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经济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2-05 17:55: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意经济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意经济的特点

篇1

关键词:园林;园林景观;园林城市1 园林景观特点

现代园林景观考虑最多的是人性化空间,以“人”为本,经常见到大家提,真正运用到实际当中很少。各大城市都有广场,广场很大,人不能留足,原因树很少,城市家具少(座椅少),草坪大,不让人进。雕塑很大让我们窒息,比例关系和控制范围考虑不足。现代园林景观应多注重尺度“宜人、亲人”,尊重自然,尊重历史,尊重文化、文脉。不能违背自然而行,不能违背人的行为方式。所以我们的设计应符合人的行为方式。既要继成古代文人、画家的造园思想,又要考虑现代人的生活行为方式,运用现代造园素材,形成鲜明的时代感。

2 目前园林景观的现状与发展

当今,园林文化不再像过去时代里的那样只是个别少数上层阶级享受生活的一项奢侈品,逐渐变成为大众所用的一项公共必需品,而实用功能、类型等方面也逐步从只考虑人类本身转向整个自然界的协调共存。园林艺术的内涵与外延也逐步进行了相应的调整。现代意义上的景观规划设计,是因为工业化对自然和人类身心的双重破坏而兴起并开始发展的,主要目的是协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原本不适应经济高速发展下永续利用的园林思想,只能渐渐淡出历史舞台。论及内在原因,在文明形态学的范畴内,任何一种文明都有盛衰,同时也是沿着曲线向前发展的,它的变化不仅受到相邻文明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外界媒介以及文明内部所需遵循的盛衰规律的影响。这样说来,衰败只是一种必然,转向何方的兴盛才是需重点考察的部分。当园林艺术沿着曲线波形发展到时间轴上标注着“现代”的这个坐标点时,受到外在及内在因素的影响,逐步向包容性、交融性发展,文明盛衰曲线也相互影响,逐步趋同。所以,从整个园林艺术的发展来看,各种文明所反映在园林艺术方面的表现形态不断地波动起伏,各自经历起源、生长、衰落与解体这4个阶段之后,伴随着相互之间的影响,它们波动的频率产生了共振,到目前逐渐彼此同化,走向交融与相互包容。

3 建设园林城市

园林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园林的内涵和外延,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在不断地丰富和扩大。当前人们对城市环境的要求,也就是城市园林绿化的功能:①要有健全的生态环境,使人们能在其中健康地工作和生活。②有为居民进行锻炼、游憩、游览的户外活动场所。③有美化的市容环境,优美的自然景观。④使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利用。

4 创建园林城市的几点建议

首先,城市的各部门都应为建成园林城市而奋斗。城市是人类进步的产物,是人类依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人工环境。在没有实现城市大园林之前,城市规模越大,则与自然距离越远。现在,为了满足人们对环境的需求和对自然的追求,各个部门都应当为了实现城市大园林共同努力。如城市中心区不宜过大,各种类型的建筑不宜过大。过高、尤其居民建筑更不宜过高,过高的楼房容纳人口数量越多,相对绿地比例就越小,本来楼高了相应的绿地面积应加大,但实际做不到。

其次,传统与时代结合的形式。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群众的需要和情趣也在变化。原有的古典园林作为文物遗产需要很好地保护,要建的新园林则必须在传统与时代结合上下功夫,要去创新,可以说新的形式正在形成之中,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学习对我们有益的国内外的新形式。综观我们的生活(衣、食、住、行),我觉得还是传统的少,新的多、新的占了绝大部分,因此在建设园林时,还是应当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创造中国式的现代新园林。当然,在技法上是可以学习继承传统的,如自然山水园、叠山理水、注重寓意和意境、小中见大、借景等。

最后,花草树木的合理搭配各得其所。现在城市绿化应当花草树木合理搭配,既要有乔木,又要有灌木,也要有地被植物;既要有常绿的,又要有落叶的;既要有花,又要有草,使花草树木各得其所。建设城市大园林应从具体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如城市广场和建筑前面就可以多种花草,不但能造成开阔的景观环境,突出主体,还便于群众活动,也有利于空气流通;而郊区隔离片林就应以种植树木为主,留出林缘或适当空间种植少量花草,供人们休憩活动就可以了;而公园则应当依据功能分区,形式和内容应多样,花草树木可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篇2

论文摘要:创意经济是西方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社会以来,在现代城市出现的一种新经济形态.近年来,我国创意经济蓬勃发展,成为新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创意产业特点、趋势的分析,创意产业对经济发展作用的探讨,提出了加速发展创意经济的政策性建议.

创意经济的概念最早由英国工党政府于1997年提出,根据英国创意工业小组给出的定义,创意经济主要指“那些源自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的活动,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与利用,进行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产业.”具体到各个国家中,创意经济的定义各不相同,有的国家侧重人文,有的国家偏向技术方面.联合国贸易发展署对创意经济所下的定迁就比较宽泛,他们认为创意产业就是指文化、艺术、服务、旅游等行业中新兴的产业,如动漫艺术设计、网络媒体等,包括了正在变化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并同时包括科学技术以及旅游等内容,同时创意产业又在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并提供更高的就业机会,它代表着一系列具备知识含量基础的发展活动,并全方位贯穿整个经济发展过程.

1创意经济的内涵

目前,对创意经济的概念在理解上尚未统一,存在着一定的分歧,但这并不影响人们对创意经济内涵和特点的把握.我们认为,创意经济是以:艾化、技术、信息为核心,将经济、文化、技术和艺术有机结合、配合、渗透和覆盖于产业之中,其核心是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的新兴服务业,并通过知识产权的运用,实现财富和就业增长点的创新型经济形态.在美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70%,全国超过80%的人口从事服务业.从实践上看,服务业中的众多企业的发展是与创意经济有关的.

创意产业发展的时间虽不长,但已明显表现出了独特的产业特征.与传统产业相比,创意产业具有创新性、高增长性、高知识性等基本特征.一是原创性.创意所带来的创新性是创意产业作为一种产业形成和发展的根本。二是高增值性.这主要表现在创意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渗透.三是知识技术密集性.创意产业是新型的知识产业,处于技术创新和研发、咨询设计等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构成产品的核心要点就是创意、技术等无形资产,可以赋予其他产品新的精神性的概念价值,使其市场得到提升,具有高知识性的特征.

创意产业的发展是动态的、多样化的,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以及文化背景的差异,在实际的政策运用或政府的产业统计中都存在不少区别,按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可以分为5个大类.一是产业设计类创意产业,主要是指与工业生产相关的研发和设计活动,包括工业设计、研究开发等;二是信息软件类创意产业,主要是指与计算机软件领域及网络、数字等高技术产品相关的研发和设计活动,包括软件设计、网络游戏、数字娱乐、互联网创意服务等;三是建筑景观类创意产业,主要是指与建筑、环境等有关的研发和设计活动,包括建筑景观设计、建筑装饰设计、建筑规划等;四是文化艺术类创意产业,主要指文化艺术领域的创作和传播活动,包括传媒出版、艺术品创作和交易、文艺演出等;五是咨询策划类创意产业,主要指为企业、社会团体、政府或个人提供各类商务、投资、教育、生活消费及其他咨询和策划服务的活动,包括广告策划、咨询服务、会展服务等.

在信息技术革命和全球化的浪潮中,创意产业在全球范围内以迅猛的势头崛起,并逐步表现出了新的发展趋势.这就是数字技术逐渐成为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知识产权成为推动创意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少量大企业、大量小企业”成为创意产业组织发展的基本结构,涌现了美国迪斯尼公司、澳大利亚新闻集团等产业巨头,全球5O家媒体娱乐公司占据95%的市场.另外,大量的设计公司、工作室往往只有几人到几十人.创意经济有了新的内涵,并且在不断地塑造着其他实体经济的结构.

2创意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推动下,人类经济发展发生了重大的结构性变革,经济的发展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经济的增长由外向型向内向型转变.近l0年来,世界主要城市的经济已从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经济体系,发展成一个以文化创意、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为主的知识经济体系,对于有限的自然资源的破坏性开发转向了对附加值高的无形智力资源的开发.这一资源利用模式变革正是创意产业兴起的重要动力.与有形资产的使用不同,文化、知识、创意等无形资产的开发和投入没有损耗,无形资产在使用中不断积累、不断增值.如英国伦敦,1995年至2000年,创意产业增速达8.5%,就业量年均增长5%;2003年的数据显示,创意产业年产值约为250~290亿英镑,占伦敦地区生产总值的l5%,从业人员达到52.5万人.美国是世界创意经济最发达国家,2002年,美国创意产业产值达5351亿美元,约占GDP的5.24%;2002年,纽约创意产业从业人员总数为30.9万人.

我国刨意产业总量较小,但发展势头很好.2008年,尽管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出口增长同比回落8.5%,并带动GDP增长回落和许多产业增长速度下滑.可是,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创意产业却能逆势而上,如网络游戏出口2008年三季度比二季度还增长了2l%,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地创意产业增长率也远高于同期GDP的增幅I3J.以杭州为例,2008年杭州的文化创意产业全年实现增加值529.86亿元,同比增长达到了17.6%,占GDP的12.1%L4].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创意产业已经成为了一股令人振奋的暖流.由此可见,创意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已从前几年的崭露头角发展成为如今的大显身手,证明其对于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确实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从国内外创意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创意经济对一国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对国家的产业结构、资源利用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1创意经济优化了产业结构

创意经济的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高整合性,以及能够将技术、产业、创造和文化融为一体的特性,对于提高中国产业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创意经济对中国提升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生产业的基准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推动中国制造业向高增长值产业升级.

2.2突破了资源瓶颈

创意经济不同于传统的制造业对土地、资源有巨大需求,而是通过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用高科技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装备,构造中国循环经济的产业链.

2.3转变了政府主导经济的模式

经济领域里的每一个部门都需要创意和创新能力.通过大力发展创意经济,发挥创意经济的价值系统,通过核心支柱产业的带动,将所有产业的优势和创意价值发挥出来,形成中国经济整体的优势,从根本释放中国经济活力,转变政府主导经济的发展模式,使中国经济真正走上创意与可持续发展道路.

3创意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2004年至2007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创意产业普遍快速增长,其中北京市年均增速17.4%,上海市年均增速15%,江苏省年均增速28%,湖南省年均增速20%左右,山西省年均增速24.5%,安徽省年均增速20%以上,各地方文化创意产业的增长速度均高于GDP的增长速度.通过深入分析,我们发现,我国创意产业虽然在总量上已经具备相当的规模,但是从质量上与发达国家的创意经济发展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中国的创新指数仅仅排在世界36位.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制约我国创意经济快速发展的问题依然不少,从宏观方面分析中国创意经济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地区和行业发展不平衡,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从微观方面分析,主要表现在:创意产业链尚未完善,创意阶层尚未形成,创意经济的人文环境和政策环境存在问题,创意经济的交流平台有待完善,创意经济的文化安全问题值得关注.根据存在问题,我们的政策性建议是:

3.1建立和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强化产业发展的制度性支撑

要研究制定并不断完善市场准人、土地税费优惠、投融资便利、出E1支持、中小企业扶持、鼓励创业等各项政策,形成全面系统的产业政策体系,建议对需要重点扶持的创意产业进行认定,参照执行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降低注册资本门槛,简化工商登记审批程序,在重大项目立项时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鼓励民营资本和海外资本进入创意产业领域.在城市规划时,在土地性质等方面预留一定的具备创意发展条件的土地空间,支持以土地和厂房、仓库等建筑的整体租用开发,进行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对创意企业实行税收返还等税费优惠政策,对各领域成绩突出的文化创意产业进行奖励,并视具体情况对一些区块的创意企业实行一定的房租补贴,对创意人才创业进行适当的资助.加快发展风险投资机构,加强金融机构对创意企业的融资支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进行资本市场融资,对符合条件的创意企业进行贷款贴息,支持和引导担保机构为中小创意企业提供担保,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成立专门的担保公司.

3.2构建完善的产业服务体系

加强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培育和发展行业协会以及项目推介、商业经纪、人才培训、风险投资、服务、知识产权评价等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围绕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建立和完善信息、技术、人才、交易、创业孵化、融资等公共服务平台.逐步形成市场化运作的以公共服务平台为支撑,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和行业协会为主体的创意产业服务体系.

3.3加快专业人才培养和引进

依托大专院校,加强与创意企业、专业培训机构的合作,合作建立创意专业人才培训网络,加快培养软件设计、工业设计、动漫设计、文化传媒、建筑设计、广告咨询、会展策划等创意人才和文化经纪等中介服务人才.引进一些国内外高端创意人才和通晓创意产业内容又擅长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加快引进境外创意设计培训机构,积极开展创意产业人力资源的培训活动.

篇3

最近一些新新人类提醒我注意—马上将要成为“前沿”的创意经济,实际已经老朽了。所以要在创意经济概念还没有普及之前,先提出“新创意经济”以正视听。昨天我在万圣书园的醒客咖啡厅被他们洗了脑之后,现在就现学现用,采用新创意经济理念,重新解释“新”知本主义。

创意经济,是凯夫斯在即将流行的《创意产业经济学》中,给我们指出的未来方向。而新创意经济,是对“创意产业第一理论权威”凯夫斯的批判,要给人们指出有区别的未来方向。我认为,北京和中关村,如果能看出我们下面将指出的凯夫斯的盲点,发展新创意经济,可以彻底解决困扰多年的“中关村问题”。

开门见山,先说结论。凯夫斯创意经济的致命伤,是没有把信息革命内生到创意经济中,所以说它是“旧”创意经济或现代版创意经济;新创意经济要把网络革命内生于生产方式来搞创意经济,所以是后现代版的创意经济。或者说,凯夫斯创意经济是创意经济第一版(“互联网除外”版);新创意经济是创意经济第二版(“互联网2.0”版)。

凯夫斯的“硬伤”

凯夫斯这种激进理论,在我们看来已经保守了。这是站在不耽误少年儿童前程的立场上的特殊思考。少年儿童在未来10年内,可能实现的最大奇迹,就是在结婚之前成为中国首富。试想,丁磊、张朝阳,在这个天旋地转的时代,如果不靠互联网,能在结婚前进入首富榜吗?门儿也没有。可凯夫斯偏偏在创意经济这么大一个关系少年儿童前程的事业上,只字不提互联网,这不充分说明凯夫斯理论过于保守吗?这里说“只字不提互联网”,当然是一种比喻。不是说凯夫斯没有注意到互联网、没有致力于互联网创意产业(如游戏、动漫之类);而是说,没有把互联网当作方法论,用于有效发动“‘创意’转化‘经济’”的商业革命。

凯夫斯《创意产业经济学》其实是很前卫的理论,但更适合30岁以上的人阅读。如果说它有值得推荐的理由,在于它是对更传统的观念的冲击。更传统的观念,还停留在物质生产和有形资产的玩法上。而《创意产业经济学》说的是文化生产和无形资产的玩法。通过这本书,人们可以认识到内容的生产与物品的生产,具有许多不同规律。区分这一点很不容易,但也仅此而已。

凯夫斯注意到了精神生产不同于物质生产的特殊产业规律,这是他的贡献。但他的一大败笔,是没有留意到,不仅内容特性决定创意的独特生产方式,而且技术革命特性也决定创意的独特生产方式,而后者是更有普遍意义的结论。新创意经济理解的创意,要比创意产业、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创意,更为宽泛,更具普遍意义。它更接近知本的原始意义,即活的精神创造,而不光是指生产内容。对于中关村来说,它要发展创意经济所面对的问题,不光是形成内容文化产业;更具战略意义的问题,是如何将中关村蕴含的创意资源,也就是人头脑中的“湿件”资源,利用互联网新的游戏规则,迅速释放成经济能量,形成区位优势,完成现代化转型。因此这里所涉及的创意,就不光限于文化产业的内容创意(或者说凯夫斯意义上的创意产业),还包括把广义的知本,也就是可以运用于各行各业的创造性的头脑活动,作为生产要素,以互联网的核聚变方式,迅速形成社会生产力,创造财富。新创意经济可以包容文化创意产业之外的许多经济形态。比如自主创新的技术研发产业,比如提升传统制造业价值的各种创意策划,比如缺乏资源的青少年和中小企业在相关孵化平台上发挥创意优势低门槛创业的行为等等。这些问题,虽然不是文化产业问题,但对“建设创新型国家”来说,都是要务,是新创意经济的题目中应有之要义。

中关村拥有全国最宝贵的资源,即创意资源。中关村单个人看,都极富创造力,汇合到一起,却是一盘散沙,难以形成“经济”。单纯用凯夫斯的路子,也解决不了主要问题。中关村搞创意经济,不是缺“创意”,而是缺“新……经济”,缺少“网聚人的力量”这一新创意经济的路子。

新创意经济要重点提醒人们的,就是将创意转化为经济的新方式、新玩法,特别是跟互联网的爆炸性增长有关的新玩法。而这却正是凯夫斯的思维盲点,他光注意在互联网兴起前上个世纪文化产业中早已有之的木乃伊级、骨灰级的老玩法。

创意生产方式的特性

互联网是什么?如果回答是TCP/IP,人们可能什么感觉也没有。我们要换一种对社会、经济、文化都通用的语言,把互联网说成是从集中模式向分布模式的转变。从经济角度理解,农业经济是分布模式经济,工业经济是集中模式经济,信息经济是集中模式复归分布模式的经济。“新”创意经济的“新”,在根子上与利用这一特点有关。

在传统的创意经济中,“经济”的主要含义是与“规模”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创意成为经济的问题,主要还是“通过大规模生产以降低成本”这样的老问题。只不过创意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实现规模经济的逻辑有所不同,这是凯夫斯致力剖析的问题。但在新创意经济中,“经济”的含义本身发生了变化,“经济”的主要含义是与“大规模定制”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是“规模经济”,与同它相反的“定制经济”的结合,是两个性质完全相反的东西的结合。规模经济,意味着较高的社会化程度和较低的成本;定制经济,意味着较高的个性化程度和较高的价值。用传统的方法,是无法实现二者结合的;只有在人均3000美元收入条件下,利用信息技术革命、互联网、新经济,才能达到这种经济效果。因为互联网一头通向社会规模,一头通向个性节点。有什么样的工具,就有什么样的经济。

篇4

关键词:创意消费;消费模式;精神价值;消费效果

中图分类号:F0145 文献标识码:A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长足发展,我国居民收入持续地增加①,在中高等教育的普及、信息交流的便捷等有利因素作用下,经济社会中消费主体的综合素质得到较高提升,其消费观念(Consumption Concept)②随之发生明显的变化:人们从消费物质产品的规模和质量,转而注重从消费中获得更多的精神满足,以金钱和物质为尺度的夸示性、炫耀性消费偏好遭到质疑和摒弃、而代之以注重消费效益、生态消费、可持续消费等具有先进消费道德的新型消费理念。而与创意经济-创意产业的发展相对应,创意消费模式开始萌生并显示其鲜明特征和独特价值。

一、创意消费模式及形成

创意消费模式是由注重一般的物质占有而转向精神分享和精神创造的消费模式;其“对创意的消费”和“创意性地消费”是统一的,指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通过对商业创意及其产品的知识性、乐趣性、智慧性内容进行创造性的体验、分享,谋求在获得物质福利的同时,达到提高精神(情感、思想)价值的目的消费活动型态;包括对购买决策过程的商业营销创意的消费、创意产品的消费、对商品的具有个性色彩的创意性的使用等。

创意消费模式(以下简称创意消费)以创意性的商品(服务)作为创意消费的主要载体和介质,其产品类型主要包括具有创意性的艺术产品、合乎美学及人体工程学特征的科技产品、手工工艺品以及各类具有满足创造性的精神需求价值的商品(服务)。一般说来,这些商品基本由创意产业提供③。因此,创意消费是创意经济的组成部分,内在地推动创意经济的发展(参见图1)。

图1 知识经济形态中的创意消费

由于创意消费的消费主体更关注消费效果的增值,即消费行为带来的生活福利④的提高,所以创意消费至少符合下述一项要求:(1)节约物料的消耗,但增加了消费效果;(2)维持物料的消耗,但增加了消费效果;(3)发现了消耗更低的替代,保持了消费效果;(4)发现了消耗更低的替代,同时提高了消费效果;(5)适度提高了物料消耗,但取得了较大的边际效果。

创意消费作为一种新型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其萌生与成长受到经济全球化语境下的宏观的外部环境因素和微观的消费者个体内部因素的影响。 从世界范围看,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时代,创意经济成为其新经济(知识经济)成长的最重要的经济形态,与工业经济囿于单一机械的效率需求相比较,创意经济全面地考虑“以人为本”的内涵,正视人的丰盈的生命形态。在这一经济形态中,被工业文明撕裂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趋向融合,创新机制从以生产为中心的技术驱动,转向更为强调生活方式主导的创意驱动,产品生产也从“工业化制造”向“艺术化创造”(罗布·奥斯汀,哈佛商学院)转变。西方国家的社会经济学者的研究认为,在工业经济社会,人们普遍被一种唯物质的价值观所支配,追求的是尽可能多的物质财富和尽可能丰盛的物质生活,奉行的是物质享受第一的消费行为准则,受到“工具理性”⑤的钳制而被动地成为 “单向度的人”(Herbert Mar cues,1889-1979)。“单向度的人”丧失了反思、批判能力以及自由和创造力,不再想象或追求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

知识经济的社会是对物质资源依赖型的工业经济社会的扬弃。知识经济的核心和动力是创意经济(Atkinson、Court,1998)。在知识经济社会里,知识、智力、信息、创新能力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所依赖的最为重要的资源。知识型的、创意的劳动及成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也驱动人们在生活追求上,在消费过程中,由物质占有向精神分享和精神创造过渡。

从我国经济社会的现状看,创意消费方式是我国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中出现的知识经济逐步向工业经济渗透(由于我们的工业化尚未完成,因此知识经济远非如一些人认为的是超越或替代了工业经济,现实中的知识经济形态也正在成长而未成熟)的产物。目前,我国虽尚未彻底步入知识经济社会,但知识经济的要件已经基本具备,其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受到及时的重视,在国家战略层面,基于创新驱动的创意文化产业被作为大力扶持和发展的产业。藉助“建设创新型社会”的发展目标的激励,蕴贮于社会深层的创意能力、创造能力在宽松环境中得到自由释放。因此,创意经济获得深厚的内生力量。

与此相应,创意——这个内含于创新概念之中同时又更有生活感性意味的词汇,从一种专业性、职业性的能力范畴跳脱出来,成为商业文化、社会生活中的流行用语,在某种程度上折映出中国商业意识的流变,一种以“与消费者协同创意”为核心的商业营销思维显露出越来越明晰的框架。

从微观层面看,当创新(创意)成为社会的共识,其所包含的意义就不仅仅只指向产品的制造者和商品的提供者,而同时也成为生活意识形态的主导性观念之一,它引起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变化是巨大而深远的。创新意识对消费者的影响是,驱动更多数的消费者对现实-商品世界中的新兴事物-新兴产品抱有较之过去更广泛的兴趣。许多现象表明,在我们目前的社会生活中,求新、求异、求变思维不仅是属于所谓新世代人的,在中老年人那里也产生着足以改变其消费观念、消费偏好的影响。走在街上,可以看到更多的人们用属于不同区隔的品牌混搭出富有韵味和格调的个性装扮;商场中“儿童天地”之类的地方,也可以看到穿着小熊班尼的孩子正在玩着泥巴学习陶艺;坐在树阴弈棋的老翁手中的把玩件,已经被摩挲出温润的光芒——这些悄悄蔓延的生活风景,昭示出普通的消费者开始将消费作为生活质量的投资和对个体生存幸福的营造。大众消费者显示出更加自觉的消费主体意识。丰富多样的文化生态涵养并提高了消费者的智力、知识、审美、想象、主体意识等创意素质,而闲暇时间的增加、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为消费选择及决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因此,作为一种更为文明的消费模式,创意消费成为建构个体生活质量、表达个体存在感的有效方式。也就是说,当消费者将自己视为一个“生活者”,其消费行为就由价格主导的物质利益谋求转换为受“生活质量观”驱动,而寻求心境体验、情感经验、精神体验的过程,这种转换也意味着商业营销的传统单向传播的说服方式(市场定位、独特销售主张、品牌形象等)的失效。

二、创意消费的特征

随着社会大众人文知识、科技知识大幅提升, 越来越多的创意产品受到普通人的拥趸,人们在消费过程中表现出充满灵感和想象力的主体创造性,通过学习、娱乐、文化交往等方式拓展自己的人生体验,构建富于精神向度的文明生活风尚。创意消费最鲜明的特征,是消费者在消费决策和消费行为中,以创意商品所蕴含的精神情感价值为其核心诉求。为满足这一核心诉求,创意消费表现出多种因素协整、综合考虑、理性适度、创意性地配置物质资料等特征。对消费者的调查显示,在创意性的消费决策及消费过程中,消费者与营销者形成关系的关键词是创意以及与创意关涉度较大的价值词(参见图2)。

图2 创意消费模式的关键词及关系

通常情况下,创意消费决策虑及多方面的因素,消费者会协整、组合多种价值诉求,并综合考虑消费行为的外部性。一项基于创意消费意识的针对家庭灯具品牌购买决策的调查结果显示,较之一般消费决策,创意消费模式中影响决策的因素更为多样,包括价格(成本)、照明(功能)、可靠性、耐用性(质量)、材质、舒适度(生理感官感觉)、品牌要约(感知价值)、节能(消费行为外部性,可持续消费的环保意识)、样式(特定产品的工艺及形式美感)、装饰性(与使用环境的美学特征的匹配性)、使用方便性、易得性(交易的时间成本)等。在有创意消费倾向的受访者那里,与创意消费特征有关的因素,得到优先考虑或具有较大权重,反映出创意消费不仅关心消费的当前效果也关注长远的消费效果,比如安全可靠的同时是否也具有美感,不仅关心消费的直接效果也关心消费的外部影响,比如为了节能(避免对生态环境形成负面的影响)可以接受较高的价格。也就是说,创意消费就是要谋求以一定水平的物质消耗获得更大的精神价值,以在总体上增加消费效果,这正好符合创意经济的特征。

创意消费的消费者其实是希望过一种“有创意的生活”,而不是奢靡无度的生活,它与中国人特有的“简单的快乐”文化精神相关,因此才得到来自民间的理解。“物无美恶,过则成灾”,创意消费内含克制物欲膨胀、适度消费的诉求,合乎传统的中庸理性。创意消费对生态消费观念持认同态度,把人的今天的需求和明天的需求、现代人的需求和未来人的需求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在消费过程中将有限的物质资源进行创意性配置,使其成为涵义丰富的可以玩味、欣赏的“作品”,既丰富了消费者的精神世界,也扩大了物料的再利用机会。

创意消费是发挥消费者主体创意能力、培育个性价值的消费模式。创造力是人的质的规定性,人类是在创意、创新中诞生的,也要在创意、创新中发展。创意,它不惟是生产者、设计者的职业能力,更属于消费者,是现代社会生活者的生活能力、生存价值的重要体现。另外,创意消费中的创意包含对创意的消费和在消费中创意的双重含义,消费者不仅可以选择那些具有创意性的产品(服务);同时,在具体的消费过程中,也可以发挥自己的创意主张,延展、补充原有的创意以见证自己的创意价值。

这里必须提到自我以及个性,人的自我是多维度的,社会化的自我是其重要一维。从社会化的自我这一层面说,社会化交流、帮助人发育、形成自我意识(人在他者中见证自身)也使自我的内涵得以丰满。从一个角度说,创意是社会个体内在自我的呈现(表达),这种自我呈现(表达)是个体生命对他人的一种邀请——通过独具创意的方式,召唤、吸引他人对其存在价值进行评判和肯定。创意消费中的消费者正是通过“消费创意”和“创意性地消费”这种富有交往性的消费活动,分享创意成果、培育良好的个性,并表达自己的存在价值感,使自我处于良序的不断成长的过程中。

三、创意消费的价值

创意消费的含义及特征表明其所代表的消费模式是消费形态的当代进化,既适应了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消费者整体素质提高等现实环境,也继承了中国传统的优良的生活价值观,更体现了具有国际通约性的新型消费观,其价值已表现在许多方面。

创意消费通过消费者的创意体验,领略和颖悟消费品的可欣赏性,体验消费者职业活动之外的生活的格调和情趣,提高个体生存的价值感、满意感、幸福感。在消费过程中创意性地消费,意味着消费者从被动消费走向主动创造,使基于创造能力的自我尊重意识,深入渗透到普通人的自我能力和价值的评估意识中,从而建立主体自信。正因为这一特点,创意消费在提高消费者生活质量⑥方面发挥着切实的作用;同时,作为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分享与交流的消费型态,通过消费者间的审美交流、创意分享,可以激扬社会肌体的文化活力,增加互信和协同,促进社会人际间的伦理情感和社会和谐。

创意消费激励营销者的创意热情并敦促其提升创意质量,从而驱动创意经济的发展壮大。创意消费意味着消费者与营销者间在产品创意设计、营销组合创意、售后服务创意以及其他相关方面的交流与协商。营销界有一个共同认知:有了挑剔的消费者才有精致的产品和周到的服务,优质的创意产品更需要有创意素质的消费者的品鉴和评价,设若缺乏创意的产品遭到冷遇,就会迫使设计生产者提高其创意设计能力,从而贡献更多的优质创意产品。

创意消费还表现出与“从‘中国制造’向‘中国设计’的模式转型”的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隐在而深刻的相关性。创意消费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促进对“知识资源的价值”的来自大众生活层面的认同,从而在经济肌体内部促使物态资本充分尊重知识的价值,激发社会在思想、技术、艺术方面的创造力,并促进人文、科技领域的知识资源的互融、互援,从而形成多维度的综合创意能力,凝聚“中国设计”的创意竞争力。

四、 商业营销对创意消费的响应

属于创意经济范畴的创意消费,凸显消费者的人文价值诉求,消费者要求商业创意通过广告创意、品牌创意、行销创意、产品创意、商业模式创意等各种创意载体,为其提供对创意的体验和分享机会,根据创意经济的特点和创意消费的消费特征,商业营销对创意消费应至少在以下方面予以积极响应:

第一,深入研究并剀切地剖析创意消费的特点,设计提供创意消费品。创意产品的设计需要围绕精神价值这一核心,综合考虑包含使用效率在内的各种价值间的统一。因此,创意产品的设计者、营销者应具有多种技能统合协整的特点,并将这些技能创造性地体现在其营销组合中。对那些包含实用功能、物质利益的消费产品,应满足至少下述一项要求:(1)在一定的使用效率原则下,维持原有总物料成本,提高了产品的使用效率;(2)在一定的使用效率原则下,减少总物料成本,保持或提高产品的使用效率;(3)在一定的使用效率原则下,不增加总物料成本,但增加产品的美学价值;(4)在一定的使用效率原则下,减少总物料成本,保持或提高产品的使用效率,同时增加了产品的美学(包括生活美学、技术美学、艺术美学)价值;(5)在一定的使用效率原则下,采用更加虑及环境成本的物料,保持或提高产品的使用效率,同时增加了产品的美学(包括生活美学、技术美学、艺术美学)价值和伦理(人际伦理、环境伦理)价值;(6)上述5项要求中都应虑及消费者购买该商品后在消费过程进行再创意的愿望并应充分考虑到安全性。

第二,制定实施创意性商业营销策略,为消费者在其决策过程中提供多点创意接触,使其充分体验创意消费的魅力,从而吸引其选择创意商品。著名的餐具试验⑦证明,人的决策过程中,如果一项决策所涉及的标的,其含义包含经济因素之外的其他因素,那么工具理性追求效用的企图就会受到价值理性的干预。因此,针对创意消费者,营销者必须考虑到经济因素之外的其他价值因素,以有意味或有意趣的创意为基础,设计具有独家、独创、独到的决策过程体验,积极采用内容营销(content marketing)、体验营销、互动营销、社交(社会)营销、消费者协同营销等具有创意色彩的营销方式。这些营销方式要求营销者从广告主转身为情感价值、思想价值的创造者和提供者,使消费者在进行消费决策的过程中就可以分享创意的魅力,从而吸引受众询盘,最后形成其消费决策。

第三,与资源依赖性经济不同,创意经济的发展动力甚至不是那些固化的公共知识,而是人的生动活性的创造力、敏捷娴熟的技能和智慧的颖悟。发达国家的创意经济的成功模式表明,更受消费者欢迎的也因此可以实现经济性的创意,往往来自生活创意者的灵感启迪,正所谓相长者相成,创意经济的商业营销应当重视并采取措施对创意消费模式进行正面激励,鼓励支持活跃在民间的各种“草根创意”活动,积极参与对生活大众“消费创意、创意性地消费”之能力的育导。因为任何追求价值并富有成果的创意活动,都必须始于消费者又归于消费者。

五、结论

尽管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知识经济在我国才能成为主导经济形态,但趋势不可逆转。随着创意文化产业的实体生态的丰富,创意消费模式的形廓越来越明晰,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已经足以引起经济社会尤其是商业营销领域在产品创意设计、营销思维、营销组合等方面的反思与变革,明敏的商业营销对这一来自消费者的意识异动,理应保持足够的敏感并制定有效策略给予及时的响应。

创意消费模式的出现表征着我国经济社会中消费水平和消费效果的内在平衡,以及消费结构在质与量两个方面的协调进一步得到加强。这种新颖的消费模式正在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尺度上推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它见证了“人既是手段,同时也是目的”哲学预判。创意为人们的消费生活注入生动新颖的活力,它打开了一种新的生活景象,演绎着“美丽中国”冉冉升起的幸福梦想。

注释:

① 芝加哥大学商学院教授奚恺元的实证研究表明,在人均3 000美元收入地区,效用与价值的相关度下降到2%以下。此时,企业甚至经济的性质,发生质的变化。此前,经济是以效率为核心的,利益最大化,实质表现为效用最大化;此后经济转向兼顾效能和价值(诸如公正),效用最大化就逐步受到价值最大化的挤压,表现在文化理念对消费者估价的影响加大上。创意正好作用于这一区间。

② 消费观念是人们对待其可支配收入的指导思想和态度以及对商品价值追求的取向,是消费者主体在进行或准备进行消费活动时对消费对象、消费行为方式、消费过程、消费趋势的总体认识评价与价值判断。消费观念的形成和变革是与一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及社会、文化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③ 1998年英国对“创意产业”进行了定义,称之为“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广告、建筑、艺术和文物交易、工艺品、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电视广播等13个行业,被确认为创意产业。

④ 即人们在消费过程中,使用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消费资料(包括劳务)与所取得的消费成果之间的对比关系,是消费资料的利用成果,也是消费基金的利用效果。

⑤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将合理性分为两种,即价值(合)理性和工具(合)理性。工具理性是通过精确计算功利的方法最有效达至目的的理性,是一种漠视人的情感和精神价值、以工具崇拜和技术主义为生存目标的价值观,所以“工具理性”又叫“功效理性”或者说“效率理性”。

篇5

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当我们提出“创新型国家”时,创新的背景含义,在国际上正在发生更新换代式的升级。创意在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突显,尤其在以人为本、艺术化创造方面,体现了从技术创新到人文创新的话语转变。重视人文创新对技术创新发挥的基础作用,有利于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

创新的经济学基础的改变

信息化这一新现代化条件,使传统“创新”概念中隐含的“创意”内涵,越来越被作为创新的主流含义突出起来:从创新的内容来看,创意更强调创新的人文内涵,创新不光是针对中间生产手段和工具的技术创意,而且是对人的意义和价值的创造性响应;从创新的方式来看,一方面更加强调创意是原生态的创新,一方面更加强调创意是“活”的创新。对创新的生命有机性方向的强调,使全球创新潮流,呈现出哈佛商学院教授罗布・奥斯汀所说的从“工业化制造”向“艺术化创造”的转变。创造而不是制造、艺术化而不是工业化,成为创新的新意所在。

创新是“体”还是“用”?在工业化条件下,熊彼特已谈到创新的作用。但创新对于工业化来说,还只是“用”,而不是“体”。也就是说,创新只是工业化的一种手段,是理性实现自身的手段。在信息化条件下,创新具有了新的意义,即“体”上的含义:创新本身是目的性的,是生命进化本身。

哈佛商学院教授罗布・奥斯汀指出:“当商业变得更为依赖知识来创造价值时,工作也变得更像是艺术。”“艺术”这个隐喻,在这里代表着对“理性”(“经济人”隐喻)这个现代性范畴的突破。奥斯汀的意思是,当商业基础从现代性的“物质资本”,转向后现代性的“知识”后,经济范畴的基础就从“理性”转向了“艺术”。理性范畴内物性的创新,就必然转向“艺术”范畴内生命性的创新。艺术在这里,更多代表着人的精神本身。这就是“创意”问题的根子。

如果说现代性意义上的创新,主要是心物二元对立的科技意义上的创新;那么后现代性(信息化)意义上的创新,更多是打破心物二元论后科技与人文结合意义上的创新。

我们一旦承认在经济学前提假设上,创意问题就出了“科学主义”和理性经济人这个“圈”。那么对以下一系列推论之出圈,就会不再奇怪了。创意经济实际上意味着,从以效用为重心的经济,转向以价值为重心的经济;从以理性资本(包括物质资本与公共知识[即物化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转向以活性资本(包括知本[即个人知识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精神与潜意识资本)为基础的经济;从以机械组织和制序为基础的经济,转向以有机组织和活的制序为基础的经济。

创意从本质上说,是感性生产,它之日渐重要,是对作为理性代名词的生产本身(鲍德里亚说的“生产之镜”)的一个扬弃。创意作为与理性生产相对的感性生产,越来越从分工异化的精英创意,转向全面发展的草根创意;从以生产为中心的创意转向生活方式主导的创意;从理性的机械工程行为转向演进的生物进化行为。这就从整体上超越了现代性的创新境界。

创意的实证解释

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子的呢?我们不妨用上述的“大胆假设”,小心解释一下常规难以解释的创意现象,看我们的理论是否具有解释力。

(一)、创意是人本价值导向的创新――创新内涵的人文化

1、产品差异性:价值与效用的区分

后现代经济的第一位的特点就是定制。定制与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相对,表现出以异质性价值为基础的产品差异性。凯夫斯《创意产业经济学》指出一个现象,创意性产品的特性、基调、风格“独立于购买者对产品质量评估之外”,“当存在横向区别的产品以同样的价格出售时,人们的偏爱程度是不同的”。主要由创意决定的产品差异性,对创造高附加值的贡献,远远超过产品质量的贡献。这是因为,创意的本质,就是捕捉满意和快乐。而快乐在人均3000美元收入临界点之后,不再以效率为依据,而转以异质性、差异性、不可通约性、个性这些反效率的尺度为标准,这种反效率的尺度,是创意产品的“质量控制标准”。

2、利益最大化:从效率优先到价值优先

凯夫斯《创意产业经济学》指出的又一特殊现象是,创意产业人员关注的“往往并非利益最大化问题”。答案还是在价值与效用的区分上。

奚恺元的实证研究表明,在人均3000美元收入地区,效用与价值的相关度下降到2%以下。此时,企业甚至经济的性质,发生质的变化。此前,经济是以效率为核心的,利益最大化,实质表现为效用最大化;此后经济转向兼顾效能和价值(诸如公正),效用最大化就逐步受到价值最大化的挤压,表现在文化理念对消费者估价的影响加大上。创意正好作用于这一区间。

3、熟练:对价值的整体直观把握

凯夫斯《创意产业经济学》还发现一个现象:对创意活动,消费者更加偏好使用具有多种技能全面发展的熟练人员,而不看好只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员。用创意经济学中的人文价值理念可以很好解释这一点。消费者要求创意者具有多种技能,这是针对价值,而不是针对效用的。因为分工专业化,虽然在涉及效率的领域,具有相对优势,但在创意要求的价值整合领域,并无所长。

(二)、创意是生物进化方式的创新――创新方式的人文化

5、艺术化管理:对科学管理的超越

对创意来说,仅有科学管理是不够的。当创新在内容上体现出更多人本化价值特点时,创新方式相应就会更多地转向“艺术化创造”。与“工业化制造”相比,“艺术化创造”(也就是创意经济的生产活动)不像机器运动,而像生物运动。比如它体现出更多的自发性的特点。创意是自然而然的,要求自然放松、水到渠成。以最大化理性为理念的管理,对创意是不适用的,它要求更人性化的管理。

6、仿生制度:像有机体那样学习

篇6

技术产权交易平台为企业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也为相隔万里的企业实现“千里姻缘一线牵”提供了契机。当创意经济搭车技术产权交易平台,不仅仅要求创意经济展现出经济实体的一面,同时也能利用技术产权交易平台,实现资源整合、资本重组和市场扩张。

一场头脑风暴的点子、一份设计方案的草稿、一个未来发展的假设……创意经济,正被社会各界广为看好,视作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

一方企业合作的平台、一个技术展示的渠道、一条拓展市场的途径……技术产权交易,正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接受,成为推广自我、壮大自我的方式。

当创意经济搭车技术产权交易,会是怎样的风景?在近期举行的“2009南南全球创意经济与技术产权交易论坛”上,来自联合国的官员和中国本土的企业,共同提出这一大胆的设想。创意经济,着重点在难以物化衡量的思想成果;技术产权交易,着重点在实打实的技术手段。这两者的结合,能否迸放出亮丽的火花?

从创意经济到创意城市

创意经济,核心是创意,但本质是经济。因此,再好的想法,只有变成经济价值,才能称之为创意经济、创意产业。而在本次论坛上,以全国政协副主席厉无畏为代表的创意经济专家还提出一个新的观念,就是要将创意经济发展为创意社群,使创意产业真正地渗透到百姓生活中去,形成一个个创意城市。

有关专家指出,创意城市是一种推动城市复兴的模式,它强调消费引导经济,以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双轮驱动经济发展,努力解放文化生产力,重塑城市形象,再获生机,实现持续发展的战略转型。具体而言,创意城市具有以下一些特征:具有发达的创意产业,同时以创意产业的支持和推进更为广泛的经济领域的创新。具有一定良好的经济和技术基础,支持创意产业的发展。创意产业要“无中生有,有了变优”,更需要良好的经济基础以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具有适宜创意人才生存发展的优良生态,不仅集聚一批优秀的创意人才和经营人才,而且重视创意产业相关人才的培养。具有良好的文化氛围,不仅宽容包容,允许多样化的文化存在与发展;而且具有一定数量和水平的受众,使创意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可以看到, 创意产业正在全国各大城市风起云涌。在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热情参与和推动下,创意产业的发展速度大大高于GDP的增长速度,并成为一种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的策动力。在上海,近年来积极实施工业设计发展战略,加速推进工业设计产业发展。丰富的海派工业设计遗产、千载难逢的世博机遇、上海企业对“上海制造”的强烈渴望和上海工业设计对长三角的强劲辐射,正凝聚成上海打造以设计为主体的“创意城市”的强大动力。

但是,迈向创意城市,必须将创意经济与具体的技术、产业、市场结合起来。业内人士指出,一是要构建创意产业完善的价值系统和发展模式。需要把创意、技术、产品、市场有机结合起来,并努力挖掘其潜在价值,尽可能多利用其增值作用,延伸其产业链,构建起完善的价值系统。二是必须让各行各业都认识到创意产业发展将支持和带动它们的创新。在技术迅速扩散和普及的时代,产品创新转向价值创新,创新设计、创意策划以及创意成果的多重使用都有助于实现价值的创新。因此,借助创意产业可帮助企业开启蓝海战略。三是要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努力积累创意社会资本。创意社会资本的积累是城市迈向创意社会的基础,这不仅包括创意阶层、创意产业集群,还包括创意产品的消费者、各类相关的非营利组织以及相应的创意人才教育等。

新技术推动新营销

与此同时,技术产权交易背后的营销手段,也为创意经济的深层次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厉无畏表示,在国际金融危机袭击之下,创意经济的成功营销恰恰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由于危机的出现,人们对于未来生活的担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十分需要环节。以人为本、以需求为导向的创意产业,则可以利用自己的特点,为公众制造一个疏解现实生活压力与苦闷的“欢乐世界”,找到自身发展的新机会。同时,还可以用自己丰富多彩的文化创意来为公众构筑一个宽阔的追逐自我愿望的平台,形成新的消费热点。

但是,在这个信息海量化、渠道多元化的时代里,创意传播应该考虑的首要问题是如何让受众群体接触到自己宣传的信息,并引起关注。解决这个问题也是创意传播的核心所在。在这样的环境里,传播方的营销传播发生了变化,营销不是单纯的广告、公关等局部问题,而是一个整体的问题。创意传播管理一方面需要人的创造性思考,另一方面也要有新的营销传播技术的支持,技术在这个阶段变得尤为重要。专家提出,目前有三个技术与新的营销传播有关,即传播管理技术、创意传播技术和创意表现技术。创意管理是基础,是链接的纽带,在传播管理的基础上,创意传播、创意表现才能有所施展。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南南合作特设局直接领导着南南全球技术产权交易系统,局长周一平表示,联合国尝试建立的“技术+资金”新型援助机制不仅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技术扶持,也为创意经济搭车技术产权交易进行新型营销提供了参考。在他看来,要搞好创意经济,首先要正确认识创意经济,创意经济不是一个单纯的产业问题,也不是一个单纯的产业概念。它是以传统和现代文化产业为基础,通过现代手段,由各个行业、跨部门的参与,个人群体发挥最大的创造力,不仅能创造经济价值,而且可以创造巨大的社会财富的这样一种新兴的东西。同时,创意经济还应该具有一个最大的特征,即联合国希望推动的一个新的特征:效益的社会化,受益面应该是广大的人民,而不是个人的垄断企业。所以,成功的创意经济营销,要能把所创造的新的社会精神财富反馈给社会,而不能只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垄断市场。

产权交易实现经济产出

技术产权交易平台为企业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也为相隔万里的企业实现“千里姻缘一线牵”提供了契机。当创意经济搭车技术产权交易平台,不仅仅要求创意经济展现出经济实体的一面,同时也能利用技术产权交易平台,实现资源整合、资本重组和市场扩张。有关方面指出,本次论坛从联合国发展的角度来看创意经济、来推动创意经济,就证明了营销创意经济,需要跨部门行动,这超出了过去传统文化产品、文化产业的概念。可见,创意经济联手产权交易,将对政府所在地区、对社会各个层面群体都提出新的挑战。

篇7

一、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发展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意义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目前实现中国经济增长转型的重要渠道有两方面:一是通过传统产业的升级、创新和结构调整提高中国制造业的附加值;二是通过推进新兴产业的崛起和发展形成中国经济的新亮点。文化创意产业在这两方面都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大力发展创意产业,不仅能够引领我国经济走出金融危机,创新传统产业,而且能够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助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1.创意产业是促进传统产业创新,引领经济走出危机的先导产业之一。

在金融危机中,创意产业能够找到自身发展的机会,如国际市场上的“口红效应”,八十年代日本动画王国的崛起,九十年代韩流的风靡,等等,这些经验表明,创意产业的发展是带领经济走出危机的先导产业,并能够促进一些新兴产业的发展。但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而言,其积极意义不只是一个新兴产业的概念,也不仅仅是文化创意产品的生产和出口,而在于创意产业对传统产业创新的推动,以及在更广泛领域的系统性创新。

在全球金融风暴的严峻形势下,传统产业的创新已成为一项十分迫切和重要的工程。目前,我国总的对外技术依赖率超过50%,工业产品的新开发技术有70%属外源性技术。而且随着日益加重的资源环境的压力,我国制造业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改变低附加值、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因而我国是急需创新精神的国度。创意产业超越了传统文化产业的范畴,是将文化资本重新组合引入经济系统的新业态,其特点就在于把文化、技术、产品(服务)和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各行各业都可借助创意产业的发展,或应用其成果,更新产品和服务的设计与策划,开辟新的“蓝海战略”、“品牌战略”和“营销战略”,从而促进整个经济系统的升级。比如:传统产业可以通过创意的融入,附加更多的文化内涵,开辟“蓝海战略”,实现差异化竞争;或塑造有特色的品牌,从而提升竞争力;在各类产品设计,以及城市建设中都可融入文化创意,包括以色彩调节人们的心情、以结构满足人体的舒适和方便人员的操作、以独特的造型给人们以丰富的想象等,都可有效地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在市场营销中融入文化创意,引起消费者的文化认同、产生共鸣,或好奇心,可激发顾客的购买欲望,从而有助于拓展市场,也是启动内需的有效切入点。

2.创意产业是“两高一低”的发展模式,是中国经济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有效战略。

从长远看,克服金融危机的影响,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根本措施还在于遵循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不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创意产业正是以人为本的新发展模式,其发展将有助于实现从投资驱动向从创新驱动的转型,促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跨越。

第一,人的创造力是最宝贵的资源,也是可再生资源,发展创意产业是开发人类自身的主体资源,较少消耗自然资源,属于 “两高一低”(高增长、高附加值、低消耗)的发展模式,不仅能给每个有创造力的人提供发挥才能、创造财富的机会,而且能够促进整个中华民族创新能力的提升,推动创意阶层的崛起。

第二,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通过创意加以开发,可为人们提供文化含量较高的产品和服务,也可以将中国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与此同时,创意产业在有效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创造出更多财富和就业机会的同时,也能够以大众化的文化消费品为载体,引领和传播新观念,提升群众的文化素质,促进人的自身发展。

第三,文化创意具有较强的渗透力和融合力,通过现代技术的嫁接,与科技创新形成合力,几乎可以融入到各行各业,使各行各业的产品和服务都成为一定文化的载体,从而实现传统产业的价值创新,推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3.创意产业的发展能够提升国家软实力,并在全球市场掀起“汉风”热潮。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经济依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影响日益扩大,国际上汉学升温,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人利用中国的文化开发了“花木兰”“功夫熊猫”等,赚了大把的钱;韩国人抢注中国的端午节,中医文化等;日本人利用“西游记”“三国演义”拍动画,编游戏。外国人都在借中国文化发财,我们岂甘落后?以中华文化之精华为基础,注入时代元素,融入产品与服务中;把文化创意、高新技术和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并借势开拓国际市场,必将超越“韩流”,掀起巨大的“汉风”。

“汉风”的形成将有助于富含中国文化内涵的产品和服务走向国际市场,一方面可以为中国传统制造业打开新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还能够加快我国新媒体、动漫、网游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产业的发展也是弘扬中华文化,输出中国价值观的有效载体,让世界更客观地了解中国,提升我国国际形象,增强国家的软实力。

二、国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有关情况及鼓励措施

1.发达国家都有发达的文化创意产业,但各具特色,发展模式不尽相同。

创意产业的核心要素是创意人才和文化资源,这两个要素都具有鲜明的地方个性特色,因此,世界各国创意产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一般而言,发达国家都拥有发达的文化创意产业,但因各地经济文化基础不同,没有统一的发展模式。

比如英国,由于历史上殖民文化形成的语言、宗教和价值观念泛世界化,所以其传统文化符号和体系以整个世界为市场,比如莎士比亚、狄更斯、摇滚、足球、BBC、大不列颠百科、牛津词典等等。而美国创意产业发展借助两大驱动力:一是在其效率经济模式的基础上,文化得以传播,成为世界时尚,比如好莱坞、牛仔裤、芭比娃娃等;二是在技术领域的创造力,以硅谷、波音、微软、谷歌等为代表。法国、德国、意大利的特点是利用其历史文化影响力,比如文化遗产、音乐、美术和时尚。日本的创意经济是随着经济增长而兴起的,作为世界上影响最大的非主流文化体,日本的机器人、动漫、工业设计均体现了人类卓越的创造力。韩国尾随日本,在政府强力主导的推动下,日益增强其创意产业的影响。其他如拉美、非洲、以及亚洲其他经济体,除了满足其自身的需要之外,基本上以“异域文化”的面目出现于世界创意产品市场。

2.发达国家创意产业的发展已超越一般文化产业层面,进入创意经济的系统创新阶段。

国外创意产业的发展以英国为先驱,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半期开始已经经历了十几年,从当初注重发展与文化含量高的相关产业部门(如英国政府划定的13个产业部门,其中大部分为文化艺术产业门类)已经逐步发展到包括“版权、专利、商标和设计”等在内的整个经济系统的层面,进入了创意经济的新阶段。创意成果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投入要素渗透和融合到各行各业,产业间的界限趋于模糊,触发了整个经济的系统性创新。在创意经济的新阶段,由于创意产业已经超越传统意义上文化产业的单一产业层面,因此各国政府在实际操作中,也跳出了初期主要依靠文化部门促进创意产业发展的局限,由具有综合协调职能的部门负责创意经济的推进,比如,英国、德国、新加坡等国和香港、台湾等地区均采取了高层的综合推进机制,为适应新的发展,德国等欧洲国家也改变了原先将创意产业等同于文化产业的提法,成立了诸如“创意柏林”的社团组织,2009年“德国”杂志出了介绍德国创意产业的专辑,同年德国外交部印制了介绍德国创意产业的年历,翻译成多国文字,由各驻外使馆向全世界散发宣传。

3.政府采取各种扶持措施积极协助开拓国际市场。

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除了政策、人才、资金等条件之外,市场规模的扩大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各国政府都非常支持文化创意产品走向世界,积极通过各种方式宣扬、推介本国的创意产业和产品,包括制定创意产品出口相关保障、税收优惠、贷款支持等政策;在海内外组织开展各种创意活动,鼓励、引导创意企业、创意产品走向国际。比如日本,自2004年起完善了东京内容产品国际交易市场(TIFFCOM),今后的目标是使其成为亚洲最大的国际市场,以支持日本的内容产业进行海外扩张。同时实施“视频内容产品国际合作制作基础设施整备项目(J-Pitch事业)”该项目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设立“综合信息中心”为国内外企业、业者合作提供信息、牵线搭桥;二是在世界各国举办工作展示会,促进剧本开发,建立人脉网络。

4.鼓励各类非政府组织直接参与本国创意产业的发展。

国外政府在创意产业发展中十分重视发挥协会、大学、研究机构等非政府组织的桥梁、中介作用,使政府不必直接与企业打交道,可从繁杂琐事中抽出身来制定法规、宏观政策、计划与目标。比如英国,设立了各种形式的中介组织,政府向他们购买服务,这些中介组织主要发挥政府与企业间的桥梁作用,帮助和指导创意企业,将它们的创意产品推向市场。英国政府不直接干预市场及企业行为,从创意企业的培育、审核、认定、监督到人才、资金支持,全部由非政府组织负责实施,政府只对其进行资格认定、下达任务指标,并实行指导、监督。

5.重视中小创意企业的发展,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措施。

创意产业发展的主体实际上是广大中小企业,因此各国都很重视扶持中小企业,直接对中小创意企业(不仅仅是园区内企业)实施了从资金支持、减免税到技术、人才、市场开拓支持等积极的扶持政策和措施,建立信用担保和价值评估体系、官民合作投融资体制、银行贷款优惠政策、出口风险保障制度、提供公共服务平台、政府采购制度等措施。比如日本,在投融资方面,由政府与民间合作成立投资基金,以投融资、参股、参与经营等多种形式支持中小企业创业、经营;在保险方面,对出口内容产品签订知识产权转让合同后由于战争、买方企业倒闭、外汇汇款限制等等原因而导致的不能回收货款进行广泛补偿;在税收方面,规定中小企业进行设备投资时,其购买设备经费可减免7%的税额,或特别冲抵30%。

6.出台激活和培育本国创造力的长期战略性政策。

创意产业的核心资本是人的创造力,各国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竞争优势的确立都取决于创意人才及其才能的发挥,所以各国在创意产业的长远发展战略上加大投入,出台激活和培育创造力的长期政策。如英国2008年2月的“新经济下创意英国的新人才”战略报告,提出了要激发每个人的创意才能,缔造一流的创意企业、培养一流的创意人才,报告确定了26条详细行动计划和相应目标。第一条就是从儿童教育抓起,尽早发现个人的创意才能,并分别对青少年、成人创意才能的培养,创意人才的就业等提供诸多帮助和有效通道,日韩都在高等院校新开设了创意产业相关学科,韩国对于急需高级复合型创意人才,采取了集中培养的方式。2008年为应对危机,新加坡政府出资一千亿新元实施提高企业设计能力的培训计划。

三、加快发展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具体政策建议

1.将发展创意产业列入国家创新计划。

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是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两大引擎,它理应成为国家创新战略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为此建议尽快出台与“科技创新”并驾齐驱的“中国创意产业发展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和近期行动计划。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发展创意产业是解放文化生产力的重要举措,不仅要推进文化的产业化,还要推进产业的文化化,使各行各业的产品与服务都成为一定文化的载体;同时要整合各种文化资源,通过应用技术的嫁接为各产业的创新服务。

2.营造宽松宽容的文化氛围,鼓励各类创意产业非营利组织的发展。

文化创意的繁荣需要宽松宽容的文化氛围,对各种文化创意,只要无害就应允许其存在。同时创意产业的发展还需要多元文化的交流,交流可以促进创新。

另一方面要积极发挥社会组织的力量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重点推进包括协会、研究机构、大学等非营利组织的建设,这既有利于突破条块分割的弊端,也有利于更广泛地开展国际交流。为此建议:尽快成立全国性创意产业协会,整合社会各界力量,协助政府推进创意产业的发展;建立国家创意产业品牌促进中心,定期举办节事活动,设立国家级的创意产业大奖,为创意企业和产品提供信息、展示、推介等公共服务。

3.制定促进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

由国家发改委牵头,联合文化部、工信部、商业部、科技部等,建立跨部门的创意产业推动机构,建立协调机制,制定相关产业政策。包括:建立创意产业的投资基金,担保基金,鼓励创新的奖励计划和文化创意产品走出去的财政支持政策等;支持中小创意企业的发展政策。包括促进投融资与风险分担的机制、知识产权的保护与运作、加强与创意产业相关的人才培养等;出台“中国创意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指导性意见,以便各级政府部门在实际操作中能够规范并有效地落实国家发展创意产业的各项鼓励政策。

篇8

关键词创意经济消费转型技术革新产业系统集成

第四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于2009年11月29日圆满落幕。文博会上,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重点发展的影视制作、出版发行、演艺娱乐、数字内容和动漫等重点行业以大量的创新成果。突出展现了强劲而蓬勃的发展势头,反映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进入加快发展期的新面貌、新商机、新趋势,彰显出文化创意产业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文化创意产业是全球化背景下,以消费时代的精神文化娱乐需求为基础,以高科技技术手段为支撑,以网络等新传播方式为主导,以文化艺术与经济的全面结合为特征的跨国、跨行业、跨部门、跨领域重组或创建的新型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全球化过程中制造业充分发展、服务业不断壮大及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结果,是继技术、管理和资本后又一新的推动社会经济增长的要素,被誉为“世界上最后一个产生经济奇迹的机会”。

本文拟运用系统理论与方法,综合产业经济学、新闻传播学、传媒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剖析创意经济的演化历程,探讨和揭示如何运用科学、合理和有效的举措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从而促进国家和区域经济增长。

一、创意经济的演化动力

从创意经济的演化历程看,推进创意经济发展的动力因素主要包括:需求增长、消费转型与技术革新。

1需求增长

文化消费需求的增长是推动创意经济发展的原动力。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必然伴随着文化消费的比重越来越大、精神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文化消费需求的增长通过催生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不断推动着创意经济向更高阶段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目前已进入文化消费的快速增长期,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加旺盛,需求总量日益增大,需求质量不断提高,消费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特征更加明显,热切呼唤更多高品位、高质量的优秀文化产品,期盼更加优质、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文化服务。

2008年,中国人均GDP为3266,8美元,突破3000美元大关。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将加快,居民消费结构也将明显变化,其中物质消费比重逐渐减少,精神文化消费比重逐渐增加。2007年,全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总量为6325.34亿元,人均文化消费478.72元,占收入比重5.65%,占总消费比重7.64%。据估算,2008年全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总量突破7000亿元。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文化消费并没有因为经济下滑而萎缩,反而因为文化产品消费“不消耗物质形态”的特有优势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

人们快速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为创意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强大的动力,同时也对文化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无论是文化产品的内容还是形式,都要求以新的内涵来提升、新的形式来表现、新的手段来传播。

2,消费转型

长久以来,农耕经济和农耕文明潜移默化下的中国文化消费中,消费者呈现出顺从、保守和趋同的特点。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消费理念逐步发生变化,消费的自主选择意识增强,消费行为日趋个性化。美国学者戴维·刘易斯和达瑞恩,布里格在著作《新消费者理念》中指出,“旧消费者更可能成为追随者而非领导者,他们会较晚地接受一种新产品或服务,因为他们觉得追随市场主流购买比独自做出购买决定更令人轻松和放心。”而新消费者则更倾向主动尝试新产品和服务,他们会试着去发现。

文化消费向个性化趋势转型促进了创意经济的涌现。文化创意产业的产生和推广,则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发展特征和人们的个性化消费需求。

首先,表现在消费品——节目内容的个性化。人们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偏好对节目内容进行自主选择、自由地发表意见且与传者进行信息交流,必然要求相关文化业态具有庞大的节目内容库,这一功能目前在手机电视、IPTV、网络电视、移动电视等新兴媒体中均已实现。

其次,表现在消费时机——时空的个性化。不仅能够自主选择节目内容,还能自由选择消费的时间地点,是人们对文化消费提出的新要求。从目前涌现的业态看,手机电视将电视移动化,网络电视将电视双向化、智能化,移动电视也在无限地填塞人们消费中的时间与空间缝隙。

再次,表现在消费手段——媒介形式的个性化。人们能够根据自身对媒体的熟悉程度和偏好选择媒介形式,无疑将大大增加人们对文化消费的兴趣。创意产业通常所具备的多媒体融合功能,即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于一体,则在很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这一需求。

3技术革新

技术革新是推动创意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历史上,造纸术与印刷术的发明、摄影照相技术的出现、广播与电视的普及,都曾给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带来深刻变化。而现代传播科技如通讯卫星、激光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等的采用,更使文化产业获得空前广阔的发展空间。进人2l世纪以来,数字信息技术与文化产业加快融合,新型创意业态不断涌现。

回顾近现代文化产业的兴起和发展,能够清晰地看出技术革新对文化产业的推动作用。通过梳理出版业、音像业、电视业、电影业、网络文化产业等发展过程中相关产品产生的时间脉络,结合熊彼特等人的技术长波论,尤芬、胡惠林(2007)指出文化产业产品发明、创新涌现的几个高峰:第一个高峰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类文化产业逐渐发端;第二个和第三个高峰是20世纪50年代及70~80年代,文化产业各行业出现关键性的技术、产品突破与创新。他们认为:“文化产业发展长波周期受经济长波推动形成,从根本上来说,受科学技术的推动形成。也就是说,科技不仅推动经济波动起伏发展,同时也推动了文化产业的波动起伏发展。”

创意经济业态的培育和创新,主要依托技术革新,特别是先进适用性技术的普及。当前数字化技术创造了很多切合时代特征的新型创意业态,主要显现为一系列颇具竞争力的网络文化产品。截至2008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普及率达到22.6%,超过全球平均水平;宽带网民规模达到2.7亿人,占网民总体的90.6%;手机上网网民规模达到11760万人,较上年增长133%。调查显示,2008年中国的网络新闻得到快速发展,网络新闻的使用率较上年提升近5个百分点,网络新闻用户达到23400万人。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舆论宣传阵地。

科学技术运用到文化生产的过程,是文化产品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科学技术不断创新的过程。技术革新不仅改变文化产业的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而且带来文化产品形式的不断更新和丰富。毋庸置疑,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新型创意业态还将不断涌现。

二、创意经济的演化路径

“系统深化”与“系统广化”是系统经济学中“系统化”概念的延伸与推广,分别反映经济系统内部各经济元之间关系及其关系转化的两个不同方面。所谓系统化,是指趋向形成经济系统的过程。具体地,系统深化指的是经济系统内部各经济元之间关系不断加强的过程;而系统广化则是指系统和外界环境之间联系范围不断拓宽的过程。创意经济的演化历程在演化路径上,遵循系统深化与系统广化的内在规律。

1系统深化:产业链、价值链延伸

系统深化反映了经济系统内部各经济元之间关系不断加强的过程。系统深化的自然结果就是专业化经营,专业化经营是经济系统内部各经济元之间关系不断强化而形成的。创意产业系统在形成过程中相伴而生的产业链、价值链延伸现象,从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关系的变动情况看,反映了系统深化的过程。

首先,创意产业系统在形成过程中产业链、价值链上节点的数量不断增加,反映了创意产业系统不断细化,经济主体不断丰富的过程。以广播电视业为例。分工结构和模块化结构促使广播电视产业价值链不断分化出制作、播出、广告、衍生服务等多个节点和环节,并且随着分工结构和模块化结构的发展,这些节点和环节产生进一步的派生和细化,从而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连续、复合价值链条。在这一价值链条上,新节点或新环节的产生往往意味着新行业(子系统)的产生或生产迂回程度的加强,也即“新的中间产品的出现,初始投入与最终产出之间的链条拉长”。产业链或价值链的延伸或拉长必然导致经济系统内部构成元素的复杂化,从而增进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内在关联。由此来看,创意产业系统形成过程中产业链、价值链上节点的丰富和细化过程,也就对应了系统深化的过程。

其次,创意产业系统在形成过程中产业链、价值链上各节点之间的相互关系不断加耦,反映了创意产业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的经济关系不断加强的过程。一般而言,经济元之间相互关系的加耦和解耦是系统深化的两个相反方向。简单地说,加耦表示元素之间关系的增强;解耦表示元素之间关系的减弱。对创意产业系统而言,形成的过程必然导致经济主体即参与系统的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的加强,这也正是系统深化的题中之义。

2系统广化:跨媒体、跨区域、跨行业扩张

与系统深化相对应,系统广化是指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联系范围不断拓宽的过程。从本质上说,系统广化促进了经济系统潜在关系的显化以及与经济系统具有联系的外部环境范围的不断扩大,从而能够进一步导致经济系统规模的扩大。在系统广化过程中。相关的经济元通过借用或整合外部资源,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资源位水平。在创意经济发展过程中,跨业型业态也即创意产业系统内部不同子系统或创意部门与其他部门开展合作竞争形成的新型业态,或称跨媒体、跨区域、跨行业扩张,反映了创意产业系统内部资源以及系统内部与外部资源的整合过程,也即系统广化过程。在该过程中,创意产业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的联系范围不断拓宽,内部子系统或创意产业系统与其他行业系统的潜在经济关系不断显化,创意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参与其中的各经济主体通过价值链接、资源互补等多种方式,实现了双赢或多赢的目标。

三、创意经济的演化趋势

创意经济具有不同于工业经济特征的运行规则,由此衍生出企业间的新型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产业系统集成性质。产业系统集成是信息时代产业结构的新本质,是继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产业集群后出现的新型产业组织形态。

1创意经济的运行特征蕴含产业系统集成的特质

以系统观为视角,创意产业系统所具有的开放性、非线性、非平衡和涨落等自组织特征,将自然地导致“系统经济性”,即经济组织以经济系统的方式从事经济活动。由系统经济性所带来的经济效应称为“系统经济效应”。系统经济效应更加符合系统经济学的三大基本公理要求,即广义代价趋于最小可能值(世界最经济原理)、社会福利水平趋于最大可能值(社会福利原理)以及持续发展水平不减(持续发展原理)。从效益的角度讲,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在以非信息运行平台为主导的工业经济时代,单一经济主体或者通过大批量的专业化生产获得“规模经济性”效果。或者通过拓展产品经营范围实行多角化经营获得“范围经济性”的效果。而在信息网络化社会中,分属于不同经营领域的复数市场主体通过信息网络异业联手、协同合作,开发新产品,可以更迅速地满足不断变动的多方面消费需求,获得更大的经济效果。日本学者宫泽健一最先从企业组织角度对此进行了探讨,并把这种“复数主体通过网络联结产生的经济性”称为“联结经济性”,或称为“复合效应”。

不难看出,联结经济性是系统经济性的特例,是系统经济性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产业系统集成的实质就是在技术集成和业务集成基础上,由更多的信息、知识、技术、人才、资本等资源进行跨时空整合,从而产生巨大的系统经济效应和经济增长效应的过程。

2产业系统集成概述

“集成”一般可理解为聚集,还可理解为融合、综合、一体化,在更大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一个创造性的整合过程,其核心思想是系统化。严格来说,“集成”指在一定的集成环境和条件下,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集成单元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集成后所形成的有机整体并不是集成单元之间的简单叠加或堆积,而是按一定的集成方式和模式进行的构造和组合,其目的在于更大程度地提高集成体的整体功能,适应环境的要求,从而更加有效地实现系统经济效应和集成体的目标。

篇9

关键词:创意产业;中小企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1010002

1 创意产业的相关概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文化及创意产业是指,结合创意生产和商品化等方式,运用本质为无形的文化内涵,这些内容基本上受知识产权保障,形式可以是物质的商品或非物质的服务。这个文化产业也可以视为创意产业,或是在经济领域称之为朝阳或未来性产业,或是在科技领域称之为内容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文化及创意产业包括:音乐、出版、视听技术、电子、电子游戏和网络。文化产业的概念一般包括出版和多媒体、视听、录音和电影生产、工艺、设计和印刷。在某些国家,也接受视觉和表演艺术、建筑、体育、乐器制造业、广告业和文化旅游业。

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最早把创意产业作为一种国家产业政策和战略,将创意产业界定为“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根据这个定义,英国将广告、建筑、艺术和文物交易、工艺品、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电视广播等行业确认为创意产业。

我国定义文化产业的概念主要从产出的角度、从所提供的产品及服务的精神文化性质着眼,认为只要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产业,都是文化产业。而创意产业,除了服务于个人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外,还服务于生产领域提升产品附加值、经济发展中提升产业结构的要求,明显突出“生产业”的性质。

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并不矛盾,创意是人类文化定位的一个重要部分,可被不同形式表现。二者的核心内容是相近的,只是创意产业的说法更加深入地揭示了文化产业的本质:创意是文化的核心与灵魂。

2 创意产业的特点

2.1 创意产业以符号和象征性产品和服务为主

创意产品具有文化的主要特征即是符号和象征意义。创意产品的经济价值源自它们的文化价值。因文化价值不在于使用价值而在于观念价值,而观念价值(如品牌等)具有的价值不可估量性,因而创意产品创造出的经济价值也是不可衡量的,这就使得创意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2.2 创意产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产业组织呈现集群化

创意产业多是由有突出创意的人、艺术家和有技能的人创办的,因而其企业组织形式多是中小企业。创意产业要求有完整的产业链,具有从研发、生产、交换、流通和消费等环节,其发展并不是个人或者单个企业的个体行为,而是需要企业之间的群体互动和地理聚集。因此,中小企业可以凭借分工细化、灵活配合互补来弥补企业规模经济的不足,用多样的网络性市场交易合约取代通常性的企业组织合约,并通过知识的累积增长和信息的节约而体现出巨大的优势。因此,创意企业多呈现小型化、个体化、扁平化、灵活化的特点。

2.3 创意产业具有交叉性、辐射性

作为一种多文化、多学科和多种技术融合的产物,创意产业及其产品,不仅能拉动国民经济的发展,辐射到社会各个方面,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且能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消费观念,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变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4 创意产业的本质是服务型产业

创意产业与生产服务业有许多共同的部门,如创新、开发、设计、广告等部门,其共同属性是具有中间产品的性质。创意产业发展的载体主要存在于现代服务业中,并占据其高端创新部分,因此具有更高的经济价值。而且,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产业载体是现代服务业的这一性质也证明了服务经济的到来。

3 利用中小企业发展创意产业的优势

3.1 中小企业更易进行产品创新

创新型产业具有较高的风险,大企业往往不轻易进入,中小企业可以把握这个契机进行投资。而且,中小企业以其灵活性,随时随地可以进行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中小企业与市场的联系更为紧密,对市场动向的把握较强,一旦发现开发的新产品不适合市场,也可发挥“船小好调头”的优势。

3.2 中小企业有着深厚的行业经验和广泛的企业联系

通过多年的磨练,中小企业锻炼出职业的工作团队,形成了特有的工作方式,构建了通畅的工作渠道,其工作能力和社会影响决不容小觑。创意产业的本质是现代服务型行业,而中小企业最能积极投身于服务,希望通过服务成长,通过服务创造价值。

3.3 利用中小企业发展发展创意产业符合创意产业的积累发展过程

创意产业是个容易进入的产业,中小企业往往可以因为一个创意、科技而进行生产。创意产业在其发展初期具有自发的集聚效应,这种集聚效应所产生的外部规模经济性有利于中小企业在雇佣工人、交换市场信息和技术信息等方面都非常便利,从而降低了企业的成本。中小企业的成长与创意产业的发展是同步的,中小企业的成长推动创意产业向更成熟的方向发展。

3.4 利用中小企业发展创意产业符合现阶段我国的发展状况

中小企业具有经济活力高、经营灵活、资金循环周期短的特点,对于扩大城乡就业、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技术创新、启动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现阶段需要以内需带动经济增长的关键时刻,创意产业无疑是我国进行产业结构升级的最好选择。

4 如何利用中小企业发展创意产业

4.1 政府对从事创意行业的中小企业应提供支持

(1)首先要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作为解决就业、产品创新的主力军,如果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中小企业就无法进行研发和生产。银行作为营利机构很难在没有担保的情况下放松融资底线。政府作为链接中小企业和银行的“桥梁”,应当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或者政府对从事创意产品生产的中小企业进行评估,如果其产品和企业具有美好的前景,政府为其进行融资担保。

(2)设立专门管理和服务中小企业的政府机构。政府应以明确的法律形式确定中小企业的地位,并设立专门管理和服务中小企业的机构,向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政策指导,使其充分了解创意产业方面的优惠政策,从而使中小企业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

(3)鼓励研究机构的的创新成果向中小企业转移。大学、科技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有时无法与生产相结合,这就需要加强研究机构与中小企业的联系,使其创新成果顺利转移到生产部门,实现商业化。中小企业作为科研机构与市场的中介,在创新、创意转移的过程中不仅达到了经济目的,也推动了创意产业的发展。

(4)财政税收政策的支持。为扶持从事创意行业的中小企业,减轻中小企业的竞争压力,政府应制定相应的财政税收政策,如政府资助、设立技术开发基金、减税、出口退税等。

(5)鼓励建立企业孵化器。鼓励建立企业孵化器,提供一个利于中小企业发展创意经济的良好生存空间和政策环境,培养创意企业的产生并促进其成长壮大。

(6)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知识产权一旦被盗,中小企业必会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这严重打击中小企业进行研发创新的积极性。如果中小企业选择用法律途径维护自身的权益,这通常是个耗时耗财力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小企业要承受经济损失和企业竞争能力的损失。所以,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进入创意产业,政府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更要加强。

4.2 中小企业自身应做出努力

(1)充分发挥自身潜力。企业中不仅仅是研发人员而是全体职工都应充分开发“人脑”中的“活性”资源,实现“无中生有”创意开发和“有中生优”的创意转化,用人脑无限的创意突破有限的条件约束,产生一系列原创性的产品和服务。

(2)完善产业链条。创意产业价值的体现,需要完善产业链条来实现。加快创意产业发展,就要贯通“创意-设计-产品-市场”的各个环节,开发能创造价值的创意产品,拉长创意产业链条,使创意的“价值扩散”效应充分发挥。

(3)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从事创意行业的中小企业要打破传统产业区对有形资源的依赖和投入,转而依赖文化、技术等无形资源,这样可以大大节约对土地、能源、资金等资源的消耗。对于创意产业来说,个人创造和生产的空间相对于工业、制造业的生产空间是较少的,尤其是由于不主要依赖于自然资源的投入,为国家的集约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捷径。

(4)从各个方面创造新领域。为了保持竞争优势,中小企业必须不断进行研究和开发。在研发过程中,中小企业应集中必须的创新力量,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市场环境,选择适当的领域进行创新。中小企业不仅仅要注重产品创新域,而且要在产品功能、产品质量、产品设计、需求和顾客方面创新域。产品功能领域,新产品的研发具有一定的困难性,但产品功能的增加或减少都能吸引特定的顾客群;产品质量领域,提高产品的可靠性是必须途径;产品设计领域,造型新颖、设计奇特的产品越来越具有市场竞争力;产品需求领域,由于需求是顾客最直接的反应,针对顾客需求选取创意点,能为企业开辟更广阔的市场发展领域。

(5)吸取先进创意文化。对中小企业而言,所采用的企业进步战略大多是模仿创新。在模仿创新中,选取的模仿对象应针对市场和企业的情况,选取合适的先进文化进行消化、吸收、改造和创新。

(6)采取多种合作形式进行创新。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实力较弱,应当选取多种形式进行创新。中小企业可通过与外国投资者合作,积蓄创新实力,从而进行独立创新;也可与同行业的企业合作进行创新,通过协作关系,中小企业更容易找到自己的创意点和创新点。

参考文献

[1]厉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2]孙学敏.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研究[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

篇10

【关键词】创新 文化创意 经济 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是当今世界基于一定的文化资源不断进行新的创意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

在当今世界很多国家都在根据一定的文化资源不断地提出新的产业创意,并使自己的文化资源蓬勃地发展为一种新兴文化创意产业或称创意经济。文化既支撑着一定的经济和政治,又使自己独立地走上了产业化的发展之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也迅速发展了自己的文化创意产业。个人认为,文化是体现在一个人对待他人、对待自己、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上的品位道德,是文化积累的总和,渗透进生活的实践中。现代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资本和劳动力,而是创新。创新的关键就是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创意产业是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这实际上是一种在当今全球化消费社会的背景中,基于一定的文化系统发展起来的推崇创新及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新兴理念思潮和社会实践活动。文化创意产业是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以消费时代人们的精神文化娱乐需求为基础、以创意为核心、以高科技手段为支撑、以网络等新传播方式为主导、以文化艺术与经济的全面结合为自身特征,向大众提供文化、艺术、精神、心理、娱乐产品的新兴产业,并且形成跨国、跨行业、跨部门、跨领域重组或创建的新型产业集群。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特征

(一)文化特征

任何文化创意产业都必须以一定的文化为基础,任何创意既是对一定文化的创新,同时创意本身也必须是有文化的。任何文化创意活动,都是以知识和智慧创造为特征的文化符号的积累、生产、交换和消费的产业活动。

(二)创意特征

所谓创意,其本意一是创新,创立新意或标新立异;二是提出创造性的见解、方案、意境等。文化创意产业就是以一定的文化为基础进行创新的产业。创意是文化产业的生命,我们大致可从以下一些方面来分析创意:

创意需求。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性、文化性、娱乐性、心理性的产品需求必然会越来越大,这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既要紧紧抓住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又要千方百计地创意出新的需求。

创意产品。文化创意产业生产的文化产品,一定要能充分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和注意力,要能击中他们心灵。只有这样,才能既在市场上获得经济效益,又在社会中获得社会效益。因此,需求不但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且也具有一定的风险性。风险投资被认为是当代经济增长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动机。“成功与风险并存”,这就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魅力。

创意的原创性和不可复制性。只有原创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意。真正的创意不可复制。

(三)人才特征

如果说创意是文化产品的生命,那么,具有创意的高素质人才就是文化创意产业的灵魂。一方面,创意型人才决定着文化创意产业的生死存亡和发展;另一方面,创意型人才也是十分难得的,他们的培养和形成是有别于传统产业人才的。

(四)大众化特征

文化创意产业经营的必然是大众消费文化,具有娱乐性、消遣性、益智性、赢利性等特点,它的本质是以市场为中介,把一定的文化转化为适应大众文化胃口的消费文化。因此,这就决定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大众化、世俗化特征。从供求关系看,大众化也是由市场经济的规律决定的。但是,文化创意产业纷纷将文化推向了大众化的市场,好像大众化、世俗化已成为了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难免出现严肃文化或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或世俗文化的矛盾。

(五)高附加值特征

文化产品、尤其是原创性的文化产品都是高附加值产品,所以,文化产业也必然是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因为从事文化产业的劳动是复杂劳动,而复杂劳动的价值是简单劳动的倍加,特别是从事制作原创性文化产品的劳动,其价值与简单劳动相差更大,这完全符合经济学的相关规律,正因为投资文化产业的回报远高于其它产业,所以,众多的投资者才会趋之若鹜。

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势

(一)产业地位主体化

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表明:人们在解决了基本的生活需求之后,在消费中其体验式的文化消费比重肯定会逐步加大。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势头来看,这种无形的文化服务性生产也越来越在整个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这一点已成为了世界的普遍共识。文化创意产业在各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将迅速提升,而且必然会逐渐成为各国的主导产业。

(二)产业空间国际化

文化创意产业空间的国际化主要是由经济、文化的全球化造成的。经济全球化将会把世界各国的国民经济日益紧密地连接成一个整体,使整个世界成为真正的全球经济,并营造一个“无疆界”的市场。

(三)产业形态数字化

文化创意产业是知识密集、信息密集和技术密集的产业领域,而各种先进的高科技的应用,又必然将文化资源整合为高新的文化产业形态。因此,数字化、网络化实际上已成为未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具有多民族的文化形态。大力发展不同民族的文化创意产业、反映多民族的文化特征、使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

三、吸引创意人才所需的对策研究

完善人才管理系统,建立文化产业专门人才数据库,设立各类文化人才档案和跟踪机制。

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和基地。近年来,国内高校建立了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开设了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社会上也开展了许多相关培训,主管部门可以进一步规范他们的教育资质,并赋予其更多的教学职能,充分发挥这些资源和平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