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环境建设设计范文

时间:2023-12-05 17:54: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园环境建设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校园环境建设设计

篇1

关键词:设计; 校园环境; 教育精神; 育人之境; 文化建设

游过苏州园林的人都会有种奇妙的感受,这方寸之间的小天地竟有如此魔力,让人感觉很丰富,自然的山水草木与人文的亭台楼阁交相呼应,变化万千,空间在曲折间延伸、放大,天地之美尽收眼前。人们在这里感受到的已超越了自然的花草树木、山石建筑构成的景色,而是一种境,这个境让人获得精神的愉悦、获得文化的气息,坐在园林里,你会感到中华文化的分子通过那些蜿蜒的小径、透过那百变的窗、趟过那映日荷塘向你飘来,那静立着的白墙青瓦长廊似乎在向你诉说着一个遥远的故事,这就是中国的意境,绝对的中国。你会有想要坐下来读书的愿望,有想要探索古老中国悠悠历史长河的愿望,会感叹这里真好,要是每天都能来这里坐坐,浸泡荷香梅韵该多好,会带给人无限的遐想……这就是苏州园林设计的魅力,它所呈现的精神境界是远远超于景物本身的。透过那精美的雕花木椅、花几,我们可以感受到主人对美的极致的追求,饱满的花纹、圆润的线条体现的是富足、大气,连地面的石子也是那么考究,拼出的图案表达主人祈求吉祥美好的愿望。

我在 2004 年接受四川大学附属小学西区校园文化建设方案设计时,就在想,校园文化建设是什么? 我想一定不是写几句诗文、画几幅画、挂几块牌匾,当然更不会是豪华的装饰材料堆砌的造型。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国家对基础教育建设的力度越来越强,家长们也越来越重视校园环境,我国很多中小学校纷纷着手校园文化建设,但怎样搞,都还弄不太清楚,还处于摸索中。多数学校的做法是做点雕塑、画点壁画,把校园景色做得像花园一样漂亮,建筑很现代、很洋盘。但是,我不认为这就是校园文化建设,充其量是做景色而已。于是我想起了苏州园林。

“校园文化建设”这一概念听起来并不新鲜,但做起来却很费思量。校方的理念是通过校园环境营造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学校的所有活动、所有环境中都能受到文化的熏陶接受到教育,通过环境育人。环境育人是现代教育家倡导的一种教育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尤其强调“在生活中学习”,“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让孩子们走进自然,走进生活,给孩子一片自由的蓝天。

我曾有过几年当中学教师的经历,我认为教育是从人的内心开始,教育是对学生心灵的感化,不是像给电脑输入数据那样简单,所有的一切都需要学生自己消化、吸收,学生心性的成长尤其重要,所以我就想,校园环境对于教育能起什么作用,又如何发挥作用?

首先要明白教育的实质是什么? 传授知识、育人思想、陶冶情操、健人体魄,可以用 9 个字概括: “传知识,炼能力,学做人”。那么校园环境作为教育的硬件环境又怎样体现教育的实质呢? 中国文化自古推崇“境界”,无论是建筑、书法、绘画、文学都讲究“境”的营造,“境”是一种神,一种精神,而非形式。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质就是通过校园环境体现教育的精神。这就不仅仅是一种表面的装饰,不只是景观的设计,而需要在整体规划设计时遵循教育的精神理念,把教育的精神贯穿始终,寓教育精神于环境之中,通过环境的设计体现这种精神。环境有引导人的行为的功能、熏陶人的功能、启迪人的功能、感化人的功能,那么在设计时就要充分考虑这些功能怎样产生作用,用什么形式表达。

然后需要理清校园文化与校园环境的关系,校园文化是一种精神、一种教育手段,具有功能性,文化不是点缀,更不是装饰; 文化教育是一个活动过程,是一种生命行为,不是静态的。而环境是静止的、固定的,但是有了生命的参与,环境就能活起来,草木鱼虫能赋予环境生命的活力,人的参与能使环境具有文化的内涵,拥有精神。所以“参与”就是核心,我把人、动植物、土地、水、空间、建筑作为参与的元素进行组织,让他们动起来。

川大附小有近百年的办学历史,曾培育出无数的伟人和名人,学校一直遵循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精神,重视传统文化,但同时紧随时代步伐,不断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论,推崇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所以校方希望通过校园环境的设计推行他们的文化理念。我想,对这种教育精神的融化就是设计的突破点。

明确了设计思想后,我开始做设计。我以主题空间环境为主营造育人之境,每个空间环境之间又互相贯通,彼此产生联系,组成一个整体的校园文化环境。

从进入校园开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陶行知先生的汉白玉塑像和一段爬满藤草的木刻铭文,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一直是川大附小奉行的办学指导精神,所以首先要让每一位进入校园的人了解他的教育思想。移步大厅,厅里原本有几根大柱,于是我因势利用,设计成几组浮雕柱,每根柱一个主题,分别体现该校的校训: 求真、从善、尚美、学活。爱因斯坦、达尔文、雨果、老子、孔子、李时珍……,他们都微笑着与你交流,诉说他们的故事。我一改他们高高在上的形式,让孩子们可以抚摸他们的脸庞,揪他们的胡子,通过这种形式告诉孩子们他们也是凡人,他们之所以不平凡是因为他们有思想,会思考,其实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不平凡的人。 大厅里靠近鱼池的位置设一架钢琴,无论是老师、学生、家长或者客人都可以在这里随心弹奏乐曲,让音乐的分子飘荡在校园的空气中,滋养每一个人。钢琴上空是一幅梵高的“星空”,让这位艺术天才的杰作去激励每一位热爱艺术创造的人。这个设计的切入点就是营造一种氛围,具有无意识的引导作用,空旷的大厅中间出现一小片闪烁光彩的蓝色星空,星空的下面是一架古典钢琴静静地立着,让人产生想去弹奏的强烈愿望,就像一个充满诱惑的舞台,等着你去表演,只要指尖一动,顿时就会让这个安静的大厅活起来。

大厅的天棚原本是普通矿棉板,与主题柱不协调,但我又不想拆了做什么复杂的造型,于是我把一部分矿棉板取下,用浮雕板替换。这些浮雕板不是装饰性的图案,我把一些人类有代表性的发明创造和一些代表文化图形做成浮雕板,按类别进行组合,形成几个不同的主题区域,与柱子相呼应。孩子们可以躺在大厅的地板上,听着美妙的乐曲,仰望过去的历史文化,猜想着那些古老的故事,幻想着自己的未来世界。大厅边上是鱼池,我把鱼池延伸进大厅里面,铺上玻璃,人就可以站在鱼池上面,可以一览无遗,孩子们可以趴在地上观察小鱼的生活,近距离追踪小鱼、进入它们的世界。室外部分的鱼池上搭了一些木栈道,孩子们可以趴到宽阔的木栈道上逗乌龟,捞蝌蚪、喂小鱼……满足孩子喜欢与自然生物亲密接触的天性,满足他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好奇心。

操场边的花园设计为户外情景教室。这里原本是一片开阔的绿地,学校的校长希望孩子们能在这里尽情嬉戏,还可以读书,所以不希望只是一个花园而已。我想起儿时常与小朋友躺在山坡上草丛里捉蛐蛐、斗草根,绕着池塘抓蜻蜓,爬树,掏鸟窝,坐在竹子上看小人书、聊天,快乐得很。我就想是否也可以给小学生提供这样一个环境,让他们与自然亲密接触,让生命向自然靠近,在自由的活动中获得快乐,使他们的心性自然而健康。有起伏草坪缓坡伸入蜿蜒的浅水池塘,池塘边稀稀落落摆放一些圆石,一块菜地等待他们去种植,一片竹林隔离校外街道的喧嚣,几棵大树挺立在后坡上,一条小路进入一蓬曲折的花架廊下,那是一个安静的读书去处。这条花廊的地面用卵石拼了一些数字和公式,让孩子们去猜、去想; 几十根廊柱上面是孩子们的艺术创造,那是他们用纯真的心绘出的五彩世界,这足够让他们去憧憬和畅想了。

整个情景教室没有故作姿态的痕迹,没有严肃的说教,就是一个能让孩子们开心、放松、尽情释放天性的地方。他们可以在这里打滚儿,可以把心爱的小兔放在这里玩耍,可以在池塘里养自己的小鱼、小乌龟,他们还可以在这里种上一棵自己的树,每天给它浇水。孩童是在玩耍游戏中成长的,在玩耍过程中自然会获得一些课堂教学所不能给予的知识和能力,是对课堂教育的一种有益补充。不仅通过与自然的接触了解一些知识,还在玩耍中学会协作、学会互相帮助,学会解决困难,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坚强。

通过川大附小的校园文化建设的设计,我把学校的教育理念一点一滴地融入到设计的每个细节之中,使每一处的设计都巧妙地体现育人的功能,赋予校园环境实质性的文化内涵,而不仅仅是说教和养眼。人与景是一体的、互动的,没有人的参与和融入,景也就是个自然之物,有了人的参与和融入,景便活了起来,也就有了思想,便成了境。

篇2

关键词:建筑;设计;功能;形式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1-0037-01

一、图书馆周边环境的视觉质量

青岛大学图书馆是校园视觉的焦点,在图书馆周边环境中,百卉广场起到了衬托的作用。

我们的校园需要有景观设计,但在大学校园环境中,应在设计方案中考虑环境的视觉质量。何为景观?景观,是第一眼我们觉得它好看,当从它身边经过的时候,又能倒回来继续观赏它。景观设计必须考虑诸要素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各种关系是否合理、妥当;作为设计者,则应考虑景观的造型、空间及色彩,使人在视觉、听觉、触觉等诸方面都得到享受。因此,环境的视觉质量对一个学校的形象会产生持续的影响。

二、建筑的功能与形式

建筑的本质是功能性的,建筑审美必须与它的功能结合在一起,由居住它、使用它的人来体验和判断建筑有无审美价值。任何一个只强调美学或只强调功能性的建筑师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建筑师。图书馆具备了报告厅、阅览室、借阅室以及自习位等等一系列的功能需要,但在卫生间的设计上存在问题,特别是一楼卫生间。首先是它的位置不当,让一个不熟悉青岛大学的人想在这里找到卫生间并非易事;其次,卫生间内部的设计不合理,由于受图书馆外部造型的制约,其卫生间内部空间狭小且有不能充分利用的V形空间,只设计了两个蹲位,给人带来了不便。可见图书馆的整体造型没有很好的与其内部功能相吻合,没有很好地考虑到内部功能的需要,脱离了建筑设计的人性化。建筑的人性化应考虑建筑使用者的需求以及符合人的尺度,具体表现在考虑建筑的空间尺度、细部等。这里所说的尺度并非尺寸,而是一种对建筑体量的视觉估量和心理感受,它是对一幢建筑最基本的印象。建筑的尺度感把握恰当会给人一种亲切宜人的感受。再次,正对青岛大学校门的图书馆主入口是不开放的,这可能是基于管理方面的考虑,但设计出来的建筑功能如果不加以充分利用,难免会给人一种设计脱离实用的感觉。我们假设主入口是开放的,那么师生穿梭于图书馆主入口的阶梯之中,将给学校增添一份生气与活力。

三、建筑的“和而不同”

(一)建筑的“和而不同”

包豪斯创始人格罗佩斯主张:为机器生产的产品好好设计,提倡简洁、明快、实用及服务于大量生产。其中的包豪斯校舍教师典型的“方盒子”建筑,不可否认的是包豪斯作为特定经济条件下的产物,是为当时的经济服务的。以柯布西耶为例,为解决二战以后的欧洲大量住宅建设问题,柯布西耶开发了一套比例体系――“模度制”,但他本人的设计却不受模度制的制约,模度制只是一个工具,如果模度制让他的设计不好看,他会马上放弃这个工具。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大学校园,尤其是近些年刚发展起来的大学新校区,在规划校舍是,将节约成本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考虑在内,并一味地照搬甚至西化,由此便形成了大学校园建筑的“同”,没有把建筑的艺术性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在青大中心校区中,大多数的建筑仍然是方盒子建筑,建筑应该是艺术作品,建筑的问题不能靠艺术解决,但建筑的问题最终还是要靠艺术解决。虽然图书馆在风格上对这种方盒子建筑有所改进,但在艺术性上做得还不够。

要使建筑在艺术性上有所突破,首先要使建筑“和而不同”可以通过平面及立面造型两个方面来达到要求。

(二)从平面造型看建筑的形式美

建筑的平面形状基本有正方形、矩形、三角形、圆形等,或者是这些形式的跌跤、错位或自由组合,通过对几何体的平面构成可以使建筑形象更加丰富。青大建筑在平面造型上,青大图书馆采用几何形组合,打破了建筑的“和”,突出了艺术性。

(三)从立面造型看建筑的艺术美

立体构成对建筑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如日本建筑师桢文彦设计的Spiral,使建筑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青大图书馆虽没有采用立体构成的形式,但我们可以从设计的基本语言要素:形、色彩、肌理等方面考虑,可通过在建筑的顶部增加简单的几何形体来增强视觉质量,如慎行楼;在肌理表现上,可在立面上采用多种材质,如西院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馆),玻璃与石材的结合产生出了不同的肌理效果,从而使整个建筑看起来更加丰富。

四、结论

在大学校园中,建筑既要突出学院特色,还要从平面造型及立面造型上综合考虑以达到建筑的艺术性。面对校园建筑中的轻形式重功能现象,建筑的功能与形式的结合仍是我们要重点关注的。

篇3

在数字化校园环境中,高校应该抓住信息化教育改革的机遇,创新媒资管理系统建设理念,加强两大平台建设,整合资源,充分发挥数字化时代高校媒资管理系统的影响力。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媒资管理系统;媒体资源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23-0059-04

媒资,媒体资产的简称。这个概念最早应用于广播电视领域。从狭义上讲,主要是指内容资产,即报社、电台、电视台、网站以及通讯社等媒体单位每天生产的大量文字、图片、音视频等新闻业务数据。

媒资管理,顾名思义就是对媒体资源的管理。主要是结合计算机、网络以及多媒体等技术,解决媒体资料的编目检索、存储与等问题。多年来,各高校拍摄并积累了大量关于教学、科研、活动等方面的音视频资料,从长远的角度考虑,这是一笔极其宝贵的教育资源,但很多高校对这些资源的存储和管理都不完善。而如今随着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步伐的加快,建立高校媒资管理系统,不仅可以实现对高校各种类型的媒体资源进行统一编目、管理和控制,还便于后期的检索和共享,方便学校各部门通过网络调用资源,大大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教师工作效率。

媒资管理系统的建设与整合过程其实就是把各种离散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源通过编目、迁移到结构统一、内容丰富的系统之中,而后是内容的采集、分类、分析等管理过程,最后是资源的检索、制作、、下载共享以及宣传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媒体资源的丰富性、广泛性、完整性、时效性,共享性。

由于媒体资源类型的多样性,素材往往又分布在不同的空间和时间段,使得管理系统的建立成为媒资系统建设的关键。而从整个系统架构上看,无论是数据的上传、迁移、输出以及共享,最终都要经过管理系统进行整合和分配,这就彻底改变了目前很多高校只重视媒体资源的数据采集,而轻视管理与应用的局面。

一、系统建设的目标与功能

高校之所以需要建立媒资管理系统,就是要将现有的比较分散的或者没有充分利用的音视频教学或媒体资料进行数字化转换,并采用最为恰当的编码、分类的方式,存储到资源管理系统中,使得这些资料可以长期得以保存,并为使用者提供方便,也可以结合高校新闻网建设为满足学校节目的制作和播出以及对外信息提供重要平台支撑。简而言之,媒资管理系统主要用于新闻类资料的保存、再利用和管理三个方面。

媒资管理系统本身就有一套完整的数据整理归档、检索、上传以及共享的流程。首先,可以解决数据分类问题。比如图片类可以按照拍摄日期加内容命名的形式进行分类,视频类可以根据素材格加时间的形式进行分类,当然,每一种大类下面,也可以进行细分,以便后期检索。其次,有了清晰且操作简单的系统流程后,教师作为媒体资源的开发、完善者和应用者就可以参与到整个系统建设中来,丰富和完善媒体资源库。

当然,因为各个高校数字化校园环境建设程度的不同,对于媒资管理系统建设的重点和规模设定也会有所偏颇,但从整体上来讲,媒资管理系统建设至少要满足以下几个功能:

首先,满足自身需求。作为学校来讲,虽然媒体资料的数量远不及电台、电视台,但也随着自身发展日积月累,从最开始的纸质资料,到后面的磁带资料等,而要将这些规模庞大的资料数字化、网络化,本身就是一项庞大的工程,需要较高的技术支持和硬件配置。

其次,资源优化。可充分借助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网络环境,进行系统的技术升级,尽量减少硬件成本和人力成本,使得资源得到最大的节约和优化。除此之外,还要做到管理流程简约化,检索科学化。

再次,建设标准化。媒资管理平台建设不仅要实现资源整合、管理,还要考虑未来对外宣传和交互应用,没有一个标准和一套成熟的体系,就无法实现数据之间的交换和共享,而标准就牵涉到编目分类标准和压缩传输标准等。

二、系统建设背景及介绍

本文中,之所以将全国广电行业中的“媒资”概念引入至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之中,是因为近年来多数高校均已不同程度的实现了数字化、网络化校园建设,甚至有些高校还配备有自身的信息中心或节目制作中心,负责拍摄制作播出校内新闻、网络课程等。但随着大量素材和节目制作的需求,建设适合学校自身发展的媒资管理系统也显得更为迫切。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结合建构主义理论和教育传播理论的指导思想,首先要实现资源数字化,也就是要在建设中逐步建立起丰富的信息资源,健全各类数据库,并精心设计交互和共享。这就对媒资管理系统建设何种规模、运用何种编目和压缩上传技术等产生了多种影响。

被调查的几个高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硬件和软件建设均有相当程度的发展规模。笔者所在的院校中,目前已经形成了包括教学资源平台、办公信息平台、管理信息平台、图书资源平台、档案信息平台以及科研信息平台在内的云存储平台,而涉及到电教方面所欠缺的就是一个多媒体信息资源平台,也就是所谓的媒资管理平台,该平台的建设将改变现有数据存储和共享方面的诸多不足。

三、系统架构

根据目前高校中媒资发展的现状,结合存在的各种问题,就高校媒资的发展前景看,本文将媒资系统细分为数据输出与共享系统和管理系统两大部分。其中,管理系统是核心。详细结构请参看下图1媒资管理与共享系统组成框图。

在整个媒资系统的架构中主要考虑的因素和要求是:整体造价合理,网络结构优化、管理流程简单、空间扩展方便,并具备在线检索、存储、编目、管理、共享功能;系统构建的技术上要求考虑与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数字网络融合,实现全网办公。

从系统架构图上可以看出流程大致分为四个步骤:数据上载、资料编目、管理、播出与共享。

上载:视音频资料的采集并上传。低码率主要用于浏览和查询,高码率主要用于节目制作。导入主要是指将采集好的素材通过局域网导入至事先分配好的加密网络服务器中,如图2所示。

编目:在上传之后按照资源类别完成编目。支持自定义编目和重复编目。如图3视频资料编目示意。

管理:包含入库、检索等功能。将达到要求的高低码率素材迁移至存储区,实现素材的快速检索和预览。

播出与共享:素材的下载和导出。上传后的素材格式均为常规可以播放的格式,方便下载后直接播出。当然系统也会提供专门的数据转码软件,方便使用者根据需要转换不同格式。

1.存储与管理系统

(1)媒资存储的变革

数字化校园网络环境的产生对媒体资料的存储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媒体资料的存储原则、存储标准到存储空间以及时效性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第一,存储原则从求同到求异。

在高校,负责新闻资料拍摄和采集的机构往往是以行政关系为基础的,各个部门隶属于不同的分支机构,但其纵向联系往往要借助类似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或者宣传部等行政管理部门来实现,形成多块儿分割的管理机制,各自为政,除非牵涉到全校性的重点活动,上级行政部门才会统一整合。而其结果往往是多数资源雷同,形成一个个独立的资源管理体系。

随着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发展,数据存储将逐步实现网络化,这样就使得各个独立的部门之间按照求异的原则,通过网络去交换媒资信息,实现资源存储的差异性和共享性。事实上,媒体资源只有形成科学合理的存储机制,才能充分发挥网络环境下网络资源的优势。

第二,存储内容从静态到动态。

媒体资料的表现形式已不再是先前单纯的照片、印刷型的文稿等,随着数字记录工具的不断更新,以电子形式存储的图片、视频等新媒体已经基本替代了原始的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信息。

因此,数字化校园环境下,各部门的媒体资料存储实际上已经发展为两个部分:一是电子照片、文稿;二是动态化的数字视频。总而言之,经历了从物理到电子,从静态到动态的变革。

第三,存储空间从物理到网络。

尽管硬盘、优盘、光盘等存储载体相对于传统的纸质载体已经很先进、很实用,但随着媒体资料日积月累的积淀,这些存储空间已渐渐不能满足存储需要。而“云存储”的出现似乎让我们看到了希望。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更新硬件、提升网络空间。这就为媒体资料的存储空间从物理存储到网络存储的扩展和转变奠定了基础。从此,不仅存储数量和规模会有所提高,而且也利于联机或者联网检索与共享。

第四,存储方式从离线到在线

数字媒体资源多包含有图像、音频、视频等内容,存储方式也从最初的离线存储等单一方式发展到包括在线、近线、离线在内等多种方式并存的分级存储。传统的离线存储方式多采用光盘或者磁带作为存储载体,其访问速度低,而且存储空间有限,不适合海量信息的存储;另外,磁带和光盘存放时间久了,质量上会有损耗,不利于反复使用。

对于新闻类资源,存储过程中不能只单单考虑容量问题,还要考虑是否有利于管理者对信息进行检索、分类、采集、编辑以及上传和,所以采用什么样的存储方式对媒资管理系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媒资的分类与存储标准

在进行媒资系统建设之前,首先要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对数量众多,种类繁杂的资源进行有效分类的问题,目前,各高校的分类方法不尽相同,既没有统一的分类依据,也没有统一的存储标准,即便是分类,也是按照各自的需求进行,有的只是包含几大类,每一类又包含几个子类别,并没有明确的标准,这就为以后的检索、下载和应用带来很大麻烦。

然而,目前并没有真正适用于高校教育类媒资的分类或编目存储标准,所能参考的相关标准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视频资源格式标准V2.0》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视频资源编目规范(暂行)》。这两个标准对视频的分类和存储格式标准进行了详述,但对图片格式未做说明。每个高校可根据自身需要,借鉴其中与本校媒资管理系统相符合的标准,从而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一个分类体系。

但无论是什么样的一种标准,都要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通用性。视频和图片资源虽来源广泛,但必须采用统一的格式标准存储和上传。常用的图片格式是jpg,视频格式AVI或WMV,这两种格式便于直接进行剪辑或者上传,对图像质量的损耗较低。

其次,开放性。考虑到系统的共享功能,所以,在制定分类和存储标准时,要坚持开放原则,便于下载、浏览、检索,标准规范能够经受住技术和时间的考验。

再次,实用性。根据需求的不同,可将分类细化为保存级、应用级、检索级等。每一类级别下面还可以细分,比如,应用级可以分为用于局域网的,用于教室投影仪和用于互联网等级别。

(3)媒资管理平台设计

以开放型数据管理的方式为特征的媒资管理系统,不仅可以更好地保存和管理这些宝贵的音视频新闻以及教学资源,并可以对现有的数字资料进行再编辑和组合,制作成全新的视频资料,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提高其使用价值。

管理平台的设计根据校内用户需求,至少要满足以下功能:

第一,资源检索和引用。站点的资源可以被其他群内站点引用,具体的引用功能对应于各部门的需求,并可以被检索、被修改。

第二,资源共享。系统中心会为相关部门设置用户登录权限,教师可在填写用户名密码后登录、检索、下载相关数字资源。其中,信息检索功能可按关键字、标题、日期、来源、时间、拍摄时间等信息进行检索。

第三,新闻资源管理。输入标题,内容或者类别等,可对相关新闻信息进行具体的查阅、编辑和分类管理操作。

2.数据输出与共享系统

“共享”即对媒资最大限度地共同利用,通过网络和管理系统实现双向交流,每个部门和教学单位可以根据自身需求从系统资源库中提取所需的资源。媒资管理共享系统主要为用户提供统一检索、浏览、下载功能,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媒体资源共建、共享,以实现不同类型媒体资源的整合以及媒体服务系统与数字资源管理系统的整合。

从媒资管理系统架构图中可以看出,数据输出主要是指制作与、下载与应用。学校各职能部门根据自身需求,可通过该系统下载资源,并重新制作。当然,信息的共享也是双向的,只下载不上传也是不现实的,不利于平台资源内容的扩充,因此,该系统也需要用户“共建”,在对信息检索、下载的同时,进行资源互换、资源共享,既方便自己,又丰富别人。这就要求各职能部门的信息管理员及时将部门的最新资源分类上传至系统中,但这又牵涉到资源的统一调配和分类问题,因此,该系统需要有信息中心或者电教部门分配至少一名专业人员进行系统建设和维护,以保证数据传输通道的畅通。

总而言之,媒资管理系统地内容会随着时间的累积越来越丰富,但如何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的工作需求,并有效利用系统资源借以对学校进行宣传,使系统资源库能够与时俱进,保持生机和活力将是今后我们要考虑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参考文献:

[1]成星.视频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大连理工大学,2007.

[2]倪燕燕.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华东师范大学,2010.

[3]张福志,李保建.高校媒体资源管理系统建设的研究[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

篇4

教学建筑室内环境设计与建筑设计一样,是为人的需要服务的。人是空间中的主体,空间环境是客体。而不同的学校,又在不同的具体教学实践中,逐渐孕育出不同的文化特色,通过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特殊的教学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学子。但教学建筑室内环境为谁而设计呢?——老师和学生。老师和学生是教学建筑的主要使用者,与“教学楼”朝夕相处、亲身体验、感受着环境;反之,环境又发挥着“教化育人”的作用,彼此“互动”。良好的空间环境,可以对学生施以经常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濡染和熏陶。作为大学文化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的教学建筑室内环境,在整个文化推动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学建筑室内环境设计创意应该立足于以下几点:

1、创造意境

创造一个优雅、宁静、而有浓厚文化气息的学习、交流环境,是学校治学的根本。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学校开始从内向封闭型逐渐往开放型、智能型过渡。教学建筑室内环境作为媒介体,提供师生们文化交流、信息沟通、知识融汇的场所。其设计应适应这种需求,用不拘一格的设计手法,创造出简洁明快、富有时代气息与文化品味的学术环境和交往空间。使室内环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的同时,结合自然、人文及地域特色创造丰富活动空间,使之成为具有可识别性,使人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空间场所。

2、赋予人性和情感

创造以“人”为主导的、为“人”服务、充满人文气息的人性化空间。注重人对空间环境选择的多样性需求,如教学建筑内的交往空间,廊、道、厅、庭、院等等以及设置各种人性化设施和公共开放空间的立体组织,突出环境艺术特征。简单的说,文化校园的教学建筑室内环境既要有利于学习,又要能满足使用者的感官需求,还要注重使用者的心理感受,并使之得到思想上的升华。使之不仅是人性的,而且是文化的,最终要体现大学校园的人文精神和时代的文化精神。

二、文化校园教学建筑室内环境设计的构思创意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注重功能的原则

教学楼室内设计非常强调其内在的效率和秩序性,既要为内部提供一整套信息传输、教学科研环境,同时也要为外部的学术交流、联系提供方便。因此要有合理的区域划分,就教学楼内部空间而言应该有动与静、开敞与封闭、单体与群体空间之分,它代表着一个学校的总体形象、办学层次、办学风格,因此总体内部环境应突出严谨、大气、透出秩序、富有理性而不失生机。一旦入得其内,无不为之感染。

2、以人为本的原则

人是环境的主体,也是教学建筑服务对象,所以在文化校园教学建筑室内环境设计的构思创意的同时,如何为其注入生机和活力,使其更加具有“人性化”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校园通常是经过较为漫长的历史形成的,其室内环境的设计与其形成时期的历史文化和使用需求相联系。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等教育的观念指导思想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使用者的行为也随之产生了更加丰富多彩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充分了解现代环境行为学,心理学,美学的一些根本理论,从而了解现代高校使用者的多层次行为,心理和审美需求,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对文化校园教学建筑室内环境的使用层面上加以创造,满足使用者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正如阿尔瓦•阿尔托〔AlvarAalto)所说:“只有把技术功能主义的内涵加以扩展,甚至覆盖心理领域,它才有可能正确,这是实现建筑人性化的唯一途径。”

3、延续文脉的原则

传统高校通常都有自己独特悠久的历史,其教学建筑室内环境也不可能脱离时代,割断校园发展的历史与文脉,要用心分析传统环境的内涵,创造与之协调发展的新形象,以恰当的,与自己所处历史位置相称的形式实现校园文化传统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历史连续性。这种连续性不仅指保持其外观风貌的连续,还包括内部空间结构、校园生活和文化传统的连续,这些都是文化校园的直接体现;而自然环境包括地理区位、地形地貌、植被、水文、地质和气候条件等,强调校园所处环境的特殊性和客观性,这使强调校园环境表现出地方性,人文性的特征。

三、结语

篇5

关键词新技术校园网新环境

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数字化的校园环境。数字化校园环境建设的基础是IT,而IT的发展有赖于持续的、无止境网络技术的发展。因此,网络新技术的发展会给数字化校园网创新性环境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环境。

一、校园网建设中出现的新一代网络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与融合,现代社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崭新的网络信息时代。网络技术是一个新老更替、优胜劣汰的发展过程,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日新月异、层出不穷,新技术的发展是以应用为目的,因此以Internet为代表的新一代网络技术革命正逐步走近校园网的建设。

一个复杂的计算机应用系统——互联网走近校园网。互联网的完整定义是:指通过传感器、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将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其目的是让所有的物品都与网络连接在一起,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

新一代网络技术——三网融合应用于校园网。所谓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互联网的网络资源融合。其目的是通过优化现有网络配置、综合利用、整合现有网络资源、采用全数字化连接、宽带数据交换与传输、高度集成业务、简化终端接口、智能化管理与控制等方式改造多媒体信息网络,向用户提供视频、数据、语音等多媒体信息服务。

“三网融合”利用原有的电视设备对其进行改造,形成数字化电视网,实现宽带接入、程序下载、多应用多业务等功能。在此基础上电视网、电信网与互联网结合,相互补充,实现基于“三网融合”技术的校园网由光纤以太网、闭路电视网升级的HFC双向网络组成,即电视与广播子网采用数字技术与数字广播技术,把电视信号与广播信号转为IP包,在局域网内广播,形成校内的广播与电视台,网内任何一台电脑终端都可接收。

二、无线局域网与3G入住校园

目前,无线网络已应用于高校校园分布较远的校区之间、分布不规则的校园建筑物和建筑物内部、会议厅、校园公共休息场所、教工宿舍楼及各学校与教研网中心的接入和互联。

3G即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是指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讯技术。3G的典型特征是能够同时提供语音及数据的高速无线移动服务,速率一般在几百kbps以上。校园网利用3G网络为基础建设,以TD-HSDPA网络作为主体网络,以WLAN网络覆盖方式对于宿舍、图书馆等室内热点地区进行辅助补充,使得“无线校园”网络具有灵活布设、高带宽和无线接入优势。

新一代网络技术——云计算探索校园 。狭义云计算是指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资源;广义云计算是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服务。它是网络中协同工作的一组虚拟的服务器群,通过网络强大支持,使计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而非本地计算机或远程服务器中,提供基础设施、平台和软件应用服务来实现特定连接后在网络中的分布式数据处理。

云计算应用于校园网需要其提供IT基础架构,而不需购买昂贵的硬件设备。可以在信息传输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实现覆盖全面化、性能最优化、规模最大化、费用最低化,同时还能满足教育网络所需的实用性、稳定性、安全技术先进性等多方面需求。

校园网中新技术对创新环境建设的影响

三、互联网建设智能化教学

创新环境首先是课堂环境的创新。利用互联网对传统课堂和虚拟实验进行拓展:可以利用智能标签识别需要学习的对象,并且根据学生的学习行为记录,调整学习内容;建立泛在学习环境;在空间上和交互环节上,通过实地考察和实践,增强学生的体验。

三网合一创建全面的资源利用平台 。三网融合进入校园是信息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推进信息化战略的必然选择。它充分利用已有的网络资源,在原有的视频网基础上采用数字技术改造,使其适应于IP网络。创新环境的建设首先是教师和学生的思维观念的转变,三网融合实现了多种途径、方式获取知识。而且三网融合可以更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开展远程教育,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

无线网络与3G技术创造普适学习模式 。普适学习是普适计算环境下的学习方式,透过无所不在的运算环境,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设备提供给学习者持续而合适的学习资讯。普适学习的主要特征在于:永久性,易于获取,即时性,交互性,教学活动真实性,适应性,协作性。普适学习环境应该是多维度的,能提供视、听、读或者其结合,才能对知识有全面深刻的理解,才能超脱其原有学习情境,才能给人以更广阔深远的思考,继而扩展迁移到其他领域,实现创新。无线网络与3G技术实现了校园内随时随地都能上网,并且可以多人同时上网,并提供了更快的网速,创造了校园普适学习环境。

云计算构建更新的网络学习环境 。云计算的服务模式是将设备的更新换代的任务交给了服务的提供者——数据中心的建立者或者是相关服务的提供商。这样,云计算模式就为教育领域扩展出一个崭新的学习空间,也为信息共享、信息协作和学习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环境。即可以使学习者通过云计算提供的服务更好地利用信息资源和服务。

结束语

置身于最尖端的环境才能更好地创新。新一代网络技术在不断地发展,在校园网中的应用也在不断地深入。技术重在应用,随着网络新技术更好地发展,如何能更好的应用校园网创建校园的创新性环境值仍需要我们努力。

参考文献

[1]杨丙根.互联网在平安校园建设中的应用[J]

篇6

(安徽工程大学 艺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摘 要:作为校园环境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共艺术,是传递学校文化精神、塑造学校形象的物质承载者.研究大学校园环境下的公共艺术创作,对于大学校园文化传播形式的丰富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高校空间环境的公共艺术大多数以雕塑、壁画等传统艺术形态出现,作品主题单调、形式老套.文章针对当前我国大学校园环境公共艺术的现状,通过对安徽工程大学校园环境公共艺术的分析,探讨当下的高校校园环境公共艺术设计创作的途径.

关键词 :公共艺术;高校校园;空间环境

中图分类号:J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145-03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资助(10YJC760051)

公共艺术一般存在于特定的的公共空间环境中,并在实际功能和文化心理方面与周遭的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存在着整体性的利害关系[1](P12).公共艺术作为一种当代文化的形态,一般是指能满足视觉美感的视觉艺术,如建筑、雕塑、景观、生态艺术等.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多元文化的介入,公共艺术在形式和内涵上也有了新的变化.

作为一种具有广泛性和兼容性的艺术形式,公共艺术的功能和价值属性也具有多元性与多义性特征.从实用主义角度来看,装饰和美化环境是公共艺术的最基本功能.苏霍姆林斯基写道: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富有同情心,憎恶丑行.大学校园作为育人的场所,存在于此的公共艺术更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景观、一种“文化符号”.校园文化语境下的公共艺术,一是能提升校园文化品质,塑造学校整体形象.二是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价值观,让身在其中的学子对学校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三是能营造有意义的美学空间,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进而起到净化心灵、提升学术氛围的作用.当然,公共艺术存在于大学校园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更能唤起青年学子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与认识,能够长时间地影响着学生的精神状态与对周遭世界的认知;它也会成为学生身份的标识,在塑造学校的独特性格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校园环境空间公共艺术是存在于校园内的服务于师生学习、交往等功能的景观元素,这些景观元素也都是校园里最常见的特色文化.包括历史人物和事件的雕塑、建筑,以及各种碑、亭、桥、池、石等.目前,大多数高校校园是通过创作公共艺术来体现校园文化特色的.鉴于公共艺术对于校园环境的价值,有必要对其进行创作途径的探讨.

1 目前国内高校校园公共艺术的基本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我国高校校园建设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在庞大的校园、奢华的建筑背后隐藏的却是校园思想文化的贫乏,校园特有的文化内涵正在逐渐的消失和淡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缺乏整体规划

当下国内高校校园中公共艺术作品并不少见,无论学校规模如何,都会设置一定的公共艺术作品.常在入口的公共空间处设置带有一定的主题性的雕像或是喷泉,是大多数高校标志性的公共艺术表现形式.但是在校园内部空间中对于公共艺术的处理却很粗糙,常见的壁画、文化石、公共标识等随意的放置在草坪或是间隙的空间里,显得杂乱无章.而随着时代的变化,原先的一些公共艺术逐渐的失去了原有的教育功能和美化功能,没有及时进行重新的规划和更新,导致一些公共艺术沦为校园里环境的垃圾.

1.2 缺乏个性,设计形式雷同

城市曾有“千城一面”之说,而存在于高校校园空间的公共艺术也有此趋势.目前现代主义设计思潮占据了公共艺术的设计领域,在中国的很多广场和街道经常会见到一些国外知名设计师的设计作品.这些公共艺术无论在造型、材料的选择上都趋于雷同,使得人们在世界各地都可以看到相同的面孔,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而公共艺术地域特征的缺失,使得大学校园也失去了个性,导致了不同地区、不同学科的校园景观陷入了“千校一面”的窘境.这种不分场所的照搬,忽视了作为具有人文理念和学科特色的大学精神,也忽略了场所和公共艺术的共存关系,让本来是为了体现学校校园精神的公共艺术失去了原有的存在价值.

1.3 对校园文化缺乏传承

目前,国内很多院校都是由新老两个校区组成,公共艺术的设计规划常常是两个区域各自为政,没有联系和传承.每所校园都有自己的文化和历史,也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每所院校在其发展过程中都曾构建过自己的文化特色以及与之适应的校园景观环境.某些公共艺术更是历史的记忆,见证着一座学校的成长,同时这些历史痕迹作为时间线索穿梭于校园,增加了校园的可辩识性,让校园文化不断的启迪和熏陶学生.“授之以渔”的高校氛围不仅源于学术的存在,更源于潜移默化的文化传统氛围的熏陶、对校园历史的尊重.新校区往往是一味的追求新奇的形式,对学校的精神内涵和文化理念未能做到传承和延续,形式上一味的追求新超和时尚,忽略了对原有校园文化的继承和延续;而很多老校区中的公共艺术造型呆板、主题陈旧老套、景观绿化无规划和美感、放置环境背景的选择杂乱无章等.

1.4 设计缺乏人性化

我们经常看见一些公共艺术孤独的存在于空间中,没有人会去驻足观看或是参与其中,究其原因是缺乏亲切感或是缺乏人性化设计.存在于高校空间的公共艺术,经常会见到材质或是尺度不够人性化的公共艺术,原本是为了师生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的元素却成为人们无视存在或是无足轻重的物品,如石材的具有功能性的景观椅凳,夏天太热没法坐,冬天太冷坐不了.存在于高校校园里的公共艺术要让生活在其中的师生感到亲近,在人-公共艺术-环境的审美场域中,达到公共艺术与人相互共生的关系,从而达到交互的情境.

2 安徽工程大学校园环境公共艺术创作的设想

安徽工程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的多科性高等院校.目前,学校占地面积1500余亩,校舍建筑总面积50余万平方米,学校现有学科涵盖工、理、文、管、经、法、艺等门类,是典型的综合性大学.目前校园内公共艺术作品很少,老校区仅有图书馆前的立体雕塑和第一教学楼入口的上世纪80年代所作的木质浮雕.新校区校园环境公共艺术精神集中表现在行政办公楼前喷泉广场.这是个开放的空间,六艺柱、湖边的喷泉平台、沿湖的公共椅凳以及湖边的刻有“诚实做人、踏实做事、扎实做学问”校训的文化石.这个对全校有重要意义的公共空间,其形式简洁,材质单纯,引古思今,表述了学校对科学理性精神的追崇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总体来看,整个校园环境公共艺术作品与校园面积和楼宇的分布并不均匀,新旧校区的公共艺术缺乏整体感和规划意识.对于一所历史并不算悠久的高校来说,加强和塑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对于提升外在形象和内在文化素养有着急迫的要求.基于目前学校校园规划的基础,在遵循环境与特殊受众的互动原则的前提下,安徽工程大学校园环境公共艺术创作主要可以从两种形式入手:长期性公共艺术和暂时性公共艺术.

2.1 长期性公共艺术.

长期性公共艺术常常会被当做一个特定环境空间的精神地标.“不变性被社会赋予价值.人们总渴望一种固定不变的风格,通过它本身的永久性来传达永恒的意义”.[2]细数国内外的名校,在大多数人的记忆中都会记存一些该校的公共艺术作品.如清华学堂门口的日晷雕塑,上面篆刻了清华大学的校训“行胜于言”,北京大学未名湖博雅塔,伯林顿大学校园的情景雕塑……不同类型的高校由于文化理念的差异,在校园建设方面也会呈现出各自的特点.

首先从整体规划入手.根据绿地、场所环境的需求,保证师生在校园环境中的学习、休闲、思考、集会诸方面的活动,营造出校园应有文化意境.诸如结合新校区实地草坪空间、地形,选择不同自然环境的石头任其自然的撒落在地面上,形态各异、色彩不同,使人感受一种丰富的自然想象和涌动的青春活力,校园环境的人文色彩在不经意中得以显示.在处理新老校区的整体性上,由于建筑是学校的主体,是校园文化的主要缔造者,校园公共艺术应该与校园建筑形式融合,从而使建筑特点和文化氛围得到进一步加强.犹如放置的雕塑本身表现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置放的环境由此富有了内涵,令人感受一种校园的历史与文化的守望.如老校区图书馆是历史比较长的建筑,两栋建筑围合的公共空间一直空置在那里,可以结合建筑的风格设计一组雕塑和景观小品与之结合,创造出学习的氛围.功能性的公共艺术往往能达到纯粹形式行的更加让人感到亲切.

其次,依据学校的办学理念选择主题性的表达.高校校园给人们的感受不只是视觉印象,而是一种校园文化精神的张扬.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特色,根据具体环境塑造和表现学校的精神内涵.依据校训“诚实做人、踏实做事、扎实做学问”的育人理念,可以在校园主门入口处设计一座具有展示学校历史人文内涵的公共艺术雕塑,让每个进入校园的人首先就能感受学校蕴含的育人理念.形式上可以抽象,也可以具象.同时也可在不同的院系门前放置结合院系学科特征的雕塑、景观小品等,这样可以给每个院系增添自身的学科特色.在题材上,以“传道、授业、解惑”为理念,用教育、学习、研究等相关的素材、名人励志求知进取的精神等诸多内容为对象.

最后就是艺术性表达.作为存在于校园环境中的公共艺术,必须保持其文化品位,拒绝平庸无趣的作品.当然校园公共艺术的设立也不能单纯追求艺术品的堆砌.针对目前安徽工程大学校园环境公共艺术作品数量偏少的情况,可以在主要道路的两侧、学生宿舍公共区域、以及校园湖面水系两侧增设一定数量的文化景观雕塑和小品,根据所处的环境选择富有创意的、有品位的、新颖的,做到与环境相互辉映、相得益彰作品.在保持艺术自身的纯洁、唯美的同时,作品更应注重引导学生感受高尚的情操、追求完美理想的形式.

2.2 暂时性公共艺术.

对于大学校园这样一个具有文化语境的教育场所来说,暂时性的公共艺术就要创造更多的临时的教育情境空间、教学空间,同时担负起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传播.

暂时性公共艺术从开始设计到完成展示,经历的时间都较短.“瞬间的真实性可能是最具说服力的”.这个特点对于安徽工程大学这样一所作为拥有艺术设计学科的综合性高校来说,可以为课程教学带来很多创造性的授课方式.目前艺术学院有环境艺术、平面设计、广告和工业设计等专业,实践性都很强,很多课程作业都是以实体的形态展现出来.比起放作业放在艺术展厅里,还不如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如环艺专业的公共艺术、三维设计、景观设施等课程都是产生优秀公共艺术作品的重要来源.同时,对于发展中的学校来说更是对外展示教学成果的平台,是宣传自己、展示自己的良好途径.在创作空间的选择上可以采取以下方式:一是教师结合专业课程在校园公共空间中选取合适的空间场所进行主体性的公共艺术创作.这些公共艺术会随着不同课程而不断更新变化,给校园环境带来新鲜感和活力.二是利用即将需要规划的地点在其中先放置实验性的公共艺术作品,由教师授课,结合课程内容进行公共艺术创作,从学生创作的众多方案中选取最佳创意方案进行集体创作,选用简便易得的材料,由学生动手进行方案的实施.如在连接东西校区的快速通道桥面上的空间,可以根据现有空间布局进行课程训练,如景观小品、三维设计练习等,这样既能丰富课程也能对校园环境的改造起到作用.课程作业转变为暂时性公共艺术的方式,学生更乐于接受的,也会更好的发掘学生学习和创作的潜力.“时间性放弃了对永久性的追求;随着在公共空间中的艺术作品越来越多,作品的坚固与固定地点的展示越多越不受艺术家的钟爱,他们更喜欢在特定时间和地点内创作作品.对艺术家来说,创作变得更加轻松了;对大众欣赏者来说,作品也更加丰富了,并期待随时随地出现的新奇.”[2](p21)

生活在大学校园里面的是一群思想活跃、精力充沛的年轻人.作为高校的校园环境空间公共艺术不仅仅有美化功能,更肩负着育人的功能.因而,对于创作主题的选择尤为重要.一般来说,暂时性的校园环境空间公共艺术作品创作常选择与某个事件或主题活动相关联的.这样的形式在一定意义上比起说教来的更加让学生从心底接受,对学生的思想更具备批评和干预的功能.如以“文明”为主题的环境空间公共艺术创作,学生可以结合身边人的行为与周围的环境进行创作,如食堂、银行等经常出现不文明现象的地方.作品呈现后会让师生有所体会、有所感悟,做到公共艺术与人的互动,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因而,在大学校园暂时性的公共艺术的设计创作上,除视觉形象上的认同感之外,还要在文化语境上让公众产生认同感.同时,暂时性公共艺术可能也有一种意愿,就是来表达那些永久性项目艰深的概念和当下的问题.[2](P63)暂时性公共艺术也能够展现更多长久性公共艺术无法体现的校园文化,是对校园文化类型的一种补充.

3 结语

大学校园环境的公共艺术以多元的方式展示着艺术的无处不在,创作中必须从学校的整体规划出发,遵循教育为先的文化语境,坚持与环境相一致的基本观念.除了考虑设计中的人性化、风格的协调性,还应考虑环境对师生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长期性和暂时性两种创新型设计形式的互补,创造出宜人的校园环境,让身处其中的人不断地去思考、记忆和憧憬,从而将公共艺术承载的校园精神和文化内涵有效的传达,最终达到提高认知和塑造学校独特性格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翁剑青.城市公共艺术[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12.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环境艺术;实践教学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以培养环境艺术设计、空间艺术设计、环境规划与设计、室内外装饰设计、景观设计以及具有较全面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的现代设计和科研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为目标,它主要培养的是实用型、应用性人才,力求在进入社会工作后出现与社会与企业工作脱节的状态。因此,在高职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探寻实践教学的新模式,对于大力开展实践性教学意义重大。

一、实践教学模式的形成

实践教学思想及其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是建立在实际应用学的基础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外的实践教学思想顺应国外高等教育理念而形成和发展的。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实践教学模式是一项成功的基于职业主义导向的企业式教学模式。国外高等院校在探索泛实践教学体系发展过程中,广泛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将实践教育的思想渗透到高等院校的各个层面,贯穿在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全部过程中,确立了高等院校教育知行结合、学思结合、课堂内外结合、理论与经验结合的发展方向,为高等院校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协作能力提供了思想上和制度上的保障。

二、当前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在国内,相应的实践教学思想正在形成及发展,但就高职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而言,仍有一下几个问题:

1.高职教育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对课程中的实践教学模式的认知含糊

高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这是高职教育的根本所在。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源于实践,高职院校对实践性教学重要性的认知尤为重要,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它更能深刻体现出其的重要性。但当前许多高职院校的环境一刷设计专业对实践性教学的认知仍然不到位,实践教学的课时量过少,实践性教学流于形式,教学中不能保证有实际项目的介入,无法让学生全面、系统、高质量地完成专业技能训练。另外,开展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路不够开阔,当前仅把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作为解决学生专业课程作业的一项任务,没有面向市场、面向区域产业优化和转型升级的需求,没有真正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作为首要任务来考虑。

2.实践性教学模式单一,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结合不紧密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中,仍沿袭原来的教学模式或盲目效仿普通高校的做法。在实际教学中,无法真正引入实际的方案,以一种实地实做的方式完成教学,因此学生在完成设计的过程中,无法了解一个方案形成的正确流程,无法与甲方进行实际的交流,只能以一种虚拟的方式模拟设计方案中甲方的需求,因此实践教学完成的不够真实,照成学生对实践教学兴趣不高,学习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教学依旧倾向于课堂教学和理论知识传授,而把实践教学放在次要地位。

3.高职教育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体制和机制不健全

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与环境艺术专业相关的企业参与对接的积极性不高,没有好的项目引入,校企双方无法深度合作,缺乏项目引入必然造成无法实现良性循环互动。校企合作大多数流于形式,校企合作缺乏育人功能,合作机制不健全、不稳固、随意性强,合作开发课程等作用很弱。

4.双师型教师缺乏,教师指导实践能力不一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足够的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但目前各高职院校的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真正出过校门。也没有真正参加过实践项目,有些即使是参与了一些实践,但学院派作风影响过大,使项目浮于表面,不能真正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教师的实践能力得不到提高,不能正确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实训等相关任务。

三、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教学与实践在本质上存在必然联系,教学必须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但是教学与实践又各有自己的目标和任务,因此如何完成二者之间的转化,立足课程实践与人才培养的结合,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高职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为了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受市场欢迎的应用型人才,能上手,上手快才是根本。高职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培养拥有现实生产力的专门应用性人才,所以,应该在类型上突出职业性特征,在层次上体现高等性特点,将职业性和高等性有机结合,具体落实在课堂教学、学生的培养、师资队伍的建设和资源的配置上。

1.课堂教学

实践教学法,是指在高职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以真实的案例为原型,有实际项目、户型或者地块,并有真实的甲方,通过真实有效的沟通,实施项目的具体步骤,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性教学活动。这种实践性的项目方案,让学生能面对面的与甲方进行交流,最大限度的了解甲方的要求,并不需要通过虚拟的角色扮演来完成。如此,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烘托了课堂氛围,并激励学生拥有一定的挑战性,从而更好的完成项目课程教学。

2.学生的培养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需要较强的动手能力,无论是方案的草案制作阶段,还是中期的图纸绘制及后期的效果图制作,都需要学生亲力亲为,亦需要学生之间的团队配合,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践,以任务为驱动,能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化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了学生学习目标的明确性。

3.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职院校属于高等教育的一部分,高等教育除了承担人才培养外,还要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因此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具有研究能力及参与社会项目。最为校方,要搭建多种平台,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主要表现在与相关的文化产业行业紧密联系,在面向社会的艺术实践活动中提高教师素质;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为教学活动提供相应的项目;提高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素质;引进企业兼职教师,共享社会优质资源。

4.资源配置整合

在教学资源共享与管理上,要根据高职院校艺术类课程的相同特点,充分考虑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需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校园网络资源和实践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建立一个开放、安全、高效的资源管理系统,并进行跨学科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到艺术设计学科中的共通共融性,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提供可靠的保障。

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发展形式大好,开办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高职院校众多,应该多加强作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亦应该从自身办学特点出发,结合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特性及本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为社会培养一批应用型的复合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晓 石伟平,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评析[J].教育与职业,2012,(2).

[2]丁金昌,关于高职教育体现“高教性”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研究,2011,(6).

篇8

关键词: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绿色开发;低碳利用

发展循环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煤炭行业是我国九大重点耗能行业之一,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重中之重,建设新型煤炭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高碳能源低碳利用,促进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新矿集团内蒙能源公司充分利用拥有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上海庙西部矿区丰富煤炭资源的优势,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的整体开发煤炭资源,按照“绿色开发、精细加工、高效转化、低碳利用”的原则,规划以煤炭绿色开发为主体,以煤炭精细加工、低碳转化为核心,以高新技术为依托,实现煤炭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建成涵盖绿色开采、集中洗选、精细化工、资源综合利用、机修物流等煤炭开发利用全过程的闭合的循环经济产业圈,打造国内一流的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区和精细化工园区。

一、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是上海庙西部矿区可持续发展的必有选择。

上海庙矿区位于西南部,黄河河套鄂尔多斯盆地西北缘,处于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接壤地带,行政区划隶属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上海庙镇管辖。上海庙矿区是国家发改委批准的能源化工基地,其西部矿区煤炭地质储量达18.277亿吨,确定由新汶矿业集团投资建设。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主导方向。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资源、经济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十分突出,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迫切需要创新。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有助于促进经济建设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相统一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发展循环经济是上海庙矿区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上海庙矿区属中温带半干旱区,常年干旱少雨、蒸发量大,植被稀疏,生物多样性低,自然生态条件差,并具有不稳定性,自我调节能力本身很弱。上海庙矿区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将不可避免地对环境造成影响,因此必须发展循环经济,将环境影响降到最低。

新汶矿业集团具有良好的循环经济发展基础。新汶矿业集团是首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和山东省重点培育的循环经济型企业,以建立资源节约型、安全高效型企业为目标,按照“资源循环利用、企业循环生产、产业循环组合”的思路,大力拓展煤为基础,电、化、建综合利用为支撑的循环经济链条,基本上实现了“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闭合式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上海庙矿区西区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二、科学规划是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的关键

循环经济是运用工业生态学规律指导经济活动的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建立在物质、能量不断循环使用基础上与环境友好的新型模式,是涉及众多领域,集经济、技术、环境和社会于一体的庞大的系统工程,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进行科学规划。新矿集团内蒙能源公司在借助山东老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广泛与高等院校开展科研合作,高起点规划建设上海庙西部矿区。

按照国家能源化工基地“金三角”战略总体规划和国家能源局在上海庙矿区的煤化工战略定位,充分结合上海庙的资源状况、煤质特点、区域能源化工基地状况、环境承载力、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等情况,规划在上海庙西部矿区以煤炭绿色开发为主体,以煤炭精细加工、低碳转化为核心,以高新技术为依托,实现煤炭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建设专业化、精细化的循环经济型能源化工基地,打造国内一流的循环经济园区和西北最大的精细化工园区。

上海庙西部矿区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实行统一规划,分期实施。一期2011~2015年,二期2016年~2020年。一期建成五个现代化煤矿、一个大型集中选煤厂、规模化的精细化工园、资源综合利用电厂和煤矸石砖厂等,建成主要循环经济产业链,形成循环经济总体框架,打造专业化园区。二期进一步扩充和完善产业链,建成涵盖绿色开采、集中洗选、精细化工、资源综合利用、机修物流等煤炭开发利用全过程的闭合的循环经济产业圈,建成有影响力的煤基精细化工专业化基地。

三、以优势求发展是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的基础

通过详细分析上海庙西部矿区煤质特点、未来产品市场、周边园区衔接、园区现有基础,综合制定产业园区循环经济策略。

在上海庙矿区周边已有数个大型能源化工基地,并已具有相当规模,竞争态势日趋激烈;同时上海庙西部矿区规划煤炭产能1560万吨/年,总体生产规模不大,不适宜建设特大型新型煤化工项目。因此综合考虑,上海庙西部矿区应重点发展煤炭精细化工,不求大而全,力求小而精,做到专业化、精细化,以特色求生存。重点实施炼焦煤分级转化,生产稀缺产品,以优势求发展。充分利用炼焦煤的特点,分级转化,低硫煤生产优质炼焦精煤和焦化生产冶金焦;高硫煤先热解提取焦油、粗苯、焦炉煤气等高附加值产品,高碳渣气化合成,以回避高灰熔点煤气流床气化液态排渣的难题。化工合成产品选择具有长远市场前景的乙二醇以及新聚合材料聚甲醛、甲缩醛等,不与周边大型能源化工基地竞争。焦油精制生产针状焦、萘、蒽等精细化工产品,粗苯加氢生产高纯苯、硝化级甲苯、二甲苯等市场稀缺产品,焦炉煤气生产天然气,以炼焦煤资源优势求发展。

四、延长产业链是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的支撑

按照煤炭开发利用全过程的闭合循环经济产业圈的总体要求,在上海庙西部矿区建设形成煤炭绿色开发、煤炭集中洗选、精细化工、废物资源化利用、机械制修物流等五大核心功能区。

以两化结合,分级转化为重点,充分体现绿色低碳的特点。煤炭资源实行高效开采,井下煤矸分离,矸石充填采空区。原煤采用封闭皮带运输至中心洗煤厂,按煤质分洗分储。洗选煤分质精细化工,低硫精煤焦化和外售,中高硫洗选煤热解提取优质产物后气化合成乙二醇、聚甲醛、甲缩醛等精细化工原料。焦炉煤气生产液化天然气,焦油精制生产针状焦、萘、蒽等精细产品,粗苯深加工生产高纯苯、硝化级甲苯、二甲苯。煤矸石、煤泥、中煤资源综合利用发电和制砖,矿井水集中处理后作为生产、生活用水,粉煤灰注浆防灭火。充分利用煤质特点,高硫煤、难选煤分质利用,高效利用了煤炭资源;产业链涵盖绿色开采、集中洗选、精细化工、资源综合利用、机修物流等煤炭开发利用全过程,形成闭合的循环经济产业圈。

充分发挥煤质特点,高效利用不同品位的煤炭资源。低硫煤是稀缺的炼焦用煤,供应焦化厂生产冶金焦和外售。高硫煤通过热解和气化实现高附加值利用,回避了高灰熔点煤气流床气化液态排渣的难题。焦炉煤气、焦油、粗苯进一步深加工,充分利用了焦化和热解产生的副产品。低硫煤和高硫煤均得到了充分利用,用好了煤炭资源。

篇9

一、以文化为主的高校校园环境

1.具有校园文化特点的大学校园

环境艺术设计是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美的创造,校园环境艺术与环境艺术的关系非常密切,而设计出具有深厚艺术文化内涵、和谐完美的环境艺术作品,关键在于环境艺术人才的培养,在于学校的环境艺术教育。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发现许多不太理想的环境设计作品,[1]比如形式呆板或空间杂乱,色彩单调或环境界面花哨,比例和尺度不适宜的校园建筑和居室,等等。这些设计作品之所以如此缺乏品位和美感,甚至有的还对校园人文环境造成破坏,主要原因就在于其设计者的文化素养和审美素质薄弱,不能很好地把握当今校园文化,从而造成对设计的创造力和表现力极为有限。

大学校园是各种文化产生和发展的源头和集中点,新时期高校校园的环境规划要体现着社会的文化精神,同时这种文化精神又影响着校园的环境,包括校园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和谐校园,以人为本,就是要关心人、尊重人,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就是建立师生员工身心愉悦的物质和精神环境,而这些不是仅仅靠一些管理制度和课堂上的知识浇灌就能做到的。[2]生活和学习的环境才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因而在校园环境设计的理念上,应以校园整体环境设计来提升校园的学术气氛,通过景观、建筑、规划的一体化设计让教师、学生和职工在整个学习和生活中感受自然的、优美的、和谐的人文环境。

2.具有历史文化特色和观光特质的大学校园

中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向大众化发展,现在正向高质量上发展,但是,高校中还存在着许多影响发展的矛盾和因素。大学在扩招和建设新校区的过程中,没有继承好学校的传统文化,严重缺失校园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发展远远落后于校园物质硬件建设。所有人工建造的环境都应该包含文化精神意义,大学校园环境更是一种文化空间环境,它既应体现和延续原有校园的历史文化,又应包含新文化的创造和原生地域文化的包容。古今中外,有很多有智慧的校园文化,这些文化传统通过校园环境及细节的设计得以展现。漫步一所文化名校的校园就像是阅读一本精彩的叙事故事集,引人回味。

要培养学生学习本专业的背景知识和传统文化的兴趣,使学生在校园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除了给学生讲解专业技术知识之外,还要重点熏陶学生在校园环境艺术中如何向传统学习、向历史借鉴。大学是一个以集聚科研、文化、人才和创造知识的场所。具有悠久历史的大学往往以其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优美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给人留下深刻的记忆。但是大学管理过度封闭和要求保持传统的人文气质与教学秩序,不容许喧闹与骚动。然而,随着国家科技文化意识的发展和人们对高等教育的越来越重视,大学校园逐渐开始了与外界的交流互动。进入高校、接触高校,显示了社会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在2010年的国际大学生辩论会中就有一场是关于大学校园该不该开放游览观光。高校游览很有潜力,不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科技内涵。所以,应将游览观光理念融入高校校园的规划设计中,从而培养出应有的人文态度与关怀。[4]与此同时,在游览观光的环境艺术规划中注重协调人工环境设施与之周围环境,尊重和保护校园的自然、历史、传统、文化和未来的发展。

二、以文化为内涵的景观现状

1.我国特色的高校校园环境

我国高校的环境设计有许多优秀的作品,以其优美典雅的环境和浓郁的人文氛围,提供学生、教师、居民和游客永恒的感应。在将传统文化和现代建筑有机结合,构筑大学校园持续发展的未来各自有着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的同时,也展现出了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特点。北京大学作为中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长期的建设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历史风貌和景观特色。如未名湖给北大校园增添了不少的韵味。不只是湖,北大校园也有历史悠久的古典建筑,将传统文化和现代建筑有机结合,能构筑大学校园持续发展的未来。

2.民族文化缺失

我国的校园环境艺术设计也有一些缺陷。近些年,高等院校持续扩大招生,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规划要求,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高校扩大招生的比率还将继续上升。在这种客观环境下,大学城应运而生,发展迅速。大学城地建设离不开建筑景观设计,可以发现在各个地区的大学城,无论是学校广场的布局设计,还是校园园林的风格设计,更或者是教学楼柱样式的设计,都深受西方文化和理念的影响,模仿古希腊建筑艺术中的神庙檐口和山花及柱头上的精美的雕刻,拜占庭、罗马、哥特、巴洛克等风格的建筑和雕塑在我国高校建筑中经常能够见到。[5]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和资源共享,文化和艺术共同发展的社会,我们之所以要研究学习西方的景观设计理念和技法,是因为他们在最近百年内相比较而言是先进的。

三、发展传统民族特色的校园环境艺术

我们不必照搬照抄西方的文化建筑,可以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发展我们的特色校园环境艺术。比如安徽、山西等地区不少的农村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成为富饶的地区,他们的民居建设影响着世界建筑的设计,虽然历经过风霜,但仍然有经过历史考验的环境优美的古宅和建筑。还有西安大唐芙蓉园的景观设计,也是中国近年来能反映民族文化的景观设计作品中的经典作品。大唐芙蓉园的景观主题全方位展示盛唐时期大型皇家林式文化,主要表现了十一个主题文化,大唐芙蓉园的景观设计传播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表现出了中国的文化特色。对我国校园环境艺术设计来说,是可以借鉴的。中国的建筑师、设计师在向西方的环境艺术学习的过程当中,不仅要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风格,坚持民族文化的传播,而且要将中国的文化在国际上变为强势文化。环境艺术设计与国民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中国的经济发展要走民族工业发展之路,必须依赖民族的文化。

颠覆性的“现代化”,不加选择地吸收,带来的是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矛盾。同一化的趋势还在进一步扩大,一步一步地逼向高校校园――我们最后的文化净土。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首先,从事高校校园环境艺术建设设计任务的设计师们及担当校园环境的具体执行者的各级地方院校必须真正确立和强化为广大师生群众服务的社会责任感;第二,设计师们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其设计能力,这也是每一位设计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第三,设计师们必须充分了解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和广大师生的实际需求,必须在开始设计之前对所设计的对象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以掌握足够的第一手资料。总之,设计师们在进行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时,其头脑中必须始终保持民族传统文化的环境艺术设计观,并以此作为大学城建设中环境艺术设计的最基本的出发点。

参考文献:

[1]张斯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刍议[J].教育与职业,2006,(14).

[2]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3]徐勇为.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M].湖北科技出版社,2002.

篇10

关键词:院校文化建设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尤其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深入探讨和研究院校文化建设,深刻认识新时期院校的使命和发展趋势,对提升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促进院校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规划,加大投入,培育人文内涵丰厚的院校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院校的文化形象最直观地体现在它的物质层面,包括院校建筑文化、设施设备文化、环境文化、标志文化等。要体现院校的文化,物质文化是最直观可感的,所以院校文化的品牌特色,首先要从物质文化上体现出来。

(一)塑造优美高雅的校园环境

校园不但要为学生生活学习提供必需的场所,更要在环境中体现学校的传统和人文精神,在人与校园和谐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对校园人的熏陶和对院校文化的传承和构建。校园内的花革树木、石刻雕塑、楼宇庭院等的布局和设计,在符合人的审美要求的基础上,更要赋予人文内涵。理想的校园环境,就是能让置身于校园中的人既可以享受到优美的环境,又能体会到院校文化的内涵。校园环境是一部无字的教科书,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因素,优美、和谐的育人环境是校园良好精神氛围和与之相互适应的物质环境的和谐统一,反映着院校的办学风格和文化特色。

(二)构建完备的教学文化设施

校园文化设施建设主要包括教学科研场所及设备,校园网络及学生实践场所和基地等。建设现代化的院校,在文化建设设施方面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努力建设好服务于院校师生员工生活的基本设施,保证师生有一个安定、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使其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多做贡献;二是建设好各种文艺、体育设施,为学校的各类社团组织提供必要的场所,使学生、教师在学习工作之余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时各得其所;三是建设好学校的广播电视网、校园网、校报、校刊以及宣传橱窗、阅报栏等,形成一个整体的思想政治、文化宣传教育网络,加强校园文化信息的传播,强化校园文化的思想修养功能。

二、立足实际,突出特色,创建以办学理念为核心的精神文化

院校要办出特色,首先要在精神文化上出特色。精神文化是院校组织文化的核心,主要指院校师生共同的意识活动,包括办学理念、价值观、院校精神、职业道德等,其中办学理念是院校精神文化的灵魂和核心,是院校的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

(一)树立良好的院校形象

社会声誉、学术地位、师资力量、人才质量以及领导水平,是衡量一所院校好坏的几项标准,也体现了该校的形象。因此,要提升院校的形象,并不能仅从个别因素出发,而应全方位发展,整体提高。此外,形象识别功能也是一项重要指标,搞好院校的名称、校徽、校歌和校园环境的特色,使之能够贴合院校的整体形象,使人对院校形成完整的印象框架。

(二)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学术氛围取决于院校对学术科研活动的重视程度。学校应该从提倡科学精神、弘扬人文精神、营造浓郁学术气氛和提升院校综合实力入手,着力打造院校文化品牌,开阔学术视野,提高院校整体水平。通过广泛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社会名流、政界要员授课,可以为校园学术氛围注入了一股股清新的空气,孕育浓厚的学术氛围,其影响不仅是学术的,而且潜移默化到思想深处,熏陶着师生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繁荣了院校文化,提升了院校整体水平。

(三)培养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国民综合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越来越居于重要的地位,呼唤人文精神,加强素质教育,也就成为高校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素质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人的其他素质教育,尤其是文化素质,具体的讲就是人文艺术素质教育。人文艺术素质教育可以使学生的感情世界和艺术想象力得到丰富和发展,使他们用新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未来和整个世界,能够促进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创造能力的提高。

三、以人为本,融合特质,创设规范民主的校园制度文化

院校制度文化反应了制定者的管理哲学和管理目标,同时也体现了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制度在制定的过程中就应该注重导向性、激励性,减少惩罚性和约束性。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的初衷是为了更好的为院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为院校师生自身的发展提供学习工作准则,也是推进院校文化建设的基本保障。

(一)加强师生主体性,提高制度的公信力。

制度不等同于制度文化。当制度未被组织成员心理认同时,制度只是一些规则,对组织成员只起外在的约束作用,只有当制度内涵已被成员接受并自觉遵守,制度才升华为一种文化。因而,院校的管理层应充分考虑院校的实际,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制度。但是要想让制度有亲和力和公信力,就要融入全体师生的共同意愿,防止制度条例成为上位概念。

(二)加强制度创新,实现人本化管理。

制度的精神重于形式,通过制度创新来促进院校发展的关键不是求取制度的形式,而是催生内在的制度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制度文化的精髓。一项有创意的院校制度可以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比如创立一项成功的奖惩制度可以大大激发全校教职员工的积极性,极大地促进教学工作和院校凝聚力,相反一项失败的奖惩制度可能导致教师之间的恶性竞争,院校教学工作分崩离析,造成严重后果和深远的后遗症。

(三)制度适度柔化,增加制度的亲和力。

随着人性化管理要求的不断强化,管理制度的柔化已经成为了一种发展趋势。新时期的院校制度文化应当体现“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使之得到制度保障。任何一项院校制度规章的建立,不能成为对师生手脚的束缚、心理的压力和学习工作生活的负担,而应当成为每一个师生约定俗成的默契和自律,这是院校制度文化魅力和有效性的体现。因而,应该把刚性的制度管理与柔性的人文管理相结合,既要在从严管理中用规章约束,使学校秩序井然,体现制度的规范与自律性,又要体现尊重人、理解人、关爱人、鼓舞人、激励人、教育人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