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基本知识范文
时间:2023-12-05 17:54: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产养殖基本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水产养殖技术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水生动物繁殖、苗种培育、成品养殖及捕捞运输、渔业设施建设基本知识,具备养殖水质分析与调控、水生动物人工繁养、水生动物疾病防控、水生动物捕捞及现代渔业建设能力, 从事水产养殖及技术服务、水产品营销及水产物流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水产养殖技术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就职于水产技术推广部门,水产行政管理部门(水产局,渔政等),水产养殖企业、水产饲料加工企业,水族馆、城市水环境监测部门。学生毕业后,可以在水产养殖、水产育苗及其他相关企事业单位里从事新品种引进、开发,经营管理、技术管理等工作,毕业生也可以自主创业。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农、新能源、制药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农/林/牧/渔;
2 新能源;
3 制药/生物工程;
4 其他行业;
5 环保。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在水产养殖技术员、养殖技术员、技术专员等岗位工作,大致如下:
1 水产养殖技术员;
2 养殖技术员;
3 技术专员;
4 水产技术员;
5 配种技术员。
水产养殖技术专业就业前景
随着全省沿海经济开发的推进,我国海洋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加之全国海洋渔业资源的限制捕捞,水产养殖业会成为朝阳产业,对技术和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多,海洋特色明显的水产养殖专业毕业生的前景会越来越好。
篇2
水产动物病害学教学改革实践防治技术水产动物病害防治技术是我校高职层次水产养殖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它以水生经济动物病害的发生原因、流行情况、病理变化、诊断方法、防治措施等作为主要学习内容,目的使学生掌握水产动物病害的诊疗技术,从而保障养殖的顺利进行,促进水产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近年来,课程组教师以培养学生既具有系统的基础知识,又具有较强的病害防治应用技能为目标,针对以往水产动物病害防治技术课程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在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并付诸实践。
一、水产动物病害防治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师资教学经验不足
高职水产养殖专业办学历史短,围绕教学的各方面工作积累少。讲授水产动物病害防治技术课程的老师都是近几年从学校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学岗位,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方法缺少变化。由于缺少一线的生产经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尚需提高。缺乏知识讲解的趣味性,过于追求知识的多而全,造成学生的畏难情绪,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太难理想。
2.实训教学缺乏
水产养殖专业属于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专业,对于高职层次的学生来说水产动物病害防治技术更是一门实际应用课程,必须通过接近于实战的实训教学来掌握。实训教学应包括基本技能试验和教学实习2个模块。然而由于师资、教材、病原及病理标本积累、基础设施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大部分的实验项目以简单的验证性试验为主,没有综合性实验和完整的教学课程实习,这就大大限制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培养。
二、水产动物病害防治技术课堂教学的改进
1.强化理论联系实际
病害学相对于其它学科课程,在内容上较枯燥,要想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要理论联系实际,增强课程的趣味性、直观性,让学生觉得病害防治技术是从事水产养殖行业的必备技能,学习这门课程很有必要,很有价值。要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首先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在授课中,我们改变过去那种平铺直叙,理论灌输,填鸭式的教学,积极尝试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课程设问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比如在绪论中,教师先提出2个问题:制约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哪些?每年由于疾病引起水产养殖业的经济损失能达到多少亿?鱼类病原可以感染人吗?让学生先讨论几分钟后,教师再给出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水产病害的重要性有了初步的认识,也激发了继续学习了解的兴趣;在课堂教授过程中要时常穿插一些历史史上的逸闻趣事及科研、生产上遇到的典型案例,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对专业内容不在感到枯燥难懂,愿意去深入了解。如讲到水产药物时,将磺胺类药物的发明人多马克用自己生病的女儿玛丽作为第一个试验对象的故事引入教学,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跟踪国内外水产动物病害发展的最新进展并及时引入教学内容,使学生有新鲜感,从心理上觉得所学的东西与现实关系密切。如于近些年媒体报道的大菱鲆、小龙虾等的水产食品安全事件,授课教师及时告知学生,使学生认识到对水产病害正确用药及健康养殖的重要性。在讲授海参病害时,介绍近几年刺参腐皮综合征的严重性,使许多接触过刺参养殖的学生都深有感触,引发了同学们的思考和讨论。
2.改进教学方法
通过观摩听课,与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座谈,课程组教师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多媒体与板书有机结合。传统的教学手段以黑板书写或图示为主,但板书教学的不足表现在耗费时间、信息量小、直观形象性差。而水产动物病害防治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应用学科,在用语言描述之外,还需要大量的图片、视频资料进行辅助教学,如鱼、虾、蟹的病理症状,很难用语言解释明白。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的应用已很普及,但过多依赖多媒体,会给学生来来丰富的图像和大量的信息的同时,常常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容易视觉疲劳,抓不住重点,来不及思考消化,不容易记笔记,课后无供复习巩固的资料等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授课教师尝试采取在多媒体演示的基础上,将一些重点难点书写在黑板上,控制节奏,有所侧重,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理解消化。第二,角色互换。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模式,学生常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听课时间长了还会注意力不集中。为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把一些难易适中的内容交给学生讲解,如将原生动物疾病中海水小瓜虫病的内容交给学生讲授。指导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准备教案、上台讲,教师和其他学生一起听课,课后给予点评、纠正、补充、总结。这种教学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对知识记忆的也更牢固,提高了上课的趣味性,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积极响应。第三,聘请校外专家及技术人员进行专题讲座。结合学生所学的水产动物病害防治技术的知识,聘请行业内专家或一线生产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专题讲座,向学生介绍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开阔视野,启迪思维。2011年3月份,教研室邀请本地龙头企业达莲海珍品养殖公司的技术总监做了《池塘刺参养殖主要病害诊断与防治要点》的专题讲座,使学生对辽宁省沿海重要养殖种类―刺参的常见病害及防控对策有了深入认识。学生认真听讲专题报告后,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展开课堂专题讨论,起到了扩大知识面、开阔思路、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目的。
三、水产动物病害防治技术实践教学的改革
水产动物病害防治技术属应用性学科,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对水产动物病害防治技术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是该课程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进而为能妥善处理实际生产中出现有关水产动物疾病的职业能力夯实基础。为了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端正严谨的科学态度,课程组对该课程的实践教学进行了改革探索。
1.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适当运用可以减少教师板书的工作量和语言描述的单调与抽象,通过PPT、动画、视频的结合的课件演示,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使学生对实验原理、实验过程的理解更直观明了,重点难点内容仍旧结合板书讲解,达到强化识记的目的。另外一些内容利用实验仪器做演示,这些办法对学生圆满完成实验任务有非常大的作用。
2.逐步完善病理病原库
我校高职水产养殖技术专业办学历史还较短,就水产动物病害防治技术这门课来说,水产动物病理、病原标本较少,不够系统全面,限制了实验课的有效开展。近几年课程组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渠道,多方收集病理、病原标本,并进行分类整理制备。(1)通过养殖户向学校动物诊所送检的病体材料中筛选出具典型病理症状的个体作为标本。(2)向学生讲授标本制作保存的知识,发动学生利用假期、社会实践和生产实习等机会采集标本。(3)利用教师讲座、出差及社会服务等机会,搜集病理病原标本。
(4)与一些相关科研院所合作共享标本资源,比如西北农林大学、大连海洋大学、海洋局第一研究所等单位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海参病害的病原菌株。通过这些病理病原标本的采集制备,为课程实验提供了完备的实验材料,为学生提供了直观了解病理症状和病原的条件,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学习兴趣。
3.补充完善细菌感染性病害的综合实验内容
根据统计,由生物病原引起的疾病中,细菌性病害最普遍,危害也较严重,因为很多病原菌是条件致病菌,水体中经常存在。细菌病的正确诊断防治流程为:致病菌分离、人工感染,病原生理生化鉴定、药敏试验、确定防控策略。以前的教学中,这部分内容课时较少,只让学生用显微镜观察一下常见病原菌,缺乏系统的实验内容,学生无法掌握应有的基本技能。通过调整实验计划,增设了20学时的综合实验,使学生系统掌握了细菌性疾病的整个诊断和防治过程,教学效果良好,学生既巩固了理论基础知识又掌握了实验基本技能,对以后的生产实践很有帮助。
4.在生产实习中印证所学知识
在学生生产实习的过程中,专业教师和学生对实践中发现的病例及时讨论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制订防治方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动手能力。如2011年5~10月,2009级学生在锦州凌海进行刺参育苗实习时,带队教师现场指导学生辨认化皮病、烂胃病、化板病等,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并掌握了实用的防治技术。
综上所述,通过对水产动物病害防治技术课堂和实践教学的一系列改革,使学生的水产动物病害学基本知识得到巩固并提高了应用技能,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为今后从事水产养殖工作中,正确处理动物病害问题夯实了基础。在后续的教学改革中,我们还要逐步增设病毒及寄生虫疾病的实验内容。现在就要积极创造条件。另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继续提高教学技巧,多采取报告式、讨论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使教与学有机结合,更大的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唐毅.水产动物疾病学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6(4):187-189.
[2]林华,李学太.加强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1,(1).
篇3
关键词:专业导论课;水产学;转学率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8-0242-02
一、引言
水产学主要是研究开发利用水生生物资源并保证其可持续利用的学科,也是我国的一级学科。水产产业为农业的重要产业之一,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保障食物安全、优化国民膳食结构和提高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高等教育中水产学科的开设始于1952年,其本科和研究生专业的二级学科先后历经多次调整,至现在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中,水产一级学科下设置水产养殖、渔业资源和捕捞学三个二级学科以及水产养殖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水族科学与技术(教育部批准试办)三个本科专业。另外,在生物学和海洋学一级学科下,还设置了水生生物学和海洋生物学二级学科[1]。湖南农业大学水产专业前身为淡水渔业专业,1985年开始筹建,1987年正式招生,1988年增设淡水渔业师资专业,1997年面向全国招生,1999年根据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更名为水产养殖学专业。其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水产养殖学科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与水产养殖相关的科研、生产、教育与管理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水产增养殖开发、管理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2007年获教育部批准新增设水族科学与技术专业,并面向全国招生,成为目前具有该专业招生资格的5所高校之一。该专业是以培养行业急需的具有观赏水族动物育种、水族景观规划设计、水域环境控制、经营管理等方面能力,能够在水族产业的企事业单位从事休闲渔业及观赏水族科研、开发、教学和管理等工作的技术人才为目标。但是随着高等教育招生和培养机制的改革,基于农学学科的水产专业的生源和招生形势不容乐观,使得各类大专、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水产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湖南农业大学一度出现水产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的局面。为此,湖南农业大学一方面加大招生宣传力度,扩大生源;另一方面,近两年我专业针对大一新生开展了水产专业导论课,加强新生对专业的了解程度,稳定生源,这也是目前多数高等院校积极采取的一项有效措施[2-4]。
二、开设水产专业导论课程的背景
1.水产行业工作环境普遍比较艰苦,生源少。湖南农业大学水产专业虽然从1997年开始面向全国招生,但一直以来以本省生源居多。虽然近几年来,生源结构越来越合理,但整体志愿填报水产专业的生源不多,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呈下滑趋势。根据调查统计,在湖南农业大学2010级至2013级四个年级水产生源(入校报到人数共计308人)中,第一志愿填报农科专业的只有2%,在所有志愿中填报了水产专业的只有53%,其余均为调剂生源。
2.报到生源中转专业需求比较大。近年来,各大高校大一新生转专业需求增加,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缺乏对专业的认识,在填报志愿时有的听从家长意见,有的是调剂到所学专业的,有的选择转专业时盲目跟风想选择热门专业,还有的是到校后,发现所学专业体系课程难度大,从而在入校后要求转换专业。调查统计表明湖南农业大学水产专业近四年308名学生转出37名,转学率达12%。
3.学生对水产专业及课程体系了解不够,缺乏职业规划,对就业前景担忧[5]。大学新生入学前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基础知识,对专业、对未来职业和就业的认知很少。对水产专业近四年的学生进行统计发现,虽然有94%的人听说过水产专业,但80%的人对专业不了解,仅有20%的人表示对本专业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目前,新生在入学后都会接受入学教育,在入学教育环节中会简单介绍所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但多数学生对课程认识比较模糊,不清楚专业课程的具体学习内容,因此,在大学学习阶段缺乏系统的学业安排。另外,学生不了解所学专业的职业范围、工作性质和潜在发展方向,只简单的认为水产专业是艰苦的行业,对职业缺乏规划意识,对未来就业前景担忧。
三、水产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方式和内容
目前针对水产专业大一新生已连续开展两届水产专业导论课程,以学科带头人、系主任、专业资深教学人员、企业老总和年轻高学历人才相结合的教师团队,采用专题式报告的教学方式,指导新生认识水产专业,了解水产行业发展,行业人才的需求量、明确职业前景等。水产专业导论课程共设置20学时,包括七大部分内容:专业介绍、水产业与水产学科的发展、现代渔业发展现状、水产品安全和渔业环境、水产教育与就业形势、观赏水族产业发展前景和企业参观。每部分设置为一个专题,每个专题由一个教师主讲。
四、水产专业导论课程开设的效果
湖南农业大学已连续两年开设水产专业导论课程,为调查分析导论课程的开设对学生专业认知和认同、职业规划等的影响,同时为导论课程的改革提供依据,对两届学生学习完专业导论课程后进行了无记名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2012级和2013级水产专业新生,调查人数共计157人,发放调查问卷157份,收回问卷134份,经核实获得131份有效数据。结果表明,通过学习专业导论课程后,4%的人对专业已非常了解,93%的人对专业有些了解,仅3%的人仍对本专业不了解。与他们未接受导论课程教育之前相比,学生对专业了解的比例提高了73%。另外,93%的人表示通过导论课程学习后,认为水产行业的发展形势良好,对未来自己的职业和就业表现乐观态度,81%的人喜欢上了本专业。以上结果说明,专业导论课程的开设,对学生的专业认知产生了显著的积极影响。同时,调查表明,83%的人认为导论课程内容丰富充实,能够反映当前行业的新形势;72%的人认为教师课件内容详略得当,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93%的人对课堂内容感兴趣。这些结果表明,目前我们开设的导论课程内容比较合理,符合学生对专业认知的要求,但在内容详略、充实度上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可以进一步优化课程内容结构。学生对导论课程教学内容和形式也提出了良好的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讲课时加强师生互动;教学形式可以多样化,不要局限于报告;课程内容中可以增加一些实践环节;可以邀请本专业优秀代表、行业精英开展讲座;适当增加职业规划和就业前景的内容。另外,通过统计2010级至2013级专业转出率,我们发现,2010级转出率为13.0%、2011级为15.3%、2012级为9.6%、2013级为10.8%(表1),四年平均转出率为12.0%,其中2012和2013级两届学生接受了导论课程学习。以上结果说明开展专业导论课后,学生加深了对专业的了解,学生要求转出水产专业的比例下降,尤其是2012级,也就是首届开设导论课程的年级效果非常显著,在入学人数增加的情况下,转出人数反而较少,2013级转出率也低于四年平均转出率,更低于2010和2011级的转出率。这一结果初步说明专业导论课程的开设和学习能够降低本专业的转出率,有利于稳定生源。
通过以上实践证明,在当前教育环境下,面向大一新生开展专业导论课是非常必要的。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其水产专业导论课程要更加明确教学目标,内容还有待进一步分类概括,并辅以不同的教学方式激励学生,使学生建立起对本专业较全面的认识,可以为生源提供全面而清晰的专业认知平台。同时,还要优化调查内容、扩展统计方法以充分挖掘开展水产专业导论课所具有的潜在价值,加强专业导论课的教学改革,为水产专业新生提供更有价值的指导。
参考文献:
[1]陈新军,周应祺,许柳雄,杨红.我国水产类学科调整的几点建议[J].高等理科教育,2009,(6):124-127.
[2]杨玉民,孟宪梅,王海修.对开设专业导论课程的认识[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2,28(3):110-112.
[3]黄莉静,闫佳,张光华,仇晶.大类招生背景下信息类“学科概论”课程的教学探索[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3):51-53.
[4]李锋,田雨波.电子信息类“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284):99-100.
[5]郭宇星.高校大一新生专业导论课的开设初探[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249):40-41.
篇4
[关键词]水产动物疾病学实验 教学设计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1-0104-02
《水产动物疾病学实验》是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海洋生物工程与技术方向)的专业核心课程,是重要的专业实验课。海洋资源开发技术这个新专业的综合性非常强,它涉及以往的海洋科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海洋药学等诸多学科。根据其新特点,笔者所在的课程组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和学生共同探讨,对实验内容体系和考核评价方式是否合理进行了重新确定。在基础性实验教学的基础上,探索了综合性、开放应用性实验的开设。为了使水产动物疾病学实验的教学达到这一新型专业的专业要求,笔者制订了全面、精细的教学设计,并且制订了相关教学设计的原则:1.充分调动学生探索生命科学奥秘的积极性原则;2.训练学生关于生命科学研究的科学性思维;3.帮助学生掌握水产动物疾病学实验的基本研究方法技术和思路;4.掌握实验设计、实验数据的整理、分析以及实验报告的撰写等综合能力。
教学内容的设计选择就是在以上4个基本原则上进行的。
一、实验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的总体目标是在常规实验教学的基础上,增加综合性、开放性及科研性实验任务,[1]并适应学校的海洋资源开发技术这一新型专业的要求。这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演示型实验
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2]如利用显微镜观察病鱼病理组织切片实验所讲述的各种类型疾病的表现、病理的改变以及鉴别诊断等,这些内容学习起来比较抽象,学生容易混为一谈,分不清它们的实质区别。因此,我们采用将类似以上的理论性较强的实验课程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起来的方法,通过视觉媒体尽可能详细而又有区别地向学生展示病鱼标本,以此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笔者用相机拍摄记录下水产动物的病态,或者自行制作各种病理组织切片,并自己动手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用于实验课的教学。对一些体表特征比较类似的水产动物疾病进行横向对比,从而提高学生对各类水产动物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能力。由于实验课的内容生动,形象鲜活,形式灵活多样,调动了学生对该门实验课的兴趣和爱好,并进一部巩固和提升了学生的实验课的理论知识。
(二)基础性实验
基础实验教学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要求学生掌握和了解水产动物疾病的基本知识及诊断方法,因此,笔者设计了病鱼的常规检查方法与诊断实验,让学生不仅掌握水产动物疾病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让其亲自动手进行病鱼心脏和尾动脉采血、血涂片的制作及观察,训练了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基础实验不仅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规范,养成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而且还为其以后进行综合性实验、开放性实验及科研性实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综合性实验
综合性实验就是将实验教学大纲中所要求的基本操作、性质实验融合在每次的实验中,在实验中反复训练基本操作技能。[3]这扩大了实验教学的信息量,强化了基本操作技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验教学效果。
同时,还开设了一些多步骤的综合性实验,这种实验需要将前一步实验结果作为后一步实验的依据。由于每一步都关系到下一步实验的顺利进行,学生必须细心操作。例如,水产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实验要分成四个实验阶段才能完成。学生首先进行的是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及挑出单克隆,然后利用16SrRNA鉴定法提取DNA和PCR验证,再采用电泳及测序分析结果,最后使用染色法(革兰氏染色)进行细菌的生理生化分析。该实验的四个实验步骤环环相扣,错一步就会影响下一实验的进行。通过这种类型的综合性实验,学生不仅仅掌握了水产动物病原菌的分离、培养、纯化与鉴定的基本方法,还了解所分离细菌性病原的形态特征及培养特点,最终使学生掌握各类水产动物疾病的机理和防治方法。
(四)应用性实验
加强实验课与生产见习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4]水产动物疾病学是海洋资源开发技术的专业课,海洋资源开发技术是以往的海洋科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海洋药学等诸多学科的整合体,是个综合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与生产实践关系密切。因此,为使学生明确水产动物疾病学与生产实践的关系,并激发学生对水产动物疾病学实验的极大兴趣,笔者还相应增加了一些关于渔业生产中常见的药敏实验与筛选和水产动物用疫苗制备技术实验。例如在水产动物用疫苗制备技术的实验中,不仅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制备免疫疫苗的原理,掌握疫苗的制作及其使用方法,而且要求学生测定疫苗对鱼的免疫效果,这就使得实验教学与疫苗的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强化了实验的应用性能,从生产实践上增加了学生的学习乐趣和学习动力,达到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实验成绩评定制度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实验课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规范的实验成绩考核制度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5]实验成绩评定,应避免根据各次实验成绩计算平均分的方法,这样反映不出学生对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的掌握情况。对水产动物疾病学实验课成绩的考核,分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两部分。学生的实验课成绩以平时考查为主,占总分的60%,平时成绩又分预习报告(30%)、实验操作(40%)、实验报告(30%)三部分,每次实验均按上述项目及比例给出成绩;在课程结束后,为了进一步复习和巩固实验教学内容,我们将进行期末考试,期末考试成绩占总分的40%――期末考试又分笔试和实验操作两部分,其中笔试成绩占50%,操作考试成绩占50%。这种考核办法,比较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了学生学习水产动物疾病学实验的实际情况,提高了学生对水产动物疾病学实验课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热情。
三、教学效果分析
作为水产动物疾病学实验,实验项目的开设应本着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先验证后综合、科研应用的顺序开出,循序渐进,逐渐使学生掌握水产动物疾病学的原理和实验操作技能,了解科研工作的基本思路。[6]
水产动物疾病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的两个部分: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重点突出了其实验操作性强的特点,激发了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学生自己分离得到的水产动物病原菌是未知的,这会激起学生探索未知的强烈愿望和浓厚兴趣。学生若能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教”与“学”都能事半功倍。相对于验证型实验,综合型实验步骤多、内容繁复、花费时间较长、数据结果处理也较为多样化,使用的仪器设备等也比较多样,因此单单依靠个人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这时集体的力量及团队的分工合作就会发挥很大的作用。团队合作分工可提高学生的个人利益要服从团队利益的意识,使学生学会怎样与他人合作,学会顾全大局,树立团队协作的意识。
四、结束语
这门实验教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要方向。通过训练学生各类综合型实验的操作能力,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的主动观察、积极思考的意识。通过教授学生学习掌握科学研究的思路、方法和过程,使他们具备严肃的科学态度、良好的科学素质以及严谨的工作作风,为其将来从事水产动物疾病防治工作或相关科学研究打下良好基础。实践证明,水产动物疾病学实验教学设计效果良好,值得在同类院校相关实验教学课程中推广应用。
[ 参 考 文 献 ]
[1] 黄永琴.实验教学改革与发展趋势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1,(1):77-80.
[2] 黄辉,吕光俊.水产动物疾病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2):150-152.
[3] 马贵华,许明,钟青.水产养殖专业《鱼病学》课程实践探究性教学初试[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综合),2005,26(6):65-67.
[4] 周远清.加强教育科学研究,促进高等教育创新,建设高等教育强国[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3,(11):4-8.
篇5
关键词:生物统计;翻转课堂;微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2-0090-02
“生物统计”是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养殖和海洋生物学两个硕士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是统计原理、方法和生物专业相结合的一门应用学科,“水产生物统计学”又是水产学院各本科专业的院级限选课,与硕士研究生的“生物统计”课程相衔接,构成了生物统计本、硕一体的教学体系。经过三年的统计教学,调查发现,由于硕士研究生入学基础不同,入学的80%以上的硕士研究生是跨专业招生,在本科阶段没有学过生物统计相关课程;尽管学校要求非本专业学生入学需要选修本科专业课程2―4门,但由于硕士研究生基础课程在第一学期开设,与本科教学学期冲突,学生并不能顺利地完成课程的衔接;且硕士研究生入学后大概一个学期就要进行课题开题、试验设计等工作,也不宜推迟本门课程的授课学期,从而造成教师授课困难、学生学习困难的两难境地。考虑上述原因,笔者就硕士研究生“生物统计”课程进行建设与改革,在精讲统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将多种教学组织方式应用到统计教学中。在课程改革中充分贯彻“学为主体、导为主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原则,通过启发式教学,将教学重心从“教”转移为“学”,最大限度地培养和训练硕士研究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自学能力。
一、精讲基础
为了适应不同基础的学生学习,本门课程前5章复习和讲解本科基本统计知识和方法,这部分内容也是学生在科研和试验中经常会遇到和用到的统计方法。但这部分内容并不仅仅是本科教学过程的重复和再现。其重点就是如何在有限的课时教学内对基础知识进行凝练,以便于学生快速理解和掌握。笔者以本科教学经验为基础,对基础知识进行整理总结,把握重点、难点,制作出适于研究生基础教学的统计课件。通过课堂反馈,学过本科阶段统计课程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了以前学过的知识,并没有感觉到是重复的浪费时间;而没学过本科阶段统计课程的学生在进行了教师设计的一系列必要教学准备活动后,能够最大限度地快速掌握这部分内容。这里的“一系列必要教学准备活动”指的是下面提到的多种教学组织方式的应用。
二、多种教学组织方式的应用
硕士研究生课程的一大特点就是教学课时少、信息量大,因此,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目的是为科学研究做准备,因此最大限度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自学能力是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就“生物统计”课程来说,多元统计分析是硕士研究生阶段的主要学习内容。但多元统计分析内容广泛,不可能在有限的学时内面面俱到;且科学问题不断更新,解决问题的方法更不会一成不变。
1.“翻转课堂”。本门课程,在精讲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也尝试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即学生课前线上主动学习,课堂线下讨论学习的教学模式。授课前布置即将授课的内容,让学生进行分组学习,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看视频讲座、听播客、阅读功能增强的电子书、网络精品资源共享课等)进行线上自学与小组讨论;课堂上,首先让每组一个代表上讲台讲解各自理解的授课内容,然后各组互相提问解答,最后由教师点评每组讲课的精彩部分和知识理解不到位部分,并根据学生自学情况就本课内容进行细节补充、重点归纳和总结。课前带着任务主动学习,并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取长补短,在交流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为了课堂上的讲台讲解,又要进行一定的ppt教学课件制作和讲解练习,大大锻炼了学生的“助教”能力,而硕士研究生作为导师的“助教”进行本科教学活动是硕士研究生创新活动的一项基本内容。课堂上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提问、讨论,采用启发式、合作式的课堂讨论教学,节约了授课时间,学生的讲、问、答,教师的解惑、补充、归纳总结活动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避免了教师的单一授课,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间跨度加大,从而更加符合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过程。
2.“微课堂”。“微课堂”(Microlecture),是指采用建构主义方法构建的适于在线或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微课”具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强、教学时间短的特点,是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疑点、难点)或技能等单一教学任务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是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对硕士研究生“生物统计”课程进行知识点划分,将系统的教学活动裂解为若干教学主题突出、教学内容具体、教学时间较短、资源容量较小的“碎片化、情景化”教学片段,便于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针对重点、难点目标明确的学习。“微课”短小精悍,每一个视频都针对一个特定的问题,有较强的针对性,查找方便;视频的长度较短,几分到十几分钟不等,控制在学生注意力能比较集中的时间范围内,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视频可采用录屏软件直接进行录制,操作简单,节省人力、物力;视频通过网络,具有暂停、回放等多种功能,可以自我控制,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制作的“微课”视频也是“翻转课堂”线上学习的重要资源之一,能够更好地再现课堂教学的精彩片段,是学生课后复习的有力工具。
3.电脑辅助教学。生物统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学生学习的目的不仅在于掌握统计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统计软件的应用,能够利用统计软件设计试验、分析数据、解释结果。本科生“水产生物统计学”课程设有单独的实验课,而硕士研究生的“生物统计”课程没有实验课,故而在授课中安排电脑辅助教学。学校为硕士研究生教学课室配备了大屏幕触屏电脑,而学生均有个人笔记本电脑,每节课的理论教学后随即展开电脑教学,例题详细展示了操作步骤,习题要求学生自主完成,不仅解决了学生操作中遇到的可能很小但自己解决又要花费很长时间的问题,提高了学习效率,还进一步巩固和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学习、理解、应用一气呵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设置“综合研讨”教学环节。为了加强本门课程与专业研究的紧密性,课程在最后设置“综合研讨”教学环节。根据专业,由学生自行选题、设计并进行课堂讨论,论证设计的合理性与可行性。由于正好处于硕士研究生开题、进行试验设计阶段,因此这个环节正好解决了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而学生的选题往往是超出了课堂学习的内容,要求师生共同学习、研究,不仅检验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更拓宽了教师的研究视野,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案例,取得了一举两得的良好效果。
三、改革考核方式
成绩考核是督促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并对教学效果进行检查的重要手段。传统的笔试考核方式中,学生要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计算公式的背诵和数学计算上,而不能全面、准确地考查学生对各种统计分析方法的掌握和应用情况。摈弃传统的笔试考试,采用电脑上机考试。通过综合练习题设计,让学生随机选取作答,综合运用学过的统计方法,在电脑上完成整个统计分析过程,并就结果给出合理解释。该考核方式能够综合考查学生资料整理、统计分析和结果解释的能力,符合以应用为主学习的目的,实用性强,对学生科研试验设计与分析很有帮助。
参考文献:
[1]Eric Mazur. Peer Instruction:A User's Manual Series in Educational Innovation.Prentice Hall,Upper Saddle River,NJ,1997.
[2]Bergmann J. & Sams A. Flip your classroom:reach every student in every class every day.Washington,DC: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2012.
[3]Shied David.These lecture are gone in 60 seconds.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55(26):A1,A13.
Construction and Teaching Reforms on Graduate Student Demonstration Course Biostatistics
ZHANG Jing,WANG Zhong-liang,WANG Xue-feng,YAN Yun-rong,ZHANG Jian-dong
(Fisheries College,Guandong Ocean University,Zhanjiang,Guangdong 524088,China)
篇6
论文摘要:将电教媒体恰到好处地应用到职业教育教学中,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学习情境,提高教学培训质量起到一定辅助作用。本文就电教媒体在职业学校专业教学培训中几种情形的运用上做了浅显的介绍。
实践证明,将电教媒体(幻灯、投影、电影、录像计算机等)应用到职业技能培训过程中,不仅大大提高了培训信息传递的效率、质量,而且也是提高技能培训效果的重要手段。
一、运用电教媒体,激发学习技能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为了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兴趣,增加其求知的欲望,可利用电教媒体,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如在烹饪专业技能培训时,培训开始,先放一段烹制菜肴的录相片,使学生在有声有色的录相中,了解我国烹饪技术的历史悠久,不仅菜肴品种繁多,而且色(颜色)、味(气味)、香(滋味)、形(形状)俱佳,富有民族特色,驰名天下,从而使学生知道烹饪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祖国宝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进而增加他们想学烹饪技术的积极性。再如美术专业讲装磺设计时,可制作出幻灯(或投影)片,在屏幕上打出一幅幅新颖别致的设计作品,以给学生创设出学习情境,增加他们的求知欲望,使他们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进而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运用电教媒体,模拟变化过程
在职业技能教学中,有些知识的学习,结果的得出需要较长时间才可以验证。如果只凭教师口述,很难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若我们利用电教媒体,模拟这些过程,就可以使学生由形象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变抽象为直观。如农学专业教学食用菌的栽培及树木种植管理等课程,学习这些内容要看到全过程得等上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观察到一个或几个步骤,如果要利用科教电影片或制成幻灯投影片讲解,就可在较短的时间内看到全过程,使学生很快地理解和掌握。
三、运用电教媒体,扩大观察视野
职业教育各专业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教学培训中,做好演示操作是十分重要的。但有些演示在课堂上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在前面操作,学生在座位上观察,看到的只是一个侧面,很不全面。加之有些仪器或模型不大,可见度小,观察时不易达到理想效果。座位离讲台远的学生根本看不清的现象时常发生,电教媒体的运用为解决这样的问题提供了方便。 例如农学专业在讲授昆虫基本知识时,由于昆虫标本小,有些标本又不易搞到,在讲台上展示标本,讲解不易使全班学生看清,若制成幻灯片打在屏幕上讲解,其教学效果就特别理想。再如讲授水产养殖,教学鱼的种类鉴别、鱼的生活习性等内容时,可将装有鱼的器皿放在投影仪上打出,展示给学生清晰放大的活的标本。从而弥补了实验的不足,增强了实验演示效果。
四、运用电教媒体,展示电器构造
在家电维修专业教学和培训中,常常需要对各种电器进行拆装,一来认识它的结构,二来分析它的原理,为正确维修打下基础。但有的电器拆装比较麻烦,各个部分分辩率可见度小,造成有些部件难以被观察,也很难使学生掌握。如在讲授电动机、农用内燃机等机器内部结构时,可将电动机、农用内燃机等机器的内部结构制成复合投影片,投影讲解,以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
五、运用电教媒体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主要是指由于知识的深度、知识的模糊性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问题。尽管有些教学难点可能并不是教学重点,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解决,也会严重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
篇7
现阶段,我国的农业保险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农业保险的法律定位不明。我国自1982年恢复农业保险业务以来,迄今为止,尚没有一部专门规范农业保险的法律法规。由于法律法规的欠缺,目前农业保险在组织制度、业务经营方式和会计核算制度等方面都是参照《保险法》中对商业保险的管理办法进行管理的。由于法律定位不明,忽视了农业保险的特殊性,必然会制约农业保险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从而严重影响农业保险各项工作的开展。2.农业保险的政策扶持力度不足。目前国家对农业保险除了免征营业税外,尚无配套政策对农业保险业务予以专项扶持。政策的缺失,必然使农业保险的发展缺乏坚实的基础。研究表明,除浙江、上海等少数经济发达地区,由于政府财政资金雄厚,而农业占该地区GDP的比重较小,无论采用“共保体”模,还是实行“大农险”模式,依靠政府补贴,基本能够满足农业保险的发展需求。但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水平低、政府补贴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保险的发展。从长远看,要发展农业保险,无论采取何种模式,如果没有充足的财政补贴,农业保险就不能起到充分的保障作用。3.农业保险集中度高,分散风险能力弱。自2005年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以来,全国39家财险公司中仅有中国人保、中华联合和安信、安华、阳光、安盟四家专业性的农业保险公司开办区域性农业保险业务,其余的33家财产保险公司基本不涉足农业保险。农业保险试点的险种少,普及率低,市场集中度非常高,分散风险能力弱。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全国粮食作物的承保比重只有0.01%,棉花为0.02%,大牲畜为1.1%,家禽为1.3%,水产养殖为1.3%。而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和加拿大,农保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65%,日本这一比例则为90%。相比之下,我国农村绝大多数的种植、饲养和水产养殖业没有相应的保险,损失也就无法得到有效补偿。加之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试点时间短,且仅限于局部地区,使得农业巨灾风险无法转移。4.农户缺乏经济实力,保险意识较差。我国农户家庭生产规模小、收入水平低、保费支付能力不足,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主要从事小规模种植业的农户,大多缺乏为其农牧业生产项目投保的支付能力。对于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部分首先走上致富之路的农民,在自愿投保的前提下,由于受自身文化水平的制约,加之宣传不到位,很多农户也少有对农产投保的意愿。调查显示,只有1%的农民非常了解农业保险业务,10%的农民比较了解,51%的农民知道有此项业务,但具体内容不清楚,另外38%的农民则根本不知道有此项业务。5.保险公司缺乏经营兴趣。由于农业保险本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致使保险公司对经营农业保险的兴趣不高,从而对农业保险的发展形成了严重制约。究其原因,主要是农业保险的高赔付率、高成本性违背了保险公司的商业化经营目标,加之农业保险的技术手段缺乏,农业生产高风险性容易诱发严重的道德风险等,使得保险公司对经营该类保险产品“不感冒”。
二、新农村背景下加快农业保险发展的对策
为解决农业保险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加以改进:1.加快农业保险立法,促进农业保险规范化发展。农业保险作为一种农业保障制度,对法律法规具有很强的依赖性。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我国农业保险健康发展的“瓶颈”。因此,应尽快制定和完善与“三农”经济相适应的农业保险法,通过法律来规范和明晰各级政府在农业保险中应履行的职责,并以法律的形式对农业保险的定位、费率厘定、赔付标准及实施方式等进行详细地规定,为农业保险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律支撑。2.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首先要完善农业保险补贴制度。2007年以来,中央财政实行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一定程度地调动了农户投保的积极性,对农业保险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的覆盖面仍然较窄,农业保险的功能和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中央财政应该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完善农业保险补贴制度。其次要走多元化的道路。当前,发展农业保险应当采用多元化经营主体的组织形式。可以以省市为单位,从本地区实际出发,探索适合本地区的农业保险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多主体经营、多层次、多渠道支持的农业保险制度。3.构建多层次的农业风险分散机制。从风险管理的视角看,我国应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政府与市场共同参与的农业保险及其风险分散机制。即:商业保险公司与保险合作社经营原保险+国家经营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基金+巨灾风险证券化。其中,前两个层次是传统的风险分散方式,首先农民通过购买保险将风险转移给原保险人;为避免风险累积,原保险人在承保后通过共保、分保将风险进一步分散,但风险依旧留存于保险业自行消化;而后一层次则是现代风险分散方式,通过巨灾风险证券化,既可扩大保险资金来源,又可将风险从保险市场转移至资本市场,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强大的融资与风险分散功能。这样既可以发挥大数法则的作用,广泛分散风险,充分满足风险保障需求,构建一种稳定有效的风险分散机制,同时也为资本市场提供了新的投资品种,降低了交易成本、减轻了政府负担。4.进一步加强农业保险的宣传力度。普及农业保险的基本知识,对于提高广大农民的保险意识,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具有重要意义。一是要充分利用电视、报纸、访谈等各种宣传渠道,采用生动活泼,简明易懂的方式,宣传保险业务和服务的典型事迹,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效应,增强农民对保险的感性认识,提高农民的信任度。二是要组织农村基层干部学习保险知识,再由基层干部采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宣导,重点讲解农业保险的功能与作用,让农民了解保险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互助机制。三是宣传的内容要实实在在,贴近生活,要抓住农民最为关心的话题和利益,避免造成逆反心理。5.加快经营管理创新,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保险公司要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加快经营管理创新,更好地为“三农”服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力。一是要产品创新。由于我国农村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在开发农业保险产品时,要充分考虑南方、北方农村的差异,东部、西部农村的差异,沿海、内地农村的差异;全面分析农户消费习惯、购买能力、购买偏好,做好市场研究和市场细分,开发满足不同地区需求的多层次、多样化农险产品。二是要销售创新。要充分利用农村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基层政府等机构的中介优势,开展规模营销,还要积极与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等机构建立业务关系,不断丰富农业保险营销渠道,实现优势互补,逐步形成多渠道、广覆盖的农村保险服务网络体系。三是要服务创新。保险公司要充分利用农经、农机、畜牧等部门的力量,为投保农户提供购、产、销等全程的咨询和风险管理服务,要简化承保、理赔等程序,改进业务流程,提高服务标准化水平。
三、结语
篇8
关键词:生物统计学;统计思维;应用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4-0191-03
生物统计学是利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生物数量性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应用数学领域的重要学科分支[1]。它涵盖了生物学试验设计、数据收集和数据整理、统计分析方法的选择以及统计结论的得出与解释等内容。生物统计学不仅广泛应用于传统的生物学、生态学、医学、药学和农学等各学科专业中,也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中数据分析的重要工具[2]。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是当今生物学领域科研工作者的必备技能之一,且随着生物组学时代的来临,生物统计学的应用更加广泛和深入,生物统计学在高校生物学课程体系中的位置也愈发重要,肩负着培养学生数据分析技能和科研素养的重要使命。因此,生物统计学已成为我国高等院校生物科学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养殖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然而,生物统计学课程不同于其他的理论基础课和专业课,其最大特点是概念抽象、公式复杂、计算烦琐,是一门教师和学生普遍反映难教、难学、难懂的课程,这也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难以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3]。为此,本文将结合笔者近年来水产生物统计学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学生统计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为水产生物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统计思维能力培养
生物统计学作为一门工具学科,是一种思维方法(或统计思想)在生物学中的应用。学习生物统计学就是要学会利用统计思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姚亮等(2015)归纳了四条统计思想,分别是或然性思想、小概率原理、大概率原理和信息最大化原理。这些统计思想存在于生物统计学理论体系的各个角落,共同构成了统计学学科的思想基础。为此,生物统计学的课堂中,教师应将核心统计思想的阐述贯穿于基础理论知识讲解中,努力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统计理论和方法的思想本质。
1.注重核心统计思想的讲解是培养学生统计思维能力的首要任务。生物统计学教学活动中,由于较多的数学推理与计算等难点需要讲解,因此会占用教师较多的授课时间和精力,从而面临能力培养难于知识传授的困境,这就与“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高等教育课程基本培养目标相违背。另一方面,正是因为生物统计学课程较大的教学与学习难度,才更需要学生掌握核心的统计学思想及应用统计学思想思考问题的思维模式,这样才有助于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理论性较强的具体统计理论与方法,并将其灵活运用于解决各种实际科研问题。
举例来说,若某事件发生的概率很小,其在一次(或极少次)试验中几乎不可能发生,统计学上将该事件称为小概率事件。小概率事件对应的小概率原理是假设检验理论的思想基础,几乎所有假设检验的推理均是依据小概率原理来进行的。具体来说,首先假定原假设成立并进行检验统计量的计算,推导出其为一小概率事件,那么依据小概率原理则有理由相信原假设在概率上是不成立的;反之,若无小概率事件的发生,则无充分理由质疑原假设。显然,小概率原理是假设检验理论最为关键的思想基础。倘若教师在讲授假设检验理论之前注重小概率事件原理的讲解,便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推断的推理过程和判断依据。同样,注重或然性现象(随机性现象)、大概率原理以及信息最大化原理等统计思想的讲解,对于帮助学生透彻理解统计学基本理论、培养学生统计思维能力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模型构建训练及实例结合教学是培养学生统计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源于数学学科分支的统计学可以理解为对现实问题的抽象概括,即现实统计问题的模型化表达。比如,生物统计学中的方差分析将总变异分解为组内变异和组间变异两部分,分别代表误差和试验的处理效应,并将生物学中的各种控制试验采用统一的符号及线性公式来描述,进而计算统计量来衡量因素的效应值。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要求学生将实际科研问题中的因素、水平、重复、组间、组内等具体名词代入方差分析的理论线性模型,反复开展模型构建训练,以加深对方差分析的理解。再如假设检验,一般将检验过程分为“假设提出”、“选择及计算统计量”、“确定显著性水平”和“统计推断”四个步骤,而任何实际问题的假设检验分析均可构建为由这四个步骤构成的模型。课程讲授初期务必严格要求学生遵守“四步走”的分析流程,进行统计模型的构建训练,不断增强学生对该统计模型的熟悉程度,这样做,让同学们在更好地掌握统计学理论知识的同时,又培养了其模型思维能力。
实例结合教学是生物统计学教学的重要方法,也是模型构建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选择一些贴近生活、科研与生产的实例来讲解抽象的统计学理论和模型。比如,笔者在讲解假设检验理论时,选用水产饲料装包机工作是否正常的实例来讲解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首先提出原假设和备择假设,讲解两种假设各自表示的实际含义;根据“装包机是否工作正常”及“额定标准”确定检验统计量为样本均值并计算;确定P值后,做出统计推断,并解读统计结论所代表的实际统计学含义。
通过以上模型构建训练和实例结合教学,将抽象的统计学理论、方法与具体的实际问题相结合,达到化繁为简的目的,进而提高生物统计学的教学效果。当然,模型训练与实例结合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备课,并循序渐进地将其贯穿于整个生物统计学的教学过程。
3.计算机辅助分析训练是培养学生统计思维能力的有效措施。生物统计学基本理论往往涉及复杂的推理和计算过程,而作为生物专业的学生并无必要完全掌握其中的每一个具体细节和过程。从生物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来看,基本原理和知识的讲解固然非常重要,但更应强调对学生的生物学试验设计、数据收集、分析以及处理技能的培养。生物统计学教学的最高目标是让学生从抽象、复杂的统计学知识中解放出来,学会利用计算机统计工具高效地进行生物数据的分析、处理和解释。更为重要的是,计算机辅助分析过程中的数据录入、统计方法的选择与应用、适用前提条件的判断以及结果的解释等各环节的实训操作是学生对统计思想、统计模型的再次复习和巩固,是培养学生统计思维能力的有效措施。
二、统计应用意识培养
生物统计学是探讨生物学研究的试验设计、数据收集与整理、分析与推论,并最终从样本信息中获取有关总体的科学可靠的结论的科学,是将数学方法应用于生物学研究领域的工具学科,是生物科学应用型人才的必备知识,也是广大科研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因此,着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生物统计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增强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学素养是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的又一目标。
1.教材选择与课程内容体系的优化。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知识载体,也是教学最基本的工具,它不仅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而且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资料。生物统计学课程主要包括统计理论知识和统计软件的使用两部分内容,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因此,教师应结合课程属性,选择统计理论与实际学科相结合、统计原理与试验设计相结合、统计学方法与统计软件相结合的生物统计学教材进行教学较为合适;同时选择若干具有一定实用性且难易程度、侧重点不同的参考书让学生课后参考学习,以取长补短,开阔学生视野。其次,在生物统计学课程课时减少和教学内容增加的现实背景下,课程内容体系的编排和优化在兼顾该课程的理论性的同时,更要突出其应用性和实践性。也就是说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理论的系统性,合理分配学时;尽量压缩复杂统计学定理的证明和公式数理推导等内容,相应增加统计学基本理论和统计分析方法及其应用的内容。
2.加强生物统计学的计算机辅助实验教学,重视知识的应用性。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给统计学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它帮助科技工作者摆脱了繁重的手工计算的麻烦,同时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在统计学中的应用,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压缩统计学理论的教学时间,注重统计学软件的操作,增加学生上机操作时间。笔者在各基本理论知识讲授完毕之后,开设相应实验课程,讲授统计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演示例题的计算及分析过程;同时,要求学生结合实例,进行计算机软件的操作,重点掌握统计软件的数据录入、储存,各种基础统计方法的选择与应用、适用前提条件的判断、结果的解释等内容。在计算机辅助实验教学中,利用统计软件把基本原理与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有机结合起来,不仅使复杂的统计数据处理工作变得简单,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统计学应用能力。
3.合理运用案例教学和专题训练,强调知识应用性。生物统计学课程的理论性强、内容抽象,照本宣科的传统教学方法,更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且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是实现以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将生物学领域的科研工作或生产实践等案例贯穿到教学过程中,应用统计学理论知识对试验设计、方案制订、样品采集与测量、数据收集整理、数据的统计分析等各个研究步骤进行讲解与分析,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统计学思维及统计学应用能力。教师在案例选择上,尽量减少陈旧的、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实例,及时增加统计学课程呈现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应用,将反映专业发展最前沿的成果实例转化为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掌握统计学理论的同时及时了解专业技术发展和应用的最新动态,与时俱进,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
专题训练是培养生物统计学应用能力、达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又一有效途径。教师可以将统计学课程内容分为若干模块,每一模块包含若干统计学方法,并分专题讲解各种统计方法和理论在生物学中实际应用。通过专题训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引导学生合理、科学地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而逐步掌握生物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及常用统计方法。
4.改革考核方式,突出统计工具的运用能力。考试是高等院校的一个重要教育制度,考试成绩是检验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考核方式的合理与否,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以及学生学习积极性能否得到最大限度地调动。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考试制度和考核方式缺乏一定合理性和灵活性,如以闭卷考试为主和限定的考试题型等。就生物统计学课程而言,这种考核方式不能真正体现生物统计学课程的本质属性,不能全面考察学生对生物统计学原理的掌握及运用能力。为此,笔者认为生物统计学的考核方式应实行考查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与统计方法应用技能结合情况的综合考核方式,将考核成绩分为三个部分:平时成绩(占20%,包括课堂表现、出勤率、作业情况)、理论考试成绩(30%)和上机操作考试成绩(50%)。闭卷考试命题应突出基础性和实用性,少出或不出理论性强但无实际应用的偏题,同时考虑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程度及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上机操作考试部分是在计算机上进行试验数据的整理、输入、分析和统计结论的获得等,是考查学生应用统计学软件对常用统计方法的分析运用能力。采取闭卷考试和上机操作考试有机结合的考核方式,同时加大上机操作的考核比重,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摆脱了单纯的应试考核模式,又培养了学生运用统计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统计学应用能力。
三、结语
针对生物统计学课程的属性和特点,笔者认为生物统计学的教学既要注重学生统计思维能力的培养,也要重视学生统计学应用意识的培养。为此,本文探讨了培养学生统计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方法,主要包括统计思想讲解、模型构建训练与实例结合教学及计算机辅助分析训练;同时,本文还从教材选择与课程内容体系的优化、加强计算机辅助实验教学、合理运用案例教学和专题训练及改革传统考核方式等方面阐述了培养学生统计学应用意识的教学策略。随着生物组学时代的来临,科研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将显得尤为重要,相信以上教学方法和策略的应用,将会显著提高学生运用生物统计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抓住生物统计学的发展和应用机遇。
参考文献:
[1]张力,甘乾福,吴旭.SPSS19.0(中文版)在生物统计中的应用[M].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
篇9
北海市地处广西南端,北部湾东北岸。北海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捕捞的龙头,全区70%的渔船都集中在北海市,渔业也是北海的传统优势和支柱性产业。2007年北海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104.26亿元,比上年增长3.04%。其中渔业产值为54.36亿,占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的52.1%。水产品产量98.28万吨,比上年增长1.81%。随着渔业的快速发展,北海渔民对渔业保险的需求也更为迫切。中国渔业互保协会北海分理处下辖电建、地角、港管和涠洲等5个代办处。截止到2007年底,辖区共有大小渔船8700多艘,其中220kw以上大功力渔船2200艘,渔业人口28万人。近几年来,该分理处在上级渔业主管部门、业务部门和当地政府部门的正确指导和支持下,认真结合北海实际,充分发挥全体干部职工的积极性,真抓实干,努力开拓渔业互助保险,使参保渔船和渔民数量逐年提高,互保费收取额也逐年增长,2007年互保费收入突破了320万元。
二、北海市渔业保险存在的问题
1.渔业互保投保率低,覆盖面不全,应对风险能力差
北海市渔业互保十几年实践证明,互保为北海渔业生产发挥了一定的风险保护神的角色。但是,这种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据中国渔船船东互保协会北海分理处的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北海渔船拥有量达8500多艘,其中小型渔船约4000艘,中型(包括以上)渔船4500多艘,长期活动在海上作业的渔民更达4万人。可在这样庞大的数字背后,参加互保协会的渔船竟不到600艘、渔民也不足2000人。绝大部分渔民群众和中小型渔船未加入渔业互助风险保障体系。渔船投保率仅为应保渔船的13%,渔民投保率不足5%。而农业部渔业局的统计数字显示,同期我国海洋捕捞渔民和20马力以上机动渔船入保率达22%和25%。
2.保险意识淡薄,意外事故时有发生
应该说一个地区的渔业保险发展状况也取决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渔民保险意识。目前北海市渔民的收入普遍不高,2007年北海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334元,而农民纯收入仅有3846元。当地“多子多福”的传统生育观念又根深蒂固,家庭的生活和教育支出有很大压力。因此,大部分渔民不愿意够买保险或无力承担保费支出。一方面,北海市渔民不愿买保险或无力购买渔业保险;另一方面,北部湾传统渔场的意外事故却时有发生。这二者形成了强烈反差。近几年来,北海渔船在北部湾传统渔场遭到越南武装舰船抓扣的事件时有发生。据新闻报道,2005年9月23日,广西北海市“桂北渔82018”号和“桂北渔63055”号渔船在北部湾海域传统渔场作业时,遭到越南两艘武装船只的追赶和枪击。2007年7月4日,桂合渔80151号渔船在我国南沙传统疆界线内海域(东经112°18′,北纬5°40′)生产时,被马来西亚炮艇无理抓扣,船上10名船员被判监禁6个月,渔船被没收。此外,渔船的火灾以及碰撞事故也时有发生。
3.缺乏切实可行的地方性财政扶持制度
渔业保险是具有很强外部性的准公共产品。高赔付率、系统性风险、信息不对称等特点,导致渔业保险的“市场失灵”,必须得到税收优惠政策才能产生有效的制度供给。与发达国家大幅度补贴渔业保险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政府对渔业保险的补贴历来非常有限,对农业保险(包括渔业保险)的税收倾斜力度还非常不够。目前,北海市政府还没有出台针对渔业保险的地方性财政扶持制度,渔业保险难以走快走远。由于渔船海上作业的高风险,渔业保险赔付率非常高,所以北海市尚无一家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渔业保险业务。
4.地方性的渔业保险法规亟待建立
目前,北海市还没有对渔船和渔民保险做出相应的规定,地方性的渔业保险法规仍是空白。由此引发船东和渔民投保率低,风险意识淡薄。一旦发生意外事故,渔船等财产和渔民的生命安全都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风险补偿,不利于当地的渔业生产和社会稳定。相比之下,渔业发达的广东、浙江等省对渔业保险均有注明,如《浙江省渔业管理条例》规定第二十五条:渔业船舶所有者或者经营者应当为海上从业人员办理人身保险。
三、推进北海市渔业保险的建议
1.建立健全渔业互助保险
针对北海市渔民投保率低,应对风险能力差的问题,渔业互保机构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渔民的利益为出发点,树立“诚信”原则,在渔民遭遇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损失后,能够主动、迅速、合理地给予经济补偿,充分体现渔业互保协会对广大渔民的关怀和温暖,力争在三年内将渔民和渔船入保率提高到30%以上。渔业互助保险机构要以对渔民生命财产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强行业自律,强化内部管理,规范和完善各项制度,提高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要发挥互助保险扎根基层、面向渔民、服务渔业的优势,协助政府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搞好渔民安全知识普及、引导渔民配备安全设备、倡导渔船编队生产,增强渔民自救能力和互救意识;协助做好灾害紧急救助,在灾害发生后,迅速开展定损理赔工作,尽快帮助受灾渔民恢复生产生活。
保险意识淡薄是阻碍北海市渔业保险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从北海市渔业互助保险发展的实际出发,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加大对广大渔民群众的安全教育力度。北海市相关渔政工作部门可以利用伏季休渔的有利时机,对渔民进行海上安全生产基本知识、安全操作技能和渔业安全法律法规的培训,进一步增强渔民的安全意识,提高安全生产技能,增强海上自救与互救能力,逐步提高渔民整体安全生产的素质,确保渔船安全生产,扎实推进“平安渔场”、“和谐渔场”建设。宣传形式可以多种多样,2007年浙江省举办了“互保杯”渔民安全知识电视总决赛,题目涵盖水产品质量安全、渔业互保、渔船安全生产方面的知识,要求参赛选手必须是一线的渔民和养殖户。既普及了渔业安全知识,又有趣味性,使他们受到了很好的教育。这种模式,北海市是可以很好地借鉴的。
2.抓住机遇,积极争取开展政策性渔业保险试点工作
政策性渔业保险是今后我国渔业保险的发展方向,农业部也在积极推进政策性渔业保险试点工作。自2005年以来,上海、浙江、广东和海南等省市在渔业互助保险基础上,以渔业互助保险机构为载体开展了政策性渔业保险试点,取得了显著成效。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政策性渔业保险工作的开展,大大提高了当地渔业安全生产的风险保障力度,得到了渔区广大干部群众的普遍赞同。渔船、渔工入保率也有明显提高,2006年1-11月份,共有1381艘渔船和12834名渔民参加了政策性渔业保险,获省财政补贴201.7万元。自2006年4月起,浙江省嵊泗县开展了政策性互保试点工作。近两年来,该县的渔工雇主责任险投保面达到了98%,渔工投保由原来的人均2份提高到目前的人均10份以上,有效提高了渔民抵御风险的能力,同时也减轻了政府部门灾后经济补助的压力。北海市政府可以借鉴浙江省舟山市等渔业发达地区开展政策性渔业保险的成功经验,抓住机遇,积极争取地方政策、财政支持,开展政策性渔业保险试点工作,逐步建立政策性渔业保险制度。
3.加大地方财政支持力度
由于渔业本身属于弱质产业,经济效益不高,商业性和互的渔业保险,单靠保险的收入难以支持其自身的良性循环发展,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和制订特殊的政策保护措施,如实施针对投保渔民的保费补贴和针对承保机构的业务费用贴。一方面:北海市地方财政应针对渔业保险提供相应的保费补贴,吸引渔业生产者投保,并通过自愿投保与法定投保相结合的方式,扩大投保范围;另一方面,除了保费补贴外,政府还可以向经营渔业保险的机构提供一定比例的业务补贴,以提高其偿付能力,增强经营积极性。2004年宁波市象山县政府专门拨出200万元用于支持渔业保险,当年该县的渔业保险工作硕果累累。参加渔业人身保险人数由2004年的7736人上升到2005年的10002人,渔船保险由2004年的不足70艘上升到2005年的1891艘。至2005年底,全县参加渔船财产保险的渔船达2366艘,共收取保费933万元;参保船员45075人,收取保费1853万元。共理赔3145起,理赔款1228.7万元。他山之石尚可攻玉,那么象山县的成功经验则更应该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甚至是创新。针对目前北海市水产养殖险的空白,地方政府应当“两头扶持”:养殖户购买保险时,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商业保险公司理赔达到一定风险警戒线的时候,政府在资金上也将给予相应的扶助。
由于北部湾经济区是我国政府批准启动的一个沿海开放经济区,国家对其发展规划有许多扶持和优惠政策。除了对渔业保险进行补贴外,北海市政府还可以向有关政府部门争取对经营渔业保险的承保机构实行一定的税收优惠,如减免渔业保险承保机构的营业税。因此,如果政府对经营渔业保险的承保机构实行一定的税收优惠,如减免承保机构的营业税,那么承保机构的税收负担就大大减轻了,商业性保险公司经营渔业保险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
4.尽早出台地方性渔业保险法规
国外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保险理论认为,渔业保险同渔业本身一样,带有明显的公益性,经营渔业保险不能完全以盈利为目的,其政策目标应与国家农业财政政策相一致,以为渔民提供风险保障,提高渔业劳动生产率、保证食物供应、稳定市场及确保渔民生活水平等为最终目的。当前,我国渔业正处于一个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但同时也面临加入WTO后竞争加剧的挑战。为了贯彻国家“依法治渔,以法兴渔”的渔业方针,我国应当对渔业保险的管理体制、发展资金进行立法保证。同时,对于渔业保险的经营主体、参与主体、收益主体及相关的权利义务进行立法加以规范,并立法鼓励商业保险机构进入渔业保险。为了尽快改变目前北海市渔业保险无法可依的现状,北海市人大应组织渔政、工商、海洋与渔业局、保监局、互保协会等有关单位和相关专家在依据我国《保险法》、《渔业法》等法律规定,并参照舟山、宁波等地级市制定地方性渔业保险法规的基础上,结合北海市渔业保险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尽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管理机构和相关职能,加强监督管理,引导渔业保险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琼:我国渔业保险的现状及其对策[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7(6)
[2]徐英:政策性渔业保险初探[J].上海保险.2005(10)
[3]孙颖士:论渔船船员风险和渔业保险[J].中国渔业经济.2006(2)
[4]孙祁祥郑伟:经济社会发展视角下的中国保险业——评价、问题与前景[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6.p92-p98
[5]王晓波:中国渔业保险模式构建与发展探索[D].上海水产大学,2005
[6]郑辉:我国政策性渔业保险机制研究——以宁波市象山县为例[D].同济大学,2006
[7]魏华林林宝清:保险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p29
[8]虞国柱王国军:中国农业保险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M].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胡家辉王小波:浅析中国渔业保险模式的选择[J].中国渔业经济.2006(2).p64
[10]王海华除厚民:我国渔业保险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立法建议[J].农业经济.2003(2).p36
篇10
农业旅游是京郊诸多村级单位的主导发展方向,自2008 年以来,以村级为单位的农业旅游受到广泛关注。 北京市推出了国际驿站、采摘篱园、民俗风苑、养生山吧、休闲农庄、生态渔家、乡村酒店和山水人家等乡村旅游特色业态产品。但是有关农业旅游发展的定位仍存争议,如何制定适合村情的旅游特色业态却很少有人去研究和探讨。 本文以北京市怀柔区下坊村为例,对村级农业旅游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期为制定京郊观光休闲农业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1 下坊行政村发展农业旅游的优势
宝山镇下坊行政村位于怀柔区西北部,原来由下坊、白河南、小庙梁和小河东 4 个自然村组成,经生态治理工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造,目前归并 为 白 河 南 和 小 河 东 两 个 自 然 村,总 面 积8. 35 km2. 本研究在分析下坊村自然和人文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依据《乡村民俗旅游村等级划分与评定》( 2009,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和《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 2009,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通过实地考察和入户调查,就旅游接待、经营特色、发展状况等,定量统计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对该村农业旅游整体发展与民俗旅游接待户经营状况等进行诊断性分析。
1. 1 优越的自然环境
调查中,绝大部分村民尤其是民俗旅游经营户高度认可本地的自然环境质量好,满意度在 95% 以上。 5%的不满意者是对干旱引起的白河水量减少表达担忧。 旅游自然环境具有环境和资源的双重属性,既是人类旅游活动的客体,又是旅游业利用的部分,更是旅游产品的重要元素和景区旅游价值的必要组成要素[2]. 下坊村属于北京市生态涵养区,该区肩负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的重要职能,这使得自然环境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 下坊村地处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凉爽,一般比城区低3 ~5 ℃,堪称京北地区重要的避暑区域之一。 该村跨白河两岸,因白河而兴,原始生态气息浓厚,自西向东,自然景色呈动态变化,清澈的水体和美丽地貌景观融合,宛如一幅田园山水画卷。 水资源较为丰富,水质优良,适宜发展优质的水产养殖。 依托白河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构建了集垂钓、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白河特色生态休闲游项目。 该村地貌属怀柔深山区,村落附近为白河谷地,四周山地海拔大多在400 m 以上,峰峦迭翠,层林尽染,植被繁茂,植被覆盖率达 70%,山场面积 660. 8 ha. 河谷土层较厚,土壤肥沃,适宜多种作物生长,以小麦、玉米种植为主,盛产核桃、大扁仁、酸枣等。在保证白河沿岸生态的基础上,下坊村充分发挥自身的休闲旅游功能,利用自然资源和民俗文化优势,力争打造独具特色的京农业旅游休闲游憩地。
1. 2 较完善的基础设施
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必须有完善的基础设施。 下坊村交通便利。 距怀柔城区 75 km,距北京市区 136. 5 km,滦赤路( 河北省滦平县至赤城县) 经过本村,与 111 国道在汤河口镇交汇,并以四宝路和延庆县相连。 较为发达的交通,便于游客的出入。
2009 年宝山镇实施泥石流生态搬迁工程,采取山区自然村向主村集中整合和散户搬迁相结合的搬迁方式,形成目前村落格局,村落基础设施得到显着改善。 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加强环境卫生整治,指定一名成员对环境治理工作进行监督督促,并加强保洁员、公路养护员和护林员的日常管理,生活垃圾集中收集与处理。 村辖区内修建了观赏水面、吊桥和栈道,先后建造小河东街心公园和白河南街心公园,并不断提高绿化率,优化生态环境。 2013 年,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入资金,实施黄木厂沟治理工程。
2014 年由政府出资,继续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有线电视、网络宽带等已入户到村。 村级教育、文化、科技等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 成立村文化活动中心,包括多功能活动厅、健身娱乐厅、演出厅( 兼排练厅) 、数字影厅等不同功能,为村民和游客提供了开展文化体育活动、交流文化科技信息的重要场所。
1. 3 良好的旅游发展机遇
2011 年下坊村农业旅游的兴起,正值我国现代农业不断深化改革时期。 长期以来,下坊村以第一产业为主,种植作物品种单一,包括玉米制种、特菜种植、肉鸡养殖等,村级经济发展落后。 2005 年,村人均纯收入 6 490 元,低于京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 860 元。 2010 年以来,宝山镇确立了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开发观光农业旅游的思路,推出了一系列兴旅措施,鼓励各村民俗户开展旅游接待。 下坊村迎来了观光农业快速发展的阶段。
该村属于天河川沟域,2010 年,天河川沟域列为北京市经济发展的重点沟域之一。 在经济建设过程中,下坊村注重利用本地优越的生态资源,充分挖掘发展文化产业。 2011 年 9 月,在宝山镇第一届钓鱼比赛上,正式推出了独具特色的“白河鱼宴”,在打造这一品牌过程中,注重发展相关的第三产业和推介营销。 通过举办天河川宝山 1 + 1 户外挑战赛、秀美天河川摄影比赛、怀柔汽车拉力赛和宝山镇第一届文化节等各种赛事活动,有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下坊村观光游览,体验农家生活气息。
下坊村“白河鱼宴”已经发展为相对成熟的农家饭模式。 因水质清澈、无污染,鱼肉质鲜嫩,利用农家柴锅制作,经特殊的去腥工艺,兼有鲜、嫩、甜、咸、辣等口味,味浓而营养丰富。 2011 年,引入承德丰宁的“滕氏布糊画”,建立了滕氏布制作中心,吸纳更多的人口就业。 2012 年,获北京市京郊旅游特色业态目的地“生态渔家”的称号。
2 农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京郊农业旅游的兴起,实质上是北京传统农业功能所发生的重要转变,即由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跨越。 在这个转型过程中,农业旅游所需要的人员素质、产品类型和环境等方面还存在不适应的困境。
2. 1 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
下坊村总人口 157 户,共计 349 人,但老年人占多数。 16 ~ 34 岁人口为 115 人,仅占人口总数的28. 5% ,35 ~ 40 岁人口 32 人,41 ~ 60 岁人口为174 人。 随着人口流动的增加,会有更多年轻人外出做工或求学。 现有人口中,50%左右的人仅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
大部分接待服务人员未接受专门的旅游从业培训,缺少旅游礼仪、旅游安全、旅游法学、市场竞争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在旅游接待过程中,大多是凭经验、凭热情,餐饮、住宿等服务与游客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餐饮方面,食材种类少,尤其是一日中的两次正餐菜谱重复、单调,从烹饪工艺到配料、口感,不能保持稳定一致的标准,甚至每餐之间的差别都很大。 果蔬比例低,餐具消毒不到位。 住宿方面,标准间达不到基本标准,房间用具质量低劣,卧具不能做到每客一换,部分客房有蚊虫等。
从业人员素质较低有其客观原因。 由于农业旅游起源于农业,是借助于农业与农村的特征发展旅游,短期内不可能摆脱传统农业生产与经营的思维模式。
2. 2 村落环境较为杂乱
下坊村旅游开发时间短,虽然经过新农村建设,街巷房屋较为整齐,但村落环境仍表现为凌乱,杂物随意丢放。 由于白河穿村而过,河面时常漂浮水草、皮屑、生活垃圾等。 尤其是干旱严重时,水量减少,水体污染愈发严重。 在村落规划建设中,未考虑游客停车需求,不少民俗户无停车位,机动车不得不随意停放。 一些原本规划为停车的场所,却堆放了杂物。
其他行业的发展对旅游环境也构成较大的威胁,本区域曾以肉鸡产业为主,在白河南自然村域内,分布有大小不一的鸡舍,由此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废物污染直接影响到旅游发展。 该村饮用水以山泉为主,微生物存在超标现象[3],一旦环境污染控制不力,将加剧微生物污染的程度。 河道水利工程也存在隐患,据报道,由于白河河道挖沙严重,原本浅显的河道形成大小不一的水坑,导致一名少年溺水身亡。
2. 3 旅游产品较为单一
经过近 30 年的发展,京郊旅游达到了较高水平,在旅游空间、内容、形式等方面,游客有了更多的选择。 目前,下坊村旅游产品主要是以“白河鱼宴”
为品牌的餐饮服务,尽管在加工制作方面力求突出特色,但毕竟是限于淡水鱼类的食用,与京郊地区其他地区水产加工存在明显雷同。 2012 年北京公布的7 家生态渔家中,大多包含垂钓、柴锅炖鱼之类的项目。 另外,还有不计其数的鱼类餐饮分布于京郊诸多景点、农家乐等地。
从地域分析,白河地跨京冀,源于河北省沽源县,流经河北赤城县,北京的延庆县、怀柔区和密云县。 因此,“白河鱼宴”缺少地理定位,一般很难将其与下坊村联系起来。
近年来,引进的“滕氏布糊画”制作,实际是一种外来产品的植入形式,对游客有多大的吸引力、布糊画有多大的销售空间,尚待市场检验。 相比之下,本地的文化资源未受重视,没有充分挖掘。 据当地资料记载,下坊村在清末成村,因有人在此安伙房,故称“下伙房”,简称下房,后更名下坊。 有关下房村起源与发展实际上就是一种宝贵的人文旅游资源。
3 农业旅游持续发展的对策
3. 1 拓展本地文化,打造特色旅游品牌
乡村性是农业旅游的核心和支撑点。 面对京郊旅游竞争日趋激烈、游客休闲观光品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需要不断挖掘本地文化资源,设计富有下坊村旅游特色的产品。 要坚持政府支持,加大吸引外部资金的力度,充分发挥村两委、旅游合作社和民俗旅游户的主体作用,突出下坊的地理优势,打造以“下坊白河鱼为主打产品,兼顾滕氏布画加工”的生态渔家旅游业。 从塑现象、建标准、创特色、重规范的角度出发,着力打造“下坊白河鱼”的品牌。
广泛的参与性是农业旅游的特点之一。 游客可在休闲农业区参与农业生产过程,亲自制作食品、礼品、艺术品[4]. 因此,可以鼓励游客发挥自己的智慧,参与和体验“滕氏布糊画”制作,使游客体验自己制作的乐趣,制作的布画可以作为永久的纪念性产品。 本地的风土人情、旅游景物、日常生活等可作为布画图案的设计内容。
怀柔历史久远,文化积淀深厚,村庄形成历史已超过 3 000 年。 春秋战国时期,怀柔是燕秦活动的战略要地,“怀柔”出自《诗经·周颂·时迈》“怀柔百神”,意为招来安抚,代表以德施政、加强民族团结、交融发展。 唐贞观年间始设怀柔,但指今顺义区。 至 1368 年明元年将檀州分为密云、怀柔二县,标志怀柔建制县的开始。 作为中原农耕文化和北方少数民族游牧文化交错区域,怀柔人文遗迹丰富。 下坊村正处于民族文化融合的重要区域。 邻近的转年村发现了北京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时期古人类文化遗存。 挖掘、搜集和整理村落拥有的历史文化,作为特色旅游开发的重点内容,必将提高本地的旅游吸引力。
利用现有文化活动场所,充分发挥村民参加文化活动的创造性性,成立本村文艺表演团,编排热爱家乡、赞美家乡的文艺节目,为游客提供形式多样的文艺表演。 调查过程中,适逢本村合唱团排练,为参加本年度的怀柔区合唱表演,每天晚上坚持合唱,音色音质可圈可点,合唱团节目表演应当纳入农业旅游之中。
3. 2 丰富培训形式,更新旅游经营理念
就村级特色旅游业而言,对从业人员的技能要求十分具体。 应当丰富业务培训形式,扩大培训受众面,深化培训内容,不断提高旅游接待队伍的整体素质,有针对性地确定培训专题,进一步强化对村民俗户的集中培训。 要从怀柔区、北京市乃至广大尺度的角度,拓展从业人员的视野,旅游经营不应局限于眼前利益,而是要提高自身旅游竞争力和持续发展。 根据旅游经营过程中的具体需求,开展专题培训,熟练掌握业务规范。 对于新近入职的从业人员,坚持高起点、严要求的原则,提高工作人员的基本理论水平和基本技能。 确保餐饮质量不断提高,严格执行客房标准与卫生安全。 为了降低培训成本,加强彼此交流,可以积极开展网络培训。
在争取客源方面,打破传统的坐等游客上门的思想,开展包括网络在内的多种形式的营销活动,细化市场,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主动吸引游客,提升旅游营销水平。
为了提高农业旅游经营水平,应鼓励本地在外工作的年轻人,通过不同形式参与和支持农业旅游的发展。 如利用节假日回乡直接从事和指导农业旅游的培训和接待工作。 在外工作期间,积极推介本村旅游资源、组织客源、为吸引外部资金牵线搭桥等等。 在选聘大学生村官中,要侧重于与旅游管理相关专业毕业生的聘用。
3. 3 环境整治与保护并重
良好的环境条件和基础设施,是旅游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前提。 下坊村的旅游业发展,依托的是现有村落房屋,展示的是乡村区别于城市的生活气息。 应当兼顾整治与保护,保持鲜明的村落民俗文化。 真正做到“宜居宜游”. 对于体现乡村聚落特色的房屋、道路布局要着力保护,村容村貌干净整齐,尽力保持原貌。 为旅游者提供膳食、住宿和服务的场所,要重视内部卫生、安全、舒适条件的改善。 通过积极的对外招商引资,加快文化娱乐和体育设施的修建步伐,要尽量依托原有的建筑格局,遵循生态学原理,兼顾满足旅游者乡村体验休闲需求和自然环境保护。
下坊村传统产业是第一产业,大多数农户以粮食种植为主。 环境整治过程中,要考虑旅游产业和其他产业的一致性。 毕竟下坊村依然要发展第一、第二产业。 种植业、畜牧业也同时是观光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农游合一。 作为下坊白河鱼的食材主要来源,鲟鱼草鱼养殖场要基于无污染、高营养的原则,制定严格的标准。 同时,做到重视环境建设的多种需求,丰富观光农业项目的建设,充分利用好现有的46. 7 ha 耕地和 13. 3 ha 的经济林,使游客获得丰富的农业体验和田园风光的享受。
需要指出的是,环境改造不是改变原有的自然生态面貌,而是要顺应生态规律。 调查中发现,沿白河引种了一些外来植物,包括红叶海棠、碧桃、榆叶梅等乔木和人工草坪,受灌溉不足的影响,出现明显枯萎或生长不良的状况。 这种违背本地生态的行为,不仅严重扰动了当地自然生态,而且还导致水资源的巨大浪费。 所形成的景观和城区绿化景观所差无几,也会引起游客的反感。
2014 年 4 月世界旅游旅行大会上,我国提出了要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和旅游扶贫工程。 可以预见,农村旅游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必将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 下坊村要抓住这一历史发展机遇,充分利用自身拥有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扬长避短,打造独具特色的农业旅游品牌,不遗余力地探索适合北京乃至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旅游发展模式。
参 考 文 献
[1] Andereck,K. L. ,& Vogt,C. 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ident's attitudes toward tourism and tourism developmentoptions.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0,39( 1) : 27 - 36.
[2] 邹伟,符国基。 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自然环境现状调查。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 19) : 10285 -10288.
[3] 赵艳华,孙继东,李小飞。 2007 年北京市怀柔区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查。 职业与健康,2008,24( 12) : 1187 -1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