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本范文

时间:2023-03-21 02:49: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语文课本,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语文课本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本 阅读量 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c)-0175-01

课本阅读量是指全套课本完整文章的总体数量,阅读量包括精读、略读、选读课文以及附加文章和练习系统中的完整诗文,不包括课本中配套的阅读品种。长期以来,关于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的多少没有明确的规定,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的阅读量应该达到145万字,学生应背诵的优秀诗文应该在160篇,这对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依据和方便。

1 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的分析

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直接影响着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进度,过多的语文课本阅读量会加大学生的学习压力,造成相反的效果。因此,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问题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课本阅读量是指课本中文章的数量,语文课本文章包括精读、选读和附加阅读的文章。在人教课标、人教统编、人教九义、北师大课标以及江苏课标这五套小学语文教材中,新课标阅读量是最多的,人教统编教材的阅读量是最少的。一般情况下,阅读量越大,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帮助越大,教材编排人员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接受能力来编排课本,适当增加高年级学生的阅读量,课程安排要体现出循序渐进,为小学生提供适应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教学理念改革,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呈现增长趋势,课文数量的增加需要师生共同完成课堂学习任务,加快消化吸收的速度,最大限度完成阅读量。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适当的选读课外文章,教师可以针对学生接受能力的不同展开层次性教学,确保小学生可以完成学习汉字和提高读写能力的要求。

2 提升小学语文阅读量的措施

注重选材。小学生的典型特点是模仿性强,自制力较差,小学语文教材选编要针对小学生的特点来进行设计。语文教材可以设置故事悬念,优先选择故事化的课文,让学生感受奇特有趣的故事情节,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在一年级到二年级的语文课本中,可以增加故事、童话、儿歌和儿童诗的数量,小学高年级的语文课本可以减少儿童文学作品,适当增加儿童小说。小学语文课本要富有趣味性、故事性和情节性,在学生入门语文学习的时候提升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巧妙设置课本布局。小学生比较好动,小学语文教师要有耐心的进行现身说教,展开学生探讨,让学生畅谈读书的感受,激发学生阅读的强烈意向。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比如,在《船长》一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对主人公的神态、动作和语文描写进行重点分析,为学生刻画率真和质朴的船长形象,让学生真正的融入文章的意境。小学语文课本布局要满足学生的探索欲和好奇心,激发学生阅读和背诵的热情,把被动的学习变为学生主动的学习,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和学习的兴趣。阅读量的积累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也综合多种因素,对学生阅读量现状进行分析,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储备语文知识,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传授语文学习的方法。小学课本的文章是有限的,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还可以适当的增加课外阅读量,强化自身的知识修养。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在新课标的要求下,适当的转换自己的角色,帮助学生掌握语文阅读方法。现在小学生常有的语文阅读方法有写心得体会法、速读法、选读法、精读法以及摘录批注法,在进行重点文章教学时,教师可以建议学生集中精力进行逐字逐句的分析和学习,培养学生边读、边想和边记的好习惯。此外,教师也要重视学生快速阅读能力的培养,锻炼学生快速浏览的能力,实现少阅读高质量和多阅读多了解的阅读习惯。小学语文是学生启蒙阶段的重点学科,提高学生阅读量的关键是要强化学生阅读方法,教师要转变自身角色,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堂体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结语

课本阅读量是指全套课本完整文章的总体数量,阅读量包括精读、略读、选读课文以及附加文章和练习系统中的完整诗文,不包括课本中配套的阅读品种。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的语言艺术细胞得以开发,学生可以更好地遣词造句,提高自身的语文素质。教师要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创新教学方法,在提高小学生阅读量的基础上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

参考文献

[1] 李吉银.小学语文教学要有儿童视野[J].中国教育学刊,2011(9):60-62.

[2] 雷鹄.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11(S1).

篇2

关键词:语文教材;特点;阅读;现状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8-092-1

小学语文教材作为培养小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经典之作,精彩活泼的语句、热情赋有想象的故事、极具教育意义的名言警句等语言艺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注意力。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是大量反复的阅读过程,教师应该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时对其进行正确指导,使学生能够去正确学习记忆,积累语言功底,对字、词、句有更多的认识和运用,以综合提高语文素质。以下简单探讨了目前小学语文课本阅读的具体情况。

一、小学语文课本阅读现状

1.课时制约。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学习能力相对比较差,他们的语文平均教学进度和课时在安排上也相对较小,每册的文章数量也相对有限,加上课时的严重制约传统教育中的识字、写作、情景分析等教学板块占用了大部分的教学时间,使得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时间都严重不足。

2.引导逐渐淡化。小学生毕竟还在懵懂状态,好玩,理解力差,阅读兴趣没有培养成型等都预示着他们的阅读量和阅读效果是很一般的,加上阅读面很狭窄,多集中在教学课本中和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然后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阅读引导不强,学生对阅读的认识不强,使得学生的阅读量不能很好地提升。

二、提高小学生阅读量的有效措施

1.取材精辟到位。教材的取材经典、灵活的设计、故事的悬念、教师的教授方式都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的关键因素,当然教材的取材是重点,要让故事化的课文设置引导学生进入到寓言童话中,让学生自己去感受故事带来他们的乐趣,让他们明白语文阅读的魅力,让他们自主的进行阅读,随其自然地提升学生们的阅读量。如在低年级小学儿童文学作品中,教材主要选择儿童诗篇、儿歌、寓言故事、童话故事等素材,切实地符合了学生的年龄段和兴趣所在,其中设置的众多故事悬念作为教学内容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量;在三、四年级的教材中,覆盖了小学中的所有题材类型的文学素材,主要以儿童的故事居多,其次是童话类的散文,还有部分的古诗;在高年级的小学语文教材中,苏教版对儿童文学作品进行了削减,增加了儿童类型的小说,以满足高年级小学生对小说故事的兴趣。

从教材的低中高阶段对儿童文学的设置来分析,从最先的全部为儿童文学到最后的儿童文学占六成的篇目,都符合了儿童的智力成长和儿童的思维方式,整体来说是符合了学生的成长规律,把具有故事性、趣味性和情节性儿童文学引入到教材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量。

2.布局合理。苏教版的语文教材中没有详细地讲述阅读体会和阅读的感想,老师应该在课堂中让学生对该问题进行合作讨论,引导学生去开怀畅谈阅读带来的好处和他们各自在阅读中的感受,让学生在讨论时不但可以加深同学间的关系,还能切实了解自身在阅读中做的不足的地方,并能真正对书本有强烈的阅读感。例如教材中的《船长》一文,作者通过对哈尔威船长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致的描述,让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哈尔威船长的质朴率直,还有那广阔无垠的大海,那些被拯救的人们等等都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去感受当时的氛围,去感受船长带给他们的震撼。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还要求教师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去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时常在简介中刻画一个形象很深刻的人物或者精彩的内容,然后再提醒学生要知道后面的具体内容,请看原文,原文在某处进行标明。这样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教材激发阅读兴趣上,双向结合以提高学生的阅读量。

3.方法全。方法在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让学生学习到了良好的学习方法才能长久地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阅读也不例外,只有传授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才能真正地让他们在阅读海洋中扬起风帆。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仅仅是引导作用,这是新课程改革以来最大的变化,所以对于阅读来说,教师教授良好的阅读方法,其他的由学生自己去完成,这也是符合授人以渔的原则。如“风从秋走过,留下阵阵金浪;雪从冬走过,留下种种希望。啊,朋友,我们从人生的四季走过,将给人生留下些什么”该句,教师应该着重的把“风走过”、“金浪”、“希望”、“留下什么”勾画出来,让学生去细细品味这句话,然后去探讨“可以留下什么”这个问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也在为提高学生的阅读量而继续奋斗着,目前提出了“速读法”,这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阅读中来,对于特别优美、经典的文章或者语句,文中都要求学生进行摘抄记录,作为自己的语文知识积累,并要求做到读思相结合的好习惯。

三、结语

小学语文作为孩子启蒙阶段的重要科目之一,阅读的教学的地位甚至高于学习方法,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小学生阅读领域上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和成长规律,在素材的选择上,布局的科学合理上和教学方法上无疑不是与孩子的成长相结合,激发了孩子的阅读兴趣,丰富了学生的阅读经历,使学生们能把阅读作为学习中的必需品,提高了孩子们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量

据悉,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全国的使用量排第二,近20个省、市、自治区近一千万小学生在同时使用。相对于传统教科书而言,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对教材的逻辑性和对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有明确的定位,被誉为小学语文典范教材。一直以来,小学语文教材存在课文数多、课时多、内容古板毫无童趣等诸多问题,影响小学生识字、理解和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各套教材课文书比较:

一、小学三、四年级新教材语文课本阅读量的相关分析

1.部分文章删繁就简。

2.打破以知识点、能力点为体系的单元组合模式。

3.淡化了对阅读课文的训练操作。

4.作文训练与阅读教学双线并进。

二、小学三、四年级新教材语文课本阅读量的相关思考

鉴于新编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其特色鲜明、目的明确,十分重视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共12册的课本形成一套自成体系的学习习惯培养序列,旨在通过形象低给学生以示范,为教师严格要求学生提供凭借。在小学三、四年级新教材的阅读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删繁就简,恰当减轻了学生长久以来的学业重、作业多的负担负,更适应学生的口味。

语文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语文素养的立体构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苏教版教材正是忠于提高三、四年级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丰富多彩,有文学性的、常识性的、说理性的、科普性的等。学生通过读好教材能够更加有意识、有目的、有步骤地提升自我阅读理解能力,而且对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何文胜.香港初中中国语文教科书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7(11).

篇4

“静静的深夜里,群星在闪耀,老师的房间彻夜明亮……”咦?从哪儿传来了《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这首歌动听的旋律呢?哦!原来是一位小姑娘唱的。只见一位穿着粉红色的上衣,背着褐色的书包,头上戴着粉红色发卡,胸前佩戴着红领巾的小姑娘,左手拿着一束蓝色和黄色的野,右手拿着一束黄色的野,一边唱着歌儿,一边蹦蹦跳跳地向老师的办公室走来,当她走到老师办公室窗前时,那个小姑娘停了下来,她趁老师不在,悄悄地把右手里黄色的野轻轻地插在了老师的笔筒里,她一边插花一边欣慰地笑了,她想 :老师看到后一定会很高兴的。

她为什么要悄悄地给老师送花呢?也许她是个家庭贫困的孩子,当她有困难的时候,是老师帮助她解决了困难。也许她以前的学习成绩不够理想,经过老师的精心辅导以后,她的成绩比以前好多了。也许她是一位班长,以送花来代表全班同学感谢老师对他们辛勤的培育。也许……

她给这位老师插完花后,又蹦蹦跳跳的走了,我想她一定还有很多老师要感谢吧,不然为什么要拿那么多花呢?

那一天,正是教师节。

篇5

【关键词】创新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037-01

一、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难以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1.传统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设计存在的缺陷

传统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设计大都受制于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更加注重书本知识的灌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占据主导地位而且整个课堂也以教师为中心,课堂更是成为传授知识的不二场所。大多数的教学设计虽然是经验积累,但是其中不乏流于形式,很多教师的教学设计几年不变,内容具有狭隘性。教师基本停留在传授知识的观念,并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对于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是同一个教学方法。

2.新时期小学生发展的需求发生变化

新时期小学生的发展不再是单纯的注重课本知识的积累,现在开展的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如果仍然保持原来的教学设计方案,在内容方面就难以满足小学生的知识量的需求,因为现在的小学生一般都参加各类辅导班,加之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小学生自己接触到的社会知识也较之前有所增加。单纯的课本知识,要么是在辅导班已经有所教授,要么小学生对网络信息存在疑惑。这些都这必然要求,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设计,引导小学生正确运用网络,教师也需要不断通过网络学习获取更多更丰富的教学资料以充实课堂。

二、创新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设计,应以学生为本

1.将教学设计动态化,不断修正、改进和提高

语文课程教学设计需要突破针对一种的单一的教学内容,可以按照单元内容进行设计,以突破传统教案的狭隘性。另外,对于教学方法也要遵循小学生接受知识的规律进行准备,小学生好奇心强,喜动不好静,所以在教学方法设计方面可以多采用讨论法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采用讲故事或者观看与所学知识相配套的动画,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新的教学设计应该是一个随着教学大纲、教学实践、教学对象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创新,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于教学方案确定之后,在教学实践总结的基础上需要不断进行修正、完善。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学相长

创新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设计,应该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的了解。教师需要借助教材这一知识载体,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引导学生科学学习,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讨论法、表演法等。让同学们充分的预习所要学习的知识,在课堂上让同学们各抒己见或者情景模拟再现书本知识;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要充分了解小学生的认知情况,知识接受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方案,也有助于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3.教学设计要走进学生生活,联系实际

生硬的、枯燥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容易引起学生们的“厌学”情绪,从而不利于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小学语文老师,只是带着学生们认识一下生字词,带领大家朗读课文,匆匆的结束一堂课,且布置的课后作业也是僵化形式的,诸如听写、背诵等硬性作业。这种教学设计是僵化教条式的,也是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而在创新语文课程教学设计时,应该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引进到课堂,让同学们用切身的感受去领悟所学知识,也能够帮助学生们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4.知识目标与情感目标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而要针对小学生的特征实现一定的情感目标。小学教育的对象具有特殊性,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天真,原有知识储备不足、可塑性极强。需要将是非善恶等基本价值观念贯穿到教学实践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课堂教学,帮助小学生培养起基本的爱憎分明、文明礼貌、热爱祖国的情怀。这两个教学目标是相辅相成的,只有知识层次达到一定水平才能去深入了解和感悟情感;也只有情感体会加深才能培养起浓厚的求知欲望。所以,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应该都要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篇6

【关键词】制作素材;课件内容;形象化

“回归生活世界”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主张,这一主张转化为小学语文有效性课件制作的思想,又有了特定的含义: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和认知规律的小学语文课件,应该是课件有效的根本要求。然而,小学语文有效性课件的制作其基本条件,具体指什么呢?下面,就个人的实践浅谈几点认识。

1 课件制作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大家都知道,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以“新、奇、鲜”为先,以“熟、爱、玩”为主,所以,制作小学语文课件时必须尊重他们的这个认知特点。

1.1 课件制作素材的生活化:由于小学生生活经验积累不多,知识积累也不多,所以,其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是非常有限的。而大家都清楚,从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二者而言,小学生可运用的熟知资源还是生活经验。那么,选择课件制作素材时,我们必须努力寻找能反射小学生视觉、听觉、嗅觉等器官收集到的常有信息的素材用。比如在准备《语言的魅力》这篇课文的教学课件时,我选用了学生上学经常路过的公共场所有关环境、交通等广告、路牌上的语言来展示、理解和仿写,就激起了学生喜爱语言的兴趣。有的学生写出了“我胆小,别亲我”的交通幽默语言,有的学生写出了“我在做一个绿色的梦,别惊醒我”、“小花小草虽然好看,但它们也有生命”的环保语言。还比如,在准备《蜗牛》这篇课文的教学课件时,我请学生在自己生活环境中去找来蜗牛,让它们爬在教室的墙壁上,课文教学时,同学们在边观察、边阅读、边回忆自己与蜗牛故事中,带着激动,幸福的感觉学完了课文,离开了课桌,并再一次与墙上的蜗牛近距离交流,这种课件的选择,显然有了它实实在在的有效价值。

1.2 课件内容制作的形象化:就学生不够熟知的情景制作课件,其目的是启发学生更好地想像和联想,而这样的课件往往要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趣味效果才能引起小学生的兴趣。比如一位老师在教《》一课时,他制作的课件是复制书本插图中人物的面容,表现难受的手指关节是不怎么清楚的,把这样一幅画打在屏幕上让小学生阅读和体会,显然力度不够,而我看到的另一位老师,他却把电影《》搬到了学生眼前,执教者把烈火紧紧包住,趴在火堆里却纹丝不动的镜头反复播放,令学生为之动容,有了身同其受之感,于是学生在朗读文本语言时,一下便找到了感觉。仔细想想,第二位老师的聪明之举便是把静的画面变成了动的真实情景,这无疑增强了课件内容的形象化。

1.3 课件制作程序的简洁化:大家都知道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具有由易到难的特点,这主要还是因他们生活知识积累不多造成的。所以,无论是制作实物性课件还是多媒体画面、有声课件,在使用时都必须能让小学生感觉简单、明了。我在教学生理解“里”字的含义时,(课件)先展示了一个鸡蛋,然后鸡蛋碎了,满屏幕的金花四溅,从里面蹦出一只小鸡,看到这个画面过程,学生的确兴奋地笑了,但让学生体会“里”字的含义时,学生确不能一下子讲清楚。后来,我把课件进行了这样的调整:一个大大的鸡蛋,静静地躺在草窝里。雪白的蛋壳里一只成形的小鸡稚正闭着双眼,不远处,一只母鸡看着“蛋宝宝”正“咯咯咯”地叫。上课时,让学生静观画面一分钟后,说出小鸡稚和母鸡所处的位置,学生便一下子回答正确了“小鸡稚睡在蛋壳里,鸡妈妈站在鸡蛋宝宝旁边守护着孩子”。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我马上站在教室外,让学生说出我所处的位置,学生当然毫没问题就说对了。如此类推,学生连续说出了书包里的书,开水瓶里的开水,锅里的饭等到现象语言,可想而知这个课件简洁的操作其教学是有效的。

2 课件制作要符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际

我们说,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我们运用课件、制作课件的目的就是为了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最终方便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感知文本。所以,课件的制作必须考虑文本的需要和教师自身操作的实际水平。

2.1 教师必须熟知自身课件操作的优势点:我们说“人无完人”教师也一样。每位老师的语言技能,掌握知识技能的宽度等都各有不同,所以,每位老师在制作课件时,一定要选择自己的优势技能去设计和制作课件,才能在上课时熟能生巧、得心应手。比如,有一位老师在教学《海底世界》时,他就选用了海洋生物的摄影短片课件,由于他的朗诵有魅力,且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于是他边放短片,便边配解说,其解说语有原文语言,有自创的描写语言,这种发挥自身优势的课件运用,确实让学生耳目一新,在长见识,并达到了从课内走向课外的良好效果。我也曾见过这样一位老师,在教学《捞铁牛》一课时,只见他把一个透明的大玻璃缸放在讲台上,装上大半缸水,玻璃缸里放着一块铁,再把一个装满沙子的小盆放进水中,这时老师用绳子的一头拴住铁,另一头系在这个小盆上,待小盆子稳定后,请一位同学慢慢舀出盆里的沙子。盆里的沙子逐渐减少,小盆子慢慢浮起来,那水里的铁也随之慢慢被拉起来 。。。。。。 学生一片欢呼。整个过程,这位老师无一句解说,却达到了如此效果,这不能不说老师清楚的、有节奏的、流畅的演示,产生了生动的课本解说效果。而这位老师发挥自己最优势能力的策略来教学,无疑是正确的。

2.2 清楚文本内容课件的需要点:由于每篇课文其体裁、内容、表达都不一样,并且学生理解学习的难点、重点也不一样,所以,每篇课文学习时,课件操作的时机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不过,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良好的时机的把握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篇7

一、课前拓展――收集作品背景资料

每篇作品都有一定的背景知识。学生通过了解作品的背景知识,可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引感体验。因此,语文教师可以从课前拓展入手,引导学生利用各种途径,如互联网、图书馆资源、书刊报纸等,收集与作品相关的背景资料。例如,在学习《海伦・凯勒》一课时,笔者让学生提前收集有关海伦・凯勒的资料,丰富背景知识,激发对作品的阅读兴趣。有学生搜集了海伦・凯勒的作品,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生活的故事》等;有学生搜集了海伦・凯勒的生平简介,被她感人的故事、坚强的毅力所吸引;还有学生搜集了海伦・凯勒的经典名言,激励自己积极向上。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大家也争先恐后地作了介绍。在这次课前拓展活动中,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得到培养,也增加了对海伦・凯勒的了解,阅读的兴趣更加浓厚。当然,语文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好资料收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最大化激发学生主动去拓展。

二、课中拓展――构建多姿多彩课堂

(一)利用网络资源,拓宽文本内容

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把网络资源应用于课堂教学成为了一种必然。学生仅学习教材中的内容是不够的,教师必须利用网络资源,拓宽文本内容,做好课中拓展工作。例如,在学习《烟台的海》一课时,笔者利用互联网搜索了其他有关海的文章,引导学生对比,让学生从不同方面加深对海的认识与理解。这样一来,不仅有效拓宽了文本内容,再次调动学生思考,还促进了高效课堂的构建。在欣赏和对比完有关大海的作品后,教师请学生描述一下大海,谈谈自己对大海的感受。这一自由说话内容彻底激活了语文课堂,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非常高。从欣赏到理解,再到谈感受与体会,学生学习的内容得到逐步拓展,并且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一直是主体,因而课堂教学效果良好。

(二)课堂即兴表演,激活语文课堂

对于小学生而言,如果在上课时只是听教师枯燥地解释文本内容,就会使课堂教学走上灌输式的老路。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有所创新、有所拓展。对于一些故事性强的课本内容,语文教师可以组织课堂即兴表演活动,让学生将内容以表演的方式呈现出来,最大化地实现寓教于乐。例如,在学习《三打白骨精》这一课时,笔者就设计了课堂上的即兴表演活动作为教学的拓展,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为了促进学生更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选择《西游记》中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同样以即兴表演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一来,学生有了更大的灵活性,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擅长的部分与他人合作,共同演绎。这表明课堂活动作为教学中的拓展内容,有助于激活课堂教学,让学生爱上语文,帮助学生从深层次理解作品内容。

篇8

关键词:校本语文课程开发;学校文化建设;关系 

校本语文课程开发是学校根据自己的语文教育思想、为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以学校语文教师为主体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语文课程开发策略与过程。 

关于“校本语文课程开发”,目前学术界有不同的理解与看法,但不管是理解为“校本的语文课程开发”,还是“校本语文课程的开发”,都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属于学校的,其前提、目的、主体、要求都是一样的,都以学校的语文教育思想为开发前提,开发目的都是为了满足学生的语文学习发展需要,开发主体都是语文教师,都要求开发策略与过程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 

学校文化是经过长期发展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全校师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有机体。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思想,为满足学校的实际发展需要,自主理性地形成、改造和重组学校文化的系列活动。 

校本语文课程开发与学校文化建设,可能同步发展,也可能各有先后甚至发生冲突;要实现校本语文课程开发与学校文化建设良性持续的互动,必须先理清校本语文课程开发与学校文化建设的相互关系。 

一、校本语文课程开发影响学校文化建设 

校本语文课程开发,除了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和教师的专业发展之外,同时还能丰富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容,提升学校文化建设的特点与品质,影响学校特色的形成或重建。 

校本语文课程开发是一个持续而动态的课程改进的过程,其过程涉及文化的选择、产生、冲突和发展演变等,其对学校文化建设的影响,可能是积极正面的,也可能是消极负面的;可能是显性的,也可能是隐性的。具体体现在校本语文课程的开发结果、开发过程和开发策略可能或强化、或修正、或促进、或阻碍学校文化建设。 

1. 开发结果对学校文化建设的影响 

校本语文课程开发从其开发结果来看,是国家课程的合理有效补充,是将进入学生学习层面的学校课程;学校课程不单是学校文化的载体,更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本语文课程开发在满足学生语文学习发展需要的同时,其开发结果从学生层面来看,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课程选择,丰富了学生的课程内容,客观上或多或少地影响学生对课程和课程文化的理解;从教师层面来看,丰富了教师的课程文化成果,体现了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文化自觉,开发结果的优劣还会影响教师的开发热情和信心,从而影响学校课程文化建设的进程;从学校层面来看,既丰富了学校文化建设的数量,反映了学校的课程领导水平与课程价值取向,体现了学校课程文化建设的水平,又影响了学校文化建设的组成,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品质。 

2. 开发过程对学校文化建设的影响 

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和作用,在于“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校本语文课程开发从其开发目的和过程来看,是为了提高学校语文课程对时代、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更好地满足学生的语文发展需要;是有目的的教育行为,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是有目的有选择性地传播文化的教育行为,是一个文化传承、生成、改造、重组的过程,是具体的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部分。 

校本语文课程开发过程,是在师生对语文课程的理解和共同解释下完成的,其开发过程是一种文化选择和重组(课程内容)、文化传递(课程实施)、文化反思和引领(课程评价)的过程,体现了一定的价值取向与方式方法,从量上会影响学校课程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从质上会影响学校文化建设的发展进程,影响学校文化建设的深度与广度。 

校本语文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教师拥有了课程的自主权和创造权,开发的起点与终点均为满足学生的语文发展需要,体现出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的主体意识,有助于推动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文化建设。 

校本语文课程开发过程中,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统一整合,丰富了学校课程的内容与形式,有助于促进学校形成共建、共享、共进的课程文化。 

校本语文课程开发,基于师生对话、学校与学生对话,其开发过程有助于促进教与学和谐统一的教学文化的构建;基于问题,其开发过程有助于促进基于问题的教学文化的彰显;基于教学反思,其开发过程有助于促进反思性教学文化的形成。 

校本语文课程开发过程,客观上加强了师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与互动,有助于促进学校形成民主、平等、互动、共进的教学文化,形成民主、平等、自主、合作的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 

校本语文课程开发过程中,对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域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选择、批评与吸收,有助于促进学校文化的多元共生,丰富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提升学校文化建设的品质。 

3. 开发策略对学校文化建设的影响 

校本语文课程开发策略需思考的问题有,到底要开发什么样的课程,该怎么开发,为什么要开发,目前讨论较多的问题有以下两个。 

一是校本语文课程开发一定要建立在学校的办学思想之上吗?选择要,那就意味着学校需先有自己明确的办学思想和学校文化;校本语文课程开发选择这一策略,不管是客观上还是主观上都对学校文化建设起着催生倒逼的影响。选择不要,那就意味着先有校本语文课程开发,然后让其开发内容和过程推动学校文化的选择与创生。 

二是校本语文课程开发到底该“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选择“自上而下”,从学校范围来看那就要求学校要有课程开发的总体规划、指导思想和价值追求等,也就是要先有自己明确的办学思想和学校文化,然后再进行校本语文课程开发;选择“自下而上”,从学校范围来看那就是先进行校本语文课程的独立开发,然后在学校层面对其进行审视、评价和取舍等,进而影响学校课程开发的总体规划、指导思想和价值追求等。

校本语文课程开发,不管采用哪种策略,与学校办学思想和学校文化都关系密切,对学校文化建设必然产生或催生倒逼或选择创生的影响;都从客观上促进学校课程文化由控制、刚性走向开放、弹性与个性,促进学校文化建设多元化、个性化。 

二、学校既有文化对校本语文课程开发的影响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每一种文化作为一个价值体系,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取向,学校文化的价值取向往往决定着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品格,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学校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追求,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选择。 

学校文化制约和影响教育活动的整个过程,学校文化建设制约和影响校本语文课程开发的目的、内容、方式方法、质量水平等,可能有正面的影响(就是推动),也可能有负面的影响(就是阻碍)。可以想象,学校文化如若缺乏科学和民主精神,校本语文课程的开发势必难以科学合理和丰富多样。 

学校文化建设制约和影响校本语文课程开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物质文化建设制约和影响校本语文课程开发技术和手段;二是制度文化建设制约和影响校本语文课程开发的进程和质量;三是精神文化建设为校本语文课程开发提供精神文化信息,影响校本语文课程开发的方向、质量和特色。 

三、校本语文课程开发与学校文化建设应融通统一 

校本语文课程开发要理性对待学校文化建设,自觉接受积极影响,抵御消极影响,力争与学校文化建设融通,实现和谐统一发展。 

校本语文课程开发只有扎根学校文化,自觉传承与弘扬学校优秀文化传统,才能健康持续地发展;学校文化建设也应该以校本课程开发为抓手,与校本课程开发共进,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更好地促进学校的发展和学校特色的形成。要实现校本语文课程开发与学校文化建设的融通统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结合。 

1. 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融入校本语文课程开发 

“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学校要开发出适合本校的语文课程,必须关注学校的优秀文化传统,并将其融入校本语文课程开发,其开发的结果才能具有适用性和针对性,也才有可能创造出学校特色。 

在将学校优秀文化传统融入校本语文课程开发的同时,还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力争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的校本语文课程。 

杭州高级中学和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校,在进行校本语文课程开发时,注重梳理挖掘本校的优秀文化传统,并自觉地将其纳入校本语文课程,分别开发出了《杭高名人传》《解读北大名人》等校本语文课程,既有实用性和针对性,又有助于师生对学校实现文化认同,强化学校文化建设,凸显学校特色。 

2. 校本语文课程开发关注学校特色的形成和巩固 

高品质富有特色的校本语文课程开发,其开发实践过程和结果倒逼不少学校开始重新审视和认真提炼与自身发展密切相关的学校文化,努力形成自己的办学思想。校本语文课程开发对学校办学思想和办学特色的影响,不应仅停留在自发层面,而应具有自觉意识。 

上海市提出,学校至少要有一个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富有特色的课程或项目,继而形成相应的特色课程群,形成面向全体学生、层次递进的特色课程体系,从而创建“特色普通高中”;广州市也提出,以特色课程建设为突破口,通过特色课程建设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引导普通高中成为特色学校,并在实践中探索以学校的特色发展引导学校开展学校文化建设。 

校本语文课程开发,不应只是等待“倒逼”效果的产生,而应自觉有意识地关注学校文化建设,关注学校特色在课程中的体现,促进学校特色和办学思想在校本语文课程持续开发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巩固,追求与学校文化建设共同实现良性发展。 

篇9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课程改革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学习方式也必然随之改变。在这场深刻的教育变革中,小学语文教学将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生本高效课堂以崭新的方式带领学生畅游知识的海洋,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生本课堂下的小学语文更是以一种新颖而又高效的教学方式,潜移默化地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水平。

【关键词】课程改革 生本课堂 小学语文

课程改革一直都是教育领域推进教学的一种措施,当下新一轮课程改革又将成为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的教学变革。专家学者们想通过新的理念指导教学活动,培养出许许多多敢创新,会学习,会生活的学生。作为教育工作者之一,如何推进教学改革?如何彰显语文教学能力?特别是生本课堂下的语文教学?这将成为每一位老师的当务之急!新课程改革的号角早已吹响,作为改革中的一员,是投身其中还是两耳不闻窗外事?我想这已无需再回答。我们是孩子的引路人,只有我们高屋建瓴,博闻强识,才能赢得孩子的信赖和尊重。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肩负着光荣而又任重道远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从许多优秀教师们一节节高质量的语文课上,真切地感觉受到了时代前进的气息,耳濡目染了教学中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巨大作用,同时也意识到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在教学改革的潮流中,小学语文又将何去何从?生本高效课堂是在改革的潮流中倡导的一种教学模式,下面笔者主要从以下三点阐述生本课堂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1.返还语文原貌

语文本来是姓“语”的。“语”,说也,让学生开口说话,把话语权还给学生。有些老师还是沉迷于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填鸭式”,“满堂灌”,“一人堂”,把语文搞得越来越不像语文了,越来越远离语文了,甚至损害了语文的美好形象。课堂上,老师总是担心学生读不懂,悟不透,所以他总是不厌其烦地给学生一遍遍地讲解,实际上这样做的结果必然会忽略语言,忽略语文,也忽略了学生对于语言的感知和兴趣。久而久之,语文也就不姓“语”了。作为教育者,我们有责任返还语文原来的面貌,让语文“认祖归宗”。

我们所倡导的生本高效课堂中语文始终姓“语”。课堂上,我们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夯实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让学生全面、健康、快乐地发展。课程改革首先改的是教师的观念,在一次次培训中,教师的观念得到了蜕变。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我们教师是带着教材走进课堂,走进学生。在每节课前,每一个学科组都在精心地备课,制定完善的导学案,让学生学有所导。为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备课组精心研讨,制定导学案,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扩大视野,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生本高效课堂中,语文味十足。评价一节课是不是有语文味,关键看这节课是以什么为主的,而我们的生本高效课堂是以学生的语文活动为主,以文字语言为主,如识字、读书、诵读、说话、练笔、练习……这些始终贯穿于语文课堂之中。在《我们爱你啊,中国》这一课,生字词学习是第一课时学习的基础。学生分小组展示字词,易混词、拓展词等,另外还介绍了一些巧记方法。

例如“拓”――手搬起大石头;“硕”――石头记,“碧”――王大娘,白大娘,一起坐在石头上……通过这些新颖的方法,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记住了这些字词。在《草原》这课中,文中有一句诗“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种意境,我设计了这样一问:“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当时的情境。”同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接近现实,我给学生播放了相关视频,然后让学生动手写一写这动人的情境。有个学生这样写到:“夕阳西下,暖暖的夕阳染红了天边,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羊群、牛马都陶醉了,蒙古包外,游客和主人依依不舍地话别,谁也不愿离开。”像这样的练笔,每节课都会出现。练笔是语文学习不可缺少的部分,多练笔,勤练笔,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加深对写作方法的认识,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语文水平。

2.朗读唱响语文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三分文章七分读”,有感情地朗读就像一剂“兴奋剂”,不仅能够震撼学生的心灵,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而且还能够营造气氛,传递情感,加深对课文的认识。当然老师的语言作用很也很重要,激起学生朗读的热情更为重要。

例如在学习《钱学森》这一课,文中有三段话很值得品味,“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贡献。”“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决不能让他离开美国!”

为了让学生读好这部分,我在开头设计了这样一个开头:“谁想读课文,展示一下自己?”问题抛出后,就八个同学举手,于是我让他们都站起来一起读,然后又抛出这样一句话:“机会都是自己主动争取的,这些同学主动抓住了第一次机会。如果你想读,就主动站起来,读累了就自己坐下。”我给开了个头,这八个同学深情地读了起来,到了第二自然段时,又有七八个同学站了起来,跟着读,一直到最后全班同学都站了起来,读书声越来越响。我马上又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刚才肯定有同学在里面充当南郭先生的吧?”“没有!”有些同学不满地喊道。“好,想要证明自己不是南郭先生的举手。”一只只小手举了起来。我给他们设计了这样一个开头“我不是南郭先生!”然后让他们接着读课文。其中,一位女同学站起来喊道:“我不是南郭女士!”然后开始读课文,她的朗读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就这样,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把课文读了两遍,学生也意犹未尽。

3.自信展示风采

自信心是个体心理长期发展的产物,它反映了一个人的个性特征与生活态度。儿童的自信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等。如果学生缺乏自信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学生做事就会有始无终。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是塑性强,所以帮助小学生从小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是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范德比尔特曼曾说道:“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事业总是一帆风顺的;而缺乏自信心的人,却始终不能踏入事业的门槛儿。”莎士比亚也曾说过:“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缺乏自信是导致失败的重要原因。”可见自信心的建立,对一个人有着巨大的作用。可以说,它是成功的第一步 ,更是学生成功学习的第一步。一个学生是否有自信 ,不但直接影响其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 ,而且还影响其生活。

有人曾说:“信心多一分,成功多十分”,生本高效课堂是展示学生风采的场所,是培养学生自信的舞台。学生自信地站在讲台前,有条理的、自然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就是学生拥有自信的第一步。高校生本课堂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全班分为三个大组,三个大组又分为六个小组,学生以导学案为主,小组内交流学习。在组长地带领下展示自己的成果。一开始,学生上台不敢讲话,更不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时候老师的鼓励是关键,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尤其是帮助那些来自乡镇的孩子树立自信心,告诉他们“我能行!我是最棒的!”然后让学生尝到成功的甜头,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在生本课堂中有一种宽松的教学环境,学生可以随意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课堂中随意走动,教师采用点拨式教学,多鼓励少批评,学生和老师之间永远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朋友关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久而久之,学生在课堂上就放的开了,敢说,也勇于说了,学生的自信也就建立了。一个自信十足的人,能顺利走向成功的彼岸。对于孩子们来说从小树立自信心,将对他们未来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4.小结生本课堂

生本高效课堂是在教学改革潮流下倡导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这种课堂中,学生不带任何压力走进课堂,走进文本,感受语文带来的无限乐趣,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语文修养。这种生本课堂保持了语文的原来面貌,课堂中朗读唱响了整个课堂,学生在阵阵朗读声中感受文本。自信是成功的基础,学生勇于探究,勇于合作,敢于展示自己,敢于挑战自己,这也是生本课堂的成功所在。

参考文献

[1] 孙志毅.名师那些事.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2] 王晓春.今天怎样做老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篇10

关键词:说课技能;小学教育;问题;对策

1小学教育本科生说课技能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技能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通过对某大学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说课技能培养现状的调查和分析可以总结出其说课技能培养存在的问题有:

1.1说课技能理论与实践相悖

无论是通过什么途径进入本科学习的,在对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如表1)和访谈可得知,有80.1%的学生表明开设过说课理论课程,但是只有15.2%的学生参加过说课比赛,有40.7%的学生写过说课稿但是没有参加过说课比赛,而有42.8%的学生没有写过说课稿也没有参加过说课比赛。学生要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就必须通过实践来完成。虽然80%的学生都进行过说课技能理论课的学习,但是将近一般的学生没有书写过说课稿,这说明这些学生没有进行过说课技能的实践培训,说课技能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没有结合。

1.2师资整体素质及能力不够降低教学质量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小学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对培养小学教师的高校教师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调查可知,小学教育专业本科阶段并没有讲授教师专业专项技能的专门教师,在访谈中也可得知,教师专业技能的教师所教授的都是比较笼统的教师技能,且每个技能分配的课时很少,讲得多但是不够深入,主要以理论课程为主,实践训练没有得到锻炼和培养。

1.3教学环境与资源缺乏影响教学效果

教学环境是一个由多种不同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狭义的教学环境特指班级内影响教学的全部条件,包括班级规模、座位模式、班级气氛、师生关系等。针对某大学小学教育本科生培养情况调查分析,可支持说课技能的培训的有专门的说课技能教材、多功能教室、校内授课教师、学校的学习氛围等,但是通过调查可知仅有较少部分学生表明在说课技能培养中没有专门的教材和多功能教室,有部分学生表明没有专业技能实践和训练的平台和机会,也没有校内、校外专业课指导教师,学生反馈的这些问题暴露出了学校在教学环境和资源条件上对小学教育本科生说课技能的培养的诸多制约。

1.4技能类课程的设置有待改善

通过调研可知,某大学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二年级和三年级的专业理论课程中有开设教师专业技能相关课程,但是没有对专项技能的专门培训,也少有专项技能的专门教材。专业实践类课程只有微格教学和教育见习,且微格并不经常使用,教育见习随机性强,对学生说课技能以及其他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有很大的限制。

1.5中师阶段的培养有待开发

中等师范院校是培养小学师资的中等专业学校,目标也是培养基本功扎实,有教学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小学教师。由调查可知,调查对象中有大约百分之九十都是通过中等师范学校获得中专学历,然后考入本科学校的,其中有一半的学生表明中师阶段虽然没有进行过专门的说课技能培养,但中师阶段有关教师技能的培养有助于本科的继续学习,由此可见,中师阶段的学习和培养是本科阶段的预备,应该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

2说课技能培养对策分析

2.1总结培养模式,创新培养思路

2.1.1明确本科生培养目标,重视说课技能

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为: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专业复合型小学教育人才。说课技能是教师必备技能,是高校培养计划中的重点,学校应加强说课技能理论和实践的培养,多增加说课训练机会,让学生更加扎实的掌握教师技能,为成为优秀的小学教师打实基础。

2.1.2归纳培养经验,创新培养模式

近几年,基础教育的深刻变革显示出了对高质量小学师资的社会需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小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兼顾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能力发展,并重集体成长和个性发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小学教师还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掌握教学实践技能和教学科研能力,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面对这样的新形势,高校对小学教育本科生的培养应该总结培养经验,创新小学教师培养新思路。

2.2更新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课程教师队伍

2.2.1提高教师的水平,完成培养任务

既然小学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那么小学教师的培养也应该是师范教育的重点,要就要求高校在培养优秀的小学教师时必须配备更高层次的教师,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水平和专业化水平有待改善,例如聘请教师专业专项技能培养教师或在教学一线有较强科研能力的教师。

2.2.2增加特级、骨干教师互动

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校外指导教师多数为一线普通教学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经验有限,高校应与小学特级、骨干优秀教强强联合,增加小学教育本科生深入一线教学、训练教师专业技能的机会,形成专门培养小学教师能力和指导小学教师技能的模式,为培养未来的优秀小学教师提供保障。

2.3增加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说课技能训练机会

2.3.1巩固理论基础,增加实践训练

教师资格考试、教师招聘以及各种比赛中处处是说课技能的用武之地,可见说课技能是小学教师极其重要的必备技能。调查发现,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没有开设说课专项技能培训课程,多数是在教师专业技能课中一提而过;每学期一次的微格教学虽然能够顺利进行,但是基本上起不到提升教师说课技能的作用;每学期还有一周的小学见习实践,但是随意性和流动性大,也没有起到实践锻炼的机会。小学应该在加强说课技能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更多的为本科生提供实践训练平台,例如增加微格教学频率,与校外见习、实习学校实施一人对一班的培养计划、增加说课比赛或模拟招聘会等。

2.3.2学校给予相应的支持

不同的教学环境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和能力水平也是不一样的。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可以培养出专业知识扎实、教师技能强、专业素养高,科研意识和能力都较强的优秀小学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学校应该积极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和环境,动员一切师资力量支持小学教育本科生说课技能的培养,例如学校可以提高多媒体教室和微格教室的使用频率,分配有说课比赛评委资格或经验的教师教授该门课程等。

2.4调整课程结构,做到全面发展

2.4.1增加教师技能类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

通过调查可知,小学教育本科生的课程设置中教师专业技能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所占比重较小,每学期仅有一门比较笼统的教师专业课程,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兼顾,也体现不出实践训练的重要性。建议学校增加教师技能类课程和实践类课程的比重,空有理论没有训练是不能够培养出教师专业技能强的小学教师的。高校应该适当调整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课程结构,增加教师技能类实践课程的比重,让学生在平时的训练和培养中不畏惧讲台,没有紧张情绪,面对任何教学对象都能够顺利地展开教学活动,体现出小学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素养。

2.4.2调整课程的结构,加强校内外实践

课程结构的调整与整合当然不应仅仅局限于校内,还可以拓展到校外。校外相对于校内的教学和训练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校外是教育前线,对于师范生来说是真正的锻炼平台,不仅接触一线小学的实际教学,还有真真切切学习知识的小学生,对于即将成为祖国花朵的护花使者的小学教育本科师范生来说,多到一线小学进行磨练才是真正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强化教师各项教学技能的最好办法。校外的见习可以和校内的理论课程相互对应,做到校内巩固教学加强,存进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说课技能以及其他教师专业技能的养成。

2.5利用中师的培训,促进更好发展

2.5.1巩固中师阶段的学习成果

小学教师的培养层次越来越高,从中师到本科不断提升,中师培养出来的小学教师是虽然距离本科培养的小学教师还有一段距离,但是也具备了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和一定的教师专业技能。即使在中试阶段没有接受过说课技能或者其他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也会或多或少的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也对小学教材、学生以及教学有一定的了解,如果在中师阶段培养结果之上继续进行本科层次的继续学习的话,将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5.2形成校———校联手,培养优秀小学教师

要培养出优秀的小学教师需要中等师范院校和本科师范院校两个培养层次联手合作。中等师范院校可以主动向本科层次培养院校看齐,注重学生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的培养,同时也可以为学生提供高层次的学习机会。本科阶段接受的教育都是中师阶段的提升,如果本科培养的都是接受过中师培养的师范生,那么本科的培养将更加得心应手,有更好的教学效果。建议两个层次的学校可以形成互助关系,达到双赢,最终能够培养出具有扎实教育理论和教师专业能力和实践技能的优秀小学教师,为我国的基础教育添砖加瓦。

3结语

基础教育是教育体系的根基,小学教师就是基础教育质量的保证。说课技能是小学教师必备的教师专业技能,各大高校在对小学教育师范生进行培养时应该注意到教师实践技能和教师专业能力一样重要,有时更重要,只有教师具备一点的实践教学能力,才能够胜任新时代对小学一线教师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会平,梁伟.浅谈高等教育中“说课”的作用[J].商情,2012,18:165.

[2]赵宝荣.初等教育专业学生说课能力的培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3).

[3]范丹红.教师专业技能训练与教育实习[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