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及护理范文

时间:2023-12-05 17:55: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及护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及护理

篇1

1老年人生理特点

衰老是生命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解剖上的退行性变化,导致老年人在生理上功能上出现许多障碍和病变。主要表现为活动能力的降低,听力、视力的减弱,记忆力和意志的减退;机体免疫功能衰退,抵抗力下降;营养吸收力降低;内环境平衡能力减弱,适应能力差,因而容易患病,患病后又容易合并感染,一旦患病,病程长,恢复慢,疗效差,易反复等。

1.1呼吸系统的变化:老年人呼吸肌萎缩,胸廓变形,变硬,顺应性降低;呼吸频率及深度受限;呼吸道粘膜和肌纤维萎缩;呼吸道管腔扩大,无效腔增加;肺组织萎缩,毛细血管减少,肺泡变薄,弹性减退,肺泡扩张,易形成老年性肺气肿。

1.2循环系统的变化:人到老年,即使在健康状况下,心脏组织也产生明显的退行性变化。如心肌纤维减少,脂肪组织增加。这些都使得心肌顺应性和收缩效率降低,功能明显减退,容易发生心力衰竭。心血管系统的普遍改变是血管弹性纤维减少,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管腔变硬和管腔变窄,导致器官血流量减少。故易引起老年人血压增高,心肌缺血。

1.3神经系统的改变:脑细胞逐渐萎缩,大脑体缩小,脑重减轻,脑窄,脑沟宽,脑室和蛛网膜下腔扩大,脑脊液增多,脑血管发生程度不同的硬化,血流量减少,脑组织内营养物质的合量和代谢水平降低,氧供应不足,出现记忆力减退,视力和听力减弱,反应迟钝及运动不准确等功能衰退的表现。

1.4空腔脏器的老化:胃肠平滑肌萎缩,弹力减退,韧带松驰,容易发生胃下垂,食道憩室等。胃肠粘膜萎缩,消化腺分泌减少,蠕动减弱,容易引起消化不良。由于平滑肌纤维萎缩,器官或管腔变小,如膀胱变小,老年人夜尿量增加。

1.5实质脏器的老化:肝、肾、胰、牌等均因萎缩,结缔组织增生,导致机能减退。由于肾循环血管硬化狭窄,老年人肾血流量减少,使肾清除率下降。同时肾小管退变,使分泌和重吸收功能减退,对电解质的排泄减少,调节水盐平衡功能降低。肝脏缩小,血流量减少,发生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胰脂肪酶分泌减少,常引起脂肪吸收延迟。

1.6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变化:内分泌系统的变化在性腺表现十分明显,到了老年男性功能减退,生殖能力随之减弱并最终丧失。女性性激素分泌减少,不仅影响生殖功能,还易引起骨组织代谢和心血管等方面的改变。如骨质疏松,易骨折,血液中胆固醇含量增加,引发冠心病等。在老年,各种类型的淋巴细胞数量比例失调和活动改变,使机体防御感染的能力减弱,自身稳定功能紊乱和免疫监视功能减退。因此老年人易受到细菌、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率也较高。

2老年人的心理状态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各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衰退,导致机体调节功能不足,抗病能力减退,适应力下降,心理状态也随着老年人特有的变化而出现异常。

2.1惶恐遗弃感:每一位老年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生活经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工作岗位上担负一定的职务,一旦离开工作岗位,会因年老失去地位而感到空虚和被遗弃。子孙不孝,家庭不和睦,生病后住院担心花钱多,怕疼痛,怕失去生活能力,尤其是一些诊断不明确,治疗效果不显著的疾病,更易使他们产生惶恐感。

2.2孤独寂寞感:孤独寂寞是老年期最常见的心理特征。

有些老年人由于神经抑制高于兴奋,喜欢在安静的环境中生活。但是当他们离开工作岗位时,则往往着有所失,子女成家立业,各奔东西,加之亲朋亡故,更加孤独寂寞,忧心忡忡。特别是生病离开家的住进医院周围都是陌生人,这样病人自然产生孤独寂寞。如有的病人住大病室时和别人交流一多,情绪开始稳定,一般状态较好。

2.3焦虑抑郁感:老年人爱操心,他们既关心儿孙的进步成长,对有些年青人的生活习惯又看不惯,管不了,只觉得自已年龄大了,力不从心,不中用了,因而焦虑不安。当有病时,这种心理更为明显,常担心自己的健康。往往因一些小事发脾气,性格孤僻、固执,不易与人合作,不能自制。特别是生病后少言寡语,对外界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有的饮泣不语,还有的自暴自弃,放弃治疗,甚至出现轻生念头。

2.4多疑、哕嗦,自卑感:由于存在自卑心理,别人说话时,总怀疑是议论自己。子女们因工作忙,不能及时看望,问寒问暖,使老人就以为儿女冷落他们,常因一些小事生气,流泪.甚至悲愤而轻生。另外由于老年人的记忆力下降,遇事好唠叨,使年青人讨厌他们,更加重了老年人的悲观情绪。

3老年人的心理护理

老年人尽管理解衰老是生物体不可抗拒的规律,但一般都希望自己尽量健康长寿。他们自已不服老,也不希望别人说自已老。因此在老年人的心理护理中我们应该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特性,心理状态和需要,制定合理的护理程序。通过护士美好的语言和亲切的交谈,与患者沟通,改善他们的不良心理情绪,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康复。

3.1建立社区老年健康咨询中心:应有专业人员指导老年的自我保健。如饮食的烹调,营养的搭配,娱乐活动的具体内容等。建立保健档案,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组织专家进行老年保健讲座,订阅老年保健杂志,建立老年健康宣传栏,开展丰富多彩的老年活动,使他们愉快地安度晚年。

3.2消除病人的恐惧焦虑感:全社会都应该尊重老人,爱护老人,使养老敬老成为社会美德和风尚,让老人事事处处都感到和受到优待,而处于最佳心理状态,帮助老人建立价值观、满足感,用科学的态度看待衰老过程。根据观察,老年病人适应力差,一旦患病,非常恐惧和焦虑,担心自己的身体能否好转,是不是不行了等等。这时护士要主动接近病人,帮助他们挂号,取药、取送化验标本,热情接待,解除孤独感对住院卧床的老年病人,应经常变换,使其能做些轻微的活动,放松肌肉,消除紧张情绪。通过护士与病人的交谈使病人感受到在医院得到了妥善的治疗和护理,增强他们对医院的的信赖,解除了焦虑,增强了恢复健康的信心。

3.3热情周到的护理:马克思说“热情体贴和蔼可亲的举止,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由于疾病老年人心理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情绪低沉,固执,爱发脾气。对老人医务人员应加倍耐心,热情,更加体贴,用诚恳的态度,亲切的话语,就能增添老人心理上的安全感,从而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4严密注视病情发展:对疾病的细微变化,护士都要严密观察,因为老年人的抵抗力下降,易引起合并症,所以要加强护理,根据不同的生理变化,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如糖尿病患者易发生交叉感染,故作静脉穿刺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减少刺激。吸人性或坠积性肺炎时,可采用经常翻身拍背的护理方法,保持呼吸道畅通。根据气温的变化,注意衣服的增减,以免受冻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和其它器官的疾病。

3.5饮食护理:老年人的合理膳食应当是低盐、低脂肪或低糖,充足的优质蛋白,多种维生素多种蔬菜、水果等的平衡膳食,力求色香味俱佳,易于消化,有营养。采取少食多餐方式,从而增加食欲。

篇2

1 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1.1敏感的自尊

人的价值感和自尊心紧密联系在一起。老年人具有较深的资历和阅历,喜欢周围的人恭顺他。可是一旦住院,处处受约束,当不甘“任人摆布”的心理与现实发生矛盾时,自尊会变得更加敏感和强烈,也极易受到伤害。

1.2孤独感

老年人因病住院,对周围的环境感到陌生,家人往往因工作、家庭等事情不能陪护,医护人员又不能时刻照顾在身边,情感脆弱的老年病人极易产生孤独感。

1.3焦虑、猜疑和恐惧

病人的焦虑主要来自身体不适、家庭因素、经济压力、医院环境等方面。恐惧主要来自疾病对生命的威胁。病人怕误诊、误治,怕检查、治疗及护理操作带来的不适。猜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影响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判断。老年人若长期处于此种不良的心理状态,会导致心理失衡,直接影响治疗,不利于身体康复。

1.4退化表象

(1)自我中心加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以一切事物和人际关系是否有利于自我存在为前提,常被指为自私自利;(2)依赖性加强:老年病人生活自理能力丧失或降低,需要别人的照顾,但过分依赖使老年人对自己能做的事也懒得去做,这种心理不利于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3)兴趣狭窄:只关心自己的身体,不仅对以往兴趣事物表现淡漠,更无增添新兴趣的动机;(4)强化角色:老年人往往在病情好转或接近痊愈时,仍然安于患者角色,小病大养,自信心减弱,不相信疗效,对原来担任的社会角色恐惧,不愿出院。

2 护理

2.1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必须了解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对待老年病人态度要亲切、关心、体贴、诚恳、言语温和。尊重他们,不要用床号代替姓名,不要勉强老年人改变他们长期形成的习惯和嗜好。经常向他们讲解创建和谐社会奔小康中的成就,介绍报刊登载的关于社会上长寿老人的生活经验和防止衰老的措施,使他们既认识到衰老是一生中生理发展的必然过程,又懂得延长寿命的科学方法,从而对恢复健康树立信心。

2.2生活环境护理根据老年病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应安排一个与之相适应的舒适安全、安静、防止各种噪声生活环境。夜间睡眠时,室内最好保持有弱光,以防夜间病人起床时发生意外。 病床应低些便于老年病人下床。地板应平坦、干燥、防滑处理、以防病人摔跤。病人床上被褥要轻,衣着鞋袜要适宜。

2.3个人清洁卫生老年人皮下脂肪减少,表面小动脉硬化,汗腺萎缩,分泌减少以致皮肤干燥、脆薄、有皮屑起皱纹,易于破损、干裂,而引起感染。故老年人每天应用中性肥皂擦洗皮肤,并给涂以油脂,受压局部给予按摩以增进血液循环预防压疮。对某些老年病人生活习惯较懒散,护理人员应协助和督促他们更换衣服、洗脚、剪指(趾)甲,注意个人卫生。

2.4营养与饮食护理牙齿是对食物进行机械加工的器官。老年人常有牙齿脱落或有龋齿、咀嚼不便,应给予软食并应指导注意饮食的均衡。老年人基础代谢降低,运动量低于年轻人,每日的热量摄入应相应减少,蛋白质以豆、肉、鱼、蛋、牛奶等为主,脂肪供应以淀粉为主,并应多食含维生素、钾、钙、水果和蔬菜,钠盐入量每天不要超过10g。为增强肠腔运动机能,应给病人适当增加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少食胀气的食物。在烹调方法上,要注意色、香、味,照顾到病人的口味,习惯和爱好。在进食时应指导病人细嚼慢咽,咀嚼时避免讲话,防止因空气进入而引起哽噎,每顿饭不要过饱,最好少食多餐。吸烟和过量饮酒对老年人不利,嘱病人戒烟酒。

2.5适当活动老年病人因机体功能衰退,往往好静不好动,特别是住院时间较长的慢性病病人,在疾病恢复期,护理人员应劝导病人进行功能训练,宜根据病人的爱好,组织他们在室内外散步、下棋、打拳。并进行指导以增进其身心功能。对一些久病卧床的病人应经常给予被动运动,如更换卧位,活动肢体,以保持血液循环通畅和肺部呼吸通畅及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

2.6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老年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和感觉系统功能降低,机体反应不敏感,对疾病的痛苦反应不明显,有时病理改变严重,自觉症状轻微、不典型,在出现两种以上的疾病时,一种疾病有可能被另一种疾病所掩盖。因此,护理人员必须掌握老年人的病理生理特点,善于观察及早发现并发症,及时注意病情变化。在询问病史时,老年病人由于耳聋记忆力差,而回答病史含糊、主诉不明确,因此护理人员要仔细观察病情,协助诊断。

2.7用药护理应根据老年病人的用药史,慎重用药,密切注意药物过敏反应,特别是对慢性病病人因为用药品种多、剂量大、时间长,加之本身肝肾的吸收、排泄功能减退,所以要特别注意药物过敏的发生。据统计老年人发生药物反应的人数是一般成年人的2倍多,因此用药必须慎重,对老年病人可先给予略低于成人的治疗量,然后根据病人的反应,调整药量,发现有药物不良反应时应立即报告。输液时应注意输注速度,并定时记录出入量,必须注意病人的心、肺、肾功能情况,防止发生肺水肿。

2.8加强预防保健及护理咨询老年人由于机体不同程度的衰老性改变,容易患病,故医护人员在病人住院期和出院后均应向病人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指导,使他们了解引起疾病的原因和预防措施,只认识到有规律的生活起居、适当的运动、合理的饮食和禁戒烟酒等对增进机体功能、防止动脉硬化的重要性,并进行预防保健知识的宣教,为老年人服务。

篇3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001-02

老年人机体各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随着年龄增长逐渐衰退,同时心理上也会变得很脆弱直接影响老年人健康。因此护士要了解社区老年慢性病人的心理需求,才能有的放矢地做好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现结合社区多例老年慢性病人的心理特点谈几点护理体会。

1 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1.1 孤独和失落感 老年人因子女在外地或工作繁忙,不能时刻照顾在身边,容易产生孤独感,老年慢性病人随着病程延长,家人对其健康的关注度也会逐渐下降,因此,老人因相对的被忽视而产生失落感,情感淡漠,感到生活无望,这种孤独失落感,不利于疾病的痊愈及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1.2 焦虑、恐惧、猜疑 病人的焦虑主要来自慢性疾病的长期折磨,家庭开支增大等方面。恐惧主要来自疾病对生命的威胁。病人怕误诊、误治,怕检查、治疗及护理操作带来的不适。猜疑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重症、绝症,而其他人有意隐瞒他。

1.3 自卑心理 部分老年人常伴有听力下降、记忆减退、反应迟钝等症状,认为自己没用,还要给别人增加负担等等都容易使老年病人产生自卑心理。

1.4 依赖性心理 老年病人生活自理能力丧失或降低,需要别人的照顾。过分依赖家人和医护人员,力所能及的小事也要他人帮助。有的老年病人错误地认为:只有什么都不做,成天卧床不动才算养病。

2 心理护理对策

2.1 了解患者的心理,做知心人 护士应有细致敏锐的观察力,患者的个性、生活习惯、经济条件与所在单位的关系及家庭关系等,都可引起患者的不同心理反应,因此,只有成为患者的知心朋友,患者才能对你倾吐真情,以减轻心理压力,一旦了解情况,应立即给予精神上的帮助。

2.2 尊重人格 护士应尊重老年患者,护士的一言一行都会引起患者的心理波动,如果言行不当,势必增加患者的心理压力。因此,护士的言行举止都应慎重,对患者多说一些鼓励性的话语,对患者讲的事情要耐心倾听,要反映出护士对老年患者的一片诚心,并尽可能满足老年患者提出的正常心理需求,这对稳定他们的情绪变化和健康长寿有很重要的意义。

2.3 注意语言交流 在与社区老年患者交谈时,态度友善,尽量使用当地民族语言交谈,注意使用“您好”、“请”、“对不起”等礼貌用语,称呼老年患者时,可以以下级或晚辈的身份称呼,会使老年人产生一种亲切感。给老年患者做各项检查或操作时,要耐心解释清楚,讲话要平稳,音调不高不低简明扼要,使老年患者能够听明白,消除其紧张情绪。在医疗保护制度允许的情况下,让病人及时了解检查结果,明确治疗与康复过程及方向。护士在病人面前要表现镇定从容、耐心、处事果断,语言上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也不应随意议论病人,以免病人猜疑。对老人的健忘和嗦给予谅解,对危重病人及癌症患者需实行保护性医疗,但应与病人家属交代清楚,对自尊心强和虚荣心强的老年患者,应以鼓励和赞扬的口气,在充分尊重的基础上,让患者乐于接收你的治疗和护理,适时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

2.4 做好健康宣教 针对老年患者心理特点,在家访时有针对性的介绍疾病的基本知识,治疗及康复的大致过程,内容不易过多,应使其有新鲜感和兴趣,宣教时言语要通俗易懂,尽量不用医学术语,对一些不易理解的问题,应举些浅显易懂的例子,讲话速度要慢,语调应稍大,宣教时间不宜过长,以免病人疲劳。通过宣教,提高病人对疾病的认识能力,稳定病人情绪,帮助病人建立健康的意识。

2.5 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鼓励家属、亲友来院探视,给患者提供精神经济保证,消除或减轻患者的失落感和孤独感,使患者产生归属感。可以利用已经痊愈或好转、性格开朗的病友进行言传身教,使得同疾病病友之间的情绪相互感染,促进健康。还要告知家属、亲友不要在病人面前提起不愉快的事情,以免加重病人的心理负担。

篇4

【关键词】老年心理;健康;护理;探讨

老年时人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生理功能逐渐衰退,疾病增加,行动不便,工作、生活、经济条件、社会地位变化等因素都可能成为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为了提高老年患者心理健康水平,促进疾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作者对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住院就诊的386例老年患者进行调查随访。分析总结了其心理特点及需求,采取了相应的护理,效果显著,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386例老年患者(年龄均>60岁),其中男性226例,女性160例,脑血管疾病116例,心血管疾病81例,消化系统疾病69例,呼吸系统疾病45例。糖尿病64例,其他11例。

2 心理健康分析

2.1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主要表现

心理健康是指身体、智能、情感上在与他人不相矛盾的情况下,将个人心境发展成为最佳状态。(1)智力正常:能适应生活,具有一定的生活能力,还具备一定的观察、记忆、操作、思维能力;(2)情绪健康:主要表现为情绪稳定和心情平和愉快;(3)心理协调:老年人尽管动作迟缓,但做事讲话不慌乱,恰当、有条理即为心理协调;(4)反应适度:主要表现为对外界事物的反应在一定限度内,不过于敏感或迟钝;(5)关系融洽:主要表现为乐与他人交往,能接受他人的情感并施与他人情感。

2.2 老年人心理变化的主要表现

(1)智力变化:主要表现为感知功能衰退、思维功能下降、记忆力衰退等;(2)情绪、情感的变化:表现为多种多样,主要是情绪低落、多愁善感、急躁易怒、抑郁等;(3)性格与行为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一直不坚强、说话办事不果断,重复嗦、过于小心、优质、孤僻、自私等;(4)对待疾病的心理变化:主要表现为惧病、否病、疑病、愧病等。

3 护理

3.1 掌握心理学知识与技能

实施心理护理的护士除了应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护理技术,还必须掌握心理学知识,特别是老年人心理学知识,同时护理人员要提高自身素质及心理品质,根据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及需求,通过语言、态度、行为环境等影响老年患者的心理感受,改变不良的心理状态机行为,以增加自尊感。

3.2 满足老年患者的情感需求,调节老年患者的情绪

护理人员要掌握老年患者的心理状态,要尊重他们,称呼文雅、恰当,对他们的生活照顾应耐心、精心、热情、负责,还应根据患者情况安排适当的文娱活动如看表演、听故事、读报、散步、下象棋、气功等调节他们的情绪。

篇5

        我国是世界上老龄化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也是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1]。老年人往往都患有慢性或老化性疾病,这些疾病一般病程长、治愈率低、易复发、并发症多。由于生理功能的衰退,导致其心理社会功能的退化,生活质量低下,在心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失落感、自卑感、孤独感。笔者分析了老年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对策。

        1 心理状态

        1.1  缺乏信心 由于疾病的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使这些老年患者长期受疾病折磨,缺乏战胜疾病的信心,甚至有厌世心理。

        1.2 依赖心理 老人患病后多有依赖感,表现为药物依赖,家属、医务人员和对周围环境的依赖,认为只有贵药、新药才能治病,家人及医务人员常在身边给予关心、治疗才有安全感,对于外界的适应性越来越差。

        1.3 敏感多疑 老年患者自以为“风烛残年”,人生的路他们已迈到了最后,特别是体力及精力明显衰退,做事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久之导致他们产生自卑心理,以致于敏感多疑,总以为自己是多余之人,是家人的负担。从而喜欢看笑脸,喜欢被晚辈及护理人员称赞,一句话或者一件微不足道的事也可以引起伤感。

        1.4 孤独寂寞 人到老年又生病住院,特别是离退休干部,社会角色及人际关系发生了变化,他们的生活重心由规律的工作变成了家庭琐事,广泛的社会联系骤然减少,特别是一些领导岗位的干部更是感到很不习惯,很不适应[2],容易使他们产生孤独寂寞感。

        1.5 恐惧心理 慢性病的反复发作,病人产生紧张恐惧情绪,惧怕死亡威胁,留恋生活,求医心切,希望即刻获得准确的诊断和满意的治疗,对疾病治愈期望值很高。这时他们对自己的疾病格外敏感,向医护人员刨根问底,向病友“取经”,或者翻阅大量有关书籍,渴望弄清疾病的来龙去脉,企图主动把握病情。

        2 心理护理

        2.1 热情接待病人 根据患者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安排一个舒适、安全、安静的生活环境,室内空气要流通、温湿度适宜,病床要低,被褥要轻暖,以增加患者的舒适感。护士要尊重老年患者,称呼得当,言行有礼貌,举止文雅,尽量听取患者的意见,鼓励他们向护士倾诉心中的不悦。告诉病人战胜疾病不仅需要药物治疗,信心也是治疗的主要条件。

        2.2 与患者沟通 向其介绍病情,要遵守医嘱,不要私自乱用药物,更不要乱用游医的偏方,以免产生严重后果。并通过自己良好的言语、表情、态度和行动去影响他们的感性认识,改变其心理状态和行为,使其尽快适应新环境。

        2.3 对敏感多疑的患者 护士应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表现得大方得体,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加上娴熟的操作技术赢得病人的信赖,尽量减少病人痛苦,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平时说话要肯定老人过去的成绩,可以搜集患者人生经历中值得自豪和愉快的业绩,通过交谈的方式反复刺激病人,调动其自身的潜能,使其主动配合治疗。当然还要注意聆听、触摸、沉默等交谈技巧。用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感染影响患者,使患者克服厌生的心理现象,从而积极地与疾病抗争[3]。

        2.4 护士应主动照顾其生活起居 老人易冷易热,需随时加减衣被。向老年人进述和示范各种情绪调节法,如自我调节法、活动转移法、沟通调节法和适当发泄法等,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活动和锻炼[4],使生活充满情趣,通过各种方式帮助他们走向社会,保持与人交往,比如介绍同龄同爱好的人一起聊天、跳舞、打太极拳、下棋等活动,使老人的精神、心理得到满足[5]。

        2.5 针对患者的恐惧心理 护士应以关心、安慰、解释为主。告诉病人这些慢性疾病的特点就是病程长、见效慢、易反复,用护理人员的真诚去打动患者,让他们有安全感,从而取得患者的合作,并加强基础护理,使之生理上舒服,心理上也减轻对疾病的恐惧,这样一定会取得好的护理效果。

        2.6 家庭的支持对患者至关重要 老年患者一般都盼望亲人来访,护理人员要告诉家属和亲友多来探望、关心、体贴患者,细心照料,尽心尽孝。护士应多抽时间与患者交流,与他们分析病情和预后,做好心理安慰,并启发病人学会调解自己的情感,提高情感的自制力,能更好地促进其身体的早日康复。

        3 小结

        患者的心理状态与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转归有密切的联系,心理因素不仅可以致病,也可以治病。因此,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应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准确地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参 考 文 献

        [1]王建荣,刘玉春,马燕兰.老年护理新观念及老年人特殊问题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2):959-961.

        [2]王育姗.从老年人的情绪相关因素谈社区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1999,4(14):49.

        [3]刘义兰,王桂兰,任小英,等.住院患者对护理行为关怀性评价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4):245-247.

篇6

[关键词] 老年病人;骨科;井发症;护理

我国也逐步进入老龄化,老年人口逐渐增加,老年人因骨关节病、骨质疏松、肌肉萎缩、生理功能衰退、反应迟钝等,易受到外伤,发生各种类型骨折。由于年老体弱,多数患者丧失生活自理能力,需要长时间卧床。有赖于他人帮助,所以如何做好对老年骨科患者的护理,尽快恢复其基本生活自理能力,是我们做好护理工作的首要问题。本文在选择皖北煤电集团第二医院86例老年骨科患者进行了护理干预,有效地提高手术质量及护理质量,减少了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达到尽早康复,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骨科住院手术患者86例,男53例,女33例;年龄50―75岁。根据病种分类;上肢骨折24例,下肢骨折35例,腰椎骨折、椎间盘脱出18例,肋骨、锁骨骨折9例;病人中长期卧床占35%,有9%合并其他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慢支炎、肺气肿、糖尿病等。

2、护理干预

2.1,心理护理

由于老年人各自的家庭环境、经济条件不同,社会经历、性格、文化程度也不一样,因此,心理变化也不相同。所以要掌据老年骨科患者心理特点,有计划地进行护理。首先掌握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给病人心理上的安慰,积极与患者沟通,搞好护患关系,解除病人思想负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其次,加强与老年病患者的病情、心理沟通,使患者处于良好、乐观、放松的心理状态。再次,要加强与老年患者之间的心理沟通,产生心理共鸣。使他们始终保持良好心态,轻松配合治疗。

2.2―般护理

老年患者一般在手术后24h内伤口疼痛最剧烈,凡是增加切口张力的任何动作,如翻身、咳嗽都会使疼痛加剧。操作时动作要轻柔,给病人一种安全感、亲切感,使之容易接受。必要时及时与医生沟通,根据病人体质及身体状况,使用适当的镇痛剂,并密切观察用药后情况;观察患肢皮肤血液循环、温度、感觉、肢体肿胀、运动情况,对石膏固定或绷带过紧包扎,要立即检查松解,必要时将患肢抬高15―30度。放置负压引流管的病人,要观察引流量、颜色、伤口流血情况,术后第一天伤口渗血时,应及时更换敷料。

2.3营养护理

老年患者年龄较大,脏腑功能低下,骨质疏松,局部血运差,骨折愈合较慢。加强饮食护理十分重要。患者骨折后,饮食宜适量,定时进餐,清洁,软硬、冷热相宜。不宜偏嗜,提倡平衡膳食。少食或少食肥腻、煎炒、坚硬、生冷.粘稠等不易消化的食物,食物宜新鲜。老年患者多有心血管、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饮食指导应嘱患者低盐、低脂,多食蔬菜水果及粗纤维食物,老年人又因牙齿脱落,咀嚼困难,食物应细软。

2.4并发症的预防

2.4.1警惕心脑血管的并发症:进入老年期,老年人循环系统已经在逐渐衰退,如心、脑血管硬化,心肌收缩相对减弱,心血管不能适应正常时的应激状态”。加上创伤疼痛的刺激、精神紧张,有潜在发病的可能,导致并发症出现。所以入院就应引起重视,除进行各种检查外,应严密观察病人的血压、脉搏.神志等体体征变化,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4.2防止肺部感染:由于老年人呼吸功能减弱,有的合并肺部疾病,呼吸肌及有关韧带萎缩变硬,支气管、肺的弹性减弱,肺泡胀大,肺活量变小,咳嗽反射迟缓,老年人免疫功能下降,抵抗力降低,易发生继发感染,甚至造成严重的呼吸衰竭。术后鼓励病人咳嗽、咳痰,术后12h,在协助卧床病人翻身时,拍击背部使痰咳出,若痰液黏稠可给予雾化吸入。

2.4.3预防泌尿系感染:老年因前列腺肥大,卧床等易发生尿潴留.发现有尿潲留症状后应先安定病人情绪,采取手挤压下腹或下腹部热敷按摩、止痛剂解除切口疼痛等措施,对时间过长或以上措施无效者,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导尿,常规放置导尿管1-2d,留置时间不可过长,否则易致尿路感染,还应嘱病人多饮水,维持充分的尿量,保持会清洁,也可以预防泌尿系感染的发生。

2.4.4褥疮的预防:依老人皮肤的特点,防治卧床老人的褥疮,是老人皮肤护理的重点。褥疮是骨突起部位的软组织与床之间的持续受压,致组织缺血缺氧、营养障碍而发生溃疡或坏死。因此,要给予气垫、水垫等,骶尾部骨突处加垫气圈,不能自行翻身的每隔2h协助翻身,并用50%红花酒精按摩受压部位,促进血液循环。

2.4.5防止静脉血桂:老年患者自身血管弹性降低,血液粘稠度较高,血液流动缓慢,极易形成静脉血栓。要指导患者对肢体进行主动或被动活动,提高肌肉的肌力,防止静脉血液淤滞,协助患者定时更换,每l-2h更换1次为宜,患肢抬高,经常按摩患者下肢可增加血流,严密观察患肢的血运、感觉、活动情况,重视患者的疼痛主诉,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2.4.6康复锻炼护理指导:老人由于骨折引起疼痛往往对功能锻炼产生抵触心理,为了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功能锻炼时应按持之以恒的原则,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保证功能锻炼顺利进行。开始可先帮助老人进行远端关节活动,并逐渐地增加次数和幅度,待达―定程度后,再开始进行近端关节和肌肉活动,循序渐进,以促进老人早日康复。

3、结果

通过护理干预,86例老年人骨科病人护理质量优良,无并发症发生,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经济负担。除1例由于原发病加重,自动放弃抢救外,85例均治愈、好转出院。

4、讨论

我们通过对本组老年骨科患者护理的总结,使我们认识到老年骨科患者的康复是一个较长时期过程。掌握老年骨折患者的心理、生理特点,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饮食护理、预防并发症,促使骨折早日康复、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关键。通过对老年骨科患者护理干预,重点加强基础护理、生活护理、预防并发症、及康复护埋。提高了骨科护理的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篇7

人口老龄化最为广泛使用的指标是联合国的划分方法,以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在7%以上的为老年型人口,在发展中国家中,多采用60岁为老年人口的年龄起点,当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在10%以上为老年型人口。2001年4月,我国公布了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数据,从年龄结构来看,60岁以上的人口为1.32亿,占人口总数的10%,预计到2040年,60岁以上人口将达约3.74亿人,占总人口的24.48%[1]。由此可见,我国目前正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趋势引起了政府与卫生部门的重视,特别是护理学专业对老年人护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2]。而莱州市近年的老年人口已达到15.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7.4%,也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因此老龄化社会与老年人护理问题也成为了莱州市护理工作者们亟需面对的一个问题。

1老年人生理与心理特点

老年人由于年龄的增长,伴随着身体、精神、社会机能的降低,人体的各种细胞、组织、血管和系统也逐渐衰退、变形老化,各种功能也逐渐减退,如代谢能力、解毒能力、营养状况、免疫能力、抗病能力、机体储备能力等均逐渐低下,而患病(不论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还是感染性疾病)则明显增多。老年人心理状态与成人不一样,千差万别,复杂多变。老年人随着生理功能的下降,再加上患上了疾病,在精神上十分痛苦,性格上比较孤癖。因此,对周围事物反应迟钝,不愿意合作,在对其进行治疗和护理时不容易被接受。老年人常见的疾病有: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病、神经精神疾病、骨关节病、肌肉骨骼病、骨质疏松症、股骨头骨折、牙齿脱落、眼科疾病、前列腺肥大等。

2老年人护理的模式

2.1住院老年病人护理

阿德莱德宣言提出:“必须给老年人以更多的自主性、独立性,必须改变、更新对待老年人的观念。”[3]因此护理老年病人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要善于倾听老年病人的诉说和要求,要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或安慰工作,鼓励病人树立和增强信心,减轻他们的痛苦和不安。对必须进行的治疗要具体、详细、耐心地解释说服,让病人乐于接受,消除紧张,做好思想准备,积极配合治疗,争取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社区老年人护理

联系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对老年病人的护理工作还是以家庭和亲属子女护理为主,必须从家庭式和亲属子女式护理转变为社会护理模式。为适应我国的老龄社会,就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发展针对不同经济群体和健康状况人群的托老所、敬老院、老年公寓、老年病房、临终关怀医院等多种形式的老年医疗护理保健机构,担负起不同层次、不同类型老年病人的医疗护理工作任务。21世纪的中国老年人保健及护理从医院走向杜区将有更快速的发展和完善。老年人杜区护理作为杜区护理中的一部分,必将发挥应有的作用,为全杜会的老年人提供良好的医疗保健服务。使中国的老年人牵福、安康地度过晚年。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人们认识到心理因素在人体致病和康复中起到重要作用。无论以上何种护理模式,都应该针对老年人的身心特点,在老年护理中开展健康教育,促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这就需要人们的关爱,并通过家属的积极参与与密切配合,在老年护理中开展健康教育。帮助老年人改变健康观念,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增强自理能力,增加对各种疾病的预防、治疗、护理和康复知识等。增加老年患者的心理防御机能,提高自我调控能力使患者在社会生活中遇到各种困难、挫折时能及时做好心理应激,调节好情绪,不会引起内心的不满、焦虑、痛苦或愤怒,不至于被动地忍受心理痛苦而造成心理障碍,消除患者的抑郁,孤独心理。

3老年人护理人才培养

针对目前老龄化社会的现状,要求我们必须重视老年人护理问题,探讨老年人护理人才的培养。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形式:①对于已参加工作的护理人员,可采用到老年人护理开展较好的地区进修或本医院内加强相关方面培训的方法,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素质;②对于医学院校来说,可以开设相关专业、课程,提高护理人员的理论水平,以便今后能迅速适应相应岗位。

老年期是每一个人都不能回避的人生阶段,是需要他人给予关怀和照顾的特殊时期。我们应该发扬中华民族文明的传统精神和美德,每一个家庭、社区、医院乃至整个社会,都要重视、发展、做好老年病人的医疗护理工作,为我们老龄化社会平稳发展做出我们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正华、肖蓬.人口老龄化和老年医疗保健.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7,13(12):706.

篇8

关键词:人文关怀护理;老年患者 ; 护理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面临的一个公共问题,而我国是目前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据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最新统计结果显示口抽样调查最新统计结果显示[1],截止2009底,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7% , 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20%随着当今中国人口的老龄化,老年人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日益成为当今社会重视的问题。老年患者临床表现往往不典型,老年病人大多患慢性病,尤其在发病初期症状往往不典型;患病率高,病史采集困难;多种疾病共存,当老年人患病后,由于生理和病理因素,不同程度地出现心理障碍。护理工作是临床医疗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护理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人文关怀护理的内涵是在护理工作中以人为本,尊重患者,关爱患者,人文关怀是护理的核心和任务。因此,对老年忠者施行人文关怀护理就显得尤其重要。

        1临床资料

        观察组选自我科老年住院患者,其中男151例,女149例,年龄65~92岁,平均年龄71.3岁。文化程度:文盲28例,小学及初中161例,高中以上111例,平均住院天数27.5 d。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人文关怀护理。抽取2007年1月-2010年11月底300例老年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调查病人及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两组在年龄、文化程度、性别无明显差异。

        2 护理

        2.1 护理人文关怀的概念和内涵: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生活条件的肯定 [2]。人文关怀的核心是“人”,以人为本、关心人、爱护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人类关怀、生命关怀。Leininger认为护理的本质是关怀,关怀是护理的中心思想,护理人文关怀是护士应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患者恢复、保持健康的一种过程 [3];Wat—son认为:护理人文关怀的实质是一种充满爱心的人际互动,其目的是帮助他人达到心理、精神、灵性及社会文化的健康。

        2.2 对护士进行人文关怀的素质培训,全面提高护理人员自身素质护士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继续教育,注重护士素质修养提高,通过集中培训、业务讲座、业务查房、外出听课等方式拓展护理人员的知识面,加强护理专科知识,提高护理人员技术水平,注重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满足患者合理需求,提供全程优质服务。

        2.3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是做好护理人文关怀的基础:护理人员应将护理关怀行为渗透到每一个护理行为中,构建和谐的护理关系。提高护士与患者的沟通水平,推行心理护理:老年人的心理状况,不仅影响若老人的生理及所处的社会环境,还与许多老年疾病有密切关系,如老年人的高血压、胃溃疡等病,均与老年人长期紧张焦虑情绪分不开。热情接待病人,消除病人的陌生心理,向病人详细介绍医院环境及规章制度,积极给予帮助,使病人尽快适应

篇9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 病人 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264-01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vs)是一组常见的代谢内分泌病,分原发性及继发性两类。前者占绝大多数,有遗传倾向,其基本病理生理为绝对或相对胰岛素分泌不足和胰升糖素活性增高所引起的代谢紊乱,包括糖、蛋白质、脂肪、水及电解质等,严重时可导致酸碱平衡失常:其特征为高血糖、糖尿、葡萄糖耐量减低及胰岛素释放试验异常……久病者常伴发心脑管血、肾、眼及神经等病变,随着我国人群寿命的延长,社会的老龄化及生活模式的改变,老年人糖尿病患病率逐年增加,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生命与健康,如何提高老年糖尿病病人的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笔者将对老年糖尿病病人的护理体会浅述如下:

1 老年糖尿病病人的特点

1.1 起病缓慢、症状轻,容易误诊,漏诊。老年糖尿病起病缓慢,大多数患者临床症状轻微甚至没有自觉症状。有时仅有各种慢性并发症的临床表现,如手足肢体麻木,疼痛、高血压、肥胖症、视物不清等,所以老年人糖尿病治疗往往不及时。

1.2 尿糖多为阴性,老年人可有肾小管动脉硬化,肾糖阀可升高,因此老年糖尿病病人即使血糖明显升高,其空腹尿糖也可能是阴性。

1.3 并发症多。常见的并发症有:高渗性昏迷,酮症酸中毒及乳酸性酸中毒,低血糖反应,糖尿病血管病变,糖尿病足、感染等。

1.4 Ⅱ型糖尿病多,老年糖尿病95%为非胰岛素依赖性。

2 护理对策

2.1 基础疾病的护理。老年糖尿病的治疗原则与其他糖尿病患者相同,即教育、饮食、运动、药物和监测相结合。著名糖尿病学家Joslin提出了“三驾马车”理论,形象地将饮食疗法、运动疗法和药物疗法比喻为古代战事的三匹战马,是战胜糖尿病的三大法宝。针对老年人独特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应为其提供特别的护理。

老年人自理能力较差,对饮食的搭配及要求不易准确掌握,而饮食控制是糖尿病护理的基础。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做好老年糖尿病病人的饮食安排,配制较一般糖尿病病人更平衡、清淡而富有营养的食物。总热量的制定应利于患者维持及恢复正常标准体重,还需看病人应用后体重增减情况和尿糖、血糖的情况加以调整,做到既控制血糖又不出现低血糖,督促病人进餐定时、定量,这样可以使血糖浓度波动小,有利于胰岛功能的改善。

老年糖尿病多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体质多偏肥胖,应鼓励其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但应根据病人的病情、并发症、身体状况等选择适当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健身操、太极拳等,不宜选择剧烈运动。

老年糖尿病病人在药物治疗上应选用半衰期短,排泄快,代谢产物活性低及对肝肾功能无明显损害的药物。

2.2 常见并发症的护理:

(1)感染的预防和护理。老年人免疫功能下降,抗病能力减弱,对内外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差,易发生各种感染,护理人员要特别注意预防交叉感染。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督促病人增减衣物,对长期卧床的病人更需加强护理,保持其呼吸道通畅,预防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2)注意口腔卫生。口腔是病源微生物侵入人体的主要途径之一,老年糖尿病病人抵抗力下降,细菌易在口腔中迅速繁殖,引起口腔炎症、溃疡甚至可以导致全身的严重感染。所以,对患者实施口腔护理是非常重要的。

2.3 健康教育与心理支持。由于经济发展与人口老龄化不同步,在目前养老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要提高老年人口生命健康质量,单纯对疾病实行被动性的治疗是个人和社会都难以承受的,随着对糖尿病认识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全面有效的控制糖尿病并非单靠用药可以达到,需要对不同层次老年人进行健康教育,传统的卫生宣传或出现指导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糖尿病讲座缺乏个性,忽视了患者的年龄、文化水平、身体条件等的个体差异,有相当部分患者最终不能达到预期目标。因此对于老年人的健康教育,仍然是一个很重要很难解决的问题。老年人依从性较差,健康教育更多的是要针对其家人,但是同样不能忽略老年人对自己疾病知识的需求和及自理需求。

此外,老年糖尿病病程长,治疗效果慢,且容易反复,患者容易出现各种多样复杂的心理变化,在健康指导时要给予强调,提醒患者家属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加以观察并积极预防,防止其出现孤独、焦虑、怀疑、悲观等不良情绪,影响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多年的工作实践证明,心理因素对病人的心身健康有着显著的影响,有效的躯体治疗配合心理护理可以减轻和消除致病的心理因素,防止疾病加重,促进患者康复。在日常工作中,护理人员必须认真及时的做好心理疏导和心理支持,真诚与病人交往,以尊敬的态度取得患者的信任,说话态度和蔼、语言清晰、不急不躁,直至对方听懂为止。

2.4 认识误区及家庭护理。很多老年糖尿病患者在饮食控制过程中存在误区,如:吃得越少对病情控制越有利;多吃了的食物只有加大降糖药剂量就可以消化掉;少吃一顿就不要再吃药了;胰岛素治疗不需要控制饮食;不吃糖但可以吃蜂蜜等等。作为护理工作者,应该及时纠正患者这些不正确的认识,帮他们从误区中走出来,更好的配合治疗。

糖尿病病程长,但由于多种条件限制,患者不可能长期住院治疗,故家庭护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患者心理负担重,情绪不稳定,因此,家庭应及时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多与病人交谈。此外,基本的治疗与护理也是必不可少的,督促、协助病人严格执行饮食计划,定时、定量、定餐,尽量使食物更加多样化,提高患者的食欲。劝说病人严格执行医嘱,并坚持与医生护士联系,学会自我监测病情。具体来讲,应告知病人注意卫生,生活有规律,鞋袜松软,防止足部损伤。修剪趾甲不要过短,经常用温水泡脚等。指导家属掌握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的问题,做好经济上的支持,加强对患者的关心,护理好病人的日常生活。

3 体会

老年糖尿病病程长,并发症多,治疗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不断努力,在病人病情变化时灵活的变更治疗方法,坚持综合治疗与综合护理,才能把护理工作做得更好,让患者满意。

参考文献

[1] 季兵晖,姚民秀.老年糖尿病诊疗与护理,第一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21,64-66

篇10

[摘要]目的分析老年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心理特点,探讨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回顾2004年5~12月收治的老年恶性血液病患者137例,对他们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老年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心理表现为焦虑、怀疑和侥幸、悲观和绝望、坦然和求生。结论对老年恶性血液病患者采取以心理护理为重点,全方位的个体化护理,可以减轻老年恶性血液病患者的心理障碍,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取得满意疗效。

[关键词]老年;血液病;心理特点;护理

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老年恶性血液病占较大比例,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健康和生命。国内外许多研究均发现癌症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通过心理行为干预,可以改善老年人的生存、生活质量。本文对137例老年恶性血液病患者的心理进行回顾性分析,以进一步探讨和完善老年恶性血液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并提出护理对策。

1临床资料

137例均为我科2004年5~12月住院患者。男70例(51.09%),女67例(48.91%);平均年龄62.64岁(50~86岁),其中:50~59岁63例(45.99%),60~69岁52例(37.96%),70~86岁22例(16.06%)。本组血液病患者中白血病38例(27.74%),多发性骨髓瘤27例(19.71%),恶性淋巴瘤29例(21.17%),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13例(9.49%),再生障碍性贫血9例(6.57%),过敏性紫癜10例(7.30%),其他11例(8.03%)。

2老年恶性血液病患者的心理表现

2.1焦虑和恐惧一经初诊为恶性血液病,往往给患者和家属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和思想负担。由于医学知识的缺乏和社会对此类疾病的观念,患者初期表现为焦虑紧张、惊恐不安、行为失控等恐惧心理状态。以至于患者出现食欲不振、睡眠不良、血压波动、短期内体重明显下降等。同时由于输血、化疗的呕吐、脱发等副作用以及病友的痛苦或死亡的影响等造成的心理负担,将自己陷入死神即将来临和极度恐惧状态之中。

2.2怀疑和侥幸患者常因发热、反复鼻出血,或者严重的贫血入院。因此,在焦虑和恐惧的同时,患者不相信会患如此绝症,对诊断持怀疑态度,甚至抱有侥幸心理,而希望仅仅是感冒、劳累等原因。

2.3悲观和绝望多数患者难以接受这一诊断,但一经确诊,其心理上的支撑和期望彻底破灭,就背上了“不治之症”的思想包袱。表现为情绪低落,整日抑郁寡欢,沉默少语,不愿与正常人接触。加之治疗上沉重的经济负担,患者会产生强烈的忧伤和悲观厌世甚至绝望的心理。这一时期的患者往往拒绝接受治疗和易于发生意外事件。

对于病情反复、长期卧床的重症患者,经过长期的药物治疗、数次化疗、放疗,效果仍不明显,甚至越来越差,其心理状况尤为令人担忧。伴随着时间延长和身体免疫力的下降,各种并发症,如感染、出血、发热、低蛋白血症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等,其心理承受能力也达到了极限,对治疗完全失去了信心。此时患者往往对家属和医务人员语言行为产生敌对心理,临床表现为不与医务人员合作,拒绝治疗,因此也是意外频发时期。

2.4坦然和求生部分患者性格豁达开朗,心理素质好,加之与身边病友的交流,对所患疾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因此有坦然面对,并积极配合治疗。医护人员对这一部分患者的治疗和护理也更具信心,也能收到较好的疗效。

3讨论

由于老年人阅历丰富,易于沟通,因此心理护理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的作用尤为重要。

3.1基本心理护理

3.1.1保持良好的情绪情绪的好坏能影响病情的发展。焦虑、紧张、恐惧、绝望等情绪能使免疫系统的功能下降,促使癌细胞快速增殖,从而使病情恶化。相反,积极快乐的情绪能使机体免疫力增强,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发展,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因此,对于疑似病例,不轻易做出诊断,不能向患者透露病情,或者流露出暗示的表情。医护人员的言谈、举止应适当确切,避免引起或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对已确诊的患者应以热情、体贴、和蔼、充满信心的语言和态度接待患者,给患者以深切的同情和安慰,增加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唤起患者对未来生活的希望。

3.1.2开展病情知识护理教育由于患者对血液病缺乏了解甚至有片面认识,加强对患者相关知识的教育十分重要。应向患者讲解血液病特点、治疗过程和方法,使患者在接受治疗的同时,对自己的所患疾病有所了解,并相信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此病是能够治愈的,从而增加其战胜疾病的信心,稳定其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3.2个体心理护理

3.2.1突出个体心理护理护理工作不仅仅是护理技术操作,更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了解患者的需求,包括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物质等方面的需求,尊重患者的信仰、习惯和个性,正视人生价值观和自然规律。

3.2.2制定治疗计划时的心理调适处于不同病程中的患者有不同的心理反应。对病情不了解的患者(如刚患病不久),常常怀疑、猜测而引起焦虑,此时不应把病情全盘向患者说出,应给患者一定的时间,使他们看到同室的患者缓解、康复,从而认定此病是可治愈的;对较了解病情的患者,对于治疗过程中的痛苦及死亡的威胁而精神抑郁,随着治疗的进行、病情的好转,患者感到了希望,恐惧感逐渐消失。但病情的反复,往往使患者又陷入了焦虑、绝望的心态中。所以应使患者正确对待疾病,多与患者交流、鼓励患者。

3.2.3实施治疗计划时的心理支持因为白血病的治疗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等特点,要对患者说明各种治疗手段的必要性及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以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如期完成治疗计划。另外,鉴于老年患者的体质较差,即使患者对治疗有了充分准备,但若化疗中出现严重的副作用,并超过了患者的想像和忍受能力,就应及时给予心理支持和对证治疗。培养患者积极向上、战胜疾病的乐观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