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知识范文
时间:2023-04-07 11:34: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健康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心理健康的人,有积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自己的友伴,乐于与人交往。在与人相处时常表现出尊重、信任、友善、同情、帮助和谅解等。他不仅能悦纳别人的长处,也能宽容别人的缺点。
2、正确的自我观念
心理健康的人,既能客观地评价别人,更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和接受自己。他能努力发挥自己的潜能,努力改正和克服自己的不足,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努力献身于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理想。
3、健康的情绪体验
心理健康的人,有健康的情绪体验。他的情绪状态是由适当的原因所引起,情绪反应的强度于引起它的情景相称,情绪持续的时间随客观情景而转移。他既有愉快、喜悦、欢欣等积极的情绪状态,也有愤怒、恐惧、焦虑等消极的情绪状态,但积极的情绪体验常多于消极的情绪体验,经常能保持愉快、乐观的心境。
4、热爱生活,乐于学习和工作
心理健康的人,热爱生活,乐于学习和工作;在学习和工作中总是奋发进取,积极向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竭尽全力获取最大的成就。
5、正视现实,接受现实
心理健康的人,能面对现实,接受现实,能客观地反映现实,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现实。他既能正视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种种困难,又能用切实有效的办法去妥善地解决;对于挫折也能采用成熟的、健全的适应方式加以解决,决不企图逃避。
6、行为正常,人格完善和谐
心理健康的人,行为的内在反应和外在表现是一致的;前后行为是一贯的、统一的;行为反应的强度和刺激的强度相一致。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和谐统一的人,被称之为“人格完整和谐”的人。
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篇2
[关键词] 心理健康 大一新生 班主任工作
我院班主任的工作大部分是由近几年来校的青年教师担任,他们活跃的思维,探索创新的精神、积极乐观的心态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但由于本身教学工作任务重,加之带班经验不足、处理班级日常事物时难免考虑得不够周全。特别是新生班级管理中往往忽略学生的情感和心理需求,因此工作效果并不显著。为了让年轻教师带好新生班级,我们尝试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班级日常管理工作相结合,取得了一些成效。在班级管理中如何应用心理健康知识,我们的体会是:应用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善于发现潜在问题;在问题面前善于帮助学生改变错误认知。
一、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期,这一时期是个体发育、发展的最富特色的时期,然而也是人生发展与转折的一个关键时期。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心理特点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1.智力发展显著:善于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判断来反映事物间的关系。
2.自我意识水平增强但不稳定:关注和评价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个性品质,但对事物的识别能力不高,常常会出现偏差,具有片面性、情绪性或波动性的特点。
3.处于情感发展与现实的矛盾之间: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闭索性与交往需要的矛盾;求知欲与识别力低的矛盾;情感与理智的矛盾。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我们不断探索在班级日常管理中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去解决大学生的心理矛盾,为进一步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基础依据。
二、心理健康知识在班级管理中的现实指导意义
班级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班级管理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对多名班主任的随访调查我们感到,班主任只有在繁杂琐碎的日常管理工作中,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善于运用心理学知识,才能事半功倍。
1.运用心理认知理论化解学生的不良情绪
认知理论是以人的情绪和行为受认识过程影响为理论依据,认为不良情绪和行为与不良的认知或错误的思维方式有关。同样一件事情,由于家庭背景、生活阅历、自身素质、受教育程度的不同,会有不同的认知。良好的认知,会给人自信、鼓舞、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不良认知,是一种自我暗示,会产生自卑、紧张、焦虑、抑郁、憎恨等负面情绪,甚至导致不良行为的发生。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名秀才进京赶考,临近考试前做一梦,梦见自己在房顶上种白菜,并且头带斗笠、身披蓑衣、手里还拿把雨伞。醒后觉得很奇怪,就找一位算命先生给圆梦。算命先生说:房顶没有土,你种白菜那是“白中”;头带斗笠、身披蓑衣、手里还拿把雨伞,那是“多此一举”,说明你考不上啊。秀才很沮丧地回到客店,收拾行李,准备马上回家。这时店家老板问他原由,秀才把经过告诉了他。老板说我给你解解这个梦:房顶上种白菜那是“高中”,头带斗笠、身披蓑衣、手里还拿把雨伞,那是“有备无患”,说明你一定能考上啊。秀才听后提起精神,积极准备,最后榜上题名。实际上老板在秀才情绪低落、焦虑、沮丧的时刻给了他一种心理疏导、一种心理暗示,帮他走出了情绪的低谷。如果这位秀才好比是我们的学生,而那位老板的善举不正是班主任所做的学生心理疏导工作吗。善于解释,是心理学的一门艺术。班主任的心理疏导是帮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重新认识问题,是不良认知的转化过程。
2.运用心理发展理论解决班级的潜在问题
透过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我们看到发展适应问题是最为普遍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大一新生对大学环境的种种不适应更显突出;同时也对新生班主任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只有对班级学生在不同阶段可能出现的潜在问题有未雨绸缪的多方面思考,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
班主任工作绝非仅仅强调规章制度,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更为重要。不但要解决学生的情绪、情感困惑,改变认知偏差,纠正行为异常,教会学生自我管理;同时还要用学生的思维去读懂学生,多了解他们的感受。如果某个学生因受到处分而产生怨恨情绪时;如果某个学生因失恋而内心挫败时;如果某个学生因同学之间矛盾而产生报复倾向时;如果某个学生孤独无助想找人倾述时……如果班主任能走进他们,使他们及时得到心理援助,这对他们人生的意义将有多么的不同。
三、实施策略
面对刚刚踏入大学校园的新生,我们将怎样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做好班主任工作呢?
1.帮助“大一”新生顺利度过适应期
当人的环境改变后,都需要有一个适应期,何况一个刚刚走出高中校门的大学生。许多同学在这个阶段,心理上会产生孤独、失落、自卑、茫然等消极情绪。他们对大学的环境或多或少的感觉失望。上大学前在家里自己住一个房间,现在是几个人住在一起,生活习惯各有不同;饭菜伙食并不像在家那么可口;有时水电的使用也不太方便;高中三年与老师同学的感情已经很深,可到大学后感到周围的同学有些冷漠,人与人的关系很难相处;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使人情绪低落,由此带来的就是抱怨。人在心里烦闷时,都很想找人诉说。可亲人不在身边,同学中又没有知心朋友,唯一能倾吐的就是班主任了。但是大多数学生是不敢积极主动的找老师交谈的。这时班主任就要像亲人一样多给他们一些温暖。对性格内向孤僻的、身体弱小的、情绪不稳定的、思维混乱的、行为偏激的学生要多留点心,多与他们交谈,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让他充分表达情绪,耐心倾听,然后再作引导。
2.帮助学生确定大学生活的目标
很多人在上高中时,曾把考大学作为生活的目标,现在这个目标实现了,新的目标却不知在哪里。进了大学,思想更成熟,眼界更开阔,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班主任应该指导他们确立自己大学生活的目标了。如让学生自测“将来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怎样才能成为这样的人?”“我现在该做哪些准备?”结合现实制定出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具体目标,并将它分解为可以一步步实现的小目标。如读二学历、考专业技能证书、考计算机、外语等级证书等。
在这看似自由的环境里,要教育他们学会自我约束,学会管理好自己的财和物,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学会独立处理各种事情。一些同学,在没有老师和家长督促的情况下,可能会放松了自己,天天泡网吧、打游戏,只等着考试前临阵磨枪,结果往往是不及格,然后重修,甚至影响到毕业。班主任要教育学生能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将来负责。
3.帮助学生培养学习能力
高中是灰色学习期,是在老师家长的监督下被动的学习。而大学没有这种监督,大量的时间需要自己去安排,不是被老师占用。因此有的同学就会放松学习,每天玩、娱乐,旷课、看小说、睡大觉,结果到期末挂科。正所谓“大一不适应,大二贪玩,大三上火,毕业时灭火”。人生最佳的学习时期是大学时期。大学强调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学会掌握各种学习策略、扎扎实实地学好专业知识,要变被动为主动。学习不仅仅是听课和读教科书,还可以和同学老师讨论问题、阅读参考书目、听学术讲座、了解国内外科技发展的新动向,这些都是学习。
4.帮助学生学会与别人友好相处
大学的人际交往不像中学时期那样自然、单纯、随意。因为中学是未成年人的世界,而上了大学意味着已跨入成人世界。一方面,鼓励他们应该继续发扬自己良好的天性与本色,与人自然相处、真诚相待;另一方面,也要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社交规则和技巧,成为一个社会功能健全的人,这也是大学期间学习成长的目标之一。
高中阶段是人的一生结交同性同伴的高峰期,大学阶段是人的一生结交异性同伴的高峰期。在情感方面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困惑:不知如何对待爱与被爱;不知如何承受单恋、失恋的挫折;学生会、班委会的一些学生干部,也常常因同学关系而烦恼、困惑。班主任一方面要给他们树立威信,另一方面还要做好情绪的疏导,指导他们如何面对孤独、面对嫉妒,保持平和心,让大学生在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中不断走向成熟。
5.帮助学生做好情绪管理
心理学上将情绪划分三种:①积极情绪:表现为高昂、亢进;②消极情绪:表现为抑郁、焦虑、愤怒等处于应激状态;③中性情绪:表现为稳定状态,是最佳状态。大学阶段是情绪丰富又多变的时期。大学生的情绪渗透到他们全部的生活领域,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健康有重要的影响。情绪波动人皆有之,情绪反应如影随形。当学生身心疲惫、精神不振、郁闷,对自己无信心时,班主任应帮助他们学会自我调整不良情绪。学会合理的减压方法,比如倾诉、走进大自然、参加各类文体活动等。
篇3
[关键词] 互联网 心理健康教育 中职学校
21世纪是个网络时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上信息量的急剧增加,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2年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突破5亿,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达到38.3%[1]。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学生群体,对互联网表现出了极高的认同感和参与热情。过去五年里,10~29岁群体互联网使用率保持高速增长,目前普及率已接近高位,达72.9%[1]。网络文化丰富了当代青年的学习生活,通过网络,他们可以快捷地搜索信息,获取知识。但由于青年学生尚未成熟的特殊心理特征,以及网络环境的虚拟性和复杂性,给当代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鼓励措施促进中职教育的发展。在过去几年,中职教育规模已经和普通高中大体相当,实现了结构调整的战略意图。从整体来说,中职教育以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处于从属或被忽略状态。针对当前互联网高度渗透青年学生的现状,我们应该利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扬长避短,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作用,实施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
1 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概念界定
要应用网络对中职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必要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
1.1 心理健康
对于什么是心理健康,“专家们就这个问题已经议论了半个多世纪,至今没有取得一致意见。”[2]综合国内外学者对心理健康定义的共同点,本文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与各种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在内外条件许可范围内,主体能不断调整自身心理结构,自觉保持心理上、社会上的正常或良好适应的一种持续而积极的心理功能状态[3]。
1.2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运用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技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的教育与训练辅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整体素质提高的教育活动[4]。
1.3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学者们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界定基本上都是从工具的视角开始的,即把网络作为一种信息技术和信息交流平台,以网络为载体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我们应该清楚认识到,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现实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不仅在于是否应用网络技术。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一种动态的概念,是现实心理健康教育在网络的拓展和延伸,是一种全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利用网络对青少年进行心理素质培养、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专业性教育手段和措施,包括网上心理培养、网上心理训练、网上心理辅导、网上心理咨询、网上心理测验、网上心理诊断、网上心理治疗等[5]。
2 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困境
2.1 中职学生心理问题较多
中职学生是青年学生中较为特殊的群体,在经历中考失败后,他们往往比其他群体的学生面临着更多的心理困惑。在学习上,中职学生往往缺乏明确的目标,自信心不足,学习习惯差,学习焦虑现象比较普遍。在人际交往上,渴望与人交往,但自我保护意识较强造成人际冲突。在择业上,中职学生往往担心自己学历低而存在择业紧张、退缩、忧虑心理。目前中职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自卑、挫败感强、厌倦学习、逆反冲动等心理问题。
2.2 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失
虽然近年来国家对中职教育采取了一系列的鼓励政策,但主要是针对中职学生的补贴,在学校的师资建设上则投入较少。现在的中职学校往往只注重学生的技能教育,对学生的思想及心理教育往往处于被忽视状态。很多学校没有配备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加以压制。配备专门心理咨询室与专业心理咨询教师的中职学校寥寥无几,而且难以起到应有的效果。
对此,面对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我们必须寻找更为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3 实施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分析
3.1 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丰富和整合
互联网具有开放的时空特征,开放的网络环境使得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具有丰富性和及时性。网络能将地理位置不同、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连接起来,将许多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连接起来。这突破了课题教学的时空限制,增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即时性、选择性,也能够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传播的效率,有利于整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丰富和扩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同时,网络的表现形式生动形象,能够逼真呈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这突破了传统的以言传面授单一模式的局限性,极大地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和手段,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渗透力。
3.2 有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网络世界具有特有优势,教育工作者利用网络开展工作,将会极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一是网络的隐匿性增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安全性。由于社会的偏见,寻求心理帮助的学生要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而网络的隐蔽性使得学生可以消除顾虑,敞开心扉,能够真实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二是网络的虚拟性提升了心理健康教育对象的平等性。网络的虚拟性明显淡化了人们的身份标识,这样能够弱化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的身份界限,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与心理教师的平等关系,从而克服面对面交流的腼腆和害羞心理,增强中职学生的自信心和亲切感,使心理沟通更顺畅。三是网络的交互性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主体参与的主动性。在网络环境中,人与人的交往是多向的。中职学生可以根据需要和兴趣自行获取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能更好地被受教育者接受。网络的交互性充分体现了心理教育中自我教育的本质特征,提升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3.3 有利于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预警功能
在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由于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偏见及中职学生心理发展的闭锁性,多数学生都不愿或不敢袒露自己的心理问题,教师难以及时、准确把握学生的内心世界。而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和隐匿性为中职学生提供了一个不良情感宣泄的新途径,学生可以在网络中尽情倾诉自己不为人知的内心苦闷,从而获得心理上的释放和平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网络及时、准确了解和把握当前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个别问题学生能够及时跟进并给予心理健康指导,从而提高工作的灵敏性、准确性,增强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预警功能。
4 构建中职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的有关建议
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面临诸多困境,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及特点,使得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并且应当成为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新的途径。然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并非简单的建立网站,要想取得网上心理健康教育良好效果,管理者和教育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4.1 加强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资金和技术投入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伴随互联网的兴起而出现的新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其无论在理念层面还是技术及模式构建等方面,都处于摸索阶段。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所需要的网络平台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者队伍的培养和培训等都需要相当的资金投入。网络技术的支持是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而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养是其发展的保障。因此,这需要中职学校及国家相关部门加大资金投入和技术扶持,促进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4.2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网站,构筑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主阵地
网络给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负面的影响,我们应该开辟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网站,占领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首先,学校可以在校园网开辟心理健康教育专栏,包括趣味性强、参与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增强校园网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通过链接内容健康、趣味性强的公共心理健康服务网站来共同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其次,要重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与开发。中职学校应该在网上开辟专门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重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课,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自我化解心理问题。最后,要利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通过举办网络心理健康讲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征文、开辟网络心理论坛来广泛宣传普及健康教育知识,培养中职学生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
4.3 建立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综合系统
在中职学校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构建综合的教育系统,对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在网络中能够得以解决,恢复与社会环境的协调关系,更好地适应社会。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综合系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建立网络心理咨询在线系统。目前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咨询中心咨询,这很难满足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根据中职学校的实际及网络优势,可通过电子邮件、网上论坛及网络聊天咨询等方式开辟网络心理咨询在线系统。学校可以公开心理咨询教师的邮箱、QQ号及聊天时间,以便学生心理问题得以及时有效解决。二是建立网络会议的心理辅助治疗。网络电话会议的方式既有网上聊天的效果,心理辅导人员又可以通过观察来访学生的语音、面部表情等方面的变化收集学生的原始信息,以判断学生心理健康的真实状况。三是建立心理咨询反馈系统。学生在网络上暴露的心理问题,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除了要通过网络心理咨询治疗等方式加以解决外,还要建立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形成心理咨询的反馈系统。对于个别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要重点关注并不断跟踪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前,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着诸多难题。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无疑为弥补传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不足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模式和平台。网络在给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一系列新问题和新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思路和新机遇。然而,我们应该看到的是,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虽然容易受时空限制,也不能满足大群体的心理教育需求,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交流深入连续等优势,对于矫治较为严重心理障碍学生的优势比较明显。我们提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要全盘取代传统心育模式,而是使其成为有力的补充和发展。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心育有机结合,对中职学生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http://.cn/
[2]刘协和,刘志中.心理卫生大全[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
[3]叶一舵.现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篇4
一、目前在高职学院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被多数院校所重视,并进入了深入地分析和探讨,也取得了初步成效。但高职学生仍然面临着一些重要问题,其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到能不能适应社会和工作的需要,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没有足够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社会已经在广泛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但个别学院对大学生的心里健康问题认识仍然不够,导致认识和理解上的偏差,没有从根本上去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工作的开展力度不够。有的认为偏颇的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比起技能知识传授来,没有必要认真,还有的学校认为只要成立学生心理辅导咨询机构就万事大吉了。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落实程度和实效性。
2.课程设置不够科学,理论与实际脱离。
目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在学校教材上也缺少了教育特点,开展的课程也较为单一,涉及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开设的教学课程也相对较少,教育普及范围小,仅仅针对刚入学新生展开教育,内容上也没有重视客观实际,仅从理论角度进行了论述,实效性差,教学效果没有达到预定设想程度。实践和理论没有做到有效统一。
3.教师专业化水平不够,师资力量达不到标准。
尽管有很多高职院校也配备了心理教育专业人员来进行辅导,但是多为心理教育专业的教师,师资力量明显不够。从事心理教育的全职和专职人员较少,多数为兼任或兼职。学校方面对于兼职人员也缺乏进修教育的力度,造成兼职者本身具备的能力就不够强,在面对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和困惑时,不能做到有效解答和正确辅导,专业水平低下,造成辅导效果也较差。
4.教育教学方式目前还相对落后。
高职学院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教学方式跟不上时代步伐,教师在教学中照猫画虎,形式单一,没有从实践出发,造成教学质量无法真正解决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发展需求。课堂上多在灌输心理学理论知识,而没有根据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和现实存在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未起到真正的调动作用,使得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高职学院大学生的心里健康教育问题没有达到较好的一定效果。
二、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有效改革
1.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理解健康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学校领导对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高度重视,要把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逐步提上工作日程和圆桌会议,充分转变意识,展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认真指导大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问题。这不仅是学生成才教育的根本保证,也是高职院校的基本责任。
2.合理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据调查了解,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需求度很高。
课程教学是我们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主要途径。高职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可以充分纳入必修课程内,在学校教学大纲和学校教学计划中充分体现。还可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尝试设置多元化教学教育模型,重点抓住心理教育实际,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熟练掌握心理教育的培养技巧,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
3.师资队伍建设要跟上教育的步伐,提升从业人员专业水平。
目前成立一支过硬的、专业技术水平高、专职专业的教师队伍迫在眉睫。应该加强对全职和兼职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组织教师和辅导员积极学习,取得全国心理咨询专业的资格证书,鼓励他们参加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并积极为教师的培训学习创造条件。让教师与学生在实践互动的情形下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动态,鼓励教师学习最新的学术文献,通过不断创新和思维转变,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做好心理健康教育。
4.运用灵活教学模式,逐步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适应度。
通过对采用各种教学形式,可以实现互动式教学。教师可以运用图片或者网络视频,多媒体教学等手段,实现和谐趣味性教学模式,营造和谐的教学分为。以学生为主体对象,通过课堂分析,情境互动,案例描述和角色转换来达到教学效果。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互结合,充分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活学活用到实践中,把握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水平和能力。
5.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篇5
【关键词】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构建社会主义美好中国,是每一个中国公民的义务,社会的和谐与美好依赖于个体发展的和谐与美好。高职院校为中国的伟大复兴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人才。现在我国高职院校的招生对象是以应届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应届中专毕业生、职业高中毕业生、技工学校毕业生和历届高中毕业生, 还有5年制高职教育是应届初中毕业生报考。因此生源具有复杂性,学生的纪律性、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也给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很大的障碍。但目前高职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显示心理健康教育任务迫切而艰巨,因此亟待建立新的特色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1人员化的复杂性型
为了加大人才的输送,现在大部分高职对在校学生采取了一锅煮的健康教育培养方法。而忽略了对新生来源的复杂性,这种方式是不适合对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国家开始在高职院校试行自主招生,扩大了对社会上历届高中及同等学历人员的吸收。由此可见,这些新生来源广泛,如因家庭经济困难辍学而又无一技之长的普通初、高中生;厌学叛逆的学习不良青少年;或具有较多社会经历的在职人员;以及对口招生的技校,职高应历届毕业生;甚至来自不同文化、不同风俗、不同民族背景等等。面对如此结构复杂、文化差异、性格差异较大的高职生来源,作为教育者应该感到对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严峻与迫切性以及任重而道远。
1.2高职特色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大学生个性健康调查表(UPI)》是每一个高职院校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的不可或缺的手段。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学校制定心理健康教育方案的依据。按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各高校都要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尤其适用于大学新生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并建立个体学生心理健康数据库,及时关注与发现存在的心理问题。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弊病已日益凸显,走进了创新的死角,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难以找到新的增长点。
由于经费的限制,高职院校在贯彻落实教育主管部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意见时,确实有点力不从心。同时也无必要的心理学课程去引导性的学习,有的高校在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没有发挥出实用性,只是侧重理论性心理学健康教育。在工作上,心理档案的建立、心理咨询的开展都没能得到重视,只是在形式上关注学生心理问题的程度超过了普遍提高新生心理素质和人格品质的培养程度。
1.3构建高职特色的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必要性
近年来,全国大学生由于面临就业工作的压力、社会的恐惧以及缺乏关心等情况,不同的大学生都患有不等程度的精神障碍抑郁症,近来还有升高的趋势。因此有心理健康问题而导致的过激行为如失落,自杀,自残,休学,更有甚者伤害他人,做出一些害人害己的行为。如马加爵的行为残忍杀害室友,复旦大学一高学历硕士向宿舍同学投毒事件,一名校学生在动物园向国家级保护动物泼硫酸等事件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许多高校意识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现在心理健康教育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状态。
2.如何有效的构建高职特色的新生心理健康教育
2.1针对性的处理个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应关注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民族底蕴。因此要有针对性地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形成行之有效的对策,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服务类行业高技能人才。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熏陶了以孔孟的中庸之道为主导,中国长大的学生从小对权威具有依赖心理,在心理健康有问题时都希望能从老师,导员,家长等长辈那里得到明确具体的指导。我们应该建立一个有多方组成的平台,形成多元化的模式面向每个学生。而不是采取一刀切的形式对待所有的学生。
2.2构建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平台
学校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教学和校园环境建设中,让学生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学校要加强对教师这方面的引导和教育,使教师具有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和较强的心理健康意识。这样也可以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教师人人都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架构的体系化设立,可以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一直达到学生中。也可以媒介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如校报、广播、宣传栏等传统媒介;或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或通过便捷的网络平台以在线的方式,快捷、有效地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特别是以QQ、微信为载体的网络咨询已经成为大学生心理咨询的主要形式,深得学生的喜爱和欢迎因其方便、高效、隐秘、虚拟的特点。我们可以构建带有自身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2.3采取多种体系模式共同发挥作用
我们不能只重视心理健康,还应该重视身体健康,生活态度健康以及环境健康。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模式,心理健康是高校体育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外在的身体锻炼和内在的心理调整互相影响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目的, 改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协同模式的提出,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成了学生赖以运用的工具,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经在形成中。现在的学生生活与娱乐无不和互联网息息相关,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可以运用网络的优势,以网络为载体进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网络共享可以实现点对点及点对面的心理辅导。同时也可以开展学校-学院-学生多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从发展到预防再到矫治。也可运用学生-学校-家庭-社区整合模式采取多方关心早发现早知道早预防。而且也弥补了学校的一些空白,减轻学校的压力。
3.结语
实践表明,构建具有地方高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需要对各高职学校现有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综合性研究,集众家之所长多种模式合一体的新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学生个体的认知会影响到主观能动作用,技术人才培养的质量是每一个高校应尽的义务,这种现象不应只在高职院校进行关注,应该在个大中小学都应该引起必要的注意,应及早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展开引导。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深入地分析研究高职生的心理特点,并有针对性地构建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提升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乃至全民素质的关键。 [科]
【参考文献】
篇6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正在成为素质教育新的生长点。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未来教师的主要阵地,结合高等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和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探索高等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创新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师范院校;模式
一、高职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高等师范院校作为培养教师人才的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关系到学校的和谐稳定,更关系到学生的未来。目前,很多高职师范院校大体都以生命为本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规划培育了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已形成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核心,以专兼职心理教师为主导,以全校师生为主体,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载体,以课堂和校园为阵地,以幸福校园建设为特色的多元立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使心理健康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但是很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系统性和创新性,仅仅依靠心理课程,很难达到全方位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作用。尤其是高职师范院校肩负着培养未来教师的重任,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模式亟待探索。
二、高职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
(一)科学规划,打造健全的心育体系
学校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纳入学校年度总体计划之中,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根据学校工作计划,落实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工作指标。做到有计划、有经费、有督查、有考核、有总结,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实施,营造健康、健全的育人环境。建立全体、全员、全过程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第一,建立由三级组织机构 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一级机构是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由学校分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担任组长,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具体负责制定心理健康教育文件、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对校园重大心理危机进行决策处理并指导二级机构开展工作。
二级机构是由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任课教师组成的专业团队,主要通过面向全校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活动,收集学生的心理危机信息。
三级机构是各年级心理教育小组,主要由年级主任、辅导员、学生干部组成。各年级在每班设立一名心理委员,每个宿舍设立一名宿舍心理信息员,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信息员定期向班级学生宣讲心理健康知识,时刻关注本班同学的心理健康状况。
第二,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预警体系:
1、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2、在个体咨询和团体咨询的基础上,开通电话咨询和网络咨询;3、与辅导员建立定期联系制度等途径主动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危机信息;4、通过与家长的联系获得学生心理健康的其他信息;构建“学校―年级―班级―宿舍”四级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预警体系。
第三,建立心理危机应急处置体系:
1、针对大学生心理危机日常关注对象建立早预防、早发现的阻控系统;2、针对心理危机重点干预对象建立由辅导员、学生骨干和家长组成的24小时监护系统;3、针对大学生心理危机高危对象建立由心理专家和精神科医生支持的转诊快速通道;4、针对因心理危机问题而休学的学生建立后期跟踪制,指派专人对其提供康复期的辅助心理咨询服务。
(二)优化课程,发挥课堂的心育功能
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主渠道作用。学校按照教育部要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与管理工作,由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专职)教师或心理咨询师授课,每位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课时;做到每两周一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通过形式多样,效果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训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健全和完善学生人格品质。
(三)活动育人,创设多彩的心育环境
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可以开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活动月”活动。通过举行征文比赛、漫画比赛、心理沙龙等活动,在师生中推广幸福教育,疏导学生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情绪情感上的诸多问题和困惑,不断提升全体师生幸福感和幸福力。创造条件支持校学生心理社团,并配备专业指导教师,加强规范管理。心理委员,心理信息员面向本班学生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学生心理动态,进行朋辈心理辅导。
(四)惠及家庭,营造健康的心育氛围
学生的成长是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三方的有机结合。学校把家长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作为整体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重视家庭,引领家长,利用家长委员会和家长日的有利契机,为家长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围绕如何学会欣赏和信任孩子、如何提高自身修养等方面,同家长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引导家长及时了解科学育人的方法,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达成合力。
三、高职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特色
(一)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爱的能力
师范教育是未来教师培养的基础,教师的心理品质和爱的能力关系着学生一生的成长与幸福。学校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各学科渗透等形式,努力培养学生爱的能力,帮助她们在接受爱的同时,学会给予爱,培育爱,做正能量的传播者。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支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老师参与后续培训和督导,为全校师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心理服务;构建“心理咨询师和职业指导师”双师型辅导员队伍和专任教师队伍,鼓励、支持辅导员参加培训,力争全部拿到心理咨询师证书;积极引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高层次人才。
(三)开设幸福课程,打造幸福校园
在关注心理问题的疏导、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同时,可以更加注重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心理素质的培养、师生幸福感和幸福力的提升。可以把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建设成幸福教育的实践与研究中心,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学生的幸福课程,积极倡导“快乐生活”“快乐工作”“快乐学习”的理念,全面提升师生感受幸福、创造幸福、传播幸福的能力,构建幸福校园。
(四)创新工作思路,发挥引领辐射作用
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学校可以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瞻性,吸收国内外心理学界的前沿研究成果,积极探索幸福教育,在同类学校中发挥了引领、辐射作用,促进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
【参考文献】
[1]王永新.职业学校如何开始心理健康教育[J].学周刊.教育科学,2016,(03)
篇7
论文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
近年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全国各地的发展势头迅猛无比,各级各类学校及广大教师开展心理教育的热情空前高涨。由于我国学校心理教育起步较晚,随着这项工作日渐深入的发展,理论与实践方面出现的失误越来越多,所面临的困难、困惑也越来越突出。作为心理教育工作者,我们有必要追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实状况如何?其实效性又如何?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特性认识不清
随着“刘海洋案件”和“马加爵案件”留给社会和教育工作者以及家庭许多启示,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断加强。但是,由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特性认识不清,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倾向。特别是在一些工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处于可有可无的境地。不少老师、同学偏执的认为,走进心理咨询室就是有心理疾病,忽视大多数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发展性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重诊治、轻预防的倾向。
(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匮乏
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着人手严重不足,专业化程度偏低的现象。笔者了解到广西高校以及区外高校心理咨询中心专职老师一般是2-3名。一项对全国12.6万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其中20.3%的大学生有心理问题,90%以上的大学生希望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而师资队伍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瓶颈。
(三)课程建设滞后,不能充分体现心理健康教育育人上的独特性
笔者参加2011年广西教育厅组织的全区高校心理咨询中心负责人培训班座谈会得知,目前,广西以及陕西高校在大一或大二一般开设一门心理学选修课,也有很多高校开成心理学必修课。必修课是在大一分学期开设,18个学时左右,以大班的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从目前我院课程的开设情况来看,只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开设的一门选修课程,每学期100人左右,存在学时明显不足、普及率低、针对性差、教学效果不理想(班型大)等问题。
总之,有相当一部分高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心理知识教育,教学形式单调,实践性、活动性和互动性弱,课程考核流于形式。往往重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轻心理训练活动的开展。甚至部分高校仅仅把心理健康教育当成一种“点缀”或“额外”的东西,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纳入到高校的课程体系建设中去,在发挥课程载体作用方面存在漏洞。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思路
为了切实解决这些问题,高校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下发的关于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精神,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确立“发展为本,教育为主”的工作理念,建设“专业化、高水平”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构建“及早发现、及时预防、有效干预”的科学性与实效性兼备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
(一)更新观念,立足教育发展模式
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其目的、对象、内容和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教育发展型和医学型,二者之间有本质的区别。而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定位于教育发展型而不应是医学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心理健康教育要首先面向全体学生,重点关注有特殊问题的学生。当前学者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比较明确,将目标定位为发展性、预防性,概括而言即为,以发展咨询为主,障碍咨询为辅,优化学生心理品质、开发个人潜能。从而在服务对象确定上,要面向全体大学生,而不是个别有心理障碍和有心理疾病的人。这就要求学校将全体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针对学生成长、发展的共同课题进行指导,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调整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
2.建立“三位一体双面向”立体工作体系。过去,心理咨询中心一般是咨询或科研、咨询,形式单一,理论深度不够,应解放思想,科学发展,尽快建立集咨询、科研、教学为一体的双面工作体系,即“面向全体学生、全体教职工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三位一体双面向”立体工作体系。
3.发挥以学生自我教育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坚持通过课堂教学、团体心理辅导、心理游戏、心理剧表演、心理素质拓展等活动,充分发挥学校和教师的教育职能,有计划的实施主动性教育;同时,利用学生社团的作用,举办“5.25”教育月系列活动,通过心理知识长廊、心理漫画展、心理专题片展播、现场咨询、心理讲座、沙龙等呵护自己心灵的主题活动,积极发挥以学生自我教育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实现教育目的。
(二)引入团体辅导,打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建设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趋势。只有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才能凝聚队伍,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才能真正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有效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1.突破原有课程设置,引入团体辅导的必要性。心理健康教育课是面向全体学生,并以学生为主体,建立在学生心理体验基础上的发展性生活课程。学者们针对课程教学目标应以发展性、预防性为主达成了共识,但在课程的教学当中如何贯彻、实现这个基本目标,却成为当前很多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困惑的问题。
笔者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借鉴各校的成功案例发现,以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而实践表明,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平台,将团体训练活动引入课堂,引起和保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加大了学生对课堂的投入程度。同时,在参加团体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讲授一些心理学知识,不仅能确确实实地帮助学生,也可以使学生离开团体后能更好地自助。
2.今后课程设置的思考及实践方向。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5号]文件精神,要求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但是,目前由于师资紧缺以及其它原因,相当一部分高校还不能实现。结合高校的现实和特点,考虑如下:
先从辅导员中培养一批师资,储备力量,这时候再顺应教育部的要求,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大一新生的基础必修课,覆盖全体学生,内容约包括10个模块、即“健康新观念、环境适应(自我成长)、自信心提升、人际交往、学习管理、情绪调控、爱情认知、职业心理、人格塑造、坚强意志”训练等,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训练,每个模块可根据课时自主选择2个经典的心理游戏进行训练。教务处根据情况可给30个课时,或与安全教育或就业指导课分配课时,分别在不同的学期开设,即16-18个课时,1-2个学分。以小班的形式,在大一分两个学期授课。若有条件,在其他学期开设相关的公共选修课程,形成系列课程体系。充分利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的科研教学功能,通过丰富多彩的品牌活动和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积极主动,培养学生骨干
为改变只有专业心理咨询师才开展助人活动的状况,让更多的学生成为学院心理咨询的主体,应积极加强学生朋辈心理互助队伍的建设,发挥以学生自我教育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在每个班级设立心理委员,在新生班级设立助理辅导员。坚持对心理委员和助理辅导员进行培训,使其具备初步心理辅导能力,他们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老师指导、跟踪、管理、督导下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活动。朋辈辅导推动了学院心理教育的纵深发展,有利于克服学校专业心理咨询不能满足需要的现状,有效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覆盖范围。
(四)有的放矢,实施针对教育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既有共性又有阶段性以及不同群体的特殊问题,主要由适应不良、经济困难、人际关系紧张、就业压力等一些实际问题引起,需要我们关注大学生的生活。当然,也不能回避敏感的情感问题,性取向问题等,应将解决心理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1.重点抓好每年的新生和毕业生教育。在新生入学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推出涵盖以适应、自我成长、团体凝聚力、学习管理为一体的“我的班级,我的班”团体辅导方案,约6-8单元,有辅导员或预约咨询中心老师同时进行团辅。到第二学期,这时大一学生已基本适应,有一定的归属感,这时候人际困惑、恋爱误区,特别是宿舍矛盾开始凸显,这时推出“人际你我他”团体训练、“爱情认知团体训练”,同时对毕业生进行就业与择业指导以及生涯规划等方面的“职业心理团体训练”等,整个课程安排和以及考核受学生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管理。
总之,应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并结合学校德育工作实际,积极服务于帮助学生适应环境能力的培养、学习心理品质的培养与训练、健全人格的塑造、人际交往的指导、生活与职业指导、青春期性心理健康辅导等。
2.解决特殊群体的特殊心理问题。主要是贫困生和人格偏常的学生。结合“特殊学生群体”的引导转化工作开展心理健康关怀活动—“今天你快乐吗?”,针对各自不快乐的原因,开展团体辅导和心理咨询。如针对贫困生群体,结合“扶贫助学”的励志教育开展自信心提升团体训练等。制定心理危机预警机制,成立了由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和副院长为组长,学院各部门参与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对学生心理危机问题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预防、早处理。
(五)反思得失,重点攻坚
1.建设功能齐全的心理咨询室。目前,很多高校心理咨询室的建设还比较简陋,功能还不是很齐全,这些都给我们的心理教育与咨询工作带来新的困难和新的挑战,应进一步改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工作环境,努力建成一个集个别咨询、团体辅导、心理测试、图书阅览、情绪调节等功能齐全的心理咨询室,为全体大学生提供主动、便捷、及时、有效的心理咨询服务,切实加强和改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确保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这也是各项检查最直观的印象所在。
2.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建设。引入团体辅导,力争打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目前,我院已经研究决定,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下一步我们将认真组织进行研究,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努力根据课程和学生的特点采用体验互动式教学,将心理测验、心理训练活动、心理体验与心理知识的讲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课堂、课外、理论、实践的有机融合,教师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活动相结合;团体辅导与心理咨询相结合;课程实践与心理训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努力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打造成为富有特色、高品质的课程。
篇8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3-0226-02
大学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大学生处在这样一个重要的时期,如何面对困难与挫折、调整自我的情绪、与他人和谐相处等,都是他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因此关注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防止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引发的自杀、出走、暴力、突然死亡等突发性事件的发生,维护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要从思想观念、工作内容和自身素质等方面实际着手,抛弃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忽视关心学生心理特点和规律的弊端,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开展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作用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界定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用能力。”可见,人的健康不仅指生理正常,而且还包括正常的心理和健康的人格。美国心理学家堪布斯认为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至少有四种特质:有积极的自我概念、能恰当地认同别人、能面对和接受现实。随着高校心理问题的层出不穷,心理问题越来越被大家所重视,如何塑造大学生的健康心理,促进其健康成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内容和挑战。
1.心理健康教育为有效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心理基础,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性。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心理上的修养,体力的、道德的、审美的修养就不可想象。”通过心理教育,使大学生形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素质,为其较好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必备的心理条件。一个学生要形成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首先必须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能够成功的与人交往,恰当的表露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在高校中,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抑郁、轻生、自卑等心理状态如何调解、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面对大学生出现的许多心理问题,只有采取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解决了学生思想上、心态上存在的问题,使大学生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才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心理健康教育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思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业,它反映了社会对大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的要求。但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偏重于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诸方面的培养,而对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重视不够。对于高校的大学生,高素质不仅表现在政治、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等方面,也包括心理健康,具备健康的人格。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学会面对挫折、学会认识自己、学会积极适应社会等等,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延升,所以说,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路,使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更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3.心理健康教育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途径。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当做思想问题去处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误区。大学生诸多问题的出现,不仅表现在思想方面,更多是表现在心理方面。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忽略心理问题的存在,忽略大学生的真实感受,采取说服、评价等方法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这些方法往往流于形式,令人感到单调、枯燥,不仅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反而会出现负面效应。高校政治教育要把握人的心理活动,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心理健康的教育方法来发掘大学思心理的潜意识,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促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认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借鉴心理教育的方法,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状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心理教育环节缺失。目前,在高校的教育工作中,许多高校只重视教育学生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去观察、认识和改造世界,而没有全方位的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能力作为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予与重视,从而使学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典型的如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
2.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中,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素质的人员相对薄弱。在高校中,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是由辅导员组成,而大多数辅导员都是大学毕业就踏上了这个岗位,大多缺乏社会阅历、社会经验和社会实践能力,导致思想政治工作不够深入,工作方法和内容单一,不能有效解决学生思想上、心态上的问题。
3.高校心理教育存在表面化、短期化的现象。目前,很多高校大学生都有一定的维护心理健康的意识,有一定的自我情绪的反省能力,但他们往往学到的只是情绪调解的方法,只是用于逃避问题的,这是心理健康教育表面化的一种表现。然而,要真正解决情绪问题,要依赖于解决其认知。而认知问题的解决,其实正是一个辩证思维方法加心理学技巧的问题。
三、从心理健康角度出发,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体系
1.正确把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做人的工作,在内容和形式上互相交叉、重叠,在方法上互相补充。如某些思想问题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解决,某些心理健康问题也可以通过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得以解决。从思想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来看,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政治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建立在健康心理这一基础之上的,只有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问题,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2]。
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些范畴,如形势政策、方针政策教育等,心理健康教育很少涉及。另一方面,诸如社会障碍、考试焦虑、求职、抑郁等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解决不了,而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教育却在这些地方有用武之地,可以弥补思想政治工作的空白。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并非是彼此分离的,而是互相促进的。所以,在教育工作中,要紧紧把握大学生的思想脉搏和心理特点,遵循思想政治教育与政治教育的关系,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密集合起来,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落到实处。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注意区分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和心理问题,善于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与针对性的进行辅导和咨询,对有心理困扰、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及时必要的帮助。
2.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目前,各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工作的开展很不平衡,一些高校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还没有把这项工作提到日程。一些高校对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特点和规律等,还缺乏足够的理解和研究,因此使大学生心理健康得不到维护,一些有轻度心理问题的学生不能得到及时的辅导。为了预防和控制学生障碍的高发率,增强心理调适和社会生活适应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应该加强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宣传活动,如组织各种社团活动、举办心理讲座等等,使学生在集体、社会活动中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3.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机构,将宣讲与咨询紧密结合起来。在定期向学生宣讲心理卫生知识的同时,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专业辅导,以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心理问题,使之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心理健康。心理咨询辅导着重解决一些学生共性的心理问题,并对此进行一些针对性的心理训练。个别咨询辅导则着重学生个人,发展自我,促进其人格发展。
4.增强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的能力,形成和发展优良心理品质。个性是指一个人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在其生活实践中经常表现出来具有一定倾向性、比较稳定的个体心理特点的总和。一个能正确认识自我又能客观评价自我的人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这样的人既不妄自菲薄,也不狂傲自大。他能审时度势,脚踏实地、坦然地面对挑战,对自己的能力、才智、追求充满必胜的信心,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那些心理不健康的人,既不能用恰当方式评价自我,悦纳自我,又不能很好的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只是一味归因于自己的无能。
5.加大培养力度,拓宽师资队伍。心理素质教育能否实施取决于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程度。有计划、有步骤的培训教师、管理人员的心理学知识,让更多的教师及管理人员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使他们有能力参与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来,有能力解答学生的心理困惑;对教职员工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特别要对那些心理亚健康和不健康的教工要进行心理辅导和调整。因为学生一天中有一半以上的时间与老师接触,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学生。教育者除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即具备明确的自我意识、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创造性的思维、流畅的语言、强烈的责任心、真挚的感情和坚强的意志等 [3]。若教师人格不健全、情绪不稳定,也会影响着人格尚未定型的学生。但反过来教师的一句话或一个动作,也许会改变一个学生的消极心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热情。
现代社会处于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有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因此,在新形势下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的实现,将有利于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真正的深入到学生心理层面,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42.
篇9
近几年来,我校领导高度重视学生身心健康,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促进学生就业的同时,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人格。学校先后派出十几位教师参加国家级心理咨询师考试的培训,组织心理健康教师到其他学校参观学习,其他学科教师也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各种各样心理方面的学习培训。这些都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强大的师资队伍。在校领导和教师们的努力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方位、全过程地开展起来。
一、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领导重视 队伍专业
学校组建了心理健康工作小组,由教学校长亲自带领,心理健康教师和部分教师一起开展工作。专门的队伍为学校全方位、全过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保证。学校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室,每天下午都有2位心理咨询教师值班,为广大师生提供帮助。据统计,每学期都有近50名学生和部分教师到咨询室接受咨询,广大师生有了心理困惑能及时有效地得到解决。
2.团体辅导 点面结合
除了个别咨询外,学校还为广大师生提供团体辅导。2009年暑假,首都师范大学的田国秀教授及其团队,在我校二、三年级开展了“健康成长”的团体辅导,同时为我校班主任做了团体辅导。我校绝大多数学生都是住宿生,普遍存在着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惑,针对这一现象,2009年以来,我校心理健康教师每学期都对学生开展人际交往辅导。如果说个别咨询是点,那么团体辅导就是面,团体辅导的开展,扩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面。
3.报纸网络 形式多样
学校搭建多种形式的平台,宣传普及心理健康常识。创办了心理健康报纸《心灵花园》,每月一期,发放到各教研室和各班级。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媒体,在校园网首页中开设“心灵空间”栏目。建立了电子邮箱、QQ群,学生可以以不同方式留言,提出问题,心理健康教师及时给予回复,方便、快捷,不受时间地点限制。
4.组建社团 扩充队伍
组建学生心理健康志愿者团队——心理社团。心理社团下设组织部、宣传部、戏剧部、网络部、调查研究部等五个分部。调动学生力量,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在社长的带领下开展工作。学生的参与,促进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
5.常规课程 系统学习
开展心理健康课。根据德育课教学大纲,心理健康课成为中等职业学校必选课。按照大纲的要求,我校在二年级开设了一个学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其他年级每学期都有4~6节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健康进入课堂,学生系统学习,有效地保证了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学习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
6.课题研究 以研促教
我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研究,参加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学生心理健康评价标准的实验研究”的子课题“新课程下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研究”。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并实践中等职业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构建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模式。
7.联系家长 形成合力
建立学校与家庭沟通机制,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形式,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使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全过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档案 主动预防
一年级新生一入学,我们就运用心理测量系统对新生进行心理测量,在此基础上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筛选问题学生作为关注对象,做好预防工作。今后,每学年我们都要为学生做心理测量,建档案、做追踪。平时我们也会下发心理调查问卷,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地开展工作。
2. 辅导讲座 体验成功
每学期我们都举办团体心理辅导和讲座,培养学生的心理潜质,让他们自己探索、发现、体验(下转第42页)(上接第39页)自我调节心理的方法,建立自我防御机制,开发心理潜能,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3.学科渗透 齐抓共管
每学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其他学科在教学中的渗透,陪伴着学生整个中职生活。班主任和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也时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实训比较多。实习、实训是学生接触社会、体验职业的重要渠道,在实习、实训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局限于校园。实习实训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职业心理调适,克服各种不利于就业的心理倾向,使学生正确对待职业选择和职业的变化发展,培养职业兴趣、爱岗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
4.教师培训 意识提高
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每学期都为教师做心理辅导讲座。针对学校实际情况,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如“化解师生冲突的方法”“拉近师生心理距离,有效调控课堂”等等。学校还聘请校外专家定期为学校广大教师、班主任做心理健康辅导。学校正在筹划聘请专家做常年心理顾问,使广大教师心理健康、快乐工作。
5.校园文化 潜移默化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让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一种“校园文化”,充分利用学校原有的一些设施,让校园内的墙壁、橱窗、黑板成为“不说话的心理辅导教师”,同时不断地开发出新的活动阵地,利用各种媒体、第二课堂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目前,我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效。心理健康教育全方位、全过程地开展起来,广大师生的心理健康意识越来越浓,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偏见越来越少,很多师生大大方方走进心理咨询室,很多学生愿意参加团体心理辅导和各种心理活动。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盲区越来越少,不再简单地把心理健康教育对象局限于少数存在心理或行为问题的学生,不再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学科教学,局限于心理学知识的传授。增强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形成了良好的自发向上氛围,使学校风气形成良性循环。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朝着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这一目标发展。
篇10
【关键词】职业中学;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如今的学校与社会的竞争日益激烈,学生需要有较为全面的能力来应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中学时期是一个人在生理与心理方面发育的关键时期,中学不单单要注重学生的文化与思想道德的教育,还应当更加的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如何提升职业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已经成为了目前教育工作者所要面临的巨大问题。需要明确中学心理教育需要开展哪些环节步骤,应当如何的去教育,明确路线和实时途径才是重中之重。
一、教师在职业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途径
教师需要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能够实时的掌握学生心理的活动,要有针对性的对症下药。
(一)定期的举办健康知识讲座
对中学生进行心理知识的普及十分的有必要,需要让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很多学生由于对心理健康方面缺乏认识,导致容易形成盲从,遇到了心理健康的问题后往往陷入到迷茫,无所适从。教师要通过定期的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来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有关心理学的知识,让学生得到科学的指导,让学生根据心理学的原理与规律去学习,那么他们所遇到的心理健康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会面临着诸多有关心理、生理的青春期问题,教师要耐心的用最专业的知识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够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对待问题的态度与意识。这个阶段的学生往往会面临着厌学心理、自卑心理和青春期情感、行为与个性等诸多方面的问题。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和解决。要通过传授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来有效的解决学生所面临的问题,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友善的处理好人际关系,克服厌学和自卑的心理,防止不必要的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和矛盾,增进与他人之间的友谊。
中学生由于处在情感躁动的青春期,对两性关系上充满了好奇,又容易犯错。教师需要通过认真细心的讲解来化解学生心中的矛盾心理与问题,让学生能够健康积极的面对情感问题,排出烦恼,尽早的走出困境。
(二)创造班级文化,营造向上环境
教师需要充分的认识到班级才是学生所依托的主体,要让班级文化充分的发扬时代的主旋律,通过构建班级文化的形式来宣传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能够养成美学意识。通过对班级文化的建设,让教师能够展示自己的心血成果,让学生发扬自我的智慧结晶,可以让教师与学生实现有效的沟通融合,消除彼此间的隔阂与障碍,从而敞开心扉,共同的面对所出现的问题。班级文化是隐性的教学方式,虽然不是主动的对学生施加教育,但可以潜移默化的让学生慢慢的养成良好的习惯,通过班级文化来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班级文化还会带动学生打消厌学心理,提高学习积极性。而如果忽视了班级文化的建设,就会让班级造成不同程度的混乱,学生失去了精神寄托,会让班级失去团队意识与凝聚力。
(三)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
中学生在这个年龄段需要得到更充足的心理健康发展,教师要通^更为广泛全面的办法途径来提升学生的意志、思想与情感心理因素。除了校园班级中的理论知识学习外,教师还应当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来到社会与外界,多多的参加实践活动,有助于改善身心健康。
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参见各种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通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诸如去社区照看孤寡老人,参加社区的卫生服务,以及去幼儿园、敬老院进行文艺汇演等,通过这些积极向上的活动,来让学生战胜因为内心封闭而带来的自卑感,让学生能够重拾自我,找回自信心。
通过以上的实践活动,学生还可以增强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让学生明白想要在社会立足,就需要和社会各个阶级的人进行交往。学生在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中会提高自身的社交能力,克服自卑、畏惧与紧张等不良健康心理。有助于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品质和意识。
二、结束语
心理健康教育对于还处在成长期的中学生而言十分的重要,需要着重的进行对待。各个职业中学需要普及教育部所统一颁发的相关纲要标准。有的地区经过了一番的努力后虽然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程度还是不够,还有待继续的深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研究的方面与知识还有很多,包括教师的能力培养、教学方面的评估、教育的原则模式等,只有让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和学者专家联合起来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最终的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