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范文
时间:2023-03-21 08:12: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语文教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美日都是经济强国,经济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需要教育培养,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教育更是决定其经济的发展。通过学习、研究美日语文教育,对其小学语文教材进行比较,从他们的不同点和共同点中得出一些较为有用的启示,希望有利于发展我国的语文教育事业。
一、美日小学语文教材的不同点
1.美日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方针不同。美国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并不是以课程标准为基础,而是以最新的研究成果或学术思潮为依据,有些出版社在教材发行的同时,还配备了具体详细的课程框架,列出教材编写所依据的最新科研成果,为教师使用教材、实施课堂教学提供理论依据。但是,美国教材的编写与课程标准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由于各州都有自己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规定了全州统一的教学内容与评价目标,对教科书的编者和出版社来说,教科书的内容是否符合各州的课程标准,是教材能否被各州采用的重要因素。因此,目前美国的语文教科书,已经打上了州课程标准的烙印,在教材的相关章节或内容旁边,已经标明这项内容具体符合课程标准的哪些条款。
日本两个主要的教科书出版公司对教科书的编写遵行各自的编辑方针,《光村图书》的编写方针有四项,《教育图书·小学语文》有五项。但仔细研究后发现,两公司的编辑方针大同小异,甚至几乎是相互对应的。日本小学语文教科书明确的编辑思想,即:既重视学生学兴趣、个性的培养,又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还特别注重学生思考力、判断力、想象力、表现力,以及作为一个国际人所应具备的生存能力的培养。这些观点基本上代表了当前日本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几乎所有的教科书图书公司在编辑原则上都提出:适应时代、社会的需要;照顾学生个性差异与学习兴趣;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这也是文部省颁发的《学习指导要领》中所要求的核心内容。
2.美日小学语文教材的形态不同。按照语文教材呈现的方式,可以分为“分编型语文教材”和“综合型语文教材”两种形态。
美国小学语文教材属于分编型语文教材,它把语言和阅读分科,采用语言、阅读(文学)两套教材。美国Houghton Mifflin公司出版的语文教材分为《语言艺术》6册和《阅读》6册,麦克米林公司出版的教材也分为英语和阅读各6册,只是教材名称为“英语”而不是“语言艺术”。这种分编型语文教材的长处是有利于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两个目标的落实。由于语言教育独立成为一个系统,以语言知识的运用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为目标的语文教学就能系统而充分地展开。
日本小学语文教材属于综合型语文教材,集听、说、读、写内容为一体编写。这种综合型语文教材有明显的优点:教材所进行的语文知识练习和听、说、写训练可以凭借课文语境设计,由于有比较具体的语言环境,容易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学生在听、说、写训练中有课文语言材料的支持,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训练的难度,并且能有效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
篇2
一、研究的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的相关研究涉及多个方面,研究主要从教材的价值功能、教材编制以及教材使用这三个层面展开,其中教材编制层面又包括了语文教材编制理论的研究和选文、练习、知识、助学等四大系统的具体研究。
(一)教材的价值功能
百年(1902――2010)来,关于语文教材的价值和功能方面的研究呈现递增的态势。新课改以来,由于理念的更新和发展,研究者对语文教材的价值与功能有了更全面的认识。王文彦(2006)在语文教材建设一节中提出语文教材具有德智启迪,语文历练,语言积累,知识扩展等功能[1]。张静(2010)认为语文教材的功能主要反映在两个领域,一是对教材的一般功能的研究,二是对语文教材的独特功能的研究;并且从教育学视域与社会学视域对语文教材的功能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相关研究[2]。此外,傅建明(2002)从课程社会学的角度揭示了教材功能,提出语文教材作为社会控制的中介,具有社会政治经济合法化、维护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进行分层、保存和活化制度文化、政治社会化等功能[3]。
由此可见,学术界对语文教材的价值和功能的研究是从多种角度进行的,新课改之前的研究相对较少并且大多集中在功能分类方面,是新课改之后的研究开始集中在教育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研究上,而对教材训练价值的相关研究较少。
(二)教材的编制
自语文单独设科以来,教育界在教材理论和教材编写上进行了种种尝试,编写了多种语文教材。语文教材改革以后开始实行一纲多本,将教材引入竞争机制,新课改之后语文教材建设开始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
语文教材的编制主要由以下四部分构成:
1.选文系统。我国的语文教材向来以“文选型”为主流、为正宗,语文教材的研究,很大程度上便落实为“选文”问题的讨论。在“选文”问题中,确认“选文”的类型是极其重要的。如陈启天(1920)将选文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学生需要精读深究的文质兼美的文章”,叫“模范文”;第二类“是反映社会、政治、人生重大问题的文章”,叫“问题文”;第三类“是学生自修的教材”,叫“自修文”[4]。在我国,教材的编排过于依照编者一相情愿的意图在进行着,缺乏权威的论证或者有效体系的保障。
2.练习系统。练习系统,也叫训练系统、作业系统,是语文教材重要的组成部分。练习系统指的是语文教材有计划地、按照一定的目标而为学生提供的各种口头或书面的练习题、思考题和活动方案等。詹海玲(2008)根据练习的内容和《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将其分为五类:语文基础练习、阅读相关练习、写作相关练习、口语相关练习和综合性语文练习[5]。新课改以后的语文教材中的练习系统和旧版有很大的区别,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性以及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倡导进行自主、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语文学习方式,发挥每项练习活动的多方面的育人功能。
3.知识系统。根据相关资料发现,语文知识开始列入教材最早开始于1935年夏?D尊、叶邵钧合编的《国文百八课》,主要是用于读写训练的辅助作用。王文彦认为语文教材的知识系统大致包括读写听说知识,汉语知识,文体知识和文学知识等四个主要领域[6]。可以看出语文知识的分类大体上相同,都包括基本的听说读写、汉语、文体、文学知识。近年来关于知识系统的研究中,大都是关于识字的量和质方面的研究,真正关于教材中识字编排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
4.助读系统。助读系统是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之一,具有方式的中介性、课程的承载性、教与学的意向性等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语文教学改革。专门论述助读系统的著作较少,期刊论文和学术论文对助读系统的研究成果较多,但这些研究多集中于高中和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研究,对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助读系统的研究较少。
(三)教材的使用
在语文教育界王荣生老师较早提出了“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理论。他在“语文教学内容”的论域里,对“教教材”与“用教材教”进行辨析,他把“内容问题”分作“课程”“教材”“教学”三个层面,它们之间有联系而又区别。“课程内容”是解决“语文课教什么”的问题;“教材内容”解决“用什么去教”的问题,是语文教学中的“交际的对象”,而不是“学习的对象”;“教学内容”则解决“实际教什么”的问题。赵梦轩(2012)认为新课改的实施和新教材的使用,要求教师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这是对传统“教教材”的一个超越[7]。
二、研究的方法
笔者通过对多种的研究方法的梳理,大致认为现阶段的语文教材的研究主要为“比较研究法”以及“历史研究法”两种。
(一)运用比较研究法的相关研究
语文教材“一纲多本”的实施,语文教材的种类开始多样化使得比较研究法在教材研究中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如李英娟(2005)从语文教师的视角对同一个教材(人教版)新课改前后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对教材的体系、结构、内容等方面的对新旧教材进行对照,力求联系课程理论、教材研究理论,深入分析其变化的实质[8]。
篇3
一、解字词、会诗意、诵诗句促使语言训练
欣赏古诗语言、意境美,必须读懂诗句先过语言关。这是基础,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语言训练的方法是:理解、翻译(把书面语言翻译成口头语言)、复述、朗诵,从而达到积累活用,内化为自己语言的目的。古诗语言非常简洁,和现代汉语不同的是它多是单音节词,所以要教学生逐字落实理解,从而读懂诗句。解字词可以指导学生把单音节词准确理解后翻译成双音节词先明基本义,再理解含义;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望—远看;日—太阳;照—照耀……;先懂在诗句中的意义,再推敲文学意义。如“生”是“产生”的意思。提问“诗人怀疑瀑布是从哪里飞落下来呢?”来推敲出“落九天”的结构及含义。
明诗意是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理解诗句,是一个把一句句精炼的诗的语言译成现代汉语的过程。从而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在第一环节逐一落实字词以后,通过对每个诗句的串连通释,在整体上把握全诗。
语言训练有识形、解义、运用的训练,也有以声传情的训练,通过诵读,使优美的文学作品深入内心,古诗教学尤其讲究诵读。应注意指导小学生掌握朗读方法,如“飞流直下三千尺”,应分作三个音节停顿;读“飞”时声音高扬,以体现瀑布的凌空气势和飘逸情态;读“直下”时快读,体现由高而低的坠落感;而“三千尺”则指导学生放慢节奏,以体会落距之长,诵读的声音、节奏疾徐抑扬,可以使小学生获得非常形象的感受。
二、欣赏意境创设情境
学习古诗,要欣赏诗的意境才能得到精华。欣赏意境不能搞得抽象,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可从以下几种方法中帮助小学生进入意境。
1、用语言描绘情境,使学生进入意境。在教学时,可采用“起兴点拨法”引导学生。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对诗中所写事物的兴趣,再导读回忆讨句,使学生受到语言描绘的情境感染,从而进入诗境。
2、紧扣语言赏析进入意境。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抓诗眼,把握诗中有情感色彩的、形象鲜明的、有深刻含义的词语,反复推敲,进入诗的意境。用以下方式赏析诗的语言会取得好的效果。一是咀嚼字词,理解意境。教学“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让学生先理解“生”的本义是“产生”。而在此诗句中“生”既有“产生”又有“升起”的意思。再让学生从“是什么东西产生并升起来了?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的问题中理解意境,这样学生就会从诗的本义、意境中理解到“升”仅仅能看到烟雾升起,一会儿就散去了、没有了。如果用“生”字,就能看到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这个画面,也能看到香炉峰云雾缭绕的画面。从而看出诗人写诗用词之精当。二是换词对比,体会意境。
3、以图配诗,感受情境。在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字词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感知诗的表现手法,可采用古诗配画法进行教学。《草》的每一句就是一个画面,可分组让学生给诗句配画,然后把几幅画面相连,形成完整的系列画面。运用古诗配画教学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又能够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强化记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指导朗读,体会情境。在学习《望庐山瀑布》这课接近尾声时,边放音乐边让学生朗读,让学生读得如同和诗人一道在观赏庐山瀑布的美景。
运用情境教学法,再现课文情境,较快把学生带入“最近发展区”,使其既可感受课文本身的艺术美,又可由此感受到课文所表现的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这样做既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又有利于活跃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三、以学法指导为纲贯穿教学过程
“教会学生学习”是当前教育科研关注的课题。任何学习方法,无不呈现为一定的操作程序。所谓操作程序就是学习方法的动态展开。那么学习古诗应是怎样的操作程序呢?按照古诗的内在逻辑,根据小学生的认识规律,我们可以把古诗的操作程序归纳为:解字词——明诗意——赏意境——诵诗句。学生凭借这一学习程序,就可以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1、解字词、明诗意的方法指导。一般古诗的字词、诗意对小学生来说都不难理解,因此,“解字词、明诗意”这两步的教学并不是难点,在学诗句的时候,先解释古诗的第一、二句中的字义,然后将全句口释一遍。这样做,实际上是在“教”学生。然后以所教诗句为例子,采用半“扶”半“放”的方法,让学生自学三、四句诗,并以汇报的形式检查学习的效果。这样做,不仅举一反三,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在自学、讨论中去探索,去解决问题,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而且节省了教学时间,避免了教师在串讲过程中满堂灌、注入式的出现。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思想。
2、赏意境的方法指导。指导学生学习古诗,再现意境是关键。因此“赏意境”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运用“紧扣字词赏意境——想象漫游赏意境”这两个教学程序进行教学,使学生学中悟法,学后懂法。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神话;教学启示
神话的丰富内涵让人神往,独特魅力让人沉醉。神话,想象力丰富、人物性格多样、情节离奇曲折,对小学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但是神话这种文体与童话、寓言、传说有着相似之处,因此,一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容易与其他文体的教法混淆,在教学策略上有一些误区,这对小学生学习神话来说无疑是一种损失。接下来本人就小学语文教材中神话的教学提出一些个人观点。
一、神话教学中的审美启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谈到“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时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1.细细品读,指导学生感悟神话的语言美
读可以让文中的人物、事物、情节、景色走进脑海,形成画面,学生可以充分感受神话所呈现的美妙世界。神话作品中,蕴藏着丰富的语言现象,因此要求老师指导学生反复地读,粗读、细读、有感情的朗读;在对课文不断地品读中感受文章蕴含的审美享受,感受神话语言的独特魅力。
2.关注人物,指导学生欣赏人物的形象美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神话人物形象,女娲、、夸父等,这些人物形象或是正义的化身、或是济世的英雄、或是光明的象征,学完了相关的神话作品,它们的形象都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心田。
要揣摩内心,体会情感。神话故事中的人物总是人神合一,他们既有普通人的美好情感:向往光明、自由、追求幸福生活、崇尚真善美;更有作为神的担当、豪迈、气魄。因此,在学习神话作品时,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更有助于学生走进神话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人物热烈的情感,从而把握人物鲜明的形象。
3.梳理情节,感悟神话作品的意蕴美
不论是中国神话还是希腊神话,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低下,变化无常的大自然对人们的生活有着极大的威胁。人们在向往光明、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艰难地走着。因此,神话故事曲折离奇的情节深深地吸引着读者。在学习神话作品时,引导孩子们借助多种方式梳理神话的情节,对把握故事的大意,感悟其中的思想有着巨大的帮助。梳理情节首先要划分段落大意,引导学生划分出课文哪几段是在讲一个情节,然后再将这些情节串联起来,从而更加清晰地理解故事内容,感悟其中蕴含的思想。如《女娲补天》第一段交代了补天的原因;第二、三、四段写女娲救人们于水火之中、补天的过程;第五段写五彩云霞与女娲补天的关系;梳理好课文情节,学生对补天的历程就一目了然了,那么其中神话故事所要传达的为人要勇敢、善良、敢于抗争的思想就扎根于学生内心了。
二、神话教学中的文化启示
不管是中国传统文化还是西方传统文化,都是人类文明史上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学习小学神话作品,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学习。透视传统文化,拓展神话作品的教学宽度。
任何民族的神话故事都是其民族文化的根源所在,是本民族民俗民风以及精神本质的重要体现。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神话的篇目只有五篇,只是浩瀚神话故事中的一隅,但它却是通向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很多神话故事本身就与中国传统文化风俗息息相关。牛郎织女的七夕节、赛龙舟以救屈原尸体演变而来的端午节、对月神的崇拜而来的中秋节,很多神话故事都可以从民俗中为其找到注脚。教师应该善于从神话中找到其相关的传统文化,让学生通过传统文化引发对神话更大的关注。再通过对神话的学习,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在神话故事中感受民族精神、形成民族气节、最终寻找到作为炎黄子孙的心理之根。
三、神话教学的全方位构想
现代教育主张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如何让学生参与到神话教育中来,是本人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打破传统的以老师为主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多思考、多说、多写,走出课堂,多种途径开阔视野。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寓言教学
小学语文教材中,寓言作为一种区别于散文、诗歌的特殊文学体裁而被广泛采用,优秀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在教学中需要学生去推理、去想象、去感悟言外之意。寓言教学还能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人格情操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功效,因此,重视小学生寓言教学,更好地发挥寓言教学的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寓言的具体含义和特点
寓言是一种隐含着讽喻意义的简短故事,其讽喻的意义便是寓言给人的教训,其主题思想多是借小喻大、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此喻彼。因为寓言把教训寄托在故事中,所以在表现手法上常常采用拟人、比喻的方法,有较强烈的夸张性和讽刺性。被讽刺和夸张的对象,往往就在生活中,因此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教育性,加之篇幅短小,寓言里角色的语言、行为、思想方式及结果都比较可笑,所以很适合儿童阅读。
小学阶段所精选的寓言故事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以深刻的思想、生动的形象反映社会,揭示人生的真谛,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为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提供了有利的凭藉。寓言故事人文底蕴深厚,学生在学习寓言故事的过程中,再现了作品的形象,并与作者、文本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同时也积淀了民族的精神、智慧和文化。
二、深刻体会寓言的内涵和表现手法
寓言的语言与其它文学样式有明显的区别,寓言的语言具有独特的魅力,其语言通常具有简洁性和概括性。寓言的表现手法也具有多样性,或是比喻,或是象征,或是拟人,形象地告诉人们深刻的哲理。寓言作家总是借助比喻,运用讽刺、夸张的手法,塑造生动的寓言角色,如狡猾的狐狸、井底的青蛙、掩耳盗铃的人等都是可笑而又发人深思的角色,作家对这些角色不做形象的描绘,主要是通过角色出人意料的语言、行为、思想方法,用可笑而可悲的结局构成一个完整的、耐人寻味的小故事。
寓言最大的特色在于它不是《一千零一夜》的长篇故事,而是集精华于最少文字的极短篇,精炼的叙述加上生动的对话,使我们用最少的时间即可领悟人生的道理。而这生动的对话最能彰显人物个性,揭示寓意。因为在寓言中,寓体的语言大多是夸张的,其思想和话语表现出其无知和可笑。如,《自相矛盾》一文中,寓体前后的语言为“我的矛十分锐利,不论什么盾都能戳得穿!”“我的盾非常坚固,不论什么矛都戳不穿它!”这种带有强调意识的重复句式,让我们一眼就感觉到主人公前后的矛盾,直接揭示了寓言的中心思想,因而在教学时应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从而揭示文章的寓意。
三、启发学生揭示寓意
揭示寓意的过程就是把故事中描写的动植物转移到社会或把此人此事转移到彼人彼事中去的过程,具体方法如下:
(一)从分析故事情节中揭示寓意
《小鹿遇虎》这篇寓言则是通过曲折动人的情节让我们对老虎与小鹿这两种动物身体的特点与它们因此而所遭受的险遇。让学生明白实用的东西不一定漂亮,美丽的东西不一定实用的深刻含义。
(二)从分析关键性的句子中揭示寓意
教学寓言应特别重视抓住课文的关键词语、句子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分析。这些关键词句一般都直接揭示了寓言的寓意。如《叶公好龙》这篇文章中通过对叶公的衣服、帽子、墙柱等地方都有龙的描写,及其后来见到真龙来后的神态、动作的描写,得出叶公不是真的喜欢龙,由此可见做人处事要表里一致,不能虚伪的道理。
(三)从分析现实去揭示寓意
篇6
一、作文教材
20世纪90年代,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对语文教学研究的深入,语文教材不能只是单纯的阅读教材,听说读写应当协调发展,这已经成为语文教育界的共识。浙教版教材把作文和听说训练从单元练习中分离出来(作文从三年级开始),与课文并列,提高了作文和听说在教材中的地位。同时,由于浙教版教材是以语言文字训练为序编排的,作文训练的序列比较清晰。
1.年段编排、要求和数量
浙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共12册。一、二年级的写话安排在单元练习中,形式有看图写句子、看图写话、活动写话等。三、四年级每册8个单元,五、六年级每册7个单元,每单元都有1次习作训练,标题与课文并列。三至六年级共有习作训练60次。
2.文体
从以上统计表可以看出,这套教材比较重视应用文的练习,从留言条、借条和收条到日记、书信,常用的应用文都有,还安排了两次作文修改的专门训练。在记叙文的几种类型中,记事、写人、写景状物的比例比较适宜。写人一般以叙事为基础,所以写人文章出现得比较迟,到高年级才跟记事文持平。写景状物的文章由于大部分是基于观察的,难度并不是很大,各年级的安排大致接近。
3.内容
浙教版教材的作文内容有以下特点:
(1)规划作文序列,减少随意性
这套教材中的作文内容是事先规划而不是根据单元课文随意安排的。从上面的统计表可以看出,这套教材按记叙文、应用文两大文体,由易到难编排。应用文的出现顺序是:
应用文中除了日记是给自己看的,写法可以比较随意外,绝大部分应用文是给别人看的,因此必须注意礼仪,有的还有固定的格式。读者相对少的(如留言条、普通书信)写法可以自由些,而读者多的(如通知、启事)语言必须简洁明快。条据实际上是简短的书信,因此从条据开始训练应用文的规范,然后写内容比较复杂的书信、回信直至感谢信等,可以形成序列。
记叙文一般分为叙事、写人和状物(包括写景)三类。写人必须以叙事为基础,所以先安排叙事再安排写人,而状物因为可以直接观察,尤其是静态的如水果、文具、玩具等可以反复观察,所以也可以较早开始练习。同一册教材,也注意由易到难。如第五册要求写好一段话,训练顺序是:
(2)单元导语、课文和作文一致
这套教材是按语言文字训练序列组织单元的,很多单元是以写作为重点项目的。如第五册第七单元的语言文字教学点是“按方位顺序写段话”,单元导语是:
接着,安排了《我们的教室》《三味书屋》《北京》三篇课文,学习重点就是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学完三篇课文后是习作训练:
习作训练没有设置栏目,但实际上由“指导”“例文”和“要求”三部分构成。这次习作的要求是: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浙教版教材的作文指导并不是到作文课才开始的,而是贯穿整个单元,虽然也有“例文”,但整个单元的课文都是例文,这就可以多方借鉴,厚积薄发,避免机械的模仿或套作。在写作内容上,也可以有多种选择,避免学生习作内容和写法的雷同。
(3)作文指导比较具体
高年级的习作训练,都有“习作要求”“习作内容”“习作提示”三个部分,一般为3—4个页面。习作要求比较明确、集中。如第九册第四单元《我爱家乡的一》,习作要求就是写好文章的结尾,“紧扣内容,自然简洁,不画蛇添足”。在“习作内容”中安排进阶练习。像这次习作,要求先为《我爱家乡的河》加一段结尾,然后以“我爱家乡的一”为题,写篇作文,注意写好结尾。在“习作提示”部分提示了“自然结尾”“总结全文”“发人深思”等几种常见的结尾方法,并以课文为例加以说明。由于作文指导比较具体,教师和学生反映易教易学,效果明显。
二、听说教材
浙教版教材的听话说话训练有以下特点:
1.提升了听说训练的地位
此前的小学语文教材,多数是把听说训练作为单元练习的道题,时有时无,师生也不够重视。浙教版教材注重听说训练,把听说和兑读并列。各年级听说训练都单独列出,在目录上显示,一、二年级还跟阅读并列编排课次。
在数量上,一、二年级每单元1次。第一册有三个板块,分别为“入学教育·听话说话”“汉语拼音·识字·听话说话”“阅读·听话说话”,每个板块都有听说训练。这是因为初入小学的儿童,尽管识字和阅读刚起步,但已能听懂,会说很多话。以听话说话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起点,便于幼小衔接,也能促进儿童口语能力的发展。低年级在目录上标明的听说训练共29次。三到六年级每两个单元安排1次,共计28次。
2.独白和交际并重,注重口语交际功能
以往的听说训练以看图说话、复述故事为主,侧重于独白。20世纪80年代,语文教育界已经开始认识到听说训练要注重交际功能,浙教版教材反映了这一变化,独白和交际练习并重。
以上交际性听说训练共19次,从数量看,在同时期的教材中是比较高的。但如果从交际功能训练在整个听说训练中的比重看,占三分之 ,比例还是偏低的。
3.听说训练的指导比较具体
浙教版教材中的听说训练一般占2个页码,对听说的内容、方法以及情境等都有提示。
三、四年级的听说训练不分栏目,采用课文加课后练习的形式。如第五册第三单元的《打电话》。
篇7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形式;把握标准;提高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1-0070-01
1.把握课标
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是一个全新的知识体系,它以原来的教学大纲为基础构建了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小学语文课程目标体系:确定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制定了更为科学的语文课程目标;对实施语文课程改革提出了导向性建议;提供了更为规范的小学语文课程评价体系;重视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目前,由于许多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新课标的宣传推广走过场,教师们对新课标内容的解读存在形式主义,对语文课程性质认识形式化;有的老师从新课标出发,对过去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缺乏理性的科学分析,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对年段目标含混不清。于是盲目地应对课堂,上到哪算哪,这种做法与我们新课标要求背道而驰,永远也不能把课上好。
2.钻研教材
.教材多元化要求,语文课要跳出教材教语文,要超越文本,于是我们许多老师盲目地向课外延伸,出现了重视课堂形式,轻视教学内容的倾向。我认为钻研教材,首先要重视教材,因为教材是新课标精神的体现,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使用才能练成熟练的技能,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习作的熟练技能”。于漪也说过:“潜心钻研教材,把文章的脉络、篇章的结构、语言的运用、作者的思路等,弄得一清如水,力求使教材如出已口,如出已心”;其次,对教材要熟读成诵,支玉恒老师说:“课前不但要备课,还要''背''课,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关注每一个学生,对教材熟读成诵,在教学中才能挥洒自如,游刃有余”;再次,要整体把握课文,抓住文章的突破口,找准文章的训练点实施教学。文本的切入口,有的在课文题目,如《温暖》,有的在文章矛盾处、文章争议处。(如:《守株待兔》“窜”(跑,逃);语言训练点要具有工具性,注意品重点字、词、句、段,积累好词、佳句,学习写作方法,重视读写结合。钻研教材是备课的主要内容,这些归根到底就是要备好课,怎样才算是备好课·
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备课分为隐性备课和显性备课。隐性备课最重要,它是写教案之前的准备工作。隐性备课最重要的又是钻研教材。钻研教材分四步:①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及含义深刻的句子。随着悟性的提高,有些关键词语,写得精彩之处,以及课文的重点、难点,也会很快抓住,抓住了,便做上记号。凡是生字、拿不准读音的字,我都要一一查字典,把拼音写在字的上面。凡是新词都查字典弄明白。有的词语的意思虽然不一定讲,但我必须要懂。②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是钻研教材最重要的一环,朗读是活的,是跃出纸外,是赋予作品以生命。一般我要读四五遍。对于感情型课文,如《雪儿》,朗读的遍数还要多,一直读到“其意皆出吾心”“其言皆出吾口”。备课时,我力求把课文读“活”, 朗读好了,钻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③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意图。④认真思考课后练习题的要求,有的要先做一做。
教案一定要写,但不拘泥于形式.。我所记下的东西,主要是预防上课时忘记。教学目标我要记,教学过程要记,关键词语的处理及体会也要记,我所要讲的重要的话更要记;要求学生回答的问题,要求学生写的片断,造的句子,一般我要先写一写,造一造;重要的参考资料也要写下来。如:上学期积累运用(二)习作百花园,要求写最熟悉、最喜欢的家乡美景、特产。我猜测学生会写熟悉的东风水库,还有同学们喜欢吃、并且正上市核桃。于是我先动手写起了《美丽的东风水库》以及《家乡的核桃》。通过写,我发现观察东风水库要抓住山,水、库边环境,以及这一切构成的倒影。写水库景色可能用上哪些词语,出示在小黑板上,写作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参考。尽管这次习作许多同学都表现得不错,但当讲评作文时,我念了自己的习作,说是一位小朋友写的时,许多同学都纷纷表示要重写。总之,备课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从方便教学出发。此外,要创造性使用教材,有机地整合教学内容、调整教学内容,补充相关资料。
篇8
一、理解提示语
小学语文教材中,提示语分别出现在文中、文末,要用好它,得先正确理解它,了解它的功效。我整理了一下,有这样几类:
1.在语言样式的典范处提示,以学习伙伴的口吻叙述在某些方面有心得和发现,话虽少,但很有感召力。例如,“风娃娃,我知道人们为什么责怪你。”(《风娃娃》)
2.在重点内容的理解处提示,有效引导学生感悟文本。例如,“课文中三处提到了‘万年牢’,这中间有什么联系呢?(《万年牢》)
3.在生动情境的描述处提示,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拓宽思维。例如,“我仿佛看见了‘雨后春笋’的画面。”(《乡下人家》)
4.在学习方式的转变处提示,引导学生读中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例如,“我为什么着急悲伤,又为什么高兴快乐呢?”(《和时间赛跑》)
5.在学习方法的积累处提示,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例如,“联系上下文,我读懂了‘迫在眉睫’的意思。”(《她是我的朋友》)
新教材不仅在精读课文内容和略读课文内容中插入了大量的提示语,还在语文园地中也插入了提示语,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有了对提示语的正确认识,教学中有效运用提示语也水到渠成。
二、运好提示语
认真阅读提示语后,就能发现提示语对学生在语文阅读活动和阅读重难点方面起提示导向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巧妙地运用好提示语,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新教材的实施更加注重教给学生学会读书的方法和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习提示”作为学生阅读的引领者,是与学生共同学习、平等交流的对话者,是架设在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交流的桥梁,更是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的良好示范。我们用好提示语就能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1)激发兴趣、自主学习
人教版实验教材各个栏目的编排设计,无处不体现着“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课改理念。文中的提示语提出了学习的要求和内容,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发现和探究,不断积累学习语文的方法。这种全新的教材呈现方式,增强了教材的亲和力,使教材成为了学生喜爱的学本,为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
例如,《秋天的图画》一课中的提示语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和导向性,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对秋天美景的憧憬。小伙伴亲切的话语,引导学生注意保持和大自然的联系、课内和课外的结合。提示语中的语言都是以伙伴的口吻与学生平等交流,教材这样处理使学生乐于读书,从书中感受秋天的多姿多彩,提示语中“我想画秋天的果园。我想捡几片落叶做书签。把咱们的作品带来,办个展览吧!”等亲切的话语让孩子们兴趣盎然,激励着他们课后继续观察生活、观察自然,从课内引向课外,使学生主动地积累语言、运用语言,逐步将他们引向自主学习的殿堂。
(2)促进理解、提升认识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所以我们应当充分重视提示语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把“学习伙伴”中的“我”当成自我,跟随它的脚步,去学习,去想象,去思考,去发现。这样让学生在文中提示语的召唤下,真正实现自己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目的,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阅读活动的不断深入,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例如,《画家和牧童》一课中有两句提示语“大画家戴嵩多虚心哪!”“牧童敢向大画家提出意见,也很了不起。”凭借这两句提示语的指向,学生能更加准确地体会到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对比、感悟人物品质。看图说说牧童是在什么情况下指出画家戴嵩画错的。如果你是戴嵩你会感到怎样?可他却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想象当时的情况,人们听了会说些什么?学了课文,联系你的体会,你想对谁说什么?在这一教学活动中凭借提示语的提示作用,学生很容易就感悟到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提升了对文本的独特感受和认识。
(3)积累方法、学会学习
“阅读提示语”更大的意义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比如怎样理解词句,怎样体会表达方法等。
例如,《太阳》这篇课文中有处提示语是“我知道这样比较的好处。”这一提示语告诉我们,既要让体会比较法对说明事物的好处,又要学会比较法的作用,为此,我们可以这样做:在学生读了相关内容,了解太阳大、热的特点后思考:为了说明太阳的大、热,作者进行怎样比较?为什么要这样比?交流后归纳:“用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抵得上一个太阳作比较,进一步说明太阳很大,就更加具体、鲜明了。钢铁是坚硬的金属,碰到太阳表面六千度的温度,竟变成汽。这就把太阳很热的特点,形象具体地告诉了我们。”由此可见,在教学中巧妙运用提示语能有效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准确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没有想象就不会有创新。”人教版实验教材展现了创新的风貌,立足于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善于奇思妙想这一特点,编排了一些激发学生想象力的提示语,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1)激发想象、发展思维
课堂上我们借助新教材中的提示语,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放飞着自己的心灵,任思绪飞扬,让创新涌动。
例如,《月球之谜》课文开头有一处提示语“人们都会有哪些遐想呢?”利用这一提示语,我在导入课文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想象和探究的兴趣。多媒体出示(明镜悬挂在高高夜空的情境图。)问学生看到这么美丽的情景,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哪些优美的词句、古诗?学生自由诵读课后的描写月亮的古诗后想象:这皎洁的月光引起了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学生思维很活跃,有的说“人们想象出嫦蛾奔月的动人故事”;有的说“月亮上有吴刚、桂树和玉兔”;有的说“天上住着月亮女神”……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2)填补空白、大胆创新
教材中有许多带有省略号提示语,是为了给学生留出想象的空间,填补思维的空白,以此鼓励学生大胆体验,大胆创新。
例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在课尾处的提示语:“我想对小村庄的人们说……”对于这一提示语的运用,我是这样把它穿插在语文教学之中的:在学生知道了小村庄毁灭的原因,充分感知爱护树木,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后,问:“你们想对小村庄的人们说些什么?这时学生的发言非常精彩,连生态平衡都出来了,道出了心声,此时教师适时小结,就能突显专题:让大自然在我们的手中变得更美!这样既有助于巩固对文本的理解又有利于思维的创新。
实践让我深深体会到:新教材编排的阅读提示语在引导学生走进问题世界,培养自主探究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教育教学价值。我们语文教师应当正确理解它们、巧妙利用它们,使学生学会思考、自主学习,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和充满乐趣,从而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聂在富.正确理解运用“文中提示语”.小学语文,2007(7).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性;趣味性
语文学习本身应是一件轻松快乐的事情,但现在很多学生对教材有消极的抵触情绪,对语文的学科兴趣和很缺失。出现这些状况的原因是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欣赏力严重不足。根据调查获悉,现在很多人都失去阅读的习惯,对文学阅读有些人还存有反感心态,究其原因是语文教育活动中的趣味性缺失,只有教育性,在学生小学时期刚接触有限文学资源的过程中就没能感受到文学的趣味性乐趣,就不能唤起他们心中对文学的呼应。也就不能让语文教材的教育目的得到有效实现。
一、小学语文教材中教育性与趣味性之间的关系
由于小学生的性格生性活泼,所以对于死板或者局限性较强的事物有反感,这就决定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教育性会对教学会产生消极影响。目前素质和现代的教育发展观的逐年深入,教学理念也整个过程中不断的更新和发展,学生开始逐步吸收各类知识,导致小学语文教材声的内容学生不是很感兴趣,基于此,若教师还固守传统教学模式,不去从其他方面挖掘和拓展,会让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进入死胡同。
趣味性是与教育性相对应的另外一个特征,与小学生的天性有类似之处。若在语文教学中,能将趣味性融入到教学性中,必然能弥补传统教学活动中体现出的不足之处,会让整个教学过程更加饱满,其实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内容也不失趣味性,但只是较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只将关注点集中在教育性的挖掘上,却忽略趣味性相关内容的探索。因而,对于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而言,受到课程改革的大历史背景影响,教学的手段和理念对改革而言十分重要,故此深入的挖掘教材内容就变得必不可少。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教育性与趣味性结合的最佳途径
(一)师生互动中构建多元化的语言表达形式
为让小学生能在学习中获取趣味性和教育性,教师就应通过多元化的语言形式构建,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了解其他人或者教师的想法,进而通过表达体会到语文学习的趣味,听取他人的想法查缺补漏,探究自己的不足之处,并补充自己的知识遗漏点。如,在学习《少年闰土》《夜莺的歌声》这类故事性较强的课文时,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情境剧的模式提升学生对文章内人物的理解,并引导学生沿着事物脉络探析事物发展方向。另,进行情境剧表演时,教师要保有足够的学习热情,不断的激发学生让学生知道自己目前从事的事情是有价值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情境剧表演中,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咋教授《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这类抒情性较好的文章时,教师可运用引导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可根据所学浅谈自己对某些课文的想法和见解,学生的有些想法也许不是很成熟,在进行描述的时候学生会出现“卡壳”,教师不要打断学生,且鼓励学生继续说下去,让学生通过说理清自己的思路,发表自己对文章的感悟。
若在师生互动语言交流环节内,教师的语言不够生动和有趣,甚至让学生感觉很枯燥,学生就会失去学习兴趣,长此以往,学生对教师的厌恶感会逐步加深,这将会影响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故此,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让自己的教学语言保持生动,且在师生互动中投入足够的情感,确保师生互动的有效性。中国的语言博大精深,不同的语言词语调换顺序就会有不同的内涵,教师通过教学不仅让学生学会知识,更要让学生了解语言的沟通技巧,通过运用多元化语言,使学生每节课都感觉很新鲜和生动,学生也能时刻保有对语文的热情。
(二)培养学生灵便的思维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挖掘教材趣味性和教育性的同时,要求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开展有效指导,指导时需要先从理性角度探寻思维模式。先要鼓励学生全面、立体的认识认识事物的本质,并辩证的分析事物,做到大胆的质疑,这样,不但能推进学生多角度的探寻事物本质,也能认识到事物存有不一样的特质,目的是提升教材内容的趣味性。教学探索中,要运用到上面提及的知识和理论,对学生进行教学气氛,同样的一个问题让学生多角度探寻,进而让学生获得不同的结论,这样就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灵便性,让学生能从多角度考虑问题。如我们在学习《题西林壁》中有一句横看层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学生在刚开始接触时对这句话的理解比较单一,仅仅认为这是对山脉的描述,但教师需要通过表面文字含义挖掘内在隐身含义。让学生思考不同的事物若换个角度看待会有何种不同,教师可以拿一个桃子在桌面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描述出桃子的样子,坐在中间的学生感觉桃子是一个圆形的物体,向外鼓着,特别像海底世界里面生气的小鱼,鼓鼓着身体。但是坐在侧面的同学,则感觉桃子特别像一个带有果肉的小尖核桃,呈现椭圆形。教师这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同样的一个桃子为何有不同的视觉呈现,学生通过教师的提问会思考看待问题角度不同结果不同。借助于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思维更为开拓,能锻炼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合理组织 布置实践性作业
作业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前提保障。传统的作业模式主要是进行机械式的重复抄写,学生对这类作者形式较为厌烦,所以作业完成态度也是应付了事,对知识巩固的起不到太大的实质性作用。但实践性作业则大不相同,这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结果,更是体现语文教材趣味性重要途径。由于语言教学活动始终是一门抽象性较强的课程教学实践,若教学中教师不能较为准确的把握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就会造成学生在知识理解方面的困境。小学语文实践教的真正目的是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并让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故此选择时,教师最好侧重于层次性强,由浅入深的实践作业形式,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三、结语
本文主要探究小学语文教学中趣味性和教育性的有机结合,目的是让两者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优质,并互配合中做好查缺补漏,发挥优势弥补缺点,这将有助于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不但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更能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文包诗” 情感教育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植入情感教育首先需要深挖教材,用文本情感打动学生。
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对学生情感教育的重视体现了新课改对小学生新的要求,小学语文老师在拥有好的教材的基础上所能做的便是深度挖掘教材,把情感教育视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引导学生体会文本的感情,把握文本的精髓,从而达到情感转移的目的。当对文章有所触动的时候,学生能更容易理解,也有利于老师的教学,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多加强学生的人文教育,让学生受到经典的熏陶。小学生正处于价值观的构建时期,传统的文化经典和人文教育等对学生良好审美情趣和高尚道德情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爱国教育、责任教育、关爱他人等思想,让这些情感在小学生的心中扎根。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许多蕴含优秀人文精华的经典著作都为世人尊敬,如古代儿童的启蒙读物就包含了许多优秀品质值得小学生学习,在教学中重视经典文化的教育不仅能使小学生增长知识,还能学习优秀品质。
二、“文包诗”的创新教学形式。
古诗词的学习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不论从老师的教学方面还是从学生的理解方面都有一定的困难。新课改之后,古诗的教学模式发生了改变。“文包诗”这种文学形式将难懂的古诗词融入通俗易懂的短文中,让学生能在更轻松、有趣的情境里学习古诗。
1.“文包诗”对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的作用
“文包诗”首先通过有趣、简单的文字把学生引入其中,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为诗歌创设情境,加之老师对其背景的介绍,在阅读诗词时仿佛身临其境,很快便能领悟文章的主要情感。情感是诗词的灵魂,常常也是划分不同诗词种类的标准,要想准确把握诗词的大意必先抓住其情感,如此学生更能对诗人的心境感同身受,理解和背诵起来更为轻松。另外,“文包诗”能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引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增强语文学习能力,有助于语文素养的提高。
2.如何在教学活动中更好地利用“文包诗”践行情感教育
首先教师应在课前布置预习,让学生自己先熟读课文。老师首先应向学生介绍短文的背景和写作动机,对古诗的基本情况进行说明,再提出一些思考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要求学生把握文章的整体思想和主要内容,寻找出文章和诗歌的内在联系。学生通过这样的教学引导能更好地通过故事理解诗句的含义并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其次,短文中的关键词对学生感受诗歌情感有积极作用。教材中的短文主要是根据诗词的主要内容进行解释和扩展的,因而短文中的字词也是紧扣诗词,为诗词服务的。我们在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中强调关键字的作用,但小学生往往无法从晦涩的古诗词中准确地找到中心词、字,但如果从短文中寻找关键字就容易得多,通过这些关键字就能揣测一首古诗词通篇的大意及情感。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关键的字词,并鼓励学生根据词语表达的情感,将自己置身其中,理清诗人情感变化的脉络。
最后,通过精读短文和诗词,找出隐藏性的意义,把古诗词中诗人感情的“细节”找出来,不放过任何一处情感的变化。“文包诗”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可以把学习的外延扩展到课外,平时可以通过类似的方式进行其他诗歌的扩展学习,积累更多的诗词,丰厚文学底蕴,提高自己理解古诗词的能力,在今后的学习中,以更加积极、轻松的态度对待诗歌的学习。“文包诗”这种在新课改形式下创新的文学形式,经过实践的检验,证明了其可行性和重要性,是语文教育改革中重要的一环,对小学语文的教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三、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加强小学语文的情感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对小学生的情感教育,最终还应该落实到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课外活动加强情感教育。比如邀请优秀的专家学者开展一些适合小学生的语文讲座,举办演讲比赛,让学生通过准备演讲和最终进行演讲的过程熟练掌握语文知识,也为学生创造了表达自己对文章、对诗词的见解和感悟的机会,还可以结合亲身经历。另外,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郊游等户外活动,带学生走进大自然,领悟大自然的魅力,或是走进博物馆、纪念馆,让学生了解文化名人的生活。诸如此类的实践活动对加强小学语文的情感教育大有益处。
以上这些都是笔者个人结合教学经验总结出来的,利用小学语文教材的优势和资源提出的一些关于加强小学生情感教育的方法和要点。情感教育在语文教育中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它在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要想建立完整的情感教育的体系,教师起着领路人和辅助者的作用。例如“文包诗”的文学形式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在学生和教材之间建立起情感转移的纽带,丰富学生的语文情感。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创新思路,不断更新自己的思想,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和策略,充分地利用文本中的情感因素,加强小学语文的情感教育。
参考文献:
[1]苗玉玲.小学古诗教学浅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