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基本要求范文

时间:2023-12-05 17:33: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校合作基本要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家校合作基本要求

篇1

【关键词】企业 中职毕业生 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6-0168-02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但是用人单位对他们的整体评价却不高,对其就业能力并不满意。笔者就用人单位对中职毕业生就业能力评价进行了问卷调查,试图找寻到目前中职毕业生存在的就业能力缺陷和企业对中职学生就业能力的基本要求,并针对这些情况探寻中职学校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方法,以期让学生在走出学校前,其就业能力能够得到有效的培养,从而为提高就业质量、受到用人单位欢迎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 调查问卷情况介绍

在收集样卷的基础上,结合张家港市某职业高级中学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整合修改,最后形成本次问卷。问卷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两部分。客观题主要分为:贵单位对我校毕业生评价、贵单位对我校办学情况评价、贵单位现有我校毕业生数及专业需求情况这三部分;主观题主要分为:贵单位对中职毕业生的基本要求是什么以及贵单位对中职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这两部分。

二 用人单位问卷调查情况及数据分析

1.用人单位样本介绍

本次调查选择张家港市用人单位50家,发放调查问卷50份,回收48份,回收率96%,有效问卷48份,有效率100%。

2.数据分析

本次调查的用人单位性质如下:民营企业28家,占58.3%;合资企业12家,占25%;国有企业8家,占16.7%。

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单位主要以民营或合资企业为主,这些企业广泛分布于张家港市各镇,在张家港企事业单位中所占比重较大。而且,这些企业对于招收的生产第一线员工的学历水平要求相对较低。

第一,对该校毕业生评价。(1)专业能力方面:认为很好的占12.5%,较好的占79.2%,一般的占8.3%。(2)实践动手能力方面:认为很好的占16.7%,较好的占79.2%,一般的占4.1%。(3)沟通合作能力方面:认为很好的占16.7%,较好的占45.8%,一般的占37.5%。(4)敬业精神方面:认为很好的占16.7%,较好的占41.7%,一般的占41.6%。(5)从总体满意度来看:很好的占16.7%,较好的占66.7%,一般的占16.6%。(6)从创新能力来看:很好的仅占4.2%,较好的占16.6%,一般的占75%,不好的占4.2%。从以上数据可见,不管是专业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创新能力、敬业精神还是总体满意度,各用人单位对中职毕业生的满意度普遍不高,特别是创新能力。

第二,对该校办学情况评价。(1)人才培养模式:认为很好的占12.5%,较好的占87.5%。(2)人才培养效果:认为很好的占16.7%,较好的占29.2%,一般的占54.1%。(3)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符合情况:认为很好的占16.7%,较好的占50%,一般的占33.3%。(4)总体满意度:认为很好的占16.7%,较好的占62.5%,一般的占20.8%。由此可见,

[3]季成伟.积极心理学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实践探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下旬),2011(6)

企业对于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效果、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符合情况以及总体满意度也不理想。

三 调查小结

衡量一个中职学校办学成果的最重要指标就是企业对于该校毕业生的接收情况和评价情况。依据上述调查问卷数据,我们不妨对企业的用人标准、对中职学生的就业能力要求作如下小结。

1.企业用人现状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所调查的48家企业中,目前在职的张家港某职业高级中学毕业生的数量相对于实习期间的人数,已经大大减少,甚至有的企业中已经没有当初实习时的毕业生了。企业的管理层、行政层几乎没有中职毕业生的身影,而是以高职院校、普通大学的毕业生为主。张家港的很多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在用工问题上存在着宁用外地三无工人,不用本地中职毕业生的情况。

2.企业用人现状分析

通过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交流,了解到产生以上状况的原有以下几点。

第一,中职毕业生的离岗原因:(1)中职毕业生缺乏吃苦精神,总是嫌工作太苦、太累;(2)没有较强的时间观念、组织纪律观念;(3)沟通合作能力欠缺,缺乏团队协作能力;(4)对薪酬期望值过高。

第二,企业管理层不欢迎中职毕业生的原因:(1)中职学生在人文知识、外语水平、计算机水平、综合素养等方面与普高升入大专院校的毕业生相比,存在着难以弥补的缺陷;(2)中职毕业生普遍管理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不强,因此往往处理事情缺乏一定的技巧,不适合管理层工作。

第三,外来民工受企业欢迎的原因:一方面外地工人工资期望值较低,并且吃苦耐劳;另一方面,本地中专毕业生所学专业知识存在着与企业要求相脱节,因此到企业后并不能直接上岗,而一样要从培训开始。所以企业往往宁用外地员工来代替本地中职生。

3.企业对于中职毕业生的基本要求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用人单位对中职毕业生的要求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基本素质。从问卷可以看出,企业对于中职毕业生本身的基本素质在某种程度上比专业技能更为看重。

第二,专业素质。专业素质也是企业对毕业生的起码要求,用人单位普遍希望中职毕业生能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强,实践操作能力强,能理论结合实际。

第三,磨合期要求。不少企业希望能缩短用工磨合期,特别希望中职毕业生能够上岗后就直接投入工作。

4.中职学校对中职生就业能力培养策略

通过本次问卷调查以及对问卷的相关分析,中职学校应针对企业需求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对中职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第一,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中职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能力,让他们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过硬的动手能力,要多让学生参加实践,多接触社会。

第二,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中职学校要对学生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以及诚信品质,多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敬业、谦虚好学、能正确认清自己的角色。

第三,注重设置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专业。张家港的支柱产业是冶金、纺织、化工、粮油等行业,中职学校应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特点,加大机械、机电、服装、化工等专业的建设,开好相关专业的课程。可与企业取得联系,根据企业需要开设专业课程,做到“无用的不上,有用的开足”,真正使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落到实处。

第四,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学校要与单位建立长期派驻实习生关系;尽可能地缩短毕业生工作的磨合期;可向学生讲授合作企业的文化,让学生知道企业效率与成本,技术与薪资的关系,也可以定期带一些学生进企业实习,使学生尽快适应企业工作。

第五,加强就业指导。就业指导不仅是中职学生的迫切要求,也是用人单位的要求,中职学校应顺应这一要求,切实实施这一要求,让中职学生在校时能够得到规范有效的就业指导,理解国家相关政策法规,了解求职时的常识,知道面试技巧,清楚用人单位要求等。

第六,加强心理辅导。由于绝大多数中职学生年龄偏小,于是容易产生不适应企业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工作时间、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困扰。而且,多数中职生来自农村,父母、家庭并不能给予他们过多的生理、心理关爱,导致这些学生较容易出现极端性格或心理问题。并且,由于中职学生主要为初中学校中等偏下的学生,所以他们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导致了厌学思想普遍存在,使一部分中职学生的就业倾向不健康。这些现象及问题呼吁中职学校重视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解决中职学生的心理困扰,培养他们良好的就业心理能力。

通过对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以及数据分析,我们基本明确了中职毕业生受欢迎程度不高的原因,也了解了企业对中职毕业生的基本就业能力要求和对中职学校培养模式上的建议。人力资源理论告诉我们,现代企业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人力资源间的竞争,因此,企业呼唤高质量、高素质的劳动者,要求其员工具备一定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生理心理素质和生产社会经验,从而在知识、智力、能力过硬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工作责任心、事业心、敬业精神及工作态度,并且在体能上和心理精神状态上呈现出良好的面貌。广大中职学校应切实转变观念,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从旧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走出来,开创出一条顺应新形势的新路子!让广大中职学生的就业信心、就业形式、就业质量不断得到提高,从而顺利就业、稳定就业、良好就业。

参考文献

[1]李克俭.从企业用人标准谈中职生的就业[J].西北职教,2009(4)

[2]朱永新主编.管理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黄敬宝.就业能力假说——人力资本理论的一种发展[J].工业技术经济,2007(10)

篇2

高效课堂是教学永远的追求。我校(此处指江苏省如东县岔河中学,下文同)对高校课堂的探索及实践也由来已久。在观念的转变和教学理念的形成上,我们注重通过持续不断、反反复复地宣传来引起和激发教师对新理念的共鸣。近几年来,学校利用全校政治学习、备课组长会议等机会,先后多次组织大家学习了各地课堂改革的成功案例,理论学习包括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及施瓦布、斯滕豪斯、多尔等美国当代教育家的思想,以此对初中、高中课程改革的影响,让大家认识新课程改革的实质追求。在实践中,我们坚持两个原则:一是探索的过程不以影响教学质量为代价;二是求索的过程以个别的实验和引领带动面的推广和实践。我们对所有优秀的课改典型学习得出的结论是:“抓住了学生的教学就是有效教学,保证了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就是高效课堂。”

从2009年到2011年,经过各教研组的努力,物理组的“渐进课堂”、语文组的“本真课堂”、英语组的“预教学案一体化”等已渐趋成熟,其中我校外语组的《高效课堂预教学案一体化的探索与实施》一文2009年11月在《江苏教育研究》发表,同年下半年,于建华局长在我校的随堂听课中惊喜地发现仇慧珍老师课堂上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很好地发挥。经过一年多的洗礼和锤炼,以及于局长等领导的关心、指导,全县高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现场推进会于2011年3月在我校召开。仇慧珍老师执教的观摩课得到了与会人员的高度赞扬,唐局长在听课后专门撰文予以肯定,并以“全方位的互动、全方面的行动、全身心的投入、全过程的激励”从多个角度剖析了这一堂课。仇慧珍的教学探索及其在高考中取得的优异成绩为我们推进高效课堂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学校为此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放大榜样的示范作用。典型示范、自我反思、积极实践将是我校深入开展的“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主旋律。2012年在迎接县局组织的高效课堂过关验收中,我们又提出了“让每一教师享受教学行动研究的喜悦”和“用反思和行动促进自己的专业化成长”。

如果说前两年我们对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各个层面的推进是一个“培优”的过程,那在2012年强势推出的全校层面的“交响课堂”则是我们打造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补差”过程。我们希望,“培优”的过程能为我校高效课堂的推进做好思想上的保障和面上的达成,而在教研室领导的直接指导下,今年不断提炼、完善的“交响课堂”除了加强理论上的完善,更加注重可操作性和可衡量性,并希望这个“补差”的过程既是对我校推进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一个回顾与总结,更是作为教育局高效课堂过关验收之前的一次重要洗礼。在“交响课堂”的建构及推进过程中,得到了各级领导、专家的指点和建议。龚建新主任对课堂模式的建构、内涵演绎、操作流程等全方位予以了指导和帮助,朱唤明主任提出了要把“交响课堂”打造成“互动的课堂、主导的课堂、合作的课堂、和谐的课堂、诗意的课堂、高雅的课堂”。

“交响课堂”模式的建构使学校有了推进高效课堂的抓手,使教师有了打造高效课堂的依靠,使课堂有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支撑,使学生有了从课堂享受成功可能的自信和成就自己的自豪,这才是真正的校本研修。

二、模式的概念界定

教学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在教室里,各种各样的意见、想法相互呼应,便产生了如同交响乐一般的教学。这种师生和乐的课堂教学,我们称之为“交响课堂”教学模式。

交响乐是人类音乐文化的高级形式,交响乐团中包括了数十种有着各自不同的特色和个性的不同类别的乐器,不同的乐器声音相互协调鸣响而产生了交响乐。以“交响”来表述合作互动的目的、方式和效果,强化了合作中互动行为的必要性,强调建立起良性的互动机制和互动关系。让学生在生生、师生互动中学会倾听,学会接纳,学会提升、学会表达自己的认识,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

课堂是师生合作互动,共同倾情创作的精品结晶。教师洋溢爱心地表达赢得了学生充满求知渴望的倾听;教师充满信任地倾听滋润着学生放飞心声的表达。师生、生生的合作互动架设起表达与倾听的直通道和快车道。在教师润物细无声地指挥下,师生共奏出行云流水、气势磅礴的交响乐,在教学目标的达成中享受着完美的和谐。

三、模式的理论支撑

1.社会互动理论。马克思认为: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就要经常与他人和社会群体发生互动,交往包括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比如思想、观念、意识)。人的需要是产生社会互动的根本原因。人们必须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在共同活动中通过分工合作来满足个体的需要。社会互动则是满足人的需要的可靠保障。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中曾明确指出,“每个学生的相互作用”,亦即“交响乐团式的教学”。教学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教学的活动形式是一对一的师生应对活动,一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方位互动、碰撞活动,即让学生各种各样的想法、认识相互碰撞激荡,回响共鸣的活动,好像不同乐器的声音相互协调地鸣响而产生了交响乐一般的教学。在一个个学生的声音相互回响、相互烘托的“交响乐团”中,关键是交往展开的丰富程度、深入程度。人与人交往绝不是预成的、调和的、平平静静的,偶尔一些不协调的声音伴随着,这才是自然的。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倾听“异向交往”的话语,这是课堂上那些回答问题另类的情况,是课堂上的生成。教师要善于捕捉,顺势引导,鼓励学生大胆思考。

2.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强调,要注重启发学习者的经验和创造潜能,引导其结合认知和经验,肯定自我,进而实现自我。教学的关键是要研究如何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其从自己的角度感知世界,发展对世界的理解,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知识,也不是教学生如何学习知识,而是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手段,至于应当如何学习则应由学生自己决定。教师的角色 应当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开放的高度决定了教育的高度”。(《高效课堂22条》)高效课堂追求的第一境界是“活”。能力来自于包括向同伴学习这样的合作。随着课改的深入,必须及时杜绝“明星展示”现象。要“求实”,高效课堂教师“不讲”了,“实”只能取决于学生如何学,怎样学才能达到学会的目的。小组学习就成了关键。小组学习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改的核心——自主、合作、探究。应该研究如何发动学生、“利用”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唯此,课堂教学才有意义。

“交响”课堂在高度重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同时,同样重视教师的主体作用。为了确保学生学习活动的充分展开,课堂的结构必须是简约的,目标是简明、直接的,教学手段是简单、有效的。教师主体作用主要指认真研究课标、教材、学生、考试说明等,精心预设教学方案;认真倾听学生发言,敏锐把握课堂生成资源;合理控制课堂节奏等,通过教师的主体作用促成学生高质量、有挑战地学习。

四、模式的结构及内涵

“交响”课堂模式的核心为:有效的表达与倾听。基本结构为“自主→合作→自主”。教学基本环节为:学案导学、合作互动、展示辨疑、整合提炼、测评反馈。

该模式结构强调学习的过程是从个体出发,经过合作,必须返回到个体的学习。前一个“自主”是对学习内容的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理解,在此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入合作学习(小组合作或者全班交流),之后还必须经过独立“自主”反思、整合、提炼,最后是测评反馈。整个流程即相当于交响乐的一个乐章。而最后的测评反馈环节作为本乐章的休止符,既是圆满收束本乐章,又为下一乐章铺垫蓄势;这样环环相扣,一个阶段就是一支交响乐。

五、操作环节及原则

1.各环节的基本要求。

(1)学案导学。教师把导学案发给学生,学生们根据导学案的要求,先进行自主学习。导学案的编写采取一人主编、备课组集体审定、组长签认的方式制定。主要栏目包括:学习导航、问题探究、学习反馈等(具体依据各学科特点)。这些栏目的设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明确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学习导航包含了学习目标、学法指导及知识梳理,有利于引导学生通读文本,读懂文本。问题探究中的设计要突出学习的重点、难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学习反馈要有层次性,覆盖全体学生,有利于检查和落实。

(2)合作互动。同伴互助的学习方式是在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上的。以分组合作为平台,以平等互动为方式,以表达交流为方法,将自主学习的观点、方法、思维过程、学习成果、问题疑惑等告诉同伴,通过交流同学间的思想产生共鸣,共同提高。平等互动,保障了交流的自如、流畅,激发了自信、互励和互利,

合作互动的基本要求是:① 合作互动的主要任务——通过互帮互学,解决通过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归纳、整理出本组不能解决的问题。② 合作互动组织方式——本着“同组异质、异组同质”原则成立学习小组,每组4~6人,每组设组长一名,学科长一名。

合作互动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① 坚持独立学习与互帮互学相结合。② 坚持阅读、思考、动手相结合。③ 坚持课内合作与课外合作相结合。④ 坚持耐心倾听与大胆表达相结合。⑤ 坚持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相结合。

(3)展示辨疑。指学生首先把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依然不能解决的问题,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提出来,然后在教师的组织、引导和讲解的基础上,学会探究辨析,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展示辨疑的基本形式是:①展示分为组内展示和班内展示两种形式。②采取语言展示与板书展示两种方式。

展示辨疑的基本要求是:①展示要突出质疑、补充、归纳。②先要解决学案上没有解决的问题,再做适当地引申和拓展。③要坚持“同伴辨疑和教师辨疑相结合”的原则。④尽量采取先陈述后总结的方式,突出规范性、准确性、示范性和直观性。⑤要把主要时间和精力用在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不能解决的问题上。⑥教师必须坚持“三不讲”原则。即不需要学的不讲,能自主学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

(4)整合提炼。就是课堂学习的一个小结,把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从知识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方面进行一下简单梳理、整合、提炼使之系统化。

整合提炼的基本要求是:①要把学生的成果展示和自身的感悟有机结合。②把学生自身的提炼与教师的陈述有机结合。

(5)测评反馈。指在整合提炼环节之后或在课后、一个阶段之后,教师根据本节课或本阶段内容的基本要求,精选题目,检测学习效果,而检测结果又为制定新的导学案提供学情依据。

2.具体的操作原则。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行为的核心在于:有效的倾听与表达(串联、反刍)。倾听是教师教学活动的核心,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高效的课堂有高效的表达,更有用心相互倾听。倾听意味着接纳如下三种关系的发言:倾听这个发言同教科书内容的关联;倾听这个发言同其他同学发言的关联;倾听这个发言同先前发言的关联。教师一旦在这三个关系中倾听学生的发言,就能以教科书为媒介,把每一个学生的发言编织成一件织物。不仅是好的发言,而且信赖和期许每一个学生的发言都是精彩的。任何一个学生的思考与挫折都应该视为精彩的表现来加以接纳。

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高效的课堂有高效的表达,更有用心相互倾听。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同伴发言(如“刚才×××同学回答的要点是什么?”“×××同学是用什么方法来思考这个问题的?”“×××同学只是从一个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你能从其他角度来回答吗?”“×××同学和×××同学回答区别在什么地方?”等引导语)

表达是操作的核心策略。具体要求是少讲多学,少告诉多点拨,少单向互动多立体互动。所谓少讲多学,指的是教师讲授的内容要少而精,要预设丰 富基于教材、基于教学目标达成的学习活动,并确保有更多时间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充分展开;所谓少告诉多点拨,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不采用直接告诉结论的方法,而是通过启发、点拨、组织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解决;所谓少单向互动多立体互动,指的是教学过程中尽量不采用自问自答、一问齐答、一问一答的方式,而是要通过师生、生生的多元互动方式来组织教学。教师要通过追问(如:“为什么?”“请说说理由。”“请你分几个要点回答”)引导学生的表达更深入、更清晰,学会用完整的语段来回答问题。

篇3

《专业标准》开门见山指出:“《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合格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小学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是引领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小学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三‘基本’一‘依据’”,鲜明地确立了《专业标准》的基础性与重要性。

一、“基本理念”的排序凸显生本与师德

《专业标准》的第一部分“基本理念”共有四条,分别是“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从排序上看,《专业标准》将学生的发展摆在了首位,体现教育的“目中有人”,尊重小学生的权益,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关注教育对象的成长需求,将小学生学习状态的主动、高昂,身心状态的健康、快乐视为教育教学的首要目标。要达成这样的教育教学效益,教师自身要做到“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要“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目中有人”的教育,需要的是“心中有德”的教师,教师应恪守小学教师的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规范,把塑造学生健康向上、阳光朝气的人格作为育人的关键,要视班级里的每一位小学生都“如同己出”,呵护、引领、指导,作表率、深爱生、以崇高的师德浇注小学生健全的人格。“理念一”是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理念二”便是达成终极目标的必要条件。

崇高的师德为小学教师的职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高尚师德的烛照下,发展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就成为了必然。因此,“理念三”提出“能力为重”——“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能力是需要发展的,当你停滞不前时,教师同伴已经在前行,此时停滞的你也等于是在倒退。教育教学是需要与时代同步发展的,想依靠固有的那些专业知识与专业水平来应对发展中的小学生,显然是不合拍的。“以不变应万变”的想法是无法适应教育教学形势的发展,小学教师不能固步自封,唯有立足实践,坚持反思中改进与提高,才有望让自己的专业化水平与专业能力与时俱进不落伍。除了实践反思这一途径外,更关键的是要吸纳与学习。知识更新迅猛,今天不学,明天就会跟不上知识发展的脚步,因此,“理念四”承接能力发展的需求,直指“终身学习”——“学习先进小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要求小学教师要有国际视野,不只局限在自己所从事的学科,要博观约取,夯实自身的文化底蕴,要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学习。譬如,向优秀的名师学习,向书籍学习,向具有优秀文化内涵的网站学习,向身边的教师同伴学习,常怀一颗谦逊的学习之心,博采众长,方能愈来愈知不足。小学教师就应该具有书卷气,会学习、常学习,时时散发出书香的魅力,成为小学生学习的垂范。总之一句话,学习要成为小学教师职业生活的优美姿态。

四条“基本理念”打造了这样一位合格的小学教师形象——他(她)发自肺腑地爱小学生,真正懂得并尊重小学生,时时处处做小学生的爱与善良的表率,立足教育教学实践,能常教常新,富有艺术地点燃小学生的求知激情,与书为伴,锐意进取,视野开阔,专业发展后劲十足。

二、“基本内容”的条款呈现精细与全面

《专业标准》的第二部分“基本内容”分三维度十三领域五十八条款。分别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出发,涵盖了“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小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小学生发展知识”“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教育教学设计”“组织与实施”“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等十三个领域。在各个领域后,又细化成五十八条“基本要求”,最多的是“组织与实施”领域,共有八条细化、具体的基本要求,最少的三个条款,其余领域一般都是四五个条款。

细读这些“基本内容”,它与“基本理念”一脉相承。“专业理念与师德”是首要必备条件,一位小学教师只有萌生热爱小学教育事业的真心,才会在这颗真心的推动下,将小学教育这份职业耕耘成终身挚爱的事业,才会不断地保鲜自我的职业理想,爱岗敬业方有可能成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因为爱小学教育,所以才会心系小学生的身心发展,不断地调整并优化自己的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不断地加强个人的修为。这些的作为全都是在发自内心的师德修养的观照下展开的,正所谓“理念指导行为”。

知识不等同于能力,但知识绝对是形成能力的基础。因此,“基本内容”将“专业知识”摆在了第二维度。小学教师施教的对象是小学生,所以必须对小学生的发展规律了然于胸,必须掌握保护和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策略与方法,这是小学教师专业性与独特性的体现。其次应该熟稔自己所从事的学科知识,掌握教育教学知识,拥有比较合理有效的教育教学设计知识。这些知识主要依靠学得,未入岗的教师在院校求学期间,就应该将主要精力安放在小学教师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对已入岗的教师,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的更新,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吸纳,让自己已有的专业知识努力跟上形势发展的步伐,不断地完善、充实自我的小学教师“专业知识”。这是小学教师安身立命的根本。

知识只有经过内化与实践,才有望转化为能力。因此,“基本内容”将“专业能力”定位第三维度。专业知识进入教育教学实践,不可能实现百分百的能力转换,这还要依靠小学教师的实践体验、用心领悟与锻炼提高。小学教师当得好不好,受不受小学生的欢迎,关键取决于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专业能力是动态发展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小学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在课堂,于是,《专业标准》在“组织与实施”领域列出了八项的要求,内容分别为——师生关系良好、教学情境创设适宜、调动学习积极性与兴趣、发挥主体性、适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说写当小学生表率、妥善应对突发事件、关注思想与良好行为的培养等。

由此可见,《专业标准》在“基本内容”的呈现上体现了精细化与全面性的特点。在五十八条的基本要求中,笔者认为有这么几个新内容要引发小学教师的高度关注:

1.保护小学生的生命安全是小学教师的首要职责。在条款中,有关学生安全的描述有——

“关爱小学生,重视小学生身心健康,将保护小学生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了解关于小学生生存、发展和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了解不同年龄及有特殊需要的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掌握保护和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策略与方法。”“了解小学生安全防护的知识,掌握针对小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侵犯与伤害行为的预防与应对方法。”

小学生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进入学校接受教育,小学教师的首要职责就是要高度重视小学生的生命安全,知政策、明法律、晓规律、讲策略、会应对。这是《专业标准》对小学教师在安全方面的新规范,也是应对当前一些不法分子将犯罪的魔爪伸向弱势群体——孩童的现实需要。这就昭示着教师在校内外都要高度重视小学生的生命安全,要将自护自救等的知识、策略、方法等教给小学生。小学教师不仅自己要会应对,还要倾满腔的责任感来做好这项工作,将安全教育的弦时时刻刻都绷得紧紧的。同时,在危难关头,小学教师要做好小学生的守护神,将小学生的群体生命看作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在任何危机情况下,都不能脱离小学生,当“逃兵”。

2.关爱、尊重、信任是小学教师职业词典中的三大关键词。“关爱小学生,重视小学生身心健康”,“尊重小学生独立人格,维护小学生合法权益,平等对待每一个小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小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小学生”,“信任小学生,尊重个体差异,主动了解和满足有益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需求”,“尊重教育规律和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一个小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引导小学生体验学习乐趣,保护小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小学生的广泛兴趣、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等等。这五条内容点击了小学教师职业的三大关键词“关爱、尊重、信任”。

关爱是目标,尊重和信任是“两翼”,是基础。爱小学生就要从真心尊重和信任小学生做起。小学生与小学教师一样拥有平等的人格与尊严,小学生来到学校与小学教师结成了师生关系,小学教师就应摈弃“师道尊严”的架子,用平视的目光看待每一位小学生,充分地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小学生,不以分数论成败,而是以培养小学生健全健康的人格为重点,首先要帮助每一位小学生“成人”。只有小学教师真诚地尊重与信任孩子,才能产生教育的“反作用力”,小学生才会真心地喜欢小学教师,并喜欢上小学教师所教学的课程。

3.扩容了小学教师沟通与合作能力的外延。《专业标准》对小学教师“沟通与合作”的外延进行了拓宽,不仅包括小学教师与小学生的沟通能力,还包孕了小学教师与教育教学同伴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也包含了小学教师与家长及社区的沟通与合作。这对小学教师的交际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使用符合小学生特点的语言进行教育教学”,“善于倾听,和蔼可亲,与小学生进行有效沟通”,还要能“与同事合作交流,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发展”,同时,“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合作,共同促进小学生发展”,还要“协助小学与社区建立合作互助的良好关系”。这也体现了家、校、社一体化,共育小学生健康发展的时代需求。能与小学生进行有效沟通,这是小学教师必须练就的“吃饭本事”,能与教师同伴沟通合作,是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应然需求”,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合作,要求小学教师不以“告状”为唯一诉求,而是以一位专业工作者的视角,寻求家长的共同合作,共商教育的新途径,目标共同指向小学生的有效教育。这就要求小学教师要增强自己与不同家长进行沟通的能力。同时,还要求小学教师拥有社会大视野,积极寻求学校与社区之间的合作互助,共同促进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真正做到“在校当好学生,在家庭当好孩子,在社区当好公民”。

4.强化了小学教师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的要求。小学教师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是学生心智发展的开启者,因此,小学教师的知识来源应该是鲜活的,不能凝固僵化,为此,《专业标准》从“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等方面对小学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了具体细致的要求。小学教师要成为“T型专业人”——有较为广博的通识性知识,有艺术方面的“细胞”,有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能较为“时尚”地紧跟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发展的脚步。同时,在学科知识与教育教学知识方面,要能往“专、精、深”方向发展,不固化自我的知识,要“海纳百川”不断“刷新”自我的知识界面。在不断丰实自我的专业知识的同时,致力于专业能力的提升,对自身的专业发展有愿景,有规划,要能不断地在实践中反思、探索与研究,不满足于原先驾轻就熟的“教育教学套路”,要乐于创新,乐于进取,让教育教学的每一天都充满新鲜感。

三、“实施建议”的层次分明充满期待

“实施建议”共有四段话,分别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师范院校、小学、小学教师提出了言简意赅的建议。该“实施建议”对小学教师群体拥有了热切的期待——发挥《专业标准》的引领和导向作用,严把小学教师的入口关,实行聘任与退出机制;师范院校加强小学教育学科与专业建设,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小学强化校本研修,健全绩效管理机制;小学教师要增强专业发展的自觉性,敢于创新,自主研修,逐步提升专业发展水平。

篇4

(二)加强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指导、督导培养机构成立以专业带头人(系主任、教研室主任)为组长,指导教师为组员的实习领导小组,按照职责和要求,切实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实习的过程管理,效果管理。指导教师的配备可以本校专业老师为主,也可以聘请兼职的全程或半程的指导教师。香港地区各个高等学校,在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过程中,采取的是聘任校外的全程或半程的指导教师,定期到学生的实习单位进行走访、座谈,了解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予以指导和帮助,效果显著。针对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督导不到位、不严格问题,建议学校形成教务、督导、院系三级过程跟踪体系。一般情况下,学校只对学生的实习内容和成果有所要求,三级督导体系,重点是跟踪指导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和指导,对学生和指导老师都有所要求,进一步提高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效果,提高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

(三)保障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经费、时间保障实习时间,是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基本要求,经费支持是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重要条件,两者不可或缺。因此,社会工作专业实习要按照相关要求,保障实习时间和经费,否则,将影响实习的效果和质量,学生的实践能力难以锻炼和提升。

(四)建立以校内为主、校外为辅、校内外并用的实践基地许多知名大学,都已建立一个或多个产学研一体的校内专业实践基地。校内实践基地的优势在于:符合本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能够突出本校人才培养的特色,较比校外实践基地相对稳定。建立心理咨询室、个案工作室、小组工作会谈室等,让学生在校内完成专业的实践训练,使社会工作专业解决实际问题的功能得以实现。校内实践基地与校外实践基地实现平台资源共享,互相补充,互相支持,加强合作,实现资源融合与互补。

(五)实现课堂、实习、研究三者的融合实践,是由社会工作专业的本质所决定的。社会工作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该放宽视野,实现课堂、实习、研究三者的融合。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强调社会教育思想,认为,学习不仅是在课堂,要充分利用社会这个大讲堂,进行学习,生活中的人与事物,都是可学习的。社会工作专业所关注的是人与社会,因此要加强课堂的指导,课堂上,可以进行情景模拟,案例教学,让学生参与其中,实现有效互动。同时,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通过举办“社科讨论交角”等活动,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以上两者实际是为实习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篇5

英语是世界通用语言之一,是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2009),信息交流可分为口头和书面交流两种方式。信息交流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信息获取,信息加工和信息输出,写作属于信息输出的两种方式之一。从英语教学的重点即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可以看出英语写作教学是一种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如何更好地实现这个教学目标,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探索图式理论对中职学生英语写作的指导意义。

1.图式

所谓图式,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社会知觉的基础是被认知事物本身的属性,但认知者的主观因素也会对社会知觉的过程和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这包括认知者的经验、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认知者的情绪(2010)。

由哲学家和语言学家们所给出的图式的定义,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图式: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而图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有组织,有结构的主观反映。或者说图式就是经过加工的有组织、有结构的意识。加工的粗细程度,结构的繁简程度则由个体的社会经验、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等特点所决定。根据唯物主义观点,意识来源与客观世界,是个体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而在“反映”的过程中则出现了五花八门的“图式”,比如“太阳”是个客观存在,但一个小学生眼中的太阳和大学生眼中的有着很大的区别,一个大学生和一个天体物理学家眼中的太阳又有着很大的区别。在皮亚杰看来,图式是主体内部的一种动态的、可变的认知结构。因此,图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个体经验、知识背景的变化而变化。

2.中职英语写作教学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2009)是中职英语教材编写和中职学校英语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因此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设计教学活动和考核标准时要以《大纲》为依据,《大纲》明确规定:“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要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英语基础知识,培养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初步形成职场英语的应用能力。”

《大纲》对英语写作教学的要求可分为四个等级,及基础模块基本要求,基础模块较高要求和拓展模块,此外还有专业模块,其要求如下:

基础模块对写作教学的基本要求为:能填写简单的表格(比如:个人信息、问卷等);能写出简单的个人介绍;能用简单句描述事物、表达看法;

基础模块对写作教学的较高要求为:能根据提示或关键词转述课文大意;能简要描述熟悉的事件和经历;能根据范例,仿写应用文,如通知、电子邮件、个人履历等。拓展模块对英语写作教学的要求为:能写出简单的应用文,如申请、活动安排、简介等;能根据所读短文写读后感或摘要。

职业模块:“服务类专业的教学,可侧重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要求能用英语初步处理简单的常规业务。如:接待、处理业务电话、信函、电子邮件以及填写业务表格和相关票据等。

3.图式理论与写作教学

中等职业学校《英语》(基础模块)根据每个单元的话题(topic)都安排有写作,比如第二册第五单元的话题为“At the Hotel”,该单元的写作目标为“write an emial to introduce a hotel.”(2009)本文以该单元写作任务为例,将课堂写作教学分为三个步骤:

3.1输入语言材料,建构图式

在呈现写作任务之前,教师先要根据学生原有的图式,为学生输入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需要用到的语言知识,包括词汇,短语,语法结构等,运用建构主义思想在原有图示基础上建构目标图式,这里教师要注意的是原有图式和目标图式之间的“跨度”。这个“跨度”既不能太高,太高则会使学生失去完成任务的信心;但也不能太低,太低会使学生失去挑战意识,有人用一个形象事例来比喻这个“跨度”:跳起来刚能摘到果子。这样,既会使学生勇于挑战,成功建构图式,也不知至于望而却步丧失信心。

教师可以为学生呈现诸如:

有关宾馆设施的词汇:single room, double room, guestroom, airconditoning, hot water etc.

办理手续有关的词汇:check in, check out, fill in, form, passport, ID card, receipt, bill etc.

报刊,网络上宾馆的英语宣传广告词,介绍等文字材料,也可输入图文并茂的图片,视频材料。

3.2呈现写作任务,激发动机

在输入这些语言材料之后,要给学生理解,消化这些语言材料的过程,然后教师呈现写作任务,写作任务最好与学生的真实生活相关,比如介绍一家当地知名的宾馆等。由于已有相应的语言输入,学生在接收到写作任务时不会感到“慌张”,“茫然”,“下笔无文”等学生最常见的写作状态。

3.3小组合作构思,完成写作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于20世纪 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模式和方法。《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1)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由于中职学生语言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在课堂上可运用合作学习模式克服这种缺陷,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各尽所能,齐心协力的完成写作任务。

结论

图式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视角,对写作教学很有启发意义,本文结合建构主义教学观和合作学习模式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了图式对中职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以期更多教学研究人员从这个角度出发,提高中职英语写作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杨新亮. 孟凡韶. 媒体英语认知教学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54-55.

篇6

 

随着全球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产业转移正快速地由制造业转向到服务业,服务外包因此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空间。近些年来,参与服务外包的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服务外包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1]。

 

近几年中国政府对服务外包的发展极为重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五部委的《关于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63号)文件明确规定了ITO、BPO及KPO范围。信息技术外包ITO(Information Technology Outsourcing)包括软件研发及外包、信息技术研发服务外包和信息系统运营维护外包等;商业流程外包BPO(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包括企业业务流程设计服务、企业内部管理服务、企业运营服务和企业供应链服务等;以及外包演变过程中出现的新形式—— 知识流程外包KPO(Knowledge Process Outsourcing)包括知识产权研究、工业设计、分析和数据挖掘、工程设计等。其中信息技术外包ITO是最基本的外包方式,技术及数据的处理一般都属于信息技术外包ITO范围,信息技术外包(ITO)仍占主导地位,主要集中在软件研发外包和信息系统运营维护外包。而且2009年教育部、商务部在联合的《关于加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早就指出:高校要根据服务外包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调整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结构,扩大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规模,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因此,软件工程专业建设中,首先要在设计或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要素来寻找一些切入点,来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及职业教育为社会及行业发展的基本服务和基本支撑。

 

1 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依据社会需求和自身特点所确定的,在一定时期内的人才培养定位及服务面向。以我校拟申报软件工程本科专业为例,首先,要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专业设置部门的实际情况,设定基本知识和能力要求;其次,是有针对性对具体服务面向提出要求。

 

自2009年,国务院批准武汉成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以来,武汉已成为中国软件及服务外包业增长最快、集聚度最高的城市之一。仅2014年全市的服务外包产业营业收入就达1020亿元,同比增长41.8%。其中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合同金额达5.6亿美元,同比增长10%。全市从事服务外包的企业已达900家,员工数量超过20万人。作为武汉实施光谷和硅谷“双谷合作”战略的核心启动项目—— 武汉软件新城,也同时获批为服务外包示范基地。该软件新城位于花山生态新城,于2012年5月开工建设,总面积约3.4 km2,是中部最大的软件开发、服务外包基地[2]。

 

作为武汉地区的一所高校,加强服务外包在软件工程专业建设中的地位尤其重要。于是,我们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大致确定为:本专业按照软件行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立足武汉,面向湖北地区,培养适应软件市场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软件工程专业的基础知识及应用知识,具有软件开发能力以及软件开发实践的初步经验和项目组织的基本能力,能够在软件行业和信息技术外包ITO企事业单位,从事软件设计、开发、管理、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2 人才培养规格及特色

 

人才培养规格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工作细化,主要说明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基本素质等[3]。

 

根据我们与IT企业多年合作的经历,我们认为当今IT行业对毕业生的能力需求有:(1)学生应掌握IT行业中使用的主流软件开发平台与工具,这包括:(1)C语言和VC++;(2)JAVA语言或基于JSP或SSH的WEB开发技术,甚至是基于.NET的WEB开发技术;(3)近年来需求旺盛的手机软件开发技术;同时对掌握嵌入式软件开发和软件测试技术与工具的学生的需求量也很大。同时,IT行业也十分看重学生具有的软件项目开发经历。除此之外也比较看重学生的外语水平和人际交往能力。于是结合服务外包的具体要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示特色。

 

(1)知识结构包括基础理论知识水平、专业知识与技能要求、综合应用知识要求。除专业相关的内容外,可以强调的是:了解软件服务外包的全过程,掌握信息技术外包ITO的JAVA方向基本知识 。

 

(2)能力结构包括社会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组织协调与现场处理能力、沟通交流与社会适应能力等),专业能力(专业基本能力、专项能力、岗位综合能力等)。强调:具备从事软件工程实践所需的实际专业能力;能阅读本专业的英文文献资料,具备一定的外语应用能力;具备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以及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了解软件工程学科的前沿技术和软件行业的发展动态,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3)素质结构包括的基本素质有政治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专业素质有法律意识、职业道德、安全质量意识、环境意识、敬业精神、团队精神等。强调:具有健全的人格、强壮的体魄,良好的道德修养、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具有诚实守信、热爱劳动、遵纪守法、自律谦让、团结协作的品质。使学生具备工作岗位需求的基本素质和特殊素质。

 

(4)职业资格要求主要要求本专业学生必须积极参加各类综合素质培养及教育活动,并至少获得一定的学分才能毕业。如要求参加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或者全国服务外包岗位专业考试至少取得以下一项专业相关从业资格证书:软件设计师、软件测试师、信息技术外包ITO软件工程师、信息技术外包ITO软件测试工程师等。

 

3 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结合计算机类专业特色定位,从“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学工交替、订单培养”等方面提炼出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4],主要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通过的途径。经过我们研究和讨论,要特别加强学校与学生未来就业行业的沟通。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概括为:通过校企合作,构建“123”人才培养模式,即1个培养目标,以培养从事软件设计、开发、管理、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2个主要就业面向,将信息技术外包ITO企事业与移动互联网软件开发企事业的岗位要求和行业的职业标准融入课程体系,提高学生上岗后的适应能力;3个评价主体,由学生、学校、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教学质量管理制度的制定,以及教学过程的监督与评价。

 

4 课程

 

课程是融入服务外包行业特色的具体体现,其中包含课程的名称,设置相关课程的目的。根据课程的分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通识课。通识教育有两层意义:其一是指一种通才的教育;其二是指一种全人的教育。通识课主要是指高等学校根据各专业培养目标而开设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课程,它具体体现在前面所述的人才培养规格及特色中。

 

(2)学科基础课。学科基础课由各院系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主干学科的基本要求来拟定的,由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如教务处来统筹协调。同一学科类的各个专业,基础课程大体相同。为达到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本专业的基础课都规定为专业必修课。为提高教育质量,使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具有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学校都很重视加强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往往会选派经验丰富、水平较高的教师担任基础课教学工作,对专业学生发展起到引领作用。

 

在具体设置中,可以考虑服务外包概论,甚至信息技术外包ITO接包操作实务之类的课程。以适应服务外包行业的需要。

 

(3)专业课专业课(含专业拓展课及综合应用课)一般由院系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特色定位自主拟定。

 

专业课与通识课、学科基础课只是相对而言的。专业课是指高等学校根据所制定的培养目标而开设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课程,设置专业课的是让学生掌握必需的专业基本理论、专业基本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以达到让学生了解专业的前沿科学技术与发展趋势的目的,通过专业培养,提高学生分析、解决本专业范围内一般问题的能力。

 

因为计算机类学科的发展比较迅速,且专业知识的范围也广泛,在多数情况下,专业课的设置并非一成不变。因为在学校里只能打下一定专业知识基础,而更专业或特殊的知识,需要我们的学生在未来的实际工作岗位上继续学习。因此,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及主要的课程内容,应在一段时期内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在专业必修课的具体设置中,可考虑如信息技术外包ITO其一方向的相关课程的嵌入,如:面向对象编程、Java程序设计、Java EE应用开发技术、软件体系结构与设计、软件测试、软件项目管理等。

 

在专业拓展课具体设置中,可考虑如信息技术外包ITO未来面对的形形的开发对象的嵌入,如:网页与网站建设、商务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移动网络应用开发、嵌入式系统开发等。

 

在专业综合应用课具体设置中,可考虑如信息技术外包ITO其一方向的系统训练课程的嵌入,如:服务外包项目实务、软件项目综合开发实践等。

 

5 结语

 

根据国家商务部2014年公布的数据:2014年1~8月,我国承接离岸信息技术外包(ITO)、知识流程外包(KPO)和业务流程外包(BPO)执行金额分别为169.3亿美元、108.7亿美元和45.6亿美元,占比分别为52.3%、33.6%和14.1%,同比分别增长23%、32.4%和28.5%。信息技术外包仍占主导地位,知识产权研究、分析学和数据挖掘、动漫及网游设计研发、工业设计等知识流程外包业务增长迅速[5]。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在进行计算机类专业为服务外包行业/软件行业服务的研究同时,不仅仅局限在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这个层面上,而是应将软件工程专业建设放入一个更广的社会背景中去思考。根据高等教育的目的,不断研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课程嵌入、校中厂(在校内用企业标准培养学生)、厂中校(在企业中进一步加强学生能力的提高)三个不同层次上进一步拓展计算机类专业发展为服务外包行业的发展提供支撑,以及学校与服务外包企业的融合。

篇7

上午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

今年秋季开学之际,一小、二小、一中、二中、高中联合对社会公开承诺:提高教学水平,深入开展“课内比教学”活动,一个教师也不例外;密切家校联系,广泛开展“课外访万家”活动,一个学生家庭也不漏。9月23日下午,也就是本周五下午,五所中小学全体教师、辖区单位代表、省教育厅、省教科院、武汉市、武昌区基础教育负责人和新闻媒体的记者在洪山礼堂隆重集会,举行湖北省“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动员宣誓大会。

月15日,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在全省中小学开展“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的通知》。月28日,省政府召开了“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工作部署会。时至今日,有些教师对这项工作认识不到位,行动缓慢。有人认为“比教学”就是推荐少数教师或青年教师上一堂评比课,“访万家”只是班主任的事情。其实,“比教学、访万家”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全员参与的问题。教师全员参与比教学、走访所有学生家庭,学校领导走访所有教师家庭是“比教学、访万家”的基本要求。

“比教学”不只是上一堂评比课,而是比备课、比讲课、比说课、比观课、比议课、比反思,比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同一学科纵向比,不同学科横向比;个人比技能,小组比合作。“比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优胜劣汰,奖优罚劣,而是相互观摩,合作探究,共同提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访万家”要求高、难度大、时间紧,需要我们创造性地开展这项工作。教师人数少,学生人数多,教师只有统筹兼顾,才能做到覆盖所有学生家庭。教学时间教师工作繁忙,家长也要上班,教师只能利用晚上、周末、节假日等休息时间家访。每个家庭状况、学生情况千差万别,教师只有备学生、备家长、备内容、备策略、备预期、备应急预案,制定个性化的家访方案,才能取得较好的家访效果。教师走进家庭,切忌告状、批评和指责,必须改变告状式的家访。教师进入家门,可以播放学生认真听讲的视频,出示学生参加集体活动的照片,展示学生书写工整的作业本,讲述学生助人为乐的故事,汇报学生刚刚取得的点滴进步……首先为家庭送去温暖和关怀,让学生和家长倍感温馨和鼓励。然后再与家长共同探讨学生的优势和潜力,研究学生的教育途径和方法,指出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实现目标。家访结束后,及时撰写家访后记,总结家访成效,为今后家访提供参考依据。

篇8

关 键 词 :公共艺术教学 改革 创新意识观察方法

面对我国公共艺术教育的当前形势,公共艺术设计教学应从整体、客观、发展的方向出发,立足于国内的城市经济建设及美化人们生活环境的教学方针,从设计资源到设计生态、设计能力等方面入手,以素质教育精神为指导,以前沿设计理念和新技术应用为契机,依托产业背景和设计背景,确定满足社会需求的知识和能力,构建以专业技能的基本素质为核心的教学内容,具有现实意义。从设计教育的发展看,起初以绘图虚拟教学为主,现已转化为培养创新型设计思维及实践为主的教学理念;过去高等院校的精英型教育已逐步转化为大众型教育;在新形势下,社会对公共艺术设计人才的要求标准是具有全面的科学文化素养和设计市场观点、良好的审美分析能力、判断决策能力以及创新思维方法,并具有较高的沟通表达能力和熟练掌握本专业操作技能的人才。这些观念、技能的培养,除了要求我们有设计理论教学外,还必须加强教学中的实践环节。

一、公共艺术的教学目标与定位

基于我国教育对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要求,结合公共艺术设计教学需要,根据现代人才素质的基本结构,公共艺术设计人才素质的能力培养既有其专业特殊性,又有与其他相关专业的共性。

1.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设计的生命力源于创造,创造是实现设计差异性的途径,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发挥创造欲望,具有创新精神。

2.具有一定的现代技术、技能,并能运用专业技术、技能从事设计和制作。

3.具有较强的专业思考能力和判断力,以及正确解决设计方向中存在的问题的能力。

4.掌握创新技术的能力。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因为公共艺术设计的每个环节的完成都需要多种专业人才的配合,需要有协调合作的能力。

二、公共艺术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

公共艺术教学改革的重点就是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因此,必须考虑到以实际岗位的要求来规划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必须考虑到实际岗位的要求来规划教学内容及对教学课程进行量化。

1.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

第一,注重教学内容的专业化,进一步强化专业性,从专业性质的层面解构专业教学内容各要素。

第二,基础教学内容以应知应会为主导,以专业设计要求为目的,教学内容要合理分配基础、专业、设计的比例关系,同时注意三者之间的融合性。

第三,专业设计教学内容课题化。以体验、实践、创造为主要特征。教学内容尽量与实际的项目相结合。

第四,增加发挥学生自主性创新的教学内容。

2.课程体系方面改革

课程体系体现在教学大纲上,具有明确的课程性质、地位和作用,教学目的和任务,同其他课程的联系,课程各环节的基本要求,学时分配等。在课程分配上,既要强调实效性、应用性的内容,更要兼顾设计方法与思维训练的课程内容。

第一,课程体系突出公共艺术教学功能性要求。

第二,课程体系的设计既要强调基础课程与主干课程在学习积累上的融合性,又要具有各自的相对独立性和发展性。

第三,根据培养目标,实现课程优化组合的突破,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四,增加专业主干课程的实践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三、实践教学体系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设计实践教学是培养实践者着眼于市场,根据客户的需要提供创造性设计思维活动的流程课题,它既是教学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检验设计理论教学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基于设计专业技能性强的特点,要求在教学结合实践的过程中进行设计方法论证,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专业理论知识进行理解消化和吸收。公共艺术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作为教学环节的突破口,在构建课程体系建设中采用新型多样化的教学与手段是十分重要的。

第一,课程模拟教学法训练 是实践对课外模拟角色转换的教学,它包括项目介绍、案例分析、项目设计等多个教学环节。

第二,专业设计课程多采用甲乙双方案例进行讲授,在剖析案例的同时,结合将要进行的项目对设计的一般规律、作业基本流程、方法等进行阐述。

第三,在公共艺术课程设置中,需要进行现场观摩勘测,熟悉周围环境情况,了解制作要领和工艺流程,分析设计思路、制作效果等等。

第四,为了适应现代化设计进程的需要,通过图像技术、网络技术等手段强化教学效果,鼓励教师制作多媒体文案课件,使教学方式形象生动,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四、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工程实践能力

建立校内外结合的多渠道的设计实践与教学模式,是当今设计教育状况的需要,也是促进设计教育改革与进步的重要步骤。首先,在高校设计教育体制中,鼓励开设产、学、研一体的教师设计与教学工作室或实验中心。在进行教学任务的同时,承揽社会设计任务及开发项目。实行市场商业运作,让教师在实践课题中获得理论知识与实战经验的提升和积累。加强学生设计多样性试验探索和实际案例操作流程的学习。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和专长,进一步做好合理的专业方向引导,因材施教。在教学实践环节中应加强对实验室的建设。实验室如同专业技能培训作坊一样,在实践技能性较强的课程中,实验室在配合教学环节中起到举足轻重作用,在实践教学模式中还应加强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让社会了解学校教学,给学生以社会实践的机会。其次,探索校内外合作经济实体的建设,依托高校专业人才资源的优势,形成双优互补,以争取在高校设计经济实体内部,解决学生实践工作岗位和场地的需要。

结语

公共艺术教学的改革需从多方面、多视角来进行,既要考虑它的历史沿革,又要考虑它的可持续性发展,既要考虑艺术的共性,又要考虑公共艺术的特性,通过多层次,多渠道了解设计与实践的关系,促进设计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发展,对学生设计理念的更新及专业技能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1]陈君.论设计实践在教学中的作用.中国装饰杂志社.北京.2006.1.

篇9

一是变“静态评价”为“动态评价”

一线的美术教师常用的评价方式是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用红笔打优、良、合格等等。认真的老师可能还组织一些课堂反馈。这样的评价对学生来说往往是一种没有任何激励效果的评价,一是不能引起学生足够的关注,二是不被学生所看重。面对新课程理念,我们的教学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要努力让“静态评价”变成“动态评价”,既评价结果,也评价过程,更评价态度。我曾尝试让评价成为评说,成为介绍,成为欣赏,成为讨论和建议。我在上苏教版第四册《房间》一课时,当学生完成了作业时,我没有进行静态的定性等评价,而是先让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然后让学生提出修改的建议。没有对与错,也没有绝对的好与不好,只是更美,更合理。这样评价不再是区别和选拔,而是用发展的眼光促进学生不断改善自己的作品,始终让学生充满信心,保持较强的后继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评价是在动态的活动中进行的。学生在评价参与中得到了提高和发展。

在动态评价学生美术作业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美术活动表现的评价。《美术课程标准》评价建议的第二条是“注重对学生美术活动表现的评价”。要通过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对其在美术学习的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予以评价,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简单易行的美术活动表现评价一般是由教师(评价者)在上课或听课时,客观地观察、记录学生美术学习行为,便于在课后进行较深入的分析和评价。评价的记录方式主要是笔录。学生美术活动表现评价包括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学生相互之间的合作精神、学生的美术操作技能、对于问题的认知水平和探究能力、对于各种教学情景和创作时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以及与同学交流表达自我观点的能力等。

我们在五年级美术“自主学习”教学实验中,设计了如下课堂观察评价表:

通过一阶段的观察,教师汇总分析,再进行个别反馈。对相关学生提出学习建议和努力的方向。实验结果表明,受到建议的学生进步很大,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

二是变“单一评价”为“多元评价”

许多教育家呼吁:“评价应多几把尺子,多一把尺子将会多一批好学生”。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我们不仅仅要评价显性的美术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情况,也要评价隐性的学生的个性、情感态度、习惯等。多元评价,是相对于一元评价:“画得像不像、技法好不好、色彩艳不艳”的唯一标准。但也并不是没有统一标准的随意性评价。它的前提是作业设计的科学。即“美术作业要求”的设计要体现两个基本原则:“美术”的原则和“教学”的原则,即兼顾“美”和“术”。“美”就是指作业具有“创造”和“审美”等属性,教师美术作业设计必须明确相应的要求。“术”是指每次美术作业总是有相应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要求,这是教学的最基本要求。而评价就是检验其掌握的程度。多元评价就是指能够围绕作业要求,避免单一的对“术”的评价,要求教师能兼顾“美”的原则,同时还能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的表现。

那么如何科学设计美术作业呢?与美术课程的总目标相联系,结合具体教材教学的目标,美术作业要求可由“基本要求”、“具体化”和“可选部分”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正是美术作业多元评价的主要内容)如:我在上苏教版第七册第14课《近大远小》一课时,是这样设计作业要求的;

(1)基本要求:用铅笔淡彩的方法画一幅风景。(用什么方法做什么练习)

(2)具体化:通过对树木、街道(公路)、建筑等景物画出风景的近大远小的现象,注意具体景物的高低、疏密、大小关系,力求产生纵深感。(对基本要求的具体化、补充说明或要注意的问题)

(3)可选部分:允许学生用自己喜爱的工具和材料进行表现,可以是铅笔风景,也可以是水粉风景,或是彩色水笔风景。(提供学生自由发挥、个性创造的空间)这样的作业要求学生会感到非常具体,经常使用能明显增强“目标意识”,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能提高学习质量。这一作业要求同时也是评价美术作业的指标,经常使用就能让学生养成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的习惯,从而逐渐学会学习。

其中“基本要求”是基本的技能目标和认知目标,即对于“近大远小”是否理解和掌握。对象是画一幅自选的风景,只要学生作业做到这一点就意味着已经达标,应当给予合格。“具体化”是区分合格以上作业的优劣等级的依据。这两项强调了这一课的技能目标和认知目标,具有制约性、规定性,可以采用相对定量的评价。“可选部分”是审美情感、个性化、创造性的表现,是情感目标和创造性目标的体现,可区分作业的生动性、表现力,允许学生个性发挥,也允许评价者根据自己审美标准来判定,具有相对的弹性、灵活性,一般多采用定性分析的评价。二者结合起来,就符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评价操作是由教师公布内容,学生自评、互评,改变老师一锤定音的权威性评价。让教学评价多元性,无等级性,为学生提供更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评价中找回自信,体验成功,感受美术学习的愉快。

三是变“他人评价”为“自我评价”

《美术课程标准》评价建议的第一条是“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从中反映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和评价观。

学生自我评价就是指对自己的课堂上学习状况的总结和正确认识,对他人成功经验的借鉴和不断内化的自我评估。自我评价既是对个人学习活动的评价,又是别人对自己影响的认识,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正确把握自己,避免盲目乐观或产生自卑感。

由于学生各自的经历不同,自我体验不同,有的学生不能客观正确地评价自己。因此,作为老师应该正确引导他们,帮助他们展开自我评价,发掘自己的闪光点,同时也要使学生正视自己的缺点,乐于接受别人的意见。在美术教学中引导学生自我评价,我们做了一些探索,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如:在小学一二年级中开展了如下简单的“自我评价”

活动:学生每次作业上都贴有自我评价一览表:(学生则在相应的栏目内打上)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学生在学习上的自我评价能力,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个性特长,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实践证明,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我评价,能让学生自觉地认识到自己做了什么,做得怎样,从而自觉地调整自己的行为。美术学习活动的自我评价,增强了学生的强烈的个人意识,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形成鲜明的个性。只有自我评价落实到位,美术教学评价才算是真正到位。

四是变“短时评价”为“长时评价”

我们平时的教学评价一般一课一评,都安排在学生习作完成之后,评完了就过去了。对于学生的影响是短时的。为了让评价产生长远的影响,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关注我们的日常教学活动,我们不妨来点“炒作”。这种炒作就是一种“长时有效”的评价。

我任四年级美术教学,曾经搞了这样的一次“教学炒 作”。

(一)二次作业。

(二)个人申报,班极评奖。

(三)年级展览,学校评奖。

(四)学校颁奖,向家长发放喜报。

(五)作品收藏。

教学内容是美术第二单元的《罐和壶》,我专门利用一节课在每个班进行评奖,按一等奖五分之一,二等奖三分之一,三等奖三分之一,余下的为四等奖,先给学生十分钟作业整理的时间(二次作业),然后各人根据作业的实际水平,对照教师提出的相关等级标准,进行个人获奖等级申报和作品展示,全班学生根据个人的审美判断举手表决。按得票多寡获奖。这是活动的第一步。第二步我们将各班获一等奖的作业复印编号,展览于学校橱窗。再利用学校电视演播系统进行宣传发动,让中高年级的学生共同参与四年级全年级优秀作业的评选。讲清相关评选规则。同时也邀请相关老师共同参与评选。学生和老师拿着预先设计的选票,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负责认真的评选。

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了美术课堂教学的相关内容和效果,同时对四年级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很大的促动,他们都想让自己的习作能展示于全校师生面前。作业在十分钟的整理中得到了以前一课时所达不到的效果。

篇10

中职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评判和提高中职教师培养质量最根本的保障。国外已十分重视职教教师培养的质量评价,美国全美教师教育认证委员会(NACTE)制定了美国教师教育职前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对学院的组织管理、学生事务、教育师资、课程结构、实验室专业学习、设施和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评价考察,[2]德国一直实行专业知识联系教学实践的职教教师职前培养评价模式,对教师教育的理论学习、教学实践和继续教育都有明确的评价规范。我国虽然在中职教师培养的质量评价上还未有相关的规范和研究,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颁布也说明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对中职教师培养的重视,对中职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基本知识、专业技能、实践教学能力都做了一些规范,对中职教师培养的质量评价研究有一定的指导作用。通过笔者前期的访谈调研与所在机构对中职教师培养的研究,结合中职教师的自身特点,遵循我国颁布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与《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制定了中职教师培养模式体系,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评价板块是检测与反馈整个中职教师培养质量好坏的有效手段,保障中职教师培养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质量。因此,应借鉴国外中职教师培养与其培养质量评价的经验,重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来培养我国中职教师,多角度、全方位地评价中职教师培养的质量情况。

二、中职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的质量评价要素

在对中职教师专业培养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访谈中,同济大学王纪平、李俊等学者认为中职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的质量评价要素主要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对象与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这三方面。

(一)评价主体

在传统的人才培养中,仅仅通过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监督、任课老师的教育以及对学生的考核来评价学生在学习中取得了何种成绩,来判定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程度。教师的培养质量也是通过这种传统方式来评价的,因此,评价主体单一,一般只有学校相关部门以及教育主管部门来评价教师培养的质量。刘国利等认为人才培养体系评价的主体应多元化,将评价主体分为指导性评价主体、过程性评价主体、结果性评价主体,其中指导性评价主体为教育主管部门,过程性评价主体为教师和学生,结果性评价主体是学生家长、学生学习单位和毕业生用人单位。[3]在培养一名掌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双师型”中职教师的过程中,教学环节有特别多的实践教学,理论知识、师德素养与实践技能是评价培养质量的关键。因此,在中职教师培养的质量评价中应重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主体从培养院校、教育主管部门拓展为教师、学生、实践单位、用人单位、社会群体等。

(二)评价对象与评价指标

1.培养基本条件评价培养基本条件的满足是培养中职教师的基础。培养基本条件评价对象有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设施设备、校企合作条件等。培养基本条件评价,在实验实训设备及场地条件方面,评价指标应考虑培养院校的实验、实训室的建设是否满足培养的需要,实验、实训设备是否满足实验实训的开展,实验实训教学体系是否符合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要求,能自行开发一定数量的实验实训项目。在图书资料方面是否满足主干学科教育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是否满足学生非专业素质养成的学习需要。在师资方面,要培养未来的“双师型”中职教师,培养院校的师资队伍质量是培养未来中职教师好坏的关键,因此,评价指标应考虑教师的学历、职称、年龄结构等是否协调。在校企合作方面,评价指标应考虑校外企业实训、实习基地是否满足学生专业实践教学需要,校外职业学校实训、实习基地是否满足教育和实践教学需要。这些都是中职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的质量评价中的基本条件。2.培养过程的质量评价培养过程的质量评价最主要的是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的评价。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中职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李波认为课程体系的质量评价是检查、判断课程建设水平的重要途径,直接检验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4]因此,在课程体系方面,评价指标也应考虑是否按照主干学科为基础、职业教育为特色的思路设置;课程整体设计是否合理;实践环节设计是否系统,即形成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有效衔接;是否实现理论、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以知识传递为主线的学科教育框架和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职教特色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是否满足培养目标的实现。实践性环节的设计是否支持职业能力培养,实践性环节的实施是否做到做学统一。3.输出结果的质量评价输出结果的质量评价即质量结果的呈现。包括对学生成绩、学生满意度、就业对口率、实习单位和用人单位满意度等方面的评价。输出结果的质量评价,是中职教师专业能力培养质量评价最直接的表现,是对中职专业教师的师德素养、专业知识、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培养质量的反馈,以此来改进培养模式的不足。

(三)评价方法

依据初选得出的评价指标,应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来确定最终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采用综合评价法,综合评价法是运用多个指标对多个参评单位进行评价的方法,即对初选的评价指标进行筛选,运用权重的方法如Delphi法、层次分析法(AHP)、因子分析法等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权重是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权重分配是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的关键,[5]因此,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直接影响到综合评价结果。通过以上的分析,得出中职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的质量评价要素图。

三、初步构建中职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以上对中职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的质量评价要素的分析,结合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的基本要求,分析得出以下中职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从而作为中职教师专业能力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依据。

(一)通用能力的培养与评价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张凤梅等认为责任心是教师职业道德中的第一要素,每一位教师都应爱岗敬业,把学生放在第一位。[6]然而在对中职一线教师的访谈中发现,这些教师认为优秀教师最重要的品质是职业道德,他们却并没有在学习期间受到了应有的职业道德教育,这反映出师范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的缺乏。[7]因此,培养的中职教师应认识到中职学生学习弱点并加以接受,同时也关注到学生优势之处加以引导,正确看待学生是否满足成为合格中职毕业生的基本要求。能够与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是对于中职教师的一项基本要求。与此同时,他们也需要与行业企业人员、行政管理人员以及学生家长进行广泛的联系。通用能力评价指标有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个人修养、对学生的认同感、对待学生的态度、良好的沟通能力、不断学习创新的能力等。

(二)工作与专业能力的培养与评价

通过访谈了解到,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主要工作任务包括教学活动、实训实习组织、指导竞赛、班级管理和教学研究等五个主要方面。在专业能力方面掌握专业知识与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掌握所教专业课程适合采用的教学方法与策略,运用工作过程导向的理实一体化课程设计来指导学生学习。能够运用工学结合、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等多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方法,有效实施教学活动。[8]掌握多种评价方式,教学活动中能采用合适的评价方式实施有效评价。工作与专业能力评价指标有专业知识、教学设计、课程设计、教学评价、班级管理、实践教学、竞赛教学等。

(三)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评价

国外职教教师培养十分重视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德国的理论课教学为期2年,其中第二阶段有2/3的实践内容是在职业学校里由导师带领见习教学;在韩国技术大学4年制的常规职教师资培养课程中,其实习课占58%,比一般工程学院的实习课多3倍以上。[9]我国教育部、财政部于“十一五”期间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规定,中央财政投入5亿元,着力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特别是实践教学能力。[10]通过去企业实践学习,与专业知识结合,来提高中职教师对企业岗位的认知能力与专业实践能力,能更好地胜任未来专业实践教学。实践能力评价指标有专业实践技能、实践教学能力等。通过以上研究分析,得出中职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