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

时间:2023-12-05 17:54: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1

关键词:教师;小学数学实践;课堂效率;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9-0-01

同志曾经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的国家要真正兴旺、强大,就要有一大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从小抓起。40分钟的课堂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渠道”,所以在40分钟里,营造各种不同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喝创造精神,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不仅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需要,也是作为教师义不容辞的社会历史责任。

一、营造平等、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快乐等与知觉联系起来的轻松愉悦情绪,对认知具有帮助作用。因而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课堂教学已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引起共鸣的过程。在教学中,首先要平等地对待学生,蹲下来平视着与学生说话,把学生视为独立的人、正在发展的人、有潜能的人,以学生为中心,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要热爱每一位学生,不歧视任何一位学生,不喜优厌差,要相信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可以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爱。第三要多一点表扬、激励,少一点批评,为学生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当某位学生圆满地回答了提问时,教师就应该以“你真聪明”、“你真棒!真会动脑筋!”、“你的见解很独特,祝贺你获得成功!”等类似的话来激励,这样就能使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树立自尊与自信。当学生对问题愁眉不展时,就应该用“不要紧张,慢慢说”、“再想想,你会成功的!”等温和体贴的话语来鼓励他们。第四要让学生充当小老师、小先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学生一旦成为课堂的主人,他的创造意识和学习潜能就会源源不断地被激发出来。

平等、和谐、愉悦的激励氛围,不仅是对学生情感的激发,也使学生积极探索的创新意识得到激活。因此,营造平等、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

二、营造新课引入的不同情境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中,新课的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导入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如果教师在不改变教材内容、体系、结构的前提下,考虑学生心理特点,为学生营造新课引入的不同情境氛围,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创造游戏情境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稳定性差,因此可以创造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进入数学王国,享受学到新知识的乐趣。可以选择与学生一起玩做生意、找朋友、急转弯、夺金牌等数学游戏,寓枯燥乏味的数字于充满乐趣与生机的游戏之中

(二)创造悬念情境

孩子们总是对新鲜物充满好奇,教师就可利用这一点进行悬念教学。例如,在教能被2、3、5整除的数时,教师可请学生随便报一个数,然后教师很快、很准地说出能被几整除,同学们在验证后必然会感到疑惑不懈,纷纷要求教师道出其中的“奥妙”。在强烈的求知愿望中,教师告诉学生“奥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这样的情境为新课的顺利开展作了极好的铺垫。

(三)创造动态的图像情境

小学生对色彩艳丽、动态的图画较感兴趣,因此,结合这样的图画进行数学教学,学生的思维易被激活。如教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可以运用电脑制作软件,比如让一个个红色的小正方形从电脑屏幕的一角飞出来,拼成各种形状不同的长方形。或是一个色彩鲜艳的长方形,它的两条较短的边在慢慢地延长,面积在不断地扩大,直到长短边相等,变成了正方形。这两项演示都创造了动态的情境,比较吸引人,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四)创造现实生活情景

让学生主动寻找生活中数学,引导学生在头脑中逐步建立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的乐趣、美和魅力。除上述情境以外,还可以创造故事情境、模拟情境等。

三、营造有趣的练习氛围,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2

社会发展离不开创新,只有在不断改革中进行创新,才能使社会充满活力,否则,就会变得非常僵化。小学语文教学也是如此,如果一味地采用传统 “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让学生学得更有滋有味,反而会出现禁锢学生思想的情况。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创新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创新意识 培养

如今,在教育界创新意识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意识培养也显得至关重要,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进行探究。

1.学习基础是创新前提

基础是学习的根本,对于教学中的创新也如此,必须拥有扎实的基础。学生的创新精神无论有多高,没有扎实的基础一切都是空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也是这样,小学语文本是一门基础学科,必须让学生掌握好这门学科的基础,才能引导学生进行不断创新。具体的方法必须一点一滴地开始做,也就是对课本上的每个字、每句话进行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生进行基础培养的同时也要灌输创新思维,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进而拥有更强的创新意识。

2.树立创新意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想要有所创新,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只有教师拥有了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引导,在无形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想通过本学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先对自己的创新意识进行培养,提升自己的素质水平、工作能力、奉献精神等。同时,老师还应该不断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对教学方法进行探索,改进不足。所以,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培养的前提是老师必须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在日常教学过程渗入创新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的想象空间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给学生时间去想象、思考,通过想象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拥有更多独特的想法,教师再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引导,让学生将这些想法结合起来,通过适合的手段对其进行连接,掌握其中的关系。一定要鼓励学生对事物进行大胆猜想,只有大胆猜想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所以,大胆想象是创新的起点。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更是如此,作为学生的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大胆猜想,通过对知识的不断想象,结合所学知识,尝试各种方法来寻求最佳学习方法。通过大胆的想象可以将零散的知识进行总结,让学生拥有更强的学习能力。

4.对学生展开序列训练

就小学的语文阅读课来说吧,学会阅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将具体的方法进行整合消化,成为学生学习的方法策略。这一工作需要很长时间来慢慢推进,并且要求小学语文教师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出发,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所以,我们必须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方位摸底,总结学生学习方法,并在学生遇到问题时能够及时进行点拨,让学生在老师有序列的指导下不断创新。

5.情景设置

好的教学情景能够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学生只有不断主动思考才能培养创新意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情景的设立。与此同时,老师还应该让学生进行更多情感体验,只有情感丰富的学生,才能拥有更加活跃的思维,进而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所以,在课堂教学时,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想象来解释文章或者诗词的含义,只有大胆想象,身临其境才能帮助学生真正理解作者、理解文章。这样的教学方式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6.确定学生为教学主体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思维,发展新型教学思维,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更是如此。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确立学生是课堂主体,教师在课堂上首先是参与者,其次才是组织者和促进者。在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大胆说话、大胆提问、大胆讨论,使课堂成为知识交流平台,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体,才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极大地提升了教学质量。

7.培养兴趣至关重要

所有人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过程中,兴趣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状况。对小学语文学科也是一样,学生只有拥有良好的学习兴趣,才能创建更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进行学习,极大地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学生只有对语文课拥有浓厚的兴趣,才能更积极、主动地加入到学习的行列中去,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扩展,使学生拥有更强的创新意识。

8.总 结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培养至关重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时,应该采用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将课本中的精华汲取出来,让学生分组讨论,消化知识,把创新教学贯穿到整个课堂中,进而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田大.对小学语文创新意识培养的再认识【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J】,2010(07)

篇3

那么在探究性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

1巧设问题情境,引发好奇心,激发创新兴趣

好奇心是兴趣是最初诱因,是创新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内驱力.高中生的创新思维最活跃,他们对身边的现象充满好奇,老师要注意爱护和培养他们的好奇心.通过巧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然后进一步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比如在进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教学时,老师设问1+1一定等于2吗?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对培养问题意识很有帮助,好奇心强的学生能主动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从人类创新发展历史来看,一切发明创造都从问题开始,“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发现了问题就是为研究工作指明方向,解决问题就有了目标,进而才能充分发挥主体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探究性物理实验有了强烈的兴趣,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探究活动.没有兴趣,怎么可能唤起探究欲望;没有兴趣,就不能培养创新意识.学生一旦有了兴趣,哪怕遇到了困难,也会有毅力和信心去攻克,使探究活动顺利进行.教学实践表明大部分学生喜欢物理实验,并对探究性物理实验很感兴趣.兴趣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推动作用,能激起探究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意保护学生的探究兴趣,还要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探究兴趣,从而使探究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

2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激发探究动机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开端,创新的前提.在探究性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要把问题设在学生有疑问之处,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之中,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质疑,不管成功与否,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在探究过程中,老师为了激发学生质疑,要注意创设民主平等宽松的探究环境,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愉快的思考,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探究动机,发展创新思维.比如在实验“探究弹簧的弹力与其伸长量间的关系”中,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可以猜想弹簧的弹力随其伸长量的增加而增大,老师可以反问学生它们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定量关系呢,这样将学生引入问题情境中,诱导学生进行大胆的思考,激发其进一步探究的动机.老师要能够通过设问、巧问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善于提出问题,不断培养学习兴趣,激发探究动机.

3给予学生鼓励和表扬,激发创新动机

学生很在意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尤其是取得一点进步时,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在探究性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老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创新行动给予肯定,鼓励学生深入探究,不仅使学生的探究兴趣持久保持,而且还有利于激发创新动机.比如在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间的关系”中,在平衡摩擦力时,大部分学生通过增减小垫子的个数来改变木板的倾角,但是增加一个小垫子时木板倾角过大,减少一个小垫子时木板倾角又太小,导致平衡摩擦力失败.后来发现少数学生通过改变小垫子在木板下的位置来任意改变木板的倾角,从而轻松地平衡摩擦力.发现此创新之举,给予了他们高度的评价.教师还要注意观察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为学生的点滴创新而高兴,并给予适当肯定和鼓励,这样学生不仅体会到了成功感,还感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赞赏,从而激起学生进一步创新的动机.

4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强化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是探究的主体,他们的探究动机是探究性物理实验教学得以运行的重要因素.只有当学生对探究产生强烈兴趣时,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创新性才能被激发,探究活动才能开展,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在探究过程中要利用这一原则,创设适应调动学生主体性的探究情境.创设民主和谐的探究氛围,突出学生的探究主体地位,从而使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进行创新活动,促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建条件.实验中,让学生自主操作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深入探究,培养学生探究兴趣的持久性,强化他们的创新意识.比如在改编实验“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中,教师以问题“自由下落的物体是怎样运动的呢?即它的运动性质是匀速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还是其它什么运动呢?”把学生引入探究的情境中,然后由学生自主设计探究方案、自主操作探究、独立总结结论.给学生充分的操作和思考空间,享受独立操作乐趣后,想象力得到发展,探究意识得到强化,创新意识得到增强.

5培养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保障创新活动顺利进行

积极的情绪是灵感产生的重要条件,它能够使联想活跃、思维敏捷、提高创新效率.引导学生保持高涨的热情,使注意力集中于创新目标,确保创新活动顺利进行.创新人格属于非智力范畴,主要是指某些个性品质,它的组成成分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既有显示个性差异的特征,也明显地表现有相似的或共同的趋向,由它们交织在一起构成个人的独特的风格和特征.其主要特征是强烈的求知欲、强烈的创新激情、坚定的信念、敢于冒险的精神、顽强的意志力、远大的理想、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等.创新人格促进个体创新意识的强化,促进个体创新精神的发扬,促进个体创新潜能的挖掘,促进个体创新行为的成功.创新人格是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是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个人心理的积淀,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内在动力源.

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手段健全学生的创新人格.比如,在探究性物理实验教学中,介绍科学家的生平和成就,既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团结协作的集体精神,又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著名的物理学家有高尚的品德情操和坚定的意志,他们的言行对学生人格的培养起到积极作用.实践证明,介绍他们的成长经历,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和思考,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篇4

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小学语文教学以教儿童学习语言文字为主要任务,语言文字学习过程中孕育着许多创造性因素,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将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与学习语言文字有机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语文学科的特点,按照字、词、句、段、篇在不同年级的侧重,结合听、说、读、写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给学生以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创新欲望,使语文学科成为培育儿童创新意识的一片沃土。

一、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为了进行创新,就需要储备大量的知识,为此就需要有超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样在课堂上就能给学生留出更多思考的时间,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了解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养成批判精神,不但要被动地接受知识,还需要主动地进行吸收,这样才能将知识内化,成为自身的给养。对于学生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教师要乐于帮助学生解决,并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引,使其能够主动面对困难,久而久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会得到有效的加强,使其学生创新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相关方面的经验分享会、座谈会,这样就会让学生更好地领略到创新的重要性,从而更加重视创新能力以及自学能力的培养。

二、重视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常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起点。在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掌握课文的知识点、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欣赏课文的风景,进而不断产生对语文的兴趣,老师就一定要引导学生培养学生阅读课文喜欢语文的兴趣。恰当的阅读情景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引起学习兴趣,激发积极思维,提高学习效率。情景的创设要深入钻研教材,充分利用教材。语文教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宽阔的知识背景,通过挖掘教材内容,给学生展示色彩斑斓的生活画卷和无穷宇宙的自然奥秘,促使学生进入探幽觅胜奇思遐想的学习境地。通过创设愉悦的情景进行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刺激学生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能动性。针对小学生自尊心和上进心强的心理特点,采取激励办法是培育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之一。据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对小学生的评价,表扬鼓励多于批评指责,多用激励的方法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在初练口语表达时,学生往往显得语无伦次。这时无论学生会说或不会说,教师都应多加鼓励,激发其上进心和自尊心,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自然得到提高。

三、教师转变角色,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师生合作交流

长期以来,教学一向强调“师道尊严”。在课堂上,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学生看”,“教师写、学生抄”,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而要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优化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应以一颗童心接近学生,与学生交朋友,让学生在教师面前没有压力。跟学生多进行语言交流沟通,多与学生进行互动,多一些鼓励性评价。教师只有想学生所想,才能做到关心学生、理解学生;才能实现与学生心灵上沟通,情感上的交流;才能真正建立起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新课标倡导共享式师生民主关系,就是要重视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感受。课堂上出现的一个个精彩故事,应该是师生一起创造,共同分享的结果。在分享的过程中,可能教师在以自己的观点影响学生,但更多的是平等的交流,师生各自获得需要的营养,分别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学生才能以快乐的心情去学习、去体验、去感悟、去发现,教学质量才得以充分提高。

四、经常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

积极的评价往往会对学生产生正面的引导作用,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积极的评价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可以让小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增强他们学习的动力。所以,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老师应该以鼓励性的评价为主。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表现及时鼓励和表扬。在课堂上,老师对学生的积极引导和评价会使小学生信心倍增,使他们更主动地探索知识,从而使课堂教学提高一个层次。因此,我们一定要恰当地表述对学生的评价性语言,既不要伤害小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又要及时地指出学生的错误。老师的评价必须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同时学生也会因为获得老师的鼓励而觉得高兴。而那些虚假的,不真心的评价,不仅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反而可能挫伤他们的自尊,使他们失去学习信心。

五、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

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意识 培养

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在21世纪知识经济的新时代,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培养、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适应新世纪竞争合格人才的光荣使命和时代的重托,也是当代教师深思远虑的时代课题 ,下面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培养学生创亲意识的一些体会。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质疑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反之,如果课堂气氛过于严肃,就会抑制学生的积极性,阻碍学生的思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必须突破传统的人际关系,做学生的朋友,从而营造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自主地实验操作,师生平等地讨论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学生往往乐此不疲,并且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这是数学学习别需要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所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并敢于让学生独立思考,把数学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学生自学发现问题的质疑过程。学生能够质疑问难,是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更是培养创新意识不可少的。例如教学“修一条长2000米的公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多少米?第二天修了全长的多少米?”学生们大胆提出了许多问题,如“第一天修了多少米?”“第二天修了多少米?”“第二天比第一天多修了多少米?”“第一天比第二天少修了多少米?”等等,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我会学”数学

创新意识,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学会”是“会学”的前提,“会学”是“学会”的创造。因此,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学生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学”。教师的“引”是前提,学生的“会学”是升华,是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意“引”的设计。一是引要奇异,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趣,从而创设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二是引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并不深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引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容易受到启发,创设学生勤于动脑,富于想象的氛围;四是引的深度,广度、坡度要适宜,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喜欢从问题相关的各个方面去积极思考,寻根挖底等等。

在设计好教师“引”的前提下,我还十分注意学生“学”的设计;一是让学生带着教师“引”的问题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对新知识达到懂和会,即求“会”,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和基础;二是带着“为什么”去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不同的理解,达到对新知识解决问题办法的认同,即求“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渡;三是带着“这是唯一的吗?”质疑去自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于无疑处见有疑,从而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其它途径和办法,即求“新”,这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当然,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不是一题一课所能完成的,只有坚持持久,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学生创新意识是会逐步形成的。

三、善于运用激励性评价,激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创新是人的本质特征,是自我发展、自我显示的需要。教学中,对于学生出现的“标新立异”的现象,我们教师要满腔热情地评价,用一些简短而有激励性的语言,如“你讲得真好!”“这个见解很独特!”“你的回答很精彩!”“老师相信你的能力!”等。对出的简捷的算式,写上“优”或激励性评语,使他们真正体验到求异的价值,产生更强烈的创新意向。

如在一次复习课上,我出示了一道多解的应用题:某厂去年生产冰箱42000台,今年前4个月的产量就等于去年全年的产量。照这样计算,这个厂将比去年增产百分之几?

大部分学生按常规思路列式如下:(42000÷12×8+42000—42000)÷42000,这种方法不仅步骤多,而且计算容易出错,因此,我启发、点拨学生是否有更简捷的算法,经过思考,有一小部分学生又列出如下算式:42000÷12×8÷42000,还有三、四位同学列出了以下算式:1/4×12—1,其中一生口述解题思路:把去年全年的产量看作单位“1”,那么今年每月完成的产量为1/4。全年完成的产量就是12个1/4,因而比去年多的百分数为:1/4×12—1。我当场给予该生肯定和表扬,学生的眼中呈现出探究的光芒,解题的兴趣得到了充分的提高。

篇6

关键词:创新意识,篮球课,篮球教学,中学生,中学体育教师

 

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魄,是一民族强盛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民族崛起的先决条件,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民族,终究要被时代所抛弃,被历史所淘汰,在世界高速发展、激烈竞争的“战场”上败下阵来。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更是需要创新精神。培养国民的创新精神首先要使其有创新意识,没有创新意识,哪里来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逐步积累、潜移默化的过程,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他的形成需要从学生时期便开始培养,学校应负责任的承担起这一历史使命。做为一名中学体育工作者更是在这一历史使命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中学生思想活跃,常有奇思妙想,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他们充满活力,张扬好动,喜欢挑战,喜欢表现自己,不喜欢受约束。中学体育课正是迎合了中学生这一特点给了他们一个渲泄活力、展示自我的空间。而体育运动中的篮球项目更是以其独有的特点:紧张、激烈、刺激、挑战性强、三维立体对抗,并且动作洒脱飘逸,观赏性强,便于开展。从而吸引绝大多数的中学生关注,参与其中。中学体育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好篮球课的这一特点和优势,通过篮球教学不仅使学生学习到篮球运动的知识,还要在篮球课中使中学生活跃的思想得到升华,潜移默化之中,培养其创新意识。

一、中学篮球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本途径

(一)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

在篮球教学中,教师应在指导学生如何学上下功夫。运用学习提示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判断,也就是在教学中多给学生一些思考讨论的空间,不要使学生总跟随教师的指挥棒活动,这样会压抑学生自己的想法,扼杀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应开阔学生视野,丰富篮球文化,如多给学生讲一些知名篮球人士的成功经历和经典事例等,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途径与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这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前提。

(二)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及顽强的意志

在篮球教学中,首先要加强因材施教分类指导,从学生的不同篮球基础出发,选择符合每个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教学难度,教学方法与评价标准。使每个学生都感觉自己是成功者。。其次,鼓励和帮助学生以顽强意志去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从而获得成功体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心理基础,试想一下,一个屡屡失败、害怕困难、没有自信的学生,哪里还有创新的心思和勇气。

(三)激发和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欲望

获取新知识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在篮球教学中,一是要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从而达到不断提高的目的。二是要在教学中启发学生去“想一想”、“问一问”、“试一试”力求自己去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培养创新意识的目的。

二、篮球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技巧

(一)“心理意象”的创新

有人曾做过这样一项实验,第一组学生在20天内每天实际投篮20分钟,并把第一天和最后一天的成功记录下来;第二组学生记录下第一天和最后一天的成绩,但此间不做任何练习;第三组学生记录下第一天的成绩,然后每天花20分钟做想象中的投篮,如果投不中时,他们便在想象中做出相应的纠正。实验结果是:第一组进球数增加了24%;第二组因为没有练习,毫无进步;第三组每天在想象中练20分钟,进球数增加了36%[1]。在篮球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想练结合,这样既开动脑筋,又不感到疲劳,当了学习的主人。在篮球教学中有很多技战术都可以让学生想练结合,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既有利于篮球技术、战术的学习,又使学生开动了脑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准备活动的创新

现在很多教师在准备活动的时候都是亲自带学生做,如果每堂课都这样,学生往往会感到厌倦,兴奋不起来。这样对教学和学生的身心都没有多大好处。我们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布置任务让学生自己轮流来创编与篮球有关的游戏作为准备活动的内容,并让学生自己来组织实施。学生为了在课上展示自己的才华,为了与其它小组竞争比较。于是在课外就会认真去准备,去创造,尽量使自己的“作品”新奇、另类。在组织实施中,学生也可以自己在实践时发现自己游戏的问题,并自己来解决。无形之中,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了创新意识。而且还增加了学生做准备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达到了热身的目的。

(三)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归纳得出新知识

如:在学生篮球变向运球技术的课上,教师先不讲解示范,而是设计情景:假如我们正在进行班级篮球对抗赛,对方防守很严,你用什么方法突破防守呢?大家试试看;接着安排二人一组一攻一防的练习,在练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开动脑筋,试用改变方向突破对方防守。教师让做得较好的学生示范,教师在旁提示,这样一来学生做得认真,课堂气氛很活跃,很快掌握了动作;在学习过程中,又发现有的学生急于变向过人,另一只手没有保护好球。提示防守学生把对方的球打掉,进攻学生的球多次被打掉。教师提示该学生自己归纳得出自己总是失误的原因,从而学生注意了自己的动作。然后教师给予肯定。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自己亲身经历挫折,然后自己动脑筋找出问题,比起教师直接讲解和指出错误的教学方法,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在学生心中留下的印象更深刻。并且锻炼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四)课堂上让学生“创新”

拿投篮的教学为例:完成教学任务后,在课堂上给学生一段时间来自己创造一个新的投篮动作,并在课堂上集体展示。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举个有关的经典事例。如:至今在NBA总得分榜上排名第一的前NBA巨星“贾巴尔”,就是用自己发明的勾手投篮称雄于NBA赛场,并被人们誉为“天钩”。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奇思异想,也许下一个“天钩”似的人物就是你。从而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之学生在老师和同学面前有强烈的表现欲望,他们会努力、认真的去思考、尝试、创造。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篮球考试考核方式及标准的改变,增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有的篮球考试考核,我们可以改变一下方式和标准。如:中学生在进行半场或全场运球上篮考试时,我们不一定只用时间的长短来作为评定成绩的唯一标准。对于中学生,我们可以鼓励他们在考试中用花哨的、新颖的、具有观赏性的运球和上篮动作。并以动作的观赏性强、弱和动作的新颖程度与所用时间的长短相结合来评定成绩。如果所用时间长,但动作新颖、花哨、观赏性强一样可以得高分。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非常兴奋。因为花哨、新颖、有观赏性的篮球动作正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所追求和喜爱的。于是他们为了张扬个性,展示才华,就会去想、去创、去练。这样不仅达到了考核的目的,也锻炼了学生的身体和动脑能力及创新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改变篮球课的旧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旧的教学模式,指的是传统的教师教,学生被动地学的教学形式,在这种模式下总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这样哪里还谈得上有所创新呢?现在我们在教学中,应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2]也就是说,要改变这种以教师讲解、示范为主体的倒置局面,让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的学习,眼前只有这样从根本上解决教与学的问题,才能使学生在主动的学习中想象力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使其有所发现,有所提高,有所创新,进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培养与发展。这是我国现在体育教学中都应该注意的问题和吸取的方法。篮球运动作为体育教学中的重要一项更应该改进其教学模式与方法,从而更好的为学生服务,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篮球运动是由许多的技术动作和战术组合构成的,所以在篮球课堂上不外忽是技术或战术的教学。中学阶段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科学观都还没有形成,可塑性非常大,对中学生的篮球观要加以正确引导。

过于程序化的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使学生走向了死胡同,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的特点和个性不能充分得到培养,创新的意识自然无法得到培养。。中学阶段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如好动、张扬,喜欢挑战,思维活跃,有奇思异想等来培养学生的篮球观念和篮球意识,尽量不进入技战术的死框框[3]。

下面举个例来说明:以往我们在篮球技术的教学中,往往先讲解,然后示范,再让学生按照这样的动作练习。这样导致学生在大脑中形成这样一个概念,某种技术动作就只有这样做才是正确的,其他的样式都是不正确的,不规范的。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一提到某种技术动作就立刻在大脑中显示出这样一个动作模式。从而使他们的创新思想被束缚。。我们知道所谓的篮球规范动作只是人们在长期的篮球运动实践中,经过不停的演变和改进而得到的一种符合大多数人生理特点比较科学的技术动作;它只是一个大体的框架,供人们参考使用。并非每一个人都一定要一点不变的模仿。因为每个人的生理特点都会有一点细微的差别。世界上没有完完全全相同的人,所以每个人的篮球技术动作也都应该有或多或少的差别,不可能完全相同。每个人的最佳技术动作应该是符合自己特点的技术动作。就算是所谓的规范动作也是在不停的发展、演变。许多年前的篮球动作与现在也有许多不同。所以,我们体育教师不应把所谓的规范动作过分强调。我们都知道,我国篮球名将刘玉栋的投篮动作与众不同,他的直臂投篮按常规来说是一个不规范的技术动作,但他的投篮命中率极高,并博得了“战神”的美誉。再举一个例子,NBA历史上罚篮命中率至今还排在第二位的一名球星“里克.巴里”他精准的罚篮,居然是用双手上抛球这样“古老”、“落后”的投篮动作创造的。以上事例再次说明了,不要用所谓规范动作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老师的示范只是用作一种参考。

结论

中学时期学生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感兴趣。做为一名中学体育教师,要不失时机的抓住这一宝贵时期。利用篮球运动的特点和优势,并结合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篮球课堂上一定要转变观念,调换传统教学模式中师生的位置。落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的新课标要求。在课堂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动脑、动手、创新、求变的积极性,并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意识。充分发挥学生思维活跃这一优势,先由学生自己创造,然后教师在学生创造的基础上,通过引导、提示,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发现不足,进而由学生自己给自己纠错、更正、使其有所收获,有所领悟。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动脑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在课堂上一定要给予学生发明创造,张扬个性,展示才能的空间,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进而增强学生创新的渴望、创新的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年方新.“中国学校体育”.2002年第1期

[2]刁古清.“中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培养之我见”.“中国学校体育”.2002年第1期

[3]阳秀君.“中国学校体育”.2005年第1期

篇7

关键词:中职财会教学;创新意识;培养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科技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带来的财富也越来越引人瞩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趋成熟的时代,我们教育的核心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主要任务。尤其是在职业学校的学科教学中,根据学科实际,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培养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财会人才,是目前迫切需要职业学校教师研究和实践的一个课题。为此,在财会学科教学中,我进行了以下一些较为成功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重视提问,巧设问题,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问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提问的问题要带有启发性,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和想象能力。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多方位、发散性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和能力。因为人通过发散性思维,可以从某一事件的作用得到启示,从而产生新的设想。在财会教学中,我经常从教材中挖掘一些具有发散思维的案例进行设疑,并通过学生的联想和类比推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某会计人员月末结帐前编制试算平衡表,发现其借方金额合计不等于贷方金额合计,请你帮她找出原因。”这个问题一提出,课堂气氛立刻就活跃起来。同学们纷纷发言,有学生说:“可能试算平衡表本身抄错了,帐簿记录没错。”;有学生说:“可能记帐时登错了。”;有学生说:“可能凭证编错了。”;有学生说:……。不同的说法一个接一个从学生的嘴中吆喝出来。于是,我就引导同学们进行讨论,经过讨论和相互补充,终于得出了完整、确切的答案。这样,既达到了教学目的,也于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此外,我还经常有意识地设计一些逆向思维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会计恒等式是:资产=负债 + 所有者权益,能否把它写成:负债 + 所有者权益=资产,原因是什么?”又如:“我们知道:资产 负债=所有者权益,这式子能否写成:资产 所有者权益=负债?原因是什么?”这种问题,既使学生弄明白会计等式与数学公式含义是截然的不同,经常训练还可以改变学生的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发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质疑使人求知,令人探索。质疑是创新的摇篮。教学不能培养学生那种循规蹈矩,亦步亦趋的奴隶性,而应该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并努力去解决问题。比如,我在讲授包装物的摊销核算时,突然有一平时很调皮的学生举手发问:“为什么发出去使用的包装物收回来后,书本上没说要再核算,这不就是帐实不符了吗?”这个问题教材上没有提及,而学生的发问也打断了我讲课的思路,不过我并没以为这位学生故意刁难老师。当时,我没有责备学生:“书上没写,不用多此一问”。而是先肯定并表扬这位学生“问题提得好”,然后请同学们思考、回答,最后由我来补充,得出正确的理由。这节课上得很热烈,很有成效。这样既鼓励学生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也使学生感受到创新意识所带来的成功的喜悦。

此外,在上习题课时,我常采用问题讨论法,引导学生逐步提出问题,不断解决问题,对错误的答案要敢于纠正,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单位存货采购业务都要填制存货采购收入凭证并办理入库手续。”这道判断题,先提问学生,大部分学生说是“对”,理由是根据书本内容。我马上告知习题参考答案是“错”,学生都感到诧异。忽然有一学生冒出一句:“习题参考答案不一定都准确”我马上找紧时机问为什么,这学生说:“按书本的内容来理解,这道题肯定是对的。”我立即赞扬这位学生感于质疑现成答案,具有创新意识。最后我宣布参考答案有误,正确答案是“对”。

三、鼓励学生求异出新,独辟蹊径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求异出新是指研究总结出书本所没提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因为创新的本意是指对现有的东西进行变革,使其更新,成为新的东西。在课堂教学中,我常采用一题多解的方法来引导学生钻研问题,提出新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

假定A、B两种产品都应由6级工人加工,A产品的工时定额为30分钟,B产品的工时定额为10分钟,6级工的小时工资率为0.6元。本月6级工甲共加工了A产品3000件,B产品6000件,试求甲的应付工资是多少?

书本上提供的方法是,先求A、B产品的计件单价,然后再求应付工资:

A产品计件单价:0.6×(30÷60 ) = 0.3 元

B产品计件单价:0.6× ( 10÷60 ) =0.1 元

甲工人的应付工资:3000 × 0.3 + 6000 × 0.1 = 1500 元

这时,我提示学生,能否先求A、B产品的定额工时,然后再求应付工资。在我的一步步引导下,学生终于发现了另一种“新”的计算方法:

A产品定额工时:3000×(30 ÷60)=1500小时

B产品定额工时:6000×(10 ÷60)=1000小时

甲工人的应付工资:(1500 + 1000)×0.6 =1500 元

然后,我进一步指出,由于产量记录中记有每种产品的定额工时数,而每一工人完成的各种产品的定额工时数可以加总,学生发现的“新”方法在实际中应用其实更广。学生为自己能总结推导出如此有用的“新”方法而高兴,真正感受到创新意识的魅力。

总之,在财会课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注意鼓励学生的好奇心,留心他们的兴趣、爱好及特长,给他们以充分发挥的机会,并加以积极引导,培养学生 “异想天开”的想象力、创造力,积极地、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仅有利于促进教学相长,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更有助于培养出适应市场经济的建设性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江梅.浅析中专会计的创新教学.理论探索.2007

篇8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聋教育;创新意识

现代聋教育事业中,多媒体技术作为一项新的教学手段,现已逐步深入到各门学科之中,对于任意一门学科深层价值的体现产生了显著效果。与此同时,多媒体技术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音频、动画、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多种表达形式,其所放映的图像清晰、动画生动、信息量大且动感十足,受到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与聋生的推崇和追捧。笔者现从不同角度出发,分条阐述多媒体教学对聋生创新意识培养的作用与价值。

一、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引发学习欲望――培养创新精神

聋生是一种特殊的施教对象,与健全学生相比较,他们的文化基础、认知水平、理解能力以及心理特征都较为逊色,所以他们更应该受到来自老师和学校的关怀与照顾。与此同时,聋生对新鲜事物的学习兴趣、学习心理不够强烈,而多媒体技术自身灵动性、形象性的特征,恰好可以增强聋生对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灵活性以及独特性,对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大有裨益,因此,特校老师应善于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聋生创设出相对真实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进而实现聋生课堂教学的最优化,从而达成培养聋生创新精神的目的。比如,老师在讲授一些简单的“实物识别”课程时,可以用一系列的媒体图片依次展示,同时配有一些音乐、动画人物,使得聋生能够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这样的方法不仅能够增强聋生的自主参与意识,而且还会让整个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以此培养聋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创新精神。

二、多媒体教学开阔视野,放飞聋生想象――培养创新能力

从年龄阶段来看,低年级的聋生活泼好动、富于想象、敢于挖掘,但受客观因素的影响,致使他们的想象力停留在一个层次,十分有限。因此,老师应紧抓聋生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多运用教学设备,借用丰富多彩的媒体网络资源充实聋生的大脑,以此开阔他们的视野,放飞他们的想象力,这对于聋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定然是极为有益的。比如,教授低年级语文“认识车辆”这一课时,老师便可在PPT课件中添加音乐、图片、文字,学生看完车辆的图片、文字之后,便带领学生一齐勾画出自己刚才所看到的某一种车辆造型,或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出一幅自己心中的车辆图画,进而展示给同学,达到培养聋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又如,老师可以为学生放一些短小的默片动画,鼓动学生将自己所看到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完整的叙述默片动画中所说明的事件,此处的描述性语言可以是手语,也可以是文字语言,旨在放飞聋生的想象,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多媒体教学调动主体,积极找寻资源――培养创造性思维

要想真正展现多媒体教学的价值功用,体现多媒体教学对聋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作用,老师一定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与时间,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个体,鼓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找与课堂相关的知识资源,随后自行整理资源制作PPT课件,最后在课堂上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学习思路,从而实现完成一个自我找寻、自我探索、自我制作、自我创新的过程。任何学科、任一章节内容都可以制作成丰富多彩的PPT课件,就拿语文学科来讲,老师只需告知学生课件制作的注意事项,让学生按照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看法,自行制作出多媒体教学课件,相信这个课件中一定融入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成分,利于培养聋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四、多媒体教学促进交流,带动探索合作――培养创新潜质

除了以上三点内容,多媒体教学还能很好地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带动聋生勇于探索的前进步伐,从而培养聋生的创新潜质。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多媒体教学需要与合作学习相配合,才能发挥出期待中的效果,所以特校老师在开展聋生教育时,务必要将多媒体教学方式中安排设置一些合作交流的环节,添加小组论辩、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聋生能够以小组为学习单位,鼓动小组中的每一位成员都能够积极表达出自己的想法,随后在讨论辩解环节统一看法和答案,获得最终极的学习任务成果。在这个沟通交流、合作探索的过程中,小组成员的看法思想在碰撞冲击的情况下得以融合,这是一个进步,也是聋生创新潜质的激发与培养,一方面有效地发挥了聋生的课堂主体性,另一方面也培养了聋生的创新潜质,可谓是一举两得。

总而言之,聋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渗透在多媒体教学的方方面面,绝不局限于上述所描述的四点内容,许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开发与探求。处于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迅猛发展的今天,特校老师也应娴熟运用多媒体教学的灵活性、新颖性,不断改进革新自身的多媒体教学能力,切实强化聋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方略,从而有效培养聋生的创新意识、提高聋生自身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篇9

论文关键词:天津;大学生;创新能力

一、创新能力的内涵与意义

“创新,是指敢于冲破旧思想、旧观念、旧模式的束缚,具有解决新问题、获得新成果、开拓新局面的思想和主动精神,在复杂、迷茫、艰苦的情形中有所发明、有所突破。”创新能力包含着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实践能力两个方面。一般来说,创造性思维决定人的创造性实践,而创造性实践又体现着人的创造性思维。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知识创新和应用的能力与效率将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国际竞争的严峻形势要求当代青年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

应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当前天津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实际掌握大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与对策问题研究”为题,从当前大学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教学管理、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着手,面向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医科大学等八所高校的1020名在读大学生、353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60份,回收1020份,有效问卷1019份。

1.教师调查

对教师的调查,主要是创新教育的理解、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施、创新教育的落实程度三方面。

(1)落实可能性。65.4%的教师认为创新教育可以部分落实,21.8%的教师认为很少能落实。

(2)重视程度。49.3%的教师比较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5.9%的教师非常重视,31.2%的教师一般重视。

(3)理论了解度。70%的教师对创造力培养方面的理论有一些了解,23.8%的教师了解不多。

(4)学生创造力满意度。41.9%的教师基本满意,28.9%的教师比较满意,27.5%的教师不满意。

(5)原理方法了解程度。53.8%的教师有些了解,38.8%的教师知之有限,4.2%的教师非常清楚,3.1%的教师一无所知。

(6)创新能力构成要素。56.9%的教师认为是创造思维,29.5%的教师认为是综合能力。

(7)创造思维构成要素。62.9%的教师认为是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两者结合,24.6%的教师认为是发散思维。

(8)知识作用。81.3%的教师认为知识对于创造力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9)创造能力与精神对比。51%的教师认为创造能力与创造精神同等重要,30%的教师认为创造精神更重要,17.8%的教师认为创造能力更重要。

(10)措施有效性。54.1%的教师认为效果不太明显,38.8%的教师认为比较有效。

(11)障碍。37.1%的教师认为最主要的障碍是考评方式落后,28.9%的教师认为是教学方法死板,20.7%的教师认为是教学内容陈旧,12.7%的教师认为是教师观念有偏差。

(12)创新能力培养目标。58.4%的教师有时涉及创新能力培养目标,27.5%的教师较少涉及,11%的教师明确列出。

(13)学生提问。61.8%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鼓励学生提问题,30%的教师有时鼓励,6%的教师有时允许,2%的教师没有时间。

(14)不同见解。47.6%的教师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42.5%的教师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

(15)成绩评定。给学生评定成绩时,52.7%的教师考虑他们的创新能力,22.9%的教师经常考虑,22.7%的教师很少考虑。

(16)动手能力培养的重视度。48.4%的教师比较重视,31.4%的教师非常重视,16.7%的教师有时要求。

(17)科研成果的介绍。55.2%的教师有时介绍,18.4%的教师经常介绍,而22.7%的教师很少介绍。

(18)指导课外创新。32.3%的教师偶尔指导,26.3%的教师指导过但未获奖,21%的教师指导并获过奖,20.4%的教师从来没有指导过学生课外创新活动。

(19)课外联系。49.6%的教师在课外同学生们有专业上的联系,40.8%的教师有比较密切的联系。

(20)教材作用。44.8%的教师认为现行教材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作用,42.2%的教师认为作用不明显。

下面是教师自身差异对创新能力培养产生的影响。

(1)教师专业差异对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文法专业20人,经管专业32人,人文专业35人,理工专业224人)。

文法—理工,在知识对创造力的形成重要性、创造力同创造精神孰轻孰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重视度方面差异显著。理工专业的教师更重视知识在创造力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而且更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当然,由于选取文法专业的教师人数相对于理工专业少得多,调查的结果不排除片面性。

人文—理工,对在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差异显著。理工专业的教师更为重视。

人文—经管,没有呈现差异。

由于教师专业的差异所造成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对创新能力的理解上。通过数据发现,相对于文学专业,理学专业更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2)教师教龄差异对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10年以内187人,10到20年85人,20年以上81人)。

10年以下—10~20年,知识在创造力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学生课外创新活动的指导差异显著。从数据看,教龄10~20年的教师比起10年以内的教师,更多地指导过学生的创新活动,但总体来说,这两个教龄段的教师指导的频率都不太高。

10年以下~20年以上,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创新活动,课外与学生专业上的联系方面差异显著,而且是极为显著。教龄长的教师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显现出较为丰富的经验。

10~20年—20年以上,创造力同创造精神孰轻孰重,评定学生成绩时是否考虑他们的创新水平,教学中动手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指导学生创新活动,与学生课外专业上的联系密切度等方面差异显著。

教师教龄的差异所造成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对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实施中。教龄长的教师更有办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教师性别差异对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

在创新人才培养的原理与方法了解,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创造思维的构成要素,创造能力同创造精神孰重孰轻,在教学中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介绍自己科研成果的频率,学生的课外创新活动的指导等方面差异显著。

教师性别的差异所造成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创新能力概念的理解和对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实施上。男教师在创新教育具体实施上更有经验。

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越来越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但由于其自身因素的差异,如专业教龄、性别等,会对创新能力培养产生影响。调查发现教师的教龄及性别对创新能力培养的实施有比较大的影响。

2.学生调查

对学生的调查,主要是培养创新能力意义理解,平时对创新活动的关心程度以及学校、教师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式等。

(1)创新培养意义的理解。63.3%的学生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有点了解,19.3%的学生理解较深,17.4%的学生不大了解。

(2)创新能力的重要性。69.7%的学生认为创新能力对自己的发展非常重要,29%的学生认为比较重要,仅有1.2%的学生认为不太重要。

(3)科技创新活动。51.7%的学生从来没有参加过各种科技创新活动,44.1%的学生有时参加。

(4)竞赛活动。66%的学生有时参加各种竞赛活动,27.4%的学生没有参加过。

(5)科技创新兴趣。52.5%的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兴趣一般,39.6%的学生很感兴趣,仅有7.9%的学生不太感兴趣。

(6)创新灵感及行动。61.5%的学生有过创新灵感并付诸于实际行动,32.4%的学生从来没有,6.2%的学生经常有灵感并行动。

(7)个人创新能力。60.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创新能力一般,32.5%的学生认为比较好,7.2%的学生认为很好。

(8)创新素质的了解。56.7%的学生对创新素质了解一点,36.8%的学生不大了解,6.6%有较深的了解。

(9)学术讲座。71.8%的学生有时参加,15%的学生经常参加,13.2%的学生从来没有参加。

(10)开设培养创新能力的学科的重要性。79.4%的学生认为十分必要,17.5%的学生无所谓,3.1%的学生认为不必要。

(11)不同意见的提出。当有不同意见时,66%的学生认为心里明白就行并不提出,24%的学生会立即提出,10%的学生认为没必要提出。

(12)捷径完成任务。51.5%的学生在完成任务时有时喜欢找捷径,44.5%的学生经常喜欢找捷径,4%的学生没有过。

(13)冒险尝试。在完成任务没有把握时,67.6%的学生有时敢于尝试一下;29%的学生经常尝试;3.3%的学生从不冒险。

(14)课外制作。63.5%的学生喜欢有时搞课外制作,如课件、网页、艺术品等;22.4%的学生从来没有;14.1%的学生喜欢经常搞。

(15)坚持己见。在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同别人不一致时,48%的学生敢于坚持己见,42.8%的学生在心中保留自己的意见,9.1%的学生同多数人一致。

(16)师生关系对创新的影响。66.5%的学生感觉自己同教师的关系对自己的创新能力有积极影响,29.8%的学生感觉无所谓,3.7%的学生感觉有消极影响。

(17)与教师不同观点。56.5%学生的认为教师鼓励其提出或保留与教师不同的观点,39.9%的不反对,3.6%的限制。

(18)教学方式对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46.8%的学生不清楚当前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18%的学生认为有利,35.2%的学生认为不利。

(19)跨系、学科选课。69.3%的学校允许学生跨系、跨学科选修课程,22.8%的学生不清楚是否允许,7.8%的学校不允许。

(20)创新课程。学校是否开设了专门的创新课程,47.6%的学生不清楚,29.4%的学生希望开设,22.9%的学生其所在学校有开设。

(21)教师创新成果。45.9%的学生的教师有时向其介绍自己的科研创新成果,38.9%的学生的教师没有介绍过,15.2%的学生的教师经常介绍。

(22)创新训练。48.8%的学生表示学校有时对学生进行科研创新方面的基本训练,43.3%的学生表示学校从来没有,7.8%的学生表示学校经常对其进行科研创新方面的基本训练。

(23)信息环境。59%的学生表示学校为其提供的信息环境一般,23.6%的学生认为学校提够了一个很好的信息环境,17.4%的学生认为不理想。

(24)学术氛围。53.3%的学生认为其所在学校的学术氛围一般,34.4%的学生认为学校有浓厚的学术氛围,17.4%的学生认为不理想。

(25)考核方式。52.4%的学生认为目前学科考核的方式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35.4%的学生不清楚,12.4%的学生认为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下面是学生自身差异对创新能力造成的差异。

(1)性别差异(男生452人,女生567人)。通过调查发现,男生对创新活动的兴趣及积极性高于女生;女生比男生更积极参加学术讲座;男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更敢于尝试,也更善于坚持自己的意见;女生在学习中则更重视教师的作用;相对于男生,女生对学校提供的创新氛围更为满意。

(2)年级差异(大一274人,大二307人,大三286人,大四75人)。

大一—大四,参加各种竞赛,教师在介绍自己的科研创新成果的频率方面差异显著。大一学生比大四学生积极。

大一—大二,提不同于教师意见的敢为性,跨系学科选修课程,教师介绍自己的科研创新成果的频率,学校学术氛围的体验方面差异显著。大一学生对学校的学术氛围更为满意,其教师更经常介绍自己的科研成果。大二学生更敢于提出不同于教师的意见。

大一—大三,创新能力对自身发展重要性的理解,开设培养创新能力学科的重要性,教师鼓励提出不同意见的程度,教师介绍自己的科研创新成果的频率,学校信息环境的体会,学校学术氛围的体验,考核方式是否有利于创意能力培养的看法等方面差异显著。大一学生更加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大三的教师更多地介绍自己的科研创新成果。

大二—大三,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兴趣,学校是否开设专门的创新课程,学校信息环境的体会,学校学术氛围的体验,考核方式是否利于创意能力培养的看法等方面差异显著。大二学生对创新能力培养更为关心。

大二—大四,坚持己见的程度,学校学术氛围的体验方面差异显著。大二学生比大四学生感觉更好。

通过数据的比较,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年级低的学生比起年级高的学生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投入了更多的精力。

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教师方面的问题

(1)教学方法需要进一步改进。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缺乏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的过程,不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2)考评方式需要进一步完善。大多教师评定成绩会考虑学生的创新水平,但并未普及,因此要完善考评方式,增进创新水平的测试。

(3)师生交流开放程度欠缺。教师在课上不仅要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还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发表不同观点,与学生分享自己的科技创新成果,为学生树立一个创新发展的榜样。

2.学生方面的问题

(1)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培养创新意识,把生活中闪现的灵感记录下来,并努力付诸于行动。

(2)学生课堂主人翁意识欠缺。大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教师更多的作用是引导,这就需要学生投入更多的精力于课堂。在与教师的意见相左时,大多数学生只是在心里保持自己的想法,这既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教师教学相长。

(3)学生参加创新活动的积极度不够。实践出真知,学生多参加创新活动才能更好地发展创新能力。

四、对策

(1)在各高校开设创新课。加强学科建设,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考试模式,将创新能力的培养重点列入教学大纲。

(2)发展本科生导师制。教师和学生双向选择,一个导师管3~5个学生,按照学生的个性和经历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这就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条件。

(3)鼓励学生发明创造。设立专门的鼓励学生发明创造的奖学金,调动学生发明创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申请专利,为学生创新活动提供一定的物质支持。

篇10

关键词 专业型研究生 管理模式 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1近年来专业型医学研究生的现状

16年前,我国为更好的对研究生进行培养和管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明确规定研究生培养类型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确立了我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制度,并特此设置医学专业学位。其目的是为了完善我国医学学位制度,加速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培养,提高临床医疗队伍素质和临床医疗工作水平,以适应社会对高层次临床医师的需要。目前,国家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研究生不再有工作年限的要求,这可以促使更多的人报考专业学位研究生,每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招生数量都在稳步增加,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扩招成为目前研究生招生的一大趋势。随着专业学位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可以认为,现阶段我国研究生教育正由科研型培养模式向专业型兼顾科研型并重的培养模式转变。研究生培养工作重心由学校向各二级学院下放,各临床医学院在新的形势下应积极应对,以培养出合格的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

2研究生管理模式的转变

研究生培养模式分为医学科学学位型和医学临床专业型两种,过去对医学科学学位型研究生关注较多。近年来,由于国家政策调整,临床型医学研究生人数逐年上升,为了更好地发挥临床型医学研究生的优势,实现培养具有临床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医学专业人才的目标,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人们对生命科学研究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化,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应运而生并引起了各国学者的关注和重视,已逐渐从一个医学研究的理念演变成为一种新的医学研究模式。在转化医学背景下,临床医学院应适应时代潮流,培养具有转化医学理念和能力的医学专业人士,这对于加快临床专业人才的培养,实现临床与基础一体化,推动转化医学发展、造福患者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导师队伍的建设

导师是影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一环,导师的言行举止、学术修养,对研究生会产生直接而重要的影响,不管研究生是学术型还是专业型,导师都应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但是,现阶段我们临床医学院导师队伍建设相对比较薄弱,其原因:(1)思想专一,临床医学院导师更注重临床实践;(2)时间原因,每天就诊大量的患者使得他们没有时间去静下心来思考科研课题和构思;(3)自身原因,导师自身科研能力有限;(4)学术氛围,临床医学院科研学术氛围的重视程度不够。综上所述,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首先自身观念应该转变,提升自己科研能力,学院要加大对科研学术氛围的培养。

4专业型研究生的专业培养

我国医学研究生招收生源来自不同层次,有本科毕业的应届生,也有具有数年临床经验的往届生,他们对临床医学的认识和掌握有很大区别,导师要分层次进行个体化培养。研究生培养,要采取因材施教、因生设计、定期进行考核。(1)有些学生入学时已经在不同级别的医院工作过,具备一定的临床实践经验。(2)一些学生有着较好的内科基础,此时,重点培养其对疑难重症患者的诊治能力,同时注重知识面的拓宽,鼓励他们多参加一些科研业务学习,掌握学科发展新动态,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性思维的能力。(3)对于应届毕业的本科生,需要加强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培训,增加临床基本技能的培养,注重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5研究生自身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

临床医学院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事关学院的声誉.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专业型研究生能力的培养主要注重临床技能的基础上兼顾科研能力的培养无一可以。因此,我们需要培养专业型研究生有所注重和兼顾的全素质人才,需要实施“研究生综合素质提升计划”,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导师队伍的自身建设:加强导师队伍的培养。(2)注重研究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合理安排研究生的时间分配,鼓励支持研究生参与病例讨论、病例汇报、临床技能大赛、实习带教等活动来构建培养研究生教学能力的良好平台。(3)重视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完善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并资助研究生开展原创性研究,临床医学院设立的自主科研项目,鼓励研究生也参与课题的申请。也可以单独设立研究生自主创新基金专项资助项目,由专项资助基金对选题新颖,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进行资助,鼓励开展深度研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