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家庭教育问题范文

时间:2023-12-05 17:32: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单亲家庭教育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单亲家庭教育问题

篇1

【论文摘 要】人是漂泊的船,家是温暖的岸。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家更是安全的、快乐的。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思想观念的不断变化,单亲家庭作为一个特殊的家庭结构出现于社会之中,由于离婚率增加、单亲家庭日益增多,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不容忽视,通过家庭教育使单亲家庭的孩子更好地面对生活,调整他们的心理活动,使其尽快达到平衡点,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单亲家庭是指夫妻双方因离婚、丧偶而仅有一方同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也叫离散家庭或缺损家庭。单亲家庭的大量出现,对于离婚的夫妻双方或一方而言,可能是一种解脱,对于孩子来说,无疑是一个灾难。同一片天空下,幸福家庭的孩子在父母的教育呵护下,健康快乐成长;单亲家庭的孩子在生活中由于缺少了父亲或者母亲的关心、疼爱,而使心理受到影响。许多研究证明,单亲家庭对儿童的心理、学习成绩、品德行为等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 单亲家庭对学前儿童的影响

1.对性格的影响

单亲家庭的学前儿童往往生活在消极的家庭中,气氛压抑,缺少父亲或母亲的疼爱,容易形成性格孤僻、偏激、焦虑等性格特点,会使其形成对人很冷淡。之前生活在完整和睦的家庭里,面对家庭的突然破裂,孩子无法接受现实,无法适应无父或无母的生活。孩子的心理尚未成熟,无法去体会父母离婚的原因,会认为他们不爱自己了、不要自己了,自己是多余的,幼小的心灵受到创伤,自己不会排解,一旦受到影响,不知道该怎么办,很迷茫。特别是看到其他小朋友与父母亲亲热热、幸福美满地玩耍、嬉戏的时候,孩子就会想到以前自己也这么快乐过,现在的生活很痛苦,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自卑感。长期与父亲生活在一起的子女性格会像父亲,长期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的子女的性格会像母亲,这对以后的行为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2.对身体心理的影响

对幼儿的教育是父母双方共同的责任与义务,孩子与父母要多接触、多沟通,对其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单亲家庭的经济收入会减少,生活水平会逐渐降低,父亲或母亲会很忙,营养会比正常家庭的孩子吸收得少,影响其健康发育。由于父母离异,孩子不得不被迫放弃以往的习惯和态度去适应新的生活,只能选择双亲中的一个,从此组成单亲家庭,这种由内到外的改变,会使孩子对父母情感上的依恋造成伤害,所以单亲家庭往往会对孩子心理造成负面影响。单亲家庭的儿童由于经历父母的争吵,家里压抑,气氛不和谐,长期以来幼儿对父母的依赖感降低,开始怀疑自己的父母,认为自己的父母没有其他小朋友的父母好,使幼儿开始困惑、迷茫,当这种不良心理得不到及时的缓解时,严重的,儿童可能会出现不健康的人格特点。

3.对社会交往的影响

单亲家庭使学前儿童的心理受到创伤,对父亲或母亲态度蛮横,不亲切,不愿意与父母沟通,也不愿意与别人交往,尤其是在中国,很多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不准离婚后的一方探视,在这种环境下生活的孩子看见其他小朋友在父母面前玩耍,他们会更加伤心,加之其他小朋友的耻笑,会让他们的心里更加恐惧与别人交流,与小朋友的关系处得不好,有的会讨厌父母,并会认为社会不公平,对自己太残忍,严重影响其与人交往的态度。

4.对学习的影响

单亲家庭必然会使孩子的心理受到影响,上课不听讲,注意力不集中,影响学习成绩,并且单亲家庭的家长为生活奔波,生活压力大,很少有时间管教学前儿童,他们无约无束任意地玩闹,导致学习成绩差,认为父母不疼爱自己,学习没有用,长期下去就会不学习,学习成绩下滑,以至辍学。

二 单亲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孩子要求过严

有些家长把生活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要求过严,孩子心理压力大,且相当多的单亲家庭家长与孩子相依为命,对孩子的期望比双亲家庭高,有的把全部心思花在孩子身上,自己节俭,尽可能满足孩子的一切,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对孩子的生活过度干预,一旦孩子的各种行为方式与自己的期望不相符,便会引起不满,出现责备等不良行为。另外,单亲家庭家长长期的过度疲劳,会使他们感到无助,从而出现过度严教。这种过度的教育剥夺了儿童的自尊,限制其自由发展,易使孩子对自己产生否定感,从而出现自卑、自责等问题。

2.对孩子监管不力

单亲家庭父(母)亲在生活方面的压力都很大,没有时间、精力和物质条件抚养孩子,他们往往把孩子交给隔代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或者疏于管教,形成管理的缺陷,有的家长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忽略了孩子的痛苦,缺少对他们的关爱。甚至有的家长对孩子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遗弃他们。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许多企业经营不善或倒闭,孩子的父母大多下岗,缺乏稳定的经济来源,不得不打工,对他们来说,能够承担起孩子的教育费用就已不错,至于对孩子的照顾,他们实在是有心无力。还有一部分家长缺乏责任感,或各自重组家庭,忽视对孩子的关心和照顾,冷落孩子,因为害怕孩子影响自己新的家庭,甚至有家长把孩子推到门外,给孩子的心灵带来极大的伤害。由于孩子在家中得不到重视,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体会不到自己的成长在家庭中所起的作用,因而易使孩子产生自卑情绪,使孩子没有安全感,压抑,最终影响其健康成长和生活。

3.对孩子过度溺爱

单身父亲、母亲因其子女失去父爱或母爱而有一种愧疚心理,为了弥补,对子女过分地宠爱、娇惯,而不能给予正常的管教。孩子想要什么就买什么,妥让、迁就孩子,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弥补不健全家庭给孩子造成的创伤,倾向于溺爱型的抚养方式。单亲家庭中有的父母为了博得孩子的欢心,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存在自私、自我控制能力差、冲动等问题。

4.孩子缺乏社会交往

单亲家庭中,很多单身父(母)亲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与孩子相依为命,总是把孩子关在家里,不让其出门,以免被别人欺负,过度地保护;他们按照自己给孩子设计的目标教育孩子、培养孩子。在这种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孩子,由于缺乏与他人相处、交往的经验,在与人交往时,必然会产生孤独与焦虑,严重影响其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 单亲家庭学前儿童教育的对策

1.从实际出发,不要期望过高

单亲家庭的家长把孩子作为自己活着的精神力量,对孩子的希望过高,自己节省,把自己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这使孩子的心理压力很大,有些孩子不能适应,就向反的方面发展,希望父亲或母亲能注意自己,以减少压力;另有一些孩子想为了不让父亲或母亲失望,长期过度的学习,表现自己,一旦超出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便有可能走向崩溃。单亲家庭的家长要从实际出发,对孩子的要求要与孩子的实际情况相符,同时不要事事自己做决定,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

2.加大对孩子的监管

单亲家庭的父母比较忙,但也一定要关注孩子,对孩子要有责任感,不要生活有压力、心情不好,就对孩子发脾气或是把孩子送到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身边,不要把孩子当成包袱,要加大对孩子的关爱;同时要加大对孩子的监管,有些家长会组建新的家庭,有的孩子会心情不好,要注意观察孩子的反应,进行沟通、劝解,而且要给予孩子更多的温暖,要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在家中的作用、位置。

3.不要溺爱,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许多单亲家长害怕孩子不安全、出事故。什么事都不让孩子去做,家长包办一切,使孩子从小就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还采取各种措施来限制孩子的活动,造成孩子事事不能独立,没有机会亲自去体验生活中的困难,这样的孩子缺乏独立意识,一旦离开了家长,便不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对此,单亲父母要尽量给孩子一定的空间,不要事事都为孩子做,有些事要让孩子自己做,培养其独立的生活习惯。

4.加强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

单亲父母不要限制孩子自由的活动,要尽量给孩子创造参与社会的机会,单亲子女虽然受到社会的偏见的情况已不多,但家庭的不完整总是让孩子们变得内向、忧郁、自卑,甚至孤僻。对于孩子的心理成长,家长要尤其关注,注意多和孩子进行交流沟通的同时还要鼓励孩子多参与到社会中去,鼓励孩子多交朋友,家长要帮助孩子,给予指导,教育孩子自尊、自强、自爱、自励,鼓励孩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尽可能地参与社会活动,不要逃避社会,更要主动地与人交往,培养健康、开朗乐观的性格。

参考文献

[1]丁连信.学前儿童家庭教育[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篇2

由于家庭发生变故后,家长心理失衡导致单亲家庭子女情绪不正常,情感冷漠,孤独烦躁,存在自卑逆反心理,单亲家庭子女学习积极性也大受影响。单亲家庭子女思想品德行为异常,多数有不良习惯,表现差的占70%左右。从上述情况可以知道,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已向社会亮起红灯,单亲家庭是残缺的家庭,对子女的成长极为不利。

一、单亲家庭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无原则地溺爱孩子

在丧偶或离异之后,为人父母往往更加怜悯孩子,什么事都依孩子,结果孩子以自己为中心,缺乏责任感,不懂得尊重他人。

(二)对孩子的教育简单粗暴

与特殊照顾和过度保护相反,有的家长对孩子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动不动就打骂,使孩子个性发展受到严重的压抑,形成胆小、倔强等不良品质,容易走上歧途。

(三)对孩子的生活包办代替

许多单亲家长与孩子相依为命,对孩子的生活包办代替,使孩子从小就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还采取种种办法限制孩子的行动,结果使孩子缺乏独立意识,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校对单亲家庭父母教育教育子女的引导

作为教师,我们要引导家长认识到虽然夫妻双方离婚,但要根据家庭变故的现实,解决好单亲子女的教育问题,以下是我采取的一些教育对策。

(一)教师要做单亲父母真诚的朋友,帮助有针对性地调整家庭教育方式

一些离异的父母总体感觉他们对于离异这样的事情不好意思和教师沟通,认为离异不是一件好事,面对教师难以启齿,担心知道孩子父母离异,教师会另眼看待孩子,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另外作为离异的父母,也不愿意真诚而坦率地和孩子解释离婚的事。因此,教师知道学生父母离异以后,可以恰当地介入,以家长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交流沟通,建议家长:

1.向孩子耐心解释造成不完整家庭的原因。(1)平静地告诉孩子关于父母离异的事实,鼓励孩子勇敢地面对现实。(2)给孩子安全感,不要把孩子作为报复对方的武器。父母离婚对孩子最大的打击就是失去安全感。所以,让孩子知道,虽然父母离婚了,但他永远不会失去父母对他的爱,做到这一点,需要父母双方的合作,这对大多数离异的夫妻来说很难,和一个也许带给自己很多创痛的人合作,可能极不情愿,但不能把夫妻之间的恩恩怨怨迁移到孩子身上。如果把仇恨强加给孩子,不仅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还会使孩子长大后失去爱心。

2.谨慎对待子女的教育,注意科学的教育方式。(1)注意不要过度保护。在丧偶或者离异之后,为父母者常常会把自己所有的感情和爱倾注在孩子身上,对孩子关怀备至,一切有爸爸或妈妈代作主张,日子一久,孩子的依赖性就会增加。变得脆弱、依赖,缺乏主见,一旦离开了家长,便茫然不知所措。(2)切忌期望值太高。缺少了配偶,不少家长把孩子作为自己唯一的精神寄托。在厚望之下的孩子,往往有着过度的压力,心理负担沉重。有的家长把全部心思扑在孩子身上,自己节衣缩食,忍辱负重,寄希望于孩子的明天。一旦孩子表现不尽人意,其气恼、忧怨一齐涌上心头,有的恶语相向,有的拳脚相加,,更有甚者不理不睬,说出伤害孩子的话。(4)教育孩子形成健康人格。在孩子人格的形成过程中,父亲和母亲有着无法互相取代的作用。缺少父爱,孩子就会形成所谓的偏阴人格,即表现得懦弱,多愁善感,自卑、缺乏毅力等;而缺少母爱,孩子又会形成所谓的偏阳人格,即表现得孤僻、冷漠、缺乏爱心等。所以对于单亲家庭的父母来说,要特别注意弥补孩子由于缺少父爱或母爱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三、与单亲孩子平等相处,营造和谐温馨的学校教育环境

对于单亲家庭长大的学生,学校教育非常关键。教师和同学都应该加倍呵护和关爱他们,要用爱心和师生亲情来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

(一)指导学生正确对待父母的离异

教师要告诉学生,父母的离异虽使自己失去了一个完整的家庭,一份完整的爱,但对父母来说未必是一件坏事。既然父母彼此之间已经不能给对方带来幸福,与其在一起经常吵闹,还不如给彼此放一条生路,分开重新去寻找属于他们自己的那份幸福。作为子女,我们应该理解并尊重大人的选择。

(二)鼓励学生在和谐温馨的群体环境中成长

单亲家庭的学生都有猜忌和孤独的心理,他们会因为心灵受到伤害而关闭与同学、教师交流的窗户,这时,班主任应怎样做呢?

1.密切关注,爱心抚慰。父母之爱的缺失,使这些学生过早地承受着巨大的思想压力,每位教师应用爱心去抚慰他们受伤的幼小心灵。单亲家庭的学生往往比较敏感,教师要多注意这些学生的言行,若发现有异常的苗头,要及时跟他们谈心,在学习和生活上多关心、多体贴。

2.平等尊重,鼓励交往。要给他们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尊重、和谐的交往环境,要鼓励他们多参与集体活动,增强自信。家庭成员的残缺,使这些学生在其他同学面前觉得很“丢面子”,抬不起头,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因此,教师要维护学生的自尊,帮助他们处理好同学间的关系。

四、为单亲家庭提供帮助,呼吁形成多渠道的社会教育氛围

单亲家庭的孩子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心病”,心病还需心来医。家长和教师的真诚关爱能够弥补家庭破裂给他们带来的一些创伤,不过,社会上的一些偏见依然会让孩子有一些心理阴影,那么,全社会的关注尤显重要。比如,通过媒体宣传,为单亲家庭子女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让公众了解单亲家庭,并能够用正常的眼光来看待他们,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

篇3

【关键词】单亲家庭 心理健康 分析与对策

一、单亲家庭子女心理行为问题情况分析

随着社会上离婚率的上升,单亲家庭增多,这一变化不仅影响学生社会文化素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更为突出。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现象较为普遍,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针对这个情况,我对我校四年级父母离异的学生进行了一番较全面的调查。四年级在校学生400余人,其中父母离异者39人,占全年级学生总数的9.15%.对这39名学生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后,发现他们之中表现不好、成绩低劣者15人,占总数的38.46%;在校表现可以、学习成绩中等或中等以上者共9人,占23.07%;其余15人,基本上可以跟班,属于不优不劣之类。归纳起来,表现不好的学生大都行为习惯不好,甚至染有不少不良习惯,诸如迷恋上网、不写作业、打架、上课捣乱课堂秩序等等。令人深思的是,表现不好、成绩低劣的15名学生,父母离异前表现不好或不够好的仅3人,父母离异后退步明显甚至大幅度滑坡者竟达12人。这足以说明父母离异给孩子幼小心灵蒙上了一层无法驱散的阴影。据老师们反映,这39名学生大致可分为几类:

1.强烈的自卑感。夫妻离婚时,有的对孩子关心不够,不愿承担子女的监护义务甚至把孩子“推来推去”;有的父(母)虽然接纳了孩子,但没有真正承担起责任来,不关心,甚至打骂。这样的“抛弃”和对待,使孩子体会不到父母的关爱,“我是一个没人要的孩子”“没人疼的孩子”这使小学生的人格、自尊严重受挫,极易产生自卑心理。

2.以自我为中心。一些单亲家庭的学生由于缺乏一方家长的影响和感情交流,所以就显得孤僻、不合群,不轻易暴露自己的想法,和很多人保持距离,不轻易相信别人。部分单亲家庭学生课间也很少和同学一起活动,上学、放学也往往独来独往,不与其他同学结伴而行。

3.逆反心理强 单亲学生有的因为父母离异觉得不光彩。因而也受到同学的歧视,慢慢对父母,对家庭产生一种厌恶感。有的因为家里突然增加了第三者,言行受到约束,如果继父母对自己存在偏心时,则会产生更大的逆反心理。

4.嫉妒感强烈 他们这种孤僻与自卑的表现,显得非常敏感,老师在课堂上讲的一句没有任何针对性的话,有的单亲家庭的学生就以为老师是在针对自己。单亲家庭学生多疑和嫉妒的心理特征比正常家庭的学生显得突出一些。

二、单亲家庭子女心理行为问题教育对策

1.家庭教育策略。单亲家庭孩子的家庭教育责任之重,影响之大,也是不容忽视的。我在和家长的沟通交流中通常建议他们采用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策略:

(1)父母要重新拾回生活的信心。孩子在父母离婚战争中心灵已经是稚嫩和脆弱,作为父母首先要在生活上给予孩子以非常的呵护。在学习上要非常的关心,给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像《下辈子还做母子》影片中徐美云老师那样竭尽全力为儿女,无怨无悔。家长应放下架子和孩子平等交朋友,深入孩子的心灵深处。

(2)为孩子创造一种愉快的家庭氛围。研究表明,儿童从2岁起便能真切感受到家庭的气氛,不同的家庭气氛会使孩子在思想、态度和一般行为中作出不同的反应。如果孩子在家里感到愉快和安全,他们的心理和性格就能得到良好发展;如果家里整天吵吵闹闹,孩子常常处于提心吊胆、担惊受怕的环境中,就易产生不良情绪和行为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正确的引导,将会出现偏差。因此单亲家庭要特别注意为孩子创造一种愉快的家庭氛围,以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3)家长合理确定对孩子的期望。天下父母都望子成龙,而在单亲家庭中这种期望更为强烈,单亲家长几乎把自己所有的希望都放在了孩子的身上,这种愿望可以理解。但是,过高的期望往往容易落空,不切实际的对孩子提出要求。往往给孩子生理和心理难以承受的压力。所以要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为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这样才更有利于孩子的发展。

2.学校教育策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比,有它自己有利的条件,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关,计划性、针对性都很强,而且可利用的教育渠道广泛,方法灵活。为此促进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有必要提高学校教育的科学性。

(1)营造“爱”的校园氛围。学校是对学生成长影响最直接的环境因素之一。宽松、和谐、健康、文明的校园氛围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潜能,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我校领导很注重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注重让学生体验到来自教师的关心和爱护。每一位教师都力求做到微笑面对学生,认真聆听孩子的心声,宽容对待学生的过错,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不忽略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小事。

(2)抓住闪光点。闪光点即一个人的长处和优点。抓住人的优点和长处来肯定、鼓励、表扬,哪怕是一点点,都能有效地打消人的自卑感,唤起人的进取心。每个人都有闪光点,单亲家庭的孩子也不例外,当他们在学习上有创造性见解时,家长和教师则要格外夸奖和给予肯定。

(3)结对帮助,融入集体。教师及一部分学生与这些学生结成对子,主动找他们谈心,给他们物质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鼓励,帮助他们打消其自卑的心理,孤独心理。

(4)自我欣赏,鼓励交往。法国教育家费雷内说过:“学生某一方面的成功,会促使其它方面的成功”。鼓励单亲家庭的孩子欣赏自我,通过正确分析,认识自我,发现自身的“闪光点”,发挥他们的特长(如球类、棋类等),创造成功表现的机会,让他们有成功的体验,体味自我存在的价值。

(5)家校联手,形成合力。疏导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和家长的联系十分必要,也十分重要。定期对单亲家庭进行家访,与单亲子女家长会面。和家长们促膝谈心,讲清情理,往往是因为家庭的具体原因忽视了如何教育子女的问题,对子女放任自流,认为有学校教育,家里就可以不管了,忽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这就需要向家长讲清,教师与家长共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成长的密切关系。

3.社会教育策略

(1)改变人们对单亲家庭子女的传统观念。我们社会要改变传统的旧观念,让单亲家庭的子女也能与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生活在我们的社会当中。

(2)积极引导单亲家庭子女监护人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由于单亲家庭子女的监护人责任意识普遍淡薄,要切实改善单亲家庭子女的生存、发展环境,就必须强化单亲家庭子女法定监护人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

(3)加强单亲子女教育的理论研究,为实践中的单亲子女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总之,单亲家庭子女教育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它呼吁社会每一个人都来爱护关心单亲家庭子女,因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为了中华民族的明天,让我们都来关心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为社会、为国家尽一分责任。单亲家庭的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更要重视,掌握他们的心理特点,正确运用家庭教育方法,在学习上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营造良好的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使这些孩子能在爱的阳光雨露下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罗尚荣,李晓红.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分析及对策[J].社科纵横.2006(12).

[2]李海燕.单亲家庭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J].心理健康教育研究.2005.

篇4

【关键词】单亲家庭 单亲子女 思想教育

家庭的破碎往往使无辜孩子成为直接受害者,使他们的心灵受到冲击和伤害。此时,作为教育孩子的老师,怎样帮助孩子从阴影中走出来,是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一、单亲家庭学生的一些常见的心理特点

我校学生的父母大部分是日、韩、台湾等地区在华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另有一些父母是本地的一些富裕的商人和企业经营者。然而,对于部分家庭来说,优裕物质条件却并未能给孩子维持一个完整的家庭和关爱。作为多年的班主任,在每学期每个班级,我都会接触到一些单亲学生。相比其他同龄孩子,虽然一些单亲学生表现的更加懂事,早熟,坚强。但是,家庭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调查,笔者发现单亲学生的主要心理特征如下:

1.自卑多疑,不愿与他人交流。孩子们需要来自于父母亲的完整的关爱。一旦处在一个单亲家庭里,孩子就少了一些安全感,多了一些遗弃感。心中的悲伤、失落使得他们产生忧郁和自卑的心理,孩子们找不到自己的快乐,也会拒绝或曲解同伴的友情,久而久之,他们就会表现出自闭倾向。

2.自由散漫,缺乏自制力。有一些单亲的家长用物质上的满足、无止境的迁就来弥补孩子心灵的创伤,对孩子没有提出较高的要求和管束,过分溺爱,从而造成的孩子自由散漫的坏习惯,管不住自己,常常逃学、逃家,违反校规校纪。也有些孩子,在父母离异后,由祖辈抚养。

3.抑郁冷漠,难以融入班集体。有的孩子因生活动荡、缺乏父爱或母爱而失落和痛苦,常常闷闷不乐,情绪低沉。特别是见到同伴们与父母亲亲热热、幸福美满地玩耍、嬉戏的时候,这些孩子内心就更加难受。在学校里,怕遭到同伴异样的眼神和嘲弄,他们不敢谈论自己的父母。长此以往,缺乏交往的孩子自我封闭,我行我素,对周围的人或事漠不关心,甚至产生冷漠、反感、敌对的心理。

4.逆反狂妄,以自我为中心。单亲学生有时容易成为其他学生奚落和欺负的对象,然而他们也渴望被人尊严和欣赏,于是,有些单亲学生在言行上便刻意地表现出与众不同,有时甚至喜欢“顶牛角,对着干”,以显耀自身。

二、针对单亲学生的教育方式

1.与家长进行更多的沟通。在学期刚开始,老师应该对班级的学生家庭进行整体的了解,对单亲学生进行一些家访。通过家访来了解一些家庭因素对学生思想、行为和学习的影响。要细心地观察、仔细了解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以便于和家长一起努力,争取在教育孩子办法的方面达成共识,以便达到对症下药、有效教育的目的。

2.建立起更好的互动关系。

(1)要以合适的方式方法开启单亲学生的心门。单亲家庭的孩子大多性格内向、沉默寡言。在他们有心事时,通常不愿让周围的人知道。此时,我们不宜直接刨根问底,而应若无其事地在学习、生活的点滴小事中去关心、帮助他们,使他们经常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爱护,感受到生活中原本缺少的亲情。再利用合适的课间时间和他们多谈心,在日常活动中拉近距离,让学生渐渐的视老师为知己,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

(2) 要通过自己的耐心培养学生的决心。因其特殊的经历,部分单亲家庭的孩子会带有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学习成绩也不太理想,教育起来难度较大,反复性也较强,很难在短期内有明显的变化和进步。所以,教师在对单亲家庭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爱心,循序渐进地帮助他们改正缺点,取得进步。

3.创立良好的班级氛围。小小的班集体就像一个小小的社会,良好的氛围有助于单亲学生融入到班集体生活中去。

(1)教师要重视班级班风的建设。班风是经过长期、细致的教育,在班级内逐步形成的一种行为风气。要在班级里形成亲切、和睦和互助的班风,形成文明礼貌的氛围。坚决严肃处理歧视、嘲笑或戏弄单亲学生的行为。

(2)让他们获得更多的尊重和认同。教师要鼓励他们参加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积极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要在课堂上多提问他们,重视他们的点滴进步,让他们感到同学、老师都很重视他们,同时引导他们多为集体做好事,使同学们接受他们,乐意亲近他们,帮助他们在班集体中树立起良好形象,让单亲学生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来自于老师、同学的关爱和认同。

4.管理单亲家庭的学生依然要宽严相济。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一些屡次触犯校纪校规的行为,在耐心教导和关爱的同时,予以适当的处分,并鼓励其积极改正错误,予以关怀,予以期望。把耐心的思想教育与严肃的纪律处分相结合会取得更满意的效果。

篇5

所谓单亲家庭。是相对双亲家庭而言。即父母一方早逝或者父母离异的家庭。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单亲家庭是向社会输送畸形人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单亲家庭的学生。必须了解他们的具体特点,从而对症下药。采取切实有效的管理方法。

党和国家十分重视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曾多次提出要求:“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近几年,小学教育阶段单亲家庭学生的比例越来越高,离婚或父母某一方意外死亡是形成单亲家庭比较常见的原因。虽然每个家庭的原因各有不同,但后果却相当一致——孩子在无法抗拒的情况下成为了家庭悲剧的牺牲者和承担者,被迫承受着本不该属于他们的压力。加强对小学阶段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对离婚子女的研究是时代的呼唤,现实的需要。因此,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所以学校必须重视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的问题。

以我校为例:今年全校总人数434人,其中外省市农民工子女309人占全校人数的71.2%;单亲家庭学生18人占全校总人数的4.2%。可见单亲家庭的学生占着多莫大的比重。

一、单亲家庭的学生问题行为的表现与分析

作为学校的德育工作管理者,多年来,接触到许多形形的单亲家庭的学生。通过反思与工作实践,我现在把接触到的单亲家庭学生的问题行为分为以下三种,并谈谈自己的一些不成熟体会及做法。

1.沉默不语型

这种类型的学生男女都有。她们(他们)的父亲或母亲的工作也不顺心,境况不好,家长自己的心态、性格也是沉默不语型的,孩子无法给予细致的关爱。在这样的家庭里生活的学生情感易陷入忧郁、沮丧、悲观和苦闷状态,没有活力,对学习的很多内容产生不了浓厚的兴趣。既不满现状,又自觉无力改变现实。虽然平时也会和要好的同学朋友开心在玩笑、聊天,但是一想到烦恼的家事,便比一般的学生更易陷入忧伤低沉的心境。这类型的学生自卑感强烈,自信心弱,很敏感。不愿意同学老师问家事,不愿意家长来开家长会,而对老师的批评一般不会当面顶撞,也不会主动诉说自己的苦恼。通过调查这种类型的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强,独立性强,不过多依赖别人。但感情上渴望亲情、温情。在一次学校接种风疹疫苗结束的时候,一名学生突然头疼又联系不到家长。于是我送他回家,才知道是单亲家庭。但父亲为了养家晚上还要工作。从学生的言语中明显感觉到他想父亲陪着他。这种类型的学生学习成绩有时会特别的有进步,但是也会突然一落千丈,这和他家长有一定的关系。

2.脆弱型

这类型的学生多是女学生。因失去父亲或母亲而倍受溺爱,生活自理能力极差,以自我为中心,总觉得家庭欠了自己,对母亲或父亲有诸多的要求。学校五年一班有个学生是跟父亲生活的,但父亲给她找了一个后妈。在学校的心理咨询信箱中,她以书面的形式向我述说了一切,但最后写道:“我要报复父亲,理由是父亲对我不够关心”。长而以往,这样的学生心理脆弱,承受不了丁点的挫折、失败。顺心的时候会开心快乐,如晴天丽日的小鸟;一点不顺心,不能获得满足,便会觉得黑天乌地。与同学的交往中,过多要同学谦让、迁就,很容易就与同学产生矛盾,闹别扭,觉得自己很可怜,被人欺负。通过调查这种类型的学生学习毅力不坚定,遇挫折后很难抬起头来,故此,学习成绩不稳定,时好时差,且特别容易偏科。

二、针对单亲家庭的学生问题行为应采取的措施与手段

单亲家庭的学生有的问题行为不是仅仅是他(她)们身上存在,正常家庭的学生也会出现这或那的问题行为,只是单亲家庭的学生容易出现,较为典型的存在种种问题行为。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我对认为要做有效的教育转化工作,要区别对待这些单亲家庭的学生的不同的问题行为,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手段。

1.对沉默不语型的学生

这类孩子最缺乏的就是亲情、温情和愉快的心境、欢乐的笑声。故此,父亲或母亲、老师同学的关心爱护是医治这种类型学生的最好的药方。这首先要家长明白:如果让自己和相依为命的孩子终日处于苦闷抑郁的心态是扼杀生命,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为有害。希望家长在工作之余多和孩子聊聊天,谈谈心,逛逛街,关心孩子的学校生活。再忙也可以留个字条、打个电话,言语中要充满关切。这会令孩子感到愉快。对孩子身上的毛病,不要期望他们能立即改正,也不要轻易给孩子泼冷水,表示自己的失望。孩子的压力过大,他们的自信心不够足,成功感会减少,抑郁又会袭击他们。家长更多的是在旁边鼓励,与孩子站在一起,这对孩子来说是最高兴的事,因为他们可以感受到亲人的支持、鼓励是出于对自己的爱,那么亲情、温情重新温暖孩子的心,他们的孤独感会渐渐消失,能够开始敞开心怀去感受生活的愉快。学校、老师也要像家长一样,用多点细致的、关切的爱护之情去引导这种类型的学生参与班级的各种活动,有意识地鼓励他们和同学们一起去完成分配工作,发挥他们的特长,让同学们对他们刮目相看。对于家庭的变故,引导他们理智地看待,是父母选择的生活,不是他们的过错造成的结局。作为孩子不要过多地指责父母,最重要的是将来自己生活的路自己要走好。

2.对脆弱型的学生

学校与家长配合做学生的各方面工作,要求家长规定孩子做的家务活,学会自己料理自己的生活。经济上给一定的生活开支费,让孩子承担起家庭或自己某一方面的开支之用。不当之处要予以惩罚。当然这要孩子觉得可行,并且有利可图。家长必要时候如孩子做错事等要批评孩子,不能心软。但注意要让孩子觉得父亲或母亲这样做是富含爱护之心的,而不是冷漠辱骂的。学校的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要试着把他(她)当成一个很坚强的学生来看,派些工作给他(她)做,言语要经常鼓励其勇气,让学生逐渐产生一个错觉:他(她)是一个很勇敢的人,强者是不屑哭鼻子的,做弱者是很难为情的。逐渐的,这类型的学生不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可怜虫,处处受人欺负。生活自理能力的加强,也让他们不像过去那样百般依赖家长。性格、情感开始坚强了,挫折感会减弱,学习的毅力会开始加强,学习成绩就会比过去稳定。这种种变化自然就会使他们的自信力强化,会觉得自己还可以帮助父亲(母亲)和同学、老师,脆弱型就会开始转化了。

篇6

关键词:单亲家庭;学生;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9-0013-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9.006

近年来,随着家庭离婚率的大幅度上升及父母一方意外死亡等原因,出现了许多单亲家庭孩子,这些孩子在入学后,由于家庭残缺不全,缺少父爱或母爱,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基本脱节,他们在行为养成、学习习惯、遵规守纪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和障碍相对较多且很突出,给学校的教育工作增加了难度,迫切需要教育者进行研究,探寻解决的途径、方法和对策。

笔者所在的学校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存在严重单亲家庭学生教育问题的学校。该校是2011年新建的一所城区小学,在校学生来源比较复杂,全县8个乡镇130多个行政村的学生基本都有,农村学生、进城务工学生占大多数,由于父母离异、父母一方疾病或意外死亡等诸多原因造成许多孩子成为了单亲家庭学生。学校现有27个班,学生1053名,经调查统计,属单亲家庭学生就有67名,占到全校学生的十五分之一,平均每班有2~3个。这些学生普遍存在行为习惯差、学习成绩差、无人监管、家庭教育缺失等问题,既难教又难管理。让班主任、任课教师感到非常头疼。那么,如何做好这些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工作呢?下面笔者对此进行了具体分析。

一、高度关切,给单亲家庭学生特殊的关爱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将单亲家庭孩子作为一个特殊教育对象进行特殊对待,格外关注他们的成长。一方面,班主任及科任教师要深入了解单亲家庭学生的具体家庭状况、家庭教育情况和思想学习状况,建立单亲家庭学生学习成长档案,找出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班主任及科任教师要多注意单亲家庭学生在班里的言行举止,及时进行正面引导。由于家庭的破裂会使单亲家庭孩子在心灵上或多或少受到一些伤害,即使班里发生的一些关乎他们的小事,也会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微妙的变化,有时他们会变得默默无语,有时又会情绪激昂地和同学大吵起来,对教师提出的一些管理要求也会置之不理,进行无声的对抗。当我们发现单亲学生有这些异常的苗头时,就要主动和他们接触,找他们进行谈心式的问询,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对他们进行正面引导和教育,切忌像普通孩子一样进行批评教育,应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特殊关爱。

二、用心营造,为单亲家庭学生创设温馨、和谐的班级氛围

由于单亲家庭孩子缺少父爱或母爱,他们幼小的心灵一直渴望被关怀,所以班主任在班集体建设中要有意识地创设一种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关心,互相合作又充满竞争的温馨、和谐、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使单亲家庭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到班级大家庭的温暖。我们班的一女学生朱某,他的父亲不幸因车祸去世了,家里失去了顶梁柱,家庭生活一下子陷入了困境,她在学校整天表现的闷闷不乐。了解到她的家庭状况后,我发动班里家庭条件好的学生进行了一场爱心捐助活动,同学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有的捐衣物,有的捐文具,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她家的贫困问题,但这些必需的生活学习用品,使她感受到了师生的关爱之心,感受到了班集体的温暖和力量,让她从此鼓起了生活与学习的勇气。

三、正确引导,助单亲家庭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由于家庭不完整,单亲家庭孩子会不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弱势,感觉在班里抬不起头,很“丢面子”,自信心、自尊心受到很大的伤害,无形中产生自卑心理,变得不愿意与同学交往,生怕同学会歧视、嘲笑他们。要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提高他们的交往能力,教师需要在班上做好引导工作。一是引导其他同学不另眼看待这些特殊孩子,不歧视、嘲笑他们,在班级中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教师可安排一些班干部主动找单亲家庭学生交朋友,和他们一起学习、玩耍,在共同的交往中打开他们的心扉。还要教育其他孩子不能疏远单亲家庭孩子,更不能说一些嘲笑、歧视的话,以避免他们受到更大的伤害。二是引导单亲家庭孩子正确对待家庭的变故,不逃避现实,而勇敢面对,帮助他们树立生活、学习的信心,尤其是在班级活动、小组学习中,鼓励他们大胆参与,积极与同学交流思想、看法,以使他们逐步找回自信,融入班级这个大家庭中。

四、辅导学习,勿让单亲家庭学生在学习上掉队

篇7

一、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现状

(一)家长对单亲子女的教育现状

1、父母一方死亡,或父母离异,孩子判给一方抚养。这类单亲家庭的教育有这样几种情况:(1)力不从心,无能为力。虽想承担家长的责任,但生活负担较重,终日为生活奔波,根本无暇顾及孩子,更谈不上在思想,学习上关心孩子的成长。(2)相互推卸,放任自流。父母双方谁也不管子女,对孩子漠不关心,连孩子上不上学都不加理睬,结果造成了孩子成绩直线下降,甚至误入歧途。(3)管教不当,适得其反。

2、父母一方远离亲人,为谋生而外出打工,只留一人在家照看孩子。在扑面涌来的商潮下,许多家庭因贫穷所迫,不得不实行“一家两制”。在一定的程度上,这些家庭也成了实际的单亲家庭。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对教师工作的评价出现偏差,考试成绩的好坏直接与教师的名利挂钩,给教师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而教师又将这种压力迁移到学生身上,对部分单亲家庭子女不能一分为二,看不到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对他们不能一视同仁。讲课不照顾水平,使他们失去信心,又得不到及时的关怀和帮助,反而使学生的缺点错误更加发展,最终成为“双差生”。有些教师把“双差生”看成是“害群之马”,在处理他们的问题时感情用事,简单从事,或息事宁人、或采取惩办主义,任意停课,甚至赶出教室,赶出学校,使学生情绪产生对立,失去自尊心和自信心。有的教师动辄训斥家长,使家长不愿接近老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各行其是,互相之间不配合,削弱了教育的力量。

(三)社会对单亲孩子的影响

社会上极少数坏人的教唆、一些不健康文艺作品、封建愚昧落后的社会现象,对于单亲家庭子女比一般家庭的子女更有吸引力。在他们孤独的心灵深处看来,社会上处处都有他们的“老师”:游戏机、麻将室、台球室、OK厅等地方的这些“老师”,比讲台前的老师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有更大的影响和作用。只要社会上还存在一些消极的东西,而学校、家庭又缺乏及时的教育,孩子就容易被这些消极的东西所影响和感染,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抵触学校的正确教育,在学习上、品行上越来越差。大量的调查、访谈、资料分析表明:单亲家庭对子女身心发展产生了非常大的消极影响。社会、家庭、学校对于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都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只有三者有机地结合,才能使我们的单亲孩子不再感到孤单。

二、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对策

(一)作为家庭教育的关键人物――父母,懂得正确的教育方式刻不容缓

1、让孩子客观地面对单亲的事实。很多单亲孩子的家长总是把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和问题都归咎于家庭的不完整,向孩子传递单亲家庭不正常的思想,使孩子也认为自己是不正常的。比如,一些家长经常说“孩子缺少父爱(或者母爱)很可怜”一类的话,在孩子的心灵罩上阴影。其实,父母亲经常吵架的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也很大。父母不经常在身边陪伴并不影响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让孩子理解单亲家庭也是正常的社会现象。

2、对孩子的爱仍然要坚持原则,不能过分溺爱孩子。溺爱是很多家庭的通病,单亲家长表现往往更明显。他们总觉得夫妻离异了,很对不起孩子,因此,孩子有任何要求,无论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都无条件满足。孩子总能得到满足,他的抗挫折能力就无法得到锻炼,就容易形成孤僻、自傲、任性、自私等性格缺点。

(二)学校教育在单亲孩子的健康成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细心了解单亲家庭子女的全面情况,方能做到因材施教。要对单亲家庭子女实施有效的教育,首先得走近他们,了解他们的个性。方法可以是正面观察,也可以从侧面了解。正面观察就是老师要经常注意单亲家庭子女的表现,“察其言,观其色,”及时发现问题,还要注意寻找机会和他们谈心,从中找到单亲子女心理失衡的轨迹。侧面了解主要是听取同班同学的反映,前任老师的介绍和进行家庭访问。

2、把关爱多给单亲家庭子女,是医治异常心理的良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假如我们的孩子都能以乐观的情绪去看世界,假如他周围生活中的每一种现象都能向他展现出美丽、精细、柔弱、温和色彩的话,他就会易于接受教育,就会贪婪地聆听你的每一句话。对单亲家庭子女而言,他们更渴望老师无私的爱。单亲孩子在性格、习惯、经历、环境、气质上有所不同,差异大,所以要讲究教育方式方法、技巧和艺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发现闪光点,选好切入点,形成最佳的教育方法,有“度”,做到对他们的要求不能过高,也不能偏低,要适合他们努力的程度。特别要有耐心,不怕反复,多些理解,多些信任,多些宽容和多些亲近。

3、注重培养与利用单亲家庭子女的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教师应该从尊重爱护单亲家庭子女出发,尽量发掘身上的优点,点燃单亲家庭子女自尊心的火种,多采用赞许、表扬、奖励、信任等方法培养其自尊心。

(三)社会应给予单亲孩子更多的关爱

篇8

关键词 富二代 单亲家庭子女 农民工子女 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2.090

Ideas and Countermeasures on Family Education

Reform with Children of Different Groups

――Take Xi'an Area as an example

XIANG Hua

(College of Education, Xi'an Universirty, Xi'an, Shaanxi 710065)

Abstract Focus on the Family Educational problems of different groups of children, strengthen research on different groups of children in family education, to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assistance for the family education is a hot topic in education. By analyzing different groups of families with children in Xi'an education problems and causes, tried to put forward ideas to solve the problem and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rich second generation; children of single-parent families; 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family education

1 不同群体子女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1)富二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近两年来,出现在电视、报刊、微博等媒体上最多的新闻,就是有关官富二代的社会事件,醉酒开车、撞人顶包、打人杀人似乎成为了他们的代名词,这一切的背后,反映了其家庭教育的失败,可见官富二代家庭教育急需改进。(2)单亲家庭子女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目前在校就读的学生中,单亲家庭群体占有比较大的比例。在他们当中有不少还是比较优秀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由于家庭的残缺,生活环境的变化,心灵遭受打击,从小就饱受家庭动荡所带来的磨难。很多单亲家庭学生无法面对现实,无法走出阴影,从而导致各种不良心理的产生,单亲家庭子女的家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3)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据调查,大部分农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严重缺失。有42%的家长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处在无时间、无知识、无能力的状态。引发如下问题:亲情淡漠,缺乏关爱,亲子沟通存在障碍;养而不教的现象比较突出;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缺乏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大多数农民工子女没有自己的书桌,很多家庭从来没有给孩子购买过课外书籍。家庭发挥教育职能不仅关系到农民工子女的成长,家庭的兴衰,而且也影响到社会的安定,民族的发展。

2 西安地区不同群体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富二代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发现富二代家庭子女部分存在以下问题:(1)贪图享受,讨厌学习。这部分学生家底厚实,家庭收入高,物质条件优越,有的还有政治背景。他们在消费上追求高档次、穿名牌,吃要讲究,远远超过一般学生的消费水平。正是由于他们把精力过多地放在物质享受方面,因此对学习兴趣不浓,甚至十分厌烦。(2)自理能力较差,耐挫力不足。富裕家庭的子女大多数从幼儿园到中学,生活上有细致、周到的照顾,有的还有保姆,这就导致他们连洗衣、做饭整理内务等最基本的自理能力都不具备。突出地表现为意志薄弱,怕吃苦,受不得挫折,缺乏适应现代复杂竞争社会的正常心态。(3)主体意识薄弱,责任感缺乏。富裕家庭的子女对自我主体未来的事业缺乏明确目标,对自己的学习、前途、对父母、亲人、同学缺乏应有的责任感。

2.2 单亲家庭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单亲家庭的家长,既要当妈妈,又要当爸爸,在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上主要表现为: (1)无原则地迁就、溺爱孩子,不重视孩子独立意识的培养。在丧偶或离异之后,为人父母者往往更加怜悯孩子,有许多单亲家长与孩子相依为命,把孩子当作生活中唯一希望,对孩子的生活包办代替,还采取种种办法来限制孩子的活动,生怕孩子出问题,孩子事事不能独立,没有机会亲自去体验一些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风险”,这样的孩子缺乏独立意识,一旦离开了家长,便不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了。(2)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与特殊照顾和过度保护相反,有的家长对孩子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动不动就又打又骂,使孩子整日生活在惊恐不安之中,个性发展受到严重的压抑,形成胆小、孤僻、倔强、缺乏自信心等不良品质。

2.3 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家庭方面,教育条件以及环境差。农民工流动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其家庭收入,生存对于他们而言是第一位的;家庭可支配收入与流动前的乡村收入相比,是明显增长的,但许多农民工的收入依然偏低,很多家庭依然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因此,低水平的物质生活,影响了孩子的成长环境,同时也限制了对子女教育的投资。(2)家长方面,文化素质偏低,家庭教育观念落后。农民工文化程度更多的以初中为主,因此,低层次的文化水平影响着其对子女教育的能力、方法以及观念。家长式的权威和命令主义仍然是多数农民工家庭中的主要教养行为,因此,子女在这种过分强调服从的家庭教养下,孩子的个性、创造力都将受到严重的压抑、挫伤,甚至形成了孤僻和冷漠的性格。

3 西安地区不同群体子女家庭教育改革思路与对策

3.1 富二代家庭教育改革的思路与对策

3.1.1 家庭要强化挫折教育

“富二代 ”享有丰厚的物质基础,加之其父辈的过度呵护, 使得他们的成长几乎是一帆风顺。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长期在顺境中长大孩子,自我评价相对较高,容易在受挫后因为自尊体系受到冲击而产生极端负面反应。

适当的挫折教育可以培养“富二代” 的挫折意识,培养其坚强的意志品质。挫折教育实际上是挫折心理调整教育和挫折预防教育,挫折教育对“ 富二代”的身心健康起到关键作用。由此可见,家庭教育要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要杜绝过分的溺爱子女。让 “富二代”接受适当的挫折教育,让他们从小就 “吃点苦”, 这有助于他们在今后的人生路上健康地成长。

3.1.2 家校互动,创设平台,重塑亲情

学校可建立“家校通”网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社会的技术,搭建家校互动的平台。这样“富一代”能够在第一时间内获得“富二代”在校的各种信息,及时了解“富二代”的心理变化,配合老师更好的对“富二代”开展有针对性教育,而且“富一代”还可充分利用“家校通”上大量有价值的家庭教育信息和资源,了解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改变教育观念。

3.1.3 培养学生自我教育意识,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自我教育就是通过自我体验、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等心理活动,达到提高自我思想境界,改变自我言行的目的。“教是为了不教”,学生的成长,最终要依赖学生自我教育机制的形成。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是让学生主动发展,让学生承担起自我教育的任务,掌握自我教育的方法,从而逐步养成在学习、生活中进行自我教育的习惯。

3.2 单亲家庭子女家庭教育改革的思路与对策

3.2.1 加强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教育

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特别是单亲家庭的子女更应引起教师的关注,创设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成长的氛围,使他们重新享受温暖与快乐。关心和鼓励这些学生,用无私的爱来抚慰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创伤,培养他们积极稳定的情绪,避免其心理失衡的发生。教师以和风细雨般的爱滋润学生,能在一定程度上淡化学生心灵上的阴影,引发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增强学生对生活的信心和渴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之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情感、学习意志同步发展。

3.2.2 全面客观评价子女,期望值要适当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告诉我们:随着紧张度的逐渐增强效果也增强,达到最佳水平后,又随着紧张度的增强而降低。所以不切实际的期望值极易使子女紧张过度,恐慌、退缩,使子女产生挫败感。因此,家长要掌握一定的儿童教育科学知识,全面、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子女,承认孩子之间客观上存在着差异,从而给子女确立符合其接受水平和能力的目标,激发他们的进取心,挖掘他们的潜力,让子女跳起来能摘到挑子。

3.3 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改革的思路与对策

3.3.1 重视家庭教育,创设家庭文化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学习并不是子女唯一的出路,因此家长要从思想上真正地改变自己的错误观念,摒弃重智轻德的教养方式。意大利作家但丁说过:“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因此需要家长重视子女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并积极创设家庭文化氛围,尽可能地为子女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3.3.2 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

家长应该为自己的子女做好表率,掌握好教育的分寸,好的表率体现在生活的每时每刻,如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讲话,怎样欢乐或发愁,怎样对待朋友等等,这一切对儿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养成好习惯和子女一起成长。切忌不要随意打骂子女,这样反而容易让子女形成自卑叛逆的性格,严重时会产生攻击行为,认为暴力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手段,就有可能走上犯罪道路。

3.3.3 民主尊重,畅通沟通渠道

作为家长,要与自己的子女进行更多的平等沟通,但农民工这个群体,往往为生计所迫,四处奔波,并没有空闲时间来与子女沟通,长此以往,子女与家长之间就会产生距离甚至是代沟,致使家庭教育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因此,即使再忙碌,也要争取机会创造与子女之间沟通的机会。在沟通时,要尊重他们的合理需求,让子女懂得感恩、宽容、谦让和与人为善,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在表达意见时,把握适当时机,与子女一同讨论,认真倾听子女的意见,注意观察他们的反应,寻找合适的解决之道。

3.3.4 办好家长学校,最优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作为学校,要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必须调动家庭教育的积极因素,因此,学校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并进行必要的指导,学校方面可以成立家庭教育指导小组,建立家长委员会、开办家长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开展家教咨询热线、确定家长访校周等,利用各种平台以及各种形式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及正确的教育理念及方法,使他们明确家庭教育在其子女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从而配合学校帮助子女健康成长。

基金项目:本研究为全国家庭教育科研课题(2011-2015)项目编号:Y20122601

参考文献

[1] 王金斌.争做合格家长 培养合格人才――家长也应成为素质教育的推进者[J].中国农村教育,2011(8).

篇9

关键词:陇西县义务教育阶段;单亲家庭学生;学习情况;调查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2-0125

一、问题的提出

一个健全家庭中拥有父母双亲,是一个完美的组合。但很不幸,我们生活在这个不太完美的世界里,死亡、离婚、分居而形成的单亲问题层出不穷,尤其是近年以来,单亲家庭作为多种家庭形式之一,在多元化家庭结构中的比例越来越大,所引发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多,引起社会的广泛的关注。

作为一名学校搞教研工作者来说,笔者认为深入了解单亲家庭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影响以及分析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是很有意义的,更具有其独特价值,可以为将来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到防患于未然。为了搞好本次研究,笔者在全校单亲学生中做了一次学生家庭调查活动,并进行了分析研究。

二、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分析

笔者在全县调查了24个学区,45所完全初中及九年制学校的4万多学生,为了保护学生,我们通过学校学生注册表,班主任问卷调查,摸底调查有5324位学生是离异或单亲家庭的,其中男生:3824人,女生:1500人,共占学生总人数的7.6%。这些学生中,思想道德优秀者800人(其中小学低年级414人小学高年级211人七年级83人,八年级67人,九年级25人),学习优秀者仅925人(小学低年级526人,小学高年级316人,七年级47人,八年级25人,九年级11人),好动者2400人,性格内向者3546人。

经调查,这些学生学习成绩显著差于完整家庭的学生,性格内向,上课不敢发言,对所学的知识一知半解,或根本没有理解,但不敢问同学,也不问老师,所以,在这5324位学生中,除925人学习优秀外,1032人良好,其余3376人成绩一般,有2426人甚至在班上倒数几名。部分学生在性格方面和其他学生一样活泼开朗,和大家能和睦相处,与人正常交往。有些家长为了弥补孩子缺损的父爱或母爱,就一味的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这种现象在爷爷、奶奶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这样,就造成了学生攀比、浪费、个人主义越来越严重。有些家境较差的家长,则不但不能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外,有的甚至要把大人之间的矛盾转化到孩子身上,这样,使孩子原本就脆弱、敏感的心灵受到更大的伤害,逐渐变得自卑、孤僻、自我评价过低、自我否定等。这些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都是不利的。

从调查中我们了解到,父母每天与自己的子女交流时间大多数都说很少,孩子有心事多向朋友诉说,少数向爷爷、奶奶诉说,甚至有的上网向陌生人诉说;在班级中,大多数单亲子女认为教师对自己态度一般,受批评的次数比表扬多。学生对学校和家长的要求是:希望教师、家长能理解自己,不要布置太多的作业,考试少一些、要求低点;希望家长少打牌,少出去,希望家长能多陪陪他们,和他们多聊聊,希望家长不要总是骂他,最渴望得到关爱和亲情等。从调查卷中,我们还了解到在校表现不好、成绩较差者占绝大部分了。

从调查中,我们了解到5324名来自单亲家庭的学生中有4124名学生来自于离异家庭,来自这些特殊家庭的学生中,在思想、行为等方面表现上都不同程度的暴露出一些问题。尤其言谈举止等表现上都会折射出比较偏激的一面,在处事上也表现出那独有的个性,针对所发现的种种问题,如果不及时矫治,不对他们进行教育帮助,听之任之,任其发展,无论现在或将来都会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三、过我笔者所在学校课题组教师对前测调查数据的汇总、统计、分析,我们发现个案家庭孩子主要的表现

1. 单亲家庭的子女自卑缺少自信,对待事物比较消极,嫉妒心较强

虽然现在人们对夫妻离婚并不看成是一件什么难事或不光彩的事情,但父母离异后,单亲家庭的孩子还是或多或少地感觉自己不如健全家庭的同伴,而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往往照顾上有不周之处,教育又不够及时;而这些孩子攀比心更强,内心总渴望得到其他孩子拥有父母时的快乐,种种现象很容易造成他们的自卑心理。

2. 单亲家庭子女比较孤僻,爱封闭自己,理解问题较偏激

这类孩子往往缺少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同时,缺少父母的关爱和督促,得不到更多的温暖,在学习过程中,孩子会产生一种厌学情绪,学习成绩会下降,对生活感到很失望。这样的生活环境就会使这类学生考虑问题片面,不爱与他人合作交流,不能以积极的态度处理问题。因而常常心灰意冷,似乎看破红尘,失去对生活追求。

3. 单亲家庭子女因缺乏必要的管束而变得放任、散慢

家庭教育是学校重要补充,有利于青少年养成好的习惯。而单亲家庭的学生在家庭教育上出现了漏洞,从而导致他们在遵守纪律和道德品质方面出现问题。由于家庭的解体,孩子由父或母一方来抚养,有的跟随年迈的(外)祖父母,父母双方相互推托,都不愿尽教育子女的责任,对孩子漠不关心,放任自流;由于缺少管教,有相当单亲子女在闲暇独处时常常感到无聊,采用消极被动的方式打发时光:打游戏机,泡网吧,看小说,从而不写作业,甚至发展到逃学。还有的从小养成骄横的习气,事事以自我为中心,心目中没有父母、教师、同学,法纪观念淡薄。个别的由于择友不良,沾染不良习气,容易走上违法乱纪的道路。

4. 单亲家庭的孩子在学习上缺乏自信心,学习成绩较差

家庭的破损,给孩子的心灵蒙上一层阴影,加上生活环境的变化以及家长的疏忽管教,使孩子们有了困难无法及时得到父母的帮助,从而导致孩子生活无方向、学习无目的,缺乏自信心,学习成绩呈现下滑趋势。

篇10

[关键词]单亲;儿童;性别角色;教育方式

目前单亲家庭现象在国内外渐趋普遍,由此带来的许多问题也引起了相关机构与专业人员的重视,但人们往往把关注和研究的重点放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一般家庭教育等方面,而其中更为重要的性别角色教育问题却基本上是一个研究空白。现实生活中已经有不少单亲父母对这个问题感觉非常困惑,一些由于没有接受良好的性别角色教育而出现性别认同异常的孩子,在社会中不能很好地生活,也出现了一些令人痛心的社会和个人问题。据本人咨询工作中的一般调查了解,行为偏于异性或已成为易、同性恋者(特别是恋长辈者),单亲家庭的孩子明显多于父母双全的家庭的孩子。鉴于单亲家庭的不同情况与类型,其对孩子性别意识的形成和角色行为的培养具有更加复杂化的特点,因此有必要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1 单亲家庭的概念和类型

所谓单亲家庭是指由父亲或母亲一人与孩子组成的家庭。近些年离婚率的增加是导致单亲家庭增多的主要原因,另一部分是父母一方去世造成的,还有少部分由于某些特殊原因父母长期不能在一起生活所导致,这可称作类单亲家庭。某媒体曾做过一个采访调查,一所学校初中年级的每个班几乎都有5到8名单亲家庭的孩子,占学生比例接近20%。

现实中单亲家庭主要有这样几种类型:一是由母亲与孩子组成的,这种类型占单亲家庭的多数,据统计可达单亲家庭总数的85%以上;二是由父亲与孩子组成;三是比较特殊的由父母轮流抚养的单亲家庭,这种类型占极少数;四是由祖代父母一方与孩子组成,这种类型所占比例更少。如果细分的话,单亲家庭还有母亲与儿子、母亲与女儿,父亲与儿子、父亲与女儿,祖母与孙儿、祖母与孙女,祖父与孙儿、祖父与孙女这样几种类型。

一般来讲,容易出现性别角色教育方面问题的主要是异性单亲与孩子组成的家庭类型,但同性组成的家庭也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一点本文后面要简单说明。理论上认为,没有父亲的男孩或没有母亲的女孩,在性别角色的学习中缺乏最直接的模仿榜样,这样他们在性别认同和角色行为方面的形成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偏差,最终可能造成角色培养的失败,出现中性化或易性、同性性取向、恋父恋母等结果。

2 母子单亲家庭的教养特点及性别角色教育

这类家庭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可学习模仿的同性成人对象,在教养方面往往容易过分溺爱和保护,有意无意淡化了孩子性别意识的培养。比如我接待过的一位来访者,母亲自孩子两岁时离婚到现在,孩子已经上小学五年级,而母亲从来没让孩子自己下楼跟小伙伴玩过,上下学都是接送,回到家只要孩子一在视线中消失她就焦虑难耐,马上追出去看着他和别的孩子玩耍,导致孩子缺乏自信和敏感脆弱,最后不得不来接受咨询。另外,作为母亲还往往出现把对孩子父亲的怨恨情绪强加给孩子的倾向,不断给孩子灌输父亲的丑恶和男人的可恨等思想。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不但得不到男性角色的直接影响,而且还会在心中留下男性可怕、可恶、不负责任等不良印象,使得他不自觉地让自己与这样的男人划清界限,不去学习他们的行为,其结果会形成对男人比较顽固的错误认识,自身也会形成角色行为的异常。

在母亲与儿子组成的单亲家庭中如何恰当、有效进行性别角色教育,我认为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2.1 从观念和教养方式入手

母亲应建立对男性社会角色的正确认识,把孩子看成一个男性来对待,努力减低对其溺爱程度,尽可能放开手脚让孩子发挥自己的天性,不能一味要求孩子听话乖巧,不可淘气更不能打架,过分讲卫生,不能做出任何危险举动等。不能灌输男性不好的观点,应该客观自然地看待男性,让孩子也逐渐形成这个概念。这实际上主要在于观念和教养方式的改变,虽然对一些人来说改变起来并不是很容易,但是如果真正树立起对后代负责、为孩子着想的观念,也不是改变不了的。

2.2 注意调节孩子的两往活动

许多单亲母亲对儿子的交往范围和对象都非常关注,往往干涉过多,而且容易倾向于老实、安静、听话等方面,跟女孩儿和文静的男孩交往比较放心,而跟调皮的男孩或成年男性的交往则尽可能回避和避免,这就无疑使孩子不能随时得到男性角色的熏陶与学习。应鼓励和支持孩子多跟男往,增加好奇心和探究心以及冒险心理,即便某些事情做得过火了也不要轻易处罚,而以正确引导为主。如果家庭中有男性亲属也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孩子与他们多接触、多一起活动,以弥补没有父亲的缺憾,在一定程度上替代父亲的角色。

2.3 母亲的异往

一些不准备再婚的女性往往基本禁绝与异性的来往,特别是在孩子面前更表现的矜持,以免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事实上这样的做法适得其反,不但不会让孩子变好反而会形成对男性的不良认识,影响到其自身的性别意识。因此作为母亲,首先要改变自己的观念,有意识进行正常的异往甚至谈恋爱,时机成熟时再婚。即便不准备再婚也应该有恰当的两往活动,并且在孩子面前表现得自然、从容,一定的情况下还可给孩子讲解相关知识告知异往的必要性,这对孩子的成长发育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2.4 母爱要适度

过分施以母爱,不给孩子独立的空间,也是导致性别角色教育失败的主要因素之一。要尽早母子分开睡眠,洗浴和更换内衣也要强化回避意识,不要让孩子对母亲的身体过分依赖和过分熟悉,更不要有超出母子范围的亲昵之举。母亲要有自己的活动空间,同时也要尽可能给孩子提供自己的空间,不能事事干预、时时参与,要各自有自己较为独立的生活内容,互相尊重、互相理解,这样才能使孩子的男人意识增强,独立处理事情和调节自身心理的能力逐渐提高。

3 父女单亲家庭的教养特点及性别角色教育

由父亲和女儿组成的单亲家庭虽然数量不会很多,但由于是两个性别所组成,其特殊性更决定了孩子在性别角色方面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更多一些。这类家庭的父亲在教养孩子方面往往容易走两个极端:要么过分保护、极端溺爱,其舐犊之情甚至胜过女性,这种教养的结果,孩子过于女性化,敏感脆弱、细腻多情、谨慎小心,依赖性过强,自主性过差;要么“粗放经营”、一切放手,让孩子充分独立、自然发展自己,随心随性自由自在,其结果可能造成孩子自主意识过强、独断专横、自我中心,女性化不足。咨询中接待过一位父亲,

丧偶后一直跟当时三岁的女儿生活,由于担心后母对孩不好,所以近十年了始终没有再婚。其间也很少跟异性有较密切的接触。考虑到孩子没有母爱,所以他尽可能给孩子更多的关照和爱护,同时有意识培养孩子坚强独立的个性,当孩子进入青春期逐渐成熟起来时,他才发现问题的严重性,因为自己的女儿缺乏女性应有的温柔可人的特点,语言粗俗、行为豪放,跟男孩子交往密切、称兄道弟,很明显出现了性别角色的异常。

这类家庭中进行孩子的性别角色教育应注意的包括以下几方面。

3.1 避免教养方式极端化

避免教养方式两个极端的出现,既不可过于保护也不能太多放手,应有意识以现代社会对女性的要求来教育她,让她懂得女性的自立、自强、自尊的必要性。

3.2 帮助孩子进入女性角色

较早让孩子介入家庭事务,了解女性的家庭功能,体验相应的角色行为,但要避免其自觉不自觉地产生替代母亲在家庭中地位的意识。这一点非常重要,作为父亲应该经常与孩子一起玩游戏,让孩子体验父女之爱的乐趣,减少不必要的肉体亲密接触,尤其不要出现在对方面前暴露过多的情况。

3.3 加强孩子的两往

同样需要加强孩子的交往活动,应该鼓励孩子与两性自然交往,在交往中体验不同性别的社会要求和行为规范,避免限制甚至干涉与异往现象;有意识让亲属中成年女性多接触孩子,同样可以适当替代母亲的角色,给孩子做出榜样,让其在潜移默化中去学习,以获得女性应有的心理和行为。

3.4 多参加社交活动

避免多数情况下只是父女两个在家的情况,父亲应该有正常的朋友交往,包括异性间的往来以及谈恋爱活动,经常邀明友来家和带孩子参加社交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孩子知道男女两性必要的交往和情感建立过程,并在观察了解中来体会和学习性别角色的行为规范。

4 其它类型单亲家庭的性别角色教育问题

4.1 有意强化孩子的性别意识

一般认为同性两代人的单亲家庭基本不存在性别角色教育方面的问题,但事实也并不那么乐观,从我们接触的一些孩子来看,到成年后有相当一部分出现了性别认同和行为、性取向的异常。这类家庭主要的问题在于单亲父亲或母亲本人即存在性别行为问题、孩子主要受少数同性的影响而不能更广泛接触别的人员、或者由于没有成熟的异性在身边进行对比模仿和学习,使之很难形成恰当合理的性别认识,由此会影响到自身性别角色的认同。因此对于这类单亲家庭,同样需要有意强化孩子的性别意识,在日常生活中要求他以社会普遍认同的性别去培养意识与行为,单亲父母还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可能会给孩子造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些婚姻失败者,由于这个打击可能变得性格怪异,如男性变得退缩无奈、胆小谨慎、敏感多疑,女性变得暴躁粗野、脆弱多变等,这些心理和行为均与社会所期待的性别角色要求相去甚远,如果直接影响到孩子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负面作用。

4.2 加强对孩子的性别角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