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指导范文

时间:2023-12-05 17:55: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阅读教学指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阅读教学指导

篇1

关键词: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9-039-1

阅读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它不仅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获取英语信息和运用英语的能力,同时还能促进学生想象、记忆、概括、推理等能力的协调发展。然而当前阅读教学中经常有诸多的问题困扰着广大的小学英语老师:学生对阅读课兴趣淡然,很难调动学生以高度的热情投身于阅读中;阅读教学陈词滥调,方法单一;阅读课堂教学死水一潭,没有活跃的思维,学生感觉不到阅读的乐趣,阅读教学效率低等等。小学英语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英语阅读的兴趣,加强对学生阅读技能的训练,促使学生能够主动阅读、快乐阅读。

一、插图预测,设疑激趣

课文插图是语篇小学的好帮手,教师如果能在语篇教学中有效利用课文插图在语篇教学初进行预设,将有效激发学生对语篇教学的探索欲望,激发学生强大的内心驱动力,提高语篇教学的效率。例如在译林版《英语》三年级下册Unit8 We are twins的story time的教学中,教师若能充分利用插图1进行设疑Why are so many people? 让学生对课文插图进行细致的观察,学生通过观察就能发现故事发生的背景Open Day。语篇教学中有效利用课文插图的教学策略不仅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带领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语篇探究之中,同时顺理成章地有效激活学生相关知识的背景知识,带领学生在语境中学习语篇,使得语篇教学轻松有效。

二、略读精读,理清语篇

英语阅读教学要走出传统教学偏重于语言知识的教学弊端,带领学生从语篇整体走向语篇细节,重在带领学生理解语篇、理清语篇脉络,在语篇理解的过程中感悟英语语言知识。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运用略读和精读的教学策略的使用,优化各种组合方式的训练,指导学生多方位的阅读,逐步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1.“观”中略读,鸟瞰“森林”之美

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各种方式的略读,让学生快速浏览整体感知语篇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在略读感知的过程中,教师通过一些与主体相关的整体性问题,带领学生通过观看动画、听课文录音等方式,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阅读,获取语篇的主要内容,为高效阅读加足马力。在译林版《英语》三年级上册Unit7 Would you like a pie?的story time的教学中,笔者就通过问题“What are the students doing?”,让学生在观看动画的过程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引出语篇主体情境picnic,帮助学生迅速进入语篇情境,快速准确地了解语篇的主要内容,从而在阅读的起始阶段就带领学生站在高处鸟瞰整个“森林”。同时生动活泼的动画也使得学生的阅读之旅变得巧妙无比,变乏味为有趣,让学生主动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去。

2.“文”中精读,走进“森林”深处

精读是要求学生在语篇内容中查找出特定的细节内容。在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语篇内容基础上,再通过问答、判断、选择、填空、跟读、模仿、表演等细读、品味语篇,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对语言、句子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学习,拓宽学生的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促使学生语言能力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例如在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3 It was there的教学中在引导学生整体理解It is Sports Day. Su Hai and Su Yang are looking for the camera and the films.后,通过小组合作读、自读划线、填写表格等方式带领学生进一步走进语篇深处,体会一般过去时It was there a moment ago. They were there just now.的表达方法并通过趣味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这样的精读处理让阅读教学走向高效。

三、思维导图,引导复述

篇2

【关键词】阅读教学 计划系统 针对高效 认知水平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81-01

学生发展的内涵亦包括学生能主动发展,并为其可持续发展和终生教育奠定基础。笔者结合具体语文教学实际,致力于将高效深度解读的阅读理念渗透于语文学科阅读指导中。

一、依托文本特点,有效引导阅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新课程理论尤其强调语文教学的功能性,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笔者认为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应该侧重于从客观知识灌输到主观能力的提高。特别是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笔者尤其重视学生自主阅读的科学指导,将科学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全面科学教育教学目标,以确保语文学科自主学习的科学性与高效性。

所以,在自主阅读指导中,笔者秉持科学教育的理念,尝试从计划性、系统性和针对性三个方面对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进行指导。

(一)计划性指导

计划性指导是指在指导学生过程中结合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生个体特点,制定符合学生个体的学习计划,并能有条不紊进行自主学习。平时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阅读名著,品味经典,注重对学生自主阅读的指导。如高一上半年我建议学生按顺序先后完成《红楼梦》、《边城》、《呐喊》、《茶馆》五部名著的阅读任务。为有计划性实施,我指导学生及时梳理文章情节,要求学生按照作品故事情节的发展,提炼概括章节纲要并形成读书笔记,有利于宏观了解作品脉络和文本主题,达到总体认知和全面了解的阅读目标。

附:学生阅读计划表实例

(二)系统性指导

系统性指导是指按照知识点分布情况对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指导,凸显对知识点深入系统探究。如在名著阅读指导中,注重从主题到人物,从谋篇布局到艺术技巧等几个方面进行系统阅读,鼓励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度解读,尝试使用比较分析法进行人物剖析,争取更透彻把握文本,更深入进行文本价值开发和总体评价。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家》时,引导学生对《家》中人物进行比对,也鼓励学生将《家》中人物、主题等方面与其他作品进行对比。所以,我在同学的读书笔记中看到:有同学将《家》中鸣凤与《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命运进行比对;有同学将《家》中鸣凤和《红楼梦》中晴雯进行性格对照;还有同学把《家》的背景和主题与《四世同堂》比较分析;从人物出身、性格、际遇、命运甚至作品的价值观等方面对人物进行点评或解读。经过系统指导,学生对人物把握更全面、更到位、更具体、更深刻。

学生阅读名著之人物形象比较实例:

晴雯与鸣凤

同样身处社会底层的《红楼梦》中的晴雯跟《家》中的鸣凤,他们都在封建社会的牺牲品。晴雯出身低微,却率真热情,英勇刚毅、蔑视权贵、敢怒敢言,坚贞不屈,在“抄检大观园”中,晴雯的作为,是她反抗封建的具体体现,她的行为是叛逆的,最终在残酷的封建统治下结束了生命。晴雯走了,带着对统治势力的愤愤不平和众多遗憾。

鸣凤在高家所受的一切苦难在她自己看来是命中注定。”在森严的封建社会等级制度下,她安守仆人的本分,面对令她五雷轰顶的事实,这位弱女子毅然纵身跳进湖中,以死抗争封建大家族和不公平的命运。

(三)针对性指导

针对性指导,是给学生以明确的学习方向和具体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教师统筹安排下,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例如,在指导寒假语文自主学习时,侧重于借鉴经典渗入写作,设置了用阅读来引导写作的能力训练环节,启发学生认真学习名著中的艺术构思及艺术手法,并尝试模仿借鉴,现学现用,活学活用。例如,阅读《家》这部作品时,我引导学生模仿“鸣凤之死”这一情节中的细节描写,学习“瑞珏分娩”章节中的环境渲染等等。就语文学科而言,通过这样的实践,同学们既增加了名作名篇的阅读兴趣,也提高了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升了个体的文学素养,可谓收效显著。

二、尊重主体认知,激发自主阅读

高中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为:“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阅读环境,提高阅读能力。”但笔者调查得知,绝大多数高一学生对高中语文自主阅读的认识,模糊不清,使阅读成为理想化。因此,针对语文学科自主阅读,老师应建构高效阅读环境。

笔者在充分了解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基础上,参照学生的语文基础、个人兴趣、阅读水平及其他个性特征后,采取学习小组集中研讨方式进行自主阅读,自主学习。让学生在集体学习中逐步养成独立自主阅读,自主学习的习惯,使其在集体自主中学会学习,学会阅读,从而提高个体阅读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实践下来,已经达到自主阅读预设目标。

读书小组心得交流:

(1)陈飞:最深切的体会是很多年轻的生命惨死于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毒害下。处于长房长孙的位置的高觉新,没有追求幸福的空间。一切都只能是“性格决定命运”。

篇3

【关键词】小学阅读;朗读指导

1 教师范读感染学生

要提高W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切奏、停顿和速度,轻后果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特别像《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送总理的悲痛情景,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意。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已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2 依据教材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 就高级来说,在指导朗读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篇的教学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尤其像《草原》、《林海》、《可爱的草塘》等这类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表情地朗读。如教学《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叫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就文体来说,课文中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就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朗读指导。如朗读感情浓郁,语言优美,笔调活泼的《桂林山水》,就必顺采取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来朗读,从而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抒发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的情感。

3 重点段落着重朗读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当读到《难忘的一课》中的“这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和“我紧紧地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但是想不到还有什么话,比他刚才教给孩子的那句简单的话,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这些语句时,教师就要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然后反复朗读,要求把带点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来,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这个礼堂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中国自己的伟人,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谊使作者的眼睛湿润了。也确实只有“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才能表达作者当时的全部感情。

4 熟读成诵激发兴趣

篇4

朗读是一种最重要、最经常的阅读方式,是阅读教学中的基本环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训练的地位是非常突出的。

任何文章都是用来表情达意的,因此正确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是指导朗读的基础,准确把握文章的情感倾向,紧紧抓住文章中的情感是朗读指导的出发点。

一 在朗读角色语言时,注意前边叙述语的指示

叙述语言中的提示语,常常表达说话人(角色)的精神状态,思想主张情感倾向。在读这样的句子时,应特别注意分析品味提示语。如:亲切地说,老师严肃地说,老板有气无力地说,刘胡兰斩钉截铁地说,小槐树悄悄地说,像这样的句子,学生只要弄懂提示语的意思,体会出语句中的情景,学生朗读起来一般就不再感到困难了。这种方法在小学低年级的朗读指导中尤为经常。

二 从情出发,看文达意,分析句子中应重读的音节

重音的目的在于强调,在指导朗读中,应把表达文章思想内容和情感的重点词语,处理成重音。

这里应指出,重音切记不要太多,而且是相对的,应注意欲重先轻。

三 创设与课文情感相一致的情感氛围,确定句子或文章的语气或语调

朗读中的语调和文章的思想情感甚密,只有具备了真情实感,才能读出恰如其分的语调,在指导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共同创设与课文情感相一致的情感氛围,才能收到较好的朗读效果。

此外,还应注意停顿、速度等朗读技巧的训练,这些也都应该在把握文章内容和情感基础上进行指导,这里不再赘述。

四 要十分重视朗读能力的培养

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同其它能力的培养一样,也有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循序渐进,不断提高的过程,但同时也有自身本质的特点,因此,朗读能力的培养应特别注意如下几方面:

1.朗读能力的培养要早抓,并且越早越好。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大凡朗读较好的班级无一不是从早抓起。

2.注重朗读的评价,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也常常知道读得好坏,但好在什么地方,不好在什么地方,很难说清。因此教师要特别做好朗读的评价,并逐渐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评价应以肯定优点为主,这样有利于保护他们朗读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激发他们朗读的兴趣,并配以诸如朗读比赛的一些活动,在班级形成好的朗读风气。

3.充分发挥范读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范读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水平,好的范读是最好的朗读指导,对朗读水平较低的语文教师,可发挥课文朗读录音和班级读得较好学生的辅助作用,这样既可提高教师的朗读水平,也有利于学生朗读能力培养。

篇5

朗读指导是语文教师的一项基本功,也是培养学生读书能力的一个手段。阅读教学只有通过行之有效的朗读指导,才能锻炼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如何贯彻课程标准理念,搞好阅读教学,笔者谨借此文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

二、摒弃纯情技术的朗读指导,追求有效的朗读训练

阅读教学不能只注重技巧的指导,朗读质量的高低、能力的强弱,不是技巧能够解决的问题。这是因为朗读是一种理解和体验,朗读过程中伴随着对作品思想感情的体验和语言形式的感悟,学生会在心里自然而然地掀起情感的波澜。笔者常发现在阅读课堂上,一些教师总是喜欢向学生传授如何处理语句的节奏、语气、语速、重音等问题,这种纯技术的朗读指导果真能有助于促进学生走入文本,唤起内心的情感体验吗?答案是否定的。有效的朗读指导注重的是学生内心的体验,注重引导学生领悟语言文字中饱含的情感与思想,将“导”与“思”、“读”与“悟”有机地融为一体,使之互为影响、互相促进。譬如,教学《桃花源记》,笔者首先要求学生放开声音,响亮地朗读课文,尽可能地读清楚,吐准字音,并做到节奏分明、抑扬顿挫、语句流利。学生逐渐进入朗读状态,读得摇头晃脑,似乎进入了课文描写的意境。然后,笔者请不同层次的同学作展示性朗读,其他同学来点评。接着,笔者要求学生“译读”,即一边读课文一边结合注释,领悟句子意思,并把个人难以理解的问题作上标记,等到交流时解决。学生按笔者一边轻声读课文,一边进行标画;有的两人合作,一读一译。笔者巡视,不时向学生投去赞许的目光。学生自读完毕,笔者要求各学习小组推荐一位学生作为发言人来畅谈阅读体会,全班同学一起分享阅读成果,交流并解决困惑。根据学生回答,笔者和学生一道进行评价、补充、纠正。通过这样的朗读和评价,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笔者又要求学生朗读课文1到3自然段,边朗读边想象,进入课文描绘的意境,表达出自己对桃花源优美的景色、淳朴的人情的体味。这样,通过几番朗读,学生初步从整体上领略了桃花源的美好景致,为第2课时的细读品味,找美点、赏美景、悟美情奠定了基础。

三、通过平等“对话”,交流、分享自主阅读的体会

篇6

【关键词】阅读教学 朗读 学生 能力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所以,教师要重视阅读教学中朗读的指导,帮助学生有效朗读。

一、利用教师范读 感染学生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切奏、停顿和速度,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特别像《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送总理的悲痛情景,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意。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已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依据教材 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

就高年级来说,在指导朗读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篇的教学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尤其像《草原》、《林海》、《可爱的草塘》等这类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情地朗读。如教学《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叫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就文体来说,课文中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就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朗读指导。如朗读感情浓郁,语言优美,笔调活泼的《桂林山水》,就必顺采取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来朗读,从而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抒发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的情感。要朗读《鲸》这样的说明文,那就截然不同了。因为《鲸》是用具体数据来说明鲸的外形特点与生活习性的。如果还照《桂林山水》那样的节奏、语调、语势、情感来读就欠妥。这种文体的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层次清楚。从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从读中发展思维和语言,就达到目的了。

三、重点段落 着重朗读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当读到《难忘的一课》中的“这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和“我紧紧地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但是想不到还有什么话,比他刚才教给孩子的那句简单的话,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这些语句时,教师就要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然后反复朗读,要求把带点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来,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这个礼堂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中国自己的伟人,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谊使作者的眼睛湿润了。也确实只有“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才能表达作者当时的全部感情。又如《第一场雪》中的第六自然段,生动形象地措绘了雪后迷人的景象,突出了雪景的绚丽多姿。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着重指导学生读好其中的儿化韵,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到雪后的自然美,读出作者当时对雪后美景的喜爱之情。

篇7

李宜进

在阅读教学中,注意从写段的目的出发,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段落,逐渐将构段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总结出构段的规律及方法,可以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作能力。

一、从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出发。

教师在段的教学中要有段的训练意识,善于利用典型课文中的典型段落进行卓有成效的训练。比如《难忘的泼水节》一文中的第三自然段,在讲这段时可以这样设问:(1)这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2)每一句话的意思是什么?(3)这段话主要讲什么?(4)这段话是按什么关系连结起来的?当讲完这段话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出学习方法:先看看这段有几句话,再想想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最后把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想一想,他们共同说明一个什么意思。通过这样的训练,既教给了学生读段的方法,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二、从关键词句与全段的联系出发。

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寻找中心句、总起句、总结句,有利于学生概括段意的能力。例如:《猫》一文,在熟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扣住总起句:“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课文围绕总起句动用了三个自然段,分三个方面叙述了猫的古怪性格:“‘老实——贪玩——尽职’;‘高兴时——不高兴时’;‘勇猛——胆携”。学生通过分析、比较,领会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就是该段的段落大意。又如《一夜的工作》一文中可围绕中心句:“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去分析课文,推出工作劳苦表现在:工作量大,工作任务重,工作时间长;生活俭朴表现在总理办公室陈设简陋,一夜工作后的食物很少。从语段的教学中,学生以具体事例体会到的高尚品德。

三、从段落之间的关系出发。

读文章不仅要会正确地划分段落和概括段落大意,还要懂得段落之间的关系,即一段一段之间是怎样连接起来的。特别要注意两点:(1)注意一段话里面的内容联系。如《凡卡》的第一段写圣诞节前夜老板去做礼拜和凡卡跪在作台前边写信,老板不在店里凡卡才有写信的机会。(2)要注意段与段的联结点。如《彩色的翅膀》第一段写信号兵小高探亲回海岛时带了一纸箱的小昆虫,作者感到好奇。第二段写了作者参加尝瓜会和听到一个西瓜不平常的经历,知道小高保护小昆虫的原因。第三段写作者在第二天天亮时看见一只蝴蝶正对着朝阳扇动着彩色的翅膀,预示着战士改造海岛的胜利。 三段之间的联结点是小昆虫,也就是战士们热爱和改造海岛的情感意志。又如《再见了,亲人》一文中一个典型的场景,写法大致相同。教学时,指导学生读懂语段,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然后弄清三段之间的并列关系。

篇8

一、重视使用多媒体范读,读中领会语言文字的意思及思想感情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师生才能情不自禁的共同进入角色。当然,除教师范读也要重视多媒体范读,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心理学研究表明:初入学儿童自控能力差,注意力维持时间短,单一的朗读形式容易使学生疲劳和厌倦。所以,要根据不同的训练内容和目的要求,有针对性的采用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分角色读、老师范读、多媒体领读等,力求学生百读不厌,每读一次都有收获。而儿童的模仿性又很强,教师作适当的、及时的范读和多媒体配图的领读是不可缺少的,在范读时,要注意把感情、语气以及音调的高低,速度的快慢示范给学生。例如,在教《小竹排在画中游》一课时,是这样领读的:先用轻轻的语气,节奏较慢的语调领读“小竹排,顺水流”,并结合多媒体的音乐和图片将学生带入诗的意境:接着欢快的领读“鸟儿唱,鱼儿游”,用声音渲染快乐的气氛;领读“两岸树木密,禾苗绿油油”,则用欣喜的语气诱发学生对景物喜爱之情;最后充满激情地高声朗读“江南鱼米乡,小竹排在画中游”将学生的情绪推向。跟随老师的领读,学生读着读着情不自禁的陶醉了,一个个犹如置身于美丽的江南鱼米之乡,亲身感受着那里鸟语花香的动人美景。实践证明:学生十分喜欢听以及模仿老师的范读,教师的示范作用和多媒体配合得好,学生的朗读水平就提高的快,教师的正确领读和多媒体多姿多彩的画面并配上音乐,将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了富有感彩的口头语言,《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的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送总理的悲痛情景,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很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己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同时可采用多媒体中的原文范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根据教材内容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基本功,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 。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的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注重使用多媒体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

一年级的学生,语言正处在发展阶段,掌握的语言材料不多,不易完整的表达出他们的意思,更难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我先引导学生读出课文中的语句,在反复熟读的基础上,再教给他们按照回答问题的形式用文中的语句引导回答。这样,学生回答问题表达的确切,说的流利、畅通,帮助学生在读流利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又使用多媒体电子黑板展示课文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说的训练,做到朗读与理解课文内容有机结合,读说相得益彰。

就高年级来说,在指导朗读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教学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尤其像《草原》、《林海》《可爱的草塘》等这类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情的朗读。如教学《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的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同时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草原的美丽画面和悠扬的蒙古歌,一下拉近了学生和文本的距离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三、重点段落着重朗读

课文中的重点段落,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并使用多媒体中的技术,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熟读成诵激发兴趣

如《少年闰土》,作者用简练、朴实的文笔,刻画了一个勤劳朴素,健康活泼,聪明可爱的农村少年形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朗读这种阅读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多次与文字接触,让闰土的可爱形象逐步地再现在学生的脑海中,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那么,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讲读、理解人物形象时,可让学生边轻声朗读边思考下面的问题:

1、作者指导闰土要来自己家中,心情如何?闰土来了,作者的心情又怎样?

2、作者是怎样描写闰土的外貌和性格的?

3、从闰土的外貌和性格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农村少年?

通过以上的朗读和思考,学生对闰土的形象已有了较深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自由读、小组读、同桌互读等,让学生熟读课文。

篇9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外阅读;教学指导

1新时期初中英语课外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学生阅读主动性不高

在新时期初中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初中生对英语课外阅读不重视的现象。不能将英语课外阅读当作学业的一部分,并且阅读主动性不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初中生学业压力过大,英语课外阅读时间较少,不能够合理安排课上与课下的学习时间。二是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英语成绩效果不佳,严重影响了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三是初中生自我约束力较差,阅读需要平静的心态与坚持的恒心,但因学生自制力较差,无法安静与坚持进行英语课外阅读。

1.2盲目选择课外阅读材料

目前,初中生在阅读材料选择上,主要依赖于英语教材配套的练习题或者理解题,阅读材料渠道较单一,从而降低了初中生英语课文阅读量,不利于提高英语水平。与此同时,初中生对英语课文阅读的理解存在偏差,认为课外练习则是课文阅读,普遍存在题海练习中进行课外阅读的现象。另外,从市场角度来看,英语课外阅读书类型较多,学生在选择阅读类型上容易出现盲目性,不利于对英语难易程度以及词汇量的把握,往往会出现所选阅读类型超出了自身的理解水平,在花费大量时间阅读的情况下,还不能有效的提高英语学习水平。

1.3课外阅读指导不到位

在初中英语阅读日常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英语课外阅读的引导就是督促学生多做英语阅读理解题,忽略了对文章的写作风格、逻辑结构以及语言特色等方面的研究。在粗放式与单一式的阅读教学指导下,学生无法灵活运用阅读策略来阅读不同体裁的文章,不利于学生阅读技能的提高,更无法使学生从阅读中获取愉悦感与成就感。英语课外阅读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阅读类型,但是教师如果一味的采取粗放式的阅读教学方式,不仅不利于引导学生对阅读策略的掌握,更不利于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

2优化新时期初中英语课外阅读教学指导策略

2.1指导学生合理制定阅读计划

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当指导学生合理规划课外阅读,并且明确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教师应当从阅读材料选择——阅读时间安排——阅读过程管理——阅读后评价反馈整个过程进行指导。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制作阅读卡,并每周分发给学生,对英语课外阅读进行短时间的管理,通过每周反馈的阅读卡进一步了解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并表扬与鼓励按时完成课外阅读的学生。从对学生评价的角度来看,教师应当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例如:口头评价、书面评价、学生互评以及自我评价等,使其学生能够充分的认识到在阅读过程中取得的进步,学生在尝到阅读带来的愉悦感时,在无形中会增强学生的阅读自信心与成就感,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动力。

2.2科学合理选择课外阅读材料

在初中生英语课外阅读中,阅读材料作为阅读的基础条件,对增强学生阅读兴趣与提高阅读效果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英语教师根据初中生的特征与阅读能力,科学合理选择课外阅读材料。一是选择难度适中的阅读材料,作为初一学生而言,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为主,建议学生选择篇幅较短、语法简单的英语童话故事,而初二与初三的学生可以适当的选择一些英文报刊。二是选择内容丰富的阅读材料,初中生英语课外阅读材料需要具备一定的赏析性以及拓展性等,选择叙述类、描写类、应用类以及议论类等形式的体裁。三是选择情感体验丰富的阅读材料,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热情。

篇10

一、专题引领,形成阅读素材

课外阅读应有所依据,关于阅读资源的难度与广度的选择,应当切合初中生的语文基础,突出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为此,教师不妨联系教材,以课内阅读为支点而进行阅读辐射,从而形成专题引领。课前预习环节,学生可以根据专题目标及教师的书目推荐,通过图书馆、网络等资源,自主搜集与专题相关的阅读资料,形成一系列的阅读素材。

以苏教版7年级下册的“莲”的专题为例,其目标是搜集有关“莲”的诗文,培养语言的感知能力、想象能力、欣赏能力和对其文化内涵的领悟能力,通过“赏莲――咏莲――读莲――议莲――写莲”,能够对“莲”的形象及其蕴含的文化内涵,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解读。在“莲”的专题目标的引领下, 学生搜集了王昌龄的《采莲曲》、郑谷《莲叶》、李商隐的《赠荷花》、欧阳修《采桑子》、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诗文,构成了丰富的阅读素材。当然,学生的资料搜集多是庞杂而无条理性,教师应当在学生搜集资料的基础上,针对课外阅读的时间安排、目标预设、训练条件及学生基础等,合理筛选并适当补充,以确保阅读素材的优质与适量。

二、精心设计,注重方法点拨

初中生在课外阅读方面的深度与广度有待加强,这就需要教师对课外阅读教学进行精心设计。通过教师引领与自主阅读,初中生关于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体验加深,从中获得了情感共鸣,形成了审美思维的建构。针对阅读素材,教师可以从内容、结构、写法、修辞等角度加以引导,使学生结合诗人的身世感慨,从“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中感悟出花与叶的两种不同的命运。

学生从《爱莲说》中感悟到:周敦颐以荷花喻君子美德,借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来赞美高洁脱俗而不媚于世的卓然自主的品格。教师可以因势利导,让学生比较《爱莲说》与王昌龄的《采莲曲》,从中把握两者所托之物“莲”相同而所言之“志”却不同:王昌龄以荷叶的“任天真”是品质,歌颂真诚而不虚伪的美德。同样与《爱莲说》类似的是唐人陆龟蒙的《白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陆龟蒙诗咏白莲,从“素花多蒙别艳欺”一句生发新意,却没有黏滞于色彩描写,更没有着意于形状刻画,而是写花之精神,“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以虚笔写神,花之精神若隐若现,栩栩如生。借吟咏白莲的精神之淡雅高洁,抒写白莲内心的幽恨,流露出诗人隐居中孤高寂寞而自伤迟暮的情怀。对于中学生而言,教师的方法点拨,有助于学生从文章义理角度对阅读素材进行理性的鉴赏、品评、思考,提高学生自身的阅读素养。

三、激发兴趣,强化阅读互动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大量的阅读能够培养学生思维,促进青少年的心灵成长。然而,课业负担的加重,往往使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被挤占,不少学生更乐于通过手机等途径,进行浅层次的信息浏览或碎片化阅读,而不愿意思考探究,进行有意义的深度阅读。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当在课外阅读教学中,丰富阅读形式,以竞赛、故事、辩论、板报等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强化阅读互动,进而将阅读成果展示出来,有的展示“古文人眼中的莲”,有的探讨“莲与佛教的关系”,有的分享爱情诗中的“莲”与“怜”。

在“莲”的专题阅读中,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在班级内部或小组之间,进行诗文有奖竞赛,比比看谁搜集并背诵的关于“莲”的诗词多,谁掌握的关于“莲”的知识多,谁能以声传情将诗文中的关于“莲”的情感读出来。在教师的指导下,不少学生纷纷加入到主动阅读的行列中,自主搜集关于“莲”的诗文,对其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并在小组内部交流与分享,甚至有的学生能够别出心裁地以幻灯片的形式,将其素材加以整合,融入自己的理解与思考,形成图文并茂的“莲”文化阅读专题。

四、注重反思,推动阅读拓展

阅读是一种基于自身体验感悟的个性化行为,而系统的素材资源、多元的鉴赏技巧、丰富的交流形式等,都不能够覆盖学生的个性化的感悟与体验,更不能替代学生自身的阅读反思。初中生的课外阅读反思,不能简单地以“我学到了什么”作为标准,使其沦为大而空洞的形式总结。而是应当以仿写、扩展等为依据,选取阅读素材中的难度适中而特色鲜明的词句作为范例,让学生以此为依据形成阅读拓展,将句式、修辞、写法等鉴赏技巧以写作的形式逐步内化,或以读书笔记或随笔的形式将阅读感悟记录下来,在阅读拓展中不断提升写作功力,形成自身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