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测试范文

时间:2023-03-14 12:02: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健康测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健康测试

篇1

学校:

班级:

姓名

请你仔细阅读下面的问题,把与你行为相符的答案对应分数加上。(A得0分,

B得1分,

C得2分,D得3分,得分相加)

1、每天上学、放学回家能否主动与父母打招呼?

A、能

B、有时打招呼

C、不能

2、你每天进父母的房间敲门吗?A、敲门

B、有时敲门

C、不敲门

3、你有好吃的的东西能主动给父母吃吗?

A、给父母吃

B、有时让父母吃

C、自己吃

4、在家看电视时,

让父母选台,还是以你为主?

A、以父母为主

B、与父母商量

C、以我为主

5、父母生病时,你关心过父母吗?A、很关心

B有时关心

C不关心

6、平时能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吗?A、能

B、偶尔做点

C、不能

7、你经常为学校或班级做好事吗A、经常做

B、有时做

C、没做过

8、课间活动你是否能遵守纪律,不跑跳、不喧哗?A、能做到做不到

B、有时能做到

C

做不到,我喜欢跑跳

9、每天出入校门,能谦让小同学,给他们提供方便A、能谦

B、有时能做到

C、不能谦让

10、你在学校或公共场所随处乱扔垃圾吗?

A、从不乱扔

B有时乱扔

C、经常乱扔

11、你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吗,并在活动中力争为集体争光?

A、愿意参加,并能为集体争光

B、不愿意参加

12、当看到同学有困难能主动帮助吗?

A、能B、有时能

C、不能

13、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你选择的是:

A、服从集体

,牺牲个人利益

B、以我为主,放弃集体利益

14、你在公共汽车上能主动为老、弱、病、残让座吗?A、能

B、有时能

C、不能

15、当你与同学在班级发生矛盾时,你采取的解决办法是:

A、谈话解决

B、找老师解决

C找班级干部解决

D用武力解决

看看测试结果:

(1)

0-7分。哇!心理非常健康,请你放心。

(2)

8-16分。大致还属于健康的范围,但应有所注意,要更开朗些,也可以找老师或同学聊聊。

(3)

17-25分。你在心理方面有了一些障碍,应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调适,或找心理辅导老师帮助你。

篇2

关键词:幼儿 心理健康教育 实施策略

近年来,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人们对心理健康这个概念还是有了更多的重视。然而,很多教育者却更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而忽略了幼儿心理教育。事实上,幼儿阶段是培养健康心理的关键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许多教育家都赞同“三岁决定孩子的一生”,可见,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对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和健康的心理非常重要。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首要位置,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一直以来,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非常重视幼儿的身体健康,而对幼儿的心理健康重视不够。在成人的眼里,幼儿是快乐的、无忧无虑的。但事实并非如此, 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幼儿存在心理障碍,他们的孤僻、嫉妒、胆怯等心理以及由此产生的任性、自私、霸气等行为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幼儿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发展达到相应年龄组幼儿的正常水平,情绪积极,性格开朗,无心理障碍,对环境有较快的适应能力。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我国目前的幼儿教师水平可以说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一些档次较高的幼儿园,任课教师学历高,素质好,许多幼儿教师都是研究生毕业,或者是多年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优秀老师,他们受过专业的高等教育,对教育学、心理学比较精通,在对待幼儿的心理问题上能够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但是,也有许多幼儿园里的教师相对素质较低,她们往往是学历低、经验少,总体素质差,对幼儿教育缺乏科学、系统的认识,对孩子的心理教育缺乏耐心、正确的引导,比如有的教师会经常用“关黑房子”、“不许回家”等语言吓唬孩子,以达到使幼儿“听话”的目的,有的幼儿园教师甚至会对幼儿采取一些比较极端的措施进行管教。还有一些幼儿园由于条件所限,无法找到合格的幼儿教师,或者教师的流动性比较大,而使幼儿教育受到影响。因而,很有必要加强对幼儿园的师资队伍建设,使幼儿教育的总体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具体来说,可以经常给幼儿教师开设一些心理学、教育学的课程,或者聘请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专家,开设一些心理学的讲座,或者选派一些幼儿教师进行心理学方面的学习与提升。还要加强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只有整体师资队伍提高了,我们的教育才能够朝着理想的方向迈进。

2.创造和谐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环境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场所,学习环境如何与幼儿的发展有着重要联系。因此,教师有必要为幼儿创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学习活动环境,使其可以在自由的环境中学习、生活。这样不但能学习到有益的知识、获取到有用的经验,还能有效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同时,还要注重物质环境的创设,所谓的物质环境应体现出舒适、安全、实用、卫生等特点。例如:班级提供的活动材料,应该丰富多彩并能基本满足幼儿的需要。

此外,心理环境的创设也非常重要,即教师应采取尊重、接纳、关爱的态度教育幼儿,积极地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生活环境。心理环境实质就是教师和幼儿之间形成的一种亲密、平等与尊重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心理环境,教师应及时地和幼儿交流、沟通。通过沟通既可以增进幼儿与教师的感情、增加了解,还能让幼儿感受到教师给予的关爱与尊重,从而获得一种充分的被重视感与接纳感,使其觉得自己是很重要的一个角色,从而获得一种愉快、积极、安全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幼儿保持开朗、活泼、乐观的心态,增强对教师的信任与喜爱,以利于接受教导、帮助,减少产生自卑、自闭心理的可能性。除了营造和谐的心理环境外,还要正确开展教育活动。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应能接纳不同幼儿的个性及个体差异,采取集体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幼儿个体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以帮助其树立自信心。

篇3

Abstract: Based on the survey results of the mental health of teachers in Yunnan Land and Resources Vocational College, the paper found that the mental health of teacher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was not optimistic, including, prominent emotion, high psychological pressure, lack of suitable outlet channels and other issues. For these problems, this paper proposed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vocational teachers by using the psych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positive psychological theory.

关键词:教师心理健康;心理环境;积极心理学

Key words: mental health of teachers;psychological environment;positive psychology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3-0235-02

0 引言

近年来人们日益重视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日益深入。高校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的教育理念、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效果。但是对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远不如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广泛且深入。通过对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发现,高职院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

1 调查情况与结果分析

1.1 调查概况 调查使用了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90项症状清单(SCL—90),主要调查该校教师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水平。在学校教师中发放了180份纸质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56份;电脑测试31人。同时还进行访谈,访谈目的一是对测试结果作进一步的确认和分析,二是对不同个体调适心理的方式进行研究。

1.2 调查结果分析

1.2.1 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测试结果分析(表1) ①N量表高分,反映被试可能焦虑,担忧,郁郁不欢,遇到刺激易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甚至出现不理智的行为。低分表明情绪反映缓慢且轻微,很容易恢复平静,通常稳重、性情温和、善于自我控制。②P量表高分,反映被试可能孤独、不关心人,难适应外部环境,不近人情,感觉迟钝,与他人不友好,喜欢寻衅搅扰,喜欢干奇特的事,且不顾危险。低分者能与人相处,能较好的适应环境,态度温和不粗暴,善从人意。③L量表高分,超过一定分数表明测试不可信,不真实。在限度内的高分,表明被测试者遵守规章制度,属于循规蹈矩的人。低分表明测试可信,且被测试者较纯朴。

1.2.2 90项症状清单(SCL—90)测试结果分析(表2、3) ①阴性:心理健康。阳性:心理不健康。②强迫症状:主要指那些明知没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动和行为等,还有一些比较一般的感知障碍,如“脑子变空了”,“记忆力不好”等。③偏执: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这里主要指思维方面,如投射性思维、敌对、猜疑、关系妄想、被动体验、夸大等。③人际关系敏感:主要指个人的不自在感和自卑感,尤其在与他人相比较时更突出。自卑、懊丧,人际关系明显相处不好的人往往该因子得分较高。④躯体化:主要反映主观的躯体不适感,包括身体各部分的酸痛等不适表现。⑤抑郁:感情和心境抑郁苦闷,对生活的兴趣减退,缺乏活动的愿望、丧失活动力,还包括失望、悲观等与抑郁相关的其他感知及躯体方面的问题。

1.2.3 测试结果分析发现的问题

1.2.3.1 情绪化反应突出,没有明显的年龄区分,但男性情绪化反应强于女性 以10岁为一个年龄段进行分析发现,不论哪个年龄段,情绪化比例都比较高,而且男性的情绪化反应明显高于女性。这部分教师表现出的人格特征是容易焦虑、担忧,常常郁郁寡欢,易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甚至出现不理智的行为。同时,在EPQ中表现出明显情绪化的被测试者,其SCL—90量表测试结果中,强迫症状、偏执、人际关系敏感、躯体化四项因子分可能一项呈阳性,甚至四项同时呈阳性。表明这类人格特征已在其心理上产生深刻影响,已使之表现出明显的心理不健康状况。

1.2.3.2 工作压力过大,紧迫感强烈,“忙”已成为“共识” 调查还根据不同的年龄、岗位、职务、性别等选取了部分教师进行访谈。100%的访谈对象认为:工作压力过大,紧迫感强烈,太忙。这种状况已明显影响到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甚至对家庭关系产生一定影响。表现在:一是工作忙,任务重,时间紧,加剧了情绪化反应,遇事容易冲动发火,有时会直接影响同事间关系和工作的协调合作;二是容易烦躁,从而在特定时间里,表现出暂时却很明显的抑郁状态;三是焦虑感强烈,总觉得每天有做不完的事情,自觉“是不是自己不够努力?还是自己能力太差?”而自责、内疚,甚至自我否定;四是对工作的积极性、热情度下降,希望得到领导的肯定、表扬的心情明显,害怕来自领导的批评、否定。甚至在少数问题上已表现出不能理智的对待领导的意见;五是部分访谈对象表示,工作的紧张和压力已影响到与家人的关系。

1.2.3.3 缺乏良好的宣泄渠道,缺乏信任的倾诉对象,心里“不痛快”时难以及时排解 高职院校教师来源多元化,相当一部分老师遇到事情喜欢闷在心里,想说但不知道该向谁说,想发泄但不知道向谁发泄、怎么发泄,造成或加剧了个人不健康的心理状况。较为突出的有以下几种:一是有的老师在访谈中表现出明显与平时印象不一样的人格特征;二是了解一些心理健康的知识,知道“倾诉”和“宣泄”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但基于现实条件的限制,难以“倾诉”更难以“宣泄”。或缺乏专业人士的指导,就是向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倾诉”和“宣泄”了,仍然感到问题没解决;三是有的访谈对象防范心理极强,自我防御机制始终处于工作状态,在访谈中回避实质性的问题。

1.2.3.4 20-29岁年龄段的年轻老师中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相对突出 在每个年龄段中,都存在一定比例的有明显心理问题或人格特征容易带来心理问题的教师,但20-29岁年龄段的教师中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究其原因,他们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成长中少有与各色人等打交道的耐心,自以为是、自我中心是普遍特征。人际交往中要么喜欢居主导地位,较强势;要么因为某方面的“不如人”而自卑,一些人把自卑写在明处,稍有接触就能发现他(她)的自卑;另一些则善于掩饰,往往用张扬的个性、虚张声势的态度来掩饰内心的自卑。他(她)们在生活中很难感受到来自内心深处的愉悦感和宁静。

2 改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对策

2.1 改变教师心理环境,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心理环境是指主体的活动环境中,与主体心理状态有联系的那些事物和人的总和[4]。心理环境对个体的致病和治病作用,很早就成为心理学家研究的内容。罗杰斯在1980年著的《一种存在方式》中指出:只要能创造真诚相处、相互理解、彼此尊重的环境,人们就可以变僵化为灵活,变静态为动态,变依赖为自主,逐步发掘出自己的全部潜能。

心理环境理论认为,人的心理系统是一个与生理、心理和社会等要素紧密相关的复杂整体,生理、心理和社会等要素会以各种信息的方式进入人的大脑,这些信息与人原有的心理结构发生作用,可能出现三种结果:一是信息为原有心理结构接纳,成为心理结构中相容的、和谐的组成部分;二是不被原有心理结构接纳,但个体心理结构能变化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状态,个体的心理结果依然是和谐、健康的;三是信息既不被原有心理结构接纳,又不能达到新的动态平衡,则可能导致个体出现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

根据心理环境论不难看出,改善高职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首先要重视改善其心理环境。其途径包括:

①通过组织丰富多彩、健康文明、喜闻乐见的文体娱乐活动,丰富教师的课余文化生活;②增加教职工数量,教职工结构比例合理化,适当减轻教师工作压力;③充分肯定教职工成绩,增加正激励,减少负激励;倡导教师间的合作、交流和沟通,营造和谐的人际交往氛围;④开设针对教职工的心理讲座、团体辅导和个体咨询等,为教职工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外环境。

同时,教职工自身要善于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理念,学习运用一些基本的、实用的调适方法,逐步改善自己的心理内环境。包括:

①适当宣泄(发泄)。撕几张旧报纸,边撕边在心里骂让你生气或愤怒的人;到KTV唱歌,声嘶力竭的吼唱中,表达的是自己的内心,并不需要别人懂;②学会倾诉。跟朋友、亲人、老同学聚会,不需要防备、不需要自我保护,你可以发牢骚抱怨不停,可以是最真实最自然的自我流露;③转换角度。外出旅游,换个角度看问题就会豁然开朗;换个思维方式“假如我只有最后一天的生命了,我最想做的事是……你会发现,那些你一度以为很重要的事和人、很让你生气的事和人都不重要了;④寻找恰当的“参照物”。痛苦往往来自不必要、不恰当的比较,善于寻找理性的、恰当的、能让自己内心愉悦的“参照物”至关重要。在合适的比较中愉快的成长;⑤学会心理求助。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在成长中遇到麻烦和问题是非常正常的,学会向专业人士求助,是现代社会的大压力、快节奏对每个人提出的新要求。

2.2 倡导积极心理,激发人的积极品质和美德 20世纪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创立了积极心理学思潮。他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积极心理学本质是“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的积极情绪和体验,认为积极情绪拓延了知与行的个人资源,增强了主观幸福感、快乐和爱,有助于消除消极情绪;关注积极的人格特征,认为积极的人格特征中存在正性的利己特征和与他人的积极关系两个独立的维度。前者指接受自我,有生活目标和把握环境的能力,感觉到生活的意义。后者指当自己需要时能得到别人的支持,当别人需要时有能力提供帮助,看重人际关系并对已达到的人际关系表示满意;关注积极社会环境,认为温和、民主、宽容、尊重、支持的环境更利于个体的发展,个体最可能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健康心理;关注积极心理治疗,认为一心理治疗不是修复受损部分,而是培育正向力量;二发挥个体积极的潜能、乐观、智慧、创造力、幸福感等。

高职教师由于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对自身地位和角色的定位缺乏成就感,倡导积极心理,重视激发、挖掘教师的积极品质和美德,使其在工作中不仅有良好的工作状态、和谐的人际关系、更充满了成就感和内心的愉悦感。实现自我肯定的前提是得到领导的肯定、同事的肯定、学生的肯定和社会的肯定。领导在制定相关制度时,多一些积极品质的导向,多一些鼓励和肯定;同事在相处过程中,多一些包容理解,多一些欣赏支持;对学生对老师多一些宽厚,多一些责任,多一些指导,以正向的积极的氛围引导教师的发展方向,高职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必然上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陈国鹏.心理测验与常用量表[M].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5.8:48,67.

[2]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三级)[M].民族出版社,2005.8:191-194.

[3]王东莉,马建青.请关注“特殊人群”—“优秀学生心理综合症”探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1.5.

[4]肖旭,陈正权.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论[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10:53,83-95.

[5]章永生.教育心理学[M].河北出版社,2004.6.

[6]刘凤辉.浅谈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辽宁高职学报第8卷第2期,2006年4月:121-122.

篇4

“自主·导学”背景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要求教师选用有效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育方式,促进学生主体自主地挖掘发展资源,自主地确定发展目标,自主地计划发展行动,自主地激发发展动力,自觉地采取发展行动,自觉地提高自身的心理能量和心理弹性,从而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自我成长的主人。

一、坚持“自主·导学”实施原则

第一,对象的全体性和个别性。

整个教学的设计和过程都应是无偏颇、无成见、无条件地面对全体学生,鼓励全体学生参与,并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别和特殊发展,既不能使个别差异消失在全体之中,也不能只注重个别而放弃全体。它要求教师要有“同感性的理解”“完整地接纳每一个学生”等一般性操作原则,设身处地以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去感受、体会周围的人和事物,真诚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并积极引导他们互相倾听、分享和思考不同的意见。

第二,学生的主体性。

在活动目标的确立、设计及实施中均可由学生参与,教师把学生摆在活动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为立足点,以学生的心理需要为基础,关注学生当前的心理状态,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为主线而设计和组织实施。当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体现时,学生才能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其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满足学生心理需要是内容选择的出发点。在内容上,一定要从学生的问题逻辑和生活逻辑出发,选择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话题,找到他们当下心理上最渴望得到帮助的问题,并且这种问题应该是具有代表性的、共性的问题,能够引起共鸣,引发大家的讨论。

第三,形式的活动性。

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不是纯知识传授课型,而是将知识融于活动中,并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会、去感悟。学生在活动中,能不断接收到新的信息和他人的反馈,要考虑如何作出反应,这就使其思维处于激活状态,伴随积极的思维状态,学生全身心投入活动,在情感上会有愉悦的体验,参与自主意识将提高,使活动变得积极、主动、轻松、愉快。心理健康课堂特别依赖于教师与学生双方面的互动,而不是仅仅由一方向另一方呈现教材,它更重视学生的自我体验,并从中获得新的经验。教师可采取多种形式的活动,诸如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讨论分析、谈话沟通、行为训练等,促进班级成员的互助合作。提供一种“生活态”“生活场”,让学生将学习过程与生活情境、游戏情境等融为一体。每个学生都处在一种“亲临现场”“深深卷入”的主动状态之中,在活动情境中体验情感,在情感体验中获得经验。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心灵的成长。

第四,过程的体验性。

课堂重在学生活动的过程及过程体验,以学生情感的激发、起伏、变化、发展为核心,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情感的共鸣,以及共感技术的运用。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氛围是学生深入交流的心理环境。心理健康教育课堂需要营造开放、欢快、接纳和尊重的气氛;创设包容、合作、生成和鼓励的心理环境;形成平等、民主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从而让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充满文化的魅力和生命的活力。

第五,结果的生成性。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学生与文本间精神的相遇、情感的交融,师生“真心投入,真情流露”,进行“心”的交流、“心”的沟通,师生、生生在多向交流中,体味着双方的思想和感受。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求得新的发现,从而促进学生的知识与情感等全方位地生成与发展,智慧也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中得以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并从平等、开放的对话中获得新的体验、新的感受和新的智慧。

二、创设“自主·导学”课堂氛围

人类有一种天性,就是在压力、危机、指责、焦虑面前产生一系列防卫机制,自动出现诸如否认、抑郁、沮丧、负罪感等不良情绪,其“扳机点”(触发点)就是在权威和权力面前的紧张与焦虑。在团体中则出现“组织防卫”,表现为心口不一、强词夺理、归罪于外、相互指责、转移话题、离心离德等,使团体智慧和团体凝聚力大打折扣,而建立相互信任、安全、自由、积极向上的氛围,开展有效的团体对话,可以大大消除焦虑,从而将班级成员的自我防卫机制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以最大限度地激发班级成员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从整体上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和谐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氛围的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通过讨论形成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规范。

学生的活动一旦失控,就会出现混乱局面,甚至出现各种不恰当的行为。教师不是在看管学生、控制行为和维持秩序,而是在引领学生心灵成长。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之初,可组织每个学习小组开展“头脑风暴”,进行深度的团体内部对话,提出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愿景,分享大家的希望和共同期盼的未来,从乐观和正面的角度讨论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可能涉及到的所有问题,通过这个过程,学生会感受到振奋、鼓舞、惊奇,懂得用心参与、尊重、倾听、主动、分享等意义。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规范,促使课堂组织“活而不乱”是创设和谐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氛围的法宝之一。

其次,优化学生的课堂生存环境。

泰戈尔说:“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教师要积极营造平等对话、民主融洽的课堂氛围,形成师生互动的心智对流,共享生命对话的“师生场”。心理教师自己也要坚持无错原则,对学生的回答、发言不责怪,不呵斥,让每一位发言的学生都毫无遗憾地坐下,对因各种原因而表述不清的学生要给予鼓励。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中有受尊重的感受,也有尊重别人的意识。

最后,提高课堂驾驭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而学生的积极参与又很容易导致课堂气氛的过分活跃,出现学生“情不自禁”地打断别人的话题,表述自己的意见的现象,这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常常遇到并且较难处理的两难问题。教师可运用适当的管理策略来预防或减少课堂活动中的不良行为的干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贯彻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发掘出班级中每个学生身上蕴藏的潜力,以增强学生的信心。在活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忽视手段、巧用提示、重视身教、正确处理消极结果、建立奖励体系、给予社会性强化等策略。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应该通过营造开放、欢快、接纳和尊重的气氛,提供师生、生生坦诚交流、分享的平台,创设安全、包容、合作、生成和鼓励的心理环境,形成平等、民主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从而让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充满文化的魅力和生命的活力。

三、提高“自主·导学”学习共同体的效能

教师可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把班级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以学习共同体的形式进行学习。这样可以增强学习者的“共同体意识”,感受到团体对自己的价值和意义。每组应设立一位小组长,小组长负责组织协调,让小组成员围绕中心问题讨论并推选出小组代表轮流发言。教师将代表的表现计入小组分。每位学生也可对规定以外的话题进行讨论,促进生生互动,并将其表现计入个人分,教师作好标记。教师应关注每一个学生,尤其关注性格比较内向、行为有些退缩的学生,并及时对课堂上学生参与的情况进行记录。鼓励学生表达和展示,激发学生心理的正能量,积极给予学生反馈。

四、优化“自主·导学”结构流程

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需要以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关注热点组织活动内容,以学生学会自助和助人为目的,以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心理体验为核心,以学生智能得以开发和人格得以塑造为宗旨,以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和成长为归宿。基于以上理念,笔者拟定课堂有以下几个环节:“感知—分享—感悟(心理健康教育)—践行”。

1.感知(情境创设)

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及特点,选择合适的内容,运用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通过创设一定的心理情境,来形成个体内心的认知冲突,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一些心理体验,增强其心理感受,以达到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目的。选取的活动一定要根据主题的需要,选择那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既生动有趣,又极富启发意义的活动。如心理游戏、心理短剧、角色扮演、情景模拟、讨论沟通、行为训练、心理测试等。心理健康教育课堂重视学生的精神需要和个人体验,强调每一个主体都参与其中,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心理交流,使学生不仅从教师那里,更重要的是从活动形成的心理场中获得心理支持和经验,增进心理健康。

2.分享(小组交流)

教师创设相互信任、关心、理解、接纳的人际交往氛围,给学生留足思考、体会和表达的空间和时间,并在学生似有所悟、似有所感的时候相机组织交流,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想法、感受大胆地说出来,把自己的体验、情感与老师和同学们进一步分享。这种处理方式一方面有利于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心灵体验,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某种情愫。有助于学生主动地、自觉地调整自己的某些观念和价值取向,进而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教师以朋友的角色参与讨论,帮助发言学生澄清自己要表述的真实意义,引导学生考虑问题解决的可行性思路,不追究发言内容的错误,只注意问题解决的方向,多用鼓励性语词,避免批评与责难。

3.感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应该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整个过程应该让学生多想、多动、多参与、多感悟,教师不作过多的讲述、讲解。即使是在教给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技巧时,也应充分让学生自己思考、总结、想办法,教师只在必要时给以提示,最后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本节课的感受,帮助其归纳、总结、补充和提炼。这种让学生自得自悟的方式显然比教师直接给出答案要有意义得多。领悟是学生克服心理不适应、促进自身发展的关键,它往往伴随着深刻的认识飞跃。即使学生的自我升华还比较幼稚,教师也不可越俎代庖。

4.拓展践行

教师不仅应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导学和探究,而且应鼓励学生在课后巩固和拓展课堂辅导效果,真正实现学生心理成长的发展性目标。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结束环节可设置相应的行为训练,或在结束时布置联系生活实际的作业,如,利用三五分钟时间做一些思考和活动性纸笔练习,鼓励学生将所了解或掌握的一些心理保健的方法和技巧运用到生活中,迁移到不同的生活情境中,以期从理论的高度去指导实践,最终转变为学生的行为和能力。

篇5

关键词:护士;心理健康;应激;综述文献

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是帮助患者维护生命,促进健康的前提和保证。国内外有关护士工作压力的研究表明,护士正体验较高的职业压力,而且护士所承受的压力已经成为一种职业性危险,持续高水平的压力能使机体内用以适应调节压力的能量和精力耗尽,造成机体平衡失调,导致身心疾病。近年来,国内有关护士心理健康水平的报道越来越多,护士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笔者综述相关文献,旨在引起研究者的进一步关注和探讨,以期更好地维护护士身心健康,提高护理质量,共同促进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

1护士心理健康水平测量工具

心理健康研究的主要技术手段研究者多采用临床心理问题诊断技术常用的评定工具,进行定量定性研究,如常用9O项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量表(16PF),抑郁症自评量表(CES·D)、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焦虑状态/特性询问表(STAT)、MARKS恐惧/强迫量表、人体评定量表(GAS)、医院焦虑和抑郁情绪测定表(HAD)、艾森克个性问卷(EPQ),情感平衡量表等,也有采用自制经过严格的信度和效度检验的相关量表和问卷。

2国内护士心理健康水平状况

2.1护士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不高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约有15的人身体健康,而有15呈非健康、70呈亚健康状态。医务人员尤其在护士中,其亚健康发生率远远高于一般人群,护士存在超重和慢性疲劳为主要状态的亚健康比重占75以上。很多研究表明护士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低于一般人群刮,某些心理健康问题在护士中普遍存在,如运用SCL一90量表评定,护士普遍表现异常的因子多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等,有的因子得分甚至显著高于常模。但也有研究证明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高于般人群,这可能与护士接受的教育背景有关,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学知识,如了解心理学、人际沟通学等,有一定的自我调适能力。

2.2不同年龄、工龄护士心理健康水平存在差异不同年龄段护士的健康水平及其表现方式不同,自我肯定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有研究表明,在心理健康方面,工作年限长、职称较高的护士自我肯定程度更低,年龄大的护士有更多的工作压力,年轻的护士心理更健康。工龄在10~20年的护士心理健康水平较其他工龄段的护士差,工龄较长的护士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躯体化、抑郁;工龄较短的护士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恐怖。也有研究显示,年轻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更低,其强迫、抑郁、焦虑、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因子分高于常模,可能与她们初出校门,工作经验少,专业技术操作欠熟练,理论与实践还不能很好的结合,动手能力不强,又担心发生差错事故以及临床护理工作繁忙,护理文件书写要求严格等因素影响以致心理压力较大。而30~39岁年龄段的护士心理健康水平最高,可能与年长护士技术娴熟,精力充沛,受重视及处事较安详机警、独立性强,较自信有关。

2.3地方护士与军队护士心理健康水平存在差异护士心理健康状况与护士个性人格有关,有研究发现,军队护士与地方合同护士人格特征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军队护士由于长期受军事化管理,其纪律性较强,情绪稳定而成熟,独立性、自律性较高,富有事业心,有进取精神,精力充沛。而地方合同护士在其成长过程中,较少受严格的纪律约束,因此其性格轻松活泼、热情,且做事尽职,有恒负责。由于军队护理人员担负着军人和护士的双重职业特点,有双重责任与工作应激,军队特殊的环境和要求、护理人员普遍的压力源等造成了其某些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有研究显示,军队护士的焦虑、抑郁评分高于我国常模,且抑郁状态检出率高于正常人群,军队护士中易出现焦虑、抑郁状态的人群特征是:25~35岁、6~15年护龄、情绪不稳定、A型行为者口。。也有研究表明,军事应激条件下军队医院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一般人群好,其心理健康状况与其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密切相关。

2.4不同科别及医院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状况关于特殊科室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的报道较多,尤其是精神科、急诊科、ICU、院前急诊门诊和小儿急诊科及手术室等特殊部门的护理人员,多数表明精神科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常模及其他综合科护理人员,可能与其特殊职业环境与护理对象的特殊性以及社会的偏见有关。也有报道精神科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其他科室人员,可能与其接受较多的心理知识有关。另外,手术室护士的焦虑、抑郁症状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和普通护理人员,且其抑郁发生率明显高于普外科病房护士;而急诊、院前急诊门诊和小儿急诊科的护士较一般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低,护士更容易表现为人际关系敏感、躯体化、焦虑、强迫、敌对等。ICU护士具有更多的应激源,其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常模,低于普通内科护士,分析原因其相关性较大的不是工作量及时间分配的问题,而是管理及人际关系,护理专业价值体现及工作内容等方面的问题_2。而艾滋病病区护士抑郁和焦虑评分均值也明显高于国内常模,造成艾滋病病区护士抑郁和焦虑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对艾滋病预后不良和传染性的恐惧,担心职业暴露,护理难度大,家庭和社会支持理解不够。不同性质医院间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存在差异。张丽对乌鲁木齐市2所三级甲等医院护士整群抽样的调查显示,综合医院护士较肿瘤医院护士心理问题更为突出,综合医院护士的心理问题表现为强迫、抑郁、焦虑,肿瘤医院护士表现为强迫和恐怖。其原因可能为综合医院较肿瘤医院患者病情复杂,病程变化快、危重患者相对较多、护士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心理压力大;而肿瘤医院患者病情相对单一,家属对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死亡有心理准备,相对缓解了护士的心理压力。

2.5应激状态下护士心理健康水平应激是个体察觉环境刺激对生理、心理及社会系统过重负担时的整体现象,所引起的反应可以是适应或适应不良。现代认知心理应激理论认为,应对方式作为应激与心身健康的中介变量影响着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在严重应激状态下护士心理健康水平发生异常。在突发SARS疫情期间,发热门诊护士SCL一90各因子得分高于普通病房护士及常模,其中躯体化、精神病性、抑郁、恐怖、偏执、人际关系、焦虑、强迫等均有显著差异,可能与SARS疾病的特殊性、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超负荷的工作状态、角色冲突等因素相关。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其维权意识不断增强,使得护患纠纷呈上升趋势。魏丽丽等研究发现护患纠纷事件中,护士SCL一90的9个因子得分及总均分均显著高于常模,其心理健康状况较一般人群低;其中护士SCL一90各因子与消极应对方式均呈显著正相关,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5个因子与积极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除偏执、精神病性外,均与社会支持量表(SSRS)的4个因子呈显著负相关。护士心理健康状况除了与心理应激源的大小有关以外,还受个体应对方式的影响],不成熟型和混合型应对方式会加重应激反应,采用此应对方式的护士心理健康水平较成熟型应对方式者低。

2.6不同人格特质护士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性格是一个人持久的、相对稳定的行为特点和行为倾向,也就是说每个人在应对时依其性格特征以习惯化的方式来面对出现的问题。不同性格类型的人在环境应激中所采取的应对方式不同,护士的人格特征会影响护士对压力的感受,焦虑程度高的护士感受的压力更大,A型人格作为压力作用于人的重要中介变量与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A型人格的医护人员工作满意度低,心理健康水平差。邹志方等研究发现,A型性格护士SCL一90总均分和其余9个因子均分均高于对照组护士和全国常模,阳性心理症状检出率为54.8,主要分布在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强迫、偏执、焦虑;且A型性格护士的不良心理作用超过了专业训练对心理的调适作用,其可能起到紧张“增敏”作用,故对紧张较敏感,在紧张源作用下其心理健康水平较低。而A型人格的人恰好可以成为促进各项事业积极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管理者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需要帮助护士充分了解自己的人格特征,做到扬长避短非常重要。

2.7护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不同性别护士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随着护理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高等护理教育已经成为现代护理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高护生作为未来护理事业的主流力量,其在校期间的心理健康水平势必会影响护士角色适应过程,从而影响护理质量甚至护理事业发展的稳定。有研究显示,高护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体现出一些消极的人格特质,如合群性差,聪慧性低,情绪不稳定,缺乏恒心,世故,保守,紧张激动,好强固执,多疑,忧虑,自持等,在应激事件面前常倾向于采取不成熟防御方式和过多的进行掩饰,导致心理健康水平下降。在1份有关不同学历层次临床护生的调查中显示_l3,大专与本科护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明显差异,本科护生学制5年,毕业时年龄较大,相对于整体工作年龄较小的护士群体来说其自我调节能力及适应环境能力反而较大专生差,明显存在一定程度的专业心理矛盾。此外,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在校男护生和临床男护士的人数也越来越多,有研究表明女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护士,这可能与两性之间的生理差异和社会差异有关。

篇6

(一)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初中学校中,学校和教师将主要的精力都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中,抓文化课、提高升学率是学校需要做的头等大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基本没有。有些学校即使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也会成为其他学科的补课时间。学校管理者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比较落后,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初中阶段学生的重要影响和意义,学校没有合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生的心理问题无处排解,学生不知道方法进行解决,导致很多中学生做出违法乱纪的行为。

(二)心理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

当前,初中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不少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都是由学校团委等部门的教师兼职,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对心理健康教育没有专门的研究,只是为了做好学校布置的的工作,他们没有经过系统化的教育培训,对心理教育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够透彻,心理咨询的经验不足,技能不高,不利于实现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结果。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比较单一

目前,初中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教师将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课堂教学的气氛比较沉闷,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形式化,无法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而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但是在实际的初中心理课堂上,教师只讲一些比较共性的问题,不能对学生的个别心理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教学的效果不明显。

(四)错误的认识导致心理咨询室的利用率不高

社会中的很多人对心理存在问题的人比较歧视,甚至被等同于精神病。这种观念下,即使有初中生意识到自己的心理存在问题,也不敢说出来,不敢求助于心理教师,害怕心理教师将自己的情况说出去,影响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所以很多初中生都选择隐瞒自己的心理问题,心理咨询室中很少看到学生的身影。还有些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只是摆设作用,并不对学生开放,设置心理咨询室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

二、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策略

(一)提高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

为了进一步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学校应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明确心理健康对于初中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将心理健康教育放在日常教育的重要位置上,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小组,明确心理教师的重要职责,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经费,设置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教师,保证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强化心理健康教师的素质能力

要加强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需要有高素质的教师做前提。学校应选择一些心理专业的优秀毕业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定期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教育培训,掌握心理诊断的方法以及各种软件的应用,并要求心理专家进行教育讲座。学校还应组织心理教师对学校内的典型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究,找出合适的解决方案,提高心理教育的效果。同时,学校也应组织心理教师到医院进行临床实践,了解心理问题的表现,从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心理教师还应加强自己的职业道德,和蔼地对待每一位进行心理咨询的学生,并为他们保守秘密,使学生更加信任教师,能够将自己的心理问题讲给心理教师听,从而帮助自己的解决心理问题。

(三)提高心理咨询室的利用率

目前,很多初中学校的心理咨询室比较简陋,硬件设施以及环境不完善,对于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学校应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室,配备完善的基础设施,改善心理咨询室的环境和氛围,使心理咨询室的环境优雅、舒适,学生在心理咨询室能够放松自己的紧张情绪,配备专业化的心理检测仪器和设备,帮助心理教师判断心理问题。同时,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应远离学生聚集的位置,避免学生在进行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受到周围学生的偏见,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保证心理咨询室在日常教学时间随意为学生开放,以便满需足学生心理咨询的需要。

(四)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氛围

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育的重要因素,学校应为初中生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氛围,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学校应强化自己的精神文化建设,树立正确的学风和校风,教师应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服务,为人师表,鼓励学生,学生应勤奋好学、尊重师长,实现良好的精神风貌,不给心理问题滋生的空间和土壤,使每一位初中生都能够积极健康的成长。

(五)强化社会以及家庭的积极作用

篇7

在中职生的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这不仅关系到学生的个人成长,还关系到社会职业人才的培养。因此,必须对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严格把关,而班主任作为班级教师的带头人,有责任、有义务认真对待,并在实际工作中做出表率。本文就对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浅做分析,然后再对班主任在这一方面的工作进行指导,以期能够促进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工作

一、引言

中职生刚从知识教育转入职业教育,心理尚未成熟,还得面临社会就业压力等问题,往往会出现许多心理上的问题,不利于中职生的心理健康。为了应对这一问题,中职院校特意开展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以期能够改善这一现象,要求班主任必须能够在日常工作中很好地实践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但是由于班主任并非是专业的心理教育教师,在某些具体的实践方法上尚不明确,所以,有必要对其具体实施策略进行分析。

二、中职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

第一,自卑。在进行升学入考中,往往会有一部分人由于成绩不好,无缘高中,就被迫选择了进入中职院校。中职院校在社会中的名声一直都不太好,在大多数人眼中中职院校的学生都是失败者,没有能力,其出路也不好,总之,就是一句话,中职院校社会地位低下,中职生备受轻视。外界的看法很容易使得中职生产生自卑心理,尤其是刚刚进入新的环境,对于一切尚不了解,就更容易让他们感到自己的渺小,从而加重自卑心理。[1]第二,厌学。选择中职院校的原因不外乎两个:家庭经济条件困难、学习成绩不好,但是相信在中国经济不断发展的时期,经济困难才选择上中职院校的可能很少,最多的还是由于学习成绩的问题。这就反映了一个情况,学生在学习方面未形成正确的认识,缺乏正确的学习态度,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入中职院校,他们亦是同以往一样,久而久之,就会对学习产生厌恶的情绪。第三,青春期问题。中职院校的学生多数都处于青春期,心理虽然未成熟,但是却十分敏感,尤其是对待男女生情感的问题上。在青春期的少年一般都是比较敏感、矛盾的,对于异性也会表现出好感,适当的引导可以解决男女生情感问题,但是,处理不好,反而会为学生带来心理上的伤害。[2]第四,盲目追求个性化。进入中职院校,学生往往会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想法,就想要追求个性,但是却忘记了自己的身份。中职生为了表现自己独特的个性,往往会标新立异,通过一些发型、服饰、妆容、行为等标新自己的不同,这种心理问题是十分普遍的。

三、心理健康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具体实践策略

经过以上几点分析,可以看出中职生在心理上存在不小的安全隐患,若是及时地施加适当的引导,必定会还学生一个健全的心理。反之,若是处理不及时或是不得当,很可能会对中职生的心理产生不小的危害。因此,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刻不容缓,必须立足于实际,需求可行的实践方案。第一,班主任心理素质的要求。要想成为中职生的班主任,就必须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这不仅是教师应对一切突发事件的要求,更是向学生实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备条件。班主任是班级中的领导者,一言一行都可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不小的影响,因此,班主任必须要有足够强硬的心理素质来影响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来讲,班主任相较于其他的教师而言,更具有学生号召力,也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共处,这就意味着班主任与学生之间有着良好沟通条件。班主任可以借助日常的交流,了解学生的情况,以自己乐观、向上、阳光的心态引导学生开放自我。这样就会使得更多的学生心理问题得到解决。第二,注重学生的人际关系处理。在中职生中,人际关系十分重要,它关系到学生心理素质的能否健全,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帮助学生发展友谊,激发自己的潜能,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具体的实施中,班主任可以多鼓励学生参加集体讨论、集体活动,多多为学生创造一些交往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也要适当的应用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发展自我。当然,此前提是要具备良好的交流环境,班主任应该适当的寻找一些中职生感兴趣的活动或是话题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营造温暖、轻松、和谐的交流环境。第三,扮演倾听者,做学生心灵的导师。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异常敏感。无论是在男女情感问题上,还是在自尊心上,又或是其他的一些方面。他们往往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困惑,但是却有有着过强的自尊心,不愿意将自己的心事透露给同龄人,因为他们觉得那些人只会将此当作笑话,甚至会偷偷地嘲笑自己。所以这对于班主任而言,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扮演一位倾听者,探听学生心中的烦恼,然后在以过来人的身份对学生提出中肯的意见。帮助学生走出青春期的困惑,进而明白学习的重要性,不仅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还能够达到促使学生学习的目的。

四、结束语

在近几年,职业教育飞速发展,这也意味着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刻不容缓,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实践必须加紧步伐。作为中职生班主任必须要有这份自觉: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全力为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保驾护航。

作者:王峰 单位:丹东市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023-02

在高校教师的整体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尤为重要,它是高校教师其他素质得以完善提高的关键。高校教师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力军,他们的心理素质不仅直接影响其教学观念、教学态度和教学行为,而且对学生素质的提高产生很大的影响,是任何其他教育手段所无法替代的。近年来大量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但对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却缺乏关注。在全国教育体制变革的冲击下,高校教师面临着新技术、新知识、新要求的巨大挑战,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来突出,研究其产生原因和应对策略已成为一个必须正视的新课题。

一、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

我国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乐观,高校教师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已逐渐引起了相关研究人士的警觉。哈尔滨理工大学教师心理健康课题组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抽样调查结果表明,33%的教师有心理问题;山东烟台师范学院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54.44%的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邱毅对陕西34所高校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38.62%的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濮宁镇等对19所不同层次的高校教师进行抽样检测结果表明,强迫、焦虑、不安是高校教师群体中最主要的心理障碍,62.5%精神压力大,37.5%对工作效率、个人健康忧虑,36%在角色转换和社交方面不适应。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教师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1)职业倦怠。对教学采取应付方式,把烦恼、怨愤转嫁到学生身上,对学生失去爱心和耐心,对教师职业失去热情,甚至不愿从事教育工作;(2)人际交往障碍。敏感、固执、多凝,缺乏人际交往技能和支持群体;(3)亚健康状态出现。体虚、困乏、失眠,注意力不易集中,适应能力减退,精神状态欠佳,焦虑程度偏高,自我调适能力差。虽然这些数据和研究都具有其具体性、局限性,但是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差,越来越多的教师遭受着心理困扰,并已严重地影响着他们的职业行为和职业体验这一点是毋庸质疑的。

二、高校教师心理问题的成因

1.社会环境带来的心理压力。高校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使高校教师始终处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压力与挑战之中。(1)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知识和信息的普及化程度大大提高,高校教师已不是学生唯一的信息源,这使得高校教师的权威地位日渐衰落,心理负荷日渐加重。(2)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对高校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他们除了完成超量的教学任务外,还要不断适应教材的更新、学科日新月异的发展,承受培训学习、职称外语过级考试、职称计算机过级考试、讲课比赛、课题申报、及各种教学检查与评估带来的压力。(3)高校教师劳动的复杂度、繁重度、紧张度比一般职业劳动者大,但在学生面前往往不易看到自己艰辛工作所创造的成果和价值,难以获得职业成就感,容易因无法实现自我价值这种高层次的需求而产生烦闷、压抑之类的心理问题。(4)传统的尊师重教风气失落,学生、家长与高校教师之间呈现出契约化趋向,不允许教师有半点差错和失误,加重了教师的心理负荷,易引发各种心理矛盾和心理问题。

2.学校环境带来的心理压力。虽然各高校都在向人性化管理方向努力,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的高校管理者作风严重,不关心教师疾苦,忽视教师的合理需求,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在考核评优、职务晋升、职称评定中,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监督机制,“认人为事亲”;在制定的分配方案中,行政人员与教学人员分配差距较大,使许多承担繁重教学与科研任务的一线教师心理失衡,抵触情绪严重,甚至产生仇视心理,严重地影响着教师的心理健康。

篇9

【关键词】

精神科;心理健康;干预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内心世界与客观环境的一种平衡关系,是自我与他人之间的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维持,即不仅能获得确保自我安定感和安心感,还能自我实现,具有为他人的健康贡献、服务的能力。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医院护理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精神科护士长期处于特殊的工作环境中,导致其工作具有极高的危险性。长期持续的应激危险性对她们的心理健康和工作质量都有明显的影响。由于精神障碍患者的病情有时会出现反复发作,因此,在密切观察病情的同时还要承受避免患者突然发作引起攻击的威胁,保证护理工作的正常、持续进行。掌握适当的应对方法,能有效地提高精神科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护理工作质量。

1影响精神科护士心理健康的因素

1.1因精神障碍患者发病症状的特殊性,导致现行的精神病医院管理模式大多以封闭和半封闭为主,使精神障碍患者处于与外界隔离的状态。精神障碍患者多数在发病时有冲动、毁物、伤人、自伤、自杀等情况,尤其是新入院的患者,护士在不同程度上都遭受过患者辱骂和殴打。工作时间具有高度警惕性和责任感,导致她们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上高度紧张,极易导致心理失衡,引发心理健康问题。

1.2工作环境使护士产生心理压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医院的服务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高标准、严要求的管理模式,加之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迫使护士在进行护理操作时,都必须恪尽职守、精心细致,研究表明,工作难度越大,应激强度越高,越易引发心理问题[1]。

1.3社会存在偏见和歧视。因精神科护理工作与综合医院存在一些不同,在完成日常护理工作的同时还要密切观察患者可能出现的心理和情绪变化,及时给予疏导避免意外事件发生,所以更需要得到患者家属和社会的理解与尊重。但受传统文化的限制,社会上对精神障碍患者的歧视影响,使精神科护士在社会上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长此以往会对精神科护理工作产生消极应对情绪,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降低护理工作质量。

1.4长期值夜班导致生活规律的改变,影响身心健康。精神

障碍患者大多以住院治疗为主,护理工作不分昼夜持续进行,导致护士生活规律的改变,引起生理、心理变化。封闭的工作环境不但给护士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也使患者产生厌恶和反感,容易出现冲动伤人、逃跑、自杀等行为,尤其是在晚间易发生意外,使护理工作风险越来越大,增加了护士的心理压力。持续的工作压力引起“严重紧张”,导致职业倦怠[2]。

2对策

2.1精神科护士在工作中要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要将不良情绪带到工作中。善于与患者沟通,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尽可能的减少压力源的侵袭。当出现负面情绪时,改变精神上获得满足的方式,发展业余爱好,做些自己平时最喜欢做得事情,转移注意力,从中找到快乐,缓解负面情绪的影响。

2.2通过各种途径增加社会对精神科护士的理解和支持。利用媒体对精神科护理工作加以宣传,让人们更多地了解和尊重她们。为护士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使她们身心得到放松。对优秀护士要公开表扬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发扬她们的主观能动性,增强护士的主人翁意识。

2.3精神科护士对患者的康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认识精神科护理工作的特殊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精神科专业知识的学习,了解各种精神疾病的基本知识,掌握其特点,在工作中不断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以高质量的服务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

2.4提高心理素质适应时代与社会的发展要求。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是相互联系、互相作用的,心理健康时刻影响着人的生理健康。如果长期处于紧张、抑郁的心理状态,就会使抵抗力降低,疾病就会乘虚而入,因此要学会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学会应对压力的技巧,掌握减压方法,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从容面对压力。如果感到自己心情持续不快时,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以确保心理和生理的全面健康。护士长要运用激励理论,帮助护士相信自我、成就自我,敢于面对现实,使护士劳动价值得到更多认可,激发她们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中专;实习护生;心理健康;对策

G444

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要着力发挥广大医务人员积极性,从提升薪酬待遇、发展空间、执业环境、社会地位等方面入手,关心爱护医务人员身心健康。护士作为医务工作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习护生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护生的身心健康,还直接影响到其实习效果,甚至关系到护理质量,影响护患关系。中专实习护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校、医院和护生自身三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共同提高实习护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学校方面

学校对护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分为在校期和实习期两个阶段。

1.在校期

学校学习生活期间是护生心理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也是实习护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学校要从各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培养她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素养。

(1)构建护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

学校应建立护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从护生入学就开始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护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包括:学习心理教育、健康情感教育、挫折教育、人际沟通技巧、青春心理教育、升学与择业心理教育、健全人格教育等方面。

(2)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

一是教学内容要以教学大纲为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为依据,结合护理专业特点,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二是教学内容要符合中职护生心理、生理特点。要对中职护生面临的主要问题,开展正向的、积极的、健康的引导,通过团体辅导、角色互换等方式改变不良认知。

(3)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采用SCL-90等心理量表对护生进行测评,对测评结果进行归类、整理,建立心理档案。学生健康心理档案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心理健康状况、学习态度、行为习惯、气质类型及特征等。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有利于随时实习护生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尤其是对实习前SCL-90各因子R2分的护生进行特别关注和跟踪调查,给予这部分护生及时干预和更多的关心,预防心理危机的出现。

(4)加强护生实习前的护理技能培训。

对即将进入临床实习的护生假期护理技能的集中培训,对护理二十四项基本技能操作进行复习,一方面可以让护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另一方面也可以适当消除护生实习前的紧张情绪、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信心,让学生尽快适应临床工作,进入角色。

(5)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实习指导老师队伍。

实习指导老师应具备一定的心理知识,能与带教老师、班主任经常联系和沟通,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心理各种问题,关心她们的生活,引导她们调整生活节奏、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帮助她们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帮助她们正确认识、评价自己,愉快接纳自己,提高调控能力,建立健全的人格。

(6)学校合理安排实习单位。

学校可采取自愿报名和学校安排相结合的方式安排实习医院,最后由学校统筹安排,并把实习方案和实习医院提前2个月公布告知学生,若有护生不满意的可进行适当调整,让绝大多数实习护生对所分配的实习医院感到满意,降低由分配不当带来的烦恼和心理压力。

2.实习期

建议学校设立实习护生班主任和心理辅导员(由心理教师担任)。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增强心理适应能力,提高心理素质,更好地适应由学生到实习护生的角色转变。

(1)进行职业道德教育。通过职业道德教育,让实习护生进一步理解护理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树立为护理事业献身的崇高理想。

(2)请优秀校友回校做专题讲座,“传经送宝”,介绍实习中常见的问题、注意事项及应对技巧。事实证明,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3) 建立心理辅导员、实习护生与带教老师的沟通机制,减轻护生心理压力,树立自信心。利用座谈会,案例交流会等建立沟通平台,加强师生交流,营造更加和谐的实习环境。

(4)建立实习护生心理咨询辅导中心,由实习护生心理辅导员对遇到心理问题的实习护生给予及时的辅导和帮助,采用接待来访、电话热线、网络咨询、电子信箱、书信往来等多种形式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

二、实习医院的对策

临床实习是护生培养的关键阶段,医院营造健康教育氛围,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培训和专题讲座,增强护生的心理健康。

(1)做好岗前培训,加强护生实习前的心理准备工作。

实习前,组织实习护生进行岗前培训,培训内容有:介绍医院环境,有关规章制度,整体护理知识,护患语言交流技巧,护理操作注意事项等。让学生进入临床前有一个基本的心理准备,调整护生期望过高的心理,引导其面对现实,学会换位思考,以同情心对待患者,引导其虚心向老师、同学和周围的人学习。以此加深对护理工作内涵的了解,提高实习意识、角色递进和心理适应能力。做好上岗前的初次沟通,为其进入临床实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选拔一支工作热情高,业务能力强的带教老师队伍

优秀的临床Ы汤鲜Γ有利于保证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才。高素质的带教老师应该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高度的工作热情,正确的专业思想,较高的职业意识,良好的带教态度,扎实的教学技能,较强的表达沟通能力,能与护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的老师,才能真正把自己的知识和临床经验传授给学生,指导完成毕业实习。

(3)医院要增强教学意识,融洽实习环境。

医院所有医务工作者都要有教学意识,尽可能地为护生提供各种学习机会和学习条件,创设融洽实习环境。学校与医院共同协商解决好实习护生的住宿问题,做好学生后勤保障工作,使实习护生能够在融洽的环境中实习。

三、护生自身

实习护生离开学校进入实习医院,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护生应该有意识地调整自己,尽快适应新环境,有效地消除心理问题,保持心理健康。

(1)转变思想,更新观念。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护士不再是医生的“跟班”,也不是简单地打针发药,护理工作的范围由单纯地帮助病人解除病痛的需求转化为综合整体护理。护生要转变思想,充分认识到护理职业的社会价值和护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强化专业思想,更新观念,为将来能够成为一名光荣的白衣天使而感到自豪。

(2)正确认识自已,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学习。学会自我疏导、自我调节、宽容他人的心理调节方法,培养开朗、进取的性格和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

(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具体来说就是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医护关系和护护关系,以尊敬、信任、友爱、宽容等积极的态度对待病人、同事,创造和谐的实习氛围。与家人、朋友分享自己的快乐,宣泄清晰,保持心理的平衡和健康。

(4)丰富业余生活,合理安排休闲时间。适当地参加体育锻炼、积极参加文艺活动和第二课堂,培养多种兴趣,寻找合适的减压方法,如运动、唱歌、听音乐、倾诉等,让业余生活过得丰富多彩、轻松愉快,潜移默化地消除心理障碍。

总之,中专实习护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涉及到学校、医院带教老师和护生自身等多个方面,应当引起教育、卫生、护生家庭等社会各界的关注,让我们共同努力,增进中专实习护生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李琼,张侠,林杨诗晴.本科护生实习前压力与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J].北方药学,2014,11(04):153.

[2]董雪峰,丁晓荣.浅谈加强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学生教育[J],2013(2):277-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