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入门小问题范文

时间:2023-12-05 17:33: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学入门小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学入门小问题

篇1

一、授之以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由于机体需要而产生的稳定的内驱力,是构成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学习入门和获得成功之间的“牵引力”与“粘合剂”。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寓教于乐,使教学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痴”情“迷”劲,使之乐于探索。例如,在讲初中地理教材中“时区和日界线”的内容时,教师不妨在上课之初,首先向全班学生展示一个小问题:“小华得知到日本东京访问的爸爸,今天就要回到上海了,他了解到飞机从东京起飞的时间为早上8点,按照飞机飞行2小时15分钟计算,到达上海的时间应为10时15分。他准备到机场迎接爸爸。可是还没有动身,爸爸就到家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来听老师讲课,并把这种兴趣转化为内在的学习动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提倡探究性教学

所谓设置“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造一种“不协调”,从而把学生引入“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帮助他们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善于联系新旧知识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学知识探求新的知识;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形成他们自己的概念。如在讲北美气候部分时,首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插图,然后设问:“北美与欧洲西部纬度相当,欧洲西部的气候表现了海洋性的特征,而北美却普遍有大陆性特征,为什么?”学生只有通过比较、综合,才能作出确切的回答。当然,教师的提问不要过于频繁,如果把“弦”绷得过紧,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急于点“将”,让学生仓促上阵,很可能“卡壳”,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

三、打破“思维定势”,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如果把学生的思维束缚在教科书的框框内,只能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一种“休眠”状态,结果扼杀了学生的首创精神。如何使学生认真学好前人的知识,既不受其拘束,敢于另辟蹊径,又能言之有理,持之有故,就必须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打破“思维定势”,从而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设想。同时,教师应该注意,对学生的问题要推迟判断,避免武断。过早地下结论或向学生预示解决方法,都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即使学生把答案搞错了,也不必大惊小怪,要善于区分“笨拙的错误”和“创造性的错误”。后者往往是成功的先导,应当引起教师的重视。有位教师讲高中地理“生态系统”时,有学生问:“假若生态系统中没有微生物起作用,地球上还有没有生物?”这位教师对学生敢于提问的作法予以肯定,并要求同学们就此展开讨论,促使学生形成一种特殊的求异心理状态,从而激励学生大胆设疑,细心思考。

篇2

关键词:加涅;学习层级说;逐级向上,教学设计

1加涅教学理论

罗伯特•M•加涅博士(Robert M. Gagne 1916- 2002)是美国当代教育心理学家,在教学系统设计领域是一位真正的巨匠[1]。

加涅提出了学习层级说,认为知识是有层次结构的,教学要从基本的子概念、子技能出发,逐级向上,逐渐学习到高级的知识技能。在以他们的思想为基础进行教学进程设计时,教师首先对要学习的内容进行任务分析,逐级找到应该提前掌握的知识,而后分析学生既有的水平,确定合适的起点,设计出向学生传递知识的方案;在展开教学时,让学生从低级的基本知识技能出发,逐级向上,直至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2]。

2教学设计

本人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深知第一次课的重要性。第一次课既要让学生对本门课程有基本的了解,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让学生找出本门课程与其已经学习过的其他课程之间的相似之处,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是各高校为理工科学生开设的一门程序设计类课程,由于该课程是大学生接触到的第一门程序设计类课程,所以,教师要考虑如何帮助学生建立程序设计的思想、如何结合其他各门课程的知识、如何通过第一次的讲解使学生对此门课程的性质、任务有概要性了解,从而达到快速入门的目的。笔者在多年讲授此门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加涅的学习层级说的基本思想,为C语言的第一次课设计了几个案例式的教学过程,并将它们应用在每一次的教学过程中,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案例1:输出信息

(1) 提出问题。

在屏幕上输出“Hello!”信息。

(2) 基本的子概念。

写出如下程序:

#include /* 这是C程序包含的标准输入输出头文件 */

void main(void) /* 这是C程序主函数的函数头 */

{ /* 一对大括号之间是C主函数的函数体 */

printf("Hello!"); /* 这是C语言的输出函数 */

}

在VC环境下展示这个程序的运行结果后,重点介绍其中printf函数的功能,其可以将双引号中的信息在屏幕上原样显示,并强调函数的结构是由函数头和函数体组成。

(3) 逐级向上。

逐级向上,继续提出新的问题,在屏幕上显示"Welcome to Beijing!",学生自然会想到将双引号中的信息Hello!替换为Welcome to Beijing!,正如学生所预测的那样,屏幕上输出了相应的信息,这样的结果立刻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之后,教师继续提出新问题,并在屏幕上显示"北京欢迎您!",学生经过短暂的思考后,自然会提出切换到中文方式输入信息。

(4) 最终的教学目标。

经过两次逐级向上,进而抛出一个一般性的问题,教师在屏幕上输出任意的信息,学生自然可以掌握printf函数输出信息的功能,从而达到这个案例的教学目标。布置作业:在屏幕上输出“新年快乐!”的信息,以强化掌握的知识,并给学生一个展现自已能力的机会。

案例2:算术四则运算

(1) 提出问题。

利用C语言程序进行加法的计算。

(2) 基本的子概念。

首先从数学出发,提出加法运算的4个要素:加数、被加数、和、加。其中加数和被加数是待加工的原始数据,加是实施加工的操作,和是加工的结果。

写出如下程序:

#include

void main(void)

{

short int x,y,z;/* 说明3个数据 */

x=24; /* 输入2个原始数据 */

y=12;

z=x+y;/* 利用2个原始数据进行加法运算,得到结果交给z */

printf("z=%d",z); /* 将结果z输出在屏幕上 */

}

在VC环境下展示这个程序的运行结果后,重点介绍数据的加工流程,即说明数据、输入数据、加工数据、输出数据。本题的输入数据是x和y,加工过程是“+”,输出数据是z,并强调输入在先,加工在输入之后,输出一般在后的处理流程;而printf函数中的“%d”可暂时不讲,只是告诉学生这是一个C语言必需的格式符。

(3) 逐级向上。

逐级向上,继续提出新的问题,如何利用C语言程序进行减法的计算?启发学生分析减法与加法同样具备4个要素,只是具体的操作是减,其他过程应该与加法一致,学生自然会让教师将程序中的“+” 修改为“-”,运行后达到了减法的目的。

继续提出新的问题,如何利用C语言程序进行乘法的计算?同时提出一个问题,即“w”,这个符号如何解决,绝大多数学生都知道用“*”代替,这样很自然地解决了乘法问题。进而在24和12的后面加3个0,将数据24和12改为2个较大的数据,请学生设想结果。学生一般都会按照已知的数学知识报出答案,接着运行程序却得出了负数,这个答案根据学生的数学知识是不可能有的。此时方解释“short int x,y,z;”这条语句的作用是说明3个短整型数据,而系统则为这3个短整型数据分配2个字节的存储单元,而2个字节的存储单元所能存放的数据是有范围的,当数据的大小超过了这个范围时,则出现了上述问题。此时当学生正在思考数据的范围问题时,将语句“short int x,y,z;”中的“short”删除,运行程序得出了正确的结果。再解释“int x,y,z;”语句,系统为这3个一般整型数据分配4个字节的存储单元,尽管4个字节的存储单元所能存放的数据是有范围的,但此范围比2个字节的应大一些,此时只需要强调数据范围的概念,而这是计算机中的数据与数学中的数据的不同。通过这个问题向学生传递一种信息,即数据类型不同其性质也不同。而数据的类型极其相关的问题在后续课程中解释,为以后的内容留一些悬念。

继续提出新的问题,如何利用C语言程序进行除法的计算?同时提出一个问题,即“÷”,这个符号如何解决,同样,大多数学生都知道用“/”代替,这样很自然解决了24除以12的问题。进而将24和12 互换位置,请学生设想结果,学生一般都会按照已知的数学知识报出答案0.5,而程序运行的结果又一次出乎学生的意料,此时再次解释“int x,y,z;”这条语句的另一层意义是说明3个整型数据,即不使用小数,从而不可能得到小数的值,及时提出问题:如何才能获得小数的值呢?当学生在思考时,将“int”改为“float”,“%d”改为 “%f”,再一次运行程序达到了小数的值,解释“float”的含义是浮点数据,即保留一定的小数位,通过这个问题再一次向学生传递了这样的信息,即数据类型不同其范围不同、性质不同、格式符也不同。

逐级向上,继续抛出新的问题:计算2个数的平均数。提出问题将语句“z=x+y;” 改为“z=x+y/2;”可否实现,根据已知的数学知识,学生自然会提醒你将“x+y”加括号以区分它们的优先级。

(4) 最终的教学目标。

经过一次又一次问题的逐级向上,实现了最终的教学目标:进行简单的算术运算,并了解了数据类型。布置作业:编写程序计算同寝室4个学生的平均年龄和平均身高,同时告知学生已经会对数据进行加工和处理了,下面只是要通过实验证明自己的能力。

案例3:找出2个数中的最大数

(1) 提出问题。

利用C语言程序找出2个数中的最大数。

(2) 基本的子概念。

首先从数学出发,提出找出2个数中的最大数的4个要素:2个数、确定2个数中谁最大、输出最大数。与四则运算相同的是2个原始数据,1个结果,不同的是加工过程。而2个数中的最大数有2种可能:前者最大或后者最大,将这2种可能转化为语句描述如下:如果(if)前者大于后者,则前者最大;否则(else)后者最大。

写出如下程序:

#include

void main(void)

{

int x,y,z; /* 说明3个数据 */

x=24;/* 输入2个原始数据 */

y=12;

if(x>y)

z=x; /*前者大于后者,则前者最大*/

else

z=y; /*后者大于前者,则后者最大*/

printf("z=%d",z);/* 将结果z输出在屏幕上 */

}

解释x>y可理解为数学中的不等式,if和else的含义与英语相同,学生非常容易接受这种描述形式。

(3) 逐级向上。

逐级向上,继续提出新的问题,如何利用C语言程序找出2个数中的最小数。学生当然会积极的参与,提出将“x>y”改为“xy”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启发学生将“if(x>y) z= x; elsez= y;”改为 “if(x>y) z= y; elsez= x;”一样可以解决问题,这样又提出了问题的多种解法,同时又强化了逻辑的概念。

反复运行这个程序,而每一次的结果都是相同的,启发学生发现本程序的弱点,其原始数据是固定的,因而其答案也是固定的。逐级向上,继续提出新的问题:可否实现任意2个数的大小问题,而不是固定2个数的大小问题?显然应该在“x=24; y=12;”这2条语句上想办法。将此2句修改如下:

printf("please enter 2 data: ");/* 提示输入2个数据 */

scanf("%d%d",&x,&y);/* 输入2个原始数据 */

运行程序,请学生给出2个数据,验证程序得到正确结果,提示学生还需输入其他的不同的测试数据,如:前者大于后者、前者小于后者、前者等于后者,只有输入各种测试数据方能测试程序的多种可能。在学生对语句“scanf("%d%d",&x,&y);”有了直观的认识后解释此语句的作用,至于格式符、地址符可留在以后解释,此时只强调语句的功能,而应淡化语法。

(4) 最终的教学目标。

经过一次又一次问题的逐级向上,实现了最终的教学目标:对分支程序有了一点了解,并了解了数据类型。布置作业:由键盘任意输入3个数据,输出其中的最大数和最小数,并给学生一些提示,如果比较2次将如何?

经过3个案例的逐级向上的讲解,达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效果:一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程序,其与数学、英语有着较大的联系,而这2种知识他们已经研习了数年;二是达到了快速入门的目的,避免了传统教学方式在基本内容上盘带过多的缺点;三使学生认识到数据类型使用不当会带来一定的问题,而问题本身则由后续的内容解决;四是让学生熟悉了数据加工的一般流程,即说明、输入、加工、输出;五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这正是学习每一门课程的关键。

3结语

教学设计所研究的是如何设计教学以及怎样确保效果好、效率高、富有吸引力的教学的实施,以帮助学习者达到教学目标[2]。教学设计理论就是运用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明确指导去改进和优化教与学的全过程和结果的理论[2]。教学设计理论可以应用于不同层次的教学系统的设计,如一门课程、一个单元,甚至一节课。

教师在进行教学前,应仔细考虑在特定的时间里计划教学的内容是什么,其次要考虑有哪些可以利用的案例。同时应尽可能做到所选案例可以调动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强烈兴趣;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及时进行强化,并给予学生鼓励[3]。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设计理论,具体结合加涅的学习层级说,即按照知识的层次结构,从基本的子概念子技能出发,逐级向上,逐渐学习到高级的知识技能,直到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设计出的第一次课使用的案例。按照这种教学模式,经过多次的使用和改进,不仅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而且增加了学生的信心和课堂的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一次课即达到了快速入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加涅. 教学设计原理[M]. 5版.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 张剑平. 现代教育技术[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李明. 斯金纳教学理论在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 计算机教育,2008(14):75-76.

Applications of Theory of Learning Hierarchy in Instructional Design

XUAN Shan-li, LI Ming, LENG Jin-lin

(School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fei 230009 , China)

篇3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需要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地理教学的开放性,鼓励学生对所学地理内容提出自已的看法;保证教学的弹性,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条件。归纳起来,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由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转变,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主人地位

新的课程目标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改变以往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自信、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

1.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拓展学生发展的空间,引导学生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开发自己的创造力。

2.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在知识获取上下功夫。对于学生探究结果中的偏差,要引导学生反思探究过程,在理性知识指导下获取合理的解释,以充分体验探究过程价值,增强学习信心。

3.在获取知识与技能方面,重点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要把给予学生问题、给予学生思路、给予学生结论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得出结论。

二、授之以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由于机体需要而产生的稳定的内驱力,是构成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部分,是学习入门与获得成功之间的“牵引力”与“粘合剂”。如果我们地理教师善于寓教于乐,使教学活泼生动、情趣横生,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痴”情“迷”劲,使之欲罢不能,乐于探索,那么,不仅大大有益于提高地理教学的效果,而且能在学生心中埋下终生为之探索的种子。举个例子来讲,初中地理教材涉及“时区和日界线”内容,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师不妨在上课之初,首先向全班学生展示两个小问题:①“小华得知到日本东京访问的爸爸今天就要回到上海了,他了解到飞机从东京起飞的时间为早上8点,按照飞机飞行2小时15分钟计算,到达上海的时间应为10时15分。他准备到机场迎接爸爸,可是还没有动身呢,爸爸就到家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②“一对孪生姐妹,姐姐先出生,但年龄小一岁;妹妹后出生,年龄却比姐姐大一岁。你知道出现这种奇妙情况的原因吗?”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来听教师讲课,并把这种兴趣转化为内在的学习动力。

三、“教人以渔”,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我国古代早有“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的至理名言,这就告诉我们,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课程标准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教给学生独立探求、索取知识的方法。学习地理,掌握内容是其“鱼”,掌握方法触类旁通是“渔”,后者就是一种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学生就会善于从教师的讲解中捕捉瞬息即逝的问题,就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丢掉教师的“拐杖”也能够“走路”。因此,地理课的课堂教学,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归纳、演绎等方法传授给学生,并在教学中作出示范,让学生根据课题要求自己读书读图,独立做笔记,并开展对事实材料的分析、整理,作出新的判断和推论的教学活动,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果我们地理教师把金钥匙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开启知识的大门,发掘知识的宝藏,那么学生的积极性将会空前高涨。

四、打破“思维定势”,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篇4

关键词:初中数学; 思维障碍 ; 成因; 表现;对策

数学作为自然科学最基础的学科,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很强的概括性、抽象性和逻辑性,是中小学教育必不可少的学科,对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特别是在培养人的思维方面,具有其它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替代的特殊功能。所谓初中学生数学思维,是指学生在对初中数学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思维的基本方法,理解并掌握初中数学内容而且能对具体的数学问题进行理解与判断,从而获得对初中数学知识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能力。

数学思维障碍主要是指学生在后天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妨碍其完成数学学习的一切不适应行为,是妨碍其能力正常发挥或充分发挥的心理现象。其表现为厌学,或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和行为却效果不明显,或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却在学习过程中表现为懒惰、抄袭作业、逃避学习等。大多数有思维障碍的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比较薄弱,以至于使继续学习或深造产生困难。思维障碍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些同学由于低年级时学习方法不得当,没有及时补救,学习成绩滞后,造成思维障碍,从而对学习缺乏信心;有些同学由于兴趣分散,不爱独立思考能力,在学习上提不起精神,形成厌学;有些同学别的功课很好,惟独对数学学科或对数学老师有成见,形成偏科;还有一些同学是由于父母不和或有过特殊经历或受过某种刺激等原因导致思维障碍。但我们教师作为知识的协调者、向导者、组织者,要想提高教学的质量,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加强对这些学生的帮助和指导,使他们排除障碍,树立信心,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从而让课堂生动起来、活泼起来,让每个学生具有创造性的思维。

一、自信心的重塑

有思维障碍的学生并非全是因智力因素造成学习成绩的下降,他们大多数人有正常的智力水平,甚至在某些方面表现为超常的智力,这些学生在低年级也曾很努力,也不甘落后。但由于学习方法不当,缺乏正确的引导,以至于在班上一直抬不起头,对学习渐渐失去了信心和耐心。升入初中后,这些学生会对新的老师、对新的环境寄予希望,他们迫切希望自己能在新的老师、新的同学、新的环境中有新的表现,所以作为新生入门教学的老师在教学中力求将问题讲清讲透,要蹲下身牵着他们一起走,学习困难的学生往往综合思维能力较差,他们对一些简单的概念和运算还是会的,针对这一特点,在讲解较复杂的计算和综合较强的题目时,尽力深入浅出,化繁为简,分散难点,把综合题解剖成若干简单的小问题,这样做减轻了学困生的负担,把难于理解的问题变成可以掌握的知识,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水平。特别注意这一阶段的考查力求简单,以免他们还没有进门就被一两次考试无情的拒之门外,因为这些学生最怕的莫过于考试,考试抖开了他们的老底,他们怕老师的指责,怕同学的讥笑,更怕家长的拳脚。为了消除他们的害怕心理,在考试出卷时,尽量增加基础题的分量,对于综合题,尽可能增加几个小问题,以减小难度。有必要的时候也可尝试着把考题暗示给他们,尽可能的让这些学困生在第一次考试中得心应手,让他们也尝到得高分的乐趣,让他们佩服你的教学,让他们知道原来数学并不难学,使他们重新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二、兴趣的迁移

从形成厌学行为原因的角度,思维障碍有一种非学业领域表现聪明,但在学业上存在困难的学生,他们在学困生中占很大比例。这些学生在非功课学习领域诸如游戏、社交、制作、组织各种活动、体育竞赛等方面表现出超一般人的聪明或某种优势特长等,能得到来自各方面的夸奖和赞许。常听这些学生的家长反映孩子在家如何如何懂礼貌、爱劳动,如何如何聪明,家里电脑一摸就会,收音机坏了也会修,搞不懂为什么学习上不去。甚至有些家长对老师的能力产生怀疑。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的理论,这些学生的智力正常,只是在非功课型活动上能得到太多的赞许,而在功课型活动中获得的赞许很少甚至没有,所以他们在非功课型活动中非常兴奋,而在功课型活动中表现冷漠,最终对功课失去兴趣。对这类学生在肯定他们的同时帮助他们升华人生价值观,结合新教材的特点,充分利用他们感兴趣的校本资源、地方资源来编写例题,不失时机的开展数学活动,让他们在同学面前充分表现他们书本以外的知识,并及时地加以引导,让他们知道现实生活中充满了数学知识,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才能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更好地开展活动。

三、与家长联系桥梁的构建

学生的成长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培育的结果,学困生的形成,社会、家庭也有比较大的因素。家长的不闻不问,或简单粗暴的过问,或揠苗助长式的过问都会造成学生心理上的障碍,不利于学生身心和智力的发展。构建与家长联系的桥梁,及时交换学生在校在家的苦恼、疑惑和困难,了解学生的经历,分析造成思维障碍的确切原因,探讨切实可行的挽救措施。在全面了解、分析学生发展潜力的基础上共同确定发展目标,明确奋斗方向,并能面对现实,适时调整,让学生始终处在“跳一跳就能摘到”的状态。

四、教师自身修养的加强

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能遇到几位好老师会让他终身受益,而不好的老师只要遇上一个,也许会影响他一辈子的发展。有些学生对某一学科老师的言行、为人不喜欢、甚至讨厌,从而对这一学科产生抵触情绪,形成思维障碍。如有些学生其他功课很好,惟独不爱上数学课,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偏科。究其原因不排除老师本身的缘故。“敬其师”方能“爱其业”。老师的工作态度、上课的神态、板书的风格、驾驭课堂的能力无不影响着学生。教师的自身修养,特别是高尚的品德修养要能让学生佩服,方能在教学中得心应手。新课程理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得到指导和建议。学生知识的获得、技能的掌握、智力的发展、学习兴趣的培养,都离不开老师的启发和诱导,离不开老师高尚品德的感悟和促进。要提高这些学生的数学水平,老师必须与学生有所沟通与学生建立感情,不歧视、不训斥、不挖苦、不嘲笑学困生,消除个别学困生的抵触情绪,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真诚的关爱,在心理上有亲切感、信任感,老师愿意与他交朋友,让学生敬佩老师的人格修养。

总之,学生学习思维障碍的成因多种多样,转化与辅导工作任重道远,只有在平时的工作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得心应手。因此,研究初中生的数学障碍,对于增强初中数学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皮连生主编:学习行为障碍的诊断与辅导 中国教育出版社

[2]钱学森主编:思维科学探索

篇5

【关键词】技校学生 专业基础课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254-02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是技工学校机械加工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研究的是金属材料的成分、组织、性能、用途及其与热处理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规律[1, 2]。材料的成分与组织决定性能,而性能决定用途,通过热处理可改变金属材料的成分、组织,从而达到改变性能、用途的目的。掌握了金属材料的成分、组织和性能的变化规律,就可以将理论应用于生产实践,在生产中做到合理选材,合理安排热处理工艺,正确制定工件加工工艺的路线及方法,从而获得满足加工精度、表面质量和性能要求的优良工件。但是本课程的特点是内容繁杂抽象,而且概念多、术语多、牌号多、难理解、难记忆,对于学习基础欠佳,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理论学习缺乏兴趣的技校学生来说,学习起来比较困难。针对学生现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好这门抽象但又与生产实践紧密相联的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让学生们学到专业基础知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强调了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首先,谈古论今,上好第一节课。第一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首因效应[3],专业课老师与学生的第一次接触,要重视专业课的入门教学。在课程的绪论部分,要生动讲述该学科的产生、发展、应用及其影响,激起学习者的学习热情,诱导学生探索专业奥秘的欲望,教学中要能给学生惊喜、新奇、实际之感。专业理论要和实践相结合,多联系生产生活中的事例。例如,我上绪论课时,先介绍本专业有关情况,说明本课程的重要性及学习本课程的必要性,明确地位;然后解释“金属材料”的概念及其分类,巧妙地引入本课的基本内容,通过列举身边所用到的各种金属材料,以及有关热处理工艺的知识,使学生感觉知识就在身边,从而自然引出金属材料、热处理工艺在工、农、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的应用,彰显金属材料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趣味盎然地导入新课。所谓导入,关键是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标和建立知识间联系的教学活动方式[4]。新课的导入虽仅占几分钟时间或仅有几句话,但它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和阶段,它正如戏曲的引子,影视剧的“序幕”一样,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拨动学生的心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学习钢的表面热处理这一节时,以“外焦里嫩”的油炸食品启发学生思考,如何使同一种材料制作的零件具有“外焦里嫩”的特性,即零件表面具有高的硬度和耐磨性,而零件的内里具有足够的塑性和韧性呢?钢的表面热处理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如此导入新课,既可以指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常识去学习,又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热处理原理的兴趣,使枯燥的知识变得趣味横溢。

再次,兴致勃勃地组织参观实习,增强感性认识。刚入学的学生对《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的感性认识少,仅凭课堂教学难以达到效果。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计划地组织学生下车间锻炼,进企业参观,多接触各种金属材料,了解金属的切削加工,以及热处理工艺的方法和热处理工序的安排等,并适时提出问题,诱导学生产生探究的兴趣。例如,在工厂参观零件的整个加工工艺过程时,同学们会看到不同的零件不仅采用的热处理方法不同,而且各种热处理工序的安排也不一样,这时我就向他们提出,在零件的加工路线中,为什么要将正火、退火安排在“粗加工”前,而“淬火、回火、渗碳、渗氮”处理必须放在“粗加工”之后呢?启发学生初步了解热处理的工序位置不同,所起到的作用不同,“粗加工”前是为改善切削加工性,而“粗加工”之后是为满足零件的力学性能要求等。这样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扣人心弦地设置问题,培养浓厚兴趣。浓厚持久的学习兴趣要在好学深思,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和发展。在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多思、勤思、善思的习惯,让学生思维进入“生疑―质疑―释疑”的良好循环过程。思考越深入,提出的问题越深刻,解释后取得的效果越明显。要使学生生疑,教师就要善于设疑,设疑的难度要适当,使得学生通过思考和学习能够解疑,这样才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和促动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钢的热处理时,可以提出问题:铁匠在制造凿子等工具时,为什么要先把胚料放到加热炉中烧红再打?不加热行不行?锻打以后,为什么要浸入水中?不浸行不行?浸水之后取出,放到炉中加热,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一连串的疑问,环环相扣,促使学生思维步步深入,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完成学习任务。

三、明确课程重点

从整个课程结构看,原理、工艺、材料为重点,其中工艺、材料为重中之重。原理部分主要包括结构、结晶理论、Fe-Fe3C相图理论、热处理原理,其重点是“两图”,即Fe-Fe3C相图和共析钢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图。Fe-Fe3C相图是研究铁碳合金的理论基础[5],共析钢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图,是研究热处理的理论基础。对于这“两图”要熟记、理解,并且真正能够学会应用。工艺部分主要指热处理工艺,这里重点是整体热处理的四火[6](退火、正火、淬火、回火)和局部热处理的表面热处理,要熟练掌握各种热处理的工艺(加热温度、冷却方式)、目的、组织、热处理后的性能应用。材料部分包括碳钢、合金钢、铸铁、有色金属及硬质合金,其重点是碳钢、合金钢、铸铁,要掌握各类材料的牌号、成分、一般施以的热处理方法、性能及用途。

四、抓住课程主线

纵观本课程内容,可以找出一条主线,即“成分―组织―性能―应用”,这条主线是本课程的纲,各种金属材料之所以性能不同,主要是其内部组织结构不同。热处理(指普通热处理)是在不改变化学成分的前提下,通过改变组织来达到改变性能的目的,即“工艺―组织―性能”,这可看作是一条副线,可以说这条主线(及其副线)贯穿了整个课程。因此在讲授时应抓住这条主线,并把它贯穿于每一章,每个工艺,每种材料,这样网络就清楚了。例如第二章由“结构―性能”贯穿,晶格类型不同,晶格常数不同,晶粒大小不同,内部缺陷种类的多少不同均会影响金属的性能;第三章由“工艺―组织―性能”贯穿,第四章由“成分―组织―性能”贯穿,其中温度的变化(工艺不同)对铁碳合金的组织也有重大影响,这可由副线解释;第五章、第七章、第八章金属材料部分由“成分―组织―性能―应用”贯穿,第六章由“工艺―组织―性能―应用”贯穿。总之,本课程的大小问题均可由主线引导。

五、重在理解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是一门叙述性课程,比较抽象,因此应特别强调对问题的理解。这里应注意以下几点:

1.对基本概念、名词术语要搞清其物理本质,并充分利用教具、图表等,组织学生脑、眼、耳并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之产生兴趣,增强理解记忆效果。例如讲 “固溶强化”,可先以纯铝及铝合金的强度、硬度的差别为例,讲清“固溶强化”在生产中的意义,然后从字面加以解释,再通过看组织示意图从本质上进一步解释,学生就容易掌握了。2.对于一些重要规律要加以解释,例如含碳量对铁碳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淬火钢回火时,回火温度与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等。可通过组织的变化加以解释,并与实际结合起来举例说明。3.对于一些重要观点要加以阐明。例如热处理强化、合金化强化、细化晶粒强化均是强化金属材料的重要手段,要通过生产中的实例加以阐明,并说明其各自的特点及应用。4.对于一些问题要进行综合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技工学校培养学生的目的。要达到这个目的,除对基本知识熟练掌握外,还应能够将前后知识联系起来综合考虑。例如对45钢要能利用Fe-Fe3C相图理论分析平衡状态下的室温组织及其性能,又能利用热处理知识对其施以正确的热处理工艺,以进一步改善其性能,同时还能利用金属材料知识说明其用途。

六、结合实践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属实用性科学,先要解决选材及工艺问题,在讲授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与各专业密切结合,对不同专业有不同侧重。例如金属结晶理论Fe-Fe3C相图与铸造焊接专业联系紧密,各种碳钢的牌号、成分、性能与车削加工效率的提高密切相关。金属材料知识与机械制造各专业均有密切联系,但也要有不同侧重。如焊工侧重普通碳素钢;车工钳工侧重优质碳素钢;钳工工具多为碳素工具钢、低合金结构钢;而车工工具多为高速钢、硬质合金等。总之对不同专业要有不同侧重,不能用同一教案。 2.要能找到每个理论、每种材料、每个工艺在生产实际中的落脚点。《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的每个理论都与生产实际有密切联系,每种材料都有特定的应用范围,这些都要在讲授中具体体现出来,通过生产中的实例加以说明。3.对于生产实际问题,要能从理论上分析,并能从理论上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例如钳工在锉削铸铁件时硬度过高,难以锉削,要能从石墨化的理论上找到硬度过高的原因是白口所致,故可采用石墨化退火[7],消除白口降低硬度以便于切削加工。此外,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紧密联系,将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车工在实习车削碳素钢时会发现,车削低碳钢时,断屑难、粘屑,加工表面粗糙,加工性较差;车削中碳钢时会产生不连续的切屑,被加工表面质量优于低碳钢,加工性良好;车削高碳钢时,切削力和刀具磨损比车削中碳钢时要大,刀具耐用度低,加工性差。探究这种客观现象原因的好奇心,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课堂理论讲授对这一部分的学习,学生们可以比较好的掌握碳素钢的切削加工性取决于含碳量,碳素钢随着含碳量的增加硬度增大,韧性降低。这种教学策略可以使学生印象深刻,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姚桂玲.趣学趣教《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例谈[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76.

[2]刘金明,刘国平.“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体系构建及教学方法优化[J].中国电力教育, 2013,273,(5).

[3]彭红. 首因效应对高职课堂教学的影响及其对策[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11,(1).

[4]尚晓艳,赵奎友.导入新课――大学英语课堂的兴奋剂[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 29, (9).

[5]陈瑞均.探讨《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中“铁碳合金相图”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3,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