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考研范文
时间:2023-03-18 14:37: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学考研,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
《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裴娣娜
《教育原理(修订版)》孙喜亭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 刘儒德
篇2
2011年3月29日国家线公布后我们会发现大多部分的学科分数线都在增涨,唯独教育学国家线较去年偏低,导致这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专业就业因素。
教育学毕业的学生就业方向大多是各地的中小学。而现在考取地方中小学正式老师需要的文凭也就是专科和本科。而研究生选择到中小学就业的相对较少。试想本科或者专科就可以达到的就业平台,有谁还会再浪费几年时间读研呢?
当然,教育学中也不乏想进入大学从事教学工作的同学,但是和其它专业相比,教育学本科毕业要比其它专业本科毕业的学生更容易找到稳定的工作,这也是导致教育学考研人数减少的原因之一。
二、理想因素。
年轻人更喜欢追逐有挑战性的理想,而对于中小学老师的选择反而成了自己最后的出路。在毕业之际,曾听无数个同学说过这样的话:“我有教师资格证,混不好大不了回来考个老师”。老师成了众多学生最后的出路,而真正热爱教育,真正为教育学习付出的人较少,所以人们的心态和理想也决定了报考教育学的人数较少。
三、专业考研前景。
现在在很多城市考老师,只要本科即可,有的城市甚至专科生也有资格考取中小学的老师。所以如果热爱这个行业,只要大学毕业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考取研究生。老师在人们的眼中是一份安分但不挣钱的行业,选择老师,有点与这个“金钱万能”的社会相隔,所以更多的人想步入这个商业的社会,而放弃学校这份安逸的差事,最终选择其它学科的研究生考试。
四、工作性质。
篇3
1、政治(100分)。
2、外国语(100分)。
3、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300分)。其中最重要的专业课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的考试范围包含: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研究方法、教育心理学。
篇4
数学教育考研考(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708)数学分析、(810)高等代数。
扩展资料
考研一般指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简称“考研”。是指教育主管部门和招生机构为选拔研究生而组织的`相关考试的总称,由国家考试主管部门和招生单位组织的初试和复试组成。是一项选拔性考试。
(来源:文章屋网 )
篇5
关键词:教学;科研;结合点;建议
长期以来,在与教师的接触中,体会到许多老师普遍存在一种观点,即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师,上好课就行了,科研似乎于自己无关;有些教师想搞科研,也不知从何入手。许多人认为科研是专家们的事,把科研看的很神秘。这种现象在所接触的教师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有的教师也认识到周围没有科研氛围,想努力改变只“教”不“研”的情况,但也因为教学任务重,又要带班,没时间搞教研而不了了之。为此,我们将“教学与科研”这一问题抛了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1 课堂教学就是科研
把科研看成只有专家才能从事的工作,想搞科研也不知从何入手,找不到科研的方向和课题,是许多教师的思维误区。其实,生活处处皆学问。我们所从事的课堂教学,就是我们的科研基地。众所周知,老师的主要任务是课堂教学,其科研能力最主要的是科学教研能力。在你签下一门课时,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需要备好课。备课就是科研。备课的过程就是科研的过程。
教课绝不是老师将课本上的文字照抄到备课本或课件上,上课时照念一遍了事。这仅仅是简单机械的重复。备课是教师自觉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和成果、富有激情和创造性的探索活动。真正好的教师在备课时是有科研性质和味道的。
教学设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准备活动。当我们接到上一门课的任务时,首要任务就是确定――你对这门课所涉及到的知识内容以及相关知识体系是否掌握。在此基础之上,才能进行教学设计。每一位教师都应充分重现教学设计的环节,做好教学准备活动。教学准备活动的成败,决定着你的教学效果。教学准备活动如同制定作战方案,可以减少教学时的盲目性,找到一种方向感、自信心和安全感。教案是教学准备过程中教学研究结果的全面体现。教案即教学方案,它是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材的处理、教学行为的选择等方面有一个基本框架的基础上形成的。教学设计是以相关的教育学理论为指导而进行的课前研究,其价值不仅仅是课堂的教学准备,也是教师思考问题轨迹的记录,更是教师认识自己、认识教学的资料、是教师教学研究成果的体现。
课堂教学时教师在课堂这个传授知识、落实教学设计内容的场所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我们这里所谈的“课堂”,不仅指传统意义上的教室,也包括实验室、实训室或其他的教学场所。教学是交流的艺术,是师生之间教学信息传递与反馈的行为过程。如何让学生学会知识、会学知识、能够以愉悦的、适度紧张的、专注的心情去参与教学活动,是老师应该注意的教学研究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现的教学设计环节的不足之处或新的课堂情况,同样是我们教学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教学反思是教学科研的组成部分,是对实践教学设计之后的研究,更是帮助教师以审视的眼光去探究其教学过程得与失的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阶梯。课堂教学后坐下来冷静思考一下教学过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成功与不足?其他教师或学生的评价?思考一下自己的教学是否有效?有没有比现在更有效的教学手段?需要补充哪些内容?遇到突发事件及处理情况?原教学计划是否需要变更等等。课堂讲授后反思的内容,就是教师在教学科研中要解决的问题。
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反思是每位老师在职业生涯中应当经历过的教学生活。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是实践教学设计的场所,也是发现教学内容的、教学手段等得失的场所。教学反思是总体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得与失的思考过程。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是进行研究的载体。把教学反思过程中得失记录下来,为当前或以后的改进教学提供参考,这样,课堂就成了教师们的科研基地。
在教育届提“科研”二字,都觉得很神秘。其实,每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在进行着“科研”活动;每位老师都是教育科研工作者。通俗点说,科研就是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和提炼,对未来发展的预测和把握,是对教育现象和教育本质的分析和概括。
教师通过教学研究,就会对教学过程中的现象进行深刻分析,对规律的把握会更自觉,实践过程会更理性。如果每位教师自觉地、不断地进行科学研究,就能丰富学科内涵,拓展学科知识。当将科研成果融入教材、融入课堂教学之时,教学质量必然大幅提高,教师自然会成为名师,也必然会培养出众多英才。倘能如此,我们就可以自豪地宣布:我们教师虽然不是专业研究人员,但我们是在实践中成长起来的研究者,是教育科研中的主力军。
2 做一名研究型的特长教师、学科带头人
教学出题,科研求解。科研为教学服务,以科研成果支持教学,应成为每位教师坚持的理念。如何树立科研为教学服务的理念,并在日常教学中有效践行这一理念,是每位教师所应探求的问题。
中国有一位科学家、院士曾经谈过:你不教课,就不是教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教师。看来,教学与科研能力,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必备的能力。然而,放眼当前的教师群体,就会发现对科研与教学存在着不同认识。
有一种教师,以谋生为目的去教学。虽然旧中国“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的传言已无人相信,但这类教师并不十分热爱教育专业,只是把当教师视为谋生的手段,把教学视为赚钱的工具,不追求知识更新与事业发展,一本教案用数年,把所讲内容抄到课件上,在课堂上放映出来,念一遍就完事大吉。其结果是:人越教越老,课越上越差。学生意见越来越大。当然,这只是教师队伍中极个别的人。
第二种教师是经过一段教学生涯后,觉得教书自己很行,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自傲心理。这样的老师特爱面子,有一点成绩就老虎屁股摸不得。由于太重视结果,不重视研究教学过程,使其很容易失去耐心。只能是:头重脚轻根底浅,嘴尖皮薄腹中空。
第三种教师以教育为己任,以对国家育人的责任感来教书。这种人是教师队伍中的绝大多数。他们在教书过程中,注重教学研究,研中求乐,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成教学内容;他们爱生如子,爱校如家,兢兢业业,毫无怨言。多年如一日以教学为乐,以育人为乐。他们是中国教育事业的主力军,是名不见经传的实干教育家。通过观察学习,就会发现这些教师的成长历程有其共同特点,主要表现为:在从教之初,热爱教师职业,积极努力争当合格教师,胜任教育教学。经过几年努力,投身科研教学,逐渐形成了个人的教学风格和特长,由一名合格教师成长为特长教师。他们并不停止前进的脚步,继续在某一学科的教学理论与实践中不断创新。他们坚持教学科研,能从平凡的、司空见惯的事物中看出新的细节、新的特征、新的方向。这些老师都具有某一学科带头人的实力。
合格教师特长教师学科带头人的成长历程,供我们学习的共同特点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
其一,有较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包括政治素养、职业理想、职业情感。这些老师思想觉悟高,把教师职业当成终身大事来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令人学习和钦佩。
其二,有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包括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坚实的教育理论知识。
其三,具有较强的教学与科研能力。包括独立备课、驾驭课堂、语言表达、板书设计、媒体应用等多方面的能力。
如果每位教师都数年坚持不懈,定能达到学科带头人的水平,由教书匠成长为名师、教育家。
3 结合所教专业,从事科学研究
一般来说,从事科研都是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和工作需要来进行,当然也有对某一种事物感兴趣而进行专门研究的。我们在商业学校任教,而且是职业教育,专门为商业服务业输送人才。因此,我们搞科研应从“商业服务业”和“职业教育”两方面入手。在商业服务业职业教育领域所涉及的科研范围,真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它几乎涉及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所有领域,我们仅将商业所涉及的科研范围开列出来,为老师们提供科研时参考。
商业:这是一个涉及面比较广泛的研究领域。商业亦称“贸易”,也称商贸,是从事商品流通的国民经济部门,分对外贸易和国内商业。国内商业又分批发商业和零售商业。是联结工业同农业、城市同乡村、生产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其主要职能是组织商品的收购、销售、调运和储存;任务是为生产、为消费服务。当你了解“商业”的外延、内涵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时,你会发现它所涉及到的任何一个方面都可以大做文章,进行研究。如物流专业,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对外贸易、金融银行、会计学、法学等。如果你是讲授礼节礼仪课的老师,可以研究商务礼仪,中国传统商务礼仪与当代礼仪的关系;与统计学相关的是商业统计,商业统计是统计理论和方法研究商业领域中大量经济现象数量方面的一门专业统计,即关于商品的购进、销售、储存等商业活动的统计。主要内容有商品流行、商品价格、商业劳动、商业网、流通费用和商业财务等统计;电子商务专业的老师可以为设立商业网站提供服务,还有一种具有广泛商业用途的分时服务计算机网络――商业分时网,它不仅为计算机用户提供对中心计算机的成批处理或会话使用,还提供具有广泛商业用途的多种应用程序,包括结构分析、电气工程、数据库管理(ERP管理)、财政计划、管理分析及图像处理等;教美术的老师可在商品设计,商品装潢等领域大显身手;德育老师可在古今商业职业道德领域施展才华。物流专业是我校的主要专业之一,其研究内容在商业领域涉及到很多方面,如:商品堆垛、商品储备、商品运输、商品流向、商业地理学等;商业经济学是部门经济学之一,专门研究商业部门中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其内容一般包括有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商业的产生与发展(即商业发展史)、商品流通中的经济规律、市场与商品供需、商品价格、商品购销调存、商业劳动、商业现代化、商业经济效果等。讲解法学的同志可从事商法研究,商法亦称“商事法”,用来调整商事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通常包括公司法、票据法、保险法、海商法、商标法等。我校涉及经济学内容的课程较多,可以选择任一领域有所建树。
为使大家更好的了解有关商品,商业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我们收其附录如下:
商品、商店、商法、商标、商战、商流、商税、商路、商港、商业网、商(事)行为、商标法、商品率、商帮(商人行会)、商业银行、商业文化、商业利润、商业革命、商业信用、商业美术、商业统计、商业秘密、商业资本、商业票据、商业道德、商事关系、商品比价、商品构成、商品储备定额、商品经济、商品差价、商品滞留、商品资本、商品流向、商品流通、商品堆码、商品检验、商品储备、商品装潢、商品编配、商业分时网、商业心理学、商业经济学、商业性保险、商业增加值、商品二重性等等。
职业教育是给予学生或在职人员从事某种生产、工作所需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态度的教育。我校面临的施教对象,既有在校学生,又有在职人员,因此,职业教育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也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并成为我们从事科学研究的重点。
职业教育领域供探讨和研究的课题很多,涉及到的学科也较广泛。如探讨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史,研究中国历代是如何从事职业教育,其得失如何?应当继承和发扬的东西有哪些?研究当代中国的职业教育,找出共同发展方向,如何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改进中国的的职业教育等。在当前,我们应从现实社会生活中,寻求科研方向。比如:“职业声望”的研究。职业声望指某种职业在社会生活中的声望和地位。其高低取决于职业环境、职业对社会的贡献和任职者的素质。如何提高自己所从事职业的声望及其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社会地位,是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对学生实施职业道德的教育是我们的主要任务之一。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规范。在职业道德领域,有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例如:职业道德的形成和发展;职业道德是否具有积极性;社会主义社会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是什么?职业道德的作用、原则、规范。如果哪位老师有精力,完全可以写出一本商业伦理学、律师伦理学、教育伦理学等。
研究职业与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与职业有关的社会问题的社会学分支学科――职业社会学,也是从事职业教育的同志应当关注并大有作为的研究领域。职业社会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现实社会的职业结构和职业变迁,如:职业分类、职业分布、职业流动、现代化对职业结构的影响、职业结构和社会地位结构的关系、职业教育、职业培训、职业岗位的分配和招聘,就业、失业、待业、退休及其有关问题、职业心理、职业伦理问题、特殊职业问题等。如果你对职业社会学中的某一方面、某一点研究有兴趣,坚持数年,必定有所收获。
综上,为大家提供的科研内容,仅供选择科研方向和题目时参考。当前,我们学校已登上国家示范校的舞台。这是全校老师们共同努力的结果。相信在以后的岁月里,我们在教学、科研领域会取得更大成绩。
篇6
优化课堂教育模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英语素质教育的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是重点,也是实施教育主渠道。然而,要实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做到优化教学目标的制定,优化课堂教学的设计,优化教学方法的组合等,通过优化课堂教学模式,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
一、优化教学目标的制定
目标教学是构建素质教育的重点,它要求教师,必须了解、熟悉、掌握教学内容,明确教学大纲,通过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使目标教学落到实处。可以说,目标教学就是将所有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目标,首先做到完成每课的小目标,然后完成好单元的部分目标,从而完成总目标。
风靡全国的洋思教学模式,其中最为显著的特色就是课堂教学目标的出示,每节课的教学都围绕这一中心展开。例如在教学JEFC Book ll Lesson 82 The MoonlightSonata时,出示教学目标为:1,让学生理解本篇课文的内容:2掌握10个重点短评;3根据关键词复述课文;4了解伟大音乐家贝多芬的生平并学习他敢于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通过制定这样的教学目标。使学生一节课的思路收放有度,心中有数,效果自然很好。
二、优化课堂教学的设计
优化课堂教学要努力做到五个结合,即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不同课型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对话课可使用情境交际法,在真实的语境中让学生感受语言。从而学会运用语言。课文课可采用阅读自学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读的能力。针对不同学生,应分层次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一节课达到不同的目标: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相结合,课堂教学应努力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探索知识,变“学会”为“会学”: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可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演讲、话剧、英语角、手抄报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要做到这几点必须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脑、动口,动手上下功夫,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形成以学生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育人为目的的素质教育教学模式。
三、优化教学方法的组合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语言 特点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86-02
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注重教学语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选择科学性以及规范性的教学语言进行教学,还需要借用语言充分表达教材中人物的情感,在此基础上调动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小学语文教学不单单需要培养学生的答题技能还需要培养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语言能力,因此,语文教师需要根据语文教学的要求制定教学计划,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质。
一、突出语言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小学语文是一门比较严肃的学科,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把最准确的教学内容传递给小学生,引导小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学习观念,在学习中同样规范自己的语言,促使自己使用科学性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首先,语文教师需要强调语文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准确表达教材中的内容和句子或者词语的具体含义,把真实性的内容传递给学生,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在课堂提问环节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以及问答的问题教师需要选择科学性的语言进行点评,向学生明确传递自己的思想,让学生能够在科学观念的引领下获得知识技能上的提升。调查发现,在科学教学语言学习下的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更为全面,他们在传递自己思想或者感彩时会用客观的态度去表达,也会选择恰当简练的词语表达对文章的整体理解。例如在欣赏《落花生》文章时教师需要明确表达题目的意识,引导学生不被题目字母意思所迷惑,教师在对学生提出意见肯定的同时还需要清楚表达自己的意思,避免给学生造成混乱。语文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还要求教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摆脱传统教学语言的繁琐,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知识。
其次,教师需要强调语言的规范性。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小学生造成影响。为了培养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语文教师需要强调教学语言的规范性,教师需要严格规范自己,用规范性的语言讲解具体的发音、语法和词汇。例如,年长的教师因为传统教育的影响在讲课过程中会掺杂着方言,这会对小学生的学习造成严重的影响。这些教师在发音时会把“去吃饭”说成“吃饭去”,把“教师”说成“教思”。学生如果长期处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那么他们之后的学习进度和答题正确率也会受到影响。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提倡普通话教学,让学生能够在正确规范的语言环境下成长,避免出现学生因听不懂老师讲话耽误学习的情况。
二、强调语言的艺术性和情感性
语文教学的目的不单单局限在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还包括将对文学的领悟能力和欣赏能力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理解具体内容时感受其中的情感所在。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发挥语言的艺术性和情感性,真正挖掘语文语言的魅力,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学科教学相对于其他学科教学科目是一个感情饱满,并且洋溢着情感的教学科目。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倾注了作者的情感,需要读者置身其中品味美、欣赏美。小学生由于自身的阅历,理解力和接受力都比较差,他们在阅读书籍或者学习课文时不会关注文章的情感。所以,语文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语言的艺术性和情感性,帮助小学生理解课文,欣赏课文,达到小学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在预习环节,教师可以事先为学生范读课文,用感情演绎文章的具体内容,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的感情,从而加深小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例如在《长江之歌》课文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与之相关的视频,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唤醒自身的爱国之情,感受作者当时的爱国情操。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在课下阅读时摘录自己喜欢的优美句子,并在课上谈谈自己的感受,教师还需要运用多种表达技巧,让学生在教师的表达过程中感受语言魅力所在,从而提高自己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三、发挥语言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在分析小学语文教学的语言特点时除了强调语言的科学性,规范性,发挥语言的艺术性和情感性还需要注重语言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发挥语言的生动性与趣味性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兴趣以及丰富教学内容的一种有效手段,所以教师应改变传统教条式的教学方式,增强教学的灵活性,用生动、幽默的语言教学。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小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因为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对任何新奇的事物或者好玩的事物都会产生兴趣。而语文教学课堂的总体氛围会影响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小学生在学习语文课文时很容易因为书中繁琐的知识和枯燥的内容降低自己的学习兴趣,降低自己的主动性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为此,教师需要注重教学语言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在讲解课文时挖掘课文中的深层含义,用最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语言表达文章内容,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解具体知识可以较容易的把学生带入文学作品中,让学生触及书中的情感世界,促使学生在跟随教师思想时领悟一个丰富多彩的语文世界,从而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总而言之,在小学生效仿能力以及好奇心都非常强的时期,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语文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规范性、生动性、趣味性以及艺术性和情感性,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同时帮助教师提升个人教学水平,促使学生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提高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计爱林.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的语言特点思考[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5,5.
篇8
关键词:大学 语言教学 语言文化
语言教学不仅仅是语言类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文化的传播。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文化因素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就得到了中外学者及语言教育家们的认可。自此,文化教学日益成为人们关注和重视的内容。同时经过多年的发展,大学阶段教学目标已经从“语言能力”扩展到“交际能力”,如今进一步发展为“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要求在教学中加强目的语的文化背景知识的输入,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同步进行。本文创新之处在于将大学英语语言教学与文化意识的培养始终置于大学英语实施这一大背景之中,不仅从理论上分析语言教学与文化意识培养相结合的重要性,而且还从实践角度分析其可行性。
1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作为文化系统的子系统,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语言的形式结构和交际模式无不受制于文化,取决于文化,反映和服务于文化;同时,语言又反作用于文化,对文化发生重大的影响。
在语言材料中,我们可以从篇章、句子、甚至每个词中找到本民族的文化信息。我们学习了英语单词、句子,只不过是学习了语言的结构、符号,并不意味着我们理解了其意义;只有理解和掌握了语言的文化内涵,才能真正深刻理解其语义,也为正确使用这一语言奠定基础。有的语言专家把语言比作树,把文化比作森林,认为如果只顾语言,不了解所学语言赖以存在的文化,就等于见树不见林,那么语言学习者就很难完全理解和正确、得体地使用所学语言。
2 大学阶段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在课堂教学中,文化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化知识的传授,二是文化意识的培养。具体来说,大学阶段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包括以下几点:
2.1听说教材
文化与听力教学的结合反映在听力课上,教师可选择与文化相关的听力材料,并且很有必要做一些听前准备。这是因为,学生们在收听某种材料之前,可能对其中的主题、背景、说者之间的关系等都不甚了解,如果盲目地去听,效果很不明显。作为教师,可以准备一些文化背景材料,可以帮助学生听懂得更多,理解得更深。在口语教学中,角色扮演被众多教师所采用。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学生有机会在一个接近实际生活的情况下表达自己。他们必须注意到其他学生的反应,而这些反应是多变的、不确定的、甚至是不可预测的,所以他们有更多的空间来斟酌自己的语言及表达方式以适应整个情形。
2.2阅读教材
教材中有着丰富的阅读材料,其中也包涵了许多跨文化因素,这为开展文化教育创造了条件。在应用中,具体做法就是集中阅读同一话题的多篇文章,通过阅读理解文本中那些显性和隐性的文化信息,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这样做可以给学生集中提供某一专题的文化内容及其背景知识,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熟悉某一文化专题的词汇、题材、风格及文化内容。如果不适当集中主题,提供的材料太宽、太泛,漫无边际,容易给学生的阅读造成挫折。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原理,学生不熟悉某一专题文化背景,阅读时就缺乏这方面的文化图式,阅读效果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应提供一定数量难易适度的、能沟通已有的文化信息和新文化信息的阅读材料,帮助学生建立相关的图式。
2.3写作教材
文化与写作教学的结合通常是为了帮助学生写出结构合理的文章以及连贯性很强的段落及语法正确的句子。许多教师忽略了对写作内容的要求。其实,在写作教学中,完全可以把文化因素考虑在内。例如教师在讲解书信格式时,可以要求学生给讲英语国家的个人或公司写私人或商业信件。内容可以包括交通、娱乐、教育等方面,还可以要求学生写一些关于中西文化差异的作文。
3 大学阶段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结合的主要途径
3.1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
充分挖掘现有教材内容所包含的文化元素,尽可能利用课文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的同时,能了解与该知识相关的文化内涵,将文化内容与语言材料结合在一起。这些材料来源真实可靠,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利于通过学习了解文化,增加中西文化差异的意识,通过教材实现语言与文化的最佳组合。老师应将“文化教育贯彻语言教育之中”。这一思想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实践,充分发掘教材资源,帮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3.2实现课内外活动相结合
当前大量广泛的课外阅读是了解西方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欧美文学作品,可以了解西方民族习性、思维方式、文化特点、风俗习惯,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接触到丰富多彩的语言材料,扩大词汇量,激发学习兴趣,了解和熟悉其他国家文化。进行课外阅读要由浅入深,要长期、系统。阅读材料的选择要由易到难,由短到长。可以先阅读浅显有趣的小故事以及文学作品的简易读本,再逐渐过渡到难易适度的原著。坚持每天阅读一些报刊杂志,获得最新的、与时展紧密相连的有关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生活、体育等方面的信息。学生通过长期有效的大量阅读积累,就可以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但语言能力飞跃提高,还会积累丰富的西方文化知识,增强跨文化意识。
3.3加强异国文化氛围体验
篇9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方式 多样性
众所周知,初中数学是从初级数学到高级数学中的过渡阶段,也是学生数学思维逻辑的必经阶段。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教,有定则;教,无定法”,教有定则是说:能让学生通过既定的规则去主动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而教无定法则是在说教学的方式方法应该多样化。初中数学就是这样一门具备多样性教学任务与性质的课程,而这种特点恰恰给初中数学知识的传授带来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指导方式。下面就对初中数学教学方式的多样性、灵活性进行具体的解析。
一、多样性的教学方式来源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现代化的教育方式提倡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教育。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说:以学生为课堂知识学习的主体在与课本内容接触时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创造性、自主积极性以及独立能动性。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不是由教师的被动灌输得来的,而是通过培养学生的个人兴趣,以要学知识来做导向,在学生已有知识和对新知识看法的基础上构造适合自己学习体系的一个过程。”也就是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并不是只记住教师所讲就可以,还需要用新的思维观点去纠正之前的错误观点,让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相辅相成,达到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1.多样性的教育要面对全体学生
数学是一门考察学生逻辑思维的课程,只有通过学生自己亲身的实践才能体会到学习数学的趣味性,只有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主动去思考才可能真正的学会数学、学好数学。所以,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将每一位学生都当做学习的主体,并尊重他们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以及在学习中的能动作用。将教师讲解题目的过程变成师生共同探讨的过程,将教师攻克难点的过程变成由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当做演员真正的参与到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来。
2.以学生的内心体验为依据,引导学生领悟数学
初中数学教材的编制主要是以初中学生的思维逻辑走向、心理规律为基础进行编制的。初中数学的教材特点是过于形式化、整体内容较为抽象,这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作为教师来说,如果不能正确的处理学生的这种心态则会使学生产生反感的心理,造成对数学的厌倦。因此,教师必须时时刻刻注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内心体验,做好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让学生能以正确的态度去学习数学、思考数学、解析数学。
3.发现学生闪光点,鼓励学生大胆思考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去发掘学生中的闪光思维,并鼓励学生去大胆思考、大胆表达。比如,在大多数课堂上,如果某一同学对老师提出问题的答案有点出入,老师就会立即叫别的学生回答或者马上就将正确答案说出来。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对学生深入了解数学起不到任何促进作用,还会打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与我们现在发散性思维的教学方式大庭相径。因此,教师必须注重对学生亮点思维的培养,并进行相应的鼓励,让学生在成就感十足的状态下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
二、教学方式应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为依据
初中数学的教学意义就是要积极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因此,教学方式的选择要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为基础来进行。下面进行详细的探讨。
1.数学内容的设置要由容易向高难度上升。
对于同一个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会产生不同教学成果。运用不同的内容情境设置,也会体现出不同思维逻辑。因此,数学教学内容的设置要由易到难,一层一层的剥开数学问题的谜底,让学生的逻辑思维一步一步的培养起来。
2.提问问题是数学课堂的精髓之处。
只有进行适度的提问,学生才能真正的做到对数学知识的融会贯通。教师可以有选择的去提问,比如:教师可以先选择较大的问题去提问学生,并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去交流互动,将大问题化成小问题,再将小问题一一去解决;再如:教师可以先对问题提出错误的解法,让学生去寻找其中的差错,首先要提问思维水平较低的学生,如果出现思维偏差,教师就要以正确的思维方式去引导,让他们自己发现自己错在哪里,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水平才会真正提高。
3.激发学生的思维逻辑性
在我们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对学生思维逻辑的培养,保证他们数学思维的活跃性。当学生的思维火花燃起时,我们要积极的去鼓励他们:当学生的思维逻辑不畅通时,我们要慢慢的去启发他们重新建立思维机制:而当学生思维逻辑偏离正确轨道时,我们要积极的去引导: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太过活跃时,我们要适度的去疏导。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开拓学生的逻辑思维。
三、教学方式应以培养学生创造潜力为依据
初中数学是数学学习历程上的过渡性阶段,因此,教学方式的选择要依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为依据。
1.对学生探索精神的养成
数学知识的传授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的。因此,教师必须抓住课堂机会,对学生进行探索精神的培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去参与活动,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抽象成数学问题,再通过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这种培养方式不仅能够使学生的意志得到积极的锻炼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探索精神的养成。
2.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位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不同、学习方式不同,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也就不同,因此,我们在进行数学教学时要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学习指导。以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为原则,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在他们原有基础上取得最大的进步,为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创造更高的条件。其中尤其是对较差学生的鼓励,有些教师对差学生歧视,在课堂上只对优秀的学生提问而忽略差学生,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会使差学生对数学课堂产生反感还激化了学生对教师的厌恶。
综上所述,数学教育提倡的是“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下,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才能够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事半功倍,真正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教育。
参考文献
[1]林光,《关于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经验谈》——期刊论文,科技天地,2010,7.
篇10
关键词: 小学生 语文教学 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教师
语言文字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和信息传递的载体,是人类文化组成的重要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中,而语文课程就是这样一门学习语言文字综合运用和实践的课程。因此在新课程体系要求下,进一步奠定语文课程在教育领域的重要地位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发现、去学习,语文教学活动应该是在学生与老师平等活动的过程中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激发学生对小学语文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意识,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连接起来作为贯穿教学的主线;尊重学生个体间的差别,选择不同的教育方式,积极鼓励学生去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学习、锻炼的机会,让学生去探究、去创造。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的做学习的主人。
小学语文教师在新课程体系的要求下,必须要适应经济迅速发展、网络更新换代、科技不断发展的现实要求,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吸取新知识新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修养。认真的钻研教材使用教材,合理的利用课程及网络各种教学资源,努力探索新型的教学方式,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二、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从整体来考虑三维目标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联系,增强教学内容的整理与综合。在课堂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注重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积累,还要特别注重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与提升。要形成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有对语言文字的仔细揣摩,还要有对精彩文章段落独特的分析见解,把提高小学生的文化素养层层渗透到课堂的语言文字培训当中。尤其是现在学校越来越多地同社会发生各式各样的联系,学校教育应该更多的和社区生活、家庭教育、社会实践等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同时,语文教师又不能盲目的、毫无选择的开展实践活动,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体情况下,有针对有选择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可实践,同时开展各种各样的综合性的学习活动,增加学生的学习空间,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始终保持孜孜不倦的积极学习状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终身教育。
三、注重对小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值得注意的是: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维度。语文教育不但是教给小学生一种交际工具,还要根本立足于人的发展。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拥有很多深厚的文化,其中很多大有价值的历史文化是我们小学语文教材无法收集与表述的。因此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日常的语文授课中,在教材内容、知识点传授的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培养正确的思想观念与高尚的道德情操,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促成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与健康的审美情趣, 增加他们的文化底蕴。小学语文教师要在与学生接触到的过程中,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加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特别是要注重言传身教,身体力行。这就涉及到小学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必须要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师表,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优秀文化,在教学中熏陶感染,让他们乐学爱学,进而更加积极主动的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以语文丰富的文化内涵来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从小上好人生的底色,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四、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新事物、新现象都特别的敏感,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要针对学生这一特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众所周知,在小学期间,小学生活泼好动,而好动往往小于无休止的好奇心,在这些好奇的活动中,每个小学生多多少少都有些许创新意识的萌芽。对于孩子来说,童年时期是培养想象力的最好时期,孩子们大胆独特的想象常常促成别具一格的创新。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任何伟大的创新都起始于看似简单、可笑的异想天开中。我还深深的记得,“雪融化了是春天”那则经典的教育案例。当那位语文教师无情的把它判错,一本正经的告诉孩子们所谓的标准答案,进入到生硬的死板的教条主义。她不单单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的想象,更重要的是泯灭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从此学生不敢大胆的想象,终究成为学习记忆标准答案的机器。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当面对孩子古怪的、不可思议的、天马行空的想象时,我们要鼓励、呵护,而不是严加禁止,要重视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的勇气,注重对小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练习。所以,小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教师要锻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实践经验并把之运用到所学的理论知识中,举一反三,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高小学生语文应用的综合能力,进而全方面多角度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全方面多广度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所谓语文素养,并不等同于语文素质与文学修养,它是一种将工具性与人文性整体结合起来的素质总和,它包括语文四方面的能力和良好的个性与健全的人格。所为全面,它包含了三个意思,即:全员、全面、全过程。全员即面向全体学生,不是少数学生也不是多数学生,而是全体学生,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全员提高。全面,以往我们的语文教学侧重于双基的学习与训练,忽视了人文精神的熏陶,国家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全体学生通过九年的语文课程教学能够达到最基本的教育,这一要求,使得学生的语文素养将得以全方面多广度的提高。全过程,我们知道,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需要一个过程,它是连续不断的,是可持续的。在这动态的过程当中,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便是个不断丰富,并且逐步完善的过程。全方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要注意知识的积累,包括课堂积累与课外积累,只有把双方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实现文如泉涌。其次,要注重语感的培养,它既包括对文字的理解力也包括文字对事物的表现力,要经过反复的吟诵和揣摩。最后是则是实践与应用,要多维度多广度的强化思维,拓宽训练空间,将所学所练所思所想切合实际的应用到生活当中。
作为一名未来的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师是语言文字工作最基本的释义者,我们要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与学习活动,掌握最新的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和育人原则。时刻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教育教学方法因人而异,全方面多途径的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在教书育人、传道授业,为人师表的前提下,开创性的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改革创新的新模式,大胆质疑敢于创新,善于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以一个学者型、研究型的新型教师姿态参与到新课程改革的研究创新中去,为小学语文教学宏伟目标的实现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