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期的保健护理重点范文

时间:2023-12-05 17:55: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生儿期的保健护理重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生儿期的保健护理重点

篇1

新生儿期特点

新生儿娩出后,从子宫内生活转到外界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新生儿身体各器官的功能发育尚不成熟,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差,抗感染的能力弱,易患各种疾病,而且病情变化快,死亡率高。新生儿早期是由宫内过渡到外界生活的适应期,也是生命的最脆弱时期。因此,新生儿是儿童保健的重点时期,尤其是出生后第1周最为重要。

保健要点

保暖胎儿在母亲体内如同生活在温水浴中,其体温比母亲体温略高0.5℃,无需自身调节体温。娩出后第1分钟,由于蒸发失热,体表温度会下降3~4℃。生后最初几个小时内,体温仍有下降趋势,而且受环境温度影响很大。若体温(直肠温度)降至

保暖措施新生儿居室的温度宜保持在18~24℃,湿度保持在50%~60%。冬季环境温度过低可使新生儿体温不升,体温过低可影响代谢和血液循环,故强调保暖。夏季环境温度若过高,衣被过厚及包裹过紧,又易引起发热。因此,要随着气温的高低,随时调节环境温度和衣被包裹。保持室内卫生,空气新鲜,每日应至少开窗通风2次,每次20~30分钟。

喂养指导母亲需哺乳,喂奶的时间和次数以婴儿需要为准,一昼夜不应

随着母乳喂养率的增高,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比例也随之增高。母乳性黄疸是一种无危害性的高胆红素血症,多发生在生后第1周末,持续时间可达3周~3个月。母乳性黄疸的新生婴儿一般情况良好,精神、吃奶均正常,无疾病表现。如果遇到新生儿黄疸较重、持续10~14 天不见消退,排除疾病因素,可暂停喂母乳24~48小时。若停喂母乳后新生儿黄疸程度减轻,则可排除病理性黄疸,母亲可继续母乳喂养。在试验性停喂母乳期间,母亲要坚持每3小时左右挤1次奶,以保持泌乳。挤出的母乳可经过56℃、15分钟加热后再哺喂婴儿,或以配方奶或鲜奶代之。经以上处理黄疸未见减轻者,应立即到医院治疗。

护理

新生儿衣服用柔软的棉布制作,要宽松不妨碍肢体活动,易穿易脱,干燥清洁,冬衣要能保暖。尿布用柔软吸水性好的棉布做成,勤换勤洗,以防红臀。婴儿包裹不宜过紧,更不宜用带子捆绑,最好使两腿自由伸屈。

脐带剪断后残端用碘酊处理,要防止沾水或污染。近年来采用脐带夹,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皮肤注意保持新生儿皮肤清洁,大便后用温水洗臀部,要常洗澡。脐带未脱落时,洗澡不要弄湿脐带,可用75%的乙醇擦拭其根部,预防脐部感染。尿布、衣服最好选用纯棉制品,湿后要及时更换。如发现红臀或颈部、腋下、腹股沟部皮肤潮红时,指导家长用鞣酸软膏或消毒的植物油等涂抹。

最好经常变换,不要长时间的仰卧。俯卧位对呼吸功能有益,但俯卧位时要用平板床,不要用枕头。

预防感染新生儿期尽量减少亲友探望,避免交叉感染。凡患有皮肤病、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及其他传染病者,不能接触新生儿。患上呼吸道感染的母亲或家人,接触新生儿时要先戴口罩和洗手,不要对着新生儿咳嗽。必要时,母亲可用吸乳器将乳汁吸出,消毒后喂婴儿。新生儿的一切用具要经常煮沸消毒。洗脸与洗臀部的毛巾要分开。宣传不给新生儿挤,不擦口腔,不擦马牙,以防乳腺炎和口腔感染。医生要提醒家长不要随便自行给新生儿用药,有病应在医师的指导下治疗。此外,出生后24小时以内要为新生儿接种卡介苗和乙肝疫苗。

感知觉刺激新生儿生后即有看和听的能力,味觉和嗅觉发育已经比较好,皮肤感觉在额头、眼周、手和脚心相对比较敏感。因此,出生后就应该对新生儿进行感知觉刺激,例如对他说话、唱歌、微笑,吸引他的目光追随,抚摸他全身的皮肤。

筛查先天性代谢缺陷病某些先天性代谢缺陷病在新生儿出生时无典型的临床表现而易漏诊。因此,需要在新生儿期进行筛查。筛查的目的是要达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目标。筛查的内容,目前,我国的新生儿筛查项目一般包括听力筛查和苯丙酮尿症及甲状腺低下症筛查三项。若能尽早发现听力问题,可以及早进行康复训练,避免严重聋哑儿的发生。早期发现苯丙酮尿症和甲状腺低下,可以通过及时的治疗避免儿童智力低下的发生。

保健措施

家庭访视进行正常新生儿家庭访视。家庭访视能够早期发现异常或疾病,早期进行干预,从而减少新生儿发生疾病或死亡。

要求全科医生应对本社区或本团队管辖的新生儿及临时居住在本地的新生儿进行访视;高危新生儿访视应由儿保医生协助完成。首次访视前应建立访视卡;每次访视后应将结果记录在“访视卡”中。给新生儿体检前应清洗双手,并应按照程序全面检查新生儿。出生7天以内的新生儿称为早期新生儿,此阶段是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时期,喂养和护理不当都可能造成疾病发生,甚至死亡,应确保对这个时期的新生儿进行家庭访视,并特别注意检查新生儿的情况。

访视时间和次数①对正常足月新生儿进行3次家庭访视。首次访视在出生后3天或出院后3天以内进行,第2次访视在出生后14天进行,第3次访视(满月访)在出生后28天进行。②对早产、低出生体重、多胎、出生窒息、产伤、先天畸形并影响生活能力等高危新生儿,得到报告后尽量在出院当天访视,并且根据新生儿的具体情况增加访视次数。③对体重

设备要求儿访视时,建议最好有以下设备:体温计、体重秤、听诊器、腕表、皮尺、手电筒、消毒压舌板、75%酒精、消毒棉棍、新生儿访视卡、笔。

内容询问和查看分娩记录,了解新生儿喂养、大小便、睡眠、患病及预防接种等情况健康状况。了解出生时孕周、出生体重、有无窒息和产伤等情况。新生儿体格健检查称体重(满月访时)、量体温、计数1分钟呼吸次数,观察精神状态、吸吮、哭声,检查全身各部,重点是囟门、皮肤、眼、耳、口腔、脐部和臀部。

注意检查时不过多暴露新生儿,接触新生儿前清洁双手。

喂养评估询问了解喂养次数、是否存在喂养困难、是否喂其他食物或饮料等。观察一次全母乳喂养过程,评估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含接姿势和吸吮情况等,鼓励纯母乳喂养至>6个月。

篇2

摘 要 目的:分析本地区新生儿死亡原因,提出预防措施,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方法:对市级各县区2009年4季度~2011年3季度92例死亡新生儿情况,组织产科、儿科、保健科室专家采用十二表格方法进行评审。结果:在评审的92例死亡新生儿中,男性高于女性(男70例,女22例),主要死因为出生窒息、早产儿和极低体重,新生儿肺炎,1~7天内死亡的新生儿占533%,未正规产检及产检情况不详的孕产妇63%,且母亲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初中及以下或不详859%)。结论:重点对低文化层次的孕妇加大孕期健康教育及围产期保健管理,加强1~7天新生儿监护,严格执行高危孕产妇分级管理制度,实行高危孕妇宫内转诊,提高基层医院儿科医生的技术水平及新生儿窒息技术,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新生儿死亡率。

关键词 新生儿死亡 评审 结果分析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9.303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is region neonatal causes of death and propose preventive measures to reduce neonatal mortality.Method:Municipal counties of the third quarter,fourth quarter of 2009 to 2011,92 cases of neonatal death situation,the organization of obstetric,pediatric,health department experts with twelve forms for review.Result:Reviewed 92 cases of death of newborn,the higher in men than women(70 cases of male and 22 females),mainly dead because of birth asphyxia,premature children,and very low birth weight,neonatal pneumonia,1—within 7 days of death of newbornaccounted for 53.3%,not regular check—ups and available for check—pregnant women accounted for 63%,and the mother''s education is generally low(accounted for 85.9% of junior high school and below,or unknown).Conclusion:Increase health education during pregnancy and perinatal care management focuses on the low cultural level of the pregnant women to strengthen the 1—7 days of neonatal intensive care,and strict implementation of high—risk maternal classification management system,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trauterine referral of high—risk pregnant women to improve the primary pediatric hospitalthe doctor''s skill level and neonatal asphyxia,thus maximizing the reduction of neonatal mortality.

Key Words neonatal death;review

全世界每年有400万婴儿在新生儿期死亡,其中1/2在24小时内死亡,新生儿死亡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40%~60%。因此减少新生儿死亡是降低儿童死亡率的关键1。而新生儿死亡评审是通过组织专家和相关人员对新生儿死亡病例的诊断、治疗、转诊、喂养及护理等环节进行系统回顾与分析,发现在管理和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2。为了解本市及各县区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对市及下辖的12个县区2009年4季度~2011年3季度92例死亡新生儿的死亡病历组织市级专家进行了分析研究。

资料与方法

九江市及辖区内的12个县区2009年4季度~2011年3季度92例死亡新生儿的死亡报告卡及死亡病历。

评审方法:参照WHO要求的三个环节、四个方面十二表格评审方法进行评审。

结 果

新生儿死亡情况:本次评审的新生儿死亡92例,死亡日期为2009年4季度~2011年3季度,其中男70例,女22例。

围产儿死因顺位:前3位死因分别是出生窒息、早产和极低体重儿、新生儿肺炎。

死亡新生儿日龄分布:

母亲文化程度:小学以下33例,初中46例,高中4例,大专及以上1例,不详6例。

孕产妇产检情况:≤2次25例,>2次34例,未产检11例,不详22例。

死亡新生儿母亲分娩方式:顺产46例,剖宫产45例,不详1例。

篇3

【关键词】新生儿;意外;死亡

新生儿死亡是指妊娠28周后出生的活产儿,从出生到生后28天之内死亡人数。新生儿期是一个特殊时期,死亡率非常高,约占婴儿死亡三分之二,因此,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对降低婴儿死亡率的影响非常大,固原市是贫困地区,意外死亡又是新生儿死亡的前几位死因[1],加强新生儿意外死亡控制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本文对2007 ―2011年固原市新生儿死亡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资料来源: 2007年-2011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数据和妇幼卫生年报数据。

1.2 方法:采用全国妇幼卫生监测办公室统一规定的监测表、卡和监测方法,由妇幼卫生三级网络质控后年报统计人员逐级上报,少数新生儿经死亡评审进一步明确死亡诊断,儿童死因分类依据国家疾病分类ICD-10进行汇总分析得出结论。

2 结果

2.1: 2007-2011年固原市婴儿、新生儿及意外死亡变化情况。见表1。

由表1可见2007―2011年固原市新生儿死亡率由2007年的16.67‰下降至2011年的9.14‰,婴儿死亡率由2007年的20.92%下降至2011年的12.71‰,死亡率亦呈逐年下降,总体5年来分别下降了7.53和8.21个千分点;新生儿意外死亡数由2007年的0.86‰下降至2011年的0.65‰,婴儿意外死亡率由2007年的1.25%下降至2011年的1.02‰,死亡率亦呈逐年下降,总体5年来分别下降了0.21和0.23个千分点;五年来总意外死亡在新生儿和婴儿死亡中分别占6.30%和7.26%,是新生儿和婴儿死亡的主要死因。从图例看出新生儿总死亡率下降幅度较大,新生儿意外死亡率下降比较平缓。

2.2: 2007和2011年固原市婴儿、新生儿及意外死亡下降程度。见表2。

由表2可见2007―2011年固原市新生儿、婴儿死亡率分别下降了45.17%和39.24%;意外死亡率分别下降了12.79%和5.60%,新生儿、婴儿总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意外死亡率下降不如总死亡率下降明显。充分说明控制意外伤害死亡是我们降低婴儿死亡率的主要方面。

2.3:固原市2007―2011年82例新生儿意外死亡原因及死亡时间。见表3。

从表3看出:死亡原因中呛咳致死占64.63%,其次是捂死的占32.93%;死亡时间集中在6天之内的占70.73%,其次是死于7―13天的占18.29%。

3 讨论

3.1 在婚前医学检查时要以健康教育为先导,对准新婚夫妇进行保健知识宣教,减少唇腭裂等先天畸形的出生导致意外窒息对宝宝的危害性,早期树立防范意识。

3.2 在怀孕后围绕围产期保健,要在村卫生室、乡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及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广泛开展孕妇学校,大力普及育儿知识及意外伤害防范知识,使孕妇在心中形成牢固的防范意识。

3.3 孕妇在住院分娩期间,接产机构要再一次强化育儿知识,有针对性的面对面向产妇及家属进行新生儿意外伤害防范教育,特别是产后6天最常出现的几种意外伤害要重点进行手把手指导,要教会家长防止新生儿溢奶呛咳致死情况的发生,强调母婴同室但不同床,预防被子包裹过紧遮盖口鼻造成的意外伤害,做好新生儿日常护理和喂养技术的咨询与指导[2],使产妇及家属牢记在心,加强意外事故的预防控制。

3.4 各级政府和卫生主管部门要给予大力支持,不断完善急救设施,加大人员意外急救技能培训,强化产科能力建设,普及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提高医疗保健机构抢救成功率,保障儿童安全,努力降低了新生儿及婴儿死亡率。

参考文献:

篇4

2008年1~3月,笔者对96例孕妇进行了产科科普宣传护理干预,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192例,年龄23~37岁,平均27.5岁,孕期37~41w。均在我院接受产前检查和住院分娩,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96例,两组孕妇年龄、孕周、胎次及新生儿个体质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两组孕妇妊娠期于本院门诊按时接受常规产前检查及住院分娩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孕妇学校进行孕期健康教育、产科科普宣传至少8~10次,入院后再进行分娩期、产褥期及新生儿护理的科普宣传。对照组未进行科普宣传,只进行产前常规检查及产时服务模式。

1.2.2 开设科普宣传培训课程。制定专门教材,内容包括妊娠期、分娩期、产褥期及新生儿期的所有知识,且通俗易懂。提供科普宣传手册,专业护士提供相关知识解答及咨询,内容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2.2.1 孕期合理营养指导。孕妇为适应妊娠期间子宫、增大和胎盘、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孕期需要全面的营养。加强孕期的营养指导,首先要让孕妇有必须加强营养的认识,其次是所进食物应保持高能量,含丰富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微量元素和各种维生素,因此加强营养指导是宣传教育的重要内容。

1.2.2.2 指导孕妇自数胎动。胎儿在母体宫内的活动叫胎动。孕妇从妊娠28w开始数胎动,每天早、中、晚3次,每次数1h,要求在安静的状态下,取侧卧位或坐位,双手置于腹部,用纽扣为标记,胎动一次放一粒纽扣在盒子中,如连续动几下中间无间歇亦算1次,1h完毕后,盒子里的纽扣数即为1h胎动数,将3次胎动数相加,再乘以4,即为12h的胎动数。正常12h胎动数应大于30次,如果少于30次,提示胎儿在宫内可能发生异常,少于20次,则提示胎儿在宫内严重缺氧。一旦发生异常,立即到医院就诊,医务人员可根据情况采取相应措施,抢救胎儿生命。

1.2.2.3 孕妇的衣着卫生。孕妇的衣着要宽大,布料质地要求柔软,式样简单、宽松,穿着舒适,活动方便。孕妇增大,应用宽松的胸罩将托起,千万不要束缚过紧。孕妇阴道分泌物增多,内裤必须为纯棉织物。袜带、鞋带不要太紧,以免影响下肢血液循环。为预防腰酸腿痛,最好穿后跟2~3cm的坡跟鞋或平跟鞋。

1.2.2.4 心理指导。由于孕妇对妊娠、分娩、胎儿和产后各问题非常关心和担心,担心胎儿生长发育是否正常,担心胎儿是否畸形,有无危险性,是否正常分娩,担心难产影响孩子智力,担心母乳不够,害怕分娩疼痛,怕产后引起体力下降,怕产后体形发生变化等而产生焦虑、抑郁等。因此及时发现孕妇的不良心理,给予健康指导是十分重要的。医护人员应主动接近孕妇,对孕妇应亲切热情,从各方面关心体贴孕妇,加强产前宣教,通过孕妇学校的宣教课,使孕妇和家属了解这一特殊生理过程,认识到孕期的具体特点和分娩、产后可能出现的情况等。指导其家人关心体贴孕妇,稳定其情绪,树立信心,消除不良的心理因素,缓解孕妇的焦虑、抑郁等不良心态。医护人员应了解孕妇的需要,针对她们存在的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增强她们的自信心和心理承受能力,使其顺利度过妊娠、分娩、产褥期。加强自我保健与适当运动、学习产时保健、产后保健以及新生儿保健新知识。导乐陪伴分娩。导乐陪伴人员上岗前必须接受过导乐专业培训,取得导乐师证,由有爱心、有生育经历的女性或产妇丈夫在分娩过程中给产妇持续的生理、心理及感性支持,有效稳定产妇心理状态[1]。

2 结果

见表1、表2。

妊娠分娩是特殊生理过程,提前对孕妇在妊娠期和分娩期的心理问题做出正确评价及恰当科普宣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孕产妇交流,向孕产妇讲解妊娠及分娩经过、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方法[2],这直接关系到分娩的顺利与否、产前产时的服务质量及母婴安全。通过科普宣传教育在产科中的推广和应用,充分体现了现代医学文明进步和护理工作更加人性化服务的重要性,使护理工作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 朱玉芹,胡玉美.导乐陪伴分娩与初产妇产后抑郁的相关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9):1191.

[2] 关修霞,夏海鸥.分娩期焦虑及疼痛妇女的护理[J].妇产科护理学,2002,66.

篇5

关键词:新生儿 生理特点 护理要点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359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248-02

出生至28天的婴儿称为新生儿,在此段时间内,对产妇和婴儿的护理是十分重要的,这段时间的细心护理对新生儿健康的成长是必不可少的步骤,针对这点要求,我们对新生儿护理需要重点注意的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1 新生儿的生理特点

1.1 新生儿定义。从医学的严格意义来讲,从出生那天开始算起,到满28日的婴儿指新生儿,这28天是在延续胎儿的状态,也是人们发育和成长的最基本阶段。在新生儿时期内,婴儿的各种调节中枢和脏器功能不健全,致使其机体抵抗能力极差,适应生活能力极低,比较容易发生一系列幼儿病症,所以为了更加稳妥的护理新生儿,我们必须详细了解并分析新生儿的生理特点[1]。

1.2 生理特点。①新生儿正常的皮肤颜色呈粉红色,在出生后3-4天后,新生儿的皮肤会呈现出稍带黄色的情况,这种情况是因为新生儿出现生理性黄疸引起的;②因为新生儿的呼吸中枢生长不够健全,所以呼吸次数每分钟大概为40次以上80次以下,比成人和稍大婴儿的呼吸快;心率大概每分钟120-140次。③要把新生儿的体温基本保持在36℃-37℃之间,减少因为新生儿较弱的体温调节功能和皮下脂肪较少带来的体温波动性;④新生儿的体重平均在3Kg左右,低于2.5Kg为低体重儿;⑤在出生10小时以内,新生儿排出的粪便颜色是黑色或者深绿色,出生第二天或第三天以后,粪便的颜色会出现黑黄两种颜色混杂的情况,婴儿出生第四天以后才会排出较为正常的黄色粪便。新生儿每天排尿的次数保持在4-5次,在出生一周之后排尿次数每天可达到10次;⑥新生儿的胃呈现出水平位、胃容量较小、贲门括约肌松弛等情况,刚开始只能喂流食,胃容量也只能达到30ml,并且在喂食期间婴儿很容易出现溢奶的情况[2]。

2 新生儿护理的要点

2.1 新生儿室的消毒隔离工作。在儿科病房内,应该专门设立空气流通、阳光充足、干净整齐的新生儿病室,并安排专业护理人员时常对室内进行消毒。进入新生儿室的任何人都要进行全身消毒、并穿戴隔离帽子、隔离口罩和隔离衣,在接触新生儿前必须洗手消毒。隔离患有传染疾病的新生患儿直至康复后才可返回新生儿室,尤其是对发生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或者流行性腹泻时,要迅速的对室内新生儿进行隔离,避免在室内蔓延流行疾病;医护工作人员在治疗护理患一般感冒症状的婴儿时,要注意戴双层口罩;新生儿室内必须进行基本的日常清洁,比较适宜的清洁方法是湿揩法,并在新生儿室内建立定期消毒以及大扫除制度。

2.2 适宜地环境温度、湿度。新生儿在出生后就应该注意保暖,正确的做法就是使用温暖的消毒毛巾擦干净新生儿身上的羊水,并将其放入暖包。正常出生的新生儿室内的温度最好保持在20℃-22℃,最适宜的相对湿度是55%-65%;对于早产新生儿,室内最适宜的温度是24℃-26℃,最适宜的相对湿度是60%-70%。将体温低于正常值的新生儿置于暖箱中,无条件者可使用热水袋对其进行保暖工作[3]。

新生儿使用暖箱时也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暖箱内的温度要依据新生儿的出生体重和日龄进行调节,出生体重越轻、日龄越小的新生儿使用的暖箱温度就应该越高。②作用温度是暖箱真正的环境温度,暖箱壁内表面温度和暖箱内空气温度两者按照60∶40作用后得出的平均值即为作用温度,其中暖箱壁内的表面温度是取室内温度和暖箱内空气温度的中间值。例如,室内温度为20摄氏度、暖箱内温度为32摄氏度时,箱壁温度约为26摄氏度,此时计算作用温度得出:26℃*60%+32℃*40%=28.4℃。③暖箱应该在新生儿放入前预热到所需温度,并逐渐调节温度,在短时间内不能对暖箱温度进行急剧升降操作,暖箱内的温度应该根据室内温度适当调节;暖箱内相对湿度应该保持在50~55%之间。④在新生儿出暖箱前,应该逐渐调低暖箱的温度,并对婴儿进行过渡穿衣,在婴儿旁边适当加暖瓶,如果能够把新生儿的体温保持在36.5摄氏度,则可出暖箱[4]。

2.3 保持新生儿的体温恒定。新生儿在寒冷、低温的环境下抵抗能力较弱,易患呼吸道感染、新生儿肺炎等婴儿疾病。所以在母体分娩后,应该立即对母婴采取保温措施,室内温度应保持在24℃以上,新生儿皮肤的温度应该保持在36℃-37℃之间。

2.4 合理的喂养。正常出生的新生儿宜在出生后半个小时内开始喂食母乳。对于婴儿来说,母乳是最理想的天然食品,母乳不仅营养丰富,还含有大量的免疫成份,易于消化吸收。任何乳制产品或食物都不能取代母乳的作用,及早喂养母乳还可以防止低体温和低血糖,所以坚持母乳喂养是对新生儿健康的保证。在喂养过程中,如果方式不当会引起婴儿呕吐现象,从而引起吸入性肺炎,此时将婴儿抱起呈头高位片刻或者侧卧的方法可减少此现象。但如果母乳不足,可通过新生儿时常吸吮的方式刺激乳汁的分泌,如果分泌出的乳汁还是达不到新生儿的吸食量,可用母乳和牛乳相结合喂养。在给新生儿喂哺后,应保持婴儿向右侧卧的姿势,并逐一观察有无呕吐或者溢奶的现象,防治新生儿吸入窒息。

吸吮能力较弱的新生儿,可以吸出母乳用奶瓶进行喂养,不能够吸吮的新生儿,应使用滴管或鼻饲的方法。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对维生素A、C、D及钙、铁等矿物质的需要量较多,应该注意对其及时补充营养,以帮助新生儿的发育。

2.5 保证呼吸顺畅。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应该注意观察其呼吸节奏的变化,为了保证其呼吸顺畅,避免出现溢奶和和分泌物阻塞新生儿气道,应给婴儿保持右侧卧位或仰卧位,头歪向一边的姿势。

2.6 保护新生儿的皮肤、粘膜。新生儿皮肤、头、颈、腋窝、会阴及其他皮肤皱褶处容易出现糜烂,应该保持这些部位的清洁和干燥。为了防治出现尿布疹,每次换尿布后、尤其是大便后应使用温水洗臀部,并用软毛巾蘸干。脐带未脱落前应保持干燥,勿受污染;脐带脱落后,新生儿脐部容易潮湿,应使用75%酒精对其进行消毒。使用刺激性小的婴儿沐浴露给新生儿洗澡,洗完第一次澡后,一般会出现新生儿红斑,红斑出现时不能捂的太严,这种红斑一般会在1周左右后消退。奶间喂水可保持新生儿口腔清洁,避免擦洗出现损伤,如果出现鹅口疮,可每日涂1-2次1%的龙胆紫。一般不清洗新生儿的眼睛,但如果出现分泌物,可以使用温开水或者消毒棉花蘸生理盐水轻轻消除,如果有结膜炎,可以每日滴3-4次0.5%新霉素溶液或者0.25%氯霉素眼药水。

2.7 新生儿的衣服和被褥。新生儿的皮肤比较娇嫩,因此其使用的衣物、被褥等的制作材料要以纯棉料为主,衣服要简单易穿、柔软舒适、干净清洁、衣带松紧度适宜,如果是旧衣物,还要注意清洗和消毒。在给新生儿更换衣服时要注意检查新生儿足跟、腋下等部位的皮肤。新生儿使用的被褥制作材料要十分柔软,并要进行清洗和消毒工作[3]。

2.8 新生儿的预防接种、感染。宝宝出生第二天即可接种卡介苗,以预防结核疾病;宝宝出生后24小时内、1个月、6个月时需要接种乙肝疫苗,防止感染乙型肝炎。新生儿的适应能力和免疫力都比较差,因此要对新生儿的用具、食具、空气等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消毒,贴身照顾新生儿的护理人员更要严格对自己进行消毒[4]。

3 结束语

在新生儿期间,家长、护理人员每天要对新生儿的心率、呼吸、体温、心音、体重等身体情况进行观察,并比对其吃奶、大小便、睡眠等日常生活的变化,观察其面容、面色、手足温度和颜色、有无溢奶和呕吐、皮肤有无脓灶或出血点、肌张力有无异常等,以方便第一时间了解到新生儿的异常情况,避免新生儿感染疾病等情况发生。

参考文献

[1] 二梅.新生儿护理安全的防范于对策[J].中国误诊杂志,2009(14):97-98

[2] 刘小娟.浅议新生儿护理的几个要点[J].医疗科技,2012(12):254-255

篇6

随着人类科学的迅速发展,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越来越被重视,对医疗水平和质量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如何将服务深入人心,如何提高满意度和病人的忠诚度依然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在2008-2010年本科室在汲取了各家所长之后制定了以健康教育提高病人满意度的方案,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儿科护理是一门重要的临床护理学科,具有独特的特点:儿科病人的个体要经历新生儿期、婴幼儿期、儿童期及青春期各个阶段。年龄小,发育快,健康需求旺盛,是儿科病人的特点之一。家长情绪急躁,怕孩子疼了,凉了,累了,不愿意配合治疗,但同时又对疗效期望过高。有些甚至一知半解,却坚持自己的那一套错误的理论,因此,满意度低。为此在儿科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健康教育使家长掌握必要的小儿疾病的防治常识,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配合医疗行为,保障儿童身心健康是十分必要的。

1 制定方案

1.1 护士分组进行疾病宣教 在护士长的领导下,将病房护士分为若干组,每一组负责两三个疾病的宣教知识,并要求每组护士必须掌握小儿每一个生长发育时期的特性和相应的健康知识的宣教。

1.2 根据不同疾病的专业特点,科内成立健康教育小组 小组成员是由临床工作5年以上的护师担任,有着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和医学基础知识,并要求能从患儿及家长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制定宣教内容,提供家长和患儿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健康知识。

1.3 普通教育 小儿是处在生长发育动态变化过程中,各系统逐渐发育完善。其生长发育遵从头到尾、由远到近、由粗到细、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根据这一规律特点制定儿童各期卫生保健的主要内容,如早期教育,早期干预,辅食的合理添加与健康,口腔健康保健等。

1.4 专科教育内容 根据我科的特点制定了肺炎,高热惊厥和新生儿等护理要点及措施,手足口病,腹泻的预防与护理等多种疾病的健康内容。

1.5 健康教育特点 适时教育,按需教育,反复教育。

2 护理人员的培训

2.1 病房组织培训 各病房根据各专科病人的特点,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及相关的卫生宣教内容,通过学习,要求护士熟悉和掌握健康教育的内容,并能用通俗易懂的方法向患儿和家长讲授。

2.2 科内组织培训 对健康小组成员进行培训,安排专业老师示范讲课。鼓励护士查阅、制定宣教计划、宣教内容参考文献,并将宣教题目固定到人,个人准备讲稿,集体讨论,着重于预防疾病及患病后病机体的康复等重点知识。熟悉宣教内容并试讲,试讲合格后,才能给家长讲授。

3 实施方法

3.1 一对一的教育形式 病房的卫生宣教工作,是由护士直接面对患儿进行的,以促进患儿改正不良习惯,矫正不良行为,提高自我保健意识,消除危险因素,促进疾病的康复。通俗易懂的讲解和贴近生活的比喻,使病人和家长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并加以配合。

3.2 适时教育 选择一个合适宣教的时间,比在一个不适宜的情况下宣教往往事半功倍。不要在患儿和家长一来就马上宣教,因为那时病人往往关心的不是宣教内容,而是疾病的一些情况,等病人安静下来时再进行宣教,往往病人都愿意听。

3.3 按需教育 针对患儿和家长想要了解的相关疾病知识,首先进行宣教,那样更容易建立信用感,以后的宣教患儿和家长也更容易接受。

3.4 反复宣教 因为实施效果,陪护会不定期的更换,或者是一些老年陪护,这时就要耐心反复的宣教,以取得配合。

4 实施效果

4.1 改善了医护人员与患儿及家长的关系 通过病房护士对患儿家长一对一卫生宣教,不仅起到了引导患儿及家长自觉采纳有利于疾病恢复的健康建议,而且家长也愿意找护士咨询关于小儿生长发育、健康卫生、疾病康复等方面的问题,缩短了护士与家长的距离。不仅密切了护士与患儿、护士与家长之间的关系,而且成为改善医护人员与患儿及家长关系的重要渠道。

4.2 提高了遵医行为 通过护士卫生宣教及科内组织健康教育讲座,使家长对疾病恢复过程有所了解,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纠纷,能自觉遵照医嘱进行服药、治疗。

4.3 提高了治疗效果 通过适时教育、按需教育和反复宣教不但拉近了护士和病人之间的距离,使得病人愿意相信护士,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纠纷,提高了治疗效果,也就相应提高了满意度。

5 体会

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患病儿童的躯体得以恢复,生命质量提高,同时,可以促使家长实行躯体上的自我保护,心理上的自我调节,行为方式上的自我控制,提高公众的健康素质。

篇7

关键词:院校合作 儿科护理 课程建设

校企合作是国内外职业教育成功的本质与精髓,也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在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典型体现是医院和学校的合作,简称院校合作[ 1 ]。《儿科护理》课程是高职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为培养具备儿科护理岗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性护理人才,形成护生、医院、学校三赢的局面,我院以院校合作为切入点,自2008年起与襄阳市中心医院、第一人民医院、中医院三家三甲医院合作开发岗位任务引领型《儿科护理》课程,实现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改变。

1 院校合作开发任务引领型《儿科护理》课程的模式

“4343”模式是一种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模式,即把课程开发过程分为四个阶段、三个步骤、四个核心环节和三个转换。“四个阶段”是指学习培训-市场调研-人才培养模式论证-课程开发;“三个步骤”是指改革课程建设理念-开发任务引领型课程-构建保障体系;“四个核心环节”是指岗位调研确定相关专业岗位-分析专业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确定课程单元-反复论证形成任务引领型课程;“三个转换”是指从典型工作任务到职业能力的转换-从职业能力到课程单元的转换-从课程单元到教学活动设计的转换。

2 院校合作开发任务引领型《儿科护理》课程的具体做法

2008年上半年,我校儿护专职教师和行业技术专家组成课程开发组,学习高职教育改革相关文件,转变教育理念。首先,对襄阳市三家三甲医院和我院历届毕业生进行社会调研,在此基础上确定本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所对应的专业岗位。然后,课程开发组对儿科护理岗位

所需完成的工作任务以及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需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提练出典型工作任务。随后,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参照护士执业资格标准,充分考虑小儿生长发育特点,重构教学内容,确立课程单元。最后,在我院07级、08级高职护理班中选取2个班按照岗位工作过程设计教学活动,组织教学,在实践中论证和推进改革,体现出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任务相对接,教学过程与岗位工作过程相对接,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

3任务引领型《儿科护理》课程的构建内容

3.1课程内容的选取和序化课程内容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保证,课程内容重构是高职护理教学改革的关键[ 2 ]。本课程以儿科护士主要就业岗位新生儿ICU病房、儿科病房、儿童保健站、防疫站4个工作岗位的主要护理工作任务,以及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需的知识、技能、态度为载体,参照护士执业资格标准,选取教学内容,按照新生儿期到青春期生长发育的特点和学生成长规律进行序化,确立本课程的4个课程单元:新生儿护理、社区儿童保健、儿童疾病预防、儿童疾病护理。在课程内容选取上紧扣培养目标,淡化学科意识,以典型工作任务引领知识、技能和态度,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发展综合职业能力,克服了传统学科课程以学科为中心或围绕知识内在逻辑设计课程内容的缺陷,改变把知识、技能与工作任务相剥离的传统格局,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整合,实现了学习内容由学科性向职业性的转变。

3.2教学活动的设计

3.2.1教学活动模式教学活动模式应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解决人的健康问题为主线,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来组织教学。本课程每个学习任务均是由临床真实病例导入,学生分组讨论,找出患儿存在的健康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制定护理计划,并辅导学生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最后对护理结果进行评价,按照护理程序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的真实工作过程展开学习与训练,将知识和技能学习融入到实际护理工作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把学习与工作过程联系起来,解决了学习与岗位工作脱节的问题,体现了教、学、做一体化。

3.2.2教学活动形式依托校内仿真教学环境和行业资源优势,将教学活动合理安排在学校和医院交替进行,具体教学形式包括:校内课堂教学、床边与现场教学、周末临岗见习、顶岗实习等。教学进程采取学生入学后先临床见习1周、校内学习配合周末临岗见习、顶岗实习三个阶段,这样让学生早期接触患者,增强岗位体验,巩固专业思想,体验护士角色,培养在特定临床情境中质疑推理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3.3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教学方法改革的重点在于实现教学方法的最优化。本课程形成以案例教学为主的多样式教学法,即案例教学配合实战演练、回忆学习、捆绑式教学、仿真教学、床边教学、换位教学、角色扮演多种方法的灵活运用,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科学地选择最优方案进行教学,以达到最佳效果。如儿科常见疾病的学习以案例教学和床边教学为主,在教学中将学生所学的知识与一定的真实工作任务挂起钩来,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解决实际护理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如儿童生长发育与健康评估的学习以案例教学、捆绑式教学和实战演练相结合,学生3~6人为一捆绑小组,到社区幼儿园为不同年龄小儿进行体重、身高、头围、胸围等项目的测量,以小组展开讨论,评估小儿的营养和发育状况,给出健康指导,在习得知识的同时,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如青春期健康指导的学习以回忆学习和换位教学相结合,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正处于或刚刚经历过青春期,由学生回忆自身的健康隐患,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小组代表发言,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自觉学习的积极性。以案例教学为主的多样式教学法,改变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的传统灌输式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我学习,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的培养。

3.4考核体系的构建考核体系的合理构建有利于保证护理人才培养质量。本课程采用终结性考核与形成性考核相结合、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相结合、多种评价方法并用的考核体系。终结性考核仍以期末笔试为主,形成性考核包括操作抽考、阶段测验、临床见习表现、平时学习表现的综合评价,考核场地以学校和医院相结合,改变传统的重结果轻过程、重理论轻技能单一的考核方式,坚持“注重过程考核、突出技能培养”的原则,真正做到了淡化知识,突出能力,注重过程。

3.5学习资源的建设专职教师和行业技术专家合作开发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包括基本学习资源和扩展学习资源。基本学习资源有与课程改革配套的校本教材、课程标准、课程整体设计、教学活动设计、PPT课件、综合测试等,扩展学习资源有动态指导、技术图库、病例库、热点专题等。所有学习资源均在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儿科护理》精品课程网站上,学生可在学校计算机房、电子阅览室通过网络进一步学习《儿科护理》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平台。

4 讨论

课程开发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也是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其实质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重新构建课程。本研究以院校合作为切入点,开发任务引领型《儿科护理》课程体系,实现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改变。其成功首先在于学校领导对教学改革的高度重视,并编制了《课程开发指导手册》作为课程开发的工作依据和行动指南。其次,襄阳市三家三甲医院有“依靠教育贮备人才提升能力”的理念,重视人才、支持教育。最后,课程开发组成员有明确的课程开发思路,有较强的改革与创新意识,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临床工作经历。任务引领型《儿科护理》课程开发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不足之处在于对教学过程考虑过少,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才能很好地将改革成果引入教学,目前,我们正在考虑将改革成果上升到操作层面和实践层面上进一步探索,以利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 陈敏,冯维希,张海云,等.院校合作下学习情景建构与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3):209-211.

[2] 涂明华.高职高专教育护理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