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研究范文

时间:2023-12-05 17:55: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教育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新教育研究

篇1

一、相关概念内涵及特征的界定分析

马永红等认为创新可以有一个简单定义:将新元素引入社会而使之受益。王临珅提出创新是指人类为了一定目的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整体或其中的某些部分进行变革从而使其得以更新与发展的活动。周光礼等指出创新是一种首创或重新组织旧要素而产生有价值的事物的社会实践过程;创新教育是指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创新思维能力,是指受价值增长要求的驱动,通过知识综合,创造性地解决实践问题的思维能力,这种思维能力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系统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王龙认为在创造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一切形式的思维活动总称为创新思维。李景龙提出创造能力是创造主体在创造活动中积极表现并发展起来的各种能力的总和。张兄武等认为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李万鹰指出创新教育是全方位改造教育过程和学生成长过程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是既重结果也重过程的创新特征的教育。学者们对相关概念的分析有相同之处,亦有不同之处,就创新教育而言,学者们的共识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其基本内容。

二、分析问题,提出建议

近年来,许多学者分析了我国大学创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多方面建议:张兄武等深刻地指出个性自由发展对创新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创新人才是个性充分自由发展的人,不是习惯常规性思维的模式化和工具化的人;除了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学校教育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由发展的平台,鼓励学生以创新的态度来对待学习对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王临珅提出我国大学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缺少专门的行政部门对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进行监督和指导;对学生的评价机制过于注重考试成绩。还提出了对大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建立管理大学生创新活动的机构,对学生科研成果进行奖励,尊重学生个性,教师应抛弃权威思想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批评精神,加强产学研结合等建议。王龙认为目前教学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而忽视了直觉、想象、顿悟等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非逻辑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关键,应通过在研究型教学中鼓励想象、启迪猜想、培养逆向思维能力等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非逻辑思维能力;还应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知识不唯课本,评价学生不唯分数。

杨丽等认为我国大学开展创新教育的难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如何建立支持创新的领导体制;如何设计帮助学生创新的课程;如何改变以讲授为单一形式的接受式教学模式;如何建立多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的科研体系;如何培养创新型教师;如何评价学生创新性品质和教师创新性成绩;能否持之以恒地长期开展创新教育。李景龙提出,教师应有批判精神和反思精神,引导学生开阔思路,独立想象;学校还要将创新教育的精神落实到包括教师考核、学生评价、奖惩措施制度上,从制度上鼓励和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新热情。还有学者从博弈论视角提出,大学实施创新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其实是一个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问题,并创新地利用博弈论分析了如何破解大学创新教育实施的困境,提出需要完善教师评价机制,如将对创新教育实施的考核与教师的职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开展创新教育的总体收益。叶容晖等从班主任工作的角度提出班主任可将创新教育融入到班级管理工作和专业学习中,通过学生团队自主选题和探究,实现专业创新任务的项目化,班主任可按照“目标—实际—方法—行动—反思”五步法指导学生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班主任将这些项目作为平台进行创新教育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特长和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陈岗等探讨了创新教育中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提出应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教育教学环境;实现实践技能训练与创新思维启发并重的教学目标;注重新技术新方法引入实践教学,建立实验室开放机制,开展学科竞赛,奖励学生创新成果。有少量研究关注了大学博物馆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有学者认为高校博物馆具有开展创新教育的优势,能够激发学生兴奋的求解过程并构建新的概念和思想,比课堂的激疑启发式教学更有效果,应加强博物馆教育与课堂教学的结合。庄元也认为大学博物馆在创新教育方面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朱恒夫提出进行创新教育还应大力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本身就是一个创新过程。

三、对某一类学科、某一课程的创新教育进行个别研究

石红波等利用调查问卷对哈尔滨工业大学部分工科学生进行了调查,探讨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教育与教学、专业与学科、教学与科研、个性与共性和教与学这八个方面对工科大学生创新教育成效的影响程度,发现上述各模块对创新教育的影响都是正相关的,对个性与共性的关注对创新教育效果的影响最大,教与学次之。同时指出大学课堂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大大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武汉大学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化学实验教学中降低为理论教学提供辅助验证的比重,提高应用基本原理解决问题实验的比例;建立学生业余科学研究基金,给予创新学分推动学生进行业余研究。肖筱南对在大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研究指出,应采取启发、讨论、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加强对学生辩证思维的训练,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和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使学生学会自己找出答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创新思维;教师也应当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不断开拓自己的辩证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了解本学科的研究前沿。已有的对创新教育的探讨多为关注理工科教学,金立敏探讨了文科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提出应改革实践教学,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开展探索性实验,完善实践环节管理,建立创新学分制度,实施工学结合模式,改革论文选题指导等。贺小华认为人本理念是建立大学英语创新教育人才观的根本保障,应保障学术自由,让教师享有教学事务的管理权,充分尊重学生的自由思想;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在英语教育中也应注重活动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开设,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发展;只有创新型教师才能造就创新型人才,应注重培养创新型教师。闫慧霞认为对大学生进行语文类通识课程教学改革非常必要,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有利于学生树立创新精神,文理兼顾,成为适应时代需要的综合性创新人才,改革途径主要是改革教学模式和考试模式。于平提出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应鼓励学生不墨守成规,在课堂教学中敢于质疑问难;多利用课堂软件设计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树立团队精神,便于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还应将最新的技术发展引入教学。还有学者提出体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也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强化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龙文莉认为在音乐专业学生培养中,积极鼓励民族学生参与文艺活动,有利于民族学生之间增进交流以及多元文化思维的交融,更加有利于实现创新创造。

四、结语

篇2

 

在中国成为第二大经济实体的今天,中国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没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没有创新,是不可想象的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国人的共识。职业教育肩负着国家、企业建设的未来,教师要大胆激发职校生的创新潜力,从而为地方经济和企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职校生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其一是中考失败的阴影导致心理挫败感强;其二是自我约束能力差,行为举止或学习习惯难以有效持续;其三是部分家庭不健全,心理趋于自闭或逆反严重等。面对这样的群体,只有客观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势利导,才能激活职校生的无穷潜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突破创新瓶颈。

 

一、思想减负,坚定职业信念

 

进入职业学校的一些学生是茫然的,或者说是盲从的,中考失败后,上职校成为他们读书的最后选择。面对这样的局面,教师就要“晓之以理”:中考发挥失常,一次失败不能说明什么,只要我们有勇气面对,中考失败就不会成为阻碍我们成功的绊脚石。中技三年、高技五年的学习将使我们更早地走进企业、走向社会,我们的职业生命会更长。

 

读职校绝不应该成为我们沮丧的理由,而是我们笑面人生、成就人生的开始。经过这样一番的思想动员后,无论是专业理论课,还是实践操作课,学生的状态都是相当投入。即使有少部分“顽固”的学生,在这样的氛围影响下,也不好意思扰乱其他同学的学习、操作,成绩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提高。

 

二、弱化创新,激发尝试勇气

 

创新就是思维蓝图的外化、物化,是以现有的思维模式,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等,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其含义是: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既然创新并不是那么神秘,那每个人都可以试试看。对于拥有一定专业理论基础的职校生来说,更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对实践操作中所使用的设备可进行技术革新。

 

下面,就来看看机械专业钳工实习所用的台虎钳的创新。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相关网站查寻台虎钳的创新,单是实用新型的选项就有88页264件之多,教师可从中选出两件来看看。[实用新型1]一种双重夹紧台虎钳(图略)。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其原理并不复杂,但夹紧效果好,钳口更换方便,节约了成本。[实用新型2]多功能台虎钳(图略)。该台虎钳属于实用新型,可以对工件进行测量、剪断,可以弯管、矫直和具有夹持及防夹伤圆形与球形工件的多种功能。

 

生产实习中,如果同学们留心观察,不难发现台虎钳的底部转盘因为预紧力过大,常出现开裂的情况(图略),有什么好的办法来处理这个问题呢?(可以直接焊接)是不是还可以测量好转盘直径,利用实习钢板加工简易转盘,实现台虎钳与底座的有效连接,是否还有更好的方法,大家一起来开动脑筋创新。

 

三、“胡思乱想”,思想、行动并举

 

夸夸其谈、信口开河,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言之有物,举一反三,才是创新的正道。其一,去除禁锢的思维模式。不要被现有的模式蒙住了双眼,僵化思维习惯。机械专业的实习车间里,产生铁屑是必然的,如何处理呢?通常的做法是用扫帚扫就可以了,但有心的同学通过观察、思考,发明了多种清扫铁屑的设备。[实用新型3]一种磁力清扫车(图略)。

 

磁铁把铁屑吸起粘附在传送带上的叶片上,靠左车轮转动带动传送带,把铁屑带到内壳储存槽中,实现循环收集的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能够可持续高效工作。这时教师还应启发学生,除了这样的磁力清扫车,是否可以将万向吸尘器和电磁铁结合起来,实现遥控磁力清扫的效果呢?

 

其二,打破已有的经验之谈。利用专业基础的学习,尝试改变传动形式,能实现同样的功能吗?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可以将汽车发动机后置,采用传动轴传动;发动机前置,采用齿轮传动;传统的汽车是用汽油、柴油作为动力源,现代的汽车可以用气、电作为动力源——得到启发,创新有的时候真的要异想天开。

 

四、结束语

 

没有创新,就没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的重任,肩负着国家建设的未来,因此,教师应该大胆激发职校生的创新潜力,开拓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当然,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教师平时要对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细致观察,不断积累。而对于职校生而言,要能充分应用已有知识、技能,勇于“吃螃蟹”,从而成为创新创业的弄潮儿,真正成长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篇3

关键词:语文;创新;教育;思维;能力

一、突出主体,激发学生创新活力

(一)创设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气氛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课堂的权威,学生只是知识的接受者,只是被动接受知识。要想有效进行创新教育,首先,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建一种平等参与教学的新型师生关系。新课改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教学过程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要以平等的态度去和学生交流,要消除学生畏惧老师的心理,让学生无拘无束的畅所欲言。其次,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创新学习,同时还可以借助现代化教学设备,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学习状态发挥到最佳,实现师生、生生互动。

(二)注重教学的人文性,为学生提供创新动力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给学生语文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对待生活的态度,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培养,通过对学生的人文性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兴趣,为语文知识的学习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内在的动力。

(三)营造语文创新氛围,激励学生积极创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为学生的创新学习创造一定的环境氛围。例如,可在教室里张贴一些名人名言,与学习园地、学习专栏等相互映衬,使艺术性与文学性相结合。在课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看一些报刊杂志、讨论一些佳句妙语。教师还可组织一些语文知识抢答赛、辩论会等活动,为学生营造一种语文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语文氛围中生活,从而从内心深处乐意去学习语文,善于去学习创新。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体验成功的喜悦,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创造成功氛围,为学生提供各种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注意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如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一些读书笔记展评、默写比赛、书法比赛、背诵比赛、查字典比赛等活动。通过这种竞争,学生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精神振奋。而且,学生通过努力取得成功,能再感到成功喜悦的同时,保持创新的热情。

二、强调个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一)精心设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传统想教学都是传授式教学,学生只要按照教师讲的去记忆,根本不去问为什么。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得很用功、很吃力,但学习效果不好。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有了疑问,才会产生困惑,才会激发探究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去学习。因此,教师要善于设疑,精心设置疑问,在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吃透教材,然后以教材为依据,选择恰当的切入点,设置恰当的问题。另外,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师要培养学生敏于发现问题的习惯和能力,鼓励学生树立自信,不盲从的品质和批判精神。

(二)训练求异思维,促进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协调发展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重要地位,语文教师要注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去看同一个问题。在学生阅读各种教材内容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只要学生能给出合理的理由,自圆其说就行,不必要求答案统一。在语文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选择一些有多个意向的题,让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根据自己的理解,选取一种意向,表达自己的认识和看法,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三、注重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注意语文教学的拓展延伸,扩展学生实践的空间

新课改倡导开放式教学,学生的学习场所不能局限于课堂,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将学生禁锢在课堂上,而要让学生走出课堂,多接触外界的新鲜事物,通过生活的体验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立足课堂,走向实际生活,让学生在广阔的学习空间里开阔视野,学习语文知识,丰富情感。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学会语文知识,应用语文知识,才能学会学习,才能有所创新。

(二)开展语文活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语文教学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进行开放式教学。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开展语文活动。因此,教师要充分利于课外时间开展语文活动,通过各种语文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读书活动,指导学生进行期刊、报纸的摘抄、粘贴等活动,也可以通过写读书笔记、读书心得等活动,让学生通过日积月累的自我训练提高语文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投身社会实践,展望未来,让学生充分展示创新才能

教师可通过社会调查、游览、访问、报告会、展览会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生活、培养学生创造、拼搏、开拓精神,同时让他们思考人生,关注社会,勾画未来的美好前景。通过实践,学生充实了课本知识,训练语言实际操作能力,极大地提高了语文创新能力。

作者:姚永霞 单位:甘肃省临潭县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篇4

一、创新教育目标:多元智能目标

1.“再次发现”要求我们变“灌输式”课堂为“探究式”课堂,强调以问题为中心,以具体生活情景为背景,通过认知、理解、体验、感悟、交往、实践,来“发现”、“更新”、“改造”、“生成”知识经验。强调“再次发现”的过程与方法,以问题为中心,去观察、探究、实践、反思,以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再次发现的知识与能力。我们不但重视“再次发现”而获得的知识品质,更重视创新学习的智能力的发展。强调“再次发现”中增强自信,获得“发现”的快乐。

2.“重新组合”要求我们培养学生收集、整理、整合,形成新颖、独特、高效的创新排列,成为具有新特征、新功能、新内容的知识,以提高知识品质与知识创新能力。在课程学习中,知识重组包括三个层次,即将学科课程内部的知识进行重组;将不同学科课程的知识进行重组;将学科课程的知识与生活实践中的经验进行重组。我们的教育教学应创设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充分让学生进行知识与经验的重新组合,融会贯通,以提升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整合信息、处理运用信息来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提升改造经验的能力,达到实现创新素养的内化。

二、创新教育课程:课程精细化管理

1. 立足学科教学,拓展个性化、多元化校本课程,实施学科课程精细化管理。依据学科特点与培养目标,立足学校教育主阵地,对传统学科作个性化、多元化拓展,达到学科课程创新,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提升科学基础能力与知识品质。如语文科开设校本课程:单元拓展阅读指导课、写作指导课、语言艺术课、书法指导课等。结合这些课程开发,还可建立相应的文学社、各类主题的小社团、红领巾小电视台等课程的拓展平台。当然,学科课堂教学本身就是最重要的创新教育课程,把传统学科课程创新,是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

2. 拓展学科外的生活世界校本课程,以满足学生创新生活之需。“教育即生活”,创新的教育需要创新的生活,改造新的生活。因此,创新的生活就是创新教育。开发新生活的课程资源,是实施创新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生活中“再发现”、“重新组合”,在生活中“首创”,改造生活、创新生活,这就是创新生活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利用。如人类发展与家庭幸福研究(幸福教育)、成人角色与责任体验、班务全员化管理等,以具体的问题或事件作为探究、体验、感悟、交往、实践、创新的“案例”,学生在行动中创新学习的方式方法,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3. 整合区域课程资源管理,构建创新教育课程协同体,优化课程开发环境。创新教育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多方协调合作,形成协同体,实现课内与课外协调、校内与校外协调、家校协调、师生协调,形成教育全程一体化。创设从幼儿园到大学,甚至职业生涯,实现终生培养。这需要各方教育力量同心同向,协同行动,开发利用教育资源,形成高度协同系统,全面优化创新教育环境。

三、创新教育课堂:创新性学习课堂

篇5

1.激发动机,实现创新

高中生的化学动机是责任感和好奇心获得的,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望,就不可能有对社会和人类有着重大的创造.所以一切发明创造都来自于不竭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应该给学生自尊心和责任感,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实现学生学习创新.

2.严谨学习,重塑风气

很多发明创造都来自学生偶然的机会中,很多化学家的重大发明都是偶然中发现的,学生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意识到应该有着科学研究的品质,树立严谨认真的工作氛围,优化学生的学习风气.

3.顽强拼搏,宏扬创新

很多发明创造都是在失败中获得的,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学习化学家诺贝尔,他顽强、冒险,跟随父亲从事军工研究,在制作硝化甘油的时候,多次发生爆炸,自己也被炸伤了,四位助手和他的小弟弟都被炸死了,他依然坚守在研究的第一线,市里不准做实验,他就把实验迁移到湖中的平底船上,最终获得了成功,成为了大发明家.

二、结合教材,切实提高创新精神

1.全面培养学生想象的才能

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教育学生学会有意识地联想,全面鼓励学生学会猜想和想象,这样就能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对待学生提出的化学问题,也要给予科学的肯定和积极的鼓励,从各个角度全面培养学生想象的才能,塑造学生优秀的学习品质.

2.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的思维有着求异性、灵活性和独创性的学习特点,需要学生产生学习的灵感中实现发展,有着很强的灵活性.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教育学生学会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克服学生思维的定势的约束.

3.全面培养学生的实验才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师应该教育学生学会观察,进行科学周密精确的观察,重视科学的实验,产生科学的发现,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教育学生学会创造性的精心设计实验过程,勇于探索,进行科学的总结,实现创意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才能,重视进行课堂演示的实验,教会学生学会实验和创造,增强实验的才能,教育学生重视实验观察,重视实验操作,教育学生仔细观察,善于发现不同的现象和问题,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观察能力,教育学生学会动手,学会得出结论,提高学生的实验才能,教育学生学会亲自创造,得出高中化学的结论.

三、结语

篇6

(一)缩短教与学之间的沟通距离

现阶段很多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已认识到新媒体这一新兴思政教育载体的优势,其主要体现在高校思政教师会受到年龄因素影响使其难以与大学生直接沟通,而教师可以将大学生所喜爱的QICQ、微博、微信以及人人网作为信息获取工具,同时也对便利师生之间的交流有着重要作用。再者,在新媒体的支撑下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状态,尤其是部分思政教师开始利用网络习惯与学生开展交流,十分容易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高校思政教育不为人知的一面,对培养大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学习兴趣有着重要作用。

(二)新媒体拓宽了思政教育范围

现阶段高校思政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新媒体所具备的承载大、速度快、覆盖广等优势性能,新媒体环境中师生可以利用多种途经来获取多样化的信息,所以在新媒体大背景下学科与学科间的界限越来越薄弱,很多学生会将网络中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高校思政教育传统的课堂形式在未来势必会彻底改变,对于学生来说在新媒体背景下只学习一种知识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设立一个教育平台来为学生解惑,大学生可以利用多样化的沟通形式来与思政教师进行沟通,以便于大学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取一个满意的最终答案。

(三)新媒体的灵活性丰富了思政教育载体

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主要是将书本与课堂作为主要的教育载体,在该种教育模式下往往会导致学生出现厌烦感,这也是大部分学生对思政教育缺乏兴趣的主要原因,所以对于高校思政教育来说教育载体的落后势必会对其课堂有效性产生影响,新媒体背景下的多种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弥补这一弊端。例如,教师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可以将网络上盛行的博客、微博、微信、BBS等作为教育载体,所以对于教师来说在新媒体时代其具有更为灵活的教育形式,再加上该种教育模式下可以有效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教师只需要将思政教育信息到教育平台上便可以传达给学生。

(四)新媒体有利于思政教育体系建设

本文认为新媒体的出现彻底打破了虚拟与真实之间的界限,同时在新媒体背景下可以充分保障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我们无法否认高校思政传统教育模式下存在一定的不平等性,学生很难对教师讲出心里话,对于高校思政教育来说其是具体实践过程中的一个难点,并且其已发展成为限制高校思政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教师利用新媒体可以通过多种途经与学生进行沟通,学生也会将生活与学习上的一些困惑说给教师,这对加深师生之间的了解深度有着重要作用,对于学生来说思政教师利用与其平等工具进行沟通时,可以有效掀掉高校思政教师那层神秘的面纱,所以这对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整体成效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手段的创新策略

(一)运用网络媒体作为思政教育手段

现阶段大学生在互联网上开始由“读者”向“共同创造者”方向进行过渡,对于大学生来说主动或被动的接受互联网信息已无法满足其需求,其开始基于自身个性化需求主动地参与互联网信息的创造,所以对于高校思政教育来说其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这一特点,通过设置一个互联网思政教育平台不仅可以让学生接收信息,还可以通过开展多样化的线上思政教育活动来让学生参与创造,这也是新媒体背景下拓宽思政教育途径的一个策略。对于各大高校来说校园BBS是一个较为成熟的网络设施,其允许学生在校园BBS中信息与交流,同时校园BBS作为高校思政教育一个重要阵地,其在保存文档和搜索查阅等方面有着很多优势性能,所以高校思政教师要结合当代大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来利用校园BBS作为教育平台,将国内外一些热点话题通过筛选后有组织的推送给学生,以便于其可以帮助学生基于客观角度来审视这些话题。

(二)运用手机媒体作为思政教育手段

现阶段大学生没人至少会拥有1部以上的智能手机,所以智能手机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尤其是4G网络开始高度普及的新媒体大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师能否利用好手机媒体这一特殊的思政教育平台,已成为当前国内学者在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话题。现阶段很多学生都会在智能手机等移动媒体上使用手机QQ、微信以及百度论坛等,所以本文针对微信平台作为高校思政创新教育手段,微信在使用过程中不仅具备群聊的功能,同时微信朋友圈也可以作为一个单独的信息平台进行利用,再加上微信所支持的语音、文字、图片以及视频等发送功能,所以对于高校思政教育来说可以进一步提高其实效性,教师可以在互联网上筛选一些优秀的思政教育资源,以及一些室内外热点话题的优秀评论文章等,将其到朋友圈中使每一个成为好友的大学生都可以看到。对于高校思政教师来说手机媒体可以作为一个双向沟通平台,很多大学生都习惯将一些心理变化展现在朋友圈中,所以对于高校思政教师来说可以将手机媒体作为一个学生心理变化监控平台,以便于其可以通过及时的沟通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上的实际问题。

(三)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理念的创新

本文认为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师要认识到双向交流对于思政教育发展的意义,只有教师充分利用多种教育手段来实现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才能彻底打破传统思政教育模式下灌输式教育的壁垒,而师生交流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并且允许大学生就当前国内外的一些时事热点进行讨论,而高校思政教师利用该种教育手段可以消除大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使学生主动的去吸收和体会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再者,本文认为思政教育在教育理念创新要实现对现实生活的回归,例如,一些社会人士开始对于思政教育内容中的名人事迹产生了质疑,所以在该种社会环境下会导致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形成受到影响,所以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回归现实生活已成为一个必然趋势,对于高校思政教育来说新媒体的发展不为是一个良好的“回归”契机。

三、结语

篇7

关键词:大数据;信息素养;创新教育;教育模式

0引言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一个以海量信息和数据挖掘为特征的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对我国当前的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带来严峻挑战。公安高等教育的主旨是“面向实际,贴近实战,务求实用”,为加强公安队伍的正规化建设,保障公安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就需要主动适应新形势对警务工作的新需求,努力为公安战线培养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警务人才。经过公安高等教育培养的大学生,将是信息社会中公安队伍的中流砥柱,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既适应了公安信息化发展的需要,符合公安队伍自身的发展要求,又是走科教强警的必由之路。因此,应该充分重视对公安院校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

1公安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公安院校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能够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并对信息有着强烈的需求,但这种对信息的需求是宽泛的,缺乏专业性。职业角色意识不强,缺乏对与公安工作紧密联系的信息或情报的主动获取意识,并且由公安信息的保密性所导致的获取途径有限,也是制约公安专业大学生获取专业信息的重要因素。信息理论知识匮乏,理论无法应用于实践。大学生们从小学、中学阶段的被动式接受知识一下子过渡到需要主动探索知识的大学阶段,难免无所适从,电脑和手机对他们来说,还只是业余时间娱乐的工具。目前国内公安院校开设有关信息方面的课程主要以计算机操作为主,有关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伦理道德的信息素养教育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信息知识方面,学员们并没有自觉的意识,整体来说他们获得信息的渠道和信息总量没有明显差异,获得的信息也是没有经过筛选、良莠不齐的,不能称之为知识。这种低水平的特点,表现在图书馆文献信息检索知识的匮乏。

目前国内各高校已逐渐加大对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视与投入,教学硬件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还配备了具有图书情报专业知识背景的专兼职教师,理论教学环节逐步完善,但实践机会还不是很多。大部分学员能熟练运用相关的计算机软件或网络资源,但是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与网络资源针对某一专题内容进行资料的搜集、加工与整理的学员少之又少。在对网络信息的甄别和判断力上,能够迅速判断网络信息真伪的学员数量也是令人堪忧。在信息的获取方面,大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意识,对最简单的初级检索有所接触,也仅能满足基本的日常生活需要。新生在接受入馆教育后,对馆藏资源的获取途径和图书借阅方式有了初步的掌握。但随着学习和研究的深入,只靠快速检索或初级检索这样“傻瓜式”的入门方法查找资料是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的。这样查找的资料毕竟有限,精确度不高,学术性不强。综上所述,探讨信息素养的创新教育,逐步培养和提高学员的信息搜集能力、处理能力和利用能力,是当代公安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研究的重要内容。

2信息创新教育课程设置方案

2.1课程目标设定

信息创新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和提高学员的信息意识、信息搜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利用能力,让学员既具有较强的信息敏锐感,能迅速有效地从生活和学习中捕捉到各类信息,然后从中甄别、遴选出有价值的信息,过滤掉没有价值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对提取出来的信息进行评价、归纳、分类、抽象概括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合成新信息;还要利用已有的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根结底,信息素养教育其实是如何利用信息知识和信息技术对信息进行转化的一种创新教育。

2.2课程设置方案

从信息创新教育课程的目标设定来看,可以得知信息素养的培养不是一门单一的课程,而是将融合了其它多学科、多专业知识,并且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以此来使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效果达到最优。教师要学会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技术,选定教学主题,并把原先相对独立的各个问题进行整合,把专业知识和信息素养结合起来,运用信息素养来解决专业问题,从而获得创新性的教育成果。信息创新教育课程既然不是一门单一的课程,那么它主要是在掌握文献检索知识的基础上,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等解决其它专业学科问题的技能课。这样一来,信息素养就和计算机、英语的作用相似,变成了一项人人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这一技能的实施对象就是文献检索知识。所以目前,国内各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一般由图书馆为机构主体负责实施。

图书馆在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时,根据培养的目标和内容,可以将课程递进式地设计为3级开展:①基本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包括计算机基础、网络基础知识和图书馆及基本情报知识的掌握;②信息素养嵌入学习科研,包括基本检索技能、检索方法及检索策略的相关内容,完成作业,撰写综述和研究报告;③课程设计与写作。具体如下:

(1)入门课程。一般在第一学年开设。在第一阶段,实施主体可在开设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计算机基础等课程的基础上,将信息获取知识融合于其中,让大学生具有初步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获取能力,为以后更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主干课程。可在第二学年开设。在第二阶段,因为大学生要开始专业课的学习,所以,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把信息处理的知识融合于专业课的教学中去。比如法学专业的学员,要学习刑事诉讼法、金融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等;公安专业,要学习刑事科学技术、公安管理、治安管理等课程。将信息检索知识融入到这些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去,有利于学员更快速地学习掌握最新的学术信息和信息技能。

(3)高级课程———实践与创新信息素养的培养。可在第三、第四学年开设。在第三阶段,图书馆授课教师可与专业课教师合作授课,将学员信息处理和利用能力的培养推向深入。这一阶段更重视培养学员的实践动手和创新应用能力,通过鼓励学员进行自主性的科学研究,或加入教师的科研项目,或参加创新性的信息技术大赛,或进行毕业实习、学位论文设计等方式,逐步提高学员的信息检索技能和信息利用能力,并最终促进他们学习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3信息素养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师们更注重传授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最终实现创新的能力。

3.1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以问题为导向,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员和老师之间形成了一种互动的模式。学员以小组式的“头脑风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运用所学的信息知识,找出和问题相关的事实、概念与原则等信息,以小组方式,针对问题个案的文献信息进行讨论,由讨论确定问题的内涵与范围,再采用不同的信息搜集策略。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过滤掉不必要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对信息加以提炼、升华,得到新的信息,由此解决问题。

3.2嵌入式教学

在当前大数据环境下,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因为资源缺失、师资薄弱、覆盖面狭窄等不足,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教育的需求,在这个背景下,嵌入学科专业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应运而生。最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模式就是MOOC。它打破了时空的限制,集成了多种媒体资源,将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整合在一起,表现形式既有教学资源网络视频、各种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公开课等,也有电子版的教材、电子版的学习资料等。这种教学模式,适用于各个年龄、各个阶层、各个专业的学员,因此受到大众的欢迎。传统的课后作业继续保留,不同的是答疑解惑变为在线实时交流,甚至学生所做的课堂笔记也可以在线交流。

3.3课程考核方式

信息素养创新教育课程可作一门公共必修课,考核方式主要有3种。一是按照传统的做法,将学员的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或考查的成绩按一定比例来进行综合评定;二是准予学员通过自学,参加信息素养MOOC课程的学习,课程结束后有专门的结业证,凭结业证来对学员进行评定;三是采用实习、考试和学科论文三结合的方式进行评定,将重点放在可以反映学员信息素养综合能力的实习上,这样有利于培养学员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创新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4结语

篇8

艺术硕士是社会高层次创新型艺术类人才的主要来源,创新教育是艺术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文章论述了艺术硕士创新教育的重要意义,基于艺术硕士培养基地建设,将社会优势资源引入研究生教学,以培养适应社会实际需求的高层次创新型艺术类人才为定位,从招生选拔创新改革、建设创新型教学队伍、课程建设改革、营造创新氛围的环境、培养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五个方面,阐述了广州美术学院充分发挥艺术硕士培养基地的载体和引导作用,对开展创新教育所进行的有益探索。

关键词:

创新教育;艺术硕士;培养基地;实践;探索

笔者认为,只有强化创新教育,提高艺术硕士培养质量,才能为社会输送更多高层次创新型的艺术人才。因此,针对艺术硕士研究生的创新教育是非常紧迫的,也是非常重要的。近年来,广州美术学院(以下简称广州美院)通过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的实践,对艺术硕士创新教育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艺术硕士创新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般来说,创新教育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意识是创造的前提和关键,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需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思考空间,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树立创新的理想。创新能力是指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艺术学是一门非常尊重个性和创新的学科,艺术类研究生有着自身学科专业的特点。众所周知,创新是艺术的生命力,艺术要有所突破必须创新。艺术创作要有独立的出发点,用独特的眼光观察对象,用独特的思维剖析对象,用独特的手法表现对象,在风格、内涵、形式、表现等方面进行创新,使作品从外在形象到内在意境都表现出独特的艺术见地。因此,艺术硕士的创新教育培养和其他学科专业不一样。为了适应艺术事业的发展,相关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艺术硕士创新教育的思想、内容和方式等。

艺术实践与艺术体验是艺术硕士重要且有效的实践教学环节,能帮助艺术硕士在动手设计和创作实践过程中逐渐培养感知能力、认知能力和创新思维,使艺术硕士在感性认识和体验之中学以致用,从而提高创新能力。动手设计是艺术硕士创新能力的基本特点,我们在看艺术硕士研究成果时,除了要看艺术创作的结果,还应注重作者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思考、精神风貌等潜在的心理品质。

研究生培养基地是学校与企业、行业、社会组织等共同建立的加强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平台,是研究生进行艺术实践与体验的主要场所,是开展创新教育的重要载体。加强培养基地建设,广泛吸纳社会优质资源,实现产、学、研的良性互动,是加强艺术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必然要求,是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也是服务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双赢”合作方式,越来越受到社会、高校的重视和推广。

二、建设研究生培养基地,开展艺术硕士创新教育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广州美院依托自身的学科优势,与合作单位积极建设艺术硕士联合培养基地,将社会优势资源引入研究生教学,以培养适应社会实际需求的高层次创新型艺术类人才为定位。学校通过招生选拔方式改革,建设创新型研究生教学队伍,注重课程建设和实践教学,营造创新氛围,强调多学科交叉融合等方面的创新。同时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使创新教育贯穿于艺术硕士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充分发挥了培养基地对艺术硕士创新能力培养的引导作用。

1.招生选拔的创新性改革较高的生源质量,能为今后的研究生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艺术硕士招生选拔上,广州美院始终坚持“严格考试、按需招生、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宁缺毋滥”的原则,根据国家招生的相关规定,按照学校的招生要求,始终坚持把考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通过专业基础与设计创作相结合的考核,了解考生的专业知识掌握情况、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设计创作能力,从而选拔出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考生,确保研究生的生源质量。广东省教育厅2010年12月的《广东省教育厅关于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建设的管理办法》明确规定:“示范基地”只能以高校的名义招收研究生,并按国家招生办法招生,但可以在高校的招生简章中注明,也可在研究生完成基本课程后,由“示范基地”和研究生进行双向选择。近年来,在教育部门下达的高校研究生招生指标中,有些指标定向用于“示范基地”研究生招生,从而确保了艺术硕士培养基地的育人目标。

2.建设创新型的研究生教学队伍创新型的导师对艺术硕士创新教育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是艺术硕士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艺术硕士创新教育对导师的综合素质和执教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导师不仅要有丰富的艺术创作实践经验和较高的学术研究水平,还要注重在学术研究、艺术创作等实践活动中培养人才。学校建设研究生培养基地,整合与优化校内与校外师资力量,建立双导师联合培养平台,严格实行双导师制,重点引入实践经验丰富、学术水平较高的企业校外导师与校内导师联合培养艺术硕士,建设创新型的导师队伍,拓宽人才培养渠道,让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悉心指导,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建设创新型研究生教学队伍,除了选聘热心教育事业、取得一定业界公认成就的行业专家作为外聘导师,学校还聘请了基地导师,有针对性地选择一系列课题项目,共同指导艺术硕士研究生进行研究。不定期地邀请基地高级专业人员担任课程教师,到学校开设研究生课程,构建学术交流平台,安排教师到培养基地培训,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

3.课程建设的创新性改革艺术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与教学建设必须重视学术研究和实践活动,同时注重训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逐渐具备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并提出解决策略或方法的能力,以实现对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聘请基地知名专家作为研究生导师,让校内外导师共同参与制订研究生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学位论文选题和答辩等环节。依托联合培养基地合作平台,学校导师和基地导师选择一系列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课题项目,让基地研究生参与进来并得到锻炼,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与时展、社会实际需求紧密结合,指导研究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使研究生课堂延伸到真实的市场领域,直接将艺术创作转化为市场价值。校内外导师和研究生共同研究课题项目,促进师生的互动教学并充分发挥导师的主导作用,拓展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此外,根据艺术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的要求,艺术硕士的学位论文必须紧密结合本专业生产或实践应用的实际需要,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以课题项目为依托完成论文工作。因此,学校要求培养基地的导师必须有课题项目为支撑,并在基地的教学实践中完成研究生学位论文指导工作,为研究生完成创新性论文发挥重要作用。

4.营造创新氛围建立创新教育理念是实施艺术硕士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前提,培养和加强创新意识,是创新教育的核心。研究生培养基地为研究生提供了良好的科研条件,包括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团队、合理的学科布局、浓厚的学术氛围,让研究生真正接触企业的实际工作,了解行业要求。良好的研究生创新教育环境,即良好的学风、校风及团队精神,有利于启发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形成一种让学生主动创新、勇于创新的育人氛围,培养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艺术创作能力与创新思维的人才。改善教学条件是实施艺术硕士创新教育的保障,学校必须重视实验室、工作室的建设。培养基地让研究生深入一线,拓展了研究生教学资源,为研究生教学提供了充足的实验室、工作室及先进的科研设备。

5.培养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型人才多学科交叉融合是当今高校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趋势。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多学科交叉融合有利于学生拓展知识结构的广度与深度,有利于学生养成敏锐的观察力、具有一触即发的灵感和触类旁通的能力,有利于培养新颖独特的创新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全面客观地研究、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能有效地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具有学科综合、人才聚集、资源集中与教学内容丰富等优势。学校应打破各种壁垒,整合各方创新资源,强调多学科交叉融合,组织和展开多学科交叉融合教学实践、学术交流、沟通与互动,建立多方合作、互惠共赢的互补互融关系,在实践中提升艺术硕士的综合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实现艺术硕士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三、结语

艺术硕士的创新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是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学科建设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将在创新理念的指导下,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教育创新体系,促进艺术硕士培养基地稳步发展,培养更多适应社会经济要求且能为我国艺术事业服务的创新型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奉莉.我国研究生创新教育的现状和改善对策.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1(2).

[2]广东省教育厅关于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建设的管理办法(粤教研函〔2010〕21号).

[3]朱琰.基于政产学研合作框架的服装设计类研究生创新教育模式探讨.美术教育研究,2015(3).

[4]梁小雁.艺术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的几种模式——以广州美术学院为例.人民论坛,2015(33).

篇9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为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在这样的发展机遇下,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结构亟待适应行业和社会的需求。这就要求相关院校对艺术设计行业的工作性质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创新教育体系与之相适应。

1.教育理念的创新发展

艺术设计教育要取得长足发展,教育理念必须紧跟社会发展步伐创新求变。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形势下,艺术设计创新教育应该明确自身的定位,在夯实艺术专业基础的前提下,积极拓展学科思维,探索多学科多领域的跨界融合,加强文化建设,以此提升艺术设计教育的质量和整体实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并鼓励学生了解世界优秀文化,发散学生的思维,努力激发其艺术潜能,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探索和突破,让学生拥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能够紧随时展步伐,积极思考,不断学习吸收新思想、新知识、新观念。当前艺术设计教育要改变固有的教学观念,积极培养适合时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不仅如此,高校还要加大对艺术设计教育的科研投入,建立必要的文化研究中心,为学生提供更为便利的创作空间,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艺术专业素养。

2.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正日益凸显出来,信息技术的影响力也将变得越来越大。为了适应时展的需要,艺术设计教育也需要进一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与提升教学质量。在艺术设计教育领域,信息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实现设计教育创新。及时掌握与应用当前最新的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让艺术设计教育更加人性化。可以说,利用信息技术能够大力推动数字教育的发展,进而有效实现设计创新教育的现代化。在实际的艺术设计创新教学过程中,高校要重视开展体验式教育,在艺术设计教育中融入人文和科学知识,以此有效改革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方法,从而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升。

3.创新教育方式

创新教育方式是发展艺术设计教育的重要途径。为了更好地提升艺术设计教育的质量,可以应用综合教学模式,以系统课题为核心,有机编排相应的知识点,使学生在这些课题设计的学习过程中,有效提升设计综合能力。同时,改变单一的教学内容,从创意思维训练和素质能力培养两个基本点着手,增加思维训练课程,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模仿性设计到创造性设计。不仅如此,还要改变教学方式,打破以往的教学格局,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动手创造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大力开展相关的社会实践课程,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

二、结语

篇10

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有相应的创新教育模式的变革。翻转课堂的兴起,给传统课堂教育模式带来了新的活力,对传统课堂的教学方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为学生的创新学习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文章分析了翻转课堂的起源及其特点,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了探究,提出了在医学院校建立翻转课堂创新教育模式需要突破的几大要点,以此构建一种全新的创新教育模式,促进我国创新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

翻转课堂;创新;教学

1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概述

翻转课堂模式的基本理念与传统教学模式有着较大的区别,在翻转课堂模式中,颠覆了传统的学习过程,它强调学生课前的准备工作,需要学生首先对概念和知识点在课余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自主学习,课堂则转变为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主要用于讨论、答疑等,从而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是系统论的设计思想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突出“学生为中心”的基本理念,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师的主导作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注重实现学生对知识内化处理的同时,也强调知识传授方式的改变,它的终极目标是全面发展学生素质,通过校园网络对学生进行课外学习的支持,培养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小组交流、课堂讨论、教师答疑等方式提升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创新思维、语言表达能力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具备以下特点: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体现了“教学内容微课程化、结构化”的课程设计思想;体现了“课程学习单引导式”的教学活动设计思想;体现了“有支持的、开放的”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思想。

2基于翻转课堂的创新教育模式

基于翻转课堂的创新教育模式的建立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突破:转变教育观念。现代教育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已逐渐改变了“讲台—粉笔—老师的知识”的传统知识传授模式;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日益受到重视,尤其是医学生,在培养医学生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比例渐渐达到1:1的比例;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整个社会在知识学习方面也将发生相应的转型,势必改变过去知识学习型的模式,进而转向知识发展型模式,为终身学习体制奠定基础。网络教育的出现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宽广的学习平台,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在掌握了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之上,实现对专业知识进行更深和更广的学习,能有效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

拓展教育内容。网络巨大的信息量拓展了传统的教学空间,也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更新。学生无论是课堂学习,还是课外资料的查阅,只要鼠标轻轻一点击,就好像打开了知识宝库的闸门,掌握一定电脑使用技巧能极大地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弥补了传统教材内容更新慢的不足。突破教育时空。网络的出现改变教育活动的场地,扩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学生的学习时间除了传统课堂规定时间以外,还可以利用任何空闲时间上网学习。医学生可以和社区的、医院的作息时间同步进行临床实践,利用其他时间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

校园医学网络资源的开通。通过校园网络,上传教师自制的精彩课件或教学视频,开展网络课堂,部分学生遇到课堂没听懂的情形课后可以再重听,通过网络资原的使用,节省了人力,同时,也能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通过校园医学网络资源可以实现精品课程跨空间、跨时间授课,学生在宿舍、图书馆、计算机机房等有网络的地方都可以随时听课,并可通过网上答疑系统,实现与教师的互动。教学BBS论坛的建设。通过建立校园教学BBS论坛,使教师可以在线辅导,学生可以在线咨询,也可以留言等待老师事后回复,补充了课堂解疑时间不足的缺陷。进一步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同时,也更有利于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学习方法、心得体会。医院的医生也可以通过该论坛上传网络病案,供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网上考试系统的实现。通过校园局域网进行网络考试,通过改变考试方式,杜绝学生舞弊现象。常见的考试方式通常分为专业基础知识的考试和终成性综合考试;针对于专业基础知识,允许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多次参加考试,取其中最高的一次成绩作为结课成绩,这一部分只占总成绩的40%,另一部分为终成性的综合考试,只允许考一次,这一部分所占比例为40%,另有20%为平时作业和课堂表现,这三部分加起来总成绩超过60即为合格。

学生毕业修满学分为止。这种考试方式使得考试覆盖面广,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知识,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教学评估系统的建立。通过开发与教学管理软件相关的子系统,研发教学评估子系统,进一步完善教学体系。结合校园网中学生对教师的评教以及平时学生学习的到课率、学习成绩及学生的反馈意见进行统计分析,总结经验,找出不足,不断改进和完善日常课堂教育。传统教育模式是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采取集体面授的方式授课,这种教育模式虽有一定的优点,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弊端也渐渐显现,它不利于发展全民教育和终身学习,同时,在一定程度压制了学生创新性,学生的自主学习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不利于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互动。

3小结

基于翻转课堂的教育模式实现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的互动教学,充分体现了以教师适当引导为辅,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理念。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缺少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新精神无法体现,而基于翻转课堂的教育模式实现了自主性和个性化教育的统一,知识更新快。

参考文献:

[1]刘玉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如何应用于课堂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4,(6):81.

[2]张拥军,林辉,吕道文等.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大学物理教学的实践研究[J].物理,2015,(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