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设计方案范文
时间:2023-12-05 17:33: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道路设计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市政道路;设计方案;研究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当今城市路网现状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道路运输在整个交通运输中发挥着日趋重要的作用,尽管公路和城市道路建设不断发展,路网不断完善,但仍难以适应经济高速发展的要求,基础设施欠账依然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路技术等级低,高级、次高级路面所占里程比重较小。
(2)道路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经济的高速发展使道路交通需求大幅度增长,但同期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交通运输需求的增长,导致市区交通紧张,道路超负荷运行。
(3)尽管该城市骨架路网初步形成,但规划路网中的环线特别是绕城路尚未建设,高速、大容量、高服务水平的道路所占比例很低,使得整个路网的服务水平较低。另外,放射线道路主要连接对外交通出口,过境交通大部分因此而引入市内,造成过境交通与城市交通相互干扰,增大了城市道路的压力。
(4)部分道路街道化现象严重,沿街商贩抢占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自行车抢占机动车道,行人、自行车与机动车抢行,降低了道路的通行能力。
2 市政道路改造路线设计方案
2.1 平面设计原则
(1)道路平面位置应按城市规划道路网布设。
(2)道路平面线性应与地形、地质、水文等条件结合,并符合各级道路的技术标准。
(3)应处理好直线与平曲线的衔接,尽量采用大的曲线半径,用圆曲线代替缓和曲线的设置,尽量不设置超高、加宽。
(4)根据道路等级,合理设置交叉口、沿线建筑物出入口、停车场出人口、分隔带断口、公共交通停靠站位置等。
2.2 纵断面设计
2.2.1 纵断面设计原则
(1)参照城市规划控制标高,适应临街建筑立面布置及沿路范围内地面水的排除。
(2)为保证行车安全、舒适,纵坡宜缓顺,起伏不宜频繁。
(3)为满足非机动车行驶,最大纵坡度按非机动车爬坡能力控制。 ‘
(4)该工程所处区域地形平坦,最小纵坡宜尽量满足路面纵向排水要求。
(5)设计时,应对沿线地形、地质、水文、气候、地下管线、排水等要求综合考虑。
(6)线性组合应满足行车安全、舒适以及与沿线环境、景观协调的要求,并保持平面、纵断面线性均衡,保证路面排水通畅。
2.2.2 纵断面设计
道路纵断面设计标高主要根据现有道路标高、两侧建成区地坪标高、现状自然地面及地下水位标高、城市防洪标高、桥梁控制标高、相交道路及铁路标高、立交等控制性标高来确定。综合考虑以上控制因素,同时考虑路面排水的需要,道路纵断面设计考虑尽可能采用自然纵坡,最小坡度0.3%;特殊困难地段≮0.1%;在满足道路最小坡长的前提下,道路最大纵坡控制为3.0%。为减小桥梁长度,同时考虑景观效果,在路基良好地段,路桥分界高度控制在3.0~3.5 m,一般地段控制在2.5~3.0 m。
2.3 横断面设计
2.3.1 横断面设计原则
(1)根据不同道路所处的区域,布置不同的横断面形式,使其满通服务功能,并与该区域的路网相协调。
(2)充分考虑道路景观和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尽可能多地设置绿化用地。
(3)在穿越城市已建成区的路段,充分考虑道路两侧居民、单位的通行要求。
(4)在建筑密集区合理布置断面形式,采取工程措施减小道路用地,尽可能少拆迁。
2.3.2 横断面设计
横断面设计以规划为依据,经过该市规划建设局主要职能科室的论证,并结合道路实际确定了横断面设计方案。道路规划红线宽40 m。横断面机动车道横坡为2.0%,非机动车道、人行道横坡为1.5%。
3 市政道路的排水设计方案
市政道路的排水设计主要包括二个方面:人行道排水设计、车行道排水设计、绿化带处排水设计。
为便于人行道路面的排水,人行道横坡设置时坡度朝向车行道,并且在道路的两侧设置不同形式的挡土墙,还应在挡土墙上方设置截水沟,以拦截将要流到人行道上的雨水。对于透水人行道结构设计时应适应当地环境及地质要求。无组织排水结构要求透水速率为8mm/s;有组织排水结构需考虑当地暴雨强度、降雨历时等特点,有组织地铺设了一排碎石盲沟,从而加速了基层积水下渗,减轻路基的“负担”,使得透水效率大大提高,因此设计时一般推荐选用有组织排水结构。
车行道排水设计时,机动车道通常采取双坡排水的方式,在道路两侧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雨水口收集路面水,并通过与其连接管道将收集到的雨水排放到保留水系或河流中;而路面较窄的机动车道或非机动车道也可设置单坡排水,这样既有利于施工,又保证了路面的完整性。
随着城市绿化面积的不断增加,绿化带的排水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笔者认为,采用两边及底部用砼封闭,中间设置渗沟,每隔40m左右设置集水井,用管道接入排雨水系统,同时应该注意应使管底水位比雨水井内高出20mm以上,防止雨水倒灌。
4 路基设计方案
4.1 一般路基设计
因市政路基所经大部分区域地质条件良好,地下水埋藏较深,因而对路基填土高度等没有特别要求,按常规进行设计。
局部地段为沼泽地,该路段路基设计时适当增加路基填土高度,并对土基进行掺生石灰处理,以利于路基压实。
路段穿越鱼塘,则应抽干积水、清除淤泥,用砾石砂回填50cm左右,然后用石灰、粉煤灰混合料间隔土分层回填至路基标高。
4.2 路基边坡及防护
(1)路基边坡。路基边坡按1:1.5自然放坡。路堤穿水塘段,坡脚伸入水塘,路床顶以下至水位以上50 cm边坡采用1:1.5,水位以上50cm至塘底边坡采用1:1.75,临水面用厚度≮0.6 m的浆砌片石封面。
(2)边坡防护。一般路堤边坡采用植草防护,高度>2 m的路堤边坡采用预制植草砖防护。
4.3 路基压实及填料要求
路槽底面土基设计回弹模量值≥20MPa。路基填料采用普通土为填筑材料,局部潮湿路段对土基进行掺生石灰处理。为了使填料能达到规定要求,应严格控制最大粒径,槽底面以下0~80cm范围内,Dmax =12 cm;槽底面80cm以下,Dmax=20 cm。
路基压实按CJJ37—90《城市道路设计规范》进行,采用重型击实标准要求。
4.4 路基排水
(1)远期路基范围内的雨水,通过道路下敷设的雨水管道排除。
(2)宽度>3m的绿化分隔带,雨水通过绿化带渗人路基,将对绿化带边的路基、路面结构造成危害。为保证路基不被雨水浸泡而影响强度,保证路面的使用质量,在绿化分隔带内设置排水盲沟,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集水井与排水干管连通。
(3)道路两侧为农田、荒地的路段,道路建设时在路基两侧设置临时纵向排水沟,将路基范围内的降水汇集于排水沟内,并引至附近的天然河沟、洼地或接入雨水井。沟底设计纵坡≮3%,以利于排水。
5 道路绿化设计方案
城市道路绿化有助于实现交通、组织街景、改善小气候,并以丰富的景观效果、多样的绿地形式和多变的季相色彩影响着城市景观空间和景观视线。在对城市不同类型的干道进行绿化设计时,应该遵循生态学原理,并根据美学特征和人的行为游憩学原理来进行植物配置,体现各自的特点。绿化植物配置还应观地点的不同而有各自的特色。
景观游憩型干道的植物配置应从人的需求出发,设计可供游人参与游赏的道路,实现其观赏和游憩功能,并且兼顾植物群落的自然性和系统性。
防护型千道的绿化植物主要是用来实现隔离有害有毒气体、噪音的功能,并且兼顾观赏功能。植物的配置应选择具有抗污染、吸尘、隔离噪音的植物,如雪松、圆柏、桂花、珊瑚树、夹竹桃等。绿化设计时,采用由乔木群落向小乔木群落、灌木群落、草坪过渡的形式,形成立体层次感,既能起到良好的防护作用,又具有极好的景观效果。
园林道路的主路绿化代表整体园林绿化的形象和风格,植物配置应该鲜明,形成一定的气势和氛围。绿地的次干道常常蜿蜒曲折,植物配置在视觉上应疏密有致,高低错落,有遮有敞,可以有草坪、花丛、灌丛、树丛、孤植树等,以达到曲径通幽的效果。
6 结束语
应用生态技术的建筑被称为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生态建筑的涉及面很广,是多学科、多工种的交叉,是一门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一般来讲,生态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因而生态建筑就应该处理好人、建筑和自然三者的关系,既要为人们创造一个舒适的空间小环境,同时又要保护好周边的自然环境;既要求对自然界的索取要少,同时也要求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小。因此,只要我们能在这个问题上多努力,我国的城市道路建设将出现新的面貌,城市形象得以改善,城市内涵也会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戴慎志.城市工程系统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篇2
1.1编制目的
为了提高处置城市道路桥梁设施突发险情事件的能力,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完善城市重要公共基础设施服务构架,在城市道路桥梁突发险情时,有统一、规范、科学、高效的应急处置指挥体系;有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优势互补、常备不懈的应急处置保障体系;有信息共享、机制优化、防患未然的应急处置防范体系。实现全区城市道路桥梁突发险情应急处置领导一元化、指挥职能化、决策科学化、保障统筹化、防范系统化。
1.2编制依据
依据《*应急管理工作推进方案》、《*应急工作方法》和《*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我区城市道路桥梁安全运行实际制定本预案。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所称城市道路桥梁设施是指区管养范围内的道路和桥梁,突发险情事件是指:①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道路出现大面积空洞、发生大面积沉降,危及车辆、行人的通行安全;②自然灾害使桥梁梁体出现明显裂缝、位移,跨中部位出现横向贯通裂缝;墩台倾斜、移位倾斜、防撞墙大面积受损失去作用;拱桥拱部出现明显裂缝,拱部出现横向贯通裂缝,拱部下沉或拱脚有明显位移;③其他人为因素造成城市道路桥梁不能安全运行等。
1.4工作原则
城市道路桥梁突发险情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属地化管理为主”。区建设局负责全区城市道路桥梁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统一领导,并负责和协同应对全区性的重大城市道路桥梁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市政所和相关街道负责本区域内的城市道路桥梁突发事件应急处置。
快速反应,运作高效。城市道路桥梁突发重大事件信息反馈及时、应急指挥反应快速、应急处置运作高效,使事态和局势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控制。
居安思危,预防为主。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做好应对突发道路桥梁事件的各项准备工作,定期评估道路桥梁实际技术状况,编制预防性应急预备技术方案。
依靠科技,减少危害。采用先进的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
1.5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全区行政区域内突发城市道路桥梁事件的应对工作。
2、组织机构与职责
2.1领导机构、指挥机构及工作机构
按照“精简、统一、高效”的要求,设立*突发城市道路桥梁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统一领导、指挥全区突发城市道路桥梁应急处置工作。
领导小组组长由区建设局局长担任,领导小组副组长由分管城市道路桥梁管理的副局长担任,领导小组成员由有关科室、系统基层单位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局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局办公室主任兼任,全面负责全区突发城市道路桥梁事件应急处置指挥协调管理工作。其工作流程图如下:
区建设局局长
区建设局分管副局长
区建设局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工程科
生产科
市政所
2.2专家组
区建设局根据实际需要聘请有关道路桥梁专家、学者组成专家组,为应急管理提供决策咨询和工作建议,必要时参与现场应急处置工作。
3、预测
区城市道路桥梁管理部门要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城市道路桥梁事件,完善预测预警机制,开展风险分析,防患于未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3.1信息监测与预测
区城市道路桥梁管理部门要按照职责范围,整合信息资源,建立和完善本辖区可能造成的城市道路桥梁事件的信息收集、分析和交流制度,明确信息报送渠道、时限和程序,并按有关规定做好相关工作。
区城市道路桥梁管理部门对可能引发的突发城市道路桥梁事件必须在1小时内上报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在2小时内上报区政府。
4、应急处置
领导小组及城市道路桥梁管理部门要不断完善应急处置各项制度,建立健全的应急处置快速反应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4.1信息报告
城市道路桥梁事件发生后,区城市道路桥梁管理部门应立即启动相应预案,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并立即向领导小组报告,最迟不得超过1小时,不得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领导小组接到报告后立即启动相应预案,并立即报告区政府,报告内容主要包括时间、地点、信息来源、事件性质、影响范围、事件发生趋势和已经采取的措施等,并在应急处置过程中及时续报有关内容。
4.2先期处置
城市道路桥梁事件发生后,区城市道路桥梁管理部门应立即派人赶赴现场,组织指挥有关人员进行先期处置,控制事态,并将处置情况随时报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小组视情况严重程度,决定赶赴现场指导、组织派遣应急队伍,协助做好事发地区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密切跟踪事件发展态势,及时传达市领导批示和要求,并做好综合协调和督促落实工作。
4.3应急响应
区城市道路桥梁管理部门应根据城市道路桥梁事件的不同等级,启动相应预案处置相应事件。并通知公安、交通等有关部门,根据现场情况,实行交通管制措施,以便开展现场抢险工作,做出应急响应。
对于先期处置未能有效控制事态,领导小组办公室应提出处置建议迅即向领导小组副组长、组长报告,并报区政府分管副区长批准后实施。
4.4应急结束
城市道路桥梁事件应急工作完成后,应急处置队伍应撤离现场,突发道路桥梁事件状态的解除,由领导小组报区政府批准后实施,转入城市道路桥梁正常维护管理工作。
发生城市道路桥梁事件的城市道路桥梁主管部门,事故责任单位要适时组织事故调查,分析事故原因,提出预防措施。调查材料报城市道路桥梁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办公室,并抄送区人民政府备案。
5、恢复与重建
5.1调查及评估
在特别重大、重大和较大突发城市道路桥梁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时,领导小组会同区城市道路桥梁管理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组织有关人员组成调查组,对事件的起因、性质、影响、责任、经验教训和防止发生类似事件等问题进行调查评估,形成书面报告经领导小组审核同意后报区政府。
5.2恢复重建
根据调查评估报告和受损情况,要积极制定恢复重建计划,尽快组织实施恢复重建工作。
6、应急保障
6.1队伍及装备保障
区城市道路桥梁管理部门,应组建一支城市道路桥梁事件应急抢险处置队伍,明确抢险人员岗位职责和工作程序,对抢险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人员调整和补充。应选择素质较高、技能优秀的人员进入应急处置队伍。
应急处置队伍应根据不同的处置内容,配备足额、优良、适用的各种应急处置装备,并对应急处置装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保养。
6.2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组成人员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6.3物资保障
区城市道路桥梁管理部门应储备相应的各种应急处置物资,确保城市道路桥梁事件应急处置时所需的物资供应。
7、监督管理
本预案经区政府审查同意,一经具有行政强制效力。
领导小组处于启动状态时,全区所有从事城市道路桥梁管理工作的部门、作业队伍,均须无条件服从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调度,参与有关城市道路桥梁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对拒不服从的单位和个人,依法追究其行政和法律责任;对参加突发城市道路桥梁事件处置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8、预案管理
篇3
关键词:软土处理;施工方案;真空联合堆载预压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迅速的发展,相当一部分建筑不得不建造在较松软地基上,因此地基加固课题也越来越重要。我国真空预压、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技术加固软土地基在工程领域得到了广泛而有效的运用,而且也得到了积极的发展。
1 项目概况
M市政道路为城市Ⅰ级主干路,四幅路,双向6车道,道路设计时速60km/h,道路红线宽度60米。道路设计路面使用年限为15年内工后沉降不大于30cm。文章以BK0+000~BK0+400段为例。此拟建市政道路沿线主要为鱼塘、滩涂、河涌及局部填土段。从地质剖面图中可以得到本段地质主要为淤泥、填土,厚度在19~23m。
2 软基处理施工方案设计
2.1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加固机理
真空预压是在通过抽真空来对加固区域施加压力,除真空压力外无其他外荷载。真空压力通过作用于砂垫层和竖向排水体内的孔隙流体上,并排出水和气体,使砂垫层和竖向排水体内的孔隙水压力在短时间内迅速降低,这样竖向排水体与需加固土体间形成孔压差,在压差的作用下,土体中的孔隙水排出。根据太沙基有效应力原理可得,由于总应力维持不变,孔隙水压力的降低值就是有效应力的增加值,被加固土体施加在土体上压力差的作用下逐渐排水固结,土体强度增强。堆载预压法的加固机理是,孔隙水和土体空隙承担了上部堆载土荷载作用下产生的附加应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孔隙水压力慢慢消散,孔隙水排出,从而使土体排水固结,强度得到明显增长。真空联合堆载预压具有真空预压和堆载预压的双重叠加效果,由于抽真空的压力和堆载土荷载作用,使土体中产生水压力差,从而土体中的孔隙水和空气排出,土体得到固结,进而达到地基土加固的目的。
2.2 软土路基的处理方案比较
项目所在区域地质以灰黑色淤泥、淤泥质土为主,土层中夹薄层砂土或淤泥质砂,软土层的厚度一般情况下都在10~49.5m之间,具有近山薄、近河厚的分布规律。
依照软土层的不同情形,软土路基处理方法也比较多样,有浅层处理法、复合地基法、排水固结法等。浅层处理法有换填、抛石排淤等,适用于软土层埋设浅、厚度小的情况。复合地基法有水泥搅拌桩、旋喷桩及控沉疏桩(CFG、PHC)等,施工所需周期相对较短,施工便捷见效迅速,中等厚度软土适合采用此法,加固深度一般小于15m,相对来说造价较高。堆载预压法常来处理比较厚淤泥和淤泥质土地基。排水固结法用于处理深度大的土地基,软黏土特别适合用此法处理,造价也比较合理,且对日后开挖市政管网也比较便利。只是,处理过程需要有预压期,预压需要的时间也比较长,预压的土方量也较大,工期相对较长。M新区示范段路基工程软土地基主要以饱和流塑淤泥为主,这类土的物理、力学性质都较差,具有含水量高(60%)、压缩性高、透水性差、强度低及厚度深的特点。
按照该市政道路所在区域饱和流塑淤泥的特性,综合空旷的周围环境,经过各方面对比,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排水固结法施工最为适宜。在软土层地带,尤其是在深厚软弱土层的地区建造高速公路,真空排水预压与自载预压相结合的联合加固方式是一种最为经济有效的地基处理方法。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作为排水固结法处理软基的改进方法,在堆载预压排水固结的基础上叠加真空效果,具有处理深厚淤泥效果好、造价低、相对堆载预压时间短的优点。在天津地区采用真空排水预压法处理软基的工期,要比堆载预压的工期要节省三分之一。与M新区一河之隔的新区保税区软土地基处理为堆载预压,且已经有成功的软土处理工程案例存在。
3 施工控制
施工区在平均高程为-0.4m的河塘区域,吹填海砂至原区域高程为2.0m,再采用真空联合堆载预压软基进行处理。真空联合堆载预压主要工序为:平整场地(吹填砂)、铺设砂垫层、打设塑料排水板、粘土密封墙施工、埋设检测设备仪器、铺设真空滤管、铺设两布三膜、抽真空、真空稳压、土方堆载、静压、卸载。膜下真空度需稳压在80kPa以上、粘土密封墙的密封性能、排水板打设深度、排水板通水性能进行及时有效的控制,堆载时必须保护密封膜防止漏气,以及在真空堆载阶的对沉降、孔隙水压、水平位移、真空度的监测,这些因素都对软基处理的质量保证十分重要。真空联合堆载预压系统包括:水平排水系统、垂直排水系统、密封系统、抽真空系统、堆载土系统、监测系统。
4 施工效果分析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处理软基卸载后,对处理过的地基需要进行土况检测,检测项目有:十字板剪切土体强度、土体含水率、孔隙比、粘聚力等。对加固前后原状土进行室内试验。通过土体加固后的检测参数,与加固前的参数进行对比分析,来判断软基处理的效果。
4.1 十字板试验结果分析
M路BK0+120断面与BK0+270断面十字板剪切土体强度试验,采用加固前的原状土与加固后的原状土的剪切强度进行对比分析,来确定真空联合堆载预压处理后的软基土体强度前后变化值。
结果显示:BK0+120处十字板试验强度加固前平均值为5.82kPa,加固后平均值为29.26kPa,强度增长了大约5.03倍;BK0+270十字板试验强度加固前平均值为3.62kPa,加固后平均值为26.84kPa,强度增长了7.4倍。由此可见,土体经过真空联合堆载预压处理后强度增长值明显。
4.2 钻孔取土试验结果
钻孔取土检测分为软基加固前和加固后土体的各类土工参数进行比较来确定真空联合堆载预压处理软基的能力。进行比较的参数主要有:含水率、孔隙比、直接快剪粘聚力。BK0+120段面处的含水率加固前平均值为58%,加固后平均值为50.8%,加固后降低了13.6%;空隙比加固前平均值为1.573,加固后平均值为1.388,加固后降低了11.8%;直接快剪粘聚力加固前平均值为5.8kpa,加固后平均值为12.2kpa,加固后增长了110.3%;BK0+270段面处的含水率加固前平均值为57.2%,加固后平均值为46.8%,加固后降低了18.2%;空隙比加固前平均值为1.296,加固后平均值为1.238,加固后降低了1.0%;直接快剪粘聚力加固前平均值为7.7kpa,加固后平均值为15.2kpa,加固后增长了97.4%,见表1。
表1 BK0+120与BK0+270断面取样土含水率、
孔隙比、粘聚力统计表
4.3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软基处理后主要效果
M路BK0+00至BK0+400路段经过十字板试验与钻孔取土试验检测结果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真空联合堆载预压从十字板剪切强度可以看出在加固深度12~13m以下加固成效明显减弱。所以真空联合堆载预压的有效处理深度大概在12~13m。
(2)十字板抗剪强度有加固前的3.62~5.82kpa,加固后增长到
50.60kpa~6.9kpa。平均增长了7.70~13.20倍,土体强度增加成效十分明显。
(3)本工程两个密封段从开始抽真空到最后卸载共计经历了11个月,两段最大沉降量分别为2.612m和2.936m,真空卸载是固结度为91.3%和94.0%工后沉降量为0.249m和0.243m,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工后沉降都小于30cm,满足道路设计的要求。
含水率由加固前的47.2%~58.8%,降低到加固后的46.8%~50.8%,加固后比加固前含水率降低了18.2%~13.6%。
孔隙比由加固前的1.296~1.573,降低到加固后的1.283~1.388,加固后孔隙比比加固前降低了1.0%~11.8%。但是经过处理后的地基孔隙比仍然处在1~1.5之间为淤泥质粘土。
直接快剪粘聚力由加固前的5.8kpa~7.7kpa,增长到加固后的12.2kpa~15.2kpa,加固后直剪粘聚力增长了97.4%~110.3%。
在经过真空联合堆载预压处理之后,土体的压缩模量由加固前的2.54~2.15Mpa提高至3.68~2.51Mpa,土体压缩模量有了较大提高。
通过真空联合堆载预压处理软土加固前与加固后的比较,软土的抗剪强度和粘聚力都有十分明显的增长,土体的含水率和孔隙比都明显减低。且通过表2中通过分析固结度与工后沉降值,软基处理效果满足道路设计的要求。从而可以看出真空联合堆载预压处理淤泥土软基的成效还是比较显著的,可以大幅提高软土的承载力满足道路路基的要求。真空联合堆载预压处理淤泥土软基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处理方法。
参考文献
[1]赵维炳.排水固结加固软基技术指南[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6-23.
篇4
城市道路不仅是城市建设的直接体现,更是城市生活、交通、空间布局等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的设计方案,会使得城市道路建设看起来很舒服并且实用,可以有效的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但是城市道路的功能不同,所以设计的原理也就不同,这就需要设计人员据有一定的设计经验和理论等,才能更好的避免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对此本文就城市道路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设计标准以及解决对策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见解,希望而利用促进城市建设的发展。
【关键词】
城市道路;设计问题
1前言
随着城市人口不断的增多、经济不断的发展以及道路交通问题的日益严重,使其城市道路管理部门不得不加强城市道路设计方案的优化,使其道路作为城市发展的成分,尽可能的发挥最大的利用价值;首先要对于城市道路设计中存在使用寿命、路线、路基等问题的原因进行合理的分析,然后结合城市道路相关的设计标准进行针对性的解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城市道路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2城市道路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1设计中使用寿命的问题法律规定城市沥青道路的使用寿命,是水泥使用寿命的一办在13年左右;但是目前我国城市道路设计,并没有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进行设计,无论是沥青还是水泥道路的使用寿命均没有达到标准,都在10年以下,这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浪费。还有的道路在横断面的设计中,没有合理的考虑到两侧拓宽的意识。
2.2路线设计问题道路设计选择圆曲线或缓和曲线半径时,首先得了解曲线环节的行驶速度,以及连接处的参数的大小。目前我国对于城市道路长度等参数的标准,使其很多的老路进行翻新,不仅浪费经济和增加了工程项目。城市道路在设计的过程中,也要充分的考虑到配套设施的设计工作,像排水系统等;若是路线的纵断面偏低就会出现路面积水的情况,妨碍交通。而路线偏高,也会出现一系列的车辆倒置的情况,增加交通事故。
2.3路基设计问题目前我国对于城市道路的设计中,往往回来用路基拼接的形式进行处理,施工的工艺也有一定的标准,若是处理不当,就会出现不均匀沉降或是裂缝的情况;路面基层经常出现的断裂情况,主要的原因是个工作人员设计不合理,使其影响到路面的断裂现象。同时公路桥头,或是道路伸缩缝出现不均匀的沉降及损坏的情况,使其道路纵面出现阶梯式的现象,不利于车辆的通行,对此加强设计是非常有必要的。
3优化设计方案的对策
3.1使用寿命方面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当与交通部门进行有效的交流,获取该交通公路段的实际信息,包括车流量等,同时超载、施工材料以及故意的破坏等情况,都影响使用寿命的关键因素,并且都当包含在设计中。首先对于重型车辆的信息进行数据转换;然后结合城市车辆的发展速度喝水平,合理的设计横断面。
3.2路线设计方面避免对司机造成的疲劳感,圆曲线或缓和曲线半径的应合理控制,最好设计在3km左右;对圆城市道路的圆曲线间的直径,应当及时的调整6v的标准。同时合理的处理与排水系统之间的关系,不能一味的只注重路线的设计,要做好实验和协调的工作。对于路线超高模坡的设计,应当完全根据行车速度比上平曲线半径的值,在减去横向力系数的标准进行计算,同时将横向力系数小于0.2时,就会感到不平稳,对此要正确处理好指标之间的关系。
3.3路基设计方面针对于路面拼接的情况,首先要根据道路使用的实际情况,然后有效的控制拼接两边道路的坡度和高低差异,同时后拼接的路基横坡度应的增加参数应不能超过0.5%;对于基层的设计,应当完全按照《公路路面基层施土技术规范》进行施工,增加道路基层即水泥混合料的强度,提高材料的质量等级,并及时做好养生和实践的工作。针对于路面台阶的情况,要做好地基处理、搭板的设计,同时传统的桥头搭板以及优化后搭板方案如图1、2所示;
4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于城市道路设计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可以发现城市道路设计中存在的问题,都是可以及时避免的,只要优化设计方案,同时施工人员也不能完全按照自身的工程造价、进度等方面进行施工,应当结合城市发展环境、道路功能以及一系列的相关系统,并按照国家规定施工工艺进行进行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国家经济以及城市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斌.分析城市道路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门窗,2013,06:231~232.
[2]燕春林.对当前城市道路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门窗,2013,11:249.
[3]眭封云,蔡畅.城市道路设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1,Z1:50~53,58.
[4]贾浩.浅析城市道路设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河南建材,2011,06:18~19,22.
篇5
关键词:城市道路;设计;交通;基地;空间;基准期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increase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pulation, city traffic problem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To improve the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we must first solve the trip problem. City road design should not only consider the road itself, but also should take the road on both sides of the 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road following pipeline project are included in the road traffic system engineering. 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author's work experience, first elaborated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city road design, then analyzes several important factors need to be considered outside of city road design.
Keywords: city road; design; traffic; base; space; reference period
中图分类号:U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道路对于城市就像血管对于人体,城市道路的通畅有否,关系到城市的正常运转,关系到居民生活的高低。以此,在城市道路设计中不仅要遵守到道路设计的基本要求,而且必须考虑到与之相关的一些工程。下面分别加以探讨。
一、城市道路设计的基本要求。
众所周知,交通是为人服务的。所以,在道路规划设计时和施工过程中,都应该以人为本,把人作为设计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基于人性化的理念,道路设计时必须遵守的原则包括安全、通畅、宜人、舒适等。为了实现城市道路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性,城市道路设计应该基于以下要求。
用地要求。
城市道路的设计不能仅仅把目光放在道路这一个因素上,道路必须占用一定的土地面积,所以,在城市道路设计时,要考虑到所设计道路周围的建筑类型、城市用地、功能区等。设计前要进行实地调研和考察,然后根据周围用地类型和功能区的要求提供不同的交通服务类型。
空间要求。
除了地面因素之外,城市道路的参考条件还要包括空间因素,空间因素涵盖面很广,主要包括地面、地下、高架立体空间的综合运用等。因为道路的功能主要是为行人提供综合服务。传统意义上,道路的主要功能是的交通功用,现代意义上的道路功能还应承担生活功能、管线载体功能、景观观赏功能。总之,要综合考虑整个空间范围内道路所承载的功能。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道路周围空间划分的合理性和系统功能的综合性紧密结合起来。
路权分配要求。
路权主要是指道路的服务对象的优先权。城市道路在设计时就应该改变过去的以机动车的交通运行为中心,转变为综合考虑机动车、自行车、行人、公共交通等多种交通方式。经过预先的调查,分析出给路段的道路的使用优先权,然后根据道路的等级和服务对象的优先权的不同,合理分配各种交通设施的路权资源,保障各种交通参与主体的安全,体现路权资源分配公平、公正、合理。
交通设计要求。
交通功能是城市道路最基本的功能,必须在设计中予以充分的体现。交通道路的设计和交通工程设计并不相同,这应在道路设计中得到充分的重视。传统上,道路设计过于强调某一种设施的功能,不能够对各个系统进行综合的、详细的、量化的分析。这种道路设计方案的缺陷在于设计的重点不能够充分凸显出来。只有通过合理的道路设计的合理量化分析,综合考虑各交通设施的供应能力的大小,才能提出合理的、科学的交通组织设计方案。交通组织设计方案是之后的道路工程方案设计的依据和前提。
风貌控制要求。
道路的设计在考虑使用的基础上,还必须照顾到美观功能,即道路的设计应该符合城市整体烦人风貌。城市道路设计之前,设计人员必须到市政规划的相关部门参考整个城市的设计规划,使得道路的设计和景观设计、城市设计相衔接。
道路设计应该充分地结合该城市自身的独特特点,根据整体规划提出综合目标(包括长期的控制目标和近期的实施指导性目标)的要求,针对建筑特色、道路宽度、空间组合、景观风貌等因素来进行综合的设计规划。使得道路路面结构、主题色彩、空间轮廓、比例、线条、色彩等相互协调配合,从而达到提升城市整体环境美观度的目的。
人性化的要求。
城市的道路是为人服务的,城市道路设计也就应该首先考虑的是城市的活动主体——人的需求,以人为本,以人为先,道路设计充分体现出人性化的要求。例如,行人和车辆的关系、行人无障碍设施、二次过街、功能和美观等要求。只有把注意力放在人的身上,满足人在使用道路时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才能带给人们舒适、便捷、生态、和谐的感受。此外,道路实施的设计应该力求精致化,充满人文气息和生态气息。
二、道路设计影响的外在因素。
1、道路设计不能只考虑道路本身。
目前,我们城市越来越发达,城市群越来越多,但是,交通问题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城市交通道路拥挤问题越来越严重。在这方面做的非常好的城市要数香港。香港的人口密度和车流、人流密度都是非常高的,可是香港发生道路拥挤、堵车等情况却非常少,相对于内陆很多城市来说,香港的交通非常通畅。经过有关部门研究发现,香港交通通畅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道路设计时充分考虑到了周围的建筑物和环境,利用了沿街建筑物的特点和地上、地下的空间。这一点很值得内陆城市思考和借鉴。
所以,城市交通的畅通不仅仅和城市道路相关,应该进一步涉及到道路两旁的各种建筑物、道路上的过街通道、路面下的空间场所等等。在设计时要把各种因素充分考虑在道路交通系统工程内。
2、主要车型转变的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拥有了私家小汽车。这就改变了以往城市道路上交通工具以公共交通为主的格局,现在的道路上的主要车型为小型车、私车等。在我国,城市道路设计规范是上个世界80年代末制定的,时间上里现在已经非常远,与现在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当时道路上的车辆以大卡车、公共汽车,这种大型车的行车车道宽度、转弯面积大。而现在的小型车车身小巧,运行方便,转弯需要的面积非常小。如果按照以前的这种标准在城市的中心地段进行道路的设计是很浪费土地资源的。
所以,在进行道路设计时,应该考虑到交叉口转弯半径、设计车速等数据都应该有一定的调整。城市道路,特别是黄金地段的道路一定要对行驶汽车的类型和大小加以限制。因此城市道路的设计标准除了要参考车速以外,还要根据行驶车型的大小。
3、设计基准期等参数的调整
道路设计时应该预留出道路两旁的用地。因为,我国设计规范上对道路使用寿命要求的是,水泥混凝土路面至少使用20到30年,沥青混凝土路面至少使用15年。可是现实中,情况却相差很大。很多路面使用的年限在10年以下,情况非常差的仅仅使用三四年就出现质量问题,对道路造成破坏。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施工质量不符合标准、超载破坏等。在这种情况下,道路的拆迁重建非常常见,加上本来设计时没有考虑到预留用地,这就增加了道路扩展的代价和费用。
4、停车问题。
狭义上的道路设计并不包括停车问题,在广义上来说,包含在内。随着私家车的增多,城市停车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令人棘手的问题。我国过去很多城市道路的设计标准主要参考公路设计标准,但是这两者有很多的区别:公路两旁没有太多的商业服务区,而城市道路两边都有很多商业区、办公区、居住区。这些服务区的存在,使得在设计道路是必须考虑到停车的因素。如果设计没有照顾到停车位置,会对交通的正常运行和商业经营带来很大的影响。所以,在不影响通行的情况下,必须合理修建停车场所。虽然,停车问题不是城市道路建设需要主要考虑的问题,但是确实道路设计时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三、结束语。
综上可知,城市道路设计不仅仅是道路工程的问题,而一个涉及到市政工程、交通工程、景观、绿化设计、城市设计等许多工程的结合,并非是一个简单的几何设计。我们在设计时必须改变过去“以车为本”的模式,形成“以人为本”的模式。我们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道路设计模式时,应该考虑到我国人口密度大的国情。所以,道路设计人员必须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及时总结反思城市道路设计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共同研究新时期市政道路设计的合理科学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 CJJ37—90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S].
篇6
关键词: 城市道路; 设计; 体会
中图分类号:U412.37文献标识码:A
城市道路是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城市居民的日常活动息息相关。 理想的道路在满通运输和出行需要的同时, 还会带给人们美的感受。 既然在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 城市道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趋增大, 人们对这一产品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 城市道路设计的作用就显得举足轻重, 它在规划和道路施工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1 城市道路设计的特点
(1) 系统性
城市道路工程的建设涉及多个部门, 包括规划、 业主单位、 设计单位、 施工单位、 监理单位以及其他相关部门, 从立项到竣工验收的每个阶段都需要多个部门的协作。 城市道路项目的前期从规划到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 需要规划、 业主、 设计部门的共同参与; 后期从设计招标到竣工验收, 需要业主、 设计、 施工、 监理、 质检等部门的共同参与, 确保项目实施顺利。
(2) 复杂性
城市道路设计工作涉及专业多, 各专业不是独立的, 是相互关联的, 在项目负责的统一协调下完成从方案到施工图的设计工作。 城市道路设计涉及到的专业包括道路、 交通、 桥隧、 测量钻探、 排水、 管线、 照明、信号、 绿化等, 各专业分工不同, 在不同设计阶段的侧重点有区别, 如道路专业表达的是路线走向、 平纵横、路基处理等内容, 而交通专业重在表达标志标线、 信号控制等内容。
(3) 设计人员的主观性
城市道路项目从方案到实施阶段的过程中, 设计工作总是最前面的一个环节, 其它部门的工作也是围绕着设计方案进行, 各个部门对设计方案提出意见, 最终的方案由设计人员确定, 设计人员通过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完成设计图纸, 主观性体现了设计人员在项目中的作用与职责, 成功的设计使得各部门的工作可以高效有序地进行, 使工程顺利展开。
2 设计人员的素质要求
(1) 协调沟通能力
城市道路建设是多部门、 多专业共同参与的工作,设计人员协调的作用不容忽视, 任何一个环节的沟通出现问题, 都会影响到大局。 设计人员对图纸质量负责,在各个部门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各个阶段都需要设计人员发挥主观能动性, 稳定边界条件, 使设计文件合理, 具有可操作性。 例如工程跨越河的处理方案, 需要与规划部门、 水利部门沟通河道的规划位置、 水下净空要求、 跨径要求、 标高等, 确定设计参数, 在实施中才具有可操作性。
(2) 技术应用能力
设计人员在城市道路建设中起到技术支持的作用,各个部门的工作都是建立在设计文件的基础上, 各协调会议基本上都是以设计方案为中心, 设计人员应做到熟练掌握和应用专业技术知识, 保证设计文本具备实施的条件, 需要在工作中不断摸索、 不断提高, 技术应用应着重培养对规范的理解能力和处理现场问题的能力。
(3) 对设计阶段认识的能力
对设计阶段的认识能够提高工作效率, 清楚当前的设计阶段及工作侧重点, 做到有的放矢。 在同时进行多个工程设计任务时, 这种能力的要求尤为重要, 要做忙而不乱, 同时培养良好的资料整理习惯。
(4) 工程总结能力
城市道路设计工作的特点包括创新性和经验依赖性, 每个工程都有各自的特点和相同点, 设计人员要有创新意识和总结经验的能力。 工作总结不应只在工程竣工验收后, 在各个阶段都应总结经验与不足, 工程总结能够使设计人员做到精益求精, 不断提高设计水平。
3 设计中的体会
3.1 总体设计
(1) 关于设计车速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中各种指标的选择是以道路等级和设计车速为依据, 道路等级、 设计车速与规划及道路在路网中的作用有关。 设计车速在一个工程中一般是一个确定的值, 但在包含道路、 桥梁、 隧道的项目中取值要灵活, 因为坡度、 半径和行车条件不同, 如主线计算行车速度根据道路等级取值为 60km/h 时, 桥梁隧道由于具有较大纵坡, 视距难以满足 60km/h 的标准,以及保证主线汇人段的交通安全, 设计车速可以根据实际行车条件选择。
(2) 关于平面设计指标
条件许可时, 平面设计指标尽量采用大于规范要求的指标值, 利于行车安全和保证视距。 对于采用小半径的情况, 特别是圆曲线半径小于不设缓和曲线的半径时, 应注意圆曲线内侧的半径应大于规范要求, 即平面设计指标应按照最不利位置进行选取。
3.2 纵断面的设计
纵断面对工程质量、 景观、 行车舒适性与安全性影响比较大。 规范提出了平纵曲线的组合关系及各种设计指标, 设计中除了要满足组合关系、 坡长、 坡度、 竖曲线半径等规范规定的指标之外, 还应考虑与现状道路标高的关系、 地形要求、 桥隧引道线形的要求等因素。
(1) 交叉口纵坡
城市道路相交的现状和规划道路比较多, 规范要求交叉口范围的纵坡宜≤2%, 困难情况下应≤3%。 现状道路交叉口应按规范设置纵坡, 规划路相交位置的纵断面应预留实施条件。 以中线里程和长度确定的纵坡在交叉口的内外侧坡度是不一致的, 内侧会大一些, 内侧曲线长度小, 外侧大, 在采用极限纵坡时要保证不利位置的内侧的坡度在规范允许的范围。
(2) 纵坡限值的理解
设计纵坡一般采用小于规范规定的推荐值, 除非特殊地形的要求, 如避免大量拆迁、 挖方和满足道路横向连接等情况, 一般不要达到极限坡度。
3.3 横断面的设计
(1) 关于路幅的分析
城市道路横断面分幅应视具体情况而异, 旧路比较常见的是一幅路和三幅路, 而新建道路中又以两幅路多, 现在红线宽度大的道路逐渐倾向于向四幅路发展。新建城市道路更加注意景观, 城市道路建设中引人了彩色沥青和较宽的中央绿化带; 采用两幅路的形式,横断面布置应考虑行人和非机动车的需求, 自行车道可采用彩色沥青铺装, 既保证了行人的安全, 也满足了非机动车的通行需要。 最外侧的一条机动车道因地制宜地设置公交车专用道, 满足公共交通通行要求。 工程注重景观, 根据规划宽度和交通需求, 设置中央绿化带, 机动车道两侧设置绿化带分隔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 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采用行道树分隔, 人行道外侧至红线边设置绿化带。
(2) 人性化考虑
规划红线范围内的横断面设计在满足机动车的交通需求之外, 应注重行人及非机动车的通行空间。 在保证人行道宽度的同时, 全线行人通道保持连续, 满足行人的需求, 人行道宽度最小为 3m, 同时还应考虑设置人行盲道等无障碍设施。 在受拆迁限制的交叉口, 转弯半径尽量取规范低限值。 主线行车速度为 60km/h, 交叉口右转弯采用 30km/h, 按照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规定,当右转弯行车速度为 30km/h 时, 转弯半径为 33~38m,为了保证人行道的宽度, 转弯半径可取低限值 33m。
3.4 路面结构设计
(1) 沥青路面的优点
相比水泥混凝土路面 (白色路面), 沥青路面 (黑色路面) 应用更广泛, 沥青路面在交通安全、 开放交通和行车舒适性三个方面具有以下优点: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规定路面交通标线为白色和黄色, 与沥青路面表面颜色搭配比较醒目, 而与水泥混凝土路面的颜色比较接近, 交通标线是路面上的交通语言, 醒目、 准确地标示有利于指示方向、 减少交通事故, 使交通管理更加有效; 城市道路交通繁忙, 施工时往往要进行交通管制, 开放交通快是沥青路面结构的一大优点,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规定 “沥青路面可以在施工后待沥青混合料冷却即可开放交通”, 而《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规定 “一般养生天数宜为 l4~21 天, 高温天不宜少于 14 天, 低温天不宜少于 21 天”; 对现状交通影响小是沥青路面的优势,沥青路面表面平滑, 而水泥混凝土路面在横缝、 纵缝位置行车会受到影响。
(2) 永久路面与临时路面
对于竣工后路基存在预期沉降的情况, 路面结构分期实施比较经济, 即在沉降期间实施临时路面, 沉降期过后铺筑永久路面, 临时路面标高至设计标高减去上面层的厚度; 永久路面在临时路面上加铺上面层, 而对于沉降量大于上面层厚度的情况, 则采用中面层进行找平。 为节省投资, 路基仅进行浅层处理, 在路面结构下铺筑土工布, 实施中面层和下面层后即开放交通, 沉降完成后, 铺设上面层至设计标高, 用中面层进行补平。
4 结语
综上所述, 本文分析了城市道路设计的系统性、 复杂性和设计人员的主观性等特点, 提出了设计人员应该具备协调沟通能力、 技术应用能力、 对设计阶段认识的能力和工程总结能力的综合素质, 最后总结了城市道路设计在总体设计、 纵断面设计、 横断面设计及路面结构设计中的体会。 得注意的问题还有很多, 比如交通分析、 基础处理、 路面结构计算、 排水、 管线、 照明、 信号、 绿化等, 不再一一赘述。 本文抛砖引玉, 使我们更好地总结经验, 扬长避短, 做到精益求精, 创造出更多的精品工程。
参考文献:
[1] 杨少伟.道路勘测设计 (第二版)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6.
[2] CJJ37-90,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3] 西安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所.城市道路路基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2.
篇7
关键词:道路设计;重要性;要求;问题;解决措施
一、城市道路设计的重要性
道路就像是城市的命脉,道路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交通运输的进行,也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水准和层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现代化水平越来越高,道路工程的建设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当中。作为一项系统性较强的工作,道路的设计涉及到运输、公共设备敷设、绿化和城市景观建设等多方面内容,因此要保证设计方案的最合理化,才能在日后的建设过程中事半功倍。
二、城市道路设计的基本要求
1、顺畅、安全
安全问题是国内任一行业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在城市道路设计中应不断提高安全意识,城市道路设计应具有客观合理性,交通安全得到有效控制,社会才能和谐。此外,道路及交通管理水平可通过行驶在道路中上的车辆速度得到客观反映,为保证道路上的行驶车辆安全顺畅,还要对交叉道通科学管理,明确道路性质并采取立体交叉方式进行合理布置。
2、环保性
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机动车数量不断增加,这也是各大城市不断出现环境质量日益降低、交通日益产生拥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因此在城市道路设计过程中,要采取诸如道路采用降噪路面、将隔音屏加装至桥梁等重要位置及在道路两侧增加绿化面积等较为适宜有效的环保措施,才能明显降低道路对环境产生的各种污染。
3、经济性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城市道路建设不只是保证施工质量,还要在相同条件下使工程施工造价尽量降低,进而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在道路设计过程中,要认真参考交通流量及性质等不同特点,对城市道路现状及公共设施布局进行综合考虑,结合地形实际情况对线路与断面型式进行合理选取,在保证较高车速的同时还要确保具有较大交通量的主干路通行顺畅。而部分道路由于对交通具有集散作用,可降低一定标准,使工程投资成本得到明显节约。
三、城市道路设计的常见问题
1、不重视交通分析
交通分析是城市道路设计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主要内容包括流量、流向、车辆组成、车速、周边路网等的系统考虑,该环节应该在可研阶段进行认真调查和系统分析后得出结论。然而目前,国内许多城市不重视交通分析,在城市道路设计的同时并没有考虑到路网的合理规划,道路等级的定位、规模的确定都没有涉及到全市路网均衡,而是仅仅担心发展后道路不够宽,将单条干路拓宽到8.0~15.0m,机动车道双向条数达到8~10条,横断面形式多以三块板、四块板为主。表面上看,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各行其道,提高了交通安全性,但实际上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在同一条道路上的同时优先意味着大家都不优先,尤以穿越中心区、核心商业区的干路为甚。
2、路线设计问题
城市道路路线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是同向圆曲线间的直线段长度问题,在老路改造工程中,往往会因为对最小直线长度的过分强调导致大段老路的浪费,增加了拆迁量提高了工程造价。其次对平曲线半径的选取,盲目追求大,导致了曲线前后衔接不顺畅以及曲线附近的运行速度的连续性和均衡性问题。再者就是超高问题,尤其是对于混合交通路段来说,超高设置过大容易导致低速行驶的车辆发生倾倒事故。
3、交叉口存在的问题
城市道路通过能力的瓶颈在于交叉口。交叉口作为城市道路网的重要节点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整个路网,路段是否通畅,取决于之中的每个节点是否通畅。理论上说,每个交叉口的车道数应为路段上的车道数的一倍,才能保证路段的通行能力。之前的交叉口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车道数不足,设施不够完善,渠化不合理,其通行能力与路段通行能力不相匹配;排水不畅,雨天积水现象比较突出;交叉口设置缺乏与路网的系统考虑,道路沿线交叉口数量多、间距小。
四、解决措施
1、正确认识交通分析在城市道路设计中的地位与作用
在实际工作中,项目的筹备过程应具有规范性和科学性,业主需要要求设计单位首先进行可研报告然后再进行施工图设计。尤其是城市主要道路,必须做必要的交通分析。有了正确的交通分析,新设计的城市道路才能与周边路网相协调,最大的发挥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我国现在许多大中城市出现的拥堵现象很多与路网不够协调有关,所以,交通分析是城市道路设计中十分重要的环节,设计部门应给予充分重视,相关部门应大力支持,深入细致的做好方案、可研、初设等设计前期工作,以保证施工图的设计质量。
2、路线设计是城市道路设计的基础
路线设计应注意平、纵面线形组合的问题。平、纵面线形组合,应综合考虑汽车行驶的安全、舒适、工程造价营运费用的经济性、驾驶员的视觉、心理状态以及道路周围的环境与景观的协调。平曲线半径超过8km,则与长直线类似,容易使驾驶员产生单调感和疲劳感,一般平曲线长度宜控制在1~3km。使视觉与心理反应达到平衡。其次还应注意保持线性在在视觉的连续性。平曲线与竖曲线一对应时,变坡点对应于平曲线中点,这是最理想的组合。根据经验,平曲线内的竖曲线半径一般取平曲线半径的10~20倍。
3、加强道路绿化工作
城市道路的绿化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既能够起到遮阴、降噪、装饰、防尘的作用,也能对车辆的行驶起到引导和指示的作用。在道路设计中,应考虑到功能与美观的结合,根据不同形式的道路特点选用不同的绿化方式,通过合理的规划来使道路与自然环境形成有机的整体。同时,对于车速较高的道路弯道部分应种植高大的树木,以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防止交通事故的产生。
4、合理的对交叉路口进行设计
在对交叉路口进行设计的时候,应采用人性化的设计原则,认识到交叉路口的合理设计对交通安全的重要作用。首先,应合理的对左右转弯车道的宽度进行设计,尽量将转弯的交通流在进入交叉路口前从直行的交通流中分离出来,减少直行车辆在交叉口的不必要的时间,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其次,应增加减速车道来避免追尾事故的发生。
5、科学的设计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
虽然城市中私家车和公交汽车日益增多,但是还有很大一部分居民采用步行和自行车等非机动车作为出行方式。在当前的道路设计中往往忽略了对这部分群体的出行考量,使得设计方案不符合实际交通情况,无法切实的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也使得这部分群体养成了不看红绿灯和指示,随意穿行的现象,不仅增加了交通事故的概率,也影响了正常的交通秩序。因此,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也应是道路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应充分考虑到其对于交通的影响。
结束语: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对城市道路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只有积极开展道路解决措施,将科学的优化设计理念融进城市道路建设流程中,才能够从更大程度上保证城市道路的功能和后续使用。
参考文献:
[1] 朱世峰.城市道路设计若干问题的探讨[J].山西建筑 2009(18).
[2] 吴海俊 胡松等.城市道路设计思路与技术要点[J].城市交通 2011(06).
[3] 韩菲.城市道路设计中的理念与策略[J].山西建筑,2011,12:154-155.
篇8
关键词:城市道路;设计;浅析
1城市道路设计的特点
1.1系统性
政道路是城市基础设施工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道路工程的建设涉及多个部门,从立项到竣工验收的每个阶段都需要多个部门的协作,如同一台机器上的零件,任何一个零件出故障都会影响到正常运转
1.2复杂性
城市道路设计工作涉及专业多,各专业不是独立的,是相互关联的,在项目负责的统一协调下完成从方案到施工图的设计工作。城市道路设计涉及到的专业包括道路、交通、桥隧、测量钻探、排水、管线、照明、信号、绿化等,各专业分工不同,在不同设计阶段的侧重点有区别,如道路专业表达的是路线走向、平纵横、路基处理等内容,而交通专业重在表达标志标线、信号控制等内容。
1.3设计人员的主观性
城市道路项目从方案到实施阶段的过程中,设计工作总是最前面的一个环节,其它部门的工作也是围绕着设计方案进行,各个部门对设计方案提出意见,最终的方案由设计人员确定,设计人员通过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完成设计图纸,主观性体现了设计人员在项目中的作用与职责,成功的设计使得各部门的工作可以高效有序地进行,使工程顺利展开。
2城市道路设计原则
2.1城市道路平面设计
道路平面指的是道路中心线和边线等在地表面上的垂直投影。它是由直线、曲线、缓和曲线、加宽等组成,反映了道路在地面上所呈现的形状和沿线两侧地形、地物的位置,以及道路设备、交叉、人工构筑物等的布置。
设计应尽量满足以下原则:①线形应适应周围环境、地形,尽可能简单直接;②平面应结合纵断面和横断面进行综合考虑;③尽可能采用和缓的大半径曲线,且线形各部分应保持协调,避免急转弯;④在高填方路段应尽量直线或缓弯;⑤避免采用曲率相差过多的复曲线;⑥避免设置断背曲线;⑦对于经过山坡起伏高差大,地形条件比较限制的路线,可结合地形设置回头曲线以取得必要的展长距离,控制最大纵坡。
2.2城市道路纵断面设计
纵断面是指沿道路中心线纵向垂直剖切的一个立面,它表达了道路沿线起伏变化的状况。道路纵断面设计应考虑以下原则①必须符合相关规范中对于纵坡的各项要求,如最大纵坡,最小坡长,竖曲线限制值等;②纵坡应具有一定的平顺性,以保证汽车安全平顺地通过;③综合考虑路线通过范围各地块的特殊要求,如避免地块内外高差过大,造成车辆行人出入不便;⑤在水文条件不良或地下水位很高的路段,应适当提高路基高度,避免路面积水;⑥条件宽裕时设计应注意土方平衡,降低工程造价;⑦应考虑为远期发展提供便利,使将来改建/扩建道路可以利用原有路面作为新路面的基层或面层的下层;⑧条件允许时,应控制路面标高低于两侧建筑物的地面标高,避免市政道路雨水在路外积聚;⑨应综合考虑各种地下管线的埋设条件,保证各类管线或构筑物的覆土厚度;⑩对于等级较高的相交道路或主要地块的出入口,应进行交叉口竖向设计,保证平顺、合理。
3城市道路系统设计
一条道路的完成要经过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四个环节后才可进行使用。而这四个阶段往往牵涉到多个部门,其中包括:规划单位、业主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其他一些的相关部门。这几个单位之间需要相互沟通、相互协作才可以很好的完成一条道路的整体建设。城市道路系统设计应注意一下几点:首先,要熟悉城市的地形特点,满足城市各部分地区的布局要求。城市各级道路应为划分城市各分区、组团、各类城市的用地分界线,并且还应成为联系城市各分区、组团、各类城市的通道。其次,城市道路系统设计要注重整个城市道路的交通运输需求。城市道路在分布上应均衡、完整,利于实现城市交通分流,并要满足便于和其他城市取得联系。最后,城市道路系统设计要注重整个城市的环境需求,道路的布局应该很好的满足建筑用地的朝向,并且在布局上要利于与城市绿地规划相结合,把道路作为风道,把城市绿地的新鲜空气通过道路传入到城市的各个区域,为整个城市的景观建设带来便利。
4道路平纵线性设计
道路的线性设计会对道路的使用质量和交通运输状况产生巨大的影响。良好的道路线性设计能够为城市的交通运输提供便利,且安全性更高。并且在景观上也能很好的与沿线的两边景物相融为一体,给行人带来一定的精神享受。在设计上平面线形采用较大半径的圆弧曲线比漫长的直线和短线更好,在主干线道路和交通性干道上都不适用采用较多的转折设计,而一般的道路却都可以采用适当的转折,设置较大的曲线,对道路两侧的风景线然后更具变化,和建筑、绿地相融为一体,更具观赏性。道路平纵线的设计要注重结合当地城市的地形、地貌、气候、管线布置、排水等、融入当地城市中、并保持当地的城市特色。
5道路平面和纵断面设计
关于平面线形布置的设计,应该遵循下面这个原则:保证汽车行车安全、迅速、畅通、舒适和线形美观以及工程造价经济。平面设计首先也是要保证行车平顺、安全和有较高的车速。同时也要考虑与地形结合,土石方量尽量小;与周围广场、建筑的衔接平顺;考虑非机动车及行人的爬坡能力,坡度不宜过大:为了排水一般采用锯齿形街沟设计;标高上要保证管线最小覆土深度为0.7m,并且高于洪水水位。纵断面设计要求在整条路线上紧密配合平面线形,力求采用缓和的纵坡,做到线形均衡、协调、连续,舒顺,以利于车辆安全、经济、舒适地安全运行。道路在保证技术要求下,应充分结合地形以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一般认为,道路直线与曲线的有机结合可获得景观上的协调与美观,交通功能,生态环境也能得到兼顾,这在山地城市建设中应该得到特别重视。过长的直线道路可能意味着视觉的平淡及对自然的破坏。
6道路公共设施设计
城市的公共设施是为人类服务的,而人又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主体,所以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要更加的人性化,既要满足功能需求,也要满足景观需求。要注重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使人能够感受到自然、和谐、方便、舒适的氛围。在大型的商业街周围要注重设计一些高大的乔木和一些休息座椅来供人类疲劳得以小憩片刻。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既要考虑到正常人的生活便利和感受,更要考虑到伤残人的不便行为,如在道路必要的地方要设置残疾人坡道和盲道从城市道路细节处来看,更多的体现对人的关怀、关心。
7结语
道路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设计工作,它涉及并影响到道路的各个方面。只有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经过反复的平面定线、纵断面设计、横断面检查、平面调整,才能设计出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实用的路线来,从而确定出最优的设计方案,使道路的使用寿命周期成本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施工监测;隧道;盖挖施工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1 概述
新建京石客运专线石家庄隧道工程是京石客运专线乃至整个京石客运专线的控制性工程,全长6060m,洞体全长4980m。隧道平行于既有京广线,下穿石家庄客运站及2条铁路线路、5条繁华干道,该工程的实施首次在国内城市实现铁路入地。该工程为国内首条六线并行隧道,自左至右依次为改建京广线、京石客运专线和石青客运专线。
新建京石客运专线石家庄隧道下穿既有和平路62m盖挖法施工段,涉及到平路主线路及周围的京广线两条重要交通线路,确保两线的安全运营是隧道工程的重中之重。施工过程中进行全面系统地监测,一方面可以通过监测信息反馈及数据分析可以及时地判断各项工艺及施工措施的合理性,从而不断优化,提高工艺及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施工中引起的盖板沉降和京广线框构桥的变形监测,可及时掌握并预测环境的安全状况,对存在安全隐患之处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确保环境稳定;第三,通过监控量测全面系统地掌握各类工程信息,通过信息反馈指导施工,优化设计,并不断进行科研创新,积累经验,可以为安全高质完成工程提供保障。
2 工程概况
和平路为石家庄市东西方向的主要干道,主路为4车道高架,隧道在高架路两桥墩间穿过,桥墩基础为6根直径1.5m桩基,隧道西侧30m处为既有京广铁路框构桥,各结构物平面布置如图1所示。初步设计采用明挖法分期导改施工,为减少施工对交通影响,下穿方案改为盖挖施工。
隧道主体为三连拱平顶矩形断面,结构顶板、边墙厚1.2m,中墙厚0.9m,底板厚1.3m,材料为C35P12钢筋混凝土。施工时考虑沉降及误差影响,结构顶板较设计顶板抬高5cm,边墙较设计轮廓线单侧外放3cm,结构中墙不变。
围护桩位于结构两侧,桩径1.2m,桩长18.3m纵向间距1.8m,桩基类型为摩擦桩,采用C30钢筋混凝土。在三跨平顶结构未成环前,为承受结构盖板、上部土方及道路车辆活载,在结构中墙和跨中布置摩擦桩作为支撑桩,桩径1.2m,桩长36m,纵向间距6m,横向间距6.5~8.325m,采用C30钢筋混凝土。
盖挖采用顺做法施工,施工顺序为:碎石垫层垫层混凝土防水板铺设防水保护层结构底板结构墙体墙后砼回填接缝处注浆盖挖结构施工完毕。根据现场边界条件及相邻段落的施工情况,盖挖段衬砌总体由北向南分幅顺序施工,每幅长度为11.5~14.5m。底板施工时,在支撑桩位置预留后浇带。待支撑桩间结构边墙与拱顶衔接成环后,对支撑桩进行破除,浇筑后浇带底板和中墙。
图1 新建京石客运专线石家庄隧道工程
和平路段平面布置示意图
3 监测方案设计
3.1 监测项目及测点布置
隧道施工过程中,需要对新建隧道本身及周边相关结构物进行观测,其中主体结构和围护结构的监控量测项目如表1所示,相邻环境的监控量测项目如表2所示。
表1 隧道主体结构和围护结构的监控量测项目
表2 隧道相邻环境的监控量测项目
3.2 监控量测的管理
取得各种监测资料后,需及时进行处理,排除仪器、读数等操作过程中的失误,剔除和识别各种粗大、偶然和系统误差,避免漏测和错测,保证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和完整性。取得监测数据后,应及时通过相关软件进行计算分析,综合采用比较法、作图法和数学、物理模型,详细分析各监测物理量值大小、变化规律、发展趋势,以便对工程的安全状态和应采取的措施进行评估决策。
根据参考文献3可确定监控量测管理基准值,如表3所示,其中H为建筑高度, B为坑道跨度。定义结构状态参数f为各项检测值的实测值与允许值的比值,可借鉴参考文献4提出的方法建立本工程的结构物监测状态等级划分标准,详见表4,可采取图2的流程进行管理。
表3 监控量测管理基准值
表4 结构物监测状态等级划分标准
图2 监测反馈程序框图
根据监测状态的不同等级,可适当选择监测频率:一般在Ⅲ级管理阶段监测频率可适当放大一些;在Ⅱ级管理阶段则应注意加密监测次数;在Ⅰ级管理阶则应密切关注,加强监测,监测频率可达到1~2次/天或更多。
4 监测工作的组织实施
要保证监测工程的质量,除了需要有先进的监测仪器设备及富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外,更重要的还应通过建立明确的责任制和检查校核制度来予以保证。为确保量测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和连续性,特制定以下工作制度和各项质量保证措施:
(1)成立监测管理小组,由项目经理及专业监测人员组成。针对本工程监测项目的特点建立专业组织机构,派驻现场2~3人组成监控量测及信息反馈小组,成员由多年从事地下工程施工及监测经验的技术人员组成,组长由具有丰富施工经验,具有较高结构分析和计算能力的工程师担任。监测小组根据监测项目分为地面和地下两个监测小组,各设一名专项负责人,在组长的领导下负责地面和地下的日常监测工作及资料整理工作。(2)制定监测实施性计划,使监测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3)建立质量责任制,确保施工监测质量。(4)设定控制值,采用三级监测管理,当发现监测物理量接近或超过警戒控制值时,立即报告监理,并向监理报送应急补救措施。(5)观测前,对所有仪器设备必须按有关规定进行检验和校核,确保仪器的稳定可靠性和保证观测的精度。(6)观测前,采用增加测回数的措施,保证初始值的准确性。(7)制定各监测点位的保护措施,定期对使用的基准点或工作基点进行稳定性检测。(8)建立监测复核制度,确保监控数据的真实可靠性。(9)在监测过程中,必须遵守相应的测试细则及相应的规范要求。
参考文献
[1]李冰.长沙地铁深基坑施工监测方案设计研究[J].铁道建筑技术,2010,(S2):76~79.
[2]李涛,任建喜,毛巨省.城市地铁车站深基坑施工监测方案设计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S2):52~55.
篇10
关键词: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设计问题
前言
城市道路作为城市经济和社会活动的重要纽带和桥梁,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性,是一个城市建设水平的集中体现。近年来我国城市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各个城市也加快了城市道路的建设进程,这也对城市道路设计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其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确保打造出舒适、功能性较强的城市道路,为城市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 道路人性化设计问题
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市民在出行过程中对于城市道路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城市道路具有较强的使用功能,而且还要具有一定的观赏、舒适及便捷性等功能,这就对城市道路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道路设计人员需要在城市道路设计过程中充分的对道路的实用性、安全性进行考虑,同时还要兼顾到道路的舒适性、美观性和方便性的要求,从而打造一个宜居的城市环境。
在当前道路规划设计过程中,更多的考虑的是道路的功能性问题,并依据城市道路设计规范来进行设计。道路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道路人性化设计上,需要充分理解人的需要,满足人的需求,通过细部处理来有效的把握人们最深层次的需求,确保道路使人能够具有较好的舒适感和贴心的关怀。可以说在道路设计过程中,人性化设计是道路工程设计的最高境界,所以需要在城市道路设计过程中对人性化设计给予充分的重视,从而更好的提高城市的建设水平,加快推动城市社会文明的进程。
2 城市道路功能设计问题
2.1 城市生活性道路
城市生活性道路由于行为较多,而且主要以上下班交通为主,也存在着一些生活性出行,所以需要在设计时在更多的对人的需要进行考虑。由于城市生活性道路具有较强的目的性、相关性,所以在设计时需要充分的考虑公交优先原则。因此在设计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则需要对公交专用道进行具体规划。生活道路中自行车流也较大,人车同行作为其主要特征,这就需要在设计时需要具有宽敞的人行道及步行环境,而且为了确保交通安全,需要做好人车分离,而在干道级道路上尽可能做到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分离,而在支路上,由于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存在着混行的情况,则可以根据交通状况允许路边停车,行人可以利用平面过街的方式,以一幅路或是两幅路的形式进行布置。
2.2 商业性道路
商业性道路对道路的通达性具有较高的要求,由于在商业性道路的两侧有一些大型的财物及娱乐场所,而且具有较多的行人,所以在商业性道路设计时,需要充分的考虑人群的安全,给行人提供充足的步行空间。对于商业性道路在设计时,不需要设置过多的机动车道,通常以双向四车道为主,需要设置公交车站,而且在车站周围需要开辟人行过街通道。人车之间需要具有一定宽度的隔离,自行车也需要与人群进行隔离,这样相互之间的干扰才会减少,有利于行人的安全。
2.3 景观性道路
景观性道路多位于城市重点路段,对沿线的绿化景观较为强调,可以体现一个城市的主要景观和风貌。通常情况下景观性道路绿化率需要达到百分之四十以上,而且道路需要具有较高的宽度。景观性道路主要以行人休闲和休憩为主,所以需要在设计时设置较宽的人行道,将人行区域与开放式绿地有效的结合起来,在道路的两侧需要与自然条件有效的结合进行灵活布置,人行道和车行道之间需要具有较宽的隔离,在保留自行车道的同时,还要对其行驶区域给予一定的限制,在对道路进行布置时宜采用两幅路的形式。
3 机动车车道宽度问题
当前城市汽车饱有量不断增加,在城市道路上小汽车已成为主流用车,当前城市交通道路上也主要以小型车和私家车为主。这就使原来的道路横断面设计标准已无法与当前新形势的要求相适应,目前道路机动车道宽度的相关规定,不仅导致城市土地资源的浪费,而且机动车道的宽度缺乏合理性,从而导致车流拥挤现象的发生,对城市正常的交通秩序造成较大的影响。在城市道路设计过程中,需要针对道路的等级和功能来对机动车道进行细化,并针对道路的特点来重新设定车道的宽度,确保道路具有良好的通达性。
4 立交设计问题
在当前城市道路设计过程中,由于交叉口出入交通量、地形环境等影响因素的存在,在对立交布置上还没有固定的几何型式。在对立交设计时需要因地制宜,从占地、拆迁、投资、环境保护、道路人性化功能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性考虑,确保选择适宜的立交形式,但在具体设计过程中,也不能因为过分对地形和环境条件进行迁就而降低技术标准和等级,这样势必会对立交的正常功能带来较大的影响。
在具体城市公交设计时,需要以满足道路的功能作为首要前提,对地形地物等条件进行充分的考虑,在立交总体造型上采用协调法进行。这种方法更多的是对立交所处环境的约束性进行强调,确保路线及匝道布置在其可供用地范围内,有效的减少立交主线、匝道布置与地形及地物之间的冲突,确保立交的总体形象能够与环境具有良好的协调性。
5 道路排水设计问题
城市道路的路面雨水一般也是通过雨水口进入雨水管纳入城市雨水排放系统。但是由于道路的施工,有可能导致部分山区城市原有的排水体系造成了一定的分隔和破坏;针对于其上情况,可采用设置截水沟、排水沟、急流槽、跌水、涵洞等排水设施的方式来解决道路两侧坡面和地坪排水,以避免水毁现象发生。同时,道路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排水设施对景观、路线纵坡等带来的影响。
6 道路景观与环境设计问题
人们评价一个城市(城镇)的好坏,对城市道路的印象一般是首当其冲的。城市道路空间环境是大多数人印象中占控制地位的要素,对其它意象要素起着串联和组合作用,是人们感知整个城市意象的渠道。清晰的城市结构为人们提供了形成城市整体意象的基础。因此必须在道路的空间尺度构成、沿街活动、建筑立面、绿化、街道小区等方面进行努力探索,以创造出独特的适合该城市的景观形象。
在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时,应注意避免对自然形态和城市景观的破坏。因修建道路而产生的深切坡、高填方都会极大地破坏一个城市的整体形象。规划、设计人员应尽量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来适应地形地貌特点,如横断面可采取错台式、阶梯式等,这样既节约了工程造价,又不致过分影响城市景观。
7 结束语
城市道路规划和设计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就需要设计人员加快设计理念的转变,使其能够与当前城市的具体规划要求相适应。在当前城市道路设计过程中,需要设计人员对设计方案进行优选,反复进行技术和经济对比和优化,确保道路规划和道路设计方案的最优化,确保城市道路设计能够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效统一。
参考文献
[1]陈纲.浅议城市道路交通功能规划设计[J].山西建筑,2011.
- 上一篇:随班就读家校合作机制
- 下一篇:河道安全应急预案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