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街区景观设计范文
时间:2023-12-05 17:33: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街区景观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多样化的活动发生在城市街区,对街区的景观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街区景观的整合设计需要符合人的环境、心理行为等要求,从追求舒适宜人的人性化原则出发,从注重城市整体生态和谐出发,处理好群体建筑之间以及群体建筑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环境改善整治,形成统一协调和富有特色的空间环境,最终提高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
1 街区功能的梳理整合思路
(1)整合设计中需要按照土地利用的优化原则,充分利用资源,调整优化中心区功能。例如在一些传统商业中心通过环境整治调整功能,强化商业与旅游功能,对于一些废弃的工业用房等历史建筑进行改造再利用,转化为办公和娱乐等新功能。可以通过引进绘画、摄影、雕塑等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展和街头文艺表演等街头艺术活动,增加公共空间的生活气息,强调以人为主体,突出反映人类刨造的文化和美学特征。清理私搭乱建的违章建筑是创造人性化空间的前提基础,是进行环境整治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2)根据现代城市建筑空间理论,城市空间的属性是与周边建筑的使用功能息息相关的,为此,通过建筑设计形成城市各种不同尺度的空间,这些空间由于建筑功能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功能特征。
2 交通组织系统的整合思路
(1)悉心布置社会停车场、单位内部停车场,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开放部分单位专用停车场以满足社会停车需求。合理规划临时机动车停车位,协调临时停车与慢车道的关系。
(2)根据城市规划的有关要求,可以在街区地区增设大中型社会停车场,以解决大量机动车停车问题;另外,沿街新规划建设的大型公共建筑,应设置内部地面停车场或者地下停车场。可以利用人行道行道树之间的空地划定自行车停车带,停放一排自行车,保证人行道的畅通,同时作为存取自行车的缓冲空问。注意预留生活空间与慢车道之间的人行通道。
(3)人行道畅通舒适:将自行车和配套设施(如路灯、垃圾箱)等设置在人行道外边沿行道树空档之间,尽可能保证人行道的宽度在1.5-2m左右。在此范围内设置盲道。根据实际情况,局部路段可以沿人行道内侧设置座椅。贯通临街建筑一侧的步行空间,在没有车辆(机动车、自行车)干扰的前提下,临建筑一侧设置人行专用通道,宽度控制6~9m,同时满足无障碍设计的要求。
(4)道路交叉口应按交通安全的有关规定设置红绿灯、交通指示牌、斑马线等设施,有限控制行人和车辆的通行。增加人行横道,控制行人乱穿马路:在商业街等街道东西向交通联系密切的路段,根据实际情况,增设人行横道,但要控制人行横道的数量。保证生活空间与车行道路之间横向联系的需要:停车位、停车带和休憩带等的设置应满足消防、急救、相邻城市建设区车行出入口设置的需要。
3 人性化外部空间的整合思路
(1)生活空间指慢车道与临街建筑之间的带状空间。在城市道路断面形式无法改变的情况下,生活空间的设计重点是把现有与规划、集中与分散的开敞空间有机融合,点线面相结合,创造一个连续多样、丰富多变的城市空间序列,为城市居民创造休闲、休憩的场所。
(2)在沿街建筑布局和建筑立面确定的情况下,人行道或绿化隔离带的行道树成为生活空间面向车行道路方向最外侧的垂直界面。与建筑界面不同的是,该界面具有视线通透、行人穿越等特点。对于过于宽阔的交通干道,应加强行道树的连续性,强化该绿色界面。同时,利用建筑后退道路形成的空间,增加高大乔木,在垂直方向进一步分隔生活空间,增加空间的层次感。
(3)由于在城市建成段的街区景观设计中,大部分临街建筑为保留的现状建筑,空间的改变与开合主要集中于拆除后新建建筑的地段。结合沿街建筑情况和周边城市功能特点,充分利用公共建筑后退道路红线的空间,新辟和改建了若干个街头小广场。形成步行3~5min的距离,即200~350m即有一处休息场地的集中开敞空间格局。
(4)根据不同地段临街建筑的性质、使用者人群类型、交通及其配套需求以及生活空间的尺度,有条件的可将条带状的生活空间迸一步细化,分为临建筑步行带、休憩带、自行车停车带,与外侧道路上的非机动车带、机动车带一起来满足街道生活和交通功能的需求。临建筑步行带结合商业设施设置,集购物、观光、步行功能于一体。
4 配套服务设施的整合思路
(1)休息设施。在休憩带和人行道较宽或者人行道内侧与绿地相邻地路段设置长条形座椅。座椅面层材料建议用木材。座椅设置应与行人的活动特点相联系,如公交车站候车区域以及商业区应设置座椅。
(2)方便设施一统一色彩、材质和风格。例如,由垃圾箱、小型变电箱、电话亭等可全部设置在人行道行道树之间的空档处,并注意避让人行通道。饮水器、书报亭、中型变电箱设置在休憩带、人行道内侧绿化带中或者街角用地比较充裕的位置。注意不能影响交通,同时充分考虑对视觉景观质量的影响。
建立广告牌、钟塔、雕塑小品、路灯、展示橱板、指示牌等各种尺度适宜的“人性化”设施,这些“城市家具”是构成街道活跃气氛的重要影响因素。景观整治中需要通过合理布置标志设计,与建筑设计和空间组织相呼应,形成有节奏的韵律感、变化统一的环境氛围。对一些重要公共空间建设入口标志可以强化街道空间结构的视觉感知效果,具有明显的标识作用,有助于形成场所感,加强公共空间特色。
5 绿化空间的整合思路
街区景观整合设计中需要保护生态环境,根据城市中心区不同用地的特点,配置有利于观景和环境改善的绿地,利用绿化加强步行环境的特色,将城市中的水体、绿化等自然景观和休闲街道、广场等人工景观融于一体。
(1)道路绿化隔离带。根据现状花、灌、乔木的分布,局部地段可以增加同类植物,强化其视觉冲击力;在断面宽度允许的条件下,增加微地形和草地。
(2)人行道及生活空间的绿化。根据各区段的种植情况,增加林下草地或者硬质铺装,提供林下休息空间;在建筑后退距离较大的路段,可结合建筑入口、小广场等增加其他乔木和观赏花灌木。
(3)增加围墙、建筑等的垂直绿化。对于临街单位围墙或建筑的山墙绿化,部分路段由于建筑后退,围墙临街,为通透式围墙。建议采用攀爬植物作垂直绿化。
篇2
【关键词】:城市街道景观;碳排放
【引言】:城市街道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街道景观则是体现城市形象的一张重要名片。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和人们对街道环境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使得如何降低城市街道碳排放、提高城市街道景观品质成为了当今城市面临的问题。
1、研究现状
1.1 碳排放及低碳概念 碳排放是关于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一个总称,可以简单理解为二氧化碳排放。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即低碳,主要体现在低消耗、低能量和低开支等方面。如生活的节能减排、建筑的绿色设计、出行的节能措施等。减低碳排放的生活方式即为低碳的生活方式,能降低碳排放的景观设计即为低碳的、生态的景观设计。
1.2 景观设计概念 景观设计为特定使用目的在特定地方进行最恰当的土地利用的设计,可分为硬质景观设计和软质景观设计。在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一是对铺装,雕塑、街道构筑物、座椅和公共建筑小品等硬质景观设计。二是对街道人工植被,河流等自然景观的设计。
2、 城市街道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2.1 城市街道建筑与构筑小品设计 当前城市街道两旁的建筑和街道中的构筑小品的设计多为不环保的材质,街道建筑量化和景观灯不科学造成了很大浪M。街道建筑立面和街道构筑物设计杂乱无章,存在安全隐患。
2.2 城市街道道路设计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高耗能的小汽车迅速取代了非机动车在街道道路上的地位,原本设计的非机动车道和街道两旁的人行道也逐渐被机动车占用。街道材质多采用水泥、花岗岩、青石板、沥青等不透水材料,街道逐渐被硬化铺装所覆盖,导致雨水无法下渗,降水进入地下排水管道,形成了尴尬的街道景观“硬景”。
2.3 城市街道水体设计 目前,我国城市街道的水消费采用的都是线性模式。一方面,为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用水,淡水源经由街道两旁道路下的管道送至居民生活;另一方面,城市产生的污水和雨水则被认为是无用之物,经由管道排走。这种模式违背了自然界水循环的原则,导致缺水、洪涝和水质污染等一系列城市水问题的出现。
2.4 城市街道种植设计 植被是降低碳排放的最好元素。但是在城市街道景观的设计的实践中,植物种类单一,植物群落单调,特别是有些城市盲目追求市树市花,道路的行道树只采用一种植物。同时,有些设计师不具备专业的植物应用知识,弱化街道植被设计,导致了很多城市街道植物设计的不合理。
3 、低碳的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策略
3.1降低固定碳源碳排放 降低气候不利影响以降低街道建筑立面能源需求:要求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结合当地气候参数,尽可能应用低能耗技术,对城市街道的物理环境进行优化,以促进街道两旁建筑物的被动调节和碳减排。以被动调节取代主动调节,实际上是通过城市的环境蓄能和有效利用来抵消一部分建筑能耗。
具体策略包括:塑造良好的热环境以减少建筑主动调节,塑造良好的风环境促进自然通风和降温,塑造良好的光环境增加建筑被动调节,以及塑造良好的声环境和空气环境以减少建筑主动调节等。降低街道两旁建筑密度,优化街区组合模式,善用绿化和水体降温、增湿和遮荫,选择蓄水和反射性能良好的人工建材。
3.2降低移动碳源碳排放 优化出行方式以调整街道景观设计结构:现在,城市街道环境正处于高碳化的状态。究其原因:一是交通工具尤其是小汽车的快速增长,公共交通的发展水平不足,非机动车交通的道路资源被小汽车大量压缩;二是城市街道景观环境单一,安全性与舒适度差。因此,在城市街道景观的设计中应遵循:为不同类型的城市街道设计出最适合的,安全、舒适的配套设施,引导人们选择低碳的出行方式,要鼓励人们选择低能源密度的交通工具而从源头上降低移动碳源碳排放。并尽量满足人们在不同出行目的下的潜在需求,以良好的城市街道空间环境促进人们选择低碳排放的出行模式,具体低碳对策则包括:以增加非机动出行机会为诱导的慢行网络设计,以鼓励“公交+步行”出行选择为基础的景观配套设计。
篇3
一、城市记忆与历史街区景观保护的相关理论
(一)城市记忆的概念和特点
城市记忆是对城市空间环境的意义及其形成过程的整体性历史认识。城市记忆反应城市空间环境,记录于人们的脑海中,城市记忆是人对空间环境的理解2。城市记忆的特点主要包括区域特点、时间特点以及关联特点,具体说来:首先,城市记忆的区域特点主要表现为不同城市、不同文化和不同环境所反映出的城市记忆存在一定差异;其次,城市记忆的时间特点主要体现在不同时代的人对于城市记忆的表现存在着区别,这种区别往往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第三,城市记忆的关联性特点可以概括为在某一连续的时间节点上,城市记忆的发展与延续呈现出相互关联和演化递进的特点。
(二)历史街区景观的价值
历史街区的发展见证了城市历史变迁,并对城市的过去和现在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3。历史街区景观主要包括了传统建筑景观和环境景观两方面:首先,传统建筑景观的价值主要在于,传统建筑是历史街区的核心体现,是真正历史的延续;其次,环境景观的价值主要包括:一方面环境景观指人们活动的载体,环境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们活动的方式,另一当面环境景观又带给人们灵感,激发和启迪了人们的思维和活动。
(三)城市记忆延续与历史街区景观保护的关系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对于这座城市的记忆,对他们来说这些记忆既是经历也是财富4。城市记忆延续与历史街区景观保护两者是相互促进与制约的。城市记忆的延续有助于历史街区景观保护工作更好的开展;历史街区景观保护同时又减少和避免了城市记忆的丢失。总之,在历史街区景观保护中,要充分认识城市记忆的价值所在,对那些蕴含独特城市记忆的建筑与环境主动予以保护。
二、开封曹门大街至穆家桥历史街区景观资源现状
(一)开封曹门大街至穆家桥历史街区景观资源特征
开封是一个古老的城市,具有很多承载记忆的载体,其传统建筑的数量相当多,传统文化也是独具特色的。开封曹门大街至穆家桥片区是开封老城区并未得到开发,也因此保留了其中最为原汁原味的开封街巷、胡同记忆5。开封曹门大街至穆家桥片区众多的古街胡同贯穿了整个历史街区,是典型的历史街区传统风貌的集中体现。所以基地选址于开封市区东北部的顺河回族区,是全国5个少数民族城区之一。开封曹门大街至穆家桥片区具体指北起双龙巷,南止于穆家桥街,西临南北土街,东接内环路。基地周边有四条主干道及多条次干道,道路纵横交错,交通发达。具体说来,开封曹门大街至穆家桥片区的景观资源特征主要从物质载体和非物质载体两方面进行分析。1.物质载体(1)街巷分析:基地内部道路均是正南正北的走向,整体格局呈方格形,具有为直、细、短等特征。横向道路有刘家胡同、南教经胡同、乐观街、理事厅街、维中前街、清南东西街;纵向道路有草市街、北羊市街、清南平北街、王家胡同。(2)建筑分析:建筑主要以上述的七条街及3条胡同的沿街建筑为主,其中居民住宅用地将近65%,商业用地占23%,教育、文化、医疗、政府公共部门的建筑用地共占12%。(3)植物分析:基地绿化主要以道路绿化为主,但行道树均是零散种植且种类较单一。研究区域内的绿化主要依靠居民门前种植的石榴、苹果、葡萄、蔬菜等蔬果。(4)照明分析:研究区域内公共路灯少,且路灯均为简易路灯,光照辐射范围小,基本靠商铺及公共建筑的灯光补充照明,但整体还是偏暗,所以夜间出行不方便。(5)公共设施分析:研究区域内公共设施缺乏休息设施,垃圾桶及公厕数量基本上能满足周边居民使用。路边标识系统不明显,广告宣传栏杂乱,不统一。(6)饮食分析:研究区域内的小吃店大多零散分布,大多都不是传统小吃店;只有清平南北街上的清真食品街才成规模,且里面大多是传统老字号。但是此处卫生,交通等环境并不是很乐观。2.非物质载体开封是八朝古都,而开封曹门大街至穆家桥片区又是开封著名的历史街区,因此该街区内的民俗文化十分丰富,其中街巷名称文化、饮食文化、手工艺文化、武术文化、遛鸟文化都具有代表性。(1)街巷名称文化:街巷、胡同取名方式主要是为了记忆和查找,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其命名种类大致有8种,分别是以历史遗迹、行店市场、衙府坊宅、寺庙寺观、吉祥仁爱、景物、序号、时代命名。(2)饮食文化:开封小吃的发源地是寺门小吃,这也是开封目前最具生活状态、最具老开封意味、最有深厚市井文化的原因之一。在这小吃街上,有多家传统小吃老字号。(3)手工艺文化:开封历史悠久,是著名的清明上河图的原创地,有“东京梦华”之美誉6。其手工艺文化和历史文化数不胜数,与研究区域密切相关的则有汴京灯笼张及北宋官瓷。(4)武术文化:清道光末年,开封东大寺聘请沧州回族武术家黄明新传授查拳。黄明新所传查拳特色独具、传承有序,人称“开封回族查拳”或“黄派查拳”7。(5)遛鸟文化:开封不但是七朝古都,而且还是“休闲之都”。清晨,爱鸟的“老开封”们手里提着鸟笼,悠闲地散着步,这就是古城的一道景观——“遛鸟”。
(二)开封曹门大街至穆家桥片区景观资源的保护现状
1.开封曹门大街至穆家桥片区景观资源保护中的问题(1)在物质载体方面:a.乱搭乱建现象严重,历史街区风貌受到威胁。当前对于这一片区改造和保护的手段呈现出粗放式拆旧建新的特点。这种形式的开发建设是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相抵触的,是对真正的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b.历史街区内生活环境恶化,景观破坏严重。由于机动车、非机动车、摊贩占道,市场、摊位规划不合理,导致道路狭窄、拥挤且人车混杂。(2)在非物质载体方面:a.文化存在多元性的特点,在景观资源的保护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该片区内存在部分历史遗迹,其中蕴含的文化也是多种多样的。其文化的多元性、复杂性,为街区的改造带来一定的困难,景观资源的规划上也会出现一些问题。b.传统民俗文化发展滞后,阻碍景观资源保护。从开封老街区城市记忆的角度,该地段所蕴含的传统民俗文化就是其最大的特色及代表。但配套设施不足,传承、保护方式单一。2.开封曹门大街至穆家桥片区景观资源保护的机遇正如上文所述,开封曹门大街至穆家桥片区景观资源面临着许多威胁,然而其也伴随着许多机遇,当前最主要的机遇包括以下几点:(1)在物质方面:仍有部分古迹保留,历史文化悠久在街巷、胡同中,仍有少部分有历史年代感且保存较为完整的古民居及建筑构件,有空间结构较为完整的传统院落形式。(2)在非物质方面:a.和谐的邻里关系,浓重的街巷生活气息。b.胡同文化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c.部分民俗文化保存较好,片区内有一间民间博物馆及两所文化研究所设立于此。遛鸟文化发展、传承较好,为居民增添生活乐趣之余也给片区带来独特的生活气息。d.寺门前小吃具悠久的历史,其小吃文化得到很好传播和发展,对于更进一步的发展带来优势。
三、开封曹门大街至穆家桥片区历史街区景观的保护策略
(一)城市记忆传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通过问卷对居民城市记忆度的调查以及分析,我们分析和总结出城市记忆在该片区居民传承过程中的情况,并从中发现了一些现实问题,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在记忆规律上,物质载体的记忆度比非物质载体的记忆度高;非物质载体中有相对应的载体的记忆度高;物质载体、非物质载体与生活相关的记忆度高;载体的保护级别高、完善程度高记忆度高;物质载体和非物质载体的高级认知度低。其次,在记忆各方面的表现上:a.在历史积淀方面,文保单位深层认知度低。部分传统民俗文化保护形式单一,记忆度较低。对于街巷、胡同文化的记忆度普遍偏低。b.在商业店铺方面,整体记忆度较高,但是其中深层次的历史文化认知很低。并且居民对片区内小吃街、特色店铺的卫生条件记忆最深,这种不卫生的情况普遍存在。c.在居住环境方面,居民记忆中建筑随处搭建、乱拆乱改现象较为普遍,这一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历史街区的景观保护工作的开展。
(二)历史街区景观的保护策略
篇4
关键词: 城市街景,公共空间,特色雕塑空间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 A
一、城市特色街道景观反应城市文化内涵
街道是城市的框架,它涵盖着城市的文化与内涵,街道景观不仅仅包括绿化小品,往往与规划设计和园林建设所共通。街道景观空间的设计影响着整个街道的形象,甚至影响城市的形象,而往往特色街道景观空间设计就决定着街道的品质。
二、雁塔美术街街道现状
雁塔美术街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西起西安美术学院,东至大唐通易坊,北临小寨商圈,南临西安电视塔,东西全长2300米,遍布综合的商业网点,拥有便利的通信、交通环境;医院、学校、科研单位密布周围,地理位置优越,文化氛围浓厚,是全国首条艺术街区。
1.交通属性现状
雁塔美术街交通便利,路网完善,车流量大,支路密度较高,地理环境决定街道属性,雁塔美术街属于城市主干道,红线宽度为50米,道路断面布置形式为三板四带式,机非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之间以绿化带分隔,机动车道为双向行驶四车道。街道的交通活动属性为:车行>人行>慢行,这种以车行交通为主的街道在景观设置上要求在满足车行移动视线空间的同时尊重人行和慢行景观环境需求。
2.道路停车空间
在雁塔西路道路两侧存在着两个临时停车场,南北人行道各一个,规划上从主干道分流出去,为了减轻主干道车流量大的压力,给停车提供方便。但是在交大医学院沿路进出车流量大,停车空间不足,单纯的在人行道设置停车位,易造成拥堵的同时影响人流畅通,在视线空间上带来了瑕疵。在景观设计层面上将隔离带绿化种植乔木,软化人行道的停车空间对视线的冲击。合理安排周边地下停车空间,管理车流,节省城市道路空间,给行人提供便利环境。
3.沿街建筑风貌
雁塔美术街周边居住用房和商业用房较多,建筑外立面普遍有局部的破损,外观些许脏旧,建筑形体参差不齐,没有形成韵律感和节奏感的整体轮廓,建筑之间缺乏整体性连接和相互融合。整个街道的广告和店面装潢没有协调统一,影响了街道空间审美效应。
4.街景附属设施及其他
沿街围墙多采用透空的形式,每隔30―50米有一处装饰墙,围墙作为环境景观设计的一部分,使街道空间与单位空间相融合,形成一个个雅致和谐的小型休憩空间。这种5×5米的场所最能体现街景空间设计的精妙之处,而在街道休憩时发现部分墙面破损,维护没有很好地解决,墙面上精美的浮雕模糊不清,影响了美感。创意、文化和地域特色的公众设施服务不足,街道其他导引标识系统不够完善与人性化,雕塑没有设计标识牌。细节决定成败,这些看似微妙的设计往往决定街道环境品质的高低。
三、街道景观个性与特色街景雕塑空间
作为名副其实的雁塔美术街,雕塑起到展示街道景观、呈现城市文化的核心作用,而雕塑本身也是一种文化,象征时代精神,优秀的雕塑空间能够陶冶情操,美化生活。雁塔美术街是以雕塑作为道路个性化的标识,这些雕塑组成了连排的雕塑群,成为最直接表现街道个性的标志物。而作为街道东西两端的核心远景要素(分别为东端的大雁塔和西端的美院美术馆),加强了景观视觉效果,成为道路轴线构成的一种手法。
与大雁塔曲江雕塑不同,雁塔美术街由于自身的街道属性,街道没有厚重的历史感,而是倾向于现代、亲切、人文的街道,所以在设计时,考虑到特殊的街道个性,通过小型雕塑表现其场所精神,不常为一种有效的手段。但是雁塔美术街本身规划之初并未涉及雕塑设计,在市政施工结束后才开始景观规划,雕塑作品是后加上去的,这就导致了雕塑设计与规划设计并未统一同步进行,虽然将雕塑加入到机非绿化隔离带上表面看上去既能满足车行者的视线需求,又能使慢行者看到雕塑,但实际上,慢行者的欣赏空间受到了制约,雕塑本身之美也未得到细细品位,这也是美术街景观设计缺乏全面的人性化考虑的根本问题。
雕塑空间列入到机非绿化隔离带中,最根本的将行道树、道路、雕塑连成一条直线,成为典型的街道景观固定模式,非机动车行驶道也宽阔有余,规划上合理的设计了道路本身的功能属性,对称、均衡、车型顺畅视线无阻力。但是行车者在以一定时速行驶时,雕塑却只能一晃而过,看到好的想回眸却消失在绿化中,这种擦肩而过对观赏者和雕塑自身都造成了惋惜,雕塑的美是静态状态下欣赏的最佳状态,而雁塔美术街的雕塑高度均不高,大多在2-3米,并且正面朝向机动车道,这种体量的雕塑放入绿化带中往往被车行者一闪而过,步行者想要观赏雕塑则必须通过非机动车道走入机非隔离带才能看到雕塑正面,这就说明,雕塑本身不能和空间很好的协调起来,雕塑空间成了失落空间,没有人驻足观赏,成为了有悖于活跃空间环境的败笔。并不是因为雕塑本身不好,而是雕塑与街道景观环境脱节,和谐统一规划与景观设计,创造优质的街景空间才是首要关键,而不是将景观小品纳入街道中称之景观设计。
四、结语
城市街道景观设计在挖掘当地传统文化,实现街道景观系统的构建的同时,首要尊重城市文化背景,尊重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协调统一规划与景观设计,做到城市街道景观环境为人服务,设计者应尊重市民尤其是普通步行者的行为活动,从根本问题上提升街道景观空间品质,成为能够代表城市文化内涵的特色景观空间。
参考文献
[1] 文增,城市街道景观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弗朗西斯科・阿森西奥,城市街道与广场,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3] 约翰・ O・西蒙,巴里・ W・斯塔克,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 2009;
篇5
关键词:街道 景观要点设计
中图分类号: D26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城市街道景观的概念
如果说街道是形成城市形象的主要因素,是人们认识城市的重要场所。那么街道景观就是城市空间中最有生气、活力和最动人的空间形态。它所具有的这些特点为城市的景观元素构成赋予了重要的人文背景和景观特点。
从城市空间的角度说,城市街道景观是指出一切实体建筑围合起来的室内景观空间以外的一切室外景观的形态.如外部庭院、街道、广场、陆地、公园等为人们提供生活的空间。
从城市街道景观环境的构成角度说,街道景观是人与自然和社会接触的活动场所。建筑、绿化、气候、水、景观都与人有着直接的联系。一个舒适愉悦的城市街道环境,会带给人们美好的心情。同时也反映了城市的形象。
2 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原则
2.1以人为本原则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认真实施惠民政策,加强对弱势群体救助。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提倡以人为本,主要是强调人在城市中的主人翁地位,街道绿化、服务设施、停车设施、休息设施等街道家具的配置都要从人的角度出发,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各种生理和心理需求[1]。现代景观规划大师约翰·西蒙兹认为,人们规划的不是场所,不是空间,也不是物体;首先规划的是人自身的体验,其次才是随形式和质量的有意识的设计,以实现希望达到的景观效果。场所、空间或物体都根据“服务于人”这个最终目的来设计,以最好的服务和人身体验来表达功能。正所谓“规划的不是场所,不是空间,也不是物体,而是人们在街道空间中的感受体验。“人”作为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主体服务对象,最终实现的景观是兼顾人类共有的行为,满足人类户外环境活动的需要,并体现人对文化的需求和认同,如街道的座椅、垃圾桶、指示牌等服务设施的形状、尺度、色彩、材料、肌理等都与人体尺度、视觉、嗅觉相符合;街道空间的文化氛围与城市所在地方的风俗、习惯、历史文化等相协调。
2.2尊重历史、地域、文化的原则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城市景观中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场所往往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也为一个城市建立独特的形象奠定了基础。这是因为具有历史意义的构筑物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和地域特征在色彩上、造型上以及空间尺度上给人以强烈的认同感,容易产生共鸣[3]。当今社会经济文化全球一体化带给我们的冲击不光是感官上的还有物质结构上的,设计师在设计文化的趋同以及对西方设计的盲目崇拜加速了抹消城市作为历史的存在性的印记,带给我们的是失去地方特色的城市的平庸和审美疲劳。由此看来,城市道路的设计一定要建立在尊重历史,继承和发扬历史文化,结合现代的东西,学会传承和发扬,在特色中寻求新的形象。
2.3考虑生态因素
生态因素的引进是在人们盲目扩张城市,破坏环境,工业污染后人们重新认识生态重要性的时候逐渐提出来的观念,现代城市道路建设、大气污染、噪声污染破坏原有自然生态,造成自然景观的损坏,城市道路网更使城市景观碎裂化加剧,对相邻景观物种的交流起明显的屏障作用。因此在道路设计中,一定要重视道路的生态廊道功能及其生态效应。
2.4整体性原则
城市街道作为城市建设过程中重点打造的空间,在设计时一定要把握街道景观的整体性。一般应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城市街道景观的设计既要从城市的整体出发,使街道景观展示城市的形象和个性,又要保证每条街道的景观设计遵循整体原则,满足人的使用功能和活动需求;其二把街道作为一个整体艺术来欣赏,并不断地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其三街道空间在历史长河中始终是作为一个整体在发展的,对不同时期的街道景观要素应正确把握,使街道的文脉得以保护和延续。
3 城市街道景观要素设计
3.1建筑物
建筑是城市街道景观的核心要素,它能反映一座城市深藏着的灵魂。人们可从其均衡、对称、布局等形式中能体验到一种美感。街道景观设计在遵循历史保护原则和整体性原则的基础上,把握历史建筑的风格、历史背景、地位及其所处的空间位置,并合理考虑新型建筑的造型、尺度、比例、风格、高度、色彩等因素,在保护历史街区整体景观的同时,将现代建筑的精神融合到城市景观中。沿街的建筑整体上从形体、色彩、高度、材料、民族性等方面进行精心设计、控制和引导,以此塑造有文化、有特色、延续城市文脉的街道景观。
沿街建筑作为城市街道界面的主体,建筑与街道是否协调直接决定街道景观的艺术水平,因此合理协调建筑与街道的关系是设计的关键。首先,建筑要与街道的性质相协调,不同性质的街道上建筑的使用功能也不同,其对应形成的街道风格也不同,街道上的建筑设计要从整体出发,布局时要利用建筑的进退、高低起落、建筑空间变化、沿街建筑轮廓线等形成和谐美观的景观。同时还要考虑为行人留有观赏、活动和交往的公共空间。建筑群的色彩也是街道景观设计的重要因素。色彩要与街道特点、建筑性质、街道设施、区域气候等相结合进行综合设计,形成一条统一协调的街道景观。街道受建筑形状所左右,或宽或窄或弯曲,形成富有人气的、变化的街道空间。利用格式塔心理学中的“图形与背景”关系研究街道中建筑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关系,设计一个合理、完善的街道空间。
图1建筑“内部”与“外部”的反转示意图
简而言之,街道沿街建筑的设计整体上要体现连续性,突出其体量关系、空间关系、建筑轮廓线等,还要强化建筑的文化性和地域性。细部上从建筑材料、肌理、装饰、背景等方面刻画建筑的风格和特色,活跃街道空间的气氛,并与人的视觉特性相适应,形成丰富的街道景观。
图2衔道建筑立向效果图
篇6
绪论
位于海口市博爱路、中山路、新华北路、得胜沙、解放路等路段的百年文物建筑――骑楼老街是海口市极具特色的建筑群,独特的多元的建筑风格为世人瞩目。
本文主要从骑楼老街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的角度出发,挖掘海南海口的历史文化和骑楼本身的环境、人文元素,在理论层面研究街道人文景观的规划设计,旨在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景点和商业区,使其成为海口商业、旅游、居住的适宜之地,从街道景观规划的基本原理出发,结合海口骑楼建筑及整体文化环境进行论述。
骑楼街道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景观设计的目的是在一个相对宏观的尺度上,基于自然和人文背景来认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在自然系统中或者利用自然资源,找到最适合的居住地。我们在进行骑楼景观设计时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系统与整体设计原则
街道作为城市的公共开放空间,是城市形象的体现,也是市民的主要活动空间,其系统性和整体性是关系到城市整体形象的关键,人们对个城市外向性格的了解,是基于街道的外在形象的统性,在景观设计中,应把街道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考虑,明确街道的设计主题和整体基调,以保持街道空间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在此基础上,应突出区段性和局部节点个性,完成系统性和整体性中的变化因素。
骑楼老街源于百年前海南归国华侨修筑的主要用于商业的建筑,受南洋风格影响深远,骑楼建筑形态丰富,折中了欧洲巴洛克、洛可可、罗马式、哥特式以及适应于东南亚和海南湿热气候而演变的空间布局及装饰设计,同时加之国人难以割舍的本土文化情节,构成了街道的个基本个性特征。虽然百年期问,沧海桑田,建筑功能发生了很大变化,
些新的建筑也参杂在其内,但仍保持了绝大部分建筑的基本形态,五条街道,近700栋建筑鳞次栉比,构成了特色鲜明的骑楼老街的统一建筑天际线。在景观规划中对于整体风格的把握以及对街道民俗文化的发扬,是作为骑楼景观系统性和整体性基本要领。
同时,也应注重横向层面的每栋建筑、每个街道的个性,不同的沧桑变化而形成的各具特色的外形变化,以及因其本身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已经拥有了不同的使用功能、文化积淀和民俗民风,共同构成骑楼景观的多元、多彩画卷。
2.使用与复合功能设计原则
交通仍是街道的主要功能,但不是唯一功能,景观规划中应突出街道作为公共开放空间的特性,侧重于街道的空间功能作用和生活特色。同时,更多地将街道与周边空地和建筑物等相结合,突出空间的连续性与使用功能。
在骑楼街道上,本身是极具复合的,其一层架空的通廊部分是骑楼街最引人关注的空间区域,为室内和街道的过渡空间,是所在商铺展示商家形象和销售商品的空间,成为消费者购物、休憩和行走的通道,同时起到遮风避雨的功能,人们在闲暇之余,也可在此会客、喝茶,成为邻里感情交流的场所。步行长廊本身就体现了先民们为商业行为而选择的建筑形态,极具复合性的实用功能,在景观规划时可以加强和优化。
最初的通行功能虽仍非常重要,但虽着城市发展的进程,其交通功能处于相对尴尬的地位,因人流量大的原因,人行道与车行道的混用,使得通向街区内部的交通不便,且场地条件局促,导致交通拥挤。因此在规划时应择地设计利于人流聚散的广场或绿地,拓展街道内部空间,强化街道的使用功能,也能丰富街道天际线和立面。
3.步行与人性化设计原则
步行是人类最基本的交通工具,脱离了步行,街道就失去了真实的意义,失去了观赏城市和体验城市生活的场所。因此在街道景观设计中要突出快捷、安全的步行网络,提供合宜的空间尺度,配合必要的商业、文化、景观设施等,促进人流的汇聚,形成生机勃勃、生活气息浓郁、充满人气的街道。
同时规划时要充分考虑街道的识别性和认知度,通过街道指示系统、视觉形象识别和公共环境艺术等方法,提升街道环境品质,增强人们心理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加深人们对街道特色的记忆和识别。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老街12米左右宽道路的规划设计最初不是为了现代汽车的通行之功能,其主要还是步行或其他的简单交通工具(如人力车)的使用场地,但在城市化进程和作为现代人主要交通工具――汽车的迅猛发展下,其街道的通行功能受到极大的制约,也由于汽车的通行,增加了步行人群的通行危险性。在历次骑楼老街的整治中,部分街道已经还原了初始的步行交通功能,如得胜沙路和中山路,特别是近两年修整规划完成的中山路步行街,建筑得到修缮,街道设置了文化和休憩设施,非常利于市民和游客的购物、赏景、休憩,街道整体形象得到了完善和强化。但骑楼最主要的也是最长的街道――博爱路,建筑立面在逐步修缮,其交通状况却难以得到改善,其作为连接着海府路和长堤路的交通纽带,维系着市区道路畅通的重要功能,使得城市管理者难以决策,但适度控制车流,维护步行通道的安全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4.文化与艺术设计原则
街道景观特征要强调地域文化性。只有与当地自然条件、文化氛围、风俗习惯相结合的艺术化设计,才能加强和突出其地域特征。
海口骑楼处于海南这个特定的地域环境中,
方面不可避免的深刻烙着海南本土的文化及习俗,另方面与自身建筑结合在历史的长河中产生了特有的骑楼文化。这些物质与意识相互融合的文化氛围,理应成为骑楼人文景观的主角。
一些历史的文化印迹还需挖掘,而一些留存至今仍极具生命力的民俗文化则要发扬光大。如骑楼的军坡节,骑楼街区得胜沙路的行符日为正月十九,冼夫人纪念馆的神像经过一番打扮,由人抬出挨家挨户去祈福,同时也有舞狮、钻“公祖”等其他的一些祭拜活动,气氛热烈,场面壮观,给游人和市民带来独特的视觉和精神审美感受,成为骑楼人文景观的亮点。又如骑楼街区的琼剧,骑楼街区曾是表演琼剧最为集中的地方;还有骑楼的饮食文化,那些隐藏在深巷中的味道,是骑楼居民的日食,对于游人来说却是珍馐。将这些地方文化引入街道空间内,把街道作为参与公共社会生活的场所,突出其景观个性。
另外可在街道或广场空地上设置雕像、壁画、艺术化设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铺装等,形成街道的地标性空间特征。骑楼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特定的生活符号,都可以成为这些景观载体的设计的灵感来源和设计元素,形成个性十足的特色文化景观。
5.积累与可持续发展设计原则
街道特别是新建街道的景观特征与空间氛围的形成需要相对较长时间的发展与积累。海口骑楼老街形成历史较长,在1858年,海口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到1875年海口海关设立,白沙门建港,对外贸易发展迅速,骑楼街区也开始兴起。1924年,基本形成了新华、博爱、新民、中山、得胜沙、解放路等主要骑楼街道,商业活动达到鼎盛时期。时至今日,百多年的沧海桑田,已然形成了足够独特的街道景观和空间氛围,但历史在发展,骑楼街区也不能固步自封,新兴的意识形态和潮流文化仍需在此驻足并留下印迹,区域特色仍在积累,因此在现时的骑楼景观规划时,不应只回头往顾,还应面向未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势头。
同时,海南作为国际旅游岛,来自于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社会背景的人群,对骑楼街道环境和景观的要求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街道景观规划设计需要首先提供一个诱导行为发生的场所,使用者通过使用,加深对设施和环境的认识,然后通过不断的积累,持续形成街道的区域特色。
6.可操作和管理便利设计原则
第一、效益综合原则,即在设计中要充分兼顾环境效益、文化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环境效益指的是骑楼环境的优化,即形成宜居、宜游、宜商的整体环境;文化效益是在规划中凸显骑楼作为文化老街的形象,保留和发扬其文化特色;社会效益是指其良好的形象能够成为海口文化的一个象征,打造个城市名片;而经济效益则是实现街区商业以及作为旅游目的地的良性发展。在规划过程中要统筹安排、综合考虑,以达到综合效益的最大化,不可片面突出一方面的效益而去损害另一方面的效益。
第二、可操作性原则,即在老街规划中充分体现市场机制和经济规律对城市规划和建设带来的影响,在充分做好街道经济形态调研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功能布局,提供景观元素的多样性和可能性,统筹广域和局域的联系,塑造街道空间特色,达到可续发展的效果。
第三、可控性原则,即将老街规划设计的功能布局、开发建设、规划管理等因素转化为可以控的具体措施和办法,提供较强的控制性、引导性规定,分期规划,循序渐进的对骑楼景观进行改造,避免一些不可逆转的硬伤。
7.保护与再利用设计原则
骑楼老街在一百多年历史沧桑变化中,积淀着海口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与人类的智慧,当然也综合了地域的自然因子,是典型的历史景观。历史景观真实客观反映了社会的发展,蕴含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信息,延续地域的历史文脉,创造地域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
1964年的《威尼斯》及作为其附件的《佛罗伦萨》(1982年)明确提出:将古迹遗产真实的、完整的传下去是我们的职责。各国对历史景观保护的原则各有侧重,但原真性原则是较为通行的做法,即历史景观的形式与设计、材料与实质、利用与作用、传统与技术、位置、工艺和背景环境以及个性和构成要素等方面的真实性。原真性的保护要克服“整旧如新”的修缮思想,在近几年对骑楼老街的修缮整治过程中,对骑楼建筑基本上是采用集中修缮,一劳永逸,“焕然一新”的手法,未能做到“修旧如旧”的感觉,不能不说是种遗憾些斑驳的墙体、沧桑的色彩等本是历史真实的一部分,残破和寒酸并不是丑陋,它们的存在使得骑楼的历史风韵得以凝固下来,因此在修缮时如何保留原真性是值得研究的。
而历史景观再利用是一种科学发展观的态度,骑楼老街无论是其建筑本体功能发生变化,还是在其基础上适度增加新的景观元素,都是时展的必然性。让建筑和街道得以持续发展,发挥它的功能,是骑楼老街生命力的延续,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也是种保护。
结语
在骑楼景观规划中,做好老街的研究、保护、展示、利用工作,有利于完整梳理该区域文化演进发展脉络,有利于整合利用文化遗产资源,发挥文化遗产在城市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海口经济学院)
篇7
关键词:城市空间;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以城市开放空间的景观设计为探讨对象,针对我国现阶段设计中的不足进行浅析整合,进而引入了新的环境审美观,即环境美学的论述基础。以此来指导城市开放空间景观设计,建立一种系统、整体的城市开放空间景观设计系统。对城市开放空间的三种主要形式——城市广场、城市公园、城市街道绿地空间的景观设计,结合具体的设计案例进行环境美学基础论述的实践性探讨与互证,提出了相应的景观设计策略运用于城市开放空间的设计中。城市环境的美不仅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美好的居住环境,还可以带来丰富的审美体验。有利于实现人与环境之间的理想联系,让人们对城市环境在情感上有认同感、归宿感。城市开放空间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内容,以环境美学的角度为城市开放空间提供论述指导,着眼于对城市环境的整体把握,将对未来的深思建立在深厚的论述基础和现实作用之上。
1.城市文化空间内涵
城市文化是文化社会空间的延伸,具有文化娱乐休闲的性质,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城市文化休闲空间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在发展中将现代休闲与历史文化精神进行融合,既使民俗文化得到传承,又展现包容了社会和谐风貌。现代城市通过各种休闲设施来缓解市民的工作压力,提升生活质量。一方面反映出城市生活浪漫和多姿多彩的情调、折射城市管理系统有序规范的精致生活的城市理念;另一方面使传统特色的景观、自然风貌折射出人文精神的人居环境。
城市文化空间是指人们感知和体验城市文化的各种场所,承载的是多种多样并不断变化的城市多元文化类别。从狭义上讲,城市文化空间是指能够承载城市传统文化的空间,包含有物质文化遗存、遗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载体等。也叫文化空间环境,这种环境一旦失去传统文化的活力,就会成为毫无生气的标本。对于当今快速发展的中国城市来说,文化空间环境的保护是城市建设发展的首要内容。虽然现在也有一些历史性城市已经或者正在开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并划定了历史地段、历史文化保护区,在城市历史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有效的工作,但文化城市的建设更需要整体系统的文化空间的梳理和塑造。我们也还看到一些城市在改造和建设中破坏了历史文化环境,因此,挖掘城市历史信息、整理城市历史格局、并与城市当代空间叠合,是历史性城市文化空间塑造的前提。
2.景观设计中的城市文化
城市文化空间在视觉上的表现主要体现在文化景观上,是通过适当的景观整理措施,联系单个的遗产点而形成具有一定文化意义的通道。在城市文化景观设计中更强调文化遗产保护、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的多赢,其作法就经常表现为把一些遗产通过建设绿色通道连接起来。借鉴遗产廊道理念,整合乡土文化景观资源,建立集生态和文化保护、休闲游憩、审美启智、教育等多方面功能于一体的区域与城市开放空间系统,以遗产休闲活动为出发点。基本理论服务于一种新型休闲方式的生态基础设施,这便是以遗产和乡土文化景观休闲活动为核心内容的休闲方式。把文化遗产和乡土文化景观一起被通过连续的廊道连接和保护起来,进行整体性的解说和展示,也就意味着游憩、生态和文化保护等多目标的结合。美国建筑大师沙里宁说过这样一句话:“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什么。”城市的文化景观一直是设计界瞩目的话题。这是源于设计与文化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设计将人类的精神意志体现在造物中,并通过造物具体设计人们的物质生活方式,而生活方式就是文化的载体。一切文化的精神层面、行为层面、制度层面、器物层面最终都会在人的某种生活方式中得到体现。也可以说是设计在为人创造新的物质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创造一种新的文化。从文化的传统中找到创造的依据。也是设计者关心城市文化的动机所在。
3.我国城市景观设计文化特色现状
3.1深层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与表达不强
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将城市的历史文化融入景观中,这是设计师必须考虑的问题。历史文化现象非常繁杂,有形的历史文化即以物态形式表现出来的历史文化,容易被人们所触知,而无形的历史文化往往通过有形的物体才能被人们所认识和理解。因而表现在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则是设计师更多地注重对那些可视的、有形的历史文化符号的借鉴和应用,而缺乏对那些形式背后所蕴含的深层的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和表达。
3.2文化景点堆砌
城市的历史文化最能体现城市特色,因而把城市的历史文化融入到城市的景观设计中,是彰显城市特色的重要途径。城市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一般来说,城市历史愈悠久,历史文化积淀愈深厚。面对城市众多的历史文化,许多设计师往往想将它们全部都体现在城市景观中,以为这样才能显现出城市丰富的历史文化。如在某市街道景观规划设计中,设计师分别设计了三星堆文化区、蜀汉历史文化区、孔子文化区和古蜀道文化区四个景区,全部以历史文化为题材,共36个景点,这种又多又乱的做法给人以历史文化堆砌感。
3.3传统景观消失,文化遗产、古迹遭到破坏,城市失去特色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城市景观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带来的却是传统景观及文化遗产频遭破坏的事件:如有的城市为了扩路,砍去街道两侧百年古树;传统民宅被成片拆除,取而代之的是方盒子建筑楼群;新建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雷同、缺乏特色。城市传统景观、名胜古迹是该城市历史发展过程中民族文化长期积淀的形式反映,对于研究城市的历史发展、文化传统、风土人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传统景观、风景名胜又是一个城市特点的重要体现,如今一些城市的公共空间景观因盲目建设而变得平庸、失去特色。
3.4欧式化、模仿风
现在有些城市公共景观空间,大量充斥着罗马廊柱、欧式建筑。许多正在建造的住宅小区,在广告语中喜欢打出“欧式典雅花园”“地中海风情”的时髦标语,甚至宣传要将某地建成东方的“法国的塞纳河”等。欧式广场、喷泉、拱廊、罗马柱等挤满了住宅区公共空间,似乎只有沾上欧式风格,才能提升环境景观品位。在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中,出现一些欧式风格的设计无可厚非。但是,一些潮流般的庸俗模仿,对我国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的健康发展有害无益。
4.我国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方向
我国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在全球化背景下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正经历着一个空前复杂、充斥着各种干扰的创作境遇。中国景观设计师要在新世纪拓展设计方向,就必须了解传统,继承和发展传统,同时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借鉴外国景观规划设计优秀品质,致力于在当前世界多元化图景中建立一种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现代中国景观,而非仅仅以古典园林的存在,作为一个僵化和单调的文化者的标本。
5.结束语
从城市空间的角度来看,城市环境的更新向来就不是孤立的,它往往与城市空间的拓展相伴随。一个城市在开辟新区的同时,也要保护老城区,逐步的拉开整个城市的布局,这也是城市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中国有许多城市也在鼓励划分出历史性区域,对历史性的旧建筑物进行整修,改造为休闲和娱乐性的空间环境,给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塑造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造型元素;建筑设计;娱乐街区
好的设计要有视觉知性美,干净的设计要点,线,面的基本要素相结合。人们喜欢的旋律是由七个基本音符组成的无尽的辉煌音乐。在人类艺术设计的历史长河中,艺术这种简单的视觉元素触动心灵,激发才华横溢的设计师设计出的智慧作品比比皆是。点,线,面的设计元素组成的艺术,是神奇和迷人的,具有无限的美的潜力。设计师的艺术创造力都来源于最基本的简单的点、线、面、三要素。
一 造型元素
1 造型元素的意义
随着现代艺术和设计的成熟发展,环境设计师转向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不断融合了现代化的设计语言来创建一个现代和民族认识的新符号。为了创造一个新的环境,引领一个新的景观浪潮,创意造型设计的目的是发现世界的形状多样性以及娱乐街区的未来。它是人们了解和融入抽象的自然之美,创造更多的以人为本的设计,满足人与自然之间的对话的要求。
2 造型元素的国内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已被公认为21世纪的主要问题之一,中国的娱乐街区由20世纪设计到现在,有不小的成就,但我们进行娱乐街区刚刚拉开序幕。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需求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设计娱乐街区的行列,娱乐街区设计呈现出繁荣和快速发展的趋势,娱乐街区它的设计是非常复杂的。我们目前在娱乐街区研究的设计元素知识是在模仿国外的设计阶段,城市的居民区不断扩大,不仅破坏了的生态,严重浪费,违背了发展的科学,使娱乐街区的利用率大大降低,这些问题主要是缺乏只有知识简单的造型设计元素可以理解,和对设计娱乐街区的认识,从而形成了基础设计元素。新的技术突破和新的思维,都是设计重要的传统方式。
二 造型元素中的点线面
点,线,面是一个基本的设计元素,一个主要元素在设计中的祈祷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同类型的点,线,面的结合,都会产生多种视觉效果。在拥有理性美得视觉体系内,干净、简洁的造型元素主要是点、线、面。点、线、面三种元素就好像吉他上的六根琴弦,通过不同的组合排列,会在同一个乐器上发出不同高低、不同音调的完美和弦。
点,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一种特别常见的元素,大到一颗星球,小到一颗粒子,都可以称之为"点"。人们口中所说的点在造型上的意义通过现实中的应用研究得出:点是活泼的最具有活力的,点有时是现实中不存在的独立于各个空间的元素。点是独立于其他的元素而存在的。
线元素,线是最基本的艺术中的语言。在平面图形里,线除了代表不同的工具留下的痕迹,还包括区域分割所形成的边界线。在立体造形中,线则代表形体的边缘现或细长的体。线元素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是归化物体的形状,中国的传统绘画应用的较多。
面元素,面是一种具有长宽的二维影像。面和线是一样的,可以体现物体形状,并传达感情。一般说来,线传情容易细腻入微,面传情则偏向于淋漓酣畅。中国画中的常用画法泼墨法,就是充分利用面的表现力。
三 点、线、面在娱乐街区中的运用
现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各种消费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但会有好多上班族与学生对如今的商业街区感到不满意,主要在于分区太少,商业化街区就只是购物的街区,娱乐街区就只会是餐饮,休闲街区。现在的人们越来越需要购物,餐饮,休闲,娱乐一站式消费的娱乐街区,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人们在消费娱乐过程中花费在路上的时间,让人们可以享受到购物累了就休息,休息够了就娱乐的和谐,轻松地消费氛围。
1 点元素在娱乐街区中的运用
娱乐街区是从美学角度元素的抽象设计,通常形成"点"。严格地说,娱乐街区的设计重点不是大小,是一个相对的存在,用于校准在空间中的位置。在娱乐街区的设计点为基本结构单元,这不仅表明了位置,但也使人们欣赏它的吸引和辐射的视觉体验的能力。点作为娱乐街区设计在了眼里的心脏,按照现场和景观景点的需要有选择地规范土地要求,采用小品,广场,园林树木等形式,点直线排列布置在一排的多个点,给人的视觉体验"线",它通常是通过多个景点被布置在由基本上线性景观的一个线实现。这样的应用使景观富有层次感的技术和速度,以吸引有兴趣的游客游览。
2 线元素在娱乐街区中的运用
在娱乐街区,线路是最广泛使用的组件,其中包括直线,曲线,不规则曲线的主要形式。线在视觉上具有效果感,曲线具有柔软感,可产生丰富变化的视觉体验。线性应用程序中,线条笔直是一种常见类型的正规形式。娱乐街区设计中,行走清晰线会不自觉地由直线所指示方向,直线也可以被划分两个不同的区域。除了常规的直线,可以设计由规则曲线造型的景观中,给人的视觉效果是规律的变化。
同时,也可以在建筑内部的酒吧或者咖啡厅等设计中,应用造型元素中的线元素,进行变形,衍生,用木头材质,做出造型,在涂上鲜艳的红,黄,等漆料,让人们看到之后心情愉悦。地面铺装依旧是选择木头的材质,选用深色木地板铺装,室内外相结合,整体看上去会更加的统一,协调。
3 面元素在娱乐街区中的运用
在娱乐街区的设计中,面元素意味着该表面是通过各种形式来封闭空间,该区域也是相对的存在,以确定是否存在一个空间平面,但表面可能不是一个单独的实体,通常具有一定面积,是有区域的视觉体验,而没有特定的方向。分为有规则的表面和不规则表面两种主要形式。规则有秩序的形式,通常给人一种平衡感和稳定的视觉效果感;不规则表面带来的变化,给人一种动感的体验。在规则面的平面的应用主要是指一个固定的几何形式,通常由直线或曲线所包围的规则,包括圆形,方形,三角形。其中,圆表现了统一的功能和内敛,拥有运动和静止的双重特性,三角形的设计被认为是娱乐街区,更稳定的形式,通常适用于个性化或个性化的人行道景观结构。
四 结语
作为建筑造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造型元素包含很多元素。其中,点、线、面、体、材质和色彩对建筑的视觉效果造型能够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如果其中的一个元素发生了改变,可能就会使整个建筑物发生改变。世间万物,千姿百态,无论是取自大自然的,还是人工制造而成的,都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所有的物体都会具有内在轮廓与外在形象。将形态分解、提炼、压缩、概括、总结,我们就会得到造型元素中的最基本、干净、简单、明了的元素--点、线、面。正是因为拥有了点、线、面这三种基本元素的组合与构成,再与色彩相互交织,最终才会构造起整个世界的形态。
参考文献
[1] 吕正华.马青.街道环境景观设计.辽宁科技出版社.2000.
篇9
【关键词】城市;出入城口;规划设计
0.引言
城市出入城口是城市的公共空间,本身担负着空间界定,物质信息交换的作用。城市出入城口相对于城市总体而言,是城市空间形态中的路径与城市边界的交点所在,是一个城市空间形态脉络的有机构成。像所有的空间一样,城市出入城口空间通过其形态表达自身的特征、品质乃至美学意匠,传达隐含其中的该城市或所属地区的社会、文化信息,并呈现出城市的意象,它和城市的道路、广场、街区等一起组成城市的空间体系,对城市景观的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为出入口地区居住人群创造舒适、方便、卫生、优美的物质空间环境,对地块内的各种物质要素,在实现预定统一目标的前提下进行综合设计,使城市各种设施功能相互配合协调,空间形式完美统一,综合效益最优化,使该地区成为“生态旅游城市”之门户。规划功能定位为复合功能的城市纽带新门户,充满魅力的标志性入口空间,全方位城市文化演绎的舞台,富有活力的人性化休闲场所。本文就城市出入城口的规划设计谈几点粗浅认识。
1.城市出入城口的设计原则
1.1绿化优先
出入城口规划设计要绿化优先。绿色是优美环境的基调,体现生态与景观的完美结合。对城市出入口的绿化设计是首要的景观塑造手段。
1.2文化传承
出入城口规划设计要注重文化保护。自然景观设计与人文景观保护利用相结合,维护历史文脉的延续性,传递当地的人文信息。
1.3塑造特色
出入城口规划设计要注重塑造特色。通过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创造优美的环境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景观,形成个性鲜明的区域标识性。
2.出入城口规划设计应考虑的问题
2.1注重区域位置的分析
城市出入口多处于城郊结合部,具有自然环境优美的有利条件。但正由于处于城市边缘,往往缺乏规划和管理,造成环境脏乱,没有景观特色的局面。如何扬长避短,发挥所处地域优势,是进行城市出入口规划设计时应当注意的问题。
2.2根据快速交通的特点
城市出入口通常是各交通干道的交汇口,过境者具有一定的速度,在出入口规划设计时要注意静态观赏与动态观赏相结合,遵从人的视觉规律。视线范围内的景物应着重塑造块面的总体效果,尺度比例要恰当,色彩相对统一。
2.3强化景观序列的组织
城市景观是连续景观,城市出入口是起点,它与另外的城市景观节点(如广场)、轴线(如街道、河流)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一起组成主次分明、相互呼应的城市景观序列。对城市出入口规划设计,应服从总体序列的要求,达到多样性的统一。
2.4体现景观层次的组织
城市出入口景观层次一般有:前景、主景和背景。前景具有提示的作用,暗示即将进入或者离开城市,通常用两侧的绿化带景观来说明。主景是城市出入口的景观主题,体现环境特征之所在,可以是大型的绿化图案,也可以是标志性的雕塑或建构筑物等。背景起到衬托的作用,如青翠的山林、碧绿的水面都是理想的背景。
3.做好城市出入城口规划设计的几点意见
3.1统一风格
建筑形式和风格和谐统一是城市出入城口规划设计的重点。城市出入口标志设计应提倡造型简洁轻巧、线条流畅、视觉通透、现代感强,通过统一的建筑形式设计,统一醒目的色彩运用,容易被出入城市的车辆和人们识别。由于作为单独建筑考虑,规划要求其与周边建筑进行距离控制。
3.2疏散行人
在城市出入口附近设置行人过街天桥,能够有效的疏散行人,维护交通安全。需在出入口车行道与人行道的连接通道设置集水坑和排水系统,增加部分运营成本。过街天桥设计上要进一步采用防腐蚀处理。
3.3生态人文
对道路绿化带景观体系及街景立面体系等进行改造设计,形成具有现代城市气息的景观型城市道路,将出入口打造成为最宽阔、最开敞、最具魅力的城市入口街道。凸显自然山水之美,在建筑形态、道路、绿化的处理上增强城市出入口的适宜性和可感性,通过各种空间载体的再组合,达到人与自然交融,展示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现代生态旅游城市的魅力。
3.4城市风华
规划在保证建筑立面延续性的前提下,在规划地块中心区域留出一定用地,建设成为城市中心广场,一方面形成景观廊道,另一方面结合现代气息浓郁的商住建筑,形成规划区域的重要景观节点,延展城市风华。
3.5文化脉络
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是城市宝贵的财富,亦是城市魅力的重要体现。规划拆除周边村庄建筑,培育绿化景观植被,结合自然山貌设计文化色彩浓郁的景观公园,并建设公园入口广场,将传统色彩融入到公园及广场设计中,最终形成良好的视觉效果及城市街道景观对景,并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城市出入口文化公园。
3.6周边环境
增加道路的绿化面积,强化道路绿化带,优化绿化配置。根据规划设计要求,建一批街头小公园、绿地。一些环境条件较好的单位要求其拆围建绿,开放其绿地,或设通透栏杆。暂时还未建设的地块,可建临时绿地。结合重要的文化建筑、公共建筑、广场和滨水地带建设公园、绿地。要创造条件,进行立体绿化根据设计要求。已破损或较陈旧的建筑物外墙面,统一色彩进行粉刷;可改变部分建筑的屋顶形式。建筑立面雨棚、窗框要统一形式,统一空调机位置与建筑物外设构筑物。统一设置广告、招牌,并控制数量、形式和色彩。统一设置公用市政设施和环境小品,如公厕、电话亭、垃圾筒、路牌、书报亭、坐椅等。人行道的铺地统一修缮、更新。各施工场地的围墙,要统一式样,现场工棚管理用房也要统一设计,符合道路景观需求。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出入口的交通功能和景观功能如何,决定着一个城市是否进出方便,也决定着外来游客对城市的第一印象是否良好。随着城市出入口规划设计研究的不断深入,设计观念、设计手法也不断更新,因此,在城市出入口规划建设中,要从满通功能的需要出发进行规划,确保区域交通和城市道路之间实现有效对接;要提高绿化水平,确保景观效果,把城市出入口改造和两侧开发建设结合起来,改善城市出入口脏乱差面貌,充分考虑现状,循序渐进进行改造。未来城市出入口在建筑形式上面临更广阔的选择,其将真正做到与城市景观有机结合。 [科]
【参考文献】
篇10
Superkilen位于丹麦哥本哈根,地处丹麦种族最多样化和最具挑战性的一个街区,这里居住着来自全球60个不同国家的人们。设计师的方案是,将Superkilen城市花园作为巨大的城市实践展览,展示来自全球各地的周边居民的展品。在这里,可以看到洛杉矾健美海滩的健身器材,来自以色列的排水污渠,来自中国的棕榈树和产自卡塔尔和俄罗斯的霓虹灯。每样展品上都配备一小块不锈钢板,镶嵌在附近的地面上,上面用丹麦语与本国语言写着它的名称和产地。这样,这一全球多样性的超现实主义展览反应了现实中真实的邻里关系,而非顽固地坚守传统丹麦的形象。
Superkilen是由哥本哈根市政府和Realdania基金会发起,丹麦本土建筑设计事务所BIG,景观设计公司TOPOTEK1和艺术家SUPERFLEX之间创造性合作的成果。美国建筑师学会将其评为2013年荣誉奖的获奖项目之一,肯定了其在建筑、内部设计和城市设计方面的成绩。美国建筑师学会的评委表示,该项目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推动了社会交流和参与度,让多人种的社区充满了活力,实现了开放度很高的城市空间,有着强烈的视觉和空间移动效果,形成一系列独特而愉悦的场所。整个园区分为三个部分:红色广场、黑色广场和绿色公园。
红色广场:市场、文化、运动
作为Norrebrohall街区体育和文化方面的补充,红色广场被看作是Norrebrohall街区的内部活动在城市层面的扩展。大型中央广场提供了一系列娱乐休闲活动且加强了当地居民的交往。彩色的表面材料在安装时参考了Norrebrohall和广场入口的颜色与材料,新建的入口门厅从内到外都采用了相同的材料。城市立面通过在表面上应用同样的概念颜色,并向上折叠,从视觉上保持了统一,创造出三维的视觉感受。正对Norrebrogade的长立面上,抬高的开放空间宛若方起居室,游客可以在这里享受午后的阳光和风景。除了文化和体育设施,红色广场还包含了一个城市型的小市场,每个周末都吸引很多来自哥本哈根和郊区的游客。
Superkilen的中央广场占据原来曲棍球场的位置。广场上大面积覆盖着一种多功能的橡胶表面,在上面可以进行球类运动、集市、游行,甚至可以作为冬季的溜冰场。Norrebrohallen的移动演讲台也可搬到那里播放露天电影或者进行运动演示。位于广场东面主入口内的咖啡厅可以提供户外服务。在广场的北面,游客能找到篮球场、停车场和个室外健身区。
黑色广场:城市起居室
Mimers Plads是Superkilen总体规划的核心,也是该地区庭院空间的延伸,当地人会在摩洛哥喷泉附近会面,在日本樱花树下坐在土耳其长椅上聊天。在周末,那里有桌子、凳子和烧烤设施,仿佛一个城市的客厅,为双陆棋和国际象棋爱好者提供了场所。
不同于红色广场的韵律格局,Mimers Plads的白线都是从北到南的绕过不同的家具的直线。这里的韵律主要是强调家具,而不是仅在上面铺上层地毯之类的东西。设计师将自行车交通转移到广场的东侧,在Hotherplads和与之相交的自行车道之间建造了一个自行车坡道,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去往Midgaardsgade路上的高差问题,向北是一座小山,站在山上向南方可以俯瞰整个广场和广场上的活动。为了防止街道的端头落在广场东北方的角落,也为了满足居民的意愿,设计师将广场的一个角折叠起来,建立了一个有顶的双层空间。
绿色公园:运动、娱乐
- 上一篇:反恐安全应急预案
- 下一篇:安全生产措施及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