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思维培养范文

时间:2023-12-05 17:32: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造性思维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造性思维培养

篇1

――提要

创造性思维培养,是一个大家最感兴趣的话题,同时也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虽然不少教育心理学家研究这个问题,但各有不同的见解。在中学物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对于从根本上提高中学物理教学的质量很有帮助。

那么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呢?

创造性思维是指个人在头脑中发现事物之间的新关系、新联系、或新答案,用以组织某种活动或解决问题的过程。它包括两个过程:先是发散性思维过程,后是收敛性思维过程。发散性思维是一种推测、想象和创造的思维过程,而收敛性思维则是综合多种信息,找出最佳方案的思维过程。而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因为发散性的思维方法往往是向外扩展的,有可能找出更多更好的适当答案。

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先设出几种方案,再对每一个方案进行检验和论证,从而淘汰一个个欠佳答案。这一过程的前半部分,是发散性思维,表现为“大胆的假设”;这一过程的后半部分是收敛性思维,表现为“小心的求证”。实际上,解决问题往往是发散收敛发散收敛多次循环的过程。只有收敛思维发散思维的有机结合,两者协调的活动,才能发现新关系、新联系,提出新假设、新方案,解决新问题。

创造性思维对完成创造性活动、培养创造性人才是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在学校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途径和方法很多,在此,我仅以习题课教学为例来阐述。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须持之以恒,每讲一个物理题,都要引导学生思考已知量和待求量有关的物理公式、定律有哪几个,这就是发散思维;然后用“双基知识”很快判断出到底用那几个公式或定律,这就是收敛思维。这样,每做一个题,都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过程。

在习题教学中,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问”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

一题多变

采用“一题多变”既可防止“题海战术”减轻学生的负担,又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达到提高解题能力的目的。原题的题设条件略有演化和改变,而使问题的物理情景发生变化时,一些反应能力差的学生由于思维定势的影响,往往不加深思就“依样画葫芦”,结果导致失误;甚至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有时也会被这种“似曾相识”的题目迷惑。这样由于发散思维,同学就有这样那样的许多错误和正确的解答,进一步研究题目,使答案越来越趋向正确化、简洁化,最后通过设置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达到更深层次的“举一反三"的练习,这样既可使学生深化、活化知识,建立起以不变应万变的信念,又可培养学生对问题理解的敏感性。

一题多解

对于创造性思维,发散的幅度越宽越广越多,因此在习题课中“一题多解”是个好方法。

一题多解具有知识覆盖面大、综合性强、解法灵活多变的特点。启发学生通过不同角度去探讨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殊途同归。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从而促进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学生掌握的方法越多,技巧越高,对解决新问题的可能性越大。有时有些方法甚至是教师所不能想到的。一题多解能从题目的不同侧面去探索题目的多种解法,这是A・F・奥斯本的"智力激励法"在物理习题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

[例].如图所示,重量为G的物体挂在三角形框架ABC上,求横杆AB斜杆BC上各受力多大?

要求解法越多越好。结果学生提出许多解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种:

a.共点力的平衡条件法

b.力的分解法

c.正交分解法

d.三角形法

在求解过程中还必须注意:一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重在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目标在审题、解题、议题三个环节上指点方向、教给方法,在老师的点拨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究,并悟出其中的道理。二是不能单纯为追求解法的多少而损耗精力,主要的是对几种不同解法进行对比分析,以便找出最佳解法,对思想方法不同和有实质性区别的解法,更予以重视。解法不在于多,而在于活、巧、高。三是要针对学生在求解过程普遍存在的一种模糊认识、错误思路通过提问,提出似是而非的答案形式,把矛盾诱发出来,并及时启发学生将其澄清纠正,实现“一题多问”的方法。

篇2

一、跳出习惯性思维,培养弹性思维

实践的经验总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思维方式.因此,能带来许多便利,给人一种安全和稳定的感觉.下面的两种做法对克服思维定势有帮助.

1. 用类似问题试误

有一道题:一条直线过A(1,5),它的图像与y轴交于B(0,-3),求这条直线的解析式.

解:设直线的解析式为y=kx+b

直线经过A(1,5)和B(0,-3)两点

k+b=5b=-3

k=8,b=-3

直线解析式为y=8x-3

要求学生对这类题不断训练后,肯定能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产生思维定势,用“类似而非”的问题“试误”.

2. 在比较中不断深化理解

八年级数学的一次测试中的一道题:

计算■+■+■+…+■

解:■+■+■+…+■

=■-■

=■

学生做这道题时,一般来说对数学归纳法,学习到了观察、归纳.证明阶段,利用通分逆运算,将分母为积形式化成两个分式的差的形式.

由于分母中两个因式的差为1,且分子为1. 如■=■-■,学生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类似题目只要经 “观察,归纳,证明”步骤,一定能“顺理成章”得出结论,形式思维定势,可事实并非如此.

例:当n为有理数时,比较2n与n2的大小关系,猜想并证明你的结论.

当n=1时,21>1;当n=2时,22=22;当n=3时,22

当n=4时,24=42,如果验证到此,似乎可以得出:2n与n2的大小关系无法确定,事实上,继续下去就可以得出结论.

当n=5时,25>52;当n=6时,26>62;当n=7时,27>72;当n=8时,28>82;……可以大胆地设想,当n≥5时,2n>n2,接着就是数学归纳法证明的问题了.

这道题改变了学生认为结论是一种形式的固定思维,加深了他们对数学归纳法的认识、理解和深化.浅尝辄止,怕数据大而不验证,往往会与结论失之交臂.

二、提倡论辩,强化逻辑思维

在一个未解决的问题面前,人们往往会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分析筛选出几个可能性较大的方案,经过讨论和争辩得出结论.讨论和争辩有利于打破习惯的思路;另寻新径,可以强化人的逻辑思维.思维一旦具有逻辑性,则表明人的思维过程目的明确,有针对性,思路清楚、连贯,不但解决问题,而且能清楚地表述出来.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灵活多变,经常出些有争议性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争辩,在此过程中达到强化逻辑思维的目的.

比如:已知扇形的周长为10,面积为42,求扇形的中心角.

解:设扇形的半径为R,弧长为L,依题意得:

2R+L=10■RL=4

解得R=4L=2或 R=1L=8(舍去)

?坠=■=■或8

篇3

【关键词】素质教育 创造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150-02

创造性思维是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对问题找出新答案,发现新关系或创造新方法的思维,可以说它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有鉴于此,本文就如何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谈点拙见,不妥之处请同行指正。

1.启迪思维留有余地,就是改变教师的单向灌输,包打天下的教学模式,选择适当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这既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出他们的钻研和探索能力

例1:已知a1=3,a2=6,an+2=an+1-an,试写出数列{an}的前五项。

课堂上学生很快求出了前五项:a1=3,a2=6,a3=3,a4=-3,a5=-6。

我接着要求学生再求出五项后,看能发现什么?并计算出a1+a2+…+a1998的值。

课堂上学生很快就能求出:a6=-7,a7=3,a8=6,a9=3,a10=-3,并发现:从第七项起开始重复前面的各项,此数列为周期数列,且周期为6,于是轻而易举的得出:a1+a2+…+a1998的正确结论。

2.深入探讨问题背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例题,习题的讲解和练习来体现并完成的,如果教师能重视启发学生通过揭示问题的背景,发现问题的实质,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现,创新的环境和机会,而且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一条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选择一个好的问题,创设一个好的氛围,调动全体学生敢想、善思,敢于“标新立异”,也就成了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了。

例2:若抛物线y=ax2-1上存在关于直线y+x=0成轴对称的两个不同的点A、B,求a的取值范围。

先探求问题的背景,欲求a的取值范围,关键是得到一个关于a的不等式,也就成了问题解决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了。

分析1 利用二次方程判别式≥0

设A(x,y)是抛物线y=ax2-1上的点,则A关于直线l:y+x=0对称点B(-y1,-x1),也在该抛物线上,故有:y=ax2-1-x=ay2-1,再两式相减得,a(x-y)=1与y=ax2-1联立得ax2-x-1+ =0,由>0得a> 。

分析2 利用直线参数方程几何意义l1・l2

设P(x0,-x0)是直线l: y+x=0 上的两点,过P且与l垂直的直线参数方程是:

x=x0+ ly=-x0+ l 代入y=ax2-1得, at2+( ax0- )l+ax02+x0-1=0,

由t1+t2=0t1・t2 且x0=

分析3 利用AB中点M(x0,y0)在抛物线y=ax2-1内部关系式y0 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探索途径,汇集了各具特色的不同解法,这正是源于对问题背景的挖掘,它为学生才智的发挥和创新提供了宽松的氛围和机会。

3.打破呆板的教学模式,激励思维的发散性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思维的求异性,正如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的那样“必须坚决克服‘一个模子’来培养人才的倾向”,所以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当务之急应激励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的培养。

例3 比较log23与log34的大小

教科书选取中介值来比较:

因为log23=log >log23=log2 =

log34=log

所以log23>log34。

如果将题目换成比较“log45与log56的大小”,很多同学仍试图造用中介值,但是因选不好而败下阵来。

我跟学生说:比较两数的大小,除了用中介值法,还有其他方法吗?学生很快说出还有作差法、比值法等,我再让他们用作差法将上例再做一遍,并从中找出带规律性的东西,不少学生找到了正确的解题方法。

因为log23-log34= - = 依重要不等式有

lg2・lg4 -lg

所以lg23 -lg2lg 4>lg23-lg =lg -log >0

再让学生比较log45与log56的大小,他们都能很快的得出正确结果,并掌握了这一类问题的处理方法。

4.挖掘题中隐含条件,培养探究意识

数学教学中对各种问题的隐含条件挖掘越多,学生辨认隐蔽的和谐关系和洞察力越强,从而选择、判断、创新的能力也就越强,挖掘问题的隐含条件可以从条件,结论、图象及解题过程入手,通过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培养探究意识,激发学生思维,促使学生快速找到解题思路。

例4 解方程:( )m+( )m=4

分析:先找题中的隐含条件

( )m・( )m=1又( )m+( )m=4

所以,( )m・( )m=1是方程的两根,解得x1=2+ ,x2=2- ,故:m=2或m=-2。

由此可见,能否充分挖掘题目的隐含条件并加以适当的应用是提高学生创造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创造思维火花

作为基础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不能离开传授知识和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好奇、好新、好动)。故在教学时,应尽力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习动机,激发创造性思维火花。

例5 在二项式定理的教学中,图文并茂地在电脑里(当然也可以在幻灯片上)设计了这样一题:“从前,有一座山……,三个和尚没水吃,为了解决吃水的问题,他们协议,每人每天均下山挑一担水,若下山既可以走前山,也可以走后山,前山有2条路,后山有3条路,假定他们下山的选择相互独立,问这三个和尚共有多少种不同的下山方法?”

因为每个和尚都有2+3种不同的下山方法,所以3个和尚共有(2+3)3种不同的下山方法,另一方面,若分类考虑:

①若没有人走后山,即3人都走前山,有2×2×2=23=C ・23・30种不同的走法。

②选1人走后山有C 种选法,这1人走后山有3种走法,另2人走前山有2×2=22种走法,所以只有一个人走后山有C ・22・3种走法。

③选2人走后山,1人走前山有C ・21・32种走法。

④3人都走后山有C ・20・33种走法,所以

(2+3)3=C ・23+30+C ・22・3+C ・2・32+C ・20・33

将上题一般化:“…n个和尚,前山有a条路,后山有b条路…”,则:

(a+b)n=C an+C an-1b+C an-2b2+…+C an-rbr+…+C bn

三个和尚的故事学生很熟悉,略加改动,成了一个趣题,学生在高度兴奋的状态下,利用加法、乘法原理,愉快地从生活中“发现”了二项式定理。

上述过程好像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无关,其实,对于学生来说,只要把学的知识看作待创造的结果,就能把学习知识和获得创造能力统一起来。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应尽力体现在情景的创设,启发性问题的提出,学生创造性思维兴奋点的捕捉等方面,通过导趣、导思、导法,使学生多讲、多动、多猜想、多“发现”、多“创造”,愿以我们创造性的劳动、培育出一代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参考文献:

[1]石志群 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尝试验,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5(5)

[2]陈贵伦 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做法,数学教学研究 2002(7)

篇4

建筑是当代文化,历史,人文乃至社会环境的载体,是一种思考后的深层次创作,21世纪以来,人们对这种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的培养也显得愈发重视,因此无论从社会需求还是教学本身,建筑学的学科核心一定是创造性思维。本文以建筑学学生的角度表达对创造性思维的理解,探讨教学中阻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式并提出几点优化建议。

【关键词】

建筑学;创造性思维;创造力;培养

社会在不断进步,建筑学的教学方式也不再死板统一,而是趋于多样化,涵盖手绘美术,模型制作,课程设计,参观学习,作品评析等多方面教学模式,这其中每一项都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创造力。因此,我们需要探索出有效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式。

一、创造性思维概述

1.创造性思维的概念。创造性思维,即是摆脱传统的思维定势,以新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新的方向去思考问题,新的层次去解决问题,有着极高的现实意义。英国和美国的心理学家也都对此进行过研究,他们分别将创造性思维分为四个和五个活动阶段来描述其活动的完整性和复杂性。总体来说,这就是一种以发散,创新,多变为特性的思维活动。

2.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因素。每个人的成长都取决于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创造性思维也不例外。先天遗传因素不可决定,而后天因素主要取决于成长环境,家庭关系,教导方式,活动范围,社会地位等领域。在培养个体的个性特点阶段,要开创其有爱、好奇、耐心、坚强、勇气,动手操作,勇于尝试,不怕失败等各方面特性。这其中,在学校的教育阶段是培养个体创造性思维最好的也是最适宜的时机,有效利用这一阶段会对未来的创造性思维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

二、建筑教学中阻碍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因素

1.个体智力与心理方面的因素。在形成个体认知方面和稳定心理特点的过程中,智力起着主导作用,而且许多研究表明,创造力不仅与智力因素有关,还与个人的心理因素有关。比如,胆怯是我们经常发生的一种心理特征,儿童会因为胆怯逃避失败,在遇到困难时,常归因于外部客观因素。这种情况将造成儿童总是按照定式思考问题,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和新的观点,在建筑学的教学中,会成为阻碍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因素。

2.教师主导教学,不科学的教学方式和考试制度。对于建筑学,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更需要教师的引导与配合。学生在完成一个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的指导讲解,但不正确的教学方式很容易将良性的教学模式变成将思路强加给学生,长此以往就会养成惰性更不愿意动脑交流。在现有的考试模式中,大多数考试也主要以记忆背诵为主,缺少更多对学生创造性的考核模式,形成了只要背好现有知识就能拿到高分的现状。因此,学生不会花时间去对一个设计深入,不会更在意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3.个体封闭式学习,创造性思维难以激发。由于我国长时间采用封闭式的教学体系,在建筑学的学习中,不愿意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这种沟通方面的不足成为了我们建筑学创造思维培养的阻碍之一。而在发达国家,学生很容易就能找到自己的兴趣小组,创造力的培养已融入到他们的生活方式中,这是我们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培养创造力方面的不足之处。

三、建筑学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途径

1.多看多想,创建多元化教学情境。在满足基本的建筑学教学知识框架后,多开展欣赏,交流,体验等课程活动,让学生观察身边事物的发展脉络,感受环境不同所带来的心理变化,学师作品的灵感来源及设计方向。在现在的课程设置中,也添加了这样的安排,比如在建筑史的学习中,教师会让学生分组制作模型,这样使枯燥的建筑史学习变得有趣,同时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深入了解了隼与牟的搭接,梁与脊的错落,物与景的关系等更深层次的问题。所以在老师带领的课程知识主线外,还要让学生在多元的教学情境中去了解其扩展和发散的内容,为创造性带来更多的可能。

2.摆脱固定思维,开展启发式教学。这里所说的固定思维,有两方面,一是学生的习惯性思维,二是教师授课中提及的案例方法。面对这两方面,传统的应试化教育显然不适用,要改变为以学生思路为主导,教师起到引导发散作用,使其思路更加正确完善,不将思路归于统一,反而激发出更大灵感才是建筑学所倡导的。不仅如此,学生也要做出变化,多尝试自己主动思考,摆脱对教师的依赖,面对范例不再是单纯的复制,而是经过思考的加工和延展,才会带来更多思维上的突破。

3.重视个性化培养,使学生各展其能。我们发现,在许多大师设计的作品中,都存在着强烈的个人特征,而他们的共性都是对美的事物具有高敏感度,他们个性鲜明,思维广阔,具有创造性和自信心。在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创新,有求异思维,让每个学生都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发挥自己特有的创造性潜能,百花齐放才是最需要的景象。于此同时,在个性化培养中鼓励学生探讨研究,接受不同观点,避免在个性化教学时学生陷入过度自信的误区。

四、结语

总的来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是培养一项独立的技能,而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基础知识的传授,发散性思维的引导,社会实践活动,手脑实践活动等等,将这些不同教学部分与建筑学的专业教学相结合,进行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培养,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教学方式,才会让学生成长为社会真正需要的创新性人才。

作者:邹一宁 刁艳 庞舒月 单位:辽宁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张丽华,白学军.创造性思维研究概述[J].教育科学,2006(5).

篇5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 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8—0001—02

当前,把我国建设为创新型国家,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与努力目标,而建设一个创新型国家,持续不断地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则是基础和前提。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思维作为创造力的核心,是人们完成各种创造活动的基础。通过创造性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的、必然的、内在的联系,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创的、具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大学生作为未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具有过硬的创新素质,事关我国未来社会的兴旺发达,事关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保持,所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教育任务。

一、确立系统观念,优化课程结构及教学内容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自身的素质形成一个系统,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也形成一个系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新素质的形成,需要各个子系统及其多种要素按照一定的方式发挥作用。因此,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确立系统观念,结合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发挥各个系统的优势。

同时,要贯彻“大德育”的思想,即思想政治教育要全员化、全过程、全方位。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来讲,要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只是专职思想政治工作者独有的活动,树立“大德育”的意识,即高校的全体工作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无论是政治理论课教师,还是一般的专业课教师,或是政工人员、管理人员,都要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始终在日常工作和课堂教学中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要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创新素质培养之间找到结合点,形成“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教育合力。

主体上要全员化,课程的结构和内容上也需要加入创新的东西,以创造理论为指导,优化课程设置,拓宽教学内容。在课程结构上,加强基础核心学科课程,开设专门的创造思维技能训练课;在课程内容上,把联系实际、贴近生活、适应时代气息需要的内容选择进教学内容中来,即教学内容的选择向学生和社会的生活实际开放。除了手中的教科书,还需要一本“社会生活丛书”,让教学真正回归社会,回归生活,让学生获得创造的源泉。

二、创设良好氛围,形成思想政治教育新机制

从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来说,建立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学校三级管理的教育机制。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把教育和自我教育结合起来,发挥其自主因素,提高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控制和自我修养。从评估体系的建构来说,建立课程创新的评价体系,摒弃传统的重知识、重结果、重外在评价的做法,确立与创新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和内容相适应的、能够科学地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际政治思想品德状况的评价体系,把学生创新素质的评价突出来。

这就迫切需要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胜任力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组织者和实践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因此,将以往的定性研究提升至定量研究的高度,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控性,把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使其融于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机制,对于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教育学生,同时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其创造性地学习,养成创造性思维的良好习惯,提升其创新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依托社会实践,加强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

篇6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探究式教学猜想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3-0015-02

1.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是灌输-接受,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是:听讲-记忆-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往往被老师牵着走,教师设计好教学的每一步,实际教学时来回控制,把学生引向预定的结果,而当学生提出与教师的预定结果不相一致甚至相反意见时,往往被教师斥之为"异想天开"、"胡思乱想",从而扼杀了学生猜想的天性,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对学习缺乏积极性,不愿意思考问题,只是盲目地等待教师给出的正确答案或结论,以此养成了学习上的被动与惰性,毫无疑问的,当他们迈出校门走向社会时必然缺乏竞争力,缺乏创新的激情与活力。新物理课程标准试图用探究性教学来改变这一切,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很好的发展与培养。笔者发现,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探究式教学往往流于这样一种形式:教师引导学生遵循课本上正确的推理逻辑,预定的探究程度和表面的实验操作,来验证书本上科学知识的正确性。这样的探究教学必然会使学生形成这样的科学观与探究观:探究学习、科学实验只不过是在证明一个已知结论的假设而已。这样的探究学习其实已失去了探究活动的浓郁味道和勃勃生气,名为探究,实为外显、表浅的实验操作与验证,学生的探究体验肤浅,更谈不上对知识真伪的辨别与意义构建,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失去科学探究的热情与兴趣。因此,笔者认为,面对一个问题,需要开动脑筋,大胆猜想,提出各种可能的假设,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设计与验证,才能使学生真正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艰辛,体验挫折感与成就感,从而真正起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这才是科学探究的精神所在,也是探究教学的目标所在。

2.猜想的重要性

首先从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来看,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在这一过程中,提出猜想,树立假设是科学研究问题的核心环节,它决定探究的方向,同时又是学生认识事物的第一自我判断,对于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而言,应该说,提出猜想,树立假设比验证更为重要,没有对问题探究的猜想与假设,假设也就谈不上验证,因此,在学生的探究式学习中大胆而正确的猜想与假设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从猜想的思维过程看,猜想是指在观察、操作或根据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问题的发展趋势或本质规律进行归纳,判断的思维过程。因此,猜想并非瞎猜,是以一定科学事实和理论为依据的,具有科学性的特点。同时,猜想又是一种超前思维,具有一定的猜测性,与已成为真理的理论相区别,它的结论是否正确还需通过实践检验,因而具有证伪性的特点,它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与验证欲望,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再者,一切创造活动都需经过认真思维,作大胆猜想才能实现,猜想思维往往能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直接涉及事物的本质,重新排列已有的认识,创造出新形象,或在已有认知基础上提出新的见解,这些正是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因而猜想具有创造性,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猜想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

第三、从现代教育心理理论来看,猜想符合学生好奇、大胆、敢于尝试的心理特点,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才能的自由空间。当学生发现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并为实验所证实时,心理就会产生一种满足感与成就感,因而更能促进其探究问题的兴趣;当学生的猜想被事实证明是错误时,在其脑海中便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其对知识真伪的辨别与体验,并为构建正确的知识体系做准备,只要正确引导,亦能激发其再度猜想,探究的热情,以满足自身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因而,猜想对于学生各方面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四、从自然科学的发展史来看,猜想思维在基础学科的发展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并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道尔顿原子假说、阿佛加德罗分子假说,促进了当时化学研究的深入与发展;胡克关于物体相互作用与距离平分成反比的猜想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法拉第由"电生磁"进而大胆猜想"磁生电"而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并为电与磁统一奠定了基础;普朗克关于能量量子化的猜想打开了近代物理学的大门……可见伟大的猜想造就了非凡的智慧,科学是从想象开始,没有想象就不可能有创造的意向,便不能进行创造,只有想象和大胆的猜想才能产生假说,同时想象和猜想又能激励创造。因此,在物理教学与实践中有意识、有计划地鼓励、培养学生的科学猜想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然猜想毕竟是猜想,在进行论证前不能作为真命题,教师可举出一些不正确事例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育,为防止学生胡乱猜测或模式化,可以让学生充分地猜,并要求说明这样猜的理由,与此同时,我们教师要积极加以引导。一位哲人说得好:"知识是创造的基础,想象是创造的翅膀",而想象的主要形式是猜想,让我们放飞猜想的翅膀。尽管有时猜想的结果可能是错误的。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努力去开发和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多的培养出富于想象力,富于创造性的人才,以适应与促进时代科学的发展,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篇7

我们现在培养的学生正是21世纪的人才。21世纪需要创造性的人才。为了培养创造性的人才,我们应十分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遵循认知规律,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培养创造性思维品质思维是大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创造性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更重要的是反映在科学发明的过程中,“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对中学生来说,课堂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途径。但从实际情况看,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仍旧妨碍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时代要求存在一定差距。教学中只重视教学结果,而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缺乏自主的思维空间,知识与能力错位。要让学生创造思维得到发挥,教师要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背景,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创造性地思考,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然后教师综合学生的不同答案最后确定正确结果。这样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对学生加以引导,让学生受到创新思维的熏陶,逐渐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教师要不断激励学生运用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等手段提出假设和设想,使学生学会运用假设和猜想的方法解决问题。在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也必须重视对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二、丰富知识,夯实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掌握知识是思维的基础,头脑空空是无法进行思维的。大家知道,思维活跃,具有创见的人往往知识丰富;而思维僵化,没有主见的人往往知识贫乏,因此,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等基础知识都必须要求学生掌握。思维过程就是对思维材料加工的过程。感知材料越丰富,思维就越广阔。因此,我们应采取多种方法,如做实验、讲故事、参观访问、阅读课外书籍等等,尽量扩大他们的视野,充实他们的头脑。这样,他们既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有一定感性材料,就具备了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三、改革实验教学,创设创新情景,培养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基础和手段,实验不仅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也是为学生创设创新氛围,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提高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在课堂教学中要多做演示实验,多安排学生实验,并适当布置一些课外小实验。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实验环境,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观察、测量,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养成善于观察,勤于动手的习惯。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的标新立异的方法给予肯定、支持和帮助,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和独立思考,并通过实验否定错误的假设或修正不完善的猜想,从而使学生解决问题的勇气、信心、毅力、科学的批评精神和创造力得到有效的培养。

四、巧设疑问,点燃创造性思维的导火线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师范,学生模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思维僵化。我们应打破这种僵局,巧设疑问,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例如,在讲速度概念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回忆运动员赛跑的情景,然后问学生:①物体运动的快慢与哪些物理量有关?②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有哪些方法?③如果两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怎么比?赛跑的情境和这些提问,激起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浪花。虽然他们众说不一,有对有错,但对于他们来说,的确是一次探索,是一次创造。 转贴于

五、一题多解,增加创造性思维的机遇

篇8

在素质教育这一理念提出之后,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已经成了较为关键的一个内容。创造性思维其本身对于学生今后发展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学生只有具备了这一思维才能取得更为良好的学习效果,无论是在哪一个学科中,创造性思维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项。但是,究竟要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呢?带着这一问题,笔者也提出了以下几个措施,希望能够有效地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一、通过生动的教学语言,来引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在对小学生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体育这一门课程其本身就有着较为显著的特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需要经过自身的操作和活动才能掌握相应的体育技能以及知识。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大多会对学生进行适当的体育动作示范,而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确保体育动作的规范性,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应用较为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通过这种语言表达来让学生对体育动作有一个基本的掌握和感知,同时还能在生动语言下对相关技能训练产生兴趣,之后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践练习当中。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前后滚动”这一体育技巧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示范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使用“蹲撑如蛙跳,臀部比腰高,头部顶着地,背部似拱桥”这样的教学语言,通过这种生动的语言来将“前后滚动”需要注意的地方阐述出来,这样学生对于这一“前后滚动”这一技能就会充满兴趣,再加上教师实际的示范,学生思维能力就会在生动言语中得到发展和想象,最终就能有效地实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这一目的。

二、通过教学情境,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在对学生进行小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想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教师还需要对以往教学形式进行适当的改变,在以往传统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就是对学生进行基本体育知识的讲解,而学生只需要掌握基本的体育动作,在这种传统教学形式下,学生思维能力不可能会得到创造性发展,从而就很难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要想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首先就需要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思维能力在情境中得到创造性发展。如,教师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掌握这一学习目标:在徒手、队列等练习中保持正确的姿势。教师可以在对学生进行广播体操教学过程中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兔子赛跑”这一小游戏作为情境导人,通过这一游戏情境来激发学生对这一教学内容的兴趣,让其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际体育活动中,之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对学生进行踏步练习教学,让学生在实际踏步练习过程中真正掌握在徒手、队列等练习中保持正确的姿势,从而就能有效实现教学目的,而学生在实际练习过程中其思维也会得到相应的发展,这样就能有效地实现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这一目的。

三、通过反面引导,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在对学生进行小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想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反面引导,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应用逆向思维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这样学生在实际体育学习过程中,就会更加敢于打破常,最终就能有效实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这一目的。比如说,教师在以往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大多会对学生进行动作讲解,然后是动作示范,最后则是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相应的体育技能,但是,为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反面引导,教师可以先对学生示范一些错误性的动作,让学生对动作进行思考和讨论,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学生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对相应的体育技能进行思考,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思维也会得到有效发展。如在对学生进行“前后滚动”这一技能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将事先所准备好的方块物体进行示范,让其进行“前后滚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明显发现方块是很难进行“前后滚动”的,而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一现象让学生展开想象和思考,通过这种方式来启发学生思维能力,这样学生在这种反面引导例子下就能更好地明白在“前后滚动”过程中,身体团得越圆就越容易滚动,这样学生思维就能在反面引导过程中得到更为良好的发展和进步,最终就能有效实现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这一目的。

另外,我们要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和活动中的主动性,让学生主动交流,积极合作,培养和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掌握体育技巧的基础上能创新学习,获得体育学习与运用的创造性思维。我们的体育教学活动可以多种形式开展,并改变以往的学生体育学习及能力的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与反思,从而让学生能学会并在创造性思维运行中获得体质与技能的提升。

篇9

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中学物理知识大多是从观察生活与生产实例、自然现象、物理实验等总结概括出来的。这类知识内容的教学,运用发现法、启研法、学导法、实验探索法等较为适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实际,恰当选取运用这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进行教学。

二、精心设计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案

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往往跟教师课前教学设计的质量有关。物理教材、教学大纲、教学参考书仅为教师教学提供了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和依据,而如何运用最优化的教学方式、最合理的教学结构进行教学才能达到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又能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及各种能力的目的,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的。

教师应深入研究大纲、教材,应以大纲、教材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使学生获得知识为目的;要突出启发性、探索性、灵活性、民主性、独创性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原则,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精心运筹策划,细心推敲安排,设计出符合学生心理特征、认知规律切实可行的方案。

例如,在“大气压的测定”这节课的教学中,如果教师按教材的编写依葫芦画瓢,直接运用托里拆利实验获得结论,这种生硬的灌输式的教学必然不利于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果变讲述为下面的探究式教学,则教学效果就会有很大的不同,步骤如下:

1.将一开口玻璃管插入水银槽中,分析为什么管内外水银面相平(连通器原理)。

2.把玻璃管中按上一活塞,向上拉动活塞,分析为什么水银柱能上升。

3.分析当玻璃管足够长,是否当不断向上提拉活塞时,水银柱能不断上升。

4.在水银柱不随活塞的上升而上升时,你能从中悟出什么?

5.设想一下,怎样使管内水银面以上部分达到真空状态,从而精确地测得大气压值?

这样按此质疑、实验、探索、解疑等不断深化的探索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像科学家一样亲自参与科学探索、发现,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灵感,使他们产生顿悟,还可以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

三、巧妙设疑,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变化过程。好的问题能诱发学习动机,启迪思维,激发求知欲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由遇到的问题而引发的。因此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必要途径之一。

1.巧妙设疑,激发思考问题的兴趣。

上课伊始恰当质疑,创设悬念,会使学生产生迫切探究的认知心理,激发求知欲望。

例如“轮轴”一节新课导入的教学,教师首先在黑板上画一口井的平面图,井里画有一系着绳子的水桶,井上画有一短杠杆,然后提问:“利用这个短杠杆能否将井中的水桶提上来,为什么?猜想如何改进才能发挥杠杆应有的作用?”这样图文并茂的物理情境,定会使学生探索的欲望油然而生,促使他们集中精力,开动脑筋,尝试探寻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法与途径,创造的灵感和顿悟很可能由此产生。学生通过想象直觉思维、联想逻辑推理,通过猜想、议论,互相启示,思维将向连续旋转的杠杆逼进,进而“创造出新的机械”──轮轴。

2.注意难度,提高问题的艺术性。

教师应注意所提问题难易要适度,不宜太过简单,而且提问题的方法还应具有良好的艺术性、顺序性及逻辑性,问题要新颖,具有较强的启发性和趣味性,才能诱发学生探索思维的积极性。

例如,在“惯性”的教学中,若以地球上的人竖直跳起后落地点与起跳点位置关系为例来研究惯性,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但若以人站在高速水平行驶的火车车尾边沿处或大海中匀速航行的船尾上竖直起跳后的下落情况来研究,其教学效果要比前者好得多。

四、拓展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改进实验方法,探寻新的途径,培养创新意识。

在物理教学中不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一般都不局限一种方法。如测圆柱体的周长和直径的实验、测量物质密度的实验、测导体电阻的实验等,除书中的实验方法外,还有多种其它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若能为学生创设、提供探索其它方法的机会和条件,引导学生探索、寻求不同方法,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及独创性得到培养和提高,定能使学生思路开阔,创新意识增强。

2.提炼由实验现象到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获得实验数据后,进行分析、判断、概括、综合和抽象思维、逻辑推理的思维加工活动,产生认识上的飞跃,获得结论。这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但若把握不当,就不能达到目的。例如,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关键在于实验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比较,进一步地假设推理创造性思维过程,才能实现认识上的重大飞跃,获得用实验方法无法直接验证的重要规律。但对于这一关键环节,有些教师不能很好把握,急于得出结论,用自己的讲述取代了学生的思维,使一个难得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良机丧失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关键之处,突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加强习题的变式训练,创设问题讨论情境,设计动手实验能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综合教法特点,创造性地组织教材,使静态教材内容变为具有探究价值的研究问题,诱发学生探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封小超,王力邦.物理课程与教学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篇10

关键词:美术教学;创造性思维;幼儿培养

每个孩子的想法都是独一无二的,幼儿的发展决定着自身的未来。现如今,越来越多的教育条例在呼吁幼儿教育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而美术教育不仅可以引导幼儿欣赏美和感受美,更能让幼儿在美术中激发自己的创造力。不难看出,所有的幼儿都是在没有任何的逻辑中开始创造的。正是这种天马行空的想法,使得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更大的发展。

一、幼儿创造性思维的阐述

想象、观察、以及思维这些都是创造的基础。但是在幼儿的思维中,兴趣和好奇心才是激发这些基础的动力。创造性思维对于幼儿来说可能体现在一句话,也可能体现在一幅作品中。面对幼儿滑稽的、夸张的、稚嫩的作品以及表现时,教师以及家长应对孩子创造性的表现给予鼓励。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面对儿童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教师和家长应该给以鼓励和肯定,孩子的创造性思维便不会受到拘束。鼓励可以使孩子增添信心,同时也能给予孩子肯定,这一现象在幼儿身上同样可以体现。越来越多的幼儿教育者,将美术融入到孩子感兴趣的游戏中。这种新奇的教育方式不仅能使幼儿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更能使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幼儿能自己去发现,能自己去探索,其所得到的任何体验都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实践证明,当幼儿之间的思维方式得到碰撞的时候,其思维便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所以游戏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更能使幼儿与幼儿之间的情感得到交流。

二、传统教育局限及美术的作用

1.传统教育的局限性

传统的美术教育忽视了孩子的创造性,几乎所有的美术教师教给孩子的树叶都是绿色的。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从一开始就受到教师的引导。教师也在不知不觉中促使孩子们形成了思维定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忽略了幼儿天马行空的情感思维,从而导致幼儿的思维受到局限。

2.美术教学对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的作用

在传统美术教学中,美术教师成为了关键人物。这样便局限了幼儿的创造性,扼杀了孩子的思考机会。美术教师应该尝试让孩子用自己的想象完成属于自己的作品。并相信孩子的创造力,让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作为幼儿教育者,不能局限孩子的思考,而是应该帮助孩子培养创造性思维、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让孩子发现生活中的乐趣。幼儿的观察能力往往需要教育者去发掘与培养。让孩子自己去观察、想象并进行独立思考。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和培养孩子,而不是以错误的教育局限孩子,因此,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才能被无限激发。

三、美术教学中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

1.保护孩子的想象空间

孩子生活在一个以自我想象为中心的世界,孩子在美术教学中会表现出孩子自身特立独行的思维模式。幼儿处在一个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初期,教育者应当保护幼儿自身的想象空间,让幼儿在自身的想象空间中释放自身的创造思维。在美术教学中,孩子特立独行的思维方式能使孩子在绘画的过程中有一个新的世界,而这个世界却不是成人可以想象到的世界。在孩子的世界中,树叶可能是蓝色的、小猫小狗可能是三条腿的、鱼儿可能是带翅膀的。这些都可能是属于孩子的思维世界,对于这种想象思维,教育者应当去保护孩子自身的想象世界,那么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才能被无限激发。

2.引导并激发孩子的创造潜能

在美术教学这种可以发挥无限想象的教育性活动中,教育者应该更好的引导孩子去探索和思考。幼儿教育作为人才发展的起点,在越来越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者应该更加注重孩子的创造能力。教育者在面对孩子天马行空的世界时,需要更多的去保护孩子的想象力。但是,一味地去保护孩子的想象世界,孩子的审美判断就会偏离。教育者除了要保护孩子的想象世界以外,还需要去培养孩子的审美情感。那样创造性潜能会被无限激发以外,孩子自身的未来也会有更好的发展。

四、结束语

现如今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奈斯比特曾经指出:这个时代需要创造力。幼儿的成长与发展对于现如今知识经济的时代至关重要。在越来越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人们对于人才的观念发生了巨大改变。在着重培养幼儿创造力的今天,美术教学有其独特的作用。教育者通过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这个世界,会发现孩子眼中不一样的天空。通过让幼儿去大胆发挥和无尽想象,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作者:冯远宇 单位:贵州省遵义师范学院南白分院

参考文献:

[1]王昆,郑竞翔.美术教学中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2014,09:70-72.

[2]刘净丹.浅谈美术教学中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上),2013,07: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