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了解历史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05 17:34: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了解历史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了解历史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大学生 诚信 思想政治 教学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8-0176-01

一、大学生诚信问题的提出

国内对大学生诚信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几个问题的研究:一是对大学生诚信现状的考察;二是对大学生诚信制度建设的考察;三是大将学生诚信缺失作为道德考察、道德建设的研究。纵观国内对大学生诚信问题的历史考察,不排除这样几个内容的诚信研究:一是政治诚信,二是经济诚信,三是文化诚信。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德育教育的薄弱是大学生诚信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事实上从大学生诚信内容分析,大学生诚信缺失不仅仅是道德问题,是多方因素作用的结果。因此大学生诚信的学校教育不应仅从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德育教育入手,更应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综合作用,使学生树立诚信自律意识。

国外对大学生诚信问题研究较早,许多国家在实践中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例如,拟定诚信行为内涵,构筑诚信行为基石,倡导学术诚信;成立专门管理机构,规范惩戒失信的程序,确保制度合法性;注重制度公正性,建立惩诫机制,严惩失信行为。同时建立多角度诚信监督体系,完善诚信行为管理制度。

二、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大学生诚信问题的表现及原因

当前大学生诚信问题不是一个单一的表现,与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关,若看其表现及原因,集中反映以下内容:

首先,对事物发展的规律不能充分认识,盲目估计学习生活中事物的发展趋势,解决问题时常常表现主客观不一致。例如,在学风方面存在功利主义思想,出现抄袭作业,考试舞弊等不诚信行为。这一倾向从《基本原理》课角度分析,一是违背唯物辩证法。主体不能依据事物发展的过程,对事物发展趋势做出正确判断,违背事物发展规律。二是违背了认识论。诚信要求坚持真理,知行统一。三是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观点。“诚信”强调了人的社会属性和人的社会制约性,大学生中制造虚假履历的不“诚信”行为违背人的社会属性和人的社会制约性,造成社会关系中的不公正现象。

其次,对诚信在自我发展中的重要性没有充分认识。在校大学生诚信问题的存在,小到抄袭作业和试卷,大到制造假文凭。如果从高校思想政治课的角度分析,一是忽视了诚实守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础,也是个人成才的基础。二是大学生失信行为的发生是法制观念淡薄的重要反映。

再次,对诚信在文化建设方面的重要意义缺乏充分认识。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中从不缺少诚信的内容,如《大学》中认为,治国应以“修身”为本,而“修身”又以“诚意”为本。孔子也曾提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思想。荀子则进一步将“信”推行于选贤治国。今天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有“诚信友爱”的表述。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不诚信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践踏。

三、面对大学生诚信问题,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对策建议

当前面对大学生诚信问题,归纳起来可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诚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建设:

首先,在经济诚信方面。教师讲授《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时,介绍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时,有针对性地介绍诚信对于市场体系建设,各类市场的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性,突出诚信缺失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从微观到宏观,从企业到国家乃至到世界,了解诚信缺失对社会经济体系的破坏,使学生从当今国内、国外发生的事件(例如全球金融危机),亲身感受失信的危害。

其次,在文化诚信方面。教师在《近代史纲要》中,从历史的角度介绍我国诚信的发展历程,使学生了解诚信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中从德育的角度,讲授诚信的重要性,强调诚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介绍,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诚”,什么是“信”。“诚”是指一种真实无妄、表里如一、诚实做人做事的品质,也是道德的根本,故“养心莫善于诚”。“信”是指一种诚实不欺、遵守诺言的品格。

最后,在政治诚信方面。通过《马克主义基本原理课》中唯物史观的讲授,让学生了解政治诚信是上层建筑完善的重要组成部分。讲授过程中,通过有针对性介绍西方和谐政府理论,借鉴西方政府诚信的一些积极做法,让学生感受我国加强政治诚信的重要性,深刻领会我国已经进行并不断深入的政治体制改革,事实上就是为了更好地体现上层建筑中政治诚信对经济基础的保护作用。同时让学生领悟我国政治诚信建设本身也是民主进程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篇2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4-126-01

初中历史处于尴尬局面的原因在于它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那么如何才能使历史成为一门有魅力的学科,让学生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不再觉得历史很枯燥那?所谓,兴趣是学习知识的第一个老师,学生只有对一件事充满了兴趣,他才能主管的、快乐的去学习,而非痛苦的接受与死记硬背。那么到底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呢?现在就将关于此问题我们在教学中的体验和探索分析如下:

一、“打好第一枪”

所谓“打好第一抢”,就是指第一节课的重要性。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生对于历史科目的忽视,有的是因为缺乏兴趣,而有些竟是因为自己的“想当然”,在第一节历史课甚至是还没有开始学习之前,他们就抱着“历史课不重要”心态,将历史直接“贬”为副科。所以,对于教师来讲,第一节课是至关重要的,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二要改变学生的错误观念。这就要求教师精心准备,抓住学生的心理,在第一节课中给学生一个不一样的感觉。教师要深入的讲述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将学习历史的意义与大家进行探讨。同时,教师的教学风格要多变,如果能够把第一节课讲得妙趣横生,抓住学生的眼球,那么效果就会不一样了。教师也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多给学生展示一些图文资料,并配合影音资料的学习,这样一节多变、有气氛的课程就应运而生了。当对以历史人物或是历史事件进行分析讲解的时候也会勾起学生的怀疑等心理,但是学生的怀疑会勾起他继续学习的欲望。因此一节精彩的第一课是决定学生是否对历史产生兴趣的关键一步。

三、设置疑问

只有善于思考的人才是会学习的人,同时经过思考解决问题后也能给人带来极大的乐趣和满足。所以,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也是历史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为了给学生更多思考和分析的空间,那么设置疑问就是不可缺少的了。在对学生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会涉及许多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在这些问题中,我们都应该多给同学们设置一些问题,激发他们去独立的思考。当学生不能思考清楚的时候,他会非常想求助于教师的解答,而他着急知道答案的举动也正是他对问题产生了兴趣的体现。而如果,学生能够自主解决问题,他就会在其中找到极大的满足和对自己的认可,同时也会收获喜悦和对历史的兴趣。只有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问题时,才能引起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巧妙地质疑设问,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打开学生心灵之窗,从而引发学习的兴趣。

三、善于利用历史事件

历史并不是枯燥乏味的学科,而是一门有血有肉、内容丰富的学科。在历史问题的探索中,我们可以产生极大的趣味性。在特定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里,都是有值得研究的问题和引人关注的地方的。如果只是一味的干枯的讲解什么历史理论,也不能怪学生提不起兴趣。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历史课堂上,能够多讲解和分析一些历史事件,然后将自己想要讲解的历史知识渗透于历史故事之中,这样就避免了课堂的单调。将历史事件故事化,确实是一个比较好的教学方法,比如,很多不喜欢历史课的学生可能很喜欢历史剧,就是因为历史剧中的人物、事件鲜活而又丰满。在课堂上,我们也可以根据讲故事的方式提高学生兴趣,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轻松。比如,在对《春秋五霸》的讲授过程中,我们可以加入对“老马识途”、“卧薪尝胆”和“退避三舍”等成语的讲解,这样不仅让让学生兴趣大增,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其他知识的储备。

四、丰富课余活动

在课堂上,我们根据大纲要求对学生进行教学,但是在课余时间,我们也可以设置一些活动,让同学们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娱乐。比如,我们可以举办一些课本剧表演、知识竞赛、历史故事会、历史手抄报、改编历史剧、参观历史遗址等一系列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同学们可以体会到参加课外活动的乐趣,同时也对一段历史或一些历史事件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和理解,比如在历史剧表演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于人物的演绎,就可以更好的把握人物的心理和当时的社会背景,使学生有一种现身历史的感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被开发,兴趣得以提高,同时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等能力也可以有很大的提升。并且在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再全体学生范围内掀起一股共同学习、互相竞争的浪潮。这些活动既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也有助于学生对历史事件引发积极的思考,是课堂学习后十分有效的辅助学习方法。

篇3

【关键词】中学生;历史情感;重要性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面对灵活多样、千变万化的试题,那些高智商的学生很受老师喜爱,他们悟性好,记忆速度快,理解能力强,教师教起来省时省力、得心应手,然而,历史学习不仅仅靠记忆背诵来应付考试那么简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不是背书和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这里的“思考”就包含了许多方面,唐太宗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教学实际上是对学生历史意识的教育,是培养历史情感观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是情感也是思想情操,一个人情感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心理素质,而心理质量的首要因素就是热爱自己的祖国,所以历史教学在爱国主义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讲中国古代史时,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对世界历史文化的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这样就在学生情感培养过程中产生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内动力,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在课堂教学中,常出现一些令人吃惊的问题,如讲时,教师情绪很激动,展示了很多图片,形象生动地讲述了“南京手无寸铁的”“万人坑的白骨”“南京30万多同胞被杀害”。教师细心观察每个人同学的反应,结果发与有个同学小拳头紧握,怒目圆睁,平时胆小的学生在默默思沉,平时班里学习最困难的调皮学生甚至喊“打倒小日本”的口号,可见他们小小的心灵被撞击,被刺痛。然而,同时我也发现班里有个学习尖子生正在专心做课后练习题,表情淡漠。课后找他谈心,问他的理解,他不假思索的回答出了时间、地点、人数,然后显得非常得意,“”一课留给学生的更多的应该是深刻的思考和反思,这恐怕已超出了情感高低的问题范围,显然,这关系到一个人的责任感、情感、修养和对国家、社会、家庭的使命感 。而这一点正是由我们所说的情感所决定的。

二、增强历史明镜与智慧

历史智慧产生于历史知识,但历史知识本身则不等于历史智慧,一个只顾眼前利益,只为考试而死记硬背,不去理解、思考的人是不会产生历史智慧的。

我们所说的历史智慧是能够深刻理解和概括历史知识,并寻找历史发展规律。这不完全取决于智慧的高低,加强培养学生情感,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知识是昨天广大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正是这样的智慧带来今天的文明,从四大发明中认识中华民族的智慧,从张骞、郑和身上学习民族勇敢和自尊,从祖冲之、李时珍身上体会民族的骄傲,这也正是每个人提高素质,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明智包含历史思维能力、判断能力、洞察能力。“以古为中以知兴替”,这是唐太宗对历史的“明智”功能最深刻的概括,他把隋炀帝作为自己的一面镜子,正人正己 ,避免自己的重蹈覆辙,从而出a现了“贞观之治”。这表明得从别人的错误中剖析、理解、洞察错误的原因,使自己避免失误,历代帝王都以史书为学习课程,《资治通鉴》为明朝皇帝必读之书,但也不能挽救覆亡的命运,其原因不方自明。

中学历史教学,必须挖掘“读史”以“明智”的功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去认识历史,学好历史,为今天的社会服务。

三、升华历史情感观

布卢姆说过:“发展诸如兴趣、愿望、态度、价值感、义务感和志愿感等特征,是教育上最重要的理想之一。”以上“特征”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情感,提高精神境界,可从历史中找到借鉴并吸取精华,可使所学知识升华,塑造完美人格,因为情感观直接影响着人格性的形成的完善,历史知识中有许许多多做人的道理,如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价值观,林则徐的“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的责任感等等,是我们教师培养提高学生情感观的最好素材。

篇4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缺失;成因;对策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国公民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作为思想道德建设前沿阵地、重要窗口的高等院校,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的解决显得更为迫切,因为大学生不仅肩负建设国家的历史重任而且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和中坚,所以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

(一)考试诚信的缺失

考试作弊现象在大学里已经是普遍的事实,也是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一个突出方面。考试作为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和衡量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本身就是一种竞争,而竞争是要遵循公平原则的。可是目前大学校园的课桌文化中却流行“学不在精,作弊则灵,功不在深,会看就行”由此我们能够看出大学生对作弊的态度。也正因为如此,考试作弊的学生越来越多,手段也越来越高超,从夹带、偷看、交头接耳发展到使用手机、电子笔,甚至雇佣,真是五花八门,无所不用其极。尽管高校在《学生手册》中对考试纪律和违纪处理作了明文规定,并且安排众多监考教师和考场巡视员,但遗憾的是,无论何时何种考试,都会有人铤而走险,以身试法。

(二)就业诚信缺失

随着高校年年扩招,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找到一个待遇较好的单位,一些大学生弄虚作假,伪造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以及各种获奖证书,甚至篡改学习成绩。学校为了提高就业率,也帮助学生造假,有些假鉴定、假成绩单、实验假数据、假实习,竟都出自学校或老师之手。

此外,大学生中多家签约、任意变更、撕毁就业合同的行为也时有发生。不少大学生签约只是为了解决户口问题,有的是这山望着那山高,一旦达到目的便不辞而别,让招聘单位措手不及,防不胜防。随意违约的行为,给一些学校的声誉带来不良影响,致使一些用人单位明确表示,从此不到该校招人。

(三)信贷诚信缺失

国家助学贷款是以银行贷款的形式资助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以确保每一位考入公办普通高校的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辍学。贷款学生通过学校向银行申请贷款,用于弥补在校学习期间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的不足,毕业后分期还款。这项政策无疑是惠及广大贫困大学生的大好举措。它之所以不需要办理贷款担保或抵押,只需要申请者承诺按期还款,实际上看重的就是大学生的诚信素质。但在申请助学贷款的过程中,少数学生利用制作虚假贫困证明、伪造家长签名等手段,以达到取得国家助学贷款或其他资助方式的目的。据中国银行信贷社统计:2003年5月底,全国17万名学生申请到了国家助学贷款,但这些学生的贷款归还率还不到80%。这种现象严重的破坏了大学生整体信用形象。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的原因分析

应该说,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状况总体是好的,其中绝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能够遵守诚信道德,甚至是诚信道德的楷模。但当代大学生的诚信问题的确面临严重挑战,就其原因非常复杂,有历史的、社会的、教育的、也有家庭的。

(一)历史原因

在漫长的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上,虽然形成了“童叟无欺、公平交易、互礼互让”等诚信品格,但在长期封建专制下,人们的诚信意识也存在着扭曲的一面。历史上“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老实人吃亏”等俗语古训,导致人们在潜意识中诚信意识的缺失。从这一角度看,历史的影响还确实影响着当代大学生,而且这种影响还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二) 社会原因

市场经济是把双刃剑,在满足人们物质及精神上的享乐的同时,也在考验着人们的价值观、利益观、地位观。少数人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弄虚作假,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主义现象蔓延滋生,大学校园并不是一方净土,社会上出现的不良现象也无时无刻在侵蚀着大学生。

(三)家庭教育的原因

个人的诚信品质与家庭教育密切相关,家庭是诚信教育的第一学校,家长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应该首先做到言而有信,诚实无欺。现实中,有很多家长却忽视了对孩子的诚信教育,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将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也成为导致部分学生诚信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学校教育原因

教育体制的缺陷和教育者的失误对大学生诚信缺失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国几十年来的教育体制都是应试教育,它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心理思想道德教育,缺乏一种文理兼备的教育观、人的全面发展观。教育的投入主要放在硬件上,扩大规模上,而缺少对人文教育的过问,忽视了道德建设,殊不知拥有过硬的道德素质,对一个大学生的成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古代教育学家孟子曾经说过“车无辕而不行,人无信而不立”。所以高等院校在向学生进行专业素质教育的同时,一定要注重良好的道德素质的修养,并且呼吁社会也要更多的认可大学生的道德素质,而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技能。

三、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

(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增强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培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提高大学生政治理论水平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普遍存在着只重视政治理论的灌输,而忽视对受教育者在道德行为方面的教育和引导的现象,因此,针对目前大学生中存在的诚信不良现象,在政治理论课中,要注意处理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基本的道德素质教育的关系,适当增加诚信教学内容,或者独立开设有关课程,实现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提高大学生对诚实守信基本道德素质重要性的理论认识。

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传统道德中关于诚信理论的精髓以及现代社会对诚信道德的迫切需要。要实现诚信教育走进课堂就必须做到:在授课中专题介绍诚信,在目前诚信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重点介绍诚信已经成为形势所需,包括诚信的含义、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意义、教育的内容等等。

(二)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系统

为每一位大学生建立“诚信档案”,并利用IT技术建立诚信信息传输系统,使之能成为个人在社会上的“通行证”。《学生诚信档案》可包括学生诚信评价细则、学生诚信承诺书、学生个人情况登记表以及每个学期的学生诚信评价表等。对学生生活、工作、学习等各方面的情况,如考试作弊、不按时还贷、隐瞒健康状况、不履行就业合同等具体行为,都可以用量化的指标明确记录,不仅使评价结果与学生在校时的综合测评、奖学金评定、三好学生评选、入党申请人考察等直接挂钩,还与大学生毕业后的生活、工作联系起来,对其以后个人信贷产生影响。一旦信用档案记录在案,那么社会生活就会受到制约,如购买大件商品,就不能享受分期付款的优惠,谋职就业,用人单位一查记录,便有可能不被录用,申请银行贷款,势必会遇到障碍等。

通过诚信档案的建立,让大学生在实践自己承诺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诚实信用的道德观念和法制意识。把诚信意识内化为诚信信念,再外化为自觉的诚信行为。这对于教育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公平竞争,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加强大学生自身修养,提高大学生群体形象

作为诚信的主体,只有自身提高道德素质加深诚信认识,才能提高大学生群体形象。中国有句古话“见贤思齐,不见贤而自省”。见贤思齐就是以为人师,向先进人物学习;不见贤而自省则是以己为范,在社会存在不正之风的情况下,不抱怨、不观望、不跟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诚信品质,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良好的基础文明修养,就不可能有思想境界的高水平、高层次。诚信教育应渗透在大学生文明修身活动中,要让大学生认识到“诚信无小事”,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逐步把基础性的诚信升华为高层次、高境界的诚信,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韩自存.大学生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J].皖西学院报,2005,(6).

篇5

 

1在此之后陆陆续续又出台了多项政策强调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也强调了艺术教育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陶冶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性,要求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多种多样的艺术教育活动。

 

2在古代人们就把是否通熟“六艺”作为评价人是否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准。虽然六艺有不同解释,一为:“书、礼、乐、射、御、数”(《周礼?保氏》)一为:“诗、书、礼、易、乐、春秋”。(儒学六经)但不管哪种解释“乐”始终为世人所重视,而这“乐”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艺术。历史上第一位大教育家孔子曾把艺术教育看作“小可独善其身,大可安邦定国”。教育家陶行知十分重视美学教育,他一生期望创造“健康之堡垒、艺术之环境、生活之园地、艺术之气氛、真善美之人格”的“健康、科学、美术、劳动与民主组成之和谐生活,即和谐的教育”。

 

3接受艺术教育不单单是使青年学生成为鉴赏家、艺术家,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理解美,发现美,评价美,创造美和接受生活美与艺术美的能力和手段;艺术教育能培养学生形成较高的审美趣味和道德修养,并且获得广博知识。只有在欣赏过程中激发青年学生向往美和追求美“助成奋斗、向上、美化的诸种行动”(鲁迅语)才会在审美过程中陶冶性情、净化心灵,也才能提高青年学生的审美水平,从而使思想道德臻于完美。

 

长期以来,我们关心在校学生的热点大多集中在他们的身体健康、思想动向、考试成绩等上面,而忽略了是否应该对他们进行艺术教育的问题。在校学生出现言行举止不端,穿奇装异服,盲目追求自认为“美”的东西,很大程度上是缺乏美育知识教育。所以《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

 

一、艺术教育是学校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对青年学生而言,他们天天接触的社会环境只有学校,学校的生活,对他们的思想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更应该按照艺术教育的原则去组织和安排学生的学校生活,使艺术教育的原则在各个方面都对学生的思想发生积极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艺术教育可以开发大脑。这点已经被很多人认同,社会上很多家长送小孩学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就是实例。而在学校,越来越多的学生参加艺术选修课和艺术社团,像合唱团、音乐欣赏课、舞蹈队、服装模特队、Cosplay表演队、管乐队、书法美术班、文学欣赏课、茶艺表演队、礼仪队等,都是为使自身修养、自身素质、性格、智力日趋完美,成为一个对社会、对人类的有用之才。很多学生随着艺术美学知识的增长,他们的自信心、求知欲都有所增强。这对于他们离开学校以后的工作、生活和进一步深造都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艺术教育对学生的创造力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在校阶段正是青年学生求学的最佳年龄,他们对知识、技术的求知欲望是很强的,可目前我国教育状况存在着学生的理论水平较高,但创造能力偏差“高分低能”的现象。在学校诸多教育中,艺术教育通过启发学生对美好形象的感知、记忆、鉴别和创造,可以有效地促进青年学生观察、记忆、形象思维和想像能力的发展,并且能大大提高青年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艺术教育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起着积极的促进和发展作用。艺术教育可以提高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塑造独立健康的人格,养成正确的审美观念。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学校对艺术教育都很重视。在中国,两千多年以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移风易俗,莫过于乐”。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也曾经提出:“在教育中我们一向对于心灵用音乐,对于身体用体育。’只要经常用艺术美学去教育学生,将人文素养灌输到课程当中,就可以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在无形之中收到熏陶和影响,提高他们思想道德和人文素养。

 

二、艺术教育可以使学生了解更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学校选修课中的音乐欣赏越来越受学生欢迎,因为学生可以从中了解到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在学生非常喜欢的流行音乐中就体现了很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首先,许多流行音乐体现了中国的古诗词文化,在流行音乐的诗词配曲、语言创新以及意境化应用都有此体现。例如,琼瑶影视剧中的插曲“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让学生在浪漫而又凄婉的故事里聆听到文人墨客不一样的声音;再比如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长久》,其歌词应用了苏轼的诗词《水调歌头》,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模仿古典诗词作曲作词,这种语言创新在流行歌曲中的应用,使得歌曲无比动情;而意境化的应用,在流行音乐中的体现,是音乐创作者借用古典文学的内容,将歌曲的故事情感用流行音乐的特色表现出来,使学生能够更快地与歌曲产生共鸣,像影视剧《红楼梦》插曲《红豆词》。这些音乐使学生在欣赏歌曲时又进一步体会到我国古诗词的魅力。

 

其次,我国有56个民族,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流行音乐中,加入这种具有地域民族风俗的音乐不少,比如张一千所创作的《青藏高原》具有藏族民歌的特点,童安格的《把根留住》加入了朝鲜族民歌的特色,这些音乐使学生了解了我国不同的地域文化。

 

再次,比如许冠杰演唱的着名影视金曲《沧海一声笑》,此歌曲运用了古筝、笛子、琵琶等民族乐器来进行编曲、演奏,独具沧桑的美感;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歌曲采用了京剧的唱腔,是一首由京剧改编的流行京剧音乐,使得流行音乐与怀旧的中国背景完美结合,这些音乐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传统的民族乐器和民族戏曲知识。

 

当然,其他的艺术教育同样能让学生了解到我国的历史传统文化。像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主要告诉了人们北宋时期的民间风俗,同时也了解到北宋时期都城汴京的繁华景象;像世界闻名的“敦煌莫高窟壁画”它是用画笔把历史记录下来,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也是古代众多社会生活现象的形象记录。壁画展现了古代人民众多不同式样漂亮的民族服饰、不同的衣耕劳作工具、华丽的车舆舟船,展现了古代人民一幕幕神秘、多彩、极具创造性的生活情景,它是一本记录千年历史的百科全书,更是一座艺术宝库,通过欣赏“敦煌莫高窟壁画”让学生知道了许多尘封千百年的历史文化。4再像世界奇观之一的陕西西安的秦始皇墓的“兵马俑”它的巨大规模,威武场面和高超的科学、艺术水平,较大程度地改写了人们对秦代的科技水平的认识,使人们形象地了解了秦代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三、艺术教育可以有效治疗学生的焦虑症

 

有调查研究发现,最近几年我国各阶层学校都有一些学生心理上存在着不良反应和适应新环境障碍,由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恶性事件有所增多,学校里学生休学、退学、自杀,甚至于出现伤害与杀害他人的犯罪行为等现象屡见不鲜。大学生理应是朝气蓬勃和充满活力的一个青年群体,在当今社会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他们更是未来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可是心理问题以及焦虑症已经明显地影响到了青年学生的健康全面的成长和发展。

 

“全国大学生中,16%~25.4%的学生有心理障碍现象,其中以焦虑不安、神经衰弱、强迫症状和抑郁情绪为主。”这是我国疾控中心在几年前通过调查统计出来的数据(2007年5月30日羊城晚报)。大学生表现的主要症状有学习焦虑症、就业焦虑症、社交焦虑症、考试焦虑症四种。如何防治学生的心理疾病,克服心理障碍,减轻或消除焦虑症已成为各级学校学生管理工作所关注的重点,大家都在寻求解决的方法,经过长期探索发现音乐治疗法可以有效缓解甚至消除焦虑症。

 

音乐治疗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上应该了解为先,开解为上,切忌主观臆断。音乐疗法的特点符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是调节大学生不良情绪及培养健康情感的良方妙药。音乐治疗法具体运用听、演唱、演奏、创作表演等与音乐相关的方法技术手段,来刺激患者的大脑,使他兴奋起来,继而达到精神振奋、情绪改善的目的,帮助患者消除恐惧、抑郁、焦虑等情绪,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降低紧张感,使患者达到健康的目的。现在有很多国家的学校开设了音乐治疗学课程,以此来缓解和治疗学生的焦虑症。

 

患有焦虑症的学生可以选用舒缓安静的音乐来治疗焦虑症。比如“柔美恬静”性质的乐曲、夜曲、小夜曲和摇篮曲,这类音乐音色柔和舒展;旋律委婉抒情、轻柔甜美、简洁流畅;速度徐缓;节奏似摇篮式律动,平稳柔慢;乐曲具有悠静、安宁的风格,表达出安适、温馨亲切的感情。还可以选择一些轻盈欢快的旋律,如贝多芬的《秋日的私语》等一些类似的音乐。音乐疗法和心理疗法其实是一样的,都是走进患者内心世界的一条路,所以一定要选用柔和、舒适的音乐来缓解焦虑情绪,通过音乐的各种活动,使患者镇静安神,缓解紧张的精神,情绪放松和平静下来,更快的走向康复之路。

 

首先,音乐疗法有助于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学业进步、实习就业等方面存在较大压力,都极易带来较强的心理负担,这些负担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可以消除,有的稍加弱化,有的进一步加深,虽然音乐疗法不能直接解决学生心理压力上存在的问题,但其的确能够起到缓解压力的作用。通过乐曲的优美的旋律、起伏的音调和速度的快慢等使人产生镇静、愉悦、兴奋的作用,进而达到缓解心理压力的效果。

 

其次,音乐疗法有助于大学生心理疾病的辅助治疗。抑郁、焦虑、强迫等症状是当前社会公认的一种心理疾病,这些心理疾病如果得不到及时矫正或治疗,轻则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重则会危及生命。高校学生这一特定的社会群体,由于综合因素的影响,心理疾病往往更容易产生甚至加重。产生心理疾病的因素很多,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自我的不认同。而音乐疗法在对心理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受众通过对音乐内涵潜移默化的认同,把积极情绪较好地融进听众的潜意识,达到逐步消除其心理障碍,促进患者自我表达和自我认同的效果。

 

最后,音乐疗法有助于塑造高校学生健全人格。健全人格的塑造对于还处于心理走向成熟期的大学生的一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同的音乐作品通过变幻的旋律、迥异的风格和千差万别的内容,发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给人带来的不仅是美的享受,还能起对大学生的人生起到激励作用,使得大学生情绪和情感不断得到提炼与升华,在提高审美能力的同时也进一步陶冶了情操,从而使其人格得到不断健全与完善。

 

四、艺术教育有利于促进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艺术的大学校园文化氛围,除了会给学生带来文化积淀,还能让学生享受艺术美,更能全面地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将校训、校歌书写在学校最显眼的墙面上,让每位师生都牢记校训、学唱校歌,使师生感受到成为学校一员的自豪感。在校园开辟书法艺术长廊,让每一堵墙都能述说艺术的真谛,净化每位师生的心灵。在适当地方展示艺术作品,让师生的、名家的、艺术作品点缀校园,形成浓厚的校园艺术氛围,让中国古典的、现代的艺术精华和中国文化精神滋养每—位师生。

 

一所学校如果具有合理的校园以及教室的布局、充满艺术感的校园建筑装饰、完善的教学设施可以塑造老师与学生的美好心灵,陶冶学校老师以及学生的情操,约束老师与学生的不良风气与行为,激发老师与学生的开拓进取精神,促进校园的健康发展。再如学校的校歌能够向学生传达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真诚勤恳的人生态度,并且能表达学校的办学理念。

 

学校开展艺术教育对于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校风建设、教风建设、学风建设、人际关系建设都能起着促进作用,它能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推向另一个高度,让学校的学生、教师以及领导集体提高道德素养以及专业水平。同时能够全面、协调地建设与发展校园文化,为学校树立完整的文化形象。

 

艺术教育不仅要融入学校的教学安排,更要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上发挥更大作用。因此,依托校园文化抓好艺术教育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艺术教育可以与学校自身的文化底蕴相结合,通过开展相关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活泼多样的艺术活动,让学校的办学理念融入学生内心,达到学生对学校内心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艺术教育在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互动参与热情,丰富了课余生活,提高了学习效率,切实感受到大学生活的异彩纷呈。学校要结合自身实际,给学生提供各种展示自我的平台,提升学生的艺术学习的热情。艺术教育的开展将形成一道道靓丽的校园风景,处处开满艺术之花,激活校园文化建设。通过艺术教育的开展,学校形象在提升,教学品质在改善,学生素质在提高,而艺术教育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也将变得更重要,两者相互促进,共同进步,为学生发展创造更加优越的条件。

 

五、结语

 

因为艺术是人审美情感的集中体现,所以艺术教育对于人的情感的培养与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史以来的艺术家和思想家们都认为艺术可以净化人的心灵和熏陶人的情感,他们强调人应该通过艺术教育来培养和谐的情感和美好的心灵,以此来培养和实现人的健康完美人格。5由此可见,艺术教育能使学校学生的精神世界极大地丰富起来,可以更深刻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人生,促使学生自觉地加强自我修养,成为一个具有高尚情操的人。能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知识有所提高和丰富,从而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畅神益智;能有助于训练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更能使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篇6

关键词:中学生 历史 情感

中学生学习历史往往死记硬背,缺乏对历史的认知与真情实感,在考试中面对灵活多样、千变万化的试题,那些高智商的学生很受老师喜爱,他们悟性好,记忆速度快,理解能力强,教师教起来省时省力、得心应手,然而,历史学习仅仅记忆背诵应付考试那么简单,国内外教育家曾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不是背书和别人的思想,主要是学生自学自感自勉,在学习历史如何把握和定位自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古人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教学实际上是对学生历史意识的教育,是培养历史情感观的重要途径。

一、树立爱国主义情结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是情感也是思想情操,一个人情感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心里素质,而心里质量的首要因素就是热爱自己的祖国,所以历史教学在爱国主义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讲中国古代史时,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对世界历史文化的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这样就在学生情感培养过程中产生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内动力,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在课堂教学中,常出现一些令人吃惊的问题,如讲时,教师情绪很激动,展示了很多图片,形象生动地讲述了“南京手无寸铁的”、“万人坑的白骨”、“南京30万多同胞被杀害"教师细心观察的每个人同学的反映,结果发与有个同学小拳头紧握,怒目圆睁,平时胆小的学生在默默思沉,平时班里学习最困难的调皮学生甚至喊“打倒小日本”的口号,可见他们小小的心灵被撞击,被刺痛。然而,同时我也发现班里有个学习尖子生正在专心做课后练习题,表情淡漠。课后找他谈心,问他的理解,他不假思索的回答出了时间、地点、人数,然后显得非常得意,“”一课留给学生的更多的应该是更深刻的思考和反思,这恐怕已超出了情感高低的问题范围,显然,这关系到一个人的责任感、情感、修养和对国家、社会、家庭的使命感。而这一点正是由我们所说的情感所决定的。

二、借鉴历史开启人生智慧

历史智慧产生于历史知识,但历史知识本身则不等于历史智慧,一个只顾眼前利益,只为考试而死记硬背、不去理解、思考的人是不会产生历史智慧的。

我们所说的历史智慧是能够深刻理解和概括历史知识,并寻找历史发展规律。这不完全取决于智慧的高低,加强培养学生情感,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知识是昨天广大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善于总结历史及对待社会带来今天的文明,从四大发民用工业中认识中华民族的智慧,从张骞、郑和身上学习民族的勇敢和自尊,从祖冲之、李时珍身上体会民族的骄傲,这也正是每个人提高素质,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使人明智,它包含历史思维能力、判断能力、洞察能力“以古为中以知兴替”这是唐太宗对历史的“明智”功能最深刻的概括,他把隋汤帝作为自己的一面镜子,正人正己,避免自己的重蹈覆辙,从而出现了“贞观之治”这表明得从别人的错误中剖析、理解、洞察错误的原因,使自己避免失误,历代帝王都以史书为学习课程,《资治通鉴》为明朝皇帝必读之书,但也能不能挽救覆亡的命运,中学历史教学,必须挖掘“读史”以“明知”的功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去认识历史,学好历史,为今天的社会服务。

三、培养历史价值观

布卢姆说过“发展诸如兴趣、愿望、态度、价值感、义务感和志愿感等特征,是教育上最重要的理想之一”以上“特征”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情感,提高精神境界,可从历史中找到借鉴并吸取精华,可使所学知识升华,塑造完美价格,因为情感观直接影响着人格品质的形成的完善,历史知识中有许许多多做人的道理,如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价值观,林则徐的“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的责任感等等,是我们教师培养提高学生情感观的最好素材。

历史知识浩海无边,其中可以吸取、利用、借鉴之处太多太多,只有精必挖掘,积极思考,努力去寻找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就能“吸取其中的‘营养’从而塑造学生具有开拓进取、积极乐观的人格。”

一个没有健全的人格的是不可能有较高情感观的,也不可能有太大成就的,因为他容易消沉、片面、冷漠。因而,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人格品质的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情感观,是引导学生学好历史的重要课题,增强学生爱国主义和奉献精神必要手段。因此,在中学阶段,学好历史知识是培养学生人生重要跨越的基础性黄金时期,也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繁荣奠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资料:

[1]文史天地

篇7

【关键词】音乐教育;民族音乐;传承

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中华民族的音乐传承和发展需要高校音乐教育的帮助,高校是培养音乐人才的主要场所,对世界上多元的音乐文化进行吸收,结合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才能够更好的促进我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因此传承和发展对于我国音乐文化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我国很多民族音乐处于边缘化的位置,尤其是欧美音乐的同化现象非常明显,这对于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不同时期的民族音乐能够反应该阶段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精神文明,因此在高校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和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学生应该对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进行了解,对其进行传承,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将中华民族文化的价值体现出来。

一、民族文化传承与高校音乐教育的关系

在我国高校的音乐教育中,有非常明显的人文特质,将我国的民族音乐融入到高校音乐教育中能够更好地让人们展示自己的感情,通过优秀的音乐作品能够对人们的思想和观念进行感受。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往往能够反映出这一时期的民族特性,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在表现手法上也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高校进行音乐教育必须让学生对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真正的将人们的生活和音乐结合到一起,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让我国音乐专业的学生深刻了解民族音乐中的内容,同时对我国民族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帮助高校的大学生提高艺术审美。我国高校的音乐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中也应该让学生接触更多的音乐作品,让学生能够从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中感受音乐的美。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感受到民族音乐作品的特色,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民族音乐作品背后的民族特色,让学生秉持更加正确的态度对待这些民族音乐作品。我国很多民族音乐作品中都承载着深厚的传统文化,通过深入了解民族音乐作品能够对其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行感受,为人们创造更加优秀的音乐作品,从而极大地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民族文化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也在不断地改进,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创新也非常的关键,但是创新的前提是对民族音乐文化进行继承,在高校很多音乐教育中忽视了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性,无法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

二、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价值

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高校音乐教育,高校在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中,能够为我国提供大量的音乐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国的历史悠久,民族音乐文化有着非常深厚的底蕴,通过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我们能够深刻地感受到我国民族的品质和精神。因此高校针对一些民族音乐作品进行教学能够对我国大学生的思想进行培养,让学生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从音乐教育的角度上来说,高校针对我国传统的民族音乐作品应该进行创新和发展,利用好高校教育这个良好的媒介,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了解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我国现阶段拥有的民族乐器种类非常多,这些都是先辈留给我们的财富,但是现阶段很多年轻人不太注重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因此一些传统的乐器制作方法无法得到传承,一些具有内涵的乐器逐渐地遗落在历史的长河中。针对这些问题我国高校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鼓励传统手工艺品和传统乐器的继承和发展,有选择性的对一些珍贵的民族乐器和音乐文化进行传承,这样才能够让我国的音乐文化底蕴更加深厚。

三、高校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现状

(一)民族音乐课程较少

通过对世界音乐史的研究能够发现,我国的音乐在发展的过程中欧美音乐文化对我国的音乐文化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从现阶段我国高校的音乐课程设置情况能够发现,课程内容以欧美音乐教学较多,我国的民族音乐没有成为核心的课程。很多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钢琴课是必修课,加上声乐课、视唱练耳课等等,这些都是西方的音乐教学体系,在课程设置上没有充分显示出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特色,很多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更是没有机会接触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因此从音乐课程设置的角度上来看,我国民族音乐在高校的传承上有着很大的阻碍。

(二)音乐教材深度不足

在高校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教材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现阶段我国在对民族音乐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虽然有相关的民族音乐教材,但是种类较少,内容过于陈旧,更新速度较慢,结合当前多元化的音乐文化背景来看,我国高校的民族音乐教材无法满足学生对民族音乐的需求。高校进行音乐教育不仅仅是将理论知识进行传授,更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关联,但是很多民族音乐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理论研究,没有结合人们的实际生活,无法表现出民族音乐的重要性,因此无法得到学生的共鸣。音乐教学的深度不足问题也严重制约了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不断发展,没有体现出民族音乐文化的个性,很多民族音乐教材的编辑者也没有重视教材特色的表现,因此音乐教材深度不足的问题也是我国民族音乐传承的重要阻碍。

(三)对民族音乐不够重视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高校在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受到了欧美音乐文化的严重影响,因此很多教师也更加倾向于欧美音乐,没有重视我国的民族音乐,从师资水平、课程设置以及教材内容编写上就能够明显的看出民族音乐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从当前多元化的背景下能够看出,我国社会对民族音乐重视度不足的问题很容易导致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得不到传承和发展,这对于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形成了阻碍。

四、高校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传承对策

(一)优化民族音乐教师队伍和课程

我国对民族音乐有着深刻理解的教师比较稀缺,因此需要针对这一问题培养一批深刻了解我国民族音乐的教师队伍,让民族音乐逐渐地融入到高校的音乐教学中。我国的民族音乐中蕴含了非常丰富的民族情感,因此高校现阶段的音乐教师也应该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的情感和修养,应该通过对历史的深入了解,掌握民族音乐背后蕴含的丰富感情,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将民族音乐文化和情感传递给学生。尤其是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教师对于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需要在音乐课程教学中营造一个良好的民族音乐氛围,利用传统乐器的摆放等提高民族音乐文化教学氛围,在教学理念上也应该与西方的音乐教学模式进行区分,采取更加适合我国民族音乐教学的方式来进行音乐教学。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增加民族音乐课程的比重,对现阶段音乐教学课程进行优化,让传统民族乐器成为音乐课程教学的主流,从而能够更好地促进民族音乐的传承。

(二)更新民族音乐教材内容

在开展民族音乐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民族音乐教材是非常关键的,陈旧的教学内容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需要针对现阶段高校民族音乐教学中陈旧的教学内容进行更新,不仅要传授民族音乐的理论知识,同时还应该结合人们的实际生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音乐热情,更加有层次地对民族音乐的特色和内涵进行深入的挖掘,可以对西方音乐的一些优秀文化进行学习,补充到我国民族音乐教学中来,因此民族音乐的教材内容应该及时地进行更新和优化,只有保证民族音乐教材内容的合理性才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承。

(三)提高民族音乐的地位

为了更好地促进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在高校的音乐教育过程中应该让全体师生提高对民族音乐的重视度,可以定期组织音乐专业的学生深入到相关民族的生活场所进行学习,真正让学生融入到民族音乐的环境中,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让学生了解民族音乐的内容,不断的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高校的音乐教师应该深入到民间,向民间艺人学习,更多地了解民族音乐文化内容,提高教师的人文情怀,只有教师对民族音乐文化有了深刻的理解之后,才能够更好地让学生对民族音乐进行学习。我国有着56 个民族,不同的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音乐文化,教师可以对众多的民族音乐文化特点进行总结,在高校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向学生展示,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促进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五、结语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民族音乐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面对多元文化的音乐环境,有着很多挑战和机遇,民族音乐的传承对我国的整体发展是非常重要的,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应该坚决完成这一重要任务,注重对民族文化的融合,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的民族特色,对民族音乐进行传承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宋磊.高校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的传承现状与对策[J].黄河之声,2020,(13):60.

[2]周军.浅析高校音乐教育中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J].戏剧之家,2020,(16):164.

篇8

关键词:文化 文学 人文素养

引言

所谓的人文素养,顾名思义,“人文”,指人文科学;“素养”,指“精神要素”和“能力要素”两者相结合。即,人文素养指的是人的内在品质,核心是以人为中心的精神。能够同时代表文学与人文素养,必然是能够代表着崇高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蕴含丰富的人文价值和内涵的,这种就被称为文学作品。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化中的体现,在大中小学,对学生的传授方式是基于教学的模式,要想普遍提高人们的文学素养,在教育模式方面改革是必不可少的。

一、在人文素养背景下文学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对于文学教育的改革与实践,我们粗略分析,大致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更新教学理念

21世纪,是以人为中心的时代。今天的教育理念,是对社会、对个人以及对人文精神的一种体现,只有知识教育与人文教育两强结合,才是21世纪的时代精神。注重文学的改革与实践,不仅仅是注重传统语言文化,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成为讲文明、讲道德、注重社会责任心这样高素质的优秀人才。高考在无形中制约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更多的中学语文老师注重的是学生对于作品的文字表达、修辞手法、语法句型等方面的剖析能力,他们提供的是对这门博大精深母语的分析能力,而忘记了文学作品作为文化精髓对于学生人文素养和价值的判断能力的提高。我们是要让学生了解中国优秀的文化,通过他们自身的思考、继承和批判,从中取其精髓,去其糟粕,激发学生对人生、知识和真理的追求,对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包含以尊重、关爱的心情,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1]。

2.壮大师资力量

俗话说的好,“干部是决定政治路线的首要决定因素。”人文教育和普通教学不同,它不是普通的知识传递,采用传统灌输这一方法是行不通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经过长时间的耳濡目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师德、人品、态度、都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作为教学的首要领导者,传播人文教育理念的直接引导者,教师肩负责任重大,如何建立一支拥有高素质师德的师资团队,是改革的一大重要难题。

3.改革教学手段

教学,本是一件动态的事情,若是仅仅拘泥于课堂的传统授课,很显然,这是不够的。在21实际,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改善了很多地方的教学条件[2]。由于某些文学的课程信息量大,抽象性强,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多媒体使用显得更为生动流畅,也能更好地开阔学生的思维。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够运用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各种多媒体信息的显示,通过投影的方式,使用者通过计算机与人相互操作,完成教学训练。

4.变更考核方式

相对于大学而言,大学生的考核显得更为困难。教师们只能采用两种模式进行考核,一则开卷,顺利是学生通过考试,又被称为“放过”;二则闭卷,但是考前教师需要给学生划出重点,否则会造成大批不合格的成绩出现,这显然不是任课老师愿意看见的。变更的考核方式,是一种全新的考试方式,这种方式是基于期末考试成绩之外,还包括平时作业的情况、期中考试成绩占总成绩比例、到课情况等各项平时成绩。这样的考核方式是在一种全新的考核模式,是基于测评学生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上,考核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教师方面,我们更注重各位任课老师在教学期间的专业能动性和专业学术上的造诣[3]。

二、文学教育理念的加强和人文素养的显著提高

围绕着提高人文素养这一理念,不断加强文学教育改革,结合教育模式的实践,在新的道路迈出一大步。针对大学生文学教育而言,任课老师通过对公共课程的通识性,加强自身专业的学术性,以专业性的教育进行通透的文学教育,普遍受到学生的欢迎,以某一大学2013年的评价为例,对于课题组成的任课老师予以评分,平均分达到90.5分以上,对课程教育和教材选择的评分方面,平均分达到85.5以上。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显著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实现了怡情养性的目标。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并且开阔他们的人文视野,能够丰富他们的文化底蕴,提高其文学审美的能力,最终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这些是高校文学教学最为主要的目的。所以大学生需要通过文学课程的学校来实现怡情养性这一目的,也就是要求高校在教材选择以及教学的过程当中需要综合考虑文学性的特点,并且考虑思想性还有历史性的传递,选择的作品需要有时代性和价值性,从而鼓励大学生进一步拓展其人文知识广度以及深度,让大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达到文史哲的互通互用,从而创新文学教育的理念,树立更加开放科学的价值观。例如在庄子选篇的学习鉴赏当中,大学生可以透过作品的文学性拓展研究来思考庄子的哲学思想以及庄子的生命价值观。从庄子当中的“处穷闾陋巷,困窘织履”等方面的描述,能够看出庄子并不重视名利,而是过着清贫生活,从而体现出庄子所主张的清静无为的道家追求。大学生需要通过分析作品来了解庄子批判现实以及志存高远的形象,同时深入了解道家理想对于塑造庄子人格带来的关键性的影响。在《庄子・田子方》当中,庄子表达出自己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大学生需要从中体会到和谐正确的天人观以及自然观,同时深刻思考庄子思想的先进性以及现实价值。

第二,提高了社会实用性。高校的文学教育当中往往存在重理论而轻实践的问题,从而导致大学生实际技能比较缺乏,难以适应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所以高校的文学教育改革进一步同市场实现接轨,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同时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进一步改善专业实用性,并且融合人文教育以及实用技能的教育,让大学生有

着一技之长或者是一专多能,从而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在实施的具体过程当中,应当考虑通过市场的导向,来调整安排文学教育的课程,根据行业的发展情况来考虑文学教育的基础,从而优化文学教育的课程结构,并且细化设计具体文学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突出强调核心部分,尤其是要突破语言以及文学范围,从而根据学生就业方向以及现状,来打破专业界限,将文学教育教学同新闻传播以及广告策划等方面的专业技能设计成为文学教育的应用模块,从而让学生可以通过这方面的学习来提高动手能力以及从业能力。这样一来让大学生将学到的文学知识应用到具体的行业当中,从而体现出其深厚的人文素养。

第三,使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兴趣。高校的文学教学课程内容非常繁多,特别是古代文学课程从时间跨度上看上下数千年,涵盖面非常广,并且非常具有广度以及深度,因此需要有充裕的时间进行讲解才可以保证学生的理解得到深化。不过目前相当一部分高校的文学教育课程课时被压缩,导致文学作品的内容无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当中得到全方位的诠释,尤其是在现当代以及外国文学课程的讲授过程当中,往往是借助于单一板书的方式来呈现,容易导致大学生失去对于文学教育课程的兴趣。这也就要求在文学教育当中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借助于图片以及影像来传递更加丰富的信息,从而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热情以及创新的潜能。例如现当代文学当中的老舍名著《骆驼祥子》的教授过程当中,应当尝试使用多媒体来进行描述,在课堂上通过展现那些体现民国时期的穷苦市民真是生活状况的资料以及图片,让学生能够从侧面体会到作品的主人公车夫骆驼祥子生活的时代背景,从而加深对于作品的认识以及印象。此外,使用影像资源可以说是丰富文学课程的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可直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也可以尝试通过观看影音资料,来了解祥子买车三起三落的情节,并且观察祥子生活的场景,体会祥子从最初善良、勤奋到最后崩溃堕落的挣扎过程,观看人物的具体变化,来深刻体会旧社会的贫苦百姓悲惨命运,最终加深对作品主题的理解以及把握。

三、结语

加强人文素养教育是高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需要,首要一点是学校高层领导的重视程度,如果高层领导高度重视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在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验实训等环节均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能力的高技术技能人才。只有使学校真正体会人文素养的培育是人才培养模式中重中之重这一道理时,文学教育的教学改革才能真正的成功,所以说,人文素养的提升是文学教育模式改革又一大历史性标志。

参考文献

[1]杨叔子.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三卷)[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101-102.

[2]钱穆.中国学术通论[M].台湾:台北学生书局,2012:225-226.

篇9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文化的精神命脉

大学肩负着引领人类文明的重要历史使命。它在创造哲学、人文和科技等世界主流文化的同时,也始终表现出某一民族文化的高度自觉和自信。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文化的精神命脉和丰厚滋养,大学人要树立价值自信,增强价值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到大学文化的建构之中。

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和大学文化的根基和灵魂价值观是文化的灵魂与根基,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凝结其中的核心价值的生命力。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必须不断夯实它的根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本质体现,是最具有生命力的进步的人类价值文明,体现了我们党在价值认知和践行上逐步深化的过程。进一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文化是内在一致的。在我国,大学文化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的具体展开和呈现,是大学的本质特征在精神层面上的反映。它是一所大学历久弥新的不竭动力和源泉,对于形成、彰显学校之形象、特色、气派和水平等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比任何设施、任何组织都更有效”。大学要立校、兴校、强校,必须具有高度的价值自信和文化自信。简言之,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育厚重而强大、历久而弥新的精神追求,大力推进现代大学文化建设。

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汇于大学文化的各种形式和载体中,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发挥着核心功能大学文化可泛指大学内部的一切活动及活动方式,是“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历史积淀、人文品格和价值理念”,可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组织文化、媒体文化,等等。对这些文化形态起着主导和决定作用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体现着大学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吸引、感染、影响着大学人,是大学生精神风貌和精神状态的高度概括,“从根本上决定和制约着大学文化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汇在大学文化的各种形式和载体之中,既内化于大学的办学理念、价值追求和学术品位,也外化于大学的制度规范、行为方式、物质条件、环境氛围、群团组织等,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不可或缺。此外,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大学文化建设更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支撑。因此,在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过程中,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进行谋划,使之嵌入大学文化,充分发挥育人功能。惟有如此,才能在和风细雨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大学生的价值认同和本质力量。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大学文化应遵循的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大学文化,必须遵循价值建构和认同的基本规律,与大学文化形成、发展的脉络相契合,不断赋予大学文化独特的魅力。

2.1坚持传承性与创新性的有机统一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文化的灵魂,大学文化的兴衰往往系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水平和认同程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根本上奠定了现代大学文化繁荣发展的关键所在,并构建了现代大学文化的时空坐标体系。一所大学中师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离不开这所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积淀、凝练并得到大学人广泛认同和自觉奉行的根本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观念,这是独特的文化基因。它既具有历史传统的维度,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和确认是近些年的事情,但其作为价值存在是与在中国的传播和胜利同步的。因而,我国现代大学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自始至终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用的发挥,它体现在大学成长过程中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并通过一定的大学文化载体进行传承与创新。因此,要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史的角度去理解和把握现代大学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坚持不忘本来、固本培元,在传承与创新之中推进大学文化的发展。

2.2坚持理念和载体的有机统一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文化繁荣发展的关键所在。大学文化可以分为有形和无形两种存在形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内化,既受客观社会环境的制约,又受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制约,它可以通过大学的人、事、物来承载和践行,使其“浸透和附着在校内各种文化载体及行为主体身上,从而使人无时不切实感受到它的存在以及由它透射出来的那种独特的文化感染力、凝聚力和震撼力”。大学文化可以分为有形和无形两种存在形式。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性上去理解,在大学理念上进行追问,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精神内核贯穿于大学文化建设和大学内部治理,这是一种内在、恒久而稳定的力量;同时也离不开大学的使命、校训、校风及名师文化等文化要素的砥砺和积淀。内在的理念要靠外在的载体来进行培育,使大学文化根植于现实生活,让师生从可感知的事物中受到教育,得到启发,赋予力量,二者是一种辩证互动的关系。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大学文化,应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大学文化建设的各个层次和各个方面来整体推进。

2.3坚持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有机统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大学文化,必须强化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引领作用。当今世界,价值多元化的特征日益突出。这对大学生的观念形成和变化产生了深刻影响。因此,大学文化建设要弘扬主旋律,勇挑重担,肩负使命。也就是说,大学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价值目标和行为衡量标准,使主流价值观渗透融合到广大师生的情感、需求之中,形成良好的心灵品质,化天性为德性,化知识为智慧,化情感为情操,化良知为良行。同时,要建立起学术共同体,营造一种追求真知、崇尚科学的气氛,彰显大学的学术追求和学术理性,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优良的文化氛围。大学教育的本质,就是建立在普通基础教育之上的专业教育,坚持科学精神是内在要求和逻辑必然,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是现代大学文化必须坚守的正确方向和价值追求。现代大学文化建设,离不开正确方向的指引,否则就可能会让伪科学在大学校园中大行其道;同时,脱离了科学追求的纯粹政治教育,有可能会陷入过度政治化、教育“党化”的泥潭。因此,要把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统一起来,使能够体现人民群众利益、意志的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大学校园文化建构,使之与大学的使命相得益彰。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大学文化的主要路径

大学,有精神才有气象,有先进文化才有未来。文化具有极其强大的渗透力,深度浸入大学的各个领域和角落,浸染着每一名师生,因而,论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大学文化的路径,不可能穷尽,但寻其要者,久久为功,必会成效大彰。

3.1嵌入校训和校情校史教育校训和校情校史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大学文化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并可以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有大学特点的生动诠释。校训、校情校史实际上蕴涵着强大的精神力量,彰显着大学文化的教育力、影响力、创造力等。通过这些文化要素,可以发挥其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一个能反映学校文化核心、抓住大学文化灵魂的、言简意赅简练精深的好校训,在长期的学校文化实践中一经师生共同接受并加以自觉弘护传承,就会演化为代表大学整体价值追求的主体精神,并以学校主体文化的形式居于大学文化的最高层次,凝固成沁人心灵,具有强大感召力、渗透力的大学文化主旋律并酿为大学持久传承的精神财富和文化传统。”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将其嵌入校训、校情校史教育,这既是增强师生命运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师生所应享受的权利。因此,一些老牌大学要加强校训校歌宣传教育和再阐述工作,新设立的高校要做好校训校歌的提炼;同时,要加强调查研究和学校口述史研究,梳理大学建立发展和变迁过程的文献资料,厘清学校精神萌蘖而生、曲折流变、逐渐形成并创新发展的过程,科学规范地编订校史。如有必要,可以成立专门的校史宣讲团,开设校史课程,真正让广大师生通过这些熏陶和感染来了解、领悟、坚持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2嵌入学风教风校风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学风教风校风建设,形成价值塑造与知识教育协同融入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格局,是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明特点。学风教风校风是一所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长期形成的各种风气的总和,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力量,在大学文化构建过程中发挥着特殊作用,具有其他形式所不可比拟的独特优势。它一旦形成,就会通过规范、筛选、激励、凝聚等功能,成为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学风教风校风,就能够形成优良的、进步的、向上的学风教风校风,有助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师生的日常生活中去。目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学风教风校风建设,就是要牢牢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加强正面宣传教育,积极培育富有特色的大学精神;就是要加强校园文化品牌和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形成对教师有凝聚作用、对学生有陶冶作用、对社会有示范作用的校园文化氛围;就是要加强学术诚信和学风建设,使高校真正成为学术的神圣殿堂、诚信的社会高地。

3.3嵌入校园人文景观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校园人文景观建设,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文化的血脉融合起来,与大学文化的物质载体融合起来。目前,重“基建”轻“文化”是当前国内许多高校甚至名校的常见现象。现在不少大学,硬件越来越好,校园环境也越来越美观;而人文精神的培育、传承与创新却常常被忽视,这种被异化了大学发展模式必须改变。一方面,要加强大学文化记忆的整体性保护和挖掘,深耕厚培其当代价值。没有历史的民族是没有根基的,没有历史的大学是缺乏底蕴的。因此,高校在推动大学文化建设时,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找寻大学文脉结合起来,彰显其自身文化特色,留住文化、留住那些体现学校历史的砖和瓦、草和木,创造大学文化的可视条件,增强大学文化的亲切感、厚重感和生命力。另一方面,在改扩建校园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新建人文景观的历史继承性和价值导向性,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物化的表现形式,在增强师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同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养成提供土壤,使它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形成一种不言之教。这就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极为有益的人文环境。

3.4嵌入校园周边环境治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还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这既是硬环境,也是软环境,更是充分发挥环境育人功能的必然选择。一方面,校园周边环境扮演着环境育人的角色,另一方面,它又是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重要载体,其作用不容忽视。政府和高校要携手合作,形成净化、美化校园周边环境的合力。“除了正规的课程以外,学生置身于其中的环境也是一种教育要素或反教育要素。一个肮脏的环境培育不出环保意识和美学意识……”一方面政府部门要进行科学、合理的长远规划,不断强化社区管理,最大限度地消除高校周边地区的噪音污染、大气污染以及交通安全隐患;同时,高校也要充分认识到周边环境对大学文化、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把周边环境建设作为学校的本职工作,配合社区开展工作。美丽的校园周边环境,必将促进大学文化的繁荣发展,为其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供良好的环境。

篇10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高职院校 重要性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095-01

目前,国家开始不断提高了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高职教育规模已经占据了半壁江山。对于促进国家经济建设以及高等教育的发展,可谓是功不可没。目前,在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中,还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机遇。因此,在新时期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义非常重大。

1 高职院校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作为一项系统的工程,思想政治工作主要包括心理健康教育、政治教育。伴随着日益深入的高校改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面临着更多的变化和问题,对其工作效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对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以“三个代表”为重要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理想教育为核心,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相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富有一定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并更具针对性,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的人才进行培养。因此,全面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人才兴国意义深远。

2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状况

2.1政治意识方面

90后是当代大学生的主体,他们成长于改革开放年代。拥有敏锐的思维,希望祖国繁荣昌盛,同时对党的方针和政策坚决拥有,这是他们的本质和思想的主流。但我们也要清醒地意识到,一些学生具有相对淡化的政治意识倾向。主要表现在,很少有人关心政治理论和时事,很少有人谈集体荣誉感、助人为乐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很多同学将找路子、走关系作为学习和工作的重心。

2.2思维方式方面

和80后大学生所显著不同的是,新时期大学生的思维更加成熟。他们不盲从、不轻信,思维方式已经从以前封闭状态向开放思维转化,从单向思维向超常规和逆向思维转变。而这些特点说明了大学生不断增强的主体意识,他们更加从容和自信。从另一个方面,也体现了高职院校不断加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难度。因此,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有的放矢、与时俱进、增加时效性。

2.3道德标准观方面

新的历史时期,传统的道德标准和观念已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和冲击。大学校园也在被市场经济所包围,大学生的行为和人格也开始变得日益市场化,更多的是对主体利益原则、等价交换和公平竞争的原则进行奉行,进而使部分学生有着日渐模糊的衡量标准和道德观念,具有比较严重的个人主义思想。

2.4价值取向方面

随着不断建立的中心意识,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在发生变化,开始由政治目标化向经济利益化转化,这对发展社会生产力,意义非常重大,但这会促成部分人对物质利益的片面追求。而正是在这种价值利益的驱使下,一些学生的价值取向偏向物质利益。高职院校辅导员针对这一突出的问题,需要与学校的各类载体相结合。在学生中开展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使广大学生能对正确的价值观进行树立。

3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3.1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使思政工作更具时效性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为了更好的吸引学生,应与信息时代的特点相结合,对新颖的方式进行选择,使学生能对这种感兴趣的方法更乐于接受。组织主题讨论班会,让学生对最新的时事政治更深刻的掌握和了解。教师要因势利导,让学生进行深入交流,对于一些社会上的热点问题能够分清是非、辨别真伪。使学生意识到思想政治工作密切相关自己的学习生活,而不再是空洞的灌输和枯燥的说教,进而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进一步增强。

思想政治工作要与当下的主流价值取向相结合,秉承“效益观念、法制观念、公平竞争”的观念,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职业道德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能够从正面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使自己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团结合作、诚实守信、爱岗敬业,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3.2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树立全方位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主题理论教育,与学校的各种载体相结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高职院校应建立和健全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结构,对全方位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现进行确立,将班委会、团支部、学工部等学生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使学院各个部门形成一个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3.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高职学生健康发展

大学生个性张扬,容易发生人际冲突,进而出现一系列不良情绪。如果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就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而辅导员应对学生的思想状态及时的了解,帮助他们对不良情绪及时疏导,能正确处理与社会和集体的人际关系。同时,为了不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建立高职院校心理咨询室。运用心理咨询方法,通过心理测量工具,全面的、快速的测量人格和智商等。建立学生档案,真正的帮助学生疏导心理问题,实现预防和干预的目的,不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4 结语

作为国家的希望,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和我国能否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密切相关。因此,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以战略的眼光、强烈的责任感,站在历史的高度,对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高度重视,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亦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特征[J].学园,2015(29).

[2]姚芳.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未来发展趋势[J].知识文库, 2015(21).

[3]赵辉.浅析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突破与创新[J].新校园(上旬),2015(09).

[4]杨旄袤,刘天义.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探微[J].好家长,201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