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的优势范文
时间:2023-12-05 17:45: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校合作的优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家校合作教育 教育合力 改革方向 问题分析 教育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8-0218-02
一、现阶段我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家庭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我县家庭教育发展的现状
随着小康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家庭教育的观念也发生了许多翻天覆地的变化。同以往相比,现在的家长们都愿意让每个孩子上学,重男轻女的思想几乎不存在了,也有能力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同时也更加注重对孩子教育方面的投入。近年来,有很多乡下孩子都转入城区学校上学,城区有条件的家长则把孩子转入更好一点的学校去上学。有些家长为孩子配备学习机、点读机,甚至电脑,来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开阔他们的视野,充实他们的精神生活;在许多生活条件比较富足的家庭,有的家长还会领孩子去各地游玩,报名参加夏令营活动,通过实地游览来增强孩子对大自然以及对人文知识的了解。每逢寒暑假,我们还可以看到许多的学生,依然穿梭在各种补习班、特长班之间,利用假期来巩固和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1]。
1.2家庭教育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受几千年封建传统的影响,我县的家庭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理性地审视我县现代家庭教育的现状时,我们可以看到现代的家庭教育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
1.2.1家长专制,缺乏同孩子的沟通与交流。由于受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在传统的家庭模式中,都是家长说了算,孩子没有决定权,只能听从父母的安排。如今,虽然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但在家庭生活中,孩子依然没有什么地位,当出现意见分歧时,采用民主方式,同孩子用商量、沟通的方式解决问题的家庭依然不是很多,家长在处理问题时仍占主导地位。这是中国历史强权制的延伸,孩子不能张扬个性,久而久之孩子只知道服从,不知道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孩子潜能的发挥和能力的发展。
1.2.2家长观念陈旧,缺少对孩子必要的教育。有些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单方面的事情,他们觉得自己忙,再加上自身的学历水平有限,也不懂教育,只需要照顾好孩子的衣食住行就可以了,将教育孩子的问题完全交付给学校,甚至对孩子的行为也不管不问,缺乏同孩子心理方面的沟通,以至于孩子遇到问题,只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去判断和处理,主观性过强,导致诸多问题的存在:在学习知识方面没有具体的目标和计划,在生活方面缺乏能力和经验,在为人处世方面缺乏方法和与人打交道的技巧,在安全方面缺乏防范意识等。
1.2.3过度溺爱,导致学生自理能力很差。现在独生子女比较多,家长常常把孩子放到特殊的位置,对子女过于关心,对孩子的任何要求都一味地满足,处处迁就,事事代劳,家务劳动的教育性得不到充分重视和发挥。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自私、任性、骄横的不良性格,而且还能使孩子情绪不稳、意志薄弱,形成依赖、懦弱等多种不良品行。如若这样,孩子长大后不仅不能成为强者,还可能会成为社会的寄生虫,一个连自理能力都没有的人,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合理安排家务劳动,培养子女的劳动习惯已成为家庭教育不能再忽视的一个问题。
1.2.4急功近利,过分偏重智育的发展,重视文化科知识,而忽视了对孩子思想道德的教育。科技在飞速的发展,可不少家长却认为智育是孩子成功的唯一途径,他们忽视对孩子的品德、个性、兴趣爱好的培养,这是同时代的发展相违背的。现在不少家长只关心孩子物质方面的需求,而忽略孩子精神方面的变化,这样孩子容易出现心理、道德问题。家长的溺爱造成孩子个性缺陷。剥夺了孩子对人生的正常体验,孩子失去了生存能力;而家长对孩子学习上过高的期望又造成他们过重的精神压力,这种教育十分的不合理,缺乏科学性。
1.2.5留守儿童、独生子女的心理素质差,承受能力较弱。由于过度溺爱,很多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受到伤害,就处处保护,然而,他们这种做法给孩子带来的只有不幸。被溺爱长大的孩子走上社会后遇到挫折和困难时想到的只有逃避,因为他们缺乏抗打击的能力,遇事脆弱,不知所措。孩子总要长大,总得有自己的生活,他们总要面对自己的人生。如果家长们永远让孩子躲藏在自己的羽翼下,孩子就不可能像雄鹰一样搏击蓝天。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县家庭教育的现状不令人乐观,仍存在许多问题。家庭教育是孩子自身成长的重要因素,是孩子成为社会和国家的栋梁的重要保证。孩子如果缺少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就不能健康成长,就不能满足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学校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我县学校教育发展的现状
随着我县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县的各级各类学校不论是硬件还是软件方面也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学校面貌焕然一新。一座座漂亮的教学楼拔地而起,校舍危房改造工程逐步完成,多媒体教学不断普及,教师合格率达标,九年义务教育已普及。但我县仍属于欠发达地区,相对发达地区而言信息闭塞,交通不畅,经济落后,教育当然也滞后于其它地区,结合我县的实际,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我县学校教育过程中所存在的严重问题[2]。
2.2现阶段我县学校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
2.2.1学校教育中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两者的矛盾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主要矛盾是:①素质教育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应试教育则是以追求升学率为目的的教育。②应试教育是为适应上一级学校的选择需要,以应试训练为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则是根据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需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创造和学会审美的教育。③应试教育实行的是学生被动学习,脱离实际的教育;素质教育则是重视双基,使学生主动得到发展的教育。因此可以知道,应试教育只注重应试的功利,不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而是塑造适合“教育”的学生。应试教育在教育对象上的局限性,在教育内容上的片面性,在教育过程上的表面性,在教育成果上的虚假性,对基础教育危害甚深,对广大中小学学生的素质提高和健康成长影响极大,必须通过切实的努力动摇它、瓦解它、改造它,把它转化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
但现实是值得忧虑的,据一项全国性调查发现,小学生最不喜欢的课居然是音乐、美术和劳动,初中生最不喜欢的课居然包括音乐和语文。半数以上中小学生学习超时睡眠不足。在现实中,可怜的父母们都不约而同念起同一句口头禅:“孩子,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要管!”可见应试教育已经深入人心。
2.2学校教育在协同家庭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
如今我县的学校教育,它在协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仍存在很大的问题。主要是学校与家庭教育的不协调。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其主要任务是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不同特殊素质的人。这种主观能动性表现在学生具有个人的爱好、兴趣、追求,学习成绩也就有高有低,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则经常被“请家长”,学校希望通过家长来协助对孩子的教育,而问题是,这时多数家长往往是痛打孩子一顿。老师把家长叫到学校目的是与家长交流学生在校的情况,让家长能够了解到学生在校的表现,以便家长和教师协同起来共同解决问题。而事实上,不少老师也存在这方面的误区,老师拿“叫家长”来威胁学生听话,要么就是把家长当学生,把对学生的怒气发泄到家长身上。这样,“叫家长”不仅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与作用,更可能带来负面的影响,造成老师、学生、家长三方相互之间的交流失败。长此以往,必将削弱了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造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长时间难以结合的问题。
以上是学校教育中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当然别的问题还有很多:只追求升学率而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教师中体罚学生的实例还时有发生、有的教师只有知识技能而缺乏德育素养等等。总之,学校教育方面的问题还很多,因此改善学校教育的发展模式、提升素质教育的层次以及更好的促进家校教育的有效合作迫在眉睫。
二、家校有效合作教育措施
为增进现代家校合作的有效性,通过对现阶段我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的分析[3],结合我县实际情况提出以下措施:
1.建立家长委员会
家长委员会是当前不少学校正在实施的一种有效的家校合作方式。每个年级每个班选定3-5名家长,成立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的家长们经常与学校领导、教师、子女交流,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学校也及时把校务和学校大事向家长委员会报告,听取意见。家长委员也能向学校反映家长的意见,并就学校的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当然,家长委员会也就学校发展撰写倡议书,倡导全体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教育。
2.确定学校开放月活动
这是当前个别学校正在探索的一种有效的家校合作方式。学校在每学期可将某一个月确定为学校开放月,欢迎学生家长随时进校园走走、看看、听听、谈谈、评评。可以让家长在活动期间翻阅教师的导学案,亲身感受教师的课堂教学和课内外辅导情况,观察学生在校期间和课堂上的表现,之后与各位科任教师促膝相谈,就自己的观后感与老师交换意见,互相磋商,达成协议,形成共识。让家长再次感受校园氛围,体会师生生活。
3.设立校长接待日
学校每周某一时间设立为校长接待日,让那些热心教育、支持教育、关注教育发展的仁人志士和家长来学校就学校办学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热点问题、焦点问题、疑难问题给学校提出中肯的建议和意见。常言道:“当局者迷,傍观者清”,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或许会点醒“梦中人”,指正办学方向,明确办学思路。
4.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家长――学校“一线牵”
这是网络时代背景下的一种有效家校合作的新型方式。如建立班级QQ群,校讯通,热线电话,班主任邮箱,在校园网站创建论坛,搭建现代家校合作的有效载体。家长可以利用这些手段,不受时空限制,可以随时询问学校的活动,了解学校的情况,随时在QQ群、网站、论坛反馈留言。尽管这一手段和方法因受条件的限制而不能普及,但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家校合作手段。
5.定期召开家长会
这是很多学校长期惯用的一种有效的家校合作方式。一般,很多学校每学期在期中考试结束后立即召开家长会。在家长会上,班主任、科任老师能够与各位家长面面详谈。班主任就班级概况、班级成绩、班级管理、班级活动全面向家长汇报,科任老师就单科教学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与各位家长交流,会后家长会对自己的孩子在校期间的表现、成绩一清二楚。
6.不定期家访
这是一种传统而又被淡忘了的一种有效家校合作方式。教师亲自登门拜访,不仅可以鼓舞和感动学生,更为重要的是教师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教育、家庭生活、家庭关系,从而会发现问题学生、学困生、后进生的真正“病源”之所在,进而可以“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这一方式因各种原因虽然被淡忘,但其成效仍然不减,所以,在当前我们还应该继续提倡和发扬光大。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若只有学校而没有家庭,或只有家庭而没有学校,都不能单独地承担起塑造人的细致、复杂的任务。”“施行学校――家庭教育不仅可以很好地培养年轻一代,而且还可以使家庭和父母的道德面貌完美。没有对子女的教育,没有对学校生活的积极参与,没有父母与孩子之间经常的精神上的接触和相互充实,就不可能有作为社会基层单位的家庭本身,不可能有学校这个最重要的教育教学机关,也不能有社会在精神上的进步。”[4]家庭和学校作为学生重要的社会化场所,只有实现功能互补,才能形成教育合力,为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家庭和学校、家长和教师作为现代家校合作的两个重要主体,只有精诚合作、凝心聚力,注重合作策略,落实合作措施,才能为构建和谐的教育、培养健康的下一代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叶晓璐.国内家校合作的现状与新实践[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5)
[2] 朱清.关于基础教育中家校合作的文献综述[J].青年文学家.2012(18)
篇2
关键词 加强管理;科技档案;措施
中图分类号 G27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14)13-0029-01
引言:
科技档案是科学技术档案的简称,是在自然科学研究、生产技术、基本建设等活动中形成的应当归档保存的图纸、图表、文字材料、计算材料、证书、声像资料等科技文件材料。与一般的档案相比,它具有专业性、种类和类型多样性、成套性、实用性等特点。科技档案是无数科技工作人员的劳动结晶,对新的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档案显得更加重要,因而,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也被提上日程。但是,目前的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着种种问题。例如,科技档案管理人员专业能力不强,档案管理出现混乱的情况,科研单位对科技档案工作不够重视,管理的各项设施不齐全等。因此,在新形势下,加强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势在必行。
一、加强科技档案管理意识提高工作人员能力
近年来,虽然社会经济在发展,科技水平在进步,企业的科技档案管理技术也在不管的提升,可是目前仍然有一些问题,存在于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当中,这与相关人员对科技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当然同时也与工作人员自身能力弱有密切联系。第一点,就是科技档案管理单位领导不重视。科技档案是科技工作人员智慧的结晶,对新技术、新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档案的作用更加突出。但是,在许多科技档案管理单位,单位领导没有意识到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对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关注、支持力度不够。因此,档案管理部门不能及时购买先进的管理设备,不能对工作人员定期进行业务能力培训等。第二点,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对其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工作能力不足。单位领导不重视,下级档案工作人员更不用说。他们对自身工作的意义认识不够,科技档案管理意识薄弱,工作态度不端正,有些人对于日常工作敷衍应付、似是而非。针对这些情况,单位领导首先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深刻认识到在新形势下科技档案的重要性,端正工作态度,严肃工作作风。第三点,单位领导加强对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支持力度和关注程度,一方面加强科技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宣传,使全体员工意识到科技档案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单位领导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善科技档案工作环境,加大工作的硬件和软件投入;为工作人员提供更多的培训和学习机会,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素质。
二、完善管理制度确保证科技档案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任何一个企业单位,如果没有制度的保障,那么工作运行无章可循,就会出现混乱。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也不例外。完善的规章制度可以使科技档案工作井井有条地进行。完善科技档案管理制度,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完善科技档案保管制度
科技档案与其他档案有所不同,它具有具有专业性、多样性、实用性等特点。专业性特点使科技档案管理工作难度加大;多样性特点使科技档案的归类、整理工作更加繁琐;实用性特点使科技档案经常被借阅,而不是像其他档案那样,可能很久都不动。因此,科技档案管理部门,要针对这些情况,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制度,确保工作有序进行,比如,整理、归类制度,借阅和归还制度等。
(二)健全科技档案安全和保密制度
科技档案也具有一般档案所要求的安全、保密特点。安全、保密是档案工作的基本要求。科技档案更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因为它有时涉及到科技机密,关系到企业发展,甚至国家安全。完善和健全科技档案安全制度,是做好科技档案工作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比如,科技档案管理单位要建立健全科技档案保密工作制度、科技档案保密守则、档案库房管理制度、密传机房工作制度、泄密事件查处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使科技档案保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三、改善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环境
(一)运用现代技术管理手段
目前,我们已经步入信息化时代,科学技术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在科技档案的管理工作中,也应该改善传统的管理手段,把新技术、新设备运用到档案管理工作中去,提高工作效率。《档案法》明确规定:“档案管理应采用先进技术,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以法律的方式规定了科技档案管理工作要适应时代要求实现信息化。采用现代化管理,更加简单、方便、快捷,节省人力资源。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成就的数量和种类越来越多,更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科技档案工作管理只有采用现代科技技术,才能满足当前的工作需要。
(二)建设科技档案网站,实现资源共享
科技的进步,使得网络成为一种新的工作平台。建立科技档案网站,一方面,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可以改变传统档案的存储媒介,建立科技信息资源数据库,使有些可以公开的科技档案实现资源共享。另一方面,方便档案管理人员及时更新档案信息和进行档案管理工作服务等。
篇3
关键词:新时期 档案编研 加强工作
1、正确认识新时期档案编研工作
档案资料的处理方法是有很多的,我们将它们笼统归纳为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被动进行档案编研工作,就是指积极的为档案查阅者提供便利条件,最大限度的帮助他们进行档案资料的查阅,为经济建设、修志编史、工作考察等各项事业服务。另外一种方法是主动的进行档案编研工作,就是指认真做好二、三次的档案加工工作,将重要的档案资料进行出版和汇编,积极汇编参考材料,将档案资料更加全面系统的提供给使用者,达到社会各行各业对档案材料的使用要求。所以要求档案编研者对档案编研工作要有正确的认识。
(1)正确认识档案编研工作是进行档案信息资料开发的重要途径,是人们进行资料查考和科学研究的重要保障。国家政府和领导者是非常重视档案编研工作。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工作者也是很看重这项工作的开展,在艰苦的革命战争时期,虽然条件十分的困难,但是我们的党依然组织出版了很多的文件集录。
(2)正确认识档案编研是紧迫的工作。现今不能使档案编研工作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的主要原因是档案编研工作还只是停在人工基础上面,这时候就会造成档案资料进行查找使用时很不方便,人们想要大量的使用档案资料就会与档案编研的基础工作发生矛盾。还有档案资料的数量是非常庞大的,并且相同题材的资料通常保存在了不同的地方,人们需要按题材寻找档案资料时就会很麻烦。
(3)正确认识档案编研工作的严谨性,需要经过一系列业务环节的操作。主要包括汇编题目的拟定,选择和筛选资料,加工和编排正文,校审与汇编,序言的汇编说明,最终的校验出版。这些环节正确实行,就能够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真实的史料记载,内容体制更加的系统化。
2、新时期档案编研工作者应当具备的意识
(1)增强大局意识,更好的为社会服务。档案工作的发展任务是要将人们群众覆盖的档案资料整理成为一个资料体系,并且要让人民群众充分利用该体系。这就是档案编研工作的全局发展方向,档案编研工作始终围绕这个方向展开工作。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上下的档案编研工作始终以党为工作中心,修志编史,研究史学等,编研出了大量很有价值的资料,在社会上的评价也是非常高的。但是从客观角度分析,这些有价值的资料形式比较单一,社会接受的范围还是很小的,主要是以历史研究者、史志专家为主要的服务对象,档案编研工作没有进行深层次研究,编研资料缺少通俗可读性。从之前的档案编研工作中可以看出,档案资料还是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这与档案编研工作条件有很大联系。从前的档案编研工作主要依靠手工,检索方式非常的落后,造成查阅相关的资料非常浪费时间和精力。随着档案编研工作信息化的发展,等于是给档案编研的选题策划工作插上了翅膀,达到对馆藏充分了解也成为了可能,同时扩展了档案编研工作的范围。
(2)增强责任意识,更好的发展档案编研工作。在信息化时代中,档案编研工作有了技术的支持,能够对档案工作产生更加深刻的了解,深入了解馆藏之后,还能够及时解决档案馆在信息管理方面的问题,有助于档案馆科学、健康的发展。其次,档案编研单位还要对自身业务非常精通,对档案馆中的人力资源进行整合吸收,推选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3)增强人才意识,逐步壮大档案馆的编研队伍。任何一项工作都是需要人的参与,尤其是在信息技术时代,更加需要将人作为工作发展的基础。因为档案信息具有安全性,所以很多档案馆布置开发档案文献时,要求档案编研人员亲自进行校对与记录,这两项工作是非常耗费人力和时间的。因为这两项工作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属于相对简单的脑力劳动,对于那些策划选题等较高级的脑力劳动,则是需要具有较高编研水平的人员。最少可以设立两组人员,一组专门负责文献的一次开发,另一组则是负责文献的二次开发,两个小组互相协作配合,共同完成工作。
3、新时期加强档案编研工作的几点建议
(1)档案编研工作的负责部门在一定范围内特别针对共性问题进行统一规范。例如可以明确规定整个汇编过程,还可以统一规定转录、拟写题目、拟写编者的说明、封面的格式与目录要保持统一标准。
(2)针对不是共同存在的问题,不需要进行统一的要求,可以划定一个规定参考范围。因为档案部门的职能层次是不一样的,所以他们员工的素质与数量、档案材料的存储量等这些方面在不同程度上都会存在差异,就是这些差异问题导致档案馆会出现选题范围的不确定性,题材长短安排等很多方面都会出现不同的标准。可以让他们根据自身的要求制定相关的规范制度。
(3)档案编研工作进行规范化管理首先要从选题上进行制度化。在拟定选题时要充分考虑到档案馆的实际状况、编研人员的素质水平以及档案馆的财务状况,关键是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定,建议制定长短互相结合的选题计划。坚决制止那种抄袭报纸的不负责任现象,强调表明出处的前提下,对选用的材料进行一个科学比例的划分。
(4)进行编研选题的制度立项。这样做很好的延伸了选题计划,是保证选题落实的重要制度,具体包含了两个内容。1、建立评审课题的标准。2、建立评审课题标准的实际操作制度。
(5)建立审核成果与调研效果的规定。要加强对资料编研效果的重视,认真考虑社会上,需要同编研搜集资料保持一致的资料使用者的意见,对提高编研资料质量的关键以及将来的发展目标进行研究时要综合资料使用者的反馈意见。
篇4
[关键词]强化 职业技能训练 有效方法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5-0130-02
一、前言
职业教学应坚持从强化实践、突出应用、培养能力入手,遵循以技术岗位所必需的知识和能力为依据,建立以应用能力为主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同步进行的课程体系,以突出技能训练为特色,加强实践教学。我校2011级和2012级集中实训,是按照铁道施工与养护专业“3122”人才培养模式和学校教学总体安排,依据 “交通系3122集中实训实施方案” 全面开展的。实训环节共完成7个实训项目,分别为专业认识实习(2周)、工程材料实训(2周 )、计算机绘图实作(2周)、工程地质实习(2周)、桥涵工程实践(2周)、轨道工程实践(2周)、工程测量实习(含技能考核)(6周)。
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技能实训,即是满足工学交替培养模式的需要,实现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与职业岗位、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也是铁道施工与养护专业的重要的教学环节,并作为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学绩档案。
二、目前职业学校存在的普遍问题
1.学生学习程度与能力水平参差不齐,整班上课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整班上课,矛盾转嫁到教学中,教学计划难以保证,学生学习困难重重,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2.教师面临严峻挑战,职业技能提高刻不容缓。教师的指导缺乏现身说法,学生实践、实训无法取得应有效果。
3.突出职业教育规律与特色的教材有待完善,技能培训教材匮乏。缺乏技能训练的教材导致了实验、实训教学的盲目性。
4.教学方法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研究和探索,忽视了中职生的学习特点与职业方向性。
5.传统评价模式缺乏灵活性与全面性,缺乏针对性。
三、强化职业技能训练的有效方法
我校建校以来已为国家建设输送毕业生3万余人,毕业生以其扎实的理论功底、突出的实践技能,深受用人单位欢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已成为铁路和地方建设的栋梁之才。这都得益于学校主动适应社会和市场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锐意进取、积极探索、勇于改革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以改革谋发展、以特色创一流”的四条原则,突出“学校有特色、专业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三特培养,努力把学校“做大、做强、做活、做特”,是我校的办学理念,也是我校之所以始终立于我省职教潮头的成功经验。
(一)深化教学改革,突出实践教学。
紧紧围绕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地选学相关学科知识,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从岗位分析出发,确立专业培养目标和方向,找准职业岗位综合能力的层次定位,结合职业岗位的现实和社会需求,经过充分论证后制订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充分考虑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安排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实用、适用”为度,兼顾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安排足够的实践、实训学时。对每门实践课都单独进行考核,充分地体现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二)重要技能教学“三年不断线”,贯穿教学活动的全过程,逐步提高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改变实践教学的教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培养目标,围绕职业能力和岗位群的要求,制定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学以致用,是非常重要的。加强能力培养应该采用模拟“实战”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方法上引入案例教学。案例教学的关键在于案例的设计,既要来自社会实际,又要具有针对性、知识性和可操作性。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的需要,选用案例,组织学生研究、讨论之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避免了即使掌握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也不会解决实际问题的缺陷,使学生不仅掌握有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教师围绕案例进行教学,同时也引导学生围绕案例进行学习,不同类型的学生,在教学中可引入难易程度不同的案例,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主动性,以达到预期的实训效果。
(四)实践教学和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加强应用能力的培养。
实践教学要以技术、技能训练为主,加强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把实践教学和职业认证教育结合起来,这样既强化了学生实际动手的能力,提高其职业技能水平,有效解决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问题,又使学生取得了相应的岗位职业资格证书,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明显提高,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欢迎。
(五)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从制度上保证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我们把每一门实践课程都作为必考课,单独考核,将成绩计入学籍档案,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建立考评体系。对学生的考核,坚持以职业岗位能力为重点,知识、能力、技能考核并重,以能力和技能考核为主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我校的集中实训(实习)改革,自2011级始,在学生中之所以受到广泛的好评,是因为本着“实际、实用、实践”,坚持实训文件的“八有”原则,即实训教学大纲、实训计划安排、实训指导书、实训日志、实训报告、实训考勤、实训成绩、实训工作总结。具体工作如下:
1.搞好实训动员
实训前,召开实训动员会,由领导讲清实训的目的和意义,强调实训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明确实训地点、实训成绩考核办法、实训纪律、注意事项等等,使学生提高认识,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参加实训的积极性。
2.编写好实训文件
指导教师根据实训大纲的要求,结合实训地点的具体情况编写实训计划和实训指导书,实训前发给学生。文件的编写紧密围绕实训内容和实训地点的具体情况,详略得当,指导性强。必要时可附有实训思考题、实训参考书目和实训报告编写提纲。学生由此了解每天的实训内容和要求掌握的知识要点,查阅有关的参考书,解决实训中遇到的问题,真正起到指导实训的作用。
3.认真负责,严格要求。
指导教师要熟悉实训现场的生产情况,掌握操作技能。在实训中可根据内容安排必要的讲座,使学生系统地了解生产知识;也可根据生产情况向学生提出问题或布置作业,学生的实训日记要随时抽查,发现不足,及时纠正。要严格实训管理制度,及时处理学生的违纪现象,保证良好的实训秩序。
4.严格考核
学生最怕的是考试,抓住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改变过去只凭实训报告评定成绩的做法,把实际操作、实训考试和实训答辩作为评定实习成绩的重要依据,严格进行考核。
对于教学实训,可根据学生的操作技能、实训考试或答辩、实训报告和操行考评四项按百分制评定实训成绩。其中,操作技能50分,答辩或考试30分,实训报告10分,操行考评10分。每项都制定相应的评分标准,由指导教师严格掌握。
对于生产实习和毕业顶岗实习,根据实习报告、实习考试或答辩、操行考评三项按百分制评定实习成绩。其中,实习报告30分、实习考试或答辩50分、操行考评20分,操行考评要检查出勤情况、遵守纪律情况和实习表现,使实习成绩更加真实。
四、强化职业技能训练的思考
1.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以服务经济建设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保证“质”,把握“量”,确保培养的毕业生被市场所接受,实现“零距离”上岗并进行创造性工作,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加大实践、实训力度。
2.培养“双师型”教师,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
选拔骨干教师送出去进修,请企业优秀技能人才来校任教。职业教师备课时应该更多地针对学生的兴趣,上课时多增加模型,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3.开发职业教材,体现职业教育的规律与特色。
按照职业岗位对应用能力的需要组织教学,强调技术的熟练性和服务的规范性,传授知识与技能训练并重。克服“偏、难、繁、旧”,突出“新、宽、活”。增加教材中的研究探索性、实践性内容,采用知识模块结构等,积极编写技能训练教材,使实验、实训规范化,确实提高学生技能。
4.改变教学模式
著名教育学家江山野先生强调指出:当学生已经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和思考的时候,就要让他们去阅读和思考。教师应该教学生学会阅读,开展读书指导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读书指导法就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和课外读物获取知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引导学生自读、自解、自悟的教学方法。教师指导是关键和前提,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探索环境,创造良好的情景,不断生疑、不断发问,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逐步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5.建立“复合式、全程化、多元化”的考核体系。
教学评价起着调整教学和质量监督的作用,没有完善的评价体系,教学改革就无法顺利进行,改变现行教学中传统的学业评定方式,增加发展性、过程性、技能形成性评价及职业道德评价指标,建立“复合式、全程式、多元化”的考核体系,实行“双证书”制度,将学生的学习态度,投入状况,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创新性纳入评价体系,进行综合评价。
五、我校铁道施工与养护专业3122集中实训的几点思考
从学生调查反馈得知,凡是配备专职的专业指导教师,并且负责教师精心组织实施实训设计,能带学生走出课堂,并安排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项目,学生愿意参与,收获较多,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1.领导重视是教学改革成败的先行保障
教学改革是全校生存的命脉,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建立由专业系牵头,相关教辅部门全力配合机制---建立试验仪器设备、机房、多媒体、实训基地、模型室等全校协调统一使用机制。
2.师资是教学改革成败的保障
实施项目教学,保证专业教师充足的同时,学生人数宜控制在30人以内。每班宜安排专业指导教师2名,指导教师针对项目对应岗位提炼核心知识和技能,主辅轮流,全力配合。这样学生才不会感到乏味,枯燥。从而使计划实施到位,实现项目目标。
3.精心组织是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
项目内容安排上,需要负责教师结合实训基地、学生状况分组实施,分组指导到位,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分组进行。每位教师指导10---15位学生,适时同步考核基本知识和技能,项目成果结合岗位实际,让学生在模拟的工作环境下,体会与工作岗位零距离接触。
篇5
当我们把重心放在家长与教师身上,思考讨论如何加强联系、进行更好的合作时,作为合作应然的目标主体的学生却被排斥在合作的边缘,成为合作行为被动接受的客体,缺乏主动性。家校合作的出发点与目的都是为了学生,但当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声音被淹没在家庭主导或是学校主导的争论中时,家校合作存在的意义又在哪里?本文力求站在学生的立场,以诺丁斯的关怀伦理学为依据,分析家校合作失效的现状,探究家校合作失效的原因,并尝试为家校合作的有效实施提供崭新的视角。
一、家校合作失效的困境
1.家校合作中目标主体的缺席
在《走出家校合作的误区》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这段时间网上开始谈论‘家校合作’,近来爸爸也总说这件事,还说要和班主任及任课老师好好沟通沟通,研究一个使我‘浪子回头’的方案。我觉得好笑,我本人既然提不起兴趣,你们还合作什么啊?也不问问我究竟是怎么想的,似乎完全与我无关。你们这样不把我的感受当一回事,就不怕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吗?”[1]
在上述案例中,家长的合作意识非常强烈,不仅“总说这件事”,而且“要和老师好好沟通沟通”,的确,这是家长积极参与学校活动的表现,但学生却被排除在外,完全不顾及学生的感受。当学生以案例中冷眼旁观的态度看待如火如荼的家校合作时,其结果可想而知。本来是为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家校合作,最终变成了学生眼中的一场“闹剧”。
究其原因,即现实中的合作越来越偏离出发点――学生,造成合作中目标主体的缺席。没有学生的参与,家校合作就失去了合作的出发点与方向,家长和教师无法知道学生的实际需要是什么,只是依据自己的价值观念与好恶标准来决定什么行为有益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什么行为会阻碍学生的健康成长。这样强加给学生的合作行为正如出行的航船,无论航船本身的结构怎样、材质如何或者制造多么精密,若在航海中迷失了方向则永远无法到达目的地。总之,家校合作是包含了家长、教师与学生三方关系的行为,家校合作中不能没有学生的合作,即在家长、教师表达看法的同时,学生也必须表达内心的需求。
2.合作内容单一,忽视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美国学者Epstein Joyce L.在探讨家校合作的问题时提出,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家长和教师都要致力于建立“亲家庭的学校”(family-like school)与“亲学校的家庭”(school-like family)。亲家庭的学校,即把每个学生都作为一个个体,使其感受到自己的特殊存在;亲学校的家庭,即充分认识孩子的学生身份,强化学校活动培养学生技能方面的重要性。[2]但是,现实中的家校合作仅有单方面的“亲学校的家庭”,一切围绕学校的要求开展。
《走出家校合作的误区》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爸爸妈妈和老师,我知道你们的所谓合作是什么。这种合作几乎从我上小学就开始了。就是你们的合作,使我没有了属于自己的周末和闲暇时间。你们一直就合作得很紧密,特别是爸爸,不但天天守着我学习,还没事就往老师那里跑,数落我的种种不是,你们还要怎样更紧密地合作呢?如果家校合作仅仅是学校在家里的无限延长的话,我现在就声明‘我反对这样的合作’”。[3]
这是学生面对家长与教师的“合作”所发出的强烈抗议。案例中的家长单方向地努力建立一个“亲学校的家庭”,时刻与教师沟通和联系,但基本上只围绕着学习、分数,如何取得学业上的成功成为一切的标准。原本充满温情与慈爱的家庭,在培养学生品德、态度和价值等方面有其独特优势,家校合作也是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功能互补的前提下应运而生的。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在以学校为主导的社会背景下,家庭在与学校的合作过程中逐渐被同化为 “第二课堂”,其互补优势并未体现出来,反而进一步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家校合作失效的原因
作为家校合作的纽带,学生对合作的成功与否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即使是再密切的家校合作,学生依然是家长了解学校的主要信息来源,教师也是通过学生与家长进行互动,了解学生家庭成员的情况,以便更好地进行家校合作。在家校合作开展的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和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合作的效率,家校合作应该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如何有效地向学生传递信息,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性,与学生培养并建立一种良好的关怀关系。
诺丁斯关怀伦理学是建立在关心与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的前提之上。我们需要被他人关心,同时也需要学会如何关心他人以及回应关心。但在现实社会中,并非所有人都学会了如何关心他人,以及如何回应他人的关心,教师、家长往往扭曲了“关怀”的概念,以关心的名义强制甚至是伤害孩子,而孩子作为被关怀者,也缺乏回应关怀的能力。这一点在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为最终目标的家校合作中尤为明显,双方出于关心学生的考虑进行合作,但结果却往往收不到学生的回应,学生的“不领情”使得家校合作面临着失效的困境。于是,诺丁斯的关怀伦理学为我们反思家校合作问题提供一种崭新的视角。
1.关怀者的关怀病理现象
诺丁斯提出要形成关怀关系,其必须满足三个条件:条件一是A关怀B,即A的意识特征是关注与动机移置;条件二是A作出与条件一相符的行为;条件三是B承认A关怀B。[4]但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情况下,条件一往往被扭曲而导致条件二无法得到满足,至于条件三则经常被忽视。家长与教师作为关怀者,其意识特征主要有两个――关注性与动机移置。关怀的关注性不是投射性的,而是接受性的,是全身心的投入,感受到被关怀者的需要,无条件接受被关怀者。动机移置即是当A关注B之后,就需要A把自己的动机能量放在B及其活动的目标之上。但在现实的教师、家长与学生的互动交往过程中,声称关怀学生的教师与家长,其行为实质上并未构成关怀行为。
(1)教师与家长并未正确识别学生的需要
诺丁斯将需要分为明示的需要与推断出的需要:明示的需要是内在的,它产生于被关怀者的意识与行为;推断出的需要则产生于与关怀者本人的框架,不直接产生于被关怀者的需求与愿望。[5]不可否认,教师、家长的确关心学生,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尽心尽力,但是他们以成人世界的标准来规定学生的行为,将自己的情感、个性投射到学生的身上,认为他们各方面都处于不成熟的状态,无法正确判断自己的需要,因此利用成人的权威将自己“推断出的需要”代替了学生“明示的需要”。家长的担心不无道理,学生的确存在不能明示适合自己发展需要的状况,或是学生的需要会导致自我伤害或伤害他人。关怀伦理学不否定强制,但是强制的同时总是伴随着商谈,是在双方地位平等的前提下的“关爱型强制”,这样,推断出的需要则更有可能转变成学生的明示的需要。
(2)缺乏对学生的关注
家长工作繁忙,教师注意力有限,学生被严重忽视。总之,我们并没有给学生以真正的关怀,很多时候我们一味斥责学生不懂得教师、父母的苦心,将学生强烈的反抗、拒绝看做是不成熟的叛逆行为,认为学生应该懂得回应与感激,家长和教师对孩子经常说的就是,“总有一天你会明白我对你的苦心”。无奈之下,透露出教师、家长对成人世界固有规范的自信,而不去反思自己是否真正给予学生全身心的关注并实现动机移置。
2.被关怀者缺乏回应
关怀关系的双方应是相互依赖的,关怀者也需要肯定与鼓励,因此作为被关怀者,学生也有责任积极主动地对关怀给予回应,只有当学生对关怀予以接受、认知并回应时,关怀关系才算确立。没有被关怀者的互动,关怀就不能被称为是一种“关系”。有研究表明,如果学生受到鼓励,感受到被成人关怀,他们在学校会更尽全力地学习读、写和算等各种技能、才能,并会将这种努力一直维持下去。[6]
在现实中,学生没有回应关怀者,也许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关怀者的确没有做出真正的关怀行为;二是学生感受关怀的意识与能力比较低,长期的强制型或控制型的关系使学生对教师、家长有着深深的敌意或是麻木的态度,关怀行为无法及时被他们感受。因此,在要求学生学会关怀他人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接受与回应关怀的素养。
三、关怀伦理学对家校合作的启示
将关怀伦理学的理论思想引入家校合作,不仅让我们重新审视家校合作的性质与功能,也为家校合作开展的内容途径、方法提供更广阔的视野。
1.关怀伦理学视野下家校合作的目的――建立关怀关系
(1)家校合作即联合家庭和学校双方的力量
我国教育研究者马忠虎认为,家校合作实质上是联合了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和学校的力量,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教育活动中,家庭和学校相互支持、共同努力,使学校能在教育学生方面得到更多的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使家长能在教育子女方面得到更多的来自学校的指导。[7]
马忠虎教授的定义侧重强调学校与家庭的平等合作关系,其主要目的是将教育的地域范围从学校延伸至家庭,并且更为重视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作用。而诺丁斯的关怀伦理学告诉我们,家校合作不是教师、家长居高临下地合作,规划学生的生活与未来;而是在合作过程中,不论是学校主导还是家庭主导,不论采取什么形式的手段和途径,合作的目的都应该是致力于建立并维持一种平等、宽容和相互尊重的关怀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学生的主体性、潜能能够得到发挥和肯定。毕竟,“没有贴着教育标签的关怀仍然是教育,而融入关怀的教育则是意蕴更丰富的教育、更体现教育性的教育”。[8]
(2)家校合作本身也是一种教育资源
家校合作本身也可以成为一种教育资源,教师与家长在合作中关怀学生,使学生时刻被关怀的氛围所熏陶,在被关怀中学会关怀他人,培养其对关怀的感受性,学会接受并回应他人的关怀。
2.关怀伦理学视野下家校合作的主体――学生成为合作的第三方
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家长与孩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上,并提出各种新型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其中赢得其他学者与家长、教师广泛认同的便是学生与父母、学生与教师之间是平等的,家长和教师应该将学生视为可以平等对话的一方来对待。
不过,诺丁斯认为,家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本质上是不平等的,[9]在这些关系里,一方长时间扮演关心者的角色,另一方则有必要地成为被关心者。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貌似冲突,实则一致。诺丁斯所说的不平等指的是作为被关怀者的学生没有回应关怀者的关怀,也就是强调学生在关怀关系中的接受性,并非指家长、教师与学生在地位上的不平等。诺丁斯认为,只有将关怀作为一种关系,才能使我们注意到情境中的双方,其实,这也是强调弱势的一方需要获得重视,即在关怀关系中,不能只重视作为关怀者的教师、家长,也要重视作为被关怀者的学生。因此,学生也应作为主体参与到家校合作中,只有这样,才能充分重视学生在家校合作中发挥的作用。在进行合作的商讨时,充分听取作为合作第三方的学生的意见与需求,这样才能使关怀行为得到学生的接受与回应。学生作为家校合作的桥梁,只有真正感受到被关心才会促进合作的进行,如此一来,家校合作才不至于面临失效的困境。
3、关怀伦理学视野下的家校合作内容――学会关怀与被关怀
在这个高度竞争的社会,教师与家长往往为学生以后的生存状态忧虑,为适应激烈的竞争,家校合作的内容往往只关注学生的学业发展,带有很强的功利性与短视性,而忽略了学生作为人的多方面、多层次的发展。
关怀伦理学要求家校合作改变以往只重视学生成绩、分数的态度,家校合作不能仅局限于探讨如何督促学生学习。当家校合作的目的包括建立并维持关怀关系时,合作的内容也应该致力于如何使教师、家长成为关怀者并真正实施关怀行为;如何使学生成为主动接受关怀的被关怀者,并在关怀的熏陶下学会关怀他人;如何倾听学生明示的需要,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进行明示的需要与推断出的需要之间的转换。
四、结语
当然,关怀伦理学没有为我们提出一套具体可操作的家校合作方案,只是为我们重新审视家校合作,提高家校合作的效率提供崭新的视角,使家校合作的理论基础更为充实。只有真正将学生纳入到家校合作中,充分尊重、考虑他们的意愿,在家校合作的三方之间建立关怀关系,才能使家校合作发挥实效。
参考文献:
[1][3]新浪教育.走出家校合作的误区[EBOL]., 2005-11-01.
[2][6]Joyce L. Epstein. School/Family/Community Partnerships: Caring for the Children We Share [J].Phi Delta Kappan. Bloomington,1995,76(9).
[4][5]内尔・诺丁斯.始于家庭:关怀与社会政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7]马忠虎.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8]侯晶晶.关怀德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篇6
学校诞生后,学校和家庭之间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双方教育关系问题,也备受世人关注。可是几千年过去了,世人每每论及教育中两者之间的关系,都非常笼统,忽视了至关重要的——历史背景分析。实际上,学校与家庭都随着时代而变迁,他们在教育教学中的关系、地位、影响也都伴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那么,当今社会学校和家庭之间就教育问题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家校合作”,即家庭、学校在沟通的基础上,互相配合,使学生受到来自两个方面系统一致、各具特色、相辅相成的教育影响力,家校合作既是一种关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两者关系的理念,也是一种处理两者关系的行为模式。这种观念,在我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得到稳定发展。也正因为起步较晚,才致使我国的家校合作处于发展时期,不同的教育学者对“家校合作”的理解也各不相同,理论和实践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遇到的问题做思考如下:
一、理论思考
(一)学校公共关系理论
学校公共关系,即学校为了实现其教育目标与公众发生的关系。其中学校是主体,教职工和学生是相关公众,教育主体——学校及家庭、社区的相关组织等。学校公共关系工作就是学校利用各种途径进行宣传,提升学校形象,使之得到公众理解、信任继而合作所进行的学校管理职能活动。在学校公共关系中家长的地位尤为突出,在二十一世纪这样的知识经济时代,每个组织都必须不断与外界进行交流,学校更是必须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正因为这样,为学校的发展赢得一个有利的外界环境,是作为学校管理急需思考的问题。其中最为有效的方式,是大力开展公共宣传,争取大众尤其是家长的支持与合作,这样才能为学校赢得好的口碑。作为高中语文教师,也应该与学校同步做好公共宣传。
(二)动机期望理论
家校合作中又一理论基础——“动机期望”理论指出:个人的成功经历会引发自我价值感增强。对家校合作的研究中,是否能增强家长自我价值感,跟他们是否能够认识到自身对子女教育的价值等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一理论指出,动机是期望、手段和期望、回报的必然产物。强调人的任何行为都会受到内因和外因的影响。内因是指人自身具有的技能、文化素养等;外因是指机会、外界环境的信赖,外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的行为。家校合作的研究中,外因就是环境、教师的期望。其中环境期望就是社会、学校、家庭对教育的期望,期望是否能够实现,关键要看家长与教师、学校合作和交流情况。作为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做到与时俱进,跟上教育发展的潮流。
(三)责任分散理论
责任分散理论指出,孩子的母亲和教师给予孩子的教育最多,所以肩负的教育责任也最大。母亲教养的责任是全面的,也是在—个私人空间中进行的。教师责任相对比较单一,主要是传授知识,把儿童带进更广阔的世界。虽然,母亲和老师都是为了教育孩子,但是他们不可能从一开始就是合作者。学校通常觉得,家长参与学校活动干涉学校的正常秩序。正因为这样,学校和家庭的合作和交流没有真正意义。也正因为如此,真正意义上的家校合作非常重要。
以上三方面理论思考告诉我们,家校合作尤为重要。为了使校合作具有实效,笔者结合我们家校合作的实践经验,提出一些策略。
二、实践思考
(一)教师转变观念
受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家校合作实践中,家长与教师处于不平等的教育地位,教师是合作教育中的组织者、管理者,家长仅仅是接受者,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陪衬,没有机会发挥其主动性。
21世纪的家校合作是为孩子健康成长共同服务的,遵从“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教育教学理念,这也是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具有并确切贯彻执行的思想。新型的家校合作是双向的和伙伴形式的。因为家庭、学校之间是伙伴关系,校方就应该尊重家长,营造平等的合作氛围。教职工要有家校合作中的平等意识,把这种认识在日常的家校合作工作中真正实现,以积极主动地接纳合作伙伴——家长,真诚地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来。
(二)家长转变观念
现在的家校合作现状告诉我们,家校合作的观念陈旧落后。尤其是家长,绝大多数家长缺乏或者没有参与学校教育的思想观念,不认为参与学校教育自己既有权利,又有义务。通常家长觉得教育孩子是学校、老师的事情,孩子的学习、思想也都是老师的事情,他们管好孩子的吃、穿、住就行了。也有的认为,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不是不管,是自己管不了,干脆不管。具有这种思想观念的家庭不积极参与对孩子的教育,甚至他们把家长参与孩子的教育理解为学校推卸责任,是学校无能。有的家长只盼子成“龙”,望女成“凤”,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在孩子学习方面能配合学校,也督促孩子做功课,但德育方面则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
家长应积极行使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积极应参与家校合作,和学校同学校共同担负起育人重任,共同肩负起学校发展的重任。积极与学校配合,发挥自身教育优势;主动学习文化知识和新的教育理念,提高家教能力。在家校合作中应尊师重教,维护教师在孩子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给学校最大限度的支持,为学生的成长献计献策。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家校一体。
篇7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建设分院 江苏 常州 213016)
摘要:“多对多”校企合作是在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建筑类专业协作委员会的基础上,通过多个学校与多家企业相互合作,寻求共同发展、谋求共同利益、实现双赢的一种校企合作形式。针对“多对多”校企合作方式,分别从建筑装饰企业与专业协作委员会成员学校的合作需求入手,探讨了“多对多”校企合作的契合点。
关键词 :专业协作委员会;多对多;校企合作;职业学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4-0146-03
以专业协作委员会为平台,有效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多对多”校企合作,能实现校企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提高、互惠互赢。通过“多对多”校企合作工作的实践,笔者认为关键是找准契合点。
“多对多”校企合作平台
在政府、学校、企业等组织机构的共同努力下,校企合作的形式不断丰富。目前“多对多”校企合作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一校多企”或“一企多校”式“多对多”,一所学校可与多家企业建立多个不同专业、多种不同形式的合作关系,一家企业也可以与多所学校建立多种层次、不同需求的合作关系,不仅仅局限在某一家企业与学校之间合作,而是根据学校与企业各自优势和特点进行广范围的校企合作。二是“多校多企”式“多对多”,是一所学校与多所学校建立多种内容的合作关系,一所学校与多家企业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一家企业与多所学校建立多种合作关系,也可以有行业协会等的参与。
要实现学校与学校间、学校与行业间、学校与企业间的“多校多企”式“多对多”校企合作,必须构建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设有14个专业协作委员会。专业协作委员会成员学校间办学层次相同、培养目标相同。专业协作委员会常常围绕专业特点,组织开展教学研讨、培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和比赛等活动,这为构建“多对多”校企合作平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多对多”校企合作的开展,主要是参与学校在确定专业、调研企业的基础上,共同筛选出信誉好、合作好的若干企业,学校、企业全部与专业协作委员会签署“多对多”校企合作框架协议。之后,参与学校再分别与企业根据合作内容签署具体的合作协议。同时,专业协作委员会结合校企合作的需求,寻求共同合作的契合点,举办相互关注的活动,为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学校搭建合作的平台。
“多对多”校企合作需求
为探寻以专业协作委员会为平台的“多对多”校企合作内容,笔者分别对建筑类专业协作委员会9所成员学校、104家企业进行了调查,分别从单位需要学校支持、单位给予学校支持,以及学校需要同类学校支持、学校需要企业支持等方面,了解学校与企业自各的需求,寻找合作的契合点。
(一)单位需求
对于单位需要学校的支持,由表1可以看到,优先推荐优秀学生与提供优秀学生的个人信息两者比例达29.5%,表明校企合作主要要求学校培养适合企业岗位要求的人才,并将优秀的学生推荐到单位工作;学校为企业提供岗位证书的培训与考证占16.7%,需要学校为其培训,以便达到行业规定的资质要求;参与单位难题的咨询与研究占15.8%,表明企业需要学校以其专业优势解决企业实际工作难题。
对于单位能给予学校的支持,由表2可以看到,提供人才需求、学生实习机会、教学实践岗位与场所等合计达45.9%,但同时也能通过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操作性和实用性技能培训资料、提供最新行业发展资讯等方式积极参与学校办学,在冠名、奖学金、设备等方面可给予的支持则较少。
(二)学校需求
对于学校需要同类学校的支持,由表3可以看到,学校能给予其他学校的支持,主要围绕专业教学要求进行的达40.8%,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教研的交流与学习,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对教材的开发占12.2%,表明希望学校共同开发具有五年制高职特色的院本教材。
对于学校需要的企业支持,由表4可以看到,学校需要企业的支持,同样也是围绕教育教学研究要求提出的,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到最新行业发展情况,涉及方面广而全,而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施工经验职业能力培训及提供培训设施的要求略少。
“多对多”校企合作契合点
(一)充分关注学生顶岗实习
企业接受学生以在校生的身份到单位具体岗位参与工作,从中能挑选自身所需的人才;学校也期望企业接收学生完成教学的实习环节,从而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校企双方需求一致。在专业协作委员会的平台上,可以通过举办专场洽谈会,提供供需信息,实现双向选择;通过召开学生实习汇报交流活动,由学生汇报实习公司的状况、参与的工作、取得的成效、遇到的问题等,企业的点评、学校的指导,能实现良好的校企互动;通过召开专题研讨会,共同探讨学生实习期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能形成学校共性的实习管理办法与过程管理制度。
(二)充分注重企业员工的考证培训
根据装饰装修企业资质要求及相应管理条例,企业培训员工的资格核定和工人认证率已被纳入行业准入范围,企业需向相关装饰装修管理机构提交培训情况资料,这些要求促使装饰企业必须进行考证培训。与行业紧密联系的学校具有培训机构资质证书,承担着大量的建设行业的培训任务,在专业协作委员会的平台上,可以及时培训信息,通过与企业的联系,能进一步了解企业的需求,更加促进校企“互利双赢”目标的实现和校企双方的稳定合作。
(三)充分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
为促进办学水平、教学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各职业学校十分重视教育教学研究。以专业协作委员会为平台,可以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说专业、说课程、示范课观摩等教研活动;组织专业教师培训,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可以根据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情况,滚动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形成独具五年制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和形式多样、扎实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充分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
在“多对多”校企合作过程中,专业协作委员会具有信息枢纽功能。对学校而言,希望了解行业技术和人才需求情况等信息;对企业而言,希望了解学校的专业设置、软硬件设备条件、对外培训项目、毕业生情况等信息。通过专业协作委员会的桥梁作用,可以组织专业论坛活动,由企业介绍行业情况、探讨发展趋势、介绍新技术与新材料等;可以通过网站、简报等途径信息,实现资源的共享,并将这种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五)充分实施教材的合作开发
开发具有职业教育自身特色的教材,是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重要举措。专业协作委员会平台能方便教师深入企业搜集资料,多个同类学校教师的参与易于发现问题并共同探讨解决办法。这种“多对多”校企合作编写开发的教材,能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可作为企业的培训资料使用,达到校企双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胡翔环.基于专业协作委员会“多对多”校企合作模式的分析[J].职教通讯,2012(20).
[2]李明惠,陈周钦,等.基于行业共建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探索[J].高教探索,2009(5).
篇8
〔中图分类号〕 G4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3—0016—01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家校合作是家庭与学校以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相互支撑的双向活动。现代教育呼唤现代教学手段,家校合作作为新型的教育模式,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一、家校合作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首先,家校合作教育模式是教育规律的需求。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各自的优势,也有各自的不足,如果两者能够巧妙结合,就能形成合力,共同促进教育发展。家庭教育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主要场所,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血缘关系和天然的亲子之情是无可比拟的,但家庭教育的目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的个人意志,在教育孩子时往往缺乏科学的方式和方法。学校是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机构,是促使青少年儿童社会化的专门场所,但同家庭教育的连续性相比,学校教育具有阶段性,而且学校教育内容的稳定性、系统性一般不能因人而异、随意更换。
教育青少年是家长和教师共同的职责,虽然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目标、要求以及教育方式和方法等方面存在许多差异,但它们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总的来说,学校和家庭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教育对象也是一致的,因此,只有家校合作才能充分发挥两方面教育的优势,取长补短,才能形成合力,共同促进教育的发展。
其次,家校合作教育模式是历史发展的需求。在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古代社会,家庭是基本的生产单位,家庭的生产和经济功能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功能。家长对其家庭成员的劳动和劳动产品具有绝对的支配权,其中也包含着对子女教育的支配和控制。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社会发展带来了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家庭不再是社会的基本单位,而逐渐变为经济共同体和消费单位。生产的社会化、工业化促使学校尤其是公共教育取代了父母相当部分的教育权利。在现代社会中,孩子的教育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共同担负。用学校教育指导家庭教育,弥补家庭教育的局限,这样才能促使家庭和学校形成教育合力,相得益彰,携手并进。
再次,家校合作教育模式是以人为本的需求。以人为本就是要遵照孩子的发展特点,顺乎孩子的兴趣特长,做到人人都成才。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只能依靠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参与。今天的社会处于转型期,社会的急剧变化也影响家庭结构的变化,在当前家庭中,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正逐渐成为家长一代。而这些人中,有的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有的缺乏必要的教育知识。为了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学校应当发挥积极的作用,既帮助家长解决教育方法的缺失问题,又给孩子们以心灵上的安慰,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
二、家校合作的历史沿革与现状
20世纪后期,世界各国政府为了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在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把构建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颁布行动纲领,强力推进。我国家校合作教育从20世纪末开始探索实践,但合作的水平较低,在实践上还有许多未开辟的领域。由于家校关系没有理顺,在我国的教育实践中,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存在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家校双方立场的差异问题,如观念有差异、角色定位不明、相互缺乏了解等问题。具体来说,在目前家校合作关系中,偏重的是层次较低、时效性较短、单向的或者说比较简易的家校合作关系,形式比较单一,常以家长会为主,以集体活动为主等。另一方面,在内容上局限性比较大,常以学习为主、以家长陪读为主;在合作效果上表现为频率较小、程度较低等特点。这就急需要双方在以后的合作中加强沟通,进一步明确各自职责,强化各自责任。
篇9
家校合作教育是一种新型的中小学教育方式,特别是在当前新形势下,青少年学生在成长成才的阶段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诸多因素的挑战,单纯性的学校教育显然难以完成这方面的工作,所以需要打通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桥梁,架构科学完善的家校合作体系。在初中语文教学环节中,家校合作同样具有其他教学模式难以比拟的优势。语文教学并不仅仅是课堂教学,而应该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学习形式,通过家校合作的模式,能够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阵地,使得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提升,使得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得到提高。当前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家校合作的应用状况仍存在比较明显的问题,急需采取科学全面的措施来保障家校合作的深入开展与有效推进。
初中语文教学中家校合作的应用现状
家校合作是一种新的教育手段,家校合作打通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各自封闭性,连贯了二者之间在学生教育过程中的作用,能够真正实现“1+1>2”的教学效果。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这种新型的教育方式同样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但受制于多种因素,家校合作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并不明朗,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亟需引起社会、学校和家庭的重视。
调查问卷及统计方法。为了全面调查家校合作模式在初中教学中的应用情况,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别对100名初中语文教师及100名初中学生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针对教师部分的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教师与家长的联系频率;教师家访的次数;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内容;教师与家长的合作方式;教师的合作意愿等。针对学生家长的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家长与教师的合作方式;家长到校的次数;家长对孩子语文学习的了解程度等。其中,发放教师问卷100份,有效调查问卷10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发放家长的调查问卷100份,有效调查问卷90份,有效回收率为90%。
针对教师的调查分析。教师和家长一般通过电话联系,现阶段逐渐以微信群联系为主。而单独联系的次数相对较少。调查发现将家访机制化、常态化的教师只占到所调查教师的5%。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的内容,主要是学生的语文成绩,这部分占90%,其次为学生的思想动态,占比7%。剩余3%为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在“教师的合作意愿”的调查中,60%的教师存在合作的意愿,并且试图通过多种方式来与家长取得合作。其中一名教师表示,她经常性地通过微信询问学生在家庭中的语文学习状况,包括是否在休息日读一小时书,是否会通过互联网等方式来搜索语文资料等等。30%的教师的合作意愿比较低,在他们看来,家长总以工作忙碌为借口来搪塞合作。10%的教师几乎没有合作的意愿,在这部分人看来,教师也是人,教师也有家庭生活。一个语文教师可能要兼任多个班的语文课程,在教学压力下,几乎无暇进行家校合作,主动询问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更是少之又少。
针对家长的调查分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家校合作,家长是非常关键性的因素,只有家长有意愿参与到家校合作中,主动性地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情况,才能深化家校合作的水平,才能不断扩大家校合作的成果。但通过调查问卷,可以发现在家校合作中,家长的合作意愿普遍比较低,家长的合作多为被动性的合作。在“每学期到校次数超过10次(除家长会)”的调查项目中,仅有15名家长经常到校拜访语文教师,了解孩子在班级内的成长情况。另外,受访家长还有几乎没有到校的情况出现,这些家长所占受访家长的9%。他们几乎没有到校的理由比较统一,双职工家庭,忙于工作,无暇照顾孩子的学习。关于“家长与教师的沟通渠道”的调查中,95%的家长表示,主要通过电话联系、微信联系等方式来进行,其中微信联系所占比例较大。家长认为,微信联系相对便捷,也无需考虑教师是否上课,在信息交流上具有延时性,能够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关于“是否沟通孩子的语文素养及语文应用能力”的调查结果显示,80%的家长自认为自身的语文素养偏低,或者文化水平不高,对于孩子现阶段的语文课程并不了解,也无法就孩子的语文能力进行辅导等。只有20%的家长表示,他们会与教师进行沟通,并在家庭教育中扮演辅助的角色,来及时检查孩子的语文知识。
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家校合作的有效构建
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家校合作具有深远的意义。但由于学校、家庭乃至语文科目等诸多因素的存在,使得家校合作的水平整体偏低。为提升家校合作的水平,必须科学全面地构建家校合作的新模式,不断提升家校合作的整体水平与质量。
以学校为主导,寻求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家校合作的模式,应该以学校为主导,力图寻求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家校合作的水平,才能真正拓展家校合作的平台。初中语文教学是一项素质教学工作,语文课程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涵,不仅仅是教材中的文章,还包括生活中的诸多元素。如家庭中挂的一幅画,一段诗朗诵,一首题词等等,都包含着丰富的语文元素。在家校合作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服务性的角色,指导家长认识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家校合作的主要领域和范畴,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家长的认知。同时,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计划及教学决策环节中,教师应该引导家长的参与,将单纯性的公布成绩的家长会调整为家长参与决策的教学决策会,引导家长真正参与到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来。此外,教师还应该做好家访工作,了解每一个家庭的实际状况,在家校合作中更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明确自身定位,更好地参与到语文教学环节中。作为学生家长,他们有权利,也有义务参与到学校教学工作中,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现状,了解教师的教学水平,了解学生的成长情况。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深入地推进家校合作,家长应该明确自身的权利,重视自身的权利,转变观念,加强自身的学习,积极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在闲暇时间勤与教师沟通,了解当前语文教学的内容,并主动性地在家庭教育中,扮演服务型的角色,引导学生将语文知识积极运用到社会实践中。比如家长可以与教师进行沟通,在教师节这天,引导学生详细的记叙一位老师。家长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中,应该予以指导和规范。同时,家长还应该扩大与教师的沟通方式,教师可能因为教学工作的繁忙,无暇进行常态化的家访等工作。家长可以主动寻求教师,并为教师提供学生在家庭教育中的一些语文信息和语文资源,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语文教学工作。
篇10
一、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模式与现状
目前,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通过企业内部挖潜、与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之间建立合作关系等形式,实现产学研水平不断升级,促进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在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四种模式:
1.技术引进与购买。该模式是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将科技成果以科技快讯、技术市场等信息交流形式向社会公布,由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成果,通过科技产权有偿转让实现生产应用转化。2005年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引进经费支出与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为2.3亿元,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为6.0亿元,在经费投入上较往年有了较大增长。
2.合作成立科技实体。即大型科研院所与大企业之间以科技成果或某一技术系统为纽带,双方紧密结合成立不同类型的实体,或者是股份公司,或者是项目公司,或者以技术入股等。2003年以来,十几家大企业与一批大院所相继组建这种新兴科技实体,合作开发的国家机器人、宇航变频冰箱、智能交通系统、海洋生物制品等均取得重大突破。如青岛华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吸收暨南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数家合作单位成为公司的股东,密切了合作关系,建立了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
3.共建研发机构,进行合作开发。这种模式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研究与开发机构,双方共同选择高新技术研究课题,由企业提供研究经费,成果通过鉴定后,由双方组织生产。如海信集团2004年与山东大学联合建立了山东大学海信研究院,双方共同投入,优势互补;青岛美光机械有限公司与陕西科技大学、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共建研发机构,研发国际先进水平的高速造纸机项目,项目知识产权归美光机械公司所有。第二种合作开发形式是高校与企业共建中试基地。即实验室研究工作由高校负责;企业在高校研究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中间试验,中试成功后投入工业化生产,利润按所签订的经济合同规定分成。这样,可最大限度地实现优势互补,高校发挥自身的技术人才优势,使得科技成果的二次技术开发容易成功;企业发挥在资金、场地、市场信息、经营管理方面的优势,可较快地组织实施,迅速开拓市场,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如中国海洋大学与青岛第三制药厂联合成立的“海洋药物与保健品开发研究中试基地”。
4.高校和科研院所自办科技企业,在本单位内实行转化。高校和科研院所兴办科技企业,在本单位进行联合生产,既能为本单位增加收入,改善教学、科研条件,也能为科技研究提供试验场所,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如中国海洋大学研制并自行投入生产的“海力特”、“甘糖酯”两项海洋药物新品种,近四年来创产值2亿多元,利税5000多万元。
二、产学研合作的发展建议
推动一个城市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关键是推动本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而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技术创新体系。政府的职责是为这种体系的建立创造环境、搭建平台,形成有利于创新资源聚集和发挥作用的制度和政策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