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理论课范文
时间:2023-12-05 17:45: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体育理论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Theoretical Courses and Practical Classes
Combination in High School Sports Teaching
GUO Shuping, JI Chengbao, WANG Hongzhao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Xiamen Shuangshi Middle School, Xiamen, Fujian 361001)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deepening of education reform, whether schools, teachers, or parents, are being affected by exam-oriented education, to focus only on student achievement, while ignoring the student body workout. However, the rate of obesity in high school has increased steadily, high blood pressure, high cholesterol,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henomena often occur, so the health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public attention. This article will focus on "the practice of light theory 'of this phenomenon exists in high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s currently a starting point to explore the teaching of high school sports in the presence of various phenomena and make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solution.
Key words high school sports teaching; course; sports theory course; sport practice course
1 研究目的与方法
1.1 研究目的
在体育课的教学上,高中不同于初中,初中阶段学生要体育中考,体育成绩有计入中考成绩,因此学校都较重视,会想尽办法给学生上好体育课,包括理论课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然而高中体育成绩并不算入高考,因此,从学校领导到体育教师再到学生自身,都不重视体育课,更别说体育理论课的学习了。本文重点阐述高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从实际出发提出适宜高中体育教学的方法和观点,并对初中、小学的体育教学也有一定的影响。
1.2 研究方法
理论分析法。本文主要采用理论分析对事实进行探讨,从各方面分析高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再用理论进行解决。
2 结果与分析
2.1 “重实践,轻理论”现象严重
一直以来,体育教学都是学校教学工作中重要的组织部分,但是,据相关资料了解很多高中校却缺乏这方面的认识,大部分的体育教学是不受重视的,在教学中教师只是在盲目地做动作,学生模仿着做。这就使得学生学习体育变成在盲目模仿,根本就不懂动作原理和动作本身对身体健康的作用。例如:高中体育教师在上课前做准备活动,学生只是在跟着教师比划,根本就不懂得体育课前做准备活动的意义。学生对体育理论学习的盲目性是造成教师忽视体育理论教学而重视实践教学的原因之一。
2.2 高中体育理论课教材的缺乏
目前虽然国家出台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而且也有部分理论知识的章节,但里面的内容缺乏适用性,项目概念介绍不够具体,大部分以技术讲解为主,对于体育运动损伤、体育运动保护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较少。高中的体育教材中所介绍的运动项目中,也只是讲解某个运动项目的竞赛规则,却没有系统全面地教学生如何去体会运动的美。这些都不利于提高学生对运动项目的兴趣和学习,同时也无法提高学生对运动的欣赏和评价能力。体育理论教材的缺乏也就限制了体育教师进行理论的实质性教学,从而使得很多对运动项目感兴趣的学生由于缺乏理论知识而对运动失去兴趣。所以体育理论教材的缺乏是中学体育理论课程开展的关键问题。
2.3 学生对体育理论课的学习受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影响较大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使运动技术成为体育教学关注的中心,过分地强调课堂结构。①这种教学过程不利于体育课多元化的开展,限制了教师的思维模式,从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失去了对体育的兴趣,同时也失去了对体育理论学习的兴趣。目前,很多高中的体育教学都是以体育教师的讲解为主,把学生置于“被管理、被训练”的地位,这使得很大一部分学生把体育课当作活动课、观赏课。学生理论知识的缺乏,使学生上不好实践课,从而在学习技能上“事倍功半”。
3 结论与建议
3.1 从体育教师入手加强其理论课的学习和培养,重视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结合
体育教师是学生接受知识和技能的第一传导者,因此体育教师是否重视理论课的学习,将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然而目前体育教师普遍认为体育理论教学对学生的健康和运动水平的提高帮助不大,从而使体育教师在主观上重视体育的实践教学,只注重技能的传授,而忽视理论知识的传授,也使得教师对理论知识变得生疏,也就谈不上理论教学。在这种情况下,缺乏学习理论知识的氛围,在工作中不注意理论知识的积累、学习和提高,使得教师的理论知识匮乏,无法系统全面的传授理论知识。所以高中体育教师应该认真学习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学习新的教学方法,摒弃传统只注重实践教学轻理论的观念。
3.2 编写适合的体育理论教材并制定好教学计划
中学体育教学的任务是增强学生的体质,为国家培养拥有健康体质的接班人。好的体育理论教材应该是能引起学生对体育感兴趣的教材。就目前高中所使用的体育与健康教材,由于学生面临高考升学的压力,很大一部分学生连看都没看过,更别说学习体育理论知识。③所以广大的专家学者应该注重高中的体育教学,改善《体育与健康》高中教材。笔者认为编写教材可将教材进行分类编写,主要分成三类:体操、田径、球类。这三类教材不但要系统的介绍该类运动的基础知识,还需加入进行锻炼所涉及的生理学、解剖学、营养学、力学等方面的知识。有了好的教材之后还要制定好的教学计划。在制定学期和学年计划时,应根据学时、内容、任务将教学计划进行合理的安排。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理论课占总授课时数的比例;(2)本学期完成理论教学所需的课时;(3)教学内容的连贯性;(4)教学时数应较合理的分配在学期的不同阶段;(5)根据学校体育竞赛的实践安排相应的体育竞赛规则的学习。教师必须保证教学计划按时执行。
3.3 实现室内与室外体育教学的一体化
室内教学是传授各种理论知识的基本途径,所以体育课在室内教学主要以理论教材的讲授为主。在室内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时,体育教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认真备课,使所讲的内容精练,突出重点,既能完成教学任务又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对体育感兴趣。例如:体育教师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体育的动作进行分解示范,利用互联网在课堂上讲解目前世界上所举行的各种体育赛事。室外教学,由于学生活动的空间范围较大,所以教师在组织教学时,首先要强调课堂的纪律性,否则教学就会变得混乱不堪,使实践课的教学效果变得更差不利于学生体育技能的学习。室外实践课也要穿插理论知识。例如:在室外学习动作技能时除了对动作进行讲解外,还要把与之相关的体育常识加以介绍。学田径时对田径的起源发展等加以介绍,这样使得学生既学会了技能又了解了知识。
注释
① 方新普等.体育理论与体育实践相互作用的再认识[J].天津体育学院,2007(2):146-148.
篇2
摘 要 随着高校教育形式的不断改革深化,体育教学的形式与内容也在不断地向前发展,高校的体育教学已不再停留在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上,还要加大对学生体育伦理的教学力度,本文就当代体育伦理中出现的问题以及通过各个方面来加深体育伦理教学的措施展开一定论述。
关键词 教育形式 体育技能 体育伦理
所谓体育伦理,就是体育中的伦理关系,即人们在体育活动中形成的人伦关系,以及人们在处理这种关系时所应遵循的相应原则,作为体育价值观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被纳入体育教学领域,其目的就在于能够建立一个较为高尚的伦理关系,从而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达到和谐的状态,使学生的人性健康的发展。
一、当代伦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学校课堂既是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窗口,又是展现学生伦理行为动机和文明程度的平台,因此,体育课中表现出来的伦理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同心理特征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行为。这里的心理特征,主要是指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表现,以及通过心理表现出来的伦理行为一般学生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只要遇到自己喜欢或擅长的体育项目便急于行动,二是遇到自己不喜欢或不擅长的项目便变得散漫与消极。第一种类型的学生的课堂表现一般是纪律松懈,或是由于是自己的优势项目而不愿意教比自己差的同学,或是不愿与他们为伍,缺少一定的团结意识,第二类学生的课堂表现一般表现为当老师叫学生进行体育场地的布置以及器材的搬运时,往往表现为积极性差,甚至少数还要违纪的行为。
(二)教师对学生的伦理教学不重视。尽管学生在课堂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行为,因为发生在少数同学的身上,又或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的,所以教师一般都不重视,只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不随便讲话,学习老师的所教授的体育技能,缺少对学生伦理行为方面的教学,不利于学生的全方位发展。部分高校可能会出现不重视体育教学的情况,在体育教师的选择上较不严谨,对教师的专业知识以及业务能力,特别是业务能力没有特别重视,因此,在教学过程对于学生的伦理教学方面有所欠缺,学生无法得到良好的伦理教学,导致在比赛中的价值观有所偏失。
二、学生伦理教学的措施
针对学生在教学中的伦理缺失,教师可通过以下措施改善这一现象,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严格执行体育课课堂常规对学生进行体育的伦理教育。在体育的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严格监督、检查学生的日常教学常规,组织各种形式,将伦理教育渗透到课堂之中。例如,最基本的上下课师生问好礼仪,这是从小学便传下来的基本课堂礼仪,但是在如今的高校,该礼仪渐渐销声匿迹,基本的问好礼仪能够增强师生之间的情谊,培养尊重师长的风气。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同学之间要互帮互助,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积极的体育运动。另一方面,上课着装以及出勤率也是教师应该重视的,教育学生上课时要穿运动鞋,不带围巾、帽子等,还要求学生不迟到,不早退,形成良好的考勤制度。这些都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伦理观的一些具体措施。
(二)教师要做好领导带头作用。体育老师良好的体育修养以及意志、言语与行动都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培养自己的体育道德修养,从而渗透到学生的伦理教育中区,培养学生的伦理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道德风貌。
(三)结合一定的体育活动对学生进行伦理教育。体育项目有很多种,不同的体育项目有不同的竞技特点与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可通过对不同种体育运动的特点来对学生进行伦理教育。例如,许多体育运动都是礼和德的结合体,所有的体育竞技中都存在着道德和礼仪规范,教师不可单单通过体育比赛成绩的好坏来评定一个学生,应该综合学生通过对一个体育活动的文化特点的诠释进行综合评价。
(四)通过体育比赛来进行体育伦理教育。每所高校每年都会举行高校运动会,这是教师进行伦理教学的绝佳机会,即使没有运动会的媒介,在平时,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举行一些集体比赛,并在比赛中让学生了解到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道理,而对于参加比赛的同学,教师要让其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学生之间相互配合的集体凝聚力。在运动会中,对于未参加比赛的同学,要保持他们的秩序,即遵守会场秩序,禁止大声喧哗,在赛道上来回走动等,喝彩要文明有礼,要有所节制,不应被比赛的输赢而输掉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和谐友好。
(五)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感情以及心理特征。现在高校学生的特征是蓬勃向上的,对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好奇心理,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但是,在行事时又容易冲动,自制力较差,容易过于偏激,因此,体育教师要利用学生这层心理特征,对其加以引导,要循循善诱,不应过于强硬,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伦理观,教师要有一定的洞察能力,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学生的心理与行动,鼓励和推动学生正确的进行体育锻炼。
(六)教师要加强自己的专业水平。教师要教导学生进行正确体育课程的学习,就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当学生看到老师正确的示范训练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行,也会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容易配合教师进行伦理观的教学。
(七)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良好的教学环境也是学生能够高效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生理等特点选取教材,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其所长,从而能够心情愉悦的配合老师进行伦理教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有克服困难的决心。
三、结语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伦理教学,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重要,是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发展的有效保证,能够使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的时候,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春莉.试论学校体育教学中的体育伦理教育[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2] 李英,周庆隆.体育教学伦理研究进展[J].天津农学院学报.2011(4).
篇3
关键词:高职体育课 师生情感体验 学生心理特点 课堂教学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却面临严重的危机。研究表明: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心理疾病,迫切需要及时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了适应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需要,满足学生的需求,以往的应试教育或形式教育不足以适应二十一世纪高职学生心理的需要和现阶段高职体育教育的需要。为此,高职院校体育课堂教学渗透心理教育是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时展的需要。
1. 通过师生情感体验,制造融洽、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高职院校学生学习任务轻,活动时间多,身体素质好,而且绝大多数学生活泼好动,渴望自己独立做主,喜欢个性张扬,不愿意“命令——服从”式的教学。为此,在教学中:首先,尊重学生的人格,信任学生,根据学生兴趣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运用教师调控能力,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合理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不死套摸板,而是根据需要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教育教学。其次,师生的思想(意见)、情感(体验)、意志(欲望)和行为(活动)等等得到同样的尊重。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语言、思想、行为及课堂中的比赛等等相互理解,沟通),达到教学目的的实现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再次,使学生与学生之间交往时,充分表现他们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培养他们团结合作,胸襟广阔的良好性格。使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亲近感,形成待人诚恳,合作、有礼貌、尊重他人等良好的社会意识。有利于学生发展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使当代高职学生那种狭隘,自私及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得到洗礼,获得良好的教育。总之,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理解,交流意见,共同探讨教学知识,教学评价。情绪情感的相互感染,相互渗透,造成心理上的共振,情感上的共鸣,课堂气氛就会活跃,教与学也就和谐统一,学生健康心理才能处于积极状态,认知——情感——操作能力充分发挥和发展,学练效果会最优化。学生创造的对环境变化和良好个性品质等心理素质将得到更好健康发展。
2. 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因素深入的挖掘,合理运用,有的放矢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特点:自由散漫,组织纪律性差,学生有自卑、不成熟心理偏差,大多数学生喜欢主观臆断,不服从指挥,自我为中心,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肯定;在内心上想摆脱父母的依赖,想用独特的思考方法、独特的个性去拥有世界,渴望独立自主;同时,狭隘的个人主义思想严重,不愿意接受善意的批评和劝解。针对这种情况,原有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他们心理健康发展。为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变通或改革原有的教学形式。在通过大的选项教育的前提下,结合教学大纲,充分利用学生心理因素和活泼好动的天性,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爱好、兴趣采用课堂兴趣小组专项教学。
3. 教学中,健康的体育心理是学生积极参加学习,成为学习主动者的重要条件。
体育活动是一种心理——社会活动。它除了依赖于身体的、心理的和技术的条件外,还依赖于心理和社会的条件。良好的心理条件是有效从事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愉快、自我满足、自信、自傲、热情和兴奋等等),可以使他们解除紧张,达到乐观主义的感受和愉悦感。
为了使学生满足这些情绪体验而主动学习和练习,这就要求在高职体育教学中,改革教学方法,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使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多样性,进行艺术性的再创造、再加工,并灵活应用到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比较,学会选择,学会评价,愉悦的去学习、去发现、去探索。
总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心理处在动态之中,体育教学的实践性、紧张性、竞争性、公开性和集体性等特点决定体育教学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起着特殊的作用。师生心理复杂多变,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应明察秋毫、申时度势,利用教学艺术,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生理、心理需求,促进他们运动能力的提高,调节他们的情绪情感,陶冶他们情操,磨练他们意志,培养他们合作、竞争的精神,完善他们的个性,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体育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特殊的作用,这就是我们必须要探索和思考的,特别是在体育新课程纲要实施环境下必须探索和研究的。教师还要具备因势利导灵活驾奴课堂的能力,必须要认真钻研教材教法,不断积累经验和提高自身素质才能达到和适应新的教材的要求。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自我完善勇于开拓,才能适应体育教学改革大潮,把握机遇永立潮头。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人才。
4.结论与建议
4.1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是塑造个人完美的人格,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我们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要始终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始终贯穿在整个体育教学活动中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和发挥作用。
4.2要有效的实施高职院校学生体育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双边努力。作为新世纪的体育教师必须改变旧观念,透彻理解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特点,具体分析和操作,着眼于怎样指导学生去“学”,而不是强迫学生怎样学。要注意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生理、心理需求,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
4.3体育教师要加强业务学和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从实践中探索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规律。读懂教学大纲、教材要求与学生实际之间相互联系,科学、合理、有效的安排和实施;并在实践教育中,根据实际,改革原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一切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而努力去创造、去探索、去研究。
参考文献:
[1]陈智力.创建良好的体育课堂环境实例.[J].体育教学. 2003. (2).
篇4
摘 要: 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存在课程目标学科化、理论化倾向,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深度不够等问题,建议应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规律,采取体验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遵循学生为主体、注重教学实效和动态反馈,分别“引入—创设体验教学情境—进行体验—分享和点评经验感受—体验内化应用”五阶段体验循环模式,让学生在蕴含丰富体验和感悟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获得心理知识。结果显示,运用体验式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中图分类号: B842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9-4474(2013)01-0091-05
一、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运用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举措,是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指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系建设层面,高校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建立或完善相应的课程体系。高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科学规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力求贴近学生。通过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纠正学生错误认知,使其建立积极情感、树立坚毅信念、磨炼意志行为的课程,是通过课堂教学来促进大学生知、情、信、意、行的相互作用,促使其身心发展和谐、均衡、统一。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任课教师应积极探索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体验式教学模式,消除传统教学中说教和灌输等显性教育的方式,将心理学学科基础知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式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环境进行有机融合,通过教学协助学生获得充分的体验和深刻的感悟。通过体验式教学可使学生潜移默化地获得心理健康知识,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索自我、快乐成长的学习效果。而教师在体验式教学中不再是单一的指导者,而是提问者、协调者、旁观者和建议者。教师们通过精心设计的体验式教学环节,以启发式、互动式、感悟式等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自助、他助、助人的机会,为学生充分创造自主探索、协同伙伴探索的学习空间〔1〕;并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同学关系,使大学生在轻松、自由、快乐的气氛中健康成长。
二、 运用体验式教学模式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
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在不断的提高,但仍然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课程目标学科化、理论化倾向比较普遍。在教学中理论性专业性的内容较多,而实用性操作性的内容很少;且授课内容并无法解决现实存在的一些问题,无法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
(2)教学方式单一。目前课堂上多以教师讲述理论知识为主,缺少师生间的互动和体验感悟的环节,且教学用具和教学技术方式陈旧,缺少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
(3)教学内容涵盖面广,但是深度不够。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没有针对不同个体进行个性化的教育,对大学生关心的各类热点话题涉及不多。
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运用体验式教学的原则
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为学生提供真实或模拟的情境和活动,使学生在亲自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从心理上理解并建构心理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体验式活动使其与其他参与者进行充分的交流、分享其快乐〔3〕。因此,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运用体验式教学模式应遵循以下原则:
(1)学生主体原则。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实施体验式教学,一定要明确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放在教学的首要位置,打破“教师就是传授知识”的观念。强调学习是一种动态的过程而不是单一的结果。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来设计教学环节,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欲望。在师生双向或多向的互动中,使其思维产生碰撞、心灵得到充分的交流。体验式教学模式重在营造主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充分感悟、尽情体验,最终达到从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乐趣,获得知识、经验和技巧,并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另外,体验式教学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也注重学生的个体性、独特性,使每个学生都有在课堂上进行体验学习的机会。
(2)教学实效原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体验式教学方法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来设计。在具体课堂教学环节上,要将每一次教学内容的重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机融合,既要考虑到教学的需要也要考虑到学生接受的可能性。在教学中可穿插一些有目的、有针对性、有教育意义的活动、游戏和讨论,使活动、游戏和讨论充满内涵、具有活力。另外,还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思维水平、实际需要来设计课堂游戏和活动环节,教师应对教学的活动内容或游戏环节进行关注并注意每个学生在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活动结束后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使学生通过活动更加深入地理解教学重点和难点,从而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3)动态反馈原则。进行体验式教学的教师要善于根据体验式学习的“引入—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进行体验—分享和点评体验感受—体验内化应用” 五阶段循环模式,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抓住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有目的地引导和启发学生积极有效地学习。教师要扮演好“协调者”、“观察者”、“质疑者”和“点评者”的角色,及时向学生反馈其在各学习阶段中的表现情况,提出有价值的“心理行为点”供学生分享和讨论。
三、体验式教学模式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实施
1.体验式教学情境设计
体验式教学方案设计是教学思想和现实教学联系的桥梁。体验式教学方案设计包括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和课堂专题教学设计,通过课程整体教学设计让学生了解该课程的整体框架,每一章节涵盖的重要知识点,应解决哪些问题,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通过课堂专题设计就学生关心的心理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让学生通过教学专题的学习获得心理健康知识和技巧,学会处理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灵活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下面就以2010年西南交通大学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开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为例,详细介绍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具体实施方法。
西南交通大学开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为全校大学生的限选课,要求大一到大四的学生都必须选修这门课程。在设计针对大一新生开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方案时,参考2010年本科新生心理健康普查结果反映出来的问题,设计了如表1所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七大体验式教学情境,具体包括:心理健康与成才,自我观念与心理健康,学习能力与发展,人际沟通与人际关系,大学生爱情与性,压力管理与心理健康和总复习等内容。
2.体验式教学模式的运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验式教学模式是基于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采取“引入—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进行体验—分享和点评体验感受—体验内化应用”五阶段循环模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心理知识。
第一阶段:引入。引入阶段为体验阶段的理论铺垫,是由教师综合讲解本章节涉及到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心理学理论机制,提出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要点,使学生通过教师的介绍明确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
第二阶段: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教师在基本理论背景之下创设涵盖教学重点和难点的问题情境,用丰富的教学道具和先进的教学手段组成多层次的学习体验空间,给学生提供能产生多种深度学习体验的环境。
第三阶段:进行体验。学生参与教师设计的富含心理意味的体验情境,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针对各类心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方案,然后用行为演示解决问题的过程。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团队的任务、相互间进行思维碰撞,共同分享感受和体验。
第四阶段:分享和点评体验感受。在每一项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观察活动结果和活动感受,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倾听和表达的技巧。同时教师提出活动过程中有价值的“心理行为点”,启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最后由学生总结归纳体验过程中的学习成果。
第五阶段:体验内化应用。教师对本次体验教学的整体活动进行总结,结合第一阶段的要点,再次点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际意义,督促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现以西南交通大学开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第四章“人际沟通与人际关系”专题体验式教学为例,从教学进程、时间安排、教学目的、教学步骤、教学重点和教学组织等方面说明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验式教学五阶段模式的具体运用情况。
教学进程时间 教学目的教学(活动)步骤教学(活动)重点教学组织
要学会倾听20分钟在情境中体验和感悟倾听的重要,学习倾听的基本技巧(1)引入:老师讲解倾听的基本理论和技巧。(2)创设情境和体验:将教学班成员分成若干个两人小组,轮流扮演倾听者和倾诉者。(3)分享和讨论:相互分享交流过程中的感受。(4)体验内化应用:指导同学们进一步思考,并指出此环节的意义倾听者的角色扮演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重点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注意观察有价值的“心理行为”
要善于表达25分钟提供给每个学生自我表达的机会,相互分享和交流个人表达风格和技巧(1)引入:教师介绍在现代社会中表达能力的重要性。(2)创设情境和体验:让每个同学进行三十秒钟的自我介绍。(3)分享讨论:在每一个同学的自我介绍之后请另一名同学分析该同学的个人表达风格。(4)体验内化应用:教师进行总结,强调掌握表达技巧的重要性并布置课后训练任务该环节以自我介绍和分享交流经验为活动的重点自我介绍者应声音洪亮,尽量避免倾听者注意力的分散
参与盲行游戏30分钟以游戏的方式创设同学间深度交流和沟通的情境(1)引入:介绍“盲行”的项目规则。(2)创设情境和体验:督促学生严格遵守规则完成“盲行”任务,使成员之间的沟通产生默契。(3)分享讨论:“盲人”寻找帮助自己的“哑人”,并感谢其帮助,共同分享活动感受。(4)体验内化应用:教师做总结归纳,点出游戏蕴含的心理意义“盲行”的游戏过程是活动的重点让表达能力较好的同学担任“盲人”角色,而行动力比较强的同学担任“哑人”角色,使其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完成任务
课程小结及课后任务15分钟指出课程活动的心理意义,强调体验内化应用的延续(1)回溯本次课程流程和环节。(2)提炼和强化课程教学重点。(3)布置课后体验应用任务概括本次课程体验教学的收获,并上升到理论层面教师要对整体教学内容进行把握
3.体验式教学模式效果的评价
体验式教学的效果不仅仅体现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心理健康课程及其课程活动的积极性,更重要的体现在通过学生的课堂亲身体验,让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所提升。因此,教师除了对教学环节要进行精心的准备,还应该对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效果进行适时评价,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通过评估体系反馈的结果,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好的把握教学节奏,将教学效果最大化。为了考察体验式教学模式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影响,运用教学实验法将选修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西南交通大学100名大一学生分成教学实验组和教学对照组两组,对教学实验组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对教学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经过一个学期(17周每周2学时,共计34个学时)的教学后,对比教学实验组和教学对照组研究对象的心理健康水平情况,得出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运用的效果较好。采用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研究对象进行教学实验前后的心理健康水平测试。《SCL—90》共90个题目,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每个因子评分为五级(从0~4 ) ,0=从无,1=轻度,2=中度,3=相当重,4=严重,然后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分析〔4〕。得分越高则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反之则表明心理健康水平高。其中,体验式教学前和体验式教学后的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人数都是94人,实验前后测试结果见表3。
表3显示,经过1个学期的学习,参与体验式教学的大学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7个因子上均达到了显著性水平(P
四、结语
经过教学实践验证,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运用体验式教学模式是必要的、可行的。遵循“学生主体原则、教学实践原则、动态反馈原则”三大体验式教学原则进行设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通过五阶段体验循环模式,让学生在蕴含丰富体验和感悟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获得心理健康知识,有效提升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改善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倪海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验式教学的实践探索〔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6.
〔2〕汪 东.西安市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24.
篇5
关键词:高校 体育理论课 体育欣赏教学 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2(a)-0227-01
随着科学技术的逐步发展,多媒体教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同时也促使教学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体育欣赏教学在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不但满足了新课程教学标准的需要,而且也实现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其中,体育欣赏教学在高校体育理论教学中的实践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体育欣赏教学形式在理论课中的实践表现
1.1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在高校体育理论课的教学中,针对于技术上的动作,通过语言上的描述很难实现教学的目标,因此,这就需要采用体育欣赏的教学形式。体育教师应结合实践教材上的内容,将理论知识通过幻灯片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这与单纯的语言描述相比,不但改变了枯燥乏味的教学氛围,而且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体育教师在结合理论与实践阐述的过程中,也应抓住动作技术的要领,以便更好地实现理论课堂的教学目标。由此可见,在高校体育理论课的教学中,要想提高体育欣赏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1.2 注重利用相关的体育新闻报导
在高校的体育欣赏教学中,体育教师可以利用相关的体育新闻报导实现教学的目标。自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之后,体育项目在社会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它不仅可以增强人们的体魄,同时也能够激发一个民族的爱国精神。因此,在高校体育理论课的教学中,体育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体育新闻,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例如,在讲解关于篮球的理课时,体育教师可以结合我国男篮比赛的情况阐述篮球的知识及相关规则,这样,不但提高篮球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而且也激发了学生对篮球学习的兴趣。
1.3 注重利用体育明星的光辉形象
从高校学生成长的心理特征出发,很多学生在心理都会有自己崇拜的偶像,同时,这种心理也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的行为。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在采用体育欣赏教学时,体育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特征,有效利用体育明星的光辉形象。当学生接触到屏幕上的体育明星时,内心就会产生敬佩与崇拜的心理,这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与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关于田径的理论课时,体育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播放关于刘翔训练以及比赛的短片,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田径理论课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实现了理论课堂的有效性。
1.4 注重体育与健康的有效结合
在高校体育理论课的教学中,要想更好地实现体育教学的目标,不仅是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体育欣赏教学在体育理论课的实践应用中,为了满足体育教学发展的目标,体育教师应注重体育与健康的有效结合。由于真实的技术动作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与复杂性,所以,很难将真实的物体呈现在学生面前。因此,体育教师可以通过体育欣赏教学,将抽象与复杂的技术变得形象化与具体化,这就促使课堂教学变得清晰化与生动化,从而达到了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2 体育欣赏教学形式在理论课中实践的作用
在高校体育理论课的教学中,由于语言描述本身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与缺陷,这就影响了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与质量。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体育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应注重体育欣赏教学在理论课中的应用,以便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由此可见,体育欣赏教学在理论课中的实践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
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由于体育理论课教学受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所以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体育理论课教学在体育教学中很容易被忽视。但是,体育欣赏教学在体育理论课教学中应用后,不但满足了体育教学的需要,而且也加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与理解。随着体育事业的逐步发展,学生接触到的体育理论也越来越丰富,这就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由此可见,体育欣赏教学形式在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实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
2.2 有利于陶冶学生的“体育情操”
在高校体育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中,除了要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陶冶学生的“体育情操”。体育欣赏教学在体育理论课中应用后,学生不仅看到了真实的动作技术,同时也感受了体育文化氛围的熏陶。通过接触更多的体育知识,学生对体育价值及体育道德等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这些都在无形中陶冶了学生的“体育情操”,同时也促使学生感受体育文化的魅力。由此可见,体育欣赏教学形式在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实践,有利于陶冶学生“体育情操”。
2.3 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在高校体育理论课的教学中,体育欣赏教学形式在其中的应用,不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体育欣赏的教学中,体育教师充当的是引导的角色,这就突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同时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实现了高校体育理论课的教学目标。由此可见,体育欣赏教学形式在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实践,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的体育理论课教学中,由于枯燥的理论知识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体育欣赏教学在高校体育理论课中的应用,不但满足了教学发展的需要,而且也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无论在视角上还是听觉上,体育欣赏教学都给学生带来一种新鲜感,这就在无形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力。因此说,体育欣赏教学在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靳振洋.后奥运时代高校体育欣赏课程的发展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6)
篇6
论文摘要:当代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由于客观坏境的冲击和自身素质的缺乏,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往往令人担忧。本文依据近几年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资抖,一针对大学生存在一些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提出在天学体育教学中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从而推动高校休育教学更好地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能进入高校学习的青年在同年龄人中的比例约占3%左右。而进人大学学习生活的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并逐步走向成熟阶段,是人生观确定、世界观、人格完善的重要时期。而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一个复杂多变的时代,在实际生活中常出现诸多矛盾,他们有学习的压力,有历史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有选择也有迷茫,因而心理承受能力比较薄弱,可能发生严重心理失衡。许多大学生不敢勇于面对,积极解决,而是选择逃避退缩,这不仅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还将直接影响到今后的长远发展。
1.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通过最近几年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资料来看,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的人数有逐年上升的趋势,1998年国家教委组织相关部门对大学生进行抽祥调查,12.6万名学生中约有20.23%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四川省教委的课题“大学生心理治疗”对西南8万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有31.3%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中等程度偏重的占12.42%、严重的占0.81%。其他各地均作了不同程度的调查,有心理障碍的在10%-34%之间。教育部对10个省市124所高校统计,1987一1998年辍学总人数为8301人,因疾病辍学5842人,占辍学总数的70. 38%,其中精神、神经疾病占29.62%,居首位。
具体来讲,常见的造成大学生心理障碍因素有;社会因素、学校教育因素、家庭教育因素、个人主观因素包括缺乏学习动机、适应能力差、孤独、空虚、焦虑、抑郁、强迫症、偏执、神经衰弱等。
2.大学生心理障碍原因分析
2.1从学校教育环境影响来看由于应试教育仍在我国教育中处于主流地位,大学生进人大学以后,高校为大学生提供的服务以知识灌输为主,由于知识积累迅速,接受的信息量过大,教学方法枯燥无味,学习的内在动力弱化,处于被动地位,使学生不堪负重,缺乏情感的关注与培养。加之专业选择不理想,自己感到前途无望,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和失落感。同时紧张、激烈、单调的大学业余生活,往往难以平衡孤独、焦虑、恐惧等现状,最后发展成为心理失衡。
2.2从家庭教育环境影响来看当代的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生活处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都比较缺乏,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加之个别家长的过分宠爱也会造成大学生过于偏激和任性的性格。
2.3从社会的环境来看它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外部环境因素,人事制度的改革,打破了过去统一招生统一分配,的大学生毕业生分配制度,实行人才招聘。在双向选择面前,一部分大学生仍带有很浓厚的怀旧心理;在社会公平竞争的大环境尚未形成之前,一部分大学生还怀有一定的恐惧和逃避心理,而这些因素都容易导致心理失落。
2.4从自身素质缺乏
2.4.1身心发展的不同步大学生下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趋于成熟的时期,但两者的发展是不同步的。“他们的生理发育已基本成熟,但一部分学生的心理发展却落后干心理发展,他们正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认识漂浮不定”,“意识中也常常呈现着互相矛盾的状况”。他们这种不稳定的心理状态,很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干扰和影响,从而导致心理偏差和行为偏执。
2.4.2心理承受能力不足大学生人生阅历浅、社会经验少,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失败和困难时,往往缺少足够的心理准备。一旦遇到挫折便难以承受,心灰意冷,从而一撅不振,甚至丧失了对生活的信心和对自身的信任。
2.4.3心理调适能力缺乏大学生的心理保健能力和自我保健意识缺乏,在面临一系列生活、学习、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等问题时,无法正确地缓解心理冲突与矛盾,不懂得自我调节和控制,无法维持心理平衡,因而产生心理障碍。
3.体育锻炼能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3.1增强健康意识、促进智力发展未来的信息社会是知识密集的高智能社会,没有强健的身体就不能适应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工作的需要。大学阶段,正是大学生身体发育成长的关键时期。因此,通过有规律的体育活动,可以提高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增强操作思维和直觉思维能力,使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得到提高,既可胜任繁重的学习任务,又可以消除长时间紧张学习带来的身心疲劳,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促进和提高学习效率。
3.2树立终身体育锻炼思想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身体活动越来越少,对身体健康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对大学生来说,大学体育教育是他们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一站。因此,更需要通过系统的健康教育,使学生建立现代人的健康意识,掌握应具有的健康意识,养成健身行为,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选择适合身体条件和职业要求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坚持体育锻炼,促进和保持一生健康。
3.3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自尊和自信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紧张以及竞争性特点。大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有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所以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识品质。
3.4改善人际交往能力、树立竞争意识我国著名的医学心理学家丁肇教授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体育教学人际交往呈群体多向性,师生、学生之间群体多向性的人际交往与互动,培养了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学生通过体育活动去认识体育、认识生活、认识社会、并使这种认识升华到信念、世界观的层面上,将对学生情感的陶冶、人格的塑造、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竞争是体育的重要特征之一。现代奥运会的口号是“更高、更快、更强”,而是鼓励人们奋发向上,努力超越别人,这正是竟争精神的体现。学校体育通过体育竞赛这一特殊的身体活动形式,采用公开的、共同认可的方式和规则,以相互间身体运动能力优劣比较的形式进行挑战极限、超越自我的竞争活动,使学生自觉按照真、善、美的尺度公平竞争。体育竞赛永远伴随着成功与失败,可以使学生承受挫折与失败的能力得到锻炼。
4.改进高校体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4.1克服盲目锻炼的心理指向学校的体育教学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一、学生对科学健身的方法掌握甚少,对健身的价值及科学性、全面性则基本不作考虑,知识贫乏。二、锻炼有一定的盲目性,有较强的从众心理倾向。首先在体育教学中要很好地研究解决现行教材的旧和窄、重复和单调以及过分追求学科体系的问题,切实克服教材脱离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脱离社会实际问题。加强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了解真正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三者缺一不可。其次通过体育理论的方式讲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提高学生自身的免疫力等健康教育内容,使学生对体育锻炼有正确的认识,克服盲目锻炼的心理指向,若不加以正确引导,势必束缚学生持久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4.2寻求互助的心理指向封闭式管理断绝了大学生同家庭、社会的面对面接触,学生必须从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进行处理,需求关心、渴望帮助的心理愿望日渐强烈,学生因爱好、情感等组成不同的小群体。如果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启发帮助下改变自己的认识过程,从主观上削减不利因素,把个人的自主行动转换为集体行动,共同在体育锻炼中体验运动乐趣,寻求互助支撑,通过面对而、心与心的交流,使彼此间的情感需求形成良性的互助作用。
4.3优化课程结构、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大学生接受新鲜事物快,并且很容易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单调枯燥的活动,易使他们感到厌倦和乏味。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因人而异选择和合理组织教材、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对孤僻、怪异、优柔寡断、遇事紧张的学生适宜选择篮球、足球、排球、网球、乒乓球、迎面接力等集体活动项目;对腼腆、胆怯的学生适宜选择武术、体操等活动项目;对急躁、易怒的学生适宜选择下棋、太极拳、游泳等项目;对缺乏信心的学生选择一些简单、易做跳绳、跑步、广播操等活动项目;对自负、逞强的学生适宜选择一些难度较大、动作复杂的健美操、跳高、跨栏等技巧性项目,使更多的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获得最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4.4创造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学校创造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可以引导学生加深对体育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体育环境包括运动场地的建设、体育墙报、校园广播体育新闻、课外体育讲座、组织校内外各种体育比赛等,这对学生切实感受到体育的作用,乐于参加体育运动的欲望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促成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进一步形成。
篇7
[关键词]主体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姚萍(1966- ),女,江西南昌人,九江学院思政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政治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陈胜才(1971- ),男,江西吉安人,九江学院思政部,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政府与政治、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江西 九江 33200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江西省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项目“利用地域资源创新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3110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2-0166-02
一、主体教育的内涵及其时代根据
主体教育是一种基于主体哲学对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认识,以哲学中的主体概念和马克思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为基础。主体是与客体相对的哲学范畴,人的主体性是人作为主体,在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确立、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是人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认识自我、改造自我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自主性侧重表现主体的地位,指人对自己的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能动性侧重表现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能力;创造性是人的主体性的最高体现,所谓创造就是创造前所未有的新事物来满足人的需要。世界的改变正是在人的创造性活动中完成的,人通过自觉创造活动获得了自身的主体地位,进而把握和改变世界。主体教育是以社会发展需要为目标、以人的发展规定构建的一种教育体系,重在回归教育本真,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通过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自主、能动、创造地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
主体教育的提出并非偶然,具有深刻的时代根据。我国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走向现代化,这至少意味着两个方面:一是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的工业社会转型,二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现代工业社会的显著特点是人对自然的支配,人凭借科学技术从自然界获取巨大财富。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的过程,就是从自然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的过程,从群体中的个人向独立的个人转变的过程。个人是主体的基本形态,个人的独立是主体性的首要前提。主体意识正是现代人对自然的支配性关系和个人的独立性在观念中的体现。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指出:“许多致力于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正是在经历了长久的现代化阵痛和难产后,才逐渐意识到: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转变为现代公民的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都获得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为现代化国家。”笔者认为,所谓现代公民人格的核心是一种主体意识。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确立主体意识是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
当代中国社会除了经历现代化的变迁外,还经历着巨大的体制转型。计划经济体制从哲学上看是单一的主体,计划制定人作为主体,与无数个客体发生关系,在这种主客授受关系中,人无主体性可言,个人的主体性处于尚未展开阶段,人的内在潜力被上级、单位、群体所遮蔽。人的主体性的缺乏,势必阻碍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改革开放,旨在走出传统僵化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的最大功能在于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确立人的主体地位。现代社会的时代精神是弘扬人的主体性。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教育就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主体教育的提出,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是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大学生主体性缺失的原因分析与积极举措
主体教育是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主体生成、全面发展的教育。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当代教育的主旋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旋律。然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尚未把发展人的主体性作为主题,对人的价值和地位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上,多从社会需要角度出发,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培养继承既定社会秩序与道德规范的个体,而作为个体的人的价值问题及人格独立问题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
思想政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在于过度的政治化倾向。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担负着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导向性责任,具有政治性,这是社会主义大学不同于资本主义大学的标志。但政治性与主体性并不冲突,这两方面本应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与个人双重目标的内在要求,但实施起来却走向了目标的单一化,即注重政治性,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政治化的一个主要表现是把的思想理论作为论证或证明的工具,以政治宣传的方式进行世界观教育,甚至把思政课变为解释政策、美化现实的手段,使本应关注人的生活世界的科学理论变得形式化、表面化,远离了社会生活。教师在教学中,多采取灌输式教学,把理论简单地视为真理,把自己视为真理的传播者,单向地灌输正面价值;把学生掌握的知识数量作为衡量和考核学生的标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我们不是在发现学生不同需要和社会变化的基础上,选择编排教学知识,教育德性人格;也不是在对不同的思想观点进行比较、分析和批驳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判断选择能力,没有把学生运用学过的理论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现实复杂的问题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这些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难以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其弊端在现代社会日渐显现。由于主体价值的丧失,学生被动接受既定的规范准则,面对现代社会的价值冲突常常无所适从。
人的主体性是个体生命的内在需要。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人们与生俱来的身心各种能力都具有渴求发展的特性,即主动性。他宣称:“人的固有本质就是人的主动性,一切人性、自由精神及其他特性都是从这一主动性出发。”强调的是,教育要培养人的主体性,教育的任务不是叫人去适应现存的状况,恰恰相反,是激起人们去改革现存状况。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最根本特征是具有主体性。只有把学生的主体性放在生命意义的高度,将其作为是人的生存境界时,才会改变灌输式教育模式。大学生正处在主体性形成和提升时期,让思想政治教育回归其原有的本质,培养和开发学生的主体性,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趋势。、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实践教学有助于思政课教学主体性目标的实现,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主动适应社会转型和教育改革发展的积极举措。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含义及模式
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即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二是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是自发形成的,需要系统的理论灌输,离不开课堂理论教学。理论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重在传道解惑,以客观存在的“物的运动”为主题。思政课教学同样离不开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以学生为主,重在身体力行,以“人的行动”为主题。
理论课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不是纯理论课,课程所讲授的内容不是文本的内容,而是现实的内容;它不是个人思想观点的介绍,而是动态的,与当前的现实相结合的理论,也就是说,理论具有实践性。实践是主体人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改变客体的活动。人类实践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活动就在于它的主体性。实践性和主体性是理论的两大基本特征,两者互为犄角。理论的实践性原则及实践的主体性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能单纯依靠课堂理论教学,其内在要求与实践教学模式相结合。
实践教学是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通过特定的教学情境,使大学生把掌握的理论逐步内化转变为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的过程。思政课面对的是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素质是人们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自然展示和显现出来的个人知识、技能和修养,是个人生命力的自然舒展。素质也就是能力。素质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素质的外在表现。素质和能力的形成机制是内化与养成。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将理论“内化”为素质和能力。根据实践教学的学生主体性目标,可以把思政课实践教学划分为三种模式:一是课堂实践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或个人生长发展过程中问题的讨论、辩论、演讲、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方式,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实践活动,积极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实践教学是与课堂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一种教学手段,也是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和针对性的一种有效方法,两者共同统一于思政课教学中。二是校园实践教学模式。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校园内义务劳动和服务、学生社团、重大节日的庆典活动、法制宣传、道德宣传、各类学术讲座、文娱体育等展开实践教学。学校也是一个社会。校园本身就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场所,可以使大学生在校园活动的参与中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炼、自我升华。三是社会实践教学模式。通过走进真实的社会生活场景、环境,让学生作为社会生活的参与者与体验者,主观世界得到感性教育、主体能力得到优化。社会实践教学的内容及其实现途径应根据各门课程的内容和性质确立,可以通过社会调查、社区服务、参观访问、红色之旅、志愿者活动等途径展开。
社会实践教学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形式,它不同于一般的实践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其发生的教学场所在――社会,由此而决定了其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的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就心理素质而言,它处于素质的中间层次,包括心理过程的知、情、意三个方面,在素质教育中起决定作用。素质教育关键在于处理好身心与实践的关系,即在生活实践中促进知、情、意的协调发展,每个人的成长都是适应性的,每一个人的能力和素质都是与他人及环境交流与调适的结果。对大学生来说,实践意味着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各种素质的成长。生活实践不断展现始料不及的困难,在解决困难的过程中,学生的意志、独立性得到锻炼,促进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正如杜威所言:“教育是社会生活的过程,而不是生活的预备”“生活在根本意义上是一种体验而不是知识,对美好生活的体验要优于美好的知识。”
[参考文献]
[1](美)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殷陆君,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2]徐志远,曹杰,王咏梅.社会化与主体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J].当代教育论坛,2004(7).
[3](德)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M].袁一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篇8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物理 教育教学
一、基础物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基础物理教育目的是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不是面向少数学生的精英教育,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无论其年龄、性别、民族、文化和社会背景等有什么差异,都应该有机会接受基本的科学素质教育。并且应该是全面的科学教育,使学生在科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教育。
(一) 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基础物理课程旨在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
(二) 在课程实施上注重科学探究,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成功的科学教育要使学生既能学到科学概念又能发展科学思维能力。已有证据证明,探究式学习方法是学习科学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能在课堂上保持学习者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由前面的基础物理教育的目的定位可知,物理学习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学习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不仅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感受到自己的失败与错误,通过纠正错误,逐步走向正确,真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意义不能给予,只能发现。富有探索性的物理学习实践是发现物理现象背后的意义关键,亦是物理素养形成的过程。21世纪学生应具备的物理学素养必须通过每个学生自己发现意义的过程来形成。当然,科学探究不是唯一的课堂教学方式,教师可根据具体内容灵活地选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因此,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三)在课堂评价上强调更新观念,构建新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发展
我国以往的评价体系在评价内容上过多的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忽视对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实践和动手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与科学精神、积极的学习情绪等方面综合素质的评定;有关评价指标单一,重在评价共性与一般趋势,忽视了个体之间的差异性;而评价主体仍以教师为主,虽然有一些学生自我评价,但总的来说学生还是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评价结果则过分强调终结性评价结论,而忽视各个时期个体的进步状况,因此不能起到促进发展的作用;评价方式与方法过分强调评价的标准化,一切都要求量化。由于教育现象是十分复杂的,将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化成若干量化指标,不仅无法从本质上客观反映学生的发展,而且丢失了教育中最有意义的东西,使学生生动活泼的个性被抽象成僵硬的数字,而个性复杂性和学生发展的丰富性则泯灭于其中。评价手段多采用传统的纸笔方式,过于重视纸笔测验,强调量化成绩,而对学生在其它方面的表现几乎没有评价的手段,缺少体现最新评价思想的技术与方法;评价实施过程显得封闭、静态、缺乏灵活性与动态性。因此在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中,必须构建与新课程改革理念相适应的评价体系,以便实现基础物理的课程目标。
二、高中物理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一) 新教材体现了基础性和时代性
新课程物理教材严格筛选物理学中核心的、有生命力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对学生的科学思维、人生态度、科学情感和价值观有教育意义的基本内容进入教材。例如,在《物理1》中,关于"运动的描述"这个主题涉及知识点有:质点、位移、速度、加速度和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教材继承以外教材的优点,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深入、条理分明的描述,同时注重了概念发展的循序渐进与逻辑性,突出了数学工具的应用。注重概念形成的描述,渗透物理学研究的思想,如两套教材就质点概念的描述用了5-6段话,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出发,阐述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描述运动困难在哪、引入质点的意义、认识构建质点这一物理模型的意义,这充分体现教材力求实现课程教育功能的转变
(二) 新教材注重物理学的思想、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教育
新教材将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渗透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挖掘活生生的实例,让学生思考和领悟物理学思想方法的精髓,增强应用科学方法的意识。例如,两套教材,在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中,都通过回眸物理学的历史,让学生体会伽利略是怎样应用思辨的方法批驳亚里士多德的落体运动的错误理论,领悟伽利略是怎样巧妙运用数学分析、逻辑推理以及实验的方法得到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的。
(三) 新教材关注学生的兴趣和体验,体现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新教材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尝试对实验中所遇到的问题做出具体解释、对自己和他人不同观点进行交流评价,这样学生不仅锻炼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而且真正认识规律发现的复杂性和科学探究的本质,发展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篇9
高中体育教学是高中教学很重要的一部分,能够在锻炼学生健康体魄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把竞技比赛的理念引入到高中体育教学之中,培养学生一种敢拼搏、敢奋斗、敢吃苦、争一流、争先进的精神,是最终的目的。
关键词:
竞技比赛精神;高中体育教学;应用
把竞技比赛应用到高中体育教学之中,不仅仅是为了增加高中体育的广度和范围,不仅仅是为了丰富高中体育的形式,更重要的是把一种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传递给学生,传递给学校,让学生能在一种不服输的状态之下面对学习、生活之中的种种阻碍和不顺。
一、竞技比赛本身以及其延伸精神的认识
(一)竞技比赛本身认识。
第一,竞技比赛概念认识。竞技比赛是指具有一定规则的,按照一定比赛细则所规范进行的活动,多指的是体育比赛,还用于对人才的选拔,比如,国家大型的考试,等等,而我们常见的是体育比赛。第二,体育竞技比赛所包含的比赛类型。像是:田径短跑项目,中长跑、竞走项目,射击项目,摔跤项目,跳水项目,柔道项目等等。
(二)竞技比赛的延伸精神认识。
竞技比赛不只是一味地进行“你死我活”地“拼杀”,不是非得拼了命也要赢得第一名,不是非得争一个数字上的第一,更重要的是其背后的一种竞技精神,是一种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一种精神,是一种永不服输的精神,是一种永不言败、永不放弃的精神,抱着一种超越自己、锻炼自己、重塑生命辉煌的态度去对待竞技比赛,可能就会好一些。
二、高中体育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其存在的缺陷
(一)高中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第一,高中体育教学是高中课程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如同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一样,高中体育也是高中课程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国家教育的很重要的组成部分。第二,高中体育教学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健康向上的下一代的任务。高中体育教学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下一代的健康体魄,健康的进取意识的重要任务,高中里的课业负担本来就很重,应该使学生能够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不应是只注重学业的书面成绩,只注重文化课的学习,忽视对体育的教育,高中体育不只是单纯的让学生进行放松、锻炼体格,还应该更多地培养学生的积极向上的拼搏精神。
(二)高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缺陷。
第一,学校不予以足够的重视。在面对着有升学压力的高中,学校也有隐形的升学指标,完不成可能会受到相应的惩罚,所以说,学校对于学生的文化课的学习成绩抓得很严,因为,高考中体育考试所占的比重很低,而且体育考试的水分又比较大,所以,很多学校都把竞争矛头转向了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之上。第二,高中体育教学课程只是机械地应付上级的课程检查。高中的体育课程很大一部分就是一种摆设,老师可以随便停上学生们的体育课,也可以随便进行调课,体育课程的开设就如同一种流于表面的应付上级检查的课程,在上级教育部门检查比较严厉的时候,学校的体育课程就开始正常开课,等检查一松弛,就开始把体育课放在一边。第三,课程只是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够有效创新。现在的高中体育教学仍旧还是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上一节理论课,再配一节实践课,在理论课上,大多是照着教材宣讲,在实践课上对于教材上所重点突出的教学内容也是大打折扣,不能够进行有效的创新。
三、把竞技比赛科学应用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途径
(一)加强对竞技比赛流程体系的认识。
竞技比赛有着一个细致严谨、科学规范的流程化体系,应该加强对这些规范的流程体系的认识.
(二)模拟正常的竞技体育赛事形式进行体育教课。
第一,教师细致讲解赛事理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模拟正常的体育赛事的形式进行授课,教师在细致地讲解体育比赛的竞技理论,让学生们懂的在一个规范的、严格的、体系化的竞技环境之下进行体育学习,老师对于学生不明白的地方予以正确的指导。第二,模拟正常赛事实战。高中体育教学不能只停留于理论的学习,还应该加强一下实战的模拟,比如,定期举行短长跑、跳远、铅球、调高等的赛事,模拟国际竞技体育的形式,把学生称之为运动员,把老师称之为教练兼裁判,把竞技体育的严肃活泼体育精神真正运用到高中体育教学之中。
(三)学校加强重视和引导。
第一,学校领导决策层在很大程度上会左右高中的体育教学模式。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学校占有很大的发言权和决定权,学校方面如果重视对体育教学的创新和改进,那么学校的体育教学水平就会相应很高,反之,如果学校方面不能够认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只是把它当做一种应付公事的差事的话,学校的体育教学水平就会比较差。第二,学校应该加强对竞技比赛运用到体育教学的重视度和引导度。就像文化课的考试排名一样,体育教学也应该实行竞技式的培养方法,不能只是勉强的予以应付了事,应该把它当做一种严格的、规范的教学内容,在这方面就应该加大政府的重视和引导力度。
结语
在目前我国的高中体育教学之中,缺乏一种严格化的、体系化的、规范化的教学体制模式,也缺乏一种积极向上的、敢拼敢闯的竞技体育精神,高中体育教学还是简单地停留在一种无人过问的、无人管理的散漫状态,不能显示出它的真正作用,学校应该突破固有的体育教学模式,引入竞技比赛的理念,把高中体育教学推向一个新的起点。
作者:孟祥利 单位: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箭桥中学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学校体育 学习兴趣 学习乐趣 教学气氛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一身体练习为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为内容、以增强学生体质为目的的课程,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如何选择体育课程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好体育课,是我们每个高中体育老师关心的问题。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从实践中可以看出不同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产生不同的学习兴趣,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提出探究性问题
在教学中,用1-2分钟的时间来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好奇心,从问题入手,引发学生的思考、热情和探究。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让学生去思考探究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如,在上篮球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单手肩上投篮的技巧,我们依次提出问题。NBA和CBA的一些比较出名的球员是怎样投的呢?同学们可以试一试你们有什么感受呢?再比较分析哪位同学投得好一些,为什么会投得好呢?等等……
二、培养学生兴趣
为了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中感受到快乐,我们首先必须从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入手,让学生喜爱体育课。以问题带动兴趣,以兴趣解决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种方法、一种手段。针对不同的教材要采取不同的方式,也就是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接受教育这一种手段,而不是强制性的、命令的方式,使学生必须去服从的形式。在教学中多采用游戏的形式、比赛的方式等进行铅球、蹲锯式起跑、背越式跳高等项目的教学,让学生在“玩”中上体育课,在“玩”中学会一些基本的体育技巧,这这既使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动作方法。又让学生养成了对体育课的兴趣。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在选择课堂内容时,无论传统的体育项目,还是新兴的体育项目,只要学生喜欢,并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发身,又有利于学生的情感愉悦,我们都可以选择作为我们的教学内容。
三、体验体育课乐趣
学生通过对运动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达到一定要求后,就转入让学生体验运动乐趣,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更是成功之母。“成功感”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催化剂。“成功感”的增强会对其兴趣而产生和保持起到促进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总是不断肯定学生的优点和成绩,用欣赏的、肯定的目光对待学生。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
四、重视理论课教学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学校教育的深化改革,传统的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体育教学的要求,使用电脑等多媒体进行教学已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但如何把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现代化教育技术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提高学生的体育理念,是当前高中体育老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多媒体的使用,对于我们上好体育理论课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从当前各高中学校的体育课来看,大多数学校的体育理论课只选择在雨天进行,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课前准备不充分,教学方法单一,这就导致匆忙中上课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令学生昏昏欲睡,此时使用多媒体进行授课显得尤为重要,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善当前的体育理论课现状,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五、创设和谐教学氛围
在体育教学改革中,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氛围的创设,需要教师合理组织和诱导。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让学生动脑思考,发挥想象,让学生积极参与。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还要注意高中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比如在授课时,根据学生前半节课注意力集中,后半节课则情绪高涨的特点,可把新教材内容的讲授安排在前半节课,将一些游戏性较强的内容安排在后半节课,这样必将收到不错的教学效果。
六、思考与练习
让学生课后加强对本次课的思考与反思,结合现实生活去感受体育对学习和生活有多大的帮助。并通过每天的课外活动对所学动作、内容进生动活泼复习,以加强学生记忆、提高动作质量。同时在练习的过程中也能了解到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的知识和方法,并获得在野外环境中的基本活动技能。
在教学中,我们首先提出探究性问题,激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好奇心,引发他们的思考和学习热情。然后,从教材的特点出发,运用一些有趣的、游戏化的比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参与。当学生的参与热情被调动起来后,就转入正常的教学活动,从学生简单的动作到动作的形成,让学生整体地自主地接受和学习,在学生技术掌握到要求的水平后,采用不同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充分体育运动的乐趣,体验失败与成功、身体疲劳与心理快乐等不同的情感变化。再后,帮助学生了解体育运动的健身价值,指导学生利用体育运动健身的基本方法。最后引导学生通过对体育项目的学习和体验,逐步形成对《体育与健康》课的认识,懂得终身体育与自己人生幸福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闫文胜;浅谈如何培养高中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中国校园文学:教育教学研究》
[2]陆明;怎样培养和激发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