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广播电视编导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2-05 17:33: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广播电视编导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思维的有无关系着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成功与失败,因此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思维在广播电视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广播电视编导来讲,明白创新思维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中的重要意义是十分关键的。广播电视编导在创作过程中,创新也不是一反生活常态,创造一些广大群众难以接受的作品,那样就得不偿失了。在编辑实践过程中,只有将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立体思维等思维方式统一起来进行创作,才能够让观众时时感受到陌生化与间离化的审美体验。由于广播电视是科技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才诞生的产物,所以运用创新意识来进行广播电视创作,必须要结合广大受众的参与意识、互动意识等,才能够创作出比较成功的作品出来。广播电视编导合理运用创新思维进行节目创作,是关乎广播电视节目被大众喜好的一个关键因素。
二、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思维的特征
广播电视制作在今天所采用的传统制作方法,一层不变的创作模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广大观众的娱乐需求。在21世纪,广播电视制作,必须要体现出新颖性、时代性和开放性的电视编导创新思维的表现特征。创新并不是单存意义上的改变广播电视作品的内容和创作模式,而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能为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创造出有价值的、前所未有的全新物质或是精神产品。其中创新性是广播电视编导创新的标志,观点的新、理念的新、表现手法的新能够使作品脱颖而出,这种“新”是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而不是单存意义上的一反常态的创作模式。因此,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是要创作出在创作主题上有所开掘、形式上有新招、风格上有新意等的艺术作品
三、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思维的影响因素
由于广播电视创新思维的培养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学习;二是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扎实的知识是基础,创造性思维则是关键。因此,在广播电视作品创作中,影响创新思维发挥的也无外乎这两个因素。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思维在创作过程中,一般是群体创作,群体创作既对成员产生促进作用又能产生促退作用,所以导致出现基础知识不扎实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广播电视节目缺乏创新还有体制和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原因,而且由于只是在意创作的目的,一味的追求收视率和吸引观众。导致活跃的思维活动变成市场的努力,因此编导的创新受到局限,导致创造性思维训练不足。
四、如何培养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思维
(一)找准节目定位,树立编辑意识
对于培养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思维,首先需要对于广播电视栏目进行定位。栏目的定位,对于如何对于栏目进行创新具有指导性意义,是获取作品生命力的基础,定位越准,对于创新的程度就越容易把握。其次要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寻找最佳的创新素材,它是一个知识储量丰富的大课堂。在创作过程中,不是为创新而创新,使得作品游离和脱轨。于此同时,在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思维培养过程中,要加强实践的训练,在实践过程中,注意走出线性思维的定式,注意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立体思维等思维方式的培养。同时,注重镜头与画面意义的多端性,从不同视角、不同维度去组合画面、镜头、句子与段落等,从而形成较为独特而新颖的叙事结构,让观众时时感受到陌生化与间离化的审美体验。因此,在创新思维培养过程中,找准节目定位,在生活中收集相关类型的创新素材,树立编辑意识显得十分重要。
(二)注重每一个细节,构建新型编辑思维
一切艺术的生命力是来源于生活的,广播电视艺术所反映的是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的要求。在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中必须紧扣时代的脉搏,体现时代的精神,满足时代的要求,然后在这一基础进行合理的创新创作。由于思维的习惯性是人们在长期的认识活动中逐渐养成的、经常使用的思考问题的方式。通常,习惯性的思维都是单向的,思路狭窄,方向或者角度单一,这种习惯性对思维的产生消极的影响,也可能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关键就在于能否与创造性的思维相结合。这一点上,对于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的结合进行创作显得十分重要。如果将二者合理地结合起来,进行在创新中进行艺术作品的创作,显得相得益彰,而且还培养了创新能力。所以,注重每一个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将顺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相结合,突出体现出作品的新颖感。
(三)激发创新动机,运用新型的编辑方法
篇2
关键词:人才;应用型;创新
在我国开设的高等教育学科中,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已经有五十年的发展历史。伴随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源源不断的发展,我国对广播电视编导人员的素质和在电视编辑、策划、创新等各方面能力的要求标准也越来越高。广播电视编导行业急需许多经过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因此高等院校所负的任务变得更加重要。但是由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大,并且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不能被物尽其用,不得不思考怎样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来顺应时代的发展。
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我国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高等教育中崭露头角,设立此专业的高等院校队伍正在日益强大,已经从最开始几十家发展到几百家。这些院校为广播电视系统提供了大量的人才,但是就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育体系来看,目前院校的教育方法还有一些不足,对专业的发展以及人才的培养产生限制,下面分析一下主要表现:
(一)设立的课程不够合理,与实践脱节
现在我国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设立的课程包括公共通识课、学科平台课、专业主干课、教学实践等四个方面。其中公共通识课缺少艺术专业课程,学科平台课往往侧重原理、史学而偏离了基础学科的初衷等。因此,设置课程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合理设置课程是达到目的的有效途径。此外,广播电视编导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对动手和操作能力要求都很严格。目前的教育方式只是为了考试而教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应用型与其他理工科技能操作不一样,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育出全方位人才的专业。
(二)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教育方式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要培养出应用型人才,必然离不开高标准的师资队伍。院校需要理论知识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但是由于现在社会对广播电视编导从事人员的需求量在日益壮大,许多素质和能力较高的人才都留在了电视台等地方工作,只有很少一部分留在高校工作,高校用人机制也限制了优秀人才进入高校教学,并且院校在职教师由于繁重的教学任务缺少实践C会等都限制了教师素质的提高。
(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定位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电视节目的审美意识在慢慢发生着改变。因此,培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的方向也在发生改变。专业在培养人才方向需要符合该专业特点,也要适应社会的需要。现实中的编导不仅需要坚实的基础知识,优秀的组织能力,创新的理念精神,还需要有较高的基本素质。分析发现我们培养的人才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区别在于缺乏组织能力和创新理念,可惜院校在这两方面教学上并没有侧重。
二、人才培养方法
(一)培养出达到市场需求标准的人才
人才培养的方向往往是随着社会的需求改变而变化着,对过去陈旧的人才培养方案应当做出调整,在确立培养目标时,主要按照三个方面来进行培养,其包括基础知识、组织能力还有创新理念。院校设置的课程体系至关重要,既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方向,还关系到学生们今后的发展。课程设置需要做到以需定学、以用定学,做到学以致用。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标准的人才。
(二)将学习与社会结合,走校媒联合的道路
院校想要培养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高级人才,一定要学会不断创新。很多院校的方法都值得借鉴,既连横、内陪、外引等。院校培养出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方法就是联合办学,这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更为重要。校媒联合方式有非常多的成功经验,都有很好的成功价值。这可以使学生提前接触媒体,尽早的融入到社会之中,为今后的事业发展奠定基础。
(三)将实践与学习结合,创新教学方法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应用型专业,需要较强的实践性的特征,需要学生具备专业知识和动手操作能力。所以,实验课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中有着重要意义。学生可以逐步来学习实践课。首先是基础性实验,然后是验证性实验和创作型实验,再逐步加深对实践课的认识。教师应该对学生创作全程指导,作出记录并组织学生点评,做出实验总结。
四、结论
总之,为了适应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院校需要对人才培养方式、课程体制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和调整,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首要完成的任务。
参考文献:
[1]赵孟秋,张昊鹏.浅谈新时期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定位及人才培养[J].才智,2011,26(06):145-146.
篇3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 美术基础 教学
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美术基础课程的重要性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属于新兴学科,主要是艺术与新闻两大学科的交叉与渗透,近年来,“编导”这一专业化程度很高的职业到底姓“文”还是姓“艺”曾受到很大争议,但是无论姓什么,“编导”专业的建设是基于社会、媒体对人才的要求,是坚持“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因此学生需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这恰恰是一名优秀编导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而美术基础课程正是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鉴别能力、欣赏能力与创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这也就说明了美术基础课程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美术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现阶段,我国初、高中对学生美术基础素质的培养严重匮乏,在调查的300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大学生中,有约90%的学生初、高中美术课根本无法正常开展,只有约10%的学生,是通过特长班或兴趣班了解少量的美术知识。因此,从客观上导致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大学生美术素养偏低,基础薄弱可想而知。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在大学期间来学习和培养。对于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来说,只有具备一定的美术素养和基础,才能更好地掌握本专业的知识与技巧,以便于适应将来编导的学习和工作。然而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学中,美术基础教育开展的时间短,几乎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即便安排美术基础课程,也以美术作品欣赏式教学为主,再加之课程安排的学时量少,导致学生对其不够重视。因此,如何针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以便于提高学生的美术基础素质,是近年来,美术基础课程探讨的重要问题。
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美术基础教学的课程设计与改革
美术基础的教学采用链条式和弹簧式的课程设置方法,链条式教学即横向的,是指课程设置内容成平行发展且课程之间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缺少其中一门课程,后面的课程将无法进行。螺旋式教学即纵向的,是指课程设置内容呈一种螺旋式的上升形式,且层层递进。因此,在课程设计中,设置了素描与色彩、设计构成、字体设计和版式设计,四种课程环环相扣并循序渐进。
(一)素描、色彩课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入学时可以说是一张白纸,与那些具有一定美术基础学生的教学方式不能在一个层次上,因此,要把基础教学放在首位,素描和色彩恰恰是美术的基本功,例如: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在拍片的过程中,往往需要绘制简单的分镜头,这就需要具备素描的绘画功底,当然,对于非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分镜头并不毕绘制的惟妙惟肖,但绘制的分镜头需符合素描中场景的透视关系、物体的明暗关系、人物的比例关系等等,而这些知识是素描中最基本常识;如果在绘制好的分镜头中涂上颜色,这就上升到色彩教学,例如:在场景设计中,影片采用何种色调,人物服装的色彩是否与背景色彩相协调,这就需要学生掌握色彩学中补色对比、冷暖色对比、面积对比等常识。
所以,素描与色彩作为美术基础课程的基本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课程中除了理论的讲解外,还要加强学生的实践绘画能力,让学生画一些简单的几何石膏体和色彩装饰画,使其掌握透视关系和色彩关系等等,同时也要加强美术鉴赏能力,在讲授理论中穿插美术作品进行讲解,弥补《美术欣赏》、《艺术概论》等课程在培养学生美术素养方面的缺失,为学生以后创作作品提供丰富的土壤。
(二)设计构成课程。设计构成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其作为一种造型观念,在美术基础课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对素描和色彩有了一定的认知后,还要进一步掌握与其相关的美学法则,例如:在拍片过程中一个场景的设定,是由几种不同元素组合在一起:人物、背景、灯光、色彩等等,而设计构成就是将不同形态的几个元素,以一定的形式美法则及规律,将其从组为一个新的元素,并赋予视觉化的过程。在教学中,除理论教学外,还要在实践中充分调动设计构成中的造型因素,通过设计一些小型场景的造型小品,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深刻体会点、线、面、体的关系,懂得强调画面中视觉元素的形态美,从而充分培养与挖掘学生对美术造型的敏感性和感知性。
(三)字体设计课程。字体设计是视觉传达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学生对素描、色彩和设计构成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字体设计就是整合以上三项课程最好的实践练习。学生可以利用素描知识记录下字体设计的草图,再结合色彩知识描绘字体的颜色,在设计与描绘的过程中加强文字笔画之间的设计构成关系,因此,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将之前学习的课程融合在一起,并且还能提高自身的视觉审美和创造性思维;此外,字体设计课程设置的目的还在于,学生在影视或广告作品的编辑过程中,文字的处理即可打破宋体或黑体等传统文字的局限,根据作品的内容需要来设计文字,使得作品的质量进一步提升,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积累更多的能量。
篇4
一、 招生模式及其问题
目前大部分地方院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录取模式为:对专业和文化成绩双上线的考生,按综合成绩从高分到低分(不少地方院校按照专业成绩40%和文化60%之和),并参照考生填报的专业志愿依次择优录取。表面上看这种模式无可厚非,但事实上这种模式很难录取到特别优秀的考生,无论是文化成绩特别优秀的考生,还是专业成绩特别优秀的考生,都很难进入到这个模式中来。而专业和文化成绩都很优秀的考生往往不会定位于二本及其以下院校,这对地方院校是一个较为严峻的考验。少部分院校取消了专业考试中的面试环节,虽然达到了简化考试过程的目的,但对考生专业能力的考察无疑失去了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考生的应变能力,专业修养和艺术潜能仅仅靠笔试很难得到全面的发挥。
以上两点是招生模式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但并非没有应对之策。比如在录取方法上是否可以尝试其它模式,地方院校的确很难录取到综合能力很强的考生,但是可以考虑单项能力突出的考生。如果考生专业技能或者是文化成绩特别突出,则可采取特招的方式进行录取,比如按专业成绩和高考成绩(甚至可以限定单科分数),分别录取一定比例的考生。这个比重不需要很大,其它再按既定模式录取,这样既丰富了录取模式,也为招录优秀的考生提供了更大的可能。专业和文化成绩都好的考生固然很好,但在可望而不可及的情况下选择学有所长的考生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这种考生往往只能在面试过程中发现,因为专业技能和应变能力,甚至是构思能力只有在面试中才能得到更好的体现。
二、 师资严重不足
广播电视编导的师资不足是一个共性问题,几乎所有开办这个专业的地方院校都会遭遇到。师资不足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有待提高,二是教师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学生的增长速度。这种状况当然和新兴专业的内含需求和快速发展有关,但更为严重的是,大多数地方院校的师资不足主要源于办学规模的无限扩张。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性质决定了该专业在教学方面区别于传统文学学科,也不同于常规的艺术学科。优秀的编导必须同时具备良好的文化功底和突出的专业技能,特别是专业技能的培养需要大量师资的投入。因此很多重点大学在该专业招生时往往不会超过30人,比如中国传媒大学2014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电视编辑和文艺编导两个方向各计划招收30人, 中央戏剧学院影视编导专业2014年计划录取25人。师生比的严重失衡势必会导致教学质量下降,无法培养合格的学生,大量的毕业生找不到适宜的工作,长此以往,专业的持续发展将步履维艰。
师资问题的解决和招生规模密切联系,控制招生规模和提高教师质量都势在必行。考虑到地方院校的办学难度,招生规模可以适度增加,但都不宜超过60个,在此基础上解决师资问题尚在可控范围内。通常情况下,直接引进高水平的专业教师难度很大,专业博士几乎是奢求,热门硕士,诸如后期、设计类很难落户地方院校,虽然如此,但对此类人才的引进不能放弃。因此自我师资培养就显得异常重要,大部分院校采取的是聘用和培训结合的方式。在鼓励在职教师攻读相关专业博士的前提下,聘请业界人士参与人才培养,并派送教师外出进修。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师资难题,但能代表学科发展的高水平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尚任重道远。
三、 学风浮躁
当今社会浮躁无处不在,相较其它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学风问题特别值得关注。作为艺术类学生,大部分地方院校的编导类考生有一个较为显著的特征,很多学生并非真正喜爱这个专业。和音乐、舞蹈类专业相比,广播电视编导门槛较低,几乎无需基础就可报考。现行的中学教学体制也不允许学生花费大量的精力在编导的入门学习上,很多直接升学无望的学生,在高三报个短期培训班便加入的艺考的大军中来,而这类考生通过地方院校的考试往往不会有太大的难度。这就直接导致了数量众多的,虽然积极活跃,有一定的实践创造意识,却相对缺乏踏实勤奋、刻苦专研学习的编导学生。此外,编导专业的学习和就业环境决定了学生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社会的需求,专业的要求,教学中大量设备的使用,以及由此对学生造成的偏见,使得学生把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习和理解直接同各种机器设备等同起来,认为这个学习的核心就是对各种机器设备操作方法和操作技巧的学习,从而轻视对于其它基础课和理论课的学习,甚至造成大面积的挂科现象。再加上二本院校中,大量的以混个毕业证为目的的学生的存在,使得编导的学风浮躁异常。
对于浮躁学风的改进绝非易事,但并非不可能。这既需要专业教师的合理引导,也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只要常抓不懈,引导与鼓励相结合,整体学风的改善是有可能的。学风浮躁往往是和缺乏自制以及主动思考结合在一起的,因而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术风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我完善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对器材设备的熟练掌握无疑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必不可少的专业技能,但技术不是万能的。仅仅是拍摄、剪辑显然只停留在技术层面,编导的优秀与否既要看其是否能对剧本准确的把握,更要看其内在涵养。技术的学习容易立竿见影,但编导学识和涵养却能让编导人员更具魅力和个性。因此,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情感世界、深厚的人文素养都是优秀编导必备的条件。专业性质决定了,在广播电视编导学习中既要多动手,养成勤于实践的习惯,同时更要重视基础课、理论课的学习,理论实践并重,内外兼修才是优秀编导的成功途径,当然不仅仅是老师,学生也必须认识到,才会最终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四、管理缺陷
篇5
关键词:“互联网+”;电视新闻编导;创新思维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在人们生活与工作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对许多传统行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电视新闻也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发生了重大改变,为了确保电视新闻能够紧随时展潮流,必须融合互联网技术加强改革与创新,加强与受众的信息交流,进一步扩大发展空间,为电视新闻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编导是电视新闻制作中非常关键的人物,编导的专业水平与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广播电视的制造品质,而从现阶段广播电视编导的实际状况来看,许多编导的思维模式固定,还是以传统方式开展工作,没有将互联网技术充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不利于推动电视新闻朝更远的方向发展。在此背景下,电视新闻编导必须充分认识互联网技术内涵,挖掘出互联网优势资源,加强电视新闻编导工作的创新,改变传统的思维理念,从而确保电视新闻能够很好地契合现代人的观看需求。
一、“互联网+”概述
“互联网+”就是以互联网技术为载体对各种行业线上管理功能进行拓展和延伸,推动建立集产品开发、生产以及营销等为一体的管理体系[1]。在此过程中,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在各个阶段的创新与发展,对许多行业领域具有重大影响,推动各个行业领域积极开展改革与创新。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一方面对许多行业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要求改变传统运营方式,顺应时展潮流;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为各个行业领域取得更高的成就提供了契机。目前,“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工业”“互联网+旅游”等产业蓬勃发展,电视新闻产业也必须牢牢抓住改革的浪潮,强化编导的互联网创新思维,提高传统电视新闻的收视率,吸引更多受众的注意力,提高电视新闻在媒体行业中的影响力。
二、基于“互联网+”的电视新闻编导思维创新准则
(一)严格遵守将新闻内容放首位的准则
在现代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背景下,不管哪个新闻媒体要在信息资讯与市场潮流中占据有利地位,都必须努力提高新闻内容的时效性以及丰富性,只有这样才可以获得市场的普遍认可,持续推动自身的改革与发展。编导作为电视新闻制作中至关重要的人物,必须从庞大的数据信息中提取出受众感兴趣、有价值的信息,对其进行加工与整合,依托当代先进的媒体技术设施,确保电视新闻内容的多样性且具有自身特有的属性,尽可能避免制作出的新闻内容出现同质化问题。需要格外注意的是,在“互联网+”背景下,电视新闻编导不能简单进行新闻内容的叠加,而必须吸引更多的受众参与其中,为了达成这样的目标,一方面要不断提高电视新闻的专业性与品质,另一方面要基于各种形式为广大受众提供适宜的新闻产品与服务[2]。
(二)贯彻落实新闻内容真实性准则
电视新闻在传播的过程中必须保证内容的真实性,这是电视新闻制作中最基本的原则,只有在保证真实性的基础上,才可以取得更多受众的信任,才能够逐步成长为业界的佼佼者,提高自身的公信力,为将来取得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3]。因此,作为电视新闻制作的关键人物,编导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全面监管新闻传播的途径,充分整合、应用与电视视听相关联的因素,对其进行合理的调用,确保最终制作完成的电视新闻内容高度贴合实际、反映真实的事件状况,使受众能够准确、详细地了解事件的本质内容。
(三)注重提高编导综合素养的准则
在“互联网+”背景下,电视新闻行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对电视新闻编导的工作能力要求更高,不仅要求编导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严谨的工作作风,同时还需要编导拥有较高的人格魅力,不断提高综合素养。只有确保电视新闻编导具有较高的综合水平,其才能够在现代纷繁复杂的社会舆论环境下灵活应对,进一步强化新闻媒体队伍的相互协作意识,激发出电视新闻队伍人员的潜在能力,提高制作队伍的整体水平,为准确获得和挖掘出更多有价值、有意义的信息提供帮助,不断丰富电视新闻的题材内容,提高电视新闻的观赏价值,从而吸引更多的受众观看。因此,为了确保电视新闻在将来获得更好的发展,电视新闻编导必须主动参加各种培训活动,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及时学习和掌握现代先进的技术手段与思维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养,提高对各种新闻素材的敏锐度以及拓展应用水平[4]。
三、基于“互联网+”的电视新闻编导思维创新路径
(一)加强思维模式创新,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
在“互联网+”背景下,要求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加强对现有思维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电视新闻编导必须及时完善自身的思维理念,主动顺应时代潮流,建立更加全面的思维体系,不断提高自身的策划技能,保证能够从容应对各种形式的新闻节目内容,并对其进行科学的编辑以及真实的报道。比如快速、精准地掌握受众的心理诉求,电视新闻编导在此基础上就可以有目的性地选取和策划电视新闻内容,保证制作出的电视新闻内容能够很好地满足受众的观看需求,从而进一步提高节目的观赏价值,更好地彰显节目的制作水准[5]。在“互联网+”大环境下,电视新闻编导需要主动改变自身的思维模式,不断提高自身的节目策划能力,结合现代受众的心理特征与需求,这样才可以确保编排出的电视新闻内容具有极佳的观赏价值,满足快速发展的电视新闻报道的要求。
(二)提高编导的思维创新水平
随着现代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受众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多样,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迅速地获取自身感兴趣的内容,极大地改变了传统信息的传播方式。电视新闻编导必须充分认识互联网带来的改变,重视社会大环境的改变,积极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及时掌握受众的心理特征与需求,并以此为基础不断完善新闻节目呈现方式,挖掘出更多有价值、受众感兴趣的新闻内容,提高受众的好感度,使其成为自身忠实的观众。关于这方面的思维创新,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在新闻事件播报过程中,大量运用能够打动人心的情感因素,使受众在观看以后能够有所启发和动容,为其今后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提供良好的引导。同时,还需要对传统的播报方式进行创新,改变传统单一、枯燥的播报方式,通过融合现代先进技术手段,确保新闻播报形式的多样化,优化画面显示色彩,为观众带来更加逼真的内容。另一方面,要不断推进先进的电视技术与情感因素的紧密结合,确保任何一种新闻要素都可以得到科学、合理的运用,进一步提高新闻内容的影响力与号召力,使电视新闻画面更具有观赏性和感染力。电视新闻编导必须持续进行思维创新,为获得更好的表现形式奠定基础[6]。
(三)树立科学的思维理念
在“互联网+”环境下,电视新闻编导的思维创新必须建立在以受众为主体的思想上。通过大量的实践调查可以看出,在互联网不断普及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形式的电视新闻媒体,并在现代媒体行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些新型的媒体有自身的特征,报道方式也多种多样,然而一些新闻媒体为了获取短暂的收视率,没有充分考虑到受众的心理诉求,也没有贯彻落实以受众为中心的思想,导致受众被迫接收信息,久而久之会产生显著的不良情绪,阻碍电视新闻的未来长久发展。因此,电视新闻编导必须全面掌握受众的兴趣爱好与心理特征,编排出相对健全的电视新闻节目,同时融入一定的创新思维元素,满足各种观众的心理需求,为电视新闻获得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
(四)强化电视新闻的互动交流性
在“互联网+”背景下,新型的媒体方式逐渐取代了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优势地位,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在新媒体环境中,受众不再是单一的信息接收者,而是可以成为信息传播中的一员,对各类信息进行评论、转发,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另外,在新媒体环境下,还可以有效提高新闻信息的时效性,受众可以对新闻事件发表自身的意见和建议,获得更多受众的认可,在转发的过程中还可以引导舆论走向[7]。
四、结语
现代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给许多行业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电视新闻编导必须主动解决传统信息传播单向性、内容枯燥、缺乏生动性等问题,抓住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机遇,强化创新思维,强化电视新闻的互动交流性,确保电视新闻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荣亚峰.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节目的创新性编导探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8(21):148-149.
[2]周昕妍.“互联网+”视频传播背景下的广播电视编导创新研究[J].戏剧之家,2019(10):217-218.
[3]李梦琪.新媒体背景下广电节目编导创新与传播技术转型的探究[J].新媒体研究,2016,2(07):158-159.
[4]程兰君.互联网+视频传播与广播电视编导业务的创新[J].新闻传播,2019(03):109-110.
[5]张明航.新媒体环境下电视编导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传播力研究,2019,3(05):141.
篇6
一、 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概况
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是近年来兴起的在美术、音乐类专业之外的又一类高等教育专业,它广泛地包括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戏剧影视文学、公共事业管理、影视导演、影视表演、摄像摄影、空中乘务等多种专业,主要面向各省市电视台、广播电台、电影电视制作机构、报刊杂志社、影视传媒公司、广告公司等各种部门单位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
1. 播音与主持艺术
(1) 专业概况:根据广播电视业对未来播音员、主持人的要求,培养热爱祖国、恪守职业道德、形象高雅、底蕴丰厚、仪表大方,具有较高水平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技能以及语言学、新闻传播学、文学艺术等多学科知识,能在电台、电视台承担采编播一体化或从事播音主持的专门人才及从事与语言应用相关的播音教学、传播、新闻、公关等行业的通用型人才。
(2) 考试内容:一般包括自我介绍、自备稿件朗诵、即兴评述、主持小栏目、才艺展示等内容。
(3) 报考条件:一般要求男生170 cm以上,女生160 cm以上;嗓音条件好,普通话发音标准,形象气质俱佳。
(4) 推荐院校: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艺术学院、武汉大学、南昌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四川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广西艺术学院等。
2. 广播电视编导
(1) 专业概况:广播电视编导是为适应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而设立的一个比较新的专业。本专业包括的内容比较多,分四个方向进行招生,其中电视编辑方向属于电视系,文艺编导、音乐编辑及网络艺术等三个方向属于文艺系。这些方向主要从事广播电视媒介中的新闻节目、文艺节目、纪录片、音乐节目以及网络艺术的编导工作。
(2) 考试内容:一般包括故事写作、影视作品评论及分析、文艺常识、才艺展示。
(3) 报考条件:具有较好的文字写作功底,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较强的形象思维和艺术感知能力。
(4) 推荐院校: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等。
3. 戏剧影视文学
(1) 专业概况:本专业培养具备戏剧、戏曲和影视文学基本理论及剧本创作能力,能在剧院(团)或电视台、电影厂、编辑部等部门从事文学创作、编辑和理论研究工作,以及在国家机关、文教事业单位从事实际工作的高级专门性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的基本理论,熟悉我国的文艺政策,系统地掌握戏剧、戏曲影视文学的基本理论和创作技能,有较强的观察、理解、概括生活的能力,有较强的剧本创作能力及较强的文艺编导能力。
(2) 考试内容:一般包括故事创作、文艺常识、综合面试等。
(3) 报考条件:较好的文字写作功底,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
(4) 推荐院校:北京电影学院、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
4. 导演
(1) 专业概况:本专业主要面向影视制片机构、广播电视台、文艺团体、节目制作公司等单位,培养具备扎实的影视编导专业知识,并熟练掌握相应专业操作技能,能够在编辑、导演、制片岗位从事电视栏目编辑、影视剧导演、电视纪录片导演、制片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
(2) 考试内容:一般包括故事写作或构图写作、文艺常识、美术基础、综合面试等。
(3) 报考条件:较好的文字功底,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有一定的绘画构图能力。
(4) 推荐院校: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上海戏剧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四川大学、广西艺术学院、四川音乐学院等。
二、 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考试分析
大部分院校专业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考试都分为面试和笔试两个阶段,如果考生很多,也可能有三试。下面,笔者以江苏省的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为例加以说明。
1. 笔试
江苏省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的笔试主要包括命题创作和影片分析。
(1) 命题创作:在历年的专业考试中,各个学校对于命题创作的要求及标准都不大一样,具体表现为考试内容及考试形式的不同,考试形式主要包括:编写故事、画面组合(根据所提供的若干画面,编写成一个画面叙事段落或故事)、编导创意策划等。但是这些形式都意在考查考生的创作能力和想象能力,因此考生应特别注重对自己创作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2) 影片分析:考试方法是观摩一部影视作品,然后当场写出或说出自己的看法。影片分析主要考查考生的艺术感受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考生可以把考官提出的几个问题作为写作提纲,并根据问题的要求构思自己的想法。
2. 面试
江苏省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的面试主要包括:自我介绍、特长展示、编讲故事、即兴评述、回答考官提问等。
(1) 自我介绍:自我介绍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如今它又成为院校艺术类专业招生面试的第一个环节。考生应根据专业特点和自身特点进行精心设计,充分展现自己的能力。
(2) 特长展示:主要是考查考生的艺术修养。特长的范围很广,某一方面的技能只要比普通人更高,都算特长,如跳舞、手工、武术、书法等。
(3) 编讲故事:考生从考官手中抽取一个故事题目,通过5至10分钟的准备,然后讲述一个自己构思的完整的故事。
(4) 即兴评述: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面、语言组织能力、现场展示及表达能力。要求考生要多关心时事,关注一些社会热点及评论,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5) 回答考官提问:内容比较随意,专业知识不会很多,主要考查考生的口头表达、心理承受、独立判断、艺术感受、生活观察等综合能力,发现考生一些未曾表现的能力。
三、 报考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的优势
分析近几年的艺考,我们不难发现传统的艺术专业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首先,考生需要一定的特长和天赋,比如,音乐类考生嗓音要好;美术类考生需要长期的训练,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短期内搞突击的效果也不明显;其次,报考人数不断增多,竞争强度大;再者,就业市场逐渐饱和,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择业困难。相反,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作为新兴的艺术专业却在考试录取和就业方面显现出较大优势:
1. 报考人数相对较少,录取几率相对较高
相对于报考高考普通类的人数而言,参加艺考的考生人数只占高考总人数的20%不到。而近年来,开设艺术专业的学校占总学校比例的一半以上,因此录取的比例比普通高校的要高。特别是影视传媒专业作为新兴专业,省内报考本专业的学生不过几千人,而全国有几百所院校开设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相对于美术十几万人、音乐两三万人的报考规模,竞争小,拿证率高。同时,考生既可以报考普通类也可以报考艺术类,增加了录取机会。
2. 参加培训时间较短,投档文化分数相对较低
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不同于美术、音乐、舞蹈专业,不需要花太多精力去学习和练习,经过短期培训便可参加应试。高一高二的学生,专业方面零基础起步,只需利用双休日或者假期上课,半年时间就可以掌握该专业的培训课程。
3. 专业难度要求相对较低,适合大多数考生
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虽然对考生的专业素质有一定的要求,但更注重考生在本专业的潜力,因此,专业考试大多以“写作”形式出现,只需考生具有一定的文学功底,并具备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再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培训,很容易在短期内掌握考试方法,取得较好的效果。而现在大多数高考考生都具备适应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的基本素质,所以在考生中比较容易被接受。
4. 就业前景好
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的就业特点是就业灵活,前景较好,收入较高。全国有30多家省级电视台,500多个省级频道,2 000多家城市电视台,1万多个城市频道,每天要播出12个小时以上的电视节目。据统计,异军突起的大众传媒业共需要1 000多万专业从业人员才能保证正常的电视节目制作,而目前从传媒专业毕业的学生总共不到10万,由此可见传媒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缺口是多么的巨大。从市场调研的情况来看,现在从事影视传媒类工作人员的收入远高于从事普通工作的人,即使是普通的从事艺术教育工作的人员,其收入也比一般人要高出许多。
四、 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的录取规则
历年各大院校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的考试工作一般分为两步:
1. 专业考试
专业考试一般在每年的二、三月份举行,由各招生院校自己组织。该考试通常按招生计划的3倍确定专业合格人数,发放专业合格证。
2. 文化课考试
专业合格考生以艺考生身份参加高考,按一定录取方式择优录取。考生可兼报普通类志愿。录取分数较普通类低。一般情况下,各大高校的录取方式可分为以下三种:
第一种:专业课拿到合格证后,完全按照文化课分数录取,这种方式对文化课的分数线要求最高。如2010年中国传媒大学的广播电视编导(电视编辑方向)录取最低分为337分,录取最高分为344分,而浙江传媒学院的编导专业2010年各方向的投档分数也在280分左右。
第二种:专业课拿到合格证后,按照专业分数和文化课分数相加总分的方式排名录取,这种方式的文化课分数线居中。如南京师范大学的各艺术类专业,按专业和文化课各占50%加和总分的方式从高到底排名录取,其分数要求一般在260~320分之间。
第三种:专业课拿到合格证以后,统一划定一个相对较低的文化课分数线,最后按照专业课的排名录取,这种录取方式对文化课的要求最低。如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等学校的多数专业,其分数要求一般在200~280分之间。
五、关于影视传媒类专业考试的一些建议
2012年艺考即将拉开序幕,为了使考生和家长更有好地迎接艺考,冲刺名校,专家给出如下建议:
首先,作为家长,如果孩子有意报考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在孩子具备报考条件的基础上,应该给予鼓励和支持,相信自己的孩子。家长不要过多地在孩子面前表现出焦虑,否则会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其次就是给孩子选择一所正规的培训机构,针对专业考试进行适当的培训。
篇7
关键词:相亲;价值观;导向
一、引言
幸福的爱情与美满的婚姻是每个人梦寐以求的,然而由青梅竹马或一见钟情,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而幸福一生的事情毕竟是可遇不可求的。在现实中较好的情况是在共同学习工作中的男女,由于互相了解、互相欣赏且志同道合,最后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但是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性格不同,很大一部分人都是由亲友、同事介绍而迈出恋爱、婚姻的第一步,于是,“相亲”这一古老的联姻方式一直在大众婚恋生活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今,随着广播电视业的飞速发展,“电视相亲”又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怎样才能使这种形式健康地发展,广播电视工作者在其中如何更好地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二、电视相亲节目的历史与现状
最早是山西电视台在1988年开办的相亲类栏目《电视红娘》拉开了我国电视相亲类节目的序幕。1991年北京电视台开播的《今晚我们相识》,曾被誉为“京城电视红娘”。沉寂了一段时间后,1998湖南卫视《玫瑰之约》开播,这档节目在形式上借鉴了台湾节目《非常男女》。很受欢迎,一度引发了收视狂潮。2010年春节过后,以江苏卫视《非诚勿扰》、湖南卫视《我们约会吧》、浙江卫视《为爱向前冲》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电视相亲热席卷荧屏,这些节目以一种男女嘉宾互选、主持人和专家点评的方式,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赢得了高收视率。但是,在这些节目中所透露出的低俗、拜金、造假等倾向也引发了关于主流价值和媒体导向的争议。从而使得广电总局开始对电视相亲节目进行了整顿。之后这些栏目有了一定的调整,并取得了相当的改观。今年此类节日更加火爆,许多地方电视台纷纷加入战团,节目形式花样百出,收视率的竞争愈演愈烈。
三、相亲节目的受众分析
相亲节目既然如此火爆,那么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现象,我们必须对此媒介文本的受众进行相应的分析。首先,80后与90后青年一代进入了婚恋期,正如本文开头所述,由于各种原因,他们当中很大一部分不见得能够通过自身相识进而发展为恋爱关系;而现代社会生活的高节奏,高压力使得业余时间人们的互相往来有所减少,也使得甘当“红娘”的热心人相对减少,青年男女面对面交往的机会更是不多,这样一来,剩男剩女的问题就越来越突出,显然他们是此类节目的首要受众。当然他们观看此类节目并不见得是自己要去报名相亲,主要是通过对同类人的关注,而无意识地验证自己的婚恋观并相应调整自己的人生设计及人生态度。由于节目中不同人之间择偶标准的不同,不同性格之人其自我表达的不同,各种不同婚姻观念的激烈冲突,使得节目的吸引力大大增强,所以很大一部分已婚男女也成为了此类节目的受众。还有许多处于恋爱前期青少年,懵懂中对将来能有美好的爱情非常向往,他们很想知道哥哥姐姐们是怎么“搞对象”的,这一部分受众不可忽视。再有就是一些中老年人,眼下他们最关心的就是子女的婚恋问题,当代青年择偶的内心想法更是深为他们所关注,因此他们也成为了相亲节目的“铁杆”受众。如此庞大的受众群体,使得此类节目不火爆都难。
四、对于相亲节目进行正确导向的重要性
作为一种典型的大众文化的媒介文本,电视相亲节目具有大众文化的一般特征。正如当代著名文化研究学者,媒介理论与大众文化研究的领军人物约翰・菲斯克所指出:电视是以大众为中介的大众文化艺术形式,而大众文化是大众利用现有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活动的活生生的实践过程,是“有啥用啥”或“权且利用”的艺术,“大众文化的艺术是怎么都行的艺术”。显然,作为负责任的政府,是要对这种传媒形式加以正确引导的,从而使这种形式所表达的内容和主流的价值观相一致,符合人们共同遵守的公序良俗,增加受众的幸福指数,以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由于相亲类电视节目中青少年受众也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而他们很容易被电视传播的视觉符号所吸引,被电视传播的视觉文化所渗透。因为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还没完全形成,所以他们是最脆弱的电视文本之受体,往往在潜移默化中,他们对电视传播的现象和价值观产生以偏概全的认识,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很容易使得这些还没有成熟辨别力的受众误入歧途。每一个未婚青年往往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婚姻偶像,一旦其偶像由于某种原因而轰毁,对他的精神打击往往是非常巨大的。试设想一男青年在相亲节目中发现某女嘉宾正好合乎自己所心仪的女性标准,但最终该女嘉宾却与一个其貌不扬,脏话满口,各方面素质极低的“富二代”牵手成功,他会怎么想呢?他自然会想到“这个社会怎么了?再怎么好也不如有一个好爹!”,接着便愤愤然。其实这件事与他没什么关系,但却强烈地引发了他的负面情绪,继而对社会有了片面的看法,甚至演化成为不稳定因素的一个莫名其妙的源头。可见,相亲节目的受众如此之多,影响力如此之大,若不加以正确的导向能行吗?一定要通过节目筛选、主持人引导、后期制作等环节,给受众以正确的价值引导。这是电视制作工作者的社会责任。
五、进一步加强对电视相亲节目的正确导向
(一)主持人的选择
一栏节日,如果主持人很优秀,则离成功就不远了,尤其对于正确的价值导向来说,主持人本身的思想品德修养就应很高,不然怎么掌控别人呢?江苏卫视经过整改后的《非诚勿扰》,其收视率为什么仍是居高不下?这与主持人、特约专家是分不开的。主持人的现场掌控能力超强。整改后,场上男女嘉宾的言行不当时,能及时制止且使对方不至尴尬:特约专家的评论也令对方心服口服,其幽默睿智的特质表现的淋漓尽致:其在现场的政治导向把控、主流价值观引导做得自然得体,没有一点儿政治说教的味道:他们能够很好地把握当下男女的心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和价值观。反观有些主持人就差多了。某电视台的一次节目中,主持人先是对其貌不扬的男嘉宾不屑一顾,当得知该人是一名富豪时,态度立变。不管其是真的还是装的,都是极不恰当的,本身如此,怎能引导别人反对拜金主义?
(二)男女嘉宾的选择与主持人的现场掌控
作为广播电视编导人员,履行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以主席倡导的“八荣八耻”为原则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最为重要的,因此对参加此类节日的嘉宾选择要尤其慎重。应当尽量选择人品正派,心理健康,人生态度积极的人作为此类节目的男女嘉宾,因为这样的人才能代表当代青年群体的主流。在现场掌控上,当主持人发现某些男女嘉宾的言行举止偏离主流价值观、婚姻观,偏离人们公认的公序良俗,就应该及时指出其错误及不妥之处,以免给涉世不深的青少年造成误导。为此,在男女嘉宾选择与主持人现场掌控上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对于思想上反对主流意识形态者、严重拜金者、出位女艺人、炫耀一夜暴富者、心理不健康者、语言出格行为低下者,坚决不能让他们在电视相亲的荧屏上占有一席之地,根本就不选他们。
2.对那些根本不是为了相亲而来,而是为了上镜满足自己的表现欲之人,或本来就是想为自己今后在影视界发展而进行热身铺垫之人,尽量不选他们。当然最初不易甄别,但如果选上了,主持人也应少给他们发言的机会,摄像少给他们特写镜头。这些人善于表现,能说会道,往往为编导们所青睐,但实际上观众对这样人不但能看出他们的目的,而且极其反感。相信观众都能发现这些人的真实日的,编导们与主持人就更能发现了,要让他们知趣地知难而退。
3.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编导们往往倾向于选择一些比较另类的人物来吸引观众。当然另类的人物也有参与的权利,但是不能由此而喧宾夺主,尤其是主持人与现场专家应及时指出并分析其弊端,以便给青少年以正确的人格导向。
(1)有些人过度自恋,还白诩为“自信心强”。这些人往往能说善吹,行事高调,不知天下尚有“谦虚”二字。此类女嘉宾的口头禅是:我这样素质高、能力强的美女如何如何等等。主持人及专家应该及时指出他们的不足,要使青少年观众懂得,谦虚谨慎永远是一种美德,是一个人高素质的体现,而吹牛高调的人是令人反感的,迟早要碰钉子的。
(2)为了猎奇而吸引眼球,有的电视台推出“伪娘”类的男嘉宾,抬手即呈“兰花指”状:更多电视台推出了外表、性格呈中性化的女嘉宾。我们应该想到有些青少年甚至儿童也是在和家长一起看此类电视节目的,渲染这些性角色错位的人物,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极为不利。作为有责任感的编导,应尽量少选这一类人,这不是歧视,而是为了下一代着想,实属“儿童不宜”。
(3)还是为了猎奇而吸引眼球,某些电视台推出的个别女嘉宾乐于当众撒娇,说起话来嗲声嗲气,相当肉麻;还有的主持人让男嘉宾表演和女友撒娇,令人作呕。这和上面提到的是异曲同工,同样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利。这样人即使选上了,主持人及专家也要及时指出其弊端,这同样是电视工作者的社会责任。
(三)节目录制过程中编导及主持人还应考虑的几个问题
1.引导建立正确的科学观。主席倡导“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但有些编导们却忽略了这一点。节目中有很大一部分相亲的男女嘉宾很重视自己和对方是属于什么“星座”,有些电视台的男女嘉宾上台时还要首先介绍自己的星座是什么,更有甚者,某台的特约“专家”,每当点评男女嘉宾时占必称“星座”,且只会根据星座来评价一对男女是否能够牵手,这与算命先生有什么不同?其实星相学是西方通俗文化的一部分,早已被国际主流科学界否定。作为负责任的电视编导工作者,一定要旗帜鲜明地反对伪科学,引导青少年建立正确的科学观。
2.提倡健康的审美观。在相亲节目中的女嘉宾有的公开宣称自己要找“有大肚脯的”,有的要找“大叔类的”,有的还宣称“专找丑男”。当然每人都有不同的审美观,但是较为另类的观点毕竟是少数,不要喧宾夺主,刻意渲染。
3.进一步提高节目质量。为此,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才艺表演”与“游戏”之类,毕竟观众最想看的是思想的交锋,而不是一些拙劣的表演。
六、结束语
由于电视相亲这一媒介文本的受众具有广泛性与复杂性,所以在节目的整个制作过程中就要把正确的价值导向作为首要问题。只有如此,才能使此类节目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而广播电视工作者所肩负的社会责任才能更好地得以体现。
参考文献:
[1]李彬主编,《大众传播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
[2]高鑫,周文著,《电视艺术概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出版
[3]约翰・菲斯克(美国)著,《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宋伟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4]约翰・菲斯克(美国)著《电视文化》祁阿红,张鲲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篇8
注重在内容上做文章
1.从小事件中折射大思想。城市台少儿节目的制作应注重“以小见大”,将地区主流意识落实到文化品味方面。同时,结合少年儿童的成长特点,使少儿的认知由浅入深,由模糊到直观。一件小事情印证一个大道理,这种潜移默化“养人心志,育人情操”的功能在少儿广播电视节目策划中尤为重要。
2012年是珠海历史名人容闳诞辰140周年的特殊日子,社会各界组织了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珠海广播电视台少儿栏目组抓住契机与电视连续剧《容闳》合作策划了系列“寻找幼童”选秀活动,甄选活动使全市范围内青少年更全面深入地学习和了解了珠海人的骄傲——容闳,也让9岁男童刘人伟与《容闳》结缘。剧组工作的神秘、台前幕后的辛苦让刘人伟难忘,表演时对人物剧本的用心揣摹、对情绪的深度把握让刘人伟思索。片场的几十天里,演技从懵懂到娴熟,认识从初浅到深刻,对拍剧从陌生到喜爱,一次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今时与旧日的更叠,刘人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用他的小手记下这段心路历程,他的微博获得了很多小朋友的点击,以他的体验为内容的节目也感染了他身边的小朋友。该片以地方史实为背景,以地方少儿为主要角色,重现了参与摄制珠海历史名人事件过程中捕捉到的各种见闻及情绪反映,并使少儿观众对珠海近代风云人物容闳由不解到了解。地市级节目创作要紧抓身边的大事小情,激发少年儿童主动探究与思考的学习能力。
2.在大事件中“悟”深道理。广播电视节目的地区差异不妨碍总体信息的传递与交互融通,取材与视野的宽泛是城市台少儿节目运作中的重点。
2010年初,我国云南遭受了百年一遇的大旱灾,总理深入灾区指导抗旱救灾工作。社会各届通过捐款、送水等践行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人道主义精神与民族精神。地方台媒体焦急着:远在珠海的我们能做些什么?经过推敲,酝酿出只有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未来才有希望的创作主题“我和水”。于是有了以“水”为主线的系列作品,通过故事、广告、动画片等形式与海边从不缺水的珠海本土孩子一同探讨了“水”在地球生存发展史上的重要性,准确地把握住这个主旋律,又体现了地区文化特色。
应避免的误区
1.忌生搬硬套、人云亦云。满足儿童需求是儿童节目制作的最高原则,最大程度地满足儿童需求应该是所有儿童电视节目编导都在不断追求的一种境界。满足是有界限的,一味求新求异、哗众取宠,失去的不仅是媒体的公信力,还会产生误导的反作用。家住武汉的张女士让自己5岁半的女儿穿泳装参加一模特公司举行的“楚天亲子挑战赛”活动,结果孩子穿泳装的照片被人传到网络并冠以“儿童车模秀”等名头。孩子的照片被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介到处传播,议论声、讨伐声、骂声不绝于耳。张女士的惨痛教训折射了这个时代对“童模之伤”的反感,传导了全媒体对事物的敏感神经,也是少儿节目策划力应避免的硬伤。
城市台少儿节目策划既要尊重历史,又不得产生颠覆优良传统、恶搞英雄人物、亵渎文化经典、调侃崇高精神的语言、画面和情节。既要追求艺术欣赏性,又得避免营造“众星捧月”氛围及过度宣扬童星的效应。
2、忌脱离收视群体,防止节目形态定位失衡。广播电视作为传统媒体,在全媒体的大力冲击下依然成为少年儿童守候之地,除了它的主流意识占主导地位,还有节目坚持以未成年人为本的原则。必须从当代未成年人思想和学习生活实际出发,鼓励少儿的创造性思维,尊重他们异想天开的想法,不搞成人化,不用成人的思维方式和习惯束缚未成年人。全媒体环境下信息的多元让父母手中的遥控器紧张,反之也更刺激节目创作者的责任。少儿节目定位的扩大化、边缘化与模糊化,是节目策划的瓶颈。取消少儿广播电视节目中成人的话语霸权,明确少儿在电视节目创作中主动参与的地位,以少年儿童为节目的主体,重视儿童在参与过程中的愉悦程度,是改进节目创作作风,拉近收视客体的法则。城市台少儿节目贴地气,小观众才买账。
篇9
[关键词]青少年受众;广播电视节目;大众信息
广播电视作为大众信息获取的重要渠道和文化娱乐的重要形式,是人们日常不可缺少的大众媒体之一。近些年来,广播电视在“窄播”的道路上,取得了良好的成功。广播电视的频率专业化、节目专业化,使广播电视节目的对象性日渐明确,广播电视受众由大众化向分众化转变。虽然广播电视频道设置也越来越专业化,但是针对特定阶段青少年受众的节目很少,大多数广播电视节目在内容安排和价值取向设计方面,并不符合培养、娱乐、教育青少年受众的需要。
所谓青少年指满13周岁但不满20周岁的(从生理、心智的发展角度上讲),也就是少年与青年相重合的阶段,处于儿童时期之后。成人之前。但实际上,青少年指13岁以上到成年之前(也就是满14岁不满18岁)这段期间的人多为学生,且也进入一种人身的转变期,是社会上令人重视的一个群体。
目前的广播电视中所开设的栏目及内容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各个节目的各种受众对象涉及社会的各个层面。但这些众多的节目中唯独缺少的就是针对我国受众队伍中的青少年群体的广播电视节目。在我们的广播电视节目中,虽然有不少娱乐节目内容也很吸引青少年受众,但这些节目内容还不能满足青少年受众的真正需求,有时有些内容甚至还会误导青少年受众。
青少年节目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这与早先发展的少儿节目和老年节目形成了比较强烈的对比。目前在全国几乎所有广播电视媒体的节目设置中,基本上都有了少儿节目,再加上少儿节目经过十几年的实践历程,节目设置可以说基本成熟。节目运作已经步入了良性循环。而青少年节目由于没有得到足够的空间,还显得比较稚嫩。从初一到高三的这六年中,对于人生重要的经历来说是个不短的时间跨度,孩子们要经过中考和高考的两次抉择,社会的关注不应该只停留在他们面临“选择”的时候,应该关心真正贴近日常青少年受众的实际生活。现在的青少年受众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往往缺乏独立的自治能力,心理素质也比较敏感、脆弱,生活与学习中都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因此这段时间,他们特别期盼能得到学校、家长还有社会的关心,帮助他们懂得怎样学做事和做人。
青少年节目是一个很具内容、很有潜力可挖的节目。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必经之路,办青少年节目的过程中应当看到它和少儿、老年人节目一样,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而且这群人的话题和内容的需要是永远不会减少的。在现代社会资讯爆炸的情况下,广播电视等传媒对青少年受众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因而青少年节目必须存在,而且要尽可能地办好,要办成青少年受众们喜闻乐见、像知心朋友的好节目。
对于广播电视媒体来说,衡量它优劣的标准就是它自办节目的能力、质量和收听率。对媒体来讲,要增加一档节目,首先要考虑到增办这档节目的必要性,有没有收视群,将会产生多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再之要考虑到增办这个节目。台里自办节目的实力。多种因素加在一起,权衡一下利弊,才能确定是否开办。之后要考虑节目如何设置,又是怎样设置。而青少年节目的创办往往在其中某个环节上出现问题,比如。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青少年节目因为没有像少儿节目一样已经进入一个良性的成熟期,所以在创办之初或短时间内无法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所以不少人就把青少年节目归入了成人的娱乐节目。因为他们感觉在这类节目收视群中青少年受众也占了较大比例,往往就觉得没有再开办一档青少年节目的需要了。
篇10
关键词:电视编导;机制;创新
我国的电视创作已经经过了六十年的创作实践,有了自身的发展规律。它作为一种艺术形成了独特的创作思维,这种创作思维是电视艺术最为宝贵的财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想有一定的观众,我们必须强化这种创作思维,因此电视编导的责任越来越大。电视编导的创作要想赢得一定的市场,就必须不断的创新,发挥创新思维在电视节目制作中的运用。
一、电视编导创新思维的特征
新颖性、时代性和开放性是电视编导创新思维的本质特征。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能为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创造出有价值的、前所未有的全新物质或是精神产品。电视编导的创新是要创作出在创作主题上有所开掘、形式上有新招、风格上有新意等的电视作品。
其中,新颖性是电视编导创新的标志,观点的新、理念的新、表现手法的新能够使作品脱颖而出,这种“新”是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艺术的生命力是来源于社会生活的,电视艺术所反映的是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的要求,在电视节目的制作中必须紧扣时代的脉搏,体现时代的精神,满足时代的要求,电视编导掌握电视节目的时代性,能够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推动电视节目的发展。电视节目的封闭就意味着固步自封、画地为牢,而开放则能推陈出新、开拓发展,在电视节目的创新中我们不但要吸收国内外电视节目作品的精华,还要借鉴其他领域的知识,使电视节目作品能够展现新的境界。
二、影响电视编导创新的因素
工业化生产和群体创作对创新思维有着很大的影响,电视节目和其他的商品一样,在投入产出中追求高效率,即以最低的成本在最短的时间内,生产出数量最合格的产品。工业化生产在电视节目中的直接表现时功利性的,创作的目的是争夺收视率和吸引观众。活跃的思维活动变成市场的努力,编导的创新受到局限。电视创作一般是群体创作,群体创作既对成员产生促进作用又能产生促退作用。电视节目缺乏创新还有体制和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原因。
三、科学的机制是激发电视编导创新的保障
科学的创新机制对电视编导的创新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电视编导的创新条件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知识和创新思维,这些创新的条件就需要有科学的创新机制。
创新意识是创新活动的前提和动力,如果没有一定的创新意识或是创新意识不强,创造便欲低,也就不能充分的发挥创造的主动性。创新能力是创新实践得以实现的能力要素,具备了一定的创新能力,才能将创新意识转化为有价值的东西。创新知识是创新活动的工具系统,知识就是能力这是不变的真理,知识与能力之间的相互转化代表着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的发展程度,如果一个人所接受的都是陈旧的观念、单一的知识和僵化的思维,那么久会难以建构新的思想,无法实现创新。创新思维是创新活动的基础,离开了一定的创新思维,那么所有的创新意识也就成了不切实际的空谈,创新能力无法得到施展。
我国的电视发展较快,节目的需求量也增大,电视编导量也随着增多,而我国缺乏电视编导评价标准和培养机制,机制的缺乏必然导致创新的缺乏。科学的机制可以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更新创新知识和激发创新思维。
四、电视编导创新思维的激发
1.推陈出新,不重复自己
创新需要不断的背叛自己的老路,不重复自己,也不囿于旧的模式。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维也是异常的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越来越强。对于电视观众来说,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节目才能吸引他们的兴趣。因此,我们的电视编导,只有不断的创新,才可能赢得观众的欣赏。一般的电视节目的生存周期至多也就两年,而有些节目之所以能够长期的生存,在于他们的不断的更新改版,这样不断的创新菜能使节目常新。
2.重视编导的心理需求,激发创新的动机
在电视行业,电视的从业人员参与创新活动的动机是满足对权力、友谊和成就的需要。要激发电视编导们的创新能力,除了要考虑提高编导们自身的能力素质等主观因素外,还需要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因素。高成就者喜欢独立负责、可以获得信息反馈和中度冒险的工作环境。独立的制片制度是满足编导高层需要、能充分激发电视编导们创新思维的管理机制。在一定程度上,独立的制片制度能够给独立制片人创造集思广益、发挥才能和冒险的空间,有利于满足个人的成就感,有利于形成个人的风格。激发创新的动机需要不断的细分自己的奋斗目标,信息的反馈要及时,能够正确地、适度地、及时地运用奖惩手段。这样激发创新的动机才能够使创新活动始终保持旺盛的状态,并且使偏离目标的行为得到纠正。
3.习惯性思维与创新思维的相结合
思维的习惯性是人们在长期的认识活动中逐渐养成的、经常使用的思考问题的方式。通常,习惯性的思维都是单向的,思路狭窄,方向或者角度单一,这种习惯性对思维的产生消极的影响,也可能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关键就在于能否与创造性的思维相结合。创造性思维是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过程,它的特点就在于大胆假设,寻求多种答案和途径。在电视创作中,如果我们能够经常有意识的将习惯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相结合,使其相得益彰,那么,我们的思维结构就趋于合理,创新能力将不断的加强。:
4.竞争与协作的相结合
电视群体创作的特点使竞争与协作成为群体基本的组织方法。竞争是群体活力的象征,虽然会使成员间产生矛盾,但它对群体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激发有促进作用;协作是群体生存的根本,它是群体发挥最佳效能的途径。心理学研究表明:群体内部竞争会对群体目标的实现带来一定负面影响,而群体之间的竟争却能使群体成员间加强协作。因此,电视台或制片公司在建立竟争机制时,既要形成群体内部的竞争机制(如末位淘汰制),又要建立群体之间的竞争机制(如栏目责任制),两方面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能既竞争又协作,保持创新活力。
5.顺从电视节目的定位
电视节目的创新应该基于栏目的定位、一种迂回的上升,而不是游离和脱轨。栏目的定位犹如一棵树的根,是获取生命力的基础,定位的越准,根才能深扎于大地之中。若是与栏目定位相脱离,则创新便像断了线的风筝,没有了分量。
五、小结
电视编导是一个电视节目的主宰,编导在运用电视思维进行构思时,要有运筹帷幄、通观全局的思想,要有对全片整体把握和总体设计的能力,既要考虑到真体育局部的关系,又要协调各个局部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电视语言各要素的优势,使各语言形态相互融合,形成形声一体化的有机整体。作为电视编导的创新,在创作过程中,起到一种调和的作用,只有编导的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和思考,不断的增强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才能赢得观众对自己的节目的喜爱。
参考文献:
[1]李稚田《中国电视编导的回顾与前瞻》《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6
[2]陆康.电视文艺与社会生活[J].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