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范文
时间:2023-03-17 02:08: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语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效率 方案
如何提高学生的初中语文学习效率,是我们老师一直在思索的问题。在教学中能够正确解决那些问题很关键。在课堂上导入环节很重要,正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提高语文的学习兴趣特别的重要。课后也要做深入调研,在初中语文教学的道路上我们还是要不断的进行探索,寻求一条更好的教育道路。
一、因材施教法。
了解每个学生的基础,因材施教。全班那么多学生,不可能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都一样,初中语文基础差的学生,我们作为老师应当多惊醒辅导,沟通。充分利用早读和课间时间,对于不同学生实施不同的方法。比如,上课总是爱走神的学生可以,我们老师在课堂上应该多提醒一下,或者用一个有趣的方式把他的思维给拉回来。而不爱看中学语文阅读的学生,我们可以推荐点有趣的语文报刊,集体阅读,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来提高写作能力。
二、激趣法。
我们众所周知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方可高效学习。上课时我们老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激发他们主动学习语文的情趣。能否让学生在有兴趣的前提下学习语文,决定着是否高效学习。
如何激发出初中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需要我们老师课前认真思考自己的学生对什么感兴趣,投其所好的讲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我们可以采用“抛砖引玉”法,讲一个故事,或者唱一首歌,或者讲一部电影的台词,引出我们这堂课要讲的内容。
三、多媒体教学。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教学已经逐渐开始普及,多媒体教学也以一种势不可挡的趋势发展。在教育改革的今天,多媒体教学很是广受每个老师的好评。主要是多媒体教学能够带给学生新鲜感,记忆力更持久。我们在做课件时,可是插入一些比较有以为的图片,比如现今网上流行的杜甫和李白漫画的恶搞版,而这种流行文化的出现引人深思。所以我们在学生笑的同时有可以提出很多问题,比如李白,杜甫的简介,他们的诗有哪些,这种流行文化是否值得我们学习?在这样的气氛下,学生自己想出来的知识记得更久。
四、课后辅导。
课后辅导是针对在课堂上还有问题没有及时得到解决的学生,还有就是为了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的一种方式。课后学生不再想上课时对老师那么的望而生畏,课后访问学生的授课效果是最佳时间,如果上课没有听懂的,我们作为老师可以再细心地进行辅导。初中生的年龄是个是人生中重要的转折点,作为老师应该对其正确引导。
但是辅导的时候要有方法,不能一味的只要自己的教学进程,课后辅导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排异解答,而非补课的僵硬模式。如果是强制执行的,那课后辅导的效果只能适得其反。
五、鼓励参加活动。
有条件的情况下,我们尽可能多的去引导学生参加各种诗歌朗诵,或者演讲比赛的活动。既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如果有条件,我们老师应当主动积极的去举办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初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水清。而这些活动对他们的性格发展,以后的交际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作为语文老师不仅要交给他们知识,更应教会他们生活的道理,和做人的道理。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的目光应当放得更长远。
总之,我们作为初中语文老师,要不断地在教学的道路上摸索出更加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我们要不断激起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在教会他们知识的同时更要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希望更多地人能够参与到教学事业当中,让我们的教育事业在不断地改革的情况下,可以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马寿群.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语文有效教学[J].新课程(中学版).2008.(Z1):108
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写作
目前的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方面,由于老师没有在写作之前给予学生很好的指导和点题,学生没有一个明确的思路,因此写出来的作文自然不能称之为优秀。教师应该在语文写作教学中充分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能力,优化教学,提高其写作成效。
一、明确写作主题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通常都强调“主题先行”,感觉初中生的身心发展需要教师的良好引导,因此,语文教师通常都要求学生在作文中要体现健康、向上、积极的主题内容,但是这种空洞的要求很多时候把学生思想限制住了。很多学生想表达自己悲情、哀伤的那一面却因为教师的作为框架的要求而不敢卜笔。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作文中不能限制学生情感体验的表达,要让他们把自我情感体验、人生感悟、生活体验用文字表达出来,鼓励学生解放自己的思想,怎么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就怎么写,唯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作文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抒发一个人情感的文章,因此,想让学生对作文保持兴趣,教师就要鼓励他们从自己熟悉的现实生活出发,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艺术源于现实,如果没有现实生活的积累,而是写自己完全没有任何感受的文章,那么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件困难的事情。即使写出来了,这样的文章也只是徒有形式,而没有真实的感情,感动不了读者。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掌握作文的诀窍,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写自己熟悉的生活,从中发现美,找回自己的写作兴趣。想要写好现实生活,首先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认识生活。教师可以教授他们学会观察事物的方法:在观察事物时做到充分利用五官,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同时运用,保证它们的完全开放,然后把这些感觉到的形象加以综合分析,找出自己特别感兴趣的方而,加以细致描写,这样就可以作为写作素材,将观察到的生活放进作文中。例如,笔者为了锻炼学生的作文能力,曾为学生布置过这样一个作文题目:我们的校园。校园是学生们每天都要接触的环境,然而他们对它的看法怎么样,是不是每个学生的观察都是一样呢?笔者有意识地布置这样一个题目,要求学生只要围绕校园来写作就可以,而且鼓励他们仔细观察校园的景色,来往的行人等,结果作文完成之后,笔者发现,同学们的看法截然不同。有的学生对校园清洁工阿姨很有好感,有的同学认为学校的运动环境需要改善,有的同学则认为自己在校园中学到了知识,结交了好朋友,等等。人家各有各的看法,而且都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感情。这次作文练习从学生身边的现实生活出发,收到了很好的写作教学效果。同样的道理,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以自己熟悉的人为写作对象,锻炼他们观察生活的能力,以有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
三、培养学生的命题能力,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目前,在各级各类的语文考试中,命题作文出现的频率很少了。特别是近几年,几乎是“活题作文”的天下,针对此种现状,培养学生的命题能力,可真是迫在眉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将会扼杀学生对学习的欲望。学生的兴趣可以使整个教学过程积极化,使学生具有高昂的求知欲,产生丰富的想象力。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持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把命题作为突破口,进行学生命题、学生作文的探索。例如:在一次议论文的写作训练中,我给学生提出了下列要求。在十五分钟内,请每位同学联系当前的社会规律或自己的生活实践,拟出一道议论文题,形式不拘。结果,学生的情绪高涨,出题速度快得令我意外,少则三五题,多则近十题,有的文题还确实有价值。
四、厚积薄发,多多观察、积累
学生写作文最头疼的就是缺乏材料。因此如果不研究学生写作中材料的积累,不引导学生观察、认识生活,仅在写作技巧上做指导,是很难切实地解决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的。引导学生积累材料,首先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观察时也应有目的,要留心研究对象与其他同类事物的联系和区别,观察时要有顺序,不杂乱,要完整。教师还可引导学生由此及彼,把事物联系起来观察。叶圣陶曾形象指出:“写作材料的来源普遍于整个生活里,整个生活时时在那里向上发展,写作材料自会滔滔泪泪地无穷尽地流注出来。”
作文中的素材来源,单单靠生活中观察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进行长期不断的积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需相结合,各种各样的生活实践是写作的最直接素材,但是人的生活阅历毕竟有限,无法事事都直接经验,亲眼目睹,亲耳听闻,因此要拓宽作文的天地,必须要涉猎方方面面的知识,学习更多广博的知识,开阔视野,要做到这些,就需要广泛阅读,通过阅读了解无法接触到的事物,冲破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了解古今中外天下事,阅读时吸收得越丰富,表达时笔下越有神。
目前的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实际问题,查找原因并总结经验和教训,并提出改善问题的有效措施,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创新,全面提升语文教学的素质化水平,促进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歌学习;美育研究
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普遍存在教师不重视、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教学过程简单枯燥、课外延伸较为狭隘等不足,又加之在应试压力下,教师往往更偏重知识的灌输和学习技能的掌握,长此以往造成了学生人文精神、审美能力、语言表现力的缺失。
一、传统诗歌教学教条化倾向严重
受诗歌自身衰落的影响以及应试教育观念作祟,长期以来,初中生对诗歌的兴趣并不浓烈,课堂教学方式也严重教条化。教师在诗歌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对遣词用句的讲解,对学生的要求也只停留在对诗词的准确默写和熟练背诵上,根本不注重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感悟能力,更谈不上美育培养。此外,语文试卷中对于诗歌的考核形式比较单一,内容也过于狭窄,大多围绕记忆性知识进行考查,题目主要围绕默写古诗词段落或进行词语解释,句子翻译等展开,这种程式化的考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老师只注重记忆不重视思维,只注重背诵不重视朗读,只注重形式不重视内涵的教育模式,这对学生人文性培养极其不利,也直接影响了诗歌的传承和发扬。
二、诗歌美育教学的几个维度
对于诗歌的学习要体现一定的层次性和渐进性,要由表及里,由外及内,分步骤、分层次地学习,使学生逐渐走入诗歌的世界,领略诗歌这一文学形式的特有魅力。
1.诗歌学习的工具性培养
诗歌的一个典型特点是语言凝练而形象,通过精炼的语言把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展现出来,学习诗歌的第一步就是欣赏诗歌的语言美,分析诗人是如何遣词造句、妙笔生花的。在教学中,老师要一如既往地注重重点词的推敲和解析,让学生体会作者的用笔之妙,领略诗词独特的语言美感。当然,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老师不要在具体的词句和技法上做过多纠缠,要注重保持诗歌学习的整体性。
2.诗歌学习的人文性提升
诗歌精炼、含蓄、优美的语句只是诗人思想和情感的外在表现,通过一定的语言所要展现的是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独特的意境以及其强烈的感彩和思想态度。教师要在阅读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这是新课程对传统诗歌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标准,也是诗歌学习的主旨所在。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重视诗歌语言但又不局限于语言,重点是透过对语言的赏析深入了解作者在诗歌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体验和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
3.诗歌学习的创造性激发
诗歌作为一种抒发自身情感和表达思想观念的文学创作形式,并不是诗人的专利,我们同样要鼓励学生将所学、所感、所思有效迁移运用起来,试着进行诗歌创作。对中学生来说,创作诗歌并不是件难事,因为他们正处于天真烂漫、才思如泉的黄金时代,这个时期的孩子与诗歌有着一种天然的亲近,作为老师,要适时激发学生的创作需求和作热情,鼓励学生自由地创作诗歌,并进行必要的指导,在疏通学生表达渠道的同时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诗歌美育教学的课堂实践
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望岳》一诗为例,具体分析一下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诗歌的美育教学。在对杜甫《望岳》这首五言诗的学习中,首先要让学生通过诵读走入诗中所描绘的场景和意境中,对诗歌有一个总体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对诗中的重点词、关键词进行解析,例如对“岱宗”“齐鲁”“造化”“阴阳”这些名词术语作解释,另外要着重讲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凌”字的巧妙之处,以及“小”字的用笔之妙。通过讲解,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映入学生脑海,诗人勇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跃然纸上。接下来,教师要对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及诗中所蕴含的诗人独特的情感体验进行赏析。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整个诗篇中充满了青年人的浪漫与激情,表现了诗人青年时期光芒四射,积极入世,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学习这首诗,可以通过与杜甫的另外两首《望岳》作对比,其中《咏华山》一首流露出作者宦途失意,报国无门之情,咏衡山的《望岳》表现出诗人晚年内敛安命、与人为善的处世哲学,这三首《望岳》的创作风格及所富含的情感态度各有不同,代表了杜甫在青年、中年、暮年三个时期的不同心态和人生态度。通过讲解和对比,使学生深刻领会《望岳》的独特意境,并对诗人杜甫的创作风格以及贯穿其一生的忠君爱国之情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对《望岳》进行改写、续写,或结合自身的一些游历经历,仿照《望岳》尝试写一些写景抒情的小诗,旨在提高学生的创作情趣和写作水平。
中国是诗的国度,博大精深的诗词文化,积淀了非常深厚的文化内涵,哺育了一代代文人学士。在现代教育中进行有效的诗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及传承和弘扬人类优秀文明成果,都是十分必要的,教育工作者应当在这方面下大力气,不断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做好历史文化传承。
参考文献:
[1]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阳慧萍.为诗文改写插上想象的翅膀[J].新课程研究(作文教学),2011.
篇4
关键词:语文教学 基础 发展 提高
一、创新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还不强,但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这时教师可利用教材中描绘的情节、场景、画面,通过提问把学生引入到课文描写的意境中去,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1.把握课题,引入情境。初中语文教材中,其作品有较大的时空跨度,包含古今中外,许多课程内容并不是学生生活阅历中的。在新课教学中,怎样将学生引进语文教材特定的情境之中,缩减学生同教材的时空距离?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对教材进行深入的钻研探究,把握文章的写作环境,体会文本的情境,找出文章的情感闪光点。对作品写作环境进行导读或简单介绍时,应将作者的人生体验或作品的感人情境予以生动描述,以便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中。如教学《水浒传》时,教师叫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并点评朗读者,或让学生观看相关影片。这样,学生便能置身情境中,把握文章内容。
2.当我们在鉴赏语文作品时,必须发挥想象,通过文字体验作品的美感。因此,在语文学习中,教师应加强情感教学,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发挥联想与想象,把握作者的心境,并与之相契合。如教学《风筝》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对亲情的含义进行感悟,感受文中深深的手足之情,并学习鲁迅知错必改与严于自省的情操和美德。
3.绘声绘色,优化情境。在语文作品中蕴含着各式各样的情与意。而情境教学正是以情作为纽带,通过教师的“情”对学生心灵的“情”进行拨动。语文教材里的文章很多是为时而写,为事而著,不管是叙事写人还是抒情议论,均蕴涵着作者无限的情思。与影视文学相比,语文教材并没那么直观,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点拨,渲染氛围,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飞翔于知识海洋。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想象的启发,同时应用讲述的方式,将教材语言转为自己的语言,将文章故事情节展开绘声绘色的表述,让学生在情感中感受到语文艺术的熏陶,从而开阔思维,提高文学修养。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加强交往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苏联学者列德涅夫在《普通中等教育内容的结构问题》一书中正面提出过这个问题。交往能力是社会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交往教育是教育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课是“天生”的交往教育课程。人只能在交往中学交往,在运用语言工具的言语活动中学语言,在言语交际活动中获得言语交往能力,有了言语能力才能获得人文、科学知识。因此,列德涅夫将语文课归位于交往教育的核心课程。而语文教育作为一种过程性、开放性和生成性的存在,需要在人们运用实践、理解欣赏、交流对话中不断发展完善。语文学科自身的特性便决定了进行合理的初中语文教学交往的必要性。因此,语文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即运用语言与外界交流的能力,“教给他怎样把自己的思想、感受、情绪等,借助于语言这个载体传达给对方”。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语文课程集人文性与工具性为一体。其中,工具性即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与实践能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并将语文知识的学习应用到其他学科中。这要求教师构建一个轻松、开放的课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启发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从课内至课外、从学习至实践的延伸,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提升他们的人文修养。
三、组织交流探讨,领悟语文知识魅力
课堂教学,并不是教师的单一传授知识,更应是师生及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使他们在探究与合作中动手动脑、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应创造性地把握与运用教材,设计具有价值的问题,指导他们通过实践体验学习。设置的问题不但要紧扣课本、具有探究性,还应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而交流方式应多样化,如:师生间、生生间或分组合作或分组辩论等,同时教师应以鼓励、肯定的评价为主,对学生的进步与努力进行激励,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
四、结论
在教学中,教师应基于教学实际与学生自身特点对教学设计进行不断的探索与总结,让学生纷纷参与语文学习,提高其语文素养,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建庆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科学之友(B版), 2007,(03)。
[2]黄桂华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硅谷,2009,(16)。
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改现状教学模式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对知识的渴望,不能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对现有的语文教学模式和内容进行改革是迫在眉睫的一件事,只有寻求更好的方法,使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才能适应多元化的社会,适应学生的需求。我通过几年的语文教学,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探索,对初中语文教学中改革有了全新的认识。借此机会发表一下个人的看法,希望对语文教师的教学有所帮助。
一、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现状和课改趋势
语文本来就是一门比较枯燥的课程,一般来说,大多数学生不喜欢学习语文,对语文没有太多的兴趣,而且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教师一直占据着主导的地位,语文课程已明显落后于时代和社会对它的要求。教学理念落后于现实,教材模式单一,选择性差,缺乏常态下的语文教学实验;考试改革难以突破,背景环境不佳;仅重视教师作为教导主体的能动作用,而忽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作用。在实施中学新课标的背景下,自主学习是时代的要求,因此,彻底改革教育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作用,让教育过程充满生机与活力,便成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所必须采取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教育改革措施。
二、教学模式需变革,要引进自主学习模式
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是指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是对自己负责的学习。自主学习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对自己的学习活动的事先计划和安排,对自己实际学习活动的监察、评价和反馈,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调节、修正和控制。
要想实施自主学习模式,首先要树立自主观念。自主学习意味着教师“教”的角色进行了转变,教师应当树立“自主”观念,把自主性思想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其次,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要提供给学生具体的、能够完成的、近期的学习目标。并逐渐教会学生自己来设置合适的目标和子目标。对他们学习上取得点滴进步及时鼓励是激发这些学生学习动机的最有效的手段。最后还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提供教学机构制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安排,为学生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及进度提供依据,指导学生科学、合理地自我组织规划,按计划学习。另外,为使学生自主学习能深入下去并学有成效,教师非常有必要适时适当的提供一些方法和策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常见的一般性的语文自主学习策略包括复述、情景再现、利用心理表象、总结大意、列提纲、画示意图等。
三、要强化学生参与意识,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程改革理念,主要是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只起到引导的作用。所以在课改后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把课堂还给学生,在教学中体现出来。教学的重点在“学”而不是在“教”,教师学问的灌输变为师生双向交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长处,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例如,在学习情景类、小说类课文时,可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扮角色演短剧,然后让全班同学观看、评价、总结。既能使学生深刻体会人物内心活动,又能在师生互动中充分挖掘出学生的潜能,同时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了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真正使学生主动性的学习发挥到了极至。
四、引进新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寻找新的教学模式,是语文教学面临的一大挑战。课堂上教师讲的时间要减少,学生学的时间要相应的增加,还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制定更加具体的模式。具体来说,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要比教师讲得时间长很多,能够有时间思考,来消化所学知识,不再依靠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要退出语文教学的舞台。在教学中,教师要寻找更多更有效的教学模式,既可以让学生提高锻炼,也能够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篇6
关键词:活动课 素质 主动
一、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各种原因,虽说十分复杂,但教学内容的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应是问题的主要症结。正是由于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正是由于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注入式,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才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导致学生语文能力的局限,导致语文教学质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强调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特别要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实践。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途径。前一段我省各地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只有把语文活动列入语文课程,给予教学目标、内容和进程的规定,给予时间和空间的保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语文活动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当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把活动课列入课程计划的时候,当新的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试用稿)把语文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的时候,我们就意识到,初中语文课也必须把活动课列入课程,作为正式课程的一个部分。
二、作为课程的一部分,语文活动课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相比,显示出鲜明的特点和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活动课的"活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而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活动。活动课侧重于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因而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就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区别。在教学内容上,它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以必修课教材的教学为中心,内容显得狭窄,有时也有点陈旧,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语文活动课则是开放的,其教学内容往往涉及了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因而,她能够补必修课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语文活动课之所以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是有其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依据的。心理学表明,学龄儿童的智力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处在学龄中期的初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主导地位,但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也就是说,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持。而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如观察、制作、表演、参观、调查、访问等丰富多彩的感性活动中得来的。
因此,在开展学科教学时,就不能抽象地传授学科有关的知识、法规、原则,而必须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活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初中语文活动课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使教学成为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具体运用的一种实际尝试或"模拟",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是准确可靠的,也是比较全面深刻的,更是切实有用的。
四、当然,语文活动课要充分发挥其优势,真正取得实效,还有赖于活动过程中周密的安排和合理的调控。在语文活动课的试验和研究中,我们就感到必须切实解决好下面几个问题。
一是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活动课无疑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教师切忌越俎代庖,暄宾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让学生自发"活动"。课前对活动的设计,活动中的组织、引导、点拨,活动结束后的总结、点评等等,都需要教师为此付出心血和汗水。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必须讲究引导的艺术,相机行事,灵活应变。
篇7
关键词:初中 语文 写作
新课程语文教学倡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来感知生活的丰富多彩,鼓励他们写出思想健康、富有个性、勇于创新的文章。写作教学需要以教材文本为学习模仿载体,以其中的主题思想、写作技巧、语言风格等作为学习感悟载体,倡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捕捉对人生生活等方面的独特感受。同时,积极倡导学生自主拟题,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从而提高写作水平。作文在初中语文中处于举足轻重的位置。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很多学生对待写作的态度往往都是比较消极的。如果不是老师要求,很少有学生愿意自己动笔写作。而无论从事什么活动,兴趣始终是一个重要的内驱力,而学生要是在这种压力下被迫从事写作活动,则很难写出好的文章。为此,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一般来说,教师在布置写作任务的时候,往往习惯在命题上限制学生,共至直接把作文题目定好了,让学生必须以教师所拟定的命题来进行写作。这样做一方面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另一方面打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因为教师的统一命题不可能满足所有学生的喜好,有些学生对教师所出的题目没有任何必趣,而迫于作业压力。只有敷衍了事,甚至直接抄袭。因此,教师一定要改变学生被动写作的局面,在命题上给学生一定的自由。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出一个母命题,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确定自己的子命题,这样,当学生具有了一定的自主能力时,就能够选择一些自已感兴趣的或者是比较擅长的题目来写,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适当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
一堂好的作文课,应该飞扬着激情,燃烧着思想,闪烁新旧青春:一堂好的作文应该是一首诗,应该是一幅明丽的画,应该是一曲动听的歌。使同学们在轻松的氛围中,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成为学习的主人。作文写作是教学中的重要一块,但仅仅靠一支粉、一张嘴巴是不能打动学生的。在课堂作文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心理,创设各种有利于写作的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如:写以“父亲”、“母亲”为题目的作文时,学生所选材料往往过于陈旧,感情不能很好的表达出来。针对这种情况,我先让学生回忆朱自清的《背影》,引导学生想想父亲平时为自己做过的难忘的事情。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很快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父爱是深沉的。虽然表面上往往看不出来,却让我们永难忘怀――同学们在声情并茂的氛围中,灵气飞扬、火花闪耀、才情焕发。从而使他们产生“我要写”的欲望,激发了他们的写作热情。
三、启发学生观察生活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脱离了生活,作文就成了无源之水,失去了应有的生命力。但现实情况是学生作文缺少“真生活”,一味的虚构“假”、“大”、“空”,这样的作文写多了,一提作文学生就“头痛”,感到没有东西可写,感到索4然无味,也就成了正常现象。追本溯源,老师的误导是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的根本原因,老师一味要求写积极高尚的内容.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只有积极高尚的内容才是真生活”的错误认识。因此,我们应当让学生从凡人小事中体验生活的真实。感悟真性情。组织实践活动后作文是引导学生体验真生活抒写真性情的好方法,比如。清明节组织学生蹬山,让学生亲近自然;开亲子家长会,让学生与家长面对面。沟通心灵;周末布置学生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让学生体验亲情的伟大……枯燥乏味的生活一旦有了切身体验,就会变得兴趣盎然,然后作文必会情真意切。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发现生活的美,进而体验作文美。
四、巧用课文的行文思路,学以致用,有效模仿
文章是作者思维的展开。夏丐尊认为:“所谓好的文章就是使读者容易领略、感动、乐于阅读的文字。诸君执笔为文的时候,第一不要忘记有读者。离了读者,就可不必有文章的。”如果说立意选材更多地偏重于实现“我想表达这个意思”,“我想写这些内容”,那么谋篇布局就可能更多地偏重于解决“我要写给谁看”和“我怎样写更利于读者接受”。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体味课文的谋篇布局时,如果能够注意把握作者的“读者意识”和“写作意图”,对于帮助学生了解写作的基本道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文章常见的结构样式有横式结构、纵式结构、转折式结构和排比段式等。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强调并突出课文的结构样式,进行模仿练习,那么学生的作文就不会杂乱无章没有头绪。
五、培养学生写作激情
怎么培养学生的写作激情呢?激情,即激动的情绪。学生有表达的激情,作文就会写好,所谓“不吐不快”的境界,就指这种激情。学生激情从何而来,来自于对所写事物有激情;感情又来源于对所写事物的认识。学生作文兴趣的源泉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丰富学生生活,引导学生对直接与间接生活渠道中接触的众多事物加以分析思考,从而认识事物。就会产生作文的激情。作文命题应是开放性的,紧紧围绕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以他们周围的人或事、景或物作为作文内容,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使学生感到有一种表达的愿望。有一种冲动想把自己想说的意思表达出来。如春游归来写《玩得真高兴》;又如根据学生最喜欢做游戏的特点,我们可以精心设计游戏内容,游戏前,告诉学生要留意游戏的过程,注意同学的言行和表情。游戏后组织学生说过程,讨论从游戏中懂得的道理。学生玩得兴高采烈,自然会说得兴致勃勃,写起来就不难了,而且富有情趣。
总之,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办到的。要靠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真正做到教与学互动,师与生互动。使学生乐于表达,敢于表达,更重要的是学会有创意地表达.从而使写作教学步人健康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反思 管理学 改革
随着初中语文新课改的逐步推进与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的不断深化,初中语文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技术对初中语文老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在这一要求下,初中语文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素质便成为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中的一个关键点。
一、反思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初中语文教师的岗位责任不明确
当前初中语文课程作为主课之一,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往往集班主任与任课教师于一身。更为严重的是,在广大农村中学,由于师资匾乏,一名初中语文教师除担任班主任与某些班级(有些为跨年级)的语文教师外,还兼有学校的管理岗位职能。这一局面的存在,囿于学校导向、个人认识、精力分配等主客观因素,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很难制定清晰、明确的岗位职责。
2.教学过程中很难实现精细化
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一位合格的初中语文教师,就课程内容本身而言,应解读出语文的文字美、艺术美、逻辑美、德育美、思想美等多维知识体系,并通过不同的讲授和互动方式及工具,与学生进行交流,达到授业目标。但是在“唯成绩导向”的原则下,语文教学过程机械化、功利化,很难实现精细化、人文化的教学过程。
3.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缺乏自我检查、评估及改进
对于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而言,往往更倾向于将精力用于参加或被动参与学校的教学效果考评中,教学反思多为任务性地、零散地记录教学得失。在实践中,很少有初中语文教师将教学反思固化为一种行动力,对阶段性教学工作成果进行自发地自我检查和评估,并建立形成与之相关的教学反思档案制度。由于不善自发检查及评估,对阶段工作结果的成绩和不足分析不力,很难准确掌握自我提升的进程。
二、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的改进举措
综上,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反思工具,从“教学目标清晰化、教学过程精细化、教学反思结果化、教学改进持续化”四个方面,对教学反思进行科学梳理与重构,从而助推初中语文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升与完善,为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提供强大的能力保障。
1.制定多维的综合教学目标
语文的学科性质决定了教学目标的多维性。初中语文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研读教学大纲之要求,并针对所教授学生的能力、素质缺陷、兴趣点等,制定本学期的语文教学目标。该项工作与"PDCA循环”中的‘`P阶段”相契合,主要是“依据前阶段(学期)的工作成果,进一步明确本阶段(学期)的工作任务,制定本阶段(学期)的工作目标”。
2.对多维教学目标的精细化执行
初中语文教师要针对“P阶段”制定的多维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手段与模式,通过启发式、情境式、角色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注重传统教授过程与现代教学媒介的整合利用,实现师生之间快乐的“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除了实现以成绩为主要结果导向的教学目标外,初中语文教师还要注重德育、心理、团队意识等目标的教学。
(1)德育教学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功能正在受到越来越普遍的认同与应用。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对课本内容进行深浅适度的引申和发散教育,通过课文中的典故联想到相关典故,再由故事性向思想性进行升华,完成德育之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心理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和内容。由于该目标更具抽象性和不易测量性,初中语文教师在实践中,要结合课文内容,辅以课外读物,通过现代教学媒介,创新教学方式,注重教与学的交互性,并要注意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团队教育
在社会生活中,团队意识作为一种协作精神被大力提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也要体现团队精神的培养,除了借助语文课文内容灌输相关理念外,教师更要注重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比如分组辩论等具体教学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但是,无论教学目标如何多元化,这些目标在实践中都应该有机联系在一起,不能简单地分解目标,孤立地进行单一目标的执行。在教学目标执行过程中,要注意建立详细的教学反思档案,记录在各阶段、各目标实施过程中完成成果、工作创新等。
3.持续改进教学反思,不断推进语文教师专业化水平
当前,我国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止步于此,即制定教学目标,继而完成教学目标。教学反思中往往就是按部就班地记录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的执行过程及细节,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这是一个不完整的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的作用尚未真正发挥实效。鉴于此,在以上两阶段之基础上,丰富“教学反思结果化、教学改进持续化”过程,即“PDCA循环”中的“C阶段”和“A阶段”。
其中,“C阶段”为“工作评价与控制”阶段,主要工作是初中语文教师运用“教学反思档案”,将目标执行过程与教学任务完成结果进行梳理,将实际完成目标与原定教学目标进行对照评价,找出成绩和不足,并形成教学反思结论。“A阶段”是一个对教学反思持续提升的阶段,主要工作是针对上一阶段的教学反思结论,制定出改进举措,为下一阶段(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中目标的制定提供依据。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初中语文教师要立足于整体“校本建设”及个体“职业生涯规划”的双重诉求,通过教学反思,通过导人管理学中的工具“PDCA循环”,实现“教学目标清晰化、教学过程精细化、教学反思结果化、教学改进持续化”,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反思实践者”。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蒋成禹.语文课读解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篇9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情感教育
在众多学科中,语文可以说是与人的情感最为接近的一门课程,也最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理想的语文课堂理应是与情感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考试和分数的高压之下,本应充满活力和温情的语文课堂变成了干巴巴的知识的传授,俨然成了情感的“荒漠”。而造成当前中学语文教学这种“荒漠化”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在语文教学中忽视了情感的渗透,对情感教育的作用和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从这个层面来讲,当前的语文课堂亟需情感教育的回归。
一、初中语文情感教育的特点及意义
初中语文情感教育,简单来讲,就是指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实现教学目标、加强教学效果的教学。这种“情感教学”也可以被称为“乐学”或者“愉快教学”,强调教师在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和思维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情感因素的渗透,从而进一步优化教学过程和效果,以真正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整体而言,初中语文情感教育主要具备这样几个特点:情感性、兴趣性、审美性。情感性是指语文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还应传达出积极、真挚的情感,以达到一种以情促知、情知交融的教学境界;兴趣性则表现为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操纵各种教学变量,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保持高涨的兴趣,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快乐中得到成长,与“乐学”的基本精神一脉相承。作为初中语文情感教育的又一个重要特点,审美性说明情感教育过程已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和获得的过程,而成为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心灵交流。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因其自身固有的特点,与情感教育的诉求更为契合。语文学科涉及面广,内容丰富,是其他学科无法与之相比的,教学内容浓缩了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涉及到文学、科学、历史等等方方面面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这些文章或多或少都带有一些感彩,教师若能善加利用,定能引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实现情感教育的目的,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初中语文情感教育的方法与手段
1.教学内容的情感渗透
(1)在教学目标中渗透情感因素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将情感目标列入教学目标之中,可根据作者的写作意图、情感态度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等因素来设立情感目标。例如,对于记叙类文章,可以将情感目标设置为具体的道德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以达到品味真情、感悟人生的目的;而对于说明类文章则应该把握住描述对象的特征,将对象的功能、用途及成因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自然美、建筑美、创造美作为教学情感目标。
(2)深入挖掘教材情感内涵
要进行初中语文情感教育,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深入解读教材,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情感因素,并将其加工提炼出来,然后在教学中加以渗透,给学生以情感上的感染。同时,深入钻研教材的过程,也是教师自身受到情感熏陶的过程。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章都蕴含丰富的情感,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与审美价值。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教材的这种价值,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使学生在情感上与文章作者产生共鸣,心灵受到感染和震撼,从而在无形中得到情感的教育和熏陶。
2.教学过程的情感化
(1)创设轻松愉快的情感氛围
人的情绪和情感往往是在一定的环境氛围中产生的,初中语文情感教育需要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情感氛围中进行。在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要以情感为突破口,激发学生内心的激情,引起学生心灵上的认同和震撼。教学中,可以运用优美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创设出一种情感氛围,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情绪,让学生的心里对所学内容产生期待。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语言不仅能够传授知识,还能传达情义,使课堂教学获得艺术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设置有效的教学情境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展开情感教育,教师还需要设置能够充分体现情感因素的教学情境,以增强教学的真实性和感染力。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形,设置符合实际的教学情境,制造气氛,调动学生情绪,促使学生产生良好的情绪反应,从而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情感教育的有效进行。
①借助音乐,烘托情感
音乐对人的情绪有着很强的感染力,可以让人不知不觉地进入旋律所营造的氛围中。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音乐的这种特性,使学生的感情随着音乐起伏变化,从而感受美,体会美,发现美,理解美。
②角色扮演,体验情感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课文中的情感,也为了使教学情境更加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在教学中应适当让学生尝试去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体验。例如,在讲授《孔乙己》一课时,教师可以安排几个学生分别扮演孔乙己、“我”、掌柜等角色,再现课文的一些情境,在扮演的过程中揣摩和体会人物的情感。这样一来,原本与学生有些距离的人物内心世界被打开了,文章所揭示的人与人之间冷漠的金钱关系也得以展现。
【参考文献】
[1]刘国锋.初中语文情感教育浅谈.新课程学习[J],2011,(12).
篇10
【关键词】初中语文 爱心教育 课堂教学
爱心教育作为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极为重要与关键的环节和内容,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与关注。在初中语心教育中,我们应该充分挖掘自身和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切实发挥对学生道德态度的熏陶和指导作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有计划、有意识地将爱心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只有真正做到了爱护学生、关爱学生,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对教学内容作情感处理,充分展示情感因素
首先,利用课本,加强爱心渗透。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情并茂的佳作,亲情、友情等中华传统美德在教材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因此,教师要在备课时,有意识地将爱心教育渗透在课堂教育中,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藏的真挚情感,通过阅读范文、分析内容、说写训练等不同形式,引导学生用爱的心灵去真切感受美,感受世界,以爱心滋润学生心田,让他们领会到关爱他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孩子爱的心灵,从而培养他们关爱他人和帮助他人的良好美德。如在讲授散文《背影》时,要引导学生通过文章体会到父亲深沉的爱,进而引导他们知道如何“报得三春晖”。
2.创设“乐学”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就应该追求这样一个境界,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较为深厚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乐学”是学生学习的内驱,也是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着力渲染的内容。语文课堂教学与学习应该是一种美的享受,一种美的熏陶,它的每一个文字、每一个词语里,都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知识和文化的美,甚至它的每一个文字、每一个词语里都有着一个非常美的故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经常讲一些古代现代关于语文方面的故事和有关的知识,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真正乐趣,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促使学生热爱语文[2]。课堂上还必须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知道并感受语文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非常广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灌输爱的教育,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爱
从古至今,教育都被认为是心与心之间的交流,是灵与灵之间的唤醒。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想使学生心中“爱”的胚胎萌芽生长,还需要教师用自己充满仁爱的心去唤醒学生深藏在心中还未萌芽的爱。孔子说过:“爱之,能勿劳乎?”罗素也曾说过“一旦教师缺少爱,学生不管在品格和智慧上都不会得到充分和自由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更是曾经发下大愿:“我会把自己的整个心灵都献给这些需要爱的孩子。”纵观古今中外,虽然教育者们在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内容和语言上各不相同,但很明显,所有的人都牢牢把握住了一点:在初中语文教育的过程中,保持一颗爱心[3]。这些人的行为也正是对“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实践,学生只有用心来亲近自己的老师,才能真正“信其道”。只有教师自己有了爱,才能灌输给学生爱的思想和启迪,才能取得爱心教育的良好效果,使学生有爱心,健康成长。
4.结合语文文本,开展爱心教育
在语文课的教学过程中,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把抽象的爱概念化为具体可感的、学生可以接受的东西,把爱的教育落到实处。(1)选取结合点,找准切入点。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大量的饱含感情的文学作品,里面包括了种种爱的情感,教师就要在备课的过程中挖掘出爱的情感,把爱的教育自然地融于教学中,从而“使人格品质得到改善而有益于人生和社会,”使爱的教育落到实处,落在学生的心坎里。(2)文本着手,真心感受。爱是和风细雨,爱的教育要做到“无心润物三春雨,有意催花六月风”的程度[4]。(3)拓展延伸,触感。笔者在让学生欣赏的两则公益广告中,有一则是关于环境保护的,镜头显示的是:照片被一张张撕去,森林在一片片减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语言、情感等角度欣赏广告词的妙处所在:“那一张张撕去的,是照片,是森林,更是我们绿色的家园。看了这则广告,谁能不关注生活中的环境问题,谁还忍心去毁灭我们唯一的地球呢?”然后在欣赏评析广告词的基础上进入写作训练,要求每人用一、二句话写两则广告词,这样不仅能够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而且也使学生感受到爱。
5.总结
“教育者最可贵的品德之一就是对孩子深深的爱,兼有父母的亲昵、温存和睿智的严厉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这种爱是世上最崇高、最无私、最理智的爱。教师用心去热爱学生,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反馈并唤起相应的情感,这样,教师和学生思想感情和谐一致,才能完成教学的各项任务。只要我们像陶行知先生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用爱心滋润学生的心田,学生再用爱心去感化他人的心灵,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世界将会充满大爱,也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