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构建家校合作关系范文

时间:2023-12-05 17:33: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师如何构建家校合作关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师如何构建家校合作关系

篇1

一 家长教育孩子存在的问题

学校及班主任老师为了孩子的安全和健康,会及时和家长取得联系,希望能共同教育孩子,然而,通过和家长的接触,前景令我很担忧。

1.过分溺爱自己的孩子

计划生育是我们的国策,国家倡导一家只生一个孩子好。孩子在家可谓是掌上明珠,是小皇上,呼风唤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味的娇宠,导致管教困难,有个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由于不喜欢吃学校食堂的饭,每天靠零食充饥,一学期下来,仅吃饭就花了6000多元,家长无法控制,叫苦不迭,后悔晚矣!

2.过分偏袒孩子

学生之间发生纠纷是难免的,作为纠纷的双方一般都有过错,但家长往往会偏袒自己的孩子,指责对方的不足,追究对方的过错,甚至于会出手打对方,这无形之中助长了孩子的气焰,令教育工作更是难上加难。

3.推脱责任

在经历了长时间的过分溺爱孩子之后,家长发现孩子根本不听自己的话,以他们的力量根本无法驾驭自己的孩子,于是他们把孩子推向学校,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不闻不问,出现问题时也拒不见老师,把教育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学校。

4.没有给孩子树立好榜样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的很多作为都在效仿父母,好的家庭习惯,会约束孩子的行为,不良的习惯,也会给孩子带来负面的影响。有的家长赌博成瘾、夜不归宿,孩子也效仿他星期天不回家,或者通宵网吧,或者寄宿外面。家长尽不到监护的义务,给孩子的安全带来隐患。

5.淡漠学习

无论家中有什么事,家长都会出面为孩子请假,婚丧嫁娶、会客见友,只要有“活动”都会让孩子回家。完全不把孩子的学习放在眼里,对于孩子的成绩好坏更是不闻不问。

6.与孩子缺少沟通

有的家长,当孩子有所进步时,要什么给什么;当孩子犯错时,会恶言相向,拳打脚踢。

高中阶段的孩子,一般会在父母面前关闭自己的心房,父母需要和他们多谈心,多关心孩子,才可以打开孩子的心门,才能知道孩子的想法,所接触的家长中有一部分根本做不到这一点。

二 家校合作

正因为家长的配合不力,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脱节,使教育工作举步维艰,为了让孩子能健康成长,需要家长和学校联合起来,为孩子的良好发展构筑平台。

1.构建尊重、合作的双向关系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两个重要方面,离开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不依赖于学校教育的家庭单方面教育都对孩子的学业和身心发展不利。家校合作是融通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重要手段,它可以使这两个方面的教育相互补充,相互促进。那么如何建立并保持长期密切的合作关系呢?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1)教师与家长建立合作关系之后,会有一个深化合作、建立信任感与认同感的过程,这个情感的建立需要家长对教师提供服务的质量、作用等方面内容的深化认识,也包括教师自身信誉、实力的深化认识。(2)教师对家长的影响力问题。作为合作关系主体之一的教师,在彼此合作中应当有所影响,但如何将这种影响适用于合作对象,使家长在教师的影响之下形成长期的合作。这种影响力的产生,不仅仅是依赖于教师单方面的服务,也与家长的心理有密切的联系。 教师与家长之间建立合作关系的方式有很多,每种方式的目的都应该是形成教师和家长平等、相互指导的氛围,从而形成双向的、尊重的、诚实的和丰富的交流。

2.把握好教师与家长沟通的途径

由于学校和教师在家校合作中起着主导作用,所以家校合作是否有成效,关键要看学校和教师采取的措施是否得当。家校合作的方法很多,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成效。

家长会是家校合作最常用的方法,它为教师了解家长、家长了解学生和家长之间相互了解和学习提供了平台。家长会不同于家访,它是一个集体活动,因而组织协调工作很重要,必须合理选择时间,提前通知,使大多数家长能参加。家长会一般每学期举办1~2次,每次家长会都要精选主题,可以由学校领导或教师作主题报告,也可举办家庭教育知识讲座,也可以举行家长家教经验交流会或讨论会,使家长会真正发挥作用。

篇2

关键词:专业学习共同体反思性实践家教师形象

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都在对教育改革进行积极的尝试和探索,课程研究语脉的扩大化,让我们从不同领域的视角去审视课堂与教学,获得了新的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再次提到社会对于创新性、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显然旧的学校组织模式已然不适应信息社会的人才标准,改革传统的科层组织模式,引进新的教育观念和实践迫在眉睫。

改革是否创新深入,担负着公共使命的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帮助教师专业成长,树立新的教师形象,最终提升学生学习结果便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之一。近年的教育研究表明,学校成功的决定性要因在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合作关系的有无,教师专业成长的决定性要因也在于校内教师合作关系的有无。学校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成熟度是教师成长的最大保障。那么专业学习共同体是怎么一种新的组织模式?对于教师向“实践性反思家”教师形象的转变提供了怎么样的背景条件?

一、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界定

共同体(community)一词是社会学、人类学研究中的概念,最初源于德国学者滕尼斯1887年《共同体与社会》采用的德文“gemeinschaft”,用于区分社会,强调人与人之间紧密的关系,以及共同的愿景。近年来,在教育领域掀起“共同体”的浪潮,许多学者普遍认为是始于1993年赛吉欧维尼在美国教育研究协会举办的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他倡议将学校的隐喻从“组织”转变为“共同体”,这将对学校的运营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随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共同体的概念引入教育实践中。例如李普曼提出的“探究共同体”、“温德贝尔特认知与技术小组”于1995年提出的“学习共同体”以及莱夫等人提出的“实践共同体”等等。[1]这都映射出主体观的改变,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由个人的我(I)走向集体的我们(we),欧美国家教育实践一次次证明在共同体这样一个密集的人际关系网中,更利于个人的发展。

1997年,霍德(Hord)创造了“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一词后,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发展迅速,许多学者都对此做了相关论述。1997年 ,以赫德为代表的美国西南发展研究中心首先发表了专业学习共同体的介绍 ,指出专业学习共同体是由具有共同理念的教师和管理者构成的团队 ,他们相互协作 ,共同探究 ,不断改进教学实践 ,共同致力于促进学生学习的事业。 [2]还有的研究者描述专业学习共同体是“教师为促进学生学习 ,集体肩负学生的学习责任 ,共同致力于协作学习的地方 ”[3]。但是对此界定并没有统一的定论,从不同的视角切入有不同的拓展空间,鉴于中外对于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定论,本文认为学校的专业学习共同体主要指一个由学习者与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行政人员、家长等)共同组成的团体,他们基于共同的愿景、价值取向,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以完成共同的目标为载体,通过合作与对话交流分享学习资源、经验,形成一种持久性、归属感,是团结精神和关爱性的交往互动。

二、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特征

专业学习共同体为成员提供了更为丰富,更为激励的生态型学习场所。霍以及其他学者认为专业学习共同体包括以下几个特征:[4]

支持与共享的领导阶层(supportive and shared leadership)Louis and Kruse曾认为领导阶层中的校长是学校专业共同体中必要的人力资源,Prestine认为校长在学校改革中要求具备三种能力,能共享权力,能激励教职工,能民主的参与。金字塔的组织模式不可否认曾在工业时期最大追求效率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已然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在新的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中着重提出了学校“去行政化”,校长不应该在组织之上,而应该走进组织中,成为一个圆形的轴心,作为一个帮助者和支持者去聆听教师,帮助教师的成长。

集体的创造力(collective creative)教师都是带有一定的知识文化背景、经验进入共同体,他们互相帮助,互通有无,这种集体协作的创生都是基于反思性对话与探究的,而焦点仍然是学生的学习。

共享的愿景及价值观(shared values and vision) 共享的愿景不仅仅是同意一个观点,而在于对个人及集体什么是最重要的问题上达成高度一致性。教师都对自己的行为负有责任,共享的愿景及价值观约束着每个人的行为规范,并致力创设一个学生能发挥潜能的环境。教师个人之间通过开发性沟通和信任得到鼓励。

支持性条件(supportive conditions)其决定教师何时、何地、以何种形式聚在一起开展学习、决策和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包括物质条件和人文条件。路易斯认为物质条件包括交流的时间、沟通机制、学校的自治权、教师的自等。人文条件包括教师对学生学习和改革的积极态度,对学习的持久兴趣,以及对反馈意见的态度等。

共享个人实践(share personal practice)教师应该定期走进其他教师的课堂进行观摩学习和探讨,同时,教师也应该打开课堂的大门,欢迎大家的学习和经验交流。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师能从共同体中感受支持帮助和信任。

三、 专业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形象从“技术熟练者”到“反思性实践家”的转变

“反思性实践家”模式的教师教育是以作为反思性实践的教育与基于此种基础展开的实践性认识论为基础。[5]最早是由舍恩提出,他关注教师在复杂的情境中,直面混沌不确定的世界,通过与情景对话,从实践中提炼出实践性知识、培养实践性思维,它是在复杂语脉中解决问题的社会文化实践领域。而作为“技术熟练者”的教师认为专业能力是受到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科学原理与技术所制约的,教师就是熟悉运用这些原理和技术的人。它把复杂的情景抽象概括为确定明了的概念和原理。该模式适应了相互竞争的工业化社会,顺应学校的划一化教育。作为反思性实践家的教师相比技术熟练者的教师更能投入进复杂的情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共同探究知识的建构及问题的解决;能很好的与家长、学生、同事合作,倾力去关注学生学习、发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进行实践反思,分享实践经验,增长实践智慧。反思性实践家模式以教师自律性、合作性为基础,更适应民主社会多样化和个性的需求,能帮助教师接触困惑,恢复尊严和希望。

专业学习共同体为教师形象转变提供适宜的场所。作为技术熟练者的教师在学校之外寻求教师的专业成长---大学与教师研修中心,研究主体是大学的研究者和教研中心的专家们,教育理论采取由上而下的推广,这样的形式更加剧学校制度的官僚化和制度化,致使教师对权威盲目的跟随,对职业的专业性更加困惑。而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以校本教研的方式展开,教师、专家、家长能在一个轻松自由的氛围中相互交流,解决教师在实践中的问题。将教师成长的场所转移到课堂中,基于实践中产生的问题,用实践性话语确立课题,共同探究促使专业成长,实践性反思家的基础实践性学识本身就要求广幅的经验和教养,是以专业学习共同体形成为背景的。

专业学习共同体中良好的“同事关系”和资深教师“辅导”为“反思性实践家”模式的教师教育提供了专业成长社会背景。同事关系和辅导为反思性实践家专业成长起着决定性作用,专业学习共同体正是致力于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信任、关怀的人性机制。所谓“同事关系”是指教师们旨在改进教育实践而在学校中形成的合作关系。“辅导”这个术语源于古希腊史诗《奥德赛》,系“良师益友”之谓,[6]近年来的研究,越来越认识到资深教师对新手教师的辅导对于教师成长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反思性实践家专业成长的社会背景问题,与现代学校中教师彼此孤立、同事关系解体是相通的,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促使教师间构建亲密的伙伴关系,打破孤立,建立成真正为改善实践而合作的同事关系。

专业学习共同体与“反思性实践家”是相辅相成,互相作用的。在专业学习共同体中成长的教师,在实践中反思、学习,并且在彼此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展开合作性学习。共同体的形成就从本质上变革了教师的传统形象,教师被界定“专业”和“学习”的形象存在,从过去单纯的执教者转向具备研究能力的教师。这种根本上的转变提升了教师与学生的幸福感,解决了教师长期的职业困惑与倦怠。

“反思性实践家”这种新的教师形象把教师工作界定为高度专业化的职业,它不是对科学知识与技能的直接运用,而是通过复杂情景中的实践与反思形成的实践性学识和见解。它抵抗官僚和制度化,注重民主自律文化的生成,通过与学生、家长、同事、专家的合作,解决理论与技术不能解决的问题。专业共同体生成过程为反思性实践家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从本质上,其两者方向是具有一致性的。

四、结语

专业学习共同体与反思性实践家作为教学研究中的两枚后起星秀,开辟了教学研究新的平台,其归根结底是一种文化的建构。推行“校本教研”,为中小学校注入了无穷的活力,为教师成长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欧美国家以及日本的成功经验和教训给予我们有了一个很好的借鉴,但是对于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中国来说,其道路依旧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郑葳.学习共同体:文化生态学习环境的理想架构[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2-30

[2] [3]郑汉文程可拉.论专业学习共同体[J].教育评论,2008(5)

[4]Shirley M.Hord. Pre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Communities of Continuous Inquiry and Improvement[M]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mprovement,1997:15-26

篇3

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构建可持续的中英基础教育伙伴关系”,基于校际连线项目的一些思路和反思与大家进行分享,不到之处请大家指正。

在开始之前,我想跟大家分享几张照片,2013年12月4号英国首相访华,到访了武侯区龙江路小学分校,在筹备过程中,龙江分校及外校老师,都问到我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所小学?学校设施、设备来说,龙江路小学分校仅是一所普通平凡的学校,可其在通过国际化,通过与英国友校的合作,实现学校内涵发展方面却大不简单。校际连线一直倡导的就是:教育国际化是一种必然趋势和价值取向,各类学校都应该也能够将国际视野融入学校管理和教学,让世界走进课堂,让学生走向世界。

我今天围绕四个方面,回答三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伙伴关系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要建立这样的伙伴关系?以及它的构建路线和我们在项目开展当中得到的一些启示,与大家分享。

我们主要从三个层面来构建中英基础教育伙伴关系:即国家、地区和学校层面。

我们构建伙伴关系的愿景目标是培养年轻人成为积极向上的世界公民,使其更好地投入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并服务于社会。

校际连线是一个全球项目,在全球我们都倡导“世界公民”的培养,而其具体内涵可以根据不同国家的国情来理解,比如说在中国,我们认为下面这条描述可以很好地诠释“世界公民”,相信这句话是我们教育同仁非常熟悉的,来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我们相信所有国际交流的活动都应服务于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

说到“世界公民”,或者说是国际化人才,或者说是21世纪人才,我们相信他们的内涵是相通的,我从今天上午陶老的分享当中听到的当今人才应该具备的素质和素养正如我们校际连线项目希望培养的方向。

我们是通过这三个圈来进一步诠释“世界公民”的。第一个蓝色的圈就是关于他自己如何看待自己与自己的关系,橘色的圈就是如何看待自己与其他人的关系,绿色的圈就是如何看待自己与环境的关系。我们在谈到培养世界公民的时候,包含了这三个纬度的内容。

我们主要通过三个层次六大领域来推进中英基础教育伙伴关系。三个层面就是刚刚已经提到的:国家、地方和学校的层面;五大领域包括:政策对话、校长/教师专业发展、地区/校际伙伴关系、世界公民培养主题课程项目以及评估与激励。

首先在国家层面,中英校际连线服务于中英教育改革与发展,每隔几年,中国教育部部长和英国教育大臣都会坐在一起商谈合作,比如2010年签订的框架协议与2011年签订了行动计划。在协议当中,首先明确指出中英交流合作的目的。即旨在确保两国拥有接受过良好教育与培训、能够应对全球化世界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的人才,推动中英关系发展,实现共同繁荣,进一步加强两国现有教育合作关系。这个框架协议当中也特别提出了基础教育领域我们可以具体合作的一些领域。我想特别强调的就是,伙伴关系的建立必须是互惠双赢的,英国对中国,特别是对中国数学与科学教育课堂教学的组织是非常感兴趣的。中国希望学习英国的领域包括:英国基础教育政策、课堂实践及学校管理,学生技能包含创新、创造能力以及领导力的才能培养。

同时,语言合作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块,也是校际连线项目工作的重要领域,每年两国之间会互派语言助教来支持英语在中国和汉语在英国的教授。

我们还希望能够支持到区域的教育国际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我们会与区域来商讨并签订1-3年的合作框架。教育国际化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不可能一次交流活动就可以实现一些目标,因此我们希望有一个1-3年的长期的合作框架。

第二,搭建中英友好区域伙伴关系。通过与国家汉办合作,每年或隔年组织英国校长访华,然后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来初步建立友好关系,签订区域合作的备忘录。

第三,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就是培养国际化的师资队伍,我们现在面临教育国际化的一些困境,我们也是在开展项目中听到了很多来自学校最基层的,包括教师的声音,他们认同培养学生各种素养非常重要,可关键问题是如何做?如何组织和利用国际资源来帮助我们日常的课堂教学?对此,我们也会组织一些实战性的培训和研讨。

第四,关于引进以世界公民价值观和能力培养为导向的主题课程项目。以社区参与和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社区点亮生活”和以团队合作和青年领导力为导向的“梦想与团体”项目主要目的是支持国际视野下的区域课程改革,我们分享更多的是方法论和课程资源,至于学校如何内化和如何发挥学校教师的课程领导力是我们不断探讨的一个问题。

第五,支持区域参照国际化的标准,完善本地的评估体系。我们目前正在与武汉、重庆等地探讨合作,不仅涉及教育国际化评估,它更多的是关于整体教育质量的评估。

第六,最后就是希望能够搭建一个区域间最佳实践的分享平台。通过举办工作研讨会或者是每年校际连线项目年会,为我们的项目区域搭建相互交流、共同进步的平台。

在学校层面,我们希望能够支持到学校层面的教育国际化。我们在学校层面的国际化关注以下三个纬度,。

第一个纬度是培养国际视野。培养国际视野包括把国际视野融入到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整个文化建设当中,它应该是一个学校整体参与的一种倡导。同时也希望让国际视野融入到课程设置、课程活动的开展当中,能够使国际视野作为一种常态化的活动,或者是说一种理念融入到我们的日常教学当中。

第二个纬度是丰富教育的内涵。我们从2010年开始大规模地来推广校际连线项目,当时有很多地区和学校常常问我们一些问题:我们没有友好学校怎么来开展国际化?我们没有批文不能出国,怎么去访问友好学校?我们每年只能跟我的友好学校见一次?我们如何能够开展深入的可持续的合作?其实短期的或者是说仅仅局限于校长和教师之间的你来我往,往往流于形式,收益面也是非常窄的。因此我们希望国际交流合作能够根植于课程,着力于学生,希望更多地思考教育国际化如何能够帮助我们实现学校的长远内涵发展?

最后一个纬度是发展平等的、可持续的伙伴关系。也就是说,学校开展教育国际化不是说一定要从有了伙伴关系开始,其实在没有伙伴关系之前也可以开展前面两个纬度的活动和交流。

我简单罗列了一些学校层面参与校际连线的一些方式,包括申请种子基金,使用在线教学资源,这些都是免费的,都可以在网上去进行下载的,当然也欢迎大家能够参与到我们的主题课程项目,参与相关的国际会议、公开培训课等。

/网站是我们搭建的全球学校在线平台,如果仅仅是从学校个体的层面,希望能够寻找英国的友好学校,就可以登录这个网站,注册学校信息,比如学校的优势特色,办学理念,希望能够找到怎样的英国友好学校等等,我们在英国总部的同事会在后台来做友好学校的配对。

关于平等和可持续的伙伴关系,我们认为“伙伴关系之旅”会经历这么几个阶段:从关系建立之前的筹备到发展,到内化,再到扩展。在不同的阶段,就根据刚刚我提到的国际视野、教育内涵和伙伴关系这三个纬度,对应不同阶段给予了解释。英国的“国际学校交流奖”在中国的运作也是由校际连线项目在运作,这个奖项的设置也是基于这个框架来进行评价的。如果是伙伴关系达到内化和扩展的阶段,那么欢迎学校前来申请我们的交流奖。

最后我想分享两点启示,一个启示来自麦肯锡的一个研究;另一个启示来自大会东道主,成都武侯。

关于第一个启示,麦肯锡于2007年出版的报告《世界表现最佳的学校系统如何成为最优?》,里面是把学校系统分为了四个层次,对每个层次分别进行了调查,总结出从一般到好,从好到更好,从更好到卓越的不同层次分别可以采用的一些措施。在其中也特别谈到持续进步的学校系统会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确保改革的持续性:在这里与大家分享。第一,在学校内部及不同学校的教师之间建立合作,使教师成为同行的指导;第二,在学校与中央管理层之间建立“缓冲层”,在学校与中央政府之间起缓冲作用;同时对学校进行有针对性的支持;在所有学校之间建立分享及整合进步的管道;第三是培养未来领导。我们认为对校际连线的启示可以有以下三点:第一,更多地来搭建项目学校和项目地区的网络交流平台,使大家能够有一个良性的分享与交流的常态机制。关于“缓冲层”也提示我们,其实在教育国际化当中非常重要的角色就是专业机构的角色,我们知道在很多地区,和学校都有成立,可能名字有不同的提法,国际交流中心,国际工作推进办,或者是在学校国际交流合作室等等,我想也特别倡议充分发挥这类专业机构的作用,它的作用不仅仅是协调沟通,不仅仅是传达翻译。更重要的是让它能够扮演起专业指导的角色,特别是整合教研机构,指导教育国际化的学术研究探索。最后,关于国际化队伍的建设,并确保领导能力的顺利传承以及教育国际化目标的延续性。

篇4

民办高校韩国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高等教育的规模在不断扩大,民办高校已成为我国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民办高校教育基本思路是“培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利于学生就业为前提,面向生产和社会实践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可见,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相比,培养的人才是否适应市场需求,是否具有竞争力,决定了民办高校能否生存和发展。而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本科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它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存在的综合性教学方式。学生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只有在大量的外语实践过程中才能实现,因此大学外语专业教育必须重视外语实践环节,增加学生外语实践的机会。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韩国语专业一直在探索实践教学创新之路,创立实践教学特色,把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建设作为专业建设和办出专业特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经过不断的实践,构建了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初步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训方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本文通过分析我校韩国语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结合现行的几个具有特色的教学环节,对民办大学韩国语专业实践教学进行了全方位的思考,并对实践教学体系的新模式进行了探索与研究,为民办高校韩国语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模式借鉴。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多元化的实践教学环节

1.校内实训基地的形式及其功能

(1)国际语言文化实践教学中心――地球村之韩国村。地球村是我校综合性语言实践教学基地,是学校落实以能力为本,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实训场所,目前全国只此一家。并经吉林省教育厅批准为2011年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即“国际语言文化实践教学中心”。地球村之韩国村内部采用传统韩式房间的装修风格,并配有韩服、韩国乐器、韩国餐具等传统韩式风格的装饰物。韩国概况、韩国语会话等课程均安排在这里授课。充分利用地球村的幻灯片和实物进行直观教学,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及综合素质。另外,韩语专业学生的社团活动和第二课堂活动也定期在这里开展活动。学生通过语言学习文化,通过文化熏陶语言,将语言和文化相互融合,使学生不出校门就能够感受韩国文化,领略韩国风情。同时,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学生知识、能力、人格全面发展。

(2)特色专业实验室――同声传译实验室。优势特色专业是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高度重视和积极推进特色专业建设,韩国语专业于2011年被省教育厅评为“十二五特色专业”。为了把翻译理论付诸实践,韩国语专业的部分课程已在同声传译实验室授课,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该实验室是一个具有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等语言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多媒体课件演示及制作功能的综合性实验室,课堂教学时,教师利用同声传译设备模拟真实会议场景,让学生进行跟读、概括及口译实战练习。同时,还可以模拟真实的国际会议场景,使学生更加熟悉会议的模式。

(3)数字化网络教学平台。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校园网建设始于2002年,目前已完成一、二期建设。韩国语专业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上传教学大纲、习题、试卷及参考答案等,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并于老师进行交流,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模拟及网络教学,不但为学生提供了网上自主学习的条件,并可享受网上教学资源。通过视频广播、视频点播和WEB教材等形式,丰富韩国语课堂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实现专业教材科学化、学生主体化、教学组织形式多元化和学生素质合理化,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韩国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使我系培养出的韩国语人才,能够更好地满足东北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4)多媒体教室。我院韩国语专业的“综合韩国语”“韩国语翻译”等重要课程都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授课。在这里,教师可借助先进的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课件、音视频材料,形象生动地展示韩国语言及文化知识,调动起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将大量的信息高效传递给学生,极大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习潜力,提高教学效果。

(5)外文图书及资料阅览室。这里备有多语言、多种类的外文期刊、报纸,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学习需求和爱好,查阅最新印刷版的韩文文献以及有关韩国经济,历史,文化的书籍和各种音视频材料,使学生增加知识,开阔视野,增强学习韩国语的兴趣,提高韩语阅读能力。

2.校外实习基地的形式及其功能

(1)在建设国内校外实习基地方面,韩语专业与吉林省外事办、省商务厅、省外事服务中心、省经济技术合作局等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及韩国锦湖轮胎(长春)有限公司、印度塔塔集团(中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上海互加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白山信诺贸易有限公司等10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书,为韩语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实习的平台,为实现该课程培养目标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2)语言文化实习基地。在吉林市丰满区二道乡金丰村、九台市的新立村、梅河口市福民街幸福村(均为朝鲜族村)建立了3个语言实习基地,从2007开始,每年春季组织学生赴实习基地进行语言文化实习,由韩语系教师带队指导。实践证明,此项实践活动有极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们与当地村民同住、同吃,在体验朝鲜民族文化的同时,还能通过与村民的对话进行口语实践。学生反映,实习是口语的锻练的最佳方式,每个人的口语进步十分明显。实习期间,每天安排二个小时,请当地朝鲜族教员分小组辅导口语,使用本课程的口语教材。

(3)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际商品交易会。我系组织学生参加上海世博会、东北亚博览会、长春国际汽车博览会、长春瓦萨国际冰雪节等各种国际交易会,既可以让学生学习和了解相关商务知识,还有机会接触外商,面对面和外商交流,提高口语能力的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专业社团、第二课堂活动的形式及其功能

(1)韩国语专业开设了“韩国语演讲与主持人社团”“韩语呐喊剧社”“韩语双向翻译社团”“韩语编辑部”“韩语影评社”“韩语freetalking社团”“韩语交流社团”等十几个专业社团。涵盖了“听、说、读、写、译”等几大外语技能,有效地配合了课堂教学,给学生创造了语言实践平台,对于学生积极消化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大有益处。

(2)在课下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举办韩语角、地球村主题日活动、以及举办各种与韩国文化相关的知识竞赛和讲座等。在每周的韩国语角活动中,学生通过对话交流,把在课堂上所学的语言知识转换成语言能力,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不定期举办与韩国文化相关的专业竞赛,使学生在准备及比赛过程中去理解文化,并提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邀请专家进行一系列的与韩国文化相关的讲座,使学生开拓眼界,从专家视角去理解韩国文化。

(3)结合学校的“国际文化艺术节”每年都会开展一次“韩国文化节”,其中的内容囊括了韩国文化展示、韩国文化体验、韩国文化知识竞赛等方面,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消化理解和总结提供了便利条件。

4.国际交流的形式及其功能

(1)建立国际友好学校关系。为配合实践教学,韩语系积极与韩国大学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目前已经与韩国建国大学、江原大学、全南大学等十六所韩国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签署互换留学、“2.5+2”“2+2”“4+2”等项目。每年都可从二三年级中选送80%的学生到韩国进行为期一年或两年的语言实习及双学位学生、本硕连读生等。

(2)促进学生国际交流。自2007年开始,本专业每年都派一定数量的学生参加为期2~3周的韩国友好交流学校举办的国际交流项目和大学生论坛。如韩国庆南大学年度汉马国际文化交流项目等,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韩国语语言能力和对韩国文化的理解。

(3)学术交流。韩语系每年派两名教师利用寒假和暑假到建国大学进修,学习韩国语教学法等相关知识并与其它学校的教师进行教学交流与研讨;从2011年开始与韩国庆南大学的韩语系合作编写教材。

5.毕业班学生的综合技能训练及其功能

给学生以完整的教育,是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之一,“足斤足两”的教育是高质量教育的体现,是教师高尚道德的体现。根据学校的要求,毕业班的学生实习归来后,在学校进行为期8周的综合技能训练。学生根据在实习过程中的体会,在总结自身的差距和不足之后,利用8周综合技能训练的机会,补充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知识,在毕业之前能够进一步自我完善,使他们在当今竞争如此争激烈的职场上能够多一分自信,一份把握。因此,任课教师高度重视综合技能训练,始终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这一训练。明确了训练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与就业密切相关的各种专业和礼仪知识,为学生顺利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学校要求教师一定要实训、具体、实用、以技能训练为主,知识讲授为辅,使学生觉得受益匪浅,能将在实习期间欠缺的知识技能有所补充和完善,最后的一段大学生活过得充实,有收获。

二、加强实践教学质量管理和质量监控

1.建章立制,规范实践教学环节

韩国语专业在制订和修改实践教学方案时,充分结合社会发展与人才需求情况,不断完善实践教学内容,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方向知识的应用能力,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方案实施教学。韩语系近年来先后制定和修订了一系列实践教学管理文件,如《实践教学实施细则》《实践教学指导大纲》《第二课堂指导大纲》《大学生专业实践调查手册》《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课外阅读管理办法》《专业竞赛活动实施管理办法》《综合技能训练指导意见》《毕业实习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对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的教、学、管理、建设等方面作出了明确的要求与规范,为整个实践教学过程的高标准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实践教学质量的监控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支持。

2.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的管理与监控,狠抓落实

构建科学而又可操作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实践教学质量的有效保障。通过建立健全学校教务处、学院(系)、教研室、教学督导团、教学质量调查员和信息员等组成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实践教学各环节进行全程检查和监控,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

三、加强实践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教师是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实施技能训练的基本保证。这就要求承担实践教学任务的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理论知识,还必须能够有效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练。但是当前,一大批高学历的年轻教师成了高校教学的主力军,虽然学历很高,但是他们大多受到的教育基本就是理论教育,本身没有经过职业技能训练,在指导学生训练时很难实施实践性教育。所以,把培养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兼备的师资队伍作为建设的目标,加大力度对实践教师的培养和引进。教师除自主学习专研、进修提高外,学校还要提供条件,让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外贸公司等相关单位学习、体验、实践,使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具备双师素质,更好地胜任实践教学工作。我校韩国语专业非常重视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已先后派出5名教师到韩国进修,并派3名教师6次到韩国企业或对韩贸易公司进行实践,并且已有两名教师被认定为双师型教师。

四、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对建立韩国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和研究是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建设等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系统的变革,对韩国语专业教学改革必将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和积极影响。但由于目前正处于探索阶段,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例如,如何开发海外实习基地;如何合理安排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如何改革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如何实现海外实习基地与校内以及国内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如何将本专业的国内外实践教学成果和我国同类专业作交流,以达到经验相互参照、资源共享的目的,等等。笔者希望在今后的实践过程中逐步解决这些问题,走出自己的特色,为我国其他同类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向洁.日语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5).

篇5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 家长 家校合作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拥有专门的教师以及齐全的教学物资。同时,教育的过程具有计划性与系统性。家庭同样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之一,对小学生的教育与影响作用不可小觑。

一、小学班主任与家长合作教育现状

1、班主任及家长对合作教育重视不够

一方面,复杂的班主任管理工作安排挤占了与家长交流的时间,一方面,也有少数班主任认为自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以指导者身份与家长进行沟通,影响家校合作的效率。与此同时,绝大多数学校并没有严格的关于家校合作方面的管理规范,也没有关注到班主任投身家校合作积极性的调动。因此,难以保证时间上与效果上的强化。学生家长方面,少数家长认识狭隘,片面关注学生成绩,而不愿意将家庭的特殊性告知班主任,错失一些良好教育机会。此外,许多家长认为,将孩子送到学校学习,学校就负有指导与教学的义务,在家校合作中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绝大多数小学家长因其年龄正处于家庭事业双重负担时期,受工作压力,社会环境影响,与班主任合作中心有余而力不足。

2、地位不平等

小学班主任与家长因为小学生教育问题而相识,产生合作关系,在小学生的教育问题上,班主任与学生家长应站在平等合作教育位置上。但在实际教育合作过程中,班主任往往更加主动,家长则更多的处于被动地位,既不知道什么时候参与到小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来,也不知道如何参与配合教育。长此以往,家长与班主任在沟通中缺乏有效性,甚至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误会出现。

3.沟通方法缺乏科学性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信息技术日益进步,从家访形式到现在的电话或手机短信形式、微信群形式,都可以看出家长与班主任沟通方法逐渐多样化与便捷化。但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大多数班主任片面倚赖于现代信息技术,即短信、微信等聊天沟通工具应用,而忽略了传统家校合作方式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传统的家访或者电话沟通方式下,家长与班主任在教育思想、情感表达上更生动直接,通过语言进行沟通交流的独特优势是现代信息技术所不能取代的。

二、小学班主任与家长合作教育改善对策

1、大力宣传家校合作教育,强化小学班主任与家长对合作教育的认识

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学校方面要向小学班主任以及家长大力宣传家校教育的重要意义。并通过现状总结,在实践中探讨出适合地区与学校特色的家校合作模式,增强小学班主任与家长对合作教学的认识程度。如通过定期开展家长培训活动,向家长传授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邀请校外教育专家开展教育讲座等,了解家长对子女教育的实际现状与需求,鼓励家长抽出时间与孩子交流。通过多种方法,提高教师及家长对合作教育的认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应关注家校合作对于提高小学生综合能力的积极作用,对合作教育工作开展与落实成效显著的学校与个人进行表彰与宣传,提升区域群众对家校合作教育的认识度。

2、建立各级家校合作机构

家庭与学校是教育的两个重要子系统,因为小学生的教育问题而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在具体实践中,仅仅依靠学校与家庭自发的进行合作,很难保证合作的协调、监督、指导得到落实。这就需要建立各级家校合作的组织,自上而下的推动家校合作组织建立,提高小学班主任与家长合作教育效率,提高教育质量。具体来说,可以成立学校、班级家长委员会,带动家长与班主任共同参与到小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来。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之后,在各区域内进行推广,层层递进,构建配套的家校合作组织体系,以促进各地学校与家庭合作教育的开展。

3、不断创新合作方法,提高合作效率

3.1 确立家长在家校合作中的地位

通过成立家长委员会,增加家长的主人翁意识。家长委员会成员可以与班主任共同参与决策班级事务。例如新学期一开始,计划班级内开展哪些教育活动,学生的午餐管理、对学校的管理建议等等。此外,家长委员会可以较好的发挥优势资源,协调家长与班主任的沟通矛盾,搭建沟通平台,而学校对于家长的认可与尊重,也使家长对合作更为重视,合作教育效果更显著。

3.2 开展多种形式的家长会

如培训型家长会,邀请教育专家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或请某位家长谈一谈自己的教育心得等。展示型家长会。帮助小学生展现自己的特长,也使家长看到自己子女的进步,并对班级整体情况,自己子女的学习状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3.3 举行开放课活动

即在特定的时间里,邀请家长到学样听教师上课,参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班主任可以先与家长进行沟通,介绍开放日活动安排,了解家长的意愿,并确定时间与地点,编制家长问卷,通过对小学生听课、就餐、休息各方面的综合了解,总结反馈意见,了解家长的想法,促进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研究,提高教育质量。

3.4 开展亲子活动

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亲子活动,邀请家长参与学校活动。如亲子运动会、少先队入队仪式等,不仅提供班与任与家长及时沟通机会,也使家长参与学校教学过程,使小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健康成长。

4、丰富沟通方式

班主任与家长合作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根据家长实际情况可以选择家校通、群联系。针对比较严重的问题可以通过家访形式,电话形式进行及时解决。而对于一些常规性问题可以通过便条,家校联系手册联系家长教育孩子。沟通方式多种多样,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

结语:

当前,我国大部分独生子女家庭拥有较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更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但如何利用有限资源,以合理的期望对孩子进行培养,却又缺乏科学的经验。而家校教育则较好的弥补了这些不足。小学班主任作为学生学校生活的主要组织者与引导者,通过与家长的有效沟通与合作,可以为我国小学家校合作教育的理念研究贡献出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郭中凯.章亚希.“家校合作”中家长主体缺失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5,(8)

篇6

家校合作 心理健康教育 现状 问题 对策

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联动培养就是家校双方在目标认同、情感融洽、信息沟通的基础上携手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合力,多元培养、联合互助、协调一致、共同教育。通过家校合作,可以更好地发挥家校双方各自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保证教育方法、措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在时空上的衔接和拓展,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最优化。

本研究在调查广州市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现状的基础上,试图探讨“家校合作”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研究方法

1.被试

从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学校(中学部)、广州市华颖外国语学校(中学部)、广州市第六十七中学随机抽取被试。发放问卷660份(教师版120份、家长版540份),回收问卷568份(教师版97份、家长版471份),回收率86.06%。有效问卷482份(教师版86份、家长版396份),有效率84.86%。

2.测量工具

采用根据福建师范大学张达红、华东师范大学陈源声硕士论文中的问卷进行整合、修订后的调查问卷,分教师版和家长版两个版本。

二、数据分析

由表1可见,90%以上的教师和家长都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十分重要或重要。这说明,绝大多数教师和家长已经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但究竟如何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却只有1.87%的家长表示对心理健康知识非常了解。

由表2可见,79.07%的教师和81.31%的家长已经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和家庭的共同责任。此外,无论教师还是家长,选择对方是主要负责人的百分比高于选择自己是主要负责人的百分比,可见,学校和家庭存在相互推卸责任的心理倾向。

由表3可见,无论教师还是家长,都有90%以上的人认为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开展“家校合作”是非常迫切或迫切的。这说明,家校双方具有合作愿望和合作意识,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共识。

由表4可见,73.48%的家长和26.74%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中家长是教师的助手,这不仅反映出家长缺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性,也体现了教师在家校合作中把自己放在优势或支配地位,没有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因而不利于调动家长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家校合作的改善。

家校双方交流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学习方面。相对于家长,教师沟通的内容较均衡,除了学习情况,还会就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话题与家长进行沟通。由表5可见,在学业压力已经很大的情况下,仍有50.25%的家长认为学校应加强学习方面的精力投入,却只有28.28%的家长认为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相比之下,教师对心理健康及习惯方面的重视度较高,体现了教师具有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关于影响家校合作因素的问题,51.16%的教师和67.68%的家长认为影响家长和教师沟通的最主要因素是工作太忙。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家长和教师在工作中都有巨大的压力,工作繁忙是不争的事实。但家长和教师都存在为自己推脱或找借口的现象,如有些家长认为“家离学校远”、“文化程度低”影响了家校合作,有些教师认为家长“不配合”。如果教师真正为学生着想,主动与家长沟通,家长是不会“不配合”的。同时,“家长不配合”和“老师不欢迎”这两种相对因素的选择也反映出家长与教师之间存在一些误会,亟需真诚沟通。

此外,大部分教师和家长均认可电话和校讯通在家校合作中的便利性。对于家长开放日和讲座,仅有少数家长(11.36%,12人)和教师(13.95%,45人)认可其有效性。家长和教师普遍对家访的作用持否定态度,原因却不同。教师认为家访耗时多,效率低;而家长认为教师家访带有功利性,对于单亲家庭而言,还可能会触及隐私。对于邀请家长到校面谈,家长以为会受到批评,在心理上有抵触情绪,建议教师事先做好沟通,避免家长误会。

三、结果讨论

1.合作理念缺乏科学性

调查发现,16.67%的家长片面地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老师的责任,而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这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有5.81%的教师认为没必要与家长合作,这既夸大了学校的作用,又完全忽视了家庭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用和特有的优势。

2.合作内容缺乏计划性、系统性和延续性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是连续性和渐进性的。这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合作活动遵循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以系统的体系设计出来。但已有的活动内容庞杂零散,随意性较大,缺乏计划性、系统性和延续性,这必将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微乎其微。

3.合作方法缺乏互动性

家校合作实践过程中主动权常常掌握在教师手中,家长在合作中处于被动状态,缺少协商解决问题的互动机会,这种不对等的地位不但不能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也无法使教师获得足够的反馈信息,因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效果大打折扣。

4.合作途径缺乏多样性

家校合作最常见的方式是家长会、打电话等。合作渠道单一已经成为制约家校合作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重要因素,影响到合作的内容与深度的拓展。

5.合作机制缺乏规范性

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校没有专门负责心理健康家校合作工作的职能部门,家校合作活动多处于自发、松散状态,缺少专门的组织或机构对其进行总体规划与管理。因此,家校合作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难以落到实处,容易产生推诿现象,从而影响活动组织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6.心理健康活动主体受忽略

在家校合作中,大家关注的都是学校、家长应该怎么做,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主体――学生。学生在各个阶段需要什么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就要开展相应的活动,真正回归到主体需要上。此外,针对特殊情况,如单亲家庭的学生,应制订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计划。

7.师资力量薄弱

家校合作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一支专业基础知识过硬、实践经验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其质量关系到合作的效果和教育的质量。在调查中发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无论规模还是业务水平,都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优良师资的缺乏,成了制约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瓶颈。

四、建议与对策

1.强化合作观念,明确职责

家庭和学校要树立家校合作的理念,明确职责,既分工又合作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加强合作的计划性、延续性和系统性,努力形成真诚平等、双向互动、同步协调、共同负责的局面。

2.建章立制,构建长效机制

只有建章立制才能构建家校合作的长效机制,才能保障家长的知情权、参与权及监督权,才能从组织和制度上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顺利开展和有效落实。首先,建议政府教育部门将家校合作作为评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成效的一项重要指标,以评促建,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工作的开展。其次,建议学校建立由校领导挂帅的组织协调机构,负责统筹规划、整合校内资源、在人财物方面提供充分保障。再次,建议引入督导组织,邀请心理专家进行定期指导和监督。

3.以家长学校为阵地,提高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家长学校一方面要帮助家长掌握孩子心理发展规律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要在了解孩子共性的基础上,根据家长遇到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协助家长共同解决问题。此外,可以让有经验的家长分享心理健康教育经验,这样更有说服力,效果会更好。

4.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助人自助”,因此,要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关注、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良好意识,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要根据年龄段和教学进展设置适当的家校合作心理健康教育项目,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情境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在自我体验、自我感悟中产生心灵上的共鸣、理念上的认同,进而内化到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中去,达到提升自我教育能力的目的。

5.建立心理档案,完善预警系统

学校可以借助专业的心理测评工具开展心理普查,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并随学籍档案一起流动。这样不仅能帮助老师和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而且能对存在心理异常的学生提供帮助,既避免了因问题发现不及时而造成的不良后果,做到防患于未然,又能避免重新收集信息而造成的资源浪费。

6.创新沟通途径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家校合作的深入开展迫切需要我们在传统方式的基础上,发挥新媒体优势,积极拓展新渠道,做到与时俱进。如利用家长QQ群、飞信、微信、网络视频等载体为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提供便利的信息渠道。

7.优化师资队伍

优化师资队伍是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就学校而言,现阶段的迫切任务是对教师进行培训,帮助教师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培训结束后通过正规考核或资质评定方可上岗。其次,政府教育部门和心理健康教育协会应出台相关政策和标准,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从业资质,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称评聘和晋升制度。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l984.

[2] 刘衍玲,臧原,张大均.家校合作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7(2).

[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S].中国网,2010-3-1.

[4] 陈源声.家校合作理念下中小学心理健康初探[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篇7

一、认知学徒制基本概述

作为新型教学模式,认知学徒制重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它最由美国的认知心理学家柯林斯与布朗提出来,主要包含了内容、方法、顺序以及社会性四个基本构建。该教学理论的提出,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它在传统学徒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将核心技术与课堂教学充分融合,着重培养学生的认知技能,充分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增强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认知学徒教学模式下,大部分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都能够通过特定的情境设置得到有效体现,使学习者能够通过这些情境,了解各部分之间的相关性,并在大脑中形成严密的认知策略,以便在今后的社会实践中发挥其理论价值。另外,认知学徒制强调学生的独立地位。整个学习过程由学生自主控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退居二线,起到从旁引导的作用。学生可以独立参与某个项目,也可以组成小组,共同探究某个话题,通过假设、验证,搜集、整理资料,进而达到认知的目的。在以往的学徒制中,教师比较注重学习的内容,将学习的重点放在传授教学内容方面,而认知学徒制则强调学习过程的重要性,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学到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更是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与同学合作的能力。

二、认知学徒制在旅游管理专业中应用的重要性与可行性

1.认知学徒制在旅游管理专业中应用的重要性

(1)由旅游管理专业学科特点决定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不断发展,旅游为国民经济的增长增添了新的活力。各高校纷纷开设了旅游管理相关专业,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旅游管理专业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单纯的旅游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职业技巧。因此,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所包含的职业能力知识占有很大的比重。学生只有将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充分应用于实践,才能真正实现旅游管理教学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使学生能够迁移所学的理论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解决旅游行业存在的实际问题。认知学徒制教学模式采用了情境教学,通过对职业场景的模拟实践,给学生营造真实的职场环境氛围,并由相关的专家或教师进行有效示范,不仅展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及策略,而且给学生呈现了思考的过程,教会学生思考问题的基本技巧。然后,由学生进行模拟训练,通过亲身实践,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进行反思,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2)信息化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需求当前,我国互联网信息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我国开始进入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在人们的生活与学习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这一变化也对旅游管理专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旅游管理教育已不能满足当前旅游业发展的需求,新时期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不仅要具备专业的旅游管理理论知识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还要提升信息管理与信息处理的能力,运用创新思维深入地探究和思考问题。除此之外,学生还要学会在实践中与他人建立起团结、协作的和谐关系,这也是当前旅游管理行业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从认知学徒制的内容与方法来看,它侧重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由教师导入问题,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各个小组成员分别进行资料查阅、活动设计等,促使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共同解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逻辑思维。(3)当前旅游管理专业改革的需要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我国大部分学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仍以课堂讲授为主,片面地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只看重学生的卷面成绩,忽略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以及实践能力,打消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制约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进而难以达到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最终目的。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很难处于主体地位,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无法发挥主观能动性,缺乏独立思考与想法的空间。另外,大多数学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缺乏创新,教学策略不能反映该课程的重点。在互联网信息条件下,大部分学校虽然充分引入了多媒体教学,采用图片、视频、声音等工具深入解读旅游管理的相关知识,但是由于缺乏旅游单位与学校的交流与合作,教师很难把握旅游行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导致旅游管理教学难以把握教学重点,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认知学徒制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改革,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

2.认知学徒制在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可行性

(1)具有一定的实践平台当前,我国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认知学徒制在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应用提供了可能。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教育体制的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使新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得以实现。认知学徒制教学模式强调对真实环境的模拟与实践,必然要依赖一定的技术支持。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信息渠道,通过互联网,学生能随时随地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另外,互联网的开放性与快捷性,不仅能满足人机的交流互动,而且实现了人与人之间多元化的思想交流有利于学生获取真实的场景体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升思维认知。(2)强大的师资力量支持认知学徒制教学模式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巨大挑战,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在以往的课堂教学,教师往往是照本宣科,只要将知识讲解明白,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即可。而在认知学徒制模式下,教师不仅要拥有专业的旅游管理知识,还要有相关的旅游管理实践经历,从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与实践能力做起,然后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体系,总结出实践经验,为学生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除此之外,教师还要为学生创设特定的情境,将教学内容及教学重点、难点融入实践中,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并运用教师自身的实践经验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部分学校还与旅游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实现校企合作,为培养专业化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其他学科对认知学徒制的应用经验尽管我国的认知学徒制教学模式并未实现大范围的应用,但在英语、计算机以及劳动技能等专业学科中已得到充分的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应用成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认知学徒制教学模式在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与借鉴。尽管这些学科与旅游管理专业没有太多的相关性,但从整体上来看,认知学徒制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在各个学科中的应用是统一的,教师可以借鉴该模式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充分吸取其中的有益成分,学会举一反三,并将其运用到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

三、认知学徒制在旅游管理专业中的构建

1.认知学徒制的构建原则

认知学徒制在旅游管理专业中的构建有着一定的理论依据与原则。首先,认知学徒制必须建立在真实情境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充分融入其中,得到实践锻炼。除了日常的基础理论课程之外,教师还要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模拟与实践环境,由学生分别扮演游客以及接待人员,在角色中实现交流,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在认知学徒制模式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循循善诱,启发学生深入思考问题,而不是将问题的解决办法。如游客在购物后,教师可以顺势提出游客购物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强化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另外,认知学徒制对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往往采用分组策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每组分发相应的研究任务,组员通过探讨,共同完成,这也是旅游行业必备的一项基本素养。当然,认知学徒制的构建离不开必要的技术支持,模拟与营造课堂真实实践环境,对现代科学技术的依赖性较强。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能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信息,便于在旅游管理专业中落实认知学徒制。

2.认知学徒制在旅游管理专业中的构建

(1)对专业实践课程的重建认知学徒制将现代旅游业的人才培养需求作为重点目标,调整、重建了传统的旅游专业培养方案,对学生进行了专业化的技能培训。旅游行业中各个职位的工作内容不同,所负责的项目也有所不同,所以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岗位间的联系与区别,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与知识结构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以及职业素养的培训。另外,为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与旅游行业接轨,从而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并将学生参与的项目计入学生的毕业考核,作为学生社会能力的评价依据。(2)加强校企合作旅游管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基本的社会技能,提升学生的旅游管理能力。学校可以与旅游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实现与旅游企业的合作交流。一方面,为学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提供准确的定位,为学生提供可参考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具有针对性的认知学徒制能为旅游企业培养具有合格专业职业素养的人才,实现双赢,为今后旅游管理专业指明一个发展方向。因此,学校要致力于对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与旅游企业建立和谐、共赢的合作关系,促进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3)改革教学管理体制传统的教学管理体制比较单一,对学生实行统一在校实习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新一轮的改革。首先,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让学生自主选择在校内实习基地实习还是在校外实习。校内实习基地主要采用模拟型实训和体验式实践模式。模拟型实训通过情景模拟和软件模拟进行各个角色分工,完成旅游服务业务和所有服务流程;体验式实践模式则是提供一个项目或模块,由学生参与课前设计、课中学习、课后评价的所有环节,让学生真实完成一个带团活动。另外,对于校外实习的学生,教师要改进学分评价制度,企业负责人及学生家长都要对学生的表现及实践成果做出评分,并作为学生实践效果评价的依据。学校只有不断优化各项评价管理制度,采取激励措施,才能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实践中,体现实践价值。(4)打造专业化的师资队伍认知学徒制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中得到实践锻炼,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给予学生适时的引导。在聘用教师时,学校一定要严格把关,同时还可以聘请旅游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到学校进行旅游管理知识讲座,增强学生对旅游管理的客观认识。此外,学校也要为教师提供学习的平台,打造出具有专业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致力于认知学徒制的实践教学。

四、结语

当前,认知学徒制已经得到了教育界的一致认可,实践证明,它能够真正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也能为社会旅游行业的发展提供专业化人才。

作者:况剑锋 单位: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逯晓蕾.旅游管理专业应用认知学徒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J].企业研究,2013,(20).

[2]孟迪云,赵芳.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5,(2).

[3]徐雪峰,钱兆楼.认知学徒制在高职网络教学环境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视界,2014,(4).

[4]黄鑫,程冰.旅游管理专业顶岗实习基地评价机制构建研究[J].广西教育,2015,(23).

[5]陈玉涛.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策略研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6]董志文,王翔.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效果评影体系的构建研究[J].当代旅游:学术版,2013,(5).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 顶岗实习 问题 对策

一、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意义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高职教育的改革发展,但在实际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部分高职院校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获取而非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学生的顶岗实习活动在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可以说,顶岗实习工作成效直接影响高职院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对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具有关键作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提出:引导建立企业接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高职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高职院校有效地开展顶岗实习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当前高职学生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阶段,但是,通过调研发现,大多数高职院校在顶岗实习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1.对口率低。顶岗实习是学生以“准员工”身份参与企业实践,置身于真实的工作岗位环境中,目的在于将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紧密结合一起,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服务态度、吃苦耐劳精神和职业综合素质能力,促进学生更早、更快融入企业岗位中,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但是,现实的情况是学生实习对口较低,只能勉强的达到60%,部分学生从事的岗位和所学专业几乎不相关,在这种工作环境下,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专业知识的实践效果可想而知。

2.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难度大。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由于实习单位分散,实习时间长,在学生的管理上,如思想品德教育和实习管理等问题增多。因此,在面对学生实习单位分散,管理难度大情况下,如何有效提高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效率,制定顶岗实习相关制度是每个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问题。从学院角度来说,顶岗实习管理员相对不足,学生在校时,实行集中管理,行之有效,一旦学生分散去实习,对学生管理仍要做到面面俱到,则管理人员显得捉襟见肘,人手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感觉处于管理的真空之中,在思想和行为上自控性就变差。同时,由于从校园的学习环境转为社会的工作环境,再加上自控力差,部分学生会染上抽烟、酗酒等不良习气,甚至发生违法违纪情况。这就给顶岗实习造成了极大的隐患。

3.企业忽视学生的培养,学生权益难以保证。企业大多注重经济效益,往往忽视对学生的培养,只是把学生当着短期的临时工,因此,学生的人身权利或者正当权益在受保护方面做得不够。其一,学生实习工作时间长,任务重。企业的管理者可能不会区别正式员工和实习学生,在任务分配方面考虑不细致,对学生来说,要完成任务不得不加班,延长工作时间。其二,学生只是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从事流水线工作,所学到的技能有限,实践锻炼效果较差。其三,在实习期间,由于操作不当,造成意外事故。企业在关心照顾、赔偿方面做得不好,致使学生的正当权益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

4.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流失率高,学校和企业在合作管理上不默契。学生刚走上工作岗位,由学生的角色转为员工的角色,但思想上没有做好准备,没能及时调整心态,致使学生一旦走上工作岗位,显得很不适应,造成了顶岗实习的流失率偏高。同时,部分院校在学生走上实习岗位工作之前,宣传工作不到位,对学生的思想工作没有做好,这样学生也很难进入角色,导致较高的流失率,直接影响校企合作深度,影响顶岗实习效果。

5.校企合作深度、广度欠融合。由于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具有实习单位众多、实习岗位不同、实习地点分散、流动性大等特点,造成学院难以有效地管理实习学生,加上师资队伍缺乏、社会风气影响,难度加大。因此,传统的顶岗实习管理办法也要随之改变,即由原来的学院单一管理,改为企业和学院共同管理,即校企共管。但由于顶岗实习制度实施不久,校企共管没有成熟的经验累积,所以在共同管理学生方面存在急需改进的地方,校企双方深度、广度还需进一步加强。

三、解决顶岗实习问题的对策

上述问题严重影响着顶岗实习的成效,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应以学生为本,措施要贯穿在实习前后,体现在校内校外,这些问题解决了,顶岗实习质量才能有效提高。

1.校企深度合作,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即学校、企业、社会、政府、学生等多方面融合在一起共同完成。成立由校企人员共同构建的顶岗实习基地,即学院教学主管领导、教务处、学工处、系领导、校内顶岗实习教师、辅导员、企业指导教师等人员组成的顶岗实习管理小组,实施校内外实习指导教师的管理方式,这样,校企合作深度得到加强,实习基地得到稳定。稳定的顶岗实习,有利于学校对学生的管理,降低了管理难度,减少了一些问题的发生。学校和企业要建立稳固的、深入的、实质性的合作,具体来说,一是要做到争取企业积极参与学院的建设,合作办专业、办班级,合作进行课程建设、教程开发等。二是学校也要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与企业合作开发产品,合作开展技术研究和推广。校企双方可以相互聘任,并在设备、技术、人力等方面真正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稳定的顶岗实习基地建设,要以长远的眼光来看。校企双方应坚持合作、共赢、互惠的原则,保持长期的合作,双方可派人员,深入交流,找准合作的切入点,寻求机遇。同时,在合作中,建立完善的机制和制度,加强制度建设,明确权利职责,确保学生的顶岗实习安全、顺利完成。

2.加强顶岗实习的组织与管理。针对实习分散的学生,管理难度大,学校一定要加强管理,在选择顶岗实习单位时,首先选择信誉良好、管理严格、遵纪守法和有着优良合作关系的单位。学校要深入企业了解、沟通、交流,了解情况,认真选择。其次,学生在顶岗实习前,要与学校和企业签订顶岗实习协议,明确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权利和义务,在制度上进行保障。此外,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指导教师要经常下厂巡查,听取企业对学生顶岗实习反馈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学生在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并向学院传达汇报。如果条件允许,可以派驻厂教师,对学生实际情况实时观察,经常深入学生工作环境、学生宿舍,同学生交流,督促学生注意工作安全,并严格要求遵纪守法,对于犯错的学生,进行思想沟通交流,促进学生改正错误,对于情节严重的,及时向所在系、教务处或学院汇报,以便及时处理。驻厂指导教师或企业指导教师要定期向学院反馈学生顶岗实习情况,同时,传达学院有关文件精神。学生顶岗实习结束后,及时收集学生顶岗实习资料,同时,校内外指导教师共同考核学生成绩,并上交顶岗实结。

3.做好顶岗实习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思想教育和管理难,是因为顶岗实习分散,管理人员相对较少。为此,每个班级应选择4~5家顶岗实习单位,每个单位以接受6~8个人为宜,如果学生在同一单位实习,可以将他们编为一个实习小组,设立一名学生干部或者党员为组长,主要负责日志的管理和思想教育管理,并定期向指导教师和班主任汇报思想及实习情况。笔者所指导的一个班级,选择了两个较大的实习单位,共接受了16名同学,各设立一名班干组长负责管理。从实际的情况来看,效果非常好。组长认真负责,及时向笔者汇报实习、思想情况,以便笔者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及时做出正确、合适的决定。同时学校也可以聘任企业的人员担任指导教师,企业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学生专业技能培养、职业素质的培养,同时兼顾学生思想教育。

4.实施订单培养,实习就业一体化。高职院校要重视校企合作意识,企业要正确树立校企合作意识,实施校企订单培养,采用学生专业学习、顶岗实习、就业岗位一体化教学模式,最终实现实习与就业的无缝对接。我院与一些单位长期合作,已经建立起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如我院与北海永昶电子有限公司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电子信息专业的学生全部到该厂参加顶岗实习,合作关系良好,不少学生在毕业后直接转为在该厂就业,企业也很欢迎这种实习转就业的方式。我院与该厂开展了全方位的合作,学院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企业利用学院办学资源,实施订单培养,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体系的开发、教材建设等,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符合市场需求和职业岗位,做到企业、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该培养模式能够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学习与工作有机结合,实现教学、学、做、练一体化,促进学生职业综合素质能力提高,实现与企业无缝对接。

5.建立有效的顶岗实习考评体系。建立有效的顶岗实习考评体系,总结分析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和经验,促进顶岗实习教育质量。学院要重视考核学生平时参加技能学习与训练的出勤率及态度、实习项目完成情况及效果、实习和工作纪律遵守情况、团队精神、安全意识等,而不能只重视终结性(顶岗实习报告、实习设计、实习论文等)的考核。我院的顶岗实习考评体系中,分期初、期中、期末三个考评阶段,每个阶段都要完成相应的考核指标,考核由校内外指导教师共同完成。考核内容主要有:顶岗实习日志、顶岗实习手册、顶岗实习论文、顶岗实习完成情况、团队精神、安全意识、出勤率等。顶岗实习结束后,由校企根据顶岗实习情况,评选出实习优秀标兵,最终使考核规范化,也以此成为激励学生们圆满完成顶岗实习的动力。

学生顶岗实习是实行校企合作的重要形式和内容。顶岗实习活动的顺利实施,最重要的是找到学生、学校、企业三方的共同点,默契配合,解决问题,协调管理,实现校企双方的资源互补,也使学生的职业素质能力和实践技能得到提升,最终实现学生、学校、企业三方的合作共赢。

[参考文献]

[1]陈玲.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2010(4).

[2]刘向红.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7(26).

篇9

关键词 家校合作 家长主体 数量缺失 质量缺失 结构缺失

目前“家校合作”尚未形成一个确切的、被广泛接纳的定义,英语中表述“家校合作”的词最常见的是“家长参与”、“家长干预”(parent participation/parental involvement)、“家长―教师配合”(parent-teacher collaboration)、“教育介入”(educational intervention)[1]。我国研究家校合作的专家马忠虎认为,家校合作就是指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结构――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1]。虽然国内外的教育学者与专家对“家校合作”概念的界定存在着争议,但都毫无例外地认同和强调教师和家长在家校合作中的不可或缺性。然而我国部分学校在“家校合作”实践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凭借其权威及主导地位,遮蔽和湮没了家长的声音,取代和抹杀了家长的主体性,导致家长在合作活动中不能发挥或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本文以广州市S小学为例,具体分析家长主体性缺失的现状及出现的原因,并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及途径,以期为家校合作深入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一、家长主体缺失现状分析

1.家长参与显性的“数量缺失”

家长主体数量缺失主要是指家长未能参加合作活动或缺乏与教师的沟通和交流。显性缺失主要通过两个方面体现出来:其一是部分家长出席合作活动的次数不足,根据统计结果,只有23%的家长会参加学校组织的全部活动,55%的家长有过缺席合作活动的经历,还有7%的家长从未参加合作活动;其二是家长与教师联系和沟通的频率较低,每学期家长与教师沟通交流的次数多集中于3次,且时间多分布于开学前后与考试前后。尽管随着家长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对子女教育的日益重视,家长主体数量缺失的现象逐渐减少,但因为家长普遍参与是家校合作活动顺利开展的自然基础和潜在前提,这一问题依旧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家长参与隐性的“质量缺失”

家长主体质量缺失是指虽然家长参与到家校合作中,但并没有在其中发挥或充分发挥作用。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两种:其一是家长在家校合作中扮演“旁观者”或“听众”的角色,主观上不愿发表意见或提出建议。由统计结果可知,42.7%的家长在家校合作中选择沉默,积极参与合作互动的家长比例只有11.3%。其次,家校合作双方主体地位不平等导致家长的意见不被重视,客观上阻碍了家长作用和功能的发挥。高达70.4%的家长认为,在家校合作活动中学校处于主导地位,学校相关领导或教师对家长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敷衍塞责或置若罔闻。由于家长参与质量往往是家校合作能否取得成效以及多大程度上取得成效的决定因素和关键环节,因此,如何提高家长参与质量是目前家校合作亟待解决的难题。

3.家长参与角色的“结构缺失”

家长主体结构缺失即家校合作活动中家长参与角色分布失衡,也就是说参加合作活动的主体是母亲,而父亲参与度过低,有的甚至基本淡出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母亲参与合作活动的比例高达47.6%,几乎占据参与者总数的一半,而父亲所占比例尚不足20%,甚至低于祖父辈的参与比例(25.3%)。这一数据表明,父亲在家校合作活动中“缺位”的现象十分严重。

二、家长主体缺失归因

家校合作中家长主体缺失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综合相互作用的结果。既涉及合作中双方地位不平等,也包括合作形式不恰当,既有家长自身的原因,也有来自教师等其他方面因素的影响。

1.时间“冲突”及教师“不欢迎”态度致使家长主体“数量缺失”

随着国民的受教育比例与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家长大多意识到教育是家长和学校双方共同的责任,家长的教育观念不再是制约其参与合作的因素之一[2]。时间的冲突及教师的“不欢迎”态度演化为家长数量缺失的主要原因。首先,由于家校合作中部分活动的开展时间安排在周一至周五的某日上午或下午,这与家长的工作时间产生矛盾与冲突,家长很难以参加学校活动为由向所在单位请假,从而导致合作活动中部分家长的缺席。

其次,部分教师对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动机和能力充满了怀疑和不信任[4],认为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与管理工作是为了监督和挑毛病。在这种先入为主偏见的影响与作用下,部分教师保持职业冷漠和自我封闭,对家长参与学校教育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排斥与抗拒。即使他们抵触的情感并非总是外露,但是与家长交流过程中有意或无意表达出的否定措辞,流露出的不耐烦神情,甚至是一个轻视或不悦的眼神,都会向家长暗示和传递教师“不欢迎”的态度,家长一旦感受到教师的拒绝和排斥,自尊心与情感就会受到伤害,参与学校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自然会受到打击,导致部分家长选择“自我淘汰”,不再参与合作活动。

2.家长参与意识和能力不足及不平等、单向交流的合作形式导致家长主体“质量缺失”

由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目前,民众的民主意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不强。广大家长缺乏主动参与学校管理的民主意识,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参与学校管理的合法权益[2],虽然家长出于关心孩子及与教师搞好关系的考虑,能够参与到家校合作中来,但是缺乏向学校提出意见、建议及进行信息反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习惯于保持沉默,甘愿成为“倾听者”和“旁观者”。此外,由于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育人活动,而大多数家长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的相关知识,不熟悉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家长即使有参与学校管理和决策的意向,但由于自身知识结构和能力的限制,也很难在合作活动充分发挥作用。

不平等的单向交流合作形式是导致家长主体“质量缺失”的又一主要原因。家校合作在教育实践中越来越异化为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的僭越,家庭教育开始沦为学校教育的附庸,丧失了“地位平等”这一合作的真正内涵[3]。家校合作活动的时间、地点的安排、内容的选择往往只考虑学校的需求和教师的便利而不照顾家长的实际情况,学校还远没有把家长看作是儿童教育过程中平等的合作伙伴。教师动辄采用近乎命令的口吻要求家长执行学校的决策,以不容置疑的语气要求家长配合学校工作,学校教师的强势使家长在话语权博弈空间中处于劣势。学校和家长双方地位的悬殊,使学校常常“居高临下”地“俯视”家长的意见,自然不能及时、认真、充分地考虑家长的建议,从而限制了家长主体作用的发挥。

除此之外,我国当前家校合作活动中,学校单向传输多,双向交流少。“家长会”沦为孩子学习成绩、道德发展状况的“报告会”以及孩子失范行为的“告状会”;学校开设的“科学讲座”异化为脱离家长实际需求的“知识灌输课堂”;信息单向传输的合作形式使家长缺乏强有力的利益表达渠道和信息反馈途径,难以实现家长参与由低层次的相互沟通和了解过渡到高层次的参与管理和决策。

3.传统文化影响及较高的机会成本造成父亲角色“结构缺失”

一位著名的人类学家曾经说过:从生物角度讲,父亲是必不可少的,但从社会角度看,父亲却被描绘成养儿育女的“局外人”,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里,自母系社会以后,我们的文化就是与此观点亦步亦趋的[4]。受传统儒家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母亲往往被赋予“相夫教子”的使命,父亲大多承担起“养家糊口”的责任,“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使父亲将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界定为赚钱养家的顶梁柱,主要为孩子提供物质上的支持,除非孩子出现较严重的道德过错和失范行为,否则一般很少参与到教育过程中来。尽管近年来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逐步提高,家务分担与权力分配渐趋公平[4],但是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父亲角色缺失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父亲相对于母亲参与合作活动的较高机会成本是造成“结构缺失”的另一原因。所谓机会成本就是把一定资源投入某一用途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利益[5],家校合作的机会成本也就是因参与学校活动而放弃的在同等时间内工作而赚取的报酬。由于人力资本存量、边际生产能力的差异,父亲的工作弹性时间相对于母亲往往较少,相同单位时间内赚取的货币报酬相对于母亲较高,因此,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父亲往往做出不参与学校活动的行为选择。

三、建议及对策

虽然家长和学校有着共同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对象,有着广泛和良好的合作基础,但家长与学校并非天然的合作者。面对合作过程中暴露出的家长主体缺失问题,我们应采取多种措施和途径积极应对,实现家长和学校双方优势互补与互惠互利,营造一种充满爱与信任的氛围,使孩子在这种氛围中自由、健康地全面发展。

1.合理安排活动时间,转变教师态度,增加家长参与数量

协调学校活动与家长工作时间,避免因为时间冲突导致家长无法参与合作活动,学校活动时间的安排不能只考虑学校和教师的便利,还应遵循家长的意愿和需求。根据调查内容,80%的家长希望将家长会和科学讲座的时间安排在自由时间充裕的周末,那些离不开学校真实教育情境的家校活动(如家长开放日、家长进课堂等)开展的具体时间,可经家长商议后由家长委员会最终决定。

此外,学校在鼓励和支持家长积极参与的同时,还应加强对教师进行家校合作价值和意义的宣传和教育,转变教师封闭保守的教育观念。首先,使教师意识到家长参与合作活动具有合理性,家长作为孩子的法定监护人和纳税人享有对学校办学活动和管理行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6],这是家长的应有权利。其次,家长参与合作活动的开展和良好家校合作关系的建立不仅对教师专业发展和职业继续社会化有着重要意义,而且有助于减少或克服教师的职业倦怠感。教师通过与学生家长沟通交流,可以加深对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成长历程及家庭背景的理解和认识,避免因不熟悉情况而造成对学生的误解,有利于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做到因材施教[1],提高教学和工作效率。此外,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架起家长与教师的沟通桥梁,密切了家长与教师的联系,加深了彼此感情,使家长了解教师工作的辛苦和教学工作的不易,感受和体验教师的良苦用心,从而自觉理解和尊重教师,支持和配合教师工作。

2.提升家长参与意识和能力,转换合作形式,提高家长参与质量

首先,通过学校的宣传和引导使家长明确意识到参与子女的学校教育是自己的权利与责任,家长一旦有了这种意识,便会自觉地参与学校教育,并向学校要求知情权、咨询权、监督权和决策权[3],实现“旁观者”向“参与者”的角色转变。此外,由于教育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特征,学校还应努力提高家长参与的知识与技能,积极开展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专项培训,不断提升家长参与各项活动及学校管理的水平和能力。学校可以通过讲座、专题培训及家长经验介绍交流会等方式,使家长了解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的相关知识,掌握组织管理、决策制定的技能和技巧。使家长不仅能够主动参加,而且能高质量地参加到家校合作中来,从而不断提高合作效率,推动各项工作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其次,学校在家校合作开展过程中,应将家长视作地位平等的“合作伙伴”,而不是其下属的“教育助手”和“通讯员”。学校应该尊重家长参与管理与决策的权利,信任家长参与家校合作的能力;教师在合作过程中多用商量的语气而不是以命令的口吻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在家长面前评价学生时要注意语言艺术的运用,避免“非教育性话语”的出现;对于家长反映的意见或建议应给予及时、充分和认真的考虑,积极采纳富有意义和建设性的建议,在舍弃不合时宜的意见的同时向家长作出解释与说明,使家长感受到来自“合作伙伴”的尊重。与此同时,学校应努力实现合作形式由单向传输向双向交流转变,家校合作不仅包括学校教师向家长的信息传递和宣传教育,还应包括家长的信息反馈和利益表达。学校应突破教师唱主角的传统家长会模式,不断创新家长会形式,凸显家长主体性地位,给予家长发表意见以及与教师交流的机会;科学讲座的内容应切合家长的实际需要和兴趣,以他们的切身经历和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作为主题素材[7],避免空洞抽象的知识灌输,并使家长有时间现场提出自己的困惑并参与问题的讨论。建立在平等基础之上的双向沟通合作形式,客观上为家长高质量参与合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3.重塑父亲职责和使命,提高其对合作活动意义和价值的认识,调动父亲参与合作活动的积极性

鉴于父亲在孩子个性养成与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和作用,应尽快实现父亲在家校合作中的归位和复位。首先,应重塑父亲在家庭中的职责和使命,当前我们的社会已经发生各种技术的、经济的和思想的变化,这些变化也涉及到对父亲角色的重新界定[8]。随着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由于经济原因所导致的高度民主的地理流动性,或者说举家迁往经济效益较好的地区,导致核心家庭开始日益增加,并且越来越多的母亲或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或是因为经济的原因,逐渐走出家庭从事全日制工作,这种情形下,父亲理应肩负起“养家糊口”和“孩子教育”的双重责任和使命,积极参与到家校合作中来。学校也须转变以往对父亲的角色认知与角色行为期待,以肯定和赞扬的舆论导向鼓励更多的父亲参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近期一项实证研究表明,通过家校合作在家庭及学校内创造出来的合作力量,可以减弱家庭经济条件、社区环境对子女成长的不利影响,这种合作力量比拥有的物质及文化资本更重要[9]。因此,父亲为获得更多的经济资本而放弃参与合作的做法是得不偿失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父亲参与合作活动不单是“消费”还是种“投资”,而且是一种更直接与高效的“投资”方式,不仅有助于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学业进步,还能使自己享受家庭的天伦之乐,这种活动的收益是难以用货币衡量的。

4.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扩大家长参与合作的方式和途径

随着第五次信息传媒革命的兴起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对社会各领域产生了巨大、深刻的影响。学校也可藉此契机,利用多媒体传播技术的即时性、快捷性、开放性、灵活性的优势[10],构建集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无线通讯技术于一身的家校互动支持平台。随着网络功能的逐渐强大,网上通话、网络视频、群发短信等将能引入到平台中[10],从而不断扩大家长参与合作的方式和途径,弥补传统家校合作模式暴露出的缺陷和不足。基于网络的互动支持平台不仅为因故无法参与合作的家长提供网络学习与交流的机会,还可以为家校互动提供灵活高效、简单快捷的个性化互动平台,从而在增加家长参与数量的同时有助于提高家长参与质量,还有利于解决父亲角色缺失的难题。尽管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现代家校合作方式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传统家校合作模式可以加强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情感交流,使教师对孩子的家庭环境和背景有更深入的了解[1],具有现代信息技术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应将二者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基础上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人文文化和科技文化的统一。

解决不同类型的家长主体缺失问题的各种方式和措施之间,并不是彼此独立、互不相关的,而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家长数量的增加有助于集思广益从而提高家长参与质量,也有助于角色结构的平衡;家长参与质量的提高必然会吸引更多的家长(包括父亲)参与到家校合作中。因此,学校应综合运用各种方式和途径,形成解决问题的合力。学校对于家长的合作关系,也应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因为再开放的学校也会遇到一些不太成熟或被其他问题困扰的家长,偶尔一两个不合作的家长也应被看作个别现象。即使建立了有效的家校合作关系,学校也会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考验、赞扬或批评,但此时的学校已不再是“孤家寡人”,家庭将与学校共荣辱、同发展[1]。

参考文献

[1] 马忠虎.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 黄河清,马恒毅.家校合作价值论新探[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2).

[3] 黄河清.家校合作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 [美]罗斯・派克.父亲的角色[M].李维,译.辽宁:辽海出版社,2000.

[5]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社,2001.

[6] 岳瑛.基础教育新理念――家校合作[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2(2).

[7] 赵琴.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8] 伊凡.家庭教育中的中国式问题[J].现代教育管理,2014(10).

篇10

 

近几十年来,在我国广大农村发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巨大变化对农民家庭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就包括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影响。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农村职业教育建设和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农村青年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农村教育质量的高低,关系着农村和国家发展的未来。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家校合作是密切二者关系的重要形式,是家庭和学校两个社会组织的合作。如今,家校合作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教育改革问题。从我国已有关于家校合作的研究来看,多是研究中小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合作,研究职业学校和家庭合作的非常少。那么,农村职业学校中家校合作的现状如何?学校在其中应有怎样的作为呢?

 

一、农村家校“两张皮”,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人的教育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相互联系。其中,良好的学校教育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础上。良好的家庭教育有赖于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的指导。离开任何一方的教育都是不完整的,都无法培养具有完整生命的大写的人。然而,现实社会中的农村职业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彼此脱节,存在着严重的“两张皮”现象。

 

(一)农村职业教育一边倒,家庭教育严重缺失

 

现在,随着城镇化速度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背井离乡,奔赴城市寻求工作。这些农村劳动力在发生角色转变、改变生存方式的同时也使得社会出现了许多新问题。他们的子女有很大一部分留在了农村,成为农村留守儿童。对这些孩子来说,来自父母一方的教育变得越来越缺乏,对来自父母的爱的渴望也变得越来越强烈。虽然这些孩子的身边还有爷爷奶奶等祖父辈,但祖父辈们多是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很少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尤其是很少关注孩子的心灵成长。

 

即使想关注,也是有心而无力。有些职业学校学生的父母虽然留在家乡,留在孩子的身边,但是他们要么因为农事或工作过于繁忙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要么认为教育完全是学校的事情,教育的责任完全应由学校一方承担,家长没有任何责任。而且,由于许多农村孩子的家长自身学历偏低,知识文化水平有限,他们只关注子女的成绩,而不关注子女的学习过程,只关注子女成绩册上的评语,而不关注子女的内心世界和动态发展。许多农村学生因为学业成绩较差考不上高中或大学才选择就读职业学校或职业学院。有的家长对其子女的学习已经心灰意冷,采取了放任不管的态度。许多学生因为这些原因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而更令人担忧的是,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既被家长漠视,也没有引起学校足够的重视。

 

(二)职业学校认识有偏颇,避开家庭谈教育

 

农村职业教育是培养建设农村和为农村社会服务体系的经营管理、技术人员的教育。它以“农”为本,服务农民,服务新农村建设,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促进社会的发展[1]。虽然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应试教育的弊端和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仍有许多职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认为,和城市孩子相比,农村孩子的唯一出路就是拼命学习,掌握技能,离开农村。在许多人看来,只有那些“问题学生”或“学习困难学生”才会就读职业学校。于是,学校教师即使联系学生家长,也只是谈学业成绩,谈如何帮助孩子就业,而很少交流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心理健康问题。

 

尽管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推进,但农村职业学校大班教学的现象屡见不鲜。职业学校教师的教育负担猛增。他们疲于应付备课、上课,只知向学生教授职业技能,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如何和学生的家长建立起联系、如何和他们建立互动与合作机制,也严重缺乏沟通的有效渠道。而且,许多农村职业学校的教师和管理人员认为农村学生的家长素质不高,文化水平较低,不懂教育规律,根本没有能力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

 

(三)合作虽有但杂乱,成效微弱待提高

 

沟通是合作的前提。没有沟通,就无法实现合作。目前,农村职业学校家校沟通的方式过于单一,大多限于家访、开家长会、电话联系等形式。即使是这些形式,也是收效甚微。多数农村职业学校家访的对象和次数极为有限,多是针对问题突出的学生或经济非常贫困的学生。

 

许多农村职业学校开家长会多是限于开学初,即新生入校之初。有的根本没有开过家长会。而且,出席家长会的多是学生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有时,一些三四岁的幼儿也会被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带到家长会上。家长会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无法实现教育的预期。即使是电话联系,也变成了可有可无,简单交谈之后便匆匆结束。许多时候,双方都不知所云。

 

在农村职业教育中,学校和学生家庭之间的合作缺乏计划性和整体性,没有形成一个有效而科学的学校、专业、班级、个人、家庭的合作体系。家校合作的时间不连贯,内容也缺乏整体性和一致性。在极为有限的家校合作里,学校一方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学生家庭一方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这种合作是单向的,而没有双向沟通和互动,也就是说,与其说是合作,还不如说是填鸭式传达。合作的话语权被学校一方牢牢掌控着。对于合作的时间、形式、内容等,一味从学校和教师的需求出发,而没有考虑学生家长的内心需求和学生家庭的实际情况。

 

二、引导农村家庭教育,职业学校大有可为

 

面对农村家庭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弱化以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张皮”的问题,作为拥有知识优势、环境优势以及传播优势的学校,有责任认真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成功的家校关系、教师和家长关系所带来的正面效果主要有十大方面:提高学生学业/智力/协作/阅读的成就;使学生更健康愉快;提高上课出席率;改善家长和学生对课堂气氛的观感;学生的态度和行为更积极;学生更愿意去做功课;增加家长和学生相处的时间;提高家长和学生对教育的愿望;家长对教师更满意;更有效处理扰乱行为,加强有特殊需要学生的能力[2]。要实现这些效果,职业学校在家庭教育中必须有所作为,必须成为家校合作的引导者。

 

(一)转变观念,平等对待,营造教育环境

 

态度决定成败,观念引导态度。作为职业学校的领导层抑或是普通教师,应通过学习加强对自身素质的提升,转变过去的教育观念,积极树立平等意识,做到充分尊重学生家长,并与家长进行换位思考,想家长之所想,急家长之所急,努力营造平等、尊重、互动的教育环境。要知道,教育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农村家校合作的效果和家庭教育质量的高低。在良性教育环境里,家校双方开诚布公,真诚合作。相反,双方的心理间隙会南辕北辙,越拉越大。例如,当学生家长到学校找班主任或任课教师询问学生情况时,学校一方应尽量把谈话场所安排在人员相对较少的地方,尽量避免因为人多而给家长造成的心理压力,尽量缩短学校和家长之间、老师和家长之间的距离感。在开家长会的时候,灵活安排谈话场地,即使在教室里也应该考虑桌椅的摆放和教师所站或坐的位置。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说的话就是“圣旨”的家长会模式应该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学校一方必须明确,学校领导(或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不是上下级的关系,而是伙伴关系、合作关系,其合作的最终目的就是促成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科学定位,积极引导,开展深入合作

 

教是为了不教。为了达到不教,每一位从事农村职业教育的教师都应该注重自身的专业发展和生命成长,都应该积极设计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目前的教育改革、社会现实、个人成长等因素要求教师不能停留在教书的层面,而应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型教师、研究型教师。而且,由于家校合作在整个教育中的特殊性,教师应把家校合作、家庭教育以及农村家长心理特点等纳入到自己专业发展规划的考虑范畴之中,明确自己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家校合作中的位置和应发挥的作用。针对农村学生的家庭教育现状和身心发展特点,学校应积极引导和鼓励教师加强对农村学生的成长问题研究,通过研讨会、专题讲座、读书会、经验交流等形式丰富教师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内的知识,提升其与家长沟通和合作的能力,丰富其专业素养。只有这样,农村职业教育的家校合作才能深入,农村家庭教育的局面才能得到明显的改善。

 

(三)双向互动,加强教育,建设家长学校

 

家校合作对农村家庭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家校合作的形式理应双向互动,努力营造融洽的沟通气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该互相配合、相互信任、互为支持、共同促进,其中学校教育应处于主导地位[3]。虽然一些地方的职业学校开办了家长学校,但大多流于形式,并没有起到实质意义,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作为家长学校,应该配备专职教师,设定固定的教学场所。在职业学校,应该因地制宜,因人而定,根据农村学生家长的需求和心理特点科学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学时间和教学方法,并进行行之有效的教学设计。当然,农村家长学校并不一定就局限在农村职业学校的校园之中,也可以进村入院,或是在村镇集散地建立咨询点,把对农村学生的职业教育和对家长的职业培训结合起来。

 

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农村学生家长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掌握一些开展家庭教育的方法。应该让学生家长明白,家长参与教育对子女有以下影响:学习成绩提高;自信心增强;逃学率减少;孩子和家长对班级以及学校气候达成共识;拥有积极的意识和行为;更愿意做家庭作业;孩子和父母共处的时间增加;孩子有了更高的学业期望[4]。根据农村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可以开展有计划性和针对性的讲座,或是为家长提供个性化的家庭教育咨询服务。面对成熟的、有着良好思维逻辑和判断能力成人学习者,学校完全可以打破旧有枯燥框架的束缚,采用讨论、座谈等新颖、活泼的教学方式[5]。

 

至于教学内容,应该尽量少讲授纯理论的知识,而应既有理论更有实际,要着眼于帮助家长解决家庭教育中的发生的矛盾和存在的问题,做到深入浅出。而且,要在农村家长学校中着力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对于农村家长委员会委员的选举,要充分调动每一位家长的积极性和参与的热情,认真考虑家长委员会委员的人员构成,使之具有充分的代表性、活动能力及号召能力。农村职业学校校要紧密依靠家长委员会联系每一位学生家长,给予家长委员会参与教育的充分权利,不断提升家庭教育的功效。

 

(四)亲情渗透,满足需求,营造爱的氛围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寻求工作,农村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加,与之伴随的教育新问题也层出不穷。对此,农村教育工作者有责任认真分析和解决农村教育的新问题,有责任认真分析在农村儿童身上出现的心理问题、道德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不难发现,在这些问题的背后隐藏着一种因素的严重缺失,即爱的缺失尤其是父母之爱。在农村孩子和父母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多,沟通越来越少。因此,农村职业学校应积极扮演爱的使者,或是充当孩子和父母之间爱的桥梁,利用一切有利时机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亲子活动,积极搭建“一天一日记”、“一周一电话”、“一月一书信”等饱含浓浓亲情的爱的平台,不断滋养农村孩子和其父母的心灵成长。

 

为了进一步提升亲子活动的成效和加强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可以针对农村各地的实际情况和农村家庭教育的特点成立亲子活动中心。亲子活动中心负责各种家校合作活动的筹划工作,如家长开放日、家校联谊活动、家长教育、亲子游戏等,以培养教师、家长、学生之间的理解与信任,为家校合作创设良好的心理情感基础,从而有效避免相互间的抵触、敌对情绪[6]。亲子活动中心和家长学校彼此互补。二者都是为了更好地融通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有利于将家长集中起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都是为了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五)联系生活,挖掘资源,形成育人合力

 

对于农村职业学校一方来说,由于掌握着较为明显的教育资源,其在家校合作的地位举足轻重。它一边要加强和学生家长的联系和教育,一边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正是因为学生是紧密联系着家长和教师这两个教育群体的中间力量,所以教师在家庭教育中不仅要做好家长一方的教育工作,更要做好学生一方的教育工作。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既要像师长一样教授学生学科知识、为人处事的道理等,更应像朋友一样彼此尊重,真诚沟通。对于有着特殊家庭问题的农村学生,教师应格外照顾和关心,不仅要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状况,更要关心他们的内心世界。

 

面对广博的农村职业教育天地,要积极挖掘教育资源,创设形式多样的教育形式,加强对学生的生活教育和职业教育,不断实践“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在家访的过程中,不能流于形式或是走过场,而应有计划地走访每一位学生家庭,深入了解学生家庭的具体情况,联系学生家长,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解决家庭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对于农村留守学生,学校可以综合家长委员会、村委会等教育力量加大对农村学生的监管力度和教育力度,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

 

(六)提升成效,注意反馈,构建评价体系

 

在对农村家庭教育有着重要引导作用的家校合作过程中,有效而及时的反馈和科学的评价体系直接影响着合作的效果。反馈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只有及时反馈,家校合作双方才能准确获悉彼此的信息,才能更好地互通有无、实现预期目的。在反馈的过程中,学校可以及时传达学生在学校学习时的信息,可以深入了解家长的内心需求,及时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根据学校和家长之间的差异,家校双方可以及时调整合作内容、合作方式以及合作手段等,及时弥补合作过程中出现的不足。而且,有效而及时的反馈能够保持学校和家长持续合作的积极性,创设最佳的合作环境。除了反馈之外,构建完善而科学的评价体系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体系中,教育行政部门、农村职业学校、家长以及社会都需要积极参与其中。对于学校这方来说,可以参照教育行政部门的评价标准,并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家校合作的成效,科学评价每一位参与家校合作的教师。此外,学校还可以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农村家庭教育经验交流活动,不断提升学校在农村家庭教育中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