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新课程标准范文

时间:2023-12-05 17:33: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教学新课程标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教学新课程标准

篇1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1-0190-02

《新课标》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强调教师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注重教学效果评价的灵活性,要求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最终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诸方面健康、和谐、全面地发展。本文在于逐步的实行教学活动,在教学中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传授技能为主向培养学生身体健康和终生体育的转变。为了更好地上好体育课我们采用了五步教学法。

1 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课堂的导入犹如"戏剧序幕、乐曲前奏。"导入的效果对整节课教学起着"定调"的作用。教师生动的语言与富有情趣化的问题将是吸引学生的关键。

目的是唤起学生的认知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有效的情感题、沟通,创设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让学生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也为课的内容进一步推进,埋下伏笔。

2 育情境,掌握运动技能

过往体育教学中,教师都是直接示范,学生被动学习。为此我们需要打破以往的教学模式,注重孕育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去体验学习的快乐。仍以“立定跳远”教学为例:课始,师生同台,引导学生体验生活中动物动作,这时老师边做动作,边向一些动作有创意的学生竖起大拇指,在孕育的情境中学生表现欲更强。老师适时地中断学生的活动,并带着惊奇的神情说:“太精彩了,不过有一位同学,我觉得他了不起,他的动作好像与别的同学不一样,想看一看吗?“老师请出早已观察好的一位同学做示范(“学习青蛙跳”两手触地,两脚蹬地,边做边叫,形象逼真可爱。)老师带头鼓掌,学生连声叫好!师:欣赏了这位同学的表演,你们有什么话想说吗?“老师,他学的虽然像,但这样很不卫生。”“青蛙跳起时,前腿是抬起的,像这样根本跳不远。”……..“同学们,真了不起,观察得真仔细。那么怎样才能跳得远呢?大家先分组讨论一下,再向老师汇报。”(每一组学生讨论都十分热烈,有的还不断做示范。“……..师:小结。补充”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建议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补充或提升,学生练习。 

在运动技能的学习中(1)用5-6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发挥优化组合的自择权,采用自发组合群体的分组自主学习。为满足学生个人的心理需求,让学生自已安排各种各样的练习形式和方法。要求学生在完成练习的次数、距离、时间及质量上各显神通。(2)用1-2分钟的时间老师针对学生的问题和出现的不规范动作进行讲解示范。(3)用6-7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存在的问题和纠正不规范的动作。(4)用2-3分钟的时间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5)用10-12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并尽可能地为各类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机会,让学生运用基本的运动知识去掌握运动技能。

在实际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为引发学生讨论抛砖引玉。变先教后学位先学后教。形成:学生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讨论交流——求异求新;教师:创设情境——积极参与——探寻点拨——评价鼓励的教学模式。

3 体验运动乐趣

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设计的练习都与新授内容密切相关,旨在让学生用已学知识加以解决。有的还以游戏、竞赛等形式进行,其效果相当不错。虽然体育教学内容与游戏或比赛等内容的选配上也应该注重衔接,让学习新技巧和游戏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游戏固然是体育教学中一项重要内容,是放松、愉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但值得强调的是,游戏也是教学内容的一种延续和教学方式。案例中安排的“狼和小羊”活动,但游戏内容的安排紧紧围绕新学内容开展活动。复习巩固着动作技巧,既是身心的愉悦又是对技能的实践,真正达到了“乐中学、学中乐”的教学效果。

4 自我评价及思考与练习

用1-2分钟的时间来评价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和情感上的触动。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引导学生互相评价。这种评价一方面可以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自我评价、相互评价还能加深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内容的更多把握,有助于学生对学习活动的自我期待,提高学生自学、自练、自评的能力,增加学生之间交往的机会。初步形成良好的体育与健康观,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让学生课后加强对本次课的思考与反思,结合现实生活去感受体育对学习和生活有多大的帮助。并通过每天的课外活动对所学动作、内容进行生动活泼复习,以加强学生记忆、提高动作质量。教师加强监督检查。同时在练习的过程中也能了解到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的知识和方法,并获得在野外环境中的基本活动技能。

5 让技能在实践中保持

在小结中设计相关问题或留下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家课“,让知识技能在实践中得以延伸和保持。如在教学“生理与保健”一课后,学生学习了几种简单的按摩手法和保健常识。课堂小结时,老师就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布置一些特殊的“家课”。

结束语:做为一位好的教师,应当是一位出色的“导游”,他既为“游人”领出一条最快捷的路径,又能抓住每一处胜景予以指点评价。随着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学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但要求体育教师专业知识要精深,业务要熟练,同时,要求教法要灵活而新颖,科学而实用;既要把学生导入知识的新境地,放手让他们探幽揽胜,又要做一名合格的“解说员”,从而达到导与讲、教与练、放与收和谐的统一引导启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重新唤回孩子们对体育课的兴趣,使我们体育教学更富于生机和活力,使我们的学生真正感受到体育课给他们带来的快乐,使他们身心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温总理指出“没有快乐的体育就没有快乐的童年”给我们以警醒,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希望我们的体育教学能够以“快乐学习”为基点出发,改进我们的教学行为,花更多的时间去设计能够让学生有兴趣,有快乐体验的练习方法与手段。真正做到“以学定教”,“寓教于乐”,使得学生的体育学习过程有笑声、有汗水、有收获。

参考文献

[1] 吴志诚、曲宗湖、刘绍曾著《现代教学论现体育教学》人民体育出版社1994年6月出版

[2] 肖萍《学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的作用与途径》中国学校体育1998年第四期。

[3] 韩志刚、吕伯东《导教合一、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体育教学杂志1999年第五期。

[4] 胡聪《互动教学法初探》体育教学杂志1999第五期。

篇2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体育教学观、学法

前言: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标志着学校体育教学工作进入新的阶段,是学校体育课程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的新起点。中学体育新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健康第一”的思想,“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那么,在学校体育教学如何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呢?面向全体学生,师生互动进行教学,促进个性特长自我拓展,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强身健体和掌握运动技能,是学校体育教学观的本质功能和根本目标。

一、突破传统授课框架

1、打破桎梏,变更模式

传统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一味执著追求技术技能动作的养成,片面关注技术教学,“学”与“乐”等诸多积极因素难以体现,形成了“教者发令,学者强应,身顺而心违”的局面。这种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违反了“以人为本”的体育价值观,给学生造成了极大的心理障碍。教师转变教学观,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学生创造性学习,通过提问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是克服这一弊端的有效方法。由师生双方共建的新型教学方式,在课堂上不仅有“官教兵”,也同样凸现了“兵教兵”,甚至是“兵教官”的场面。课堂上,老师简单地进行引导后让学生自行设计,自行操作。民主和谐的师生交往、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形成了新的教学风格,为体育课堂教学增添了浓厚的人性化氛围。这种以目标引领学习内容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体育教学相比,有了截然不同的闪光点。

2、改变教法,选用多种教材进行教学

传统体育教学方法单一乏味,难以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主动积极性受到压抑,形成学生喜欢运动而不喜欢体育课的局面。新课程标准提倡“面向全体,注重个性,人人受益;一切从学生的需求、兴趣出发,时刻注意学生的安全”。强调教学内容与生活联系,加强学生的体验和实践活动。要求教师全方位开发课程资源,对教材进行加工、整合,变“教材牵着教师走”为“教师牵着教材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点睛画龙,不是照着教材死搬硬套,学生根据教材要求通过尝试练习、思考讨论,交流反馈、师生评价。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优化学法,激活课堂

传统教学重结论、轻过程,重传授、轻发展,教师是教学的主宰,学生仅是被动的学习那些运动员所应具备的技术,形成教者无味,学者不会的无奈局面。新的教学应以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结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尊重学生的人格,放权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发展个性,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通过教师导趣,引学生乐学;通过导思,引导学生善学;通过导做,引导学生爱学;通过导法,引导学生会学。以学定教,形成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和个体化学习兼容并存,使多边互动的优化学习机制贯穿课堂教学始终。教师的引导和激励使学生纷纷坦率地将自己的方式、方法展现出来。由此可见,新课程的教学中,学生主动的学习方式日益增加。

二、“健康第一”,勇于实践,激发学生开拓创新

1、适时激励,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体育与健康的教学中,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激趣,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性、多向性、独立性的思维。在教学上运用启发式、点拨式、讨论式等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方法,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的内容使用不同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由“授之以鱼”转向“授之以渔”,在无限的情趣中有所发现,并体悟规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关注学生个性差异与不同需要,因材施教,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发展,才能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学生学习过程是认知——思维——行为过程。在阳光下、操场上、大自然中,学生在“自由空间”愉快地翱翔。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不知不觉中升华了。

篇3

淡化“竞技运动’,教学模式,并非要忽视运动技能的教学,而是要改变以往体育教学中,过于强调竞技运动知识和技能的系统化和正规化,完全将竞技运动的内容和方法移植到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倾向。因为,运动技能的学习是体育课的核心内容,是实现其它学习领域目标的载体,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运动技能的教学,其关键是教师在教学中选择什么样的运动技能,用什么样的方法手段来进行教学,对运动技能学习的侧重点是什么,是否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打破原有的竞技运动项目为主的教学体系,走向以增强学生健康为主的健身体系,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2思路二:转变体育教学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学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理念中生发出来的。[2〕体育教学的改革,要始终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为指引,不断转变传统的不利于学生发展的体育教学观念。

2.1转变传统教学“重教轻学”的倾向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以教来定学,束缚了学生的手脚,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不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和身心发展。因此,要求我们从教向学转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2.2转变传统教学“重传授轻发展”的倾向传统的体育教学重体育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了人的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本,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学的重点由传授向发展转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学习掌握知识技能,又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新课程改革最大的特点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即通过体育知识技能的教授,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3转变传统教学“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传统的体育教学,教师只管教动作、教技术,至于为什么学,学了有什么用,则很少教给学生。结果是学生虽然学了不少技术,但并不会用这些技术去自我锻炼,也没有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动作、感知动

作、明白如何在生活和锻炼中应用动作等方面的作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注重学习过程,使学生在过程中体验动作、学会运用、培养兴趣,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2.4转变传统教学“重统一性轻差异性”的倾向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要求每个学生在每个方面都按统一规格发展,一刀切、齐步走,而是让老师多几把尺子,量出多个优秀的学生。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打破过去大一统的教学模式,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体育课中受益,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个性。

2.5转变传统教学“重单向交流轻多向交流”的倾向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为基本的信息交流模式。新的体育课程教学,要求把学生的个体自我信息反馈,向师生间、学生群体间的信息交流转变,形成多层次、多方面的立体信息交流网络。具体的方法就是通过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在加强学生之间横向交流的同时,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并且把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贯穿起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使体育课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活动展开的过程。

3思路三: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实现体育教师角色的转变

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角色和地位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体育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这种变化不仅仅是机遇,更是挑战,必须及时地调整自己的角色,以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

3.1体育教师由课程的被动执行者向课程的决策者转变

90年代初以前,我国课程的决策权基本集中于国家教育部,地方和学校没有参与课程决策的权力。体育教师的任务是被动执行由体育课程理论专家编制的体育教学大纲,严格按照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并且不敢破坏预先确定的教学顺序,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自主权。

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出台,给体育教师带来的不仅是机遇,更是挑战。作为课程的主体之一,体育教师不再只是课程和教材的被动执行者,而是一个主动的决策者和建设者,同时也是专业知识的发展者。因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突破了原有体育教学大纲模式,在目标上,确立了既有课程目标,又包括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的体育课程目标体系,从而使课程目标更明确、更具体、更具操作性;在内容框架上,突破以往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的内容体系,拓宽了体育课程的内容范畴,把课程内容分为必修、限选和任选三种,不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是一种目标管理。这种目标管理,最重要的不是选择什么内容,而是所选择的内容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加大了体育教师选择体育课程内容的自主权,使体育教师由被动执行教学大纲向主动参与课程决策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课程的开发者。课堂也不单纯是课程的实施场所,而且也是体育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实验室,体育教师自身成为一个研究者,一个对自己实践不断思索的“反思的实践者’,。在这种对实践不断反思的过程中,体育教师自身的专业意识、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得到提升,不断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

3.2体育教师由体育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向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引导者转变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改变传统课程过于注重知识技能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强调了体育课程的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向在传授体育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注重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的培养转变。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模仿和训练的状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培养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实践能力,为学生走出校门终身参加体育锻炼奠定基础。

转贴于

3.3体育教师由增强学生体质的训练者向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促进者转变“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一直是我国传统体育课程的首要目标。衡量学校体育好坏的标志主要看“学生体质是否增强’,,学生体质状况主要是通过学生体育达标率的高低来评价,体育教师的业绩也主要以此来体现。因此,传统体育课程观念下的体育教师变成了增加学生体质的训练者。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体育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如何提高达标率来增强学生体质。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对体育“增进学生健康’,的理解也更为广泛,健康不仅是指体质的增强,还包括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体育课改为体育与健康课更进一步强调了体育课要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根本目的,扎扎实实地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这一目标的确立将使体育教师的关注点发生转变。 4思路四:注重学生体育能力培养,实现学生体育学习方式的改变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即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5〕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实现以下两个方面的转变:

4.1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传统体育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体育教师的动作示范就是学习的样板,学生不能也不敢违背动作要领的要求,单纯机械地模仿成了体育技能学习的一大特色。要改变被动学习的状态,就要改变学习的“他主性”,即以学习者—学生为中心,[6呼巴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发扬、发展、提升的过程,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使学生在体育学习实践中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人,从而培养学生独立锻炼、终身锻炼的能力。

4.2由接受式学习向发现式学习转变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往往都是以讲解和示范的方式将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呈现在学生面前,很少以问题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来发现要学习的内容。这种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授受和掌握,冷落和忽视学生的主动发现和探究,不但不利于学生对体育兴趣的培养,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一轮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改变这种单纯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使接受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相结合,注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体验,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5思路五:改革评价方法,综合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

在传统的体育考试和教学评价中,应试教育的痕迹十分突出,考什么,学什么,练什么。在评价方式上,偏重于生物性评价,只关注运动成绩的提高,不考虑个体差异、体育态度和情感。体育考试和体育课成绩是以运动成绩的高低来决定,这在一定程度打击了一大部分学生体育课学习的积极性,致使大部分学生喜欢体育活动,但对体育课不感兴趣。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观,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

5.1淡化甄别与选拔,重视综合评价,实现评价内容多元化

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往往根据运动成绩和运动技能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这种评价重视的是学业成绩,是一种甄别学生的过程,与此次课程改革的理念相去甚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评价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因此,在新的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中,不仅关注学生体能的增强、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还要关注学生体育行为、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养成,也要重视竞争与合作意识的培养,以发挥体育教学评价的综合功育旨。

篇4

下面我将以“圆形接力”教学设计为案例,浅析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进行小学体育教学设计。

本节课以学生自身身体素质的发展为本,教学过程中根据小学生活泼、求胜的心理特点以及场等因素,充分利用游戏与竞赛活动,有针对性地讲解传接棒的简单技术和4*100米接力常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参与兴趣。在该课中,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形成正确跑姿,发展快速奔跑的运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对当前感兴趣的时尚元素,如“航母style手势”“两人三足”等游戏活动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并充分利用场地与器材及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使体育课堂的教学内容与形式生动活泼、丰富多彩。

一、 教材分析

教学分析就是要在新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学设计是要求根据教学目的与要求,对参与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进行分析和策划,制定出“教什么”和“”如何教”“如何指导学生学”“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和发展”的操作方案。

例如,“圆形接力跑”中的教材分析是《九年义务教育普通课程标准(1-6年级)》中3-4年级第三章“走、跑与游戏”中的教学内容。它以几个人互相配合,密切协作,分别跑完各自规定距离的集体项目,又是在田径运动中唯一体现集体合作的运动项目。它深受学生的喜爱,并有较多的德育思想教育因素。接力跑和快速跑的技术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接力跑有传递接力棒的技术,要求各棒队员之间的协调配合,保证在快速跑中完成传接棒。所以,接力跑既可以发展速度素质,协调性和培养快速奔跑能力的有效手段,又可以培养密切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在“齐心协力跑”游戏环节,主要是通过同学间的团结协作,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的精神,发展身体灵敏、协调素质,发扬相互配合协作的精神,促进下肢力量的发展,使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充分体现活动的即时与潜在的自身价值。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就是要解决为什么教,明确具体教学任务,教学重点、难点。

例如,在“圆形接力跑”中的教学目标分别为:

1.在奔跑游戏中,改进跑的动作,培养跑的正确身体姿势。

2.发展灵敏、反映、协调、力量素质和位移速度能力。

3.通过游戏活动,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意识与行为,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

4.培养竞争意识,发挥顽强的拼搏精神,加强同伴之间的友好合作与交往。

三、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解决“教什么”“选什么”“教什么最好”“教到什么程度”“采取什么呈现方式”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解决“怎么教”“怎么学”,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设想安排。

(一)“圆形接力跑”中的教学内容

1.教师在课前准备好游戏场地,足球操场圆心位置并将隔离墩摆放好。集合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学生在背向阳光或风沙位置成四路纵队站立,由体育委员整队,检查人数,师生问好;教师安排见习生,必须要检查服装、鞋带。这是体育课安全注意事项的重要环节。另外教师着运动装,教态自然、大方。在课的开始前教师应当宣布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并提示活动中注意安全的事项。

2.接下来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集体进行准备活动(慢跑:2*200m)和专门性练习(徒手操),使身体各部位得到充分活动。

(二)详细讲解传接棒的动作方法

教师讲解并示范传接棒的动作方法,如下压式传接棒:接棒人的手臂后伸,掌心向上,虎口张开朝后,拇指向内,其余四指并拢向外,传棒人将棒的前端由上向前下压,放入接棒人手中。

讲解结束后,学生持接力棒以纵队形式进行“体验式”原地练习。

(三)学习提高技能

学生成四路纵队在操场圆形位置站立,各队队尾的学生手持接力棒,听到哨声后,立即沿着圆周右侧方向跑出,跑一圈后将接力棒交给本队的第二名学生,然后站到本队队列前面,保持队形,依次完成比赛。

安全注意事项及要求:在跑的过程中注意与同伴的传接棒,在超过其他同学的时候严格按照从右侧超越。比赛中时刻保持本队队形的整齐,这也是最终判定胜负的关键。四队互相监督彼此队形。完成接力后以最先举棒判定胜负。

在第一局进行完毕后,教师针对错误动作进行纠正、讲解。然后继续进行游戏(可根据学生运动量进行调整)。

(四)发展身体素质

游戏,“航母style—齐心协力跑”。游戏方法:学生分成若干组,小组合作,每组4-6人,成横队排列,双手搭在同伴的肩上相互连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走、跑练习。这能够提高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使他们体验到集体活动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在进行比赛的过程中,可以由身体素质稍差的学生做团队“指挥官”以“航母style”手势指挥同组队员参与比赛。这样可以使每一名学生参与到游戏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名冲到终点的组,可以以“航母style”的手势进行庆祝,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课堂氛围。

安全注意事项:同伴之间要从走开始练习,步调做到一致。如果同伴不小心跌倒,要立即停止练习,保护同学避免摔倒。

四、师生总结、评价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在操场上做静止性的伸展、拉伸等放松练习。促使学生消除肌体疲劳,身心得到适当的放松和恢复。要求动作呼吸自然放松,使身体状态逐渐恢复到安静状态。

在放松与恢复之后,教师对本堂课进行总结,学生参与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

总之,体育教学设计是体现课堂标准精神的主要渠道,体育课堂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运动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掌握运动知识、技能和方法,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立,《体育教学设计与教案编写》,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徐世贵,《新课程这样听课评课》,天津教育出版社

3.杨文轩、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 高等教育出版

4.《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师用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5

一、课堂教学的认识误区

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主渠道。如何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贯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实现“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全面提高素质”的教学目标,是广大体育教师正在努力探索的。有些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尚存在一些认识误区,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重视体育教学方法的变革,忽视体育教学观念的革新。

一些教师怀着对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满腔热情,寄希望于一个可供仿效的新课程标准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以为这就是向新课程标准的转变。其实这样做是鲜有成效的。因为课堂教育实施新课程标准看起来是方法问题,实质上是观念问题。观念决定方法,传统体育教学观念不改变,教学方法就不可能发生根本性变革。因此,有必要在广大教师间开展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大讨论,使大家深刻地认识到体育教学的价值不仅是传授知识、训练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促进广大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二)重视体育教法的探讨,忽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部分教师为使课堂教学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下大工夫改进教学方法,但对于学习方法指导却注意不够,教学内容仍以知识传授为主,忽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重视教师的行为,忽视学生的表现。

叶圣陶先生曾说: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无论教师讲得多好,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学,不培养自学能力,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这和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精神是一致的。然而,反观现在学校的体育课,教学内容中的项目,学生没有兴趣,练习不认真,有的项目是从小学就这样要求一直到大学,没有一点新意,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种无视学生表现、全由教师主宰的课堂教学是不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不是真正的体育教学。

二、体育课堂教学策略

深刻反思,走出误区,体育课堂教学才会更加贴近新课程标准。为了更好地贯彻体育教育新理念,要拓宽教学在健身、娱乐、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功能,健全体育课程理论体系,优化体育课程实践内容结构,使学生在掌握技能和知识的基础上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获得终身锻炼及终生受益的能力储备。

(一)构建学生体育教学内容新体系。

扭转以重复运动技术传授为中心的旧内容体系,构建以强身育人、发展个性、增强体育意识、培养体育能力、淡化竞技、注重健身、养成健康习惯为中心的新的体育教学内容体系。

(二)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体育课堂气氛。

在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仅仅着眼于创造技法的训练,偏重智力训练或思维训练,忽视轻松的学习心理氛围的创设。实际上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之间知识信息的传递,更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那种明朗的、乐观的心情,是思想海洋中充满生机的激流;郁郁寡欢、万马齐喑的苦闷心情,会抑制人的思维活动。从这一点来说,教师要充分利用情感力量,建立民主、平等、互相促进的师生关系,创设愉悦自信、宽松自如的氛围,让学生能够在这种氛围中迸射出智慧的火花。在热烈而自由地讨论中,学生非常轻松,思维渐渐放开,不再局限于教师的问题,而是根据对所学内容的个性化解读提出见解,如有的学生认为丢项链事件使玛蒂尔德得到了勤劳、务实、守信等美德,这些是无价的,他是因祸而得福,我们不应该为他难过,而应该为她高兴。这是一种很独特的思维方式,拨开沙石,顿见珠玑,透过现象,发掘本质。宽松的学习环境,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能给学生带来轻松愉快的学习心境,使学生求知欲强,思想活跃,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意见,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发扬教学民主,注意创设和谐气氛,学生就会感到心情舒畅,思维活跃,乐于接受教师的点拨;反之,教师如果以消极应付或冷若冰霜的态度对待教学,就会引发学生的萎靡不振或抵触情绪,严重影响教学效果。为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师应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亲切。教师既然是为学生服务的,服务态度就理应亲切、热情,而不应居高临下、不冷不热。学生往往把教师的亲切看成是一种鼓励和奖赏,从中感受到温暖和甜蜜,获取自信和力量,这将缩短师生心理距离,有利于鼓励学生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

2.民主。教师发扬教学民主,不是要放任学生、撒手不管,而是要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以求得心灵沟通,实现师生理解和合作。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并发挥作用。

3.平等。课堂教学中的平等。首先教师对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的人格、尊严、个性特长和思维方式要予以尊重。其次,教师应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善待后进生,要爱护而不排斥,鼓励而不责难,说服而不压服。教师只有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才会赢得全体学生的尊重。

(三)以体育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运动技能和提高身体素质为主线。

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训练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生有效地施加积极影响,使之处于兴奋、活泼的状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探索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灌输”。为此,教师应力求做到以下两点:

1.创设成功机会,激励学生主动参与。青少年具有强烈的表现欲,在课堂上他们渴望表现自我,渴望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从中得到心理满足。为此,教师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积极思维,通过对一个个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2.提供参与机会,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安排练习方法和手段时,应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主动学习、表现自我的机会。

(四)进行学法指导,变“学会”为“会学”。

体育学法指导主要是指教师通过一定的途径,对学生进行体育学习方法的传授、诱导,使学生掌握科学的体育学习方法,并灵活运用到体育学习和锻炼中,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自评、自练的能力。体育学法指导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在具体的体育项目学习中,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充分认识具体的体育学习方法的适用范围,使学生在一定的体育学习情景中,选择和运用恰当的体育学习方法。

1.依据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进行学法指导。学法指导必须从学校体育的目的与任务出发,指导学生掌握全面锻炼身体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与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并对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学法指导。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要经历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的不同生理、心理发展过程,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这些特点将直接影响学法指导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学法指导的选择与安排,应以指导学生全面锻炼为主,从而促进学生身体各部位组织、机能、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的发展。

3.依据不同学段的体育教学特点进行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从教到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教的比重和学生自学、自练的比重在不断变化。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身体素质与知识、技能水平较低,教师教的比重较大,学生自学、自练的比重较小,他们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许多教材的学习都要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才能完成,此时学法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到了中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几乎各占了一半,此时应以指导学生主动探求学习的方法为主,提倡和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向体育的纵深方向发展。到了大学,学生的自学比重大大增大。为此,教师应根据不同学段的教学特点,选择相应的方法,促使学生逐步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为他们的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4.针对学生不同的气质类型进行学法指导。气质类型一般有四种:胆汁质、多血质、粘液汁和抑郁质。进行学法指导时,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气质类型,给予不同的指导,培养他们心理特征中积极的一面,克服消极的一面,使他们的活动朝着合理而健康的方向发展。

另外,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特长,在每学期体育课表的时间内,安排一定的课时,跳出原有自然班级,不受性别限制,自愿选择体育项目(根据学校现有的条件和设施。如开设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田径、健美操、艺术体操、武术等9门体育项目供学生选择),然后重新编班进行教学,由教师的“灌压式”变为学生自觉主动求学。

篇6

一、课堂教学应注意避免表面自主现象

目前在我们的体育课堂中有两种现象比较突出:一是学生整堂课都在教师组织的活动中“忙碌”,练习、评价、展示,很难看到学生独立地按照自己的思维进行练习。有自主学习之名,无自主学习之实;二是有的体育课堂,有教师淡化出场的尴尬局面,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其结果是不少学生无所适从,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是放任自流。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结合起来。

二、课堂教学注意避免无效合作现象

体育教学中,应加强合作学习方法的指导。在设计教学环节、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手段时,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增强合作学习的体验,提高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应该明确,合作学习要取得实效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一是合作学习的目标要明确、恰当,使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可以解决问题;二是小组已经形成合作的机制,小组内的学生熟知合作的规则,明确自己的分工,学习在民主、有序的状态下进行;三是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让学生有机会充分地讨论、交流、整合;四是合作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体验集体智慧的力量,感受合作学习的效益和快乐,凡是个体学习能力能解决的问题最好不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解决。组织合作学习,必须全盘考虑学习目标、时机、指导方式等因素,不能只追求形式。同时,教师要积极、大胆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三、课堂教学要注意避免随意探究现象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学习。探究性学习主要的目的是通过观察、提问、假设、推理、验证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探究性学习一般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进入问题情境。学生进入情境,发现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意向,确定探究的方向,在问题和任务的驱动下进入探究性活动;二是尝试体验实践。

在这个阶段,教师要进行点拨、提示,向学生提供有关的材料,以利于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三是表达交流小结。要给学生展示交流的机会,给学生继续探究的信心和成就感,同时要有教师的小结,对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总结、升华、提升以及提出进一步探究的希望和要求,以期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和能力。教学实践中,我们要避免以下几种倾向:一是整堂课事事探究时时探究,既没有效率,也没有必要;二是只重过程,忽视结果;三是不重课内重课外。这种探究性学习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素质的培养有百害而无一益。

四、注意避免课堂教学的无度开放

如何设计体育课的教学环节,自始至终渗透着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体育课堂。体育教学应该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有利于个性发展的、“开放”的教学氛围,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潜能。教师的心态也应开放,放弃权威意识,敢于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应注重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的获得,应重视对学生个性心理的培养。但是,无度的开放就等于“放羊”。课堂的无度开放,就失去了体育课堂的功效,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教学行为。

五、注意避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选用与学生兴趣、爱好的碰撞

每当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学生心理需求之间发生碰撞时,似乎应该引起我们深深的思索。中学体育课面对的教育对象处在青春少年时期,他们具有鲜明的个性心理特征。在教学中对于教材中的部分内容学生不感兴趣,教师组织教学时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对于这样的局面教师感到很无奈。这样的课堂气氛、这样差的教学效果不是体育教学的初衷,既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又达不到教学效果。成功的体育教学在于成功地寻找确立学生心理结构与学科知识结构之间的探究最佳结合点。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构建适应学生心理发展的体育教学内容,促使学生实现潜能的最大发展。这就需要将体育教学置于研究基础之上,力戒“照本宣科”的不负责任的体育教学行为。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注意从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个别指导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有利于个性化学习的体育教学氛围,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潜能。

篇7

关键词:体育课堂 教学策略

如何上好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课是体育老师要花大力气去研究的内容。

一、充分的准备活动是上好体育课的前提

在从事比较剧烈的运动之前,往往需要做一些准备活动,目的就是使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做好准备,克服神经机能惰性。加快运动神经传导作用和反应速度,使人体尽快地由安静状态进入工作状态。首先,学生由于年龄不同,在生理和心理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体育课的准备活动应根据学生身体发育特点,以游戏或简单易学的动作为基础,对于运动量较大的体育课,在做准备活动时,既要有一般性练习,又要有专门性练习,并要根据男女生生长发育的差异性,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

二、教师动作示范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正确的动作示范,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直接感受,以提高掌握动作要领的效率,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动作定型。因此,教师的每次示范都应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使学生建立完整的动作概念,一般可先做一次完整的示范,让学生先观察,了解整个动作的形象、结构和过程,然后结合教学要求,把动作分解,用慢速或常速做重点示范。

三、精选教学内容是上好体育课的核心

由于初中学生的年龄跨度较大,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到学生的年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要熟悉并了解学生情况和教学业务,扩大知识面,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体育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个性化“需求”中体育素质得到发展。

四、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是上好体育课的保证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例如《跳短绳》一课,过去教师一般采用传授式教学法和学生反复练习的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目前,在教法上我改用激趣法和鼓励法进行教学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课前,激发学生模仿小兔、袋鼠等动物跳,然后,布置小动物学跳绳,比一比谁学得快的任务,让学生自由练习。练习过程中,一些基础好的学生很快就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为了保持学生的练习兴趣,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习花样跳绳,一方面,让学生当小老师教不会的同学。每当发现学生微小的进步,我都会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

五、现代化教学设备是体育教学的有效手段

电脑的普及为体育教学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示范讲解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运用教材瞬间多变的形象,可快、可慢、连续分解,按需要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在学生眼前,既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又提高教学效益,同时解决雨天室内课的教学难题,对传统的体育教学讲解与示范是实质性的变革。

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手段生动活泼、新颖多样,克服了过去教师边示范边讲解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它的使用符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又能营造比较好的情境和体验。学生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的一切,常常掌握得迅速而牢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大大增加课堂容量,增大信息密度,提高教学效率,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

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是体育课的重要目的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良好的课堂气氛对学生学习情感的产生具有很大的作用,体育教学也不例外。良好的教学气氛不但能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而且还能激发其强烈的好奇心。强烈的好奇心是保持旺盛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学生活泼好动,兴趣广泛,在准备活动中,可采用趣味性与竞赛性的游戏法组织教学,通过讲一讲、练一练、比一比,使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如:冬天寒冷,体育课难上,学生上体育课缩手缩脚怕冷,我就在做准备活动中,加了一个从未做过的背人游戏,同学们感到很新鲜、很好玩,你背我,我背你,活动量虽然大一点,但是他们并不感到累,游戏后人人感到暖洋洋,心情很愉快,通过游戏使整个身体的肌肉骨骼都得到了锻炼,这就有利于完成体育课后面所上的教学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使各个部分逐渐进人运动状态,提高了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强了各系统器官的机能活动,为正式练习或比赛做好了准备。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其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大脑皮层神经兴奋与抑制尚不能处于平衡状态,中枢神经容易兴奋,但兴奋中心持续时候短,容易转化。学生对单一、枯燥的练习即使有兴趣,但方法或组成形式安排不当的练习都会很快分散注意力。良好的课堂气氛能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社会化功能,过于严肃,课堂的气氛受到压制;活泼过度,也会造成课堂的混乱。所以要求我们的教师要灵活的掌握一个“度”。因此,在正规的训练活动之后,我常采用一些游戏来调节学生的情绪。

篇8

关键词:语文;新课标;三个转变;主观能动性

我国目前正开展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随着《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的制订实施,课改的新理念、新要求也随之深入到了课改的教学实践中。《标准》告诉我们:语文教学过程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建构和探究的过程,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让语文课程开放而有活力。通过对课改的学习以及在教学中的实践,笔者深刻地感受到语文教学体现新课标必实现“三转变一体现”。

一、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教师内涵的转变:教书匠教育家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教师教,学生学”的误区,采用“一刀切”“齐步走”大运动量的办法“孜孜乐教”,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师架空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奴隶,成为为教而教的机器,毫无艺术性可言。这貌似对学生的关心负责,实则是对其身心和智力的极大压抑与摧残,是严重违背教育初衷的。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他不仅要“能”教,而且要“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并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正如马卡连柯所言:“离开教育理论我是不能工作的。”这一精辟见解,启示我们要认清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

2.教学模式的转变:课堂教授型指导策划型

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旧的模式下,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大到篇章,小到字词,全是教师说了算,“满堂灌,满堂问,一言堂”的局面随处可见。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只是一个个记忆的机器,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包括教参书),省去机械传输所造成的大量时间的耗费。“课下自己吃,课上谈味道”,课上应该成为学生各种理解碰撞、质疑、创新的一方舞台。“随文成形,随课成形”,可以是“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也可以是传统的“讲授式”,但完全可以让学生轮流过把“教师”瘾。当然学生准备必须充分,教师指导、集中小组智慧更是少不了的。

3.教学思维的转变:机械模仿创造性思维

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地机械复制,而是积极地对客观世界能动“反映”。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把学生视为加工对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授人以渔”,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式获得知识。语文教学无非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这几种能力的提高,无一不是靠学生自己的反复实践活动。教师要推学生一把,让他们下水自己游,教师要告诉学生要领,还要随时把握水中情况,以便指导;学生之间互相纠正,彼此丰富,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篇9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适应小学中低年级学生、符合少年儿童心理、生理成长特点的教学方法。它利用中低年级学生热衷模仿、想象力丰富、形象思维占主导的年龄特点,在教师的设计下,把教学内容故事化,师生分别扮演不同角色,并融入角色中进行生动活泼,富有教育意义的教学方法。学生随教师讲述故事情节来演练各种教学内容,使学生身体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陶冶其情操。

  (一) 运用情境教学法的好处

    1、 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① 符合"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标准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融入了诸多科学领域的有关知识,使学生健康成长。情境教学法正是通过"情境"的设置,使教学内容在情境化的故事中得以完成,教学内容的安排是为了锻炼学生的体魄,情境的设置是让其掌握运动技能的一种教学载体。它的目的就是增进学生的健康。

   ② 符合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情境教学法通过情境设计使学生产生优势兴奋中心,获取最佳注意力,再通过理解、尊重、参与的作用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如:在教授低年级立定跳远中,设计小兔子秋游的情境,让小兔子(学生)在秋游中学习各种跳跃本领,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标。

   ③ 符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情境教学法是让学生扮演情境中的主角,学生在角色中要完成各种学习内容,以达到教师在课前为此预设的目标。它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位子,在注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

   ④ 符合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    在情境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提出相应的教学评价建议,改变以往呆板的评价体系。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保证大多数学生能完成学习目标,体验学习的乐趣。

   2、 有利于中低年级学生心理、生理的发展  

   中低年级学生在意识水平发展上还不够成熟,对"造境"造出的情境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区分不清。他们热衷模仿、想象力丰富、形象思维占主导作用,能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逐渐进入角色,使学生沉浸在欢乐中,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同时完成各个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

   3、 有利于解决教学内容的重、难点。

   教师在设计情境时,它的目的就是要让其为学生掌握教学内容而服务。如:在教授立定跳远时,设计小蝌蚪找妈妈的情境,先让学生模仿青蛙跳:双脚用力登地,向上跃起(重点);后在观察中注意落地的感觉:轻巧落地(难点)。以此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有目的的进行练习。

   4、 能寓教于乐,有利于加强德育教育。

   情境教学法把思想教育融入教学中,避免了以往"说教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游玩、锻炼中养成各种品质,形成道德规范。

   二、合理运用情境教学法

   1、要适合年龄特点    在低年级可采用童话形式把儿童非常熟识、喜爱的小动物创编故事,进行教学。如:用小猴学本领的故事来贯穿全课,让学生根据故事情节来完成"后滚翻",掌握"一贴、二夹、三团身"的要点。使学生全身心地扮演小猴,就比较适合低年级。

   2、要有适宜的教材    教师在设计情境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情境。既要考虑到教材本身的特点,又要注意儿童的年龄特点。不要让设计出来的情境与教学内容脱节,使人感到牵强。

   3、要运用形象的语言    通过讲故事,提问诱导等方法把学生引入情境,使学生置身其境,让教学活动从开始到结束都在轻松、欢快的节奏中进行。

   4、要注重学生情感的投入    通过"情境"设计,激发学生的情感,贴近师生情感交流,加强学生之间情感交流,有利于集体主义教育。注重学生情感的投入还可对学生学习动机、兴趣、意志、心理素质进行培养,把非智力因素融入情节之中,使学生在乐学中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达到入情、入理、入脑,使他们在快乐学习中完成教学目标,发展个性、智力,培养技能。

   5、要把握各阶段情境的设置    在启迪、激发兴趣阶段,主要起到集中注意力,激发兴趣,活跃情绪的作用;在巩固、发展技能阶段主要起到既能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激发热情,发展技能的作用;在稳定情绪阶段主要起到放松身体,愉悦身心,消除疲劳的作用。

   三、运用情境教学法的注意点

   情境教学法运用适当才能有良好的效果,否则,弄巧成拙,适得其反,给教学带来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1、从教学目标出发    情境设计的出发点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所以情境的设计要符合教学目标,能使学生完成教学目标,从而掌握技能。

   2、从学生实际出发    设计的情境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基础、认识水平、生活实际,使学生弄得懂、想得到、学得会,激发兴趣,启迪智慧。

   3、自然贴切   情境教学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 情境与教学内容要有机结合,使人感到合情合理,不可牵强附会,矫揉造作。

篇10

龙华山黄林小学:丁邦

课标解读工作自上而下如火如荼的进行着,2012年3月12日上午,我们在市实验二小参加了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会,感触颇多;特别是秦院长对于数学素养的解读,及其风趣的举例,更让我印象深刻。在这个活动中,我的体会颇多。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以全新的观点将小学数学内容归纳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特别突出地强调了6个学习内容的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

2、通过新课标解读,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过程,应当是学生和教师互相作用的过程。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我意识到: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老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有句话说的好:“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3、通过新课标的解读,使我感受到教师的人生,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而我们的学生亦是如此,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我们应因材施教,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在组织教学中把整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生们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儿,但每一颗都有与众不同的可人之处。因此便更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去浇灌、呵护,才得以使他们健康成长

4、通过新课标的解读,能使我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要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把课标和教科书结合起来,创新教、创新读、创新用,在用中创新。当然解读课标需要认真的态度,更需要常常进行研读时时体会。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我深深地知道,只有乐学的教师,才能成为乐教的教师;只有教者乐学,才能变成为教者乐教,学者乐学,才能会让学生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习,这就是我最大的追求。因此,我首先得让自己再度成为学生,才能更有深度的去体会我们的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求所好。我愿把追求完美的教学艺术作为一种人生目标,把自己生命的浪花融入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之中。

5、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的教学重点不再是知识本身,而是如何使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感受快乐;课堂上关注的不再是教师讲得是否精彩,而是学生是否学得有趣,同时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自觉不自觉地学会学习。而教师始终只是一个引导者、一个促进者,引导和促进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寻找答案,让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快乐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