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专业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3-12-05 17:55: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设计专业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环境设计专业的理解

篇1

0  引言

3DMAX是美国Autodesk公司推出的三维设计软件,它涉足的领域有建筑和室内设计、工业和家具设计、园林设计、影视动漫设计、虚拟现实构造等众多领域,而且越来越频繁地应用于环境设计中的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和实景动画等领域。

3DMAX是一门与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的应用相关的计算机类设计软件,同时也是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这里面不仅包含到的环境空间知识量不仅大,而且对设计的表达效果要求较高。无论是环境室内效果图,还是环境建筑、景观设计效果图,3DMAX强大的功能和灵活的操作性都是实现设计创造力的最好选择。因此,对于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3DMAX软件更是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教学内容。目前很多国内高校在环境设计课程建设上强调以学科体系为中心,以传授系统的理论知识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而以专业系统知识和逻辑为导向,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的这种教学模式在3DMAX课程教学中,学生很难将抽象的三维概念与实际具体的案例相对应,那么课程最终导致学生无法正确理解和掌握空间的知识。最后导致理论和实践相脱节,所以以这样的传统环境设计课程常规标准进行授课,很难达到对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培养,更别说达到课程的预期效果,让学生在最终的效果图表达上达不到专业的要求。那么如何能够针对3DMAX软件和环境设计教学的特点开展好这门课程的教学活动,同时还能引导学生对空间想象力思维的发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就成为课程实际应用与调整的关键。

1  3DMAX课程在环境设计专业中教学现状

环境设计专业的基础类课程主要都是建筑的室内外相关的设计课程,而这些课程的最终表达方式都与3DMAX密切相关,所以对于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3DMAX不光是一门专业课程,也是一样设计效果模拟工具。很多高校在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上还是采用以专业系统知识和逻辑为导向,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的这种教学模式。很难将抽象的三维概念与实际具体的案例相对应,无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体系。如果按环境专业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课时安排上,3DMAX课程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中偏重理论,那么结果就是没有充足的时间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教材选用上,如果选用3DMAX软件专业性较强的教材,那么结果就是没法按照环境设计专业的特点去选择性教学。这样学生在应用的时候无法和专业知识相结合,学习的积极性得不到提高。在教学重点上,如果教师把大部分的时间都安排在基础建模和模型材质处理的练习上,那么就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模糊了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重点,最后不能让学生很好地理解环境空间构成的方式和方法,导致学生对环境空间认识的简单化和表面化。而现在的高校因为3DMAX在环境设计专业中室内外空间效果图表现是相对出色的,所以在专业教学中对计算机辅助类软件3DMAX越来越重视,却完全忽视了对于学生环境空间构成思维的培养。而三维空间能力的培养是环境设计专业最基本且重要的内容,如果掌握不好,在学习环境设计专业的过程中会走弯路。从而在教学中没有做好学生对空间想象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如何利用3DMAX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想象力及设计创新性。成为环境设计专业3DMAX教学中必须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2  环境设计专业中的空间想象力

空间想象力的概念是指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客体,通过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综合,想象其具体形状的一种能力。而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空间想象力也是将二维平面设计转化为三维立体设计的一种能力。一般在专业的课程安排上,学生最先学习和掌握环境空间的平面构成,而空间想象力的表现就在于:通过对环境平面构成的了解,在头脑中构成研究对象的空间形状和简明结构,并对实物进行相应的分析求解,并在头脑中进行相应的思考,最后转化为环境的实体三维构成。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研究空间形体,所以对于空间想象力的培养在环境设计专业中尤为重要。

3  如何引导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培养

3.1 空间想象力培养的基础

空间概念的形成是空间想象力培养的基础,如果掌握不好在环境设计专业的学习中很难形成系统的思维模式。一般的环境设计专业中,作为基础设计类课程的工程制图和效果图表现技法让学生学习了正投影的基础知识,这样学生在学习3DMAX的时候能正确并且清楚地认识视图的控制区域,在进行操作的时候,能够在3DMAX的前视图、顶视图、左右视图以及透视视图中快速地来回切换来进行操作。对空间转换有清楚的认识。环境设计主要是以空间的结构和变化的形式来作为设计的基础。在设计中能够对环境空间的形象、结构上做到推陈出新,空间结构有变化,有对比,这是环境设计的基础。

3DMAX与现在市面上其他三维类软件相比,最大的优点就是操作的便利性,界面设计的合理性,而且界面上的工具按钮图标设计能让使用者马上明白按钮的实际功能,使用的时候可以同时输入精确的数据,并且根据设计的深入逐渐添加细节。以上几点对于刚刚接触的环境设专业的学生尤其是缺乏空间想象力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因为整个软件设计根据使用者的操作习惯来逐步更进,在创造三维空间模型的过程中更好地培养了他们的空间感和尺度感。有助于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培养。

3.2 空间想象力培养的教学方法

在环境设计专业中,为了更直观地了解设计意图,通常会通过三维空间效果图的视觉手段来虚拟实际效果。而根据环境设计专业软件类课程的特点,很难形成以知识为中心,教师为主体的课程模式。所以应该摆脱学生的知识体系来源依靠教师为主体的这种单一的方式,换成以教师为导向,学生自主学习的互动模式。而制作三维空间效果图需要学生在二维图纸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空间的维度,所以对学生的三维空间的想象力有着较高的要求。

在平时课题学习中,除了引导学生对一些简单的基础体的三维建模练习,最常用的教学方式是临摹一些优秀作品,在临摹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这是什么类型的空间,这种类型的空间特征有哪些,如何表达某种特定类型空间等问题。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对加强自己的设计灵感的培养。

对于高校教育来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是人才培养的最高境界,而设计类的人才培养的重点是如何把教学从单一的形式法则的复制变为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变为设计类创新性设计教学。最好的方法就是专题构成教学。专题构成教学的实施实际就是设立一个有意义的教学专题,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并完成。在让学生先理解并掌握了基础3DMAX建模和空间的基础结构后,根据课程规划中空间建模的学习内容设定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主题创意性作业。如给定一个已知尺寸的自由空间,设定一个主题性商业或文化展示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创意,任意的完成空间三大基面的设计建模。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同时又可以加深学生对空间想象力的能力培养。在课堂上通过各种专题性教学互动,促进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意性思维的发展。灵活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赋予学生的思想更大的自由度,并有益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发展。

4  结语

篇2

关键词:环境设计;素描;空间表现;研究

环境设计专业设计素描教学实践中,要求学生有意识地关注空间表现,准确把握空间虚实层次分布,帮助其恰当处理视觉形式问题的同时,使其能够将自己的设计意图加以创造性地体现。因此,教学实践中在学生对理论知识扎实掌握的基础上,教师应注重空间表现知识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提高空间各要素的正确、灵活处理能力。

一、基于环境设计设计素描及与空间表现的关系

设计素描借助三维空间观念、透视规律、比例尺度以及形体内部结构剖析等各方面表现的造型手法和视觉传达,用以对设计预想图绘制能力的训练,是表达设计意图的专业基础课程。基于环境设计专业的设计素描,受环境设计专业特点影响,设计素描更多地关注对人居住空间以及居住感受等方面内容。众所周知,人们的生产生活处于不同的空间中,设计素描与空间表现的关系也因此越来越密切,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设计素描为空间表现提供灵感

基于环境设计专业的设计素描,通过空间中各种事物线条的勾勒、光影的敏感处理以及黑白灰的巧妙应用,为空间表现提供灵感。当前社会发展迅速,人们对空间的要求远不止工作、生活的需求,而是上升到精神层次的需求,这一改变无疑给空间表现提出更高要求。而设计素描的出现,可给空间表现提供不同的设计灵感,尤其通过设计素描可将空间的各种元素直观地加以呈现,通过对设计素描作品的深入分析与空间表现需求的对比,给空间表现提供灵感,通过对细节空间的细节优化,使得空间表现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二)设计素描为空间表现提供依据

基于环境设计专业的空间表现往往给人们的感官带来直接刺激,进而对人们的情绪产生影响,因此,符合人们审美标准的空间表现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诉求。为获得更为惬意的空间表现,需对空间结构、空间中存有的事物、空间明亮变化加以深入分析,而设计素描不仅能够将影响空间表现的主要因素与次要因素呈现出来,还能够通过修改给人们提供多次尝试机会,提高空间中事物、光线、黑白灰等色彩布局的合理性。换言之,基于环境设计的设计素描能够为空间表现的具体实施提供可行的依据,防止空间表现与人们的意愿出现过大偏差,从这一层面分析,设计素描能够降低为实现某一特定空间效果的经济开支。在当前设计行业中,设计素描的这一作用具有重要的价值。

(三)设计素描源于空间的抽象感知

基于环境设计专业的设计素描给空间表现的实施提供灵感与依据,反之,空间表现同样给设计素描带来影响。即,基于环境设计专业的设计素描,与其他素描不同,其源于对空间的抽象感知,而忽略与环境设计空间中无关的其他事物,从而更好地为空间表现提供参考。众所周知,设计素描的作品呈现基于对空间的观察与反思,通过数次训练才能掌握一定的素描技能,而训练中需要空间提供素描的范本。不同的空间有着不同的表现,给人的感觉也大不相同,这就要求设计素描训练中关注不同空间表现的独特特点,不断提升设计素描技能。由此可见,基于环境设计专业的设计素描与空间表现之间的关系较为密切,前者为后者预期效果的实现提供灵感与依据,而后者作品的呈现需从空间中加以提炼,两者的相互作用使得设计素描与空间表现均有所提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对设计素描与空间表现的共同关注,切不可顾此失彼,给设计素描相关技能的掌握带来不良影响。

二、基于环境设计设计素描空间表现

基于环境设计专业设计素描与空间表现关系密切,其往往通过空间线条、光影、黑白灰的布局对空间表现带来影响。为更好地展开教学,有必要对其影响加以逐一分析,使学生更好地通过设计素描掌握空间表现手法。

(一)线的空间表现

室内设计中线的表现力较强,可促进设计师设计构想的直接传达,尤其室内的空间分布、空间的透视关系,借助简单的线条便可加以呈现。因此,教学实践中,为提高空间表现效果,教师应将透视描绘、形体结构描绘当做教学训练的重点,使学生深刻理解与掌握线的不同空间表现。例如,教师可从速写线条出发,训练学生的速写构图能力。即,要求学生在透视强烈的室内环境中进行感受与写生。线条的空间表现,如空间疏松、纵深等可从疏密程度中加以体现,并且通过装饰线、结构线的描绘促使画面的形式感更为丰富,尤其借助线条可排除空间光影的影响。即,学生对客观事物加以认真观察,从中提炼与概括出相关线条元素,在把握客观事物基本特征的同时,将重点放在空间构成上,通过构成原理的有机融入,提高作品的空间结构关系。总之,线在环境设计空间表现中的合理应用,可将设计师的空间感受、空间布局传达给欣赏者。因此,设计素描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适当增加线表现空间方面的教学内容,在环境设计中提高学生运用线表现空间的能力。

(二)光影的空间表现

环境设计中光影的作用不容小视,其往往对空间的形式造成显著影响,丰富空间色彩,改变人们对空间的认识。环境设计素描空间表现内容讲解中,教师应注重考虑光影明暗在空间中发挥的分割作用,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感悟光的灵动之美。众所周知,在不同的空间中,光的明暗程度有所不同,空间与光明暗的融合,使得光的明暗更富有表现力。设计素描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内心感受这种美,鼓励其应用到设计作品中。不过应该引起关注的是,对空间光影效果的捕获,并非在作品中对光影再现,而是利用光影实现对空间的划分,构建环境空间体系。因此,教学中教师除要求学生做好传统光影训练外,还鼓励学生注重光、影作用的深入研究,巧妙地运用反影、倒影、投影实现对空间表现的强化,突出画面的层次感。通过分析室内设计稿不难发现,其主要由各个空间构成,因此,光影训练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室内的床、柜子、椅子、沙发等在室内的光影表现入手,借助写生、默写的方法加以呈现。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室内外空间架构。这种循序渐进、逐渐深入的教学方法,不仅符合学习规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助于学生掌握光影在空间中的布局关系,为其在设计中的灵活运用奠定基础。

(三)黑白灰的空间表现

现代艺术为环境设计提供很多可参考的表现形式,如现代绘画中应用的色彩、块面、构图等可被应用于平面图中的表现元素,以体现个性,提高艺术设计的独特性。通过对室内效果图设计成稿进行分析不难发现,黑白灰的简洁处理一定程度上反映设计师对空间的整体把握状况,尤其通过合理、理性的处理,会增加空间的跳跃感,使得空间节奏变化更为丰富,使欣赏者能够感受到空间中场景的灵性。因此,设计素描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学生对空间层次整体把握的训练,尤其注重讲解空间中黑白灰的布局内容,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在关注景的同时,更应注意空间关系的处理,将影子看做用于分割画面的因素,通过白色、灰色、黑色塑造出光影更为丰富的层次,借助明度层次的适当处理,更好地表达纵深以及空间的结构关系。如此,在比较熟悉的场景中融入理性的构成思维,可增加画面的理性感。教师对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会促使学生空间表现更为自由,对画面的理解逐渐趋于单纯与抽象,设计也因此变得更为自由与简单。同时,面对空间,学生逐步使用抽象的思维加以审视,处理空间时更加注重秩序感的体现,最终促使设计能力得以无形的提升。另外,为提升画面语言的丰富性,增强可读性,在对原有明度元素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将线的表现因素融入其中。线条的组织方式、疏密变化改变着空间层次,使得设计感得以提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重对线之间相互交织形成新的空间关系,以及相同明度下形和量之间关联的引导,促使学生加深对空间的深层次理解以及表现,借助不同的空间量感给欣赏者带来视觉的冲击。不过,考虑到设计是一个整体,环境艺术应将环境当做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元素,因此,要求学生应注重关注主体附近的环境,并重新设计画面上的空白部分。设计期间,处理光影、空间关系、黑白灰等元素时可适当融入主观能动色彩,实现对画面黑白灰空间布局的准确把握,对空间加以合理布局,变化更加丰富,使得画面空间和周围环境的融合更为巧妙,层次感更加突出。

三、结语

基于环境设计专业设计素描与空间表现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本文通过探讨得出以下结论:其一,基于环境的设计素描可给空间表现的实现提供灵感与实施依据,减少在空间表现不同方案尝试中的经济开支。反之,各种空间表现为设计素描提供训练素材,设计素描实施中通过对不同空间的观察,促进素描专业水平的提升。因此,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教学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学生正确处理两者间的关系。其二,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理解空间表现,掌握空间表现的相关因素,灵活处理不同因素的搭配,增强空间的层次感,使空间更富有表现力,是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尤其线、光影、黑白灰等在表现空间上有着各自的特点,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加以引导,使其关注这些元素,并加强相关训练,使学生从中有所感悟,掌握扎实的处理技巧,更好地应用在设计作品中。

参考文献:

[1]赵中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设计素描课程教学体系研究[J].艺术研究,2008,(04):96-99.

[2]邓忠.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设计素描教学的思考[J].艺术教育,2014,(08):252-253.

[3]张刚,赵艳梅.环境艺术专业的设计素描教学[J].艺术研究,2011,(01):100-101.

[4]周云霞,余俊,姚岚,梁丹妮.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设计素描教学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11):97-98.

篇3

从我国目前的教育状况来看,具象的、设计的以及结构等多样化的素面各自代表着不同的任务。我国目前的素描教学主要有两种,第一种就是通过具象的描绘造型来实现传统在绘画素描上的造型;第二种就是通过观察和理解等设计创造能力的培养来实现建筑以及其他设计领域的应用。

1、在素描的认识和区分上出现不明确的现象

从我国环境设计相关的教育来看,大部分的学校在教学的过程中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设计素描的课程教学之中,通过具象的素描造型能力的不断提高来实现教学管理的渗透,借助造物和填充来实现素描方面的训练,最终导致了其在观念和方法上的矛盾,这就使得课程的教学与专业性的发展存在脱节的现象。在传统的设计素描课程的教学中,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实现设计师的培养,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古语注重学生的形体能力和明暗关系以及质感上的物体塑造,这就使得学生具有非常强的写实能力,并且能够准确的把握物体的明暗关系以及物体的基本形态。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学生在创造能力、设计能力方面的薄弱以及长期的单一性、简单的组合联系使得学生缺乏空间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而画面逼真效果以及质感的过渡追求使得学生形成了僵化性的思想,而创新性思维也受到了非常大的限制。

2、陈旧的教学模式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我国环境的设计教学过程中,设计素面成为环境设计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并且代替了传统的绘画素描,这就使得其从根本上没有克服传统的营销,在教学上也实现了传统的内容与模式的沿用,通过绘画性以及艺术性的教学来实现质感以及虚实方面的重视,画面效果的过渡追求使得其设计意识以及空间观念等方面没有足够的重视,因此,教学目的、教学模式与环境设计专业出现特点和性质的不一致状态,这就使得学生出现思想僵化,生搬硬套的设计使得整个作品没有任何的灵气与创意。

二、环境设计专业设计素描课程教学改革对策分析

1、从专业的定位以及专业的需求上来进行改革

环境设计专业在素描的教学过程中,更加重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空间构造能力的提高、想象力的丰富以及设计意识和观察能力的不断提高,这就需要通过学生对于结构性、空间性以及创意性的建设来实现任务的完善,这就需要将后续的专业课程的需求作为教学的目标,实现学生在审美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等方面能力的综合体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三方面的能力,一方面是对于空间的敏锐感受,也就是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进行学生敏锐度的提高;一方面是根据学生的情况来不断提高结构认识能力,通过不断的尝试和实践来实现学生构图能力的不断提高,进而实现感悟力的不断提高;另外一个方面是通过重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来实现学生基础专业的不断提高,实现综合能力的不断提高。

2、通过教学模式以及课程设置上的改革来实现教学效率的提高

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培养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空间探索的意识和空间的认知能力等的提高来实现动手创造能力的保证,这与其他的艺术设计专业具有非常大的区别,因此表现出非常强的针对性,这就需要通过教学模式与课程设置的有效整合来实现设置的一致性,通过复杂的删除,采取更加简单的方式才能够实现学生课程兴趣的增强以及在专业归属感上的提高。通过实践性内容的加强来实现学习效率的不断提高。例如,教师可以带学生走出教室,让学生能够拥有更多的机会进行空间的构造,同时还需要利用单色速写以及水墨等的形式来实现空间的快速记忆,这就使得学生摆脱传统的空间和物体的限制,通过训练来提高学生对陌生环境和空间的快速反应能力以及理解能力的不断提高。针对课程的特点来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通过不相关的素描外延的去除来是吸纳针对性的单元设置,一方面是结构方面的素描,通过对于学生多层面和多角度的分析来实现学生结构变化、穿插规律以及衔接规律上的认识,转变传统的线条描绘方式,实现学生综合结构的把握;一方面是利用空间素描来实现学生描绘对象的要求,进而通过透视、结构以及表现上的认识来增加学生的理解,最终实现空间认识训练的不断提高;另一方面,通过空间创意的素描来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实现学生思维的扩散与聚合,通过教学的导入以及结构、转换等联系来实现学生思维方式从传统的认知中解放出来,实现学生创意构想的激发。

三、结语

篇4

一、环境设计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内容不利于知识型人才向操作型人才的转化

注重理论知识与设计技能的培养,忽视书本知识与实际操作的联系,是目前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设计作业内容脱离实际项目,使学生在校期间很难了解到实际工程的状况,增加了学生对实际工程理解的难度,特别是那些刚步入社会的学生在面对实际工程时往往束手无策。如何使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实践进行有机整合,是环境专业教育应广泛研究的核心问题。教学手段不利于学生开放性思维的发展。以往环境专业的教学只注重图面表现,教学手段单一,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阻碍了开放性思维的发展。

1.2 教学体系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

环境设计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所涉及专业知识面宽广,操作性和动手能力要求高。过去由于没有科学的教学规划,教学体系普遍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各校环境专业在课程设置中普遍采用三段式教学模式,即设计与毕业设计之间缺乏衔接,各阶段所学知识点无法顺利转化为毕业设计成果。

二、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创新性

2.1 从教学的方法和内容来探析

首先,要注重课堂教学内容上的连贯性和科学性。不断加强环境设计课程与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外环境设计等专业相关的课程的联系,互相借鉴,互相渗透,达到整体推进的目的。其次,培养学生个体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独立创新精神。采用实际的工程项目为设计教学内容,加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再次,课堂内应以精讲和案例教学为核心辅以高科技手段。在课堂上要注重讲透教学的重点,切实做到精炼而到位。引用当前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实际案例,适时开展课堂内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适当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针对当前大学生的发展特征和接受能力,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增强教学效果。改变学生的学列方式,改变传统的偏重于记忆和被动接受知识传输的教学方法。

2.2 从环境专业的硬件设施来探析

前环境专业硬件设施有以下几点不足:(一)环境设计专业用于教育的理论和与之匹配的实践体系大多数是早先翻版国外的内容,不能与时俱进的理论和实践注定了不适应当前环境的要求:(二)环境设计相关专业设置比较盲目。环境设计与某些专业一样,皆属于基础领域,在设置专业的时候,不能因为没有就业市场而将某些专业进行压缩或取消,与之相对的,有部分专业因为市场相对火爆,拼命扩招致使教学质量持续下降:(三)环境设计实践的局限性和实践条件的不完善性,使大多数专业在教学的过程中与现实实践环节相脱离,理论与实践不能同步,而这正是阻止学生就业率提高的罪魁祸首。

综合上述三点所述,环境设计要创新,首当其冲需要创新的是相关专业的教育理论、专业设置和实践体系。要结合我国当前的国情,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的指导下,更新已经不适用于当前社会的专业和理论,改造实践体系中落伍了的链条,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使理论、实践与社会的步伐相一致,从而增加环境专业的潜在价值和核心竞争力。

2.3 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是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思考,并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维空间。以空间为主线,强调建筑及室内外空间环境综合的思维理念和开放的知识结构。二是互动式教学方法。突出课程的互动性,强调集体评图在设计主干课中的作用,重视设计课的反馈环节,每一次草图及正式图完成后都要组织评图,由学生介绍方案,并鼓励师生及同学之间进行讨论,各种集体评图及答辩使学生能力得到全面锻炼,一方面讨论式的辅导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分析与判断的能力。设计过程中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强调设计过程,锻炼学生的“执行一转化”能力,强化教育目标。

篇5

关键词:品牌形象;环艺设计;教学方法

1品牌形象设计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当前高校设计类专业的教学中,品牌形象设计课程作为视觉传达专业的主要课程在开设,针对环境设计专业开设的相对较少。也有相关院校在环境艺术专业课程设计中加入了品牌形象设计课程。据实际调研,品牌形象课程的开设也是时展的结果。首先从专业角度来讲,环境设计是一个技术性、实践性和综合性较强的专业,所涵盖的知识面较广。尤其近年来,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越来越成熟,环境设计教学逐渐向系统化、规范化发展。在这样的契机下,开设品牌形象设计课程是很有必要的。其次,从市场选择的角度来看,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让很多专业品牌应运而生,很多企业着力打造高端品牌,相应的连锁产品与空间设计得到重视。因此,不管是从专业培养还是社会需求的角度,品牌形象设计课程的开设都是必需的。

2品牌形象设计课程在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

视觉传达专业教师更多从产品本身展开,大都侧重CIS和VI内容的讲解,重点培养学生有关VI手册制作的能力。把品牌形象设计课程引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体系该怎么进行呢,如何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模式中来贯穿品牌形象设计与环境设计的关系呢?如何通过一系列的专业训练使学生把平面知识与环境设计知识结合起来,建立完善的设计思路,掌握丰富的设计方法,且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重点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模式三方面展开探索。

2.1教学方法求时效

我国的教育家孔子曾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针对品牌形象设计课程,这种办法也一样有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学生所处的生活与教育环境及接受专业知识的速度不同,这些因素影响其对艺术设计的认识和理解。作为教师在课程开设之初要对学生的状况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依据学生的特点和专业接受程度,采用与之相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针对品牌形象设计课程,在教学方法的大方向上采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的模式。即课程理论知识的讲述、优秀案例的临摹以及实地调研与模拟实践设计作业相结合,环环相扣,大大提升了学生对品牌课程知识的掌握度。这就要求在开课之初,教师对整个教学阶段尤其针对教学方法进行合理的掌控。首先,针对基础理论阶段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在进行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至少临摹五幅优秀案例作品,让学生初步把握品牌课程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关系。其次,在调研阶段采用引导式教学,即依据设计自己未来的公司品牌为题进行前期调研,进一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最终,在教学中发现各个学生的思维闪光点。教师要详解课题的重要环节,将更多的时间分配给学生,让他们去分析、研究,逐步形成正确的思维模式,培养独立设计的习惯。另外,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利用设计的概念以及方案设计过程去指导学生从设计的特征、风格、地域以及时代等角度打开个人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用形象的,充满情感和想象的方法进行创造。

2.2教学内容求融合性

品牌形象设计课程的基础内容更多的是视觉传达的内容,比如CIS和VI内容是基础内容必不可少的,通过导入式的案例与环境设计内容相结合。首先,通过引入连锁品牌设计,如安踏、肯德基、万达商场等案例的导入与商业空间设计知识的融合。其次,引入企事业单位的VI手册的讲解,引导与办公环境设计知识的融合等,重点培养学生有关VI手册的了解与制作能力。最终通过介绍设计到位、实施科学的视觉识别系统内容,让学生了解品牌形象设计课程的重要性。因此,在讲述品牌设计课程基础内容的基础上引入不同室内空间的环境设计知识,融合相关的企业经营知识,比如消费者心理学、相关营销学知识等,最后确定该课程的主要设计内容。并通过设计自己未来工作室品牌形象设计课题,包括工作室logo,以及工作室室内环境的设计内容,初步掌握品牌形象设计的内容与流程。品牌形象设计课程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事情。任何一个课程的进行都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教学内容的融合性是教师必备的知识储备。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地讲授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结合多门类来灌输知识,争取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3教学模式的灵活性

针对品牌形象设计这种知识融合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应该采用灵活的教学模式,比如讨论、小组学习等,增强教学互动性。这不仅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的习惯,发挥创造潜力等具有推动作用。另外,课堂灵活性还在于由学生来讲老师听的模式。在课堂上,让学生针对调研和设计专题作业做成PPT的文本,给所有老师和同学展示、汇报,同时教师给出相应的评价。这种教学模式更有益于提高学生的胆识和表达能力。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充实新的信息、观点和方法,并结合现实案例,更新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更新,是用不断发展的观点去分析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会从相近的学科中得到启发,多列举有特色的案例,拓展学生的设计思维。

3教学目标的体现

品牌形象设计作为环境教学体系中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目标是既要让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具备设计能力。因此,要让学生不仅能牢固掌握理论方面的基础知识点,还要养成良好的专业学习习惯。首先要细心研究优秀案例,积极学习比较好的设计方法和表现技巧。其次要勤奋,随时把自己的创作灵感和想法记录下来,或者通过手绘的方式绘制下来,通过长期的积累一定会有很大提高。再次,具备开阔的眼界。环境设计是一门综合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只有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才能有较大的进步。除了养成以上的学习习惯外,学生还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灵活的教学模式的目的就在于不断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让他们把自己的设计意图与设计思路表达出来,有利于以后更好地将他们的作品推出去。

4结语

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中开设品牌形象设计课程是有必要的,也是时展的需求。作为教师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情况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不断摸索教学方法,充实教学内容,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才能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赵静.综合性院校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研究初探[J].艺术教育,2010(4).

篇6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实践课程群的实践按照其实践程度、实践能力梯度顺序可分为四部分:专业课程设计、综合课程设计、项目管理与施工实习、毕业设计。

1.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科学设置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从环境设计学科结构出发,抽取若干门主干课程,进行课程实践内容设计。

2.在实践课程群建设中,强调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实操能力的培养,对于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主要体现在方案设计能力与图纸制作能力的训练。在课程教学中针对实验实验、实训内容的设置时特别要注重设计与制件工作中的任务。

3.对于实践课程群的教学,提倡通过项目介入的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之前的理论教学环节强调艺术设计的意识;灌输行业先进设计理念;着力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

4.在实践课程群中,选择有代表性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项目实训各一门,编写一份科学创新水平的教学文件。

建立包含教学大纲内容的科学课程体系:

本项目研究以面向对象为核心的课程群建设,环境设计专业实践课程群涉及环境设计学科中许多课程的知识,如居住空间设计、建筑模型设计与制作、工程材料与预算及项目管理与施工等。实践课程群是进行环境设计综合知识的实践教学的依靠。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要求,从实践课程群的性质、地位和目的作用和要求,实践课程内容及其深度、广度、重点、难点,实践课程的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实践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考虑,实践课程的考核方式、方法,实践课程的学时分配等方面科学地制定相关内容。

二、主要目标

通过科学建立项目实践课程体系和管理平台等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可以达到环境设计专业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强化学生实践技能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最终实现学院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教育目标,为社会输送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专才的效果。

三、创新之处

1.本项目结合广西壮族自治区特色专业建设要求中,关于培养技能型、应用型环境设计专业人才这个平台,创新性开展实践性课程教学。围绕建设环境设计特色专业内涵,突破传统的课堂实验和课程设计的局限,根据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群建设需要,综合系统地思考研究,创新思维,力求创新性地探索独立学院下软件工程专业实践课程群建设的创意模式。

2.本项目围绕鹿山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制订科学合理、能体现环境设计专业特色的教学计划: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原则。调整课程体系结构,更新实践性课程群教学内容。整合和建立以实践性教学为依托、实际工程项目开发为重点、以环境设计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实践性课程群体系,围绕建立起实践性课程群体系展开的实践教学方法,必然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3.本项目结合广西科技大学环境设计专业2014人才培养方案模式,依托广西特色专业实践平台,传承鹿山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学生进行中的实践性课程和项目实训的教学成果,对系统地建立实践性课程群命题进行研究,探索实践性课程体系建立和实践性教学中的新方法、新模式。

四、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其他

和普通高校不同,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其特色是以培养学生实操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以培养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为根本出发点。因此,本课题结合鹿山学院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抽取出实践课程群,并对实践课程群教学文件、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进行研究与实践,探索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初期的形势下的独立学院环境艺术专业实践课程群的建设与实践的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解决如下问题:

1.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忽视了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意义,没有科学、系统、有梯度地设置实践课程群。课程体系中,除了毕业设计外,基本没有设置足够的实践课时,所谓的实践课环节时往往为某一门课程实验课所替代。

2.在设计实践课程实验中,普遍的情况只是注重本课程章节或课程的综合理论验证,章节之间知识点连接。但更大的层面上的此课程与彼课程之间不能有机联系,前后的衔接断裂,没能形成体系。

3.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实践课程的设置具有先天缺陷。首先在编写教学大纲中,没能把握好课程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实践性培养要求,忽视实践课程是衔接理论课程和实操能力培养的桥梁和作用,缺乏贯穿纵向知识体系和学科中实践课程群的整体理解和思想。课程设计中,实践课程的设计往往只是停留在某一门课程理论知识的简单验证,而不是综合实践课程群知识在实际开发项目中的综合应用。

4.不能形成实践课程群,将系列的实践训练提升到工程项目训练。一个实际工程项目,要求学生从需求分析、项目设计、项目实施、项目监督管理管理等整个系统过程进行系统实操学习。

篇7

[关键词]环境设计 教育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8-0229-02

环境设计专业培养人才,最为注重的是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大多没有把环境设计专业与美术专业的区别分清楚,在培养人才的侧重点上依然像培养美术专业人才一样,偏重于技法的训练,这就造成了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需要在社会上实习工作2-3年后才能真正地与社会对接,成为各用人单位真正需要的人才。如何使专业教育与社会需求对接是所有环境设计专业从教者应思考的问题。

一、当前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我国环境设计专业起步较晚,在课程设置上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尤其是基础课与专业课严重脱节,基础课上完转专业课时,很多学生找不到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联系,无法把之前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具体的设计中去,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教学管理者不够重视,二是师资力量不足。环境设计专业在我国开设的时间不长,最初的教师很多都是由美术专业转过来的,在教学实力上跟国外相比也较弱,缺少对应的实验室和资料室。教学模式缺乏创造性,还是趋于中国的传统式教学模式,单一地让学生通过记忆、理解、听讲、练习等方法掌握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太趋于程式化,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重理论,轻实践

环境设计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环境设计教学则是一项带有方向性和开创性的工作。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学校对于学生的实践课与毕业实习都是放任自流,更甚者有些院校给学生安排的实习单位与其专业没有任何的联系。单靠理论教学是无法培养出实用型人才的,必须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树立市场观念和实践观念,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加强专业实践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使学生一毕业就能够达到岗位需求,为社会、用人单位创造效益。

(三)教师方面

很多学校的教师都是大学一毕业之后就进入教学岗位的,对于环境设计这样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来说空有理论的教师显然并不足够,学生们更需要的是在设计岗位工作过的双师型教师,这就要求学校在人才引进上进行注意,以及加强教师顶岗实习的力度,教师也应该抓住一切提高自己的机会充实自己。

二、环境设计中教学创新及提高途径

(一)建立环境设计工作室

想要更好地与社会需求、社会岗位对接,最好的方法就是建立设计工作室,增加教学第一实践点,让学生直接学习到实际工作的流程,了解实际岗位的需求。并且把这个工作室打破年级的分界,使所有年级的学生都可以在一起工作,相互之间可以取长补短,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可以更早地为自己的未来制订计划。这样不仅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营造了最佳的学习氛围。

(二)建立材料考察中心

环境设计说通俗一些就是室内设计与室外设计(景观设计),无论做室内外设计都脱离不了材料,不同的装饰材料可以体现不同的艺术风格,有不同的使用功能。比如室内设计需要设计出合理、舒适、优美的室内环境来满足使用和审美的要求,设计者想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就必须对材料的性质和加工工艺熟练掌握,做不到的话就只是一个空有美感而不能付诸实践的方案。对于装饰材料的认识只用语言是达不到教学需求的,必须让学生看到实物并与之亲密接触后才能正确理解和掌握,通过建立材料工艺考察中心,把装饰材料中常见的材料的性能和质感正面地展示给学生,并教其绘制出相应的施工图、节点详图,这样就能使学生很好地掌握到各种材料的特点及其施工工艺。还可以在教学环节中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性实践设计,让学生学会根据不同的空间需要与形、色等造型元素密切结合选择出最恰当的材料,使学生通过这样的综合实践练习快速地提高。

(三)建立教育实践基地

在教学中,很多模拟实验都不如实践的磨炼,实践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能培养更高的审美情趣,同时也能磨炼实践技能。所以,一所好的院校需要去建立一个甚至更多的教学实践基地,保证学生能够更早地到合作单位实践,以员工的身份参与到整套方案的设计、施工和管理中去。在此期间,学生能够学会设计,在设计中完成工程,以实际工程成果来完成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这样不仅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也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应用型人才。

三、注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素质培养

(一)良好的团队精神

在环境设计的工作别讲究团队精神,例如,一栋大厦的装修、一个公园的设计是不可能只靠一个人就完成的,通常这样的设计方案都是由一个团队分工合作完成的,所以与人的协作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教师可以就理论问题让学生展开研讨,这样,在培养学生独立见解的思考和表现能力的同时,也使得学生养成了集体研讨的习惯并和他人有效的合作精神。其实,现在很多高校都意识到学生协作精神的重要性,在毕业设计的时候学校都会把学生分成6-8人的小组,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完成毕业设计。学生们自由组成小组,并在小组内进行分工,展现每个人的特长,将个体创造力纳入到集体中。在日常作业中很多老师都通过这种方式来培养与锻炼学生,这样不仅使学生做出了更全面的方案,也让学生掌握与他人协作所应有的态度、手段和原则,为进入社会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比赛

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接触到的面是比较单一的,这样就不利于其知识面的拓宽及见识的增长,而参加比赛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在整个比赛活动中,学生从设计的准备阶段、方案的设计阶段、设计实施阶段到最后的评价阶段可以得到各方面素质的锻炼,并通过比赛扩大了其合作交流的圈子。尤其是一些全国性的比赛,使学生能够接触到全国优秀的设计师以及同样在校的各大高校学生,无论是否能在比赛中获取名次,对其都是宝贵经验的累积过程,不可错过的交流平台。

(三)教师队伍面临的新挑战

教师是教学的关键,教学效果的好坏在于教师在教学中能否将理论讲授与实践相结合,是否能够因材施教地指导学生,是否能对实践教学顺利有效的开展。通过考察发现很多高校并没有真正地将环境设计的实质与内容弄明白,所以制定出的人才培养方案就不尽合理。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师同时担任着环境艺术设计与教育学的学科发展的责任,所以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切身地参与到实际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中去,努力提高自身的设计水平和实践能力。只有教师表现出较大的创造性和社会实践能力,学生才能把自己融入到实践中去,教师再因势利导,达到理想的效果。

(四)相关学科发展规划

环境设计专业不能只从一个固定的角度狭义地去解读,环境设计可以包括城市、建筑、室内、产品,还涉及社会、哲学、经济范畴等。就目前高校开设的课程来说,很多都被忽略了,如人体工程学、环境心理学、照明设计、工程预算这些学科,即使讲到教师也是一带而过,这就使学生出现一个现象,其只能设计出“完美”的设计图,却无法解决实际施工中出现的困难,导致只能纸上谈兵。如果设计师能够以一种更加多维度的视角去思考和对待环境艺术设计这个领域,开拓思路,关注自身与周围的联系,就能真正地推动这个专业向更好的未来前行。

【参考文献】

[1]郑曙炀主编.环境艺术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唐仁国.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创新思维教学模式研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

篇8

关键词:农林院校;环境设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4-0022-02

环境设计专业是由原有的艺术设计专业环境艺术设计方向转变而来。作为新增艺术学门类下的新专业,近年来在“艺考热”和城市景观建设对设计人才需求的市场驱动下设置数量大幅增长,范围扩大到工科院校、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以及农林院校。在农林院校开办艺术类专业既有其特殊性,也有一定的优势所在。若一味地照搬纯艺术院校及建筑类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不切实际的做法。身为农林院校中的环境设计教育,如何构架起既能结合艺术设计学科基本特征,又能充分凸显专业办学特点和自身教学优势,且能融入现代设计教学体系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实际问题。

一、农林院校环境设计专业发展现状

(一)发展盲目,缺乏特色

在进行环境设计相关专业的教育教学中,农林院校与其他类高等院校相比存在着特殊性:一是发展时间尚短,在师资力量、教学资源上与一些专业艺术院校或综合类大学存在着较大差距;二是校园多离城市较远,缺乏应有的艺术氛围,与相关院校的教学研讨较少。因此,近年来农林院校的环境设计专业虽然在办学规模上有了突破,在办学方向、专业特色等方面还未完全自成体系,自身优势特色不明显。

(二)属边缘学科,不受重视

环境设计在农林院校中尚属新兴专业,相较于传统的优势学科或重点专业,重视度不够。一些院校仅把开办环境设计专业当作其完善专业和学科结构的举措,投入教育科研力度不够,师资力量不足,从而出现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陈旧、实践教学薄弱、课程之间衔接不紧、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等一系列负面问题,使得农林院校的专业发展处于边缘且弱势地位,远远滞后于专业艺术院校和一些综合类大学[1]。

二、农林院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环境设计专业是西北地区唯一以环境艺术为特色,将生物、生态理论纳入设计元素和设计理念的跨学科综合性艺术类专业。该专业涵盖环境景观、公共艺术、公共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等多个领域,应用性极强[2]。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以环境艺术设计为方向,以园林为基础,以植物形态设计应用为特点,多学科协同,按照艺术教育教学规律确定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同时紧密结合学校农林植物等学科优势,从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教学环境、教学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与实践,初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教学新思路。

(一)培育特色课程体系

作为一所农林高等院校,确立的学科定位和培养目标是否能实现,关键在于教学情况,在于是否建立了一套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3]。针对大多数院校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均缺少对植物题材的运用和深入表达,我们在课程体系中强调了农林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办学特点和倾向性,通过增设、整合、调整课程的方式,形成了包括观赏植物、植物配置与造景、插花与盆景、植物学综合实习等的课程群。其中基础课程中融入1/4的农林课程内容,即在素描、色彩、环境速写等课程上,用表现植物置换习惯上的静物、人物及人物动态和场景;专业基础课27学分中农林类学科知识占15个学分,如观赏植物学、园林艺术等;专业课12.5学分中农林类知识占4学分,如插花与盆景、植物造型应用等,使整个教学计划具有一定的方向性(见表1)。同时在选修课程中按比例推出一部分自然科学、农林类选修课,如环境生态学、园林插花、植物识别等课程,使学生在学习知识与能力结构中加强了对环境设计的自然属性知识培养以及从自然中获取设计元素和形式的能力,也使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更加明确。

表1 环境设计专业课程设置

(二)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1.改革实训、实习环节。在加强学科交叉与融合的基础上,我们归并、整合了相关专业设计课程和实践课程,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与应用性的实训和实习内容。在课程中以结合理论学习的实训环节为点,以课程设计、学科竞赛、毕业设计贯穿学习要点为线,按专业宏观培养目标,安排专业基础认识、专业综合实习形成面。点、线、面相互结合,多元化互补,有效地提高学生实践环节的学习质量。

同时对实习环节也进行了全面的改革,由原来松散和单一的实习形式改革为综合实习模块化,组成了三大综合实习模块项目:(1)以传统园林艺术为主+环境景观的综合实习(I);(2)以居住小区景观+室内空间设计的综合实习(II);(3)以植物识别+园林植物配置的植物学综合实习(III)

篇9

关键词:专业特色;建筑;课程改革;创新意识

环境设计研究自然、人工、社会三类关系发展应有的方向,以优化人类生活和居住环境为主要宗旨。环境艺术设计尊重自然环境、人文历史景观的完整性,既重视历史文化关系,也具有理论研究与实践创造、环境体验与审美引导相结合的特征。建筑是人类生活的舞台,人塑造了建筑,建筑反过来也塑造了人类。建筑凝聚着人的智慧,城市生活中蕴含着感情、审美和追求,环境设计理念把建筑思想一代代传承下去,渗透到设计师的性格和想象中。建筑也是人类历史的见证、文化的标志、心灵的寄托。学习中外建筑史课程能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环境艺术意识,加强学生对建筑的热爱和对保护环境的认识。各国的物产、气候、地理、交通等各种因素不同,所产生的建筑也有自身的特色。在学习了解由于各国宗教、政治、社会经济发展、生活习惯等各种因素的不同形成的各自的建筑体系、风格等方面,这门课程也是明显优于传统设计系列课程的,在创新性改革实践中,其自身的难点与改革创新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课时问题,二是授课方式问题。

一、课程内容创新思路与教学思路

教师要分析、研究中外建筑史这门课程应当如何上,如何把建筑学专业的主要课程内容通过创新的授课方式传达给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如何在现有的课时中教好这门课程。实践城乡景观、风景园林、建筑室内等环境设计,是环境设计专业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其研究要以环境中的建筑为主要对象,环境设计专业开设中外建筑史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该课程也是围绕培养优秀设计师的目标开展建筑史论的学习与研究,是专业课程设置最具亮点的课程之一。教学改革以挖掘专业特色文化资源为指导思想,在一定的学时内讲授一门建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有一定难度,要上好这门课,编好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讲稿与PPT,是课程教学的核心。环境设计按教学计划用怎样的方式授课以达到教学目的,在现有的课时内授课,如何更好、更全面地让学生领略中外建筑史课程的精髓,如何精细、全面、系统地让学生认识建筑并感受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与特色,是相当难解决的问题。要上好这门课程,教师就要用艺术专业的视觉特点,收集、编辑大量建筑图和文字解释,重点说明建筑历史理论、建筑师设计思想,从而以更生动、创新的教学参与方式,拓展学生的兴趣、文化想象与思维能力,从而更有效地完成这门课程的授课。同时,教师要以抓重点、抓历史节点、抓建筑风格的方式解读本课程的教学思路,以突出重点,分析、讲解重点的方式解读课程内容,引导学生树立建筑思维与空间理念,丰富其设计文化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二、展开课程的内涵与计划

课程重点介绍每个时期和每种建筑类别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并介绍一些有代表性的建筑大师及其设计理论和设计观点。对中国与外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背景、建筑的发展和成就、建筑风格、建筑实例、建筑师与建筑理论等进一步展开介绍,主要分两大部分,即中国建筑史部分与国外建筑史部分。如,第一部分分五个章节,按历史时期对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及近现代的中国建筑进行分析与阐述;第二部分分四个章节讲述外国建筑史,介绍古代到中世纪及近现代的欧美建筑。建筑史教学应内容丰富、全面,跳出理论课程的教授方式,着重分析设计专业学生的特色。艺术生对课程理论知识和史论的学习有其自身的思考方向,教学中教师怎样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与处理,结合艺术生的特点和学习重点、大框架讲述建筑史,这也是教改项目的难点。在课程设置上,教师要突出讲述地域文化的建筑体验,使学生在接触建筑史理论的最初阶段,就通过身边一系列的视觉图片对建筑及其所在城市的文化传统、艺术成就、风俗习惯等,建立起直观的感受,引导学生树立继承传统、发展创新的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师可以结合古西安的文化特色,通过图文资料,如半坡人类遗址、秦兵马俑、明代城墙等,让学生了解该区域的历史背景、建筑风格、空间布局、景观特色等,初步学习、感受并建立起对历史文化积淀及其所创造的优美建筑形式的印象,培养其文化审美和创新能力。

三、结语

篇10

关键词:环境设计;色彩实验;改革创新

环境设计色彩实验课程旨在开发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学生能够与今后的环境设计专业课知识贯通起来,为环境设计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如,通过色彩训练对几种常用色彩进行搭配与重组,并对其进行设计运用,最终达到环境设计师应具备的基本要求。

一、色彩实验课在环境设计专业中的基础作用

在环境设计专业中,色彩实验课程是不可或缺的基础课程。在室内外设计中,色彩课程有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它是室内外设计思想的重要体现。运用色彩搭配与创作是创造环境设计空间美感的重要途径。一名优秀的环境设计师能够在艺术设计作品中,运用个人主观意识进行色彩搭配创造,反复地调整色彩运用技法,设计出既能体现创新意识又能满足客户需求的空间色彩效果,这是设计师主观色彩意识运用能力的体现。

二、环境设计专业色彩课程的实验性教学模式创新探索

环境设计专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融合了设计与科技,应当走在时代的前沿,培养环境设计人才的创造性思维、文化素养和正确的审美观,并能熟练掌握各项专业技能。从实际出发,从环境设计基础必修课的色彩课程的实验性教学入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从而大胆开拓教学方法,拓展教学思路,创立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的环境设计教育与设计作品尽快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进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环境色彩基础教学体系。

1.环境设计色彩课程的实验性思维开发

现在的艺术专业学生大多是通过艺术类考试进入大学的,但是他们的绘画水平也存在差异性。一些学生为了高考升学学习艺术,缺乏对色彩基本知识的掌握,缺乏创造力与思维能力。所以,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色彩实践教学内容,根据每位学生的色彩创作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往更深的方向进行探索,达到开发思维、引导创作的教学目标。

2.环境设计色彩课程的实验教学改革创新研究

在环境设计基础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提高学习效率与方法。因此,在色彩课程的教学安排上,教师要进行实验性教学的创新设计,通过这门基础课程让学生能够拓展设计思维,提高创作能力,加强对色彩知识的理解,提升色彩表现能力。这样可以为进行环境设计创作的学生提供更加充分的发展空间。在天津农学院园艺园林学院艺术系,色彩课程分为室内实验和室外实验两种实验方式,室内教学为60课时,室外教学为60课时。室内色彩实验以色彩写生训练作为主要创作方式,通过室内静物的不同摆放进行水粉画艺术的创新技法表现,目的是通过相对稳定的绘画环境使学生认识到写生色彩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创作方式。通过反复创作,让学生掌握色彩创作的基本原理与绘画技法,学会主观性地选择与处理色彩,进而为环境设计创作打下色彩基础。校外色彩实验课将课程与环境设计专业紧密贯穿起来,进行有关色彩风景的绘画训练。如,带领学生到江西婺源写生实验基地进行色彩风景写生训练,让学生在自然风景中了解色彩的基本原理与绘画创作方式;让学生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强化色彩知识,以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通过室外的色彩风景写生实验课程教学,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与运用已有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室外色彩风景写生实验课程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体现,更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实验化色彩基础专业课教学,学生能够充分了解色彩专业理论知识,并能多方面掌握色彩理论知识。环境设计色彩原理在设计中的运用需要多看、多想、多创作、多变化、多组合。因此,色彩写生实验课程的训练目的是为了创作和观念的创新。色彩实践形式是色彩创作实现的形态,既可以是纸上的写生形态,也可以是画布上的写生形态,通过色彩的搭配,用主观色彩进行设计,使学生真正具备设计思维能力。同时,通过这些实践性练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满足环境设计色彩的需要。

总之,环境设计专业无论是基础课还是专业课,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设置上,都应将实验教学作为重点课程。只有不断地改进教学理念,完善授课方式方法,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既有创新能力又有动手能力的优秀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袁振藻.中国水彩画史.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