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基础培训范文

时间:2023-12-05 17:54: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学基础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学基础培训

篇1

1对象与方法

1. 1对象选择

2011年4月一2016年4月我院初责护士16。人为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年龄18岁一32岁,平均24. 2岁;门急诊科27人,内科44人,社区康复科39人,妇产科 25人,外科2。人,口腔科5人。排除标准:①主观没有意愿参与此项研究者;②调查前1年内有家庭意外者;③睡眠障碍或者神经衰弱者;④由于各种因素不能够完成研究任务者。伦理学原则:①受试护士及其直系家属在充分了解研究过程的基础上签署参与该临床研究的知情同意书;②入选护士相关诊治和监护措施均以临床指南相关原则为依据,对其医疗治疗和安全有充分保障;③入选病人的信息及诊疗记录予以保密,保护病人的隐私权;④按照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试验方案,本研究全过程中均遵循《握太华工作组关于临床试验注册的声明(OttawaGroup Statement for Clinical Trial Registration)》。根据病人辅导项目的不同,护士分为无辅导的对照组,只接受专业培训的专业培训组,只接受积极心理学辅导的积极心理学组以及接受专业培训联合积极心理学共同辅导的联合辅导组,每组40人。每组护士负责病人40例,4组病人年龄、学历、工作状况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失联原因及其应对措施:病人中途退出试验,病人在试验过程中转院治疗;应按照1}1比例相应补充受试病人进试验组。双盲原则:①研究人员分为3组,第1组研究人员负责筛选和随机分配试验对象;第2组负责进行观察指标数据的数据采集;第3组负责数据的整理和统计分析以及文章撰写。②试验对象的分组情况严格保密,试验对象和具体施行镇痛治疗的研究人员均不清楚试验对象的具体分组。③4组研究人员对各自的操作互相保密。

1.2干预方法

1. 2. 1对照组

初责护士不给予任何辅导,与未参与研究的初责护士工作和生活状态相似。

1.2.2专业培训组

定期组织初责护士专业培训。如何面对病人及其家属,如何处理护理中的问题,护理专业技能培训,包括基本护理学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急慢性护理和重症病人的护理原则、技术操作,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路线和法律法规,了解护理学的学科发展和文献检索、自我学习能力一月。

1.2.3积极心理学组

首先通过访谈方法,了解初责护士的日常生活状态、业余爱好以及心理问题、自我认知,获得对目标的总体认知,以便采取更有针对性的干预方法。采取封闭性、结构性的团体辅导方式,结合多种辅导形式,如自我介绍、角色扮演、自信心训练以及撰写活动总结。培养积极情绪,在一个舒适环境中开展热身、冥想、表演等多种活动形式。开展自我检讨、暴露自身问题,并且在成员内部互相帮助,解决问题,提升护士的心理自我修复能力。

1.2.4联合培训组

将以上两类方法通过适当的设计联合运用,从专业和心理上对初责护士给予全方位的辅导。

1.3评价方法与工具干预3个月后,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向初责护士发放总体幸福感量表(GeneralWell一Being Schedule,GWB)、心理韧性调查表、焦虑自评表(Self一Rating Anxiety Scale, SAS)、护士满意度调查表,同时向病人发放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调查表,通过随访初责护士升职为高责护士的时间综合评价干预情况。

1. 3. 1   GWB是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订的一种定式型测查工具,用来评价受试对幸福的陈述。该量表通过将其内容组成6个分量表对幸福感的6个因子进行评分,包括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以及松弛和紧张,共33个条目,每个条目计1分一10分。

1.3.2心理韧性调查表包括25个项目,目前在抑郁症、焦虑症等临床治疗方面得到了大量的应用,提出可以采用个人能力、忍受消极情感、接受变化、控制感、精神信仰5个因子来衡量心理韧性水平,共25个条目,每个条目计1分一4分。

1. 3. 3   SAS是William W. K. Zung编制的用于测量焦虑状态轻重程度及其在治疗过程中变化情况的心理量表,其适用于具有焦虑症状的成年人,具有广泛的应用性。焦虑自评表能够较好地反映有焦虑倾向的精神病求助者的主观感受。焦虑自评表采用4级评分,主要评定焦虑症状出现的频度,1分为很少时间,2分为小部分时间,3分为相当多时间,4分为绝大部分时间,得分>50分为有焦虑症状。

1.3.4护士满意度调查表应用国际性护理人力资源研究常用的工作满意度调查表调查护士的工作满意度,采用Liken 4级计分,1分一4分分别为非常不满意、不满意、满意、非常满意。

1.3.5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调查表由我院护理部自行编制,包括仪表仪容、环境卫生、解释沟通、基础护理、宣教工作、治疗护理、管理工作,共2。个条目,每个条目包括3个选项,即最满意、较满意以及不满意。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y检验,以PGO.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 1   

4组初责护士干预前后总体幸福感得分比较(见表1)

3讨论    

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大以及医患关系的日益紧张,初责护士已经成为一个高压群体,容易产生焦虑心理。这一群体在社会特别是医疗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他们直接关系到护理的效果和病人的满意程度,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因此,找到适当的方法为这一群体解压,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结果显示:4组初责护士干预后CUWB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GO. 05),联合受训组护士CUWB得分最高;4组初责护士干预后心理韧性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GO. 05),联合受训组护士心理韧性得分最高;4组初责护士干预后S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GO. 05)。心理韧性即护士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或其他重大生活压力的心理反弹能力。工作和护理过程中的抗压能力,直接关乎自己心理的调节和掌控能力。4组初责护士满意度及病人对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GO. 05),联合培训组护士及病人满意率最高。将积极心理干预运用于临床护士从业活动中,可以激发其职业幸福感,提升工作满意度[ia-m7,积极心理干预是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概念和治疗措施。美国心理学家Martin " Seligman认为:构建快乐、投入和有意义等积极情绪的一系列技术和方法就是积极心理干预,即积极情绪(如幸福感)并不一定会自己产生,但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措施诱发。此外,相关研究发现,提升护士自我效能感及主观幸福感是发挥护士积极力量、调动护士工作积极性、提高护理工作绩效的有效途径。初责护士对病人的护理和对工作的态度以及精神状态会很好地体现在自身发展上。本研究结果显示:4组初责护士升职为高责护士所用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GO. 05),联合培训组的护士升职所需时间最短,专业培训组的护士和积极心理学组的护士升职为高责护士所需时间稍长,而对照组护士升职所用时间最长。    

篇2

一、分析原因

“教师专业化”,即按照既定的专业目标要求,经过专业教育而实现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过程。由于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随时展而不断变化,所以,教师专业化是一个伴随教师职业生涯而持续进行的终身教育过程。获得专业成长应是所有教师都向往的,但客观现实又决定了不同教师的专业成长路径不同,发展速度不同,所达到的专业程度不同。

从心理学科教师的个体发展来看,其专业发展大致有三个阶段:理论学习阶段(初期)――过渡成长阶段(理论与实践有效衔接)――专业个性发展阶段。在每个发展阶段,教师都会遇到困难、挫折,甚至会出现目标迷失或发展瓶颈等问题,因此,单凭教师个体的力量,很难在学科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如果能在教师个人努力的基础上,寻求并实施其他得力的发展路径,必将极大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二、发展路径

县域心理学科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的路径大致有两个。

1.抓住重点,搭建平台,按需施训

我们以心理学科骨干教师的培养为重点,按教师资质水平拟定具体的发展规划,多层面、多角度搭建培训平台,并以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提升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高位发展。具体有三点。

(1)通过网上研修,满足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需求

针对教师外出学习不方便、成长过程需要不断督导跟进的状况,我们充分利用教育局域网的网络优势,自主开发并构建心理学科的网上研修平台,以引领心理教师进行理论和实践操作技术培训。至今,我们已成功开发并循环使用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和“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设计与操作”两个专题的网上自主研修培训活动。这种区域性、专题性开展网上自主研修与培训的形式,自主研发的网上研修培训平台,自主规划构建的研修培训内容,在全省乃至全国尚属首例。

(2)通过集中研修,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我们的集中培训坚持“三个面向”和“三个层次”。“三个面向”,即面向专职专业的骨干教师,面向兼职的班主任和学科教师,面向全体教师。“三个层次”,即理论与实践技术的系统培训,理论与实践技术的普及培训,专项课题研究的提高培训。

每学年我们都根据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组织相应的集中研修。培训者有外请专家,也有我们自己培养的名师、骨干。培训形式有专题讲座、现场体验和互动研讨等。每月研修的主题在年初时就做好配当,下发到学校和教师手中,教师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并参与培训。

(3)通过个性研修,逐步形成学科教师队伍的发展梯队

其一,通过“发现典型,重点培养,任务驱动,目标激励”等策略,让一部分有专业背景的心理学科骨干教师率先成长起来,并通过宣传报道、交流展示和评先评优等形式,让他们在学科教师队伍中小有名气。其二,以教师的专业和专长为核心,以共同的专业发展方向为纽带,从而吸引更多有相同专业发展需求的心理学科教师参与研究和实践,最终形成专业成长共同体。为激励教师合作发展,共同成长,我们还以团体展示交流的形式对专业成长共同体的专业发展情况进行阶段性评估。

如今,我市已形成多个成熟的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成长小组内目标统一,指导和交流十分便利,并且在核心成员的榜样带动下,更多骨干教师成长起来。随后,这些成长起来的骨干教师又在原来成长小组的基础上,进行专题细化,从而独立引领小专题专业共同体的成长。总之,共同的发展目标、一致的研究方向和共赢共进的文化氛围,进一步强化了教师参与个性研修的兴趣,并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找立足点,宏观指导,多元发展

为了切实提高心理学科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推行“联片教研、网上教研、校本教研”三位一体的教研模式,使教研活动在宏观指导下,实现虚实结合、城乡融合和内外联合。具体有三点。

(1)通过联片教研,建立教师团队合作发展机制

我们以市直学校的心理学科骨干教师为核心,并让他们与周边农村学校的心理学科教师组成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通过组织送课下乡、请课进校、现场观摩和专题研讨等形式,充分发挥心理学科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以促进城乡学校的沟通与交流,从而实现“优化一个,带动一片”的教研机制。

(2)通过网上教研,夯实教师团队合作发展的基础

向广大一线心理学科教师开通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建立“阳光大本营”心理学科教师群,开放心理学科名师成长工作室,并利用这些网络系统开展多种形式的网上教研活动。

(3)通过校本教研,扎实教师团队发展文化

校本教研最大的优势是以校为本,因地制宜,因需而研,并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基于此,着重在教研主题和内容上进行宏观调控。如今,心理学科教师队伍中已有160多位骨干教师考取了国家二级或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专职的心理学科教师中有多位教师获得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和名师等称号;四个专业成长共同体被评为市级名课程团队;在兼职的心理学科教师中,大多数都成为学科骨干、名班主任,所教学科和所带班级的成绩均非常突出。总之,学科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不仅促进教师个体的专业化发展,更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专业素养。

优质课、课程资源和课题研究成果等在各级评选中均取得喜人成绩。2012年9月,全省区域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场会暨学习心理辅导专题研讨会在我市隆重召开,我们的工作得到了学校、社会和家长的普遍认可。这些成绩,对一个新兴的学科来说非常不易,当然,也正是这来之不易的成绩,激励着更多的心理学科教师由被动成长变为主动发展。

篇3

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系统继续教育项目

颁发国际沟通分析协会(ITAA)证书

颁发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系统学分证书

【导师介绍】

托马斯・欧嘉瑞博士(Thomas Ohlsson),国际沟通分析大师。

托马斯博士是瑞典资深心理学家,具ITAA认证的国际沟通分析治疗师(CTA), 国际沟通分析督导教师(TSTA)资格,瑞典伦德大学应用心理博士;具有心理治疗师执照,临床心理学专家。

托马斯博士从事TA的研究与传授已有四十多年的时间。自1975年起在欧洲许多国家和亚洲、台湾等地做有关TA课程的讲授和培训,对人际沟通分析有着深入的研究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代表著作有《人际沟通分析-TA的理论与实务》《人际沟通分析学》。

【什么是TA】

TA是沟通分析理论(Transactional Analysis)的缩写,由美国心理学家埃瑞克・伯恩(Eric Berne)于20世纪60年代创立。TA自创立至今,已被全世界65个国家吸收并广泛应用于心理治疗和咨询、个人成长、团体辅导、企业培训与学校教育。

【培训对象】

心理教师、心理咨询师、医生、教师、企业管理者、企业管理咨询师、人力资源师、培训师、企业教练、社会工作者,心理学爱好者,有自我成长需求者等。

【培训模式及证书】

课程分为四期,每期课程结束后会颁发国际TA协会、中国TA协会认可的官方证书。参加全部四期课程并通过考试的学员可获得国际TA协会认可的由瑞典马尔莫治疗中心和中国TA协会联合颁发的“中国TA应用顾问”证书,并获得中国心理学会继续教育学分。

【课程设置】

整个课程分为四期,每期四天,共计16天。

TA101:TA沟通分析学入门基础课程,TA理论介绍部分严格遵照国际TA协会(ITAA)/欧洲TA协会(EATA)标准,讲授自我状态、沟通形式、心理游戏、扭曲和脚本等基础理论概念及在咨询等应用中如何使用契约、你好我也好的心理定位、个人TA应用等。

【培训时间及地点】

2014年6月7日~ 6月10日,哈尔滨

【授课语言】

英文授课,中文翻译

【学习费用】

本期课程可试听一天,但不享受优惠政策。

单期报名:4800元/人,凭此杂志缴费3800元/人;

四期连报: 17200元/人,凭此杂志一次性缴费优惠价格为14800元/人。2014年5月25日以后报名恢复原价格,不再享受优惠政策。

以上学费为未税价格,含资料费、翻译费、场地费、茶点费、认证费(不含中国心理学会的学分费用,每15学时为一个学分,费用10元,需学员自付)。不含住宿费。

【报名方法】

咨询电话:18004512715 史老师;13801187621 陈老师

报名咨询邮箱:

篇4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 “双师型” 教师

【Abstract】Against to the present conditions and difficulties for the study of the students of applied psychology major and the need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 this thesis suggests training of double-professionally-titled teachers who follow the principles of combining practice with theory in Applied Psychology Major .It also probes into some correspornding training plans and guarantee terms .

【Key Words】applied psychology; double-professional-titled teacher

1 应用心理学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及其内涵

近十年来,应用心理学专业在我国多所高校包括不少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得到迅速发展,然而有调查显示,该专业学生认为本专业存在课程设置欠合理、理论联系实践少、实验少、教学手段较单一等不足[1]。我们最近对207名在校学生的专题调研中也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一些突出矛盾与困扰,其中包括对教师教学责任心较认同与教师专业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有待增强之间的矛盾。

目前一些地方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教师主要有:一是有心理学背景的教师;二是有教育学背景的教师;三是有社会学、社会工作、思想政治等相关学科背景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大都来自应届硕士毕业生,缺乏具有一线工作经历、实践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和专业教学带头人。总体而言,高学历心理学背景、跨学科背景、实践经验丰富的心理学专业教师力量相对缺乏,这会影响学科的形成和发展,也会影响教师教学中对学生学科思想的渗透。教师难以把心理学专业知识与实际应用有效结合起来,学生也无法感受到应用心理学专业的特色。特别是,要求专职教师在掌握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还要了解和熟练掌握计算机和高等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相关应用性知识和技能,加强自身实践能力的提高,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

人们迄今已经就“双师型”教师的含义和标准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2]。简单而言,所谓“双师型”教师,就是指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及一定的科研能力,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双师型”教师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的作用目前已经受到重视。人们指出,不只是高职高专教育需要“双师型”教师,普通本科教育也需要“双师型”教师,这种需求来自于普通本科高校办学理念的高速与变革、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迈向大众化的发展趋势,学生对应用型学科,专业以及技能的求知欲[3]。总之,尽快培养一部分高学历心理学背景、跨学科跨专业、实践经验丰富的的教师,这是促进应用心理学专业发展水平提高的关键。

2 应用心理学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措施

(1)创造条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

专业教师要积极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在指导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实训教学中,尽量结合实际,加强实践锻炼。在建设专业实践场所(心理学实验室、实训中心)中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同时,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对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师的需要,可以安排在职专业教师到学校、医院、企事业单位参加有关专业实践训练。特别是缺乏专业实践经验的新教师,应到相关实践教学基地见习一年以上,其他教师则应要求每年参加一次带队见习或实习工作,或利用假期、课余实践开展专业社会调查、面向社会进行心理学服务工作、从事学校心理健康咨询、企业人力资源测评与培训工作等,避免因脱离实践时间较长,使双师素质难以有效提高。

(2)加强对教师的在职培养与进修学习培训。

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实习、毕业设计时要和社会需要接轨,尽可能做到结合社会生活的实际,同时采集心理学应用研究的数据与研究成果融入实践教学;通过学校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建设与改造,锻炼教师的研发能力。同时,重视培训内容和方式,多方面了解有关培训信息,如心理学专业国家级精品课程培训、心理咨询技能培训等,及时推出有吸引力的培训项目,联合专业心理学机构和心理学学术团体,开通有效渠道,形成一定的联系机制,促使地方院校心理学教师参加各种进修、学习;同时,找准师资培训的突破口,将教师培养和专业办学要求结合起来,避免培训与专业教学实际相脱离的现象。通过培训和进修,要求专任教师努力获得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以上证书。

(3)试行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导师制”。

即开展“师徒结对”活动,教师之间结成对子或安排“导师小组”,由理论与实践经验较丰富的中老年教师指导青年教师,通过互相听课、示范教学等方式共同研讨教育教学,促进交流,加快青年教师的进步与成长。

(4)广泛开展教研活动。

如定期开展观摩课活动,提高教师教学相长的能力和水平;定期开展教学改革专项研究活动,教研室定期研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组织教师参与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考核标准的制订及课程开发与教材编写;定期进行集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工具及相关软件如Flash、SPSS、心理学应用软件、实验教学软件的运用培训,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等。

(5)建立兼职教师队伍,补充在职“双师型”教师的不足。

积极引进相关高校、事业单位、社会心理咨询机构中有丰富心理学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心理学专业人员来校做兼职教师,他们可以给我们带来应用心理学第一线的工作理念、专业技术、专业发展趋势及社会对心理学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他们在和学校教师共同进行教学活动与教学研讨中,可以促进专业教师向“双师型”发展。在心理学应用迅猛发展的今天,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可以有效适应人才培养和专业变化的要求,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建设任务。

3 应用心理学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保障机制

我们按照学校教师队伍培养机制的精神,从用人机制、投入机制、物质保障机制改革入手,建立了本专业“双师型”教师成长的保障机制,为“双师型”教师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1)强化用人制度和激励机制。

要把“双师型”师资建设纳入专业建设总体规划,建立继续教育的培训制度,根据教师的年龄、学历、经历制定出具体的培训计划,同时建立“双师型”教师评价考核体系,将教师的实践工作经历,相关行业权威认定证书,及在校内外主持参与相关实践项目建设和科学研究结合起来,明确“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我校新一轮人事制度改革从2009年开始,以此为契机,我们拓展“双师型”教师的选用与培养渠道,强化教师激励机制:一是在待遇上坚持向“双师型”教师倾斜;二是同等条件下,优先评职晋级,评先选优;三是给予有利条件,依托一批高质量的实践教学基地和湖南师大等校外学习资源,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到实践基地或校外接受相关培训。

(2)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校外基地。

目前,我们为了保证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效果,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层次合理的实践教学基地梯队。如以心理健康教育方向的实践而言,可以适应面向针对不同层次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群体进行心理健康服务的教学实践:一是针对普通心理需求的群体(如普通学校);二是针对一般问题行为群体(如青少年成长特训学校);三是针对严重问题行为群体(如劳教所);四是针对心理障碍与精神疾病群体(如康复医院)。这些基地也为强化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3)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校内基地。

在校内,我们建立了心理学实验室、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实验室、团体心理训练室、计算机辅助心理学实验室等实验实训场所,配备了较齐全,较先进的实验实训设施设备,为专业教师提供了较好的教学实践与研究平台;我们还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将收集到的相关专业信息或教育教学信息上传至系部网站或心理学精品课程网站,提供给教师强化实践学习。

(4)加大教师队伍建设经费投入力度。

要努力从各方筹集资金,建立教师培训专项基金,保证专业教师参与社会实践,进修培训的时间和经费。2009年,我系应用心理学专业获得立项成为学校在建“特色专业”,这方面经费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如该年度有10余人次教师参加了国家精品课程“实验心理学”课程培训、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咨询专业技能培训等各种形式的进修、培训与学术会议交流。

(5)教师应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成为“双师型”教师。

教师的自我努力是成为“双师型”教师内部动力和保障。目前我们在职专业教师通过努力,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支既能从事心理学专业教学与科研,又能亲自参与各种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我们现有6位教师拥有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证书,有多位教师面向校内外开展了讲座、心理咨询与辅导等多种形式的社会服务。其中有教师如陈杰副教授在学院和社会上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于2009年获得湖南省优秀教师荣誉。教师在学科专业建设、教改与科研方面也注重突出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取向,有较丰富的相关教学与科研成果。这些成果紧紧围绕当代应用心理学的重要专业方向之一——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为专业办学提供了较为强有力的学科专业保障。教师队伍在服务社会、服务学生方面面向广泛,社会效益显著。

参考文献

[1] 秦素琼等.我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查研究(A).李其维主编.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中国上海.

篇5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开设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单位有两百三十家,其中,安徽省有20多家(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2013贵阳会议),心理学的人才培养呈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但从社会需求与对人才的质量期望来看,目前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单位所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其中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足是较为突出的问题。(韦洪涛,2014)

针对苏州地区三所高校心理学专业学生的调查表明,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教学能力、专业能力等相对比较薄弱[1]。而实践能力的不足也加剧了学生在就业上的不利[2](周永红,2014)。另据一项对国内心理学培养单位的调查表明,“缺乏实践, 缺乏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是当前心理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3]。因此,加强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是提高当前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急迫需求。国内一些培养单位已经做了积极的实践和探索,并表现出一些共同的特点。例如,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上,各个院校都强调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应该是在培养专业能力的基础上,要加强职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4]。

我系在摸索人才培养实践的过程中,一方面积极吸收兄弟院校的有益经验,另外一方面也在探索一条适合我校应用心理学人才培养特征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1 安徽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在实践能力培养上的工作

安徽作为中部地区传统的农业大省,心理学起步较晚,最早源于师范内高校,所以,心理学专业一般偏重于教育心理学方向。安徽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2003年建立,2007年第一届本科毕业生。安徽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从建立之初,就带有自身的特点。第一,应用性特点明显。作为安徽省唯一的一所地方综合性大学开办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它的应用性特点非常明显[5]。从就业口径来看,它主要以公司、企事业单位、司法系统等作为就业方向,它的应用性集中在人力资源、人事测评、教育培训等方面。第二,起点高,定位高。在“211”工程建设与支持下,安徽大学心理学专业在人才培养上一直坚持立足高标准,严要求,高质量的原则,在生源质量、师资配备、实验室建设上一直紧跟国内外学科发展的步伐,并着力探索符合地方高校特点的有特色的应用心理学建设之路。尽管如此,我们专业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例如,传统的开设师范类心理学专业的院校,其就业口径近些年已经饱和,也参与综合性用人市场的竞争,这也对我们系学生就业带来一定的冲击。因此,如何在人才培养上办出自己的特色,成为这个专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为此,本科教学工作一直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以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为突破口,加大实践课的比重,优化实践课程体系,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从而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具体做法是: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方案是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部分,方案以细分的实践能力为基础,分年级、分教师明确专业实践技能的方法、途径、具体要求;每个年级都有自己的一套独立的实践能力培养方案;每年都会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以及用人单位的反馈情况修订一次。下面将介绍我系在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上的一些具体的工作。

1.1 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教学体系

安徽大学的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包括教学演示型体系,专业技能型体系,研究创新型体系。这一实践体系贯穿于大学四年,它既包含了从基础操作能力到应用实践、科研实践,兼顾实践能力等多个方面。各个教学体系之间既相互联系,又各有所侧重。满足人才就业择业的多元化需求。

1.1.1 教学演示型实践培养体系

主要以心理学本科实验教学平台为依托,包括,演示型心理学实验教学平台和心理与人事测评教学实践平台。心理学是一门实证科学,实验操作这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为此,在各类专业核心课程中增加实践课时的比重。例如,认知与实验心理学实验课,心理统计与SPSS实验课等课程按照课程开设学年建立起相应的实践教学计划。

1.1.2 专业技能型实践培养体系

形式多样,主要以参加校内外实践活动为主。具体内容有心理测量与人事测评技能,亲子教育领域以及心理咨询技能实践课程环节,侧重于心理学的各种实务技能在公司企业、学校,司法系统等实践单位的运用。近年来,我们陆续与学校、监狱系统、公司企业展开合作,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的多元化实习需求提供平台。分年级来看,低年级学生主要以校内实践为主,例如,心理科普活动,心理情景剧表演,心理咨询课程相关实践;也可以开展参观心理与教育咨询公司,临床心理卫生中心,中小学心理咨询中心等活动。这类活动定位为增加学生对应用心理学应用性的感性认识。中高年级则以校外进入各类实践基地的实习为主,例如,专业心理咨询公司,公司人力资源部门实习,学校教育实习,监狱司法机构等各类机构。这类实习定位为提高学生了解社会,增加专业技能。

1.1.3 研究创新型实践培养体系:定位为增强学生科研动手能力

以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为科研训练基地,教师科研项目为科研平台,以专门的研究型课程为科研训练的支撑。近年来,本系心理学教师积极参与、组织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申报国家、省级以及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以及挑战杯竞赛。由于组织有力,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先后获得国家挑战杯特等奖一项,一等奖两项,其它奖项若干,国家级、省级创新项目若干,成果丰硕[6-8]。同时,为给学生的科研实践建立一个良好的平台。我们争取中央财政和各级财政经费,增加实验室建设,包括本科教学实践课程,科研训练实验仪器建设。建成了本科教学的基础演示平台(包括基础实验与认知心理学实验室,心理测量与评价教学实验室),还陆续建成了儿童心理与行为分析实验室(包括,儿童行为观察室,行为分析软件平台),认知与行为基础实验室;脑电与眼动实验室。目前这些实验设备已经在学生的实践中发挥了作用。此外,为了培养学生在科研素养上的国际视野,我们的实践课程中专门开设了专门的研究型学习小组,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专业文献的阅读与报告环节。通过这些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参加项目科研的过程中提升科研素养,为进一步深造奠定扎实的基础。

1.2 实践教学模式的配套支撑体系

1.2.1 心理学实践专业师资与教学方法的构建

教师队伍是专业实践教学的主干力量,决定着实践教学的成效。近些年,我系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力优化实践教学团队,通过引进心理学博士和培养年轻骨干教师,着力打造几个教学团队,如心理与教育咨询教学团队、人事测评与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团队、认知与实验心理三个教学团队。同时也会定期组织团队成员外出参加专业技能培训,例如,短期访学与进修、心理学软件的操作培训课程,心理咨询的工作坊,青年教师的社会实践等形式,提升专业技能,增加我系与兄弟院校以及社会实践机构之间的交流,提升我系在人才培养上的质量。

在教学方法上,每学期有定期的其中教学检查,围绕着课程内容,组织专家教授对授课教师的课堂内容进行听课,或者是座谈会,听取专家教授以及学生代表对实践教学方法的意见与建议,探索最适合某一课程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课程组织形式。在教学方法上积极贯彻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观念,根据不同领域内容灵活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包括案例教学法、课堂讨论、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优化调整,加大实践实用性的教学内容。

1.2.2 心理学专业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的改变

考虑到实践教学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因此,其考核方式也会有所区别。为此,我们在实践教学环节,制定一套可操作性的专业技能考核标准,包括实践课程的教师需要有教学大纲、实施方案以及考核评价方案。其中,对实践环节中学生的设计作品、课程作业、科研论文,同样要求有细化的评分考核,从而确保实践培养的质量。

篇6

对于心理学专业,教育部在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上都有规定。但是,这种规定是宏观和笼统的,并且是“整齐划一”的,具体到各高校,必须将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转化为清晰、具体的行动指向。专业培养目标的模糊、人才培养规格的不明确,必然导致人才培养的盲目和低效。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需要分析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审视自身的优势与特色,研判同类高校的发展方略。作为新建本科院校,成都师范学院属于应用型本科,其基本特征包括:价值取向体现行业性(定“性”在行业);设置目标体现应用性(定“向”在应用);课程设置体现复合性(定“格”在复合)。基于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结合学院实际,成都师范学院的心理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的行业面向及其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做如下定位。第一,作为学院的重点专业和优势专业,心理学专业必须体现学院的办学定位和特色,突出师范性。

成都师范学院在学科方向上定位于建成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基地。为此,心理学专业主要面向的行业是中小学教育,紧紧围绕四川省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需要,培养出能够从事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学生心理辅导、学校心理咨询等工作的专业人员。第二,处理好师范性与非师范性的关系,为毕业后不想、不能从事学校教育的学生服务。我国本科教育属于专业性教育,总是围绕着特定的行业需求在办学。但是,不能不看到,劳动力市场变化越来越快,高等教育“用昨天的知识教今天的学生去做明天的事情”,“昨天的知识”和“明天的事情”之间存在很大差异,不可能所有的师范类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都能从事学校教育工作,总有一部分学生毕业后不想也不能到中小学工作,最终要进入学校以外的单位。为了让学生“在成都师范学院的这段生活成为人生有价值的旅程”,我们在行业面向时还定位于企业和机关单位,培养学生从事社区心理服务、社会心理咨询与培训、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心理测评等工作。第三,处理好就业与升学的关系。在当代社会,学生的学习已经成为终身的事情,现代学校教育应该构建纵横交错的立交桥,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搭建平台。心理学专业本科毕业后,总有一部分学生要准备进一步攻读硕士学位,这也是我们增强办学品质的重要内容。为此,本专业还定位于为学生在心理学科及其他相关学科领域继续深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心理学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

心理学是实验科学,实验教学在心理学教育中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基础。通过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心理现象,具体地理解心理学理论,更好地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成为一个专业的心理工作者。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必须首先构建实验教学体系,为此,我们应该着力做好如下方面的工作。第一,确定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的目标体系。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不是单个实验项目的随意组合,也不是对理论教学的简单辅助,而是自成体系的人才培养系统。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有利于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养成。心理学实验有多种类型,不同实验有不同的目标指向:演示性实验、验证性实验的目标在于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便于学生透彻地掌握理论知识;操作性实验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熟练操作的技能和动手能力;设计性实验的目标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实验设计的原理、实验的方法,增强实验设计的能力。心理学专业实验必须要立足于学生未来的多元发展方向,在不同类型的实验之间建立一个合理的结构。第二,建立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的课程体系。

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应该有独立的课程体系,既需要“实验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开设,也需要在“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及“发展心理学”等学科中辅助理论教学开设实验课程。当前,在理论课和实验课的关系上,我们需要增加实验课的学时,优化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衔接。为了避免不同学科之间的实验项目出现交叉、重复,增强实验课程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有必要在教研室的基础上组建心理学教学团队。团队负责人需要从专业的整体框架入手,设计心理学专业实验的层级体系,在各学科、各教师之间设计好分工与合作的关系。专任教师之间应该加强沟通与协调,在完整把握心理学专业实验体系的基础上,明确自己负责的实验所处的地位及其与其他实验之间的内在关系。第三,增强实验教学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学生发展的基础和需求既有共同的一面,也有差异的一面。心理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在满足学生的共同需要的基础上,还必须增强选择性,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针对不同对象的基础和需要做到分层、分类、有针对性的实施。实验项目分必做项目和选做项目,必做项目主要在课内完成,教师现场演示、指导与答疑;选做项目主要通过课外开放教学来完成,教师网上指导与答疑。对于准备考研的学生,可以开设一些学科前沿的实验,如以选修课程的形式开设“实验设计”、“脑电技术与实验”课程。第四,仪器操作实验与计算机实验相结合。传统心理学实验靠仪器操作完成。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心理学专业中的不少实验项目都可以通过计算机来实现。计算机辅助实验教学,可以对实验过程进行严格和有效的控制,提高实验结果的精确性、可靠性。这样的实验具有可视性、交互性、灵活性、多样性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传统实验教学的不足。为此,我们要加速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但是,计算机化的只能替代部分的实验教学仪器,一些心理学实验(如颜色知觉、空间知觉等)仍然无法通过计算机实现,因此计算机实验必须同时结合仪器实验教学。

三、心理学专业的实训体系

实践技能是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的重要“筹码”,也是成都师范学院心理学专业本科教学的生命线。实训是一种以培养学生操作实践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方式。当前,成都师范学院心理学专业实训体系的构建需要做好如下工作。第一,教师基本技能实训的课程化。2008年,四川省教育厅批准在成都师范学院成立“四川省中小学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基地”,随后,学院成立了“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整体负责全校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在学院的统一安排下,心理学专业教师基本技能训练纳入了教师技能课程教学计划:在必修课中开设教育教学口语、三字一画,共计4学分;在选修课中开设教学设计技能、运动组织技能、教育教学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教师肢体语言技能、职业道德教育技能,共计6学分。第二,专业基本技能实训的项目化。“对于本科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来讲,心理学实践技能是其关键素质”。心理学中的专业基本技能的训练有必要借助特定的项目推进。一方面,要在大学生科技活动、大学生协会活动中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如组织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测评等专业实训活动;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自发地组织相应的专业实践活动。为了更好地推进心理学专业基本技能实训工作的开展,有必要使课堂、实训场所、工作环境相结合,学生、教师、专业技术人员相结合,教学、科研、心理工作项目相结合。第三,以赛促学,以赛代训。在教师基本技能和心理学专业技能的训练中,比赛是重要的载体和抓手。比赛可以给学生提供具体的训练方向和目标,可以提供持久的动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当前,成都师范学院组织的教师基本技能比赛相对较多,“以赛促学,以赛促练”逐步显露成效。相比而言,心理学专业技能的竞赛却开展得很少,远没有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练”的程度。专业技能的训练很难借助学校的力量推进,必须在教育系内部通过管理的创新,创造更多的竞赛项目。第四,增强心理学实验教学中心的实训功能。成都师范学院的心理学专业以心理学实验教学中心为依托。该中心分为心理学模拟实验室、基础心理学实验室、心理咨询与测评实验室、教育与社会心理学实验室四大功能区。目前,在人才培养中,基础心理学实验室的育人功能发挥相对充分,与心理学专业技能训练联系得更为紧密的心理咨询与测评实验室、教育与社会心理学实验室的育人功能发挥还有待增强。

四、心理学专业的见习、实习体系

心理学专业实践能力的形成很难通过单一的理论学习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之间需要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见习、实习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成都师范学院心理学专业的见习、实习体系构建,需要着力做好如下方面的工作。第一,将见习、实习纳入专业培养体系。专业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需要足够的实践体验作为基础。见习、实习是实践体验的重要形式,其过程是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发展专业实践能力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工作的情景、对象、任务和要求,基于问题情境反思所学理论,进一步明确努力的方向和行动的阶梯。传统心理学专业教育缺少见习环节,实习也定位于巩固专业思想、应用理论和检验理论,一次性安排在即将毕业之时,且时间较短。心理学专业实践能力发展所需要的实践体验,应该是长期的、多次的和分散的。为了增强心理学专业教学体系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必须将见习、实习切实纳入专业培养体系,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第二,加强组织与领导,确保见习、实习的有序、有效开展。当前,我们的见习和实习工作还存在不少遗漏。见习工作尽管有了一定基础,但在量上还远远不够,且不稳定。实习都属于分散式实习,由于缺乏必要的组织、安排和监管,不少实习都处于“放羊”的状态,学生最终或者没有真正实习,或者在与专业学习相关不大的工作岗位中实习。由此,学生的专业学习出现了重大的缺失。当前,构建心理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必须使教育见习、毕业实习有序、有效进行。为此必须加强组织与领导,将见习、实习工作制度化、常规化,使其真正成为人才培养的一个环节。第三,加强专业指导与引领。在心理学专业实践能力的发展中,实践体验是必要而不充分的。实践体验要现实地发挥作用,必须有准备、有反思、有总结。同时,这种准备、反思、总结,不应该建立在学生自发努力的基础上,也不应该局限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其中应该有专业的指导与引领,缺乏专业指导与引领的见习和实习很容易流于形式。心理学专业的见习有必要做到:在开始前,专门组织培训会,由带队指导老师提出相应的要求;见习结束后,每一个学生都需要提交书面的反思与总结,带队指导老师组织讨论点评。心理学专业的实习有必要做到:在实习前,由教学系主任、辅导员或班导师负责,做好动员与要求工作,让学生行动有方向;在实习过程中,有反思、交流,学生需要完成相应的日记、周记;实习结束后有讨论,在实习学校组织由实习生、指导教师的座谈会,回校后,组织低年级学生、实习生、辅导员、教学系主任的座谈会。

五、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的保障体系

篇7

关键词:高师 公共心理学 心理健康教育 渗透

公共心理学是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核心课程之一,在培养未来教师的职业素养、从教技能和心育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但是诸如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单调、严重脱离教育和生活实际等问题,始终是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的难点,经过多年的思考与实践,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在此谈几点体会。[1]

一、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重要性

1.提升未来教师职业能力的需要

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小学教师,不仅要具备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还必须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但长期以来,教师教育专业一直比较注重专业知识技能和心理学之教学应用的培养,忽视了师范生心理健康教育素养和能力的培养,不少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模糊,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理解不准确,更谈不上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技术和方法。走进基础教育后,面对学生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这些教师束手无策,不知如何是好,更谈不上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及进行必要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如此普遍现实不能不引起我们对高师公共心理学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反思。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不仅仅是专职心理辅导员的职责,也应是每位任课教师的责任,任课教师还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有学者就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将成为每一个教师必备的职业能力,缺乏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教师不是合格的教师。[2]

2.适应基础教育实际的需要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我国社会改革的全面深入,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民众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趋向多元化,这对处于未成熟期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构成了极大威胁。然而,长期以来,高师公共心理学的教学注重于心理学应用于学科教学,并不关注和解决中小学学生在学习和发展中遇到的心理问题,以致实际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在我校往届毕业生的座谈会上,许多师范毕业生提出曾学过的心理学课很难在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中排上用场。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公共心理学教学严重脱离中小学教育实际所致。为此,公共心理学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让师范生掌握适应社会生活、悦纳自我、发挥潜能的技术方法,知晓如何引导中小学学生有效解决学习、生活、交往等方面的心理问题,从而促进心理学教学对接基础教育实际,提高心理学教学的实效性。[3]

3.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处在青年中期的大学生,在社会适应、人格和事业发展方面最易产生心理困扰。虽身体上已经成熟,大学生在心理上并不完全成熟,对复杂的社会生活还缺乏完全适应的能力,心理韧性和抗挫力相对较差。一旦生活突变或遭遇挫折,心理的弱点便暴露无遗,表现出这样那样的心理困扰和障碍。如,一些学生因体相不佳、社交困难等感到苦恼和焦虑,不敢面对现实,陷入自卑和偏激而难以自拔。为此,许多大学生十分希望公共心理学课能在个人学习、工作、生活中有所帮助,为心理素质自我提升、心理健康自我调适等方面提供更多适用的知识。然而,以普通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为主干,添以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卫生学部分内容的公共心理学内容体系,未能有效地解决学生在发展中遭遇的各种心理问题。因此, 在公共心理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既能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也能为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注入活力。[4]

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重在理念和方法

1.准确定位,目标融合

许多研究表明,当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薄弱主要表现在自控弱、社交困难、情绪易波动、适应能力差等方面。为此,公共心理学教学必须树立全面的心理素质教育观,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公共心理学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善学善教、育心育人的未来教师,带有一种理想色彩。心理健康教育目的不是强迫学生达到某种理想境界,而是视学生为社会现实中的活体,以普通人的眼光看待他们的心理和行为表现,让他们全面、现实地认识真实自我,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现实。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要融合两种目标,使之既符合教育目的,又贴近社会生活,服务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5]

2.案例教学,体验为主

心理健康教育致力于培养大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以及助人与自助的能力,其教学必须兼具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倘若学生只会记忆一些抽象的心理健康概念,完全偏离了教育初衷。为此,心理健康教育不应沿用传统讲授法,而应采用以典型案例研讨为主的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以案论理,以理解惑,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交流,可以领悟相关心理健康知识,掌握相关技术和方法,提高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现实心理问题的能力。长此以往,课堂将活起来,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心理健康教育还应积极探索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体验式教学,将心理学知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公共心理学课程环境进行有机融合,通过“导入创设情境亲身体验交流分享内化应用”五阶段体验程式,协助学生获得充分的体验和深刻的感悟,促进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幸福生活。

3.创新模式,三助为体

心理健康教育应将学生、团体和教师的力量融入教学过程,构建学生自助、朋辈互助和教师帮助的“三助”教学模式。

自助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主体通过各种方式,满足自身的心理需要,促进心理发展,维护心理健康的活动。其价值在于,可以充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具体的途径和形式有:自助式心理探究、自助式心理训练、自助式心理辅导、自助式心理激励等。实践证明,自助式心理健康教育适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践效果良好。[2]

朋辈心理互助是指大学生相互给予开导、安慰、鼓励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类似于心理咨询功能的帮助活动,促进互助者心理素质向积极方向发展。青年大学生喜欢向同龄人敞开心扉、倾诉心声,因此,朋辈互助能使助人者与受助者保持完全接触,通过专注的倾听,合理的劝导,理智的分析,真诚的安慰,帮助心陷困境的同辈恢复自己的理性和认知能力,缓解过度情绪,重拾自信,恰当应对。同时,助人者也提升了同学友谊质量,提高了心理自我调适能力,从而达到“助人―自助”的良性循环。实践表明,朋辈心理互助是一种实施方便、推广性强、见效快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形式,有利于充分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培养大学生乐于助人的品格,有利于助人自助目标的实现和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3]

师助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指教师为大学生提供课堂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和发展性心理辅导。

课堂心理咨询是指将心理咨询融入课堂教学,是一种受欢迎、实效好的新型教学方法。良好的教学效果基于两个方面:一是在课堂上解答大学生关注的心理问题,可以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二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进行辅导,使学生认识到心理学不仅仅是些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对日常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也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具体操作是,采用无记名的方式,先由大学生梳理自己在学习、生活中感到困扰的心理问题,然后收集、分类这些问题,最后通过三种方式予以辅导。一是对普遍关注的典型性问题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辅导;二是对有一定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心理问题,在课堂上公开解答;三是对个别性的心理问题,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个别咨询与辅导。[4]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的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互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改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进而促进良好社会适应与发展的助人活动。团体心理辅导可为在现实生活中遭遇挫折和心理困扰的成员提供理解、支持的气氛,在这种安全的氛围里,成员会尝试探索与他人相处的方式,学习有效的沟通技巧。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团体心理辅导主要用于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一般由辅导教师引导,重点放在大学生共同关注或可能共同遭遇的心理问题上,常用的方法有讨论、分享、交流和体验等。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通过这种活动方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深化师生互动,促进学生反思,完善学生的心理品质。

发展性心理辅导致力于培养健全人格和开发心理潜能,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帮助不同发展阶段的大学生顺利地完成各自心理发展历程,妥善解决心理危机,促进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目前,多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发展中的问题。过去,此类问题主要是通过心理的成熟来自己解决,但如今,发展性问题在数量上日趋增多,在性质上日趋复杂,仅靠自我成熟的途径已很难加以妥善解决,因此,提供发展性心理辅导已经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向。

三、要加强教材建设和师资培训

近些年,公共心理学教材虽内容有所取舍、体系有所重建,但仍未能适应当前我国学生心理发展和职业成长的需要。为此,组织相关同行对公共心理学的教学内容和体系进行了尝试性建构,形成《教师教育心理学》一书,2012年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在本校2013级、2014级师范专业共3000多名学生中试用,师生普遍反映较好。为进一步提升和完善该教材,要以“高师公共心理学‘理论、实验、咨询三结合’教学模式的实验”为题申报了湖南省高校教学改革项目并获立项资助。在近两年教学实践、课题研讨和基础教育实际调研的基础上,正着手修订《教师教育心理学》,力争在反映教师教育、心理学最新成果的同时,渗透实践性取向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突出教材的时代性、实践性和实效性。整个教材分为基础编、教学编和育人编三编。基础编介绍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教学编和育人编是教材的主要部分。教材主要部分以 “双主线贯穿”的方式组织,教学编以善教善学工作为主线,育人编以育人育心工作为主线。[5]

课程内涵建设说到底是任课教师本身的内涵建设,加强师资培训是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关键。为此,对学校公共心理学任课教师进行了系统性培养和培训,主要从三条途径进行。一是实践培养,即与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合作,任课教师经培训后参与大学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二是科研提升,即在学校层面指定若干心理健康教育课题,作为教学改革项目由公共心理学任课教师承担;三是校校合作,即本校公共心理学教学团队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组团,做学结合、共同研究、分享交流。

参考文献:

[1]樊富珉. 二十一世纪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J]. 大众心理学,2000(4):12- 15.

[2]王希永. 论自助式心理健康教育[J]. 中国教育学刊,2005(2):26-28.

[3]于娜,杜天骄,李艳波. 大学生朋辈心理互助――高校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J]. 西北医学教育,2008(5):990-992.

[4]王瑶. 将心理咨询引进课堂教学实践[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102-104.

[5]唐芳贵. 高师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探索:基于实践性的视角[J].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1):131-134.

篇8

一、心理学的定义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及其对行为之影响的科学。现代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精神与大脑是如何相互影响的,采取实证科学的研究方法,透过实验和观察来检验假设。也指将在各种人类活动场景心理学知识的应用,包括解决个人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心理问题以及各种心理疾病的治疗。

二、人力资源的定义

人力资源管理是通过对人和事的管理,促成人际协调、人事匹配,充分发挥人的潜能,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人的各种工作活动,实现组织目标。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借鉴了很多其他领域的研究成果,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包括:学习理论、系统理论、经济学理论和绩效理论,它还借鉴了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一些基本理论。

三、心理学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

1.心理学与职位分析。职位分析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它在整个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职位分析可以有效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可以获取有关工作方面的信息,诸如工作标识、工作职责、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等一系列内容;二是可以获取有关人员方面的信息,即该工作岗位的任职要求,包括行为举止、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和个性特征等内容。心理学与职位分析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任职要求上。传统任职要求注重个体的知识、经验与技能等素质,未能把有关个体积极心理状态的素质要求纳入其中。基于心理学的职位分析应该尽力挖掘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积极心理状态素质,并予以分级量化。

2.心理学与招募甄选。招募甄选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特别是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能否及时有效地获取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心理学与招募甄选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人员选拔与配置上。传统的招募甄选对员工心理学的处理有两种方式:一是完全没有注意和重视员工的心理资本,在选拔过程中主要关注员工的知识、技能是否符合岗位的要求;二是缺乏有效测量员工心理资本的技术手段或方法。

基于心理学的招募甄选,首先要开发信度和效度均符合要求的心理资本测评量表;其次要对招募人员进行心理资本甄别培训;再次要注意心理资本与岗位的匹配。目前,对于心理资本的测量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自我报告法,即通过编制心理资本测量量表对员工进行施测,例如,路桑斯等编制了一份24 个条目的心理资本测量问卷,并在学术研究领域得到了大量的借鉴。但是,运用到招聘甄选中,这种测量方式可能存在严重的社会赞许效应;二是专家观察法,即请有关专家通过观察员工的日常活动来评价其所具备的心理资本状况;三是效果变量间接测量法,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对员工的效果变量进行施测,由此推测员工的心理资本的状况。另外,实验法也是测量员工心理资本状况的非常好的方法。人才测评专家通过设置合理的实验情景(与真实工作情景一致),让应试者处于情景中,然后观察其行为表现,据此推测员工的心理资本水平。

3.心理学与培训开发。培训开发是人力资源实现增值的重要途径,其最终的目的是要改善员工工作业绩并最终提升企业整体绩效。传统意义上的培训开发关注的是员工短期效益,集中体现在对员工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培训。由于对绩效起关键作用的不是诸如知识技能等门槛素质,而是诸如自信、乐观等员工积极心理状态。因此,传统的培训开发工作经常忙而无效。

基于心理学的培训开发,首先要认识到心理资本是可以通过培训而提高的,但培训开发的效率和效果是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技能的。与一些难以改变的人格特质(如气质)相比,心理资本并非是遗传的,难以改变的,而是可以通过具体措施得以改善和提高的。然而,与知识技能相比,心理资本的培训开发不像前者那样直接和快速,并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往往呈现出培训周期较长,发挥作用缓慢,但影响力度较深的特点。其次要开发具体的心理资本干预措施。心理学的培训开发与一般的知识技能的培训开发是有差异的,不能直接套用后者的具体措施。

4.心理学与绩效管理。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关键环节之一,是由绩效计划、绩效沟通与辅导、绩效评估以及绩效反馈4 部分组成的一个完整的体系。基于心理资本的绩效管理应该有助于保持和提升员工的积极心理状态。

基于以上观点,第一,绩效计划的制定要考虑到员工的积极心理状态。一般而言,设置的工作目标应该是比较具体的,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且可以测量和评价的,使得员工在绩效的起步阶段就树立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乐观。第二,绩效执行阶段,管理者应与员工定期沟通,为员工扫除目标道路上的障碍,从而稳定员工积极的心理状态。第三,绩效评估阶段,管理者对绩效结果的评价首先要确保公平,避免员工负面情绪的出现;其次,要引导员工对绩效结果形成良好的归因,如把成功归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等内因,把不足归于环境和任务等外因,从而激发和保持长期的自信和乐观。第四,绩效结果反馈和应用阶段,要把职业晋升、薪酬和价值分配等与绩效考核结果相挂钩,要使员工清楚认识目前的绩效状况,并帮助其进一步改善提高,从而确保员工的希望不被破灭,工作激情节节高升。

5.心理学与报酬管理。报酬是指员工从企业那里获得的、作为个人贡献回报的、他认为有价值的各种东西,一般可以分为内在报酬(工作本身所获得的心理满足和心理收入)和外在报酬(员工获得各种货币性收入和实物)。基于心理学的报酬管理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进行有效的工作设计,例如工作丰富化和工作扩大化等给员工带来心理满足感,从而塑造员工的心理资本;

(2)增加心理资本作为报酬评价要素。一般而言,报酬要素主要包括工作责任、工作技能、努力程度和工作条件等方面。考虑到心理资本的作用,在确定报酬要素时,也可把心理资本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

三、结束语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国家与国家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竞争的重心表现在人力资源上,而人力资源的竞争又集中体现在心理资本上。因此,如何获取和开发员工的心理资本已是当前社会和企业急需解决的难题。目前,国内关于心理资本的研究还属于起步阶段,对国外观点的介绍和引用较多,理论研究远多于应用研究,甚至概念界定方面还存在诸多争论,至于心理资本的测量、培训和开发更是少有涉足,因此,心理资本的研究还需要更多的理论界和实务界的人员关注和涉足其中,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本研究只是对心理资本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作了初步的探索,提出具有一定启发意义的观点,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仲理峰.心理资本研究述评与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2007(3):482~487

[2]徐 媛.论管理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1674-1145(2009)05-0140-02

[3]王积俭.管理心理学[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

[4]王垒.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夏国新.心理规律在管理中的应用[M].中国城市出版社,1995.

[6]张光泉.人·心理·管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篇9

1.医学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重视不够

生物医学模式统治医学院校时间太长了,根深蒂固,很难动摇。新的医学模式于1976年由恩格尔提出至今已30余年但在医学院校里医学心理学的受重视程度仍旧不高。医学心理学不仅课时少,而且大多数院校都把它作为考查课。医学心理学课程远远达不到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中应有的地位。

在2003年出版的教育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基本要求》中,将医学心理学分类为人文社科行为类课程,其中包括如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行为科学、医学法学、医学史、医学哲学以及文学艺术类课程等,这一安排淡化了这门课的医学和理科特征,也隔断了它与临床实践的联系。目前,大学基本都将医学心理学课作为医学基础课,在本科的大二或专科的大一开设。大多数院校安排36学时,有的五年制本科只安排30学时,比课时最少的《人体寄生虫学》的22学时只多出8学时,这么少的学时,很难使学生对该门课程丰富的内涵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一些专科则只将这门课作为选修课开设,而实用技术类专业如影像、眼视光、检验等专业则均不开设这门课,这意味着有些专科毕业的医学生将完全没有医学心理学知识。

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和医学的结合,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20世纪中期其理论体系已渐趋成熟。它的理论部分和操作部分内容都是非常丰富的,尤其后者(包括综合性医院常见的心理学问题、药物与心理行为、心理诊断技术、各种心理行为治疗、医学心理咨询、心理保健等等)更应让学生认真学习和掌握并应用于临床。

30余课时医学心理学课程,充其量只触及了普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测量与诊断学的皮毛,甚至在某种分支学科方面连皮毛也未触及;学校不重视,学生自然也不重视这些课程,相应学生到了医院也就不大可能积极运用心理学理论与技术来开展工作,其恶果就是“医患关系紧张”心因性疾病、医源性疾病増加,同时也影响了许多生物性疾病的恢复。

1.2 开设时间不合适

许多院校将医学心理学作为基础课,在第一或第二学年讲授,这本身是不科学的,而且给教学带来难度。

医学心理学的理论是在解剖、生理、生化以及临床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例如:脑的活动极其复杂,每一项心理活动都是一个有许多神经组织参与的复杂的功能活动过程。人的知觉、记忆、认知、运用、言语、思维、书写、阅读、计算等都不是孤立的功能,不是有限细胞的直接功能,故而很难机械地定位于一处的脑区,要阐述清楚这些内容就涉及到了许多基础课程。若第一学年开设医学心理学课程,与解剖、生化、生理等基础课同步进行,该课程要承载的内容就太多了。

除理论部分外,医学心理学的操作技术部分也涉及大量的临床技术问题。如各种疾病的心理问题,尤其肿瘤患者的心理问题、器官移植中的心理问题、危重症者的心理问题、手术病人的心理问题等等,都应在有一定的临床知识的基础上去学习,才容易接受。因而,这门课程与临床课程同时开设较为合适。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医学心理学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増进学生对心身医学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将所学的心理诊断、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理论和技术,在学习过程中结合临床过程加以运用。

2.教学改革建议

医学心理学课程应该在精炼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増加反映学科发展的最新内容,拓宽学生视野,加大医学心理学教育与人文社科教育和临床医学教育的结合和融合力度,并着力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1 促进对医学模式转变的影响

病因或促发因素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的疾病很多,几乎涉及到了临床各个学科。有些疾病如传染病等,其病因和促发因素可能与心理社会因素关系不大,但在疾病的整个发病与转归过程中,则可能与心理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如2003年S\RS(非典)流行时,许多住院病人由于心理压力过大而导致了疾病的加重或死亡。北京对进入第一线的医护人员,进行了心理干预及与患者心理沟通的培训工作。专家在培训中建议医生,第一次见到病人要这样说:“我会以我最大的努力,以现有的最好条件,和你一起努力,我们共度难关”还要求医生,一定要注视患者一秒钟以上,得到患者眼神和语言的回应后再转移,注视的同时可以点头或用简短的问候与病人打招呼。抗SRSt,在心理干预、心理沟通方面,专家们总结出了最能对患者产生鼓舞作用的四种表达方式:①轻轻拍肩;②扶肩说话;③向患者伸大拇指;④向患者打V字手势。前两个动作可以拉近和患者的距离,表明医护人员并不害怕他们,而是把它们当作亲人、朋友。向患者伸大拇指,表示患者情况良好,这有利于稳定患者情绪,増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医生要离开病房时,可以向患者打一个V字手势,等患者有表示回应时再转身。有关临床医生在引用以上方法进行心理干预、心理沟通后认为:有92%的患者当医生轻轻地拍打他的背时,产生了非常强烈的正面感受,他们说医生的触摸像一股暖流,一道激光、一束射线,把SRS病毒驱走了。就是光用眼神和大拇指,也有71%的患者当天就増加了食欲。

许多疾病从发病到转归治疗都离不开心理学内容,只强调生物医学而忽视心理一社会因素是不符合目前医学发展规律的。

2.2 重视教学与临床实践的结合

在人们的习惯认识上,医学心理学是一门基础课,主要是在课堂上完成的,轻视它与临床实践的结合。笔者一再强调这门课应与临床课程同时开设,就是强调它与临床实践结合的重要意义。到医院实习的学生,应该是已经学习过了医学心理学这门课程或正在学习,这样学生在与病人接触时,就会时时意识到医学心理学在临床中的重要意义,并时时注意使用有关知识与技术。

心理学技术,归根结底都是要通过语言来进行的(除大部分心理测验外)因此,实习时,应该要求学员重视语言技巧,与病人接触时有意识地发挥语言的治疗作用。如可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分别选用安慰、鼓励、劝说等方式以提高治疗水平。

安慰性语言,可以使病人感到亲切愉快,改善心境。成功的安慰是不容易达到的,学员要通过反复的实践提高自己的语言技巧,以期达到真正的安慰效果。鼓励性语言,实际上是医护人员对病人心理积极一面的支持,对调动病人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非常重要。劝说性语言对医护人员来说更显重要,因为对病人劝说能不能达到目的,是对医护人员心理治疗能力的一个重要检验和评估手段。其次积极的暗示语言的运用,也能显示医护人员心理治疗的技艺水平。好的暗示性语言,可以使病人有意无意地在心理活动中受到良好的刺激,有时还可以起到积极的治疗作用。

还要让学员避免对病人使用伤害性的语言。因为伤害性语言是一种劣性信息,会给病人以伤害刺激,从而通过皮层与内脏相关的机制扰乱内脏与躯体的生理平衡。如果这种刺激过强或持续时间过久,就会加重病情。

通过以上临床实践不仅提高了学员对医学心理学课程的深刻了解,也提高了自己的实习质量,所以说把《医学心理学》果程和临床课程同时开设,并重视这门课程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对学好这门课是有重要意义的。

2.3 医学心理学课程应结合大学生健康成长需要,充实内容

大学生群体不是脱离社会发展环境而孤立存在的,社会中的各种风气,都会在他们身上得到反映。为了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使其在成长过程中实现心理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成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学校需要做许多方面的工作,丰富医学心理学教学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如近几年全国大专院校呈上升趋势的大学生自杀现象,就应该引起重视,并在这门课中给予涉及。大学生自杀给家庭、学校、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相对来说,大学生群体是一个比较理性、素质也比较高的群体。但有研究资料表明,在高校自杀率统计中,大学生高于一般青年重点大学高于一般大学,研究生高于本科生;同时,自杀占到了20至30岁年轻人死亡原因的首位。

虽然大学生自杀的人数相对于大学生整个群体比例较小,但是带给大学生的心理冲击和不良的社会影响却非常巨大。因而应在《医学心理学》课程中増加自杀专章或专节,论述自杀的病因以及预防和干预措施等。

《医学心理学》教学还应配合学校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建立有效的危机干预组织,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改善大学生的社会心理环境等等。这些活动,既丰富了《医学心理学勘教学,相应也有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篇10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理论;精神病;康复指导;健康状态

精神病是一类起因不明、病程漫长、复发率高的精神疾病,表现为心理、情绪及认知等方面异常,影响正常社会活动[1-2]。积极心理学理论是一种吸收了传统主流心理学,绝大多数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的新型心理学领域研究模式,早期有效的心理干预对精神病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3]。2018年1月1日~2019年12月1日,我们对收治的67例精神科住院患者实施积极心理学理论,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同期就诊的134例精神科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病程≤5年,年龄18~65岁者;②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通过;③患者及家属在完全知情下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②智力障碍不能配合调查者;③在1个月内接受过其他心理干预者。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7例。观察组男35例、女32例,年龄20~65(35.65±5.27)岁;疾病种类:精神分裂症16例,双向情感障碍21例,分裂情感障碍13例,偏执性精神病17例;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上13例,初中18例,小学及以下36例。对照组男33例、女34例,年龄18~64(35.57±4.12)岁;疾病种类:精神分裂症18例,双向情感障碍22例,分裂情感障碍11例,偏执性精神病16例;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上11例,初中19例,小学及以下37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如药物护理采用奥氮平与利培酮联合用药,控制患者病情处于稳定期;常规心理干预、常规护理配合定期举行的娱乐活动。

1.2.2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以患者个体素质差异(受教育程度、年龄心态及个人素质)为指导,制订为期8周的个性化护理干预方案,具体措施如下。①成立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小组:小组由10名资深护理专家组成,年龄38~54(44.74±4.73)岁,工作年限(15.34±4.31)年;受教育程度:专科2名,本科6名,硕士研究生及以上2名。进行积极心理学理论培训,团队深入理解积极心理学理论。②深入掌握信息:熟悉患者性格,根据不同情景设计个性化护理方案,培训医护人员学习护理方案,并以角色模拟的方式开展护理方案演练[4]。③一对一交流:消除患者紧张、焦虑情绪,第1~2周以解惑释疑为主,对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表现进行鼓励,缓解焦虑与抑郁心情;第3~4周以共情暗示为主,倾听患者诉说深入了解,因地制宜地引导患者释放压力,同时辅以角色模拟游戏,改善患者认知功能;第5~6周以移情述情为主,疏导患者负性心态,采用鼓励性的语言将患者情绪转移到积极方面,引导学习自己处理日常生活,改善患者生活能力、社交能力;第7~8周以激励怡情为主,激起患者直面生活的勇气,培养患者兴趣爱好,引导制订日后的目标与计划,树立痊愈的信心和提高治疗积极性,激发患者积极情绪与乐观心态,全面改善患者生理、心理与社会健康功能。

1.3评价指标

1.3.1心理状态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5-6]对两组干预前后进行抑郁和焦虑评价,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焦虑与抑郁程度越严重。

1.3.2认知水平

采用标准化精神认知功能成套测验(MC-CB)[7]对两组干预前后智商、逻辑以及认知等方面进行评价,得分越高表示患者认知水平越好。

1.3.3健康状态

采用健康评定评量表(SRHMS)[8]对两组干预前后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社会健康等方面进行评价,得分越高表示患者健康状态越好。

1.3.4康复水平

采用疗效康复评定表(IPROS)[9]对两组干预前后疗效情况、生活能力、社交能力及爱好兴趣进行评价,得分越低表示患者康复水平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干预前后

SDS、SAS评分比较

2.2两组干预前后MCCB评分比较

2.3两组干预前后IPROS评分比较

2.4两组干预前后SRHMS评分比较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