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基金问题范文

时间:2023-12-05 17:33: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保基金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保基金问题

篇1

关键词:社保基金 监管 问题 思考

一、当前我国社保基金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社保基金还没有完善的法律体系

在20世纪末我国就制定了规范的社会保险制度,但由于我国的社保基金发展较慢,并没有建立健全的社会基金法律框架,同时也没有详细的社保基金监管法律条文能够借鉴,无法在社保基金上体现基本治国方针,因此,无法保证社保基金监管的权威性和强制性。

(二)社保基金征收存在较大问题

我国社保基金以社会保险费的形式征收,收费的强制性、规范性和法制性较差。社保扩面征缴上没有形成合力,《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中明确规定人社、税务、财政、审计及监察机关对社会保险费征管过程中的职责,而在实际施行过程中,社会保险扩面工作仍然是人社部门一家唱戏,没有真正实现应保尽保,应收尽收。在社保基金支出方面同样也存在着较大纰漏。在发放基金的过程中,仍然存在某些地方政府不根据规定的要求和数额来发放基金,对那些不符合标准的对象也发放基金甚至还提高了待遇。在社会中还存在“骗保”情况,当参保人离世或者不符合要求时,家属等有关人员会编造事实和材料,从而冒充认领,社保基金被浪费、骗取、挪用甚至贪污等现象在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三)少缴纳社保费用问题

据调查发现,有很多单位利用劳动保障监察工作不到位和法律漏洞,瞒报少报参保人数;有些单位了为省费用、省事,向职工支付了一定的费用之后就再与其签订参保协议,少报甚至不报参保人数;有些单位会以各式各样的借口,不足额申报和填报职工缴费基数,导致职工实际工资收入与参保缴费基数之间形成较大差距,难以实现完整和全面的征缴,对社保基金的收入造成了直接影响。通过人社部的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社保部门一共查出漏报少报人数多达816万人次,漏缴少缴社保费用高达35亿元,2013年调查发现的情况于此接近,一直处于居高不下的状态。

(四)骗取冒领社保待遇现象严重

虽然各级社保部门严厉打击骗取冒领社保待遇行为,但是还没有从根本上有效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比如2012年全国一共查出五项社会保险待遇享受情况9041万人次,其中就有7万人、社保待遇共计11807万元是冒领的。尽管2013年查出的人数减少了,但是数额却在逐渐增加,严重影响了社保基金的不合理支出。并且,一些不法分子骗取冒领社保待遇不管是在实施手段还是行为方式方面都变得更为多样化和隐蔽,从而增加了查处工作的难度。特别是在医疗保险领域骗保花样百出,“两定”机构为了追求利益,“挂床”住院,“冒名”住院,开大处方,药店出售日用品,所售药品与上传医保系统的药品不同、病人骗保等违规违法现象时有发生,主要是由于我国现行医保制度法律效力层次低,对公众、“两定”机构约束力差,违规“两定”机构、患者很难受到应有惩处。一旦查出“两定”机构违规,最严重的处罚也就是取消其定点资格,停止支付医药费,因为在确定“两定”机构时,未能严格实行资格准入和退出制度,尤其是公立医院,几乎不会被摘牌,由于他们基本上是当地较好的医院,没有替代机构,无法形成竞争压力;对违规的个人虽说按有关法律规定,数额巨大的可以构成诈骗罪,但一般患者骗取的医保金额很小,达不到诈骗罪的标准。

(五)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没有落实到位

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都是通过社保经办机构的各项具体业务来实现的,加强社保基金收支管理,必须从健全完善内部业务流程和财务管理制度入手。但目前许多社会保险各项业务的内控制度建设还不健全完备、或者有制度而没有执行,同时社保监督机构也未能有效地根据业务流程寻找风险点加强监管。随着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参保职工人数已成倍增加,但受编制限制,很多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人员十分缺乏。同时,少数工作人员已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个别财务人员业务不熟,责任心不强,财务记账发生差错,会计信息不能准确分析,影响了社保工作的健康发展,许多县级人社部门基本上都没有专职的基金监督和内部审计机构,基金行政监督、内部审计监督工作大都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二、提高社保基金监管质量的措施

社保基金是政府建立的专项资金,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保命钱”,因此需要不断加强社保基金的监管制度和运营制度,紧跟时代的发展脚步,加强社保基金监管,创新运用规则以此来满足社保基金发展的需要,用规范统一的运行机制来支撑保管、投资、筹资以及支付全过程。

(一)加强建设社保基金相关法律制度

首要是提高立法层次,明确社保基金监督主体的法律地位和基本原则,根据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制定完善《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条例》,加上其他相关法规规章,形成完整的社保基金监管法律体系。利用社会公共平台上进行社保基金监督,让社会各类人士和各层机构都能参与到监督活动中来,不断强化社保基金法律规范。

(二)明确社保基金监管过程中的职责

想要不断完善我国社保基金监管制度,首先就要明确主要监管人员,要设置专门的负责人对社保基金的整体运营过程进行监督,这就需要在每个操作环节都配备明确的监管人,把各个环节的责任落实到个人,其中包括在社保基金运营过程中受托人对运营行为的监督、雇员对受托人的监督、法律部门对参保人的监管以及政府对社保基金管理部门的监督等。

篇2

关键词:社保基金;监管制度;社保制度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社会保障公约》,社会保障基金主要包含医疗、疾病、工伤、失业、老龄、残疾、家庭等九个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老龄、失业、工伤、残疾和遗属这五项。每个国家从自身的国情出发,建设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我国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方面的起步较晚,虽然吸取了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尤其体现在社保基金监管制度的建设方面,基于此,本文对社保基金监管制度的相关问题进行简单地探讨。

一、我国社保基金监管的现状

社保基金是一笔金额巨大而且具有长期性的后备资金,其监管和运营的有效性,对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始于20世纪90年代,在保持社会稳定、提高员工积极性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建国初期,我国社保基金监管的职责主要是由劳动部门承担,随着社会保障基金收支两条线管理模式的推进,政府部门逐渐介入到社保基金的管理和运行中,并且承担相应的监管责任。如今,全国有239个地市建立了相应的社保基金监管机构,并且开通了社保基金监管举报电话,有此可以看出,我国已经基本建立了以行政监管、内部控制和司法部门监督并立的社会保障基金监管体系。与此同时,我国先后制定并实施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暂行规定》《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等社保基金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当前,我国社保基金规模不断扩大,数额不断增加,然而,由于起步较晚且基础薄弱,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与发达国家相比,有着明显的滞后性。

二、社保基金监管存在的问题

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社保基金监管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且在社保基金使用效率方面也获得大幅提升,但是由于监管机制不健全、监力度薄弱等因素的影响,使得社保基金监管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地方政府违规现象大量存在

当前,地方政府违规利用社保基金的问题频繁发生,有的地方政府没有将社保基金作为公共资金,对于社保基金缺乏正确的认识,只将其作为地方性资金进行利用,如将社保基金用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或者以扶持的名义进行借贷,导致很多基金无法收回,造成了社保基金的大量流失。

(二)社保基金监管法规不健全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将社会保险纳入到立法规划中,也相继出台了关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法律法规制度,但是尚未形成由人大立法通过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以及专门针对社保基金监管的制度,而现行的由国务院行政法规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在权威性和稳定性方面都不够完善,使得社保基金监管部门的执法工作缺乏有力的法律支撑。

(三)社保基金监督体制不完善

我国劳动部门和社会保障部门在人员配备方面相对较为匮乏,而且监管力量的配置与当前社保基金监管工作的需要不匹配,执法力度不够,监督力量较为薄弱,尤其是针对地方政府部门的监督工作的开展难度较大。

(四)社会监督作用被弱化

从某种程度上说,社会监督的缺失比法律缺失更为严重。建立长期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将是中国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永久课题。社保基金监管部门的信息透明度不高,社会公众无法了解社保基金的运作情况,某些地区和部门私自挪用社保基金、贪污浪费等问题频繁发生,社会监督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也从另一个侧面导致了社保基金监管成本的增加,这也为社保基金监管带来了更严峻的形势。

三、加强社保基金监管的建议

社保基金是关系到亿万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基金,与其他类型的基金相比,社保基金的监管应当更加安全和稳妥,而且在制度建设方面应当更加专业和具有保障性,具体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

完善的法律制度是保证社保基金安全的基础保障,所以,必须要以社会保障对象的利益为核心,加强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我国的社保基金是老百姓的救命钱,所以应当以百姓的利益为立法的依据。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时间较短,在基金监管方面主要依靠行政监管,没有形成系统的、专门的社保基金监管机制,对于监管责任人的职责与权限划分不明确,这些都是需要在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中应当着重解决的问题。

(二)强化社会监督机制的作用

社会监督是我国监督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维护受益者利益方面有着与法律监督体制相同的作用。从我国内的社会监督机制建设情况来看,尚无法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因此,可以考虑吸取国外的成功经验,如公开基金预算表、基金执行情况表、财务变动情况表等途径,建立信息公开披露机制,让社会公众对社保基金的筹集和运营情况有更多的了解,使社保基金的运营同时受法律监督、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的作用,才能真正实现社保基金的公开和透明。

(三)加强风险控制体系的建设

社保基金的有效监管,需要风险控制体系的保障作用,同时要保证基金监管与风险控制的独立性和制衡性,将风险控制渗透到社保基金监管的各个环节中。与此同时,保证稽查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对基金监管的整个过程进行稽查和审核,防治内部利益冲突现象。以此为基础,加强社保基金风险控制体系的建设,实现对社保基金监管的全面控制。

四、结束语

社保资金的有效监管是确保设备资金安全有效的基本保证,本文主要对我国社保基金管监管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建议进行了研究。在社保基金监管工作中,要始终坚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结合我国社保基金的特点,促进社保基金监管制度的完善,提高社保基金的使用效率,保证社保基金在良性轨道上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莉.我国社保基金监管体制的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9.

[2] 何黎花.分析社保基金监管的现状、问题与建议[J].经营管理者,2013.

[3] 巴曙松,谭迎庆,丁波.我国社保基金监管的现状、问题和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07.

篇3

关键词:社保基金投资管理问题对策

一、社保基金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社会保障基金的规模日益扩大,如何加强投资管理使其保值增值,是现阶段必须解决的一大课题。笔者在实际工作中体会到现阶段社保基金运营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1.统筹层次不同,基金管理主体分散,影响了基金的存量规模,削弱了基金运营的规模效益。目前地方保险基金的统筹层次也不尽相同,中央和省属企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实行了省级统筹,医疗、生育、工伤保险实行地市级统筹或县级统筹,统筹的层次还处在较低的水平。一些企业还建立了补充医疗保险和补充养老保险,企业是补充保险基金的管理主体。这样的管理体制,使基金节余分散,管理难度增大。

2.基金管理制度的约束。在保险基金的管理上,前一时期,确实存在大量基金被挤占和挪用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严格限制了基金的投资渠道,只允许投资国债和银行定期存款。在资本市场发育的初期,防范风险的能力较小,对社保基金的投资范围作出限制是必要的,但是不应当成为一个长期的政策选择。就目前讲,只有国家级社会保险基金有投资管理的办法,详细规定了投资的渠道和管理方法,地方结余保险基金的投资渠道还没有打开。

3.基金运营不规范。社会保险基金运营主体的非专业性以及过多的行政干预导致基金运营的低效率、高风险并存。从目前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机构设置来看,社会保险的事务性管理和基金的运营都是由政府组建的事业性机构即社会保险管理局(中心)来管理,其管理模式是政府行政命令式的管理,而非市场指导下的商业化运作,这使基金在运营过程中存在很大弊病。

二、目前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1.国家应尽快制定保险基金的投资管理办法,依法管理和规范基金投资。尽管有中央管理的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但还不是全部保险基金的投资管理办法,对其他保险基金的投资管理还是空白。社保基金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需要以立法的形式加以保证。因此,应尽快对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立法,依法管理基金的投资,财务风险的防范都应制度化、法制化,使社会保险基金在运行过程中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防止出现管理混乱的现象,给国家经济和社会的稳定造成不利影响。

2.建立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管理机构和监管机构。国家、省、市应建立起保险基金的投资管理机构和监督管理机构,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按照基金投资管理办法进行投资和监督管理。投资管理部门和监管部门应相互制约,有各自的职责,互不隶属。投资管理部门内部要严格遵守国家投资法规和政策进行投资管理,监管部门还应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按照法律规定的投资办法进行独立的监督和检查,确保基金按照规定去运转。同时,应建立分权制衡的运作机制,基金的运用决策系统、执行系统、考核监控系统,由此形成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分权制衡机制。

3.社保基金的投资应明确规定为委托理财。目前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专业理财人员还不多,也没有资本市场投资经验,直接投资风险比较大,考虑到社保基金的收益目标和风险,通过委托和关系,签订合同,实现进入资本市场是比较好的选择。

4.在基金投资过程中,应处理好投资组合问题。目前,全国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限制是,银行存款和国债的比例不得低于50%,企业债券、金融债券不得高于10%,证券基金、股票投资比例不得高于40%.当前我国金融市场还不发达,保险基金还存在较大的隐性债务,对于股票和证券基金的投资应保持较低比例。

5.在基金的运作过程中,可以考虑以下几种投资形式:投资开放式基金;发行定期保险基金的国债;委托银行抵押贷款;公司或企业债券。

篇4

为提前应对人口老龄化高峰时期可能带来的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压力,国务院于2017年11月印发《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划转范围为中央和地方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金融机构,划转比例统一为企业国有股权的10%,主要用于弥补因实施视同缴费年限政策形成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划转的中央企业国有股权,由国务院委托社保基金会负责集中持有;划转的地方企业国有股权,由各省级人民政府设立国有独资公司集中持有、管理和运营,也可将划转的国有股权委托本省(区、市)具有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功能的公司专户管理。2019年财政部、人社部、国资委、税务总局、证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全面推开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工作的通知》及《关于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有关事项的操作办法》(以下简称“通知和操作办法”),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工作(以下简称“划转工作”)已进入全面推开阶段。据财政部统计,截至2020年末,符合条件的中央企业和中央金融机构划转工作全面完成,共划转93家中央企业和中央金融机构国有资本总额1.68万亿元。浙江省作为试点省份之一,前期选择40家企业试点,并稳步推进全面划转工作。截至2020年末,已完成157家社保企业的划转工作,并严格落实专户管理。在划转阶段过渡到股权管理阶段的实践中,相关研究处于起步阶段,而承接主体在对划转充实社保基金股权(以下简称“社保股权”)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实施方案、通知和操作办法中未明确规定而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本文以承接主体为视角,对社保股权会计核算准则的应用、会计核算的实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的会计核算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启示与借鉴。

二、社保股权会计核算准则的应用

社保股权会计核算准则应用的合理性,主要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社保股权会计核算准则的适用性原则,即确认社保股权会计核算适用的企业会计准则;二是社保股权的金融工具分类归属性原则,即确立承接主体对持有的社保股权金融工具分类所归属的金融工具类别。

(一)准则适用性原则

1.承接主体的股东权利行使方式存在特殊性。划转地方企业国有股权的承接主体为国有独资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对很多被划转企业来说,划转后的承接主体是除当地国资部门外的第二大股东,在社保股权管理实践中,承接主体与大股东以协议形式明确股东权利的行使方式,委托大股东代为表决授权清单内事项,对于未列入清单的事项仍有表决权。2.承接主体持股比例和股东权利。根据《实施方案》规定,充实社保基金的国有企业划转比例统一为企业国有股权的10%,社保基金会及各省(区、市)国有独资公司等承接主体作为财务投资者,享有所划入国有股权的知情权、收益权和处置权,不干预被划转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管理,一般不向被划转企业派出董事。基于承接主体的股东地位特殊性、持股比例和股东权利等方面的分析,承接主体对被划转企业不能实施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承接主体对社保股权的会计核算不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应当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二)社保股权的金融工具分类归属性原则

财政部2017年修订《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会计》和《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以下简称“新金融工具相关会计准则”)以来,至2021年1月1日,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开始全面实施新金融工具相关会计准则。新金融工具相关会计准则引入了业务模式和合同现金流量特征分析的概念,由旧准则下的“按照持有金融资产的意图和目的”进行分类,修改成“根据其管理金融资产的业务模式和金融资产的合同现金流量特征”进行分类。根据《实施方案》规定,对划入的国有股权,社保基金会及各省(区、市)国有独资公司等承接主体的收益主要来源于股权分红。除国家规定须保持国有特殊持股比例或要求的企业外,社保基金会及各省(区、市)国有独资公司等承接主体经批准也可以通过国有资本运作获取收益。因此可见,承接主体作为财务投资者,管理社保股权的业务模式不以出售为目的,以获取股权分红为主要收入方式。承接主体需对持有的社保股权进行分类,在社保股权分类中主要涉及以下两方面的问题:1.承接主体同时持有上市企业社保股权和非上市企业社保股权,是否需要分类处理?按社保股权是否上市进行分类,承接主体可能同时持有两类社保股权:上市企业社保股权和非上市企业社保股权。上市企业社保股权存在公开市场,公允价值比较容易获得,具有较强的交易性。《实施办法》规定承接主体具有处置权,若承接主体对社保股权的持有目的为近期出售或短期获利,在新金融工具相关会计准则可以分类为“交易性金融资产”进行核算。但笔者认为,承接主体作为财务投资者,持有上市的社保股权不以交易为目的,以获得股权分红收益为主;同时需履行划转工作中有关禁售期的义务,以期长期持有且不干涉企业的日常经营。因此,上市公司股权与非上市公司股权,对于承接主体来说持有目的并无不同,基于核算的一致性,上市企业社保股权应当与非上市企业社保股权一同分类。2.承接主体持有的社保股权应如何进行金融工具分类?承接主体对持有的社保股权可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也可分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笔者认为,从承接主体持有社保股权的目的、业务模式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分析,应采用前者。主要基于以下考虑:(1)持有目的。分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一般需满易性的目的。根据实施方案的相关规定,地方企业国有股权划转工作比照中央企业办理。承接主体虽有处置社保股权的权利,但划转企业的名单、划转比例等事项一般由省级主管部门核定,股权交易需要报省级主管部门批准,承接主体持有社保股权并不以近期出售或短期获利为目的,因此不具有交易性。(2)业务模式。承接主体管理社保股权的职责,主要是维护社保股权的权益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及时收缴社保股权分红收益和对分红收益进行投资运作等方面,因此其业务模式为长期持有社保股权并收取被划转企业分红作为收益并进行投资运作。(3)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社保股权专户会计信息应与社保股权管理的业务模式相符合,客观准确地反映承接主体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为承接主体掌握股权价值动态、资产收益情况以及主管部门开展绩效考核等提供依据。上市企业社保股权市价变动受证券市场影响较大,公允价值具有波动性,非上市社保股权企业因资产划转、资产置换等事项频繁而导致净资产也变动频繁。基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的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等考虑,将分红收益反映为承接主体的持有损益,被划转企业市价或净资产的变动反映为承接主体享有的净资产权益变动,更能客观反映承接主体受托责任。综上,地方承接主体可将所持有的社保股权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股权的分红计入当期损益,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

三、社保股权会计核算的主要问题

根据上述社保股权的新金融工具相关会计准则分类原则,以下对社保股权会计核算中具体操作问题进行讨论。

(一)社保股权核算的科目设置

为准确反映社保股权初始成本、价值变动和分红收益,承接主体应当在资产类一级科目“其他权益工具投资”核算社保股权,“其他权益工具投资”下设二级明细科目“其他权益工具投资——成本”,反映社保股权取得的初始成本;“其他权益工具投资——公允价值变动”,反映社保股权公允价值的变动。权益类一级科目下“资本公积”反映社保股权初始入账成本;“其他综合收益”下设二级明细科目“其他综合收益——其他权益工具投资公允价值变动”,反映社保股权公允价值的变动。损益类一级科目系“投资收益”,可根据需要下设“投资收益——持有其他权益工具投资产生的分红收益”,反映社保股权的分红收益。依据相关会计准则规定进行上述科目设置后,承接主体可根据自身核算准确性需要,增设辅助项目,按被划转企业进行核算。

(二)社保股权公允价值的认定

承接主体将社保股权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根据会计准则规定,期末应以公允价值计量,使用的估值技术主要包括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但是被划转企业股权公允价值很难获取:(1)除上市公司股权外,国有股权极少存在公开市场交易活动;(2)被划转企业数量众多,如浙江省有上百家,承接主体不可能对每家企业进行资产评估;(3)即使采用资产评估,企业类型多样,难以寻找相同或类似资产的重置成本。因此,采用估值技术不能满足公允价值计量的可行性和时效性。按照公允价值层次的规定,在相关可观察输入值无法取得或取得不切实可行的情况下,可以使用第三层次输入值,即不可观察输入值。针对被划转企业股权的情况,建议按以下顺序获取社保股权的公允价值:(1)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日的收盘价;(2)被划转企业最近公开交易市场上的股权价值;(3)被划转企业财务报告日或最近资产评估的股权价值;(4)被划转企业经审计合并财务报表中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以下简称“归母净资产”)。

(三)社保股权期末账面价值的调整

实践中,由于社保股权企业公允价值获取困难,可采用经审计合并财务报表中的归母净资产作为计量基础。结合新金融工具相关会计准则要求,每年末,根据被划转企业合并财务报表中归母净资产的公允价值扣除“其他权益工具”中的“其他权益工具——优先股”、“其他权益工具——永续债”,对社保股权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如公允价值升值,借方计入“其他权益工具投资——公允价值变动”,贷方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其他权益工具投资公允价值变动”;如公允价值贬值,借方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其他权益工具投资公允价值变动”,贷方计入“其他权益工具投资——公允价值变动”。在新金融工具相关会计准则下,被划转企业发行的优先股、永续债等,可按准则的要求划分为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若被划转企业能够无条件的避免以支付现金或其他资产进行偿还的,分类为权益工具,否则分类为金融负债。优先股、永续债(即使在被划转企业报表中分类为权益工具)不是承接主体所享有的权益,不属于“归母净资产”。因此计算承接主体应享有的净资产权益时,需要以被划转企业合并财务报表中归母净资产扣除“其他权益工具”的金额,按净额乘以持股比例确认承接主体应享有的净资产权益。

(四)社保股权分红的核算

依据相关会计准则,持有期间,被划转企业宣告派发股利分红或者根据国有资本经营收益规定确认拟上缴社保股权收益时,承接主体按持股比例确认投资收益,借方计入“应收股利”,贷方计入“投资收益”;实际收到股利分红或社保股权收益时,借方计入“银行存款”,贷方计入“应收股利”。个别被划转企业涉及多个国有股东,股权结构相对复杂,在下达划转通知后未完成全部社保股权工商变更登记工作。根据划转工作相关要求,若承接主体按基准日被划转企业归母净资产为基础进行入账处理,会出现“划转比例与完成工商变更登记的股权比例不一致”的情形,因此承接主体可能暂未进行社保股权入账处理;为保障承接主体享有社保股权的收益权,股权变更登记完成后产生的股权分红由承接主体持有,此时会出现“分红已收而权益未入账”的情形。针对上述情形,承接主体收到的社保股权分红可能存在2种可选择的会计核算方式:先计入“其他应付款”,待社保股权工商变更登记工作完成后转入“投资收益”,或者直接将社保股权分红计入“投资收益”。笔者认为社保股权划转不以工商变更登记为生效要件,基于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社保股权分红属于承接主体应享有的收益权,计入“投资收益”更为合适。

(五)双重持股情形下的会计核算

承接主体一般为地方国有独资公司,因历史原因或根据当地主管部门要求,既持有被划转企业10%的社保股权,又直接或通过子公司间接持有被划转企业一般性国有股权,在这种双重持股的情形下如何进行会计核算和报表列示,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应按“一致性”原则适用同一准则和会计核算方法,一种观点认为应按“相关性”原则分别适用准则和会计核算方法。笔者认为,鉴于社保股权的特殊性要求,在承接主体合并报表层面应采用前一个观点,在承接主体个别报表层面应采用后一个观点进行处理。以下列举两种情形:1.被划转企业为承接主体合并报表范围的情形。此情形下,在个别报表层面对所持有的一般性股权和社保股权分别适用准则进行核算,在合并报表层面进行特殊调整。例:承接主体持有被划转企业B公司10%国有股权,承接主体的子公司A公司持有B公司90%国有股权。在A公司个别报表层面,B公司股权按照“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进行计量;在A公司合并报表层面,A公司“长期股权投资”与B公司“所有者权益”抵消,形成“少数股东损益”和“少数股东权益”。在承接主体个别报表层面,B公司股权计入“其他权益工具投资”;在承接主体合并报表层面,承接主体通过直接和间接持有B公司100%国有股权,实际不存在少数股东享有的权益,因此在A公司合并报表中形成的“少数股东损益”和“少数股东权益”与承接主体个别报表中的“其他权益工具投资”进行抵消处理。2.被划转企业为承接主体的子公司能够实施重大影响的企业的情形。被划转企业不纳入承接主体合并报表范围,在个别报表层面对所持有的一般性股权和社保股权分别适用准则进行核算,在合并报表层面进行特殊调整。例:承接主体持有被划转企业B公司10%国有股权,承接主体的子公司A公司持有B公司20%国有股权。在A公司个别报表层面,B公司股权按照“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进行计量;在承接主体个别报表层面,B公司股权计入“其他权益工具投资”。在承接主体合并报表层面,承接主体通过直接和间接持有B公司30%国有股权,在个别报表中的“其他权益工具投资”调整至“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进行核算。

(六)持股多层级情形下的会计核算

篇5

1社保基金监管的内容

社保基金监管分为两个层面:主体和客体。其中主体部分包含劳动保障、财政和审计等职能部门,社会和舆论的监督作为对社保基金监管的补充,共同发挥作用保障基金安全;客体部分包括依法应当接受监管的机构和个人。然而所谓社保基金的监管,简单地说,包括征缴、支付、结余三方面的监管,以及财务监督。

2、社保基金监管的原则

社保基金监管的原则包括:法制化原则(独立原则)、审慎原则、公正原则以及科学性原则。

3社保基金监管的意义

首先,加大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管力度,可以保证社保制度的正常运行,保证国家保险及保险业的健康发展,推动各项保险政策的实施,从而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其次,一个强有力的监管体系能够减轻国家和政府的压力,在社保基金的运营方面,能够确保其保值增值。与此同时,社保基金监管实施是否长期有效,与国民储蓄与投资,政府财政收支及国际金融市场的经济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加强社保基金的监管无疑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最后,出于社会保险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的根本出发点,加强社保基金监管也有助于保障广大公民的生活趋于稳定,社会发展稳步提升。

二、我国社保基金运营在政府监管层面存在的问题

1、社保基金收支现状不容乐观

何为社保基金的收支,收为筹集,支为支付。前者是社会保险行使其职能的物资基础,后者则是社会保险实现其功能的具体手段和最终效果。而其中的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缴费征收难度颇大、支出过程漏洞频频以及结余规模连年扩大。

2、社保基金非法挪用及流失现象严重

一系列发生在我国的社会保险案件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目前社会保险基金被侵占和挪用的行为十分严重,违规操作屡见不鲜。违法乱纪之事严重影响了社会风气,影响了社会保险基金的正常支付,也损害了政府在百姓心中的形象和信誉。

3、社保基金投资效果差强人意

在社会保险基金的实际操作中,投资国家债券和银行储蓄的弊端很显著,投资收益过低,对保险基金造成一定威胁加大风险,这种投资状态令人堪忧。

4、社保基金监管的法律制度不尽完善

社会保险的法律法规是否健全完善是衡量社保基金投资运营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我国现阶段立法存在诸多约束:公民在权利方面不平等,适应对象混乱;政府在监管方面全力不集中,管理和监督界限不清;由于各地经济水平不同而导致统筹层次划分较低,统筹范围狭小,致使基金结余较分散,运行效率降低,监管不严格,存在安全隐患等等。

三、健全我国社保基金监管体系的建议

1建立健全的社保法律体系

任何健全的社会系统都始于相关法律的制定和有效实施,作为社会保险系统,同样地,我国社保基金监管法律体系体系的完善任务也迫在眉睫。二十多年来,无数专家学者不断分析研讨我国社保体系所面临的问题,已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但仍存在诸多问题还有待考察完善。

2、完善社会保障各项运营机制

随着我国参保人数的逐渐增多,参保范围的不断扩大,社保基金监管的任务日趋繁重,基金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就愈加关键。将社保资源归纳整理,设立统一的保险经办机构,在实现信息共享的同时提高服务效率。对于相近的业务可以减少冗长反复的工作,使社保基金的监管工作更加简洁高效。

3、在社保基金保值增值层面做出贡献

社会保险基金旨在保障广大劳动者的最低生活水平而设立的专项基金,是老百姓的保命钱,因此要保证基金的绝对安全并能够使其保值增值显得格外重要。

4、加强监管力量,提高监管素质

随着中国社会保险的不断普及和发展壮大,其系统内部运营和管理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导致现阶段我国需要大批高技术的顶尖人才从事一些专业化监管。因此国家在建设监管队伍的过程中,应务必加大力度培养合格人才,充实监管力量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保险行业的日新月异。

5、强化社保基金管理机构的内控

篇6

【关键词】社会保险金 行政监督 社保基金监督委员会

社会保险是一种为丧失劳动能力、暂时失去劳动岗位或因健康等原因造成损失的人口提供收入或补偿的一种经济和社会制度。作为一项能够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经济社会制度,社会保险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保险金是社会保险运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保险金的征收与使用是否符合相关政策规定与经济形势,是否能够切实地保障需要的人群,成为社会保险运作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但是,目前我国社会保险金的挪用和贪污现象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社会保险的效用。面对我国社会保险金监管不力的局面,2011年7月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以下简称《社会保险法》)对社会保险金的监管作出了较为详细的规定。但从我国社会保险金的使用现状出发,社保基金监督的立法和执行仍有较大的改革空间。

社会保险的效用

社会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由社会集中建立基金,以使劳动者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生育等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能够获得国家和社会补偿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险由政府负责,强制某一群体将其收入的一部分作为社会保险费形成社会保险基金。只要满足一定条件,被保险人就可以从基金中获得一定的收入或损失补偿。社会保险作为一种再分配制度,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与社会发展都有着深刻的影响。首先,社会保险能在社会成员发生突发状况而导致经济利益受损时,给予其一定的补偿,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发挥社会稳定器的作用。其次,社会保险中的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可以在被保险人处于危机的时候予以一定的补偿,从而促进社会的相对公平,实现社会再分配。再次,社会保险金的运作是在资本市场的范围之内,因此,社会保险金的保值增值过程也会促进资本市场的繁荣,从而有利于经济繁荣。

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存在的问题

社会保险金的筹集与分配是社会保险制度能够顺利运作的重要保证。无论是何种社会保障制度,其顺利施行必须要有相应的资金作为保障。没有资金基础,任何社会保障都是一纸空谈,没有发挥效用的可能。社会保险金对社会保险运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筹集和分配使用两个方面。只有完成了保险金的筹集过程,社会保险才能正常运行,需要保障的人才能得到及时援助;只有完成了分配的过程,社会保险金才能真正被用来保障受保人的基本生活。

遗憾的是,目前我国在社会保险金的筹集和分配上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其中最为严重的是社会保险金的非法挪用和侵占问题,比如2006年的上海社保基金案,该案件涉及侵占挪用的社会保险金超过32亿人民币以上,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社会保险基金在2010年之前没有被纳入国家的预算管理体系,至使挪用社会保险金相对容易;更重要的一方面是,相应的社会保险金监督机制并不完善,相互制衡的监督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

社会保险金监管过程出现的问题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行政部门对社会保险金的监管没有落到实处;二是没有赋予能够切实监督保险金运作的监督主体以切实的权力。

从行政部门的角度看,《社会保险法》的第七十八条规定:财政部门、审计机关按照各自职责,对社会保险金的收支、管理和运营情况实施监督。问题在于,首先,财政部门和审计机关同是政府行政部门,无论是由财政部门还是审计部门进行监督,都是政府部门的内部监督,这就使得政府部门实际上集政策制定、费用收缴、投资运作、监督查处等权力于一身,难免造成监督漏洞。比如,在制定社会保险金监督政策的时候,可能会因为考虑自身利益而制定宽松的政策;在执行监管的时候,更是出现了“左手管右手”的局面。其次,由于社保基金监管部门隶属各级地方政府,各级政府在社会保险基金领域也是既充当委托者与投资者,又充当监督者。让隶属于政府的社保基金监督部门去监督政府,实际监督效果非常有限。各级政府可能会因为地方利益放松对社保基金的监督。虽然《社会保险法》第一条规定了人大对社会保险金有监督权,但人大只是通过人民政府对社会保险金专项工作报告的审议来进行监督,实际上还是政府行政部门监督自己保险金的使用。政府部门在向人大提交工作报告之前完全可以掩盖社保基金运行过程中的失误。再次,由于社保基金的相关监督往往只有监督权,其监督结果往往要向相关行政机关进行报告,这不仅存在自己监督自己的问题,也直接导致了监督效率低下。此外,我国社保基金的监督职能是由财政部门、审计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等部门共同承担的,这些部门并没有形成一个相对集中的权力中心,监督的结果也不能直接产生相应的措施。虽然《社会保险法》对社保基金监督部门的职责作了相关规定,但由于没有明确各部门的职责权限范围,拥有权力的各部门仍然可能互相推诿,从而导致社会保险金的监管与处理效率低下,甚至产生不作为、无作为的现象。

《社会保险法》的第八十条规定,统筹地区人民政府成立有用人单位代表、参保人员代表以及工会代表和专家组成的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掌握、分析社会保险金的收支、管理和投资运营情况,对社会保险工作提出咨询意见和建议,实施社会监督。然而,监督委员会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切实保证。监督委员会只有监督权和建议权,只能通过对行政部门提出建议来监督社会保险的运行情况,真正能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机构并不能掌有实际的监督执行权利。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监督委员会还存在以下问题:首先,监督委员会实际上是一个非常设的机构,实际职权极其有限。虽然很多地方都设有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但这一机构从设立之初起就未能完全履行自己的职能,监督职能在更多时候沦为摆设。其次,监督委员会的组成成员多是政府职员,人民群众、专家教授所占的比例较小,因此很难切实从人民群众利益出发开展监督。再次,监督委员会虽然在概念上更偏重于社会性组织,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更多地属于政府部门。在多数情况下,监督委员会并没有独立的经费和办公机构,而是依托于当地的劳动保障部门,因此很难开展对社保基金运行的有效监管。

社会保险基金监管的完善对策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社保基金侵占挪用问题层出不穷,主要是因为缺少基本的信托责任的承担者。政府身兼多重身份,既是社保基金的投资者和委托者,也是社保基金运行过程中的监督者,这种安排很可能导致监督效果大打折扣。而本应作为信托责任承担者的社保基金监督委员会却只能作为一个依托于政府部门的附属机构,其监督职能很大程度上被行政体系的内部监督所取代。因此,要切实对社保基金运行进行有效监督,必须首先明确社保基金保值增值过程中的信托责任承担者,并且给予该责任主体以切实的权力,使其能够在监督之后采取相应措施。

篇7

【关键词】社会保障基金 监管 完善对策

绪论

研究背景。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在不断加剧,中国面临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尤其严重,因而社会保障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点。社会保障基金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以及社会救济基金,这些都关乎我国居民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因而在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的情况下,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管问题尤其显得重要起来。

近期审计署公布了关于2011年社会保障基金的审计意见,报告肯定了我国在过去一年社保基金做得好的地方,表明我国社保基金的体系和监管制度在近些年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审计报告同时指出社会保障基金运营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地区资金管理不够规范。不仅存在某些省市未将社保资金纳入财政专户核算,还存在着许多违规违法开户的情况,更有的省市单位调剂金管理不规范,会计记账核算错误等等。这表现出我国社保基金目前在监管上依然存在着严重问题,因而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管显得尤为重要。

相关概念界定。社会保障基金简称社保基金,由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负责管理,是国家为了实施各项社会保障项目预存建立的专用资金。根据我国现有的规定,我国社保基金不向个人投资者开放,国家将社会保障基金交由专门的机构投资者进行投资,以实现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

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监管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社保基金的运营监管中,由于当前制度以及立法的缺陷,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管理体制之缺陷。基金的运作和管理需要完善的管理体制,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市场化管理更需要完善的体制与法律体系。我国目前在这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基金的收取和上交、基金的投资和保值以及基金的监督和管理方面都缺乏完善的法律和市场体系。缺乏这些相应的管理体制必然导致社会上对社保基金的法制与政策观念的落后,主要表现在使用社保基金的过程中随意投资,或者滥用社保基金为自己谋私利,他们可能甚至没有意识到这样做的危险性与违法性。造成这种现象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我国社保基金管理体制存在着缺陷,导致部分人员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意识不强,因而我国社保基金管理体制与法律体系的缺陷是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另一大问题。

基金运营与监管存在法律漏洞。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基金监督司司长陈良谈到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时曾经强调,社会保障基金在运营中存在问题,其主要原因是我国社保基金的监管法制法规体系不够完善。一是我国目前关于这方面的法律规定太少,虽然国家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早有规定,但是目前相关的法律还不完善。目前对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只有《劳动法》中有一些较为概括性的规定,这种概括性的规定缺乏具体的细则,因而实施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很多从业者打法律以及监管的球,利用法律法规的漏洞为自己谋私利。另外还有一些部委级别的文件,这些文件的有关规定则缺乏权威性。二是这些法律法规的监管层次都不高,大部分规定都只是停留在部委一级,因而对一些违规行为缺乏有效的制约。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社保基金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目前管理和保障社保资金的法律制度不够完善。因而应该如何对社会保障基金进行监督和管理,来保障我国社会保障基金征缴、支付、运营等科学有效地进行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监管主体模糊。国务院1999年颁布的《社会保险费缴征条例》规定“我国社会保险费征缴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由国务院劳动以及县级以上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负责”,这就意味着,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和监督的责任全部落在劳动保障部门身上。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督和管理,多年来集中在地方社保部门身上,因而地方社会保障部门同时成为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管者、社会保障基金的委托人和与资产管理者。这就形成了自己监督自己的局面,导致角色模糊,社保基金缺乏足够的行政监管,许多地方政府利用自己监管自己的法律漏洞,将社保基金为自己所用,为自己谋福利。更严重的是,这将会导致我国社会保障基金透明度低、监管无效的情形,公众不知道基金监管的情况,不知道基金如何运作。因而,唯有将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营与监管部门实行有效的分离,将社保基金交由专业的投资者或者基金管理公司来完成,才能保障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使用安全。

基金运营不够专业。在社保基金体系中,现代金融投资的理念和技能是十分缺乏的,这直接导致我国的社会保障基金不能做到有效的保值增值。另一方面,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面很窄,大都用来购买国债和进行银行存款,虽然目前允许社保基金投资证券,但是比例很低。在银行利率和国债收益率不断下滑的情况下,社会保障基金的收益能力越来越差。

完善社保基金监管的对策

根据以上分析,我国社会保障基金在目前的监管上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提高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管效率,提高我国社保基金的收益能力以发挥我国社保基金的作用和功能,笔者提出以下对策:

构建法律框架,完善法律监督。社会保障制度是完善社会保障基金规范运行的重要内容,社会保障基金要管好用好,实现其保值增值是我国政府的重要责任。更重要的是社会保障基金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需要我国政府以立法的形式来保证。但是需要看到的是,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保基金制度的发展只有十多年的时间,出现问题是不可避免的,而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源就是法律制度以及框架的不健全。因而,我国应尽快制定一个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行之有效并且能够适应我国发展的法律规定。通过法律条文的规定,强调地方社会保障基金的保护监督,设立监管主体,规范社保基金的征缴与管理,并对社保基金的投资运营做出规定,使我国社保基金做到有法可依,完善社保基金在营运和管理方面的制度框架,规范各方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加强市场参与者的自律,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我国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

强化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合理的社保基金管理架构。目前在我国社保基金的管理体制方面,地方社会保障部门集运营和监管于一身,这会造成有机可乘而无人监管的现象。因而我国应建立起社保基金的投资管理机构以及监管管理机构,将运营与监管部门分开,明确各自的职责分工,相互制约,互不从属。其中投资部门要加强社保基金的投资,严格遵守国家投资法规和相关政策进行投资。监管部门需要有很好的独立性,按照法律相关规定进行独立的监管,这样的措施能够确保社保基金按照规定去运转。并且建立制衡的运作机制,基金的运作与监管相互制衡、相互协调、内外组合,保障我国社保基金的安全有效。

管理透明,严格信息披露。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来源于人民,因而必然应该受到人民的监督,不能暗箱操作。我国很多地方发生的社会保障基金的滥用,进一步暴露了我国社保基金“社会监管”的软肋,所以我国必须加强社保基金的监管,社保基金的收入必须透明化,社保基金每年的运行情况以及收益情况应该向社会公众公布。社保基金如果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管,就会导致资金的滥用以及社会福利的减损。因而社保基金只有置于阳光之下,只有接受公众的监管,才能真正保险。我国应建立有效的公众监管制度,提高社保基金的透明度,赋予参加社保人知情权。建议我国在各级人大成立专门的社保基金委员会,由人大随时监控社保基金账户,社会保障基金的运作情况不仅需要向社会公众公布,还需要向人大做专项报告。

提升社保基金监管人员的素质。目前,我国社保基金的监管还处于不断完善、不断加强的阶段。但是由于目前很多基金监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导致基金在监管过程中发生了诸多缺陷。因此,我国要不断增强社保基金的信息化程度,提高监管人员的素质,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不断发展。在完善基金监管方面,我国应杜绝虚假领取社保基金的情况发生。促使监管人员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加强他们的素质培养。同时为了提高基金管理的质量,我国应提高司法人员的素质,加强司法人员对基金监督管理方面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我国还要加强中小投资者的教育,防止其投机行为的发生。

结语

社会保障基金关系到我国社会的稳定,更与人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社会保障基金能否健康发展很大程度上在于社保基金是否存在着有效的法律法规监管体系。因此,我国要不断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管,促进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发展,为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谋福利。本文分析了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监管存在的问题,例如管理体制之缺陷、监管主体的不明确等等,然后根据这些不足,提出了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相关建议,以期为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篇8

前言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支撑,而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在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之上。因此,建立起适应我国社会保障要求的稳定、可靠、有效的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机制,不但是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需要,而且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一、现行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模式的弊端

(一)筹资渠道单一、资金缺口大

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应实现多样化,而目前我国的筹资渠道相对较为单一,当前只有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实行较低比例的收缴制度,医疗保险只在个别城市实行试点个人收缴制度,生育保险尚在酝酿之中。各项保障费用基本来源于职工就职的单位,而个人对于基金的支出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受阻,资金缺口日益增大。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已经出现支付危机,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04年底,全国范围内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帐规模累计已达7400亿元,而且每年还会以1000多亿元的速度增加。

(二)刚性不足、缺乏立法保护

社会保障基金收缴办法由地方政府自行制定,靠行政手段推向社会,缺乏严格有效的法律依据和强制有力的硬性约束,对于未能按照规定上缴的企业或者个人缺乏法律惩治措施,这导致了社会保障基金缺口的进一步增大。此外以“费”的形式征缴资金不像以“税”的形式那样具有强制性、固定性等特性。

(三)参保面窄、社会化程度低

目前我国社会保险覆盖面仅限于城镇、工矿区的企事业单位,即使在这些已参保的企业中,实际缴费人数与应缴费人数也存有巨大的差距。而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基金才刚刚展开,农民还未能充分享受到城市居民的社会福利,加上农民负担过重,造成城乡差距的进一步加大,这严重阻碍了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宗旨。因此,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模式改变势在必行。

(四)部门职能不清、管理机制混乱

我国目前参与到社会保障基金征缴的部门众多,这些部门囊括了地税、人事、劳动、民政、保险、卫生等单位,它们都在经办和社会保障基金。然而这些部门之间缺乏明确的分工,各自为政,各行其道,这造成了管理成本高,而效率低下的恶劣状况,严重阻碍了社保基金的征缴和统筹。

二、各国社保基金筹资模式比较分析

(一)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模式

目前,全世界已有172个国家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方式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征收社会保障税,即政府通过税收形式筹集社会保障金,直接构成政府的财政收入,并通过专门的社会保障预算进行管理。第二,征缴社会保险费,即通过雇主和雇员缴费形式筹集社会保障基金,不直接构成政府的财政收入,但由政府专门部门进行管理和运营。第三,强制储蓄制,即将雇主为雇员缴纳的保障基金及雇员按规定缴纳的保障基金,都统一存入个人专门的社会保障账户,其本金及相应利息收入均归个人所有,政府通常只保留少部门的税收调节权。

(二)各种筹资模式比较分析对我国的启示

三种社会保障基金的筹资模式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都曾起到良好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征收社会保障税这一形式越来越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社会保障税的实施使得社会保障基金的征收和管理有了严密的法律依据,并且,“以纳税筹集社会保障基金无疑更有利于体现社会保险的强制性,提高社会保障基金的征缴力度和统筹层级,有利于不同地区间企业的公平竞争,也有利于增强公民的纳税意识。”对于社会保障统筹缴款方式而言,它所依据的是部门性、地方性的法规,法律层次低,缺乏约束力,管理分散,不便于社会保障基金的征收和管理;而采取储蓄制形式,虽然考虑了收入与支出的对应关系,但是这种社保基金筹资模式对于账户管理要求较高,只适用于人口少,且地区发展水平差距不大的国家,特别是在经济发展不景气或企业经营亏损时难以保证社保基金的筹措时期。

通过以上三种筹资模式比较分析,结合我国目前社保基金筹资模式的现状,建议我国尽快开征社会保障税,充分利用税收三性的特征,依法征收社保基金,利用人们不断增强的纳税意识,提高我国社保基金征缴的到位率。

三、我国社保基金筹资模式必然选择——费改税

(一)社保费改税的优越性

1.广开税源,保障基金充沛。开征社会保障税可以广开税源,彻底改变现存由于自愿参保或者动员参保带来的导致社保基金征收不足的弊端。依据税法强制全部企事业单位及有关团体、个人等依法上缴社保税,保证社保基金筹集渠道的畅通,保障社保基金的充足率、到位率,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广大劳动者的基本权益,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转贴于中国论中国-2.加强社保基金征收管理,保障基金安全。社保税的实施,显示了税收的“刚性”原则,能够减少征管过程中的不缴、少缴、欠缴现象的发生,充分实现社会保险的强制性。社会保险费改税后,形成了“税务机关征收,财政部门管理,社保部门发放,审计部门监督”的管理新模式。将社保基金的征收、管理、发放分别由相应部门负责,协调了部门的职能分工,社保基金实现“收支两条线”的运作,有效遏制了现存社保基金筹资和发放过程中腐败行为的发生,保障了社保基金的安全。

3.利于社会统筹安排与调度。社会保障税是国家为筹集社会保障基金,以工资薪金所得作为征税对象而征收的一种特定的税目,其既有一般税收的强制性,但又缺乏税收的无偿性。在全社会范围为以“税”的形式征收社保基金,克服了不同地区、不同部门间不公平现象的发生,避免因缴费率不同造成的企业负担不均,有利于社保基金在整个社会范围为统筹安排。社保税的开展在宏观和微观上保证了基金的征缴,推进了社会的公平进程;社会保障税的开征解决了原来劳动力因流动造成社保基金不能进行相应转移的问题,社保基金不会因为人员工作地变更而中断。

(二)社保费改税的可行性

我国目前基本已经具备了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基本条件,开征社会保障税是切实可行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当前对于社会保障费改税的征收模式已基本达成了社会共识,近些年社会各界对于要求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呼声不断高涨,学术界对于开征社会保障税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甚至提出了具体方案,这些研究和探索为开征社会保障税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和理论基础。

2.从国际比较结果看,缴税制理应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社会保障筹资模式的首要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障筹资模式的选择,开征社会保障税是我国市场经济下社会保障筹资模式的最佳选择。

3.我国已经具备了开征社会保障税的组织基础与经济基础。从组织基础看:税务机关经过多年的税收征管实践,拥有一只强大且素质较高的征收队伍、积累了大量和丰富的税收征管经验,作风过硬、业务精熟;具备功能齐全的征收设施和健全的报税网络,可以为缴费户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有较严密的税源监控制度,熟悉和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工资水平、人员变化、财务收支等情况。从经济基础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以及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我国已经具备开征社会保障税的经济基础,我国的企业单位与职工个人也具有相应的承受能力。

(三)实施社会保障税的政策建议

1.加快《社会保障税》立法进程。原有的社会保障费主要是以行政政策为主要管理手段,给社保基金的筹集带来了大量问题,随着社保费改税的实施,配套的法律必需加快制定,为社会保障税提供法律上的依据。依据法律条款明确社会保障各个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保证社会保障体系合法、有序运行。

2.加强农村社保筹集渠道建设。目前我国社保基金筹集中面临较为严重的问题之一便是社保基金覆盖面窄,特别是广大农民还主要依靠自我保障,这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了最大限度的保障农村劳动人民的安居乐业,必须借助于社会保障税的特性,开拓农村社保基金的筹资渠道,扩大农村参保面。

3.社会保障项目、范围、标准的确定,必须遵循循序渐进与低水平的原则。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过程表明,社会保障范围与程度是与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及具体国情密切相关的。总的来说,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保障的范围是逐步扩大的,层次是逐步提高的。由于我国尚处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较低层次,而人员基数过大,因此,我国应特别注意社会保障项目、范围、标准的确定,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且低水平保障应成为我国长期坚持的原则。

4.明确社会保障功能的定位是保障而不是公平。社会保障一直强调社会公平的原则,一百余年来,税和税收规则作为福利国家的工具,被大多数福利国家用来影响收入分配,试图通过合理的收入再分配政策调节市场经济发展而导致的贫富悬殊,但实际的情况是,几乎每一个政策评价都表明再分配的效果不好,即使在福利国家也不例外。对于中国而言,在开征社会保障税之初,强调并明确社会保障的功能是保障而非公平,是一个真正需要引起我们普遍关注的至关重要的问题。

5.实现社会保障税收收入统筹调剂。由于各个地区的社会保障收入能力和社会保障支出需要在不同时间段进行,因此,有必要建立起一个在全社会范围内的社保基金余缺统一调剂机制,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协调地区平衡。

6.新旧筹资模式的衔接与转换。社保费改税是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模式的重大变革,因此,以税务部门为主导的征收管理体系与现行征收办法存在着诸多矛盾,社会保障费改税的实行必须做好两种新旧筹资模式的平稳过渡。这可以通过部门间职能的再分工来实现,对于原有社会统筹基金的处理,在社会保障税开征后要逐步由原来劳动部门统筹与管理的社保基金交由财政部门管理,列入国家预算,由现社会机构代为保管,按照国家财政保障预算项目规定予以使用,审计部门监督社保基金的使用和发放。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社会保险基金 监管 对策

一、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存在的问题

社会保险作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部分,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近年来我国各地社保部门虽然在监督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基金安全情况也有所好转,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监管部门协调机制不健全

我国社会保险事业建立于上世纪50年代,形成了一套包括劳动、社会保障、财政、税务及监察机关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体系。这样的情况使社会保险的管理出现了部门分割的多元化管理局面,由于各部门的地位不同及利益的驱动,组织结构不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经常会发生摩擦,难以统一协调。在管理决策上,各部门都自己制定部门规章、政策,导致政策、标准不统一,管理混乱。在资金管理方面,资金比较分散,没有统一的部门协调融通,无法产生资金规模效应,资金使用率低。由于机构设置重复、多头管理,反而增加了管理成本,加重了公众的负担。另外,当前我国也没有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险基金风险评估、预警体系,缺乏统一的监管模式,导致时间和人员的浪费。

(二)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内控机制有待加强

一方面,社会保险基金的内部控制制度还不健全。社会保险基金的收入、支出都是通过机构的各项业务实现的,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离不开有效的内部运行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虽然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也颁布了一些规章制度,但是有些社会保险机构并没有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制定符合实际的内控制度。另一方面,机构里缺少编制,人少事多,有些业务上财务人员素质不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社会保险,参保人数直线上升,而受编制影响,一些机构人员严重缺乏。另外,一部分工作人员的水平已经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无法准确的分析会计信息,影响了社会保险工作的持续开展。

(三)监管人员的素质难以满足监管要求

当前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管人员比较少,有一部分监管人员的专业素质匮乏,这不但影响了监管的质量和效率,还严重影响了监管的权威性。我国社会保险行政监督的监督工作往往由政府人员兼任,而政府管理部门的工作比较繁琐,行政人员缺乏社会保险基金监管的专业知识,再加上社会保险工作具有涉及范围广、数据信息量大的特点,很容易导致监管失误。另外,监督工作有很强的实践性,审计人员没有时间学习社会保险基金的相关知识,只是进行一些常规的审计,很难深入研究。

二、完善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体系的对策

(一)完善社会保险基金监管部门协调机制

为了加强各部门的协调合作,应该尽快建立一套以劳动社会保障厅为主,财政厅、审计厅、监察厅共同参与的监督系统,形成行政监督、社会监督及社会保险机构共同监督的格局,各部门合理分工。加强对社会保险基金收支、运营及结余的监督检查,将结果向社会公众公开,提高基金管理的公开、透明化。建立责任追究和问责制,各级社会保险监管机构、运营机构、征收及发放机构要认真履行职责,自我约束,权责分明,严格惩处挪用、挤占社会保险基金的不法行为,认真处理群众举报、投诉问题,严厉打击贪污、腐败现象,切实维护基金的安全,保护社会公众的利益。

(二)加强社会保险基金内部监管体系

内部控制是指各级社会保险机构里内部职能部门及工作人员对社会保险基金进行管理、监督和评价的方法、措施和程序的总称。我们必须要强化社会保险机构的内部监管,将会计监督与内部审计有效结合起来,不断规范、完善社会保险基金业务流程,相互约束、相互监督,为加强基金管理营造良好的环境。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各社保机构要严格监控各个环节,明确岗位分工,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形成相互制约的机制。社会保险机构要建立严格的授权审批制度,规范业务流程,使信息数据和业务流程相互制衡,避免权限过大凌驾于内部控制。

(三)提升监管人员的素质和水平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风险越来越高,这就对监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要求。由于社保基金监管是一项复杂、庞大的工作,涉及范围广,专业性强,要求监管人员具备财务、税务、法律等多方面的知识。目前,针对劳动保障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我们应当加强对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组织定期学习,参加培训、考试,采取学习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学习法律、业务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另外,还要注重对监管人员人生观、世界观的正确引导,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增强抗腐防变的能力,打造一支素质高、业务强的团队。

(四)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政府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险披露制度,通过媒体、报刊等方式定期披露社保信息,确保公开、透明,使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运营、征纳都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我国可以针对社会基金管理制定专门的法律制定,明确规定监管机构、监管方式,采用何种周期、何种标准。同时,我们可以将监管信息与信息管理系统相结合,及时、准确记录资金的缴纳、支出及个人账户管理,实现全国各地监管信息的共享,提高基金管理的科学化。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社会保险 基金管理 内部控制

只有保障基金的安全完整,才有利于社会保险制度的健康运行;只有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才有利于减轻政府的负担;只有重视基金的投资运营,才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完善。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的主要结余方式是购买国债或是存放银行,但是无论是哪种方式社会保险基本的收益都不高。鉴于此,为了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的内部控制水平。相关部门应当重视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措施已解决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完善我国保险体系,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一、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的内部控制存在问题

基于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现实问题,特别是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收支运行、监督监控等重大问题,仍缺乏一个较为系统、安全的解决方案,还存在着诸多漏洞。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基金的收支、安全运营及保值增值等全过程,只有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基金内部控制制度,进一步强化基金内部监管约束机制,进行定期监督管理,才能确保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完整性。

(一)对社会保险基金重要性认识不足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社会保险基本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尤其是近年来,我国一直在制定相关政策来保证我国社会保险基金,但是相关政策的落实效果不明显。

(二)社会保险基金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不完善

基金投资回报收益率过低,无法弥补通货膨胀造成的影响。投资效益呈负数,严重阻碍了社会保险计划目标的顺利实现。资本市场的制度环境严重缺陷,基金投资运营风险程度明显增大。所以,需要有效管理和监管社会保险基金,提高投资回报、降低投资风险。

(三)社会保险基金内部审计监督不到位

社会保险基金内部控制是管理的重要内容。而审计则是保证内部控制质量的关键。但是目前我国审计部门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虽然我国有专门的社会保障部门,但是缺乏专业的审计人员,内部审计监督工作力度不够。

二、改善我国社会保险基金内部控制的措施

(一)优化控制环境和风险防范对策

优化控制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提高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监管。建章立制,保证社会保险各项业务都有章可依,严格社会保险登记、缴费申报、审核缴费基数等制度,防止参保企、事业单位少报、瞒报、漏报和不报缴费基数,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补缴、清欠社会保险费,加大清欠力度,确保社会保险基金应收尽收,应缴尽缴。

第二,设立基金审计稽核队伍。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对科室、岗位设置力求科学、合理,要求各个岗位都把经办工作置于自我监督、自我约束之中,定期分析内部科室职能、岗位分工的有效性。其中,组建由专业人员组成的内部审计稽核队伍,从优化资源入手,有效治理基金在征缴、支付、管理过程中的违规现象。

第三,规范业务流程。作为基础性工作的业务流程,将机构经办业务进行全面的梳理,合理确定业务风险点和关键环节,制定相应措施,降低风险的发生,将各业务环节、管理办法制度化,从而规范经办行为,维护基金安全。

(二)加强预算管理

在进行社会保险基金的预算管理时,相关工作人员要重视结合实际,创设预算指标,并层层落到实处。这样才能够完善预算管理体系,保证社会保险基金专项专用。

首先,相关部门应当重视编制合理的预算编制体系。在编制过程中,要真正以社会保险基金的短期和长期目标作为编制目标,这样能够提升预算编制体系的可用性。其次,要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的预算执行力。在记录社会保险基金的用途和数据时,要根据相关问题提出可解决的措施。最后,要完善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考核。财务人员要将预算指标和实际预算进行详细的对比和分析,保证财务预算的真实性。并根据分析出的问题提出相关解决措施。总之,工作人员应当加强社会保险基金里的预算管理,从而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的利用率。

(三)完善社会保险基金的信息沟通机制

首先,要完善保险基金的信息沟通机制。比如明确各地方结构的合作机制,尤其是涉及民生的医疗点、乡镇医疗所等机构。保证相互之间的沟通,从而保护确保社会保险基金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其次,要完善人与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如医疗结构可以将有关数据保留下来,并建立完善的基本信息系统,既能方便人们查询相关信息,也能保证各医疗机构能够及时了解到不同种社会保险基金的变化。最后,加强基础信息建设。信息建设是所有业务办理的基础,充分发挥计算机信息网络的管理作用,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适时监管。从根本上预防和控制基金管理风险,确保社保基金的安全完整。

三、结语

我国社会保险基金中存在着诸多问题。鉴于此,必须完善社会保险政策措施,强化基金运行安全,实施规范化管理;增强保障水平,统筹层次不断提高,降低保障风险;监督检查不断严格,基金安全完整。只有加强社会保险基金基础管理、内部控制,一个制度健全、保障有力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模式才能得以逐步完善。

(作者单位为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参考文献

[1] 郭凤展.我国社会保险基金内部控制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2] 孙成红.我国社会保险基金内部控制管理的现状及改善建议[J].财经界(学术版),2015(04):63-64.

[3] 王林.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社会监督问题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3.

[4] 林义.社会保险基金管理[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5] 黄金光.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服务培训教材[M].山东省社会保险事业局,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