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引导内容范文
时间:2023-12-05 17:33: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设计引导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我国现行的规划编制体系中,法规层面的城市规划更注重对城市的理性分析和量化控制管理,缺少在三维空间形态方面从宏观到微观逐层次系统化的控制和引导手段。而总体城市设计对于城市空间环境建设的控制与引导的目标使其成为一种必要的方法和手段。
而作为城市设计研究和实践领域的一部分,当前总体城市设计进入到了指定具有指导作用的技术性文件和具体编制实践的阶段。在实施应用中,对总体城市设计导则编制的合理程度和实践指导的有效性成为总体城市设计工作研究的重要内容。笔者从总体城市设计导则的控制对象、总体城市设计导则的应用分类、总体城市设计导则的使用方式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讨论总体城市设计导则形成与具体应用。
2、总体城市设计导则的控制对象
2.1明确总体城市设计目标、确定研究方向
总体城市设计的核心目标是凸显城市空间特色。总体城市设计的工作意图强调建立地区内的空间结构框架与设计引导。通过对城市自然山水特征和历史文化特色的把握,明确未来城市空间形态的总体框架与发展思路1。
总成城市设计对城市特色的塑造贯穿于规划、建设和管理的众多环节之中。总体城市设计层面的任务,一方面是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与之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为城市宏观空间布局提供城市设计角度的思考。另一方面则是为具体城市设计、详细规划以及规划管理层面提供宏观的控制和引导原则。这种逐层分级控制引导的序列使得城市的特色,从宏观到微观,从规划到建设,得以维系、延续与强化。而总体城市设计导则作为总体城市设计研究和实践应用的重要工具,在确立哪些城市设计要素能够建立起城市空间形态的总体框架,如何控制这些城市设计要素的问题是总体城市设计导则编制工作的核心议题。
2.2建立总体城市设计框架、明确控制对象
⑴公共空间资源的管控。在总体城市设计的编制中,应首先注重对城市公共空间资源的管控和统筹布局。研究得出的框架结构在总体城市规划中,通过用地规划布局、设施建设、开发容量等技术指标规定,实现总体城市设计结构在具体空间范围的存在和大致的空间范畴和几何形态。其中,城市公共空间资源可以涵盖城市道路、自然环境、广场公园等各种形式的物理空间资源,同时也应该将城市形象、建筑风貌、等视觉资源以及社会文化、人文特色的城市要素纳入其中。
⑵控制标准的建立,明确对公共空间资源的开发、保护、特色建设的各项要求、以及城市各种资源与公共空间控制点之间质、量的关系。采用指标体系、管理措施以及设计指引等以量化和法规化的技术手段来构成建设控制标准,融入到城市的日常建设当中。在此,我们可以理解为形成对公共空间资源的具体内容的技术规定。
⑶结合城市形象的塑造,协调城市特色空间整体发展框架的合理建构。城市形象是指城市给予公众共同的稳定的综合印象和观感。总体形象定位是城市性质、功能和文明程度的外在表现。结合城市意象理论、社会人文理论对城市空间环境的分析,提取城市中的重要特色空间,使其成为城市建设实施中需要重点把控的对象。
⑷建立总体城市设计框架,并将所有的设计策略转化为管控措施(法规+导则),积极的纳入到城市规划管理体系,或自成体系,以规划管理的语言和工具来实现和操作框架的控制引导作用。因此应将管控的内容、要点、方法等各种元素统一整合,通过总体城市设计导则这种工具,来形成总体城市设计框架对城市建设管理工作的具体行动指导。
3、总体城市设计导则的应用分类
3.1总体城市设计导则的控制等级
从城市整体性和系统性特征来看,框架是由整个地区环境内重要的城市设计要素组成的。内容多种多样,规模巨大,系统繁复。城市建设实践需从这些设计要素的重要程度、意象作用以及建设安排进行序列组织,具体行动。
从控制概念的构成来看,控制行为由控制主体、被控制对象、控制因子三部分组成。对城市这个巨系统内的空间物质要素的控制,除了控制主体、被控制对象、控制因子(多个控制因子,或是平行的各种系统要素)这三部分外,还应该突出对控制因子具体的控制机制的考虑,包含控制集合点,控制因子排列两个组成。
①控制集合点——城市整体的广袤性要求了城市中被控制空间实体的有限数量和主次之分,超过了这个标准,会导致面广体大,控制力度的减弱。
②控制因子排列——而控制因素的多样性要求了不同物质要素各自的有限数量和权重,模糊了这个标准,其间产生的各种作用力必然会发生偏移甚至抵消,导致对于一个具体空间点的控制目标混沌,同样使控制力度减弱(一身兼数职的尴尬)。控制机制的关键点在于理解城市空间是这些控制因子的有机综合,而不是各种因子的机械叠加。
3.2总体城市设计导则的分类
由前面论述可知,城市总体设计确立的城市特色空间框架是一个层级式物质构成体系,需要建立逐层分级控制引导的序列,才能保证其从宏观到微观,从规划到建设的控制指引。因此,总体城市设计导则需要针对不同层级的控制对象,形成不同控制力和限定作用的导则分类。结合城市空间层次的划分以及控制程度的深浅,设计导则被分为四类
⑴强制性导则:这些内容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被贯彻的,如果希望得到豁免,必须向政府提交申请和可行性报告,强制性导则针对的具体城市物质对象,需要结合城市的空间发展框架进行对应,主要依据以下一些要素:历史文化与自然资源保护、城市空间与景观、城市形体的量化控制(建筑高度、密度)、重要公共空间等。
⑵说明性导则:这些内容是在大部分情况下都应该被贯彻的,如果希望得到豁免,必须向规划主管部分提交申请和可行性报告。
⑶建议性导则:这些内容应根据当地具体情况执行。执行批准书必须提交给规划主管部门并得到批准。
篇2
【关键词】产业规划;城市规划;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与城市产业规划存在深刻的内在关联。发展的城市经济是城市设计的物质保障,城市规划是城市设计实践的理性指导。以产业理念为维度,剖析市场经济下的城市设计需求及实现路径为本文主旨,明确市场经济下的城市设计的过程既是对城市物质空间形态的美学设计,又是对城市整体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及环境利益等的协调、权衡与配置的过程。
一、产业规划、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
1、产业规划与城市规划
产业规划是产业发展的战略性决策,具有战略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和前瞻性等特点。产业规划是描绘城市产业未来发展的蓝图,它统筹安排产业发展中的重点领域、资源配置、发展程度、支撑条件等,提出具体、长远而全面的城市产业发展构想。城市规划是对城市发展的部署和战略安排,其具体的编制对象即为城市发展。
城市规划与产业规划存在双向促进的关系。首先,产业发展带来城市功能的变化,对城市规划提出新要求,推动城市功能布局的改善和调整。其次,城市规划制约引导产业的空间布局,作用于产业发展的性质方向,催生新的产业规划。
2、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是以城市空间作为研究对象的设计。相较于城市规划宏观视角下的数据化和抽象化,城市设计更具图形化和具体化的特征。它综合考量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需求,对相关因素进行有序组织并加以恰当的控制和引导,创造理想化的城市空间,推动整个城市区域范围内经济社会、人文自然环境的良性发展。
实践中,城市设计的实施取决于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公共干预。城市规划与产业规划协调统筹,引导、控制、约束城市发展。城市规划的制度性因素是实施城市设计的前提条件,而技术性因素作为具体的操作手段依赖于制度性因素发挥作用。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城市设计的必要条件。
二、产业规划缺位下的城市设计现状
城市环境质量和人性化意识逐渐被融入现代城市设计理念中,有助于美化城市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和提升城市景观艺术水平。然而从产业规划的角度来看,城市设计仍面临诸多现实困境,现分析如下:
1、城市设计中的利益博弈
利益博弈是城市设计中多元利益主体的“生存常态”。目前,城市设计的组织编制主体主要包括规划管理部门、国土管理部门、各级政府及开发单位等,各部门分别代表不同的利益主体。省市行政主管部门重视把握全局、维护公众利益,区县政府更多关注地方经济发展,而开发单位则争取自身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利益冲突容易使公共利益受到侵犯,背离城市设计的初衷。且规划管理部门对于城市设计的管理理念各有不同,管理方式差异性强,管理水平参差,也使城市设计在规划管理中面临挑战。
2、城市设计导则缺乏
城市设计的目标是实现城市空间形态的和谐性与整体性,以及在更广泛、复杂的地域空间和经济布局中实现城市的合理规划。城市设计的内容、形式与深度各有不同,在多种审美中选择适宜该城市的标准,如何在产业规划的引导下将城市设计成果具体应用到城市设计中即为城市设计导则的制定。具体城市设计导则的制定是目前我国城市设计编制中的薄弱环节,并无成熟的经验方法可借鉴。
3、城市设计成果难以变现
我国多数城市设计仍停留在形态设计层面,重视描绘终极蓝图,对城市发展的过程性、动态性及城市设计的产业政策引导作用未引起足够关注。现阶段城市设计的成果通常是感性的,在将其纳入规划设计要点的过程中,管理人员需要根据经验对城市设计的成果进行“翻译”。在实际操作中城市设计变为修建性详细规划替代品的境况屡见不鲜,并且因为缺乏对开发条件的深入研究,使设计成果最终停留在纸面上。城市设计成果看似丰富多彩,在实际应用中却流于无形。
三、城市设计应以产业规划为导向
产业发展和城市规划的基本关系决定了产业规划和城市设计矛盾而又共生的关系。城市设计应以产业规划为导向,以合理的产业布局带动城市经济增长,营造城市最佳投资环境与宜居环境,吸引要素集聚,打造城市品牌,优化配置城市资源,通过城市设计环节达到城市效益的最大化。
1、产业导向下的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是主要针对城市整体建设空间的设计。在进行城市设计时,要对城市资源、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现状空间格局、环境生态评价、文化、人口分布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要对城市中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等情况进行整理,并对资源利用与保护的情况以及城市中的产业与驱动经济的整合方式进行构思,以确保城市设计的实施具有相应的经济基础。另外,须重点关注城市重要规划与设计案例的研究,将规划与设计成果与城市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对比分析,明确优缺点及对城市发展的正负影响,使后续规划设计与前期的规划有效衔接,并集中修正前期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2、利益和谐配置的城市设计
多元的利益群体参与城市设计过程,而利益主体的动机、目标及相互关系的差异决定了现实的分配关系。城市设计关注城市公共空间,而公共空间本身即为公众共同享有的资源。因此,公众参与应作为实施城市设计过程的重要步骤。政府秉持中立的立场,无论是城市宏观发展目标的拟定,市域城市设计、分区城市设计、总体城市设计或是地块城市设计,以及城市设计的编制、审批、调整和实施逐个阶段,公众都有权参与其中。如此,才能真正使得利益的均衡配置成为城市设计空间配置的主旨内容。
城市发展是一个充满不确定因素的过程,而无论城市设计抑或城市规划都只是城市建设的开端。城市设计若不能根据特定的城市环境、产业状况及社会经济条件进行相应调整,会为城市发展带来阻碍。而相反,若城市设计能够贴合城市发展的需要,对城市空间利益及产业发展利益进行合理配置,必将提高城市自身价值与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韩健.产业理念对于城市规划及城市设计的影响[J].山西建筑.2013(02)
[2]关丽阳.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及规划设计的关系[J].建筑设计管理. 2011(04)
[3]张.空间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城市设计理论研究和实践初探[D].天津大学.2011
[4]冯婕.我国城市设计的公众参与研究[J].城市建筑. 2011(02)
篇3
关键词:城市实体空间;环境质量控制;技术指标控制
一、引言
控制性详细规划在整个规划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实践中控规涉及城市设计的内容较多。由于当前控规编制缺乏城市设计研究,造成了控制指标制定不尽科学、控制手段执行不力等问题,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失控的危机。这种状况不仅阻碍了控规的顺利实施,同时对城市空间环境也造成了诸多不良影响。因此,研究体现城市设计内容的引导性控规指标,具有很大的实践意义。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众多规划的一个层面,直接作用于市场,对其科学性和完善, 程度应该在时间中予以提炼。
二、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关系
1. 控规中的城市设计因素。控规中的几乎所有控制指标都与城市设计有关,所以控规与城市设计两者具有一种天然的联系性,深入的城市设计研究,能对控制指标做出有效指导和起到完善作用。
2. 城市设计中的控制性因素。城市设计成果不仅包括城市空间形态设计内容,同时更加强调制订城市设计准则、指导纲要等管理控制性要求。控制引导越来越成为城市设计实施过程中策略制定、信息反馈、控制调整的重要手段。控规为各规划地块的综合管理和对控规的顺利实施提供数据支持。
3. 控规与城市设计在内容上的密切联系。控规所采用的规定性指标与城市空间环境密切联系;控规中形成建筑外观特征的引导性指标与建筑体型环境紧密联系。城市设计研究内容与控规内容具有很大程度的同一性,控规内容的科学性建立在城市设计研究的基础之上,城市设计研究是控规工作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促进控规的完善和深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城市设计指标控制
1. 城市环境容量控制指标
(1) 容积率控制。在城市设计指导下进行容积率分区控制。控规应以成熟的城市设计方案或设想为根据,确定容积率指标。不同区域根据不同的城市设计构思,就会有不同的容积率分区。在城市滨水或靠山等环境景观要求较高的区域,需要将容积率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在城市传统保护区或有保留价值的城市旧城区域,由于考虑保护规划区城市肌理和整体空间格局的需要,也需要将其设定为一个容积率较低的区域;对于城市中心区域,由于大型商业服务设施、文化娱乐设施用地较为集中,可以将其设定为容积率较高的区域。
(2)绿地率控制。深化地块绿地率控制,规定地块绿地率控制标准和要求,提供绿地一般的植被配置参考,根据不同用地性质地块公共空间和景观的需要,提出特定的绿地布置要求及绿化建设的时序原则。如城市滨水地区地块强调通过绿地建设将自然水景引入规划区域;城市中心区地块则应考虑绿地布置结合城市开敞空间、道路系统的建设,提高使用的舒适性。
2. 城市实体空间控制指标
(1) 建筑空间密度控制。在常规的操作下,一直是以二维平面建筑密度的限定来控制城市三维实体空间,忽视建筑空间密度的存在,且常以这样的一条规律作为建筑密度界定的依据之一,即在容积率确定的情况下,建筑层数越高,建筑密度越小;建筑层数越低,建筑密度越大。但关键是,当建筑物垂直投影总面积确定下来时,建筑密度就己经成为定值,不会因为建筑层数的改变而变化。这样的规律只有在建筑的各层平面不发生面积变化的情况下才适用。我们所要控制的建筑空间密度与建筑的平均楼板面积有关,即建筑空间密度=平均楼板面积/用地面积。
(2) 建筑空间密度与建筑密度综合控制。建筑密度和建筑空间密度控制内容没有必要在整个规划区域内强求统一,用地性质不同,控规的控制重点和两者的控制力度应该允许有所区别。商业金融应该严格控制建筑空间密度,适当放宽对建筑密度的限定。文化娱乐用地面积上相对充裕,只控制建筑密度就可以满足城市空间的要求。因此,城市实体空间控制应该针对用地性质的不同区别对待,以建筑对城市实体空间的影响程度为判断的依据,抓住主要矛盾确定控制手段。
3. 建筑形态控制指标
1) 建筑高度控制
a.从街道空间角度控制建筑高度。在街道空间D/H 值控制研究中,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认为1≤D/H≤2 是空间的最佳比例,这是个值得借鉴的经验数值。在高层建筑投影面积控制研究中,上海市的作法值得借鉴:
A≤L×(W+S)
其中,A-建筑以1:1.5 的高度角在地面上投影的总面积;
L-建筑基地沿道路规划红线的长度;
W-道路规划红线宽度;
S-建筑后退距离。
b. 街道空间宽高比与建筑最佳高度协同控制。街道空间宽高比与建筑最佳高度协同控制的方法是:先通过城市设计整体研究,对规划区进行分地块建筑高度控制,提出各个地块建议的建筑最佳高度。然后将地块建筑最佳高度值与沿街建筑高度控制值进行比较,修正沿街建筑高度控制数值。
(2)建筑体量控制方法。对于低层、多层建筑的体量进行控制,首先需要明确与建筑体量相关的控制要素。控规可通过建筑最大外墙面宽分类控制的方法实施小尺度空间格局地块的建筑体量控制。
对于高层建筑体量主要在以下三方面进行控制:第一,高层建筑塔楼外墙控制线;第二,高层建筑塔楼平均楼板面积和建筑高宽比;第三,高层建筑裙房的位置及高度。
(3)建筑形式和色彩控制指标
a.选定参照建筑。参照建筑的选择,有以下几个原则:艺术性原则,要丰富城市空间环境;代表性原则,它应是某一时期特定风格的代表作;历史性原则,它应在城市建设发展史上具有一定的历史地位或与重大人物、事件相联系;延续性原则,它的存在应使周围环境具有一种历史沿革上的延续感。具有以上特征的这类建筑是城市特色的载体,可对其周围一定范围内建筑的形态设计产生影响。
b.分级确定控制区域。控规对建筑形式和色彩的控制要求,不能一概而论,应在规划范围内根据不同的用地性质和所处的不同位置有区别的对待。根据控制对象的重要性差异,可进行如下分区:重点控制区,它要求控规对建筑形式和色彩做出较详细要求,并严格执行;一般控制区,在整体统一协调的前提下,由下一层次规划或建筑设计自由决定;自由选择区,控规对这类区域在建筑形式和色彩方面无具体控制要求,设计可自由发挥,展现城市设计的灵活多样性。
c.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引导内容为表现在各地块用地功能风貌、道路绿化系统,不同空间序列的关系等,通过这些手段将空间形态、建筑风貌的要求以指标的形式确定下来,来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及建筑单体设计,提高城市的设计品质和整体形象。
4.交通引导性指标
(1) 机动交通组织。在城市总体交通规划的指导下,控规中合理组织规划区域的交通线路,包括货物装卸线、公交线、市政交通线,保证人们集散方便、货物顺畅运输,并能满足消防、防震等抗灾应急的需要。此外,城市面临自行车、自备车、外来车、公交车的停车问题,控规中需要保证数量充足的停车泊位,同时注意停车场库设施使用的方便性和视线掩蔽。
(2) 步行交通组织。在控规的相关图纸中需清晰表达重要步道系统的具置和宽度设置。步行交通组织还需重视交通转换点的设置,包括自行车与行人、公交车与行人、地铁与行人的交通转换以及不同高度层面上的步行交通的衔接。
(3)道路交通设施控制。在控规中加强交通设施无障碍设计控制,突出以人为本的观念,交通设施与人行活动相关的部分应具有人性化的尺度。加强交通设施绿化建设,在交通设施上设计一定的绿化空间,对改善城市环境和交通设施形象大有益处。
篇4
关键词:城市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控制
1 引言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建设活动日益频繁,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数量日渐增多,城市规划的控制和引导变得十分重要。随着社会发展以及经济模式的转型,城市规划领域的大环境以及政策形势也不断发展变化,这就客观上决定了城市规划本身也要进行相应的变革。既需要有总体上的把握,保持法律的刚性;同时还必须考虑到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个体不同需求,保证市场的灵活性、包容性。
08年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把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作为法定规划,在整个规划体系中相当于实施性规划,与具体建设活动密切相关。而控制性详细规划涉及城市设计的内容较多,如确定规划区域的空间结构骨架、各地块的用地功能风貌和道路绿化系统等。我们可以在控规中从城市设计的角度考虑不同空间序列的关系,形成城市设计总体概念与结构,以“城市设计概念图”加以表达将空间形态、建筑风貌的要求以指标的形式确定下来,来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及建筑单体设计。由于当前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缺乏城市设计研究,国家尚未出台有关城市设计层面的相关规范。造成了控制指标制定不尽科学、控制手段执行不力等问题。这种状况不仅阻碍了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顺利实施,同时对城市空间环境也造成了诸多不良影响。因此,研究体现城市设计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具有很大的实践意义。
2 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关系
现代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两者之间有明显的不同,同时两者又是相互交融与互补的,在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修建性详细规划中都包含了城市设计的内容,按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50280-98)中城市设计定义是对城市体型和空 间环境所做的整体构思与安排,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
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主要是对城市局部地区的空间环境作进一步控制与整合,将同地与空间转化易于限定和控制的符号、文字、数字,用分析和规划控制引导指标形成对不同层次间的界定与表达,并要近远期结合,针对不同地段的城市空间做时序上的统筹安排,并提出不同的控制意见,同时由于控制性详细规划用地地块划分较为机械,小地块之间互联不够,运用整体城市设计的手法可解决控制性详细规划系统内部无法克服与协调的病端。
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在内容上的密切联系。控制性详细规划所采用的规定性指标与城市空间环境密切联系;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形成建筑外观特征的引导性指标与建筑体型环境紧密联系。城市设计研究内容与控制性详细规划内容具有很大程度的同一性,控制性详细规划内容的科学性建立在城市设计研究的基础之上,城市设计研究对促进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完善和深化有着重要的作用。城市设计成果不仅包括城市空间形态设计内容,同时更加强调制订城市设计准则、指导纲要等管理控制性要求。
3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城市设计的研究内容
控制性详细规划内容的科学性建立在城市设计研究的基础之上,城市设计研究是控规工作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促进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完善和深化有着重要的作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几乎所有控制指标都与城市设计有关,深入的城市设计研究能对控制指标做出有效指导和起到完善作用,具体以下为例。
3.1城市沿河、山、街的规划设计
沿河开辟一定深度长度的带状公园,不允许有任何的高层建筑及占地大的建筑,但可布置隧道出入口、地铁。桥坡等交通设施,布置体育场地、森林公园、儿童游戏场地等。沿河考虑亲水性设计,分为沿河道路、人行道、绿化区、亲水性区、河流五大部分。建筑区仍以绿化为主,建筑要相对集中,构成高层群或一组建筑群等,并用快车道联络,多立交,以确保交通畅通。严禁在江边建设板式建筑,考虑把沿河建筑物高度轮廓线放在城市设计的首位。破坏河流自然环境,使建筑凌驾于河川自然环境之上是不可取的。有些地方水面较小,可采用“伸爪”式的设计理念,扩大水面,开辟海河两岸带状公园。树丛、草坪、水面融为一体,体现江河的自然性,并扩大了视野。沿山建筑物或构筑物压低比例尺度体量,其高度不高于山脊线的3/4,突出自然景观的主体。沿街建筑必须考虑视线通廊,由外向内慢慢提高,结合城市结点系统,局部做些变化,使得城市天际线丰富,沿街建筑退后道路必须留有足够的建筑后退红线,若仅把道路仅当作建筑间距,会不利于交通和居住。
3.2 城市设计与城市交通
在城市交叉口的建筑不能阻挡司机的视线,建筑物应建在视距三角形以外。严禁建筑物在交叉口区域设置进出口。地块出入口离交叉口至少大于70米。城市规划师有时要综合各种因素对十字形交叉口建筑布置应做协调平衡工作,如建筑物挖角,保证通车视距(交通工程师要求);突出建筑物,加强建筑物在交叉口处的地位(建筑师要求)等。做好道路横断面设计及布置附属交通设施如公交站、路边停车带及出租汽车专用路边停车场地也是城市设计的具体体现。
3.3 城市设计与高层建筑
城市设计就是城市形象设计。直接影响城市形象的就是高层建筑,高层建筑是多点视线范围的焦点。围绕高层建筑的周围,要有视线通廊的设计考虑,让它的周围在不遮挡的情况下即使距它很远,也能见到它。因此设计高层建筑不单单是建筑设计问题,而是城市设计范畴内的问题。在古代,我国的古塔和西方的教堂往往成为城市的中心,它们的高度成为本地区的限高。在现代,高层与环境、高层群之间的调和问题应放在首位。现代高层建筑要防止两个倾向。一是建筑形式单调,建筑风格雷同,单调乏味;二是毫无表情,没有建筑文化内涵等。观赏建筑的空间十分重要,即人的视线范围。从城市设计角度,除了近景、中景、远景外,还有借景、框景、背景、底景、对景、静景及活动景均要考虑。
4 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城市设计指标控制的主要内容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体系的内容可分为以下几类:
(1)城市用地指标控制:用地性质、用地面积、土地与建筑使用兼容性,居住用地根据地块开发需要,最多可兼容10%的商业建筑面积。
(2)城市环境容量指标控制: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人口容量。
(3)城市建筑形态指标控制:建筑高度、建筑间距、建筑后退红线距离、沿路建筑高度、相邻地段的建筑规定。
(4)城市交通控制内容: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位(面积);建筑设计引导及控制。
(5)城市配套设施控制: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公用设施、交通设施布置和管理的要求。
在以上控制内容中的前四项属地块控制指标,可分为规定性和指导性两类。规定性指标是必须严格遵照的指标;指导性指标是参照执行的指标,其目标是贯彻发展规划和开发控制的意图,将控制要素具体布置为布局引导。为修建性详细规划与建筑设计提供依据,引导城市建设有序进行。城市设计的研究成果,应通过抽象、概括转译成控制指标体系,具体落实到相应的建设地块上进行控制,以便作为土地招议标底条件和融入修建性详细规划,在建设中付诸实施。
4.1城市用地指标控制
规划地块内有大量可建设用地,地块划分以保持用地性质的完整性和唯一性并有利于详细规划的编制和土地出让为原则,地块界线一般依据道路红线以及土地权属界线,同时结合现状的土地使用情况和规划需要进行调整和确定。实施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按以下方式解决。
4.2城市环境容量指标控制
4.2.1 容积率控制。
在城市设计指导下进行容积率分区控制。控规应以成熟的城市设计方案或设想为根据,确定容积率指标。不同区域根据不同的城市设计构思,就会有不同的容积率分区。在城市滨水或靠山等环境景观要求较高的区域,需要将容积率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在城市传统保护区或有保留价值的城市旧城区域,由于考虑保护规划区城市肌理和整体空间格局的需要,也需要将其设定为一个容积率较低的区域;对于城市中心区域,由于大型商业服务设施、文化娱乐设施用地较为集中,可以将其设定为容积率较高的区域。
4.2.2 建筑密度控制。
在常规的操作下,一直是以二维平面建筑密度的限定来控制城市三维实体空间,忽视建筑空间密度的存在,且常以这样的一条规律作为建筑密度界定的依据之一,即在容积率确定的情况下,建筑层数越高,建筑密度越小;建筑层数越低,建筑密度越大。但关键是,当建筑物垂直投影总面积确定下来时,建筑密度就己经成为定值,不会因为建筑层数的改变而变化。
这样的规律只有在建筑的各层平面不发生面积变化的情况下才适用。我们所要控制的建筑空间密度与建筑的平均楼板面积有关,即建筑空间密度=平均楼板面积/用地面积。且建筑密度和建筑空间密度控制内容没有必要在整个规划区域内强求统一,用地性质不同,控规的控制重点和两者的控制力度应该允许有所区别。商业金融应该严格控制建筑空间密度,适当放宽对建筑密度的限定。文化娱乐用地面积上相对充裕,只控制建筑密度就可以满足城市空间的要求。
4.2.3 绿地率控制。
深化地块绿地率控制,规定地块绿地率控制标准和要求,提供绿地一般的植被配置参考,根据不同用地性质地块公共空间和景观的需要,提出特定的绿地布置要求及绿化建设的时序原则。如城市滨水地区地块强调通过绿地建设将自然水景引入规划区域;城市中心区地块则应考虑绿地布置结合城市开敞空间、道路系统的建设,提高使用的舒适性。
4.2.4 人口容量控制。
即规划地块内部每公顷居住用地的居住人数,通常以上限控制。另外还有居住户数、建筑形式与体量及风格要求,其他环境要求。
4.3 建筑形态指标控制
4.3.1 建筑高度控制
1)从街道空间角度控制建筑高度。在街道空间D/H 值控制研究中,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认为1≤D/H≤2 是空间的最佳比例,这是个值得借鉴的经验数值。在高层建筑投影面积控制研究中,上海市的作法值得借鉴:
A≤L×(W+S)
其中,A-建筑以1:1.5 的高度角在地面上投影的总面积;
L-建筑基地沿道路规划红线的长度;
W-道路规划红线宽度;
S-建筑后退距离。
2) 街道空间宽高比与建筑最佳高度协同控制。街道空间宽高比与建筑最佳高度协同控制的方法是:先通过城市设计整体研究,对规划区进行分地块建筑高度控制,提出各个地块建议的建筑最佳高度。然后,将地块建筑最佳高度值与沿街建筑高度控制值进行比较,修正沿街建筑高度控制数值。
4.3.2 建筑体量控制方法。
对于低层、多层建筑的体量进行控制,首先需要明确与建筑体量相关的控制要素。控规可通过建筑最大外墙面宽分类控制的方法实施小尺度空间格局地块的建筑体量控制。
对于高层建筑体量主要在以下三方面进行控制:第一,高层建筑塔楼外墙控制线;第二,高层建筑塔楼平均楼板面积和建筑高宽比;第三,高层建筑裙房的位置及高度。
4.3.3 建筑形式和色彩控制指标
1)选定参照建筑。参照建筑的选择,有以下几个原则:艺术性原则,要丰富城市空间环境;代表性原则,它应是某一时期特定风格的代表作;历史性原则,它应在城市建设发展史上具有一定的历史地位或与重大人物、事件相联系;延续性原则,它的存在应使周围环境具有一种历史沿革上的延续感。具有以上特征的这类建筑是城市特色的载体,可对其周围一定范围内建筑的形态设计产生影响。
2)分级确定控制区域。控规对建筑形式和色彩的控制要求,不能一概而论,应在规划范围内根据不同的用地性质和所处的不同位置有区别的对待。根据控制对象的重要性差异,可进行如下分区:重点控制区,它要求控规对建筑形式和色彩做出较详细要求,并严格执行;一般控制区,在整体统一协调的前提下,由下一层次规划或建筑设计自由决定;自由选择区,控规对这类区域在建筑形式和色彩方面无具体控制要求,设计可自由发挥。
4.4 交通引导性指标
4.4.1 机动交通组织。在城市总体交通规划的指导下,控规中合理组织规划区域的交通线路,包括货物装卸线、公交线、市政交通线,保证人们集散方便、货物顺畅运输,并能满足消防、防震等抗灾应急的需要。此外,城市面临自行车、自备车、外来车、公交车的停车问题,控规中需要保证数量充足的停车泊位,同时注意停车场库设施使用的方便性和视线掩蔽。
4.4.2 步行交通组织。在控规的相关图纸中需清晰表达重要步道系统的具置和宽度设置。步行交通组织还需重视交通转换点的设置,包括自行车与行人、公交车与行人、地铁与行人的交通转换以及不同高度层面上的步行交通的衔接。
4.4.3 道路交通设施控制。在控规中加强交通设施无障碍设计控制,突出以人为本的观念,交通设施与人行活动相关的部分应具有人性化的尺度。加强交通设施绿化建设,在交通设施上设计一定的绿化空间,对改善城市环境和交通设施形象大有益处。
4.5配套设施规划布局引导
规划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布置主要依据规划人口分布,同时综合考虑周边人口分布及公共服务情况。规划以提供方便快捷的公共服务,完善区内各项配套设施为目标,采用集中分布的原则,分级构建公共服务体系。例如必须综合考虑(1)教育设施:学校、幼儿园;(2)行政管理设施:社区服务中心、居委会社区、警务室;(3)医疗卫生设施:社区卫生服务站;(4)文体设施:文化活动站;(5)商业设施:肉菜市场;(6)市政设施:公共厕所、公交车首末站等等的合理规划。
5结 语
值得说明的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城市设计技术层面的研究内容及指标体系,但面对经济、政治因素对控制性详细规划顺利实施的种种干扰,仅仅依靠技术层面上的更新是不够的,还需要关注更多经济、管理、实施上的内容。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只有创造良好的规划局面才能推动开发建设的健康发展,保证各方面利益的均衡。未来的规划工作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夏南凯,田宝江.控制性详细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篇5
【关键词】城市设计重要性运用 法律地位
一、城市设计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重要性
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的城市设计从属于控制性详细规划, 是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深化和补充。首先,它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反馈条件, 用以深化和修正控制性详细规划;其次,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的城市设计不仅对城市特定区域的空间形态进行组织和再创造,还可指导区域内的整体开发和有序建设,形成良好的城市经营和管理模式,从某种意义上具有城市规划管理的职能,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重要和有益补充;第三,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有机结合, 将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抽象、空乏的技术经济指标转换为具体、形象的城市空间形态,更有利于对城市空间形态的把握和控制,利于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顺利、有序开展。
此外,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城市设计的重要性还体现在:1、改变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工作核心是土地利用的控制,它的管理具有客观性、确定性、强制性等特点,更多的是基于具象的物质形态,其规定指标的确定显得空洞、无力,缺乏弹性和可操作性,在实施规划管理中容易出现弃整体控制而片面控制具体、单个地块的指标的现象;2、对城市特定区域进行城市设计,将更有利于协调区域内建筑空间的组织及景观环境的整体控制,从而更有效地提升建筑品位、塑造完整的城市风貌;3、城市设计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灵活性,通过对区域在城市中的区位、交通情况、建筑景观环境以及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等进行专项的研究和分析,使得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实现局部控制的同时,实现对城市区域功能、建筑风格、品位等的整体控制。
二、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城市设计的运作模式
从编制时序看,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之前;另一类是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之后。如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之前进行城市设计,则应以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为依据,同时遵循城市设计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一体化的工作模式,且允许城市设计有较大的空间和弹性,城市设计的成果用于指导和修正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以达到整体规划和有效控制的紧密结合。如在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后进行城市设计,城市设计不仅要服从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同时还应满足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从而限制了城市设计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由于控制性详细规划属法定规划,对确需修改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的区域,应按法定修改程序进行,但其编制、修改和审批周期较长,将难以满足城市快速发展的要求。
控制性详细规划上承总体规划、下启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内容涉及两个层面规划的协调和控制。因此,相对应的城市设计也具有双重功能,既含有总体规划的城市设计内容(宏观层面),又要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及建筑设计(微观层面),这就要求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的城市设计要特别注重其“连续性”的特点。从“承上”角度,城市设计应服从城市总体规划,同时可视具体情况对其进行合理的修正、调整,特别是总体规划对特定的地段没有具体构思,城市设计仍然要从整体环境角度,对其进行详尽的城市设计,从而保证城市整体的艺术水准和环境质量;从“启下”角度,城市设计既要构思巧妙、独具匠心,又要保证其指标控制的灵活性,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留出较大的创作空间和弹性。
(1) 宏观层面城市设计:
宏观层面城市设计研究工作的核心任务主要涉及城市历史环境特色研究、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利用、交通、城市公共功能的布局完善、建筑景观空间形态等内容。在进行控制性详细规划时,应首先考虑宏观层面的城市设计。
(2) 微观层面城市设计:
微观层面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特定元素的设计,是城市空间形态的具体化,主要涉及建筑空间组织和景观控制、建筑风格、色调等内容,是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的重要依据。
(3)配合控制指标的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的最终研究结果,通过利用概括和抽象等方式形成控制指标体系, 并最终需要具体体现在相应的建设地块上进行控制,且要在对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优化选择,确定相关的定量数据。这部分研究的内容属于“控制”性而非“引导”性,一般包括: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建筑退红距离;建筑体量、高度、色彩及风格;广场分布与规模;绿地布置和规模;停车场的位置及配套标准;文物古迹的保护范围、等级及视线控制等内容。
三、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城市设计的法律地位
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形成与城市设计相适应的法律和法规,对城市设计立法和发展方向的研究也仅散见于期刊杂志的文章,其重要性也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城市设计作为城市规划及管理的重要组成,要通过城市规划管理和实施才能得以实现,这就有赖于有强制力法规体系的保障,用以克服利益主体多元化所产生的矛盾。城市设计立法是确定城市设计在各层次城市规划中的地位的根本保证;是约束开发建设、规范建设活动、保证城市环境品质的必要条件,因此,对城市设计的立法十分必要。
一般而言,城市设计法律效力的实现由以下两种途径:
① 建立相关法规;② 将城市设计纳入城市规划体系,以获得法律效力。应该在现有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所规定的城市设计内容要求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加强对城市设计观念和内容的体现,同时深化和完善、规范城市规划的管理,使城市设计真正成为城市规划的组成部分,与城市规划一并获得法律效力。
篇6
关键词:城市设计;策划;广元;城北新区
Abstrac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market economy, accelerating the urbanization of our country city, city construction investment and benefit main body diversification,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comprehensive planning is an important link in the city in the process of design, has become a public interest and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 top-down and effective means of market demand both. In this paper, taking Guangyuan City North District city design as an example, is intended to explore the city design process based on comprehensive planning, and focuses on the North District in industry, space, ecology and development operations planning content.
Key words: city design; planning; Guangyuan; North District
中图分类号:K9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城市设计与策划
1.1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是根据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融合社会、经济、文化、心理等主要元素,对空间要素做出形态安排,制定出指导空间形态设计的政策性安排。
1.2策划
现代意义的策划可以理解为“以用户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为达到特定的目的、目标,借助一定的科学方法和艺术手段,为具体的可操作提供创意、思路、方法与对策的过程。”
1.3城市设计与策划的关系
当前城市设计编制过程中,比较侧重城市空间和实体的形态研究,而较少关注目标定位、功能业态、生态环境、市场需求、开发分期、实施策略等策划内容。城市设计策划正是为了改变城市设计成果可实施性不强的弊端,基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整体发展背景,通过对城市设计项目所涉及的社会、经济、文化、政策等设计语境背景的全面判读,以及对用地条件、环境资源、基础设施等多方面因素的系统性分析,综合权衡多方面利益需求,形成合理的城市设计目标、具体的项目构想与设计概念,并对后续的方案设计组织、成果导控体系编制、开发实施行动策略进行有预见性的策划与准备,从而形成对城市设计项目从设计到实施的全过程系统性计划与安排,保障城市设计工作的前瞻性、可操作性与实效性。
二、基于综合策划的城市设计——广元城北新区城市设计
在广元城北新区城市设计工作中,策划融入城市设计各个层面,侧重点也各不相同,相辅相成共同组成科学合理的综合策划体系:
宏观层面上,通过对项目进行区域发展背景、发展潜力、自然资源禀赋、政策背景、城市特色、历史文脉等要素进行科学合理的归纳分析,提出项目的总体形象定位、发展目标、产业发展导向等内容。
中观层面的策划内容基于城市设计组织展开空间策划、生态策划与运营策划,为城市设计的空间布局、开发强度、交通体系、生态系统、公共服务设施、旧城更新等提供策划依据。
微观层面策划则重点关注于各功能板块的业态选择、详细项目策划,作为重点片区及节点城市设计的开发策划的理性预期。
2.1项目背景
广元市位于四川省东北川陕甘三省结合部、嘉陵江的上游,市域土地总面积为1.63万平方公里。城北片区位于广元市地理上的腹心地带,未来城市发展的核心区域,自然风光秀丽,规划总面积为7.8平方公里。城北片区的开发建设无疑是广元市实施城市战略空间拓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事关广元市建设川陕甘结合部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进程。
2.2实现项目成功的关键要点
1)片区功能定位
2)城市空间拓展
3)新城特色及形象塑造
4)土地价值最大化
5)交通发展
6)生态战略
7)整合旧区更新
8)旧厂区改造与产业及项目的发展
基于对以上关键问题的思考,设计提出四大策略:
完善城市功能 新老城区和谐共生
梳理整合用地 深入挖掘土地价值
连接南北城区 发展绿色低碳交通
完善配套设施 提升城市公共服务
2.3总体定位及综合策划重点
川北首府·绿色新城
城北新区所拥有的优势区位条件,出众的生态资源以及广元整体空间战略发展的迫切需要,都使其具有了成为川北地区新城综合发展建设典范的潜质,而城北新区也必将能够通过其先进的规划理念、和谐优美的生态环境、节能低碳的交通系统、精明高效的城市管理,凸显出“川北首府·绿色新城”的整体形象。
新区是未来广元城市发展的重要门户地区,是集商务金融、大型商业、文化娱乐、旅游休闲、康体养生、生态居住于一体的现代化商务核心区(CBD&CRD),是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助推器,也是川北民俗文化和现代都市文明交相辉映的窗口区域。其总体功能包括:
汇聚活力、精明发展的城市客厅
幸福和谐、健康人文的养生乐园
山水交融、人性宜居的绿色家园
魅力动感、跃动凤城的文化商业中心
凸显优势、高新电子技术战略高地
在新区总体功能定位的指引下,找准本次城市设计策划工作的重点,从产业发展、空间结构、生态保护和开发运营等四个方面入手,对重点系统进行设计研究,有的放矢地实现新区建设的目标构想:
1)产业发展策划——明确功能定位 实现退二进三
明确各功能组团分工,重点培育商业购物、文化娱乐、旅游休闲、康体养生、住宅开发等生活业,以此带动新区的产业发展,同时辅以金融、法律咨询、企业总部办公、大型商贸会展等生产业,形成生产业与生活业整体发展的产业格局。对原有电子技术企业进行产业升级,提高科技研发所占比重,实现产业的“退二进三”。
2)空间结构策划——重塑空间结构 缝合城市功能
提出“延续原有城市轴线、缝合新旧城区功能”的发展设想,依托基地内自然生态本底,构建规划区“一轴双核”的整体空间结构,打通南北向城市景观发展轴,营造大尺度的开敞空间,从空间上实现新老城区的无缝对接,再对老城区的部分城市功能进行有效承接,从功能上进行缝合,从而实现了新老城区相互呼应、并肩发展的良性态势
3)生态保护策划——尊重现有基底 构建生态网络
以新区的绿心作为策划的切入点,在城市设计中体现出“山、水、绿、城”四位一体的策划立意,打造富有特色的川北地区文化肌理和山水特色城市空间,建立绿色基础设施网络,链接规划区内各主要功能组团,形成“点轴并续、玉带珠连”的整体景观结构框架。
4)开发运营策划——综合开发模式 实现旧城更新
采用大型服务设施引导(SOD)、生态人文景观引导(EOD)和公共交通引导(TOD)相结合的综合开发模式,并结合旧城更新划定改造单元,在充分保护与合理利用自然景观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大型商务办公核心区的建设,将区域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完善作为城市新的增长点,完善绿色公交系统,使公交与大型公共设施相联,同时对规划范围的内旧厂旧村按照“集约开发、循环改造”的原则进行渐进式更新,带动片区整体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2.4核心项目策划
在“一轴双核,两片多区”的空间结构下,延续南部城市发展轴线,围绕基地内东西两大生态绿心进行功能布局,形成了东西两大功能板块,西部是以商务办公、休闲购物、文化娱乐、电子技术产业和综合居住为主的功能板块,东部是以休闲旅游、康体养生、生态居住为主的功能板块。
商务文化综合服务板块——新区活力展示窗口
该区域内汇集了中央生态创智城、天汇文体中心区、综合活力商务港,是一个集商务办公、文体娱乐、休闲购物、生态居住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大型综合功能板块,这一板块不仅对城北新区的建设具有决定性作用,也对广元打造城市级的高档商务办公集聚地、大型文化娱乐中心和具有汇聚效应的商业区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养生旅游生态居住板块——绿色城市功能载体
生态宜居是未来新区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东部板块的规划依托生态山体,融入生态、绿色的发展理念,同时将康体养生、休闲旅游的概念融入其中,再结合以川北民俗历史文化,分别打造出康体温泉谷、怡情养生园、生态疗养村、川北民俗风情小镇和都市田园社区等特色项目。
三、结语
《礼记 中庸》:“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为获取好的结果,进行系统、周密、科学地预测并制定可行的策划方案,这是成功的必要保障。广元城北新区的城市设计工作以综合策划的视角提出新区总体发展策略与框架,从而引导城市空间形态的设计,做了一次基于综合策划城市设计实践尝试。
参考文献:
[1] 李少云.城市设计的本土化——以现代城市设计在中国的发展为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 夏南凯,汤学虎.从策划到规划——城市规划中的策划行为研究[J].理想空间,2012(2)
[3] 金广君,单樑.预则立,巧预则通——论以开发项目为导向的城市设计策划[J].华中建筑,2008(7)
[4] 程冀,陆华.城市策划与城市规划[J].城乡规划,2004(3)
[5] 包晓兵,陈华臻.城市规划编制的必要补充——规划策划[J].科技信息,2009(13)
篇7
关键词: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关系
《辞海》(2010年版)定义:城市设计是从整体角度对城市的空间环境及体形进行构思和安排;建筑设计是指从结构、设备等方面对建筑及其室内外环境进行综合设计。根据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内容可知,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对此,本文分别从以下方面浅析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
1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含义
1.1城市设计
原来的城市设计局限于视觉艺术和物质形态范畴,而现代城市设计逐渐引入生态、心理、行为、社会等学科理论,并以优化城市的环境质量作为设计的目标。城市设计使事物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而此种关系具体从时间上、空间上、静态及动态上体现出来,因此城市设计切勿脱离社会与环境的文脉。在本案,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来解读城市设计:一是城市设计应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规定性指标、建设性指标及与建筑的功能目标相符;二是现代城市设计的软性目标仍可从城市景观、城市交通、城市形态及城市空间中体现出来。
1.2建筑设计
建筑的目的是满足安全的需要及创造一种特有的文化价值,建筑的价值是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及适用价值的总和,因此建筑设计=经济+形式+功能+外界环境约束。当代建筑的创作主要表现的是城市环境与建筑的关系,而此种表现形式的观点是建筑服从城市形态,即建筑设计与城市环境应相互联系起来,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注重景观和空间的协调性、连续性;二是城市公共空间从立面设计上表达出来。总之,城市设计的对象是城市的形体空间,因此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存在相互重合、相互区别的关系。
2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相互关系
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可从以下四个方面体现出来:
2.1在学科内容上的关系
①现代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均始于1950年末期,均为生产力发展的产物。②现代主义设计理论反对古典主义设计理论的纲要是“形式服从功能”,即建筑设计应满足人对功能的要求。现代城市设计的核心思想是人——社会——环境。由此可见,现代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均以“以人为本”为共同出发点。③城市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实用性的学科,具体从实践中对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的相互关系进行安排,即:(1)城市设计的原理和方法是相对独立的;城市设计的操作技术、具体方法均与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建筑设计等学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2)建筑设计是城市设计在物质形态上的具体体现,建筑设计是塑造城市空间形态及城市设计付诸实践的重要手段,因此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存在着总体与分项设计的关系。
2.2在工作内容上的关系
①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均关注空间、实体及空间与实体的关系,可见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在工作内容上存在重叠的内容。城市设计的内容偏向建筑立面之外的外部空间环境;建筑设计偏向建筑立面之内的实体与空间效果。建筑立面是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分界线,因此城市空间与建筑空间是连续的整体。②城市空间的决定因素是环境建筑,即建筑的空间、造型、尺度、体量、比例及材料等均会直接影响到城市空间,而只有使建筑之间有机组合起来,才能实现对城市环境空间的作用。由此可知,城市设计的本质特征是设计师仅需从物体之间的关系来联合不同的物体。总之,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且均应与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发展的共同内容,彼此之间具有明显的连续性特征。此外,建筑形态与城市环境形态之间存在相互围合、相互衬托的关系。
2.3在发展趋势上的关系
从1950年末期开始,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便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①建筑设计发展的城市化、巨型化、社会化。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建筑的功能单元更加的多样化。建筑是城市生活的物化形式,因此建筑功能单元之间的联系由城市生活的多元化、多样化所决定。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建筑综合体逐渐从功能的叠加向基于职能体系的主体综合体方向发展,从而促使建筑设计中的单体与类型被突破。自此以后,建筑的呈现形式多为群体形式,且建筑的尺度逐渐增加。此外,城市人口对城市交往空间提出的新要求也使得建筑设计发生相应的改变,即建筑应摆脱自身功能的束缚,而接纳更多城市的职能,亦或理解为从环境形态上实现建筑的城市化。②城市设计发展的室内化、立体化。城市设计的立体化是利用城市空间的三维坐标来化解城市职能之间的矛盾,即对城市空间进行多维度的综合利用。城市设计的室内化是城市设计立体化的必然产物。例如,巴黎的德方斯新城东区采用人车完全分离的规划方案,即在东西轴上设三层交通通道;地面层设长900m的钢筋混凝土板块,并在板面上设居民活动场所和人行道,而板面下为公路,再下为地铁。很显然,现代化的城市均从规划及设计上吸取了德方斯新城东区的主张。总之,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逐渐向彼此深化和拓展,因此有必要建立起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一体的综合系统。
2.4在相互作用上的关系
城市设计无法取代城市环境建设中建筑设计所发挥的作用。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尺度、规模及在城市建设中所处的层次不同,则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存在着相互限定的关系。建筑设计时,需对各种城市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因此亦可看作是城市设计的内容。例如,长安街的建筑单体均为优秀建筑师的手笔,且造价非凡,但从艺术价值来讲,并未得到业界人士的肯定,理由是未考虑到周围的环境及个体的表现欲望过强。此外,城市设计对建筑设计的指导作用并非是建筑设计绝对服从城市设计,同时城市的设计水平可由建筑设计体现出来。
3结语
上文具体从学科内容上、工作内容上、发展趋势上、相互作用上浅析了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即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此外,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具有共通性,同时也是相互独立的个体,即:城市设计是一门实用性学科,具体应从实践中对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的相互关系进行安排;城市设计应对城市的交通流线、功能分区及城市建筑的空间布局、尺度、体量、比例、材料、色彩、造型等进行综合考虑;城市设计的对象是建筑群体及城市的空间环境,因此设计师应考虑到物体本身及协调好物体与周边物体之间的联系;城市设计对建筑设计的风格、布局、区位及功能等起到引导性和控制性作用。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居民对人居环境的要求变得更高,绿色建筑正逐渐成为城市居民追求的目标,同时居民的建筑艺术意识、环境意识及节能意识日渐增强。对此,本案笔者认为城市设计师及建筑设计师均应认清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内涵,并理清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以便设计出更符合现代人生活及工作需求的产品。
作者:董燕燕 单位:上海静安置业设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薛静,余翔.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关系[J].天然气与石油,2010(2):59-62.
篇8
关键词: 城市设计市政工程;观念; 设计导则
Abstract: The city municip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is the basic facility construction, for the broad masses of people to provide paid or unpaid public products and service in various buildings, structures, equipment and so on. City municipal engineering as the survival and the development essential material found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for the city's economic life in normal operation. This article unifies our country municipal engineering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landscape design status and the significance, the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concept, design guidelines and how to improve the design level to undertake analysis and discuss.
Key words: city design municipal engineering; concept; design guidelines
中图分类号:TU9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
1市政工程设计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城市公共设施是城市空间构成中不可或缺的主要元素, 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和处理, 最能体现城市的文明程度和文化品质, 也是体现城市品味、提高生命趣味的重要环节。从塑造城市形象的视角出发,审视城市公共设施对城市影响力、竞争力的作用可以看到, 成功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可以创造出一个城市强烈的地域感和认知感, 培育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 成为拉动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点, 可以培育新兴产业。
2 城市市政工程景观设计的现状
随着当代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 中国也越来越多地开始关注城市设计问题, 但关注的重点是建筑和城市的关系, 而对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政工程
城市交通工程( 如道路、桥梁、轻轨等) 及市政公用设施景观设计则关注得不够。大量的市政工程只注重自身的功能性,而漠视城市及空间, 忽视其对景观的影响以及景观对其的要求, 使得城市景观混乱。例如城市交通工程的建设, 为了解决城市交通问题,近年来修建了纵横交错的主干道与高架桥、轻轨等。特别是高架桥使道路尺度和空间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 但在设计上往往无视这一因素, 只满足功能要求的形式, 而忽视空间、比例、尺度以及和周围建筑的关系, 使我们的道路给人一种沉闷、拥挤、无序的感受。至于高架桥的一些细部处理如隔离设施、防噪音高墙、路名标志、绿化箱、防护栏杆等往往显得粗陋, 缺乏美感。又如我国一些南方城市防排洪工程的建设, 市区内建设的排洪沟, 只考虑了排洪的需要, 直挺的线型, 凹型沟断面, 呆板生硬, 给人一种名副其实沟的感受, 有损城市环境质量。实际上在设计中完全可以通过一些巧妙的构思, 就能达到既可满足排洪, 又可为城市创造良好景观的目的。其它的如防洪堤、河岸、湖岸、挡土墙、停车场、人行天桥、过街地道、电力、电信输送等大量的市政公用工程现状也不能令人满意。市政工程景观设计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并需我们认真去思考怎样改变此现状。
3 转变观念是当务之急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十年, 中国城市高速发展,而就城市发展而言, 人们的观念和认识已远远落后于变化和发展。长期以来, 我国城市建设特别是市政工程遵循着实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讲究美观的原则, 这个原则是在建国初期, 根据我国当时的实际情况, 快速改善城市面貌的思路下制定的。然而城市在发展, 社会在进步, 人们对城市生活的要求,不仅在于空间使用功能的满足以及工程本身的美观, 更主要是在于城市整体环境的质量。当代城市空间形态和过去相比较, 正朝系统化、立体化演进。传统的观念缺乏对三维空间及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精神要求更深层次的考虑。根据在可能条件下讲究美观这一原则不可能创造高质量的城市形体环境和城市生活环境。为了适应现代城市的发展和建设的需要, 现代城市设计已在我国兴起, 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城市环境的质量, 从而改进人的生活质量,给人带来可能的最大便利与舒适, 给人以美的享受。现代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建筑学、景观建筑学、市政工程学等密切关联, 并与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环境学、法学和城市管理学等学科有关, 城市设计是这些学科的相关内容在城市物质、社会、环境结合点上的综合体现。市政工程是城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功能及空间和城市设计密不可分, 要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就必须在市政工程设计中融入城市设计的理念, 改变过去那种只注重自身功能或形象而漠视城市整体的观念, 从城市整体出发, 将市政工程作为城市空间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加以处理。注重对三维及四维空间的设计和对人的生理、心理、社会和精神要求的考虑, 在内容和形式上和城市有机结合起来。时代要求我们用现代城市设计的理念来替代传统的观念。
4 加快制定市政工程设计导则
充分有效地运用现代城市设计的方法, 来控制及引导市政工程景观的设计, 是创造高质量城市环境的重要方法。目前城市规划管理的主要法规城市规划法和城市建设控制管理的主要手段控制性详细规划只有对市政工程功能的要求, 而未对景观诸多要素作要求。如对市政工程的造型、尺度与城市、周围环境, 历史文脉的关系等缺乏具体有效地控制和引导手段, 这是我国城市环境缺乏整体感, 杂乱无章的原因之一。因此完善城市规划编制方法, 引进城市设计必不可少。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和市政工程设计之间的桥梁, 根据城市设计理念制定市政工程设计导则, 成为工程设计的先导。由于市政工程范围较大, 具体到个别地块时, 可根据其在整个地段中所处的位置、特点及重要性分别加以判别归类, 对不同的地块其引导内容和详细程度可有不同。设计导则应经过一定程序后, 使其成为有相应法律效应的规范文件, 为规划部门的具体操作提供强有力的法规依据。
篇9
[关键词] 风景名胜区 控制性详细规划 城市设计
Abstract: Combining city design and control detailed planning is a new trend in the planning preparation. Control to join city design control detailed planning of the scenic area, can be combined with the traditional regulatory methods, and the preparation of guidelines for the design of a special city, described by elastic guided graphic and text, with rigid regulatory plan, guide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Take The Mount Danxia scenic area Xia Fu kilometer project practice for example, explore the city design of the regulatory guidance and control method.
keyword; scenic zone control detailed planning of city design
中图分类号:TB491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风景名胜区是一个特殊的区域,是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当前,各地的风景区正纷纷开展风景区规划工作,如何在风景区控规中体现 “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特征,如何协调好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是风景区控规的一个重点内容。因此,风景区控规中应当加入城市设计的内容,将城市设计成果融入控规编制成果,以弥补控规的控制体系中对于景观和特色塑造等内容的不足,这对于景观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尤其重要。
本文将以韶关丹霞山风景名胜区的夏富片区为例,重点研究在风景区控规中的城市设计导控方法,对景观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行行之有效的控制与引导。
一、背景概况
丹霞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广东省韶关市的北部,属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10年中国丹霞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8项世界自然遗产,广东省首个世界自然遗产。
夏富片区位于丹霞山风景区中部的丘陵平原区,属于锦江风光带范围。该区可以辐射锦江风光带、巴寨景区东部、韶石景区西北部、丹霞景区西南部和飞花水景区东北部,是整个风景区的几何中心、服务中心和交通中心,属于内部最高级别的服务单元,对于风景区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夏富片区环境优美,自然资源非常丰富。片区东部紧邻龟尾子、倚岭头、大肚岭等山脉,西部紧靠姐妹峰、犁头寨、观音山等特色山脉,成为区内重要的自然游赏山体景观。中部为连片的农田;青碧的锦江蜿蜒贯穿南北。植被以林地、耕地、园地、草地为主,有亚热带丘陵常绿阔叶林、亚热带低山常绿阔叶林、古榕树等生物景观。此外,区内还有夏富古村落、民居宗祠、乡村田园、夏富桥、牛鼻等独特的人文景观。
基于片区景观本底特色鲜明,在城市设计中应充分发挥山体、水体、植被以及人文等景观资源,塑造富含丹霞特色和优美自然风光的山水田园空间,并制定出有利于开发与保护的设计导控。
二、城市设计构思
城市设计以“保护为主,开发为辅,凸显大山水格局,维护区内生态共享景观资源的永续发展”为原则,注重“显山、露水、透绿”, 突出山、水、田园次第相间、有机交融的乡村鲜明特色,在空间形态上通过保护关键性的自然要素(东西山脉、锦江、农田、竹林等)和人文要素(夏富古村落、民居祠堂等)形成连续的开敞空间,有序组织道路走向和旅游线路,控制整体的建筑高度和风格,合理利用滨水岸线。
图1 总平面
三、空间形态导控
1、整体景观结构
城市设计形成“青山环绕、蓝带穿织、中心集聚、节点串联”的整体空间景观结构。
青山环绕:由东西两侧连绵的山脉作为外缘绿色背景,强调以山体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生态格局的延续作为基础。
蓝带穿织:结合贯穿片区南北的锦江形成锦江滨水景观带,该景观带长约7200米,是区内最主要的公共景观走廊,将自然水系穿织渗透于片区内。
中心集聚:形成中部综合服务核心,结合锦江于东侧形成亲水广场,建筑围绕亲水广场以及滨江景观带集聚布置,与夏富古村有机融合,形成极具活力和魅力的核心地区。
节点串联:形成多个景观节点,以锦江滨江景观带及其向区内渗透衍生的田园景观带为串联。
图2 空间结构
2、开敞空间体系
开敞空间从行为场所级向公共级逐级分4个层次:滨水公共开敞空间、绿化公共开敞空间、田园公共开敞空间、山体公共共享空间。
滨水公共开敞空间是区内最主要的公共活动场所;绿化公共开敞空间是其余三种类型开敞空间之间的联系和渗透;前两个类型公共活动程度最高。田园公共开敞空间的公共活动程度较次之与前两者,适宜于游客的观赏与适度的体验参与;山体公共共享空间则是公共活动程度最低的开敞空间类型,主要以游客观赏活动为主。
3、建筑高度控制
城市设计整体控制高度分区,形成开敞空间(道路广场、水体、公共绿地)、低层建筑、多层建筑3个高度层次来控制竖向形态,使建筑群与开敞空间疏密有序,塑造出中心紧凑、整体舒展开放的整体空间形态以及平缓而富有韵律感的天际轮廓线。
4、旅游线路规划
片区内规划自然风光游线、文化民俗游线和休闲运动游线三条游线。自然风光游线包括山野风光游、锦江风光游。文化民俗游线包括购物休闲游、古村特色游。休闲运动游线包括江畔漫步径、竹林信步径、田园踏野径、自行车健身径游。
5、滨水岸线利用
滨水地区强调以丰富多样的岸线吸引更多人来滨水地区活动,形成公共性、多样性、安全性与人性化相结合的岸线布局。城市设计将岸线划分成公共活动岸线、人工休闲岸线和自然景观岸线三大类。
公共活动岸线的驳岸设计以硬质铺装为主,一般设置挡土墙,岸边适合布置露天广场,河面局部设置亲水性观景平台、游船码头;人工休闲岸线的驳岸设计多采取软硬铺装结合的形式,如漫步径、亲水栈道、步行道外设置人工草地河滩休闲带或滨水小广场和植栽群结合设计;自然景观岸线的驳岸设计多以软质铺装为主或强化利用滩涂或湿地生态系统的植物进行驳岸的保护。
四、景观风貌指引
1、设计准则
城市设计别强调发挥风景资源的自然特征和文化内涵。因此,城市设计对片区内重要的道路及其绿化带、重要的交通节点、重点区域、重要的水系和绿地等都作出了整体的设计导控。此外,还对锦江沿岸保护带、建筑风貌、道路桥梁景观、开敞空间、绿化植被以及环境设施都制定了设计准则,对上述内容提出了较为详细的设计指引。
2、设计图则
风景区控规中通过法定图则和管理图则对土地使用、环境容量、开发强度等进行刚性的控制。而城市设计则通过设计图则对建筑设计、道路景观设计、开敞空间设计、绿化设计、环境设施设计等建设景观风貌方面进行弹性的设计导控,成为控规的有效补充。
城市设计结合风景区的特点与保护要求,除了对各类建设活动控制引导外,强化自然风景资源开发、人文景观风貌建设引导,还对风景区的环境容量、资源保护、风景游赏组织等行为活动和服务设施这些方面提出了相关控制要素和要求。
图3 城市设计图则
五、结语
篇10
关键词:城市设计 整体城市设计 城市景观规划 载体
New Exploration of Urban Design's Carrier Urban Landscape Planning
Abstract:In the field of urban Planning,urban design should be integrated with its whole progress.And therefore,in the stage of the urban master plan,corresponding urban design,that is integral urban design,should be conducted.The urban landscape planning is the main means to realize integral urban design.It's acarrier of the contents of the integral urban design.This article explores roughly how to create high quality urban space environment in the stage of the urban master plan,which is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e of Xiuyu city district's landscape planning in Putian city Keywords:Urban Design Integral Urban Design Urban Landscape Planning Carrier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城市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随着大规模的城市开发建设,城市的空间环境质量问题越来越突出,许多城市面貌相互类同,空间形态单调呆板,缺乏鲜明的特色和个性。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工业化、建筑设计标准化带来的影响和开发建设单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造成城市环境品质下降等,然而关键的原因却在于:当前,我国对现代城市设计的研究实践,从理论到方法都未形成完整的体系,所以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没有能够对城市空间环境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控制。
二、对城市设计的基本认识
古都北京勘称世界城市设计实践的代表作,但是作为现代城市设计的理论研究,在我国还是近几年才刚刚起步。所以,与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相比较,我国的城市设计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这里有必要对城市设计的基本概念进行简要的论述。
城市设计是一种关于城市空间品质的研究,具体讲是对城市或城市中某地段的物质要素进行综合设计,创造适用、舒适、宜人且富有特色的城市空间环境,以满足人们物质、精神生活不断提高的多样需求。此外,通过城市设计改善城市的空间环境质量,还可以达到吸引投资、购物、旅游、工作,进而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与繁荣。
城市科学的理论研究已经逐步弄清了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本质区别。城市规划对于城市建设起着一种宏观指导作用,规定了城市发展的方向,为创造富有特色的城市空间环境提供了基础。但是,由于城市规划关注的重点是城市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问题,还没有深入到城市形象的创造这一层次上。因此,城市规划对于城市整体空间布局的要求必须通过城市设计这一环节才能得到实现。
三、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
我国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第一章第八条规定:在编制城市规划的各个阶段,都应当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综合考虑自然环境、人文因素和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对城市空间环境作出统一规划,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生活质量和城市景观的艺术水平。可见,城市设计应该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城市规划只能指导不能代替城市设计。
长期以来,我国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缺少城市设计这一环节,许多城市在制订了规划之后,就按照特定的功能布局和用地性质、直接进入建筑设计阶段。这样做很难把握城市空间环境的总体特征,容易产生城市形象的无序化和城市环境的非人化现象。所以,要建立长远的城市可视形象,提高城市的可识别性,增强城市环境的整体美,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对于生存的城市空间环境质量的要求,必须从城市总体规划阶段起就对城市整体空间形态、城市景观特色等作出统一规划和精心设计,并进行有效的控制,引导各项开发建设,也就是说,必须把城市设计的思想融于城市总体规划的过程中。
城市规划的不同阶段应该有相应层次的城市设计与之配合,根据我国具体情况、城市规划设计管理体制和城市规划编制方法,综合协调城市规划的阶段划分,把城市设计分成整体城市设计和局部城市设计两个阶段。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应该是整体城市设计。整体城市设计主要是研究确定城市空间的总体布局,建立长远的城市可视形象的总体目标,以形成良好的具有特色的城市空间发展形态与人文活动框架。应该说,整体城市设计涉及的内容很多,从确定城市空间形态结构、构造城市景观体系到布置城市人文活动空间、设计城市竖向轮廓,甚至提出城市色彩、照明、建筑风格、城市标志物与建筑小品等的整体设计构思等等。
城市景观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中实现整体城市设计的主要手段,把它作为整体城市设计的载体不但可以容纳城市设计的内容,而且可以根据不同城市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选择不同的景观侧重点,合理取舍城市设计的内容。
四、城市景观规划方法与实践
(一)城市景观规划方法初探我国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一般是把园林、绿地规划作为总体规划的一个专项规划,这种做法往往只是停留在城市用地功能布局的平面表达上,也就是说仅仅对园林、绿地在城市中的位置作出规定,并没有对城市的空间形态提出相应的要求。城市景观规划则不同,它是研究三维物质空间形态的塑造。可见,随着城市空间环境质量的普遍下降,传统的园林绿地规划已经显得落后和保守,所以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引进景观规划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
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景观规划并不是对传统的园林、绿地规划的摒弃,而是对它的延伸和发展,两者没有矛盾,但也不能等同。在城市总体规划中进行景观规划,首先要分析研究城市景观资源结构,充分挖掘其中能反映城市特征的景观要素,对其功能用地加以周密翔实的考虑,为城市景观系统的形成创造条件。
城市景观要素包括自然景观要素和人工景观要素。其中自然景观要素主要是指自然风景,如大小山丘、古树名木、石头、河流、湖泊、海洋等。人工景观要素主要有文物古迹、文化遗址、园林绿化、艺术小品、商贸集市、建构筑物、广场等。这些景观要素为创造高质量的城市空间环境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但是要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必须对各种景观要素进行系统组织,才能形成完整的景观体系,创造有序的空间形态。
(二)秀屿市区景观规划实践秀屿半岛是湄洲湾北岸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莆田市的七个城市组团之一。半岛前端的秀屿港是“世界不多、中国少有”的天然良港,有巨大的开发潜力,是莆田市最具活力的增长点之一。
这次秀屿市区总体规划除了对用地功能布局进行系统的研究外,从一开始就非常注重景观规划,注意把城市设计的思想融于总体规划的全过程。秀屿市区三面临海,东西两端有若干大小山丘,自然景观丰富多样,加上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人文景观,为创造高质量的市区空间环境提供了众多素材。
秀屿半岛位于福建省的沿海中段,市区的景观构成必然受福建地域整体文化的影响和制约。福建是个多山的省份,它的地域文化不能不以青山为依托,同时福建有冗长的海岸线,海港及岛屿众多,渔民们在同大海拼搏的过程中,孕育了海文化。所以以青山为依托,以大海为观照,成为秀屿市区景观规划的主要思路。以此为脉络,对市区内的景观资源进行有机组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景观活跃元素
在城市景观要素分析的基础上,寻找最具地方特色,最具历史意义的景观风貌,作为组织市区景观系统的主角。这也是创造高质量的城市空间环境的根本所在。
秀屿半岛西部中段的象山古名嵩山,具有半岛内无可比拟的景观特色。
(1)海拔最高:象山顶峰海拔79米,是秀屿市区的制高点;
(2)自然植被最完好:象山不仅山顶绿树成荫,山麓也是绿树环抱,现有一大片沿海岸线绝无仅有的荔枝、龙眼林;
(3)文物古迹众多,人文景观最丰富:屹立于山巅的嵩山护国寺,创建于宋代,她儒、道、释为一家,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寺旁有宋丞相陆秀夫的衣冠冢,尚存“宋檀越陆公墓道”石碑。另有清代的象山书院。
这些独特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使象山理所当然地成为秀屿市区城市景观的活跃元素,使象山成为组织秀屿市区景观系统的龙头。
2、划分特色景观区
依据城市各地段景观特色及用地功能进行重点处理,逐步形成并强化其地方特色,以继承和发扬城市历史文化。
双石半岛是秀屿半岛的突出部,是半岛的半岛,它所面临的是浅海滩涂,最前端的石头鼻由礁石组成,是欣赏海景的好去处。规划把双石半岛的端部分成两部分,左侧辟为海滨绿地,右侧作为反映具有渔村面貌的高级别墅区,两部分结合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高级旅游渡假区。通过它还可以把市区北边的浅海景观引入城市。
西南角的秀屿村具有蕴深的历史积淀。追溯过去,它是与大陆分离开的岛屿,六七十年代由于围海造地才使它与大陆连为一体。秀屿港因秀屿村而得名,秀屿镇因秀屿港而得名,显然秀屿村是个有人文传统的历史地段。规划把秀屿村辟为海滨绿地,使市区向大海敞开,把南边的深海景观引入城市,从而可以避免整个市区被港区包围而形成的那种单调封闭的感觉;同时也是对历史地段的保护,可以使历史文脉得以延续。从秀屿村的山上向南边眺望,正对着湄洲湾的主航道,大小船只来往非常频繁,这种繁忙的景象与北边双石半岛端部恬静的渔村面貌形成强烈的反差,是对城市景观的活化。
象山西边是莆头山,莆头故名莆口,是莆田立县前见于史书的第一个地名。现状莆头山地形比较破碎,植被不完整,应该大力进行绿化保护,形成一个独具特色的景观区。
市区东边的效外山峦起伏,有秀屿半岛海拔最高的珠坑山,通过疏港大道上绿化带把郊外起伏的绿色轮廓引进市区,实现市区与效区的融合。
3、组织轴线景观
轴线景观是通过城市主要干道及重要节点形成的。秀屿市区组织了两条景观轴线:
(1)疏港路的横向景观轴线,起于西端现状码头区,横穿整个市区;
(2)纵向景观轴线,起于双石半岛,止于南侧规划港区,纵贯整个市区。
4、控制景观视廓
景观视廓就是为了使各个景观区处于良好的通视状态而建立起的视觉走廓。秀屿市区的景观系统是通过象山来组织的,所以规划中对象山与其他景观区之间的视觉走廓作重点处理,使用它们相互之间都处于可视状态。
5、勾勒城市天际线城市天际线是指由城市的自然景观和人工建构筑物等形成的高低错落的轮廓线。天际线轮廓应与景观视廓相配合,相协调。
秀屿市区的景观规划,是在对秀屿的自身条件进行深入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城市设计的手段,对市区自然风貌、历史文化等城市特色因素进行综合组织,最终构建起一个山、海兼备,港、城相融的现代化城市景观体系,从而为秀屿市区的城市空间环境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结语
城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经济、文化 、社会等有机联系的环境。提高城市综合环境质量,创造各具特色、富有情趣、丰富多彩的城市面貌是共同的呼声和原望。为此,我们广大规划师、建筑师必须付出艰苦努力,关键是要增强城市设计观念,强化城市设计工作,把城市设计思想有机地融进城市规划的各个阶段。
文中以秀屿市区总体规划中的景观规划为例证,对城市总体规划阶段通过城市景观规划来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保护城市的自然景观,创造高质量城市空间环境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旨在抛砖引玉,就教于同行们。
参考文献
①郑正 论城市设计的阶段内容和编制 城市规划汇刊 1995(2)
②王泽坚、何忠品 浅议城市总体规划中强化城市设计与地方特色 规划师 1995(4)
③於贤德 论城市特色美的创造 建筑学报 1995(7)
④孟建民 城市设计概论 建筑师31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8
- 上一篇:农业产业化企业工作总结
- 下一篇:体育教学方法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