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森林的内容范文

时间:2023-12-05 17:55: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护森林的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保护森林的内容

篇1

关键词:森林保护学;课程教学;现状与对策

一、引言

森林保护学是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林学、森林保护等专业的专业核心课,是研究森林生态系统中病虫害的危害特点、生活习性、发展规律、控制方法、森林环境对病虫害发生发展影响的课程。其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森林病虫害的鉴别和诊断方式,能够在将来林业生产中设计森林有害生物控制的防治方案并组织实施。

但森林保护学作为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其涉及内容多,信息量大,而教学时数偏少。在为数不多的课时中还要兼顾常见森林病害与虫害两大内容,内容多与学时数有限的矛盾十分突出。此外,该课程的实验教学也存在形式内容单一、更新速度偏慢等问题。

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科间融合与渗透的加速以及新技术、新方法的相继出现,相关高校亟须建立与现代教学相匹配的课堂与实验教学方法及体系,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践技能。因此我们根据其课程特点,通过与教师、学生们的交流沟通,根据森林保护学这门课程的教学从课堂教学、教学互动以及实验教学三个方面提出以下改革建议。

二、更新课堂教学内容、拓宽授课面

以来,由于我国各高校森林保护学的教学工作均紧密围绕森林保护的各项生产实践而进行,所以便确定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以生物学、生态学以及森林昆虫与林木病害的种类、发生规律和综合治理为主,因而一些教师仍然习惯于以形态学、分类学、生态学和生理学为主,以常见病虫害的识别和检疫措施为教学重点,没有涵盖整个森林保护学科的内容。尤其是森林有害生物的风险评估体系及其传入后的控制技术等知识点涉及较少,系统性较差。因此,建议减少形态学和分类学的课时 数量,适当增加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和外来生物风险性评估等内容的教学时数。

传统森林保护学所使用的教材,从编写到出版到再版,耗时长达数年,而在此期间,各种新病虫害与入侵生物不断被发现和报道。造成课堂教学与实际生产之间出现一定程度的脱节。如目前长江大学该课程使用的森林昆虫学与林木病理学教材均于十年前编写,参考教材则多出版于2000年前后。其森林害虫各论部分所介绍的依然是各种传统虫害,而对近几年新爆发与入侵害虫如松材线虫、美国白蛾等基本没有涉及或介绍较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及时补充与实际生产相符的内容,促进课堂教学与前知识接轨,与时俱进,使学生能够了解到最新的害虫防治新动向。

三、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高教学互动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只有使学生积极投入教学全过程,成为受教育的主体,才能使教育转化为自我教育。问题意识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现代高等教育不应只是知识的传承,更应是学习方法的传授与问题意识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培B学生发现问题、思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讲授各章节知识时,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会比直接告诉他们所学习的知识点效果更好。而在整个授课过程中,将实践中的部分内容引入课题教学中,通过启发学生发现实际生产中的更多问题,在培养绿色林业生产意识的同时,更好地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

此外,教师也应正确看待学生所提出的各种疑惑,在肯定其发现和思考问题的同时,要积极回答并帮助他们进行分析。比如在总结理想天敌特征的时候,针对学生所提出的相关问题,整理引进成功或失败的天敌生物案例,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讨论与数据搜集,以比较两者的异同。教师讲解舞毒蛾入侵美洲大陆造成严重危害,美国为防止舞毒蛾,从国外引进毒蛾茧蜂和舞毒蛾绒茧蜂,但由于缺乏合适的转主寄主而最终失败的案例,共同讨论如何解决之前的疑问,让学生对天敌生物的选择与释放有了更为形象的理解。

四、减少验证性实验课时间,注重现场实践教学

以森林害虫的识别与鉴定为例,因为采用网络与多媒体教学,现在早已脱离过去简单文字描述与少数标本检视的局限,变得更加生动直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若仍循规蹈矩,依旧在实验室内观察各类针插或盒装标本,由于部分标本保存年限较长,虫体萎缩或经过长时间酒精浸泡后颜色发生改变甚至丢失部分关键特征,就会给种类鉴定和特征识别带来极大困难。同时因无法在林间看到新鲜虫体或标本,学生会认为森林保护学与其他理论课一样,只重视课本知识的机械记忆而忽视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培养。难以达到灵活使用课程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掌握牢靠的理想效果。

针对此类问题,建议在实验室观察的前提下适时增加部分实践教学,走出实验室,在学校植物园或周边林场、森林公园中进行现场观察与调查实践。由于现场采集的新鲜标本颜真,特征典型,因而有利于学生提高常见森林病虫害鉴别能力。与此同时,结合周边地区森林病虫害的实际发生情况,让学生自行设计防治方案并加以实施,如诱虫灯与性诱剂的使用、天敌昆虫的繁殖与释放等。之后由教师进行集中点评和总结。促使学生在实施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技术,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当其走向工作岗位后,这些知识也能迅速派上用场。

五、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一门以应用技术为主的课程,面对21世纪现代林业科技的挑战,我们应当正视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林学、森林保护等专业学生在森林保护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传统实验与实践教学中的各种弊端。通过实施相关教学改革,紧跟学科发展前沿步伐,关注国内外相关学科发展实际情况,打破教师惯性思维,并对课堂授课内容进行更新。同时建立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在更新实验内容,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开放性实验的内容,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其综合素质。切实提高森林保护学的教学质量,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熟悉森林保护学知识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为解决相关林业问题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温俊宝.“森林保护概论”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林业教育,2001(6):54-55.

[2]陈 辉.加入WTO后“森林保护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02(3):27-28.

[3]韦春义.基于学生技能培养的森林保护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广东农业科学,2012(1):180-181.

[4]林 同.“森林保护学”教学方法探析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09(3).

篇2

一、活动主题及宗旨

以“保护森林资源,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为主题,以主流媒体强势宣传为抓手,要求各乡、办及村委会、社区居委会以宣传栏、黑板报、宣传横幅等多种形式为着力点,按照内容详实、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效应明显的要求,高标准、大强度地开展宣传活动,以充分调动全社会关心、关注和参与保护森林资源的积极性,增强公众保护森林资源的意识,使保护森林资源的理念深入人心,责任家喻户晓,为促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打造“避暑之都”品牌夯实基础。

二、组织机构

为有序、有力、有效开展森林资源保护宣传活动,成立由区政府分管领导、各乡政府、办事处主要负责人及区属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保护森林资源,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宣传活动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名单附后),负责协调安排活动的相关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林业绿化局,负责具体的日常事务工作。

三、活动时间

6月——12月。

四、活动内容

(一)宣传动员阶段:6月

1、媒体宣传。在《今日南明》、《南明政讯》上刊发《区人民政府关于强力推进破坏森林资源案件查处工作的通知》和《保护森林资源,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致全区人民的公开信》,内中将公布破坏森林资源案件举报电话及奖励办法,呼吁、号召辖区内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村镇及公众树立保护森林资源人人有责的意识,建立健全人人是护林员、个个是监督员的全社会保护森林资源的机制。

活动时间:6月下旬。

责任单位:区委宣传部、区政府办公室、区政府法制办、区林业绿化局、区监察局。

2、召开新闻记者恳谈会。区林业绿化局不定期向在筑主流新闻媒体和区新闻中心通报森林资源保护工作开展的情况,彰显森林资源保护成果,昭示区委、区政府倾力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信心与决心;聘请媒体联系林业的记者为森林资源保护特约监督员,监督相关部门履行保护森林资源的行政行为,反馈社会及公众对森林资源保护的相关信息,对举报单位和个人破坏森林资源的有关情况给予关注报道。

活动时间:6月下旬。

责任单位:区委宣传部、区林业绿化局

(二)宣传展示阶段:7月——11月

1、各乡、办事处要结合“保护森林资源,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的活动主题,拟制相关的工作方案,除在辖区内设置各类相关公益广告牌、在机关、乡(办事处)、村寨、学校、企事业单位、居民小区要适时开展各种形式的保护森林资源的系列宣传外,还要充分利用自办的报纸、电视、网站及宣传栏、墙报、黑板报等宣传资源,大力宣传开展保护森林资源的系列宣传活动;制作宣传海报等分发至各村、各社区宣传张贴;区林业绿化局和相关单位要积极配合市政府举办森林资源保护巡回讲座等一系列活动。通过开展宣传活动,让广大人民群众知道保护森林资源就是保护自己的家园,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进而将保护森林资源变成自觉行动。

活动时间:7月——8月

责任单位:各乡、办事处、区林业绿化局

配合单位:领导小组其他相关成员单位

2、各乡、办事处在各辖区内的醒目位置以鲜花和植物设置“保护森林资源,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为主题的标语,营造“保护森林,爱我家园”的氛围。

时间:6月——12月。

责任单位:各乡、办事处、区城管局。

3、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和学校要结合“保护森林资源,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的活动主题,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和学校的资源优势,以漫画征集、知识竞赛和主题演讲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保护森林资源的宣传活动。

活动时间:9月——11月

责任单位:区教育局、团区委、区林业绿化局、区总工会、区妇联。

4、举办一次“保护森林资源,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图片展览。图片展分为森林风光、森林资源保护、破坏森林资源典型案例剖析、保护森林资源先进人物及其事迹推介等四个篇章,拟在各乡、办事处巡回展出;积极参与贵阳市开展“森林资源保护先锋”、“森林资源保护志愿者之星”的评选活动。评选活动采取单位推荐、民众评选、媒体推介等办法进行,获得推荐者填写有关的登记表格后,由区领导小组评定后统一上报。

活动时间:9月——11月

责任单位:区委宣传部、区人事局、区林业绿化局、区文联。

(三)宣传总结

对活动进行总结上报市政府,配合市政府召开新闻通气会,向各新闻媒体通报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的工作情况。

活动时间:12月

责任单位:区委宣传部、区政府办公室、区林业绿化局

五、相关部门的工作安排

(一)区旅游局:在区内主要旅游景点加大森林资源保护的宣传,向游客宣传生态城市理念及我区生态城市建设的总体概况和进展。

(二)区环保局:从生态环境着手,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和以森林资源保护为主题的宣传。

(三)区城管局:积极配合各乡、办开展森林保护的宣传工作。

(四)区教育局:在本系统内,从教育学生入手,开展从小树立、培养保护森林意识的活动。

(五)区文体局:组织辖区内的文艺队伍多形式地宣传森林保护,并深入社区及各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激发广大群众的森林保护意识。

(六)区规划局、国土分局、建设局要在辖区内的工地等处开展相关宣传活动,并严格按照建筑法、规划法、村镇建设管理条例审核建设项目,严格把好规划、土地、园林等审批关,不符合审批程序或有毁林现象的项目不予办理施工许可证手续。

(七)各乡、办事处每月28日以前向办公室书面上报开展宣传的情况。

六、经费预算

相关工作经费由各责任单位多渠道自筹解决,区政府视情况对开展活动取得良好业绩的单位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予以部分补贴。

七、活动要求

(一)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加强对宣传活动的领导,按照总体方案分别制定有内容、有措施、有时间安排的宣传活动子方案(7月7日前送领导小组办公室)并报领导小组备案,同时按照子方案自行组织实施,形成连续的、密集的、广泛的、深层次的宣传态势,力求轰动效应。宣传活动的实施期间领导小组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对开展相关工作有力并取得良好业绩的要予以表彰,对开展工作不力的要通报批评。

(二)各责任单位原则上每周要向区新闻中心提供开展森林资源保护工作的相关素材,区新闻中心要在归纳整理和提炼的基础上视情况予以宣传报道,确保森林资源保护宣传活动连续、广泛、深入开展。

篇3

一、林业法律法规课程开设的现状

(一)林业法律法规在法学类专业中的开设情况

根据教育部高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2007年3月11日通过的决定,我国普通高校法学专业在原来14门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又增加了2门,其中一门为环境法与资源法,此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方面的教材倍出。森林、林木、野生动植物物种是重要的自然资源,调整和保护自然资源的森林法律制度、野生动植物物种保护法律制度的内容自然被包含在各类环境法与资源法教材中。由于这类教材内容涉及而广、综合性强,林业法律法规内容只占其中很少的部分,一般也都是概括性介绍,如《环境保护法教程》,在30万字的教材内容中,林业法律法规内容仅1万字,这部分内容虽然也介绍了森林法的立法历史和现状,并叙述了森林法关于森林保护、森林防火、植树造林和森林采伐等重点内容,但是,该类教材对森林法的介绍是纲领性的,没有涉及具体的林业管理问题,更重要的是,法学类教材中没有关于林业执法特别是刑事执法的内容。林业法律法规作为选修课的讲授内容或作为法学专业的辅助教材独立存在圈。

(二)林业法律法规在非法学类专业中的开设情况

根据学校的性质和地位,目前开设林业法律法规课程的非法学类院校大体分为3类。一是各类林业大学(包括林学院),二是各类林业职业学校,三是专门培养林业执法人员的森林警察学院。林业大学中的涉林类专业培养的对象是林业管理人员和林业科技人员,是为了适应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需要,林业法律法规课程内容除了带有明显的法学学科特征外,行政法的主导地位也非常明显,在讲授完各项林业管理制度之后,教师通常还会罗列行政处罚与行政复议等一般性的行政法律法规,代表性的教材如《林业法学》。各类林业职业学校主要培养一线林业技术人员和林业经济实体的生产经营人员,培养对象一般不直接参与执法活动,因而林业法律法规课程的内容多为概论,政策导向性明显,讲授内容主要是针对林业生产经营管理人员所需的一般林业管理规定,此外还较为详尽地介绍了林木种子管理的法律法规等生产经营规定,教材一般选用的是《林业政策法规》。

林业法律法规是森林公安院校最具特色的课程之一,该课程内容的设置不能等同于一般的涉林类院校。

二、森林公安院校开设林业法律法规课程的目的

(一)为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个案的定性提供依据

破坏森林资源犯罪的认定需要双重的违法性评价,即首先要判断行为是否具有林业法律法规方面的违法性,其次再判断是否具有刑事上的违法性。也就是说,行为人的行为没有违反林业法律法规就不会构成犯罪。以《刑法》第345条规定的盗伐林木罪为例,假设某甲砍伐了林木,对于某甲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仅仅依据刑法的规定是无法确定的。森林公安机关需要查明:某甲砍伐的林木是否属于未经许可禁止采伐的林木?林木的权属是什么?是否具有采伐许可证?是否按采伐许可证规定的方式采伐?采伐的数量是否达到数额较大?这些问题涉及到的内容,如森林林木森林资源林木采伐许可证等概念所包含的内涵,就是林业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

上述问题,需要从林业法律法规的规定中发现和寻找直接的法律依据,也可以从《森林法》等法律的原则中发现和寻找分析解释法律规定的依据和方法。

(二)为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案件的侦查指明方向

查明案情、收集证据,是违法犯罪案件侦查(调查)的重要内容,侦查(调查)内容主要围绕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展开。行为人的行为是否构成违法犯罪,其前提在于是否违反了林业法律法规的禁止性规定。例如,某乙未经批准擅自在林区建房修路,森林公安机关依据《森林法》禁止擅自改变林地用途的相关条款对该行为进行处理时,需要依次查明林地的性质、林地的毁坏程度、林地的毁坏数量等情节。同时,在明确了前述取证思路的前提下,林业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还可以为进一步的调查提供依据。例如,用什么证据证明被毁坏的土地属于林地等等。因此,林业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指示证据收集的方向。

(三)协助森林公安机关打造和构建平安和谐的林区

林区的建设和发展、林农的生活都离不开森林、林木及其营造的生态环境。一方面,林业法律法规是林业行政处罚和刑事追诉的依据;另一方面,林业法律法规也承担着林业管理、宏观调控及促进和规范林区经济发展的任务。近年来,重心下移、管理前移己成为社会各个行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理念。森林公安机关担负着保护森林资源、构建和谐林区的重任。管理前移意味着防范破坏森林资源和其他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要从源头抓起,山情、林情、社情是落实管理前移的基础,林业法律法规是了解山情、林情的前提,也是指导林农正确行使合法权利的重要依据。

三、森林公安院校林业法律法规课程教学内容的构建

(一)国家对林业生产干预和管理的公法性质决定了课程内容的基础

按照我国目前的部门法划分标准,《森林法》属于环境资源法的范畴。国家对森林资源的管理属于行政管理范畴,是一种公权力。现代法学认为,凡涉及公共权力、公共关系、管理关系、强制关系的法,即为公法。因此林业法律法规具有公法性质。但是林业行政管理的性质不能完全等同《治安管理处罚法》等纯粹意义的行政法,因为《森林法》兼具确认林权、保护林农物权的合法权益、促进林业经济发展等功能,又具有私法内容。森林公安院校培养的是执法人员,从林业管理和森林公安执法为出发点,林业法律法规课程内容应以行政管理的公法规定为基础。

(二)森林公安机关作为法律适用主体决定了课程内容的重点

以《森林法》为核心的林业法律法规,其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国家机关的管理方面,林业行政管理的内容是广泛的,根据管理事项可以分为内部(固有的)和外部(衍生的)两大类。内部管理具有很强的行业特点,如各种林业技术、工程措施、各种林业行政许可和各种林业技术规程制定、操作等等;外部管理主要体现在执法方面,是对违反林业技术规程和管理规范行为人的制裁。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代表国家行使林业行政管理权,因而林业法律法规的适用主体主要是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森林公安虽然隶属林业体制,但是不具有林业行业的内部管理权限,即不具有各种林业行政许可权。因《森林法》的授权,森林公安获得部分林业行政处罚权。以森林公安执法权限为基点,林业法律法规课程的重点内容应以《森林法》的禁止性规定为基本范畴。

(三)林业生产建设的统一法典决定了课程内容的核心

我国林业法制体系由统一法典和其他非林业法律规范中附带的林业法规范构成,前者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为主体,相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为配套的规范体系;后者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中林木种子的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林权的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破坏森林资源犯罪规定等等。

森林公安执法的终极目标和林业管理目标是一致的,是促进林业经济的繁荣和资源增长。但是,森林公安的职责主要是执法,执法内容和方式与一般的林业管理有着很大的区别,因而森林公安院校林业法律法规课程内容需要重点体现与执法权限有关的林业管理规范,特别是涉及林业生产经营行为的禁止性规范和由其产生的法律责任的规定。

四、森林公安院校林业法律法规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

(一)突出林业行业法学知识体系,满足森林公安执法的需要

森林公安院校培养的是森林公安执法人员,林业法律法规课程教学从林业行政违法性方面直接为森林公安执法奠定基础。一般林业院校的林学类专业不再开设其他法学课程,其林业法律法规课程内容独立、自成体系,因而综合性强,内容包括所有与林业行业相关的民事法学、行政法学等等,具有法学概论特征。法律适用过程是综合性的,在林业案件处理过程中会涉及其他法学,如民法关于林木所有权的界定,直接影响林业案件定性从而决定行为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的方式。即使这样,也不一定要将民法学和行政法学的相关内容纳入林业法律法规课程之中,因为森林公安院校独立设置了民法学行政法学课程,林业法律法规课程只需要将知识体系与其他部门法学适当衔接即可,不必再作大篇赘述。

森林公安院校林业法律法规课程侧重和强化林业部门法学的知识体系,有利于从林业专业方向对案件作出准确的定性。同时在办理林业案件过程中,还能及时发现和反思林业管理制度存在的不足,对法律的完善和健全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突出行政违法性,与刑法学紧密衔接

我国刑法规定的破坏森林资源犯罪个罪的犯罪构成,是以行政违法性作为犯罪构成的必备要件,即违反了森林法和野生动物保护法强制性规定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行为。因而,仅仅从刑法层而是无法确定行为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破坏森林资源犯罪,森林法和野生动物保护法的行政管理规范和技术规范是区别罪与非罪的重要标准。

《刑法》分则第六章第六节中破坏森林资源犯罪的个罪,由森林公安机关依法管辖,所以直接成为林业法律法规课程的构成内容。这种内容编排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能满足森林公安林业行政执法和刑事执法活动中对法律适用的需要。

(三)教学内容向细节化拓展

法学类专业和林学类专业不是直接培养林业执法人员,因而较少关注林业法律法规中的细节问题,而是以宏观、抽象的理论研究为主导。然而,执法实践活动是具体的,法律适用过程是详尽细致的,因而林业法律法规一些重要的细节问题在教学内容中不容忽略。

首先是法律规范形式的细节化。一些部门规章和规定,像《林业部关于在野生动物案件中如何确定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产品价值标准的通知》等形式的林业管理规范,在其他林业法律教学中很少涉及,而森林公安办理林业案件中,这类形式的法律规定往往就是定罪量刑的依据之一。

篇4

关键词:林学类课程;森林案件;现场勘查;课程衔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93-03

Thinking on conjunctions between course on forestry and course on site investigation of forestry cases

Zhang Minxia

(Nanjing forest police college,Jiangsu Nanjing 210000)

Abstract:As the continuous advancement of course reform,conjunction of different courses has become a noteworthy subject both in theory and practice.Based on the course on forestry and course on site investigation of forestry case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conjunctions among related courses,clearly expresses the supporting effect of the courses on forestry on the course of site investigation of forestry cases.Besides,it raises some detailed measures for conjunction on aspects as building the cultivation plan,confirming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course design,as well as teaching practice,which provide reference for building refined course and special course.

Key words:Course on forestry;forestry case;site investigation;conjunction on different courses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作为全国唯一一所为森林公安机关培养人民警察和培训在职森林公安民警的院校,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办理森林案件所必需的公安的知识,还需要掌握相关的林业知识。《森林案件现场勘查》是学院的一门特色课程,其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主要讲授森林公安在办理盗伐、滥伐林木、非法占有林地、森林火灾等森林刑事案件的勘查方法。本课程教学内容的完成要紧密结合我国破坏森林资源犯罪、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管理犯罪的新情况和新特点,吸收犯罪现场勘查实践的新技术、新方法、新经验和新成果,根据森林案件的现场特点、勘验对象的特点以及勘验技术的特点对案件进行现场勘查,综合运用刑事技术、林业技术和动植物识别的基础知识来勘查。

通过对已学习过该课程的侦查学2010级两个区队68名学生的随机调查,学生一致认为本课程是森林警察学院的一门特色课程,是学校“立足林业,面向公安,服务社会”的办学定位的具体体现。该课程应以《森林资源管理概论》、《野生动物识别与鉴定》、《森林植物识别与鉴定》、《森林防火》等林学类课程为基础,辅助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野生动物保护法、刑法、刑事诉讼法等相关课程的知识。在调查的68名学生中,有32名学生特别提到该课程的学习要以林学类课程为基础,才能真正学好。因此各门课程在制订计划时,要不断关注课程的实施过程[1]。如何做好林学类课程与森林案件现场勘查课程的衔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担任这几门课程的每位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学生的建议,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森林公安工作实际,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确定林学类课程的知识点

“衔接”一般指的是事物相互联系[2]。不同学者对课程衔接的理解不同。Oliva认为衔接性是指课程的不同层级之间的连续性;Ornstein&Hunkins认为衔接是指课程的不同部分之间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可以是垂直的组织,也可以是水平的组织[3]。笔者认为课程衔接首先要做好课程内容的衔接。林学类课程作为森林案件现场勘查课程的基础,在课程内容的讲授上应按照森林公安执法工作的需要,确定知识点。林学类课程应包括六大知识群,即我国森林资源概况及发展林业的方针政策;森林基本知识;野生动物保护;森林植物保护;森林资源管理;森林防火。六大知识群由四门课程组成,即《森林资源管理概论》、《野生动物识别与鉴定》、《森林植物识别与鉴定》、《森林防火》。其中《森林资源管理概论》主要介绍我国森林资源概况及发展林业的方针政策,森林的基本知识,涉案林地面积测算、涉案材积的测算、木材材积测算,森林区划与森林资源调查成果的应用,林地管理、森林采伐更新管理与木材管理的相关内容。《野生动物识别与鉴定》主要介绍野生动物形态识别(国家重点保护、省级和三有动物),生活习性和地理分布,现场物证提取的主要技术要领,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在案件查处过程中的运用。《森林植物识别与鉴定》主要介绍森林植物的基本概念及其保护意义,植物分类基本知识,中国植物资源概况及其分布特点,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及其识别,防火树种,植物案件侦查及物证收集和样本保存。《森林防火》主要介绍森林防火的基本概念及重要性,我国森林火灾的特点,林火基础理论,森林火灾的扑救及扑火安全,森林火灾损失的调查与评估,城镇消防基础知识等。通过以上知识点的介绍,为森林公安人员进行现场勘查提供帮助,提高现场勘查工作的质量。森林案件现场勘查课程在内容组织上,要注重对林学类知识的应用。

二、明确各知识点对森林案件现场勘查课程的支撑作用

课程衔接指的是不同学段或某一学科在课程内容、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科书编制等宏观与微观体系化上的最优组合[4]。从课程内容方面来考虑,在林学类课程涉及的六大知识群中,我国森林资源概况、发展林业的方针政策及森林的基本知识应作为学习森林案件现场勘查课程的背景知识,使学生明白自己所在行业的发展状况及方针政策,明白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对森林案件现场勘查课程中涉及到的有些名词术语有真正的理解,如森林的概念、森林特征的描述、我国森林采伐的方式及各方式的实施要点、森林更新、森林区划的概念等。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学生能更容易读懂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等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在制作卷宗时,能用专业术语来描述案件,提高专业能力和水平。

掌握涉案林木材积、木材材积的测算、林地面积测量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可以使学生了解有关森林案件定罪量刑的依据,区分刑事案件和林业行政案件,对案件进行准确定性。掌握基本的测算技能,可以在进行现场勘查时,准确判定物证提取的要点、记录涉案面积与材积相关数据更加准确到位,防止调查数据的遗漏,为技术人员进行下一步的详细鉴定提供更加全面翔实的资料。

学习野生动物和森林植物的识别与鉴定技术,使学生牢固树立野生动植物作为物证的意识及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意识,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识别野生动物的能力,使学生掌握野生动植物的识别与鉴定的基本技术。在现场勘查过程中,可以明确涉案的野生动植物的种类及保护级别,对一些物种和树种的认定提供了方法和依据,以对案件进行正确定性。在现场勘查中确定物证提取的技术要点,以正确获得涉案野生动植物物证,如何很好地保存物证材料,为下一步送检做好准备,对快速破案具有积极的作用。

学习森林防火的相关知识,使学生明确森林防火的重要性,了解森林防火的基本知识,熟悉森林火灾的扑救、扑火安全和森林火案的侦查等相关内容,掌握森林防火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在进行现场勘查中,能进行森林火灾现场特点分析,做好现场保护工作,根据植被的燃烧痕迹,确定是地表火、树冠火还是地下火,过火范围及火场总体态势,依据不同森林火灾种类特点,结合风向、风力、坡向、坡位、坡度、海拔、植被等对火势趋向的影响,分析研究现场急进火或稳进火的蔓延规律,结合现场访问情况和灾前现场基础资料初步判断森林火灾案件起火点,以准确判定案件性质。

三、认真研究,通过各种途径做好林学类课程与森林案件现场勘查课程的衔接

明确了各门课程介绍的主要内容及支撑作用后,就应该寻找切合实际的方法,做好两类课程的衔接。课程衔接应包括纵向与横向两方面。美国课程学者泰勒认为,要使学习经验的组织富有成效,课程编制必须符合3条标准,即继续性、程序性和统合性[5]。“继续性”是指在课程设计上应使学生对于所学知识技能有不断重复练习和继续发展的机会。“程序性”或“阶段性”则强调后一经验需在前一经验基础上更加广泛和深化。“统合性”是指“横”的联系。它考虑各种学习经验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学生行为与所学内容的统一和连贯,即把学生某一学科的能力,作为学生全部能力的重要一环来加以促进,而不是把它作为孤立的能力。林学类课程作为《森林案件现场勘查》课程的基础,后者应是前者的不断重复练习和继续发展,在前者的基础上更加广泛和深化,把两者的学习进行综合而不是孤立起来,为此,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将林学类知识与法律知识、公安执法知识进行综合,使两者相辅相成。但应注意的是要提倡两者结合,决不是学点林学类知识,学点法律知识或执法程序就可以,不是简单地林学类知识与公安类知识的相加,而应该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并合理利用。这就要求担任相关课程的教师均应熟悉林学类知识和公安类知识,讲授林学类知识的教师在介绍相关知识时,重点要讲清每一个知识点的内涵,着重从合理、合法的角度进行介绍,并讲清每一个知识点在办理森林案件中所起的作用。讲授《森林案件现场勘查》课程的教师重点要讲清森林公安人员进行现场勘查的依据、原则、程序、人员组成、勘查工作的各个环节等,而且要注意对相关林学知识的后续应用(不需再详细展开),如涉案森林特征描述的专用词语、径阶、材积与蓄积量、出材率、主伐、抚育伐等,不能讲外行话和非专业用语。

2.在制订各年级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注意各门课程的时间安排,《野生动物识别与鉴定》与《森林植物识别与鉴定》课程安排在大一下学期或大二上学期来学习,《森林资源管理概论》与《森林防火》课程要安排在前两门课程之后,前面的课程为后面的课程做准备,在学完以上几门课程后,即安排《森林案件现场勘查》课,不能相隔太远,做好各门课程的合理衔接,确保学习效果和质量。

3.收集大量案例,为学生提供样本,使学生尽快了解现场勘查的项目和内容,熟悉现场勘查笔录在森林案卷中所起的作用,掌握盗伐滥伐、野生动物、森林植物等不同案件中林学类知识在现场勘查中的操作技能和勘查要点,掌握现场笔录的制作方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林学类知识和法律、公安等知识在侦破森林案件中的具体应用。收集办理森林案件的图像资料,使学生形象、具体地掌握森林案件的侦查过程。

4.林学类课程与《森林案件现场勘查》课程均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每门课程实践教学的比重都比较大,可以利用实践教学的机会,将几门课程结合,各任课教师相互配合,为学生设计出各种类型的模拟现场,从接报案开始到现场勘查、调查测算涉案现场的面积或林木材积、认定涉案的物种或植物种类,对案件进行定性,让学生确定处罚的方法和额度。通过综合实习和训练,使知识体系更完善,让学生系统掌握所学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让学生自己设计案例。在案例中应用到林学类知识,如描述发案地点,要用到森林区划系统;描述涉案森林特征,要用到森林结构特征,并能根据林分调查方法进行某些特征因子的调查;会对涉案面积或材积进行测算,学会对案件进行定性。设计野生动物、森林植物案件,应用森林案件现场勘查课程中所学到的知识,确定现场的程序、步骤等。

6.改革考试考核方式,进行不同课程间的综合考核,在考核森林案件现场勘查相关知识时,增加对林学类知识的考核,具体考核林学类知识在森林案件现场勘查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使所学的知识更加系统化。

7.担任相关课程的教师应经常进行交流和沟通,探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就如何做好课程的衔接进行研究,做到相互学习、相互补充教学中所需的知识,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注重应用性。通过课程间的渗透、联系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不会产生重复和某些漏洞,防止造成学生单向的、机械的、复现性的思考习惯,这样不利于发展他们多维的、灵活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8.充分发挥实验室的功能。在实验室建设中,打破系部、教研室的界限,做到资源共享,为学校节约场地和经费。开放实验室,满足学生课外学习和训练的需要。如在《森林资源管理概论》课程和《森林案件现场勘查》课程中都用到的GPS、罗盘仪、全站仪、测树仪、绘图软件等,可由一个实验室购置,其他老师在教学和科研用到时,可以使用,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率。

9.编写合适的教材,进行课程内容的衔接。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也是教师教学或学生自学的依据[6]。根据以上对林学类课程与《森林案件现场勘查》课程教学内容的分析,建议结合教学内容和森林公安工作的实际,编写具有森林公安特色的教学,将现场勘查相关知识与林学类知识有机整合,编写出版教材。

课程横的衔接应发挥联结性与功能性。《森林案件现场勘查》课程的编排不仅要考虑与林学类课程的衔接,还应顾及其他课程间的联结,如痕迹检验、刑事图像、林业法与森林公安执法等。美国学者拉姆利曾经说过,人类知识具有完整性,即使在自然科学,其部分内容有时亦与社会科学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说明学科本身的知识不但具有统整性,且在不同学科或领域间彼此亦有横的联结关系。所以,编制课程时应多顾及不同课程间的呼应与联络。内容的选择要注意其功能性,重视其应用性,如不同案件的具体勘查方法的介绍是学生最受欢迎的。只有重视了课程的衔接,才能形成具有特色的品牌课程,体现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453.

[2]龚学胜.当代汉语词典[S].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8.

[3]林智中,陈建生,张爽.课程组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3-14.

[4]周仕德.课程衔接:亟待研究的课程视域[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9):57-60.

[5]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施良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66.

[6]刘红梅.对大学数学与高中数学课程内容的衔接问题的思考[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高等教育),2011,(6):46-47.

篇5

世界森林日活动横幅标语【1】

1、 珍爱绿色家园,共创美好明天。

2、 愿绿色覆盖大地,让火源远离森林。

3、 悠悠森林情,寸寸防火心。

4、 用火小心,造福子孙;用火不慎,遗憾终生。

5、 一时疏忽火星飘,一日火势千里遥。

6、 一份责任心,保住万重山。

7、 一点星星火,能毁万亩林。

8、 身在林区,惜木如金。

9、 伤害树木,就是在伤害自己。

10、 森林无火家家乐,生态优美人人康。

世界森林日活动横幅标语【2】

1、 千亩林万亩林,无视防火等于零。

2、 爱草爱花爱森林,无视防火等于零。

3、 无林夕梦断,有火林焚心。

4、 林中无烟火处处山清水秀生态良好鸟语花香,大地有森林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5、 火带给人类的是文明,但带给森林的是毁灭。

6、 钻木取火,始于文明;玩忽失火,殆于毁灭。

7、 火,恰到好处,是人类的文明;火,信马由缰,是文明的悲哀。

8、 “林”近“火”为“焚”,一字足以警醒;“心”至“真”乃“慎”,万勿掉以轻心。

9、 烤火令你暂时一热,火灾让人永久心寒。

10、 人类一把火,森林满眼泪。

11、 我来栽树,你来乘凉,大家受益;你也防火,我也护林,绿色永存。

12、 冬春草枯树叶黄,护林防火记心上。

13、 世界森林日日公益口号二

14、 玩火之心不可有,防火之心不可无。

15、 疏忽一时,火光四起,警惕一时,绿树常青。

16、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17、 十年树木,百年成林;一场大火,化为乌有。

18、 十年难育一棵树,星火能毁万亩林。

19、 生态家园保护好,森林防火少不了。

20、 珍惜森林资源,力保永续利用。

世界森林日活动横幅标语【3】

1、 保护树木,人人有责。树林是我们的家园。

2、 保护森林资源,共建绿色家园。

3、 保护森林、仿木代木、环保绿色、美化生活。

4、 保护森林,造福人民。

5、 保护森林,人人有责。

6、 生态家园保护好,森林防火少不了。

7、 身在林区,惜木如金。

8、 伤害树木,就是在伤害自己。

9、 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平衡,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10、 勤于防火,国兴民安;疏于防火,必酿后果。

11、 鸟之家,人之园,鸟惜之,人护之。

12、 为“绿色王国”筑防火长城!

13、 绿树成荫,景美;好木为灰,心痛。

14、 绿色家园是我家,森林防火靠大家。

15、 科技兴林创大业,护林防火献青春。

16、 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一项基本国策

17、 森林防火危害大,害人害己害国家。

18、 护林防火常记,青山绿水长存。

19、 森林防火常年抓,保护森林靠大家。

20、 森林,生命的起源;火灾,森林的终结。

21、 让火患远离森林,让绿色点缀人间。

22、 情系一片绿,心防一把火。

23、 勤于防火,国兴民安;疏于防火,必酿后果。

24、 鸟之家,人之园,鸟惜之,人护之。

25、 沐浴阳光享受绿色,走进森林注意防火。

26、 绿树成荫,景美;好木为灰,心痛。

27、 全民总动员,防火保安全。

28、 森林护我家,防火靠大家。

篇6

关键词 可持续;森林采伐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06-0125-02

0 引言

在进行森林资源采伐的过程中,要想进行更好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首先,需要制定合理的采伐计划,并且需要进行科学的实践调查。其次,完善基础设施,进行集材道路的建设。再次,在进行森林采伐的过程中,还需要进行精细化集材,充分的利用原木资源,促进森林资源采伐的良好进行。另外,在进行森林采伐的过程中,还需要对森林资源进行综合性的保护。最后,在进行森林资源采伐的过程中,还应该依据林木采伐环境影响制度进行采伐,才能够更好的促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在森林采伐中,通过采用可持续采伐的方法,能够有效的提高森林采伐的效率,促进我国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 制定合理的采伐计划

在进行森林资源开采的之前,需要制定合理的采伐计划。并且还应该有一个长期的森林规划,树立正确的采伐目标,在计划中确定采伐的方法,并且对森林资源的长期发展情况进行研究,制定一个良好的计划,能够减少不合理采伐情况的发生,促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1]。

2 完善基础设施

在进行森林资源采伐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主要就是指在对集材道路进行建设,如果不进行良好的集材道路建设,只是采用简单的重型机械进行开道的话,那么就容易对植被造成严重的破坏,不利于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2]。由此可见,集材道路的建设是可持续森林资源采伐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并且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经济条件等,合理的对集材道路进行建设,才能够进行可持续额森林资源采伐。

3 精细集材

在进行森林资源采伐的过程中,还应该做到精细集材,主要就是为了减少对森林资源的损害,利用森林资源,精细的对木材产品进行集运。在一些地区对森林资源的采伐过程中,主要的采伐对象就是原木中最好的部分,而原木的树枝没有进行更好的利用,造成了森林资源的严重浪费,也相应的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3]。因此,在森林资源进行采伐的过程中,要想更好的实践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该做好对集材的精细化,才能够更好的促进我国森林资源的良好发展。

4 合理设计采伐强度

在对森林资源采伐的过程中,还需要合理的设计采伐的强度,如果采伐的强度过大,那么就容易造成对森林资源的破坏。森林采运作业是人类干预森林生态系统的一种经营活动,人们通过采运作业在获取木材产品和森林经济效益的同时,还不同程度地影响到森林的质量、结构、生态环境以及森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4]。因此,在进行森林资源的采伐过程中,需要结合当地森林的实际情况,树木的实际生长情况,以及采伐树木的生长周期,制定合理的采伐强度,使其能够不仅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还能够对森林资源起到保护的作用,促进森林的可持续更新,使森林资源能够更好的为人类服务。

5 对森林资源进行综合的保护

在进行森林资源采伐的过程中,需要对森林资源进行综合的保护。综合的保护主要就是指不能单纯的对森林进行保护,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由于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水、土壤以及树木是一体的,三者对于维持整个森林生态系统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在进行森林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对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土壤资源和淡水资源进行合理的保护,那么也会影响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5]。因此,在进行森林资源采伐的过程中,如果将树木采伐之后,土壤没有植被进行覆盖,那么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因而在进行森林资源开发的过程中,需要对整个森林生态系统进行综合性的保护,才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6依据林木采伐环境影响制度进行采伐

为了更好的对我国森林资源进行保护,我国相应的制度了相关的林木采伐环境影响制度。因此,在实际的进行森林资源采伐的过程中,需要依据我国制定的林木采伐环境影响制度进行采伐。我国制定采伐这样制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促进我国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对于评价的范围、程序以及内容等都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规定,在进行森林采伐的过程中,需要严格的按照这项制度进行,才能够进一步促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6]。另外,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还明确的提到了应该鼓励社会公众对参与到森林的保护中去,从而全面的提高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因此,在进行森林资源采伐的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认真的研究我国的环境影响制度,认真的领会其中的精神,并且在实际的森林资源的开采过程中,深入的贯彻我国环境影响制度的精神,做到在开采的过程中,对森林资源不造成破坏,促进我国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7 结论

本文针对于如何进行可持续森林采伐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了解到,在森林采伐工作中,需要采取可持续采伐的方法,一方面获得经济效益,另外一方面能够获得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促进我国森林资源的长远发展,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俊杰.森林采伐限额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林业资源管理,2011(3).

[2]陈永生,毛树海.谈建立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机制[J].林业科技情报,2012(3).

[3]徐珍源,曹建华,庄道元.有条件地取消采伐限额制度探析[J].农村经济,2010(6).

[4]戚春华,朱守林,王效亮,解松芳.森林采运作业环境成本分析[J].森林工程,2009(6).

篇7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森林旅游;深度开发;产品设计;

一、引言

森林区特殊的旅游资源与环境是开展生态旅游的最佳区域,它切合高节奏、高强度的现代都市人追求“返璞归真、回归自然、追求健康”的生活潮流。因而,森林生态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国内森林旅游研究成果较多,詹建文(2005)提出了建立森林旅游的组织管理、资源评价、规划、资源保护、产品开发、市场营销、投融资、科技支撑和人力资源保障等九大体系的设想[1]。黄细嘉(2006)提出了注意处理好开发利用与管理保护、整体布局与重点发展、主题选择与形象塑造、宣传促销与市场特征、功能完善与内容深化的关系[2];罗桂平(2007)提出了加大投入、推进法制,推动江西森林旅游发展的构想[3];吴章文(2003)对我国森林游憩区保健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提出了开发前景及开发措施[4]。其他森林旅游开发的案例研究还有很多,笔者不再赘述。总的来看,目前国内对森林旅游的研究侧重于对策、资源总体开发等方面,大多文章只是点点题,泛泛而谈“优势”、“问题”、“对策”,缺乏操作性,对森林旅游资源深度开发及其产品设计的研究尚显不足。本文以江西为例,对森林旅游资源深度开发及其产品设计进行了一些探索,以期进一步充实、丰富森林旅游景区产品设计研究成果,同时为江西森林生态旅游产品升级提供依据,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二、深度开发的背景

1.森林旅游资源深度开发是实现森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要求经济的发展既要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又不能超出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和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其结果应能促使环境的生产能力、恢复能力、补偿能力始终保持较高的水平。森林旅游是依托森林资源发生的高层次旅游活动,是在被保护的森林环境中,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开展的游乐、休憩、疗养、森林浴、动植物观赏、越野、登山、攀岩、探险、漂流、生存锻炼等活动,它集休闲、度假、娱乐、养生等多种功能于一身,具有较强的自然性、真实性、科普性和参与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人们对森林旅游产生了“求新、求异、求奇、求知、求参与”的心理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森林旅游正面临一个产品升级的问题。对此,我们必须对森林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使森林旅游产品呈现多元化趋势,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森林旅游资源深度开发是实现森林产业转向生态经济的必然选择。20世纪70年代,人们终于认识到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且逐步在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共识。森林作为环境要素的价值要大于其作为物质资源的价值,是这一共识中的重要内容。基于这一共识,森林产业必须从过去的采伐经济转换成旅游经济,并逐步转向生态经济,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目前,我国许多林区正处于采伐经济转换成旅游经济阶段,在此阶段开发的森林旅游项目,迫切需要寻求转折与重生之路,迫切需要通过对森林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来提升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实现在不消耗森林资源的情况下,获取远远高于木材商品价值的经济收益,实现林业较高层次上的良性循环。

3.森林旅游资源深度开发是生态文明意识的体现。在我国历史中,生态文明意识一直以不同的形式体现。从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到红楼梦的“稻香村”,从宋徽宗寿山艮岳的西庄到圆明园的“北远山村”,不管是皇帝贵族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回顾,还是百姓对绿色家园的追求,无不体现着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和审美情趣。森林旅游是以森林资源为基础,以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类风景名胜区、森林浴场、森林野营地等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生态旅游形式,具有极大的发展前景。

4.森林旅游资源深度开发是打造“生态休闲旅游胜地”的重要措施。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江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江西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提出了充分利用江特的资源优势,进一步树立“红色摇篮、绿色家园、观光休闲度假旅游胜地”的品牌,这些重要论述成为江西省发展旅游经济的重要指导思想。江西要打造“生态休闲旅游胜地”,必须对现有的森林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挖掘、重组和创新,即深度挖掘江西省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类风景名胜区的休闲旅游功能,深度开发森林旅游资源,形成完美的产品系统升级,为建设知名“生态休闲旅游胜地”增添新的色彩。

三、深度开发的条件与开发现状

1.区位特征。江西有优越的区位地理。江西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处在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省份的后方,是唯一一个同时连接“长三角”、“珠三角”、“闽南三角”三个经济区的省份,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区位优势。江西与长珠闽主要城市的直线距离大多在六百至七百公里之间,而由航空、铁路、高速公路组成的四通八达、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使这些城市的游客来我省越来越方便,时间越来越短,只要有假期,就可以来住上几天,让江西成为他们名副其实的“后花园”。

2.生态环境。江西是全国生态环境最好的省份之一,“十五”期间全省的生态环境质量等级均为“优”,江西生态环境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其一、江西是全国最绿的省份之一。江西森林植被覆盖率高达60.05%,居祖国大陆第二位。中科院《2005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报告》[5]认为:江西区域生态水平在全国排第7位,区域环境水平指数在全国排第9位,环境支持系统指数在全国排第11位。其二、江西是全国空气质量最好的省份之一。据全国环境统计报表,多年来江西的工业废气、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量在中部六省均排在最后一位,有如一个天然的氧吧。其三、江西是全国水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江西的2400多条大小河流总长度达1.84万公里。全省年均降水量1341mm到1940mm,地下水多年平均212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在全国排第7位,水质属全国最好的省份之一。其四、江西是全国湿地占国土面积比率最大的省份之一。湿地类型按《国际湿地公约》划分,有21种,面积365.2万公顷,占国土面积达21.87%。鄱阳湖是世界六大湿地之一,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其五、江西是全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之一。目前江西省已有植物5115种。列入《国家重点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的植物有55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9种。江西野生动物资源也十分丰富,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和二级保护动物分别占全国总数的22.4%和50%。其六、江西是古代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的发祥省份之一。以白鹿洞书院、象山精舍为代表的书院和以东林寺、真如寺、宝峰寺、上清宫等为代表的禅寺道观等古建筑均是传统生态建设的典型,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的思想。在生态环保思想上,儒家以“仁”为出发点,主张善待自然万物。宋时程朱理学的“天人合一”主张对于生态伦理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

3.资源优势与开发现状。至2007年7月,江西省共有森林公园92处,经营总面积达43.41万公顷,占江西省林业用地面积4%以上,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总数达36处,经营面积为33.07万公顷。江西省初步形成了森林风景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开发建设体系。江西省有各类自然保护区138个,其中国家级5个、省级25个;江西省建有自然保护小区5000余处,在全国排第五位,总面积达98.42万公顷,基本形成了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自然保护区网络。江西省已形成以4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中心,以京景线为脊梁,以25个省级风景名胜区为骨干,以市县级风景名胜区为联结点,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风景区体系。风景名胜区总面积达3300平方公里,占江西国土面积的2%左右。江西的湖光山色,名山峻岭,奇峰幽谷,名泉飞瀑,唱尽了大自然的“奇、幽、险、美”,享有很高的声誉和旅游开发潜力。

四、深度开发的产品

森林旅游资源深度开发是指对一定区域或一定面积森林系统适度增加智力和物质的投入,用可持续发展理念与新的创意,开发出新的旅游产品并组成线路,实现产品的系统升级换代,达到满足游客需求和提高效益的目的。因此,森林旅游资源深度开发,必须具体到森林旅游产品的升级开发上。

1.森林观光类旅游产品设计类型及内容。可供山地型景区观光的对象很多,可相应设计出山体观光、生物观光、水体观光、气象景观观光、生产生活观光等观光产品类型。在设计内容时,一是要把握好景区脉络,找准产品定位。对一些古文化遗迹,甚至是樵夫、伐木工人、护林员等留下的一些人文遗迹进行系统梳理和综合分析,最终确定产品定位。二是把握产品节奏,呈现景观美感。设计观光产品,要从吃、住、行、游、购、娱、康体等功能方面,通过多种表现平台,对游客不同角度的消费诉求进行回应,满足不同层次、方面的需要。以有序的方式将景观资源的美感呈现出来,淡化人工打造痕迹,以免落入俗套,自然而然地引导游客参与游览活动。三是关注细部设计,优化产品品质。在设计观光产品时,有些自然资源需要保持自然风貌,对于人工打造的观光产品,尤要注意避免人工斧凿痕迹。重视细部,是使每一个景观要素都要与环境相协调,自然过渡。四是线路串联景点,引导游客视角。在设计中,要突出景区景观效果的整体性,就是把相对独立的景观元素有序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个特点明晰的景区主题,系统而全面地为游客展现景观元素,顺应旅游产品销售的“卖线不卖点”内在规律。

2.森林生态养生类旅游产品设计类型及内容。因生态养生诉求的多样性,生态养生旅游产品的类型比较多样,一是长寿主题类产品:结合当地的特殊地理环境进行生态养生产品的开发。《黄帝内经》明确地提出了地理环境与长寿密切相关,认为优美的环境、适宜的水土有利于健康长寿。二是山林养生类产品:以山林溪谷为生态本底,以负氧离子、绿色环境、湿润空气、适居温度、矿泉水质、中草药等为养生原料,形成的氧吧、森林浴、雾浴、竹文化养生、矿泉浴、生态食疗等;三是日光养生类产品:晋代“竹林七贤嵇康”在《养生论》中就提出了“唏以朝阳[6]”的观点,《内经讲义》中就有“日月之华救老残[7]”的说法。总之,利用日光保健作用,开发森林日光浴;四是花卉养生类产品:花香、精油,可外用美容,内服等。典型产品有芳香疗法;五是生态水疗类产品:以矿泉、中草药为基础,形成特色生态水疗项目,结合中医按摩、流行SPA等等。六是四季养生类产品:避暑产品就是四季养生的典型产品古代养生家针对春夏秋冬的气候特征,认为在饮食调摄、生活起居等方面必须顺应四时的生、长、藏特点,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如在森林深处建造养老中心等。七是民俗类产品:有民族特色的养生方式,如回族的节食风俗、药浴如瑶浴等,又如客家人的养生之道,形成特色化的养生休闲产品,包括客家煲汤、客家药膳等食疗;客家操、民间体育等运动养生;八是美食类产品:利用森林深处的优质水制成的矿泉水、纯净水等饮用水成品,利用森林景区中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森林蔬菜,如菌类的香菇木耳类,竹笋类,木本蔬菜如香椿、栀子花等,草本蔬菜如蕨菜、野水芹菜等制成养生美食类产品,对外来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3.森林生态度假类旅游产品设计类型及内容。一是休闲类旅游产品。休闲类旅游产品主要有森林休闲、垂钓休闲、竞技休闲、游乐休闲以及艺术情趣休闲等都是值得山地型景区开发的休闲活动。二是度假类旅游产品。山地型景区旖旎的山水风光、舒适的气候以及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开展度假旅游活动提供了优越条件。以各种度假区为依托开发的度假旅游自然成为不可或缺的山地旅游核心产品。

4.森林运动类旅游产品设计类型及内容。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通过运动锻炼体魄、健美身体、获得健康、提高身体素质的愿望越来越强。运动类产品必将是今后我国旅游产品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根据各山地型景区的条件,可设计林中漫步、登山、漂流、攀岩、滑雪、狩猎等多种运动类旅游产品。

5.森林文化求知类旅游产品设计类型及内容。文化类旅游产品是重点发展的产品之一。森林景 区长期积淀形成的山文化、水文化、乡村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等都对外来游客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可以相应设计开发山民生活体验、民俗采风、民族节庆体验、宗教文化探秘等游客参与型的文化旅游产品。还可设计科考求知类旅游产品。另外,还可设计面向森林、灌丛、草甸、水域、湿地等生态系统的科学考察旅游产品。

6.森林购物类旅游产品设计类型及内容。购物是重要的旅游动机之一。森林景区旅游购物对象范围较广,各类林产制品、水产制品、肉制品等绿色土特产品和风味食品是较为畅销的大众旅游商品。当地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品和艺术品,对外来游客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篇8

关键词:森林火灾;特点;控制对策

1 我国森林防火现状

1.1 传统森林防火逐渐被现代森林防火所代替

根据传统林业和现代林业将森林火灾定义为传统和现代森林火灾。所谓传统森林防火仅仅是以木材持续为指导思想,来保护林业的经济价值为目的的防火手段,从它的内容上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森林火灾明显存在缺点,它忽略了森林系统的完整性,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社会性质。所以与它相比,现代森林火灾弥补了这一缺陷,在核心内容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以社会参与和支持为前提,从而达到保护森林资源和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目的,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科学技术来进行管理,因此,有效地保护了森林资源。可以看到,传统的森林火灾已不能满足现阶段现代林业发展的需求,现代防火技术取代传统森林防火技术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1.2 初级科学管理逐步取代

建国时期到1987年,在这段时间里,森林防火管理阶段的初始部分有许多缺点,如:森林防火机制不健全、专职消防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差、能力较低、基础设施差。这严重阻碍了森林防火工作的发展。

从1987年“5.6”火灾至1994年8月,在全国森林防火工作座谈会期间。在这段时间属于森林火灾预防阶段的整体发展阶段,国家已经开始重视森林防火问题,开始加大扶持力度,为各方面进行投资,从而提高了整体的防火设备。同时成立了专业扑火队伍,充分培养专职消防人才,提高员工的综合能力。

1994年8月至今。在这个时期,属于科学治理阶段。这个时期的特点是: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目标管理,还是员工培训都在一个新的水平上。

2 火灾控制对策

2.1 相关指挥系统

相关指挥系统的加快建设,使得防火工作的能力可以应对各种火灾出现。根据国务院有关文件及相关要求,实施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灾害管理系统,还需要更多的努力。有关部门需要设置指挥链的命令,以及完善程序系统,这将大力推进森林防火工作的不断提高,使各部门的工作得到有效落实。

2.2 建立合理的野外火源管理体制

使用各种管理手段,对野生火源起到一个合理的监督和管理作用,从而做好转移防灾工作,这属于完全放弃了一刀切以及死看硬守的管理方式。在使用火源的高峰期内,必须通过用火火警报告批准来控制使用量,有计划、有目的的让有关干部发动群众开展各类秸秆、杂草焚烧清理工作,所以从源头上可以在一定程度控制森林火灾,同时促进了农民的生产工作,使防火工作和生产工作同时进行。

2.3 加快森林防火科学化进程

森林火灾的理论基础是利用了各种自然和社会科学等全面的前沿科学融合到一起而形成的的理论。森林防火科研工作必须关注到它的重要作用,学会创新、学会参考。引进最新的科学技术到森林防火工作中去,从而加快科学森林防火的进程。

2.4 提高监控系统

各种灾害的预防措施,为每个区域加强巡逻保护的关键领域,尤其是要加强保护盲目区域,定期检查这些领域,使有关森林保护工作人员在这些领域发挥真正的作用,而且应该是24小时不间断的巡查,检测发生各种灾难和危险的地方,向有关部门报告,在最短的时间内开展救火工作,此外,还要对那些欺骗和漏报的人员进行追究和惩罚。

2.5 加大宣传力度

对于森林防火工作而言,全年的检查和预防在整个保护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消防宣传力度的加大,将极大地减少森林防火的任务,而且通过各种媒体宣传将消防认识提高到较大程度,从而起到强化防火概念的作用,所有人都加入到防火工作,将会使有关防火工作取得非常大的成果,有效地从源头上遏止了森林火灾的发生。

总之,加强森林防火的重点管理,不仅会保护森林资源,而且还会促进森林的林业发展,保护森林植物群和动物群,同时也促进了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篇9

要想有效的保护我国本来就已稀缺的森林资源并且确保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就必须要对我国的森林资源监测的发展趋势有一个透彻细致的了解与分析。根据相关的资料与调查总结出未来我国的森林资源监测的发展趋势是以生态建设为主且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建设、加快我国森林资源监测的步伐以提升森林资源管理现代化水平、加强我国森林资源监测技术在实践中的综合运用,主要指的就是遥感传输与森林环境信息提取技术以及林业数字测绘技术、在扩大关于森林资源交流与合作的基础之上,不断地提升森林资源监测的影响力与范围等等。综上就是我国未来森林资源监测的发展趋势与前景,需要相关人员的齐心协力与团结。

2.森林监测的基本情况

2.1森林监测的主要内容及成果

森林资源监测技术的发展突出了我国对森林资源保护工作的日益重视,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森林监测的主要内容也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我国的森林监测在其内容与成果方面也做出了适当的调整。信息与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森林监测与其相互结合成为了不可阻挡的潮流,还要对监测对象的现状有科学合理的认识与了解,由单独的技术调查向技术与执法型相结合的森林监测调查转变。森林监测的成果近年来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逐步实现了森林资源监测中高新技术的大量应用与监测体系的综合化,我国的森林资源监测技术也将越来越成熟,我国的森林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

2.2森林监测的方式与监测范围

伴随着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工作逐年增加,发现我国的森林资源监测面积覆盖的范围越来越广泛,按照年度更新的森林资源档案与数据进行森林资源监测的分析报告。森林监测的范围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也确立了森林资源监测工作的业务范围。森林资源监测的主要对象是对森林资源进行核实与认定以及对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而它所运用的森林资源监测方式也不尽相同,数学模型与图库统计相结合、实际调查研究与走访、多媒体信息遥感技术的森林资源监测方式是最为突出重要的。我国森林资源的检测方式与监测范围对森林资源的未来走向趋势有着至关重要的监管作用,应该予以特别的重视。

3.我国目前森林资源监测存在的问题

3.1我国森林资源调查分布不均衡

我国目前在新的林业资源发展形式之下,森林资源调查主要分为第一类调查与第二类调查,二者的含义也不同,前者是围绕全省建立的,而后者是不是围绕全省展开的,由概念就可以看出第一类调查与第二类调查的范围不一样,前者大于后者。这就导致了我国森林资源调查存在分布不均衡的情况,前者运用的是系统抽样体系,这种方法具有局限性的缺陷;后者采取的是小组调查与抽样二者相结合的调查方法。经过调查研究现实,森林资源调查中的第二类调查的监测周期相对比较的长,投入的软件与硬件以及资金力度都远远不够,与森林资源调查中的第一类调查存在加大的差别,这是我国森林资源调查分布不均衡的直接原因。

3.2.森林资源监测体系中的内容有些被忽略

森林资源检测体系中的内容有些被忽略就是一些地方往往仅仅把精力集中于经济建设,固有的想法就是通过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利益是值得的,他们对这一概念已经根深蒂固,难以转变,不懂得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性;其次就是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经费投入不足,资金不到位导致很多是经济资金项目不能够正常运行,造成森林资源不必要的损失;从事森林资源监测的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技能水平与自身综合素质不达标并且缺乏专家的支持系统等等。

4.我国森林资源综合监测体系建设的策略

4.1提高森林资源监测工作技术含量

森林资源监测工作的技术含量高低直接影响到森林资源监测的准确有效性,所以要提高森林资源监测工作技术含量。要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为基础,综合运用网络与数据库技术,建立全方位的、统一的、完善的森林资源监测技术体系;其次,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得到普遍化与深层化的运用;再者,数据更新与预测模型以及森林经验利用在林业规划与计划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等等。

4.2落实好人才保障与资金保障

我国的森林经营状况是生态建设周期长以及见效速度比较慢,所以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也就是所说的资金保障。如果资金在森林资源监测的过程中投入不足,就使得使用的某些硬件设备较为简陋,结果监测出来的森林资源数据、图片、资料等等都不准确,为经济的后续发展提供了错误的向导,所以要有足够的资金保障。人才保障也是一大重点,吸引森林资源监测的高级人才,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队伍,为国家做贡献。实行岗位聘任制,建立岗位培训制度,实行“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而全面提高人员的整体能力与水平,落实好人才保障与资金保障。

结束语:

综上所述,森林资源监测发展方向的探究不仅对我国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而且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监督作用,所以本文就森林资源监测发展方向的探究非常必要。虽然我国的森林资源状况当前刻不容缓,但是已经受到国家与越来越多民众的关注,广大民众的森林资源保护意识也越来越深刻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相信关于森林资源检测环节中存在的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希望为我国的森林资源检测与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廖声熙,喻景深,徐泽鸿.华东监测区非规划林地森林资源的调查和管理问题与对策[J].林业资源管理.2014(,01):105-106

篇10

关键词:生态;旅游;问题;可持续;对策;黄山市

1 引言

生态旅游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的旅游形式,是当前旅游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作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形式,生态旅游在黄山市旅游业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已成为黄山市一个极为重要的旅游经济增长点。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旅游区别于传统旅游的最大特点。用旅游保护生态,以生态促进旅游,将是生态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结合。

2 黄山市发展生态旅游的资源优势

黄山市的生态旅游主要是依托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发展起来的。黄山市是安徽省重点林区,林地面积1207万亩,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83.1%,有林地面积1023万亩,森林覆盖率77.4%;活立木蓄积量3373万m3,居安徽省各地市之首。境内有祁门县牯牛降、歙县清凉峰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岭南、十里山、查湾、天湖、五溪山、九龙峰、六股尖等省级自然保护区7处;黄山、齐云山、花山-渐江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3处;黄山、齐云山、徽州等国家森林公园3处,五溪山、木坑竹海等省级森林公园2处;太平湖国家湿地公园1处;此外,各区县还因地制宜建立61处县级自然保护区,保护总面积占市国土总面积的13.94%。黄山和西递宏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些重点保护的区域,生态系统保存相对完好、生物多样性丰富、植被和地貌景观多样,作为徽文化的发祥地,一些地方还同时是自然和历史文化遗迹相融的区域,这些都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3 黄山市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生态旅游的管理体制不健全

生态旅游的管理体制不健全是一个阻碍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在黄山市就更为突出。黄山市森林生态旅游缺少明晰的旅游资源产权制度,管理体制存在多头管理,各级政府、国务院相关部委各级相关厅局派出的管理机构均成为森林生态旅游管理部门。多个部门和其他行业的涉入,加上规制森林生态旅游的法律法规欠缺,自然会导致管理体制不顺。

3.2 森林生态旅游粗放性开发

黄山市的生态旅游大多由旅游部门负责规划、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很少有环境保护和生态学的专业人员参与,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粗放性开发造成多种旅游功能未能全面开发,致使游客逗留时间短,回头率低;开发的粗放性还造成资源浪费和对生态系统破坏的潜在威胁。在管理上重开发利用、轻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重经济效益、轻生态效益,重短期效益、轻长远利益的情况较为普遍,而且在旅游收入中,投入到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的比例较低。

3.3 生态旅游资源遭到破坏

环境保护是生态旅游的基础目标,而环境保护具有很强的公益性。然而在开发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公益性常常被忽视,也就造成了生态旅游资源的破坏,具体表现为:一是规划开发不合理造成的生态系统破坏。如景区过于人工化、城市化,植物破坏严重;景区景观遭到严重破坏,大量现代建筑物被引入原始生态区;野生动物受到严重干扰等等。二是过多的游客进入以及不当的旅游行为使得环境承载力下降。三是旅游过程中产生的垃圾污染因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对而景区环境造成破坏。

3.4 生态旅游环境恶化

在某种意义上说,一个旅游者就是一个污染源,旅游设施密度越大,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污染的可能性就越大。部分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出于经济目的,热衷于旅店、餐馆的建设,盲目扩大旅游区、修建旅游设施,使游客空间分布不均,导致景观和生态的破坏,违反了生态旅游最大限度保护自然状态的开发原则,致使旅游资源退化,水体流失加重,植被覆盖率下降,动植物有效保护范围缩小。

3.5 生态旅游教育功能缺失

旅游者想通过生态旅游亲近自然、认识自然,从而自觉地保护自然。因此,对生态知识的普及及教育应该是生态旅游活动组织的关键环节。然而黄山市的生态旅游开发仍缺乏必要的教育设施和专业人员,现有设施陈旧不堪,设施所提供的知识内容不全,展示手段更是落后、单调,无法满足游人的需要。此外,生态旅游区的导游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不能把地质地貌的形成、动植物的分布及保护区生态系统的结构等自然知识讲解给游客,达不到让游客认识自然、增强环保意识的目的。

3.6 社区参与制度有待发展

森林生态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应该与景区当地的社区共建紧密相联系。如果没有当地社区的支持,与社区隔离起来发展生态旅游,就不可能实现对森林资源的有效保护。社区其实就是当地自然资源的使用者,只有当地社区也加入以社区为基础的森林自然景区系统,才有可能真正达到持续有效地对森林资源的保护,才有可能促进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态意识的加强。很多社区的参与模式缺乏生态理念,主要是以经营为手段,以获得经济利益为目的,其参与模式缺少系统的管理和规划,容易造成环境资源的浪费和破坏。

4 黄山市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分析

4.1 加强法制建设

鉴于旅游作为一种产业对环境的特殊影响和累计性的破坏,生态旅游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法规作保障,“以法兴游”、“以法治游”是旅游业长期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除了认真贯彻现有的各项森林生态旅游相关的法律法规外,黄山市有必要制定专门规制生态旅游的条例,弥补黄山市生态旅游地方立法的空白,将生态旅游开发的各类行为纳入法制范畴。条例需要理顺管理体制,建立独立集中地管理机构,独立管理生态旅游开发中的各种事项,避免多头管理;明确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利益分配制度;明确社区参与制度的重大意义,重点弥补社区参与环境保护的内容;完善人事制度,提高旅游管理人才的整体素质和环境意识。同时在加强立法的基础上,也要加强生态旅游法律宣传与教育,严格生态旅游执法,严肃惩治生态旅游违法行为。

4.2 树立可持续利用资源的新思维

可持续利用是一种全新的自然观和世界观,它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资源的公平分配,主张在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基础上的经济持续增长。开发和保护是融为一体的,保护是开发的前提,开发是保护的进一步发展。资源环境是开发的基础和物质的载体,社会文化是资源的精神内涵,而经济是保护的动力,三者是个相辅相成的统一体。必须树立这种新思维,坚持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增值并重,将环境和资源的开发、利用、增值、保护目标纳入森林生态旅游事业的发展计划,并进行统一核算。通过综合开发,促进产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使绿色事业三大效益同步增长。坚持以保护为前提,开发与保护协调进行,实现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3 科学规划协调发展

森林旅游开发应该规划先行,以规划为指导,才可能避免开发的盲目性、粗放性,实现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1)建立生态旅游评估制度,通过监测和评估,确定当前各森林景区的环境质量和环境容量,作为规划的基础依据,并确定游客接待计划;严格控制游客数量,可采取淡季降价,旺季提价等方法;有效地限制游客活动如规定具体区域、具体线路以及游人的活动方式等。

(2)将森林区域进行功能分区,重点应是自然保护区。将保护区从里到外分为核心保护区、游憩缓冲区、密集游憩区;游客人数从无到有,依次增加,旅游相关的基础设施主要集中在最外区,或者在森林景区,减少对森林资源的污染和破坏,最终有利于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

(3)保持森林景观的原生韵味,尽量避免现代建筑与生态环境的不协调。在建设必要的房屋设施时,要尽可能地考虑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利用天然原材料,实现与当地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4.4 加强森林生态旅游教育

增强广大群众大自然保护意识是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条件。加强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并规定旅游途中的允许操作行为,使其旅游行为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以有利于环境优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及文化保护。加强森林生态旅游教育主要应从2个方面入手。

(1)加强对黄山市当地居民的生态旅游意识教育。各中小学有必要将生态旅游及环境保护的内容作为教学授课内容的一部分,通过学习,让学生们系统地认识森林生态旅游的内涵,保证黄山市新一代具有扎实的生态旅游和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媒体大力宣传和举办当地居民参与的森林生态旅游的各种宣传活动,提供机会让人们加深对森林生态旅游的了解,并最终成为森林生态旅游的忠实拥护者和维护者。

(2)加强对游客的生态意识教育,通过多渠道使游客接受环保教育。使其旅游行为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以有利于环境优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及文化保护。提高旅游经营开发者和管理者的环保意识,并通过实行环境责任制和确保其认真落实。

4.5 加强人才建设

森林生态旅游健康发展的关键是人才,是旅游行业的队伍素质。因此,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提高至关重要。森林生态旅游涉及林业、旅游、环保、生物、地理、历史等众多学科,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经营管理以及开发高品位、高档次的森林生态旅游项目和产品,需要有一批环保、管理、旅游、服务等方面的人才。一是要学好用好相关森林、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和管理条例,坚持依法管理、科学管理、使之适应森林生态旅游管理的特殊要求;二是要求导游人员必须懂得有关与森林生态旅游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对黄山市资源了如指掌;三是鉴于黄山市目前森林生态旅游后备人才的奇缺和素质偏低的状况,应加强对在职员工的思想和业务培训,以强化服务观念,提升服务水平,适当引进一批优秀的管理人才,以提高森林资源的利用效益和服务质量。

5 结语

有政府的参与扶持,有社会公众的广泛支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法制保证,黄山市的森林生态旅游业一定会朝着健康的方向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谭开湛.森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途径[J].云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1999(6):26~30.

[2] 刘紫青.试论森林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J].林业经济问题,2002(2):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