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孩子的逆反心理范文

时间:2023-12-05 17:54: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应对孩子的逆反心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如何应对孩子的逆反心理

篇1

不要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相比较

有些父母总喜欢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总喜欢用“你看某某的成绩多好”这样的话语来刺激孩子,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教育方式。作为父母,在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对比时,有没有把自己和别人的父母比较,有没有想过别的父母是怎么培养孩子的?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正确呢?或者有哪些不足?所以家长要尊重孩子,维护孩子的自尊心,不要老是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盲目进行比较。

父母也要敢于承认错误和改正不足

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对时,就应坦率地向孩子道歉。承认自己的错误不仅不会影响自己的形象,相反会让孩子学会有错就要改正,这样一来大大提高您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促使孩子更愿意和您交流沟通,使你们的关系越来越亲近,有助孩子逆反情绪的化解,再犟的孩子也会向你敞开内心世界。

批评孩子讲究技巧

明智的家长应当懂得不当着亲友或孩子的同伴的面批评孩子,否则只会让孩子感到难堪和不满,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切忌用“你简直不可救药”“你真笨”等过激语言来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真正懂得批评的家长,着眼点应该放在如何促进孩子改正缺点上,而不是揪着缺点不放,动不动翻旧账。当孩子情绪反应强烈、言语冲动的时候,家长干脆采取不理睬的态度,等孩子冷静思考,平息冲动后再批评。

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

无论孩子讲什么,家长一定要耐心倾听,这是对孩子人格的尊重,也是了解孩子、解决矛盾的一个重要途径。当孩子充分表达意见后,家长应做出积极的反应:“你这个想法不错,要是再全面一点或再改一点就更完善。”家长的积极反应可以让孩子心情愉快,充满成就感,有利于双方下一次的情感交流。

让孩子学会将心比心

篇2

关键词:中班幼儿 叛逆行为 表现 对策

在幼儿阶段,孩子会经历人生阶段的第一个叛逆时期。很多家长在这个阶段,都不知道该怎么去处理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家长在这一阶段给不了正确的引导,会直接影响孩子在叛逆期的心理发展变化,也就没办法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以中班幼儿来说,对于他们叛逆行为成因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的办法,从而让孩子能够健康成长。

一、中班幼儿叛逆行为的表现

(一)出现“逆反心理”

中班幼儿的叛逆,首先呈现出“逆反心理”。中班幼儿在自我意识增强的同时,开始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意与家长或教师沟通,对家长或教师的教诲很抵触。他们接受管教的过程中情绪通常都表现得很激动,情绪波动幅度大,有些幼儿甚至行动上表现出比较偏激的一面。这样的负面情绪直接导致幼儿在学龄阶段就出现厌学的状态或是逆反行为,影响着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比如,幼儿在做错事情后,父母对其进行批评教育时,幼儿便会非常抵触父母的教育,听不进父母的话,依然我行我素。

(二)出现“双差学生”

“双差”主要是指心理素质与学习成绩两个方面。有些学生原本的成绩是不错的,但是由于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各种难题,或是教师的教学方式不能为学生所接受,就直接影响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时间长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也就没有了,渐渐地跟不上教师的学习进度,厌学情绪便开始产生,甚至有些幼儿出现更为偏激的情绪或行为,直接转变成了“双差学生”。比如,在幼儿园的学习过程中,有些幼儿的反应速度比别的幼儿慢,时间长了所接受的知识量就没有其他幼儿多。随着成绩差距的拉大,幼儿会出现一种自卑情绪,不敢与别的幼儿比成绩和玩耍,这就逐渐形成了学习成绩与心理上的“双差学生”。

(三)出现“两极分化”

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地形成了成绩与行为上的两极分化现象。中班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总会出现一批学习成绩与行为表现上都很优异的幼儿,而另一部分幼儿在学习上由于注意力不集中等各种原因,学习成绩就慢慢地差于其他幼儿,时间长了,行为上也表现出比较叛逆的特点。这同时也是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共同失效造成的。

二、中班幼儿出现叛逆行为的原因

(一)心理方面

在中班阶段的幼儿,正好处于人生叛逆期的第一个阶段。幼儿在这个阶段,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的自我意识正在逐步增强,渴望自我独立。因此,对于父母等年长者的教诲会产生一种厌烦的情绪,不希望受到他们的管教,情绪上开始表现出比较偏激的一面。另外,这个阶段的幼儿,对于自我情绪的控制能力不强,容易出现一些比较叛逆的情绪,从而导致一些叛逆的行为发生。

(二)家庭教育方面

在教育方式上,由于家长不正确的教养方式也容易导致幼儿叛逆心理与叛逆行为的出现。家长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对于幼儿在叛逆期的心理特点与行为习惯不能理解与接受,通常都是采用传统的观念与方式对幼儿进行管教,用成年人的心态和旧的思维去看待今天的幼儿的行为习惯。还有的家长对幼儿教育缺乏该有的重视,无法给予幼儿科学的、正确的引导。此外,对幼儿的教育问题,家长通常没有足够的耐心,对幼儿的教育方式过于成人化,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相反助长了幼儿在叛逆期的逆反心理与逆反行为的加剧与恶化。

(三)学校教育方面

学校教育主要是指教师和同伴之间的模仿行为,一个是教师方面。在幼儿园的教育中,教师没有以正确的、科学的态度对幼儿进行教育与引导,只侧重于文化知识的考核,对于幼儿心理的发展特点不太重视。在学习过程中,幼儿若是学习上表现出吃力或是厌学的情绪时,教师不能第一时间内察觉,不能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促使学生出现逆反心理或反常的情绪。另一方面,同伴之间的模仿行为。在幼儿阶段,幼儿会对同伴的行为进行模仿。若是周围同伴表现出一些特别行为,他们也会跟着去学习、去模仿,以获取别人的注意力。

三、解决中班幼儿叛逆行为的策略

(一)尊重幼儿的心理发展,因势利导

幼儿在中班的年龄阶段,恰好处于人生的第一个叛逆阶段。这个时期幼儿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叛逆行为也主要是通过一些夸张或偏激的行为以获取关注。这就需要父母与教师尊重幼儿这一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给予幼儿正确的引导,对幼儿采取他们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使幼儿能将父母的教诲听进去,并及时改正。无论教师还是家长,都应该充分了解幼儿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发展特点,给予幼儿正确的、科学的引导。

(二)转变家长的教养方式,科学教养

父母在面对幼儿叛逆阶段期间,应该尤其注重自己对幼儿的教养方式。通过采取一种幼儿能够接受的方式,与幼儿进行交流和沟通。在仔细观察幼儿的行为动作的过程中对幼儿进行科学的教养。父母只有转变以前不科学的教育方式,给予幼儿充满关爱的教育与成长生活的环境,幼儿的身心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放松。这样才能确保幼儿在叛逆期的身心健康发展,不至于出现一些过激的情绪或行为。比如,幼儿在幼儿园的考试中成绩不是很理想。这个时候,家长就不能一味地责怪幼儿或对幼儿任意打骂。家长应该耐心引导幼儿,分析这次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原因,并且给予幼儿一定的鼓励,这样幼儿不至于丧失学习的信心与积极性。幼儿在有父母关心与鼓励的环境下成长,就不会出现性格偏激与叛逆。

(三)学校加强对学生的关心,以幼儿为中心

此外,学校还需加强对学生的关心,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幼儿为中心。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多加引导,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状况以及学习状况等,以便在幼儿的叛逆期能够及时给予帮助,确保幼儿在叛逆期内安然度过,身心健康发展。比如,教师应该坚持以幼儿为中心的原则,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上,幼儿都可能出现特殊情况。此时,教师应及时与幼儿沟通,让幼儿感受到教师的关心,这样幼儿在学习或是生活中,能够更加自信、更加乐观。在学习时,幼儿能主动思考问题,有助于他们学习兴趣的激发。在课外与同伴的玩耍中,幼儿才能更好地与同伴相处。

通过对中班幼儿叛逆行为的分析,我们了解到幼儿的叛逆行为主要是由于自身的心理方面的原因、家长的教养方式以及学校的教育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通过转变家长的教养方式,尊重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因势利导,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以及加强学校和教师对幼儿的关心,坚持以幼儿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方式的等措施,相信对于改善当前中班幼儿的叛逆行为是有一定的帮助的。

参考文献:

[1]权建萍.兰州农校不良学生非正式群体违纪行为成因与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

[2]张爽.科研不端行为的成因及对策探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3.

[3]郭菁.幼儿说谎行为成因分析与对策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2(30):153.

[4]朱小琴.家长如何应对幼儿在叛逆期的成长[J].新课程学习:下,2012(11):219.

篇3

杨女士的女儿上高三了,原本学习认真,各门功课都不错的她近两天却总是旷课。她将自己关在房间里不肯出来,饭也不吃,不停地在屋子里啜泣。杨女士觉得不对劲儿,硬是敲开门问其原因,女儿说与自己好了一年多的男朋友离开了自己。听了女儿的话,杨女士顿时心慌意乱。她过去一直认为,早恋的孩子都是些胸无大志、学习不好、品行不端的坏学生。自己的孩子是个上进好学的乖乖女,怎么也会这样呢?

杨女士对早恋的认识代表了许多家长的观点。但这种认识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早恋是孩子身心发育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只不过,有的孩子将它表现出来,有的孩子压抑在心里罢了。一般孩子11~14岁便进入了青春期,在此期间,由于性腺激素分泌量增加,导致体内性腺激素水平相应提高,促使性发育成熟,女生开始月经初潮,男生出现遗精。处在青春期的孩子通常会被自身及异性在性特征方面的变化所吸引,注意到了性别问题,同时对性冲动产生疑惑和欣喜。于是他们开始关注周围的异性,并有可能对某个人产生好感。应该说这种关注与好感是人生理、心理发展本能的自然表现,不足为怪。但是学生还应以学习为主,如果这种好感不加节制,恣意放纵,很容易使孩子迷失,甚至荒废学业。这也是许多家长谈“早恋”色变的重要原因。经常在一些公共场合看到中学生模样的男女拥抱在一起,旁若无人地说着悄悄话。从行为上看,这已经超出了一名学生所应保持的界限。

每一位父母都是“恋爱”的过来人,对恋爱带给自己的甜蜜、激情以及经历过的烦恼都深有体会。许多家长也清醒地意识到,中学生谈恋爱必将转移孩子学习的注意力。在社会快速发展、人才竞争愈演愈烈的背景下,孩子的前途与当前的学习密切相关,怎能在打基础的节骨眼儿上让孩子放松学习呢?因此,爱子心切的家长和关注升学率的学校不谋而合地开始对“早恋”进行全面封杀。有的学校对男女生采取分班制,以减少异性学生接触的机会来杜绝“早恋”发生;还有的学校逢会必谈“早恋”,对有迹象的学生进行点名批评;家长的做法更直接,偷看孩子的日记,并经常以警告的口吻给孩子做预防谈话。然而,这些苦口婆心的谈话和禁锢的方式往往收效甚微,甚至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早恋”行为反而有继续蔓延的趋势。

面对孩子们的对抗反应,家长们常常感到无奈。孩子正处在学习的关键时期,发现孩子“早恋”,恨不得一下把它扑灭在萌芽中。但是,如果处理不好,极有可能引起事态恶化,这样既伤害孩子身体,又在心理上产生不良影响,对学习更加不利。那么,面对孩子的“早恋”,家长到底该怎样做呢?

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寻源。只有知道青春期孩子们为何会“早恋”,父母们才有发言权。

性发育是早恋的生理基础,它会使人萌生一些与性相联系的情感渴望。在过去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这种渴望不能公开表达,多数被压抑在内心深处,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心理上的成熟,这种朦胧的情感慢慢淡化,最终成为永久的秘密。然而,近些年来,随着社会逐步开放,在引进外来文化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传统文化造成强烈冲击,包括对性的认识和理解上。在成年人都没有认识清楚的背景下,青春期的孩子们却以他们特有的接受能力率先尝试了。让家长和学校在应对中失之良方,措手不及。

再者,处在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也在迅速发展,高涨的自我意识促使他们追求自尊和平等,在同伴面前刻意维护良好的自我形象。他们一方面反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诲,表现出极强的反抗心理;另一方面,他们重视朋友关系,在意同伴的评价,希望在同伴中处于一个重要的位置。他们在有意挣脱父母关注的同时,又急需弥补自己渴望被关爱的要求。找一个能给自己力量或能给自己温暖的异性同伴就成为孩子们的需要。但是,也有为数不少的孩子对异性同伴原本没有自发的情感冲动,只是看到其他同伴有了固定的异性朋友而不甘落后,也急忙寻觅一个,生怕自己没有异性朋友就会被他人笑话。

客观地看,年轻人与异性相处对促进自身成长确实有其积极的意义。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孩子感受的是父母对自己爱的宽容,对性别角色的意识仅仅停留在父母对自己的期望上。作为一个未来要走向社会的人,这点情感体验显然不够。在与一位年龄相当的异性朋友交往中,对方会给予自己许多不同于父母的性别期望和要求,促使孩子们从新的角度看待自己,要求自己,改变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也确有其事。有的中学生因为爱慕异性同学,会努力在学习上表现自己,以增加对方对自己的好感。在获得了对方的青睐之后,两个人也会比着学习,并且相互关心,相互帮助。这时父母会感觉到孩子不仅学习自觉了,而且知道把自己收拾得干净整齐,独立生活能力也提高了。从这个角度看,对异性的追求有利于自身的成长和修养。

但是,从统计数字看,中学生的“恋爱”是很脆弱的,多数学生不会将感情善始善终。很多情况下他们不能脱离自我为中心的处世模式,思维的片面性、表面性以及情绪的强烈性和固执性,使他们难以应对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意见和摩擦,矛盾的反复激化导致他们最终停止交往。而对于那些很认真地对待异性朋友关系的中学生,在被动终止关系后,通常难以面对,会采取自暴自弃的态度对待自己。

了解了中学生“早恋”的一般原因和特点后,作为父母应该如何应对孩子的“早恋”呢?

关爱孩子的成长,做孩子的朋友,不让他们的心灵深处出现太多的情感空缺。青春期的孩子,逆反是一种正常现象,但绝不是什么事都逆反。逆反程度的强与弱,也受父母与孩子交往中的意识和态度影响。如果总认为孩子是一个被管理者、被控制者,父母的言行举止就会表现出更多的强制,被强制的孩子要么以相同的强度发起抵抗,要么以消极的方式进行被动抵抗。久而久之,孩子与父母无话可说,得不到心理慰籍,就会把目光移向家庭之外,在同伴中寻找可以替代父母的情感寄托人。

关爱孩子是不附加任何条件的。通常父母对孩子的如意表现会表达出对他的爱,但是,当孩子的表现不合父母的意或犯了错误时,父母就会指责孩子,甚至在肉体上惩罚孩子,让爱变成了恨。如果父母能够就事论事地帮助孩子分析错在何处,并提出具体的解决问题的建议,即使表现出的态度很严肃,孩子也能接受。因为孩子愿意让自己更好,他们需要父母诚心诚意的支持。

开诚布公地给孩子讲解性知识,让孩子能够科学地看待自身的发育和性心理需求。父母的坦诚会让孩子感觉性发育和需求并不神秘,用不着刻意去挖掘什么秘密。同时告知孩子要为自身的行为负责,学会保护自己,不伤害他人。做到这一点,父母需要先树立正确的性观念,补充性知识。

篇4

一、放下芥蒂,打破僵局

自从小兰的爸爸与我发生过不愉快之后,小兰的妈妈也碍于面子与我一直保持着距离。本学期初,我主动找小兰妈妈诚恳地谈了一次,我先放下芥蒂,对她说:“我知道之前我们曾发生过一些不愉快,但我们终归都是为了孩子好,我会一如既往地关心、教育小兰,虽然现在她有各种各样的行为问题,但她毕竟还只是孩子,只要我们共同花时间来教育引导她,她的行为问题终会慢慢得到纠正的,各种问题都会慢慢好起来的。”小兰家长未曾有准备,忽而听到我的坦诚之言,她的神态,既有惊讶,又掺杂着激动,一时间,竟眼眶泛红。她连连点头,表示应允,一段时间以来的僵局被打破了。

二、做出实效,感动家长

要真正地转变家长,最实际的就是让家长看到老师对孩子的用心。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几乎每天都会与家长交流孩子的表现,有问题指出问题,提出解决措施;没有问题就及时表扬,让家长感受到孩子的进步,体会到那份喜悦。

事例一:给你一个情绪宣泄物

一天上美工课,其他小朋友都坐好在位子上,但小兰仍在讲台前磨蹭,不肯回座位,老师要其回座位,她就发脾气,顺手拿起班级作业本就撕,瞬时,班级好几位小朋友的作业都遭了殃,被撕得残缺不全,地上一片狼藉。

这件事过后,我想小兰发脾气的行为是不可能一下子就改好的,今后肯定还会有类似的事件发生,既然无法阻止她发脾气,那我们就得努力把她发脾气时对班级物品和他人的伤害降到最低。我苦苦思考,最终想到了替代的方法。小兰撕本子是为了宣泄当时的愤怒,打人也是为了替当时的烦躁情绪找一个宣泄口,如果给她一个专门的情绪宣泄物,一个放在教室前面,一个放在教室后面,由它们来替代本子、人等,以后小兰再发脾气时,随手就可以拿到情绪宣泄物,不就可以保护他人和教室内的物品吗?我将此想法与小兰的妈妈商量,她表示赞同。第二天,小兰从家里带来了两个毛绒玩具,我告诉小兰:“以后如果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要发火时,就冲着这两个玩具发火,不管你怎样对它,老师都不会怪你。玩具坏了,妈妈还会再给你买新的,可是如果你下次发脾气时,又破坏了教室里的物品,或者打了其他小朋友或老师,那么老师就要批评你了。”她的妈妈也在一旁附和赞成。同时,我想到以前看过一期教育节目,讲的就是如何应对孩子的逆反心理,在网上查阅了节目期数后,告知小兰妈妈,建议小兰妈妈带着孩子一起观看。小兰妈妈感受到我确实是在为孩子的问题想办法,以后遇到教育孩子的难题时,总会来问我,看我有什么好办法,我也每每会给出一些小建议。

事例二:该严则严,恩威并施

小兰经常不服从老师管理,每当这时,就容易与老师发生冲突,有时,我会顺着她的心意,慢慢引导,但遇到小兰无理取闹时,我也从不妥协。这学期,小兰也被我严厉地批评过几次,但在每次治过她之后,我都会及时打电话告知小兰的妈妈事情的经过及我的管理方法。这种开诚布公的做法,一来是让家长了解实情,明白我惩罚的理由,以免造成误会,二来也让家长理解我的苦心,感受到我是真真正正在管着孩子,在想方设法地为孩子的改变而努力着。因而,每每小兰的家长听过后,都会连连说:“李老师,您费心了,让您操心了。”

此后的合作顺利很多,虽然孩子不可能一下子改好,后续也再次出现过一些问题,有小兰与其他同学之间的矛盾,也有小兰与其他老师之间的,但因沟通顺利,每次我都能和家长和平处理好。

三、教育学生,亦要指导家长

解决特殊学生的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多方合力,能否圆满解决,往往与家长的教育态度息息相关。孩子很多问题的根源,还得从家长身上去找。老师不仅要教育好学生,对特殊学生的家长也要做好指导。

经过长期的观察,我发现小兰犯了错却不认错,毫无歉疚之意,其实与小兰的家长有关。每次小兰犯了错,她的妈妈来到学校后总是先把孩子一顿打,对受伤害的其他学生或老师从没有道过歉,这不仅会让受到伤害的人心里不舒服,激化矛盾,也不利于小兰认识自己的错误。

一次,小兰又发起了脾气,摔坏了教室窗台上的花盆,还拿水杯砸中了我的脚,将教室搞得乱七八糟。小兰妈妈来到学校后,又将她揍了一顿,还是没领着孩子来道歉。午会时,趁着小兰妈妈也在教室,我在全班开了一个小短会,内容就是“犯了错怎么办”。我对全班小朋友说:“我们还是小孩子,难免会犯错,犯了错不可怕,但犯了错以后我们应该怎么办,才是最重要的?”听到这里,其他小朋友纷纷说:“要道歉”“要说对不起”,我接着学生的话说:“对,犯了错以后,第一件事就是承认错误,去跟别人说对不起,取得别人的原谅,这比接下来的赔偿等后续事宜更重要。”话虽是当着全班小朋友的面讲的,其实是讲给小兰妈妈听的,最后我话题一转:“今天,有一位小朋友犯了错,但是她还没有来跟我道歉,我希望她今天回去后好好想一想,反思反思,明天早晨,我会等着她来跟我道歉。”虽然小兰妈妈全程低着头,但我想她已经知道应该怎么做了。

果然,第二天早晨一进教室,小兰就在她妈妈的陪同下向我道歉来了,小兰的妈妈也向我打招呼:“之前是我疏忽了。”我接着她的话说:“对于老师和家长来说,孩子犯错后,承认错误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只有让她从心里感受到这样做是不对的,对因自己的一时冲动给他人带来的麻烦或伤害感到内疚,真心诚意地道歉,取得别人的谅解,才能真正地忏悔和反思,从而减少此类现象的发生。”最后,我还捎带提醒她:“你看,每次她犯了错,你都费心费力地去解决,但就因为没有做到最重要的第一步,反而会给别人落下口实,其实我知道你根本就不是这样的人。”一句话说得小兰妈妈红着脸连连点头。

四、表扬学生,亦要表扬家长

学生表现得好,老师当然要表扬,家长做得好时,我们也要表扬。当小兰妈妈心无芥蒂后,她在学校陪读期间,不仅能协助老师管理好自己的孩子,连带班级里其他孩子她也能带着管一管,有时还会帮我布置教室,一学期下来,帮了我不少忙。上学期学校评选优秀家长志愿者,我便推荐了她,同受到表彰的学生一样,她也拿到了一张大红奖状。当然,这张奖状相较于学生的来说,意义不一样,它承载着的是我对家长的肯定与感谢之情。

篇5

关键词:民族院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对策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高校缴费上学制度的全面推行,以及全国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学生人数逐步攀升。其中,贫困生的人数也在日益增多。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2008年,我国在校贫困大学生达到424.2万人,2009年已经达到502.5万人。目前,我国在校贫困大学生占学生总数的15%-24%左右,其中,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占5%-10%,尤其是民族院校。贫困生问题,特别是其心理问题,成为了民族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逐渐成为民族院校教育工作的重大课题和紧迫任务。

一、民族院校贫困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民族院校大部分处于民族地区,由于历史、自然、地理位置等原因,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发展都比较滞后,而民族院校的学生主要是来自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因此,与普通院校相比,民族院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表现得更加突出,而自卑心理是民族院校贫困生的首要问题。

1.自卑心理

自卑是一种自我情绪的体验形式,是个体由于某种心理或心理上的缺陷或其他原因所产生的对自我认识的态度体验,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轻视自己或看不起自己,担心失去他人尊重的心理状态。民族院校的贫困生大多数来自偏远贫困地区,家庭条件差,经济困难,他们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以及思维方式与家境优越的城市学生相比,有较大的差距,这使得他们在心理上产生较强的自卑感。主要表现为:首先,敏感和掩饰,封闭自己。由于家庭经济的原因以及长期生活环境的影响,贫困生在人际交往中会表现的敏感多疑,想方设法的掩饰自己贫穷的事实,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贫穷和困难,把自己封闭起来,独来独往,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其次,逃避现实,自暴自弃,甚至产生逆反心理。由于沉重的经济负担、消费水平的巨大反差,加上紧张的学习、激烈的社会竞争、人际交往的不适应、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公平现象,部分贫困生不能正视自己的贫困,逃避现实,怨恨自己贫寒的出身,父母的“无能”,变得怨天尤人,牢骚满腹,自暴自弃,甚至把自己的贫困归罪于社会的不公平,对周围的一切产生反感,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2.焦虑心理

焦虑是一种伴随着某种不祥预感而产生的令人不愉快的情绪。民族院校贫困生的焦虑情绪,主要表现在:第一,为家庭、学费、生活费等经济问题焦虑。由于身处贫穷地区,家庭经济困难,他们经常为家庭焦虑,担心年迈多病的父母,担心家中的欠债增多,或者害怕家中再发生意外而经济上无法承受;常常为昂贵的学杂费、城市中各种日用生活费焦虑,使他们无法在学校里安心学习。第二,为学习焦虑。这在贫困生情绪反应中表现最为强烈,他们为了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减轻父母的负担,常常告诫自己要抓紧时间拼命学习,害怕学习成绩不能出类拔萃,担心与奖学金失之交臂。或者,读书虽然十分刻苦,但学习成绩却不很理想,这会使他们产生失落、紧张、不安等消极情绪。第三,为就业焦虑。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他们经常担心自己毕业后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或者即使找到工作,担心收入不高,无法按时偿还贷款,部分贫困生因家庭的贫困,自身的一些不利条件,或者没有社会背景和社会关系,而对自己的未来倍感忧虑,甚至产生退学、自杀的念头。另外,民族院校的贫困生对于城市生活也感到担忧,特别是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在上大学之前从未走出自己的家乡,他们有属于自己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语言文字和,来到城市后他们发现现在的生活与之前的生活有较大的差异,他们应该如何来适应城市生活,这也使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紧张和焦虑。

3.嫉妒心理

嫉妒是一种因他人在某些方面比自己优秀而产生的带有忧虑、愤怒的复杂情绪。民族院校的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自身的出生条件和成长环境比别人差,容易产生嫉妒的情绪。主要表现在:首先,部分少数民族学生,不敢正视经济条件的贫困,看到有些家庭条件优越的同学在学习、能力方面都不如自己,却因为家境富裕,可以大手大脚,随心所欲的花钱时,会觉得心理不平衡,产生既羡慕又嫉妒的心理,对富裕同学表现出来的优越感,心生不满,反感他们,讥讽他们,不愿意与他们交往,甚至会产生希望这些同学遭受不幸、变得贫穷的扭曲心理。其次,有的贫困生会用偏激的言词抨击社会的弊端,甚至因为某一方面的不公平现象,对社会、学校、他人都有成见和偏见,产生认为身边的一切都是不公平的偏执心理。这种嫉妒心理,往往会使部分贫困生变得孤僻,严重影响其正常的人际交往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民族院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家庭经济困难会导致贫困生出现很多心理问题,深入分析其原因,对于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引起民族院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民族地区大多处于高寒、干旱地区或山区,恶劣的自然和气候环境、偏僻的地理位置、不便的交通条件,加之历史的原因,使得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发展均比较缓慢和滞后。经济上的困难使民族院校的贫困生在心理上时时感到压力的存在,尤其是面对社会存在的不良风气,如“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金钱万能的思想观念,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势利和虚伪的人际关系等,都会给贫困大学生带来冲击,产生迷茫和困惑,甚至产生错误的认识。这种对金钱的渴望与贫困的现实的矛盾心理,会加剧他们的心理困扰,从而引发系列心理问题。其二,由于长期受本民族特有的文化、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对于民族地区的大学生来说,通过在大学的系统学习,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视野的不断开阔,人际关系的不断加强,面对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社会,原有的生活方式与全新的城市生活相差甚远,他们所固有的传统观念与开放的现代文明会产生强烈冲击,这些冲突在他们心理会引起不小的“地震”。如果不能正确调适这些冲击,将会使他们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2.家庭因素的影响。家庭的经济状况、父母的素质以及对子女的教养方式等都会对孩子的人格的塑造、个性的形成产生直接影响。民族院校贫困大学生大部分来自偏远的农村和低收入家庭,家庭经济收入普遍比较低,甚至有的家庭经不起任何的突发性事件,如洪灾、旱灾、雪灾、地震等,家中便一贫如洗。因此,经济特别困难的家庭往往是倾全家之力来供养一个孩子上大学,奉行“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希望子女通过学业取得的成就来改变贫穷的生活状况,对子女的期望值很高,这可能使贫困大学生背负沉重的心理负担,如为自己的求学费用感到内疚、害怕辜负父母的期望等。据有关调查表明,目前有70%以上的贫困生认为自己承受着巨大的学习、生活的双重压力,这些压力会使他们经常产生不良的、消极的情绪,对心理造成困扰。

3.学校环境的影响。学校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民族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对贫困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存在忽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导致一些贫困大学生会产生恐惧、焦虑等心理问题。如对大一的贫困生来说,如何应对角色的转换、如何转变学习的方式、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适应新奇的城市生活等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将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心理疾病。另一方面,学校的资助方式不当或失误给贫困大学生心理带来负面影响。目前,学校和社会对贫困大学生采取了许多的资助措施,学校在对贫困生进行资助时,由于某些方法方式不当,加之贫困生的心理不够成熟,使得他们在心理上对经济方面的刺激过于敏感,导致一些学生虽然物质得到了资助,但自尊心却受到了严重挫伤,从而加重了自卑的心理。

4.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民族院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影响和制约其心理健康的主要内因,对自我认知的偏差是其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有些贫困生自我评价偏低,觉得自己是一个弱者,他们在思索自身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时,对自我的定位过低,难以正确认知,对自己持否定的、消极的态度,因而容易产生焦虑、抑郁、自卑等心理。这使得他们在与他人相处时,总是自我隔离,不能把消极的情绪及时地发泄出来,从而影响了正常的人际交往,甚至可能由于无法承受内心的压抑而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

三、解决民族院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对策

民族院校担负着为民族地区培养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重任。贫困大学生作为民族院校中的特殊群体,他们同样也是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力量。民族院校贫困生心理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社会、民族地区、家庭等多方面因素,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是民族院校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此,有效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

针对贫困生的心理状况及出现的心理问题,各民族院校应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民族院校应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成立专项经费,加强对专兼职心理教师进行系统培训,加强与其他高校的联系,争取更多考察、交流、进修机会,积极参加学术研讨等会议,提高心理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同时,基于天然的民族认同感和共同的民族文化,民族院校应注重培养少数民族心理教师,这是解决民族院校贫困生心理问题极为有效的对策。其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充分发挥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帮助大学生解决成长发展中的各种困惑及问题,学会自我调节,提高其心理健康素质。这门课程可以以素质选修课或必修课的方式来开设,应注重实效,丰富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真正得到提升。最后,结合民族院校贫困生人数多、比例高、家庭经济条件差的特点,建立贫困生心理档案,及时掌握每个贫困生的经济状况、心理状况等各方面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工作。

2、完善高校资助体系,减轻贫困生的经济压力。

家庭经济困难是民族院校贫困出现心理问题的首要原因,因此,减轻经济压力是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基础,而进一步完善高校的资助体系,是解决贫困生经济困难的主要途径。目前,我国各高校基本上形成了以“奖、助、勤、贷、补、减”为一体的贫困生资助体系。这一体系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贫困生的经济压力,但在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资助体系。

第一,完善贫困生认定机制,因地制宜,特别是民族地区,更应建立科学的、符合实际的认定机制,确定统一的认定标准,在实际操作中要做到制度化、规范化。同时,也需要贫困生长期居住地的所在村、镇、社区以及当地政府的大力协助,认真负责地对贫困生的实际贫困程度把好关,共同把困难认定工作做好,为之后的奖学金、助学金等工作打好基础,使真正贫困的学生能得到资助。第二,全面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国家助学贷款是解决贫困生学费、生活费的最有效的、最主要的方式。据了解,有极少部分贫困生因贷款程序复杂或在办理的过程中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及时得到助学贷款。因此,应简化贷款程序,同时,相关负责办理的部门也应根据贫困生的实际情况,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使贫困生能及时得到助学贷款,减轻其经济负担。第三,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拓宽奖、助学金及勤工助学途径。虽然党和政府逐年加大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但随着民族院校贫困生的数量增多,学校也面临很大的压力,因此,民族院校应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动员企事业单位、个人捐资助学,为贫困生提供更多的奖、助学金或勤工助学的机会。如贵州民族大学为例,2012年,贵州和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向学校捐赠105万元作为“王和平爱心基金”,资助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3、社会、家庭、学校努力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关注贫困生,帮助其解决心理问题。

民族院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产生跟其家庭背景和成长、生活环境,以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是紧密相连的。因此,有效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通力合作。一方面,学校在加强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应加强与贫困生父母的联系与交流,全面了解贫困生的心理状况,共同找出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时进行心理干预,使其早日摆脱心理的困扰。另外,学校也应当将贫困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及时向家长反馈,引导家长改善家庭环境,加强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注意方式方法,减轻贫困生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应大力净化社会风气,营造健康向上的良好社会文化氛围,应杜绝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加大宣传力度,注重培养青年人自强不息、勇于进取、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与学校的联系,为贫困生提供更多的经济资助或就业机会,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张大卫.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类型、成因及解决对策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0,(1).

篇6

关键词: 中职学校教师 对待和处理 学生偏差行为

教育部在《班主任工作规定》中提出: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此规定一出,舆论一片哗然。有人认为这条规定多此一举;有人欢呼班主任终于可以批评学生了;有人反问:怎样的批评才算适当?有人提出:科任老师是否有权利批评教育学生?我们的教育,究竟处于怎样的一种状态?师生之间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关系?作为教师,我们该如何应对学生的偏差行为?我认为,批评教育学生是每一个教师的本职工作,即使教育部不作此规定,教师也应尽力教育好每一位学生,教书育人的天职中本身就包含对学生不当行为的纠偏内容,否则教育就失去了其本质的意义。问题是现在的教育,因学生所处的时代的特殊性,使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中小学阶段的义务教育尚且存在如此多的困惑,那么中职学校的教育就更是步履维艰了,因为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是学习成绩较差、行为习惯不好的学生,或者直白地说,就是考不上任何高中的学生。这些学生既无心学习,又不思进取,更有学生存在不守纪律、思想异常等突出问题。这一部分学生,如果在义务教育结束后直接流入社会,必然给社会带来很大的问题。因此,中职学校的教育就显得更为紧迫和重要。作为中职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尽最大的努力,纠正学生存在的问题,尽可能培养出具有健康的心理,具有自食其力的能力的初级劳动者,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一、正确认识当前学生的问题根源

最近几届的中职学生,基本都是“90后”。上世纪九十年代,是我国经济大发展的时期,改革开放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实践,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都进入了市场化、商业化的成熟期,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也有了很大的改变,许多正面与负面的思潮并存于人们的观念中,尤为突出的是,经济利益成了一些人追求的价值取向。出生在这个阶段的孩子,一方面享受着衣食丰足的物质条件,另一方承受着冷却的家庭教育。大多数家长为了不让孩子再经历自己曾经受过的苦,都努力在经济大潮中拼搏,在取得物质财富的同时,忽略了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甚至有些家长目光短浅地把一些负面的思想有意无意地灌输给了孩子。同时,由于社会巨大变革所产生的影响,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也无疑受到很大的冲击。农村家庭主要表现在家长外出务工,把孩子留在家中当留守儿童;城市部分家庭因不能正确处理夫妻关系导致家庭破裂,孩子成为受害者。在中职学生中,曾经是留守儿童或者依然是留守学生的大有人在,离异家庭或再婚家庭的孩子比例也不小。这些学生从小没有接受适当的家庭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又适逢教育改革的尝试期,为学生减负和素质教育的探索没能产生实质性的变革,学生学习压力大,厌学情绪得不到及时的调整,一些学校注重知识传授,重视成绩好的学生,对成绩差的学生不管不问。一些家庭忽视品格教育,尤其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不少家长宠爱孩子,无原则维护孩子的现象严重,再加上快乐教育赏识教育等新型教育模式的滥用,使得一部分学生在物质丰富的生活中产生了一味享乐、追求时尚、意志薄弱、自我为尊、目中无人等突出的问题。另外,社会生活的变化,给学生也造成了很多不良的影响,电视、录像、手机和网络的普及,使他们接触到很多他们不该接触的东西。

二、教育工作者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学识和修养

面对问题如此繁多且复杂的中职学生,教育者除了要充分认识学生的问题所在,更紧迫的是与时俱进,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加强自身的个人修养,尽最大的努力成为学生的引导者,使更多的中职学生能走出误区,改正自身的弱点与不足,为走上社会、自立自强打下坚实的基础。

1.更新观念,尊重学生。

中国历来是一个非常强调师道尊严的国家。但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一传统主要是从老师在学生面前要严厉、学生对老师要绝对服从的角度来理解的,以为这样就可以保持老师的尊贵与庄严,进而使学生产生敬畏之心。但随着近年来有关人权、平等意识在人们心中不断深化,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尤其是在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的“90后”学生的心目中,不再是无条件的威严高大。最近,“腾讯校园频道”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0后”心目中的完美教师标准,与其他年代的人标准不尽相同。比如“70后”和“80后”心目中的完美教师首先都是要“知识渊博,有智慧”。而“90后”(10033人参与)则是将“跟学生交朋友,不摆老师架子”排在完美教师标准首位,其次是“公平公正,能平等对待每个学生”。所以中职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应当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采取适当的措施。例如:一位学生在上课时吃东西,科任老师在批评的时候用了“野狗”等谩骂性的语言,学生不但不接受,而且顶撞老师:你这么会骂人,你才是野狗。结果没有达到教育的效果,师生关系从此不和睦,老师自己也失去了尊严。因此在面对“90后”的中职学生时,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对学生的状态要有足够的认识和充分的思想准备,不能以往届学生的行为标准来比量现在的学生。

2.终身学习,拓宽知识。

社会在不断地发展,知识在不断地更新,观念也在不断地变化。因此教师自身要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不但要精通本专业的知识,而且要博览群书,能在讲课时触类旁通,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丰富多彩,使课堂内容更生动且贴近实际。除此以外,教师还要了解学生所喜爱和热衷的事物,例如时下流行的歌曲,畅销的青年读物,学生普遍崇拜的偶像,等等。只有在此基础上,才可能在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的同时,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

3.提高修养,身正为范。

韩愈在《师说》开篇就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说明教师是给学生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教师责任以传道为首,给学生传授做人的道理是教师的首要任务,其次才是讲授学业,答疑解惑。所以,无论是班主任还是科任老师,都应该有意识地把学生的道德教育作为重点,穿插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灵活运作。当然,教师身教的作用远远大于言教。教师自身修养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学生作为闻道在后的人,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正常的,教师应当有宽阔的心胸来容纳学生的偏差行为,并尽量以较高的姿态、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不要和学生做无谓的争执甚至争吵。

三、纠偏的艺术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批评不仅仅是一种手段,更应是一种艺术,一种智慧。”如何有效地进行批评,这是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问题。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自然的人,教育者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意志和个性特征。

1.考虑学生的立场。

“90后”的学生,无论是生活经历还是思想成长过程,都与教师有着巨大的差异,不同的人对相同的事物有着不同的理解。教师不应该完全以自己的观念来品评事物。学生有错误时,批评无可厚非,但是学生终归是孩子,教师没有必要像对待仇人似的,更没必要和学生争执不休,要有宽阔的心胸、豁达的品行。有一个“三季人”的故事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一天,孔子的一位学生正在门前扫地,突然从外面来了一个绿衣人,绿衣人问:请问你是谁呀?学生:我是孔老先生的学生。绿衣人问:那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学生说:当然可以。绿衣人问:一年有几季?学生:当然是四季。绿衣人:不对,三季。两人互不相让,最后打赌:谁输了,谁向对方嗑三个头。正在争执不下,孔子从屋里出来。学生问:老师,一年有几季?孔子看了看绿衣人说:三季。绿衣人立即要对方嗑了三个头。绿衣人走后,学生不解地问老师。孔子笑了笑,对他讲:您没看到那人浑身是绿色吗?其实他是一只蚂蚱,春天生,秋天死,根本活不到冬天,你说他怎么能知道一年当中除了他所经历的三季外,还有一个冬季呢?这样你跟他又能争论出个什么结果呢?正所谓“夏虫不可以语冰”,对于那些学校教育不足家庭教育缺失又习惯了自我为中心的“90后”学生来说,要求他们对老师毕恭毕敬、百分之百地服从不是一两次严词批评或强制性惩罚能促成的。孔子站在三季人的立场,对非原则性问题作了宽容的解答,避免了没完没了的争执,教师也可以结合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

2.运用智慧与幽默。

教师除了要有豁达的心胸,还要有一定的智慧和幽默,随机处理突发的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经常会出现一些异常的反应。一次看到学生无心听课,我问他们:你们对学习不感兴趣,到底对什么感兴趣呢?后排坐的两个男同学嘻嘻哈哈地笑,其中一个指着另一个说:他对女人感兴趣……同学们哄的一下大笑起来,齐刷刷地看着我怎么回答。我楞了一下,马上笑起来说:你们这个年龄对异性感兴趣是正常的,属于青春期的正常情感现象,但是情感不是人生的全部内容,况且你们作为男性,如果没有过硬的学识和本领,异性也不会喜欢你们,对吗?所以当务之急还是要多学知识。课堂上顿时安静下来……试想如果此时我严厉地批评学生出言不当,或者生气命令学生滚出教室,学生即使口服也会心不服。现在的课堂上,学生使用手机的现象非常普遍,尽管上课前一再提醒他们关闭手机,但仍然偶有手机铃声或QQ的滴滴声响起。我通常不去费力搜查没收学生的手机,总会笑笑地说:“谁的小企鹅又开始工作啦?现在该是它休息的时候,你怎么一直让它过度劳累呢?”大家心照不宣,知道我是在委婉地批评,这样使用手机的同学不会有逆反心理,偷偷地关闭手机,于是课堂教学得以继续。课堂气氛融洽,即使不爱学习的学生通常也不会故意捣乱。

3.先扬后抑。

教师必须认识到批评学生的目的是教育学生,让其下一次不犯或者少犯同样的错误,而不是因为学生挑战了教师的个人尊严而报复性地批评甚至谩骂学生。因此,看到学生的偏差行为时,教师要注意采用先肯定后批评的方式。我们必须考虑到这一代的学生在赏识教育、鼓励教育中成长起来,受挫能力很差,尤其对个性强、脾气冲的学生,可以用缓一缓、避一避、笑一笑的方式,寻找最佳时机和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批评教育。这样可以避免批评者与被批评者的直接交锋,引导帮助犯错误的学生消化、理解、醒悟,从而改正错误,达到批评的目的。如此批评没有剑拔弩张之势,却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

4.家校联系的艺术。

家长作为学生的监护人,有必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尤其孩子犯了较突出的错误时,要配合老师教育。但现实是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孩子都有一种维护的情绪。在上面提到的腾讯调查中,当被问及“你希望自己的孩子遇见什么样的教师”时,19.7%的人表示,希望孩子遇到既重视批评教育,又善于用词委婉的教师;希望孩子遇到严师的人仅占7.6%;更多的人(72.7%)希望孩子遇到更重视鼓励教育的教师。因此家校联系时也适用先扬后抑的原则,不要把家校联系变成告状问责,或者判决通知。班主任应当在平时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学生的不足要指出,学生的进步更要通告。在学校、家长、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和谐的联系,教育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总之,中等职业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中职教师肩负重任,面对学生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应当以平和的心态和宽阔的胸襟对待,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教育水平和人格魅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