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重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12-05 17:33: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神经病学重点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神经病学与其他医学学科不同,它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性,神经病学的概念抽象,很难让学生充分理解;由于神经病学的内容量大、实践机会少、专业术语多、外加课本中的知识点分散,这导致神经病学对学生来说是一门难记且难以掌握的学科。我们发现病例讨论的教学模式能很好地解决这些在神经病学科中存在的问题,它能充分调动学生对神经病学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与老师的交流。然而,在目前的神经病学教学过程中还很少用到病例讨论这种方法,特别是涉及到多媒体的病例讨论式教学。
1 病例讨论的概念及重要意义
1.1 病例讨论的概念
病例讨论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在上课前对课本知识进行预习。在课堂上,要先对学生讲授相关的神经解剖学等知识,方便学生对疾病有个全面的了解;然后要对疾病的一些书面上的知识进行详细的讲解,包括发病原理、临床表现、诊断方式及治疗内容等。对其中的一些知识进行重点描述。然后,为学生提供一个具有代表意义的病例,让他们思考这个病例的发病原理、临床表现、诊断方式及治疗等内容,选择几名学生讲解他们的观点,最后,再有老师进行评价、总结。
1.2 病例讨论的重要意义
病例讨论是一种自由度非常高的教学模式,它的基本要素有:收集病例的准备工作、对病人资料的总结分析、集中讨论病情、对病人进行进一步的诊断、预计病情的发展可能等。病例讨论可以贯穿整个或者部分的医疗过程,它不仅适用于对学生的教学,对进修的医生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病例讨论的教学方式,能使学生更加快捷地掌握神经病学的理论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并巩固他们在神经病学的基础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在神经病学医疗文书的撰写;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病例讨论教学,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医学素质,病例讨论教学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2 病例讨论在神经病学教学中的应用
2.1 病例讨论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神经病科最常见的一类疾病就是脑血管病。在对学生进行脑血管病的讲解之前,需要先讲解脑血管相关的神经解剖学知识,包括大脑的血管和神经分布、脑血管病的易发部位,以及脑叶、脑干和小脑在人体机体活动中的功能。然后,对书面上的知识进行讲解,包括脑血管病的发病原理、临床表现以及如何诊断治疗等内容,在学生充分掌握了上面所述的知识后,提供给学生典型的病例让他们进行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我为学生提供了2例病例:
病例1:患者:男,56岁,有多年的高血压病,后因进行性左侧肢体无力入院治疗,患者在入院前发现左侧肢体无力,无法持物,左脚走路无力等症状,并有加重的趋向。查体结果为:血压154/90mmHg,运动型失语症明显,左侧肢体无力,头颅CT检测显示右侧基底节密度低。
列举了这个病例后,让学生思考讨论了15-20min,要求他们写出自己的诊断结果及治疗方法,然后抽取3名学生讲解他们的病情分析、诊断结果以及后续治疗方法,最后对他们的结论进行全面的总结分析,不足的地方提出改正意见,对做的非常好的方面应着重表扬。这样让他们对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等有了一个全面深刻的理解,并对如何治疗脑血管疾病有了一个明确的办法。
2.2 病例讨论在重症肌无力中的应用
重症肌无力也是神经病科中的常见疾病,它的发病机制不同与很多的神经内科病。重症肌无力的教学是神经内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难道问题。病例讨论式教学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进行病例讨论前,也需要对学生讲解重症肌无力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等书本上的知识。然后再提供病例,供学生讨论。
2.3 结合多媒体的病例讨论式教学
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各大医院病例的共通,使得我们的教学不会因为缺少病例而显得空洞无力。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多媒体病例讨论式”教学。在教学大纲要求内选择疑难病例或者手术病例进行课程设计,包括病例患者的资料收集分析,集中讨论和诊断,预测病情的发展,手术的风险及难度等部分过程或者全部过程。,并对其进行整理,突出这个病例的特点。向有疑难病症教学经验的老师请教,让他们对课程设计进行指正,然后制作成为幻灯片演示文档,在其中插入相关的图片或者视频,使幻灯片具备更强的观赏性和艺术性,充分发挥多媒体设备的优势。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对疑难病例的资料收集和分析,并进行诊断和书写治疗计划书,使他们从中获得大量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3 结束语
神经病学是临床医学的基础学科之一,讨论式教学方法以病例为根本,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课堂交流和沟通,特别是多媒体病例讨论教学更加生动地向学生展示了神经病学的知识。总之,病例讨论式教学在神经病学的教学中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式将临床实践和枯燥的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为神经病学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篇2
【关键词】神经病学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088-01
医学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研究的热点。以传统授课为基础(LBL)的学习模式因缺少互动、无法有效激发学习热情、与日益先进的教学手段不匹配等问题正逐渐被以问题为基础(PBL)的学习模式所取代。PBL教学法是有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orrow首先提出并试行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1]。这种教学方法采用基础学科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为核心,以学生为中心,以“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五个阶段代替“组织教学、复习、授新、巩固、练习”等传统教学法,突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学习知识从围绕问题的解决展开,在临床医学的学习过程中拥有不可比拟的优点,是目前西方先进医学教育国家和学校的主要教学模式。然而,在我国因缺乏经验、没有成体系的教材、教学资源不足、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等问题制约了PBL教学模式的全面展开,只停留在小规模的试验阶段[2]。从目前研究情况看,单纯PBL教学模式的效果在不同学习阶段、授课人群及学科间的的效果不同,对复杂的临床学科,如神经内科,需要因地制宜的选择LBL、PBL或者两者结合,否则容易出现重点偏移、难以达到知识的有效掌握、学生满意度低等问题。
神经病学是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及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与其他临床医学学科相比,神经病学更抽象、对基础知识要求更高(尤其是神经解剖学)、临床表现更复杂,既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难点。神经病学是神经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知识体系涉及神经组织胚胎学、神经解剖学、神经电生理学、神经病理学、神经免疫学、神经影像学、神经心理学、神经眼科学、神经生物学等多门科学,不同的疾病谱、疾病的不同环节对上述基础科学知识的掌握要求不同, 将LBL、PBL选择性的结合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下文结合LBL及PBL教学模式的特点,以神经系统变性病帕金森病为例探讨上述方法在神经病学教学中的应用,以期充分发挥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帕金森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是临床中老年人以无力为主诉就诊的常见原因[3]。在发病机制、解剖结构基础、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等方面基本上能够融汇贯通的一个典型疾病。损害的解剖学结构直接导致了临床症状,而临床症状和体征是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关键,治疗也是在解剖学基础上衍生而来的,所以在帕金森病的教学中,解剖学是基础也是关键。在发病机制和解剖学部分,应该以LBL教学为主,在LBL教学中,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要呈现形式。让学生们熟悉掌握基底节核团的组成以及相互之间的结构学联系通路与功能学联系通路,在抽象的二维平面解剖基础上,以三维动画形式呈现尾状核、豆状核和苍白球的位置、纹状体多巴胺能与胆碱能系统的平衡,用生动的视频展现功能失衡所引起的临床表现,强化学生的视觉记忆,帮助复杂机制的理解,使锥体外系的概念在脑中抽象形成。正常的结构和功能框架建起来后,就可以进入以典型病例为先导的PBL教学模式,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教学。当一名老年患者以肢体无力、震颤、行动缓慢等典型表现就诊时,结合病史及临床治疗分析很容易想到这个病。但如果表现不典型或者在早期以单独症状出现时,就要综合分析,以问题为启发,提示学生们主动思考损害可能的部位,也就是定位诊断,如肢体的无力是锥体系损害还是锥体外系损害?锥体系与锥体外系损害表现出来的无力怎样区分?锥体外系损害引起的强直少动的功能学和解剖学基础是什么?震颤是哪种震颤?意向性震颤和静止性震颤各自的解剖学基础是什么?帕金森病产生震颤的原理是什么?想要控制这种震颤可以想到的干预方式有什么......。这样就可以在逐步推导原因和结果的过程中将疾病的全貌呈现出来,既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对学习的热情,也利于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易于疾病的掌握。在治疗上,目前对帕金森病的治疗主要还是以药物治疗为主,手术治疗为辅,两者的治疗目标都是尽量改善患者生存质量。这部分可以采用LBL与PBL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如前所述,药物治疗也是基于解剖和功能异常提出和进行的,可以以问题为导向比如多巴胺能的减少可以怎样改善?胆碱能的亢进怎样抑制?根据中枢神经系统内递质的合成与分解规律,药物的治疗可以有哪些靶点......,在大体上给出治疗靶点和方向后,以LBL教学方式,板书出具体的治疗方案,在过程中自然分类了目前治疗的药物及药物作用的机制,避免了刻板记忆。通过对LBL、PBL及两者的选择性结合,实现了对帕金森病发病机制、解剖学基础、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及治疗的有效教学,重点突出、内容生动、容易理解,将理论知识与临床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实现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授课效果的目的。
通过举例教学,我们认识到不同教学方式各自的特点,即使是同一疾病的教学也应该有主有次,综合利用。神经系统疾病谱庞杂,临床表现复杂,同一疾病可以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相同的临床表现可以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的,其自身的特点导致了神经病学成为临床教学的难点,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课者本身对疾病的把握程度决定了教学方式的选择和教学课件的制作,纸上谈兵者不能很好的利用两者的优势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授课者应当在精心设计课程的基础上,认真选取病例,针对性的设计问题,将LBL和PBL紧密结合,根据授课内容灵活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工具为教学内容服务,达到最佳效果,为繁复的神经病学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张东华,高岳,薄红,董靖竹。PBL教学法在我国临床教育中的应用所存在的问题。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年第1期,P99-100页。
篇3
【关键词】病例;PBL教学法;脑血管病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197-01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首先倡导的教学模式,PBL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的一种教学和学习方法,是一种以小班组形式使学生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技能的教学方法,它能很好地鼓励学生发展自主学习和评判性思维能力[1]。这种教学法能使学生很好地将理论联系实践。脑血管病学是一门快速发展的神经病学亚学科,内容复杂。怎样在教学中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效率、培养有别于传统的临床思维是脑血管病临床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我院神经内科在脑血管病临床教学中,把以往的神经病学教学经验和现代血管神经病学的新概念相结合,应用PBL的教学原理,优化设计了以病例为中心的PBL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 [2]。CBL把抽象的脑血管病学知识与典型临床病例相结合,在培养学生传统的神经病学定位定性临床思维的同时,融入了诱导启发式临床思维的培养,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 脑血管病的特点以及临床教学重点与难点
脑血管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死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严重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脑血管病主要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大类,我院收治的脑血管病中3/4为缺血性脑血管病,1/4为出血性脑血管病。作为一名医学生必须熟悉和掌握脑血管病的临床特点和救治原则。目前我们医院神经内科承担着苏州大学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本科生、硕士博士研究生以及进修生的理论教学和临床带教工作。
包括脑血管病在内的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思路不同于传统的内科学,分为定位和定性诊断两部分。定位诊断要求具有详细神经系统检查所获的阳性体征,再运用神经解剖学的基本知识推断出病变的部位;在此基础上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判断疾病的性质,即定性诊断。脑血管病教学有以下特点:①专科性强,通过传统的“填鸭”式教学难以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传统课堂教学内容抽象,缺乏直观教学的手段,采用“老师讲、学生记笔记”的授课模式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②脑血管病学涉及神经解剖、神经生理、神经病理以及神经影像学等多学科的基础知识,医学生难以系统掌握。③脑血管病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关于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思维能力。教学重点对医学生脑血管病病因、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能力的培养,提高对脑血管病循证医学和个体化治疗理念的理解和运用。
2 以病例为中心的PBL教学法在脑血管病临床教学中的实施
经典PBL教学步骤包括[3]:①确定不熟悉的、难以解释词汇和语句,寻求其他小组能提供的解释。②学生积极提出自己的想法,解释所讨论的问题。③借鉴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常识,对问题提出所有可能的解释。④仔细分析所产生的解释。⑤协作小组共同协作形成一系列具体的、可实现的、综合的和恰当的学习目标。⑥ 学生通过各种资源发现有关学习目标的资源。⑦小组共享各自的研究成果并融合成综合性的解释。⑧讨论经验。PBL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着根本的不同。在病例为中心的PBL 教学模式中,我们通过选择适当的脑血管病例,把学习置于复杂的、有实际意义的临床问题情境中,引导各级医学生在讨论中学习所讨论的问题所涉及的各种基础知识。但具体到不同的医学专业课程、面对不同程度的医学生,以病例为中心的PBL 教学法具体的实施方式也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不断调整。
以病例为中心的PBL 教学法实施有以下几个重要环节[4]:①确定和展示病例:根据脑血管病教学大纲要求选择好病例,注意以常见病为主,兼顾典型性和差异性,资料的收集和展示尽量详细和具体,比如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是临床最常见的脑血管病,以老年人为主,患者常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临床症状以“三偏(偏瘫、偏盲、偏身感觉站障碍)”为主,所以选择时应该考虑脑梗死这些常见特点;其次教学病例尽可能涵盖所有的脑血管影像学资料,譬如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color doppler,TCD)和TCD栓子监测、灌注CT(Perfusion CT)、磁共振血管成像(I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weighted imaging,PW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等先进的临床影像学检查结果,以增强学生对脑血管病的理解。②设置和提出问题:问题是以病例为中心的PBL 教学法实施的关键。它能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望和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为了保证启发的效果,提出的问题要有范围限定性、教学目标的准确性和形式的多样性。病案展示及问题一般在课前布置,便于学生预习,查阅资料。③自学与思考:选择好病例和问题,提前展示给各位学生,同时要做好启发同学的自学和自我思考的能力,并带领同学查阅资料,分析病例,集体讨论,鼓励独立思考,勇于质疑。再此基础上可过渡到④组织学生集中讨论环节,该环节重点是通过对脑血管解剖学的学习进行脑血管病的定位定性诊断,在引导学生讨论时,应把学生的临床思维引导到掌握脑血管病的病因诊断、发病机制以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的思考上来。⑤评价和总结:在最后环节,老师把根据展示病例提出的问题详细地向学生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对脑血管病的认识系统化和理性化,为进一步提高对脑血管病的认识做好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学生解决实际临床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和训练。
3 以病例为中心的PBL教学法在脑血管病临床教学中的优势和不足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习惯于主动灌输知识,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提高。而CBL以病例为中心,以问题为先导,分析讨论为核心,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实现教学目标。CBL主要特征是强化总体目标和突出自学思考,包括展示病案、提出问题、自学思考、讨论置疑、评价与测评等[5]。以病例为中心的PBL教学法,让学生以病例为基础,以问题为先导,通过查阅资料、分析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系统的综合素质的目的,如查阅资料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临床逻辑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探索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对临床医师今后的成长非常关键。
以病例为中心的PBL教学法也存在一些不足,老师如果专注于加强临床能力、应用能力的提高,过分偏爱诊疗过程中问题的设计,而相对忽略了脑血管病基础知识的掌握,学生对脑血管病学基础知识的强化将会受到限制。其次,以病例为中心的PBL教学法中,学生要花时间熟悉病案及相关知识、查看相关资料以便很好地回答问题,课堂上还要花时间讨论,但所学习到的东西却不一定是考试内容,在当前中国医学院校仍旧以“应试教育”为主和以“分数”作为惟一能反映教学效果的工具,以病例为中心的PBL教学法和传统教育模式比较也许得不到很好的体现。因此,医学考试方法的配套改革,设计以病例讨论式的测评考试系统,或许能更好的推动以病例为中心的PBL教学法在医学临床教学中的实施。
4 总结
临床医学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是临床医学教育的关键。临床实践和技能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在脑血管病临床教学中采用以病例为中心的PBL教学法,可以使枯燥、复杂的内容变得有趣、易懂, 让学生在解决一个个临床问题的实践过程中,充分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让学生觉得脑血管病学很有意思,培养了医学生的临床思维,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率。值得在包括脑血管病在内的神经系统疾病临床教学中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Rhem J. Problem-based learning:an introduction [J]. The National Teaching& Learning Forum, 1998,8:1.
[2] Bland JM. Teaching statistics to medical students using problem-based lear ning: the Aust ralian experience[J]. BMC Med Educ, 2004, 4:31.
[3] Hartling L, Spooner C, Tjosvold L, et al.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pre-clinical medical education: 22 years of outcome research[J]. Med Teach.2010,32:28-35.
篇4
1 前言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到来,神经系统疾病已成为导致人类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神经系统疾病具有症状的复杂性,疾病的难治性等特点。学生在神经病学临床实习中需结合神经系统主要解剖生理和病理知识,联系临床实际,逐步提高临床技能,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水平。如何培养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我们临床教学中需解决的问题。
案例教学法(case teaching methods)是实践活动的真实模拟,指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下,教师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引入一个特定的真实情境,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让学生了解分析实际问题的思路,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解决、应用什么理论和方法、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提高分析、解决某一具体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1]。我科自2009年开始把案例教学法用于神经病学临床实习教学中,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了临床实习效果。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2 研究过程
2.1 教学对象。自2009年以来在我院实习的长治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实习生为教学对象,教材采用人民军医出版社的《神经病学》。每组实习时间21天。
2.2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①选择典型案例设置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神经病学专科性强,学生常感到内容复杂,难记,难懂,难于掌握。我们在选择案例时应遵循针对性,典型性的原则,选择神经系统各疾病相关的典型案例,按照实纲要求,提出要求解决的问题,并提供所需的参考书,指导学生床边采集病史、体格检查,根据案例的描述明确疾病的病因、诱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要求学生在独立思考后,做好发言笔记。②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通过讨论,可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也可看促进学生自觉的去查阅资料,博览群书,同时可促进学生提高表达能力,增强自信心。学生通过发表意见,可以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鼓励学生从“被动”转变为“主动”。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更有针对性地结合教材进行理论讲授。并可以随时诱导学生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是提出质疑。通过课堂讨论这种方式,师生之间建立起合作、开放、真诚、平等的密切关系。③讲评案例。在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对案例进行小结,指出本次讨论中运用的理论知识、难点和重点,指明正确的分析方法及思路,引导学生对案例有全面深入的认识,使学生对某一疾病的诊治形成统一的认识。教师针对性的讲解,可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起到指点迷津的作用。④课后复习。教师在案例讨论结束后提出讨论的优缺点,进行补充讲解和释疑,要求学生写出案例学习报告,对自己在案例阅读分析讨论过程中得到了哪些收获,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等进行反思,总结在案例阅读、材料准备和讨论中存在的问题[2]。
2.3 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效果。每组实习结束后,采用闭卷出科考试的形式进行理论考核,考核范围与授课所涉及的病例基本一致,试题偏重于检测学生的临床实践和应用能力,考试成绩作为出科成绩的一部分。并组织学生进行座谈,收集学生对这种教学方法的意见。学生普遍认为案例教学这种新的临床实习模式教学气氛活跃,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激发了学习兴趣,加深了对专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了科学的临床思维方式,提高了自学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应用案例教学法的体会
3.1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信息由教师传向学生,学生只是单纯的接受信息。案例教学是以自学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激发了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把案例及问题交给学生,在分析案例和讨论环节中,让其独立学习,独立分析,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个人创造能力,增强了学生的主动参与能力。在案例讨论中不存在唯一的正确答案,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批判性思维能力,逐步提高沟通交流能力、独立获取信息和自学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而且通过典型案例的讨论,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了解患者发病、诊断、治疗的全过程,是学生学习诊断思路的重要途径。同时,案例教学法的考核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既有压力又有动力。
3.2 案例教学法增加了师生的互动。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既是组织者、引导者,又是参与者,教师既要选择好的教学案例,又要在课堂讨论中审时度势、因势利导,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挥。案例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当具备较强的应变和判断能力,既能及时分析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也能够对学生的分析方法和结论加以客观科学地评判和引导。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民主式教学,它能充分显示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两者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双方可自由辩论,有利于建立师生间良好的互动交流平台,融洽了师生关系。
4 结束语
神经病学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医学教学不能只着眼于知识的积累,还必须注重能力的开发。案例是现实问题的缩影,它让学生进入案例情景,分析、处理各式各样的问题;让学生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它缩短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培养了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提高了学生处理、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在神经病学临床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是提高实习效果的一项有益尝试,但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学生局限于教学书,查阅资料不够广泛,暴露出自学能力方面的问题;部分学生仍习惯于传统教学法,不会去主动学习;少数学生理论知识掌握不扎实,很难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在今后的实习教学中,还要不断对案例教学法加以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杜鹃,陈玲,徐爱荣.在案例教学法中要重视案例库的建设[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5,(3):61-63,71
篇5
方法:将68例面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针刺联合超短波治疗)和对照组34例(单纯针刺治疗),对两组的临床治疗结果进行分析评定。
结果:观察组治愈率为91.2%,对照组治愈率为73.5%,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显著(P
结论:针刺联合超短波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 针刺 超短波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366-01
周围性面瘫又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或面神经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常规单纯针刺疗法疗程较长,后遗症较多。近年来,笔者应用针刺配合超短波治疗本病68例,取得显著疗效,现予总结分析。
1 一般资料
参照《神经病学》[1]确诊为周围性面瘫,除外下列原因者列入观察:①创伤、手术后、肿瘤、脑炎而致者;②有严重的心、脑、肾合并症及精神病患者;③不能按时针刺者。最终入选68例,其中男39例,女29例;年龄16~72岁;病程4~56d。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患病部位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2 方法
2.1 观察组治疗。
2.1.1 针刺治疗。患侧阳白、攒竹、四白、下关、迎香、地仓、颊车、双侧合谷,耳后痛加翳风,人中歪斜加水沟。常规消毒后,诸穴均采用0.30mm×40mm毫针直刺进针,行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在阳白、四白、地仓、颊车穴接6805电针仪,选用连续波的疏波,以患者感到患部肌肉轻度收缩为度,每次留针30min。
2.1.2 超短波治疗。应用WCH-B超短波电疗机,功率40W,频率50Hz,波长6m,将两个直径8cm圆电极斜置于患侧耳后乳突处或面部不适区,无热量~微热量,每次20min。
2.2 对照组治疗。针刺取穴、操作均同治疗组,但不进行超短波治疗。
2.3 疗程。以上两组治疗均为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2d。两组病例分别按确定的治疗方案进行,不再采用其他方法治疗。痊愈患者统计疗程数。
2.4 疗效评定方法及标准。治愈: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面肌功能恢复正常,面肌运动时左右对称;显效: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面部静态对称,仅笑时面口微歪,鼓腮、皱眉患侧稍差;无效:经治疗4个疗程后,仍未达到上述指标。
2.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治疗前后疗效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
3 结果
①治愈率:观察组(91.2%)明显高于对照组(73.5%)(P
4 讨论
周围性面瘫是由于茎突孔内的面神经非化脓性炎症所致。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由络脉空虚,风寒风热之邪乘虚而入,侵袭面部筋脉,以致气血阻滞、肌肉纵缓不收而成。现代医学则认为本病是因人体免疫功能下降,病毒侵袭面部神经和面神经经过部位,使面部神经产生水肿、受压,导致面神经支配的面部肌肉功能障碍而产生面瘫[1]。尽早促使面部表情肌肌力恢复是我们治疗的目的。
针刺是周围性面瘫最常用的治疗方法,针刺处方重点在麻痹部位取穴,配合远部选穴,目的在于疏通阳明、太阳经脉,祛风散寒清热,调和气血,使筋肉得到濡润温煦,以调畅面部经气,疏通经络,活血祛风止痛和促进神经炎性水肿的吸收[2]。我们采用的电针断续波的刺激可以加强针感,调整面部经气运行。但观察结果显示,单纯针刺治疗对近1/4的病人无效或留下明显后遗症。
针刺治疗的时机选择存在不同看法,有人认为急性期(发病1~7d)神经水肿明显,不宜局部针刺刺激;也有人觉得针刺治疗的最佳时机应为急性期,以缩短疗程,提高治愈率[3]。我们在治疗中发现,就诊时间越早,治疗的效果越好,疗程也越短,故本病宜早诊断、及时采用针刺治疗,但在针刺手法上,急性期应避免过强、过多刺激。
超短波利用电场作用和热效应,改善面神经周围组织的血液循环,促使炎性渗出物的吸收,消除面神经的炎症和水肿,防止面神经变性[4]。我们将超短波与针刺治疗联合使用,起到良好协同效用,明显提高对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和减少面瘫后遗症的发生,并且能显著缩短治疗所需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维治,罗祖明.神经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 高洁,李家康.针刺配合艾灸与单纯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比较观察[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9,11(2):47
篇6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7.068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入选病例均为口服自杀患者)诊断不难,并发呼吸衰竭时均属重症,多需采取机械通气。本研究总结40例机械通气患者对氨茶碱呼吸肌作用的治疗反应供探讨。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2例,其中24小时内呼衰12例,考虑为肺水肿、呼吸肌麻痹、呼吸中枢麻痹所致;24小时至96小时呼衰10例,考虑为中间综合征IMS所致;对照组18例:24小时内呼衰10例,24~96小时呼衰8例,重点比较自主呼吸恢复的时间长短,结果观察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有所缩短。
资料与方法
40例患者口服毒物集中为敌敌畏、氧化乐果、1605农药、3911农药等高毒至剧毒类[1],入院后6小时胆碱酯酶活力测定均0~30%或胆碱酯酶定量100~1500U/L(注:2006年后胆碱酯酶测定改为定量法,正常值5400~12000U/L),结合症状临床判定为中重度中毒[1],且均在服毒后30分钟内给予救治。观察组男9例,女13例及对照组男8例,女10例;年龄18~39岁,均无特殊基础疾病,氨茶碱应用期间心率两组变化无明显差异,阿托品化时间1~48小时,浅、中昏迷时间1~96小时(深昏迷不做研究),均洗胃、二次洗胃后留置胃管持续负压引流48小时,所选病例均做气管切开,基本情况无显著差异。
方法:观察组治疗:阿托品对症、复能剂氯磷定、抗感染、维持水电平衡、保护重要脏器功能,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或人工球囊呼吸后部分患者因费用问题拒绝使用呼吸机而选择人工球囊呼吸,加用氨茶碱0.25+5%GS 250ml静滴1次/日,3~5天。对照组治疗:阿托品对症、复能剂氯磷定、抗感染、维持水电平衡、保护重要脏器功能。
结 果
见表1~3。
讨 论
AOPP对呼吸系统的损害常是最严重的,而死亡的主要原因往往是呼吸衰竭,呼衰可分为中枢性和外周性。常见的原因有肺水肿、呼吸肌麻痹、呼吸中枢麻痹。中间综合征(IMS)IMS发病时间为OP中毒后2~4天,个别7天,是AOPP经过救治于急性胆碱能危象(ACC)消失后,继迟发性周围神经病(OPIDP)之前出现的以肌无力为突出临床表现的一组症候群。主要受罹部位为肢体近端肌肉、屈颈肌、颅神经Ⅲ~Ⅳ和X运动支支配的肌肉,重症可因呼吸肌麻痹致外周呼吸衰竭而死亡。
有机磷进入体内,与胆碱酯酶结合为磷酰化胆碱酯酶,失去分解Ach的活力。造成Ach积聚,Ach作用过度延长。产生去极性神经-肌肉传递阻断,造成呼吸肌疲劳[2]。
氨茶碱属黄嘌呤类衍生物,传统上用以改善支气管痉挛。新近研究发现[3],茶碱可增强呼吸肌收缩。Aubier等观察8例志愿者先通过增加吸气阻力以引起膈肌疲劳,测试静脉注射氨茶碱前后膈肌收缩力的变化,发现氨茶碱显著改善膈肌收缩力,同时可预防低频膈肌疲劳的发生。Belman等给7例慢性阻塞性肺病静脉注射氨茶碱,发现膈肌收缩力及耐力均有显著改善,并减少了疲劳度。茶碱对呼吸肌肌力的正性作用可能与茶碱促胞外钙离子内流有关。
作者认为,有机磷中毒呼衰合理辅以氨茶碱治疗是有益的。原因与其药理作用密不可分[4]:①增强呼吸肌收缩,改善呼吸肌疲劳。②解除支气管痉挛,改善通气,增强呼吸道感染的抗感染疗效。③氨茶碱是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抑制CAMP降解,CAMP使Ca2+激活,使心肌收缩力增强,舒张冠状动脉、外周血管,改善肺灌注,提高肺换气功能。④增加肾血流量,提高肾小球滤过率,具有利尿作用,促进毒物排出。
参考文献
1 朱子扬,龚兆庆,汪国良,主编.中毒急救手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892-898.
2 黄友岐,主编.神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170-171.
篇7
【关键词】老年;脑梗塞;康复护理;认知得分;预后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203-02
脑梗塞是临床上非常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多发于老年人,根据中华医学会的调查显示,全国每年死于脑梗塞的患者约有150万人,老年患者占据了70%以上,脑梗塞认知功能障碍者中老年占据了50%~70%[1],脑梗塞成为威胁人们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来临,有效提高老年脑梗塞患者认知功能,改善其生活质量是人们研究的重点,我院对于老年脑梗塞患者采用常规治疗结合康复护理能够明显提高其认知能力,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所收治的88例老年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7例,女41例,平均年龄为(69.3±4.5)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纳入标准:符合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梗塞标准[2];由颅脑CT、MRI证实均为首次脑梗者;生命体征平稳,48h内病情无明显进展,Glasgo评分>8分;病程0.05)。
1.2 护理方法:对照组仅给予常规神经内科护理常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包括心理健康护理及康复训练:心理健康护理是帮助患者减轻对疾病的恐惧及抑郁心理,重拾恢复健康的信心,使其能够自我放松,配合治疗,保证治疗的完整性及连续性;康复训练是患者在床上时变换及肢位,被动、主动回复其四肢关节功能,循序渐进进行练习坐位平衡、起立、起立平衡、步行等,康复训练每天1次,每次45分钟,与心理护理共同3个月为一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治疗一个疗程后评定其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及基本认知能力,分别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SSS)、BI指数评分、生活质量核心量表(QOL-C30)及基本认知能力测验。
1.4 统计学处理:本实验所有统计学计算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完成。组间差异比较采用方差分析x2检验,以P
3 讨论
脑梗塞致死致残率非常高,更会造成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研究发现,在脑梗塞过程中大脑皮层及其相关神经元的变性坏死阻断了相对应脑功能区神经信号传递[3],或者相应功能区的缺血坏死造成认知功能缺失,而早期进行康复锻炼通过肢体被动、主动的活动,释放出电信号刺激脑神经,增强脑神经的可塑性、代偿性,逐步改善认知功能[4]。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健康护理,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心态、减少因为疾病出现的抑郁、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增强可以康复生活的自信心,增加对治疗的依从性,从而提高治疗的效果。
本组实验中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基本认知能力得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总上所述,对于老年脑梗塞患者早期进行康复护理可改善其认知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广为应用。
参考文献
[1]潘更毅,史岩.急性脑梗塞个体化早期康复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痰病杂志,2008,11(2):81―82.
[2]蒋海华,时恒平,徐艳,等.脑梗塞患者康复期心理障碍的分类研究[J].中国康复,2008,23(3):177-178.
篇8
而周联生就是这样一位愿置自己于各种“危难”情况的好人、好医生,在从事近30年的神经内科医生以来,他不畏艰难困苦让无数脑梗塞、脑血栓、中风等病人重燃生命之火,用仁心仁术成就了一代仁医。今天,让我们走近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周联生,一起来探寻他履行医生神圣使命的光辉历程。
学术牛人
1982年,周联生从徐州医学院毕业后就到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任职,从事神经病学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积极与国内外知名医院联合展开科研活动。在他的带领及努力下,神经内科已经成为徐州市首批医学重点学科,被同事们亲切地称为“学术牛人”。
马查多-约瑟夫(MJD)病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遗传疾病,周联生带领医院的科研人员与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合作,自1991年开始开展该病的研究,先后获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9470263)、卫生部课题基金(91-1-094)和日本JICA资助,历时10年,以科学、严谨的方法对MJD病进行了临床、生化、电生理、病理、分子生物学的系统研究,首次从基因水平确诊国内存在该病,填补了国内MJD研究空白,创建了中国的MJD相关基因CAG诊断标准,打破了该病只发生在葡萄牙人及其后裔的理论,并将该病的致病基因定位在14号染色体3.0cM的范围内,其精确度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相关在世界著名的《神经病学》杂志上,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如今,该技术已作为神经系统遗传病的临床常规诊断手段,这对指导神经系统遗传病的分类和对神经系统遗传病的产前诊断及着床前诊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有利于优生优育,提高国民素质。
1994年成立徐州市脑血管病研究所以来,周联生在徐州地区率先开展溶栓、降纤、抗凝、抗血小板综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以及微创治疗颅内血肿,使脑血管病的治疗水平显著提高,治愈率、明显好转率都大为提高。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技术治疗脑出血、脑室出血、急、慢性硬膜下、硬膜外血肿疗效显著、安全度高、费用低廉,深受病人及家属欢迎,目前已在淮海经济区内30余家市、县、乡镇医院开展。此外,他还提出了治疗脑血管病要“争分夺秒,抗栓治疗”的新理念,彻底改变了脑血管病治不好和一定要遗留瘫痪后遗症的旧观念。周联生的团队打破了70岁以上老人不宜溶栓治疗的“”,成功为百岁老人及80岁以上老人抗栓治疗百余例,受到了患者及家人的赞誉。
1996年,周联生组建了淮海经济区神经专业委员会和神经遗传病专业委员会。举办全国、海峡两岸、准海经济区、本地区学术会议、技术推广学习班、学术研讨会、学术讲座20余次,指导本市及周边省市30余家医院开展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及缺血性脑血管的抗栓治疗,每年为淮海经济区市、县、乡镇卫生院会诊和抢救病人100余次,推动了淮海经济区及本地区神经疾系统病,特别是脑血管病的研究、学术进步、新技术和新疗法的推广,为苏鲁豫皖接壤地区神经系统脑血管疾病的疑难病的诊断和危重病的抢救作出了重要贡献。不仅如此,周联生还积极地走出国门,与世界各地的医生进行学术交流。2006年,他作为徐州市卫生访日代表团成员考察访问了日本信州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岗谷市医院、盐岭胸科医院;2008年,又考察访问了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2010年,考察访问了台湾阳明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2011年,考察访问了英国牛津大学、爱丁堡大学及附属医院并与各地医学专家进行了学术讨论和交流。
在搞好临床、教学、科研工作的同时,周联生还积极总结临床经验书写论文60余篇,在省级及以上杂志发表,在国内首报“周期性动眼神经麻痹”2例及罕见病“僵人综合征、进行性延髓脊髓萎缩症、MEIGE病”等,承担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省厅、徐州市、徐州市卫生局科研课题10余项,获国家科技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徐州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奖12项。
既有高超的医术,又有超强的科研能力,各种荣誉和头衔就是对他最好的肯定。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徐州市优秀专家、南京医科大学兼职教授、徐州医学院附属市立医院神经病学教研室主任、徐州市劳动模范、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华医学会会员、江苏省医学会神经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中西医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学系列高评委委员等等,这一连串响亮的称号是对周联生几十年如一日埋头于科学研究的最好肯定。
人民的好医生
周联生喜欢涉猎历史人物传记,尤其是敬仰古代的华佗和现代的裘法祖,并以他们为榜样来激励自己做一个医德高尚、医术高明、为人民服务的好医生。
他,始终以病人康复作为自己最大的快乐。周联生一直把医德的修养做为一生的必修课,活到老学到老,坚持做好一名医生。周联生所主持的神经内科收治的病人多数是发病急、变化快的脑中风病人,控制不好,随时都可以发生生命危险,随时掌握全科危重的情况就显得尤为重要。他为了及时准确熟悉每一位危重、疑难病人的情况,每天提前半小时到一小时上班,推迟一小时下班,十几年如一日,习以为常。只要病人需要,不论是春夏秋冬、隆冬酷暑,他总是随叫随到,把数不清的危重病人从死亡边缘上拉了回来。
他,坚持信念,迎难而上。众所周知,脑血管病所造的偏瘫是一顽症,溶栓治疗能疏通血管恢复脑血流,但若掌握不好会引发出血。周联生不顾“明哲保身”的劝诫,为每一位病人认真进行体格检查、辅助检查以及给病人做好思想工作,仔细地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并密切观察病程中的每一点细微变化,及时调整溶栓药物的剂量,确保每一个经过他治疗的病人都能恢复健康。在大量的实践中,周联生还摸索出了一整套传呼、转运、检查、治疗、检验、观察等急救方法,提出了“争分夺秒,时间是脑”的口号,建立抢救脑血管病的“绿色通道”。
篇9
【关键词】 大面积脑梗死;临床特点分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 心脑血管疾病呈现每年递增的临床趋势, 其中大面积脑梗死是较为严重的脑血管疾病之一, 由于其起病急、发病快、临床死亡率以及致残率较高, 很容易误诊为脑出血而延误患者的最佳治疗时间。现就2008~2013年本院收治的24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其治疗特点进行总结分析, 论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2008~2013年本院共收治大面积脑梗死患者24例, 其中男16例, 女8例, 年龄55~75岁, 平均年龄65岁;所有患者的入选标准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患者合并慢性病史:24例患者中, 合并糖尿病患者10例, 合并高血压患者15例, 冠心病患者12例, 脑血管病患者12例, 高脂血症患者20例。
1. 2 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其发病形式 24例患者均属于突然发病, 其中在安静状态下起病的患者10例, 劳累以及情绪激动起病的患者14例, 24 h以内出现呕吐现象的患者10例, 48 h出现中枢性面瘫以及舌瘫的患者12例, 大小便以及尿失禁的患者10例, 脑膜刺激征患者5例。
1. 3 影像学表现 24例患者入院后均行颅脑CT检查, 24 h内入院的患者可见颅脑CT未见明显异常, 但是间接征象可见患侧脑沟变浅, 脑回消失, 患侧侧脑室轻度受压, 48 h后复查可见患者颅脑内患侧出现大面积低密度影, 患侧侧脑室明显受压, 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明显。患者入院后, 如条件允许, 直接MRI检查可以直接确诊, 在T1序列上可见患侧呈现长T1长T2改变, FLAIR序列呈现高信号。
1. 4 临床治疗方法及其原则 患者入院后在初步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的情况下, 经积极的常规准备后(吸氧、吸痰、生化检测以及心电监护), 给予患者20%的脱水剂, 降低颅内压。在患者急性期过后, 给予患者抗凝溶栓治疗, 同时给予患者脑细胞营养剂, 改善患者脑血流循环的药物。脑细胞营养药物本院给予胞二磷胆碱以及脑活素。另外患者住院期间给予肝肾功能检查以及电解质平衡检查。
1. 5 疗效评价 痊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 患者可以自如活动, 肌张力正常;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肌张力提高;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得到轻微缓解, 肌张力轻度提高;无效:患者临床症状不但没有缓解反而加重。总有效率=(痊愈+有效)/总例数×100%。
2 结果
24例患者经过积极治疗, 痊愈1例, 显效19例, 有效2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1.7%。
3 讨论
3. 1 大面积脑梗死主要是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的闭塞, 导致供血区域的脑组织缺氧缺血坏死软化。对于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定义尚不明确, 有学者将梗死面积累及整个患侧大脑半球的1/2或2/3诊断为大面积脑梗死, 有学者提出, 大面积脑梗死的梗死面积在4 cm以上[2]。本组病例研究显示, 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均有慢性疾病, 比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以及风湿性心脏病等, 所以对于大面积脑梗死的预防治疗重点应该是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风心病以及冠心病心房纤颤, 调节患者的血压血脂, 预防同于一般的脑卒中。
3. 2 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CT以及MRI表现[3] 早期局部脑组织明显肿胀, 脑实质密度明显减低, 脑沟变浅, 脑回消失;脑组织肿胀主要是因为脑组织由于脑血管栓塞造成脑组织明显缺血, 缺氧, 脑细胞明显肿胀, 造成脑室受压, 中线结构移位;最常见的大面积脑梗死是由于大脑中动脉的栓塞造成, 但是临床工作中作者发现, 早期利用脑CT很难确诊大面积脑梗死;MRI能够确诊超早期的脑梗死, 在T1加权上未见明显改变, 但是在T2加权上可见由于脑细胞水肿造成的信号明显增高, 另外MRA在不需要外来造影剂的情况下就能显示闭塞的血管, 为患者的早期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3. 3 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治疗 本院采用以下原则:2周以内的患者为急性期, 此期的治疗是决定患者生死的关键, 恢复期时间为3周~3个月, 此期是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关键, 3个月后归为康复治疗期。
3. 4 临床体会 本文作者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总结出以下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经验:①患者入院后,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挽救患者生命、降低致残率的关键;②入院后的CT诊断是确诊的关键, 患者入院后, 临床症状符合脑卒中征象, CT检查除外脑出血后, 应该以梗死进行治疗, 对于有条件的医院快速MRI检查是确诊的关键;③患者入院后, 由于颅内压较高, 此时不应直接应用溶栓治疗, 先进行颅内降压, 后颅脑细胞营养支持疗法, 溶栓药物应该慎重应用, 避免出现出血;④对于颅内压较高且严重的患者, 在临床内科治疗无效或收效甚微的情况下, 开颅手术是挽救患者生命、降低致残率的另外一种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刘萍.大面积脑梗死危险因素调查及干预探讨.实用全科医学, 2007, 5(5): 417-418.
[2] 郑培迎, 金妍, 张永娥, 等.大面积脑梗死急性期治疗的探讨.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1, 9(3): 159-160.
篇10
教师提前将下堂课所要讲述的内容进行熟悉,明确课堂重点与难点,在内容的重点与难点的问题上通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指定课堂讨论的方向与内容,提前考虑到学生课堂上将要提出的问题。在课堂上,通过精心的准备与指导,使得学生有目的的去讨论,本堂课的难点与重点,尽量让学生课堂上自己解决问题,如遇到学生自己无法解答的,教师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给予指导,以便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养成遇到问题能够明确问题的关键所在,培养自己解决的能力。课堂的最后,教师要对课上的问题进行总结,给予学生以明确的答案。利用这种方法。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引和启发中有意识的对问题进行思索、探究,使得问题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得以解决。对于每个学生的不同观点,组织讨论,能够使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能够有更加正确的认识。同时也会产生自助、探究、协同性的学习效果,能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2PBL教学方法
PBL教学方法即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由1969年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的最大不同在于,该方法,以学生为为主,尽量让学生的主动学习代替传统的教师的被动授课。在运用该方法的过程中,教师课前通过备课,查阅文献资料提出问题,并告知学生。学生则需要根据问题进行教材的阅读,文献的查阅,必要时需要进行讨论。课堂上,教师则需要组织学生进行大范围的小组讨论,每个小组最终由代表发表小组意见,待每个小组的意见发表完毕,不同组之间可以进行,自己观点的辩解,以便查找自己与对方在知识上的不足。最终由教师对问题进行小结。该方法的优势在于能够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地学习氛围,能够让学生更加主动学习。并且能够自由发挥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可以及时察觉自己知识点的不足。同时,锻炼了学生查阅文献,归纳总结观点的能力。这些将对今后在药学相关的工作中打下良好基础。
3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这些案例都是来自于生活中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通过该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实施之后,颇具绩效。教师于教学中提出生药学的经典案例,而且通过一定的语言技巧使得学生能够对该案例产生足够的兴趣,从而明确学习目标。教师进一步对案例进行讲解,讲解该案例的产生的原因,问题的关键以及案例中的人物是怎样解决问题的,并通过类似的案例,来考察学生对该方法的理解与掌握情况,让学生模仿案例自主的解决并探究问题。该方法的优势是能够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
4实践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