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概念范文

时间:2023-12-05 17:45: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思维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新思维概念

篇1

一、物理概念教学应遵循“引入-形成-运用-创新”的过程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教师在物理概念教学上都出现了 “重结果,轻过程” 的现象,忽视概念的引入、概念形成的过程,而直接讲授概念的涵义以及运用概念进行解题时应注意的问题,然后再辅以大量的练习进行巩固。这种方法对应试比较有效,但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我在概念概念教学中遵循这样的过程:“概念引入-概念形成-概念运用-思维创新”,很好地解决了学生能力不足的突出问题。在“压强”这个概念教学中,通过提问学生:人为什么在雪地行走陷得很深,而站在滑雪板上陷得浅?引入“压强”概念。通过实验证明“压强”不仅与压力有关,还与受力面积有关,引出了“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这个概念。通过判断如何增大、减小压强,进行“压强”概念的运用。进而提问学生:“有人陷入沼泽地,如何救助?”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很好地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二、 消除前物理概念的负迁移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

很多学生学不好物理,就是没有正确区分物理概念与前物理概念的差异。前物理概念就是学生对物理现象的直观认识,在他们接受正规的物理课程学习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并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了他们自己的思维体系。这些前物理概念有些是正确的,但是学生对这种概念的理解大多还是相当肤浅的,停留在表面上而不能深入到概念的本质,更多的则是与科学的概念相悖。学生头脑中已有的错误的前物理概念,将对正确的物理概念的形成产生负迁移的作用,影响科学概念的形成。例如,人们用手推桌子是“力”,而苹果掉到地上就不是力,而是“掉”下去;而在物理学中,苹果掉到地上,是因为受到“重力”的作用,这个“重力”与人们推桌子的“推力”都是“力”,都有相同的性质和原理,即“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从而得出了力的概念。又如在生活中我们都观察到,要使放地上的课桌运动起来,我们必须对它施加力的作用,课桌运动起来后,如果我们不继续推它,它将会停下来。于是我们就会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将静止下来。带着这样的前概念,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学生就会产生了认知上的困难,对科学的概念无法理解。因此,教师在进行物理概念教学时,要通过相应的物理实验,分析伽利略、笛卡儿、牛顿等科学家的研究理论,加上假设、推理、分析,得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使物体运动的原因”的结论。让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原先观点是错误的,并自觉抛弃错误观点,找出前物理概念与物理学概念的差异,接纳正确概念。

三、采用“开放式”教学,激发学生潜能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愿望和创新冲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熟悉的生活实例、简单直观的实验入手,创设一些学生似熟悉而又陌生的情境,演示一些简单而有趣的实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学习“浮力”这个概念时,我创设如下情境:不会游泳的人掉到河里,会沉到河底,甚至被淹死。而为什么所有跳到“死海”的人都浮在海面上不死呢?学生一下就想到“浮力”这个概念,并产生了疑问:是不是人在河水中不受到浮力,在海水中受到浮力?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而让学生带着这些有趣的问题去探究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习“大气压强”时,通过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演示装满水的水杯盖上硬纸片,倒置后水和纸片不掉下来的实验以及集气瓶吞鸡蛋的实验都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了解“大气压强”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大气压的存在与力量。为如何利用大气压为人类服务打下基础,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冲动。

2.鼓励学生归纳探索,形成初步定义教师通过情境创设、物理学史、演示实验、解惑释疑让学生对物理概念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概念的形成往往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综合、抽象、归纳、概括才能形成完整的概念的。因此我在“密度”概念教学中,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用已有的知识归纳“密度”概念,最后进行分析、总结、补充完善形成科学、严谨的概念。采用这种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主导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培养了学生的物理思想。

篇2

关键词:艺术设计 创新思维 作用 措施

中图分类号:J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0(c)-0195-01

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艺术设计是艺术和科学相结合的学科,在社会的发展中,艺术设计逐渐成为了社会文化与科学技术之间的纽带,同时艺术设计又是一门具有较强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到了科学、审美、文化、材料等众多领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艺术设计在满足人们精神文化消费、生活品味提高以及文化素养与文化情趣的提升方面能够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在艺术设计的发展中,创新能够使艺术设计作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同时创新思维又是创新的核心内容,所以创新思维是艺术设计者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素质之一,认识创新思维在艺术设计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对提升艺术设计者设计能力以及提升艺术设计作品文化内涵将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1 艺术设计中的创新思维概述

创新思维是通过采用独特新颖的办法来实现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与一般思维活动不同的是,创新思维要求艺术设计者能够通过对自身知识或者经验的重建和改组来打破常规,并产生新的成果。创新性思维往往需要想象的参与,并伴随着灵感状态产生。创新思维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结合与综合运用,主要体现为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结合、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的结合、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的结合,这些相结合的思维即有排斥的特点又有互补的特点,而创新思维的本质就是这些思维能力的对立统一。创新思维贯穿于艺术设计的整个过程,它是艺术设计作品实现创新的核心,同时创新思维反映着艺术设计的本质属性与外在、内在的有机联系,具有独特性、流畅新、多向性、新颖性、求异性、预见性、目的性与主动性等思维特征,艺术设计工作者能够通过学习和实践活动掌握艺术设计知识以及艺术设计与人类社会环境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艺术设计工作者可以通过创新思维的发挥对艺术设计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对思维定式所产生的心理障碍进行突破和克服,从而创造出更好的艺术设计作品。

2 创新思维在艺术设计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在艺术设计活动中,使用他人已有的设计作品是抄袭,借鉴他人已有的设计是模仿,富有创意的作品才代表着艺术设计作品以及艺术设计工作者的价值,所以创新思维对于艺术设计者而言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能力,对艺术设计者自身以及艺术设计作品甚至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1 创新性思维能够提升概念设计效果

在艺术设计活动中,概念设计往往对设计的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概念设计也是整个艺术设计活动过程中最能够体现创新思维的组成部分。艺术设计活动中创新思维的发挥能够引导艺术设计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与层面对设计对象作出审视与考察,所以运用创新思维的艺术设计能够打破固有认知所带来的思维定式,在激发灵感的同时使设计者对问题的考虑更加的全面,在此基础上,概念设计的过程会更加的流畅而不会产生设计后期对概念设计进行修改的情况,所以创新思维不仅能够提高概念设计的效果,同时能够提高概念设计的效率。

2.2 创新思维能够提高设计团队效率

当艺术设计活动需要面对一个较大的项目来实施时需要运用团队的形式来进行,在设计团队中重视对创新思维的挖掘与整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设计团队设计工作效率的提高。在团队中,有着理工科教育背景的艺术设计者一般具有较强的逻辑能力,而有着艺术教育方面背景的艺术设计者则一般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二者在艺术设计活动中可以实现良好的互补,具有较强逻辑思维能力的艺术设计者可以从艺术设计过程的可行性或艺术设计作品的实用性等方面对艺术设计工作进行考虑,而具有较强形象思维能力的艺术设计工作者可以通过创新思维的发挥与运用来从艺术设计作品的颜色、造型、材料等方面进行考虑。

2.3 创新思维有助于艺术设计方案的优化

艺术设计作品是一个从无到有并需要不断进行完善的过程,一件艺术设计作品的完成过程中需要在很多方面使用很多不同的创新思维,而不同的创新思维的使用也往往影响着艺术设计作品的最终效果,所以通过对这些创新思维进行选择能够对艺术设计的方案进行进一步的优化

3 创新思维在艺术设计中的发挥

每个人都具有产生创新思维的潜力,但是产生创新思维并不代表着能够将创新思维应用于艺术设计当中,这就导致了一些艺术设计工作者无法将每一个创新想法都物化为创新成果,使自身好的创意无法通过艺术设计作品体现出来,对于这种情况,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来提高创新思维在艺术设计中发挥的有效性。

3.1 艺术设计者要重视自身知识层次的深化

广博的艺术设计知识是艺术设计工作者在艺术设计活动中将创新思维物化为创新成果的重要前提。艺术设计是一门具有极强综合性的学科,而其综合性也决定了艺术设计活动需要设计相当丰富并且具有一定跨度的知识量,艺术设计工作者只有扎实的掌握这些知识,才能够对艺术设计的基本原理、规律具有充分的认识与深刻的了解,才能够多层次、多方面的对艺术设计活动进行考虑,从而更好的实现创新思维在艺术设计活动中的运用。

3.2 艺术设计者要重视生产实践活动

实践性是艺术设计活动的重要特征,而艺术设计作品是通过生产实践产生的劳动成果,所以在艺术设计启发和运用创新思维过程中强调生产实践的作用与影响具有必然性。首先,艺术设计者通过生产实践活动可以积累更多的艺术设计经验,这些艺术设计经验的价值在于能够使艺术设计者在艺术设计活动中产生更多的灵感,从而实现创新思维的激发;其次艺术设计者通过生产实践活动能够巩固自身的艺术设计动手能力,从而一旦自身产生独特新颖的想法后可以实施到自己的艺术设计工作中,有利于创新思维的物化。

3.3 认识到艺术设计运用创新思维的目标

实用、经济和美观是艺术设计所具有的重要的三个特点,而这三个特点都是以满足人们需要为目的,艺术设计活动是以人为核心开展的活动,其服务对象也是人,所以艺术设计中运用创新思维是为了更好的满足人的需求而不是为了设计作品而进行艺术设计活动,所以满足人的需求是艺术设计的创新思维进行物化过程中的重要原则。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逻辑方法;创新思维;关系

一、逻辑方法和创新思维的基本内涵

逻辑方法,顾名思义就是在逻辑思维过程中运用的思想方法。提到逻辑方法,就不得不提到逻辑学。金岳霖的“最上的概念和最高的境界”和冯友兰的“概念的游戏”都是逻辑学的产物。作为哲学的二级学科,逻辑学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逻辑学上对于逻辑方法有着这样的阐述:“逻辑方法是由已知推出未知的方法,它是在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发展基础上产生的,经历了由传统到现在的转型、由思辨向分析的更新,发挥着承载哲学使命、适应哲学发展、引发哲学变革的重要作用。”由此我们可以得出,逻辑方法的得出不是空想出来的,而是人们在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中的实践,总结出来的最完整、最便捷、最系统的方法。

创新思维,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在思想过程中的不断创新。要完全理解创新思维的基本内涵,就必须要弄清楚什么是思维。通俗的讲,思维就是思考,就是人脑中的活动。更具体、更理性地讲,所谓思维,就是人脑中运用概念以作出判断和推理的功夫,是人脑对于客观世界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而创新思维意在创新,在实质上是对原有思维方式的成功突破,是不受现成的常规的思路约束,寻求对问题的全新的独特性的解答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创新思维作为众多思维中的一种,其重要性在近年来不断被人们重视。

二、对逻辑方法与创新思维之间关系的阐述

那么逻辑方法与创新思维到底应该是什么关系呢?这个问题可能不被人们所重视。一般意义上来讲,人们只关注于逻辑方法与创新思维的应用,而并不关心逻辑方法与创新思维的关系,甚至还混淆了二者之间的关系。这样做不仅严重影响了对于逻辑方法与创新思维的研究和运用,并且使人们长时间的处于误区之中。

从总体上看,我认为,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出来逻辑方法与创新思维的关系:逻辑方法是对创新思维的思维规律的一般性总结和概括,创新思维是逻辑方法的应用领域之一。逻辑方法的使用离不开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也离不开逻辑方法。二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彼此互为对方存在和应用的前提,我们必须辩证的看待逻辑方法和创新思维的关系。

逻辑方法是来自于对创新思维规律的一般性总结和概括。如果我们单纯就某个问题进行创新思维,我们很难发现其中的一般性规律。但是如果我们就某些问题进行创新思维,我们就不难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即使是创新思维,也会有一些思想方法上的规律。原因很简单,因为任何的创新思维都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在原有思维的基础上,进行重新的排列、组合、筛选,形成一些新思维。这个过程就是创新思维的过程,这个过程中运用的思维方法,就是逻辑方法。由此可见,逻辑方法的产生,就是在一定的知识理论基础上,在创新思维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最终也会重新回到创新思维的实践中进一步指导实践。这也符合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因此是十分有意义的。

创新思维是逻辑方法天然的应用领域之一。一般性的逻辑方法并不难总结和概括,可是总结并且概括出一般性的逻辑方法有什么意义呢?这个意义其实是非常明确的,就是要在创新思维中运用它,不断发挥出逻辑方法的效力。创新思维之所以能够让人们的思想产生巨大的成果,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创新思维的过程中运用了逻辑方法。并且运用正确的逻辑方法可以提高创新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只有在创新思维的巨大空间中,才能体现出逻辑方法的用武之地。

三、运用逻辑方法与创新思维的现实意义

1.正确使用逻辑方法与创新思维,有助于我们高效性的完成学习。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各种学习上的负担和压力非常重。面对当前这样一种教育现状,虽然有很多人在呼吁,但是教育体制改革需要在探索中前进。作为个体的学生来讲,要想在众多的人中脱颖而出,单纯有学习的热情是不够的,还要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让我们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学到尽可能多的知识,在竞争压力巨大的社会中处于有利的位置。如果正确运用了逻辑方法与创新思维,在学习的方法和思路上进行最适合你自己的调整,就会最大限度的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改善成绩。

2.正确使用逻辑方法与创新思维,有助于我们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对于走上工作岗位的人来说,往往有一些思维上的定势,习惯于按照前人的路走,在思想上有一种惰性,不习惯于有自己的见解。其实,如果能够正确的运用逻辑方法与创新思维,不仅能够使工作效果事半功倍,还会让你赢得领导和同事们的赞许,是对你自我价值的一种认可和确证。一个技术上的小发明,一个思路上的小调整,都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只要你有勇气、有恒心、有毅力,逻辑方法与创新思维就是你走入职场的有力武器。

综上所述,逻辑方法与创新思维具有独特的内涵,同时二者又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彼此互为存在和应用的前提。从哲学研究的意义上来看,逻辑方法与创新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哲学意义。他们本身就包含着辩证性的因素在里面,对于逻辑方法与创新思维的使用过程,就是一个哲学意义上的思维过程。我们可以在不同的维度对于逻辑方法与创新思维进行界定,但是有一点我们必须明确,理论的研究是为了更好的指导实践。

篇4

关键词 电类教学 创新思维 实验能力

0 前言

在以往的电类教学中,甚至包括很多的学科都存在着只求稳重,不求创新的思维误区。以致在很多的中专和高等院校,在电类教学中都不太关注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殊不知,当代社会最欠缺同时也是最受热捧的便是创新思维了。而创新思维对于个人的成长以及社会的进步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更应该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

1 学生对创新思维的畏难情绪需要得到克服

在目前的电类教学中,学生普遍对创新存在着畏难情绪。大部分的学生都或多或少地认为自己所学的知识还不够多,能力还不够强,想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实在不容易,因此,就压根不会去思考如何创新了。因此,为了摆脱这种困境,激发学生本应具备的创新能力,教师需要从根本上纠正学生对创新思维的误解和恐惧。通常创新思维是指通过思维活动发现一些别人不曾发现或者不曾想到的问题,自然也没人能够解决的问题。而在现实生活中,那些发现不曾被人们发现的奇怪现象、解决了人们所不曾解决过的困难问题,就是教师所说的创新。在电类教学中常见的毕业设计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自己的论文中提出自己独特的想法和意见,不要全部借鉴或者参考别人的成果。即便学生的观点和想法还不够成熟和完善,但是通过思考得到的新东西,就是一种创新,值得肯定与鼓励。

2 将传统的知识讲授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

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作用,便是让学生课堂中可以直接去吸收和掌握人类在长时间的积累和锤炼中所诞生的知识和经验。这原本是个枯燥的接纳过程,但如果教师能够在这个传授经典知识的过程中,有意添加一些能够刺激学生需要自己动脑筋来想新办法去解决一些疑惑的问题情境,那么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形成将会有巨大的帮助。于是,教师在电类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将一些概念和规律的形成纳入需要解决的问题体系之中,让学生在学习概念的同时,能够掌握概念形成的根源以及了解规律的形成,达到对老问题的再发现、再解决,从而刺激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形成。因此,教师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不断地得到加强和提升。

3 融洽互动的教学氛围有助于创新思维的形成

只有在融洽和互动的课堂氛围里,才有可能去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想要最大程度地开发和使用创造力,那就得通过互动来实现,也只有通过互动才能实现。在和谐而融洽的师生关系的熏陶下,在轻松开放的教学气氛影响下,学生才能更大胆地去想他们所不敢想,说他们所不敢说的。这样子一来,就有利于他们聪明才智的发挥,也有助于创新思维的形成。因此,教师需要主动地去跟学生进行更多的交流,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让学生逐渐能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观点,这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加强意义非凡。而教师的教学还可以在课堂上面,展开问题评比,让学生大胆提问,积极思考回答。让学生从问题上得到知识的再认识,再思考,在其中,必将闪烁着创新思维的火花。

4 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在课堂上的多管齐下

课堂上教学方法和手段,无疑对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思维起着巨大的影响。而在电类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进行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例如,在课堂教学中,舍弃以往的只有老师教的教学方法,而在课堂中大量的使用谈话形式和研讨形式的教学方法,来刺激他们进行思维活动的创新,让他们的思维能够跳跃而不是始终在被动的接受着,这将有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又例如,在全新的教学设备的辅助下,可以帮助学生立体地、直观地掌握新的知识和新的内容,并通过新的设备来自己动手体验,这都有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升以及创新思维的形成。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便是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的应用,它能让学生从声音和画面全面而立体地去接受掌握新的知识,十分有利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现新的疑虑和产生新的见解,对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形成起着不可忽视的帮助作用。

5 重点培养学生的提问和实验能力

伟大创造的发明,首先必是创新思维的出现;创新思维的出现,首先必是疑问的出现。麦克斯韦从电磁直接独特的关联性中,发现了电磁场,从而建立起了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发现之一的电磁学的基础;瓦特从冒着白气的热水的沸腾中,想到了能量的转换,从而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将世界带入到了一个全新的蒸汽时代。由此可见,对问题的发现和提出,是进行创新思维的基础和前提。

而在教师的电类教学中,则需要老师们在诱导学生主动提问上面下一番苦功夫。只有学生通过了深刻的思考之后,才有可能产生创新的思维。因此,教师可以大胆地鼓励学生去思考教材中的猜想因素,并积极地诱导他们尝试着去进行科学的证明和论证。通过这些手段,让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和发散,从而为将来的创新活动打下坚实的思维能力基础。当然,教师同样可以在平常的课堂训练中,让学生多做一些一问多答的题目,在思维上达到串联的效果,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训练效果,提升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关联性。

而动手能力对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同样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有关心理和生理组织的调查显示,动手可以刺激大脑的活力,为思维注入更多的活力和生机,这就是人们所常说的心灵手巧的科学根据。而在教师的电类教学中,实验是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演示实验和课程设计的环节中,需要学生自己大量地进行动手并且搜寻大量资料并自己归纳总结,在这个过程中,我想,创新思维将得到巨大的锻炼和提升。

6 结语

总之,虽然教师现阶段的电类教学还存在着许多弊端,可有关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已经到了必须要重点关注的时候了。只有具备了创新思维的学生,才有可能去进行实现活动的创新,才有可能在当今这个社会取得自己的一席之地,故而,教师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应切实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摆在教学的首要目的。

参考文献

[1] 彭鹏.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职业,2011(8).

篇5

关键词 基础教育;创新思维

一、何谓创新

近代以来人类文明进步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主要得益于科学发现、技术创新和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得益于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先进生产力,得益于近代启蒙运动所带来的人们思想观念的巨大解放。可以这样说,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始到现代的进化历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不同民族发展的速度有快有慢,发展的阶段有先有后,发展的水平有高有低,究其原因,创新能力的大小是一个主要因素。

什么是创新呢?创新是指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具体指的是,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创新一词最早起源于拉丁语,它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停止创新。创新在经济,商业,技术,社会学以及建筑学这些领域的研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

创新从哲学上说是人的实践行为,是人类对于发现的再创造,是对于物质世界的矛盾再创造。人类通过物质世界的再创造,制造新的矛盾关系,形成新的物质形态。发现与创新构成人类对于物质世界的解放,为人类自我创造及发展的核心发展的矛盾关系。只有对于发现的否定性再创造才是人类产生及发展的基本点。实践才是创新的根本所在。创新的无限性在于物质世界的无限性。

在社会学领域,创新是指人们为了发展的需要,运用已知的信息,不断突破常规,发现或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动。创新的本质是突破,即突破旧的思维定势,旧的常规戒律。创新活动的核心是“新”,它或者是产品的结构、性能和外部特征的变革,或者是造型设计、内容的表现形式和手段的创造,或者是内容的丰富和完善。

二、创新思维的含义及作用

上文中我们知道了创新的含义,接下来笔者将引入创新思维的概念。在此之前,先来谈谈思维的概念。

思维它有多种形式,思维有多种形式,有抽象思维、概念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意象思维、直感思维、社会思维、灵感思维、反向思维、相关思维等等。创新思维是其中的一种。

那什么叫做创新思维呢?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

通俗来说,创新思维就是不受现成的常规的思路的约束,寻求对问题的全新的独特性的解答和方法的思维过程。不要受什么约束,要全新的。寻求对问题的全新的独特的解答,这样的思维过程叫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它是相对于传统性思维、是所有人都有的。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运用它,大量的创新思维被埋没了。人们常常被传统性的思维,常规性的思维占了主导,从而导致创造力没有发挥出来。

创新性思维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十分的重要。创新思维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迎接未来的科学技术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相对论之父爱因斯坦在美国高等教育纪念高等教育300周年的纪念大会上,有一段这样的讲话。他说,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统一规格的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管理大师德鲁克他说,对企业来讲,要么创新要么死亡。我们人类社会就是一部创新的历史,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创新的历史,就是一部创造性思维实践,创造力发挥的历史。

三、基础教育中的创新思维

1.创新思维在我国基础教育中的作用

创新思维对我们培养人,培养人才,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国长期处于旧的教育制度之下,创新思维不够。我们的国家很难培养出具有创造力的新型人才。所以给我们的中国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而严峻的课题。我国的基础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2.如何在基础教育中运用创新思维

首先,应该是教育观念的创新。拥有相对成熟而又开放的教育观念,是教师走向成熟的基本标志。教师一方面立足自身教育生活经验的积累,不断反思总结、提升;另一方面,积极接纳外在的优秀教育理念,保持个人教育思想空间的源头活水,在个人教育经验与外在教育知识的不断交流碰撞之中。获得个人鲜活的教育理念的生长、生成。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中,有几个障碍需要克服。一是思维定势。一个人的思维一旦定在那儿了,就会钻进牛角尖出不来,那么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展现出来。为什么思维会进了牛角尖,进了死胡同,出不来呢?这个思维定势是怎么产生的呢?一是服从权威,二是从众心里在作祟。权威说过了,我们就没法说了,我就定在那儿了。从众心理,就是个体顺应了群体,盲目地有理无理地顺应了群体,顺应了先验,我过去是这样的,我的思维也定在那儿

除了顺向思维以外,我们还有逆向思维,也叫反向思维,倒过来思维。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费曼,有个著名的叫费曼设想《在底部还有很大的空间》。说的是,我们从小都听过铁棒磨成针的故事。我们的思维都是把这个大的物件加工拆分成小的物件。费曼这个物理学家就提出,可以把很小的东西加工成大件,这是一种逆向的思维。二十世纪80年代出现了纳米技术,就是根据费曼设想来的。除了逆向思维以外,还有转向思维。转向思维包括前向思维,后向思维,由上而下的思维,由下而上的思维。

其次,应该是个人知识的创新。作为教师,知识更新的问题不再只是一种外在规定,而成了一种内在需要,敢于面对知识更新的时代需要,开放自己的知识结构,有选择地吸纳能提高个人综合素养、更好地引导学生的知识,以一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生存姿态,去实践“教学相长”这古老的教学格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创新的主体,广大教师,要率先垂范,做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弘扬者和推动者,做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努力成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不辜负人民的希望和重托,牢记神圣使命,志存高远,脚踏实地,默默耕耘,国敬业的楷模,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身为教师要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的表率。要做到生命不息,学习不止,严谨笃学,与时俱进,做终身学习的先行者。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最主要的要素,两者缺一不可;不能强调一方面的作用,而忽视另一方面的作用。正确的师生观应该是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不能当旁观者,而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学习,要严格要求学生,使学生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得到较好的训练。因此,新型的师生观对当代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具备教师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要有较强的业务能力;要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和思想素质。只有如此,才能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

第三,应该是教育方法的创新。教师的教育创新最终要落实到教师的教育行为之中。落实到教师的教育方式方法之中。当然,教师的教育行为创新,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在观念和知识引导之下的创新,是有内涵的创新。新本身不是一种价值,只有当教师行为的创新真正体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对教育的真知,这种创新才是我们所追求的有价值的创新。

总之,创新思维是一种按不同方向思考问题、多种途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在基础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助于他们主动地、独创地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创新思维的提出,更新了学习者的学习观念,是学生学习方式的革命,是学生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未来人才的必备素质。

参考文献:

[1]姚本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M]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安徽大学出版社,2012:272-275.

篇6

关键词:小学教育;创新思维;培养

创新思维是人类的一项高级的心理活动,它是以一般思维的发展为基础的,除了遗传的作用外,后天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思考也是需要每天进行练习的,那么创新思维有什么重要意义?在小学教育当中如何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培养呢?

一、创新思维的概念

创新思维指的是运用新颖独特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这种思维是不同于常人的,是突破常规的,甚至是反常规的方法来思考问题,进而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最终产生独到的、新颖的、具有重要影响的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可以说,一个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潜力是无穷的。

二、创新思维的常见形式

创新思维载人的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创新思维有哪些方式呢?概括起来,创新思维的常见方式主要有几下几种:

(一)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指的是对现有理论或者是事物从其相反的教育来进行的创新思维方式,它在创新思维中属于最基本、最主要的方式。也就是说在生活中要有问题意识,古人曾经说过“大疑大进,小疑小进”,如果没有问题,生活便会变得平淡无趣。如果一个人在自己的生活、工作、学习中不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那么他的工作、学习便会变得一团糟。

(二)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指的是在对问题或者事物的研究过程中,保持开放状态和思维活跃的思维方式,它是创新的基石,是一种典型的、一束花的思维。它不仅在科技发明与科学研究中经常被运用,而且也是企业经营或者是社会发展所必须的重要的思维方式。

(三)联想思维。联想思维指的是给原本不相关联的事物搭建一座使他们认识的桥梁,将看似不关联的事物联系起来,从而能够进行创新思维。联想思维,可以让我们拓宽思路、把握规律,进而升华认识。

(四)纵向思维。纵向思维就是按照既定的目标以及方向,在现有的基础之上,这纵深领域挖掘或者深化的一种创新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法,不仅对进行发明创造有重要的帮助,而且对一个人品德修养、人格塑造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三、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

教育本身其实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改变过去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目标,无论是在教学方法上,还是在能力培养上,都要大胆突破,进行创新性的教学。

(一)与教材进行有机结合。作为一名小学教师,面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善于将与时展相适应的新问题、新知识引入课堂之中,与教材进行有机地结合,然后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进而帮助他们培养其自己的创新思维。

在小学的所有学课程,其实都蕴含这非常丰富的创新思维培养的内容,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例如在进行晏子使楚一课的教学时,在学生讨论完课文内容时,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楚王再用别的方法来侮辱晏子,晏子又该如何进行解决呢?这个问题是课文中不曾出现的,学生对这个问题表现出了较高的兴趣,马上热烈地讨论起来。最终的结果是,有的小组列举出了超过了10条以上的应对策略。

(二)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在创造活动中最为有利的一般条件就是个体心理的安全和自由。”这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曾经提出的。这就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要想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探求知识,进而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就必须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给学生保留自己的空间,对学生的爱好、人格以及个性都要宽容、友善,和学生一种朋友的关系进行互动。

(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 过程中独立思考、大胆探索,让孩子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发现与创造的乐趣。课堂是师生情感交往的场所,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各种讨论、质疑,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其实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思维比较活跃,对于事物的看法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例如在数学课堂上,孩子们往往会有同其他同学不一样的结题思路,这个思路或许不是最好的,但是绝对是与众不同的。每当这个时候,作为教师,一定要注意保护学生这种创新的想法,要及时给予鼓励,然后再和他一起分析这种方法的优缺点。

结语:创新教育注重的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构建理想课堂教学新模式。因此教师要在平常的教学中应用这种新理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引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 朱孟香,刘承焜.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研究[J]. 成才之路. 2013(04)

[2] 余卿.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的方略[J].知识窗(教师版) .2013(06)

[3] 程卫国.天高任鸟飞——谈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3(06)

篇7

关键词: 建筑设计 创新思维 设计理念

建筑的复杂性,决定了建筑设计的本质。从功能上说,建筑设计要满足各种实用需要,具有技术特征;从形式上说,建筑还要满足人们美学欣赏的需要,具有艺术特征。工厂生产的技术产品可以是批量的、重复的,而艺术产品不允许重复,因此一般意义上的建筑设计离不开创造,也就有了建筑创作之说。在建筑设计实践中,常发现一些建筑师设计创新的意图强烈,但实现的设计方案严重脱离设计原则,存在功能或视觉效果不佳的问题;某些设计师不分情形和建筑功能类型的差异,忽视建筑空间使用的差异,用特例所采用的方式,硬套用在差异性很大的建筑类型中,片面追求奇异空间的体验;在空间尺度或组合中,片面追求精神要素的创新,忽视功能、经济等要素和效率的原则;无效用空间大量存在,在结构上生搬硬套,等等。上述列举的情形都说明了建筑师对创造性思维内在机制与逻辑缺乏了解。

1.我国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困境

1.1狂刮洋设计风

由于缺少创新型、开拓型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才,中国的设计师缺乏创新思维。中国的标志性建筑大部分采用洋设计,长此以往,中国的城市将变得不中不洋,而中国的建筑物也将成为国外设计师们的“试验品”。

1.2建筑学人才思维创新培养不够

1.2.1传统的教育模式不能适应创新思维的培养

信息闭塞,缺乏调查研究,缺少对外联系,造成了设计与市场脱节,使创造力的培养失去了实践与技术支撑。封闭式的教学已适应不了社会市场的变化,这是与当今开放式办学理念矛盾的、不相符的。

1.2.2教育理念未能跟上时代的发展

建筑设计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重造型技能,轻视科技知识,缺乏学科理论研究,知识交叉不足,学习具有盲从性,掌握知识连贯性差,实践能力弱,忽视系统性设计。

1.2.3部分高校建筑专业缺乏培养设计人才所需的科学而严谨的教学系统

课程设置不合理,针对性不强。教师在课堂上教学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罗列知识,重技能传授,轻理论分析。

1.2.4忽视实践环节对创新思维的开发和训练

建筑学专业实践训练既是设计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理论教学与设计教学的联系纽带。实践环节应该是开发和训练创新思维最为理想的途径,但我国建筑学专业的教学实践环节忽视了对创新思维的开发与训练。

2.建筑设计新思维的分析

2.1抽象性新思维

抽象思维是指“脱离了具体事物的事物关系结构的符号式逻辑表达”。抽象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它与固定思维和形象思维相结合,从而实现创造性思维的目标。对于艺术,可以利用隐喻逻辑并结合人的特性进行创造性思维,环境中的形态与某些概念可构成相应的对应关系,从而形态具有了某种意义,二者建立起了隐喻关系。利用隐喻逻辑并结合人的特性,我们可以高效地获得特定的创新思维成果。这种思维模式还可表现为“原型法”,即找出原型,然后发散,创造出众多的引申的形态。源自某原型可引发出许多不同组合,其原型却是诸多不同的组合形式,形成某种个性风格的建筑。如柯布西埃提出的现代建筑的“新建筑五手法”模式。再如将门定义为“两种境界的过渡态或中介”,可使建筑入口形态的创新思路大为开阔。

2.2建筑设计的特点

建筑设计大体上是一种模仿性工作,建筑设计从思维层面看,实质是设计的规则和组合技能的运用。大脑只能做那些它内在已有的(包括即时输入的)和可以组合的东西。

建筑设计是建筑构成要素达到某种均衡的过程,构成建筑的诸要素涉及实现功能、经济、文化艺术、形式、技术、材料等方面。从艺术角度看,建筑的实用功能与其他艺术门类(如绘画)相比,总体投入要高很多,有限的资源决定了大部分建筑以实用经济为第一原则。

2.3建筑设计创新思维

2.3.1建筑构成要素的创新取向和建筑设计创新中“度”的把握

显然,选择何种建筑构成要素创新和“度”的把握,是决定能否达到某种令人满意的均衡状态的关键。例如:使用者留驻时间短、无大量必备的器具放置的功能空间,自然能在构成上有较大的造型创新余地。这是一条建筑设计创新的操作规则。

2.3.2利用少见的差异方式

由直接的尺度夸张(超尺度)、变异(简化、扭曲等),获得以前由于经济或技术原因而没有或很少见的形式,能够实现与否取决于接受的可行性。

2.3.3组合的规则

构成元素与不同层面的事物集合相联系,甚至相互替代,并加入到组合过程中,从而生成创新的结果。这需要依据人群的生理心理和文化特性制定相关抽象层次的操作规则。

2.3.4创造性的思维方式

充分体现概念与相关形态的隐喻意义和准确性,将平面思维向三维思维的几何模型转化,构成模式空间维度的变异,形成新的形态构成。如原型法――先发现及设定原型,然后以各维度为纽带向外,与那些有相似或相关的维度相关联,达成本体之间的联结,从而从原型生成种种不同的变异体。

2.3.5建筑设计创造性思维的算法模型

把建筑设计看做是由一系列程序控制的生成过程。一些建筑师采用的程序比其他人的程序要有效得多。以“计算视角”看待世界及其中现象的方式,发现事物现象中的逻辑关系和结构――这可以被看做是某种控制程序,并建立起模型,对于理解复杂事物现象是非常有用的。算法是对行为包括某些到达预定目标的步骤的精确且有限的说明,表现为一系列规则指令。那么,我们需要用算法表达方式构思设计行为;用生成与过程构思展示设计行为;用不同的抽象层面构思算法;按照算法进行设计过程。

3.结语

本文讨论了以“概念”为中介的可操作建筑设计的创新思维方式。这种方式可使建筑创作过程抽象化、层次化、条理化,具有明确的目标和操作思路,依此创新思维,建筑创作可以高效率地实现。

参考文献:

[1]戴念慈,齐康.建筑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09).

[2]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1).

篇8

关键词: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谐课堂;能动性;参与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018-01

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塑造创造性人格,是当今教育和教学索要研究的重要问题,诺贝尔奖的主朱隶文蹭指出:"中国学生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不足,是与美国学生的主要差距"。那么我们的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如何失去的呢?这当然应该从教育本事找根源。学生负担沉重,考试频繁,资料满天飞,磨灭了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客厅形式单调,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节,难以激起学生的创造欲;机械模仿式的题海战术,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习数学纯粹是一种被动的行为。可见,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内容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变。在大环境没有根本行改观的情况下,我们应从课堂教学改革入手,探索进行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为此,本文从课堂教学谈点粗浅的认识。

1.创设情景,巧妙布局,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浓厚兴趣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为讲而讲,学生容易乏味,激不起兴趣,在此情景下进行教学收不到好的效果,如果先给学生创设一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情景之中,赋予生命力,使学生在情景激发的兴奋点上,寻求思路,大胆创新。创设问题情景就其内容形势来说,有故事法、生活事例法、实验操作法、联系旧知法、伴随解决实际问题法等;就其意图来说,有调动学习积极性引起兴趣的趣味性问题,有以回顾所学知识强化练习的类比性问题,有与实际相结合的应用性问题等。

2.尊重个性,积极评价,创设学生创新思维的和谐环境

当下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敢于发表见解,这就要求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建立起平等、信任、理解的和谐师生关系。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会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勇敢的思考,无拘无束的表达自己的不同见解,最大限度的发挥创新思维能力。要形成这样的氛围,需注意一下几点:(1)坚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用积极乐观的眼光和态度来欣赏和预见学生的灵性,通过创新教育把学生的多重潜能变成现实。(2)要用发展的眼光教育学生。相信通过教师提供条件创设环境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能有效的促使其知识内化,达到创造学习的目的。(3)高度重视后进生的创新能力,后进生和优等生是平等的,创新的潜能同意浓厚,关键在与老师如何去开发挖掘。在教学中尊重学生个性,积极评价学生,有利于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独立性,使学生能够主动的餐饮教学过程,积极探索和思考,逐步形成一中以创新的精神来思考、获取和运用知识的性格特征。

3.联系实际,捕捉契机,时刻训练创新思维

3.1 利用一题多解,训练发散思维。一题多解是训练发散思维的好素材,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就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观点分析思考同一问题,从而扩充思维的机遇,使学生不满足固有的方法,而求新法。

3.2 利用互逆因素,训练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在研究问题时从反面观察事物,去做与习惯性思维方向完全相反的探索,顺推不行时考虑逆推解决,探讨可能性发生困难时考虑探讨不可能性,由此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事实上,正向思维定势经常制约了思维空间的拓展,有时,正面解题很难,不妨改变思维方向,就会柳暗花明。

3.3 抓住分析时机,训练联想思维。联想能使学生进行多角度地去观察思考问题,进行大胆联想,寻求答案。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有利于训练联想思维的时机,强化训练。

3.4 抓住猜想时机,训练灵感思维。知识是思维的基础,人们总是通过知识去揭示、探索和认识未知事物,扎实的基础知识、清晰的基本概念、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因此必须扎实抓好基础知识的教学和逻辑思维的培养。

4.授之以渔,学会善思,不断总结创新教学方法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不仅掌握书本的内容,而且要求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使其能创造性的学习与工作。教是为了不教,要把学生的能动性,主动性放在首位,只有当学生建立起自己对数学的理解时,才能真正的学好数学,才能向创新延伸。我认为:平时教学应从一下三个昂么把握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4.1 重视思维过程教学,培养唯物辩证观。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力,没有思维的发展就谈不上创新思维的产生。重视思维过程的教学能有效的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唯物辩证观。例如:讲授函数的奇偶性时,我把教学过程设计如下:(1)首先让学生练习用列表描点发画出下列函数图像:y=x2,y=x3,,y=x,y=x-2(2)观察出图像的对称性,提出问题——如何刻画函数所表现的不同对称性。(3)函数奇偶性概念的形成与理解(4)概念的深化和应用(如奇偶函数的定义域的特征,函数取值的特征等),(5)提出奇偶函数图像的共同特征是怎样的问题,(6)形成猜想、证明猜想、形成定理。在上述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始终在积极主动的思考、探索交流、讨论之中,课堂气氛好,概念的形成和深化比较自然、顺畅,学生经历由观察到才行、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由直观到逻辑,由猜想到论证的发生、发展和应用的完整思维过程,较好的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蕴含着深刻的哲学观。

4.2 重视审美和创新,培养优异的非智力因素。美的一些标志深刻的反应了未知真理的若干特征。教学美的因素太多了,让学生独立的感受这些 及其思维功能,对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有良好的作用。例如三角公式的推导,所有公式都可以由y=cos(A+B)推导出来,一气呵成,岂不美哉。

篇9

关键词 高职院校;外语教师;创新思维;自我实现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14-0066-03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之一。高等职业院校的外语教育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因而需要一批具有创新思维的外语教师来担当此任。创新意味着对现实的不满足和改造,也意味着对理想世界的追求。而创新思维既依据对思维对象,即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的本质和属性的认识,也依据对人自身的需要和能力的认识[1]。

一、自我实现的内涵与教师的创新思维

(一)自我实现的内涵

马斯洛于20世纪40年代首次提出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的概念,即“对天赋能力、潜力等的充分开拓和利用。这样的人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对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总是尽力去完成。”[2]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能够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人是人类中的最好典范,这样的教师能充分开拓并运用自己的天赋及潜力,注重人的自身发展,最终形成完满的人格。自我充分实现的教师的重要特征是具有创造性。只有真正达到自我实现的教师,才能创造出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其潜能的学习气氛,从而使学生也能获得自我实现[3]。教师的自我实现对其自身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首先会使自己保持饱满的热情并投入全部精力,在能动性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认知、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保持高度的创造思维,进而实现服务社会与实现自我价值。

(二)创新与创新思维

20世纪初,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首次从经济领域提出创新理论,他所提出的“创新”概念,包括五种情况:创造一种新的产品;采用一种新的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取得一种新的供给来源;实现一种新的产业组织形式[4]。本文认为,创新是指从产生新的构想、新的观念、新的理论、新的决策、新的规律、新的方法、新的设计、新的解释、新的知识、新的思想到这些新的观念、新的思想在实践中运用的过程。严格来说,创新思维与创新有不同的含义,创新思维只是创新的一个部分、一个阶段,创新思维是创造性实践的前提,是创造力发挥的前提。

(三)高职院校外语教师的创新思维

外语教师既有一般教师的共性特征,也有自身的个性特征,外语学科有本身研究领域,既有语言知识如语音、语法、句法、语用、篇章、语义等方面的研究,也有宏观的跨学科研究,如外语与汉语、心理、哲学、文学、宗教等相关领域研究。这就需要外语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语言知识,还需要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才能建构起自身坚实的知识体系,能够灵活运用并能触类旁通,实现教书育人、自我实现的目的。同时,作为高职院校的外语教师又有其独特性,即在进行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要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实施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教育。这需要外语教师不仅具有外语专业知识,更要具有创新开拓精神,丰富自身的知识架构,提升对不同职业特质的敏感度。

二、高职院校外语教师创新思维的培养

(一)以人为本,自主构建

教育过程的核心是“人”,人本主义教育观的内涵是尊重每个学习者个体,帮助学生自我实现。外语教师作为“以人为本”思想的践行者,需要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高尚的师德和勇敢的创新精神。按照建构主义理论,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前就已经存在自己的教学图式,通过不断学习和阐释新的理论和实践,逐渐构建新的“个人教学理论和模式”。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并且积极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反思,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完善和创建具有个人特色的教学理论,这也是创新思维的表现形式。

(二)培养创新思维与能力

1.建构丰富的知识体系

作为教师,使自己的知识架构越丰满才会更能突破知识本身带来的局限。语言既是一种符号也是一种内容,要认识符号,更要懂得其承载的内容。若是外语教师只懂得语言符号本身,就无法驾驭一门外语课程,因为语言符号所表示的内容会包罗万象,教师对于所教授内容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能够理解文本内容时,就无法进行发散性思维、聚合性思维等创造性思维的工作,更无法开启好奇心的运作模式,无法进行创新。教师要具备多元的知识背景,以多元的文化视角,激发创造思维。

2.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在一定程度上要打破很多固化的限制,要从内部自己打破这种局限,语言知识只是一部分,还有思维模式、行为方式、方法手段等都会融汇在教学工作中,所有这些都源自于教师本身的信念、认知水平及能力。教师在自主发展过程中会形成自己的风格与特质,这种风格会从学习者那里得到反馈,这种反馈是积极正向的时候,会形成良好的影响机制,增强教师本身的幸福感和效能感,促使教师本身开拓思维,增强创新意识。

(三)教学与科研创新

1.教学反思

Dewey(1933)视反思性思维为新知识动源。他认为,反思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由对亲历环境中所产生的模糊感、疑问、矛盾感和不安所诱发。困惑促使我们寻找问题所在,引起思考,而后是有目的地探索,发现新信息[5]。当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及其理由进行审视时,当把缄默的、内隐的个人知识和信念“外显”出来并追寻其来源时,可以达到提升意识、澄清概念、明辨利弊,从而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研究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是对教学经验的重新建构,是教师理解、评价教学实践的一种有效手段[6]。外语教师尤其是优秀外语教师的发展历程是“不断反思、不断提升”的过程,在反思中不断的实践,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新视角,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2.科研创新

跨学科意识的建立,跨学科研究所产生的“杂交优势”是创新成果的摇篮,最易突破与开拓[7]。其交叉复合效应会拓宽研究视野,开拓思路,科研要创新,必须把各种思维方式综合起来运用,包括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巧妙结合[8],科研创新需要不断的学习,接受新理念、新观点,开阔的眼界与见识,要根据自身的专业需要和特长,利用培训进修机会,不断充实提升自己,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与先进理念。

(四)自我发展

1.创新意识的生成

美国心理学家戴维斯将创新思维非智力人格特征概括为:独立性强,自信心强,敢于冒风险,具有好奇心,有理想抱负,不轻易听从他人意见,易于被奇怪复杂的事物所吸引,具有艺术上的审美观,富有幽默感,兴趣爱好既广泛又专一[9]。教师的认知发展聚焦于教师知识的发展,教师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自身知识体系的架构,知识体系越完善,独立性、自信心才会更强,才更敢于冒险,进而创新思维的人格特质才更容易显现,进而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创新思维的形成,要经过长期而辛苦的准备和酝酿,在准备阶段需要大量的相关专业和学科的知识储备,对于英语教师,需要专业知识与技能,并掌握相关理论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围绕教学、学习与科研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调研,在潜意识层面思考如何解决问题,用科学的方法手段进行验证,把创新思维付诸实践,形成客观的存在事实,当有成效之时,也会促成教师自身的自我实现。

2.社会环境的支持系统

根据心理学家Csiksentmihslyi的理论,个人的创造活动、领域、圈子分属三个系统:第一,个人的创造活动镶嵌在个人背景里;第二,创造活动所在的领域镶嵌在文化中;第三,创造活动所在圈子的成员镶嵌在社会中[10]。教师的创造活动,源自于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产生离不开整个大的社会背景。教师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来自于所属学校等管理部门的支持,学校的培训支持政策以及宽松的教学环境,都对教师创造性思维的生成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尤其高校公共外语教师,教学任务重,若是在严苛的没有激励机制的环境下,发展与提升是不容易的,没有进步就难以具备开阔的思维与眼界,没有眼界也就难以具有创新能力。第一,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与发展离不开学校的支持;第二,创新需要学校管理部门的支持;第三,教师自我知识体系的构建需要多层次多方面多元化的提升,需要教育大环境的支持,如学校的政策,教育管理部门的要求,职称评定体系的标准。

参 考 文 献

[1][9]贺永立,张万仪.教师创新思维与语言表达[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

[2]马斯洛.人格与动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3]朱霞,何其宗.人本主义的教师观.[J].教育学术月刊,2009(10):6-9.

[4]李淑文.创新思维方法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5]吴一安,优秀外语教师专业素质探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3):199-205.

[6]吴一安,等.中国高校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13,170.

[7]连淑能.外语科研的创新问题[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0): 14-18.

[8]章士嵘.科学发现的逻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83-85.

[10]Alan Carr.积极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215.

Abstract Th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ultivating the innovative talents, and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cultivate more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with creative thinking to fill the post.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self-realiz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is closely linked. It is suggested to construct the teaching theory with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continuous learning and practice, innovate the teaching means and methods through grasping the rich knowledge and the modern technology, and promote mutual improvement between themselves and their students through continuous teaching reflec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改;教学活动;创新思维

当今社会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要求,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目标。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行培养,是每一位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应当思考的问题。做好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推动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升的重点。

一、转变教师定位,激发创新思维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一位合格的小学数学教师,要从自己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出发,引导学生形成他们的数学看法,并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如何得到自己的数学结论。当代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角色进行重新定位。教师是学生学习路上的引导者与指导者,除了要传授基本的数学知识外,还需要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迪,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运动,鼓励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提出不同的意见,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

比如,在讲解“认识图形”的时候,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照片、学生的美术作品以及生活实物拿到课堂中,让学生在这些东西里找图形。小学生的想象力是十分丰富的,对于同一个作品或者事物,小学生会有完全不同的看法。教师要肯定学生的想法,并鼓励其发现图形的特点,完成数学知识的传递,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创新思维

良好的教学氛围,对于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死气沉沉的教学氛围会限制小学生的创新思维,一个民主、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往往会催生出许多创新想法。教师要在课堂中多与学生进行师生互动,给学生表达的机会,也可以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轻松学习。如,在讲解“加法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动画课件去演示加法原理,激发小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加法,形成个性化的加法概念,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利用有效的教学活动让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找到成就感,体会到开发与探索数学知识的乐趣,有利于学生思考能力的提高。在获取直接经验的同时,小学生学会了思考与尝试,其创新思维得到培养,科学精神也因此而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