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05 17:33: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城市设计;郑州;发展演变;“V”字型;有机多组团模式中图分类:F293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背景
郑州为河南省会、五朝古都、中国古都之一、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及世界历史都市联盟成员城市,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是拥有3600多年建都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改革开放以来,郑州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和发展。近年来,全球化的经济发展和城市社会经济水平的快速提高,给郑州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郑州市城市空间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2002年开始实施建设的郑东新区,奏响了郑州城市框架大发展的序幕,郑州城市空间格局发生了百年来的大突变。
二、近现代郑州城市发展演变过程
1.解放前的郑州(1909-1949)
1910年,京汉铁路与洛汴铁路(陇海铁路前身)在郑州城区外西南角交叉,并设立火车站。从此,郑州铁路交通枢纽地位确立。随后,小小的郑州依靠商业渐趋繁荣,1927年郑州设市, 1928年,郑州城区规划面积已达到10个平方公里,规划人口25万,远远超出历史上的古城(0.65平方公里)的大小,郑州也成为河南仅有的两个省辖市之一(另一个为当时的河南省会开封)。从1930年代到40年代末,实际上整个郑州的建设多处于一个相对停滞的时段。此阶段铁路建设对于郑州城市空间产生了深刻变化,形成了双“V”字型结构,东北、西南区域地势开阔,西北、东南区域面积狭长。古城区位于车站东侧,在铁路建成旧城区长期发展缓慢,城区较小,铁路建成后古城区与铁路间的用地开始迅速发展,此后城市建成区主要集中沿铁路方向的东侧延伸发展,形成了铁路与古城区之间的现今老城区地域。
2.解放后的郑州(1949-1978)
1949,郑州人对于郑州的建设,投入了更多的热情, 1953年郑州被确定为重点建设城市之一,郑州开始快速发展。1954年省会由开封迁至郑州后,郑州成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中心。郑州形成了“一心两片、铁路分割”的城市空间格局,即以火车站及二七广场为中心,铁路东为行政片区,铁路西为国棉轻纺工业生产区的格局。
在1955年10月,在哈雄文和慕欣工作的基础上,经过苏联专家巴拉金以及其他规划专家的进一步修改、完善,郑州规划上报国家建设委员会和城市建设总局。这是郑州市第一个上报国家并得到批准的城市发展总体规划。
按照1954年编制的郑州城市总体规划,工业项目主要沿京广铁路和陇海铁路一侧布置,职工居住用地与工厂带状平行布局,构成了郑州市工业区沿铁路线一侧带状布置的基本格局。同时,基于交通枢纽地位的重要性,国家在郑州设立郑州铁路局和全国最大的铁路编组站,数万铁路职工进驻郑州,其生活区主要集中于京广铁路西侧、陇海铁路两侧,郑州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总体来看,由于这一时期郑州城市功能与性质的定位,城市空间主要以京广铁路为界,陇海铁路为轴,东西双向扩展。西区为工业区及仓储区,成片状沿陇海铁路布置,东区为行政文化区,由省委、省政府所属机关及大中专院校、科研机构构成。
3.改革开放后至二十世纪末的郑州(1978-1999)
在20世纪80年代末,以商贸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迅猛发展,郑州形成以二七广场为中心的商业聚集区。整个市区道路以此为中心,向四面延伸,成为城市空间扩展的先导,居住用地成为城市扩张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并沿城市东北和西南两个方向蔓延,但由于铁路北编组站及两大铁路线的阻隔而形成的双“V”字型城市结构的形成与加剧,西北与东南方向内区域发展滞后于其他地区,成为了城市发展的“真空地带”。
1980年以后城市化地域外向扩展显著。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的生产、生活和服务功能进一步加强。工业用地沿原工业区扩展。城市用地结构也相应发生了变化。服务功能在城市各项功能中的地位上升,居住用地和科研用地向城市东、东北和西南方向均有较大规模的扩张,城市用地沿原建成区边缘向外扩展,尤以生活居住用地向东北、西南方向的扩展最为显著。城市形态近似团块状,向外扩展势头迅猛,城乡之间用地矛盾激化。这期间的特点:第一,交通线路的延伸成为城市化地域扩张的先导。第二,居住用地向城市东北和西南方向蔓延,城市发展轴间用地被填满并凸出。
1990年以后,学术、科研机构用地最先向外扩展。大量学术、科研机构在距离建成区较远的郊区建成,这些机构占地面积较大,主要沿交通线分布,充当了城市化地域扩展进程的先锋。对于城市内部地域结构的演化,也促进了城市化地域的扩张。在市场机制调控下,城市地域结构日趋合理,各种功能用地按其付租能力高低重新分布,以二七塔为核心形成了中心商业区,原来位于市区中心的工厂、企业出现外迁倾向,纷纷从建成区内部向郊区迁移。
可以说,从1954年规划确定了整个城市空间布局的基本格局之后,城市空间的发展一直在此格局之上向外扩张,出现“摊大饼”蔓延式发展态势,而整体的空间形式并无大的转变。也就是说,郑州城市空间在近百年的城市发展历史时期内在空间结构还属于单中心结构。
4.二十一世纪的郑州
2000年之后的郑州,经历了城市发展史有史以来的最大的扩展与更新。
2001年8月,郑州面向海内外对郑东新区规划进行国际征集。经过国内外专家组成的评审组的反复评审,日本黑川纪章方案脱颖而出。黑川方案拓展了郑州“V”字型产业带的东向延伸,把机场的这一块设计了一个环形的路网,叫环形城市,采取了一个周边谁都不连的一种姿态,这种姿态有一直最大的好处,就是要克服地块的边缘性。经过多次调整之后的郑东新区规划,范围西起原107国道,东至京珠高速公路,北起连霍高速公路,南至机场快速路,总面积达到150平方公里,比当时郑州市已建成市区的规模(建成区面积132平方公里)还要大。2002年12月,在世界建筑师联盟年会上,郑东新区概念规划荣获中国首个“城市规划设计杰出奖”。
2012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全力打造大郑州都市区将是整个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增长极。郑州未来也将会与东南西北四个紧邻的都市外边缘区域共同构筑出一个大郑州。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建设纲要(草案)提出大郑州未来的总体布局设想:“两核六城十组团”(见图2)
两核: 郑州新区与中心城区
六城:
航空城――亚洲最大的智能手机生产基地,到2020年,建成区面积达到67平方公里,人口100万左右。
新郑新城――寻根问祖的文化名城,到2020年,新郑新城建成区面积达到48平方公里,人口达到40万人。
中牟新城――中部一流现代服务业新城,到2020年,中牟新城建成区面积达到66平方公里,人口达到60万人。
巩义新城――都市区宜居工业城,2020年,建成区面积达到42平方公里,人口达到38万人。
新密(曲梁)新城――曲梁要建宜居服装城,2020年,建成区面积达到6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55万人。
登封新城――禅武之城、影视之城,到2020年,登封新城建成区面积达到56平方公里,人口达到40万人。
十组团
宜居教育城、宜居健康城、宜居职教城、新商城、中原宜居商贸城、金水科教新城、惠济高端服务业新城、二七生态文化新城、先进制造业新城、高新城。
到2020年,郑州建成区面积达到1000平方公里以上,其中主城区建成区面积800平方公里左右;城镇化率达到80%。
由此,通过郑州中心城区两核六城十组团的强化,并通过与功能区的确立,未来大郑州都市区的有机多组团模式将会基本形成。
三、结语
随着郑州的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并且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和变化。同时,随着城市化逐步走向高级阶段,代表城市化方向和趋势的都市化也从世界走向中国,城市设计的发展也由单个城市之间的独立发展走向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与周边组团共同构成的有机多组团模式都市区的发展轨迹,有机多组团模式都市区作为一种新的城市空间形态,即将登上了时代的舞台,这种城市设计更加强调以大城市为单位、大尺度的核心聚集,形成多核心、多组团的聚集体系,整个结构向扁平化、网络化和高级化方向演变(见图3)。
参考文献
[1]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篇2
关键词:城市设计研究方法; 城市空间形态; 城市空间结构
Abstract: urban design after decades of development,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in the position also more and more heavy.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relevant urban design work of reading and analyzed. The number of urban design method, the research method and explore the in the use of the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Keywords: urban design method; The city space form;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中图分类号: TU984.1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设计的维度》一书中提出:城市设计的目的在于从物质形态和社会文化方面,创造可供人们使用和享受的场所。事实上城市设计涉及的范围很广,可以说它是从美学的角度来关注城市空间,也可以说它是对公共领域的品质的研究。本文研究的是城市设计研究方法,而这些研究方法在许多著作中都有零星的提及,且重复现象也很严重。故经过综合和总结,从《寻找失落的空间》和《城市设计》这两本书中提取了五种方法进行论述。
一、城市设计研究方法总结
1.特兰西克教授的三种研究方法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罗杰·特兰西克教授曾经在他的著作《寻找失落的空间》一书中,从现代空间的演变和历史例证的分析入手,提出了目前城市设计理论的三种研究方法,即图底关系理论、联系理论和场所理论。
(1)图底关系理论
图底关系理论研究的是城市的空间与实体之间的规律,它试图通过对城市形态和环境之间的图底关系的研究,明确城市的各种信息,例如城市的空间形态和等级、城市的积极空间和消极空间等等。
“图底分析“是现代城市设计处理错综复杂的城市结构的基本方法之一,在城市和建筑设计中,用图底关系方法可以明确空间界定的范围,不同等级的空间、空间的收放效果等,从而在设计中有意识地加强对空间的界定,创造出积极的空间。
(2)联系理论
联系理论是研究城市空间中各种构成要素之间的“线“性关系规律的理论。这些“线”包括交通线、线性公共空间和视线,比如各种交通性干道、人行通道、序列空间、视廊和景观条件等等。
通过联系理论的研究,可以明确城市的空间结构,建立不同层次的建筑和功能分区,确定城市中主主要道路及公共空间的联系廊道,并以此为依据控制周围与其联系的各构成元素,以达到一种“各种流动形态的和谐交织“和秩序化的结构布局。
(3)场所理论
场所理论是把对人的需求、文化、社会和自然等的因素加入到对城市空间的研究中的理论。通过对这些影响城市形体环境因素的研究,把握城市空间形态的内在人文因素、历史因素和社会因素。在场所理论的研究中,社会的、文化的和感知的因素被渗透到对空间的界定和围合中来,这些内在和外在因素的有机结合,于一般性的场地赋予出场所的意义。
2.王建国《城市设计》一书中的方法
同济大学的王建国教授在《城市设计》一书的“城市设计的空间分析方法和调研技艺”部分也提到了若干种空间——形体分析方法和城市空间分析的技艺。
(1)序列视景分析理论
这种方法的具体过程是:在某城市空间中,确定一组运动的视点和一些固定的视点,选择一条适当的路线(通常是人们集中的路线)对空间视觉特点和性质进行观察。同时在一张准备好的平面图上标注箭头,注明视点的位置,并且记录视景实况,。而分析的重点是空间艺术和构成方式,记录的常规手段是拍摄序列照片、勾画透视草图和进行视锥分析。今天还可利用电脑或模型——摄影结合的模拟手段取得更连续、直观和可记载比较的资料。
(2)空间注记分析理论
这是现代城市设计空间分析中最有效的途径,它综合吸取了基地分析、序列视景、心理学、行为建筑学等环境分析技术的优点,适用于设计者加深对设计任务的理解,并有助于改善城市空间关系的观察效果。所谓注记,乃指在体验城市空间时,把各种感受(包括人的活动、建筑细部等)使用记录的手段诉诸图面、照片和文字,因而这是一种关于空间诸特点的系统表达。这一技术在战后许多城镇设计和环境改造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二、城市设计解析理论的运用
1.在城市空间形态方面的运用
一个成熟的城市设计方面,包含了绿化、空间、道路、铺地、自然景观等信息。而在这种信息中,最核心的是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和城市各种空间的关系。故在设计初期,这里我们就要借用“图底理论”,摒除其他因素,把建筑物涂成黑色,把城市环境留白,使城市空间形态清晰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2.在城市空间结构方面的运用
培根早在1964年进行美国费城中心区城市设计时,就运用联系理论,首先为费城中心区编制了一个杰出的“城市结构“,以活动中枢构成整个城市的功能以及视觉骨架,形成城市的主要空间走廊,建立了和谐有序的城市结构。
城市一般都有由多条街道空间、数个节点空间和数栋变化丰富的建筑实体空间组合而成,所以在有了建筑实体与城市环境的黑白城市空间形态图之后,我们还需要利用联系理论,对空间形态图进行进一步的设计,发展各个街区之间的联系,分析出这个方案的空间结构,绘制出方案的空间结构图,并标明各级节点、轴线、标志物等,方便进一步的深入。
3.在城市三维空间方面的运用
在进行完二维层面的空间形态和空间结构的设计后,下一步要进行三维空间的推敲。在这里我们用空间序列理论和空间注记理论来完成从平面到三维空间的转化,我们先利用软件建起方案的模型,再在平面图上选用几条典型的路径,设置若干个节点,画出每个节点对应的人视图,从而反映出人对空间的场所感和意象。
三、总结
中国正处在一个快速城市化的时期,同时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不断扩张,中国的城市形态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也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所以,对城市设计研究方法的总结和分析,也显得尤为重要。这些方法可以帮助设计师分析优秀的城市设计案例并总结出案例的优缺点,也能够帮助设计师科学的开展城市规划设计。
虽然城市设计现在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同时城市设计也是一个很年轻的学科,所以它与建筑学、城市规划等成熟学科相比,在许多方面都缺乏完善的理论体系,且在很多方面还具有一定的争议性,故本文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只是希望通过对城市设计研究方法的一些探讨,能对城市设计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有些许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王建国.城市设计[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英)卡莫纳,冯江译.城市设计的维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金广君.图解城市设计[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邱嘉宁,苟扬.活力中心区的空间营造[J].理想空间,第36辑.
篇3
关键词:城市滨水景观;环境因素;景观设计
1概述城市滨水景观设计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是指在城市化进程建设过程中,城市政府着重于城市环境建设,结合西方先进的设计理论和我国实际的设计情况,采用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法进行城市美化建设。城市中的水系代表了城市整体的文明,渲染了城市的活力。城市滨水区域建设具有较大的综合价值,主要包括生态价值、实用功能价值和景观价值。
2我国滨水景观设计面临的问题
2.1缺失生态文化要素
现阶段,我国的滨水景观设计存在较大的失误,许多景观都采取硬质铺地,破坏了已有的生态系统物种,且未考虑资源循环利用和城市生态系统,破坏了城市滨水景观的生态平衡。同时,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过于追求平面效果,过度依赖西方的景观设计理论,破坏了城市内部的文化命脉,无法体现城市特色。
2.2设计缺乏公众参与
目前,我国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缺乏公众的参与或者参与度不够。设计师设计缺乏不同人群的调研,设计思想具有个体性,这使得在设计初期就出现偏差。同时,方案完成后,设计师并没有调查研究景观使用者的具体体验。这些情况都会使得滨水景观设计无法满足公众需要,无法实现城市景观的功能。2.3缺乏小水系设计精品我国现阶段众多小水系滨水景观比较简单,只能满足防洪需要,并未实现景观的功能,不满足唯美的设计宗旨。因此,设计人员结合防洪功能和亲水性设计,充分考虑实际景观的地理条件,将景观平台设计立体化,满足水位动态变化的要求,最终满足防洪需要,为人们提供唯美的景观。
3改善现阶段滨水景观设计的对策
3.1以生态、共享为原则
滨水景观是内陆城市和水体的交汇处。设计人员在设计滨水景观设计时,注重发挥水域的边缘效应,结合多样的物种设计出唯美的景观。在实现防洪的基础之上,尽量维护场地原有的生态物种和自然风貌,改良场地景观以满足城市居民的审美需要。此外,设计者融合组织设计场地水质和城市水质,有效保证水系系统的稳定性和系统性。最后,设计者需要在设计滨水景观中,借鉴国外先进的景观设计理论,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以生态和共享为准则,设计出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滨水景观。
3.2迎合水系城市规划建设
现阶段,我国的滨水城市主要以水发展,城市规划人员必须以水系设计为主,具体地规划设计城市。同时,城市设计人员必须在保护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自然景色为城市添彩,给市民带来良好的视觉体验。此外,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和规划时,充分把握建筑整体轮廓线与周围山水的呼应,重点把握建筑物的密度和层高,严格控制滨水岸线和建筑物的距离,使水体和城市内陆浑然一体,最终为促进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3.3建立并健全评价机制
对滨水景观的评价是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至关重要个环节。主要以主观评价的介入为主,增加公众对滨水景观设计的参与度,通过综合性评价了解公众和滨水景观之间的价值需要,将此作为城市设计的重要依据。而建立健全评价机制,从心理模式具体划分为满意度评价、喜爱度评价和景观舒适评价;从认知模式具体划分为滨水景观意象评价、空间使用方式评价和景观审美评价。
3.4注重景观环境因素的影响
景观环境因素主要有地理环境、人文景观和人工设施3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对于地理环境和人文景观因素,设计者可以详细分析具体区域的设计因素,充分展现滨水城市特色和发展。针对人工设施因素,主要注重设计具有合适的尺度和亲水性,体现城市水系文化脉络,通过开发水上活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营造文化水体风景线。
4小结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滨水景观已经成为城市特色的具体体现,展示出城市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文化脉络。因而,城市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相关滨水景观的设计,设计者注重景观环境因素的影响,以生态和唯美为设计准则,迎合水系城市建设规划,建立并健全我国的景观评价机制,实现城市整体景观水平的全面提升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作者:完美静 单位:浦口区人民政府星甸街道办事处
参考文献:
1徐梦龙.浅析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与文化元素的关系———以上海市南翔镇横沥河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为例[J].城市建筑,2015(12)
篇4
关键词:风景园林;城市设计;影响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存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生态城市和和谐城市构建的呼声越来越大。在城市的设计中设计师们必须认真的对待这一问题,因为这关系着城市未来的发展道路,关系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关乎这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风景园林不仅能够美化城市,还能协调、美化城市的环境,对改善城市环境和促进城市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风景园林对城市设计的影响的探讨,对于城市的设计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1风景园林的内涵
“风景园林学”是规划、设计、保护、建设和管理户外自然和人工境域的学科。其核心内容是户外空间营造,根本使命是协调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
风景园林学空间营造理论(Theory of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是关于如何规划和设计不同尺度户外环境的理论,是风景园林学的核心基础理论。又可细分为风景园林学规划理论和风景园林学设计理论。风景园林学规划理论包括表述模型、过程模型、评价模型、变化模型、影响模型和决策模型等六个模型;风景园林学设计理论包括如下8个技术环节:确定范围与目标、数据收集与区域分析、现场踏勘、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分析、完成现状调研报告、多方案比较、概念设计、项目概算和施工设计。
2. 风景园林对城市设计的影响
风景园林是综合利用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手段营造的人类美好的室外生活环境,其核心是协调人与自然及所处环境的关系。风景园林不同于以往城市设计中的观赏园艺和景观设计,后两者在空间和生命力的体现上都有不足;也不同于环境艺术和城市规划,这二者对文化和科学体现不足。风景园林结合了它们的长处,是在综合考虑环境、人文、社会和自然因素后进行的创造活动。
我们以中国古典风景园林为例,首先,中国古典风景园林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比较重视“意”,即园林所表达的情感与意义。它强调运用多种园林要素:自然界的花木、水、生物等自然要素,建筑物等人造物以及因二者呼应所产生的天、地、人和谐统一的美学境界。这一风景园林的设计方法对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城市设计产生的影响体现在设计的立意与布局上,无论是中国古代城市设计,还是现代城市设计,都以“经营位置”为主要原则,空间及各种设计要素的相互关系成为设计的最基本和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其次,中国的风景园林重视空间的层次、延伸与渗透,强调通过有限的空间设计达到层次与空间更为丰富的效果。因此,古典园林更多的利用场地与周围环境,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相互作用的空间关系。因此我国城市的设计者们都运用了相似的手法,使其设计即能反映城市设计本身的意境,又能使城市整体的功能和环境得以统一,从而使城市空间和园林空间相互渗透,边界感消失。同时,风景园林中重视空间延伸的设计思想对城市设计也产生了深刻影响。当前城市设计总重视空间分隔以满足不同城市居民的行为和心理需求的设计就源于此。
再次,中国风景园林重视空间虚实的对比,从空间理论的角度来说,中国园林中实体因素与其间的虚体因素共同形成了立体的三维空间。风景园林中的虚实对立关系体现在由山、水虚实关系产生的空间力,并由此产生的山水环抱、虚实相生的环境氛围。其对城市设计的影响表现在城市建筑因地势起伏产生的虚实对比关系并由此创造出的意境美上。
3. 风景园林对城市设计的作用
风景园林对城市中人群的作用不仅是满足观赏需要,而是创造更有利于城市人群身心健康的、更有利于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风景园林对城市的建设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会从根本上影响城市设计的思路,会导引着城市设计的方向,影响着城市建设的速度,能反映城市精神和文化的面貌。现代城市风景园林已从传统的筑山、理水、种植花木转变为集传统与现代园林之大成,实现推
动城市可持续发展,体现城市设施公益性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改善城市生态、气候和环境。风景园林的基础构成元素植物能减少城市有毒气体,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并能改善局部空气质量,消耗氮、消音减噪、吸附灰尘以及改善城市小气候等方面能发挥优化作用,还有助于保持城市生态平衡和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城市环境,对城市人居环境起着净化作用。在城市设计中,专门规划设计园林绿化用地,正是为了发挥植物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因此,在城市设计和建设中需严格控制建筑、交通、广场铺装地面的比例,保证风景园林的绿化面积,降低公园建设土木工程化的倾向,保证公共空间的植物种类和数量,发挥风景园林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应有作用。
(1)注重城市风景园林设计的亲切感
城市风景园林的设计与施工应注意与人们之间的尺度,重视环境空间带给人们的亲切感与舒适感。但是我国一些城市的花园规划尺度过大,让人们感觉到排斥感。因此,城市风景园林的设计应注重温馨和谐的氛围,少一点敬畏与严肃,多一些生活情趣。首先,可根据风景园林所选的位置,从周围的整体环境出发,并与空间环境相映衬,而不能一味求大;其次,在风景园林内,可适当设计一些休息场所,并布置如草坪、树木、雕塑、喷泉及休闲座椅等装饰,另外,城市风景园林不能过于拘泥形式,而应保证造景元素的多样性,并通过文化交流、社会交往等形式,让各种职业、各种层次的人们都能在环境中得到精神享受。
(2)重视城市风景园林中的水系设计
城市风景园林及绿化工程是城市中唯一具有自净功能的系统,对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美化城市美观及保持城市生态平衡发挥重要作用,是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并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与支持。随着城市风景园林的快速发展,城市中的绿地与景观面积日益增多,在风景园林内的用水量也逐年增多。当前,我国大多城市的风景园林中的水源需要多来自自来水,并且利用效率较低,这给城市的用水资源造成了压力,同时也阻碍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风景园林中的绿地规划,是城市整体环境发展的重点,因此在总体施工阶段,就应注重风景园林的布局及绿地的布置,可充分利用湖泊水系等天然水源,形成良性循环的
城市生态水景规划,尽量减少使用自来水等洁净水源而设计的人工水景。
(3)充分考虑城市风景园林设计的经济与管理因素
城市风景园林设计的优劣在于对社会需求的满足度,而不是取决于其华丽与否及规模的大小。在风景园林设计与施工中,各城市应多方面考虑,结合本城市的经济状况,以因地制宜、因材制宜的原则,为城市人民办实事,在城市风景园林的管理方面,应加强社会宣传,让市民认识到城市风景园林与每一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让市民主动参与风景园林建设,并关心、爱护大家的共同休闲空间,进而提高各项环境基础设施的使用寿命,提高市民休闲活动的安全度与舒适度。另外,还应通过各种媒介向市民大量宣传有关风景园林设计与施工的新成果及未来发展方向,以塑造一个良好的城市风景园林环境。
4.结语
总之,无论是风景园林设计,还是城市设计,其主题都是为了创造美的艺术和享受的同时,为城市中居住的人群提供更加健康的居住环境和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 李传勇. 浅谈园林植物的种植设计[J]. 技术与市场(园林工程) , 2007,(11) :123-125.
[2] 蒋向中. 浅谈园林植物配置[J]. 江苏绿化 , 1998,(05) :115-117.
[3] 王普升, 王楠, 刘晓霞. 城市公园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探讨[J]. 陕西农业科学 , 2008,(01) :136-140.
[4] 贾永林. 浅谈园林植物的种植设计[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 2004,(04):163-165.
篇5
关键词:城市照明;夜景;景观设计
照明设施的功能并不只限于夜晚照明,其设计还需注意白天的效果,灯具与建筑、环境空间的关系和尺度适宜,各种功能环境必须采用不同的照明设施及手法。
一 夜景规划的原则
城市夜景规划的设计主要建立在以下三条原则之上:1)表现城市的整体结构,突出各重点景观地区的形象。2)创造明亮、安全、悦人的城市夜间休闲、娱乐环境。3)烘托繁荣的城市夜间活动气氛,体现蓬勃的商业活力。
二 夜景规划要点
在城市夜景中,通过山、水、城的夜景设计,表现城市的整体结构。通过对建筑、道路、绿化,以及桥梁的灯光设计,并利用水中的灯光倒影来表现自然河道的轮廓线。通过城市主要道路、标志性建筑物和新市区各片建设群的点点灯光表现城市的骨架和建成区轮廓。在城市夜景中,通过重要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和主要建筑物的灯光,反映城市夜景的重点。沿河道路和绿带的照明强调出的优美线形及其在城市中的主导地位,符合空中和高处俯瞰的要求。可以考虑多种柔和色彩灯光的照射,形成变幻的水景;同时,河面上的大桥也可以作为河面景观和延伸。
城市广场、公园、公共绿地的照明光源采用柔和的白炽灯,选用特殊、美观的灯具、路灯、射灯、彩灯等多种类型的结合运用。
三 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的体系构想
要将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以把整个过程分为三个步骤,即:城市夜景观的总体规划、城市夜景观的详细规划、城市夜景观的景点设计,其中每一步又均可与城市规划各阶段相融。
(1)总体规划
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从宏观上解决城市夜间景点的分布,景点之间的联系,主次的确立,性质特征及照明技术上的和人文活动的宏观问题,以及节假日夜景观系统问题,即在宏观上对艺术、技术、经济等因素进行限定。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直接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以下内容进行:1)城市人口、用地规模、规划区范围;2)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布局结构、市中心区位置;3)城市道路系统、道路等级和干道系统、广场及主要交叉路口形式;4)城市河湖水系和绿化系统的治理、发展目标、总体布局;5)需要保护的自然地带、传统街区等的有关保护措施;6)旧城改造、用地调整的原则、方法和步骤。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成果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成果中,包括总体规划文本和图纸。在进行综合技术经济论证时,应对城市夜景观实现所带来的一系列技术、经济问题也有所涉及,并提出其实施步骤和方法建议。
当总体规划的某些基本原则与框架不能适应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需要调整或修改时,对有关的夜景观总体规划内容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与修改,因为城市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是城市夜景观规划实施与实践的直接影响因素。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还有一部分内容反映在城市分区规划中。当分区规划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确定了城市公共设施的分布;城市主、次干道形式;绿化系统、河湖水面、风景名胜的用地界限和文物古迹、传统街区的保护范围后,要对城市夜景观做出进一步的规划安排,为城市夜景观详细规划和规划管理提供依据,这一部分成果也应纳入分区规划文件和图纸中。
(2)详细规划
城市夜景观详细规划是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对某一景区(商业街、校园、居住区……)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规划,应结合城市规划,充分考虑到景区的属性、特征、重点和元素(建筑、设施、环境及人文因素)的相互关系,根据属性确立要创造的气氛,根据特征创造特色,根据重点确定主景,根据元素之间的关系确定配景、底景等创造整体效果。在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的过程中,有一条贯穿始终的线,就是:结合城市的经济状况、自然条件及历史背景,充分考虑到人对夜生活的生理及心理需求。在城市规划区内,城市夜景观详细规划成果相应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文件和图纸中;在当前开发修建地区,则是修建性详细规划成果的一部分。
(3)具体景点设计
城市夜景观景点设计是在城市规划指导下进行的,(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城市夜景观详细规划)对景区景点的夜景观元素进行具体的设计。景点设计要以造型、美学等为出发点,但与前两部分内容相比较,它更需要与电气工程师的紧密配合。城市夜景观景点设计成果可以作为城市详细规划成果的一部分。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每一步工作应在充分尊重以下五点原则的基础上进行:1)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即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受:城市性质、城市规模、城市社会文化和经济能力、城市发展要求的制约;2)城市整体美的原则;3)以人为本的原则;4)经济性原则;5)环境建设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四 总结
高质量的城市夜空间环境是城市设计理论与照明技术完美结合的产物。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不同于城市景观照明设计。虽然夜景观离不开光,需要通过合理的照明来表现,但光的因素只是景观空间特性中的一种,而且单从光的特性来讲,它又包含了美学与技术两方面的内容。传统城市夜景观照明往往会由于景观设计师与照明工程师之间的互不理解与让步而带有令人遗憾之处。高质量的城市夜空间环境与规划设计师、电气工程师的协调合作分不开。规划师在考虑城市各方面因素基础上对照明提出适宜的要求,电气工程师则需做出相应的配合,提出具体实现方案,但规划师所提出的要求应建立在经济因素与技术手段所能达到的基础之上。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低碳理念,低碳城市,城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一、低碳理念与低碳城市设计的关系
关于低碳理念,目前仍未有一个清晰的定义。笔者认为,所谓低碳理念,就是人们对降低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的看法、态度和构想。即低碳理念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对降低碳排放的看法和态度,二是对如何降低碳排放的构想。目前低碳的重要性已逐渐被认识,但对低碳发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仍认识不足。作为城市设计主体,应充分认识到低碳城市设计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低碳城市的设计不能脱离城市自身发展实际,应结合城市自身资源优势,理性选择符合城市发展的低碳产业,形成自身特色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只有树立正确的低碳理念,充分认识“减碳”的重要性,低碳发展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依托自身资源禀赋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低碳城市设计路径,才是我国低碳城市发展的有效路径。
目前对低碳城市也没有确切的定义、界定方法和相关的标准,笔者认为,低碳城市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及市民生活等各方面。其中,以低碳理念为指导,以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为核心,包括低碳社会、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社区、低碳家庭、低碳旅游、低碳文艺等各个方面。低碳城市建设不可能依靠一两个项目或几个新能源产业就可实现,也不可能仅仅依靠政府一己之力,而应是城市全方位的低碳化过程,贯穿城市建设者和城市居民生产、生活各方面。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故低碳城市应定义为以正确的低碳理念为指导,以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为核心,通过低碳城市规划、低碳技术和低碳制度改变现有城市生产和生活方式,从而逐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二、基于低碳理念下的低碳城市设计思路
1 制订科学合理的低碳城市设计规划是低碳城市设计的前提
据研究,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排放占据77%。二氧化碳排放中,主要在四大领域的贡献,分别是交通、建筑、工业及森林减少,城市生产、交通及建筑碳排放量约占城市总的碳排放量的81.8%。其中交通占17.5%,建筑使用中的电力及供暖占19.8%,工业占44.5%。因此低碳城市建设首先应把碳排放量占比最大的建筑、交通、工业的低碳规划纳入城市的整体运行规划,能真正实现有效减碳的目标。而我国省、市一级的碳排放清单长期处于空白状态,包括“五省八市”的低碳试点城市至今仍未提交任何具体规划,这直接导致我国低碳城市盲目建设。
另外,我国现有的城市规划与低碳理念存在错位。低碳城市最终体现为城市生活低碳化、城市空间紧凑化及物质生产循环化形成的三维空间格局。随着城镇化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我国城市热衷于新城区建设,且新区规划宽敞、豪华,与城市空间紧凑化、城市生产低碳化相矛盾。低碳城市设计应规划先行,根据原有城市特点、资源特色,依托老城区,保持城市原貌的同时,科学规划提高城市空间使用率,完善低碳交通运输系统、工业生产规划与布局,建筑设计科学合理,低碳节能,不仅能减少无谓能源消耗,还能避免城市趋同化现象。
2 推行“碳税”和碳交易制度,使碳排放外部性内在化
碳排放属外部性问题,可以采取相关措施使外部性内在化。一方面如征收碳税,引导私人决策者考虑碳排放负外部性引起的社会成本增加;另一方面可以采取可交易的污染许可证即碳排放许可权交易。碳税制度应首先在我国低碳试点城市推行,但征收碳税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增加政府收入,而是政府通过对有负外部性的碳排放企业或个人征收碳税,从而给予低碳排放的企业或个人进行补贴,增外环保投入从而使外部性内在化,还可利用碳税收入增加低碳技术的研发投入。即碳税征收的用途应是奖励低碳行为和低碳研发,增加企业碳排放成本,抑制企业碳排放量,鼓励企业积极减碳。通过征收碳税,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增大单位和个人的碳排放的成本;实行碳补偿、碳交易制度,激励有效的减碳行为,约束高碳行为,鼓励低碳行为,奖罚结合,通过合理的碳排放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可以实现碳排放外部性内在化问题。
3 量化碳排放目标,建立碳排放监测体系,推行碳足迹信息公开制,通过“示范效应”促进低碳理念的推行和低碳城市建设
2009年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谈判会议上温总理提出到2020年中国的减排目标是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并将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我国已提出清晰的量化目标,但目前国内低碳城市的碳排放量化目标并不明确。低碳城市构建亟待一个合理的量化评价体系,否则“这样大规模,没有目标的“低碳城市”口号,更像是一场“低碳秀”。
量化碳排放目标只是方向,建立碳排放监测体系和推行碳足迹信息公开制才是具体的减碳手段。具体行动计划包括推进建筑节能,在高耗能、高排放重点企业实施节能减排统计核算信息阳光计划等。定期、公开公布城市碳足迹数据,有利于对低碳城市减碳行为的监测。碳足迹是指一个人的能源意识和行为对自然界产生的影响,即个人或单位的碳耗用量。碳足迹信息公开制以公布政府部门、高能耗企事业单位及“明星”个人等主要对象的碳足迹排放数据,通过城市决策者的示范效应推行低碳理念,形成低碳生活风气,能有效地改善高消费倾向意识较浓的城市消费趋于理性,减少对高排量、高级消费品等的需求,践行低碳生活和低碳消费,最终实现低碳城市建设目标。
4 完善低碳城市设计理论和指标体系
目前我国的低碳城市规划尚处于战略层面,其理论较少,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大多数对于低碳城市规划的研究还主要围绕如何具体的组织城市空间结构对建立低碳城市的研究阶段,属于理想的指导阶段。如何将低碳城市规划与城市定位、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相结合和协调,如何协调各个城市要素的利益关系还需进一步详细研究讨论。
低碳城市提倡高密度、多功能混合。但是有研究发现土地高度混合虽然会使交通成本降到最低,但是劳动生产率最低,会造成最大的“经济损失”。城市布局过于紧凑,人口密度过大也会产生高碳后果。低碳城市的“低碳”要到什么程度才叫“低”?这些都说明了低碳城市在建设上很大程度取决于对城市紧凑度的把握,因此要建立完善的指标体系,加入反映城市低碳情况的指标,并注意其可操作性和适用性。
5加强低碳城市的管理实施机制
低碳城市需要加强建设实施、运营以及后续维护等方面的力度。协调管理者、建设者、运营者和受益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保证低碳城市建设在一个有序的、可靠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环境中顺利进行。
6重视低碳城市规划成果的评估
城市规划成果具有滞后性,低碳城市规划成果更是如此。低碳城市规划中的各项措施是否有助于温室气体排放的减少,这是在短期内无法测度的。因此,需要建立长期的低碳城市规划的评价与监督机制,对低碳城市规划的绩效进行综合的评估。
三、结语
如今在全球气候变化给人居环境带来严峻考验的宏观背景下,在降低人为温室气体排放和城市化持续推进的双重压力下,在现有城市规划体系向气候应变思路转换的发展趋势下,对城市设计的有关方法理论进行创新的需求愈加紧迫而重要,因此对以低碳为导向的城市设计研究就变得十分重要。建设低碳城市成为应对气候及环境变化的重要内容,在加强低碳城市规划、管理等理论方面的研究、加强低碳城市建设实践经验的分析和研究和如何落实低碳城市建设,不仅是对于我国,对于全世界来说都是任重而道远。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问题,因此必须大力建设低碳城市,进行建筑区域能源规划,促进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袁晓玲,仲云云.《中国低碳城市体系构建》[J].低碳生态城市研究,2010(5)
篇7
关键词:园林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设计。
创建"园林城市"要求城市生态环境、景观风貌、城市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改善和提高。"园林城市"建设是一个宠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先行制定科学有效的规划设计。
一、创建"园林城市"需要切实有效的规划理论和方法。
现行城市规划理论、方法在指导"园林城市"创建中具有局限性。
(一)"园林城市"建设规划非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所能替代。
首先,当前城市总体规划对绿化环境研究局限在绿化用地系统,易忽视其它用地绿化环境。我国城市园林绿地相关指标均远低于世界有关组织推荐的合理指标。鉴于我国城市用地紧张,城市内增避大片绿地是不可行的,为创建"园林城市"而占用郊区耕地的作法也得不偿失。因此,必须挖掘城市绿化空间潜力和提高绿地综合效益。其次,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理论对城市绿地作为居民主要游憩空间功能的认识不足。城区绿地的主要功能是调解城市生态环境和作为居民接触自然的游憩空间功能。
(二)园林绿化、城市规划、环境工程等专业应加强相互渗透、协调。城市空间规划时常出现以下现象:(1)绿化规划设计缺乏艺术文化特色和供居民游憩利用价值的植被空间;(2)囿于场地铺装图案、雕塑小品造型和建筑立面装饰设计,而缺乏环境保护规划缺少对空间机能和绿化调节效益的考虑。
(三)现有城市规划设计理论对城市居民室外休闲生活内容、规律和活动空间的研究不够。当前,人们发展已改变原有单纯的"家庭--工作单位"式空间流动模式,并热切于走出居室、走向充满绿色和阳光的大自然--游憩、娱乐、运动和交流。加强对人类活动与城市环境相互影响机制的了解,加强对社会休闲生活与社会文化建设相互影响机制的认识,城市由物质文明观念向生态环境、精神文明观念转变的人文主义思想。
综上所述,城市环境综合建设需要探索和运用具有操作性的理论和方法,对城市园林绿化、城市环境卫生、居民活动、景观风貌、城市文化等各方面进行系统研究。
二、城市绿色空间系统概念的建立。
我们认为城市绿色空间系统是以绿色植被为特征,要求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阳光充沛、人与自和谐相处的人工自然环境,是城市居民进行室外游憩、交往和交通集散的城市空间系统。它具有以下涵义:
(1)可持续发展观念:"绿色"作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词、被国内外普遍认可,相对于"森林"、"田园"等提法,确切地表明了现代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理念。
(2)是城市工业、商业、基础设施、交通、仓储等城市设施集中的用地空间以外的开放型用地空间。
(3)人文主义思想;绿色空间系统包括绿化、自然环境和空间内人群行为的双重意义。
(4)整体环境观念:对城市环境各种要素(物质、形式、精神)的整体综合研究。
a、物质要素--植物、阳光、空气、水、设施、人;
b、形式特征--形状、大小、规模、质量、功能;
c、精神风貌--艺术、气质、文化意韵。 (5)系统观念:相对于现行城市绿地规划理论中的"点、线、面"用地概念,针对城市空间不断立体竖向发展的态势,提出"点型、带型、场型"空间概念。并将各种类型空间作为有机联系的大系统,综合运作规划学、园林学、环境学、建筑学、生态学、行为学、社会学、美学、工程技术等学科理论知识,对城市空间进行系统研究和规划设计。
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是在城市发展战略或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指导下相对独立的规划体系,和城市总体规划同步进行,与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环保环卫规划、风貌特色规划、城市设计构成互补关系。从宏观到微观可分为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绿色空间系列规划和环境环境设计三个层次。每一层次含空间性质、功能、生态质量、绿化、环保环卫、人群行为、艺术特色、景观风貌等研究。其规划内容包括以下八个方面主要内容:
(一)制定城市绿色空间系统建设总体目标。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城市空间系统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生态环境质量、绿化水平、社会服务、特色风貌等目标。借助"3S"等新技术,在定性基础上逐步高度定量化,使目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
(二)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与预测。对城市居民和外来旅游者,进行调研和趋势预测:
(1)价值观、心理需求、文化取向;
(2)人口规模、人口特征(年龄、职业、性别、消费等);
(3)人群在城市绿色空间系统中流动、集散、停留时间等规律;
(4)休闲方式选择与休闲文化取向。
(三)绿色空间序列规划。对城市空间进行调整,形成"点型、带型、场型空间"相结合的空间系统。绿色空间包括;公共绿地、城市滨水地带、运动场、游乐园、城市广场、主要街道、大型建筑庭院、居住区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等。规划要从用地规模、空间规模、空间序列组织、空间视线、环境效益等方面综合研究,做出定性、定量规划。
(四)绿色空间功能规划。绿色空间功能规划包括生态效益功能、活动利用类型(游憩、娱乐、运动、集散、停留、展示、分隔、交通)、和人通、文化艺术表述等各项功能。规划要对城市各主要空间作出系统的主次功能认定。
(五)绿色空间系统特色风貌规划。在总体特色风貌目标控制下充分考虑绿色主要空间进行艺术风格、文化主题等方面规划。
(六)绿化规划对"点、带、场"空间进行全面的绿化指标控制。基于各空间功能、生态指标、建设条件确定各空间绿化指标时效要求。绿化指标包括绿化覆盖率、绿地率、绿视率、郁闭度、叶面积系数等。绿化规划要对各主要空间植被特征加以规划定。
(七)空间环境规划。对城市主要绿色空间环境的人口容量进行测算,制定小生态环境目标(空气、湿度、温度、土壤、尘、噪音、风等)和环境保护治理措施。
篇8
关键词:高层建筑;城市设计;城市天际线;尺度;地标;匹配;协调
Discusses in the city layout shallowly the urban renewal question
ABSTRACT:Along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high-rise building technology, high-rise building with its huge volume has gradually been occupying city place, high-rise buildings often external modelling design of architectural image with the pursuit of more new, strange, for target, each top all want to highlight their own image, such often makes the whole city appears sprawling, stiff, lack of affinity, so harmonize high-rise building and urban design of relationship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so this paper firstly analyzes the causes of high-rise buildings, and combined with examples discussed regarding the urban design of high-rise building influence of several aspects and design of the fo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analysi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ity to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building.
Key Words: High-rise building; urban design; urban skyline; scales; Landmarks sense
中图分类号:TU9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引 言
高层建筑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的重要景点之一,对城市产生重大的影响。不管是从宏观的城市环境还是从微观的建筑细部都对城市产生着影响。例如城市天际线、城市的街道、人行道等等。因此高层建筑自身的设计并不仅仅是设计好建筑单体这么简单,还要综合考虑诸多要素。
2 高层建筑对于城市产生的影响
高层建筑是城市发展的必然产物,只有在城市的滋润下才能较快地蓬勃发展,而城市的发展也必须依赖高层建筑的支持。高层建筑由于它自身的体量和高度对城市周围环境及尺度影响甚大。它承担着城市高级偶像的作用,从而从各个方面影响着城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城市天际线
城市天际线是有城市中的高层建筑(像一些高楼大厦)所构成的整体结构,或者由许多摩天大厦所构成的局部景观。城市天际线扮演着每个城市给人独特的印象,至今为止还没有两条天际线是一摸一样的,特定的城市必然会有相应的城市天际线,优美的城市天际线高低起伏、疏密有致、就好像一曲城市交响乐。演绎着城市这一部“艺术片”。
在城市天际线的诸组成要素中,高层建筑尤其是高层密集的片区,已经逐渐被是伟大都市的象征,他们是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道景观。高层建筑的顶部造型对于整个城市天际线的塑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城市天际线所呈现出的层次感以及秩序感都是考高层建筑所塑造的。
高层建筑所塑造的各种形象深刻的印记在人们心里,人们会将其视为一个城市或者地区的象征。就像中国的香港、上海的外滩天际线一样,高层建筑的点缀将城市天际线划分为虚实之分,你像那些实的高层建筑物的轮廓以及虚的建筑物顶部之间连接起来的光滑的曲线,从而塑造了中国香港和上海外滩这特有的城市标志。
2.2 城市街道、人行道等景观
街道尺度是指高层建筑临街面得尺度对街到行人的一个视觉影响。这是人对高层建筑近距离的感知,也是高层建筑在城市设计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这部分尺度的确定主要依据人体舒适度,高层建筑体量一般较大,不亦往中间放置,易向两边做退让布置,使其裙房部分至于沿街面上,减少了高层建筑对于街道的压迫感,从而创造一个宜人的人性空间,进而达到了城市设计的初衷。
2.3 标志性、城市的品位
高层建筑由于其体量大、高度高往往会成为一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从而成为整个城市中所有建筑的主角,进而能够引导一种新的活力,并能够在完善城市功能方面起到一定得推动作用。
3高层建筑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文艺复兴时阿尔伯蒂认为:“城市是一座大建筑,而每栋建筑则是一个过渡型的城市。”
3.1遵循城市整体基调
一座城市中所有的新建建筑都会对城市的形式以及系统产生影响。所以任何一座高层建筑的确立都会对所在的城市产生一定的制约。高层建筑作为城市设计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首先就要确定城市的整体现状,才能决定体量问题,以及塔楼以何种尺度才能达到作为整体来烘托整个城市的形象、城市的街区和周围的建筑。
在高层建筑整体尺度的确立上要综合考虑整个城市的尺度,使他们相一致,不能片面的追求高、奇、新等效果。高层建筑始终要融于整个城市基调当中,不能孜然独立,那样不利于优美、良好的城市天际线的形成。
3.2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之间的协调、匹配
关注城市设计,不仅仅要关注影响城市景观的建筑元素:高度、体积、密度、尺度等。还要自觉地考虑好它的定位、定量、定形和定调这几个因素的匹配协调问题。
定位就是根据城市设计的要求确定好高层建筑的定位,包括周边的建筑群体、道路红线的退让、日照等各方面的要求,能够对赋予城市及其地区以性格的突出特征的尊重。
定量就是指高层建筑的建筑体量要与城市空间环境的容量相适应,能在城市的自然形态方面产生一种逻辑性和内聚力。
定形就是要求高层建筑的建筑形式和风格要与城市设计的整体风格取得和谐。新建建筑应该与现有建筑在形式和风格等方面协调、匹配。使得所有的建筑共同保持城市的自然风貌,使得城市设计中的建筑形象保持一定的连贯性。
定调主要是指高层建筑的颜色要与该城市设计的整体基调相互协调匹配,既城市设计中定位是工业城市还是旅游城市等等,一次来确定高层建筑的色调。
3.3高层建筑单体及其美学元素的塑造
在城市整体基调准确定位和整体空间结构定位的基础上还要进行高层建筑细部的尺度的定位。这些细小的尺度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直接为使用者所接触,也很易于被人们仔细观察,也是人们对建筑直接感触的部分。所以说处理好这些就显得尤为重要。
高层建筑的底层空间也是处理的重点,虽然底层空间对于整个城市设计的影响比较小,但是底层空间的处理牵扯到整个街道尺度和人性化空间的塑造问题,例如对入口门厅部分以及建筑周边空间加以限定,由此创造一个由街道到建筑的过渡缓冲空间,使人的心理有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从而真正意义上的满足城市设计的以人文本的要求,所以说在设计中应该以城市设计中人自身的舒适尺度为基础参考,处理中就要着重处理好建筑底层、入口柱子、入口大厅以及墙面尺度的划分、檐口、门窗、装饰处理等等,从而使其尺度感比以上几个大部分更细。
4结语
高层建筑是城市设计中起着关键作用的一个元素,是城市设计中的主要建筑大厦,创造着城市活动场所的公共空间,为城市人们的活动提供一个人性化场所。这正符合了城市设计的的宗旨和目标为人们创造一个舒适、宜人、方便、高效、卫生、优美、有特色的城市环境,以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和振兴。
所以说高层建筑不仅仅要考虑使用者的需要,还要以城市的公众利益为追求目标。在城市设计中综合把握高层建筑与周围一系列事物的关系,从大的宏观城市环境到从微观的建筑细部都要综合考虑,协调处理,从而创造更好的城市景观和更适合人们生活的城市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
[2] 雷春浓,《高层建筑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 朱广娟,王宏志.如何处理好高层建筑与城市设计的关系,黑龙江科技信息.
[4] 城市规划资料集——城市设计上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篇9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谐发展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city scale expanding, build more and more high-rise buildings each big city, the city image more colorful. High-rise buildings continue to emerge not only enrich the contents of city development, is becoming a representative 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city. However, in the present social development, we continue to pursue beautiful, personalized city development basis, problems still exist many not harmonious. This paper analyzed between city planning and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put forward the harmonious integration of design and planning measures, for reference to the relevant staff.
Keywords: city planning; architectural design; harmonious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前言
高层建筑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正悄然地改变着我们的城市,由此,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和谐发展已成为社会发展中的主要话题,也是城市化建设中面临的一个严峻考验。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我国的规划设计的实施效果与预计目标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城市化发展与城市规划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脱节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存在不仅仅是建筑设计中存在着一定的质量问题,作为相关的城市化管理基础,其在城市规划工作中也存在着同样的缺陷与质量问题。因此就需要我们在工作中进行深入系统的总结与完善,确保工程工作中各种质量问题都能够得到有效的预防与控制。
一、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分析
1、城市规划概念
在目前的城市化发展中,城市规划已成为保障城市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规划主要是通过相关的国家规定和施工规范等硬性指标来确定城市现代化建设与社会发展能够协调、配合进行。这样的规划要求对于控制城市发展方向和实现预计城市发展目标有着良好的作用与意义。在城市规划工作中,规划的主要目标在于控制、概括和管理城市化建设中所产生和相对应的关系,从工作实施结果来完善和管理城市现代化质量控制要求。而在目前的城市化建设工作中,其规划质量与城市发展前景紧密相关,对于城市建设质量的控制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城市建设中,一旦城市规划不科学、不合理,那么其极容易造成城市建设质量偏低,使得城市管理工作和城市发展受阻。
2、建筑设计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经济活动的不断澎湃,城市建设事业逐步朝着高层化发展。这种发展趋势和建筑方向对于缓解城市发展中面临的紧张局面十分有效。当然,在这种建筑趋势下,就需要我们在工作中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与设计,从而确保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就当前社会发展而言,建筑设计可以说是地产开发这会儿追求更大经济利益和更高利润空间的主要手段。也可以说建筑设计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总体而言,在目前的高层建筑设计工作中,我们首先要根据施工成本、施工条件以及实际情况来进行总结与统计,根据施工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深入全面的处理,确保工程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益的顺利进行;其次,我们还需要对于当前城市发展的经济水平分析,使得建筑结构从功能上能够满足人们的个性化追求和生活要求。
二、城市规划设计的必要性
我国拥有着长达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因此在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中具备着丰富的历史积淀。在近年来的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中,伴随着西方先进技术的不断引进,我国人们不断的将先进的科学技术方法与传统的建筑结构模式合为一体,形成了一种具备着传统文化底蕴且能够满足现代化人们生活需求的一种综合性设计模式。但是在新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由于城市功能、城市能源以及相关的资源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就需要我们在规划与设计工作中从时代特征着手分析,确保建筑结构与城市化建设能够体现出时代特征和时代思想。
在现代化社会发展中,城市规划设计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和管理城市化建设要求,使得城市化建设能够满足节约型社会的发展要求,并且能够将工程施工中存在的节地、节水要求进行严格控制,从而将其合理的置放在各个管理环节当中,进而做到落实土地管理制度的模式。在现代化的城市规划与设计工作中,设计特点主要在于综合性要求。可以说城市建设与科学的规划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在城市建设中,我们要将社会、经济、文化、环境、艺术等多个要素综合起来,融合形成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城市规划要求。只有我们在工作中将各个因素做到合理有效的应用,才能够保证在工程建设中形成全面的控制要求。
三、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关系
1、规划与设计相互制约
1.1 多选择性的强制性指标组合
在目前我国社会发展中,多数发达地区都已经取得了较为辉煌的设计经验。一般来说, 在这些城市建设中,城市规划已经形成了一套或者几套不同的控制目标和控制组合,使得工程管理工作中形成了一种可以制定和预防的建设用地,这种用地的规划与统计对于建筑事业的发展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1.2 可行性建筑方案论证规划指标
同时,在目前的工作中,我们可以通过对各种可行性建筑方案的研究来改进方案论证工作中存在的合理性要求,这对于促进工作施工设计十分有效。不过在目前的工作中,该手段和方法的选择对于相关计划和规划的完善十分有效。且在应用中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引申,编制出科学、全面的施工重点和设计要点,这种设计要点的采取对于可行性建筑方案的研究十分有效。
1.3 加强规划各阶段的城市设计工作
就那目前我们在工作中常见的城市规划与设计工作而言,每个城市在设计中都存在着自己的独特性和特殊性,因此在工作中我们可以将其深化到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各个角落,使得各方面的工作力度和要求都能够提供了全面系统的工作要求。城市设计运用综合的设计手段和方法,可更为具体,形象地处理城市空间的物质形态关系,使城市各组成要素,各地区之间的相互宅间关系更加完善,使得抽象的城市规划指标变具体,并具有操作性。借助城市设计这一“桥梁”,城市中的建筑在空间和功能上更好地反应城市规划意图。
2、完善建筑设计方案评审制度
建筑设计是科学与艺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的多科学的创造性劳动,由于其决策及评价标准的综合性,必须采取综合管理的方式才能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更加充分地体现城市意识。建筑除了本身的功用外,也被誉为凝固的艺术。重要的建筑是一一个城市的象征,它的好坏对一个城市的形象影响也是很大的。建立建筑设计方案的专家评审制度,即组织一些专家对重要的城市建筑建筑设计方案进行评审是十分必要的。一是对建筑设计方案奉身进行评审;二是看建筑设计方案是否符合城市的要求,看它的设计思想是否体现了城市的意识。从专业的角度集思广益,只有这样才能选出好的作品,提高管理者的决策水平,把握正确的价值取向。然而,目前的建筑评审的效果并不佳。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城市设计的本体是城市,而城市的本体是人。城市是人的城市,为人服务。无论何时何地、无论世界怎么发展怎么改变,这会是不变的主题,在社会日益发展、物质日益丰富的同时,我们不应该被表面的物质生活所蒙蔽了双眼。可持续发展和人性化,才应该是我们所追求的最高标准!高于一切的最高原则!不然,最终毁灭人类的将会是蒙蔽了双眼的我们自己!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高层建筑设计问题要点
中图分类号: TU97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高层建筑作为城市建设的焦点,其设计理念、形式和建筑风格也在不断的变化,在我国,高层建筑有了很大的发展,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我国一线的城市,高层建筑的设计理念、建筑技巧和样式风格充分体现了城市的现代化,其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的和也给予我们很多的启示。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的合理化还需要更多的研究,从而为我国创建美好人居环境、推进现代化建设步伐提供理论支持。
1 高层建筑在城市空间形态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高层建筑的建设已经掀起了一股热潮,随之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城市整体空间形态遭破坏,城市空间失去识别感与归属感,高层建筑自身也缺乏美感。在高层建筑设计时,由于设计者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如用地问题、造价问题等),往往忽略了建筑与城市的关系。有些高层建筑设计表现出更重视自身设计的完善,而忽视了高层建筑与城市环境的协调设计,再加之严重的交通问题,使之孤立地存在于城市环境中,使人产生了冷漠感、畏惧感和距离感,也影响到原有城市景观,破坏了城市的历史遗产。因此,高层建筑如何恰当地融入城市空间并且与之和谐相处是急待探讨的问题。城市规划往往忽视了物质空间和城市景观美学要素,缺乏对城市整体三维空间系统和城市形象的考虑。同时,还缺少与高层建筑相适应的手段进行空间形态上的控制引导,从而导致了远景规划与实际空间形态上的差异,使许多高层建筑设计在空间上缺乏统一协调、运作和有效的规划控制。另外,城市设计理论和研究方法相对滞后,使各层次规划设计的控制引导相脱节,大多数城市的空间形态仅有二维的平面规划,却没有三维的立体设计引导。各种因素往往导致了高层建筑在城市空间形态塑造上出现问题,具体来说,包括:①高层建筑的开发各自为政,忽视了其自身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关系,特别是对天际轮廓线的影响,导致城市空间形态混乱;②城市外部空间受到挤压且单调无序,沿街高层建筑给街道空间带来巨大的压迫感,某些高层缺少对建筑形体的深入推敲,色彩选择和搭配都不够深入,降低了城市空间环境品质;③由于高层建筑处在景观条件良好的地带而不留空隙,使其它建筑难以共享良好的景观以及自然通风、日照等条件,城市空间环境均好性受到影响。
2 城市空间及高层建筑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分析
城市空间,主要是指城市内的建筑物、道路、绿地、广场、公共服务设施等实体以及由这些实体所构成的立体空间,也是人处在其中能真实、直观地感受到的城市环境空间。高层建筑是否与所处的城市空间融洽,其评价标准之一就是公众的感受,设计者要充分考虑所创造出来的空间给予使用者的感受,应该在城市空间密集度、城市尺度和天际轮廓线、城市山水景观视廊、城市肌理和开敞空间、城市建筑形体和色彩等方面,整合城市空间与建筑一体化的设计方案,理顺城市可持续发展观念下城市规划的新思路。应该保证高层建筑不会破坏地方的环境品质(如原有的街道生活模式和亚文化群、原有的市景和风景)。历史风貌保护区和文物单位是一个城市发展的见证,城市的建设要沿着其历史的脚步进行可持续的发展,离开了历史,那将是一座没有内涵和底蕴的城 市 。高层建筑特殊的体量对城市已有的周围环境及尺度影响甚大,可能破坏一座城市环境的平衡,必须用协调环境的方法以保持最少的环境干扰性。由管理者和设计者通过地方规划综合考虑,研究以何种尺度才能为整体联系于城市的形象、城市的街区和周围的建筑,决定如何适应于街道的边沿、周围的人行道尺度、现有的土地利用以及它所在街区的特点。在城市设计中主要控制高层建筑的高度和体量这两方面,即建筑的尺度,包括城市尺度(对城市系统及天际线方面)、街道尺度(对城市街区、人行道和街景方面)和整体尺度(建筑本身及造型方面)等。要根据不同街区的需要设计出具有区域特色的高层建筑,最后使之与外部街道生活及周围环境相适应,最终达到城市设计的目的。由于高层建筑对城市各构成要素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应充分地考虑城市尺度、传统文化。如果城市的传统结构就是由一群低层店铺组成,并成为城市个性特色的话,那么新的高层建筑体量就应该与原有建筑的尺度相协调,并考虑将其保留、维护和改造利用等问题。为了保持街道空间及视觉的连续性,高层建筑临街面应与沿街的其他建筑相一致,与之有所呼应。但是,每个建筑都必须拥有各自的特点,除了丰富空间外,还可以缓解人的视觉疲劳。总之,高层建筑不是单个存在,而是整体存在。城市设计及城市规划应将高层建筑群集中设计,以形成城市的主节奏,使城市天际线统一且富于变化。
3城市空间的高层建筑设计要点
建筑设计是解决室内空间的使用、经济、美观的要求,保证外型在具有一定时代特性的前提下与周围环境、城市历史文脉和城市控制性规划相协调。
3.1 建筑设计
高层建筑在成为城市风景的同时如何恰当地融入城市空间成为的一个关键问题,也是使高层建筑设计趋于完善所追求的一种理念。高层建筑由于其结构形式的限制以及使用功能的要求,在造型上往往追随于建筑的结构形式,有的甚至直接将结构外露不加修饰。基于近年来资源短缺的问题,出现了“生态节能型”高层建筑。高层建筑生态设计具有一些共同特点,它们通常比较注重把绿化引入建筑楼层,充分考虑隔热、通风和遮阳,讲究与城市环境的有机结合。此外,屋顶绿化也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做法,能使城市空间更加丰富。建筑形式与城市空间的组合设计是指城市空间可以直接介入高层建筑的公共空间之中,并对外部空间环境的形成具有较大的影响。而建筑必须以一定的形式与之配合,通过联接空间使其内部功能构成和外部城市空间环境自然过渡,实现城市公共活动完成的目的。比如,高层建筑的塔楼部分虽然变化的余地不大,但是底层部分却可以进行一些巧妙的处理来丰富空间形式,可以采用底层架空和入口缩进的手法进行一些巧妙的处理来丰富空间形式。底层架空的处理手法的确是现代建筑的特征之一,它可以在高密度的环境中争取到宝贵的用地,形成通透的、公共的开放空间,给市民以小憩之地,以增加城市空间的层次。
3.2规划设计
一要避免高层建筑扎堆。高层建筑的密集对于城市区域的划分具有一定的优势,但给城市空间带来了很多不利的影响。如:光环境的污染;城市交通和空间的拥挤,高压风带区域的形成等。所以在规划设计中,要对区域范围内的高层建筑密度进行控制和限制,避免集中分布这种模式。二要处理好高层建筑与城市街道的关系。高层建筑往往会布置在城市的发达地段,交通荷载对于这些地段的街道来说本身就较大, 而再将高层建筑布置在这些街道的空间中,会加大其交通压力,因此,要尽量控制分布在这些街道两侧的高层建筑的高度和层数,同时在规划的允许范围内,可以将这些街道进行扩宽,以增强其通行能力。
4 结语
高层建筑是当今城市的主角,它们限定着创造城市活动场所的公共空间,为人们的活动提供布景。有序的高层建筑设计有利于城市空间特色脉络的延续,塑造新的城市空间形体环境。要按照特色化、专业化、功能化的区分,进行科学规划,全力塑造城市空间特色。只有高层建筑在城市的发展中取得平衡,才能创造出更好的城市景观,才能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健康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刘志斌.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J].陕西建筑,2010(3).
[2]卢崇望.公共建筑边缘空间景观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8(3).
- 上一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认知
- 下一篇:电气功能及其自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