知识点具体的识记、理解、应用要求。2011年的课程标准中出现“判读”、“量算”、“列举”等词汇,并提出教学活动建议,凸显学生应掌握的技能要求,更加注重将知识与实践结合,突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地图”章节的教材内容越来越重视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案例。

首先,内容的选取数量上,2012年新版教材“地图”内容,第三节包含“学会阅读地图”和“选择适用的地图”两部分,突出内容的选取为生活服务,此部分内容减少规律性的知识描述,突出将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增加如何选择地图,除了传统地图,还有现代卫星地图、车载导航等在生活中可接触到的新技术。

其次,内容选取关注学生生活经验,在2012年版教材第22页活动中,创设“小明暑假去云南旅游”的情境,让学生结合自身旅游经验,完成活动中的问题。选取这种结合学生生活经验的活动,便于活动实施,既可巩固知识,又可以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能力。

二、教材内容组织追求合理完美

1.逻辑组织趋于合理

历年来“地图”内容的主要教学因子是:地图上的比例尺、地图上的方向、图例和注记、相对高度和海拔、等高线和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其中,前三个因子之间是并列关系;后四个因子之间是递进关系。不同版本教材的区别在于如何组织这些教学因子。

20世纪80年代版本的地理教材中,地图作为专门的一章,所有教学因子依次排列,图例和注记位于最后一目,分层设色地形图内容归于等高线地形图部分。90年代后地图的知识分为两节,并列关系的教学因子为一节,递进关系的教学因子为一节,分层设色地形图从等高线地形图中分离出来,独立一目,这一时期教材内容的组织开始注重逻辑性。2012年的教材,结合教材内容选择趋向,第三节为地图的阅读,第四节为地图的判读,章、节、目都是递进关系,包含应有的教学因子,循序渐进,凸显教材内容组织向逻辑性发展的步伐。

2.内容组织趋于三维目标统一

随着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教育开始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探索与发现,教材内容组织趋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2012年版教材中制作地形模型的活动,要求学生利用橡皮泥根据已知的等高线地形图制作地形模型,并判断陡坡和缓坡、山峰和山脊等。此活动要求学生除具备良好的动手能力以外,还需将所学知识运用其中,并且要坚持科学严谨的态度。这样,就综合考查了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现三维目标的统一。

3.学习栏目组织趋于学习方式转变

从表2中可看出,1988年版的教材学习栏目组织最为单一,到1995年,学习栏目增多,两节内容中“想一想”、“做一做”、“读一读”栏目共8个,穿插于不同知识点之间,但题目较为简单,基本可以从文中直接找到答案。而2012年版的教材中,学习栏目主要是“活动”与“阅读”,其中包括5个活动、1个阅读。每个活动均围绕一个主题设置2~3个题目,综合了简单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如“绘制所在学校的平面图”、“制作地形模型”,这类活动不仅考验动手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

三、教材内容呈现图文并茂

从图1可看出,1988年版教材“地图”章节的图像系统中,示意图占主要地位,图像类型较单一。到2012年,示意图和地图所占比例相当,并且出现景观图,遥感卫星图像的比例也有所提升,图像系统越来越丰富。

值得一提的是,新版教材中“地图的三要素”知识以图文结合形式呈现,以台湾的地图为中心,将比例尺、图例、指向标等知识融入其中,一改以往的纯文字叙述,另外结合卫星图像,不仅丰富了学生视野,而且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图文结合更能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习兴趣。

四、地理教材变化对地理教师教学的启示

1.比较教材内容选取,探究选择意图

教材的不断更新,于教师而言也是一大挑战。教师需要通过比较教材,纵观教材的变与不变,对于一直保留下来的知识点进行研读,更要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更新原因,改变教学设计。如根据学生生活经验将“小明暑假去旅游”的情境替换为学生亲身经历,更贴近生活。

2.理解教材组织意图,合理设计教学

在充分对比教材变化的基础上,深刻理解教材内容的组织意图,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适时调整授课顺序。除此之外,学习栏目由之前的简单思考转变为活动,如分组对学校进行实地测量并绘制所在学校的平面图,以进行组间评比,在改变学生以往学习方式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求知欲,科学地引导学生实现三维目标。

3.利用教材呈现图表,激发学习兴趣

图表是地理教材中必不可少的,一方面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图表,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如在新版教材中呈现汽车导航图片,教师可鼓励学生观察实际生活中的电子地图,让其课下自学电子地图的使用,丰富其生活经验。

(本文通讯作者:张胜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OL].

[2]中国地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篇8

教师在教学的设计和安排上必须注重创新,在传统的优良教法上有所改进。教师教法新颖有创意,更符合学生求异创新的特点,更好发挥学生的积极主体性,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中,注意多角度、多方位设计各种思考题,使学生不单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而是利用现有经验,结合已学知识去创新。如在进行阅读理解教学时,应当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设置疑点,引导学生对课本内容进行再造想象,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教学活动的设计应以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质疑、讨论和合作来体验语言之美,体验生活和学习的快乐。在使用语言中发挥学生思维,创新意识和语言运用能力。教师要给学生送知识,更要教学生学知识的方法,帮助他们养成“课前预习—课上练习—课后复习”的良好习惯。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像影合一的特点,能使教学变得更加直观形象。在英语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可创设声、光、色、图俱佳的教学环境,增强新鲜感。例如,在学习“Whereareyoufrom”这一知识点时,设计“我眼中的世界”的活动。首先布置作业,学生搜集资料,准备内容。在活动中吗,学生带来的图片呈现了世界各国的风景,还可以让学生用英语说出每个国家的名字、有名的建筑,讲述该国的风土人情,学生争先恐后发言,气氛活跃,在其中眼界开阔了,思维也得到拓展。

二、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

实施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首推创新教育。课堂英语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要阵地。“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老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或语言材料,从学生实际出发,分层次设计思考题,鼓励学生从文章中探求答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每一个学生都有他的闪光点。在教学中以发展的眼光、积极的态度去看待学生,这样使学生不怕说错,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养成良好学习心理,他们才能迸发出来创造的火花。有意识组织学生参加课外兴趣小组,提高他们的听说能力,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兴趣。采取互动的方法,即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合作中动手、动脑、进行表演,从而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启发,形成立体的交互思维网络。质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发展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学新课时,学生在把握原文主题、故事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对原文内容和形式进行加工、整理、归纳改写后进行复述。这样做能促进学生语言知识与能力的转化。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开发其创造性思维。充分合理的利用好教学挂图、实物等形象直观、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学生通过看景、听音、会意,直接理解,提高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并在各教学环节中增加英语课的趣味性。学生相互提问、交流信息,灵活运用语言知识,凭自己的能力自己解决新问题,掌握新知识,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结语

篇9

【关键词】高职 英语教学 影响因素 解决对策

引言

高职英语阅读教学关系着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一定程度上来讲,阅读能力不仅体现着学生对于高职英语学习工作的理解,同时也关系到未来高职英语专业的学生参与到社会工作中以后其工作的能力和整体的工作发展。阅读能力关系着学生对高职英语知识学习的掌握水平,高水平的阅读能力在英语相关的工作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工作的开展中,培养学生高水平的阅读能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整体的高职英语教学工作开展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层面。

一、影响高职英语阅读教学的几个因素

当前,在高职英语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英语阅读教学工作的开展还面临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成为影响高职英语阅读教学工作开展的重要阻碍。具体分析,在高职英语阅读教学工作的开展中,目前存在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职英语阅读教学方法陈旧缺乏创新。在当前高职英语教学工作的开展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的创新和变化,对高职英语教学工作的开展而言,教学的内容应该具备与时俱进的特点,针对社会的发展联系教学实际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从教学方法的角度来讲,高职英语教学工作的开展,教学方法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情况,教学内容的变化以及学生的发展特点等角度来进行具体的衡量。

当前在高职英语阅读教学方面,很多院校的高职英语教师依然沿用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缺乏创新。更多的时候,在高职英语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在阅读教学方面给学生安排大量的习题来进行练习,增加学生对于练习题的学习量的积累,通过积累知识点并且反复练习的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阅读能力。这样的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让学生对于阅读理解的知识点有比较充分的了解,对于学生的学习学习能力也会有一定的提升,但是对于学生阅读能力学习主动性的激发还是存在欠缺,教学方法需要改善。

2.教师缺乏对阅读教学理念的创新和发展。在高职英语教学工作的开展中,高职英语教学本身是面向社会的一种教学理念,高职院校中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直接在社会中参与工作。这种情况下,高职英语的教学工作发展需要在教学理念方面有所拓展和创新。

就当前高职院校的英语阅读教学工作开展情况来看,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中,英语教师对于阅读教学工作的认识程度有限,教师的教学理念比较陈旧。集中表现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注重学生对于书本上的知识的记忆程度,在教学考察方面也侧重于学生对于知识点,语法结构等等的记忆和使用能力的考察。这种教育方式对于较适合学生而言都是存在一定的弊端。高职院校的学生和普通高校学生的差别就在于,他们的学习目标,毕业以后直接进入工作状态。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对知识的理论有全面的认识,同时更重要的是,对知识的使用能力要有很好的把握。但是在当前的情况来看,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工作中,教师比较注重的还是对学生英语学习理论知识点的教育,对于英语阅读能力的专业能力培养有所欠缺。所以,教师从教学理念的角度需要有所提升和改变。

二、高职英语阅读教学工作发展的对策分析

在高职英语教学工作的全面开展中阅读教学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职英语专业的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在社会和工作岗位的要求中发展不断增加,社会和企业对于高职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专业能力要求在不断地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中,就需要针对性的做好教学工作的调整,提升教学水平,从多角度转变教学理念。

1.教师要做好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改革。高职院校的发展中要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原因在于陈旧的教学方法不适应现代社会的英语阅读教学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需要从多角度入手,做好教学方法的创新和转变。作为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阅读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高职英语阅读教学内容拓展,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学知识的内容,可以相对应的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拓展,为学生补充更多的阅读相关知识,在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2.教师要做好教学理念的创新。从教学理念的角度来讲,当前教师在教学工作的开展中,要针对性地对自身的教学理念进行创新和改变,详细分析当今社会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环境进行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上,变革自身的教学理念,将教学工作向着更加实用性的角度发展,同时,从多角度做好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创新学习思维的引导。

三、结束语

未来高职英语教学要从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角度进行创新,以便更好地提升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理解; 汉语教学; 技术;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对于我国母语非汉语的少数民族而言,在小学高年级汉语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理解障碍,如何充分结合信息化教学环境,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理解障碍,是有效促进藏族学生汉语学习效果的关键。理解性教学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的大卫·珀金斯教授(David Perkins)在美国教师协会的专业刊物《美国教育者》1993 年的秋季刊上发表的《理解性教学》(Teaching for Understanding)一文中提出的。[1]引用珀金斯教授对于理解的界定:理解即意味着就某个主题展开多种活动的表现,在关于某情境的理解,可以在另一情境中运用它。这样的行为表现我们称之为“理解性表现”或“为理解的表现”。[2]本研究正是基于理解性教学的理论,整合技术的优势,积极探索技术促进理解的藏族学生的汉语教学策略。

一、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期望通过前期调研,得出藏族学生汉语学习理解的主要障碍,并基于此提出可操作性的促进学生理解效果的教学策略。

(二)研究对象

笔者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以甘肃省某藏族地区为例,选取该地区四所小学,五年级的四个班级,共180名调研对象进行分析,分别涵盖了市级重点小学、普通小学、乡中心小学不同层级的学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反映当地藏族学生汉语理解性教学的基本情况。有效问卷为173份,有效率达到了96.11%。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方法对于理解性教学现状进行调研,对于理解效果的衡量主要从理解内容、理解层级和课堂教学过程中理解表现三个方面进行,对于数据有效性的保证,采用三角互证法(三角互证法是指根据多种资料来源或多种资料收集方法的一致性来评估资料的真实性)。[3]从学校考试试题数据分析、自编问卷数据分析和课堂观察数据分析三部分数据相互印证,从而有效地保障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二、 藏族学生汉语理解性教学现状分析

(一)理解效果普遍不佳,句子语法理解水平最低

1. 试题成绩显示理解效果整体偏低,句子内容理解效果不佳

对于汉语学习效果的评价,我们采用当地期末考试的成绩和自编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数据进行衡量。根据试题包括所包括的内容,本研究将试题分为五部分内容:汉语生字理解效果评价、汉语生词理解效果评价、汉语句子的理解效果评价、汉语阅读理解的学习效果评价,以及汉语文习作和表达理解效果评价。分析结果如下:

对于汉语学习理解内容的评价,采用单样本T检验方式分析数据,将检验值设为每个测试题总分的60%,即考核得分均值与总分的60%数值的差异性分析。之所以选择总分的60%,即按照普适思维总分的60%为合格率,假定在这个程度较好地达到了学习效果,可以被认为是达标值。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该地区学生对于汉语文学习效果普遍不佳,所有考核部分的均值均小于达标值。

具体而言,学生句子理解水平最低,句子理解内容中主要包含语法和排序两种类型的考核,整体而言学生均值低于达标值为4.72895,且差异系数(双侧检验)为0.000

其次是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较低,学生考核均值低于达标值3.87895,且差异系数(双侧检验)为0.000

学生的生字生词等事实性基础知识掌握程度较低,生字部分的考察显示学生考核均值低于达标值 0.53684,生词部分的考察显示学生考核均值低于达标值-0.9,然而差异系数(双侧检验)为0.05,说明差异性不显著。 该维度的离差度分别为2.17730和 4.41646,说明对该部分的掌握程度效果层次具有一定的离散度。

学生的习作能力差异不显著,学生考核均值为11.1579,略低于达标值0.24211,然而差异系数(双侧检验)为0.595>0.05,这说明数据差异并不显著,然而,该维度的离差度次高,为4.42025,说明对该部分的掌握程度效果学生内部差距较大。

2.问卷调研显示学生普遍认为汉语学习中最难的是汉语语法内容

(1)整体而言汉语语法因素被认为是最大的学习障碍

问卷调研结果显示,有52.0%的学生认为对于自己来说汉语学习过程中,最困难的是“汉语句子的语法很难理解”。其次是“汉语课文很难理解”,有27.2%的学生存在这方面的障碍;而对于汉语生字和拼音的障碍程度较低,分别只有11.0%的学生认为“汉语生字不会写”和9.8%的学生认为“汉语拼音不会念”。

(2)不同程度的学习者对于障碍因素有所差异

通过对不同学习效果程度的学习者群体进行障碍因素的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得出不同程度的学习者对于障碍因素有所差异(见表2),高分组的均值为3.0901,即主要的因素在于语法理解障碍;低分组的均值为2.7903,即部分低分组学生仍然存在字词的识记障碍。T检验双尾检验系数sig=0.045

(二)理解辨析整合层级理解效果最低

对于阅读理解所考核的具体内容,笔者作了不同类型的分类,根据当时考试试卷中不同层级的划分,并结合以PIRLS2011理解过程四层次、[4]PISA2009阅读理解四层次、[5]教育部在《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试行)》对于阅读理解效果的规定等相关成果,[6]最终总结出的不同理解层次进行评价,分别为字词解析层次、提取细节层次、逻辑推理层次、辨析整合层次、评价赏析层次。

为了进一步衡量阅读理解不同层级的学习效果,并保障调研结论的有效性,笔者采用自编阅读理解和学校期末考试阅读理解模块考核结果相结合的方式,并在数据的处理过程中,笔者采用单样本T检验,将检验值设为每个层级测试题总分的60%,即考核得分均值与总分的60%数值的差异性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辨析整合层级的水平最低,学生考核均值低于达标值3.41666,且差异系数为0.000

其次是逻辑推理层级水平较低,学生考核均值低于达标值2.47857,且差异系数Sig=0.000

评价赏析层级的水平和显著性差异影响次之,且差异系数为0.000

对于事实性知识的理解层级,如字词解析,学生考核均值低于达标值1.55952,且差异系数为0.000

对于细节提取层级,学生考核均值略高于达标值为0.72619,表明该部分的掌握程度较佳,且差异系数0.012

(三)低语境因素对理解影响最显著

对于理解影响因素的分析,从学习者的语言环境、学习兴趣、学习期望和成败归因几个维度进行了衡量,结果表明,在整体效果偏低的情况下,个体差异性并不显著,低语境的学习环境是造成理解障碍的主要原因。

1. 整体而言,学生的语言环境以藏语为主,且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群体间没有产生差异性影响

对于学生的语言学习环境分析可以得出,80%的学生,在社交的亲朋好友中交流“完全使用藏语”或者“主要使用藏语”;同样有80%的学生,在社区内与邻居交流“完全使用藏语”或者“主要使用藏语”;超过90%的学生,在家庭中与父母交流“完全使用藏语”或者“主要使用藏语”;超过80%的学生,在课堂内外与同学交流均“完全使用藏语”或者“主要使用藏语”。这表明藏民族学校学生的语言环境基本相似,学生普遍处于完全使用藏语或者主要以藏语为主,有时也用汉语的语言环境中。然而,与此相对应的是,可以看出,调研学校的汉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几乎完全使用汉语教学。从实地调研中证实,藏语类学校的汉语教师大多为藏语非母语教师,他们绝大多数不懂藏语,上课只能用汉语交流,与学生的生活背景差异较大,课堂交流存在一定的语言障碍。

此外,由表5,通过不同程度的学习者之间的语言环境影响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双尾检验系数 0.240大于显著性水平0.05,则说明不同学习效果程度的学生群体间对学习环境没有产生显著差异性。

2.藏族学生对于汉语学习保持着较高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学习兴趣对于学习效果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为此笔者调查了学生对于汉语学习的兴趣,调研结果所示,92.59%的学生表示自己“非常喜欢”或“比较喜欢”汉语;此外表示96.53%的学生表示学习汉语对自己“非常有帮助”或“比较有帮助”。这表明藏族学生对于汉语学习的兴趣较高。

3. 藏族学生对于汉语学习期望值较高,且以社会性目标和成绩目标导向为主

调研表明,藏族学生对于汉语学习目标的期望普遍较高,71.10%的学生期望自己的汉语水平能够“非常流畅,跟藏语一样”。39.77%的学生表示是因为“觉得学习汉语将来有用”,28.65%的学生表示是为了“取得好的学习成绩”,这样的目标导向度,也与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将汉语作为工具型的第二语言定位相吻合。此外19.88%的学生表示“因为喜欢学习汉语”;另有11.70%的学生表示“是因为父母要求努力学习汉语”。

4. 藏族学生对于汉语学习自我评价较高,成败归因以自我归因为主

对于自己的汉语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价,40.62%的学生自我评价认为自己的汉语水平“非常好”或者“比较好”,19.65%的学生自我评价认为自己的汉语水平“比较差”或者“很差”,这表明学习者对于自己的汉语学习效果更为认可。

此外,在成败归因中,大多数藏族学生认为“导致自己汉语水平不佳的归因”是以内部归因为主,其中,67.82%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汉语水平不太好,是因为“自己不够努力”的结果,归因基本取向于可控制因素,如教师、教材、班风,对于不可控因素归因极少,只有0.57%(1位学生)将学习效果归因于考试运气,可以说整体的归因模型是积极的。

三、 技术促进理解的藏族学生

汉语教学策略分析

根据对于理解性教学现状的调研结果,本研究尝试有效结合硬件信息技术和教学设计等智能技术的优势,为有效促进学生的理解效果而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体系。该教学策略体系由三大核心策略构成,各自又根据理解内容中字、词、句、篇的划分为三个子策略,策略体系可以构成如下所示的帽形图。之所以称之为帽形图,是指三个核心策略在具体教学应用过程中应该是相互结合应用,但又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有所侧重,正如不同形状的帽子一般所有基本的样式,但具体形状会有所变化。策略体系具体解释如图1所示。

(一)表达有声化理解策略

前文调研显示,学习者在理解内容维度中普遍选择最难理解的内容是句子语法。此外,理解障碍因素调研得知低语境是造成理解困难的主要原因。从学生的角度分析,藏民族是具有自己语言和文字的民族,藏语和汉语各自的字音、字形、语法结构等都具有很大的区别。[7]这很容易导致汉语言学习会带来母语藏语的负迁移现象,而低语境的语言环境使学习者缺乏语言交流表达的机会,因此对于传统课堂中灌输的知识内容缺乏巩固训练,从而导致理解效果偏低。

由此笔者提出了表达有声化策略,强调学生在汉语学习过程中有声化表达,这不仅需要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样需要学生在问题理解的过程中注重通过有声表达的方式将理解过程外显。具体而言,又从字、词、句、篇的层级分为如下的子策略:

1. 语音再认策略

从调研可以得出,在传统的藏族学生汉语教学过程中,对于生字词的学习更多的是通过书写记忆的方式。但是这种教学方法所带来的弊病就在于学生对于词汇的语音识别能力较低,从课堂教学观察中也可以得出,学生在词汇朗读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音调错误,前后鼻音难以区分,甚至是错误识别语音等现象。关于字词的读音与含义之间的关系,许多学者曾作了研究,结果表明:掌握字词的读音与理解其含义之间存在高度的正相关,即当被试掌握了某一词语的意义时,在90%的情况下他们往往也能够正确地读出该词。而当被试不知道某一词语的读音时,他们往往也不能正确的辨析该词的意义,由此证明掌握汉语字词的读音有助于掌握字词的含义这一结论。[8]

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理解效果,对于词汇理解笔者提出了语音再认策略,即在字词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强调学生的发声式朗读,在书写、记忆的过程中都强调有声化的词汇学习,而信息技术的作用可以体现在对于生字词的多媒体示范读音、记录矫正学习者的语音再认效果等方面。

2. 口诵心惟策略

“口诵心惟”体现为诵读的声音技巧与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的相互配合,要求运用语感把握书面语言的深刻含义和感性形象。在朗读过程中,学生要达到口诵心惟的水平,必须把握读物整体,进入读物的情境之中,对读物所写的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和感受。[9]从一定层面上而言,口诵心惟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理解,并且口诵心惟的效果也能够在一定层面上反映学生的理解效果。

然而在前期调研中可以得出,藏语的语音与汉语有较大差别,尤其是笔者调研区域的安多藏语不具有语调,由此造成了很多小学生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有严重的“唱读”现象,即对于课文的朗读无停顿、无节奏、无情感,而“唱读”现象是典型的母语迁移现象之一。深入分析原因,这与教师的示范性朗读能力普遍较低不无关系。许多教师的“口诵心惟”能力有所欠缺,导致教师对于学生的朗读技巧更为忽略,或者是无力引导。多媒体技术在表达有声化策略中的主要作用体现之一就在于朗读示范作用的呈现,即通过播放其他专家教师的标准化朗读示范,来为学生自己的朗读提供引导方向,并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及时给予矫正和强化,还可以通过媒体技术录制学生的诵读效果再播放、比较的方法,让学生不仅可以练习标准化的表达,同样可以促进对于文本的内涵的理解。

3. 教学会话策略

教学会话基于讨论的课堂,旨在提供大量的机会用于提升学生概念和语言的发展。在英语语言学习过程中,实验证明,使用教学会话对学习者的影响很大,教学差异明显。[10]笔者提出教学会话的策略,主要是针对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会话交流。对于师生会话而言,强调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提问和追问等,引导或强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训练思维的发展;对于生生会话而言,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给予学生之间讨论交流的时间,并且需要注意在讨论交流伊始需要规定具体的时间、明确讨论的主题和目标、告知讨论结果交流的形式等。信息技术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手段,拍摄、记录、重放和分析学生的有声思维过程,并且基于分析逐步进行改善,以及有目的、有方向地促进学生的理解。

(二)问题可视化理解策略

从前文调研中可以得出,藏族学生汉语学习阅读理解过程中,辨析整合层级效果最低,逻辑推理层级次之。这两个层级的效果评价主要体现为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以及梳理文章结构、推理出文本某些观点等题型。这些层级理解的核心,是学习者对于阅读文本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也就是学习者对于所接收到的文本信息进行思维加工的过程。意义建构过程缺乏合理的引导,导致学生的理解表现层级偏低。基于此,本研究提出问题可视化理解策略。“可视化”,一词源于英文的“Visualization”,原意是“可看得见的、清楚的呈现”,也可译为“图示化”。[11]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梅耶教授,通过对于20个不同类型的研究综述分析得出,图示的概念模型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理解效果。[12]

在本研究中,将知识内容进一步细化,又包括理解内容所界定的字词内容、句子内容和篇章内容,藏族学生汉语学习的理解过程正是对于这些内容的知识进行理解。那么在理解的过程中,这种已知知识和未知知识之间的张力,或者被称为新知识与学习者大脑中的已有图示之间的矛盾部分可以统称为问题。因此笔者在此将知识可视化在本研究中界定为是问题可视化,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学习者需要理解的问题通过可视化图解的手段进行组织呈现,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理解过程。问题可视化理解策略在具体教学应用中,又可以从字、词、句、篇的层级进一步细化为如下三个子策略:

1. 部件强化策略

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字系统,汉字给那些母语以字母系统为主的学习者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在语言学界,很多研究者对于汉字识别与书写方面开展了多项研究。其中,部件记忆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有研究证明,部首知识对于学生的汉字学习确有显著影响,学生所掌握的部首知识越丰富,他们也往往能够更快地掌握和吸收新的形声字。[13]虽然部件学习策略被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汉语学习策略,但是往往在汉语学习初期并未得到有效的重视。这对教学实践的启示在于,汉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习者对于汉字部件的理解,比如对形旁、声旁的认识能力,帮助他们按照形旁、声旁对所学生字进行归类整理。[14]

笔者所提出的部件强化策略,就是指在汉字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强化汉字偏旁部首,以及拼音的声母、韵母的不同,对学习者形成强化理解的效果。此外,对于汉字的书写笔画顺序,也是需要强调的内容,可以采用Flash等技术工具,呈现汉字的书写笔画顺序,这样不仅可以有助于学生的识记,也解决了传统课堂教师细节示范不周的缺陷。

2. 主题组织策略

笔者提出主题组织策略,是指将主题相似的知识内容分类整理的方法,通过图解的形式来进行这种主题组织的呈现和交流。在整合技术的理解性教学中可以借助于一些软件工具对不同主题进行组织归类。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变量通常具有三种关系,即类属关系、总括关系和并列组合关系。[15]基于此,不同主题之间的组织策略也可以归为三种类型,即主题发散组织策略、主题归纳组织策略和主题并行组织策略。

主题发散组织策略,是指原有主题与新主题之间是上下位的关系,原有主题是上位概念,新主题为下位概念;主题归纳组织策略,是指新主题可以把一系列原有主题囊括在内,与主题发散组织策略类似,新旧主题之间同样存在上下位关系,只是新主题为上位概念,原有主题为下位概念;主题并行策略,是指新主题与学习者已有主题之间是并行关系,彼此之间具有一些相同的属性。

3. 故事语法建模策略

有研究证明文章结构分析训练对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具有较大促进作用。[16]然而如何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本研究主要采用故事语法建模策略。故事语法策略属于篇章阅读中关于文本结构的理解策略,鲁梅哈特、桑代克等人都作过相关研究。[17]笔者所提出的故事语法建模策略,主要是根据这些理论提出,故事语法策略的主要特点在于以可视化图解的方式梳理课文内容结构,这对于抽象概括能力较低的藏族学生而言会有效地促进理解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依据藏语类小学汉语课文内容的不同体裁,设计不同侧重点的结构框架,以可视化图解的形式梳理课文结构,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知识情境化理解策略

如前文调研所述,绝大多数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藏族学生,对于汉语学习而言处于低语境的语言环境中,家庭用语、社区用语以及学校同学之间的交流用语都以藏语为主,这就使得汉语学习缺乏良好的语言运用环境,尤其是对于小学高年级藏族学生而言,在汉语课堂教学之外的绝大多数时间内,他们均处于母语环境中,在汉语学习初级阶段内,没有充裕、真实的语言练习环境,不利于习得的汉语相关知识从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的有效转换,也不利于第二语言学习中的练习和矫正,这种语言应用环境的情境缺失,很容易造成藏族学生汉语言学习理解困难。

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在教学过程中知识情境化的策略,对于情境教学的研究,主要来自于建构主义、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等国外理论的发展,以及我国1978年李吉林老师开始投身情境教学研究逐渐形成。[18][19][20]在本研究中,情境化教学策略就是需要为学习者提供与被理解内容相似的背景,从而使学习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针对具体教学内容的需要,我们可以选择合适的技术去创设适宜的情境,并可以总结出具有共性的、指导性的教学方法。情境化教学策略的具体应用如下分析:

1. 词义深化策略

从传播学的角度而言,文字符号包含外延意义和内涵意义两个方面,所谓外延意义就是词典的书面解释,内涵意义是指符号和概念之间的评价关系,常常带有情感上的爱憎与评价上的高低等因素。[21]除了对于语言文字的外延意义理解,学习的主要过程在于对文本内涵意义的理解。对于藏族学生的汉语学习而言,很多字词的内涵意义往往难以理解,尤其是对于部分虚词而言,学生缺乏经验性的体会。因此在生字词学习的过程中,应当结合文章中的具体应用置于应用的语境中进行理解。所谓词义深化策略,就是指对生字词的学习需要结合具体的应用情境,在学与教的过程中都应该联系其涵义、新语境中的应用、已学语境中的应用、相近或相反的含义词汇等同时进行深化、联想,这有助于提高汉语生字词的理解效果。

2. 语境感知策略

在语用学研究领域,语境(Context)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语言环境、发生言语行为的实际情况、关于世界的一般性知识、文化、社会和政治背景。[22]从前期调研中可以得出,由于生长环境、语言环境与教材内容的差异性,导致许多藏族学生对于汉语教学内容情境缺失,从而造成了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障碍,由此笔者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效地应用语境感知策略,创设利于学生理解的语境。正如前文所述,藏族学生的汉语学习情境缺失主要包括两方面的的内容,即文本知识情境缺失和经验性情境缺失。因此在语境感知策略的应用过程中也需要考虑这两方面的原因。

3. 互惠教学策略

互惠教学的关注点在于阅读理解的教学中对阅读理解策略的设计,在其他研究者的基础之上Palincsar和Brown选择了四个即使是新手也能掌握的策略:即预言、质疑、小结和澄清,这些策略能被认为能够帮助学生监控自己的理解,即“既能够培养理解,也能够培养理解监控”,所以应该特别关注。[23]在整合技术的藏族学生汉语理解性教学过程中,互惠教学策略的应用不仅可以有效促进篇章阅读理解,同样可以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以这种社会情境参与的方式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理解效果。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藏族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偏低,在互惠教学实施初始,教师可以首先选择表达能力较高的学生担任“指导教师”,这样使学生更多地关注互惠教学的核心即强调四个主要策略的应用,之后在策略应用娴熟的基础上逐步强调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效果。

[参考文献]

[1] 余勇刚.基于理解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1:7.

[2] David Perkins.Teaching for Understanding[J].The Profession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Federation of Teachers,1993, 17(3):28~35.

[3] 王陆,刘菁. 信息化教育科研方法[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5):72~73.

[4] Ina V.S.Mullis.et al.PIRLS 2011 Assessment Framework[M].Boston;International Study Center,Lynch School of Education,Boston College,2009:23~29.

[5] OECD.PISA 2009 Assessment Framework Key Competencies in Reading,Mathematics and Science[M].Paris:Author.2010:34~35.

[6] 教育部. 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试行)[S].

[7] 瞿霭堂,劲松.汉藏语言研究的理论和方法[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29~34.

[8] J.Yang. Orthographic Effect on Word Recognition by Learn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J].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2000,(2):1~17.

[9] 朱建国,张怡.促进学生理解的50种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

[10] [美]琳达·达林-哈蒙德等. 高效学习—— 我们所知道的理解性教学[M].冯锐,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0~61.

[11] 赵国庆,黄荣怀,陆志坚.知识可视化的理论与方法[J].开放教育研究,2005,(1):23~27.

[12] R.E.Mayer.Models for Understanding[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89,(1),59:43~64.

[13] Shen,H,H.The Interconnections of Reading Text Based Writing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among College Intermediate Learners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rage[J].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96,(3),80:340~350.

[14] 王建勤.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习得过程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27~30.

[15] 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8~61.

[16] 张大均,余林.文章结构分析训练对阅读理解水平分析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1998, 21(2):136~139.

[17] 陈贤纯.外语阅读教学与心理学[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39~43.

[18] Cognition and Technology Group at Vanderbilt.Anchored Instruc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Situated Cognition[J].Educational Researcher,1990,19(5):2~10.

[19] 陈家刚.认知学徒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14.

[20] 李吉林.“情境教育”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研究,1994,(1):51~58.

[21] 南国农,李运林.教育传播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