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体系范文

时间:2023-12-05 17:55: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生态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市生态体系

篇1

赵拴波,1981.4 ,男,硕士研究生,规划师,河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050021

【摘要】:在城市区域保持和控制必要数量、特定布局的生态用地,发挥其生态功能,是优化城市格局、提高城市生态安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阐述了城市生态隔离地区规划与控制的意义,进而以生态基础设施研究为切入点,探讨了组团隔离地区的控规指标体系,最后对生态隔离地区的控制要求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ABSTRACT】:It is necessary to control the ecological space of necessary number and special layout in urban areas, and playing its ecological functions are the only way to optimize the urban pattern, improve the urban ecological security and promote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it illustrat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planning and control about city group isolated areas. Moreover, with the study of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as a starting point, this paper studied the content of control planning system about group isolated areas and their patterns of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finally this paper analyzed and thought about the control requirements of group isolated areas.

【关键词】:生态基础设施 城市生态隔离地区 控规指标

中图分类号:Q1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目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城镇化时期,伴随的是城市在地域空间的快速扩展。在城市发展中往往只注重城市建设用地的规划、建设,而忽视关乎城市生态安全、控制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非建设用地。对于保持必要数量、特定布局的生态用地,发挥其生态功能,是提高城市生态安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探讨城市生态隔离地区的非建设用地规划,制定相应的控制指标,合理控制、引导城市建设用地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1 城市生态隔离地区规划与控制的意义

1.1城市生态隔离地区规划与控制有助于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维护城市与自然的生态格局。在各城市组团或周边之间安排一定距离的非城市建设用地,可控制各个组团相互粘连发展,维系组团城市形态。同时,生态隔离地区还发挥着基础设施承载功能的作用,可以在其中布置大型市政基础设施管线走廊、重要防洪设施等。通过布局部分城市设施,可以优化城市用地结构,保证城市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

1.2城市生态隔离地区规划与控制有利于维护城市生态安全。组团隔离地区的非建设用地承担着城区生态功能,对构建完善的景观生态格局,维护城市生态安全,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城市生态隔离地区的建设还具有防灾减灾功能。是城市重要的公共开敞空间和防灾避难场所,对维护城市公共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1.3城市生态隔离地区规划与控制有助于开展都市农业和休闲旅游业。在生态保育和特色种植业的基础上,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规模化经营,发展都市型设施农业。同时充分利用山地、林地、郊野公园、新型农村社区等自然景观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发展适度的为城市服务的生态休闲产业。

2 生态基础设施(EI)概念界定

生态基础设施(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以下简称EI)本质上讲就是城市可持续发展所依赖的自然系统,是维护城市生态安全和健康的关键性空间格局,是城市和居民获得持续自然服务的基本保障。它不仅包括传统的城市绿地系统而且更广泛的包含一切能提供上述自然服务的城市绿地系统、林业及农业系统、自然保护地系统,并进一步可以扩展到以自然为背景的文化遗产网络。

本文中EI主要是指为了维护城市良好生态环境,限制城市建设用地无序蔓延,从而构建的为城市提供生态服务的一切城市绿地系统、林业和农业系统,是城市扩张不可触犯的刚性限制。

3 基于EI的城市生态隔离地区控规体系构建

3.1明确组团隔离地区的弹性空间和EI保护的刚性框架

3.1.1明确城市向各方向发展的弹性空间和EI刚性框架

生态基础设施也是一个弹性框架,在维护自身底线基础上,并不限制城市发展的灵活性。通过EI与城市发展的博弈,一方面能够确定城市发展空间极限,另一方面也确定了相应的EI刚性框架,为实现真正战略性的规划控制、指导城郊土地的保护与开发提供基础。

3.1.2 EI框架下城市发展预测途径

城市未来发展单因子模拟:以影响城市发展的几个重要外部因素和远景城市用地规模为基础,分别模拟城市在单因素作用下,向不同方向扩展的“极限状态”,从而确定各方向发展的空间极限、发展模式和相应的EI底线。城市空间管制规划将各发展方向的极限状态叠加,得到城市总体的EI刚性框架和弹性发展空间。

3.2 划分组团隔离地区的控制单元。确定各控制单元的功能、用地界定范围、用地类型。

组团隔离地区在确定EI框限下刚性框架和弹性发展空间的前提下,以主要规划道路、铁路、河渠、防洪堤等自然地貌为边界,进行各个功能分区的划分,落实组团隔离地区内的发展空间和保护空间,以实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景观的多层次性。由于各个功能分区具有功能较为单一、规模适宜的特点,为规划管理方便,控制单元和功能分区采用相同名称和划分界线。

3.3 确定各控制单元的控制指标体系。

根据生态隔离地区用地特征和保护要求,选取功能分区、控制单元名称、土地类型、建设用地控制面积、植被覆盖率、水域面积率、控制等级、控制要求等几项指标来控制。

3.3.1 土地使用控制。是对土地上的覆盖内容、位置、面积和边界范围等属性做出规定,其具体控制内容包括用地性质、用地边界和用地面积等,其中用地性质分类是控制的核心。

3.3.2 环境容量控制。指为了保证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对规划用地能够容纳的生态要素量、人口聚集量、建设用地量做出的合理规定。其控制指标一般包括:植被覆盖率、郁闭度、水面面积率、廊道密度、动植物容量、人口容量、水深、空地率、建设用地控制面积等。

3.3.3 生态系统维系控制。组团隔离地区的用地保护不仅要保护培育维系生态用地系统的空间、结构等自身属性特征,而且要控制各种人文活动对用地的干扰规模、频率、强度,避免用地过度破碎化。生态系统维系控制的目的在于对地块是生态系统结构特征、生态元素的服务功能、生物交流通道等状况提出要求或作出规定,并将其落实到具体地块上。

3.3.4 生态保育要求。生态用地是指具有生态服务功能的各类用地,更加强调空间结构的完整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的综合性。它承担生态系统的各种服务功能,包括旱涝调节、生物多样性保护、休憩与审美启智以及遗产保护等。主要包括:规划范围内的生态廊道和绿地、水源保护区、集中成片的基本农田保护区、森林及郊野公园;主干河流、大型渠道、水库及湿地;维护生态完整性的生态廊道和绿地等;其他需要进行基本生态控制的区域。

3.3.5 行为活动控制。规划用地行为活动控制的目的在于明确限定地块上的建设活动、农业活动、交通活动、污染物及噪声等。建设活动控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规划用地内已有的村庄建设用地,规划提出规划建设用地的控制面积。农业活动控制主要是确定土地利用类型。污染物及噪声的控制则是限定废气、废水、废渣、粉尘、有毒有害气体、放射性物质以及噪声、震动、电磁波辐射等对环境造成污染和危害的污染物排放量最高标准。

3.3.6景观设计引导。为了创造安全、稳定、美好的生态景观环境,依照空间艺术处理和美学原则,从生态景观空间环境对生态元素单体和生态群落之间的空间关系提出指导性综合设计要求和建议。结合规划区具体特征,提出了本区的景观设计应体现田园风光、渔林塘基、渔果塘基等乡村景观设计引导原则。

3.3.7 管护设施配置

对于水源保护区、森林及郊野公园,主干河流、大型渠道、水库及湿地,其管护设施一般是指用于该区保护、管理、科研、监测、宣传教育的基础设施,包括标庄、标牌、道路、其他基础设施;对于集中成片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其管护设施主要指农田水利设施。本规划区内用地的管护设施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3.4 生态隔离地区主要控制指标和控制导引

3.4.1 功能分区。

根据规划确定的城市生态隔离范围,功能单元划分按照生态功能相对一致性的原则,以规划范围内的行政区界限、道路、铁路或者河流等自然地貌为边界,进行非建设用地管理单元划分。

3.4.2总量控制指标

从维护地块生态服务功能的角度出发,结合土地利用规划,提出各功能分区的总占地面积、建设用地控制总量、土地类型、植被面积、植被覆盖率、水域面积、水域面积率、建筑高度、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市政交通设施等。

3.4.2控制等级。按照城市用地在整个非建设用地中的生态重要性,对其进行分级控制。一级控制区是指在整个城市非建设用地系统空间结构中的具有很重要生态性的用地,二级控制区是指在整个城市非建设用地系统结构中的具有重要生态性的用地,三级控制区是指在整个城市非建设用地系统结构中的具有比较重要生态性的用地。

3.4.3 保护类别。按照非建设用地现状生态环境状况对城市非建设用地进行分类保护。一类保护区是指现状生态环境状况很好,具有很强的生态服务,目前处于未开发状态的非建设用地,二类保护区是指现状生态环境状况良好,有一定的生态服务,但已有一定的利用的非建设用地,三类保护区是指现状生态环境状况较好,但已有相当的开发利用的非建设用地。

3.4.4控制要求.根据各功能分区的保护等级和保护类别,将其控制要求按照开发许可和开发强度两项控制。根据城市未来各个方向空间拓展的可能,开发许可中区分了长期强制控制、长期控制、行政规划许可、技术条件许可等。根据生态安全格局和用地条件,开发强度中规定了禁止一切开发建设、禁止大规模开发建设、按规划条件开发三项要求。

3.4.5 控制导引

按照非建设用地分区管制、分类保护、分级控制的要求,针对生态环境保护、开发行为控制、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地下空间利用、景观设计等提出规划指引。

4 、城市生态隔离地区保护与利用模式探索

城市生态隔离地区是城市宝贵的公共资源,该地区的保护与利用模式是为了为城市创造更多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1合理划定EI刚性保护范围,并制定对应保护措施。

为创造城市周边地区植被覆盖率比较高、生物多样性的生态良好区域,对于组团隔离地区的生态保育控制,采取了明确保护区域的界线,并制定相应的分区管理与控制。对于组团隔离地区内部中重要的自然资源或自然特征进行分类专项保护,如风景林、饮用水源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等。

4.2注重多种利益目标的协调统一,强调土地利用的多样性。

从社会角度看,生态隔离地区的发展应立足于城市的公共利益,在严格保护的同时,应突出生态隔离地区土地利用方式的多样性,从而达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协调与统一。

4.2.1 价值挖掘。挖掘生态隔离地区核心价值、促进隔离地区“价值化”。该地区作为城市公共资源,应当在整个城市建设中创造出更多的社会效益。通过政府调控作用,加强投入以保护生态环境建设为主的组团隔离地区,同时通过发展相适应的产业,保持适当的经济平衡。比如建立和完善动植物公园、森林公园、郊野公园等设施,适度开发旅游项目,建立城市近郊的旅游休闲基地。

4.2.2 功能提升。生态隔离地区处于城市建设边缘地带,是建设和管理的边缘区,但是它是城市多条生态廊道的汇集点,承担重要的城市特色功能。利用隔离地区的生态环境优势引入一些高端产业,比如园艺博览、体育休闲等项目,形成城市新的重要功能区。

4.2.3 空间整合。强调土地利用的多样性,确保生态隔离地区的绿色本质。在保护性建设的同时防止隔离地区“变色”。同时增加生态隔离地区的空间通达性,强调空间景观特色的多样性。

5、结语与不足

城市生态隔离地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城市建设用地相互依存、共生共融,构成了城市的整体。作为城市宝贵的生态资源,能保持并强化隔离地区在调节气候、缓解热岛效应、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生态功能。作为城市的生态资本,能提升生态隔离地区价值。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体育休闲、园艺博览、休养度假及商务娱乐等城市功能。

文中基于生态基础设施重点划定了组团隔离地区的控规单元,构建了控规指标体系,并探索了综合利用模式。但针对具体控规单元没有提出空间管制措施,是本文中欠缺的一部分,需要结合实际规划具体要求做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俞孔坚,《反规划途径》,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俞孔坚,李迪华,潮洛.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十大景观战略,规划师,2001,17(6)

3、俞孔坚李迪华,城乡生态基础设施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建设事业技术政策纲要,2004

4、俞孔坚 李迪华 刘海龙 程进,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城市规划,2005(9)

5、刘敏,城镇化进程中非建设用地控制性研究,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6、高芙蓉,城市非建设用地规划的景观生态学例,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篇2

论文关键词:生态城市 指标体系 标准

1前言

城市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建设发展的一类以人为桉心的人工生态系统,不仅包含自然环境系统的要素,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围绕人类而产生的社会经济系统各要素。因此,城市可看成是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城市化是人类进步的体现,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较高的速度保持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城镇建设得到迅速发展,区域工业化和现代化水平日益提高,区域功能和人民生活等均有较大幅度改善。但在推进区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数量和质量均不能适应区域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简单地说它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教、生态良性循环的^类住区形式,自然、城、人溶为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结构。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人自然的和谐(包含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自然系统和谐三方面内容),其中追求自然系统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是基础、条件,实现人与人和喈才是生态城市的目的和根本所在,即生态城市不仅能“供养自然,而且满足人类自身进化、发展的需求,达到”人和”。

2生态城市综合发展的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是评价城市生态发展的基础,也是综合反映城市生态发展水平的依据,城市生态发展的目标是多元的,既有人口、经济、社会、环境目标,也有增长、结构优化目标,还有公平效率目标。设计生态城市发展指标体系,必须满足这些目标。借鉴国内外设计生态城市发展指标体系的经验,我们认为.构建大城市生态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结构应从下三个方面考虑:(1)根据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指标体系的设计应以人类活动为主线,按照资源持系统一环境支持系统一经跻支持系统一社会支持系统的思路构筑系统指标体系设计的框架;(2)指标体系的设计应强调对发展水平、发展能力和协词性的评价和测度。这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本质和核心所决定的;(3)设计的指标应灵敏度高、综合功能强,既有持续性指标(动态指标),协调性指标(动态或静态指标),又有监测预警指标。指标选择的原则应注意因子的综合性、代表性、层次性、合理性以及现实性。

3广州生态城市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结构

3.1目标层

以生态综合发展程度作为目标层的综合指标,用以衡量城市生态发展水平、能力与协调度。评价生态综合发展程度,需要选择动态指标、静态指标、存量指标与流量指标等不同类型,使其在时间尺度上反映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速度和变化态势,在空间尺度上反映整体布局和结构优化特征,在数量上反映其总体发展规模和现代化水平.在质量尺度上反映城市的综合素质、能力潜力以及后劲。

3.2准则层

准则层是由反映目标层的指标构成,为了达到经济、杜会、资源的协调发展的目的,它分别由经跻指标体系、人口指标体系、资源环境指标体系及社会稳定发展指标体系来反映:该准则层旨在反映广州市典型的经济结构、产业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同时反映城市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生态问题,突出人口素质和改善人口结构的内容,这些内容的反映可以通过存量指标、质量指标、结构指标和变动度指标4个方面的指标体系来进行。

3.3指标层

指标层是用来反映各准则层的具体内容.它是由各单项指标来体现的,这些指标的设计不仅要静态反映广州市现有的可持续发展情况,而且还要动态反映其变化程度为了反映全面性与可操作性原则,指标体系可更多地选择平均指标和相对指标,这不仅可与外省共性的指标进行对比,也可以反映广州市特殊的经济、社会、人口与环境的关系。

4广州建设生态城市标准与指标体系

广州建设生态城市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增加绿地、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的问题。从复合生态系统的观点来看,必须兼顾人口、社会、经济、自然系统各要素的协同发展,达到整体功能最佳。所以广州市生态城市建设标准、目标也应从这四个方面来确定。分定性和定量两部分定量指标的建议指示一个动态的指标值,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指标指引作相应的调整。

4.1建设标准

广州生态城市的创建标准可分为四个分目标系统:人口优化、社会文明、经济高教自然和谐:具体来说就是要实现或满足以下标准的生态建设:

4.1.1人口生态标准

人口规模与资源供求之间保持平衡,将人口增长率维持在经济和资源能承受的水平上。即人口再生产控制在当时当地自然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允许的范围内,人口密度即其分布合理。人口结构优化,人口素质较高知识(智力)在整个劳动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且占主体满足人们在物质和精神文化上的各种生理和心理需求,人类自身发展、健康水平等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相适应,人性得到充分发展。建立以生态文化”为核心的新文化体系,倡导生态价值观、生态道德伦理,生态文明观渗透到政策、制度、生产、生活的一切领域人们有自觉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资源意汉、可持续发展意识等)。

4.1.2社会生态标堆

创造一个保障人人平等、自由、教育、人权和免受暴力的社会环境与人口及其社会关系和谐发展,形成安全稳定的社会秩序有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综台服务能力高公众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安全、可靠地|牛活保护和继承历史文化遗产井尊重居民的各种文化和生活特性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社会管理能力强、教率高.

4.1.3经济生态标准

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故外廷型向集约内涵型转变.推广“3r”战略,即reduce(减少消耗),reuse(重复使用)和rcrci(循环再生),提高教益、节约资源、减少废物,保护与合理利用切自然资源与能源.从而提高资源的再生和综台利用承平知识产业成为产业结构的主体,智力(信包智慧)将成为资源的主要开发方向,创造知识和智慧的价值,将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采用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实施文明消费,改善消费结构,提高消费效益,实现社会生活的“生态化、建立一种于人类的生态安全、社会责任和精神加之相适应的健康的生恬方式

4.1.4自然生态标准

具有良好的区域生态环境,自然山川、郊区林地、农业用地得到充分保护和合理利用,森林覆盖率高,生态园林绿地系统完善,从区域环境的自然本底出发,充分保护和利用城乡依托的区域大环境各种自然要素,形成城乡一体的生态绿地系统,实现大地园林化大小公园布局合理.设施齐全.绿地的数量和质量满足要求。保护生物多样性,在城乡发展和开发过程中保护和发展本土植物、野生动物,特别是珍稀生物栖息、繁衍、觅食通道,保证城乡生物有良好的生境.促进物种多样性趋于丰富城乡土地利用合理.各类用地(建设用地、农业用地、绿化用地、自然保护区等)分布合理,城乡结构、布局形态、功能分区协调,实现城乡空同结构山水化和田固化城乡建筑突破传统的经济技术美学观念的局限.更注重社会和生态效果,生态建筑得到广泛应用,建筑及其设施与人、环境协调.不仅要求建筑适用的高教、舒适和美观,而且要求有利于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如使用回收的材料和可以回收的材料建筑物绿化、太阳能利用等,以达到最小的耗材、少量的灰色能源消费和污染排放、最大限度的循环使用。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自然、人文景观各要素问协调。街区、建筑及其环境布局、设计人性化、生态化.空间环境宜人、和谐城乡风貌特色鲜明,与地域环境协调,并具有时代特色。

4.2指标体系的建立

篇3

关键词:城市规划; 生态化; 建议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urban planning of ecological lost and bridge the city is not only as a whole and exist, but also as a whole and the existence of ecology, which has also decided the urban planning practice is to conform to the natur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oute. 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the greening of the connotation,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and from the city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residential area planning design, urban industrial design puts forward three aspects of China's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proposal, for peer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urban planning; The ecological Suggestions

前言

生态城市规划是一个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和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渐进过程,是一场技术、体制、文化领域的社会变革,需要强化完善生态规划、活化整合生态资产、孵化诱导生态产业、优化升华文化品位、统筹兼顾分步实施、典型示范滚动发展。生态城市建设至少需要经过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才能逐步实现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孕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机制,实现健康、持续、和谐的发展过程。从一个城市来说,生态环境越好,就越能吸引人才、资金和物资而处于竞争的更有利地位。因此,城市规划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发展生态城市。生态化是指在环境保护时代,将生态学原则和理念运用到其他领域,影响该领域的研究和发展的过程。其本质是协调生物及其活动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实现生态平衡。其具体内容是:运用生态学上的整体观,把人类与环境看作一个整体,重视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意义,认识到环境的生态价值。强调系统的协调发展,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应该与环境相适应,即经济、社会和环境要协调发展。生态化的目的是解决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实现人类活动与环境协调发展。

一、目前我国生态城市发现状分析

1、论述生态城市概念

“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依据主要源自可持续发展理念,及把城市生态学原理落实到城市规划、设计及管理。城市生态学是生态城市规划之理论基础,应用在城市规划的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城市本身为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生态系统,有资源投入产出之过程,亦有生成代谢之循环。二是城市本身同时为地球整体生态系统之一部分,它对自然生态之影响可以是相辅相成。但亦可能会产生不可回转之负面效应。三是由于城市是生态系统之一部分,有关应用在生态学之概念如承载力,生态价值、多样性、生态链、资源使用及供应,生态足迹等都可应用在城市规划和管理。

2、论述我国生态城市发展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资源短缺的国家,可我们在生态建设上做得还不够。以往,我们只是一味地在造高楼,忽略了城市的内在――生态性。不过目前,国内也已提出了建立生态城市的目标,而生态城市规划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途径,国内很多城市都已经进行或正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这些都意味着我国环境可持续发展建设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当前中国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仍处于初始发展的阶段。有关生态城市的理论、规划的思路、设计的方法和管理的机制都还不够成熟,它需要生态学理论的指导和城市规划、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建筑工程、园林景观、城市经济、城市地理以及文化、教育、公共卫生等专业工作者和城市社会学家的积极参与,特别是政府决策者的鼎力倡导、全体市民的积极参与和建设开发者的积极投入,采取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研究方法,团结协作、大胆探索、不断实践,使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向着更加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推进我国生态城市规划的建议分析

1、关于城市景观规划设计

景观规划设计的实现是过程而不是终极,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树木需要时间成长,自然系统因为人类活动的干扰和破坏而需要时间来自我调整和恢复。这是很基本的常识,但却往往被人所忽视。景观系统中,因为包含了太多的自然要素,就像一个有机体,它不断自我完善,而且时间越长,效果会越好。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目标是建立在由建筑、园林等为主的人文景观和各类自然生态景观构成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建筑景观设计的重点是在平面规划的基础上做好空间天际轮廓线的规划设计。园林设计的重点是要做好沿江、河、湖、溪等两岸林带以及城市公园、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提高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各类自然生态景观的设计重在完善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功能,提高其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

2、关于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由于生产技术的落后,我国平均建筑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3倍,造成的污染也相当严重,我国的一些城市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严重污染”城市。房地产开发和使用是一种消耗大量资源,产生大量废物的产业。为了人们卫生、健康、舒适地生活,必须将环境保护放在重要位置。要用生态建筑原理对居住区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形成生态建筑与完善的基础设施构成的生活环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在内的社会生态系统。居住区设计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合理布局。综合考虑城市的地理特征和水、气、地质等条件及长远发展要求,选择城市居住区的最佳区位和发展规模。二是节能低耗无污染。即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坚持环境保护原则,避免由于建筑材料的原因造成光污染、化学污染、放射性污染等。要充分考虑建筑物的朝向、间距等,以解决住宅采光、室内通风等卫生问题。三是应用生态技术处理生活排泄物、生活垃圾。四是通过增加居住区绿地,推广屋顶绿化、垂直绿化、湖河溪流水体的坡岸绿化等,大幅度提高居住区绿化覆盖率。居住区公共绿地必须大于人均1.5平方米。五是增加居住区文化体育设施。

3、关于城市产业设计

城市产业应当是代表生态文明潮流和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生态产业,是能够形成强大示范效应的龙头产业。要在全面客观地分析城市产业现状的基础上,立足于全国乃至全球市场和生态化、现代化的发展要求,高起点、高标准、科学设计城市产业。要以生态化的示范产业园区为平台,建设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生态型工业体系,同时努力发展旅游、教育、医疗、物流、文化、信息、房地产等产业。要建立生态产品开发、设计、孵化中心,逐步实施现有产业的调整和改造,实现产业的生态转型,提高生态经济在GDP中的比重。要努力推行ISO14000环境质量体系认证、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清洁生产审核和创建绿色企业等,建立企业环境行为、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将企业的环境信用纳入企业社会信用体系之中,通过多种媒体向社会公示。

三、结语

生态城市规划是人类文明演进的标志,是规划理念的升华,是环保意识的觉醒,是发展观念的变革,是今后城市规划的目标和方向。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口的超速膨胀,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的生态环境将会成为人类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我们逐步实现了思想的转变、意识提高、观念更新、理论深化、标准统一,就有了扎实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再通过实施明确目标、科学规划、完善体系、协调监控、推进市场、公众参与、营造风尚、城区合作等有力措施,生态城市建设将会稳健有序的进行。尽管任重道远,面对持挑战,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一个个繁荣和谐的生态城市将会在中国出现。

参考文献:

[1]王如松、高效.和谐―――城市生态调控原则和方法[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268.

[2]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3]张桥飞、秦迪,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探析[J]维普资讯,2006:5-8.

篇4

【关键词】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生态建设;指标体系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就已经逐渐的深入到各行各业中去,人们也深刻的认识到仅仅通过环境污染指标并不能够对社会、环境、经济与人口相互交错的生态系统进行准确的反映。本文就城市环境保护规划与生态建设指标体系的建设进行分析,并以河南郑州新区为分析实例,研究和讨论体系中各项指标的现状以及变化趋势。

一、城市环境保护规划与生态建设指标体系的建立的意义及其基本原则

1、指标体系的建立意义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态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也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主流,而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能够有效的推动和促进其生态建设的进程,进一步的贯彻落实生态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思想,从而推动环境保护计划的落实。此外,还可以对全球范围内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生态环境建设进行系统的比较,吸收国外的成功、先进经验,从而使得我国城市环境保护规划与生态建设指标体系得以不断完善。

2、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城市环境保护规划与生态建设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主要包括6个方面的内容,即:

1)科学性:即必须在科学基础上进行构建,从而明确指标所代表的物理意义,规范测算统计的方法,确保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2)代表性:即评价指标能够最大程度的将城市的生态系统建设的特征与状态进行反映。

3)层次性:即根据对各个方面评价的详实程度以及需求不同,对其进行层次性划分。

4)阶段性:即根据城市生态建设进展情况确定评价指标的阶段性实施目标。

5)可操作性:即要对数据的可获得性进行全面的考虑,并以此建立一套简单清晰的指标体系,使得其评价过程容易操作。

6)动态性:即建立的指标体系必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动态发展要求。

3、多级灰色关联法评价模式

关联度是对系统中各因素之间的关联程度进行分析的一种技术方法,它的基本思想即为依据曲线之间的类似度对其关联程度进行判断。而灰色关联度评价法则是在确定序列(目标序列、比较序列)间关联系数的基础上,应用相对重要性权重,对各序列间的关联度进行逐层计算。当目标序列同比较序列的关联度大时,则表示其相对变化基本相同,关联度小,则表示其相对变化差异大。多级灰色关联法的具体分析模式如下:

1)首先对最底层的指标序列进行假设:

Pi={mi(1),pi(2),pi(3),…,pi(n)} i=1,2,3,…,n

上式n—指标数;

i—某个时段时或地区时;

pf—某时段或某地区评价指标统计序列;

①确定相应的目标序列。通过建立的某时段或某地区的多个序列,根据相应的设定原则使其组成一个目标序列。

②令Tmax=maxpi(k) Tmin=minpi(k)

则其无量纲的变换关系为γi(k)=(pi(k)-Tmin)/(Tmax- Tmin)

③无量纲化。目标序列p0与其各个子序列对应指标的关联系数ξi(k)=(ρΔmax+Δmin)/(ρΔmax+Δi(k))

式中,Δi(k)=|γ0(k)-γ1(k)| Δmin=

Δmax= ρ∈[0,1],一般来说ρ取0.1—0.5之间数值

①权重值。将指标体系分为m层,两层之间的重要程度不同,根据德尔斐法以及变量分析法能够将其权值计算出来,从而将m层以及m-1层的指标的权重计算出来。在本文的研究中,其可以分为0—4级四个层次。

②计算关联值以及关联向量。根据上面对于指标的重要性不同,计算其进行加权逐层关联度:

Qi=

最后即可形成关联向量K,K=(k1,k2,k3,…,kn)

二、城市环境保护规划与生态建设指标体系实证

随着改革开放的幅度不断加大,河南郑州新区的建设越来越快,其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视力度也不断加大,为了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这就必须将其指标体系由原来的狭义观念向着系统全面的方向发展,对新区内的污染物治理与控制、资源利用、以及生态建设措施进行综合考虑,建立一套全面的城市环境保护规划与生态建设指标体系,为新区的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优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提供有力的支撑。本文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根据其构建原则,来对郑州新区的城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进行评价。

1、确立新区城市生态系统评价体系

通过对郑州新区的现状进行调查,对其生态环境的特征及其面临的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预测未来其可能遇到的环境问题,并通过展开研讨会与专家座谈会,对数据的可靠性以及可获得性进行研究,选取31项辅助指标,39项主要指标,根据灰色关联法对其进行计算分析,得出各级指标间的权重。

1级指标 权重 2级指标 权重

经济发展

城市发展与社会发展

污染控制与环境保护

生态建设与保护

生态环境管理 0.2

0.15

0.3

0.2

0.15

人民生活

城市发展

空气环境

噪声

固体废物

水环境

土壤

水资源

土地资源与土地利用

近海环境 0.25

0.25

0.2

0.15

0.2

0.25

0.1

0.5

0.5

0.1

河南郑州新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指标权重

2、对郑州新区生态建设规划与环境保护进行评价

根据上文中的指标体系,对相关数据进行相整理、分析,通过多级灰色关联法的模型对郑州新区生态建设规划与环境保护现状进行分析。并根据第一层与第二层的管理度分级指数对其规划进行评价。

第二层关联度

1级指标 年度

2000 2005 2010

经济发展

污染控制与环境保护

生态建设与保护

生态环境管理

社会与城市发展 0.286

0.308

0.286

0.546

0.286 0.337

0.629

0.394

0.707

0.392 0.438

0.791

0.549

0.820

0.563

年 2000 2005 2010

0.332 0.500 0.643

总关联度(第一层关联度)

3、对其指数进行分级通过以专家咨询为主要手段,来对综合指数以及各级指数进行分级。

关联度分级表

关联度 评价描述 作用与意义

0—0.3

0.3—0.6

0.6—0.8

0.8—1 低关联度

中关联度

较高关联度

高关联度 该指标与目标值偏离成都较大,发展水平较低

该指标与目标值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偏离,其处于中的发展程度

该指标与目标值偏离成都较小,其发展水平较高

该指标非常接近目标值,处于搞发展水平

4、分析

目前,我国在城市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方面仍然没有一套较为统一的标准,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可以仿照河南郑州新区建立的指标体系进行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通过上文分析可以看出,河南郑州新区其发展水平呈指数增长,其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分指数也在逐年提高,这就说明了在河南郑州新区城市建设中将生态建设与污染控制作为发展的主要模式。通过对综合指数与各级分指数进行分级,充分的体现了现代化规划与管理的思想,这为管理与决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结语:

通过建立城市环境保护规划与生态建设指标体系,能够有效地满足当今时代对于社会发展的评价需求,有效地吸取先进地区的建设经验,从而使得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与管理决策能够得到有力的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罗上华,马蔚纯,王祥荣,雍怡,余琦. 城市环境保护规划与生态建设指标体系实证[J]. 生态学报,2009(06)

[2] 李笑诺,施晓清,王成新,杨建新,欧阳志云.烟台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J].生态科学,2012(02)

[3]张本昀,吴国玺. 小城镇环境保护指标体系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J]. 生态经济,2010(12)

[4]王祥荣,雍怡,邵田,张湮帆.论上海郊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崇明岛为例[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6)

[5]刘珊珊,程胜高,朱罡.环境保护规划与武汉的城市生态建设[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4)

[6]张明顺, 钟杰青.层次分析法在城市环境规划指标体系研究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研究,2012(05)

篇5

Abstract: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urban landscape, this paper found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e building of garden city, explained the meaning of ecological garden from the concept of the ecological garden, and elaborated the significance and guidelines of modern ecological garden construction, and the rational proposals of ecological garden construction from the functions of ecological landscape and the type of ecological landscape construction that appears at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 years.

关键词:城市化;生态园林;绿化

Key words: urbanization;ecological garden;green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1-0091-01

1城市生态的概念

城市生态园林的建设是现代化城市基础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城市形象、城市文明、城市文化和城市特色的重要体现,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对优化城市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城市生态园林是充分地利用环境生态原理,来规划和建设城市,进一步地建设好城市的生态环境,有效地防治城市的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地污染、噪声污染。生态园林城市的核心问题是城市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生态园林是让我们生活的城市更加适宜,通过城市的生态建设能够改善城市的气候、卫生环境、美化景观、节省能源等多方面的功能。生态园林的建设在传统园林的基础上要遵循生态学的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

2城市园林的现状

我国城市生态园林的建设发展是突飞猛进的,在一些发达的国家在十世纪初的二三十年代,就已经开始推进大规模的城市生态园林的建设,越来越多的专家在城市生态园林的建设方面取得明显的效果,同时在城市的不断发展扩大的过程中,以往的郊区都成为新的城区,增建许多新的公园和绿地,城市道路也成为城市绿色通道,花园式的小区比比皆是,生态园林已经在现代化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应该有的地位已经得到我们国家各级领导和社会公众广泛的认同,这样的认同也已经为我国的城市园林健康发展缔造了很深厚的群众基础。

3城市生态园林的不足之处

虽然我们国家在很多方面做的已经相当的不错,也取得很大的成绩,但是也存在很多具体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归结出来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3.1 重视城市园林的景点建设,而忽视了城区、郊区一体的生态大园林的整体建设,这种现象是在我国很多的大中型城市普遍存在的问题。

3.2 重视片面的绿地指标,而导致城市园林绿地在面积上达到一定的数量,但是在总体的绿化率上面还有不足,为了追求单纯的气派而过分的强调草坪的重要作用,或者是把草、灌木或者是乔木互相孤立的进行种植,从而忽视乔、灌、草、地被植物等群落式立体配置的重要性。

3.3 园林的风格上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比较的大,忽视了我们国家传统的园林艺术风格和各个地区的地方特色。

3.4 缺乏健全的政策、体制、机制以及保障机构进行行之有效的配合,以保证生态园林的建设。

4城市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

4.1 重草坪而轻乔木在进行城市园林绿化时,种植草坪过多,造成城市园林单调雷同。这样做既不适应城市建设的需求,又造成养护方面的费工、费力,尤其对缺水的北方城市来讲,实为一种高度消费。由于乔木少,遮荫、降温效果差,夏季人们在园林中散步时无处纳凉,同时也达不到城市环境健康的目的。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在设计规划时忽略了园林植物配置的多样性,其乔、灌、草未能合理配置。

4.2 重栽常绿树轻种落叶林不少城市在做城市园林树种配置时,普遍轻视落叶树种。在选择植物时,常常局限在常绿苗木范围内,这样不仅使植物配置应有的四季季相变化得不到展示,甚至,一些居民小区因受单一常绿树木的遮挡,使房屋内采光差,给居住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

4.3 重外来树种轻乡土树种一些城市在城市绿化时,轻视本地有应用价值的乡土树种,不惜巨资从外地外来树种,一些大树在运输途中难免树体受伤,栽植后常难以成活,还有一些树木因不适宜环境条件,种植后明显出现生长不良。

4.4 重种植轻管理不少地方进行绿化种植时,虎头蛇尾,后期养护管理不到位,致使园林内树形杂乱,造成绿化树种生长不良,既影响了绿化景观,又造成了人力、财力方面的浪费。

5应采取的对策

5.1 加强对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管理,挖掘当地植物资源优势,建立相应的法规体系,以法治绿。严格按照城市整体规划的要求制定各种用途绿地的实施办法,增加苗圃地。苗圃的生产应注意培育大苗,注重对乡土树种的推广应用。①城市园林绿化应以树木为主不能盲目泛建草坪。②选择植物科学化,种植植物形式多样化。③美化居住环境,提高行道树的绿化质量。④加强园林绿化养护,提高养护管理水平。

5.2 城市园林的生态化建设措施①要有政策保障。②科技加大力度进行配合,对现在生态园林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和不合理之处,通过科学的论证方法,进行有效的改进和提高,保证城市生态园林建设得以健康的房展。③坚持持续发展的理念。④增加城市生态园林生物的多样化。⑤提高城市生态建设的意识,在城市园林的规划和建设当中,要注入本地区的特点和历史文化氛围,增强全体市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生态道德水平,进而让生态观念真正的深入人心,让人们认识到城市生态园林建筑的重要意义。⑥构筑城乡融合的城市生态网络系统,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不能只顾及城市内部,对于其辐射的城边区的城边林、清洁水体、开敞空间也属于城市生态建设的范畴。只有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构筑城乡融合的多层次、多效益绿地,优化了城市大环境的生态绿地网络系统。

6结语

城市生态园林的建设意义深远而且重大,只有坚持不懈的认真贯彻,才能取得更大的发展,也只有提高城市的生态园林建设,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我们生活的环境,也只有这样人们的身体健康才能得以保证,这也是我国的百年大计。

参考文献:

[1]王祥荣.植物造园与生态设计[J].城市规划汇刊,1992,(6).

[2]姜汉侨,段昌群,杨树华等.植物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篇6

[关键词] 生态位;旅游竞争力;指标体系;对台旅游;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 F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037(2017)2-22-5

Construction of Taiwan Tourism Competit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a City from Niche Perspective

Zhang Yi Ke Binbin

(1. School of Business, Quan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Quanzhou Fujian 362000;

2. School of Tourism, Huaqiao University, Quanzhou Fujian 362021)

Abstract: The competitiveness of urban tourism is continuously developing and changing, so we can use the niche theory to evaluate the Taiwan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of a city.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niche for Taiwan tourism on the basis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 achievements, then constructed the nic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aiwan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of a city by Delphi and experts' consultation methods, and finally calculated the weight of each index b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he research showed that niche evaluation index of Taiwan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of a city mainly consisted of competition strength, competition potential and competition environment; competition strength has the largest weight, followed by competition potential and competition environment; competition strength mainly includes market shar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reception ability; competition potential mainly includes resource endowment, economic conditions and human resources; competition environment includes natural environment, social environment and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It is expected that when evaluating the Taiwan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of a city, the current competitiveness situation of the city can be evaluated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city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can be predicted.

Key words: Niche;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index system; Taiwan tourism; AHP

城市旅游争力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因此,对城市旅游竞争力的评价不能简单地采用截面数据进行静态评价,还应该包括动态的变化评价。生态位(niche)理论起源于生物物种竞合[1],作为生态学的重要理论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领域。生态位能够较好地评价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现状,也能测评竞争力的变化趋势[2]。所以借鉴生态位理论来评价城市旅游竞争力,不仅能对城市的竞争力现状进行评价,更能对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1 文献综述

1.1 国际研究概况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外国学者在旅游研究中引入了“竞争力”的概念[3]。竞争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方面:一是关于旅游竞争力概念的研究[4],主要是通过对竞争力、国家竞争力、城市竞争力、产业竞争力本质的不断把握,逐步探索城市(目的地)旅游竞争力的概念;二是影响因素和评价体系分析[5],对影响旅游竞争力的因素和评价体系分析研究比较多,较为有影响的如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WPY),Porter Michael E创立的钻石模型等[6];三是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测量与比较,大多进行案例实证研究,并选取多个案例点进行比较研究;四是竞争力的提升策略[7-8]。

1.2 国内研究概况

我国国内学者开始从事相关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五方面:一是旅游竞争力的影响因素[9]。将旅游竞争力分为直接和间接影响因素,或者分为核心因素、非核心因素,并建立影响因素体系,为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奠定基础。二是旅游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分析[10-11]。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较多,这类研究大多都是从不同的方面选取评价指标组成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三是旅游竞争力的提升途径和策略[12-14]。在前面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结果,提出提升竞争力的途径和策略。四是旅游竞争力空间分析。多位学者从空间维度来研究某一省域旅游竞争力在全国的地位或省域旅游竞争力内部空间结构。五是城市间旅游竞争力对比分析:大多是对某一些具体城市的旅游竞争力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并对其进行排名,然后进行聚类分析,划分等级层次。

国内研究旅游竞争力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定量方法以层次分析法(AHP)居多,研究模式有理研究、案例研究、综述研究。在已有研究成果中,主要是针对某一城市的旅游竞争力状况进行分析,理论研究相对比较薄弱。研究层面主要分为城市群旅游竞争力、省域内城市旅游竞争力、中小城市旅游竞争力三个层面。

1.3 研究述评

研究入境旅游的成果很多,涉台旅游的研究成果也不少。但是,大多学者是从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福建对台旅游单向合作,或者是从台湾作为旅游目的地角度进行研究,而很少有研究把台湾作为客源地、大陆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国内对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大多是针对整个区域或整个城市群体,鲜有对特定条件下某一区域内的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的动态性不足。因此,文章借鉴生态位理论,既考虑城市对台旅游吸引力的现状,又考虑城市对台旅游吸引力的潜力,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完善城市对台旅游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其权重。

2 对台旅游竞争力生态位内涵及影响因素分析

2.1 对台旅游竞争力生态位内涵

生态位最具代表性的3个定义是Joseph Grinnell提出的“空间生态位”、Charles Elton提出的“功能生态位”和Hutchinson提出的“多维超体积生态位”[15-17]。生态位理论的观点就是生物单位在特定的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使用资源的能力,这要受到系统的影响。生态位的核心包括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态势。生态位宽度是指利用各种资源的数量,生态位态势包括“态”和“势”两个属性。“态”指生物单位的目前状态,“势”则指生物单位的发展倾向[18]。

城市对台旅游竞争力生态位就是城市某个旅游对台生态系统中占据的相对地位和所起的功能作用,既能反映单个城市在系统中的相对位置,又能反映出城市在对台发展旅游竞争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因此,城市对台旅游竞争力生态位也有“态”和“势”两个方面的属性[18]。“态”是城市对台旅游竞争力的生存状态,是城市(旅游目的地)过去发展积累的结果,包括社会经济发展、游客数量、旅游资源开发状况、旅游收入等,也是城市过去发展、学习以及与环境相互作用积累的结果。“势”是城市的现实影响力或支配力[19],包括旅游发展的速率、经济增长率、增加量或者变化量等。所以,将生态位理论引入城市对台旅游竞争力的评价中,不仅能测评出城市对台旅游的发展状况[20],还能掌握城市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全面评价一个城市对台旅游发展的竞争实力。

2.2 对台旅游竞争力生态位影响因素

城市旅游竞争力生态位包括“态”和“势”两个方面[18],“态”主要是指对台旅游的状态、现状,可以用旅游竞争实力来衡量;“势”主要是指对台旅游的趋势和发展,是旅游竞争潜力[19]。影响旅游竞争力生态位的还应该包括竞争环境[21]。

市场占有、产业结构和接待能力影响对台旅游竞争实力[22-24];资源禀赋、经济条件和人力资源影响对台旅游竞争潜力[25-27];自然环境[21]、社会环境[23]和区位条件影响对台旅游竞争环境[26];市场占有的具体衡量指标包括国内旅游人均支出、国际旅游人均支出、对台旅游收入占旅游外汇收入的比重、台湾入境旅游者占入境旅游者人数的比重[28-29];产业结构的具体衡量指标[24]包括旅游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旅游总收入相当于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旅游总收入年增长率[26];接待能力的具体衡量指标包括酒店数量[11]、旅行社数量[12]、交通便利程度[30];资源禀赋的具体衡量指标[9]包括旅游资源品位度、旅游资源丰度、旅游资源的垄断度[31];经济条件的具体衡量指标包括人均GDP、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人力资源的具体衡量指标包括普通高等学校数量、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人数、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量[31];自然环境的具体衡量指标[14]包括人均绿地面积、空气指数二级天数、旅游舒适度指数、森林覆盖率[32];社会环境[13]的具体衡量指标包括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博物馆数量、邮电业务总量[33];区位条件的具体衡量指标包括台湾客源市场区位、自然区位便利程度[31-33]。

3 城市对台旅游竞争力生态位评价指标体系

3.1 研究方法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一种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对于结构复杂的多准则、多目标决策问题,是一种有效的决策分析工具。其基本思想是根据问题的性质及要达到的目标,将问题按层次分解成各个组成因素;再将这些因素按支配关系分组形成有序的阶梯层次结构;对同一层次内的因素,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诸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权重);下一层次的因素的重要性,既要考虑本层次,又要考虑到上一层次的权重因子;逐层计算,直至最后一层(一般是要比较各个方案);比较各个方案的权重大小,进行排序和决策。

3.2 指颂逑档墓菇

在对台旅游竞争力生态位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德尔菲法,咨询相关3位旅游专家、5位旅游管理博士、4位旅游类高校教师,构建出城市对台旅游竞争力生态位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3.3 构造判断矩阵

根据对台旅游竞争力生态位评价指标体系图,可将其分成A、B、C、D等4层:A为目标层;B为指标层,包括B1,B2,B3;C为要素层,包括C1,C2,C3,C4,C5,C6,C7,C8,C9;D为因子层,包括29个具体指标。然后采用相对尺度9级标度法(表1列出了标度及其含义)分别对指标层、要素层和因子层的指标进行两两比较。针对上一层次某因子的重要程度,对同一层次的因子分别进行两两比较,构造判断矩阵,并进行计算。

3.4 指标权重的计算

研究采用和积法计算出各个因子的权重。首先利用判断矩阵,计算满足AW=maxW的最大特征根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如果每个判断矩阵通过下文所述的一致性检验,则正规化后的则可以作为各指标的相对权重,权重计算过程借助excel进行数据处理。

3.5 一致性检验

为了检验判断矩阵是否偏离了一致性,通常引入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比例C.R进行检验,其具体计算公式是

C.I=(γmax-n)/(n-1)

C.R=C.I/R.I.式中:C.I表示一致性指标;γmax表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n表示判断矩阵的阶数;R.I.表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其值只与矩阵的维数大小有关,对于1至9阶的判断矩阵,见表3;

当C.R

通过计算,判断矩阵的C.R值都小于0.1,符合一致性检验的要求,说明本研究确定的指标权重具有可靠性及有效性。

3.6 合成权重的确定

指标合成权重是指从指标的最高层到最底层,依次将某层所有因素的相对权重计算成针对总目标的相对权重。对于本研究中的指标层开始计算的相对权重值就是合成权重值,要素层和因子层的合成权重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假设第k-1层m个因子相对于总目标的权重为W,而第k层n个因子对第k-1层因子的权重为q,则第k层因子相对于总目标的总排序为 (i=1,2,3,…,n),此即各指标的权重,且满足。通过合成计算最终形成了表3的对台旅游竞争力指标权重值表。

4 结论与讨论

文章在对入境旅游和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文献综述的前提下,借鉴生态位理论,结合德尔菲法和专家咨询法,对影响对台旅游竞争力生态位的因素进行分析形成对台旅游竞争力生态位评价指标体系,然后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体系的权重。从表3中可以看到城市对台旅游竞争生态位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竞争实力、竞争潜力和竞争环境三方面;在指标体系指标层的权重排序中,竞争实力占的比重最大(45.99),其次是竞争潜力(31.89)和竞争环境(22.12);对台旅游竞争生态位的竞争实力主要包括市场占有、产业结构和接待能力三方面,对台旅游竞争生态位的竞争潜力主要包括资源禀赋、经济条件和人力资源三方面,竞争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区位条件三方面。在要素层中的九个指标权重中,最高的是市场占有(22.56),其次是资源禀赋(19.88)。

由于个人研究水平有限,加上专家人数的选取和专家学术背景,本研究还存在需要不断完善的地方,期望下一步利用更加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构建城市对台旅游竞争生态位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并通过实证研究检验构建的指标体系,并为对台旅游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Dinis A,Krakover S.Niche tourism in small peripheral towns: the case of Jewish Heritage in Belmonte, Portugal[J].Tourism Planning & Development,2016(3):310-332.

[2] Chen, CA.How can Taiwan create a niche in Asia's cruise tourism industry?[J].Tourism Management,2016(8):173-183.

[3] Daria M, Serena V.Building composite indicators in tourism studies: Measurements and applications in tourism destination competitiveness[J].Tourism Management, 2017(4):541-553.

[4] Syed AR K, Dong Q, Wei S,et al. Travel and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index: The impact of air transportation, railways transportation, travel and transport services on international inbound and outbound tourism[J].Journal of Air Transport Management,2017(1):125-134.

[5] Krstic B, Jovanovic S, Jankovic-Milic V.Examination of travel and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contribution to national economy competitiveness of sub-Saharan Africa countries[J].Development Southern Africa, 2016(4): 470-485.

[6] Hanafiah M, Hemdi M A, Ahmad I.Tourism destination competitiveness: Towards a performance-based approach[J].Tourism Economics,2016(3):629-636.

[7] Chim-Miki A F,Domareski-Ruiz T C,Batista-Canino R M.An analysis study variables of the Brazilian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under the paradigms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 and relational economic geography [J].Rosa Dos Ventos-Turism E Hospitalidade,2016(2): 106-123.

[8] Cucculelli M ,Goffi G.Does sustainability enhance tourism destination competitiveness? Evidence from Italian Destinations of Excellence[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6(b): 370-382.

[9] 马晓龙,曹杏娟.省域旅游竞争力的空间格局与形成机理研究[J].旅游科学,2013(2):14-23.

[10] 王丽.基于AHP的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4):105-108.

[11] 侯兵,周晓倩,卢晓旭,等.城市文化旅游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证分析――以长三角地区城市群为例[J]. 世界地理研究,2016(6):166-176.

[12] 潘立新.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都市圈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6(14):44-46.

[13] 郝金连,任启龙.山西省城市旅游竞争力实证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5(4):497-500.

[14] 把多勋,徐金海,杨志国.甘肃省14城市旅游竞争力比较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7):194-199.

[15] Grinnell J.The Niche-relationships of the California Thrasher[J].Auk ,1917(34):427-433.

[16] 戈峰.现代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17] Hutchison G E .Conclueling Remarks.Cold Spring Harbor[J].Symp QuantBiol,1957(22)∶415-427.

[18] 王少华.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河南省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与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5):533-539.

[19] 孟德友,陆玉麒.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城市生态位研究:以河南各省辖市为例[J].地域研究与发展,2008 (2 ):56-59.

[20] 马世俊.现代生态学透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21] Kozak M,Rimmington M.Measuring tourist destination competitiveness:conceptual considerations and empiricalfindings[J].Hospitality Management, 1999(18):273-283.

[22] N.Leiper.The framework of tourism:Towards a definion of tourism,tourism and the tourist Industry[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79(4):390-407.

[23] 周彬,钟林生,陈田,等.基于生态位的黑龙江省中俄界江生态旅游潜力评价[J].资源科学,2014(6):1142-1151.

[24] Tatjana petitiveness strategies for suppor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tic destination [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2(44):279-288.

[25] Michael J.Enright,etc.Determinants of tourism destination competitiveness in Asia pacific: comprehensiveness and universality[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5(5):339-350.

[26] 安传艳.基于熵权法的河南省城市旅游竞争力分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102-108.

[27] 徐淑梅,陈才.区域旅游竞争力数字化评价体系研究[J].地理科学,2008(5):642-648.

[28] 何俊,贺灵,邓淇中.泛珠三角区域入境旅游发展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16(2):195-201.

[29] 孙根年,冯茂娥.西部入境旅游市场竞争态与资源区位的关系[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459-464.

[30] Baldassin L ,Gallo M,Mattevi E. Tourism in European cities:Price competitiveness of hotels in towns of artistic interest[J].Tourism Economics,2017(1):3-28.

[31] 董锁成,李雪,张广海,等.城市群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与测度方法探讨[J].旅游学刊,2009(2):30-36.

篇7

关键词:生态位理论;旅游竞争力;海口

“十二五”时期是海南加快发展的黄金机遇期,是实现国际旅游岛建设中期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五年。《海南国际旅游岛海口市建设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海口市的战略地位是一地两市三中心。一地,即集休闲度假、商贸会展、康体娱乐、文体体育、购物观光为一体的世界一流的都市休闲目的地;两市,即全国旅游改革创新示范市、全国绿色低碳城市;三中心,即国际旅游岛建设综合服务中心、区域现代化服务业中心、区域经贸文化交流中心。近几年,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步伐的加大,海口市的旅游发展却进入相对缓慢阶段,出现了 “南热北冷”的现象。面对这一现象,海口城市旅游急需在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旅游相关产品的开发,注重定位,寻求差异化发展。

一、生态位研究综述

(一)生态位的定义

生态位(ecological niche)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1924年由格林内尔(J.Gri-nell)首创,并强调其空间概念和区域上的意义。在自然环境里,每一个特定位置都有不同种类的生物,其活动以及与其它生物的关系取决于它的特殊结构、生理和行为,故具有自己的独特生态位。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及成果

首先对生态位进行定义的是Grineu,1917年他在研究加利福尼亚的长尾鸣禽时,通过考察植物覆盖、栖息地、非生物、资源和被捕食者等所在环境的限制性因子,认为生态位是“恰好被一个种或一个亚种占据的最后分布单位(ultimate distributional unit)”此后在1975年Hutchinson以数学抽象的理念定义了生态位的概念,提出生态位是“位于n维资源空间中的超体积”。此后生态位理论在内涵和外延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应用到许多方面的研究。Georger.Milne将生态位理论应用到了杂志品牌竞争,Gabriel C.Costa阐述了生态位模型在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保护规划中的运用。我国学者黄芳在2001年首次把生态位引入到旅游学研究,她指出如何通过优化旅游系统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旅游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邹仁爱、陈俊鸿(2007)以研究区域内旅游地的系统空间和发展策略为目标,引入生态学中的生态位理论,在旅游地生态位的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阐述了旅游地生态位的竞争机制和变化演绎规律。王莎莎(2013)运用生态位中态势等相关理论,探讨武汉、长沙、郑州这三个中部省会城市的旅游竞争力的多年连续动态变化。石丹(2014)以生态位理论为主,综合运用区域经济学、博弈论等相关理论和方法,对区域旅游竞合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与实证探讨。

二、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一)系统性

城市旅游生态系统是不断变化的,系统由多个子系统组成。在城市旅游生态位评价体系这个系统的构建过程中,须层层向下分解成各大维度和指标,且在分解的过程中要体现出系统性和层次性,使得最终的指标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城市旅游生态位的实时状况。

(二)代表性

合理控制指标数量是科学地评价旅游生态位的必然要求。评价体系指标要求能够全面体现体系的特征,一方面是因为数量太多会增加研究的成本,另一方面太多的因素会干扰对于最终结果的评价,降低研究的效率,因此在能够代表整个体系的基础上要求指标越精简越好。

(三)可操作性

旅游生态位的评价要依据相应的统计数据,采取定量比较与定性分析的方法得出生态位的评价结果,因此指标获取的难易程度与准确度都会对评价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在选取指标时一定要关注数据的获取渠道、真实有效性,从而保证评价过程的可行性。

三、构建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体系

旅游竞争力是指各旅游目的地之间通过借助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提供周到的服务为吸引要素对外提供旅游产品,在供给上所形成的竞争力。竞争力是参与者双方或多方的一种角逐或比较而体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它是一种相对指标,因此它是一种通过竞争而体现的能力。

(一)评价维度的选取

评价体系的结构要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与全面性,本文评价维度选取思路如下:首先,将城市旅游生态位评价指标体系分解为三个层次,依次为目标层、维度层和指标层。目标层即为本研究要构建的城市旅游生态位评价指标体系;维度层为影响城市旅游生态位的各维度子系统;指标层是最终选取的各个具体影响因子。其次,根据指标选取的基本原则,运用文献研究和频度筛选相结合的方法选取能够更具体、更直观的反映城市旅游生态位各个维度影响因素。最后,针对不同的研究区域应结合指标收集的难易程度,适当删减,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真实有效。

1.城市旅游资源维度

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包括高山、峡谷、森林、火山、江河、湖泊、海滩、温泉、野生动植物、气候等,可归纳为地貌、水文、气候、生物四大类。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包括历史文化古迹、古建筑、民族风情、现代建设新成就、饮食、购物、文化艺术和体育娱乐等,可归纳为人文景物、文化传统、民情风俗、体育娱乐四大类。本文所界定的概念仅包括自然风景旅游资源与四大类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其他设施及服务我们将归到另外三大维度中。

2.城市旅游市场维度

旅游市场通常是指旅游需求市场或旅游客源市场,即某一特定旅游产品的经常购买者和潜在购买者,包括旅游供给的场所(即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消费者(即游客),以及旅游经营者与消费者间的经济关系。旅游作为服务,供给与消费过程同步进行,具有很强的季节性。

3.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维度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所达到的水准。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有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人均国民收入、经济发展速度、经济增长速度。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仅仅体现了当地旅游业经济发展的经济基础,还大大地影响了与旅游业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与服务水平,从而影响了该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与竞争力。

4.城市旅游环境维度

从旅游者为中心的角度,旅游环境是以旅游者为中心,使旅游活动得以存在、进行和发展的各种旅游目的地与依托地的自然、社会、人文等外部条件的总和;从旅游资源为中心的角度,旅游环境是指以旅游资源为中心,围绕在旅游资源周围的其他自然生态、人文社会各种因素的总和。

(二)评价指标的确定

1.城市旅游资源维度下层指标

旅游资源的衡量及评价可以从两大方面进行指标具体化:一是现阶段旅游资源自身质量的基本情况,根据《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文件,可通过对国家1A―5A级景区的数量统计指标进行评价;二是该地区旅游资源对外影响力,可通过对世界级、国家级、省级旅游景区的数量统计指标进行评价。

2.城市旅游市场维度下层指标

旅游市场是旅游产品供求双方交换关系的总和,本着代表性与可行性原则,本文选取的影响旅游市场发展的指标为:第一类体现相对市场占有率的指标,分别为旅游业经营业绩和游客停留情况;第二类体现市场增长率的指标:分别为旅游业接待能力,和旅游业输送运输能力(吞吐量)。

3.城市社会发展水平维度下层指标

通过文献研究进行指标的筛选,选定以下四类指标:一是体现城市经济总体发展水平的指标,城市生产总值(GDP)、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二是体现居民生活水平的指标,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三是体现居民健康医疗保障水平和社会服务水平的指标,医疗卫生机构数量、社区服务机构数量;四是体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指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城市绿地面积。

4.城市旅游环境维度下层指标

本文注重探讨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选定指标如下:一是体现自然环境的指标:废水排放量、废气排放量空气质量达到二级天数占全年比率;二是体现社会环境的指标: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博物馆数量、普通高中在校生数量、年交通事故发生数。

参考文献:

[1]王永锋.基于生态位的城市竞争理论与实证研究[D].河南:河南大学,2007.

[2]石丹.基于生态位的区域旅游竞合发展理论与应用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4.

[3]李付娥.基于生态位理论的中原城市群旅游竞争力动态分析[D].河南:河南大学,2009.

[4]祝晔.江苏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及其空间差异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5]袁立梅.区域旅游资源生态位测评与开发策略研究[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09.

[6]党春梅.京津冀区域旅游生态位测评及协调发展策略研究[D].河北:燕山大学,2011.

[7]陈明生.滨海城市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6.

篇8

关键词: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权重;沈阳市

中图分类号:X21 文献标识码:A

1.生态城市的概念

生态城市的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研究计划中首次提出来的。有关生态城市的概念和内涵先后出现过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将生态城市进行简单化和现实化,第二种观点将城市完美化和理想化。目前,国内外学者普遍接受和认同的是第三种观点。该观点认为生态城市是自然和谐、社会公平、经济高效且具有美感的复合生态系统,强调自然、社会和经济三者互惠共生、协调发展。

2我国现行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1)指标体系不全面,层次结构不合理

生态城市建设体现的是一种广义的生态观,其指标体系的构建应基于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国家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分为系统层和指标层,系统层包括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保护三方面。而其中反映资源和能源利用状况的仅有关于能耗和水资源消耗与利用的4项指标,且分属于不同的子系统。生活垃圾和工业固体废弃物等二次资源的利用化程度,在指标体系中并没有体现。另外,城市的社会发展涉及住房、居民收入水平与分配以及科教文化等多方面,而国家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只列出了城市化水平、采暖区集中供热普及率和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三个指标,不能全面反映城市社会发展状况。

(2)指标体系未分配权重

权重是反映某一指标在整个评价体系中相对重要程度的定量分配,而国家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中并没有考虑各指标对实现生态城市总目标的权重,并且指标权重的分配得当与否,关系到整个指标体系能否客观反映考核对象的实际。

(3)指标体系不能体现各城市的特点

国家颁布实施的指标体系虽能够反映城市发展的共性,但却体现不出城市发展的特性。例如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指标均以万元GDP为基准,只有新鲜水耗是以单位工业增加值为基准,不能很好的体现沈阳市这种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全国重工业基地的工业发展状况及发展过程中环境污染程度和资源利用率。

(4)生态市创建考核方案不合理

现行的生态市创建考核方案是环办[2005]137号文件《关于印发全国生态县、生态市创建工作考核方案的通知》,该考核方案存在两个问题。一 、方案中的指标体系是环发[2003]91号文件《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中提出的,而2007年已经对原指标体系进行了调整,现执行的是环发[2007]195号文件《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修订稿)》,而新的指标体系颁布实施后,仍没有针对该指标体系的考核方案出台。二、现行考核方案中对基本条件和各项指标的赋分方法是“达标满分,不达标零分”,无法体现考核年度指标值与标准值的差距或者达标后的先进程度。

3沈阳市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研究

生态城市已成为世界城市发展的主流。然而,生态城市的建设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需要时刻对其进行严格的管理和监督。因此建立一套完整、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一方面旨在建立一套设计合理、操作性强的评价指标体系,使生态城市建设过程可量测、可监督,让城市管理决策部门明晰生态城市发展方向,掌握城市发展阶段和不足之处,以期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另一方面旨在运用该指标体系对沈阳市生态城市建设进展进行评价和测评。

3.1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的建立

基于对生态城市概念和内涵的理解,本研究将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分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四个系统。通过查阅和收集国内外现有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频度分析法,选取出现频率较高的指标,在此基础上进行优选,得到初步的指标体系,然后采用专家咨询法对初步指标体系进行筛选,确立最终的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见表1。

3.2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对于一个包含多因素的评价目标来说,各指标对目标实现的贡献程度是不同的,为了表征这一差别,需要引入“权重”的概念。评价指标的权重是对各个评价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相对重要性的数量表示。科学合理的确定指标权重是评价方法的重要环节之一,权重的大小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综合评价的结果。常用的权重确定方法有专家调查法和层次分析法等。

本研究对子系统权重采用专家调查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四个子系统的权重依次为0.2、0.2、0.35和0.25。对专题层和指标层的权重,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著名运筹学家Saaty T. L.提出的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该方法通过两两比较重要性建立判断矩阵,通过判断矩阵的特征值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值。根据以上方法确定的指标体系权重见表1。

结语

基于对生态城市概念和内涵的理解,针对我国现行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及考核方案存在的问题,本研究以沈阳市为例建立了生态城市建设与评价的多层次分级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的建立可使生态城市建设过程可量测、可监督,也可以运用其对沈阳市生态城市建设进展进行测评,从而推动沈阳市生态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但同时也应指出,该指标体系还有待在生态城市建设与评价的实践中接受检验和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孙忠英,姜华. 基于生态城市理论的城市发展方向探析[J].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2,01:24-26.

篇9

【关键词】统整项目课程;设计开发;组织实施;多元评价;拓展延伸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7)06-0021-03

南方科技大学实验学校一直致力于构建面向未来的统整项目课程。目前,我们的课程团队已经建构的课程模式包括学科内统整、跨学科统整和超越学科的统整。其中,超越学科的统整,是指以某一种综合学习主题为切入点,各学科用学科方式探索,聚焦综合素养提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时间,通常以年级为单位,由学校层面主导实施。

本文将聚焦超越学科的统整项目课程(以下称“统整项目课程”),从主题确定、协同开发、实施过程和学习评价等课程操作层面,全视角介绍南科大实验学校课程团队在课程创新过程中的努力和实践,展现学生在技术支持下跨学科学习过程中的真实学习状态。

统整项目课程的开发设计

统整项目课程的开发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通常由学校发起、引领和推进,以年级为单位开展课程设计和实施,主要包括课程主题的确定、课程架构的设计、课程内容的规划、课程流程的组织和课程资源的准备等方面。

1. 主题确定

在统整项目课程中,关键的步骤是探索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主题。主题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指向课程学习的目的和价值。

我们的课程主题首先融入IB课程(即国际预科证书课程,是由国际文凭组织为高中生设计的为期两年的课程)理念,结合联合国千年发展计划,立足周边真实环境,旨在引领学生关注生态环境、思考自我认知、开展社会探索,分享我们共同的星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目前,学校每个学期、每个年级都开展一个主题的统整项目课程,三年来共完成12个主题的统整项目课程。

2. 开发设计

围绕课程主题,由全体年级学科教组成的课程团队进入课程开发设计。为了充分激发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能力,我们采取了以学科教师担任项目负责人的“课程项目负责制”,以及“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融合课程开发策略。

自上而下,是指团队成员首先要在学校课程引领者的指引下,充分理解课程主题学习对于学生发展的目标和意义,明确课程设计和实施的任务、重点和要求。之后,在课程项目负责人的组织和带领下开展课程开发和设计。

自下而上,则是指课程团队通过多次“头脑风暴”,发挥群体智慧,在一次次思维碰撞中,在一个个问题解决中,一步步实现课程的开发设计。这种“头脑风暴”可以是会议室里的正式活动,也可以是“餐桌对话”,还可以是随时随地关于课程的交谈。

统整项目课程的组织实施

统整项目课程的组织实施是将课程的规划和设计转变为学生真实学习的过程,这是课程的目的和重点所在。在我们学校,一个主题课程通常会持续4~5个星期,以“集体大课”拉开帷幕,以“课程展示活动”作为结束,而在课程开启之前,我们还需要在物资采购、资源链接、环境建构等方面进行相应的准备。

(一)课程准备

1. 课程专题家长会

课程专题家长会,就是课程团队向所有家长解读课程主题的目的和价值,呈现课程实施的内容和流程,突出需要家长理解、支持、参与和注意的方面。其目的则是要形成家校教育合力,为学生营造统一的、良好的课程学习氛围和环境。

2. 学习空间的重构

我们在开展统整项目课程时,非常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与课程主题相融合的学习空间的重构。这样的学习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独特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使学生在不同复杂程度下学习并加深理解,进而支持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意义建构。比如,一年级在开展“全球生态和世界文化”课程时,在校园的大墙上铺贴10平米大小的世界地图,上面可以粘贴植物和动物模型。而且,随着课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丰富的学生学习作品将把教室、校园装扮得越来越具有课程特色和文化意味,从而真正构建起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空间。

3. 主题阅读的开展

阅读是整个课程学习的底层支撑,贯穿整个统整项目课程的各个阶段,而且是从课程正式开启就已经开始,为学生的课程学习作好暗示、铺垫和积累。在课程的不同阶段,阅读具有不同的内容、特征和意义。课程开启前后的阅读是人人参与的广泛阅读,帮助学生整体了解课程所涉及的概念或内容;分组之后的主题阅读帮助学生对感兴趣的部分进行深度了解和理解;而基于问题的个性化阅读则具有探究性质,由学生个体兴趣决定其广度、深度和输出形式。

(二)课程活动

统整项目课程通常以“集体大课”拉开帷幕,以“课程展示活动”作为结束,之间约四个星期的课程学习则是由分组教学、分科教学、场景学习等不同课堂教学形态构成。

1. 集体大课

所谓集体大课,顾名思义,则是整个年级的所有学生一起上课。我们开展集体大课的目的主要有三个:一是引领学生对于课程内容作整体了解;二是激发学生对于课程内容深度学习的兴趣和渴望;三是帮助学生在整体了解的基础上选择深度参与的组别,从而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开展深度学习。

集体大课中的教师们既是“团队伙伴”,又是“竞争对手”,各自使出浑身解数,力图把本组的内容呈现得精彩有趣具有吸引力。集体大课之后,全年级学生打破原有的班级界限,自主选择,在随后四个星期的分组教学时,进入自己感兴趣的小组开展深度的课程学习。

2. 分组教学

在分组教学课堂里,学生能够更广泛、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和内容,能够获得更深入地参与、体验和启发,能够与来自不同班级但具有相同爱好的伙伴分享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因此,分组教学是统整项目课程中学生最期待的部分。

比如,在一年级“职业体验”课程中,艺术组的学生将对歌唱、乐器、绘画、纸艺等艺术形式进行尝试和体验,而科学组的学生则更多的是开展科学小实验和小制作……“全球生态和世界文化”非洲草原组和温带落叶林组的学生会分别研究两个不同地域的生态特征、动植物、食物链……

除此之外,分组教学的另一个重要意图是要引领学生开启新的一轮个性化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全球生态和世界文化”课程的分组教学总共三次,分别聚焦动植物探究、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建构、区域文化的探究,并对学生提出学习任务和方法支持。分组教学特意安排在每周的周一,学生有整整一周的时间用于研究小课题、搜集资料、制作作品并作好分享准备。

3. 分科教W

统整项目课程中的分科教学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明显的区别,前者既是以学科目标为导向的学科教学,又应该是强调以主题探究为目标的统整教学,既聚焦学生的学科素养,又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

图3所示二维码链接的分别是语文、美术和科学的分科教学视频。本学期,学校发起了“统整项目课程全国教师培养计划”,一、二年级课程全程全国直播,全国17个省市85所学校参与本计划。这三节课则是来自一年级“全球生态与世界文化”课程。

纵观整个课程的实施过程,课程团队必须将集体大课、分组教学、分科教学融为一体,而不同的课堂教学聚焦点不同,但又互相联系、互相支撑,共同作用,以使得整个课程具有继续性、顺序性、统整性和均衡性,同时也兼顾了课程的垂直关系和水平结构。

统整项目课程的多元评价

在统整项目课程学习过程中,我们对学生的学习评价焦点由学生“知道什么”转向学生“能做什么”。通过观察学生在回归真实生活的学习情境中的学习表现、学习作品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水平,也在某些学科进行随堂测试以观察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水平,从而形成过程性、表现性及测验性评价相结合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的成长型思维模式。

1. 学生的学习作品

学生在分组学习、学科学习中,制作了大量的学习制品。这些学习制品为学生的每一个进步都提供了真实证据,关注的核心是对学生的真实的评价。

在课程推进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建立学习成长档案袋,包括纸质版和电子版,及时收集学习资料,记录真实学习过程。

2. 学生的课程展示

课程展示日是统整项目课程的盛大节日,分为学习展示和课程展演两部分。

学习展示是学生将自己最满意的学习作品呈现在各个学习空间,供同伴、家长及来宾观看和讨论。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深度解读,讲述学习故事和制作过程,表达自己对课程中概念、知识的理解和情感。

课程展演则是全年级学生聚集在一起,分组表演各组独具特色的节目,艺术形式不限,但表达的内容和思想则与课程主题相贴合,依然是艺术与主题的完美结合。

3. 家长的观察反馈

学校作为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必须是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学校课程、学校管理。一个统整课程的完成也是由勇于奉献的教师、家长与学生组成团队,共同完成。因而,我们学校特别注重提醒家长观察孩子的课程学习,收集家长的反馈,从而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进行综合评估。

总之,超越学科的统整项目课程,是由学校主导、课程项目负责人负责、课程团队协同合作,共同设计和实施的。整个课程将集体课、分组课、分科课等多种课堂形态进行有效融合,为学生提供统整课程学习的学习空间、阅读资源、技术支架,使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得以实现,并开展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和测试性评价,既聚焦学生的学科素养,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南方科技大学实验学校)

参考文献

Robin Fogarty. 多元智能与课程整合[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James A. Beane. 课程统整[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查尔斯沃斯. 3~8岁学生的数学经验[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篇10

关键词:城市生态公园;生态建设;发展对策

0 引言

一个多世纪以来,世界城市化加骤,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同时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加速,城市自然生态受到人类强烈干扰,城市原有的自然生境和自然景观逐渐消失,城市生态平衡失调,人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城市公园是城市中最重要和最具代表性的园林绿地,我国目前多数公园主要强调美化和造景,将公园等同于花园或旅游点,自然景观多被人工景观取代[1]。走人与自然相协调的发展道路,建设城市生态公园正是缓解城市生态问题、建设人与自然、环境共存的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手段。

近年来,众多研究者对城市生态公园的概念持有多种阐述[2-6],总结其共同点是利用市区的荒地或废弃地以及城郊地区,在保留或模仿地域性自然生境的基础上,以保护或营造具有地域性和自我演替能力的生态系统为目标,选择乡土树种,建立自然的、生态健全的景观,提供了一块自然化的城市绿地。城市生态公园与一般的城市公园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其“生态性”[6],是以城市生态保护与恢复为前提规划设计的城市绿地。以便将更多的野生动植物引回城区,恢复和重建乡土动植物种群,满足城市居民与大自然接触的需求[4,7]。

我国城市生态公园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现阶段我国城市生态公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还不成熟,使得各城市在生态公园建设过程中没有一个可以参考的评价标准,只能从视觉、感性上模糊的判断。只有少数成功的案例可以参考,如成都的活水公园、中山市岐江公园等等[8],但大多建设成的生态公园,虽然冠以生态公园的帽子,其实并不符合生态建设的内涵,生态公园建设标准及如何发展等问题,还需要我们综合多种手段不断研究探讨。

1 目前城市生态公园存在的问题

1.1 忽视生态性的内涵

生态,即尊重自然。城市生态公园的第一属性是其自然性,也是城市生态公园建设的核心与内涵。生态性就是城市公园不仅要为市民休闲、娱乐、游憩提供重要场所,而且要更好地发挥健全城市生态系统和恢复生物多样性的作用。但许多城市生态公园建设等同于以往传统的城市公园建设,生态性基本不突出,或对其冠以“生态”的帽子,以假乱真;或表面上追求“生态”, 却重视美观与统一,用人工景观代替自然景观,大量运用观赏植物,不分析其生态适宜性,也没有通过栽植乡土树种或地带性植物形成具有自我演替能力的生态系统。

1.2 追求商业化、大尺度

早期的城市生态公园是利用城区的小块荒地或废弃地以及城郊地区,通过引进乡土植物及抗逆性强的物种等进行改建,1977年建成的伦敦William Curtis生态公园,表明小块空地建造生态公园的可行性。城市生态公园的规模与功能是密切相关的,对于生态保护和修复而言,当然面积越大越好。但这往往与城市用地紧张形成矛盾[9]。但发展至今,大多城市生态公园在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同时大肆宣传成为旅游胜地,植入了更多的商业色彩,里面的农家乐,采摘园,游乐场才是最为突出的主题。生态恢复与保护成为其中的附属品,人们是为了旅游而来,而不是感同身受地去享受大自然给予我们的乐趣。而为了使利益更大化,我们更多的是有意识的选择地段较好的一块地而并非荒废质地作为生态公园的用地,为了炫耀业绩,还必须是大尺度才能成为集多种功能与一体的良好展示与经营,这本身就与其初衷有所违背。

1.3 本土特色的建设不明显

我国各地环境不同、文化背景、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趋向都有差异,而这些地域特色差异也应体现在城市生态公园的设计中。拿来主义与复制主义很具有中国特色,对城市生态公园的成功案例的模仿是城市生态公园速成的根本,求新、奇、洋、假,大规模引种非本地树种,人为控制乡土树种,从而使得丢失了其本土特色,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千园一面”的现象。

1.4 忽略现场条件,缺少人的参与

生态公园是将城市空置地转化成自然化的公园,是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合理利用和拓展。那么建设中就要依据空置地的自然条件与景观布局而建设,而不是人为地制造景观无山而堆山,缺水而引水。

城市是人口的集中分布区,城市的自然保护必须注重公众的参与,具有社区保护的特点[10]。因此,生态公园在体现其自然性特点的同时,需要得到广大市民的参与认可,并在休闲游憩过程中参与保护,才能体现其价值。这些都是城市生态公园和传统的城市公园所不同的。而现今大多生态公园在设计和管理过程中,都没有进行民意调查或邀请民众参与管理监督。

2 城市生态公园发展对策探讨

2.1 合理的营建理念

城市生态公园是利用市区的荒地或废弃地以及城郊地区,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技术,借鉴自然植被的结构和过程,以保护与恢复当地的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如俞孔坚等设计中国广东中山市岐江公园,运用生态原则,通过综合设计,将城市原有的工业或商业废弃地环境改造成一种良性发展的动态生态系统。这是中国城市生态公园的成功典范,也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营建理念。

2.2 天人合一的追求

在物质生活日益提高的今天,人们返璞自然的愿望越发强烈,城市生态公园正好为城市中忙碌的人群提供了接触自然的重要场所。如何选择、安排满足人的回归自然要求,就要通过合理的“介入形式”,使人对自然的保护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最后得以重建自然[11],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所以说在城市的生态公园,对于生态的保护与修复,不应以隔离人的活动为代价,而应遵循生态原理,合理介入,引导人的活动,创建天人合一的心灵家园。

2.3 生态观念的充分运用

如何才能更好地突出生态设计,是城市生态公园建设的关键。能量守恒定律与生物圈的物质循环,给予了我们最好的启示,风能、太阳能都可以很好运用到生态公园中,以实现生态公园内动力系统的自给自足。建立蓄水池回收雨、雪和充分利用园区湿地系统进行部分城市污水处理,利用这些非常规水对园林植物进行灌溉,可节约和保护水资源,实现园区内的水循环。另外,园区内的落叶及可分解的垃圾及公厕内产生的污秽都可转化成有机肥以改良土壤等等,这些生态建设的开发利用,可以使我们充分享受着“绿色”能源。

2.4 合理的生境设计与创造

城市生态公园要最大程度的接近自然,就必须有最为合理的生境设计与创造,最为关键是植物群落的合理配置和营造,借此就要结合当地现存的生态特征、利用状况和潜力,选择适应当地气候的乡土植物和地带性植物,通过生态演替规律,创造充分利用自然繁殖的植被和多种演替阶段的生态系统,形成自然的、生态健全的景观,以满足各种生物生存的合理生态位,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为野生生物的觅食、安全和繁衍提供良好的空间,增加物种潜在的共存性。也可结合食用园林的设计,配置果树、浆果、灌木和蔬菜等,为人类和鸟类提供食物,将园艺和绿化相结合[12]。

3 结语

城市生态公园的建设中,由于理论和经验的缺乏,难免会出现一些偏差,走一些弯路。但只要善于总结城市生态公园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在今后的发展建设中,通过合理布局, 以生态保护和恢复为前提,结合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和促进城市生态格局的改善、环境质量的提高和居民生活水平的进步,就能建设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有完善服务设施,集健身娱乐、景观艺术、文化教育、休闲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城市生态公园。

(收稿:2013-07-06)

参考文献

[1]俞孔坚,吉庆萍.国际“城市美化运动”之于中国的教训(下)[J].中国园林,2000,16(2): 32-35.

[2]张庆费,张峻毅.城市生态公园初探[J].生态学杂志,2002,21(3):61-64.

[3]朱子斌.城市生态公园--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J].广西园艺,2005,16(6):14-15.

[4]黄国宝.城市生态公园[J].福建环境,2003,20(6):88.

[5]陈立新.城市生态公园--营造生态性城市绿地系统[J].中国科技信息,2006,(20):208-209.

[6]邓毅.城市生态公园设计方法探悉[J].南方建筑.2004(02):50-52

[7]Jaclyn. Nature Areas for City People [M].London: Ecology Unit,1990:73-87.

[8]俞孔坚.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中国歧江公园设计[J].新建筑,2001(5):17-20.

[9]周翔.浅析城市生态公园设计[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7(24):72-74.

[10]赵振斌.试论城市的自然保护及绿地建设途径[J].现代城市研究, 2002,2: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