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结合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05 17:33: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校结合教育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家校结合教育的重要性

篇1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精髓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把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于学校教育工作,勤思考、摆问题、理思路、求实效,创新学校教育工作思路,积极探索校家结合教育策略,快速高效合力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

1.切实转变学校教育观念,增强服务家庭教育意识

学校应主动增强服务家庭、指导家长的意识。学校领导应明确,学校不仅是学生教育的主体和核心,也有责任帮助家长掌握正确的家庭教育思想和方法,有义务指导、帮助和促进学生父母或监护人学习掌握一定的教育法规和家庭教育知识,为孩子健康和谐发展营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教育义务。

在家长不善于和学校沟通时,学校应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拓展与家庭结合教育工作思路。如家长没有意识到校家结合教育的重要性时,学校应积极开展家长培训,主动从学校走出去,和家长联络、沟通,交流,并建立教师与家长结合的有效工作机制。

2.加大教育法律法规宣传力度,营造校家共同育人氛围

基层学校只有积极主动配合当地党政、文化部门大力开展家庭教育宣传活动,利用各类会议、电视、广播、宣传专栏、宣传单、文艺演出、“手拉手”活动、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多种途径、形式、方法宣传家庭教育法规、家教知识方法,才能有效提高家长的法律认识,提升家长的教育责任意识。因此,学校应想方设法转变家长对家校结合教育工作认识不足、支持不力、教育观念落后的突出问题,营造校家共同育人氛围,增强家庭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提高实效性。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家庭教育滞后的问题,以此培养出合格的家长,做好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续工作。

3.建立校家结合长效机制,增强合作育人效果

第一,建立了“三结合”领导机构,加强校家结合工作领导。我们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和主管部门的领导和支持,由党政牵头成立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关心下一代教育工作领导机构,如,建立多部门领导或志愿者代表组成的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学校建立由分管领导、团队负责人、班主任、家长代表、社区干部、“五老”志愿者代表组成的指导校家合作教育工作小组,从时间、人员、办公条件、经费等给予保障,让其发挥沟通学校与家庭的桥梁、纽带作用,参与学校对学生及其家庭教育的管理、承担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的工作任务。

第二,健全了校家结合制度,促进结合工作有序开展。我校建立健全建立了以家长学校为主体,家长委员会为主线,校家联系活动为载体的校家结合教育管理制度、评价制度。加强校家合作教育工作小组工作管理,采取适当形式对学校教师、家庭家长的教育工作实施激励与奖惩评价,通过改革学校教育管理,指导家庭教育实践、协调社区教育工作,不断完善家校社区结合机制,打破学校教育的封闭性,改变家庭教育的被动性和盲目性。

第三,加强培训研讨,建好教庭教育指导队伍,我校努力通过培训家庭指导教师,把家庭教育理论列入教师职业培训的必修内容,努力提高教师指导家庭教育的能力。积极开展研讨活动,提高教师教育学、心理学、家庭教育学的理论水平,提高教师对学生的种种行为表现作出分析诊断能力和指导家庭教育的能力。学校应大力聘任有关专家、教研员、党政干部、“五老”骨干、家长代表做指导教师。建好校家教育工作宣传队伍、培训队伍、社区志愿者队伍,学生自主管理队伍。并能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合力作用,增强对学生的教育效果。

第四,建好学校“两室”,开展指导工作。我校建好了专门的校访接待室和心理指导室,落实领导或具有指导家庭教育、心理辅导能力的老师负责接待平时来校来访的家长,对少数需要心理咨询、指导的学生或家长进行心理诊断和心理疗法的指导等。

第五,开放校园、课堂,主动接受家长监督。积极推行学校“开放日”、“开放周”、“开放课堂”活动,鼓励和支持家长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参与孩子所在班级的活动或听课,参加学校的家校结合专题会议,学校主动接受家长的咨询、监督,吸纳家长的建议和意见,改进教育工作。家访是学校与家庭沟通的重要渠道,是教师与家长互通学生信息、交流教育方法的有效途径。

篇2

关键词:小学体育 德育教育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当前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努力方向。我国古代著名文学家司马光曾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这句话充分地说明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整个社会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非常大,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在重才智而轻德育,其结果是学生畸形发展,特别是道德品质方面的问题严重,所以对广大青少年的德育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它不仅关系到学生们的未来发展,而且会影响到我们整个民族素质的高低,因此,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抓好德育教育非常重要。

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习惯的关键时期,所以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德育教育在小学阶段就应该予以充分重视。然而很多人都认为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应该是班主任的工作,但实施上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结合本职工作,利用学科教学的特点开展针对性的德育教学工作。小学体育学科作为小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承载着利用学科教学来落实德育教育的重要使命,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一、结合学科特点,明确德育目标

小学体育学科落实德育教育的要求,必须要结合小学体育学科的特点来进行。小学体育学科教学的任务是通过教给学生一些体育运动项目的基本的技能和技巧,使学生学会科学锻炼、合理锻炼,同时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培养和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纪律观念、团队意识等。这里更为关键的是根据新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新时期小学体育教育的核心理念和目标是使学生们树立健康第一的体育锻炼理念,要求学生从小就能够掌握一定的健康卫生方面的相关知识,以及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重视体育锻炼,并且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磨练自己的意志品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要关注学生对体育锻炼认识的提升,而不是仅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就可以了,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成长需求,有利于学生使体育锻炼成为自我成长和发展的需求,从而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认识。

二、注重德育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上的体现

德育教育作为小学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是要把德育教育工作落实到体育课堂教学的每一部分,所以,在体育课上,教师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把德育教育工作渗透进来。在教学内容中,如一些长跑项目的练习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养成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在团队项目中引导学生们意识到集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而在教学形式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安排来落实德育教育,如上课整队要迅速,队列纪律要严格,培养学生遵规守纪的意识;在学生在进行运动项目的练习过程中要注意安全,相互保护,心中有他人;在利用器材进行活动时,要注意对于器材的合理使用,养成爱护集体公物的品质。总之,小学体育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从细节着手,对小学生进行反复、细致的引导,这样非常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无形之中也就能够落实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学目标。

三、针对学生年龄特征,因材施教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强调要以生为本,即教师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行为一定要结合学生们的实际,这样才能够最大化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更好的落实教学目标。小学阶段的教学历时六年,学生的学习时间跨度大,也意味着学生们会有不同的变化,所以,在小学体育课上的德育教育也要客观上尊重这种变化,从学情出发来因材施教。

总体来看,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因为学生们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认识方面还未成形,这时教师要注意循序善诱,耐心的、反复地予以引导,这样他们才可能把一种行为上升到一种好的习惯;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要发挥其喜欢表现自己的优点,教师一方面要对其行为认识予以引导,同时也要利用好“表扬”这一有利武器,对于学生的进步及时的予以肯定,这样既能够鼓励一部分学生,同时也能够树立榜样的作用,起到示范的效果。

四、紧抓课堂常规,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马卡连柯认为:“制度越明确,就越能形成内部的动力定型,这是形成技巧与行为习惯的基础。”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思想表现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严格的要求与措施,并有步骤、有重点地把课堂常规的内容与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守纪律的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学生的行为准绳。如:按指定地点准时集合上课,不得随意缺席或擅自离队;分组做练习时,必须按规定排好队等。这样就使学生明确了行为是非的界限,逐步形成遵守纪律、团结同学、热爱集体等良好思想。

五、利用课的组织和教法措施实施德育渗透

教师在实施课的组织和教法措施时,如果能有意识地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其中,既能提高课的教学质量,又能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如进行课前的动员和课后的总结能提高学生学习目的性的认识,进行队列队形的调动能训练学生一切行动听指挥的组织纪律性,整齐优美的动作陶冶学生美感;在教法上采用游戏或竞赛形式进行,从而培养学生团结友爱、协作进取的精神;在准备、放松活动或练习时要求学生相互保护、帮助,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助精神,也培养了他们的责任心。

总之,新课改下的小学体育教学,要在落实学科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需求,特别要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真正做到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为学生们未来的成长和进步打下坚实的基础,真正使学生最终成人成才。

参考文献:

[1]吴翠玲.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0(1).

[2]赵俊芳.德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奠基工程.思想工作论坛,1998(2).

[3]周林生.关爱每个学生推进整体进步.学习导报,2004(9).

[4]沈鹏.浅谈体育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教研撷华――青海师大附中建校45周年论文集,1999.

[5]杨邵豫.体育教学在学生德育培养中的价值以及渗透途径的研究.西南师范大学,2005.

篇3

关键词:高中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策略

高中地理教学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特点,要想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将地理学科传统课堂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地理学科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设计出灵活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其将所学知识准确、灵活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其巩固所学知识,也能够进一步锻炼和提升学生的观察、创新以及合作探究等方面的能力。

一、优化高中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的策略分析

1.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增强实践意识

加强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主要是因为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对地理活动的设计、开展能够否顺利、高效也进行有着直接影响,为此,教师首先就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其中涉及地理观察、实践调查,以及熟练、准确使用地理教具等多方面的能力。同时,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织者与引导者,要想让学生轻松、快速地掌握所学知识,就必须要准确把握教学模式,突破传统教学思维的束缚,与时俱进,积极设计出新颖、多样化的综合实践活动,并通过实施科学有效的设计策略来不断提升活动质量,从而不断提升高中地理教学水平。

2.结合教材设计实践活动,注重应用巩固

教材是教学及设计实践活动的重要基础,因此,在设计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应重视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围绕教材内容,设计出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如,地理实验、调查、实地考察等,让学生通过参与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把知识理解得更透彻,对相关技能有更灵活的掌握,促进其地理素养的不断提升。比如,在讲解完交通运输布局、地形和气候等方面的知识后,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计“我爱画地图”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手绘来向大家展示自己喜欢的地图,如,世界地形图、中国铁路干线图、气候分布图等。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相关地理知识,也能够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提高其综合学习能力。

3.结合环境问题组织综合实践活动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重要职责,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地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加强思想、德育方面的教育,并将传授知识、德育、智能教育与锻炼进行科学整合,促进三维教学目标的落实。其中环保教育内容对渗透德育教学有着重要作用,而环保意识的培养与提升又与地理学科有着紧密联系,如。“水圈与水循环”知识的讲解,就能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节约、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应重视起环境活动的设计与开展。比如,旅游环境问题。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外出旅游也逐渐成为人们放松身心的首要选择。但是在旅游中,乱刻乱画、随地扔垃圾的一些不文明现象也是层出不穷,给旅游地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对此,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结合本地实际开展关于生态旅游的专题讨论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针对“何为生态旅游”“生态旅游为什么会有益于环保”“若你是旅游者,会选择怎样保护环境”等问题,让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还可以结合其他学科开展更生动、有趣、多样化的实践活动。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与探究能力,也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更丰富的知识。

4.强化活动方案设计,避免形式化

要想高质量、高效率地开展地理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就必须要对活动方案进行精心设计。比如:在开展“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实验课程时,为了让学生对海陆间的温度差异,以及季风形成的原因,教师就可以利用沙子与水的热力性质差异的实验来对相关知识进行模拟,从而让学生对地理知识间的密切联系有进一步的了解,获得举一反三的效果。同时,这个实验活动的开展,往往需要学生逐渐地默契配合,这样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氛围,增强教学效果,也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

二、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中应注意的几点

1.应紧紧围绕课程改革与时展趋势进行

时展需要的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而新课程理念也强调教师要积极探索新颖、科学的教学模式,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使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可以得到更全面的锻炼与提升。而高中地理教学则可以作为良好的切入点,教师应通过整合地理知识,通过采取科学、新颖的设计策略,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具有充分趣味性、实践性、创新性的地理综合教学活动,进而促进学生思维、认知和操作技能的协调发展。

2.应充分考虑乡土地理内容

每个区域都具有自身不同的地理特征,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也必然要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所以,在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应充分结合本区域的地理特征,设计切合乡土实际的综合活动,从而全面锻炼和培养学生严谨务实以及积极探索、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同时,作为学生综合性学习的重要载体,乡土地理也能够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供重要的研究平台。

3.应兼顾学生、学校的具体情况

对于高中地理教学来讲,为了确保相关综合实践活动顺利、高效地开展,在设计活动时,教师应全面了解和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结合其认知特点与规律,设计出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以此来确保学生都能够得到全面锻炼与实践。同时,针对活动的开展还要充分考虑到学校的实际情况,充分整合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

如,学校的各种活动、图书馆、校园网、地理园等,进而为各种综合实践活动的高效开展提供有力保障,也通过不断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来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总之,高中地理教师应认识到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对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培养和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学中,应深入钻研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实际需求,结合乡土实际,设计出新颖、多样化的综合实践活动,从而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能够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实践、创新能力,增强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艳花.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探究[J].学周刊:A,2011(12):62-63.

篇4

关键词:高职;生物技术专业;两位一体教学模式;品德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0-0030-0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进一步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高职教育具有实践性、职业性、开放性的特点,因此,我们认为高职教育应该是品德教育与技能教育的融合,首先应该加强学生品德教育,其次是人生目标教育,再次是专业知识技能教育。我校在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建设实践中,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职业素质形成规律,将品德教育分阶段、分层次纳入专业培养计划,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尝试并构建了“品德培养+技能教育”两位一体互融互渗教学模式,实现了全员育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将品德培养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通过对生物技术类企业发展与人才需求的调研,定位专业就业岗位群,明确就业岗位所需职业技能、职业素质要求与品德规范,确定学生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职业素质形成规律,将品德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44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如图1所示。第一个“4”是指职业技能四层接轨,即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要求接轨、教学内容与典型工作任务接轨、技能培养与岗位需求接轨、素质培养与岗位素质要求接轨;第二个“4”是指品德培养四阶递进,即围绕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分感恩教育、诚信与敬业教育、责任感教育、就业与创业教育四个阶段逐步展开;“2”是指双向互动,即校企互动、师生互动、家校互动。其中,家校互动是学生品德培养的基础,只有加强与社会、家庭的横向联系,与家长的横向交流,才能使学生品德培养持之以恒。

将品德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体系

我们通过就业岗位所需职业技能分析(如图2所示),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品德培养为核心、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了“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能力+品德培养+能力拓展”的教育模块课程体系(如图3所示),突出学生的品德培养。

将品德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

教师能力的提升是品德教育有效渗透的前提和基础 专业课教师要充分了解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了解并熟知学科专业所涉及的历史性、精神性等教育因素;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从事未来职业、专业工作的价值取向及对学生个体品格等方面的要求;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具有不断学习、善于学习的能力与精神。这些是品德教育有效渗透的基础。此外,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在接受教师知识传授、品德培养的同时,也会将教师作为特殊的认识对象。学生感知的不仅仅是教师所具备的知识,还有其行为和品格。所以,教师拥有高尚的师德是品德教育有效渗透的保障。

把握品德教育与专业技能传授的有机结合 任何一门学科所反映的既是人类实践的总结、智慧的结晶以及这一领域前人不断追求不断发展的历史,也凝聚着前人的思想、情感、意志、性格等精神力量。在教学过程中,专业课教师应充分按照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和社会对高职专门人才的特殊要求,遵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特点,对学科和专业中所蕴含的品德教育因素主动地选择、归纳、类比,寻找品德培养与知识传授的有机结合点,将其渗透于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技能传授的同时,也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这种历史和精神的影响,实现对品德培养的潜移默化。

品德教育与工学结合教学环节紧密结合 实验、实训、实习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工学结合已成为高职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切入点。工学结合教学环节不仅仅是学生专业综合技能的强化与顶岗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为人处事、沟通交流能力、职业素质、合作精神、宽容精神、奉献精神等综合素质的检验与再培养。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亲身感受企业文化,体验作为企业人与校园人的区别,体验企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同时,也在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与感悟。因此,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这一环节品德教育的渗透与融入,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因势利导,及时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融入职业道德、职业责任、社会责任、互相尊重、和谐相处、诚实守信等品德教育;使学生通过实习案例和专业技能顶岗实操,亲身体会做人的标准和社会对良好品德的要求,激发学生感悟,从而实现其全面发展的目的。

将品德评价融入专业考核体系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这样的教育目标和特点决定了高职教育专业教学的评价体系既要体现专业技能、人文素质、思想道德,更重要的是要突出职业素质的特性。考核方式要体现高职教育的实践性、职业性与开放性。我校在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构建了“四结合”专业考核模式,即技能评价与品德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

篇5

德国哲学家赫尔巴特曾经说过:“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离开教学,则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这体现了道德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而在现实的中职课堂教学中,不少人认为,德育是思想品德课的内容和班主任的事情,与其他课程教师无关。其他课程教师的任务只是传授给学生知识和技能,解决他们在学科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也就是传统意义上,人们普遍认为教师的角色是“授业、解惑”。而在新的时代,在新的形势下,国家和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任务和角色也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在当今的中职课堂里,教师不仅要传授各种知识、技术和技能,与此同时,还要根据现在中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结合各学科特点和教材内容,适时、有机地渗透德育内容,讲授道德标准,职业规范和做人的道理,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教育性作用。所以,教师在学科教学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已经成为中职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而英语作为中职学校的必修课,也在德育教学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英语教学中,教师在传授基本的语言基础知识和基础的语言技能的同时,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拥有健全的人格,能够明辨是非,能够快速成长为英语精通,专业技术精湛、人格健全、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中等技术人才。

二、中职英语课堂德育的有效途径

(一)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现行的中职英语教材即具有知识性,还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未来的职场生活密切相关,兼具时代感和思想性。教材内容涵盖了日常生活、音乐体育、行为规范、环境保护、职场生活等方面。这些素材都蕴含了丰富的德育内容。这就要求教师要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涵,让学生在掌握英语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感受到这些德育内容的影响,陶冶升华自身的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的内容,学习的情境,生动,自然地进行德育渗透。要联系学生的实际,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让学生愉快地接受德育教育,以此潜移默化地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德。

(二)积极开展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在活动中进行德育渗透

丰富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是中职英语教学的有效补充,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途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形式多样,有观看英语电影、欣赏英语歌曲、英语配音比赛、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戏剧比赛和英语技能大赛等多种形式,这些活动能够创造轻松的氛围,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同时让他们感受到西方文化,拓展学生的视野。除此之外,在这些活动中,学生既锻炼了组织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又提高了自身的英语实践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当今社会,在注重个人的素质和能力的同时,更加强调团队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的重要性。而现在的中职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是小皇帝和小公主,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与人合作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全班每5、6个人划分为一组,在小组中,每个人都分工明确,承担不同的任务,大家要一起团结合作,相互帮助,共同完成任务。学生都明确自己任务和在小组中的价值,要想顺利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每个人都要学会团队合作,这为他们未来顺利走入职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为学生起到表率作用

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有职业素质,还要有人格魅力。教师为人师表,言行有表率作用,言教不如身教,教师的一举一动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中职学生大部分还未成年,自律性差,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形成,而英语又是语言学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去模仿英美人的语音和语调,渐渐地,甚至教师的人格和品格,学生也会无形中去模仿。所以,教师要以自身良好的言行举止去影响所教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自身良好的形象,有人格魅力,有良好的职业素质,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树立教师的角色规范,尊重和关爱学生,真诚并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才能真正令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篇6

关键词:技工院校 法制教育 重要性 举措

技工院校一直以来在国家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时期的技工教育不仅要求学生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法制意识和综合职业能力。但是,目前技工院校的法制教育还停留于传统模式,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学生的要求。因此,技工院校应该改变目前法制教育的模式,认识到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将法制教育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典型案例,触目惊心,引人深思

2015年10月,某技师学院两名女生发生矛盾,另一女生劝架时被抓伤,其男友得知此事后,便与抓伤人的那名女生的男友发生口角,后来进一步发展到打群架,年仅17岁的高嘉(化名)在群殴中付出了生命的代价。2015年3月,某护理学校的学生小荷到医院检查时,发现肠子上有硬伤,在父母的再三询问下,小荷终于说出自己在学校长期被同学欺负、殴打的事。笔者查阅了媒体的相关报道,发现类似的事件层出不穷。这些事件反映出技工院校的学生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阶段,容易沾染一些不文明、不道德的坏习气。同时,也提醒教师要认识到对技工院校的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重要性,要进一步改变传统的法制教育的工作方法,使法制教育工作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二、技工院校法制教育工作的不足

1.把法律素质排除在综合职业能力教育内容之外

目前,部分技工院校仍然过多地强调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教育教学改革工作进展缓慢,特别是未能将学校法制教育工作与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地结合起来,导致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出现短板,进而影响了技工院校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的效果。

2.法制教育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法

大多数技工院校对法制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在资金投入上更显不足,这就使得技工院校法制教育工作的局限性更加突出,教学方法更加单一。

3.任课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目前,技工院校大多数从事法制教育的教师教学能力不足,教学方法简单,甚至欠缺法律意识,在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上不能适应时展对学生法制素养的要求,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一般,进而影响了法制教育工作的效果。

三、创新技工院校法制教育工作的相关举措

1.技工院校应该努力营造法治的氛围

要创新法制教育工作,技工院校首先要创建一种良好的氛围,在学校管理中应注重依法治校、讲求民主、健全规章制度,让全校师生置身其中,日积月累,形成共同学法、共同守纪的习惯,最终实现法律教育工作的目标,使法制教育工作事半功倍。

2.加强家校联合,共同促进教育效果

现在的技工院校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有求必应,哪怕是不合理的要求也要满足。这就造成了孩子自私、任性,心中无他人,更别说孝敬父母了。因此,学校应当建立家校联合教育体系,班主任、任课教师要进一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联系,教给学生生存的本领,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知道回报父母、回报社会,将来为祖国做贡献。

3.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正确引导学生

学生的自觉意识、自我控制力是现代学生自身素质的重要体现。对技工院校的学生来说,经过多年的教育都养成了自身的一种处事方式和习惯。教师要掌握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对技工院校学生的教育更应该侧重于此。班主任、任课教师要抓住新生入学的良好时机,从日常的小事抓起,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

4.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

法制教育不应局限于校内,还要结合网络信息更新快、传播广的特点,打造丰富多彩的法制教育内容。此外,还要呼吁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家长的配合,例如,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讲座,充分利用网络教育平台,邀请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宣讲,组织法律知识演讲、竞赛等活动,通过各种活动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中,并将其内化为学生的法制意识,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更好地预防违法犯罪行为。

篇7

关键词:数学;渗透;德育;案例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标指导我们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些要求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我们教育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除了传授数学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以外,同时也要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

但是,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与思品课的教育大不相同,不能简单采用正面说理的形式,要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讲究教育方法,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但问题的关键是教学实践中如何去实施。教师们感到,文科教学本身就有“文道结合”的教学要求,理科学习的内容似乎很难与思想品德教育结合起来,大家可以看看以下的案例:

案例一:

[分西瓜]:一位教师在教授三年级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有一个大西瓜,在母亲节的时候,你准备怎样分这个西瓜呢?”

生1:“母亲节到了,我准备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两份,给妈妈留一半,我留一半。”

“你为什么这样分呢?”教师问。

生1:“我一半,妈妈一半,一样多,这样谁也不吃亏。”

教师未作任何评价。

生2:“母亲节到了,我把西瓜平均分成8份,我给妈妈5份,我留3份。”

“你为什么这样分呢?”教师微笑地问。

生2:“妈妈很辛苦,在母亲节里应该多给她一些。”

“你真是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教师热情地表扬了她。

其他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要把西瓜平均分成6份、9份、12份等,都说在母亲节应该多给妈妈一些,教师都一一赞扬了他们。

这时,生3举手回答:“我把这个西瓜全都给妈妈吃。”

这位教师一愣,连忙微笑地问:“你为什么这样作呢?”

“我一点儿都不喜欢吃西瓜,所以我都给妈妈吃。”

此时,这位教师脸上的微笑霎时凝固起来,吃惊地说:“你怎么把不喜欢吃的东西送给妈妈,你的思想有问题呀!”

案例一分析:学生把自己不喜欢吃的西瓜给妈妈,难道思想就有问题了吗?如果换一个角度来说,我们更应该看到这个孩子身上有着诚实的品质。孩子是敢于说真话的,而我们成人往往缺乏这种勇气。相反,成人可能会用虚伪、虚情假意来掩饰自己。不仅如此,有时为了“思想教育”的需要,我们还在教育着我们的孩子学会说假话,鼓励他们说假话。他们慢慢知道了:说真话有时不和时宜,会受到训斥,而随声附和老师的意思还会受到老师的表扬。多么可怕的教育!没有真诚的教育怎能培养出健康人的品格。

案例二:

[最后一题错了]:记得一次去听一位小学数学老师的公开课,他在黑板上写了五道题让一名学生板演。

3×8=244×8=325×8=406×8=487×8=65

当学生写完65时,台下多数同学都大声叫喊起来:“老师,她错了,最后一题错了……”

我当时的第一反应也是认为她的最后一题算错了。

满以为那位老师会马上帮助纠正这名学生的错误,没想到他却说了一段让我至今记忆犹新的话。他说:“最后一题是错了,可大家为什么只说她错的这道题,而不说她前面四道都做对了呢?看来,我们是多么容易发现别人的短处而忽略了别人的长处,当我们面对一个人时,首先要看其优点,要宽容地对待别人……”

案例二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这位教师做的恰到好处,使得思想教育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没有把品德教育强塞给学生,适时适度,顺其自然,不做作,达到了即教书又育人的良好效果!

案例三: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统计》一课时,学生已掌握了初步的统计知识,一位教师安排了一个实践活动把统计知识和本校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师:我们的学校是花园式的学校,你们在校园里都见过那些树?

生:柳树、杨树、银杏树。

师:你们知道这些树各有多少棵吗?

生:不知道。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块去统计校园里的树。

经过实践活动,师生共同收集、整理出了数据,银杏树15棵,

柳树9棵,杨树10棵。

师:根据收集到的信息,你能想到什么?

生1:银杏树比柳树多6棵。

生2:杨树比银杏树少5棵。

生3:柳树和杨树共19棵。

学生提出并解决了很多数学问题,教师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并没有忘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追问了一句:“在统计校园的树时你们还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们的学校很美,我很喜欢这个学校。

生2:我们的学校是花园式学校,我们要爱护校园里的花草树木。

师:我们的学校很美,我们要爱它。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从小就要学好它。

案例三分析:学生通过对校园里树木的统计,不仅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还受到了思想的熏陶,产生了爱校、爱护花草树木的情感。学习了统计后,还可以让学生统计塑料袋个数的活动,加深对不同统计量意义的理解,并且在活动中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感受到丢弃塑料袋的行为会对大自然造成污染,唤起他们的环保意思。

篇8

关键词:中职学校;音乐;效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008-01

中职学校音乐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教育面向是一群学习压力较轻的学生,所以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审美价值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分析了现阶段中职学校音乐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并给出了几点教学见解,望能促进中职学校音乐教学效率不断提高,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一、当前中职学校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和逐步深入,我国教育教学事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中职学校的音乐教学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碍于教学理念等各方面原因的影响,教学效率依然低下,教学依然问题重重,有待我们教师进一步的解决和提高。其主要问题体现在以几个方面:首先,教学观念落后。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职业学校认为职教是技能教育、次等教育,缺乏对音乐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以及高度的重视,缺失对学生精神素养以及艺术潜质的培养力度,音乐课程在中职学校中不被重视,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开设音乐课程,音乐教育形同虚设。其次,教学方法呆板、单一。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一些中职学校虽然认识到了音乐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呆板、单一化现象依然严重。很多的教师往往将音乐教育简化为一种乐器教学和唱歌训练,在教学方法上还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单科的技能训练,忽略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间的融会贯通,忽视了音乐教学活动方面素质能力、艺术素养的培养。最后,课程设置不合理。在现阶段的中职学校音乐教学过程中,课程的设置完全没有根据音乐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理论课程设置较多,而实践课程设置较少,学生实践的时间较短,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缺乏良好的对接。各方面原因的综合制约,严重的限制了学生的各方面共同发展,阻碍了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提高中职学校音乐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分析

1、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效率

理念是指引、是准则,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教学理念的转变,中职学校音乐教学效率的提高更是如此。教学理念是对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因此,在中职学校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积极的学习课程改革指导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对音乐教学的重视。为此,教学中,首先,我们教师人充分认识中职学校音乐教学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对培养学生性格品质、艺术素养的重要性,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加强音乐课程的开设力度。其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教学角色,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制”走向“民主”,积极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学效率。

2、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提高教学效率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因此,在中职学校音乐教学过程中,要想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我们教师在积极转变教学观念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实现乐学,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对于学生音乐兴趣的激发,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鲜明时代感和民族性、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的音乐参与教学,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这样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我们教师还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对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喜爱音乐、享受音乐、终身学习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这样,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引导,在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认知,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3、引导学生生活实践,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我国知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近提出过“生活即教育”,他认为生活是教育的重心,教育不能脱离了生活而存在。事实也是如此,音乐和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音乐跟小说是一样的,不仅来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人们在伤心的时候喜欢听音乐来放松自己的心情,在开心的时候也喜欢高歌一曲,所以说音乐还是生活的表现形式之一。课堂的教学是基础,课外的实践是补充、是提高。在中职学校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我们还应积极的引导学生生活实践,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感受音乐,进而创造音乐,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明确音乐与生活的联系,从而使学生更加喜爱音乐、热爱生活。这样,在有效的扩宽了学生学习空间的同时,也利于课程设置的完善,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效率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总结: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标,是我们每位音乐教师努力的总体方向。传统的音乐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中职院校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教学中,我们教师应积极的研究总结,积极的探究创新,寻找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效率,促使学生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混合教学模式;课程思政;立体化教学资源;“互联网+”课堂“

网络渗透与防御”是网络空间安全的核心内容之一。该课程覆盖信息安全理论、软件安全开发、网络应用等多专业方向,渗透测试必须遵循相关的测试策略保证测试的合理性,故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德才兼修的行业素质。因此,积极探索并实施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教学模式显得至关重要[1-3]。

1“网络渗透与防御”课程的课堂教学主要问题

“网络空间安全”是为了实施国家安全战略,加快网络空间安全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一个新专业,该专业开设的“网络渗透与防御”课程其目标是培养综合技能。1.1“网络渗透与防御”教材。因尚缺乏合适的本科教材,故需要在教学中突破传统的教学手段,合理地整合现有教学资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探究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1.2传统课堂教学难以满足学生的差异化需求。本课程综合了学生各方面的专业能力,由于学生能力差异化较大,故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不利于学生的差异化学习需求,难以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1.3课程思政教学。作为网络空间安全专业的核心专业课,渗透测试应用直接用于网络空间安全的攻防对抗,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较突出。网络空间安全领域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思政教育是人才培育的根本,体现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在逻辑必然性[4]。1.4网络平台资源构建和利用。“网络渗透与防御”课程的网络资源要求有其特殊性。它不仅需要普通课程的在线教学平台,还需要模拟网络安全漏洞环境的在线测试靶机资源。它们是呈现安全漏洞的在线测试平台资源,不适合以普通Web资源的部署模式(测试平台安全漏洞将导致整个Web服务器的安全威胁)。为此,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在本课程中的体现更为必要。1.5课程学习评价。通过上述多方面的问题分析,考虑每个学生不同的专业能力和发展方向,结合线上、线下资源,采用过程化考核管理,以案例设计大作业等开放式的期末考核方式,更有利于学生的综合评价。

2混合教学方案

围绕混合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及基本思路,根据本专业学生的特点,结合渗透测试领域的技术发展,具体实践方案如下。2.1合理设计课堂教学案例、有机结合课程思政教学。典型的教学案例设计,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有机融入课程思政教学,让学生不反感、有触动、有觉悟。2.2完善各类教学资源,构建立体化资源本课程综合了软件开发、实践应用等众多网络空间领域,通过现有平台,不断建设和完善教学视频等各类资源,实现立体化学习环境。2.3指导学生写好WriteUp,提升自主学习能力。WriteUp(网络安全的解题分析),是网络安全实践应用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不仅描述了案例的解决过程,而且分析了解决过程的思路、原理,以及现场的临时解决方案等。其开放性特点有利于发扬学生的专业个性,根据自身特点提高自主学习能力。2.4鼓励学生课堂讨论等多种交流形式,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能力。通过集体环境的讨论,提升了综合能力,也有利于课程思政教育的落实和深入。2.5采用课程过程化考核管理,开放式的渗透测试案例大作业为考试形式通过平时学习的过程化管理,汇集了学生的学习时间投入、作业和实验的完成度,以及相关能力等学习数据,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提供了机会。

3混合教学实践

混合式教学的课程内容注重学生专业的发展,依托在线平台,体验了不同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教学效果[5]。本项目的混合教学模式实施过程如图1所示。3.1教学组织。本课程以超星平台的SPOC课程为基本环境,实现课堂考勤、课程直播、视频录播、教学活动、作业等教学环节的规划。授课教师组建了课程教学组,互相协作,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教学优势。3.2教学资源。课程的教学资源是立体化的,线上资源以超星SPOC为基本平台,配合了安恒攻防实验室的在线学习环境,并且提供了自建的渗透测试学习测评环境。线下资源,也不单是教师的课程教学,并且包括基于Docker和Vmware虚拟机环境的学生个人端资源。课程的立体化资源建设如图2所示。3.3翻转课堂。翻转课堂(包括在线教学),主要由组长讲解、组员补充;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通过学习和讨论过程,指出改进方案,再修改报告提交老师。分组合作形式的翻转课堂,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3.4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在整个混合教学实践过程中,课程思政始终贯穿其中。通过正反不同角度讨论网络安全与国家、社会、个人安全的关联,由学生自主辨析自身的安全角色,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价值观,形成良好的职业操守。3.5课程评价。本课程采用过程化管理考核方案,体现对整个课程的综合应用。

4混合教学效果

本轮实施,总体的教学效果良好,以其中某教学班(34人)的统计数据进行说明如下。4.1学生的学习过程良好。经统计,每次授课当日的访问次数平均在3~4次,如图3所示;学习进度总体比较均衡,如图4所示,平均进度与最快进度相差较小(约1/20);对教学视频的观看时间如图5所示,平均超过了500分钟,最长观看时间达到1250分钟,比普通的在线课程观看时间更长。4.2学生大作业评价。开放式的大作业较好地体现了学生个体的专业基础和在本课程中的学习获得,且与平时教学过程中的正向关联基本一致。可见,混合教学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效果。4.3学生综合成绩分析分布合理实施混合教学,通过课程过程化管理考核(平时成绩和期末大作业各占50%),综合成绩的分布较为合理,如图6所示。

5结束语

随着“数字高校”建设的推进,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不断地循环改进与提升,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构建“一流课堂”,由浅到深把学习者引入深度学习[6]。教学实践增进了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和翻转课堂的引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与个性化学习。对课程思政的探索有利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技能突出,业务精通,政治过硬,作风优良”的网信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Z].教高[2018]2号.

[2]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加快推进普通高校“互联网+教学”的指导意见[Z].浙教教高[2018]102号.

[3]裴兰珍,罗赟骞,景劼,李晓晴等.网络安全漏洞渗透测试框架综述[J].电子信息对抗技术,2016.3:10-13

[4]何红娟.“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建构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10:60-64

[5]王利娥,刘红翼,吴璟莉,张灿龙,朱新华,邓福欣,张兰芳等.慕课背景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混合教学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9.8:51-54

篇10

与家长联系的方式有很多,如打电话、发短信、家访、家长会、座谈会等。在这些方式中,家校联系卡就是一种既省时又省力的联系方式。

一、精心设计家校联系卡的形式

要充分发挥家校联系卡的作用,就要合理设计好联系卡的内容,让家长收到此卡后能从卡上了解到学生最近的表现,同时教师还可借此了解家长和学生的态度。据此,我的家校联系卡设计如下:

需要说明的是:表中的“联系卡类型”分为两类:A.表扬类;B.批评类。为了不使学生收到批评类的联系卡时感到难堪,事先须向学生说明“A、B”的含义,在发放表格时只需填写“A”或者“B”,避免出现“表扬”或“批评”这样褒贬分明的字眼。

二、明确使用家校联系卡的程序

在日常的学习中,如果出现了需要和家长联系的情况,那么就可以使用此卡。其中的“学生姓名、联系老师、联系时间、联系卡类型”以及“联系内容”等项目均由教师填写,并在填写后交给学生,让其带回家中交给家长;家长看后认真填写“家长反馈”栏目并签名后由学生带回学校;学生则结合教师和家长填写的内容填写好“学生反思”栏目,然后交给教师。至此,一份完整的家校联系卡使用流程才宣告结束。

表扬类的联系卡在使用上大都得心应手——学生得到老师的表扬,谁不急于让父母知道呢?问题是批评类的联系卡在使用初期容易出现问题——谁愿意让父母知道自己受到老师批评了?因此,有的学生便谎称联系卡丢了,找不到了;有的学生说落在学校忘拿回家了;更有甚者,有的学生竟然模仿家长的笔迹,自己给自己当起了家长,擅自代劳,替家长填写“家长反馈”意见。遇到这种情况,班主任要“对症下药”:联系卡丢了的,再给其补一张,并严格要求,妥善保管,不得再丢;把联系卡忘在学校的,第二天放学前单独留心该生,直至亲眼看到学生把联系卡放进书包为止;模仿家长签字的,下次再发联系卡的时候不妨先跟家长联系好,告诉家长晚上别忘了问学生索要联系卡。长此以往,存在的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三、正确发挥家校联系卡的作用

首先是表扬卡。对于学生的点滴进步,教师发现后就要及时写进联系卡,让家长看了舒心,孩子看了有信心。如我所教的班上的一名学生,自律性较差,上课经常说话,影响别人的学习,自己的成绩也很不理想。尽管我三番五次地找他谈话,却仍收效甚微。一次课间我去教室,发现有一个凳子倒在地上却无人理睬,他却在经过时小心地把凳子扶了起来。当天我便给他的家长发了一张联系卡。在“联系内容”一栏里,我写道:“今天课间,那么多人都不理睬那个倒在地上的凳子,而你却自觉主动地把它扶起来了。由此,教师看到了你爱护公物的美好心灵。如果在学习时你也能有这种自觉性,就一定会提高学习成绩,成为一个人人欢迎的好学生。”第二天的“家长反馈”栏,家长是这样写的:“非常感谢老师对他的肯定。他今晚再没像以前那样光看电视,而是吃完饭就进屋写作业了。我们也期待着他的学习能不断进步!”“学生反思”栏里,他工工整整地写着:“感谢老师对我的帮助,我也会铭记家长的期望,上课时自觉改掉乱说话的毛病,尽最大努力提高学习成绩,绝不辜负老师和家长的期望。”果然,在以后的学习中,他的自律性越来越强,成绩也逐步提高。一张小小的家校联系卡既增进了与家长的沟通,也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在家长、学生和教师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其次是批评卡。在应用批评教育手段时,教师应讲究艺术性,尤其在填写家校联系卡时,针对学生的问题,批评时不要讽刺挖苦,也不要呵斥责备,而应让其在委婉中感受到老师无私的关爱。如对于那些因考试成绩好而骄傲的学生,我便会在其联系卡上写道:“古往今来,因骄傲而走向失败的例子你都知道哪些呢?有时间可不可以讲几个给我听听?”

总之,对于为班主任来说,我觉得家校联系卡在班级管理、教育学生方面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手段。一份设计科学合理的家校联系卡,可以为家长和教师提供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成为家校联系沟通的桥梁,让家校联系成为一种习惯:家长和教师都能够及时全方位了解孩子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共同督促帮助孩子进步成长。对于学生来说,家校联系卡又是一种监督和促进,教师和家长给出肯定和鼓励的评语是他们上进的动力,指出的努力方向又是奋斗的目标。只要能把家校联系卡充分有效利用起来,定能让我们的班主任工作得心应手如,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