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备基础知识点范文
时间:2023-12-05 17:54: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必备基础知识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初中;高中;生物教学;衔接
如何在“生物学科是小学科、副科”的逆境中,在初中生物只参加会考的现实中,让初中学生确实掌握好基本知识、培养好基本能力,让学生在进入高中时能及时消除学习障碍?这需要初中生物教师用生命科学的特点去引领学生,用科学事实去吸引学生,用专业的敬畏去感化学生,在重视初高中衔接的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实惠。在初中教学中如何实施与高中生物教学的衔接呢?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衔接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初中生物课程要求学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初步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高中生物课程强调通过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激发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等。该如何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与高中的衔接呢?
1.1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教师要关爱生命、热爱生物、热爱生物教育,站在对社会负责、对学生负责、对未来负责的高度,更加积极、热情、认真地对待初中生物教学;教师要用自己健康的情感态度、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去影响学习主体,使学生在学习、体会中形成健康的人生态度;课堂内、外要用自己渊博的学识引领学生进入生物知识的殿堂,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并关爱学生的心智成长,联系社会实际解决学生生活中的疑虑并正面引导。如健康的生活习惯、科学的用药观;正确对待疾病或疫情的态度;抗生素滥用、乙肝歧视、灰霾、沙尘暴、海洋之争等问题;这些话题,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1.2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教材资源包括问题探讨、正文、图表、资料分析、科学前沿、思考与讨论、课后练习、生物实验等。除了应用好显性的材料外,更需要教师充分挖掘隐性材料,并作一定的引导和设计,让教材发挥最大的效益,在传授生物学知识的同时,自觉、自然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1.3营造良好的生物学氛围。如对校园绿化树种进行挂牌和分管,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认识植物结构、了解植物的分类;办生物小报,让同学们交流分享成果;举行课前5分钟生物知识大放送活动,增加阅历;开展实践活动如观察种子萌发过程等,使学生感悟到生物学知识就在生活中。在活动中进行爱护绿化树种、保护生态环境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2.课程内容上的衔接
初中教材主要涉及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分类等比较浅显的生物学基础知识,而高中生物着重于生命的本质和规律的认知,需要以初中的知识作基础,是对初中生物学知识的巩固、提高和加深。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要注意落实“三个点”,建构知识网。“三个点”分别是:连接点即在初中学过且已掌握,高中必备的知识点;间断点即初中学过但学生没有掌握的知识点;深化点即还得在高中加深和拓宽的知识点。下面以高中生物必修1(人教版)第一章“走进细胞”为例进行说明:
知识网如: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花的结构开花传粉受精果实和种子的发育与结构;动植物进化的系统树;人体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系统的联系等。
如何落实好“三个点”,并构建知识网络?具体策略如下:
2.1通览初高中的课标和教材,充分理解、把握初高中生物教材内容的互补和递进关系,明确高中生物学习必备的初中基础知识。主要衔接点举例:
2.2开展初中生物教学衔接高中问题的研究。初高中教学属于两个不同的学段,其中必有衔接的规律可循。学校可以给生物教研组配一套高中生物教材,以便组织教师学习、研讨,让教师知道我的学生未来要学习什么?在集体备课中研究和找出每节课的初高中知识衔接点,在教学中把这些衔接的知识点体现出来;在导学案中设置“知识链接”栏目,以简明扼要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明确这些点是学习高中生物必备的。只有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实现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基。
充分发挥本地“名校”的模范带头作用,以教研员为轴心,充分利用教师工作群,分享先进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展示优秀的导学案、课件等,交流教学、衔接教学,培养、培训教师,注入新的活力,形成教研合力,构建一支理念先进、技术先行、方法创新、求真务实的教师团队,迎接生物教育的春天。
3.教学方式上的衔接
初中课程改革以后,生物教师队伍逐步稳定并向专业化发展,教师的教,在平等对话和交流互动、重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达成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学生的学,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在具体实施上也有了明显的改进。但应付结业会考,教师圈范围、画重点,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仍存在,这些学生到了高中便感到明显的不适应。故初中生物教学要在建立稳定、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同时,进一步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比武活动,让教师在教学理念上有更新、在教学方法有创新并更趋成熟。
3.1尊重学科教学规律和方法,并不断优化与创新。教学内容要有系统性,教学方法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手段要多样化,教学语言要准确并专业。如直观教学要充分利用标本、模型接地气,运用多媒体解决教学中复杂的结构问题、动态问题,运用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合作探究、交流互动中提高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巧用小诗歌、成语、俗语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归纳总结,运用谐音记忆、口诀记忆降低学习难度,提高记忆的准确度。
3.2尊重学生的思维和学习习惯,使用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得出,一节生物好课应具有5个共同要素:⑴新颖的导入;⑵以生为本的活动与展示;⑶多感官参与;⑷非同一般的反馈;⑸充满快乐元素。一节生物好课应具有4个特点:⑴生本,以学生为中心;⑵有效,效率高、效果好;⑶有情,渗透情感,充满快乐;⑷有变,有变化,有活动,有生成。
3.3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并提高使用效率。学校要加强生物专用实验室建设与投入、配备实验员而不是保管员,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室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在实验中激发学习兴趣,在动手中感悟真知,在合作中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4.指导学法上的衔接
初中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形象思维为主,大部分学生还没有养成独立思考和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的习惯。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应贯穿于各个年级的教学中,并结合具体的知识内容给学生以具体的方法指导。
4.1阅读。认真、全面地阅读理解教材是学习的根本。教材主要是为同学们写的,也是为教师写的。生物教材至少由三个系统组成,即文字、图像、练习系统。读书要三个系统一起读,配合起来读;读书要拿起笔,做合适的记号,每读一次要做一种记号;读后要有一个反思过程,本节内容有哪些专业术语、重点语句、重点图形、生理过程、实验思想,只有这样才能读出问题、读出感觉、读出收获来。
4.2听课。听课要有准备,它包括知识准备、心理准备、物质准备。听讲要听思路,教师授课都有充分的准备,可能是演绎的方法,也可能是归纳的方法,或两者兼而有之,要在思路中受到启发,培养科学的、有条理的、又是灵活的思维习惯。听课要听出问题,问题主要有三类:一是由于并没有理解而成为问题的问题,这是最普通的,也可称为初级性的问题;二是诱发的新问题,即诱发产生的已超出本次课题范围的问题;三是对教师的讲解或教科书的叙述不满足、挑刺儿性问题。听课要适当笔记,笔记不一定要有笔记本,可以在教材的空白、旁批栏适当记载,或先草写在草稿纸上,课后再整理到笔记本上,笔记不是对老师展示内容的照搬照抄,而是一个再思考加工过程。
4.3整理。学生在学习一节、一章、一书之后,应及时进行归纳、总结,构建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常见的方法有概念图法、提纲法、列表法。概念图法一般用于归纳几个知识点间的联系,提纲法适用于单元总结,而列表法则更适应区别相似的概念。教师可先给学生构建大的概念图再让学生去添加枝叶,可列出表格的比较项目让学生完成,以逐渐训练学生归纳、整理能力,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增强学习效益。
4.4答题。知识储备是答题的基础,学会答题的根本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现在的结业会考试题与高中阶段的很多题目相似,往往设置了层层关卡,需要拨开云雾才能见真理,这需要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一般可以这样指导学生:一是适当记号,细细读题,不需一味求快;二是克服平时学习中的思维定势,把碰到的与平时相同类型的题目当做新题来做;三是要准确读题,在读题过程中要准确判断出哪些是有用条件,哪些是干扰因素,同时也要找出哪些是隐含条件,要将之利用,综合分析得出可靠的结论。试卷或练习的评讲,要逐步指导学生如何准确把握题目信息。非选择题,需要学生用相关术语、语句来描述现象、过程、结果、结论,往往是学生的拦路虎,这需要在平时适当加强这种题型的训练,让学生重视起来,有的放矢的对一些重点知识块进行训练,逐步提高表达能力。
5.会考导向上的衔接
初中结业会考试题与高中考题类似,也要体现科学课程的性质,重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考查,在生物基础知识、科学探究方法、获取新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对考生的表现进行测量,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试题突出“基础与能力相融”,以促进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初中结业会考试题要在考查内容、题型设置、考查方向、重难点等方面都逐步衔接生物高考,服务于学生对高中知识的学习与理解,如初中会考中有关“神经系统”的内容服务于高中的“神经调节”、“食物链食物网”的内容在高考“生态部分”也是重点。如突出核心概念、重视图文转换和实验考查,这对高中生学习将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篇2
[关键词]高中生物 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教学是一个有着多种层次结构的复杂的系统,存在着三种重要的结构:教材的知识能力结构、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课堂的教学结构。教材的知识能力结构是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必要前提,课堂的教学结构则是促进教材的知识能力结构向学生的认知结构转化的中介和动力。只有当这三种结构形成协调统一的关系时,才能获得最佳教学效果。本文就高中生物学新课标课堂结构协调策略作一探讨。
1 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状况。在新课标教材内容教学之前,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状况,特别要注意研究原有认知结构中与新知识有密切关系的内容,这是选择和设计优化的教学结构的依据。奥苏贝尔认为:“从教学角度看,要研究学生认知结构的以下内容:①学生认知结构中能与新知识内容建立联系的有关概念;②学生认知结构中易与新知识内容产生混淆的概念:③认知结构中起固定点作用的概念是否稳定、清晰。”同时,在设计教学结构时,教师还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认知结构的个性差异,从而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结构,促进学生顺利地进行认知同化学习。
2 充分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奥苏贝尔在认知同化学习理论中提出:“在教学中对教师来说,重要的是在于使学生把新知识与头脑中已有的有关知识联系起来。只有把新的学习内容中的要素与已有认知结构别相关的部分联系起来,才能有意义地学习新内容。”为了充分利用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知识的固定作用,在教学中可以设计先行组织者。如人教版生物学教材必修一进行“酶的作用和本质”的教学时,我们用下列内容作为先行组织者:①为什么加酶洗衣粉要比普通洗衣粉有更强的去污能力?②为什么人在消化不良时,可以服用一些多酶片?③为什么在果汁生产过程中添加了一些果胶酶之后,果汁的产量就会增加而且更加清亮?……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了解酶的作用是什么?
一般而言,先行组织者可以是拓宽原有认知结构或概括学生原有认知结构而提出的问题。
3 整体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在新课标的生物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层次性和整体性,以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教师在呈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以下两种整合方式:一是抓知识的上、下位关系,构建起按包容性由大到小排列的层次性知识结构;二是抓住并列与相关的知识间的横向联系,进行横向整合。要根据生物学的知识结构和生物教材的知识编排特点,抓住知识的中心要领,统揽全局,打破章节界限,构建知识网络。如人教版必修一的第二章,其第一节讲述的细胞膜的分子结构特点和功能的知识,是学习第三章“生物的新陈代谢”的重要基础知识,而该节中有关细胞器的知识与学习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又有着直接的关系;第二节“细胞增殖”讲述的细胞有丝分裂的知识则是学习第五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的基础知识,特别对于学习有关减数分裂这一难点知识尤为重要,而该节中有关染色质和染色体的知识则是学习必修二“遗传和变异”中遗传物质基础、遗传的基本规律和变异等内容必备的基础知识。
4 设计优化的教学结构。现代教育倡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上必须突出素质教育,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为做到这一点,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便是一个首要问题。优化的教学结构一般应包含以下几个主要环节:提炼原有认知结构,作为先行组织者,引发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探索心向;实行认知结构的同化和顺应,构建新的认知结构;运用新的认知结构解题,促进知识迁移。教师在充分研究和了解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设计出优化的教学结构。这种教学结构应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运用先进教学技法和模式,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智能水平、科学精神等都得到有效地巩固和提高。如针对学生和教学实际,结合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以及我校老教材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我们提出了“问题探究式学案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推广使用。它的基本策略为: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线索,以探究为基础,以问题解决为目的,以课时学案为依托,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其基本方式及教学设计意图如下:
情境导入:即课堂导入,目的是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可选取与本课内容联系密切的有关社会、生活、科技方面的材料或学生已学知识,利用多媒体等形式展示给学生。
然后,将每课时内容细分成若干探究点,按“问题探究一归纳拓展一迁移应用”三个过程学习各探究点。
问题探究:目的是通过课堂上师生对所设计问题进行讨论、探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这也是课程标准中过程与方法的具体体现。
归纳拓展:通过问题探究,要引导学生归纳出本知识点的主要内容,总结出学习本知识点的方法和规律,使学生能系统的掌握本知识点。
迁移应用:目的是通过例题、练习的训练与分析,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概括整合:目的是对本节知识进行总结,回顾过程与方法,形成知识网络,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篇3
关键词 医学细胞生物学;互动式教学;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0-0092-03
Abstract As an imperative fundamental course in medical univer-sity, Medical Cell Biology has a crucial significant on the part of me-dical students’ further study in their specialized courses as well as their future career developments. It is a hard obligation for every teacher professing Medical Cell Biology to instruct relevant basic knowledge systematically, introduce further development in related field and train students’ scientific thinking ability. Illustrate how tointegrate methods such as interactive teaching, multimedia teaching, case teaching, bilingual teaching, heuristic teaching into the teachingpractice of Medical Cell Biology.
Key words Medical Cell Biology; interactive teaching; multimedia teaching; case teaching
1 前言
现代医学教育呈现出向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而作为一门生命科学领域的重叠核心学科,医学细胞生物学的理论知识已经渗透到医学的各个领域。因此,掌握医学细胞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成为每一名医科生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的必备要素[1]。
值得一提的是,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领域的四大前沿学科之一,近几年来一直发展迅速[2],无数新理论、新发现的诞生,更使得细胞生物学总体呈现出知识更新周期短、速度快的特点。要跟上细胞生物学飞速发展的步伐,医学细胞生物学的教学工作不可以再沿袭老一套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而是应该优化教学方法,整合教学内容,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力求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开阔眼界并培养科研思维能力。以下是笔者在自己的实际教学经历中总结出的一些经验。
2 互动式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讲解课本内容,学生被动地听讲记忆为主。这种教学模式效率高,可以在短时间内灌输给学生大量的知识,很容易就能达到教学进度,也给教师的备课减小了难度;但是容易造成学生的主动性不强,无法对所学内容及时地进行消化,对记住的知识点理解也不够深刻等一系列问题。而医学细胞生物学本来就有知识点杂散、抽象、难以理解的学科特点,填鸭式的教学往往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热情,造成“台上一家言,台下百家梦”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本着教学平等的理念,采取多种形式和学生教学互动,有利于增强他们的课堂参与度,集中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一种很好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回答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也可以使他们听课时注意力更加集中。除此之外,课堂提问也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掌握所学得的知识。
细胞生物学涵盖了近几百年来人类在分子水平、亚细胞水平和细胞水平上对细胞内的生命现象进行研究而得到的众多的知识,其内在联系是相当复杂的。虽然现行的教材已经根据知识点之间的关联程度将这些散乱的内容整合成为十几个大章节、60多个小章节的有机体系,再加上编排这些内容的人士都是细胞生物学领域拥有多年从教经验和科研经验的资深学者,其科学性和严谨性不容置疑,但这并不意味着整本教材就已经是一本面面俱到的完美之作了。事实上,为了要满足整本教材的编写思路,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存在内在联系的知识点被打散分割到不同的章节、不同的部分中去了。对于学生而言,只有找出这些被打散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才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到的知识,才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学好细胞生物学,而这恰恰就是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地方。这就需要教师平时在课堂上多提醒学生养成课后多总结、平时多留意的习惯。这种习惯当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它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和积累,而课堂提问恰恰就是一种训练学生总结归纳能力的很好的方法。
具体来讲,教师在讲到某一个重点时,没必要完全按照书本的内容一口气讲完,而是可以放慢节奏并适时地向学生提问前几章里与该知识点相关的内容。比方在讲到细胞有丝分裂的胞质分裂期收缩环形成的内容时,就可以提问学生收缩环是由哪种细胞骨架构成的?这种问题对学生发现不同章节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大有帮助,也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久而久之,学生就拥有了自发跳出书本框架,按照自己的理解梳理所学知识的意识,并逐步建立起一套只属于自己的知识架构网络图。
鼓励学生复述所学知识中的重点和难点 一般来讲,完整地复述出一个新学的知识,尤其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应该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但是,医学细胞生物学这门学科有其特殊性。由于有着高中生物以及大一开设的基础生命科学的基础,许多学生在系统地学习医学细胞生物学之前就已经对教学大纲中的某些内容拥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再加上课前预习和课堂教授,基本上可以掌握其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因此,当堂复述对他们来说是完全有能力办到的。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巩固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理顺知识脉络,锻炼对科学问题的口头表述能力,有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另外,在学生复述的同时,教师也可以对他们理解不到位的地方加以引导,对他们疏漏忽视的问题进行补充,协助他们完成整个复述过程,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自信心,鼓舞他们的学习热情。
结合不同专业的实际情况,适当补充介绍细胞生物学的前沿进展和科研方法 就比如生物技术专业,该专业的大多数学生将来的工作方向可能和科研联系很紧密,在不影响主干知识讲解的前提下,向他们介绍一些科研的方法和思路,对他们未来的发展帮助很大。笔者有过多年从事科研的经验,对细胞生物学最前沿的进展又有相当的了解,曾在课上向该专业学生介绍PCR、RTPCR、Western Blot、DNA ladder、荧光可视化技术等细胞生物学的传统研究方法。但是必须指出的一点是,如果只是机械式的讲授,这种扩展教学可能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笔者同样采取师生互动的方法:先鼓励一些对科研有兴趣学生大胆谈谈自己对某种技术的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补充他们认识上的欠缺,一定程度上起到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作用。
3 多媒体教学
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CAI)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它可以把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表现媒介综合起来,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从而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3]。尤其是对于细胞内一些比较复杂的生化过程,利用Flas演示的教学手段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举个例子来说,用来解释新合成肽链如何转移至内质网的信号肽假说一直以来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由于这个过程中涉及的分子机制比较复杂,再加上作为一种细胞内不可见的生化反应,整个过程又显得很抽象,单纯只靠教师口头描述,学生可能很难对信号肽、信号肽识别颗粒(SRP)、信号肽识别颗粒受体(SRPR)产生直观的印象。但是如果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只需要一段1分钟左右的Flas,就可以把整个复杂的过程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信号肽识别颗粒结合信号肽,并同时被位于内质网膜上的信号肽识别颗粒受体特异性识别,从而介导整个核糖体锚着到内质网上;然后信号肽识别颗粒脱离复合体,肽链也通过核糖体大亚基中央管和易位子蛋白形成的通道进入内质网;最后信号肽切除,肽链继续延伸。
显而易见,用Flas代替枯燥无味的理论讲解,能够使课堂的气氛更加活泼,从而让学生产生一种浓厚的学习兴趣,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替教师省去了费尽心思让学生理解细胞内一些动态的抽象过程的麻烦,节省了大量时间。
此外,在短短四十几分钟的课上,教师没法做到向学生传达所有的重点。但如果事先在教学PPT上标注出一些比较重要的内容,课堂上学生自然就能一目了然。同时,一些有需要的学生还可以在课后拷贝走教学课件作为他们课后复习的重要资料。
4 双语教学
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当下,我国在生物医学领域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不小的差距,该领域的最新信息和研究成果大多数是以英语论文的形式发表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学术期刊上。因此,必须要促进教学和全球化接轨,培养国际型的医学专长人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双语教学也就显得尤为重要[3]。
然而,由于大二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开展全英语式的教学显然不切实际。笔者认为,双语教学应该以母语传道为主,外语拓展为辅。举个例子来说,在细胞器这章的教学过程中,如果纯粹采用外语教学的方式,大量的专有名词一定会让绝大多数的学生感到不明所以,从而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假如只是要求学生识认细胞内的一些重要细胞器以及生化过程的英语名词,就显得相对容易得多。
此外,笔者还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有效地记忆相对比较复杂的专业名词:取一张全英文标注的细胞模式图,让学生不查阅字典直接进行识认。由于之前的教学工作已经让学生对各种细胞器的形态结构有了形象的了解,对照着图片,他们基本上可以明白各个专业名词的含义,并在脑内产生直观的记忆。实践证明,这种方法能够推进双语教学有效开展。
5 案例教学法
胡以平教授主编的第三版医学细胞生物学教材为了保证全面性和系统性,许多内容和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医学遗传学有重复[4]。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必须侧重于本学科特有知识的讲解,对于重复的知识点则以学生自习为主。比如在线粒体功能这一节里,三羧酸循环、电子传递链、氧化磷酸化等过程在生化课上已经重点介绍过,在课堂上就无须赘述;反之,线粒体的显微结构与亚微结构、线粒体的半自主性以及线粒体的发生机制等内容在其他科目里较少涉及,应该重点介绍。
此外,医学细胞生物学和普通高校开设的细胞生物学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突出了细胞生物学和医学之间的联系。因此,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也应该特别注意强调细胞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人类健康问题间的关联,培养学生用所学得的细胞生物学知识理解、分析相关疾病发病机制的能力。比如:在讲完细胞骨架这一章的主干知识后,教师可以适当花费一些时间讲述细胞骨架和肿瘤、遗传性疾病以及阿尔兹海默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关系;在讲完细胞器这章后,教师可以简要地谈及一些细胞器损伤引发的疾病,比如溶酶体异常引发的泰-萨克斯病、过氧化酶体异常引发的脑肝肾综合征、线粒体mtDNA缺陷引起的亨廷顿舞蹈症等疾病。
篇4
摘要:在教学理念和教学设施相对落后地方,迎接课堂教学改革的挑战,教师们往往对“双基”的落实问题感到困惑,担心学生的“双基”变得薄弱,知识点不能落实,实验能力减退,获取知识的速度减慢等。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双基”。对“双基"本身而言,它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发展的概念。
关键词:教师观念 双基教学优化角色定位
过去,我们教师都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学生也能尝到知识,但是老师教得很累,学生也学得很累、很苦。经过 “国培”课改学习和实践后,让我在教学上有了更刻的领悟。
1、课堂上的探究活动与教学任务完成的矛盾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往往有这样的困惑:当我们在课堂中开展了大量探究活动时,教学任务常常不能按期完成;而不开展课堂探究活动,又与新课改的精神相违背。到底该如何处理这两方面的矛盾? 在这个问题的思考中,我们首先要明确到底什么是新课改要倡导的课堂活动?在新课改的要求中,倡导我们教师要从实际中、活动中、自主的探究中引入生物学知识,这是很有必要的;但同时也倡导学生在探究、合作、交流中感受知识的获得过程。另外,我们还要明确任何的课堂活动都是为教学任务与目标服务的,准确定位每一节课的教学任务与目标对合理安排课堂活动是至关重要的。
2、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问题
我们只要认真去研究和体会《新课标》的精神,就不难发现:在实际的教学中并不是每一节都需要安排探究、合作、自主学习等形式。其实《新课标》同样也要根据教学任务的不同,适时、适度采取有效形式,能探究的就开展探究,不能或不必开展的就不强行安排。始终要明确一点,不管是教师的角色定位,还是教学形式的选择都要为教学的目标服务,就应该是有效的,有利的。能准确把握这一点,什么样的内容可以放手,什么样的内容由教师引导,定位好学生和教师的角色,这样教师就不会教得辛苦、教得累,学生也不会茫然地学习,杳无头绪了。这难道还怕提不高我们的教学吗?
3、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3.1 生物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落实问题
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教师对“双基”的落实问题感到困惑,担心学生的“双基”变薄弱,知识点不能落实,实验能力减退,获取知识的速度减慢。要解决这矛盾,首先我们要弄清楚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双基”,以前所讲的“双基”,究其根本只是“书本知识”而已,所说的“双基落实”,只是“书本知识落实”而已,并没有真正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和亲自实践的能力以及丰富学生的生物学知识,而且,对“双基”本身而言,它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发展性概念。《课程标准》与《大纲》相比较,不再要求学生“迅速而准确地获得结论”,而是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学习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中学阶段就将探究实验引进来,其目的是帮助学生进行较理性的思考,这样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就更加提高了。所以不能只就以往的标准来衡量现在的学生。现在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更多的是让学生学会有用的、必备的知识,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探究、合作、交流的方法。在这个问题的解决中,我们应该重视《课程标准》,更加准确地把握在课程标准下,对“双基”的新要求、新标准,进一步转变教师的观念。
3.2 生物教学中的优化问题
在课程标准中,提倡教法的多样化,不提倡方法的单一性。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老是总感到担心,让学生有多种方法的存在,不优化方法是否会影响学生的自学能力?只使用自己的方法是否就是个性得到了发展?我认为,在生物学的实际教学中并不是不能优化方法,而是看你在什么时候优化?由谁来优化?强调方法的多样化是为了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让学生从不同程度上去体会成功,体会探究与创造的快乐。但老师在学生充分挖掘方法的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自主优化,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好方法的优势,从而接受并掌握。与教师直接灌输的优化相比,学生自主探究、比较后的优化才是符合课程标准的做法。
4、教学实践中的感悟
4.1 教师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可喜的转变。绝大部分的教师已经认识到教学不仅仅只是学科知识的传授,而更多地关注让学生感受知识获取的过程;生物教学中对学生的要求不仅仅只注重书本知识的掌握,而更多地应是学生学会运用生物知识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运用实例、活动、启发等形式引入知识点,让学生感受生物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是处处存在的。我在课程观、教学观、教材观、评价观、学生观等方面都有了实实在在的变化。如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在对学生的评价方面,我有意识地减少定性评价,增加发展性评价;减少批评与否定,增加鼓励与表扬;在课堂中,“你真棒”、“你回答得很好”、“ 真不错”这样的表扬词已经取代了“不对”、“你是怎么搞的”、“ 是不是有点笨”、“没有认真思考就不要胡说”等,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保护了学生表达与质疑的勇气。
4.2 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一定的转变
篇5
关键词:教育技术 高中生物 复习课 策略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当前,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突出“与时俱进”和“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体现新课程的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和多样性,对于人才培养目标强调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公民的基本素养。在这种形势下,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与学生经验的联系,创设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环境;提高学生资助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重视学生的公民基本素养,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合理有序地安排课程,引导学生形成有个性的修习计划,完善学校的综合实践课程,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我国提出“人才强国”的战略,很有远见。几十年来在中国社会生活中,高考占据了独特的尊崇地位。保持稳定、增进秩序,为底层优秀子弟的进升开辟和保留一条通道,高考的意义不可否认。长期以来,高考制度依然深入人心,被公认为是难得的较为公正合理的制度之一。如何使学生在高考中正常发挥自己的水平,如何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是所有教师致力于研究的内容。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需要借助媒体展示大量的教学材料,以其形、光、声、色等多种功能真实、形象、生动地展示生物的各种生命活动以及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的生长发育过程,突破时间与空间、宏观与微观的限制,提供大量丰富的感性材料,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极大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其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呈现最佳的学习状态,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更多的知识。
鉴于此,我们确定了“教育技术在高中生物复习课中的应用策略研究”的研究课题。
本课题研究目的:在生物复习课中,根据高中学生的特点和生物学科特点,探讨运用教育技术,高中生物复习课结构的方法,探究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创设主动学习的环境、最佳途径和方法。
二、课题研究基本内容
在高中生物复习课中,运用教育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知识,主动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形成以下教学模式(见下页图表)。
模块操作说明:
考纲调研:由教师根据《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学大纲》的要求,确立高中生物复习课中考纲调研的内容,使学生学有可依,并能根据考纲调研内容查漏补缺,修正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不足。
命题规律:结合历年全国及各省市高考试题,运用教育技术展示全国及各省市命题的规律,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教材中相关实验的实验与探究能力,从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重大生物事件获取相关生物学信息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生物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
考题调研:运用教育技术展示历年全国及各省市高考考试题1-2题,在教师引导下,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对考题信息进行分析,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不足,促使学生在下一环节《知识结构》中带着问题,更加专注地学习。
知识结构:由教师具体概括本章、本单元或本节的知识结构体系,构建知识网络,使学生对相似、相反、相关联的知识点加以比较,鉴别各知识点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而准确掌握其本质区别和内在联系。
经典例题分析:教师根据前四项内容从各校、各省的模拟题和高考题及至全国的高考题中精心选择经典的例题,探讨解题的思路、方法和模式,帮助学生寻找最佳的解题途径。
三、研究方法与步骤
(一)方法:行动研究法
1.评价指标。
(1)学生能把握所学知识的要点和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2)能用文字、图表、图解等形式阐述生物学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
(3)能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作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2.效果检测。
(1)效果检测项目:
①学生的观察、理解、创造应用能力。
②课堂教学效果。
③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及其他电教教材的编制和教案、课例的编辑。
(2)效果检测工具:
观察:学生对教学资料的描述。
成绩检测:学生月考、期中、期末考试成绩。
3.收集资料整理。
(1)收集实验教师的课例、教案(包括教学流程图)和编制的电教教材。
(2)及时检测成绩(根据教学内容编制的单元测试的测试题)。
(3)延时性检测成绩(包括阶段性检测,期中、期末考试成绩)。
4.实施措施。
(1)确定实验课题,制定实验研究方案。
(2)认真备课,研究课堂教学设计。
(3)设计制作教学所需的电教教材。
(二)步骤
1.准备阶段。
在此期间主要完成查阅资料、教改资料,确定实验课题,制定行动方案,进行相关理论学习,掌握行动研究的方法和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目标分解,进行不同课型的教学设计,设计制作所需要的电教教材。
2.实施阶段。
在高一年级实施行动方案,收集整理资料,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评价,并根据分析结果,修订完善方案,写出阶段性总结。根据实际情况,对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改完善,如:教案的编写、电教教材的编制等,在此基础上,在高一年级进一步实施行动,进一步验证,修订完善行动方案,提高实验结果的信度和效度,写出阶段性总结。
3.总结阶段。
对实验资料进行综合性统计分析,总结成果,撰写实验报告和论文,形成适合高中生物复习课教学的具体模式方案。
四、本课题存在的不足
1.网络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任务繁重,科研人员还需加强学习。
2.此课题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在对相关教育教学理论的领悟与运用上,在对课题研究实践的理性归纳和提升上存在着困难,需要专家的引领与指导,需要同行的交流与探讨。
篇6
新课程明确要求,生物课程实施过程不能过于强调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应该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总结,积极培养学生寻找和理解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一理念包含三层含义: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倡导全体教育,也就是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追求学生个性化发展。与传统的生物课程教学相比,新课程尤其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新理念下的生物课程安排更加致力于打造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新课程体系,从而全面提高素质教育,即个性化的发展。
生物课要充分挖掘学生学习潜能,努力提高探究学习能力,提高主动学习意识。心理学有这样的认识,思考最容易引起人的探究反射,学生拥有强烈的质疑解惑的想法是他们能够积极思考的潜动力,是实现学生从质疑到释疑的一个必然转变,它的意义就是学生进行认真思考,深入探究,运用自己已学会的知识去认知新知识。这是增加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的必经之路,是教师讲授与灌输所无法超越的。
在学习高中生物必修模块“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的时候,就可以指导学生主动发现、提出问题。例如,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分为两个小实验,教师上课的时候令学生找出科学家的研究思路,然后自己解决问题。查找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有关因素和相关的背景资料,如艾弗里的实验的原因,蛋白质和DNA分开的作用,蛋白质分子的含硫量等,通过观察学生很容易发现磷几乎都存在于DNA分子中,这样可以为学生后面学习作好铺垫。教师再进一步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的步骤,提示学生记下实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认真寻找并加以讨论。教师接着再让学生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比较之后学生很容易会得出结论:实验离心分离后沉淀物的放射性很低,实验离心分离后上清液的放射性也很低以及实验得到的沉淀物(DNA)全是蓝色,并且会通过实验知道实验得到的DNA蓝红兼备,分离后T2噬菌体颗粒比较轻,而被感染的大肠杆菌却比较重。这样一来,学生就对这一块的知识有了一个深度的认识,这是通过他们认真观察、思考和分析得出的结论,学生也容易接受。
在平时的生物教学中,教师分析时如果一味力争对问题的“全、透、细”,学生并不一定真正掌握,甚至对学生学习起到阻碍。重要的是如何让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正所谓“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课堂教学要真正实现双方互动,要充分让学生参与进来,并且要长期坚持,这样才能对兴趣起到激发作用,也一定会强化和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生物课也要努力拓展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良好科学素养,高中学生的创造力需要在学生平时的学习同时加以培养,在探究中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推理方法和科学品质。
在学习生物必修模块2中的“基因工程及其应用”时候,就可以运用这一方法,这比纯粹地按照教材讲述基因工程的原理和操作步骤效果要好得多。教师主要是做好课堂设计,这一节课可以这样安排,首先明确学习的目的,让学生认识与理解基因工程技术。具体操作:教师要结合课本使学生认识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基本内容,理解传统育种方法一般只能在同种生物中进行,却难以把不同生物之间的性状进行移植。进而让学生积极寻找不同种生物之间移植的方法,自己提出问题,寻找原因,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不仅对生物产生兴趣,而且会自己找出杂交的不亲和性等原因。学生会了解到嫁接后植物所生长的果实和亲本的完全一样,并且能够把整节的知识点加以巩固。这样有层次地组织学生去讨论,他们会发现许多问题,如基因杂交、基因嫁接、基因剪接、基因转移等。学生想到了这些,这一节的教学计划也就完全实现了。学生也就很轻易地掌握了科学家创造基因工程这个技术的原因以及要解决的问题。如果还能在这一基础上要求学生进一步假设、设计,独立来完成这个基因的“嫁接”技术,那就再完美不过了。特别是在学生急于想知道答案的时候,再让他们仔细阅读课本上的基因工程操作基本步骤,并及时总结基因工程操作的“四步曲”:即剪取目的基因,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和蛋白质的检测,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更好。经过这一番强化,不仅使学生轻松地掌握了基础知识,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在平时的探究学习中进行大胆创新学习。
另外,学习生物还可以运用类比的方法来帮助理解要点,这是因为生物课本上的知识点很多都很抽象,并且有许多是无法用眼睛观察到的,这是学习高中生物的一个难点,在学习生物时学生无法直观地接受知识,对于很多抽象的知识需要转化成形象的、与学生生活接近的知识来分析,运用类比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是最好的方法。在教学高中模块一“主动运输”的时候,就可以利用类比方法来进行学习,这其中,河相当于膜,船相当于载体,我们必须付钱相当于能量。通过这样一类比,学生对主动运输的过程及特点就有了直观的认识,就能够主动分析出运输需要载体消耗能量和逆浓度梯度的跨膜运输方式。教学中其他地方也能用类比的教学方法,并且效果非常好,学生也能从中做到知识的迁移,对今后的学有帮助。
篇7
关键词:有机化学;美国教材;自学;实用性;化学实验;学科交叉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3-0039-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3.019
《化学概念与应用》Chemistry: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是由McGraw-Hill Education出版集团下属的Glencoe出版的,内容主要包括化学理论知识、元素化合物(含有机化学)和化学实验三部分内容。该教科书分上、中、下三册,共21章。继“元素周期表”、“化合物的形成与类型”、“化学键”等内容之后,第18章比较系统介绍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共有“烃”、“取代烃”和“塑料和其他聚合物”三节内容。该章也是第19章“生命化学”学习的必备基础。本文分析该教科书中有机化学的编写特点,希望对我国编写或使用教材有所启示。
一、教材的设计便于学生自学
《化学概念与应用》每章每节内容前都有【课前活动】和【本节预览】这两个栏目。【课前活动】包括“起步实验”、“知识回顾”、“阅读提示”和“化学在线”四部分内容;【本节预览】包括“学习目标”、“知识回顾”和“关键术语”三部分内容。
第18章【课前活动】的“起步实验”部分是一个关于“制作黏泥”的实验,内容包括安全警示、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等,让学生体会将四硼酸钠溶液逐渐加入聚乙烯醇溶液时溶液粘性的变化,直至让学生戴着手套将产物取出捏成小球。从而让学生体会有机反应及其产物的独特性质;“知识回顾”部分详细列举与该章内容相关的、且已接触的知识点,包括第5章中有关“烃的命名”、第6章中有关“烃的燃烧”等知识点;“阅读提示”部分为学生阅读本章内容的学习提供建议,如“观察本章出现的化学结构式,请注意每个结构式里的元素”;“化学在线”部分是通过连接网址“chemistryca.com”分别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与本章相关的内容和活动,以便解决教师可能在理论知识方面遇到的问题,为老师开展课外活动,如 “组织学生课外研究替代燃料”提供建议。并为学生提供大量网络资源,包括与有机化学相关的新闻、理论知识拓展、以及一些可自动批阅的测试题等等。第18章【本节预览】的“学习目标”部分用“对比”与“比较”、“概括”、“区别”等动词,使学生在课前明确自己在每节学习过程中的具体任务;“知识回顾”部分是对上一节内容的简单陈述;“关键术语”部分基本是有关本节主要知识点的简要呈现。
【课前活动】和【本节预览】中所包含的丰富内容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并为学生自己课前的准备提供十分具体、可行的建议,如,实验内容的详细介绍、已学知识点的明确提示、网络资源中大量的信息资料等等,使得学生的课前准备活动变得有据可依,避免学生课前准备的盲目性,培养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习惯。因此,《化学概念与应用》不仅有利于教,更有利于学。
二、突显化学的实用性
《化学概念和应用》不论是文本内容,还是章节练习题,都加强了对理论知识的应用。如,第2节“取代烃”中,主要介绍卤代化合物、醇、羧酸、酯等的物理性质、用途、生物功能,以及一些实例;该教材有机化学部分涉及的栏目种类较多,其中的【生活中的化学】、【化学与社会】等栏目特别注重理论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分别介绍了“烫发过程中的化学变化”和“常见塑料产品的主要成分和塑料的再循环”; 【第18章复习题】从概念理解、应用概念、理性思维、复习回顾、科技写作和解决问题等层次分别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其中有7道“应用概念”习题,主要利用有机化学知识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如,根据聚合物的分子组成以筛选适合于制造雨伞的聚合物、指出酸性和碱性染发剂的异同、写出最广泛的可循环塑料的名称等。有1道“科技写作”习题要求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源整理一份“政府对煤燃烧的硫排放标准的相关规定”的报告,并让学生表明自己的观点。该教材的题型变化多样,重在考察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并凸显评价的形成。
《化学概念与应用》通过呈现丰富多样的栏目和逼真清晰的图片、利用简洁明了的语言、结合学生资料的亲自查阅或实际现状的调查等,让学生无时无刻都能感受到有机化学与我们的衣、食、住、行之间的密切联系。
三、体现实验的多样性
《化学概念与应用》有机化学部分安排了【家庭实验】、【迷你实验】、【化学实验】等与实验相关的栏目,甚至在章节的复习题中都安排了较多实验习题。这些实验的类型变化多样,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但都更倾向于以身边的生活日用品作为研究对象。如,第1节的【迷你实验】是在学生了解“使用过多的饱和烃会导致一些类似心脏病的健康问题”这一研究成果之后,再让他们利用碘溶液比较“花生油”和“菜籽油”、“菜籽油”和“玉米油”等家用食用油的饱和程度。该实验更侧重过程与方法的培养,即主要是为学生创设情境并提出问题,由学生亲自操作、搜集信息;第2节的【迷你实验】是利用实验室的药品和仪器,通过混合甲醇和水杨酸来合成水杨酸甲酯,并让学生分析产物的气味、反应的方程式等问题。该实验更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即掌握物质性质及变化规律、仪器药品的选择等;与课文中注重验证的实验不同,【第18章复习题】中包括更多由学生亲自提出假设、自主设计、获取信息的探究性实验,如利用实验区分聚酯织物和含棉织物、预测碘在熔化的黄油和人造黄油中的褪色速度等。
《化学概念与应用》中化学实验的种类多样、功能各异,但都重视实验的体验性和实用性。
四、渗透学科的交叉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边缘学科应运而生,各个独立学科之间的界限也逐渐淡化。由于人类面临的许多问题是无法靠任意一门学科能够解决,一门学科可借鉴其他学科的一些研究方法促进自身的更好发展。
《化学概念与应用》特别注重利用化学知识解决或解释其他学科遇到的一些问题或现象,学科交叉现象明显,编写有【生物学链接】、【化学工作者】等栏目。如,【生物学链接】中的“视觉与维生素A”的内容,阐述了视觉与视紫红质及维生素A的关系。从11-反-视黄醛和11-顺-视黄醛之间的转变解释视觉的原理、暂时性失明的原因等问题;【化学工作者】中“约翰・加西亚”的内容,介绍了对药剂师约翰・加西亚的一次访谈,包括药剂师所从事的工作、药剂行业的变化、以及发展前景,成为一名优秀药剂师应该具备的化学素养等。这样的编排既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又便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总之,《化学概念与应用》在确保有机化学基础理论知识系统性的同时,又通过解决日常生活、生产、其他学科等所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值得我们借鉴。
参考文献
[1] 李俊.美国高中化学课程内容研究 [J].化学教育,2011,(2):9―12
篇8
关键词: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1-0149-02
生物统计学是数理统计在生物学中的应用,是进行搜集、分析和解释生物学数据的一门学科。近年来,生物统计学的教学工作在各高校生物类专业中普遍得到了重视。但该课程与数理统计联系密切,内容抽象,原理复杂,教师感到难教,学生感到难学。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多年的教学实践及对统计学的理解和体会,在分析目前教学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就如何顺应科学发展,探索改革生物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和探索。
一、生物统计学课程的地位
生物统计学是许多高等院校生物类专业学生开设一门必修课程,是进行现代生物学研究必不可少的工具,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课程。生物统计学主要讲授实验设计方法、数据资料收集和整理的方法、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以及在概率论的基础上对实验结果做出科学的统计推断,从而认识研究对象的现象和本质。因此,生物统计学已成为生物科学研究所必备的工具,能够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研究素养以及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手段单一,学生缺乏兴趣
生物统计学是用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来分析和解释生物界的各种随机现象,是搜集、分析和解释数据的一门科学。该课程中的理论抽象、概念和公式多而复杂,难以理解和记忆,导致课程的学习枯燥而单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多数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般只讲授书本理论知识,忽视学生统计思维的培养,导致结课后学生对统计的理解只停留在书本中有关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和推断的案例,而面对实际问题,很难利用统计原理和方法来解释和分析。这样很难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能力较差
多数高校在第三学期开设本门课程,学生虽然已经学过了高等数学,有了一定数学基础和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但相关专业课程尚未学习,对案例中一些专业术语不熟悉,在用专业方面的例子讲解知识点时学生理解存在困难。学生在第八学期才进行毕业设计和论文写作,需要实验设计与统计方法解决实际科研问题,但有关统计学知识完全“归还”授课老师,“重新”学习统计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问题的难度较大。笔者对农学专业166名学生2004~2005学期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和试卷进行分析,从中可以了解学生对该课程各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为进一步改进教学手段和提高教学效果提供参考依据。考试采用闭卷形式,题型有名词解释、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计算分析题。可以统计出学生成绩在各分数段的分布情况。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学生成绩基本呈正态分布,说明学生基本掌握了本课程的主要内容。通过对试卷各题型分析,可以发现试卷中学生的名词解释和简答题得分较多,且变异系数较小,说明学生对这两部基本内容掌握较好;而填空题、判断题和计算题分析题得分较少,变异系数相对较大,说明学生对本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掌握较差,且学生间存在明显差异。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学生掌握了统计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但对理论知识不能灵活运用,缺乏实践和统计思维能力;二是知识点掌握不细致,导致填空题失分严重;三是审题不细,答非所问;四是难点没有很好理解掌握,不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三)实践课时少,软件应用差
受本课程大纲规定学时限制,目前生物类专业的课堂理论教学与统计软件上机试验不能有机结合。目前随着生物科学的快速发展,各类统计软件被广泛开发和应用,比如Excel表统计分析工具、SAS、SPSS、R语言和DPS数据处理软件等,各高校一般都是对各种统计软件进行简单的说明讲授,而不是针对不同专业学生选择合适的软件进行深入的讲解,是学生理解并掌握一类软件,并能灵活运用。导致课堂所学内容与科研实践不能紧密结合,学生利用软件分析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不能显著提高。
三、生物统计教学的改革和探索
(一)明确培养目标,优化教学大纲
生物统计是一门理论性和实用性都较强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应适应科技发展:培养学生掌握常用的科学试验设计方法,能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进行设计试验,对所得的实验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统计分析,并得出科学的结论。在理论知识方面,主要讲述生物统计学的基本原理、试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常用实验设计方法、理论分布和抽样分布,统计推断和方差分析理论,常用实验设计的统计分析方法等基本知识。在技能技巧方面,应选择合适的统计软件,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上机操作所学统计软件的使用方法。
(二)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生物统计学”内容枯燥,公式繁多,理论抽象,单一的教学形式很容易使学生对该课程产生厌烦情绪,因此,早授课过程中,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结合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以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和大纲要求,在课堂上,教师应借助各种现代教学手段以保证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大量的教学内容,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生物统计学”授课教师可将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板书教学结合,在推导讲解重点公式和理论时使用传统板书,帮助学生理解课程的重点难点,而使用多媒体介绍基本概念和展示图、表等信息。充分发挥利用两种不同教学方式的优势,以提高课堂学生的互动和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2.加强案例教学,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性。在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授课内容引入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深入浅出的将理论知识传授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生物统计学”课程与数学及生物学其他课程联系紧密,理论抽象,难点较多,学生很难直接理解和掌握,如果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将一些和讲授内容有关的有趣的、生动的、特别是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案例引入课堂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和概念,调动学生的学习热行,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3.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生物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实践教学这一环节,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科研训练,引导学生把生物统计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验、实习等科研活动中。课堂上重点讲解理论知识及统计分析方法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对科研中的案例利用合适的统计软件进行演示分析。同时对各统计软件如SPSS、Excel、DPS等统计软件的特点和应用条件,深入浅出地讲解演示如何进行实际案例的数据分析,从而达到将抽象统计理论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目的。
(三)不断提高授课教师自身的统计素养
在课堂上,教师起主导作用,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知识的传授者。作为“生物统计学”的授课教师应具有扎实的高等数学、数理统计基础;熟练的计算机操作和软件应用能力;较强的逻辑思维和科学研究实践能力。教好这门课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首先,教师应根据这门课教学的特点和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将统计学的应用能力和学生的素质培养目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其次,教师要注意自身的学习,不断提高科研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
(四)改革传统考核方式,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考核是衡量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重要方式。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以闭卷考试为主,侧重课程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理论性考核。生物统计学的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统计学原理,进行试验设计、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以及对统计结果解释的能力。因此笔者认为考核中除了理论知识外,还应加强学生的对理论知识应用性的考察。由此可将考核方式分为三部分:理论知识考核,以闭卷考试方式为主,权重占总成绩的50%;而为统计思维和应用能力考核,学生利用所学的统计学理论知识和相关软件,根据具体实验目的和要求,独立完成实验的设计,并在计算机上对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统计推断,得出结论,权重占总成绩的40%;最后是平日成绩的评析,根据学生的出勤率、作业和课堂表现做出考核,权重占总成绩的10%。通过考核方式改革,希望达到能够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及灵活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目的。同时对教师的教学效果给予一个准确的综合评价。
四、结语
对于生物统计学的教学,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优化教学内容,提高自身知识结构和科研能力,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统计学原理和知识为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统计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作为该课程的专业教师,还应紧跟时展,更新教学能容,主动学习有关本课程的新知识和技能,为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统计学专才。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育教学;有效;途径
引言
生物学科在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涉及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且发挥着不可逾越的作用,是推动科技发展的动力源泉。近几年来,生物科学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成为一个国家科技发展的象征性标志。初中生物是替代小学教学中自然科学,开启学生重新对自然、人文、社会进行思考的必备学科。它不仅仅是要求学生对生物世界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掌握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树立学习生物学的奋斗意识,成为我国未来生物学科的栋梁之才。作为一名初中生物教师,就必须立足课堂、改革创新,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培养学生的生物素养,让他们有更坚定的信念和坚实的基础。因此,提高教育教学素质,实现生物课堂的有效性工作势在必行。
一、创设环境,从生活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物课程与生活息息相关,作为一名生物教师,我们就要根据生物教学的具体内容,从生活实例入手来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创造“我爱学”的氛围,让他们能够愉快的接受新的知识,潜移默化的领悟到生物学中的种种乐趣,从而爱上生物学。打破传统以教师灌输为主的教育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采用做实验、猜谜语、公益广告、游戏等等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兴趣,创设好的学习情景,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知识系统化策略
在学习中,知识组织的好与坏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有很大影响。每一个班级都存在学生成绩的个体差异,成绩优秀的学生与成绩略显不足的学生在知识的组织上是不一样的。在成绩稍微落后的同学脑中知识是零散孤立的,然而优等生脑中存在一套有组织的系统的知识网。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时,有层次的知识网链必然处于优势地位。因此,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网链。目前比较流行的“概念图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它主要是在表现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时采用综合、分层的形式,将某一个主题、概念层次化,用连线的方法将相关的知识连在一起,这样形成命题网络。这种方法可以加深学习者对知识的印象,形成知识网络,便于思考、表达。概念图法正好适用于学习生物学科,因为生物学的知识点比较零碎,概念繁多,通过此方法绘制概念知识的联系网络对学生学习非常有帮助。
三、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创新精神
在初中生物学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实验课程,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效地进行创造性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实验中去,通过实践来掌握知识要点。彻底根除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抵制偏重讲授、偏重演绎的课堂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将课堂讲授与实验相结合,总体把握知识的整体性,促进思维、技能的有效迁移。例如在初中二年级生物课程中有这样一个探究实验“动物的先天和学习行为”,然而在课本的设计中采用了“菜青虫的取食和绕道取食行为”。这个实验材料很不容易准备,观察也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课堂上我就积极引导他们联系生活的实际,寻找生活中的相似实例。最后通过大家讨论得出了:狗、小鸡、小鸭游泳的行为是先天还是后天学习行为来替代上述实验。在过程中我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假设,这样学生们增加了想象和交流的空间,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与学习知识相结合的方法,既增强了兴趣,又提高了创新能力。
四、与时俱进,有效运用科技成果与教学手段
生物科技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也会给未来社会做出巨大贡献。正如一位伟人所说,21世纪将是生物科学超前发展的时期,生物科技将会显著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在按照教材进行教育教学时,还要与时俱进将最新的生物科技发展成果引入到课堂中去。让学生们意识到生物学的无穷力量与重要性。其次,教师还应该使用多种教学设备,选择有效的多媒体资料,利用视频、漫画、图片等把知识、概念变得更加直观、形象,让学生们的学习变得简单,抽象问题具体化。对于不同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教师可以制作不同的课件让学生有选择的学习,是他们能够接受,让学习变得轻松、快乐。
五、结语
有效,一个课堂教学的永恒主题,一个学校深化教育教学的基础任务。加强生物课程教育的有效性就要协调好学生的脑、手、口的全面参与,积极从感性材料入手,从思想上抵消学生对生物学科的排斥感。任课教师也应该用心教学,改良传统的教学模式,认真研究体会新课程标准,课堂中生动形象的讲解,对学生有耐心。真正的做到让学生爱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师生间互相交流、探讨,在有限时间内得到最有效地成果。
参考文献
篇10
高中生物学的知识,内容比较系统、全面。在课前要认真分析教材,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研究学生的生理、心理的特点和学习规律,通过课堂教学、实验、课外作业等,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1高中生物老师教学计划,供大家参考。
高中生物老师教学计划1一、指导思想
根据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要求,夯实基础,满足高考全面提升素质的实际需要。根据我县的实际,在讲授新课的同时,适当补充有关初中的生物基础知识和生活中的有关生物学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建议
1.备课组长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学大纲,钻研教材,搞好集体备课,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难易标准。
2.新课阶段应把重点放在对基础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上,并完成课本习题及相应的补充题,每单元结束,进行一次单元自测,成绩记在成绩册上。
每月进行一次月考,月考由备课组长组织命题制卷(也可用单元自测题代替),统一阅卷,成绩上墙。
3.教研组要有切实可行的教研计划,大力开展教改实验和专题研究。
对课题研究的内容要逐一落实,并有所创新。另外,根据自身的特点,在教法上以“讲授型为主、自学型为主、训练型为主、探究型为主”的四大系列进行对比实验。并找出它们的最佳结合点,提高教学效率。
4.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物的习惯和兴趣,特别应注意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生物知识的能力。
教师应开展如何挖掘新教材的能力价值和思想教育内容,如何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专题研究。
5.突出生物学科的特点,加强实验教学。
对演示实验要求全做,对学生实验有条件的学校要全做,条件暂不具备的学校至少要在课堂上演示,所有学生实验要有实验报告。
6.加强对联系生产、生活和现代科技成就的习题以及学科内综合习题的`训练。
并要求学生有知识疑难和错题摘录本。
7.认真落实教学常规,备课组长要认真督促检查,其方式方法应与高三年级相同。
三、高一年级教学进度上学期
第一至四周:绪论、生物的物质基础(含实验一)
第五至九周: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含实验二至三)
第十周:期中考试
第十一至十八周:生物的新陈代谢一至五节(含实验四至七,补初中生理卫生的循环、消化、泌尿系统)
第十九至二十周:期末复习和考试下学期第一至四周:生物的新陈代谢六至八节(补初中生理卫生呼吸系统)
第五至九周:生命活动的调节(含实验八、实习1.补初中生理卫生的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
第十周:期中考试
第十一至十八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补初中植物花的结构)
第十九至二十周:全书复习,全市统考四、高二年级教学进度上学期
第一至九周:第六章第一、二节(含实验九至十一)
第十周:期中考试第
十一至十八周:第六章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至第七章完
第十九、二十周:期末复习和考试下学期
第一至九周:第八章第九章(含实验十二:观察SO2对植物的影响)。
第十周:期中考试
第十一至十八周:选修教材一至二章(含实验一)
十九至二十周:全书复习(第六章至选修第二章),全市统考
高中生物老师教学计划2本学期,我担任高二的生物教学工作,为适应新课程改革下教学工作的要求,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老教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所教班级的学生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并注重学科渗透,课堂教学能够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氛围,体现自己幽默、诙谐的教学风格,使学生乐学、善学。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业批改及时,并做好复批工作。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第一,我常常利用网络资源、各类相关专业的书报杂志了解现代生物科学的动向,搜集一些新的生物学成果介绍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开拓自己的教学视野和思维。在公开课的课件里,我就采用了《侏罗纪公园》的短片教学,提起学生上课的兴趣,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实验操作能力。我在教学中,同时也鼓励学生收集身边有关生物的问题,在课堂上开辟一片互相交流、互相讨论关注问题的天地。通过这样的资料互动形式把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体现生物学科的社会性一面。同时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反思,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第二,为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课堂上,我习惯通过媒体影片、实物观察、实验操作、挂图演示、事例说明、角色扮演等手段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处理后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学得更轻松也让学生能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之中得到更多的操作技巧。例如在校科技艺术文化节上,我要求每个同学制作dna模型,通过模型制作,使学生对生物的兴趣提高。
同时,课堂上我重视德育的渗透工作,让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陶冶他们爱自然、爱科学、爱祖国、爱劳动的思想情操,树立关心生态环境等的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
第三、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本学期的公开课开展之前,我请教了我们同组老师的不同意见,他们都很热心的提出了很多很有建设性的建议,使我的公开课开展顺利。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第四、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在网上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彻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对文科班一些基础特别差的学生,我还多次批改,重复批改,然后面对面辅导,力求每个知识点都能让学生理解透彻。
高中生物老师教学计划3一、学情分析
生物虽然是理科学生的必考科目,但也是文科生这学期水平考试的必考科目。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在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对本学科学习态度不端正,基础知识掌握不够、不牢,在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涉及到以往的知识内容,经常出现遗忘的状态;不过,由于已经是高二下学期,虽然在时间和精力的分配上最少,但多数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有所增强;其中重点班级比普通班好些,在课堂上能与老师互动,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理科班教学内容主要是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本模块的内容包括基因工程、克隆技术、胚胎工程、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生态工程五部分。文科班这学期主要是复习必修1至必修3的内容,迎接6月份的海南省水平测试。
选修3模块以专题的形式着重介绍现代生物科学和技术中一些重要领域的研究热点、发展趋势与应用前景,以开拓学生视野,增强科技意识,激发学生探索生命奥秘和热爱生物科学的情感,为进一步学习现代生物学奠定基础。由于本模块所涉及的领域属于高科技的内容,技术复杂且进展迅速,学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有深入的理解,因此在介绍各种生物技术时,更侧重技术的生物学原理。关于各工程的具体操作技术则从简,不做重点,只让学生作一般性了解。
教学内容的设计思路和呈现方式:
设计思路
教学内容的设计思路的惟一依据是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本模块的具体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有几方面是必须遵循的。它们是:以学习专题方式来呈现。即基因工程、克隆技术、胚胎工程、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生态工程。尽管前四个专题存在互相联系与渗透的关系,但仍各自作为独立的专题来学习。具体内容标准规定的学习目标应予遵循。五个专题合起来,具体内容标准为17项。即在知识性目标上以了解水平为主;在情感性目标上以经历水平为主;技能性目标体现在活动建议中,主要是参观、调查、资料收集、交流讨论、专题综述等。所以这样规定,是因为内容均属现代生物科技的前沿,已经很深了,宜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活动建议部分,只能加强,不应削弱。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思路,是在贯彻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上述三方面的原则要求下,突出以下各点:
(1)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的内容,都是当前发展非常迅速的领域。作为教学内容,不易把握好分寸。为做到基本原理准确,实例可靠,技术方法相对全面,教师要不断进行资料的查阅和备课组的集体合作。
(2)斟酌教学内容的适用性
高中生物老师教学计划4本学期我担任高二(86)、(87)、(88)三个班的生物教学任务。高二(88)班是文科班,学生对生物学科不是非常重视,所以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另外,学生间的差异较大,学习刻苦用功程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都存在明显差异,造成学习成绩相差较大。给教学带来很大难度。除少数学生成绩比较好外,大多数成绩不是很理想,甚至很差。这学期的教学工作主要围绕“会考”展开进行。由于会考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但对于理科同学,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有一定程度上的延伸和扩展。因此,对我来说,这无疑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挑战。依照生物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校,学生实际,为顺利完成学校下达的会考目标,把学生培养成为“四有”新人,特制定此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开创创新教育,认真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坚持以学生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教育信息化为导向,结合生物学科教育教学的特点,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适应新教材顺利通过会考,为高三生物综合复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及要求
一)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关于细胞、生物的新陈代谢、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和变异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这些知识在农业、医药、工业、国防上的应用。
(二)通过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
(三)要求学生掌握使用高倍显微镜,做简单的生理实验等的基本技能。
(四)培养学生自学生物学知识的能力,观察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生殖发育的能力,分析和解释一些生物现象的初步能力。
四、具体教学措施
1、认真抓好生物学基础知识的教学。
高中生物学的知识,内容比较系统、全面。在课前要认真分析教材,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研究学生的生理、心理的特点和学习规律,通过课堂教学、实验、课外作业等各个教学环节,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习的自觉性,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情况下,引导他们认真学好生物学基础知识,做到正确理解,巩固记忆,举一反三,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专业知识和参加工作打下较好的知识基础。
2、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高中生物学的教学内容,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的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高中生物学知识的讲述,对学生进行这两个观点的教育,要使学生理解现今世界上形形的动植物都是逐渐进化来的,一切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都是分不开的,生物必须依赖于它们的环境而生活,而生物的生命活动反过来又时时刻刻在改变着环境,从而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再有,通过讲述祖国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我国古代的和现代的生物科学的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3、重视对学生进行生物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
教师对教学大纲和教材中规定的学生课外作业也要妥善安排,并指导学生认真完成。通过教学的各个环节和课外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生物学知识的能力、观察能力、科学地分析和解释一些生物现象的能力。
4、加强直观教学、坚持理论密切联系实际
直观教学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巩固记忆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实际教学中,我要积极地自制直观教具,密切结合教学内容使用教学挂图、标本、模型、幻灯和教学电影等进行教学。要重视密切联系本地区动植物种类的实际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密切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或者补充讲述当地常见的和对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动植物种类。
高中生物老师教学计划5为了提高高一生物教学质量,促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本备课组努力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引,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为指南,努力推进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构建有科组特色的新课程体系,改变原有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乐于合作的精神,使生物教学科研上一个新台阶。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特制定新学期高一生物组工作计划如下:
一、教材分析
高中生物新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共六大模块,高一上学期学习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参照生物课程标准,共需36课时,共六章,本学期的教学内容有:走进细胞、组成细胞的分子、细胞的基本结构、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和细胞的生命历程。本模块选取了细胞生物学的最基本知识,以及细胞研究的新进展和实际应用,这些知识内容也是学习其他模块必备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通过初中生物课的学习,对于生物学应该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由于多数学校不开设生物,学生缺乏必要的生物知识基础,因此给教学带来很大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学初向同学绵输生物课程的重要性,要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多做实验或观看实验视频,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探究。
三、学期教学目标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将在微观层面上了解生命的物质性和生物界的物质统一性,活细胞中物质、能量和信息变化的统一,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生物体部分和整体的统一等,有助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归纳、总结分析能力;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判断和利用能力;通过评价,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和评价能力;通过课堂练习,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能力、发散能力和迁移能力;通过对知识的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主动性,增强学生对于自身的了解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四、具体措施
1.在包组领导的指导下完成各项教研、教学工作。
2.全面贯彻执行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结合本组实际,进行教学改革。
学习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新课程的具体要求,利用备课组活动时间,认真学习新课程教学理念,深入研究教学方法。
3.组织好每周年级组集体备课,定时间定内容定主备人(具体分工见教学进度表),主讲教师简要介绍讲课内容的整体构想、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的确定和解决策略、教材处理方式和讲授顺序、训练习题选择和知识的检查及落实、高考要求等,然后由大家集体讨论研究,共同分析教材,研究教法,探讨疑难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完善讲授、训练内容及评价标准、对下一阶段教学做到有的放矢,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以及做好教后反思。
4.完成实验班练习编写、批阅和评价工作以及普通班课堂笔记和练习的检查。
5.认真做好新的教师传帮带工作,新教师要经常听老教师的课,备课组长也要跟踪听新教师的课,使他们迅速成长,尽快达到学校的标准和要求,以适应一种教学发展的需要。
6.进一步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切实提高现代化设备的利用效率。
每位教师认真钻研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制作课件,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发挥现代化设备的作用。
7.加强网络教研,组织本组教师积极参加内质网互动平台,积极参加网络问题的研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8.配合生物学科组搞好本学科集体教研工作,切实为提高学校生物整体教学水平和高考备考工作而努力,兴教研之风,树教研氛围。
9.完成本学期新课程学生研究性学习和评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