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教学的融合范文

时间:2023-12-05 17:55: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阅读与教学的融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阅读与教学的融合

篇1

一、准确定位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关系

阅读与写作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两大难点,这两方面教学效率低下往往会制约语文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教师要重视这两个方面的教学研究,他们都是建立在对汉语言文学精华进行深入感悟、内化和表达基础上的学习架构,深入阅读可以帮助学生走进文学作品内心,感悟其方法技巧,而作文教学则是将内化的技能技巧表达出来。

二、创新理念,让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相融合

如果将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分裂开来,是极不利于语文教学开展的。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重视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结合语文教学整体目标,积极尝试将两者融为一体。笔者在教学中重点抓住四个方面,有效促进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融合

1.在阅读教学中传授写作技巧

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开展深入的研究阅读,从阅读中感悟作者高超的写作激发,尤其是要将所感悟的技巧技法融入到自身的作文写作之中。在《背影》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课文中隐藏的情感线索,开展分析研究,并把握教材如何运用细节描写与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和表达情感的。为了增强学生对这两方面写作特色的感悟,教学探究题中专门设置了相关内容,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并在全班开展交流。有了这样的基础,学生对教材中高超的写作技法理解更加深刻,并且可以内化吸收为自己的写作技巧。

2.运用仿段巩固课堂所学技巧

开展当堂阅读分析感悟之后,教师可以将所学习感悟的技能技巧在课后进行巩固,最为常见的方式就是借助于仿写的形式掌握和巩固。在课文分析总结之后,笔者鼓励学生进行仿写,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手法,选取相类似的题材开展写作,在这一过程中活学活用。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笔者发现通过仿写活动可以实现两个方面的显著功能,一是可以巩固阅读分析中的写作技巧理解,另一方面也有效促进了学生仿写能力的提高,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中实现仿写能力快速提升。

3.作前指导环节运用阅读引导方法

提高作前指导的生动形象程度,也是提升作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面,许多教师采取的范文示范法就是非常好的路径,笔者在教学中选取范文引导学生开展分析,分析的方法充分借鉴了阅读教学法,让学生对范文进行分析研究,立足于文章的结构、表达手法、题材选择、详略安排以及修辞手法等诸多方面进行讨论研究,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从自己的角度开展分析。每一位学生都可以踊跃表达自己的观点,深入理解和把握文章整体写作特色,这样的分析理解既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有了深入的分析作为基础,接下来开展提纲撰写活动则会非常顺利,学生实现了能力的有效迁移。可见,阅读教学方法与作文教学方法也是一脉相承、相互贯通的。

4.组织专题研究打通两者融合通道

阅读与写作在整个教学工作中相辅相成、互为促进,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学习经验技巧交流,让好的做法在全班进行推广,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笔者组织学生对如何高效开展阅读、如何提高写作能力两个方面分别进行了交流,接下来组织学生分析阅读学习和作文学习之间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如何将两者融合起来。学生对此有着自己的实践和体会,对阅读学习中感悟写作技巧、作文创作中参考写作技巧方面具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进而在阅读学习与作文学习中做到游刃自如。

三、对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融合的思考

篇2

一、课外阅读能够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阅读中,课外阅读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学习兴趣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这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在口语交际和理解方面的能力提升上,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实际课外阅读的教学中,教师尤其应该加强对课外阅读的重视,明确其重大意义,肯定起对作文能力提升的作用。实际教学活动中,课外阅读比大纲规定范围之内的内容更具吸引力,这与大纲内容的宣教式有着直接的关系,并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其进行拆分解读,这使学生失去了对阅读的积极性。相比而言,课外阅读有关的内容则更加精彩和耐人寻味,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更加喜欢语文。同时,其分析和辩解能力得到提升,在实际作文写作中,学生能够充分吸收和引用这些内容,一方面提升了作文的厚度水平,另一方面还使作文更加可读。从而充实了小学作文,使其作文免于“形式化”的通病。

二、课外阅读能够提升学生作文的社会意识

识字和理论、作文并不是语文教学的全部内容,社会实际、生活等才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目的就是“学以致用”,同样的,语文教学也是如此。只有将生活作为语文教学的基础,小学生在作文写作的过程中才能具有丰富的素材资源。如果语文教学脱离了生活实际,小学生写作的作文将会成为单纯的文字重复堆叠。学生在作文写作的过程中,其社会意识的提升主要靠课外阅读来实现,并且,学生的社会意识也会通过课外阅读而得以提升和培养,使学习、作文、社会、教学四个方面联系起来,赋予作文以思想。有着“小社会”之称的学校在本质上与真实的社会区别非常之大。独生子女在当前学生中占据主体,他们很少有机会能够接触社会。学生了解社会的唯一途径就是课外阅读。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更多了解国家、世界时事,使学生视野得到扩展,使其社会责任感得到提升,让学生能够更多的接触社会上的诸多事物。学生在此类课外阅读的帮助下,可以更加充分地了解自己的生活,对自己生存的环境与氛围产生充分的熟悉,学生只有了解生活,理解生活,才能提升作文的社会意识,才能让作文活灵活现地表现出自己的社会视野。

三、课外阅读能够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量

学生所储备的知识量对学习语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课外阅读则是 解决学生知识储备不足的有效方法,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不H可以学习更多的汉字,还能锻炼写作和语言水平,使知识量得到提升。学生通过课外书的阅读能够认识更多的生字,运用更多的语言,写作的素材也可以得到积累。与此同时,学生对情节、场景和心态等进行描写时,也可以充分借鉴课外书的经验,这将极大的丰富学生日常写作的素材,使学生的大脑得到丰富。在阅读课外书籍过程中,学生能够学习书中描写情节、刻画人物的写作技巧,充实自身的写作技能。教师可以在这方面作为一个协助者,让学生将看到的描写人物或环境的语言记录下来,积累成写作素材。

四、课外阅读有助于提升人文素养

篇3

首先,传统的阅读教学,教师的教案写在备课本上;多媒体阅读教学的教案则写在软盘上。教师反映,敲击软盘并不省时,反倒比过去花费时间更多。

其次,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或者师生共同研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深刻含义。多媒体阅读教学则是教师点击鼠标,学生仰望大屏幕,听变成了看。虽然也听,但多是在精美音乐的伴奏下进行的,听的是著名播音员的朗读,看的是一幅幅精美的图画。

第三,传统的阅读教学,教师以课本为本,引导学生仔细玩味,潜心揣摩,言有尽而意无穷。多媒体阅读教学则将对文字的鉴赏变成了对图像的欣赏,文字的核心地位动摇了。

第四,传统的阅读教学,注重师生的书写训练。教师在黑板上富有线条流动美的书写会给学生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多媒体阅读教学则直接显示印刷体,字更加规范了,但少了活的书写过程。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损失。汉字只有直接书写才能觉解其奥妙。

第五,传统阅读教学的课堂是可以灵活变化的,具有可调性。可调性是阅读教学的源头活水。多媒体阅读教学,预设性加强了,机械性加强了,教师必须按照课件的设计按部就班地向前推进。课件的暂留性、闪动性无法让学生作更多的课堂笔记。

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究竟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第一,增强了趣味性。学生阅读课文需要激发兴趣,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传统的阅读教学,教师一枝粉笔一张嘴,一张黑板一本书,形式比较单调,如果教师的讲课缺乏吸引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不容易被调动起来。多媒体教学展示给学生的是一个色彩缤纷的世界,好像引领学生走出了狭小的教室,奔向大自然的怀抱。这里有啁啾的鸟鸣,有眩目的花朵,有潺潺的小溪,有巍峨的高山;这里有著名的影星,有栩栩如生的形象,有紧张的情节,有美妙的音乐。对此,学生兴趣大增,越是低年级的学生,积极性就越容易被调动起来。

第二,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情境教学的开展。实践证明,情境教学是行之有效的。情境教学需要生成学习的境界,具有一定的课堂情节,使得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多媒体技术完全可以满足师生的这一要求。比如教学《海燕》,那聚集的乌云,那汹涌的波涛,那飞翔的海燕,都可以借助动画变成现实,学生就像站在大海的岸边,亲眼看见勇敢的海燕直冲云天的画面。这种效果对于学生理解课文无疑是有益的。如果再播放著名演员的朗诵,就更加激动人心。

在看到多媒体教学优势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它带来的严重问题。

第一,传统阅读教学是以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直接阅读来完成教学任务的。直接阅读语言文字意味着在学生和文字之间,不需要媒体中介。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发明创造。汉字在数千年漫长发展历程中,数遭磨难而没有中断,表现了强大的生命力。热爱祖国就要热爱汉语,就要以对汉语的直接学习为基本途径。汉字本身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属于表意文字,每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学生学习汉字,可以受到很多有益的启发,可以激发起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学习并掌握汉字,这是中华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如果将图像、声音代替学生对汉字的直接学习,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在多媒体技术下,学生对汉字的认读和书写受到了严峻挑战,这真的令人担忧。

第二,传统的阅读教学建立在学生语言学习的基础上,离开了语言学习,就谈不到阅读教学了。语言是学生理解课文的载体。无论什么样的课文,学生必须先阅读它,然后才能有教师的教。离开学生的阅读,只靠教师的讲析,实践证明是违背阅读规律的,应当摒弃。如果把语言转换成图像,学语言变成看图像,这跟教师讲析灌输在本质上没有两样,只是由教师满堂灌变成了机器满堂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势必影响到学生对文本的直接阅读——学生读书的时间少了。可以这样说,阅读教学中的任何改革,如果减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时间,那肯定不会是健康的改革,也必定不会有好的结果。反之,无论运用多么先进的教学手段,只要能够促进学生的阅读,那就是好的改革,就会取得好的效果。这是由语文课的性质决定的。

篇4

关键词:音乐媒体;触发点;突破点;生长点

音乐是一种比较古老且具有一定感染力的艺术形式,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意境的创造,也是情感的凝结,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激发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合理运用音乐媒体可以通过音乐来营造特殊的教学情境,渲染课堂气氛,从而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语文知识,提升教学效率。

一、音乐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音乐媒体主要指录音机、电视、手机、电脑等,特别是在新媒体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十分广泛。音乐媒体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指的是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巧妙地运用音乐媒体融入音乐,使语文课堂不仅自然又增添艺术色彩。这一教学模式的提出和运用,能够弥补小学语文教学中对情感因素关注的缺乏。音乐媒体具有较大的艺术魅力,不同风格的音乐对人们产生的影响不一样,像快节奏的音乐能够让人们心情愉快,舒缓优雅的音乐则能够促使人们心情舒畅,而比较低沉的音乐则能够引发人们的忧伤,精神萎靡不振等。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音乐媒体是新课程改革时代下的必然要求,音乐艺术能够“以情优教”,具有神奇的感染力,可以帮助教师渲染课堂气氛,营造教学情境,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识和了解;能够辅助教学,提升教学效率;还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从而提升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性认识。

二、音乐媒体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策略

1.携情入境,捕捉深度融合的触发点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思维方式不成熟,看待事情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通过音乐媒体运用音乐艺术来构思巧妙、想象奇特地导入教学内容,携情入境,捕捉深度融合的触发点,不仅可以充分调节学生的情绪,还能够拉近学生与课文之间的距离,能够为语文课堂奠定一个良好的情感基础。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内容,主要是其情感价值与人文内涵,注意发现和捕捉教学内容中的情感触发点,创设出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与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课堂情境,从而促使学生能够快速融入语文课文的情境中。

2.情文共织,寻求深度融合的突破点

在教学过程中,不少语文课文的情感世界比较深邃而广博,而小学生由于受生活阅历、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等限制,往往无法真正深刻体会语文课文中的情感世界,无法真正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借助音乐媒体,运用音乐艺术来展现文本内容,使用情文共织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寻求深度融合的突破点,就能够使教学内容得以延伸与释放。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时,课文内容主要讲的是修建青藏铁路的重重困难,为了让学生感受青藏高原的恶劣环境,教师可以运用音乐媒体给学生播放《天路》这首歌曲,让学生在聆听歌曲的旋律和歌词时,达到情文共织,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到课文的深刻情感。

3.情溢于文,挖掘深度融合之生长点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音乐媒体,通过深度融合音乐艺术来辅助教学,提升教学效率。音乐艺术不仅可以传递思想情感,并且还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其表达效果甚至比语言文本更加丰富和深刻。小学语文教师运用音乐煞尾,能够引导学生随着音乐的余音而思绪飞翔,延伸自身的思想情感,加深对语文知识的拓展认识和理解,从而情溢于文,挖掘深度融合之生长点。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忆江南》这首词的教学时,教师在朗读这首词时,可以运用民歌的形式对其进行歌唱,以此来达到情溢于文,挖掘深度融合的生长点,加深学生对这首词内容的理解,可以对词中所描述的场景进行想象,从而提升语文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深度融合音乐媒体开展教学活动,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要求,能够渲染课堂气氛,营造一定的教学情境,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语文知识内容,提升教学效率。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科学合理地运用音乐媒体,通过音乐艺术辅助教学。

篇5

关键词:文本互涉理论;阅读教学;促进作用;实施策略

阅读教学作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逐渐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现阶段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与文本互涉理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实践证明文本互涉理论不仅开启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大门,同时也使得阅读教学的模式日趋多样化,改变了传统阅读教学单一死板的教学现状,是今后高中语文阅读发展的主流趋势。

一、文本互涉理论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促进作用

文本互涉的本质涵义在于指涉和映射两个层面,在对单独文本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寻找到不同信息之间的参照点,在交互指涉中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文本互涉理论建立在文本信息关联性基础之上,这对高中阶段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施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及实践指导。阅读内容与知识本身存在着联系,这就需要我们在文本互涉理论指导下形成必要的发散性思维,在阅读中探索不同文本之间的关联,加深对内容的感知和理解。

高中阅读教学中文本互涉理论的引入实现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有效对话,是体现文本、编者、读者三个层次内在联系的有效途径,这一联系并非阅读所得,而是在感受文本情境的同时对自我感觉的一种归纳。文本互涉理论在实践过程中对于学生自身文学修养以及阅读能力也提出了一定要求,这对提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大有裨益。

二、文本互涉理论指导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文本互涉理论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施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即准备阶段、诱导阶段、融合阶段和巩固阶段。不同阶段阅读教学中文本互涉理论的研究内容自然不尽相同,需要形成与之相对应的教学策略。

1.准备阶段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互涉理论的准备阶段主要表现在阅读教学的备课与预习环节。备课环节教师需要根据特定的阅读教学内容来对教材及实施手段进行仔细研究,体现不同阅读文本之间的关联性,类似文本的主题、人物、事件等都可作为对学生课堂引导的有效手段。预习作为教学设计的环节之一,需要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形成必要的问题意识,对教师的课堂指导作出回应。

2.诱导阶段

诱导阶段是文本互涉理论对于阅读教学的一种意境呈现与营造效果。从文本细节出发,教师应为学生呈现出与阅读内容相对应的阅读氛围和意境,体现对文本字句的有效剖析,创设最佳的文本阅读空间。此后便是从文本内容中寻找特定的关联点,实现对阅读内容的互涉和映射,这是语文阅读教学中实践文本互涉理论的关键环节。

3.融合阶段

融合阶段是文本互涉理论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核心阶段,也是体现文本互涉理论实施效果的关键程序。融合阶段教师需要正式将文本内容与目标文本进行体系构建,实现不同文本间的内容互涉,引导学生深入探索文本的隐秘涵义。生活文本是对文学文本的有效升华,将学生对于文本知识的理解提升至审美境界,进而领悟更加深刻的人生寓意。

4.巩固阶段

文本互涉应用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巩固阶段主要表现为课内外阅读任务的布置,无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都应当将自我总结贯穿于阅读始终,在对文本进行有效解读的同时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课外阅读任务布置时应尽量引导学生回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文本互涉引导程序,让学生掌握必备的语文阅读技巧,并在今后的文本阅读中注重自我阅读方法的完善。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作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实施环节,在学生综合素质形成方面意义重大,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一定程度上也是语文学习水平的显著提高。文本互涉理论对于阅读教学的启示作用不仅表现在阅读手段方面,而是从阅读教学的形式与内容对学生阅读能力进行全面干预。从文本互涉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四个实施阶段来看,文本互涉的目的旨在从深层次阅读中发展学生潜在的探究意识和能力,这对提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施效果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安玫.语文课程文本价值研究报告[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9(3).

篇6

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关键是组织学生沉下心来自主阅读,阅读后可探讨、可引导、可提问、可揭示等等,方式多样,关键是学生要真正地独立地去看、去读、去做笔记,即便个别学生效率很差,但只要认真去投入阅读了,在集体阅读氛围的感染下,习惯渐渐巩固,水平日益上升,尽管可能上升的幅度不明显,但也是一种真正的学习。

我个人认为学生阅读的前提是要有明确的目标,学生要知道通过这次阅读所要解决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去读,所以教师在布置阅读任务前,应根据教学需要,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在阅读中熟悉教学内容,同时解决教学任务。

我们学校现在采用的是目标导引下的小组合作式学习,也就是导学案教学的。历史导学案正常设计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自主学习,先是阅读教材,完成自学填空;

如:自主学习,完成自学填空

1.的导火线:

2.的口号: 、

3、的结果――取得了 。

北洋政府被迫 ,罢免 的职务,拒绝 。

4、的历史意义:

是一次彻底的 ,

因为 在运动中起了先锋作用,中国 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发挥了主力军作用。运动波及全国广大地区,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它扩大了 的传播,促进了与中国工人的结合。标志着 的开端。

第二部分:探究部分,深入细读教材,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1.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仍然摆脱不了被侵犯的命运?

2.结合后期的领导者理解新的区别(领导阶级、群众基础、指导思想、革命目标)

例如,在上到《北方民族大融合》这一课时,在介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的时候,得让学生明白在改革前,北方已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的趋势,从而为讲述北魏孝文帝改革打下基础。

我首先提问学生,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北方出现了什么新现象呢?然后指导学生看教内容。经过思考,有个学生很聪明,举手说“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因为标题上就写的很清楚,于是我进一步追问他:那什么叫民族融合啊?这下他傻了眼,赶紧开始翻书找寻答案,他马上说:民族融合具体我解释不了,不过比如,少数民族穿汉族的衣服,汉族人穿少数民族的衣服就是民族融合的表现。我表扬了他的反应快,也希望他和其他同学继续思考:民族融合除了服饰上的互相学习之外,还包含哪些内容呢?什么叫民族融合呢?

这个时候,学生都在辛勤的“啃”着书本,但书中的材料少,语言叙述的过于概括,导致学生无法直观的深入的体会民族融合。待学生感觉到自己明白了,好像又有点不是那么明白的时候,我出示了一系列教材中的图片,可能学生在阅读课本的时候没有注意到。我说,“我们先暂停思考到底很么是什么是民族融合,太抽象了,我们来欣赏几幅图片,一起先去体味以下当时北方民族融合的情况。”

每出示一张图片,我都把图片中的故事,图片反映出的内容详细的给学生介绍。随着故事的介绍以及直观的图片刺激,学生对当时的民族融合有了更深刻的情感体验和更直观的认识。而且在讲解图片的过程中,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都在传递给我很好的信息反馈:他们很喜欢去品味古人的生活细节,很喜欢去了解当时民族融合的各种表现。讲完后,学生意犹未尽,问:还有没有其他图片啦,真有意思!说明学生已经深刻的理解了什么是民族融合,在这个基础上,我只要稍微归纳总结,学生就能非常好的取理解民族融合这个概念。用教材中的图片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消除学生在学习历史时历来普遍感到教材比较抽象、枯燥的隔膜感,让一段一段的历史一下子在学生的心中“活”了起来,站立了起来。

确实,学生的阅读能力对于历史课堂的教学至关重要,但目前的学生阅读能力水平不高。很多学生在阅读时只是简单的看,而没有真正的用心去分析历史材料所蕴含的信息。还有的历史材料来源于历史史料,那么学生更是无法理解,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兴趣,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多种方式、手段,通过图片、音像等教学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产生阅读的动力。把知识的传授融入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中去,尽量使教学过程像娱乐活动一样吸引人。

篇7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融合要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

每个学科都有其固有的知识结构和学科特点,它们对学生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小学语文教学最大的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结合。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我们在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融合的过程中,不要喧宾夺主,让现代化的手段代替了语文学科本身所具有的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这也是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融合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

二、根据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合理的进行两者之间的融合

语文课程设置一单元为一系列,每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大至相同,单元教材设计以读书为核心,将说话、写字、作文加以整合。同时,语文学习涵盖拼音应用能力、听话能力、说话能力、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六个主要能力指标。信息技术融入的目的就是通过教材的扩充与教法的创新,对学生能力提高有所促进。所以,在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进行融合时,一定要考虑所教授的内容,不能为了显现信息技术的先进性而忽视学科教学本身的内容,更不能为了信息技术的完美性而牺牲语文学科本身的教学。同时,也要考虑到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融合信息技术是为语文教学本身而服务的,在融合的过程中,先要想到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与语文教学内容产生差距,更不能因为信息技术的运用冲淡语文教学。如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我们知道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图画书是重要的阅读教材,凝练的文字、细致的绘画,图文相辅相成,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促使其进入故事的情境中。良好的画本对学生语言的发展、美感的培养、阅读兴趣的启发、行为的控制、文化的认识,都有相当大的帮助。进行画本教学常受限于图书的数量,无法人手一册,而教师手持画本又受限画本大小与展示位置,无法使全班学生结合图画引发联想,而通过信息媒体的融入则可以直接以音频或视频的方式进行呈现;而如果将学生应该阅读的内容,全都以音视频的形式出现,就削弱了学生阅读的过程,造成了信息技术运用无法显现阅读的特性的情况。我认为,最好利用数码相机或扫描仪将图画保存成JPG文件,加上文字,通过PowerPoint制作成幻灯片进行教学,这校做就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的功能。

三、只重视直观的演示忽视语文学习本身过程。

篇8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读书指导课;学科整合;优势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益推进和高考改革紧锣密鼓的进行,有意识考查读书的情况,包括对课外阅读、经典阅读、阅读面与阅读品味的考查,渐渐步入了语文教学的课堂。这样,一个很大的命题便提了出来“:今后,我们怎么教语文?”与此同时,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使得知识也不再以单一的文本形式来传递,而是融入了声音、图片、影像等多种媒体,知识内容的丰富与传递形式的多样不仅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引发了一场教育改革和学习革命。“课程融合”应运而生,现代教育技术和读书指导课的学科整合优势也越发凸显。

一、现代教育技术和读书指导课的融合,有利于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积极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平台,拓展学生学习和创造的空间,支持和丰富语文综合性学习……”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已成为新课改的必然诉求。在网络环境下,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提供基于文本、语音、图形和视频等多媒体的教学支持,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多侧面地展示教学内容,画面逼真、色彩鲜艳,化虚为实,变静为动,使深奥抽象的文字具体化、形象化,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走进寓言世界》时,将寓言故事配以古筝曲《渔舟唱晚》,动画、超链接网页等方式,学生在课上新鲜十足,课下则掀起了阅读寓言的热潮。

二、现代教育技术和读书指导课的融合,有利于扩大学生课外阅读的范围

现代生活中,学生可阅读的内容是多样的。阅读对象不再拘于文本,ppt图片、声音、影音视屏等资料,超链接的使用,使学生的阅读对象从书本走进生活,从单一走向多元,并使他们跨越时空,体会在书中神游的乐趣。同时网络的信息容量大,方便快捷的查询功能也扩大了学生的阅读范围。如在读书指导课上,我们借助电子阅览室,让学生自由查阅所需资料,学生们走进安徒生的童话世界,了解冰心的仁爱思想,感悟老舍的京味魅力……电子阅览的方便快捷吸引着学生广泛地阅读,又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它迎合了现代学生学习新知的习惯与喜欢接受新事物的心理。在读书指导课上,我们还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改善绘本阅读形式。绘本作品多是一些看似简单的图画和寥寥数语,学生自己看,往往一遍足以;但在读书指导课上,教师把它扫描后做成课件,引领着学生从图画到文字反复阅读,效果则大为不同:低年级学生从《猜猜我有多爱你》中读出了爱的伟大,学会体悟亲情,懂得感恩回报;中年级血红色学生从《吃噩梦的小精灵》中明白了父爱如山,做事要坚持,甚至了解了世界各国的特色;高年级学生则从《我爸爸》中看到了爱就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中,学会了从点滴中体会爱。信息技术的运用,使绘本走进了各个学段学生的阅读生活。

三、现代教育技术和读书指导课的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多种学习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和读书指导课的融合,是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共同来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里,学生就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同时现代教育技术也为学生提供了锻炼各种能力的平台。

1.课程的融合培养了学生思考交流的能力

传统的读书指导课多“师讲生听”,发言也常集中在部分学生身上,久而一些反应慢的学生就有了依赖性思想,成为课堂的“忠实听众”。而在学科融合中则可以利用网络教学的交互性原则,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网页中的“创作论坛”进行交流。教学中,教师对整个教室电脑进行监控,边讲解边指示,控制教学的全过程,及时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指导个别学生学习,实现双方交流。如:在教学读书指导课《我爸爸》中,教师创设一个网页,学生读完书后,打开一个论坛,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无论孩子的语言纯朴还是优美,内涵简单还是丰富,独立完成还是二人合作,所有的孩子都能够表达自己看法,写下自己的感言。教师从中挑出写得好的进行交流,孩子们也从论坛中互相学习。

2.课程的融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现代教育技术和读书指导课的融合中,学生“变身”为学习的主人,学习内容、方式、顺序完全由学生来确定。如在“走进冰心”的教学中,学生先键入“冰心”,有关冰心的图片资料的网页就展现在眼前,学生自由浏览链接的相关文本和资料,自主展开学习。课堂上,你可以看到所有学生都在参与教学,成为学习的主人,汇报时更是丰富多彩:学生不但看了大量的图片,还欣赏了冰心其他作品,感悟了她博大的爱。这节课不仅扩大了阅读量,体现了信息技术的先进快捷,更让人感到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之强,收获之大,产生了平日课堂教学无法达到的效果。当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支撑改革和创新已成为很多教师的追求。这种追求只有完美整合、融入到教学中,才可能更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从不同角度依托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

篇9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文化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80042

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在高中英语阅读学习过程中,不应当局限于词汇和语法知识的学习,还要注重语言背后所承载的语言背景和文化信息内容。由于不同语言所表达的社会文化不尽相同,因而,要向学生传授阅读文本中的文化背景知识,提升学生对文化背景的敏感性,使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熟悉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语言特征和文化习惯,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的必要性

在我国长期的英语教学中,存在对社会文化元素重视不足的问题。传统英语教学观念认为,只要学生掌握语言成分的正确用法,就可以获得相应的英语语言能力。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英语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熟练运用英语语言,还要关注社会环境和文化元素的影响性作用,不能再局限于对语言符号的识记、语法规则的机械记忆等,而要将这些识记性的内容与社会文化因素融合。在传统英语教学中,许多学生不会具体应用所学的语言知识,不会将所学的语言知识应用于具体的文化环境之中,从而出现交际过程中的偏差和错误,导致跨文化交际和沟通失败。

在高中阶段的英语阅读教学中,大多选用源自英语国家的阅读材料,其中包含了丰富而深邃的语言文化元素。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实施文化融合和渗透是提升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路径,可以让学生意识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意识到词汇在不同文化环境下的意蕴。学生需要了解相关的西方文化,要注重中西方文化的融合,要理解语言材料中的文化内涵,提升语言学习过程中的跨文化意识,提高英语的语用能力。

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文化渗透策略

(一)注重英语词汇教学中的文化融合

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对词汇的学习和记忆是前提。师生要意识到中西方文化中对词汇的不同用法。教师在教学阅读课文的词汇时,要引导学生认知相关词语的由来。例如,向学生讲解英国的“马文化”与中国的“牛文化”的差别,并介绍相关的词汇。在英语中关于“马”的词汇丰富而有趣,如:talk horse(吹牛),horse and horse(并驾齐驱),get on one’s high horse(趾高气扬)等。而汉语中的“牛文化”较丰富,有一个概括性的词汇“俯首甘为孺子牛”,蕴含着中国汉文化中,牛“吃苦耐劳、勤奋踏实”的形象。

(二)注重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文化融合与渗透

1.导入阅读内容中的文化背景知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对阅读文章中的文化与情感挖掘,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学生的视野,尤其是以文化、艺术、习俗为主题的阅读题材。教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引导学生对阅读课文的精彩之处进行深入的理解。

例如,在苏教版牛津高中英语“The economy or the environment―must we choose?”n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阅读文章中的疑问句“The economy or the environment―must we choose?”向学生传达文化信息和价值观,让学生意识到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不能忘记社会责任,对于环境的保护要有担当,认识到社会发展与环境并不是相冲突和矛盾的关系,而应当是平衡与协调的关系,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情感观念和社会公德意识。

2.补充课外阅读材料,拓宽学生的视野。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选取学生喜爱的课外英文作品或报刊,让学生阅读并收集西方国家的民俗风情、文化习俗等,带领学生畅游于广阔、精彩的文学艺术世界之中,在英美文学作品的课外阅读中,拓宽学生的视野。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拓展 延伸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78-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教学工作对语文学科进行了更新,要求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拓展范围,创建开放型的语文课堂。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接近自然,使语文课堂生活化,帮助学生真正地掌握语文知识,同时提高实践运用的能力。本文主要分析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拓展延伸的必要性,具体内容如下。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拓展延伸的必要性

语文学科属于一个综合性的学科。教师在拓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按照语文学科的特征,重视从课堂走向课外,摆脱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将语文学科加以延伸。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会自觉改变思维方式,逐渐培养创新性思维。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拓展延伸的教学方法具备很多优势,对学生的帮助也很大。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不再局限于教科书,应该重视贴近生活,树立一种“向生活学习”的语文教学观念,扩大语文学习的范围与空间。

1.小学语文阅读实现拓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是小学生必须进行的一项学习性活动,同时也是学生了解、掌握知识的关键方式。小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可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情感的陶冶,而且也有利于提高欣赏文章的能力。

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实际上就是教师、学生与文章三者的对话过程。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阅读教学属于一项重要的环节。只有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小学时期是一名学生正确认识与应用汉语文字的关键时期,语文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培养与提高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也能够独立完成阅读任务。并且,教师也应该为学生创造体验情感的机会,以此帮助学生具备良好的语感。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尽可能多阅读一些书籍,通过使用工具书来完成独立阅读的任务,增强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进一步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2.小学语文教师拓展阅读教学的作用

阅读教学拓展与延伸指的是,根据课本知识适当地展开一系列有联系的内容,比如与文章主题一致的段落或者文字,或者一些与文章有联系的课外内容,这样可以把课本放在一个更开阔的语文知识范围中,能够促进学生加深理解。而且这种开放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语文知识,接触更多的文章,并且获得更多的阅读机会,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学习语文知识,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写作水平也会有所提高。通常情况下,借助阅读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也会随之提高。如果在语文教学中,只依靠课本展开阅读教学是无法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

在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应该适当将课内学习转移到课外,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延伸知识体系。这样,学生会自觉改变思维方式,逐渐培养创新性思维。在语文阅读课堂上,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充分理解课本知识,重视情感体验。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拓展延伸的方法

1.拓展预习

教学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语文教育资源,通过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课前拓展预习能够让学生广泛涉猎与课文相关的信息资料,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建构起属于自己的阅读理解构架。

2.拓展感悟

语文教学应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整合,将课外的学习资源纳入课堂,让学生超越课堂的局限,搜集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料,拓宽语文学习的视野。拓展延伸应该围绕课文和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来进行。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重视拓展与延伸非常关键。语文学科离不开实际生活。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将课堂拓展到课外,并将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相融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发挥好指导者的作用,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尽可能多阅读一些书籍,通过使用工具书来完成独立阅读的任务,增强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进一步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且,合理的开发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水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