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范文

时间:2023-12-05 17:33: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

篇1

一、实施创新教育,教师首先必须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制定既要考虑到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发展的具体能力以及思想品德教育等因素,更应该考虑到学生所要发展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想象和创新个性,要把具体的教学任务细化到各个层次(各章、节)的教学目标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渐进培养,主要经过如下阶段: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欲、实施创新行为、形成创新能力、塑造创新个性。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要力求做到角色对换的同时“稚化”自身,即从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眼光来审视所遇到的问题,因为有一些在教师看来是不起眼的小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却是一次难得的“创新”机会。教师要在挖掘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切入点,这些切入点可以是教学难点和重点、演示实验等,也可以是物理学家的创新经历和体验,或者是学生自己的创新成果展示,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和创新欲望。教师要善于引导和迁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使其发展成为对科学真理的追求与探索。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图形、表格、模型、实例去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他的创新想象力;通过梳理知识、联想等方法去鼓励其发散性思维;利用逆向思维的独特性找出解决问题的另一思路;通过“针锋相对”的、“面红耳赤”的争论使问题的发展“出乎意料”,甚至“柳暗花明”。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前提,针对教学中的疑点、难点,有意识地设置争论情境,让学生参与争论,既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又给学生一个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

现行教材每章都有精彩的导入,旨在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导入有的浅显易懂、幽默风趣,引导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物理学习;有的高度概括,从科学技术的现代应用开始,启发学生思考;有的则从身边的生活现象出发,指导学生从不起眼的小事思考物理学的问题;有的导入展示了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之产生学习兴趣;有的则从物理学史的角度将学生引入课堂。作为物理教师要善于处理教材,要学会整合教材内容。把身边的物理学材料引进课堂,给传统的教学内容注入新的活力,但也要大胆地删改教材中不切实际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就在身边,物理学融进了我们的生活,物理学对社会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同时也培养孩子善于观察,乐于探究,注意从身边现象探索物理规律,注重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联系的兴趣与能力。这是上好创新课的根本保证。

二、习题课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如果教师经常在授课过程中有“创新举措”――创新的思维方式及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创新示范作用将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也会有跃跃欲试的创新想法,这就是其创新欲望的体现。习题教学要跳出“题海战术”的误区,要能使学生尽量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分析解决同一问题,运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形式使学生从单一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这样学生再见到新类型的问题时,就能以自己的创新方式来解答问题。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物理教师要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上,加强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条件,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创新的成就感。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在培养与训练创新能力方面的内在因素,设计恰当的物理问题,这些物理问题应满足如下要求:一要有适当的难度,二要在教和学两方面富有探索性,三要能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渐养成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习惯。如在解答习题和演示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避免直接把结论灌输给学生,而是要对学生提出分析题目所提供的情境的物理过程、观察实验现象等的具体要求,并给学生以适当的思考时间,使他们获得“亲自得出研究结论”的创新机会,在实施创新行为的过程中发展能力。

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将会得到进一步地训练和发展

单纯的物理习题课的教学是枯燥无味的,如果没有一定情境设置新颖的联系实际的问题深化所学概念和基本物理规律,是很难激起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欲望。大部分物理题目也不是靠简单的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和套用物理公式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从创新的角度,运用创造性思维来解决。

例如:在圆周运动一章的教学中,当讲到竖起面内的匀速圆周运动中的临界条件的应用时,很多学生对单独的杆、线约束下的物体的临界速度的掌握是到位的,但思维的发散和想象却不令人满意。有一道关于我国著名体操运动员童非要完成“单臂大回旋”的问题,要求解决其单臂受力大小,结果学生的出错率相当高,原因是学生不能很好地从中找到简化的物理模型,如果认真分析的话,就不难发现其实这是有关“轻杆”类型的问题。

篇2

一、在质疑驳问中培养创新思维

一直以来教师主宰课堂,学生大多高分低能。为此,要把学生的活动变为“思维体操”,强调学生“跳起来摘果子”。课堂上,根据学生实际质疑或让学生互相质疑,启发学生多思,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如讲《愚公移山》后,我在肯定愚公移山精神时,引导学生逆向思维,提出“移山与搬家”、“移山与挖隧道”的看法。通过讨论比较认为移山不如搬家,但为什么课本写移山呢?学生质疑后领悟作者意在愚公移山的精神,使学生触类旁通,解决疑难,培养了其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来自质疑驳问。“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教《项链》时,当玛蒂尔德得知佛来思节夫人借给她的项链是假的时候,她的命运如何?学生众说纷纭,思维非常活跃。学生天性好奇,对万事万物爱问什么,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经验或课本中的说法,针对问题去寻找一种独立的见解,甚至朝着教师讲的和书本写的不同方向大胆驳问。对此,教师首先应热情鼓励,积极支持,并随机指导。学生的观点独到,如果教师还是一厢情愿地让学生在自己预选设计好的圈内打转,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就都会受到影响,思维的独特性会受到约束。反之,教师给予鼓励和肯定,往往能再次激起学生认识与表现自我的激情,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思维创新的成功。如教郭沫若的诗《天上的街市》中“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学生当堂驳问:流星应用“颗”,为什么用“朵”呢?是作者写错了。我引导学生把“花朵”、“烟花”等现象与流星整合起来,学生思维中呈现出光彩夺目的流星形象,于是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对“朵”字产生一种审美的体验,使学生通向创新之路。

二、在求异思维中培养创新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善于鼓励学生质疑驳问,培养创新思维,还要促进学、思、疑、问、悟的有机结合。鲁迅先生曾把学习比作蜜蜂采花粉酿蜜,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自身思维加工制作的过程。一个善教者正是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去解决问题,掌握知识。如教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我问学生:皇帝赤身游行大典之后,想起那个诚实小男孩的话,会怎么办?教《古代英雄石像》,我叫学生想象:石像半夜突然倒下来,碎成千万块,在倒塌之前,会发生什么事情?学生敞开思想,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课堂上出现的生动活泼的局面,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创新思维得到培养。如在分析《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主人公是谁时,我引导学生发展求异思维:“一般小说标题中所涉及的人物就是主人公,如《孔乙已》、《骆驼祥子》、《范进中举》等,为什么《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于勒不是主人公?”让学生围绕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比较时,我从旁点拨、引导,学生很快就能找出答案。在教学中发展求异思维,因势利导,不仅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在求同思维中培养创新思维

中学生积极求异,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从不同角度提出许多创造性的设想和推测时,往往是良莠并存。教学中必须设置一些具有争议性的焦点问题,通过讨论争辩,再适时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求同的方向上,使学生认清是非曲直,统一认识,培养创新思维。如学完《俭以养德》课文后,我设置这样问题:本文证明总论点的三个分论点之间关系:(1)三个分论点可以任意颠倒,因为三个分论点之间是并列关系;(2)第一个分论点和第二个分论点可以颠倒,第三个则不能,因为第三个分论点在含义上比前两个分论点深刻;(3)都不能颠倒,因为三个分论点之间是递进关系。问题提出后有学生说(1)对,有说(2)对,有说(3)对。针对不同意见,不同思维,我把每种情况选一个代表,让他们各自陈述自己观点的理由、依据,然后组织学生针对他们所说的理由、依据进行分组讨论,同学们各抒其见,互不相让,据理力争。最后,我把学生认识统一起来归纳,总结出正确结论,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有机统一,变异为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四、在联想想象中培养创新思维

篇3

关键词: 中学化学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当今社会,技术突飞猛进,化学领域的高科技信息可以说是日新月异。作为一个化学教育者,面对当今社会,要培养出适合时代要求的复合性高科技人才,其关键是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结合教学实践,总结出了几点做法。

一、重视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创设问题情境,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要增强创新思维,必须勤于思考,主动思考。只要有所思,才能有所得。教师应多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启迪创新思维。

1.创设悬念式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化学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理论问题和抽象概念,这些大多是教学的难点。如果教师及时提出悬念问题,激活学生的求知兴趣,那么许多问题学生就会自己解决。例如:学习了单质钠化学性质后,我要求学生写出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方程式。学生根据金属性顺序,认为钠能把铜从硫酸铜中置换出来,不假思索地写出:

2Na+CuSO=NaSO+Cu。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在课堂上当即演示这个实验,并要求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蓝色絮状沉淀。实验事实证明并没有铜析出,出乎意料的现象与学生原先的回答产生了矛盾,这一悬念式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到无比惊讶,迫切希望找到问题的答案,思维处于高度集中状态。这时我发动学生互相讨论,积极思维,让学生各抒己见,然后我总结分析原因,得出结论,完成化学方程式。

教师在教学中设置的悬念式问题情境应紧扣教材,要具有一定的新颖性,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这样才能使教学内容产生巨大的诱惑力,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地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2.创设探究式问题情境,培养创新思维的深刻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教师应利用一系列彼此相关、循序渐进的探究式的提问,强调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作用,使各种感性认识逐步转化为理性认识,从而掌握各类创新方法。例如,在讲解Fe(OH)的制备和性质时,我先告诉学生Fe(OH)的颜色、溶解性,然后演示新制的FeSO和NaOH溶液的反应,结果没有白色絮状沉淀,而是灰绿色沉淀。该现象引起了学生的思考,能提出探究式的问题:为什么要用新制的FeSO4溶液?为何要将滴管插入试管里溶液底部?久置的NaOH溶液中会溶解了什么物质?当学生分析出FeSO和Fe(OH)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时,我换了一瓶经煮沸以除去氧气的NaOH再进行实验,结果是先白色沉淀,迅速变为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针对这一现象我提出问题:怎样使Fe(OH)被氧化的速率减慢呢?学生思考讨论后选用在FeSO液面上滴加苯作保护层,再将滴管伸入试管底部,挤入煮沸的NaOH溶液,就得到了Fe(OH)白色沉淀。探究性问题的探究,激发了学生主动积极探索的精神,激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重视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不仅是使学生获取化学知识,而且是完善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独到的功能。所以必须重视化学实验教学,已逐渐成为广大化学教师的共识。那么,选择什么样的化学实验教学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1.演示实验学生化,培养创新能力。

中学化学教材中演示实验多,学生实验少,其效果是学生的应试能力得到了培养而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发展。教师要创造条件,演示实验学生化,让每个学生都动手。例如,实验室制CH,我先讲出其反应原理是:加热酒精和浓硫酸的混合物,使酒精分解得乙烯,发生如下反应:

CH-CH-OH CH=CH+HO

然后提供这一实验需要用到的实验仪器和药品,让学生根据反应原理选择实验仪器,设计实验方案,同时作必要性的指导:在烧瓶中注入约20ml酒精和浓硫酸(体积比约1∶3)的混合液,放入几片碎瓷片,以避免混合物暴沸,加热混合液,使温度迅速升到170℃。这时我让学生动手实验。实验中有一部分学生实验失败,未产生CH,怎么办?就这一问题让全班学生互相讨论,我引导学生分析其原因:首先实验装置气密性是否良好,此实验的关键是否按照书上所说进行迅速加热。问题提出来了,学生为了解决问题,就要设计、发明、创造和筹划。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果真正解决一个对他而言是问题(尽管很简单)的问题,那么他的思维就跟科学家思维一样,是探索性、独创性的。总之,我们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验,进行有目的的思维和创新。

2.课外实验,培养创新能力。

课内实验,不管是学生分组实验还是演示实验,往往限定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而课外实验就不同,实验内容充满思维性、挑战性、探索性、创造性,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求知欲望,能充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实验设计:鉴别厨房中的白酒和食醋的方案。学生设计出很多的方法:(1)闻气味;(2)尝味道;(3)分别取少量,再分别加入碳酸盐,如碳酸钠等,有气泡的是食醋,无气泡的是白酒;(4)分别加入紫色的石蕊试液,颜色由紫色变为红色的是食醋,不变的是白酒;(5)分别用pH试纸测其pH值,小于7的是食醋,等于7的是白酒,等等。对于课外实验,学生的热情很高,整个过程充满了思维、选择和尝试,主动参与、大胆思考、生动活泼、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

篇4

关键词:培养 创新能力 激发 创新思维

长期以来,我们实行的是单一的学科课程,学科课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必须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和基本方法,为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学科课的教学往往以传授知识为目的,难以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与创新能力。而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成长则要靠教育。中国需要培养创新人才,应从小学、初中就开始,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每个教师应该研究的问题。下面结合具体教学,谈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堂上,我们经常能见到这样一种情况:老师频频提问,学生一一作答。等考试一看结果,成绩往往不尽人意。这个事实告诉我们:学生没有提出问题的能力,不仅直接影响学习的成效,而且也影响能力的发展。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往往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解答可能仅仅是技巧问题,而提出问题并从新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则要求创新性的想象并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善于提问,更要满腔热情的促使学生发问。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人所创造或发现的新东西或新的反映方式,即使早已为别人所完成,但对其本人来说是新颖的。激疑,就是激发学生的疑问,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引导他们在生疑、质疑的循环往复中,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矛盾运动中,探求新知,激发创新思维能力。如在(Excel公式的运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错误的公式,让学生自己对这些公式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错误,从而得出正确的结果,教师通过不断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顺利展开教学,这样不仅开启学生的思维,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教师教学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不仅直接影响学习质量的提高,还将影响潜在素质和能力的发挥和发展。

在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同一门课有的老师讲学生爱听,有的老师讲学生不爱。其根本原因是教师讲课水平和教学艺术高低的不同。要想唤起学生对化学这门课的兴趣,要求教师必须有渊博的知识。认真备课,精选内容,巧妙设计课堂教学结构,采用形式多样、新颖的教学方法把课讲得深、讲得清、讲得精、讲得透。此外,还要注意讲求语言表达艺术,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积极主动并渴望吸收知识的状态。

一听说上电脑课学生都会比较高兴,但这种兴奋是表现在可以玩游戏,或者上网聊天,或者是听歌看电影。面对一些电脑的基础知识、技能学生就有可能表现的兴趣乏乏了。那么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不注意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他们的学习热情就会很快下降。只有让学生在认识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智力,体会到创造的愉快,才能激起学生高昂而持久的兴趣。夸美钮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如果一个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没有兴趣就激不起他们的学习欲望。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都决定了他们做事往往从兴趣出发,对于那些单调、枯燥的练习和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教师应特别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以保持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在实践应用中,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践是创造发明成功的重要条件。大多数发明家从小喜欢创新性活动,牛顿小时候喜欢制作风车、风筝等,爱迪生从小喜欢做实验。因此不要小看实践,因为实践是一切创新的基石,包括脚踏实地地采样和收集数据。通过实践,学生会发现即使是测量一个长度,看一个读数,拧几颗螺丝,都没有想象中那么轻而易举。实践能力是将创新付之实现的精心设计和勇于实践能力的总和,是创意与创新的桥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想像、思维实践的过程。只有亲自动手实践,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同时可以看到自己创新成果,体验创新快乐,进一步引发创新探究的意识。

自主探索、协作学习是学生在实践中经常采用的两种方法。学生独立完成任务,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主动性,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通过自己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体验成功与失败,正确评价自己的认识活动,从中获取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探求问题的最终解决。例如学习word课程时,可以让学生看一幅电子画报,然后用自己所学知识独立完成,主题不限,只要感兴趣的都可以,从进入到每一步可以自己完成也可以几人合作完成。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激发了学习创造思维,体验着创造性思维的快乐,展示了创造才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在教学意识上要重视学生创新思维习惯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要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自主创造思维的学习能力,我们要让学生有想去学的冲动,要教学生如何去学的方法,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主动发展,引导学生走向自主创新的学习之路。

参考文献

[1]周鸿.创新教育价值论[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2]章得者.尝试分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篇5

关键词:美术教育;创新思维;创造力;综合素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7-0217-01

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突出“美术、人文、科技”于一体的创新教育特色,初中美术教育在适应《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中,如何培养学生素质,有利于健康成长,学会欣赏美、运用美、创造美。试从任教农村初中美术十几年来积累的教学经验进行浅谈。

1.针对教学实际情况精心选择教学内容

1.1 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进行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正确选择教学内容,前提就是必须针对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由于我校地处舟山渔农村,所以硬件设施还是不够完善,针对这一点,我们在教学内容选取上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是我们还是要结合地域特点让学生美术课堂教学创新性思维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我个人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海岛、农村的独特资源,与现代海洋教育主题紧密联系,发挥本地的"渔民画"教学优势,挖掘校本课程资源,让同学们展开了他们的想象空间,自身的创新思维已得到了一定的培养,创新能力也进一步的得到了提高。1.2 在对教学内容选择上一定要注意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最好的方法和手段就是让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培养,在这期间,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启发,自身的思维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打开,想象空间和思维空间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学生们的创新思维自然就随之提高,通过一些简单的作品进行一些联想,进而得到更加新颖的作品,这样就是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最好的一个证明。在教学过程中,我个人就对学生发散性思维进行了一定的培养,通过进行美术欣赏课,让学生知道了最简单的艺术作品,通过他们的欣赏和我个人的讲解,学生有了一些最基本的认识,但是在此基础之上我还要求学生展开他们联想的空间,让他们尽情的想象。有些学生对凡高的《向日葵》这件作品就展开了很多的想象,比如说:从“向日葵”作品中有些学生想到了母爱,有些学生想到了蓬勃的朝气等等。这些都是对学生们发散性思维的一个很好的培养,与此同时也是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1.3 选择内容一定要注意符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还应该注意到的一个问题,那就是要针对初中生的身心发展情况,农村中学生接受的新鲜事物比较少,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就不能一直应用过去经常使用或者比较常见的资料进行教学,这样无论是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还是学生的创新思维还是创造力的培养都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就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新鲜事物的搜索,然后用自己的画笔为学生打开他们的视野,为创新思维的培养尽到我一份应尽的责任。

2.从各个角度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2.1 在新形势下的美术教学过程中,提倡教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就要求我们在美术教学中,不仅仅只看到传统意义上的美术技能学习,而要看到是否有利于学生良好综合素质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否有利于学生个性品质的完善。教学内容安排要具有灵活性,给学生以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若使每个学生画出一样的画,或呈现同样的风格,是教学的大忌,是创造的大忌!应启发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突破传统思维习惯和模式,产生大量的变异见解,有意识地促使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地思维操作,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在课业训练中,就不能仅限于单一地模仿或照抄自然的训练,模仿作为基础训练固然重要,如果不顾自己的内心感受,不积极认真的思考,一味模仿很容易导致学生陷于僵死的思维状态,使作业呆板、乏味、缺少生机,以致阻碍学生创造意识的发展。

2.2 针对不同阶段学生进行不同培养,这样才可以让不同高度的学生同时进行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提高,美术教学过程中创新意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在对自身创造力和创新意识培养过程中也应该深刻的认识到这一点,主动向老师咨询问题所在,这样自身的创造力会让老师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老师对其采取的方案也会更加的有力,教师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找到它们之间的差距进行逐一辅导,这样方可让全体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之上形成进一步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提高。

2.3 美术教学也是一门时间性比较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它融入了人们对生活的向往,绝大多数的作品都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灵感激发而创作出来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紧紧抓住这一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实践,这样学生们的上课情绪也不会因为教师教学手段单一而感觉到积极性不能很好地得到发挥,同时上课的兴趣也会被老师所带动起来。学生的积极性一旦得到老师的调动,上课效率、学生们的听课效果还有教师的教学任务也会得到高效率的完成,而在这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得到了一定的培养。我在教学过程中就经常令学生在我们学校周边进行写生练习,由于我校处于农村,景色宜人,自然写生的素材得天独厚,教学效果自然也很好。例如,在学习《巧用身边的材料》一课时,可以利用常见的废旧挂历纸、彩色的广告招贴纸、废弃材料等,通过艺术构思、起稿、剪贴,使这些色彩丰富、材质肌理独特的材料按自己的构思加工成艺术品,装饰家居、教室,增强环境意识,使环保教育延伸到家庭、社会。

参考文献

[1] 王承昊.中学美术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陈健勇.农村美术教育现状及改革、发展策略[D]武汉:湖南师范大学,2005.

[3] 俞国良.创造力心理学[J]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篇6

“创新教育”是一个新词。创新一词早在《南史・后妃传・上・宋世祖殷淑仪》中就曾提到过的,是创立或创造新的东西的意思。但我们现在更多的是引用国际上经济方面的创新理论。“创新”英文是“Innovations”,其含义,一是指前所未有的;二是引入到新的领域产生新的效益。随着创新教育的提出,国内学者纷纷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对创新教育概念及其本质的认识,据有人不完全统计,已有20种之多,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为: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阎立钦教授认为:“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认真做好‘普九’工作的基础上,在全国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

在基础教育中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

我认为,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指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这里所说的“创新”,是指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要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就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通过数学教学活动,使他们具有初步的数学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以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和一定的思维能力为基础。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广泛开展课堂教学改革,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1.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

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数学学是与一定的知识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同化”和“索引”出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并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

2.揭示思维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应坚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探究的主体,要不断地揭示学生的思维过程,了解学生的需求信息,消除学生的思维障碍。要引导启发学生真正搞懂知识的来龙去脉,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提高思维能力的目的。

3.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数学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在中学数学中出现的数学思想有:方程思想、函数思想、分类思想、数形结合思想、递推思想、模型思想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讲解新知识的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在例题讲解的过程中揭示数学思想方法;在知识的总结归纳过程中概括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学会用数学思想方法去解决和思考实际问题,从而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

4.重视数学阅读

数学是一种语言。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说:“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所以数学的学习不能离开阅读,数学教学必须重视数学阅读。在数学教学中应将阅读引入课堂,并纳入到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中去,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积极思维,对教材中提供的“原材料”主动进行逻辑推理。

例如在教学“等差数列”的概念时,可根据教材章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计如下阅读思考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1)等差数列是一类什么样的特殊数列?其本质属性是什么?

(2)如何用数学语言确定一个等差数列?有哪些方法?这些表示方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3)推导通项公式及前n项和公式有哪些方法?

(4)怎样用函数观点看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n项和公式?

篇7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单调,内容陈旧,知识面窄,严重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全面认识,难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新课程指出“学习数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认知心理学关于学习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学习主动性的本质是认识主体的主动建构。只有当认识主体意识到是其自身在影响和决定学习成败的时候,主动建构才有可能实现。从认识论意义上看,知识总是情境化的,而且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动和感知比概念化更重要。因此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包含吸引力和内驱力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才能促使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

为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有效的调动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的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性质、意义的建构。在创造性的数学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成为教学的主体。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结合实际,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教育家说学一个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要注重从中探索、发现。学生的学习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的,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建构注意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的过程。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索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促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的掌握。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的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

三、注重开放题的教学,提高创新能力。

沿袭已久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具有独特的条件。开放题的教学,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但在开放题的教学中,选用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被大多数学生接受,既要隐含“创新”因素,又要留有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施展才智的余地。如:调查本班学生读课外书的情况。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调查什么?采用什么办法调查?这道题的目的在于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吸收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重组应用,从综合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开展积极评价。

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因此,教师调控教学内容时必须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分层次教学,尽可能的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在教学评价上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

篇8

【关键词】中学语文 创新意识 思维能力

在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不少专家提出这样或那样的改革理念,但是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形成了一定的看法和见解,而这些看法和见解,需要在不断探究的基础上加以完善,以形成科学的认识和理念作为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在今后语文教学改革中不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习惯。

一、在理论上,要对语文的有关知识进行引导和鼓励,而更多的是让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能自由发挥、自由创新,这样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就能科学地运用教育理论、教育方法,这是中学语文教学实施“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重要前提和必备条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能力”,要规范各种有关“创新”的理念,并对这些理念本身进行科学的理解。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势必会使当前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引入教育新思想的措施,缺乏应有的扎实基础,这样不仅可能会导致本来是一种很好或很有价值的语文教改思路或设计,在实践中无法实现,同时更为重要的是会对语文基础教育科学体系的建设产生不良的影响,从而导致语文教学在整个基础教育体系中处于落后的尴尬位置,更得不到人们应有的重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整个学校语文基础教育科学的发展与进步将成为一句空话。

二、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是一个有明显阶段性的漫长过程。这一目标只能通过终身教育最终实现。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的确定,不能过低,也不能过高。但是由于在理论上缺乏必要的科学论证,目前,我们对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无论是在认识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存在着将其放到过高的位置上的倾向,而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不能真正加强反而会削弱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有必要对创新能力本身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教育发展之间的一些问题进行必要的探讨。

由于创造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具有层次性和阶段性的漫长的过程,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就成为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而要在教育工作中具体落实和完成好这项任务,就必须真正实现终身教育。终身教育的思想从提出发展到今天,已为越来越多的各国教育工作者所接受。终身教育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教育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各阶段及各类教育不再是各自孤立、各行其是,同时教育的各项目标,都随之被分解成若干层次、若干段。具体到教育实践中,每个阶段的教育都要落实相应的教育目标,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而不能相互随意超越和替代。培养创造能力亦是如此。

三、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具体落实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呢?由于目前一般都把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归属于能力的范畴,因此,有必要从语文教学目标的角度对其进行考察。

首先,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包含着一定的能力成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它与其他各项能力一起,共同构成了语文教学的能力培养目标的内容;同时,语文教学中的各项具体能力培养里,又或多或少都离不开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因此,在中学生的语文思维发展中创新的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应占有极重要的位置。

其次,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与语文知识相互依存。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的培养,同样离不开必要的语文知识和材料。但是,在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仍然大量存在着用采取忽视和削弱语文知识教学的方式,去培养所谓的“语文创造能力”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在教学中,一味地强调调动学生 “思维”;设计大量超越学生水平、难度很大、脱离基础教育目标要求(非常专业)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却不给或不可能给学生提供解决这些问题所必须的知识和材料。这种做法,违背了创造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因此不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因而也就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语文创造能力了。

篇9

【关键词】 数学;创新思维;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01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教学的一个重点。下面就创新思维及在数学教学中尝试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数学创新思维的含义

思维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思考,创新思维就是与众不同的思考。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新思维,一般是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尽管这种思维结果通常并不是首次发现或前所未有的,但一定是思维主体自身的首次发现或超越常规的思考。创新思维就是不受现成的常规的思路的约束,寻求对问题的全新的独特性的解答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其实质是求新、求异、求变。创新思维就是创造力的核心。它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征,思考问题的突破常规和新颖独特是创新思维的具体表现。这种思维能力只要我们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学生是可以具备的。

二、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的方法

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其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生机制,培养过程中首要的便是观念的创新,要用创新精神去培养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

1、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手段

任何一个富有创造性活动的全过程,要经过集中、发散、再集中、再发散多次循环才能完成,在数学教学中忽视任何一种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是错误的。

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转向机智及思维的应变性,实现提高发散思维的变通性。把习题通过变换条件,变换结论,变换命题等,使之变为更有价值,有新意的新问题,从而应用更多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获得“一题多练”“一题多得”的效果。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随着问题的不断变换,不断解决而得到不断提高,有效地增强思维的敏捷性和应变性,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和发展。

例如,教学“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设制题目:某初一学生在做作业时不慎将墨水瓶打翻,使一道作业只看到如下字样:“A、B两地相距150米,一辆汽车以50千米/时的速度从A地出发,另一辆汽车以40千米/时的速度从B地出发,”(横线部分表示被墨水覆盖的若干文字)请将这道题补充完整,并解答。解:如补充:两车同时出发相向而行,问经过几小时两车相距30千米?等等,本题结论没有给出,从而蕴涵了多种可能,同学们可根据条件推出不同的结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2、加强操作,挖掘学生创新潜能。

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能促进大脑左右半球和谐发展与协同活动,使学生容易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容易产生智慧的火花,容易发挥其创新潜能。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些实物、模型、教具、教学软件等丰富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对具体事物进行操作,使他们获得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具体经验。如在讲“有理数的乘方”时,我从“折纸问题”开展教学,提出问题:“有一张厚度为0.1mm的纸,将它们对折一次,厚度为0.1×2mm,对折10次,厚度是多少毫米?对折20次厚度是多少?”在学生动手折叠纸张进行计算厚度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计算对折10次时的厚度就显得很为难,他们表现出渴求寻找一种简便的或新的运算途径的欲望,此时,教师适时引出“乘方”的概念,用乘方表示算式比用20个连乘简洁明了得多,其值为104.8576米,比30层楼(每层3米)还要高。在这样一个操作过程中,学生边操作边思考,其创新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极大地促进了智力的开发。

3、善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乐于创新。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及大地提高并丰富了当今人类获取、传递、再生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和手段,改变了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方式。尤其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作用日趋重要。信息技术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进入中学课堂,显示了它明显的优势。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让学生感知“圆”,再通过多媒体演示几只猴子骑着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圆形等轮子的自行车赛跑的情景。开始让学生猜测,谁跑最快,然后多媒体演示赛跑过程。结束时,问学生为何骑圆形轮子的猴子跑第一,让学生弄清自行车的轮子为什么做成圆形的道理,让他们感到学习数学很有用,自发产生一种探索兴趣,萌发出一种“自我需要”的强烈求知欲,乐于创新。

4、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想创新

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但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实际。例如:我在上初中第一节数学课时就让学生解决这样一个生活问题。你和爸爸妈妈准备在国庆节外出旅游,快乐时光旅行社的收费标准为:大人全价,小孩半价;而华夏旅行社不管大人小孩,一律八折。这两家旅行社的基本价一样,你认为应该去哪家呢?如果你能计算正确出结果,你就可以为家里节省开支,成为父母的小帮手。

再如:在教学“求长(正)方体的体积”后,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把一个苹果摆在讲台上,要学生求出苹果的体积是多少?全体学生起初愣住了,而后纷纷议论起来,有的说如果将苹果捏成橡皮泥那样捏成长(正)方体那样就好了……在老师的启示下,学生终于悟出了可以将苹果这个不规则的体积转化为规则的体积,用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容器盛一些水,将苹果放入,只要量出水面升起的高度,就可以算出苹果的体积。以此类推,不单苹果这个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可以计算,其他一切类似物体的体积都可以计算。

总之,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人才是时代的需要,我们的教学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励学生创造性的心理机制,促进学生多讲、多动手、多猜想、多发现、多创造,在积极思维的过程中,体验发现真理解决问题的甘苦,体验创造的乐趣,获得解决问题的愉悦感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英语 培养 创新思维 能力



进入21世纪,创新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而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育中又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英语这门学科不仅仅是一门工具学科,实际上还是一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学科。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听、说、读、写、译各种能力的培养,无不渗透着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因素。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作为英语教师,应积极、主动、充分利用并有机地运用创新进行学习指导。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英语教师如何在英语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呢?我们可以从如下几方面来做一下探讨和学习。

首先,为学生尽可能创造创新环境,激发探究欲望,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一种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意愿和态度。创新思维、创新意识来自于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知识的疑问。只有善于发现、善于提问的学生才能从不同的视觉来研究问题,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的冲动。在传统的教学工作中,教师都是知识的传授者,他们处于主动。学生都是知识的接受者,处于变动,很少有主动参与的意识,对教师所讲的不敢大胆提问,更不敢否定。我们现在就是要让学生多提问,甚至让学生否定教师,激发学生的创新之火,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记得初二学习rain这个词时,我给学生举例:It rained heavily last night.(rain在这儿作动词谓语)有一位学生就问:“在我们日常生活中rain见得更多是名词,英语中能否作名词用呢?”我并不急于回答,而是首先表扬这位学生的创新思维,然后说:“rain可以作不及物动词,还可以作不可数名词。请大家认真思考,能否给出上面句子的同义句。”于是学生们开始讨论,给了上面一个句子的同义句:The rain was heavy last night.看着自己的创新思维得到老师的赞同,学生的积极性高涨。于是我紧接着又说:“请同学们用there be 结构来改写上面两个句子。”这下学生们热烈地讨论,推举科代表给出上面句子的同义句:There was a heavy rain last night.我看学生的创造思维得以调动,又说:“rain的形容词形式为rainy,请同学们再给出上面句子的同义句。”这又一次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推向。这既鼓励了学生最初萌发的创新意识,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创新欲望,使学生在积极的思考中,掌握了rain这个词的用法,比单一的讲解该词有了更好的效果。因此,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多动脑筋,从已知到未知的延伸。唯有对知识充满无穷的好奇心,敢于向传统和权威挑战,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其次,融洽师生关系,鼓励学生质疑。英语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是一种多边、互动的关系。只有建立了一种和谐的合作关系和良好的合作学习机制,只有在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意识才能充分地调动和激发。教师还应当经常用鼓励性语言和信任的目光及时地肯定和表扬学生,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作为教师,我们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不允许打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积极性,如果这样做了,将会给学生的创新之火泼下一盆冰冷的凉水,以后学生再也不敢积极思考,只有一味地听随教师的话,创新思维又怎么能在素质教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呢?比如在讲He is walking too fast. I cant follow him.的同义句He is walking so fast that I cant follow him.时,我给出的答案为: He is walking [ZZ(Z]so[ZZ)] fast [ZZ(Z]that[ZZ)] I cant follow him.

马上就有学生问:“能否用too…to呢?”我没有立即回答,而是首先表扬了该生的创新意识,说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接着又给学生们讲了用too…to…的用法,并且说可以改写为:I am walking too slowly to follow him.又有学生问用enough来改写呢?于是我又把enough的用法给学生再讲解了一次,并叫学生改写。有学生改为:I am not walking fast enough to follow him.另有一次我叫一位成绩并不是很好的学生用be strict with 来造句,他造为:We must be strict with our work。我没有责备他,因为初中只学过be strict with 没有学过be strict in。我说这个句子我们先不要说正确与否,请同学们查一下字典。于是大家积极地查阅,很快学生们搞清楚了该用be strict in sth。种种事情表明只有融洽了师生关系,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不要拘泥于教师的思维,才能让学生既能掌握知识又能发展创新思维和创造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