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获取教学资源范文

时间:2023-12-05 17:55: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有效获取教学资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如何有效获取教学资源

篇1

1 网络教学资源的组织过程和建设过程

网络教学资源的组织过程和建设过程的首要步骤如何获取网络教学资源,针对各院校的实际情况,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

1.1 “数字化”转换现有的教学资源。例如针对现有的文字资源和参考材料以及各种类型的图片等,可以使用数字扫描仪、数码相机等数码设备,将其转换为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处理、加工以及传输的“数字化”的教学资源,以备在网络教学资源平台或网络教学资源库中使用。

1.2 对已有的教学资源库中的资源进行再次开发和规范化、标准化的处理。通过调查和研究发现,目前高校的一些资源库中的资源绝大多数从开发商手中所购买得来,没有对这部分资源进行再开发处理,因此这部分资源不贴近院校的实际需求和真实需要,致使资源的可用性不高。并且部分资源的建设不完全符合资源建设的规范,因此对已有的教学资源库中的资源进行再次开发和规范化、标准化的处理是网络教学资源获取的重要途径之一。

1.3 鼓励教师自主制作。通过对教师的宣传和动员,鼓励教师把日常教学中积累、整理的多媒体课件、精品课程资源、网络课程资源、归纳总结的学生平时作业的错误以及整理的日常测试的试卷等日积月累的资料共享出来,这些资源都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总结的经验,是精华的积累,这些资源的共享是教师“隐性知识”显性的重要途径之一。这类教学资源是最切合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并且对于其他的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方面有着不可估算的重要影响,所以应该在积累教学资源和获取教学资源时要主动地、积极地争取到这部分内容。

1.4 学生的毕业、实习产品或作品也是网络教学资源获取的重要来源之一。虽然就目前来讲教师自主制作的教学资源和学生的毕业、实习产品或作品在规范化和标准化方面来看可能存在某些方面的欠缺,但是却是真正的能够满足日常教学和日常学习的需要,其在实用性和适用性方面的优势是其他任何一种资源都无法具备的。但是这类资源的数量所占比例很少,主要受教师和学生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以及时间的限制。还有一部分教师出于个人考虑或其他因个人因素,不希望自己制作的优秀教学资源与他人共同分享。这就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手段,例如可以给予那些愿意共同分享教育、教学资源的教师和学生一定的物质激励和精神奖励等来解决这些问题。

1.5 依靠专业技术人员开发、制作。院校的专业技术部门或专业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学校特点和教师教学的需求、学生学习的需要来进行自主开发制作网络教学资源,这也是网络教学资源的来源之一,这种途径获得的网络教学资源在实用性化和适用性方面往往会更好。

1.6 从专业开发处购买。这种方式是日前网络教学教学资源获得的最有效的途径。院校完全可以从自身实际需要出发选择、购置符合教学和学习的教学资源,以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求,增加网络教学资源的数量。

1.7 从开放的互联网络上获取教学资源。现在大多学校都设有专门的教学资源管理人员,他们的职责之一就是从互联网上搜索、收集有用的教学资源用来充实本校的网络教学资源库或网络教学资源平台。通常情况下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以采用:一是通过google、百度等搜索引擎检索所需要的内容或资料。二是可以选择提供下载功能的专业教学资源类网站进行固定栏目的下载,这些教育资源类网站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教育资源和教学资源的全方位的沟通和共享,如分享教学课件、课后习题和测验试卷等。目前此类网站很多而且完全免费、资源类别丰富、操作相对也比较方便但是更新速度、更新内容却大多滞后。三是利用社会性程序、软件,如twitter、维基等。可以通过这些社会性软件平台获得或者分享各学科、各领域的最新动态和信息,从而大幅度提高网络教学资源的获取效率。

2 在网络教学资源组织和建设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几个原则

2.1 要实现网络教学资源的集中检索功能和分布式存储。网络教学资源一应俱全,内容繁多,而且分布无序,要把这些巨大丰富的资源整合在一起,就应该完成网络教学资源的集中检索功能和分布式存储。教师和学生在使用过程中能够使用检索功能迅速地把有价值、有意义的教学资源搜寻出来。

2.2 要充分思考教师和学生需求的原则。进行网络教学资源库和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最终目标就是更好的服务教师和学生,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因而网络教学资源库中的所有资源和素材,都必须充分思考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真正需求,以利于教师和学生及其他教育工作者都能及时方便的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否则,再好的教学资源如果不被广泛的利用,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篇2

这次学习,共分为六个专题,每个专题讲解精彩,体现了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新的教学形势下,如何正确把握教学知识体系,用什么新的教学策略,用什么教学素材,怎样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这次学习中,感受最新的是如何定位化学,专家把初中化学教学定位为公民的化学,有用的化学,而不是专家化学,就是要让学生学到的化学是有用的,在实际生活中能体现出化学,让学生在化学中学习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化学,从而体现化学学习的价值观,不像以往那样,把化学学习与实际生活脱轨。所以,通过本次学习我全新的明白了学生要学什么样的化学。

感受最全面的是,重新认识了课堂教学、三维目标,如何鉴定课堂教学三维目标,为学生的科学素养服务。三维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价值目标,通过学习,我深刻认识到三维目标只有真正落实下来,才算真正完成二节课堂教学,在我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只落实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价值观目标基本略掉了。在学习中,学生实验技能的学习是很重要的。比如,学习氧气的知识,在学习了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及实验室、工业制法后,学生对知识的形成只形成在理论表面上,认识不是很深刻,如果把氧气的抽取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一下,在操作过程中,学生会进一步加强把氧气的相关知识比较系统地呈现在实际操作中,换句话说,在书本中学习知识,在实验操作中整合,强化知识体系,从而把能力和知识充分地体现出来。

其次是情感、价值观目标的落实,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情绪,以饱满地热情进入化学课堂教学,是学好化学的前提,而实际上把教学生学变成学生学会学习这种行为习惯的落实是很重要的,而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利用作素材,让学生有效地去主动获取资源,获取素材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前提。比如,在学习水一节中,对水的的净化的学习,教师布置学生去自有来水厂参观或组织学生去参观,学生会为参观主动获取素材外,更重要的是调动了学生通过主动获取本地资源,把素材运用在课堂教学中,比老师用语言生动的学习调动学生学习情绪要重要的

篇3

1. 网络教学平台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1.1促使课堂效率趋于高效化

在传统的高职教学课堂上,老师所拥有的教学工具,不过一本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要想将自己所学所思传授给学生,难度比较大,课堂效率比较低,可能一个概念、一个思维,需要通过多次举例多次解释学生方能理解。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可以让老师讲自己想表达的内容以图片、视频等方式直接展现在学生的面前,简单明了,通过老师的课堂设计,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理解所学知识点,这样能大大降低老师的教学负担,同时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1.2推进高职教育趋于信息化

多媒体的普及,是教学趋于科学化的一种体现,也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要求,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也是同样的。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各个领域的建设都趋于信息化,高职院校作为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摇篮,合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实现信息化、网络化教学,是现阶段教学改革的策略之一。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使得高职院校的教学技术、教学手段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师生所依靠的学习工具,不只有课本,而是一个庞大的信息共享平台,你能够通过网络,在这一平台上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反复多次的进行学习[2]。

1.3能够有效整合网络教育资源

中国有一句俗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使得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成为现实,使得教学资源变得集中而统一,这样有利于全国各地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提升,从而使得各地人才配置区域平均。我国国土广阔,不同地域经济发展情况不同,合理的人才配置,能够缩小各地的贫富差距,而教学资源的整合,则实现了人才培养环境和教育条件的统一性,对于优化人才分布具有积极意义。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通过网络这一媒介,实现了高职教育资源的贡献,学校可以利用平台中的优秀教育资源,纳为己用,来提升自身教育水平。

2. 网络教学平台在高职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2.1整合现有教学资源,加强网络平台管理

网络教学平台纵有千般好处,都要建立在合理应用、充分使用的基础上,平台为教育资源整合提供了技术基础,但是如何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却是一个大难题。学校应该充分重视网络教学平台的管理,筛选网络上现有的教学资源,将一些符合学校教育实情的资源提取出来,在学校网络平台上推荐给师生,形成一个独立的教学数据库,确保教学资源的质量,为师生提供一个可靠便捷的教育资源获取途径[3]。

2.2合理应用网络平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不仅为老师提供了更多的教学素材,同时也为学生增添了一个自主学习的渠道。但是老师在教学时,应该注意教学内容的适量,掌控住课堂的节奏,留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留给自己一点与学生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按照自己预设的方向去学习、去思考[4]。丰富的教学资源,能够有效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以图片或动画的形式将教学内容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可以让同学们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主动思考,自主探索,锻炼自己的理性思维与逻辑思考能力,突破重难点知识。

丰富的课堂设计,使得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吸收速率提升,但并不能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上深入理解所有知识点。现在网络上有很多名师辅导的教程,学生在学习之余可以利用这些视频进行自主学习,在名师的指导下进行二次学习,去弥补知识盲点。同时,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使得学习具有更强的延伸性,老师在课堂上可以布置一些更具有挑战性的实践任务,让学生在课余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去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2.3完善高职教学体系,加强信息化教学建设

国家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高职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学校要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研究和应用,加快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研究开发和推广使用。”网络教学平台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初步实现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5]。但是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该要把握好?魍辰萄?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关系,可将之结合使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为学生服务[3]。

篇4

关键词:区域网络教研;教师专业发展公平感;教育资源共享;文本讨论;音视频研讨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5) 05-0065-07【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5.05.010

一 研究的背景与问题

我国的网络教研(又称虚拟教研、在线教研等)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桑新民等人2001年发文将“虚拟教研模式”定义为“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互联网为依托,促进不同地域的教师开展跨时空教研活动,彼此随时随地进行教学成果与经验交流、共享教学信息与资源的一种方法”。近年来,由于区域内学校发展的不均衡问题凸显,教育主管部门已经将区域网络教研视为促进区域内不同学校教师教学能力均衡发展、提高教育公平水平的重要途径。

从文献调研我们发现,以往针对网络教研的研究一部分涉及网络教研的形式、实施方式、组织方式等。还有一些调查对网络教研的效果,教师参与网络教研的动因、态度、认识,教师参与度,网络教研资源,网络教研平台质量,影响网络教研的因素等进行了研究。虽然不少文章都指出网络教研可以提高公平性、参与度,但是对于我们所关注的通过网络教研促进区域教师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研究还是非常缺乏的,特别是没有发现这种策略和方法对于改善公平的效能的研究。伴随着区域网络教研的实践日益增多,我们需要了解这种方式是否真正改善了不同学校的教师公平感?哪些技术支持的教研策略比较有效,哪些效能较差?哪些因素会影响网络教研的效能?为此,本研究以重庆某行政区的区域网络教研作为研究案例,对其网络教研的方式与效果进行研究,探究其采用的各种教研策略对于促进教师发展、提升教师公平感的有效性。

二 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1 案例区的网络教研背景

本研究所选取的案例区是重庆市西部某农业大区,全区中小学校总计103所,根据办学规模,以及教学水平等,将全区中小学划分为1~3类。近年来,案例区以教育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区中小学校全部实现带宽1000M裸光纤接入,每台计算机独享10M带宽。2011年9月起,该区利用教育城域网建设了网络在线教研平台。以学科建设为重点,开展网络教学研讨活动。目前网络在线教研主要以三种形式进行:教师的教育资源共享,以文本方式进行的网络讨论,以及基于音视频的网络实时讨论。2013年大足区教育技术装备中心还开展了网络教研课题研究,共有30所学校,共计76名教师利用网络教研平台参与课题研究。

2 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本研究用教师使用度来表征区域网络教研的开展状况,探索区域网络教研的参与度是否与参加网络教研的各学校教师对其专业发展公平感改善的认可度之间具有相关关系。研究假设区域网络教研的使用度越高,教师对其专业发展公平感改善的认可度就越高,那么区域网络教研改善教师公平感的效能就越高,反之亦然。目前针对区域内跨学校间的教师发展的公平感研究较少,本研究的一个前期研究发现,教师感知的区域内学校之间的教师专业发展不公平包括获取教育资源、外出参加培训、观摩优质课、校际间教研、与优秀教师、教研员交流等机会的不公平,不少处于薄弱学校、农村学校的教师获得这样的机会非常少。本研究依据此将其作为衡量教师专业发展公平感改善的指标。

为了探究影响区域网络教研使用度的各种因素,我们将网络教研的各项实施策略、教研平台的性能、对参与网络教研的激励政策以及对于教师网络教研的支持服务作为教研参与度的影响因素。对案例区域网络教研各项实施策略的衡量,参考《公共政策分析导论》中的政策评估标准,以及富兰所提出的影响教育变革实施的变革特征,以回应性、适宜性、可行性、充分性、效率性作为衡量网络教研策略效能的指标。其中:回应性指该策略设计回应了教师教学发展的需求,适宜性指该策略在实施中满足了教师的需要且没有冲突;可行性指教师在进行网络教研时不存在个人能力等障碍:充分性指利用该策略解决教师教学问题的充分程度;效率性是教师认为采用该策略进行教研具有效率。网络教研依赖网络平台,其效能优劣影响教师对网络教研的使用。本研究参考用户界面满意问卷、计算机系统可用性量表,对平台系统的效能通过有效性、系统能力、界面、总体满意度进行测量。促进教师参与网络教研的政策措施由行政规定与考评要求两个指标来表征;对教师网络教研的支持则由告知目标、提供培训、技术支持、同伴互助、有效反馈等几个指标来表征。具体的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各变量的测量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分为:1=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一般、4=同意、5=非常同意,以便进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时使用。 调查对象选择案例区初中和小学的教师,按照初中和小学分别抽取学校。考虑到网络教研希望达成改善不同学校、特别是相对条件较差学校的教师发展公平感之目的,抽样时将案例区所有的三类学校全部抽取,一类和二类学校按50%的比例进行随机抽取。通过网络问卷收集数据,最终获得有效问卷3550份。对问卷的所有题目进行内部一致性分析,问卷a系数高达0.977,说明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非常好。

三 数据分析

1 被调查教师基本信息的描述统计

本次调查的教师63.1%来自小学,27.1%来自初中,7.3%来自完全中学,其他则来自独立高中和九年一贯制学校。从教师来自的学校类型来看,56.9%为乡镇学校教师,34.6%为县直属学校老师,5.2%为村小教师,2.8%为城市学校教师,还有0.5%为教学点教师。而从教师所属学校在案例区的等级看,一类学校的教师占36.1%,二类学校的教师占43.1%,三类学校的教师占20.8%。

本次调查教师群体主要有如下特征:52.6%为女性教师,47.4%为男性教师。教师年龄中,30―40岁和40-50岁教师分别占4l.g%和37.8%,20―30岁以及50岁以上的各占9.6%和10.8%。教师中成熟教师是主要人群,19年以上教龄的教师占49.5%,7-18年的教师有42.4%,4―6年和1-3年的新手教师各占2.9%和5.2%。参与调查的教师所教学科几乎涵盖了所有中小学学科,其中以语文和数学学科老师居多,分别占30.0%和24.5%。

由于网络教研涉及技术环境和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因此调查问卷对教师学校和家庭拥有电脑情况,以及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等进行了调查。统计表明,在办公室有电脑且可以上网的教师占到73.4%,5.8%的教师办公室中有电脑但是不能上网,20.8%的教师办公室没有电脑。表1显示了各类学校在有电脑但不能上网以及没有电脑这两种情况中的差异。相对而言,二类和三类学校的老师办公室没有电脑或者不能上网的人数比例高一些。

图2和图3显示了教师对于教育技术能力以及对于新技术热衷程度的自我评估。93.4%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教育技术能力在达标以上,能力较强和很强的教师总计达48.7%。68.1%的教师称自己是新技术的爱好者甚至是热衷者,只有2.3%的教师害怕新技术,个别人厌恶新技术。

由于本次调查主要是针对参加了网络教研的教师,所以问卷中询问了教师是否有网络教研经历,结果显示,3550名参加填写问卷的教师中,2931人采用过网络教研平台进行教研活动,占总人数的82.6%。在本文后续的分析中,主要以这2931人为样本进行数据分析。

2 网络教研系统的使用度分析

对于网络教研平台,本研究根据平台使用度作为教师参与网络教研的指标。调查结果如图4所示,其中48.7%的教师每周都会使用平台,15%的教师每天都会使用,26%的教师每月会使用,10.3%的教师几个月会使用平台。可以看到,60%以上的教师使用平台还是比较频繁的。

3 教师专业发展公平感改善的认可度分析

本研究的一个重点是探究在引入网络教研的情况下,不同学校之间教师的专业发展公平感是否获得改善。研究从获取教育资源、接受培训、观摩优质课、与优秀教师和教研员交流、参与校际教研活动、展示自我教学能力等维度衡量教师对专业发展公平感改善的认可状况。通过对数据进行均值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可知,教师们在各个维度上均倾向于比较认可公平感有所改善。

以学校类型作为自变量,教师专业发展公平感改善认可度作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分析教师认可度在不同学校类别之间的差异。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可知,一类学校的教师认为各个维度更公平明显高于二类学校和三类学校的教师,而二类学校和三类学校之间的教师则没有显著差异。

4 区域网络教研改进教师专业发展公平感的效能分析

以使用度作为自变量,教师专业发展公平感改善的认可度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发现使用度对教师认可度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说明教师的使用度越高,教师专业发展公平感改善认可度越高。这表明区域网络教研对于改建教师发展公平感确实具有效能。

a.因变量:教师发展公平感改善认可度

5 影响网络教研使用度的因素分析

以网络教研策略、平台特性、政策激励、教研支持作为自变量,教师网络教研使用度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在控制了网络教研策略之后,平台特性、政策激励和教研支持对使用度都没有预测作用,即在本案例中,影响网络教研使用度的主要是网络教研的策略,如表5所示。

a.因变量:使用度

(1)不同网络教研策略对使用度的回归分析

进一步分别以教育资源共享、文本讨论、音视频研讨三种网络教研策略作为自变量,使用度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发现教学资源策略和音视频策略对使用度均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且从标准化系数来看,音视频的正向预测水平高于教学资源策略。文本策略对使用度没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说明教学资源策略和音视频策略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师对平台的使用度,如表6所示。

(2)不同网络教研策略的效能分析

本案例的网络教研共分为3种形式:教师的教育资源共享,以文本方式进行的实时或非实时网络讨论,以及基于音视频的网络实时讨论。教师教育资源共享是指每位老师可以将自己认为优质的教学设计,自己制作的精美课件上传;同时,面对面的教学研讨的成果,包括教学设计、课堂实录等也上传以供分享。目前资源累计已经接近30万件。文本方式进行网络讨论可以是实时的,类似即时聊天,也可以是异步的,类似论坛方式。基于音视频的网络实施讨论可以是多人音频或者视频。

本研究从回应性、适宜性、可行性、充分性、效率性对这3种网络教研策略效能进行分析。3种策略5个维度得分的均值分布在3.29-3.61之间,说明三种策略的设计效果处于一般到较好之间。继续将3种策略在5个维度的均值进行比较,由图5雷达图中可以看到,整体来看,教师评价教学资源共享策略的效能最好,而利用音视频方式实时在线讨论的效能较差。具体而言,在策略的可行性、充分性、适宜性、效率性方面,教学资源共享策略都相对其他策略较好;在回应性方面,文本讨论策略更高一筹。这可能是由于教学资源共享只是将教师自己的优秀作品分享,但未必满足其他教师需要,而音视频在线研讨一般是教研员等组织的统一活动,也不一定满足教师的个体需求,而文本讨论往往是教师处于个人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而发帖讨论,因此研讨的结果对于教师个体需求的回应性相对较高。

四 研究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针对重庆市某区的区域网络教研是否可以改善教师专业发展公平感进行了调研,研究发现证实了区域网络教研对教师专业发展公平感改善是有效的,通过利用各种途径提高网络教研的使用度,会使得改进教师专业发展公平感的效能提高。同时,研究结果也提示,二、三类学校教师对于公平感改善的认可度还没有一类学校教师高,仍需要进一步改进线上和线下促进公平的途径。

研究发现在影响教师网络教研使用度的各个因素当中,采用何种网络教研策略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这一发现对于网络教研的组织与实施者的启示一方面在于网络教研的方式与内容是教研成败的核心要素,需要仔细地设计网络教研开展的方式、方法、内容等教研的本质因素,才能吸引教师积极参与网络教研活动;另一方面的启示在于平台性能、政策激励以及教研支持目前对于吸引教师参与网络教研的作用还不明显,可以在这些方面继续改进。

篇5

关键词:教学资源;资源共享;网络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9-0036-03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现在,伴随着多媒体与超媒体、网络、人工智能等各种计算机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渗透和应用,教育的技术手段和方式不断发生变革,呈现出朝着网络化、多媒体化和智能化的方向蓬勃发展的趋势。网络化教学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产物。借助于网络,不仅能够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而且能够大幅度地扩充教者与学者的双向信息交流,为学习者创设个别化教学的学习环境。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在正常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引入网络教学,更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一、构建高校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意义

1.构建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是实现培养21世纪人才目标的基础

创新思维能力和信息素养是21世纪(即信息时代)创新人才所应具备的能力素质[1]。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上可以实现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学生在知识和信息的海洋中遨游和探索,通过对获取的知识和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利用和评价,使得信息技术的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同时,共享平台上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网络交互方式,将其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补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便于开展协作式、探究式、讨论式教学,营造出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2.构建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是深化高校教学改革的关键

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在先进的教学思想、教与学理论的指导下,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2]。在近几十年来传统的教学结构中,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而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严重抑制了创造型人才的成长。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引入网络教学,学生不再仅仅是信息的接收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教师也不仅仅是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在课堂之外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自选课程、自选章节进行学习,师生之间或者同学之间可以利用网络交互手段探讨问题。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则成为学习的指导者和意义建构的促进者[3]。

3.构建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是高校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体现

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的三大基本职能之一。《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中提出,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为社会成员提供继续教育服务,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通过将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上的精品课程网站、名师课堂对外开放,可以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教育机会均等,使得那些没有机会接受专业知识的系统培训或者想要了解某一方面知识和技能的社会大众,通过此途径来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

二、苏州大学课程中心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1.苏州大学“课程中心”项目背景介绍

苏州大学教育信息化改革的进程始于21世纪初。2007年教育部等部委下发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明确提出高校要在教学活动中广泛采用信息技术,要积极推进网络教育资源开发的共享平台建设,实现精品课程的教案、大纲、习题、实验、教学文件以及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源上网开放,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免费享用的优质教育资源。顺应教育信息化改革的潮流,苏州大学从2005年开始逐步开展了优秀多媒体课件上网、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等工作,开始了教育信息化实践的探索。

近几年,随着苏州大学教育信息化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改革的矛盾也日益凸显,主要体现在:第一,校内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缺乏统一的标准,质量参差不齐。第二,网络教学资源重复建设的现象严重,缺乏统筹规划,利用率低。第三,网络教学支撑平台的购买和开发各自为战,建设和维护的成本高,学校难于管理。因此,如何在全校范围内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建设高效便捷的网络教学互动平台,使教育信息化工作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摆在苏州大学教育管理者面前的一道思考题。

经过近一年的筹备和酝酿,2009年底,苏州大学正式启动了“课程中心”项目。该项目是在学校推进完全学分制改革的背景下,由学校教务管理部门统筹规划建设的教育信息化工程,其目标是建设具有苏州大学特色、在国内富有影响、集成校内各类优质教学资源于一体、支持大型教与学互动的教学信息化平台。这是我校本科教学改革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事件,是不断完善我校完全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的重要举措。

2.苏州大学“课程中心”全力打造教学“云服务”

2011年6月7日,美国Apple公司正式了iCloud云服务。云服务带来的一个重大变革是从以设备为中心转向以信息为中心。在云上每个人都将会有一个伴随终生的个人数据体,这样的个人数据体不会被捆绑到任何一种机器上,不会随着硬件和应用软件的过时而失效。这与苏州大学“课程中心”项目的实施理念同出一辙——构建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打造教学“云服务”。

(1)打造便捷高效的个性化空间为教学“云服务”提供前提保障

课程中心项目是苏州大学教育信息化改革的重点项目,也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程中心系统具备完善的用户统一身份认证功能,实现了与教务管理系统的数据共享和无缝连接。在课程中心系统上,每位教师和学生都有一个伴随其在校期间的个性化存储和应用空间,教师可以在教师空间里直接看到教学班的相关数据,学生在学生空间里可以随时查询教学信息,任课教师和学生可以使用空间里的个性化应用进行异地实时交互或者非实时交互。用户可以通过任何一种前端PC硬件使用课程中心的资源,甚至在带有操作系统的手机上也可以完成操作。

(2)配置优质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加教学“云服务”的广度

优质、丰富的教学资源是保证网络化教学质量的起点和基础,不仅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对课程资源进行动态更新和补充,满足学生的共性需求,还要能够满足学生的个别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为自主学习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障。

苏州大学课程中心项目历经近两年的建设,已经完成了全校课程基本信息上网、各级各类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和通识平台课程网站建设等基础建设工作。2011年,为了进一步推进课程中心系统在全校范围内的广泛使用,在各学院共遴选出300门主干课程作为课程中心首批立项课程,由学校资助在课程中心上完成课程网站的建设工作。此外,课程中心平台还集成了专业信息、教学名师、品牌特色专业、优秀教学团队、精品教材、优秀教学成果等各类教学资源和教学信息。学生在使用课程中心时不仅可以获取教学课件、教学视频以及其他与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料,还可以通过精品课程、教学名师、优秀教学团队、优秀教学成果展示等多种途径免费享受到校内各种优质的教学资源,鼓励学生拓宽知识面,加强专业外知识的学习。

为了规范课程中心建设,苏州大学制定了课程中心网站建设标准,网站栏目统一设计,上网的教学资源必须符合相应的规范。网站的栏目设计参考国家级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要求,除了必须提供的课程基本资料、教学视频、参考文献等资源以外,还需要建设课程拓展资源库,为学生提供一些与专业相关的优秀网站链接和学习素材,鼓励学生浏览专业网站上的丰富资源,拓宽专业视野,提升专业素质。

(3)设计灵活深入的网上交互模式加强教学“云服务”的深度

网络交互的优点是可以弥补课堂上填鸭式教学方式的不足,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和交流的机会,促进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学生必须学会如何在知识和信息的海洋中寻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如何利用各种认知手段不断获取新知识和新信息,使自己与时代同步。课程中心系统提供了灵活多样的师生交互工具,包括课程论坛、答疑、教学调查、作业、网络考试等。这些交互工具的特点和功能不尽相同,教师可以灵活选用这些工具实现和学生之间的实时交互或非实时交互。

为了确保网络交互的专业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在课程中心建设初期,学校教务管理部门就出台了《苏州大学课程中心互动栏目管理办法》。教师在开通课程网站互动栏目之前,必须与学校教务管理部门签订书面协议,必须保证在课程网站上开展的教学互动,其内容、范围必须与教学相关,教师有责任对学生的网络交互活动进行引导和启发,使得课程网站的交互平台仅用于教学答疑、师生交流和分享学习成果等,形成真正的学术交流氛围,加强教学交互的深度。

(4)实现一体化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云服务”的效度

网络教学是课程整体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是一项独立的教学活动,课程中心平台旨在创设一种不同于课堂的教学环境,这种环境不但能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信息,而且能够方便学生开展自主探索、多元互动和协作学习。因此网络教学活动的设计必须与其他教学活动相结合,围绕同一教学目标和教学主题,对教学过程进行周密的设计,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进行有效地管理、监控和评价。

在课程中心平台上,教师可以利用“教学资料”、“知识点”、“习题库”和“试卷库”等功能,使得教学资源更加系统、科学、有序和方便使用。通过“学习进度跟踪”模块,教师可以针对教学目标和主题设计学习任务,设置学习时间,实时监控学生的学习进度。教师还可以利用“作业”功能针对学习任务布置作业、批阅作业并反馈成绩。课程中心还提供了数据统计分析功能,教师可以随时查看学生作业和考试的成绩档案、对教学资料和课程网站各模块的访问次数、参与教学互动的次数等,方便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及时作出评价和反馈。课程中心平台还能够根据不同角色(教师、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信息提醒功能,包括未完成的学习任务、未批阅或者未完成的作业、未读课程通知、未回答问题等。通过以上手段,课程中心系统成为高校传统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拓展。

(5)课程中心建设是完全学分制改革的助推器

历经两年多的时间,苏州大学课程中心项目一期、二期建设已完成,资金投入达百万余元,并已初见成效。到2012年5月为止,苏州大学课程中心总访问量已突破500万人次,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网站访问量已达80000余次,学生选课期间课程中心平均日访问量达4000次左右。由此可以看出,课程中心不仅能够在平时为师生提供高效便捷的交流平台,更是学生在选课过程中了解课程及任课教师相关信息的重要通道。以前,学生只能从选课菜单里面了解到课程名称、学时、教学班、教师姓名、教材名称等简单的课程信息,对于课程的具体要求、上课内容、教师的详细情况等一无所知,不能满足学生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课程和教师的要求。如今,学生在选课时只要点击选课菜单上的课程名称,系统会自动跳转到课程中心平台,将该课程的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团队介绍、教学进度表等基本信息展示给学生,主干课程还可链接至课程网站,查看师资队伍、教材、参考书目、授课教案、教学录像等课程的详细资料,帮助学生真正地了解课程、了解教师,按照自己的意愿选课、选教师,使完全学分制的改革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三、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未来发展道路上需要思考的问题

1.数据安全问题是未来首要考虑的问题。随着课程中心系统的推广使用,越来越多的教学资料和数据被存储在课程中心服务器上,这使得数据安全和备份工作变得尤为重要,选择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数据备份方案是系统运行和维护首先需要思考的问题。

2.知识产权保护也是课程中心面临的重要问题。这个问题自课程中心建设伊始就存在争论。不少老师担心自己精心编写的教材或者教学课件在网络上公开,被别人抄袭甚至抢先发表。如何采取合理有效的防范措施,消除教师的顾虑,鼓励教师将优质的教学资料上网,是决定课程中心系统能否持续推广使用的重要问题。

3.关于课程中心平台使用情况的绩效评价问题。苏州大学课程中心项目的一期工程,完成了精品课程、立项课程的网站建设工作,但这些课程的任课教师是否充分利用课程中心平台开展网络教学活动,已经开展的网络互动是否真正起到了有效辅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教务管理部门需要对此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绩效评价机制,这是苏州大学课程中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关键问题。?

参考文献:

[1]何克抗.E-learning与高校教学的深化改革(上)[J].中国电化教育,2002(2):8-12.

篇6

【关键词】焊接冶金学 网络教学综合平台 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焊接冶金学》课程建设项目(k201305005),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电弧焊基础》课程建设项目(k201305008),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电阻焊接》课程建设项目(k201305003)。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252-01

焊接冶金学是焊接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是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涉及到焊接热过程、焊接化学冶金过程以及金属凝固结晶和固态相变过程。焊接热过程是指焊接金属在热源的作用下局部受热和熔化,整个焊接过程自始至终都是在焊接热过程中发生和发展,从而与冶金反应、凝固结晶和固态相变、焊接温度场及应力变形有关。焊接化学冶金过程是指金属与熔渣、气相之间会进行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如金属氧化、还原、脱硫、脱磷、渗合金等。金属凝固结晶和固态相变过程与凝固组织和由此导致的偏析、夹杂、气孔、热裂纹、冷裂纹及脆花等有关,因此,焊接冶金学的学习为正确选择焊接材料、工艺方法和制定合理的焊接工艺,探索提高焊接质量的新途径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各个高校在对焊接冶金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网络教学平台在原来教学系统的基础上,充分吸取教育技术理论与方法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应用网络技术,根据不同教学模式、不同教育对象的特点,为开展网络教学提供灵活的,可缩放的,适合于多种层面、多种对象及多种网络环境的交互式教与学支撑平台。近年来,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因此,可以有效的辅助课程教学。

一、网络综合教学平台辅助教学的特点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还是由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为主,教学内容和资源主要由老师决定。教学的内容比较单一,实验的方法比较固定。而在网络综合教育平台下,学生可以获得较多的知识和信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灵活的选择学习内容,同时,安排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同时,网络综合教学平台是一个交互性较强的一种平台。它可以通过在线和离线的教学支持服务,教学平台集成视频会议系统、虚拟教室系统、聊天工具、讨论系统、内部电子邮件系统给学生提供学习导航、在线离线课程、答疑辅导、讨论、在线自测等服务,提高师生之间的互动水平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网络综合教学平台辅助教学的改进方法

1.提供网络综合教学平台培训

虽然网络教学平台已经逐渐在高校教学中建立起来,然而,其作用和价值还未得到足够的认识和重视,在普通高校教学体系中尚处于边缘状态。因此,学校应安排相应培训人员对老师和学生分别进行培训。对学生培训时不但需要对数字资源的使用进行培训,还需对具体课程教学平台的使用进行培训,通过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能亲身体验和感受网路教学平台带来的优势及效果,激发学生网络教学的积极性。对老师培训不但要求掌握如何使用数字资源、如何操作教学平台。同时,还应重点培训老师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如何构建一门课程、如何建设成精品课程,以及在网络环境下申报精品课程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如何对信息量进行丰富并适用于课堂,如何体现网路教学互动功能。最好是有实际案例来介绍教师应如何从最基本的教学平台建设开始,各个环节的各个功能如何操作,最后如何利用普通的课程资源建设成为精品课程。

2.创建并丰富网路综合教学资源

针对焊接冶金学课程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方案、课程介绍、各章的教学课件、教学方案、各章有针对性的习题、实验指导书等上传到网络综合教学平台上。同时,教师根据自身的条件,上传一些与课程相关的参考资料、最新研究方向及发展趋势等内容到平台上,使学生不但能自主的获取焊接冶金学相关的基础知识,同时还能实时、精确的掌握现代科技发展动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讲到熔滴过渡时,上传一些采用高速摄影拍摄到的熔滴过渡的动画,通过动画可观察电弧形态和熔滴过渡特征,认识各种电弧和熔滴过渡过程,了解特点,同时可以熟悉常见焊接方法的电弧形态及熔滴过渡条件。另外,对于一些新型高效化的电弧焊接技术的熔滴过渡也有所了解,如磁致旋转射流过渡,双丝过渡等,通过动画制作可以让学生清楚的观察到。网路教学平台上应给出的章节重要知识点,学生通过这些知识点的引导,能快速的把握章节中的核心内容,利于其理解、消化课堂知识。

同时,教师不但要把自己的手头资料上传到网路教学平台上,也应鼓励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总结以及收集整理出有用的学习资料上传到网路教学平台,一方面丰富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也使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3.开展网络互动教学

实现网上交流互动、答疑测试以及任务等教学互动是网路教学综合平台辅助课堂教学的核心及关键,可以弥补课堂教学互动的不足。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网路互动教学。一是设立专题讨论。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围绕某一主题进行讨论。从而让学生学会如何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甚至加工和运用信息。如设定专题为LNG储罐的焊接技术及发展。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LNG储罐的母材特点、焊接结构的使用条件。焊接材料的选择,接头如何设计,焊接方法以及焊后检测方式等。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总结出目前焊接LNG储罐的焊接技术以及发展动态。从而加深课堂知识的学习。二是“任务”式的教学模式。老师可以有意识的设置一些任务,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探索,最后完成这个任务。三是网上留言、收发邮件等方式进行互动。让学生把自己想问的问题或获得的经验和成果发表到讨论区或者设定的老师邮箱,老师积极的回应学生的留言以及回复邮件,促进学生学习。

因此,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历程中,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辅助课堂教学,还有较多需要改革和提高的地方。而焊接冶金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会随着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建设的发展更上一个水平。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高校教学信息化;教学资源;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1-0012-03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教育信息化涉及教育环境、教育内容、教育管理的诸多领域,而重点是教学的信息化。对高校而言,教学仍然是高等学校的核心使命之一,高校的教学信息化建设对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至关重要。

《江苏省教育厅关于推进高等学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高校教学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及现代教育教学的思想、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使教学的所有环节信息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最终实现教学现代化的过程。教学的环节涉及教学的外部环境、教学基础设施与设备、教学人员、教学对象、教学资源、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等多个方面。教学信息化不仅要使教学各环节实现信息化,而且要将信息的理论、方法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教学人员(包括教师、教学辅助人员和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得到全面提高,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设施设备、教学资源的作用。

目前,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对推进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意义重大。要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注重教学信息化应用,推进教学信息化建设,实施“金教”工程;要坚持以质量为中心,提升各类教学资源和教学管理信息服务教育的水平;要继续推进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建设,切实提升教师教学质量。

二、高等学校教学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是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2001年7月,教育部在《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中正式提出把教育信息化列为全国教育事业“十五”计划的战略要点, 2004年2月,教育部又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在基础教育实施“校校通”工程的同时,有关高校启动了以数字化校园建设为核心的教学信息化建设项目。目前,许多高校已经建成并正在逐步完善高校的数字化校园系统,为高校的教学过程、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提供了先进的数字化平台、丰富的数字化资源和科学的数字化管理手段。例如,高校校园网经过十余年的建设与发展,其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许多校园网网络基础设施条件普遍达到或超过发达国家水平;高校的多媒体教室数量逐年增加,基本上能够满足多媒体教学的需要。高校的多媒体课程资源建设发展迅速,初步形成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建设体系,构建了优质课程共享平台,实现了课程资源的网络共享及在线教学、在线讨论等功能。部分高校切实加强了数字化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实现了跨校区图书借阅及校外访问与下载。高校的教务管理系统,不但能够实现选课、排课、成绩录入、查询和统计分析等功能,也能够实现学生、督导、领导的评教和教师的评学等功能。

但是,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各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不平衡。大部分高校都比较重视教学信息化建设,无论在组织领导、环境建设、资源建设还是队伍建设等方面都有很好的规划,在资金投入方面有保证,在应用方面成效显著,而部分高校的领导却不够重视,没有真正从教育发展的战略高度来重视教学信息化建设。在教学信息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和制度建设方面,根据江苏省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与江苏省高校教育技术研究会开展的全省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基本情况的调查,有近1/4的高校还没有成立教学信息化领导小组,许多高校还缺乏统一的教学信息化的相关发展规划与策略。调查显示已经制订教学信息化资源建设标准的占39.3%;制订教学信息化环境建设标准的占24.6%;制订教学信息化共建共享机制的占23.0%;制订和实施教学信息化建设激励政策的只占21.3%;制订教学信息化建设考核办法的占18.0%;制订教学信息化资源评价标准的占14.8%;制订教学信息化环境评价标准占8.2%。

在教学信息化建设的环境建设方面,虽然网络基础设施和计算机机房、多媒体教室等硬件建设比较到位,但无线网络建设与覆盖方面还不够普及,有的高校还没有校内网络教学平台,大多数高校校内网络教学平台是购买的商业软件,自己自主开发的不多。在已经使用网络教学平台的高校中,许多高校缺少网络教学平台的技术标准,在一个校园内使用不同类型的网络教学系统,不便于后期的技术维护和管理。

在教学信息化建设的资源建设方面,高校信息资源建设缺乏统一规划,重复低水平建设现象严重,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低,资金投入也未形成有效的保障机制,信息资源的统筹管理水平亟待提高。根据对江苏省部分高校的调查,虽然2010年比2009年用于教学资源建设的经费增加幅度较大,但与用于多媒体硬件环境建设和数字化校园网建设的经费相比仍然不足,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与共享相对落后,建有统一的教育教学资源库的高校只占50.8%。

在教学信息化建设的队伍建设方面,一部分高校进行了信息化建设的整合工作,将信息网络中心(网络管理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等整合为信息化建设办公室,统一管理,技术人员相对集中,不但对教学信息化相关系统、设备进行操作、维护,并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还能根据本校的实际需要自主设计、开发相应的系统,提供更好的服务,而另一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人员则相对分散,各自为阵,各行其是,甚至相互扯皮,垄断资源,不能形成有效的合力,影响了所在高校的教学信息化建设。高校的教师虽然经过一些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培训,但总地说来,其信息化教学的水平不高,主要表现为信息意识不强,信息素养不高,信息技能不精。信息技术的发展很快,新的技术层出不穷,软件的版本持续更新,而高校教师原有的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已经不能适应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许多教师不能快速有效地获取教学信息资源,即使获取了一些教学信息资源,也不能有效地应用到教学中,课件的制作和应用水平不高。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主要还是在形式上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没有使用信息技术的思想、方法进行教学设计,把计算机当成简单的演示工具的现象比较普遍,制作的课件绝大部分是PPT课件,主要用于课堂演示,缺乏交互性、灵活性和有效性。许多高校教师对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意义认识不足,没有把信息技术有效地整合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而作为信息化教学主体的大学生,其信息素养也参差不齐,大多数学生满足于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过,而利用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的热情不高。

另外,在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硬件和软件平台建设,而轻视教学实际应用的情况也比较突出。校园网、数字化校园、多媒体教室和实验室等相继建成,而实际使用率却不高。还有一些项目的建设纯粹是花架子,主要是为应付各种检查、评比,没有真正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

三、促进高等学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对策措施

1.统筹规划高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完善教学信息化环境

近十余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信息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各个管理部门任务越来越繁重,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大大增加,对信息化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推动力。随着高等教育竞争的日趋激烈,建设数字化校园,实现教育信息化,强化各项管理,提升综合实力,是各高校的一项紧迫任务。

高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高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对促进高校教学信息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数字化校园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应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运行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业务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

数字化校园是高校教学信息化的基础工程,需要从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高度来重视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从领导体制、组织架构、制度建设、资金支持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保证。对于尚没有成立校信息化领导机构的高校,要尽快成立校(院)信息化领导机构,以统一领导和协调数字化校园建设和教学信息化建设。要整合高校的各类教学信息化资源,包括信息化技术人员、设施、设备、软件等,组建教学信息化工作的办事机构,建立分工明确、职责明晰的专业建设队伍,具体规划、落实教学信息化的建设工作。

2.建立开放灵活的教学资源建设体系,促进优质资源的普及共享

教学信息资源是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基于数字化校园的教学信息资源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直接为教学服务的数字资源,如多媒体素材、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程、专题教学网站等。另一类是间接为教学提供服务的数字化资源,如各类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工具书、软件等。

高校要建立直接为教学服务的教学资源中心,既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各种教学资源,也要为教师应用这些资源提供指导、帮助,如帮助教师和学生获取相关的教学资源,不但要帮助教师和学生获取直接的资源,也要帮助教师和学生掌握获取教学资源的方法。高等学校的教学资源中心要充分利用各种免费的教学资源进行下载、存储,然后再提供给师生,以避免网络出口带宽的限制,对于互联网上大量的教学资源,要进行分门别类的归纳整理,建立有效的网络链接,以方便师生的查找和下载。

高校要充分利用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网站资源。目前,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共有本科精品课程资源本科课程14344门, 高职精品课程5919门,教学录像34300段,教学课件318494个,教学案例49389份,电子教案309603份,教学大纲51405份,实验实践内容84779个。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教学资源库。

高校也要充分利用网络精品课程建设平台,开展网络课程建设和网络教学,为教学信息化提供更多的共享资源,并为开展研究性教学、交互性教学创造条件。由“天空教室”开发的中国数字大学城是面向大学教师的免费的互联网教学服务平台。这一平台不仅解决了一般教师设计、制作网络课程的问题,提高了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的效率,而且通过短消息、日志、微博、个人空间、社区讨论等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特别是在作业批改方面,设计了高效率的作业批改功能,实现了学生作业的高效批改,系统也能自动长期保留学生作业,拥有自己的教学档案。

3.加强对教师和学生信息知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和培训,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

教学信息化,关键是要将信息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融入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教学信息化要求教师和学生要有明确的信息意识,知道何时需要信息,如何查找和获取信息,善于用信息技术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实际教学问题;教学信息化要求教师及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明显增强,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现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教研活动丰富,信息技术对创新教学模式和深化教育改革的贡献度显著提高。一句话,教学信息化要落实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上。因此,加强对教师和学生信息知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和培训,全面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是高校实现教学信息化的必然要求。

对高校教师和学生进行信息知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和培训,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沙龙、研讨会来介绍新的信息知识、新技术的应用,交流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经验;也可以通过教育技术部门的短期培训,集中学习某个软件的操作、使用,或者某个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方法;还可以通过参观、学习有关高校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的案例和实践活动,激发师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热情和愿望。对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应该讲求实效,培训结束应组织考核,颁发证书。要把参与信息技术应用学习与培训作为教师和学生重要的考核指标和评价指标。

高校教师和大学生也要积极学习和应用信息知识、信息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积极利用高校已有的信息化环境条件和信息化教学平台,将信息技术与自己的教学和学习进行有效的整合,在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展教学与过程中推进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庞海芍.高校教学信息化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6(5).

[2]郭宝增,王培光.高等教育教学信息化的思考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8(2).

篇8

关键词:课堂网络化教学;建构主义;交互;数字校园;教育技术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4-0021-03

综观整个教育发展史,教育技术的进步总是带来教学过程和方法的深刻改变;教学手段的变革时时影响和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尤其是现代教育技术的进步,信息化手段的不断引入,课堂教学模式正越来越多地受到技术进步的影响,人们对课堂教学的本质认识也在不断更新。技术促进学习(Technology Enhanced Learning,简称TEL)成为包括e-learning在内的几乎一切用“信息技术应用于学习”的代名词而被广泛关注。[1] 从早期的电化教学、远程电视教学、计算机辅助(CAI、MCAI)到计算机网络教学,尤其是数字化校园的出现,我们正面临一个互为师生的教育时代;[2] 教育技术的创新对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学习过程的本质认识也在不断进步。

网络化教学的引入和不断实践,让人们对于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网络化教学完全符合意义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一定的教学情境)借助于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需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被认为是计算机教育应用和数字化学习(e-learning)等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1] 网络化课堂教学的意义建构如图1。

一、网络化课堂教学的要素分析

数字校园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环境,门户网站成为师生互动的平台,教学资源库是教学的实时支撑,校园网络成为教学的根本工具。教师是教学情境的创设者,也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同时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和讨论者;在建构主义认识论下,学习的过程是知识建构。因此,学习者需要“支架”来帮助他们由浅入深地形成对知识的理解。教学资源、教学媒体都可以看作支架, 它们是支持学习者知识建构的物质基础。教学方法也能为知识建构提供支架。[3]因此在网络化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位置显得更加重要,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更重要的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教学环境的构建者,教学资源的整合者,学生活动的合作者,引导比讲授更重要;角色多元化是教师在进行网络化教学中的重要特征。学生的主置更为突出,因为学习更多是个体和学习伙伴的多向互动,没有个体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式学习,意义建构和学习过程就没有办法有效实现,学习的过程既是意义建构的情境,更是知识学习的实现方式;教师在教学情境的构建、教学资源的准备上需要更加投入,网络化教学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也是网络化教学取得实效的保证。

网络教学资源是网络化教学的核心,对于学生而言,它不仅是获取知识的来源,更是知识学习的情境,决定着意义建构能否顺利实现。作为教学资源的提供者和教学情境的创设者,意味着教师在课前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对于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网络化教学的优势在于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复用。数字校园的提出,首先解决了网络平台问题,其次解决了教学资源库建设与共享的难题。依靠数字化校园平台建设,实现教学资源库的共建与共享,所有教师都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校园网络平台获取教学资源库中的所有资源,根据课堂教学实际决定取舍,服务于自己的课堂教学;学生可以自主获得教学资源库的学习支持,自主学习和提高;社会学习者也能够从教学资源库中获益,实现校园教学的社会化服务功能,让学习真正成为个性化的选择,而不再是课堂上的教师灌输!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库实质上延伸了学生的课堂学习空间和时间,通过数字化校园网络平台和专业的教学资源库的支撑,让优质的教学资源共享成为可能。

数字校园平台是网络化课堂教学的基础,它担负着资源提供、教学情境创设、反馈交互、探究合作、教学控制等多项职责,既是教学的工具(手段),又是教学的载体;所以对于学生而言,如何熟练地使用网络平台获取信息、探究合作、反馈交互也是意义建构得以顺利完成的必要前提,网络化教学对学生的信息素养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数字化校园平台是开展网络教学和数字化学习的基础,计算机网络、数字化教室及其软硬件环境是开展网络教学的基础,有网络机房的学校都可以开展网络化课堂教学,网络机房不应该仅仅是学生上机的场所,更应该成为所有学科进行课堂教学的最佳选择。随着计算机的应用普及,在越来越多的学校课堂教学中引入计算机也已成为可能,借助于数字化校园和专业资源库的建设,上课不再是局限于课堂上的时间,网络开放式教学在未来会成为学生学习的更多选择。

学生是网络化教学的主体,在教师的引导(指导)下,自主式学习是网络化教学的特征,也是网络化教学的目的,让学生学会学习。网络化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意识,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协作沟通是主要学习形式。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网络化课堂教学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习方式。[4]

二、课堂网络化教学的交互模型与交互分析

教学交互的核心是学生,目的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各种相互交流和相互作用,改变学习者的行为,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当环境对学习者的反应能够使学习者的行为朝着教学目标方向发展时,教学交互是有效的。[5]

从图1中可以看出,对于学生而言,网络化课堂教学存在三种交互,即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互,②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互,③学生和教学资源之间的交互;而这三种交互得以顺利实现的三要素为:教学情境(网络课堂环境、资源库、立体化教材等)、网上通信(网络平台)、互动参与(论坛、聊天室、网络课件、博客、留言板等)。网络化课堂教学当然也不排斥传统课堂教学的所有资源和交互形式,如黑板(白板)、课本(教材)、练习、提问等,教材仍然是课堂教学的依据,立体化教材将教材展现的形式多样化和电子化,有经验的教师更应该把这些传统教学手段作为网络化教学的必要补充。

课堂网络化教学的意义建构模型中的交互与图2“教学交互层次塔”模型(陈丽,2004)是基本相符的,操作交互是信息交互发生的条件,概念交互产生于信息交互的过程中;概念交互的水平和方向决定了学习结果,概念交互的结果将决定信息交互的内容和形式。[6]从教师的课堂网络化教学角度来看,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操作交互能力是实施课堂网络化教学的前提,教师在网络化课堂教学中需要设计和关注的是教学交互的直接外在实现形式:学生与教学要素的信息交互,主要体现在学生与某种教学要素之间,通过各种符号进行有关学习的信息交换的过程,包括学生与教学资源的交互、学生与教师的交互,以及学生与学习伙伴之间的交互等三种形式;交互的最终目的是学生能顺利完成意义建构,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因此,课堂网络化教学的关键是借助于教学交互的多样化来促进意义建构学习的有效性和效益最大化。

当以构建数字化学习环境作为促进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手段时, 我们已经可以运用新的观念与模式——“技术方式观”来实现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终极目标——改善学习的品质,因为成功的案例给了我们这样的指引。[3]当然,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计算机网络,也会有一些显而易见的不足,比如网络的开放性会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难以很好地约束学生的上网行为等。因此,黄荣怀教授等提出了关于技术促进学习的五定律,值得教学设计者和学习组织者借鉴。

参考文献:

[1] 黄荣怀等.关于技术促进学习的五定律[J].开放教育研究.2010,16(1):11-19.

[2] 李志民:互为师生的时代即将到来[EB/QL].中国教育网络.2011-07-11.

[3] 简婕,解月光.试论学习环境及其数字化——一种教学论的视角[J].中国电化教育.2011,2:14-18.

[4] 陈旭远.新课程 新理念 [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篇9

关键词:初中数学;翻转课堂;应用教学

传统教学中,教师主讲,学生被动听,教学过程中采取一种机械重复的训练方式,往往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思考、归纳的机会少。面对以上问题,如果在教学中大胆采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就能很好地克服这些问题。那么,怎样利用翻转课堂进行初中数学教学呢?本文通过翻转课堂教学在初中数学中的尝试应用,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翻转课堂改变学生学和教师教的方式

(一)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大学生依据教师提供的各种教学资源,灵活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和地点,可以选择课外或在家以轻松的氛围中看教学资源,相比在课堂上教师集体教学时学生必须注意力必须十分集中,否则就会遗漏知识点或跟不上教学节奏。课外或在家学生可以自己掌握观看视频的节奏和进度,预习时掌握的知识点采取快进或跳过,没懂的知识点选择倒退反复观看,还可以停下来仔细思考或做笔记,同时还可以通过聊天软件向教师和同伴交流。它具有巨大的灵活性,可以让学生提前学习或事后补课,做到课程和活动两不误。(二)学生互动学习形式多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注重的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有了机会与学生交谈,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个别指导,实现了真正答疑解惑的目的,在批改完学生作业后,教师可以截选到部分学生出现的相同的问题,然后组织这部分学生成立辅导小组,为他们举行小型讲座,这样做很好地查漏补缺,给予有困难的学生及时指导。同时,当教师利用参加学生互动时的机会观察到学生的能力和优势、劣势,创造空间让学生发展起互补性的协作学习小组,让学生们彼此帮助,相互学习和借鉴,这样同龄人之间更容易交流和学习。

二、翻转课堂在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课堂设计实现资源共享教师依据教学内容所要达到的目标,预设教学环节,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教师精心编制好资源,并且将资源共享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校讯通平台、班级QQ群或网络个人空间与微信等便于学生学习的网路上,还可以给学生介绍名师课堂、空中课堂、在线课堂等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资源。当学生需要指导的时候,教师要成为学生获取资源、处理信息、应用知识的便捷资源库。如在学习投影这节时,教师制作好平行投影和中心投影相关的定义、特征的微视频,编写好课前以定义、特征相关练习,课中以作图、应用相关测试题为主,课后以作图、应用的拔高拓展思考题为主,这些都提前共享到网络上。

(二)教师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在课前利用老师提供的资源,灵活安排时间观看教学视频,自学所学的内容。观看视频的时候,可以依照自身的学习情况,自己设置学习进度,对视频进行暂停或回放,并做好记录,完成课前练习。经过自主学习之后,学生对基本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完成预习练习,初测预习效果,这个环节也可放在课堂上由教师引导完成。期间老师出示学习目标和自学要求,并且进行学前指导后,学生在教师规定的时间内自学,尝试完成检测性练习,教师根据学生完成的练习情况展开针对性讲解。学生在家或在课前10分钟在老师指导下阅读课本,看微视频,完成课前练习,记录不懂的问题,为老师讲解,师生、生生互动做好准备。

(三)师生互动,内化课堂知识学生自主学习后,就出现了共性的、预设性的和生成性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采取多样的互动形式,比如让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对共性的错误,教师要帮助更正,对不完整的要补充。此时,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同时也不能忽略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要做引导者、参与者、组织者,而学生要在教师引导下小结、归纳、提高,由实践上升到理论。教师要将多样评价方式贯穿于课堂,及时鼓励高效地完成任务的小组,随时表扬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为了不分散学生注意力,对“走错”或“迷路”的学生说几句悄悄话,做他们的“指南针”。例如在学习投影这节时,首先学生自主学习投影的定义、画法、性质后,教师根据学生完成自测题后出现的共性的、预设性的和生成性的问题进行解答,为调动学生积极性,由会的学生来解答,或者把问题下放到小组进行解决,教师参与其中和学生展开互动,然后引导学生小结、归纳平行投影和中心投影的定义、特征、画图注意事项、计算方法等,全过程教师贯穿对学生激励评价。

三、翻转课堂教师必须思考的几个问题

课堂要翻转需要很多的改变和付出,教师尤为重要,相比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翻转的教学教师要花更多的功夫,特别是翻转的初期,教师要思考怎样让学生课前有学习主动性?提供怎样的网络平台让学生去学习?准备哪些让学生利用的教育资源?课中如何设计,如何组织多变的课堂?以哪种形式去组织学生探讨交流?利用那些教学方法和工具?课后,如何引导学生反思总结出“成果”?这些都是老师应用翻转课堂需要思考的问题。

四、翻转课堂的评价反馈

翻转课堂的评价机制是多元化的,教师根据课前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作业和自测题情况进行个人评价,课中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展示进行小组评价。在课后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定量和定性评价,在一堂课采取形成性与总结性相互结合的评价方式。教师还要根据综合评价情况来获取教学反馈的得失,据此为今后展开类似活动提供有益的指导意见。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很好地锻炼了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因此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必将成为未来知识学习的重要学习模式。

参考文献:

[1]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30(4):46-51.

篇10

一、MOOC的兴起与发展

MOOC,即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中文音译为“慕课”。2011年发起于美国硅谷,随后便席卷全球。在2013年,MOOC登录中国,从刚开始的模式尚未成熟,到现如今的风靡成形。MOOC课程注册人数众多,单门课程容量可达数百万人,学习气氛浓郁、学习兴趣导向、学习时间空间灵便、教学互动灵活、学习体验真实等这些优势,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授课者及听课者的积极参与。

MOOC在中国的发展起始于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上海交通大学的“好大学在线”,随后各地的MOOC平台陆续筹备、建设,如雨后春笋般盛行于教育界。MOOC作为教育与技术的综合体,承载着对传统教育改革的使命,扮演着互联网未来教育的角色。MOOC偏向于学科入门及兴趣类课程,受试对象包括了学生、自由职业者、职场人士等不同阶层、不同专业、不同身份的人。MOOC的发展更新向着时间更便宜、体验更真实、地点更广泛、视频更精练、知识更完整、考核更科学的方向逐步改善。

二、MOOC对传统教育教学方式的影响

MOOC因其资源共享性、传播广泛性、满足多样性、教学针对性等特点,对传统教学造成了冲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

传统教学观念中教师的角色定位为板书讲授、教材及教师为教学中心,而这一传统教学观念的主要缺点在于教学信息量小且费时、费力,教学形式呆板、单调。MOOC在教学观念上对传统教学进行了颠覆,教师应对新形式的教学过程及学生规律进行反思。MOOC的优势在于,它能将教师为中心、灌输式教学观念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进行转变,并且在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的改革中起着促进作用。

(二)教学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集中课堂教学为主,表现为时间、空间的限制性,教学展示的局限性等缺点。MOOC突破了传统教学的门槛,打破了时间、空间限制,通过网络平台,随时随地的向更广泛的人群免费共享优质教学资源,使现代教学向智能教学方式转变。

(三)学习方式的转变

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局限于课上听讲、课后教材的巩固。MOOC一改传统的学习方式,满足了更多学习者的多样化学习方式需求。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对理论知识或实践技能的需求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个性化学习内容。

所以,MOOC如一股狂潮正以不可逆转之势向教育的层面渗透,它对高等教育的改革不仅仅体现在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等技术层面上,更重要的是,MOOC所带的教学观念的变革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学模式改革、重构高等教育蓝图提供了新契机。

三、高校图书馆对MOOC的应对与支持

(一)高校图书馆对MOOC教师的服务

1.提供MOOC教学资源

高校图书馆作为知识的宝库,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在学生中和素质的培养、视野的开拓、情操的陶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另外,高校图书馆的另一职责在于帮助教师提高业务水平、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收集组织教学素材。MOOC对教学设计是一个重大的转变,在MOOC开发和应用的不同阶段,图书馆要尝试承担不同的角色。在教学设计环节,图书馆可以在问题源的选取、平台选择、信息源选择及数据库可靠性评价、关键词的确立、检索策略制定和问题规划等方面对教师给予帮助,还可以整合MOOC教师教学需求为其提供图片、视频、音频等教学资源。同时,对教师教学课外延伸的外文教学资源、中文参考书资源等使用也提供了保障。另外,高校图书馆对MOOC教师的配套服务还包括帮助教师辅导学术,利用图书馆场所为学生与教师提供合作学习、交流沟通的场所,帮助教师完成MOOC课程制作、为制作课程的教师提供专业知识资源及技术技能提供帮助和支持。

再有,高校图书馆对MOOC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不仅局限于知识、职业技能资源,同时高校图书馆也为MOOC的教师教学提高了时间、空间教学资源。图书馆可以帮助MOOC教师利用图书馆的空间资源提供在线课程的活动、成立MOOC学习小组、专业培训机构、创建高校图书馆MOOC课程等。

2.提供MOOC课程技术支持

MOOC建设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媒体技术及教学设计技术。而MOOC教师所面临的相关教育技术体系可以划分为三大块:MOOC培训课程体系,教学视频制作支持体系及教法研究支持体系。其中MOOC培训课程体系又体现在MOOC理念、平台操作、MOOC教学视频制作上;教学视频制作支持体系则表现在拍摄制作环境、视频呈现模式和效果探索上;教法研究支持体系则体现在教学策略研究咨询、翻转课堂及翻转教室设计上。高校图书馆可以为教师的MOOC课程技术提供相应的支持。高校图书馆可以对图书管理人员进行相关的专业培训,使其承担起能够协助MOOC课程技术支持的职责。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图书管理人员首先在对音频视频的制作、多媒体的应用、脚本的编写、图形的设计等项目具有丰富的经验;其次,专业的MOOC技术支持图书管理人员应科学严谨的对已经上线的MOOC课程进行有效评估,通过学生反馈的信息并观察其他一些优秀的MOOC课程案例,对现有的MOOC课程进行改进和创新;再有,专业的MOOC技术支持图书管理人员应该根据以往的MOOC项目经验及本MOOC项目的设计特点和要求,建立该MOOC特有的建课工作流程,并做好技术培训工作。MOOC技术支持还应对教师所需的课件下载或传递服务、学科资源导航、文献传递服务等技术支持方面给予支持。

3.提供MOOC课程版权保护

MOOC虽为教师、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传播了全新的知识体系及教育观念,但是由于MOOC的宗旨是鼓励所有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获取免费的学习资源,这一免费开放的教育教学理念与MOOC课程的版权制度相互矛盾,这就使得MOOC课程本身的版权归属和保护渐渐的成为了阻碍MOOC发展与革新的绊脚石。再有,MOOC课程内容资料的版权界定问题、MOOC课程外师生之间互动交流及学生完成的在线作业的版权归属问题这些都是MOOC课程发展道路上不得不面对的问题。高校图书馆完全可以扮演好提供MOOC版权许可服务、提供合理使用咨询、提供第三方可替代的而可获取的开放资源的角色,以确保MOOC教师可以充分使用教学资源完成MOOC课程的准备及制作。其中,高校图书馆可以提供的版权许可服务包括MOOC课程制作版权,帮助教师在MOOC课程的制作中谨慎的选择教学资源内容、查询公共领域共同制作的协议许可的教学资源、对合理使用版权指南辅助教师MOOC课程制作、对其中涉及的图片的使用、音频的使用和教学相关视频的使用都能成功的帮助MOOC课程获取资源版权的许可。另外,高校图书馆应与教师及时进行访谈,了解教师在MOOC的课程制作中所面临的版权问题及待解决的版权问题、帮助MOOC教师统计合理咨询使用第三方资源的版权许可所花费的时间及金钱、成功获取教学资源版权使用的成功率等,在充分地掌握了MOOC教师关于版权的反馈后,如何尽可能的及时成功的开展MOOC课程。在处理关于MOOC教学资源版权的问题中,高校图书馆一定要做好教师及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鉴定师,为MOOC教师的信息素养培训及良好的课程制定指南保驾护航。

(二)高校图书馆对MOOC学生的服务

1.为学生提供信息素养培训

高校图书馆一直作为保存人类知识文明文化的庞大信息供后人研究学习、浏览查询的机构体系。作为与图书馆共享开放理念相一致的MOOC课程,通过互联网平台向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宝贵的信息。高校图书能为MOOC所做的服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海量教学资源,对实地教学资源的强化,高校图书馆可以为MOOC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这些免费的教学资源可以大大削减学生们的学习费用负担;信息流通管理,MOOC为学生提供了实惠便利的学习方式,但在某些层面MOOC抑制了MOOC徐盛对数字形式的信息流通掌握的参与,这其中既包含了学生的隐私数据,还包括了高校的教育教学知识产权,而在此时,高校图书馆则可以充分发挥其信息流通管理的这一优势,在MOOC对学生参与限制上给予最大的帮助,同时鼓励学生参与网络信息知识的流通和管理;学习平台的建立,图书馆对MOOC学生的服务还表现在了教学空间上,高校图书馆可以为MOOC学生提供适宜的学习空间,帮助MOOC学生在图书馆内组成自己的阅读学习小组,这样既鼓励的学生之间的互助学习,又减少了学生们在线学习的孤独感。

2.为学生提供与名校名师的即时沟通

MOOC课程在网络教学方面的而突出表现,受到了学生及教师们的忠实拥护,也吸引了世界上顶尖名校的加入,由于MOOC课程能够打破地域差异性和时间差异性,所以在共享性和交互性上具有更明显的优势。然而,MOOC课程在对学生与名校名师的沟通交流上存在一定的障碍,时差原因、地域原因,学生往往在提交了自己的问题后要历经一段时间才能达到大洋彼岸的教师们的回复。高校图书馆作为学生与教师互助学习的实体场所,可以帮助学生们在完成不同的课业任务后,通过图书馆的互助小组或是相关咨询机构获取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这既保障了学生们得到即时的帮助,而且跨地域的图书馆的相互合作,也保障了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联系到不同专业、层次的教师,这也意味着学生们可以获得全天候24小时的辅导。因此,高校图书馆的相互合作在对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上帮助MOOC课程迈出了深重道远的一大步。

3.对学生MOOC学习行为进行大数据分析

在MOOC课程的掀起的浪潮中,作为最重要的体验者――学生,因为他们所处的新网络时代、求知欲望强烈的好奇心,使得学生们对MOOC课程的大数据反馈对MOOC课程的发展至关重要。高校图书馆其对MOOC课程的学科分布、学生培养计划及课程设置等大数据的分析,鉴于高校图书馆的职能定位具有较大的优势。高校图书馆作为MOOC浪潮中绝无仅有的“幸存者”完全可以在完成对MOOC课程的大力宣传、课后辅导保障、学习环境讨论及教学前端设计的前提下做好学生在MOOC课程的学习行为的大数据分析,同时,我们也相信在不久的未来高校图书馆会真正实现知识的开放共享,高校图书馆也能实现自身的职能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