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如何教学范文
时间:2023-12-05 17:32: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学如何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公共心理学教学 问题 措施
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心理学在社会上的影响越来越大。一般的高校都开设了公共心理学课程。公共心理学课程开设的目的就是使学生掌握普通心理学的知识和技能,为以后学生的教育教学提供心理学基础。
但在公共心理学的实际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影响到了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活学活用,使他们感觉心理学的课程开设是枯燥的,逐渐让他们失去了对心理学的兴趣,这是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这些问题中有几个比较突出,应该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
1.存在的问题
1.1片面强调具体知识。
在以往的教学评价中,心理学老师往往只关注学生对具体的心理学知识点的掌握,缺乏心理学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结果,既没有突出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又削弱了心理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把解决以后所遇到的问题和具体的知识应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发挥思维和想象的能动性,易使学生把握它们的性质和特殊作用。
在以后教学中,应该把心理学知识同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心理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学习中。
1.2无视学生的独特个性。
个性是每一个学生身心、行为上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与众不同的气质或身心特点。良好的个性对学生以后的生活和学习有很大帮助。“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处在心理发展阶段的学生更是造物主的杰作,我们不能使教育产业化,量产同样型号的教育产品。而当前的教育对此重视却不够,从而使公共心理学课堂沉闷,许多心理学教师总是从以往的教育经验出发,主观地认为学生应该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却往往忽视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而课堂也就成了扼杀学生个性的恐怖场所。
1.3忽视学生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个体发动和维持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激励人达到行为目标的一种内驱力。动机对人的活动具有三种功能:发动、指向和激励。教师的任务就是识别和激发学生的动机,并将这些动机引导到教学活动中去。如果学生没有心理渴求和内在驱动,即使有功能强大的情境条件,也不可能完成预期教学目标。有的公共心理学教师由于忽视学生学习动机的分析和激发,不顾学生的反应如何,只是我行我素地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进行,虽然教师引经据典讲得深入浅出、有条有理,但学生满脸茫然。这种将讲坛变“经坛”,将公共心理学课堂变成张扬自己个性的“一言堂”,大唱“独角戏”的做法,忽视了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在公共心理学课堂上,教师应该激发学生主动创新的动机,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给学生表现自己个性的机会。
2.应该采取的措施
为了增强公共心理学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实现教育目标。我们应该正视公共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并且真正地重视起来,用具体的行动使这一现状得到改观:
2.1营造和谐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想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就必须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与协调发展。在这些问题里,最基本的应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设置发展性的公共心理学的课堂,必须以民主、平等原则为基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名合格的公共心理学教师,一定要为学生营造民主的平等的心理学课堂环境,让他们自由表达内心感受和体验,展示自身个性思想创新能力。只有为学生营造这样的教学环境,才能拥有构建高效公共心理学课堂的基础,才可能实现新教育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
2.2创设探究学习情境,开发学生的潜能。
在进入初中阶段,学生心理发展进入了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从这个时期开始,学生的接受能力开始有了较大的飞跃和提高。同时在学习中,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心理发展变化,创设探究性的学习情境,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教师可以利用身边的实例设计一些与当前学习内容紧密联系的心理学问题,学生们因为这些题材的亲切,自然会产生学习兴趣。公共心理学老师要通过这种学习环境的构建,引导学生们以后在生活中遇到这些问题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鼓励学生们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公共心理学老师通过营造良好课堂学习气氛,提出探究性质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当前课堂的教学中,这样就在寓教于乐的课堂氛围中使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同时又提高了公共心理学教学的有效性。实践证明,通过如上的探究性教学,学生在公共心理学课堂上表现出更高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在公共心理学老师的引导下,更积极地投入到探究学习中。
2.3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心理学是一门重视基础心理学知识和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学科,在传统的公共心理学教学中,只注重对学生基础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因为学生个人学习状况的不同,知识结构的区别,有的学生可能基础打得比较好,有些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是很牢固。面对这样的学生群体,我们以往的“一刀切”式的教学模式不可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实验教学的模式,加强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培养,弥补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欠缺,让这些学生对这些心理学理论的推导过程有直观的认识,帮助学生构建稳固的心理学基础。高效的公共心理学课堂是全体学生高效学习成果的课堂,只有所有学生学习效果达到最大化的课堂才是真正高效的、成功的课堂。
我们必须树立以生以本的意识,实现高效的公共心理学教学是每一位公共心理学老师都应该思考的并重视的问题,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更新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实现公共心理学教学的高效与成功。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心理学实验教学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项事业迅速发展,教育事业也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心理学在我国普通高校的学科建设中的发展,目前我国很多普通高校都开设了心理学的相关专业,这些学校在培养心理学专业人才的过程中,都将实验心理学设置为主干核心课程。为了更好地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改善高校心理学实验教学:
一、转变应用心理学高校教学中的实验教学观念
现在高校的心理学教学在传统上就比较重视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实验心理学教学则放在一个容易被敷衍的角色。由于应用心理学的课程教学内容比较多,所以在学时分配上,各大高校都比较重视专业基础性质的心理学教学,体现在课程的具体安排上,通常体现为应用心理学的“专业基础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较高,而那些涉及到实验心理学关键的操作性实验教学在整个应用心理学的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总体来说较低。据有关资料统计,现在我们大多数院校在应用心理学的培养方案中,专业性之类的基础课程与实验室教学的课程比例约为3:1。作为一名一线的高校心理学教师,我们都知道,应用心理学的“专业基础课程”有关的教学内容与操作性的实验教学课程的很多内容都是重复的,应用心理学的的基础内容在整体上来说老套陈旧、非常枯燥乏味,在具体的应用心理学教学方面,严重的影响了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和对实验心理学具体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接受。
同时,我们应该重视到这一奇怪的教学现象,在“实验方法与技术”课程的内容设置上,实验心理学的课程教学内容多,但安排的课时量很少,严重影响了学生在具体操作性实验上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就具体的实现心理学教学现状而言,很多有关实验心理学的教学课程由于学校课程表上安排的时间关系,导致了学生在具体的实验室教学上无法实际进行实验的操作,严重的影响到实验心理学的课程教学目标,也在实际的教学中,影响了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发挥。所以我们应该转变课程教学思路,重视操作性的实验教学的作用,实现我们预期的心理学教学目标。
二、增大经典实验教学在整个学科中的比重
心理学的实验教学,应该在教学理念上有所侧重,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因为在应用心理学的教学中的知识量实在太多,我们在选择实验教学上一定要侧重那些有代表性的、具有启发性质的实验教学案例。在心理学的具体研究中,心理学家常常会为了验证一种假设,而采用大量的实验环节。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实验者往往会考虑到多种因素,来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验证性的心理学实验。在我们的课程体系中,有些实验在整个心理学的发展中都具有开创性的历史贡献,因而辉煌的记录到我们心理学的史册中。这些比较经典的心理学实验,经常被后来的心理学家多次沿用,这就在我们的学科中形成了一种经典的心理实验范式。我们高校的心理学专业教师应该在实验教学中突出这些经典实验的地位和作用,在具体的教学上,应适当的偏重于此类实验的教学强度与教学难度,让学生们在学习这些经典实验中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心理学教师通过对经典实验过程进行拆分、重构和再现,让学生们在学习中真正的体会这些心理学家所开创的经典实验的内在逻辑,让他们感受到心理学的创造魅力和思想活力。同时我们心理学老师也在教学中提升了实验过程的科学性与具体实验的可操作性。让学生们真正理解,真正学会,这不但夯实了学生的最基础的心理学知识,而且还提高了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对以后学生们投入到心理学的深造中起到了很重要的引导作用。加强实验教学的经典实验教学,是非常具有针对性的,我们应当在以后的教学环节中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建立心理学研究型培养模式
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现代学科,在以后的发展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重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们的钻研精神,使他们成为新一代的研究型人才。研究型培养教学模式作为当前时代背景下的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一种积极探索,在心理学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和能力,这一点在心理学学生的培养中显得尤为重要。心理学是一门同时重视理论和重视实验的一门科学学科,不是和知识理论和实验研究相分离的学科,因此,我们心理学老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当热不能将学生的应用技能培养和学生的研究能力培养对立起来。相反,二者在学生的培养中应该是相辅相成,同样重要。离开了学生基础专业知识,实验教学的意义也就不存在了;同样的,离开了实验教学,心理学的学习不过是一潭死水,也就没有了应用的价值。正是二者在心理学的学科中的同等位置特点决定了我们在培养学生时,需要同时把培养学生的应用性知识和培养学生的理论研究能力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在强调对学生进行应用性知识的培养的同时,也应该更重视学生的研究能力的培养。
现代的心理学需要一批研究能力强的专业心理学梯队。实施研究型教学要求学生参与心理学的课程研究,但是因为学生各项专业技能的欠缺,老师们应该在这一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培养。心理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在实施研究性培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只有老师具备了强大研究的能力和专业敏感性,才能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从事心理学的研究活动。心理学教师应该积极创造反馈的平台,积极指导学生进行学科研究。在应用心理学的实验教学中,心理学教师应大胆的带着学生参与具体的课题研究,鼓励学生们在研究中表露自己的观点,对学生们的闪光点及时的进行肯定和表扬。
参考文献:
[1]周仁来.心理学经典实验案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张学民,舒华,张亚旭.实验心理学理论与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M].高等理科教育,2001(6).
篇3
论文摘要:随着国内高职院校的示范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推进,教育心理学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得到重视。作为教育学和心理学结合与延伸的一门学科,教育心理学如何发挥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本文从教育心理学研究体系的完善,教育心理学理论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以及教育心理学与具体学科的结合来阐述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教育心理学如何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自诞生以来,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汲取教育学、心理学及各个领域的最新成果;同时,也为教育学和心理学等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发展,并将其理论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去,这是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动力也是其存在并飞快发展的重要原因。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同时也是应用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始终与其在教育中的实践过程密不可分。高职教育教学中课堂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授课效果均无形当中受到教育心理学的影响,教师在授课中对教育心理学理论的运用程度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反过来,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真是教育环境的经验积累又促进了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完善和更新。笔者认为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发挥教育心理学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一、拓宽教育心理学研究体系,为高职教育教学提供直观指导
教育心理学是在教学与和心理学结合并逐渐走向独立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来源于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发现与经验积累,而形成其对教育教学有巨大实际指导作用的教育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为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学生;教学环境;以及受教和施教双方的心理现象等,每一个研究对象都会对教育教学过程和效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高职院校中,教育特色即为教育的专业性和方向性较为明显,如何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成果在高职院校的专业性教育中作用最大化,这成为高职院校心理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将教育心理学理论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不仅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基本心理规律,更要有针对性的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其问题和教学特点结合起来建立符合高职院校特点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因此,拓宽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体系,让教育心理学成果在不同院校中发挥其特色的引领作用,为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理论问题提供科学的依据,努力构建起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框架。
二、以理论指导实践,深化教育的改革和完善
(一)以理论指导实践,着眼于高职教育实训课程
现代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是通过有组织、有目的的学校教育将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专业性突出的社会成员和用人单位的合格员工,因此学校的教育活动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管理等都需要应用教育心理学对认知、能力和人格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来使其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最终使教育实践取得如下成效。
众所周知,高职教育的特点是专业性和方向性,实训课程在高职教学中占有巨大的比例,根绝国家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高职院校的专业实训课程占到总的教学任务的30%-50%。试训教学既是专业性教育的特色和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素质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实施部分。由此可见,实训课称的开展和质量对于高职院校培养合格的专业型人才起着决定性作用,
实训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把探究学习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摆到突出位置,强调培养学生的自我体现学习和实践能力。实训课程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从课堂中通过自我体验发现问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目前,在实训课程中已经将教育心理学中很多理论,例如:自我体验、以学习者为中心等应用其中,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融入大高职的实训教育教学中,培养出更多合格的专业型人才。教育心理学理论中的全面发展心理研究为多元课程设置提供了心理科学依据,多元化和应用型是当今社会所需人才的重要衡量指标,因此在实训课程中更多的引入教育心理学理论对于培养多元化、专业型、应用型人才是非常必要的。
(二)以理论指导课堂教学,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
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实训课程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课堂教学始终是教育教学的中心,因为无论是提高教学质量,还是创办国家示范性院校特色院校,都要求深入地进行课堂教学心理规律的研究。教育心理学认为,有效教学主要取决于课程施教内容在多大程度上对学生有意义。当代教育心理学把学习看成是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结果主要取决于学生的积极认知活动,教师则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有效的认知活动。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一个显著特点是课堂组织的灵活性和专业性相结合,因此需要将教育心理学理论引入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三)将理论融入高职德育教育,促进德育发展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院校中也不例外。德育关系着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培育和社会未来发展方向,因此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引入德育教学,提高德育效果对于学校、学校和社会都有重要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德育教学效果的重要作用体现在:激发学习主体的潜能,改革德育教学内容,为迁移而学,遵循动机与学习的辨证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师素质,丰富德育教师教学技巧,重视隐性课程作用,塑造教师健全人格,结合德育内容改革,优化教师知识结构,结合大学生认知特点,丰富教师教学技巧。高职院校德育教学过程是德育教师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学生,启发学生自觉接受教育并转化为个人品德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基本特点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师生双方的努力程度为条件,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共同完成教与学两方面任务。
(四)将教育心理学引入教师管理,从施教主体实践素质教育的理念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重要实施者,因此将教育心理学引入教师的教学水平管理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践行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教育心理学认为"在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容忽视,在心理准备阶段,学生对教师的态度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因此学校的德育教师更要充分意识到自身修养和价值取向中的德育意蕴,既要以学识教人,更要以人格育人。
三、加强教育心理学在高职院校各层次的应用
加强教育心理学在高职院校各层次的应用和指导,主要体现在对公司员工的职业培训、英语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
职业培训是高职院校教学部分的延伸,职业培训对于职业技能更新、职业动向指导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担负着为祖国的四化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高职院校培养的专业型人才的职业培训对于职工的技能更新、技能考核及学历晋升都有着重要作用,也是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重要实施途径。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一直在考虑如何更加有效的组织英语教学,如何提高英语课程的受教效果,施教者认识到课程内容的有序组织和精彩进展离不开学生心理的把握和揣摩,将教育心理学知识切合实际的应用到英语教学中,对于英语教学效果的如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代,教育心理学密切结合英语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为了满足我国教育改革的需求,跟上时代步伐,了解教育心理学,大力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在英语教育中,教师不仅要传输知识,而且要研究学生的心理,这样,英语教学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现阶段的教学中,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摸索,科学教师们越来越意识到,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将课堂内容与教育心理学结合起来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所在,把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运用到科学教学过程中去。目前,教学现代化多媒体的应用对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提供了可行性,有了这些条件的支持,我们就能够设计一个完整的学习情境,开展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的刺激,并得到知识的强化,科学课程的教学也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我们在重新设计课堂结构时一定要符合这些学习理论。
总之,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越来越多的培养着社会专业型应用人才,因此如何提高其教育教学的成果是教育心理学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体现,同时,高职教育教学的特点和教学事例又对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完善和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力求使高职教育赶上时代的潮流,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是当前推进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实施的基本途径,而做为研究教育领域心理现象和规律的教育心理学对于教学发展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将教育心理学中符合高职教育教学发展的理论充分应用到各项教学中,使我国的高职教育事业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黄晶. 浅析教育心理学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j]. 职业时空. 2009/06
篇4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习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就成功了一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以生活中广泛的事例为原型,用生活中、生产中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消化、吸收,让学生清楚数学无处不在。同时,使学生明白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使学生明确教学目的,从而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给学生制定合理的目标
在学习过程中有明确的目标,才能有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要适时地给学生提出一定的目标,若学生实现了自己的目标,教师就应该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努力学习。相反的,如果学生实现了自己的目标,教师并没有任何表示,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失去信心。
三、发现长处,培养能力
数学教学过程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利用各种情境激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留心观察的好习惯。久而久之,他们的各种能力就会自然形成。教师平时要精心备课,多设计智力问题,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这样更能培养学生观察、理解、计算等能力。
四、利用榜样的力量来激励学生
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 心理健康 课堂氛围 学习兴趣
中小学阶段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奠基期,也是少年儿童社会化的关键期。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协调的发展就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成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教育的重要一环。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使他们的智力和能力得到发展的同时,也使他们的心理健康得以维护和增进,从而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要做到这些,我们可以采取多种积极措施。
一、创造优质课堂氛围,使学生心中充满期待
优质的课堂氛围是一节成功课堂教学的基础,是有效进行教学的重要条件,是指课堂上学生和教师之间围绕教学内容展开的一系列活动而形成的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在心情愉悦时,更容易接受事物。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也正说明只有使学生身心畅快地进入学习,形成师生彼此接纳的心理进而调动他们以饱满的情绪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加以赏识。”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习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内在心里状态如何,心理积极愉悦,则效果倍增,相反则效果甚微。”将两者结合起来思考,不难看出良好的课堂氛围需要教师先从自身做起:热爱学生,鼓励学生,然后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做了个实验,他们煞有介事地对一所小学所有的学生进行智能测验。然后把一份学生名单交给有关教师,并告诉老师这些学生具有在不久的将来产生“学业冲刺”的潜力,并再三嘱咐教师对此“保密”。其实,这份名单并没有什么依据。但几个月后再次对所有学生进行智能测验时出现了奇迹:凡名单上的具有“学业冲刺”的学生,不但成绩提高很快,而且性格开朗,求知欲望强烈,与教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将这个实验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罗森塔尔效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迹呢?由于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都是著名的心理学家,教师对他们提供的名单深信不疑,于是在教育过程中对名单上的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尽管名单对学生是保密的,但教师们掩饰不住的期盼还是通过语言、眼神等表现出来。在这种深情厚爱的滋润下,学生自然会产生一种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心理,在这种心理的推动下,他们有了显著进步。这个实验也再告诉我们热爱学生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心全意地投入到课堂中,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所以,教师在走进课堂之前,就要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而且自始至终要保持这种良好的状态,用愉快的心情的对待学生,用饱满的情绪感染学生,将枯燥的数学课堂演绎得生动活泼,充满生机与活力。虽然“润物细无声”却能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不良情绪,让学生对数学教师和数学课堂产生亲近感,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形成美好的心理感受,让学生对数学课堂充满期待,就像教师对他们充满期待一样。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较好的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到数学课堂中来,才能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也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内在动力
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和系统性的特点,这一特点使得抽象思维能力弱的学生和不能及时掌握所学内容、思维不够灵活的学生产生学习障碍,时间长了就会对数学的学习产生畏难情绪。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无论对学习还是对生活都是不利的,所以我们要帮助他们克服这种不良的情绪。在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前提下,要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推动学生学好数学的内在动力,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效果。我们在平时上课时,给学生讲一些数学家的故事、我国古代数学的伟大成就,生活中的数学等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他们有了学习动机和兴趣之后,我们就要运用智慧使数学课堂变得简而精,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而形象,使学生易于接受。这样就会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的精神压力,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数学的心理环境,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开展多种多样的数学活动,让课堂探究更愉悦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心理学也有研究表明:人的学习结果受感官参与的制约,多种感官的参与还有利于人的心情开朗。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既有利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又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这些活动可以是室内的也可以是室外的。比如在教学“千米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对千米有更直观的认识,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去实际测量一千米,教师只提供测量工具和负责学生安全。在这一活动中既促使他们自己动脑思考如何完成任务,也锻炼了他们合作交流的能力,还让他们走出课堂,带着愉快的心情去探索体会和掌握数学知识,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了数学课堂。
总之,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数学课堂教学中,有许多种方法和途径,但需要我们数学教师从学生这一主体出发,挖掘整合教材资源,发挥教师的各种能力,三者结合起来去思考去发现去应用,才能使数学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让健康的心理在学生的成长中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锋.关于构建小学数学活动化教学体系研究方案[A].探索创新发展[C],2000.
[2]李遂宠.浅析在数学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J].甘肃科技,2010(1).
[3]谢青花.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心理之引导[J].教育革新,2012(2).
篇6
[关键词]学习科学;教学创新;2014学习科学国际大会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0008(2014)01-0020-05
近年来。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教育政策制定中,都明确将学习科学确立为新教育政策的关键基础,其成果深刻影响了国际课程变革的步伐和走向。从学习科学出发。研究教与学的关系。已成为欧美诸多发达国家探索课程创新、设计新型课堂的新路径选择。我国学者对国际学习科学的追踪和研究已有十余年,其队伍日益壮大,越来越多地引起关注,逐渐用作反思传统认知研究和学校教育的新框架。面对目前教育变革中的种种挑战和难题,国内极为关注的一个话题是:学习科学可以为教学创新带来什么?
2013年11月28日-29日,“2013学习科学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来自香港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和机构中的学习科学研究领域的主要代表学者以及实践领域的专家参加了此次研讨会,恳谈如何推进我国学习科学的深入研究和学科发展,并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创新提供新思路。
一、学习科学与教育变革
学习科学的出现源于信息时代人们对传统学校教育与传统学习研究的反思。自学习科学滥觞至今已有三十余年,有关“人是如何学习的”关键发现是否影响到了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与会者围绕学习与教育的内在关联,来揭示学习科学与教育变革的必然逻辑联系。
华东师范大学的梅兵教授和上海师范大学的张民选教授从教育发展背景和我国学习研究的脉络出发,不约而同地指出在我国基本普及义务教育之后,如何从学生学习的角度革新学校教学是解决教育质量问题的关键。幸运的是,我国有一大批来自教育学、心理学、神经科学、教育技术学等等多个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从不同视角对在不同情境中——尤其是真实情境中——人类学习发生的基础、机制展开探索,试图揭示产生深度学习的认知和社会过程,研究记忆与知识的结构、问题解决与推理、学习的早期基础、元认知过程与自我调节、文化体验、身份认同与共同体参与等问题。
环境污染和社会动荡正考验着各个国家的教育体制。面临这些严峻挑战,香港大学程介明教授指出,我们的教育必须彻底走出传统教育模式藩篱的束缚。必须回归学习这一核心,才能满足急剧变革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全球性的教育变革正在涌现。一方面,欧美发达国家的教育改革战略已然受到了学习科学研究成果的影响。比如,在教学法改革方面大力倡导基于真实问题的学习,在学习科学视角下审视幼儿学习、尤其是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学习日益得到重视。另一方面。对于学习的研究逐渐成为教育研究的核心与基础,从“学校管理”到“关于学习的领导”,从“教育经费”到“学习资源”,这些术语的变化也昭示着人们观念的改变。程教授提出,现在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是,学习科学中的基础研究发现如何得以推广。如何转变成大规模的教育实践。
裴新宁教授论证了学习科学新进展与基础教育变革的关系。她认为,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面临的诸如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和“高技术手段——低技术学习”的悖论等问题,其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我们过多关注课程翻新的数量和形式,而忽略了课程改革的本质——即缺乏对学与教关系变化研究的关注。因此,学习科学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应当成为转型时期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裴教授在对欧美国家的比较研究中初步发现,在这些国家全国和地区层面的课程纲领中出现了两大共同特征:一是非常关注人类学习的研究成果,并将其视为课程决策的基础:二是重视高技术对课程设计发展的持续支持,并最大限度保障设计的合理性。因此。学习科学的基本原则已成为国际上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变革的政策引擎。
二、学习科学的研究进展
(一)认知神经科学为学习的研究带来了什么。脑的研究是否会改变学校的实践?
在20世纪70-80年代。人类对大脑的研究出现了一个变革,从解剖实验逐渐转向重点研究“活着”的大脑。关于人类大脑研究潜在的教育意义,迅速被教育者和政策制定者们感知。2007年,OECD出版了《理解脑—新的学习科学的诞生》一书。呼吁神经科学家和教育者进行合作,以理解我们何时以及如何学习。2013年3月。美国奥巴马政府也宣布要开始长达10年的人脑研究项目。在本次研讨会上。北京师范大学的王文静教授和东南大学的禹东川教授重点报告了他们所在团队基于脑的研究以及这些研究如何影响儿童的学习实践。
王文静教授在报告中指出,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的研究发现,在阅读成绩不好的儿童中。有一半的儿童存在阅读障碍。并且汉语阅读障碍与英语阅读障碍的脑机制是不同的,因此,对存在不同障碍的儿童进行诊断与针对性干预是非常必要的。另一方面。他们发现,汉语儿童学好英语需要四大关键要素的支持,即:第一,口语词汇的积累;第二,具有语义意识(即拼读能力);第三,能够流畅阅读;最后才是阅读理解。因此,该团队在学校开展实验时,最重要的步骤之一就是帮助教师理解为什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不能立即进行阅读题目的解答,而是要分“学会拼读”、“流畅阅读”、“持续默读”三阶段循序渐进。
禹东川教授所在的东南大学儿童发展与学习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对脑的研究,侧重于对儿童执行功能和社会情绪能力(即情绪智力)的培养。他们自主研发了软件系统以追踪儿童执行功能的发展,从而有望帮助教师在儿童执行功能发展出现迟滞或超前时进行“因材施教”。此外,禹教授还强调,神经科学的研究证明,儿童长期处于被忽略或虐待状态会造成HPA轴紊乱,因此,需要特别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情绪能力培养。该团队曾在儿童“做中学”项目中,将社会情绪能力培养融入科学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果。
两位教授的发言引起热烈讨论,学者们普遍认同的是,尽管认知神经科学并不能直接应用于课程开发,也不能立刻告诉教育实践者如何高效组织学生的学习,但是却能告诉我们儿童相同的学习行为可能存在不同的神经机制,也能在如何学习以及学习意味着什么方面给予启示。
(二)技术是否能够增进学习,如何增进?
游戏与学习之间的联系以及游戏化学习等领域日益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研究热点。北京大学尚俊杰副教授以ST Math、《农场狂想曲》等教育游戏为例,展示了数项研究发现,从而证明游戏在提升学习者学习能力、思维方式和情感态度方面具有极大潜力,尤其是在游戏中融入课程的《农场狂想曲》将游戏作为正式的课堂学习工具,通过虚拟互动支持学生的科学探究,游戏结束后又回到现实中进行课堂反思与讨论,很好地整合了正式与非正式场合的科学学习。同时。他指出。对不同特征的学习者来说。教育游戏带来的影响是不同的。因此,他希望未来的游戏学习研究朝向结合行为表现层面的实证研究和基于脑机制的设计研究方向发展。
华东师大顾小清教授介绍了其所在团队正在进行的语义图示工具的开发与设计,以及该工具如何支持学生的问题解决和协作学习。她认为,语义图示工具的使用有助于减轻学生的认知负担,并能够改变学习者和教师的角色。
针对作为学习中介的技术是否一定要引入学习过程。引入之后是否可能会出现问题。上海师范大学范为桥副教授表示担忧。他以小学生作业必须手写而不能用电脑打字替代为例,说明儿童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习得。还包括文化的内化。而这常常是技术无法兼顾的方面。因此,他希望有更多研究能够关注在引入技术时是否需要评估学生用与不用技术的区别是什么?新技术、新工具的使用是否会带来得不偿失的后果?
就此议题其他学者用实证表明,更为关键的不是用什么技术。而是如何使用技术,技术的优势只有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并在情境中进行转化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学习本质上没有正式与非正式之分,不同环境、不同形式的学习互相渗透,不可分割,学习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发生,而技术可以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无论是游戏还是语义图示工具。都必须与具体的课程相结合,才能保证学习的连贯性与有效性。
(三)创新与学习的关系是什么?
2012年PISA结果刚刚揭晓,上海再次位列第一,又一次向世界展现出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的学生多方面素养都出类拔萃。但是。另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是他们的创新能力,尤其是遇到实践困难时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落后西方国家同龄人同。比如,最新的PISA数据显示,当遇到具体的阅读困难时,上海学生的调整策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低于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在本次研讨会上,许多专家就创新与学习这一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华东师范大学的庞维国教授分享了他对知识基础与创新关系的理解。他指出,创新不是凭空想象,它是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重组以产生新知识的过程。庞教授的团队通过大学生英语词汇量与作文创新性关系,以及大学生心理学知识与心理学研究方案设计关系这两项实验研究发现,领域中的一般知识和特殊知识都对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华东师范大学徐斌艳教授从初中数学一次函数教学中学生的自我报告和高中统计教学中要求学生制作海报的案例讲起,强调在教学实践中要凸显“有形的数学”,通过小组合作与学生自主选择研究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徐教授认为,可以通过对知识的设计、学习活动的设计、学习环境的设计、共同体的设计、学习评价的设计形成一种学习生态系统,从而达到发展数学学习者的身份认同,培养学生数学创造力的目的。
南京大学吕林海副教授则介绍了南京大学参与SERU大学生学习状况调查,其中“学生参与”维度涉及学生的课堂讨论、课外研究、创新思维等。通过对中美本科生的比较发现,在学习习惯、师生互动等方面中国学生优于美国学生,但在课堂讨论与创新方面却总体弱于美国学生,他认为这可能是两国传统课堂文化的不同造成的。
在讨论环节,禹东川教授对庞维国教授所提出的创新概念发表了不同看法。他就英语词汇量与写作关系是否能代表英语的创新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对英语语言的核心概念能够做到适应性运用才能算是创新。庞教授做出回应,认为考虑到实验研究的局限性。测量学生在实际情景中对英语的综合运用不太现实。
香港大学罗陆慧英教授则以中医与西医的差别与融汇为隐喻,说明无论是庞教授所述特定任务情况下的问题解决,还是徐教授所指的真实任务中的创新都很有用,但各有局限,所以研究需要不同的层次、不同的领域以及相互之间的合作。
王文静教授也赞同罗教授的观点,认为创新的概念是多元的。在此基础上,她认为有必要将学习与创新性关系的实验研究推广到中小学以及其他院系的大学生中去。比如。研究艺术系学生的英语学习,她认为这或许能为思考和应对“陈丹青出走”这一实际的教育问题提供帮助。
三、学习科学与教学实践变革
学习科学是否改变了教学实践?如何改变?在本次研讨会上,来自教育实践领域的专家、代表分享了他们将学习科学原理与日常教学实践结合的经验与遇到的困惑。
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深刻分析了儿童学习知识的复杂性、学习过程的不确定性。以及学习系统的开放性。由此提出,语文教学要求教师细心观察课堂与学生,利用经验、艺术之美、情感生成之力,为儿童构造快乐、高效的课堂,凭借儿童活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李老师还特别强调,儿童积极的学习情绪只是实现高效学习的桥梁,关键是教师要利用这个桥梁来引导儿童学习。
华东师范大学董晓蔚教授和东南大学禹东川教授都非常赞同李吉林老师的观点,认为其所倡导的情境学习与教育符合当下脑科学的理论与发现。董教授强调学习者的动机是高效学习的源泉,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创造安全、轻松的学习氛围以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像李老师这样以想象力为抓手,着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一点正是我国当前教育一直提倡却很少真正付诸实践的理念。禹教授则认为,儿童大脑发育的关键期进行情境教育特别有助于培养儿童社会情绪能力。
中学校长袁钫芳老师介绍了如何将学习科学的基本原理与学校教师课程领导力的培育相结合,研制本校促进教师反思的优质课堂评价标准以及通过降低风险的举措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进实验、实践标准。贾义敏老师则分享了华南师范大学面向本科生开发的国家精品课程《学习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历程,这一课程的特色在于为学生提供诸如授课录像、往届学生作品、研究生导师等各类资源来支持本科生的团队学习。
在讨论阶段。不少研究者指出。无论是情境教育还是基于问题的教学,在考试压力下教师是否能够坚持、如何将学习科学的原理与现有课程相融合,都是需要认真思考与解决的难题。针对这样的疑虑,袁校长承认其所在学校在优质课堂评价标准实施过程中确实遇到不少阻力,比如,一些科目的教师对新评价指标和新教学方法的效果心存疑虑,担心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同时,教师作为实践者和学习的研究者在“情境化”、“资源与技术贫乏”等话语的理解上存在差异。而这种差异可能导致教学方法的异化:而最为关键与困难的地方在于学习的复杂性决定着实际教学过程不可能采取单一方法面对所有学生,教师需要不断尝试新方法。对此,李吉林老师认为,一方面教师要热爱教学、热爱学生。让这种热爱来激发教师对自身教学的反思与学习,以“精心”换来“精彩”:另一方面要让家长和教育领导看到新的教学所带来的切实效果。袁校长也认为,注重数据的收集,让数据来证明是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法。此外。来自实践领域的与会代表一致希望有更多关于学困生学习的研究,使教师能够真正理解尖子生和学困生在课堂学习上的差异,从而能够有针对地进行教学改进实践。
四、我国的学习科学:前方的使命
与会代表认为,我国学习科学研究发展到现在已经到了关键时期,在继续探索学习研究的同时。有必要逐个盘点和思考:我国学习科学的研究有什么长处?与现在国际上的学习科学研究是不是有所差距。差距在哪?关于学习的研究一直存在,缘何又提出了学习科学这个概念?学习科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今后10-20年。中国的学习科学可以走向哪里?中国的学习科学如何对今天的教育产生影响。作为研究者的我们需要做什么?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高文从该校学习科学研究中心的创建与发展,回应了学习科学研究的必要性和使命。她认为直到今天。我国的教学研究和实践(如。教师培训)的关注点仍然在教上。学校教育中教师依旧是权威,这导致大多数人都对学习心存反感与恐惧。她认为。作为学习科学领域的研究者,一方面我们肩负着颠覆传统、为学生创造轻松自由且有效的学习环境之重任:另一方面也需要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解放自身的观念。
搞清楚究竟什么是学习,才能确定学习研究的恰当行动方式。香港大学学习科学战略研究团队(SoL-SRT)[全称为SCIENCES OF LEARNING (SoL)Strategic Research Theme (SRT),本文统一翻译为学习科学战略研究团队,有关该团队的详细信息可见网站http://sol.edu.hku.hk/about-sol/]的工作模式为与会者展现了可资借鉴的学习研究的未来道路。在SoL-SRT团队成员看来,学习是一个复杂现象,具有不同层次。研究者可以研究个人的学习、机构的学习、教育系统的学习和社会的学习;可以从神经科学角度了解学习:也可以观察个人的表现行为。在以上过程中。科技可以为学习提供支持。也可以成为干预学习的手段。正因为学习如此之复杂,单一学科的研究人员看到的常常是学习的某个方面,而往往忽略了其他方面。该团队召集来自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以合作的方式形成聚焦的、多层次的、跨学科的学习研究项目。这样的行动,不仅是为了支持学习的理论建构——研究人是如何学习的,而且是为了推动基于实证的教育政策与实践——促进学习的发生。
五、结语
在国际上,学习科学在过去20多年里得到了迅猛发展。有关《新学习科学的基础》等相关论文还登上了《科学》杂志等世界顶尖学术刊物。我国学者跨入这一领域虽然时间尚短,但是学习科学在教育研究中逐渐成为热议话题,教育决策者也开始意识到其重要性: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传统的学校课堂与教育实践始终没有受到太大影响。这固然是由教育大环境之下的压力所致。但更多地还是因为国内的研究大多属于基础研究,缺乏直接面对学生和教师的介入性研究。无法解决实际的学习和教学问题。因此,本次研讨会的主题被定为“学习科学与教学创新”,呼吁更多学习的研究者从学习科学的角度重新思考实际的教育命题,对学与教进行系统阐述,从而满足一线学与教的需求。
关于“学习科学与教育变革”的对话还在继续深化。2014年3月1日至6日,由华东师范大学联合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NSF)、国际经合组织(OECD)、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SECO)、香港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共同举办“学习科学国际大会”(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n the Science of Learning),特邀全球百余名学习科学领域的顶级专家和教育领导聚首上海,共议学习科学发展蓝图,携手开拓教育创新,值得大家关注。
[参考文献]
[1]裴新宁.学习科学研究与基础教育课程变革[J].全球教育展望,2013,(1):32-44.
[2][4]Bransford J,Vye N,Stevens R,et al.Learnig theories andeducation:Toward a decade of synergy[J].Handbook of EducationalPsychology(2nd Edition),2005.
[3]管晶晶,胡鑫,王文静.理解“阅读脑”,提高儿童阅读素养[J].教育学报,2012,(4):55-62.
[5]尚俊杰,李芳乐,李浩文.“轻游戏”:教育游戏的希望和未来[J].电化教育研究,2005,(1):24-26.
[6][8]龚放,吕林海.中美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学习参与差异的研究——基于南京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问卷调查[J].高等教育研究,2012,(9):90-100.
[7]樊丽萍.PISA如何测出中国学生的“短板”[N].文汇报,2013-12-02(12).
[9][美]AN,Meltzoff等,冯锐,缪茜慧译.新学习科学的基础[J].远程教育杂志,2011,(1):19-25.
[作者简介]
篇7
关键词:萌生意识;激起涟漪;产生火花;扩展认识;开达心思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084-01
小学语文教学的凭借是图文式教材,生动形象、内涵丰富,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另外,教学对象是思想灵动、活泼可爱的孩子,“童言无忌”赋予他们独特的表现力。正是这两种独特性,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可行性。创新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其核心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不同的教材,不同的对象都有不同的教学和培养方式。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现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略作探讨。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鼓励学生质疑,学生才能有所思、有所学。教师的任务是教学生"做学问",而不是“做学答”,是让学生主动求学,而不是被动接受。否则,学生只是容器,大脑中思潮风平浪静,毫无跌宕起伏之势,思维不灵动,能力何来长进?
古人云:“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机会,引导学生从批判的角度质疑,激起他们心海片片涟漪。如教《大森林的主人》一课,有的学生提出:猎人虽然能在困境中想出办法,克服困难,但他任意捕杀野生动物,又在森林中生火,对生态环境极为有害。因此。他不能被誉为大森林中的主人。这种不信书,不信师的敢想敢说的批判精神,正是创造精神的一大体现,教师要给予呵护和疏导。
应该看到,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种思维活跃的表现,是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表现。在质疑中激起涟漪,质疑作为引发学生思维活动的有效的刺激物,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扣准时机,合理使用。
其次,在情趣中萌生意识,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每个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事物底蕴的内在动力,是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的有力因素,是哺育创新意识的源头。
教学中,教师要借助一切有效的手段,创设情调和趣味,从外部刺激和内部感化两方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如让学生理解“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是描写月儿还是小船。教师可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打开课本,课本上一个孩子坐在两头尖尖的月儿上,手摇船桨在云彩叠荡的蓝天中伴着悠闲的音乐徐徐晃动着。学生一下子就会被这"色、形、情"俱浓的外部刺激吸引住,积极表述意见:有的说这句话讲的是月儿像小船;有的说这句话讲的是月儿,把月儿当作小船;还有的说这个孩子把月儿当作小船,把蓝蓝的天空当作大海,把云彩当作水波,多有意思啊!随着学生语言的不断丰富,创新意识从中得到孕育。
还有,我们都知道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比较是思维的重要形式之一。对异同各具或矛盾丛生的事物进行比较分析,逐步认清事物的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就是一个思维的训练过程。
如“辛”与“幸”的字形比较,一生想出"辛苦一点,幸福十分"的歌词识字法,形义联系,文道结合,一石二鸟,富有创意。
当然,据心理学家威廉·戈登认为,强迫冲突最富有创造性,如“救生杀手”、“温润火焰”的词语组合。它反映出学生把一个对象置于两个参照系中,参照系之间的距离越远,则心理的灵活性就越大。如众所周知的《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练习,“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师问:“焦急”是着急,“耐心”是不着急,这不是矛盾吗?学生通过讨论懂得"焦急"是盼着灵车出现,"耐心"是一定要等到灵车出现,矛盾的组合,充分体现了老奶奶对的尊敬和爱戴。教师捕捉这一矛盾冲突点,展开训练,在比较中撞击出学生思维的火花。
另外,语文素材大多取自作者在特定情境下的创作品,很多事例极为典型,有时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当时当地只有一个,而学习者往往背离当时特定的环境,他们的心思未受到任何限制,具有极大的自由度。教师要利用这一关系,引导学生提出多种假设,展开合理讨论,扩展认识。
如《跳水》一课,解救孩子的办法是爸爸(船长)用枪逼儿子跳水,师问:方法仅此一个吗?学生讨论后提出各种方案:⑴水手上竿救孩子;⑵用枪打死猴子;⑶拿渔网接孩子……最后师生归结出在当时特定环境里方法只有文中一个。在这里,学生的思维得到扩散,培养了良好的思维品质——流畅性、深刻性。像《司马光砸缸》一课亦如此,那时救人的方法只能“缸离人”,而不能“人离缸”。
在引导学生假设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荒谬绝伦的信息,但往往在这种荒唐的异想天开之,诞生灵感与创造。如《捞铁牛》一课就给学生捞出了新方法,文中介绍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巧妙地捞起了沉在黄河中的八只铁牛,用了十六船泥沙。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提出多种假设,一学生说只需两船泥沙,四只大船就行,泥沙四船可互换,不但不会阻塞河道,而且不会污染河水。这种环保意识及可行办法,既是时代的产物,又是创造性思维的产物。
再次,学生阅读时的思维活动必须借助于想象。有了想象力就能在脑海中再现事物形象,就能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创造出各种新形象。如在一次作文课上,我让学生说一说春风像什么?春风是无形的,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他们有的说,春风像一位高明的画家,给大地绘上艳丽的色彩;有的说,春风像一位美丽的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人间;有的说,春风像个调皮的小孩,搅乱了池水,吵醒了昆虫……
再如教学《荷花》一文时,第四自然段中写自己仿佛变成一朵荷花,蜻蜓、小鱼对我说话时,后面有一个省略号,针对这一语言材料,我启发学生想象在公园里还会有哪些动物?它们会对"我"说些什么?学生会想象出很多动物,然后再饶有兴趣地想象他们的话语,如此这样,学生的想象力得以提高。
最后,我牢记有教育行家说: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在文中走几个来回。我也是要求学生学习课文要细细品味,不能"囫囵吞枣",文中的深意要让学生在自我反复咀嚼中领悟出来。
篇8
【关键词】英语教学;学习兴趣;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522.42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1-0029-01
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懈动力”。教育要改革、创新,以培养和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这是我们肩负的光荣历史使命。本人认为,创新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通过人们的学习和实践而不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那么我们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和创新意识。这是因为创造性不仅受认知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个性的影响。教师应努力创设民主、宽松的英语课堂氛围,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改变过去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的僵化局面,让学生对书本知识、专家言论、教师说法有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对其质疑、批判甚至否定,从而激发其创造性,唤醒其创新意识。
二、激发学习兴趣,发挥主体作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把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就需要教师持续不断地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要注意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充满情绪让学生扮演各角色,相互对话,讲故事,当小老师,表演短剧节目。听英语歌曲和看英语电影等。这些活动极大地激发学习热情。时间一久,这些兴趣就会转化为强大内部学习动机。使学生进行自觉、自主、有创造思维的学习。
学生应该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只有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创造性得到了鼓励,学生才会主动参与,发挥潜能、积极思考,大胆质疑,他们的主体作用才能真正发挥出来。
三、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生的能力才会提高。新课程背景下的英语教学需注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其关键就是使学生在学习方法上求新、求变。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钻研教材,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理解教材,开阔学生思路,使学生的思维由单向、封闭状态逐步转化到多向、开放状态,让学生从多方面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提升学生思维的创新品质,从而达到教师预想的教学目的。其中发散性思维是很重要的,它又包括逆向思维和多向思维,具有多向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即思考问题时注重多种思路,多种方案,而不只局限于某一形式。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丰富相象,积极探索求异,坚持独立见解,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通过设疑创设情镜,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赋予他们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大胆进行发散创造,如:在教过去进行时,出示一幅图画有关一位学生在学习时的情况,而在旁边她的妈妈在做饭。在出示图时我们先把学生在干什么遮住,问: What were the girl doing when her mother was cooking ? 那么这时同学们就会进行guess和discuss,并积极发言,从而给他们提供了发散思维的机会。
四、积极改进教法,开发创新思维
要实现课堂教学的创新教育,教师只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用大量生动有趣的题材去刺激学生的好奇心理,才能激化学生的创造思维。然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从改革教学方法入手。在课文教学时,让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复述。学生在把握原文主题、故事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整理、归纳、改写后进行复述。这样做能促进学生语言知识能力的迅速转化,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开发其创造性思维。同时,适当应用现代化教学设施于教学中也很起作用,比如,多媒体教学,可以在英语教学中声形并茂地展示学习内容,并把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传授语言知识、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积极情感、引导他们形成学习策略有机结合起来。
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新颖别致、并能唤起学生共鸣的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集体讨论,以用所教的知识,让学生自由地求异发散,编写新的内容。让学生凭自己的能力与摸索解决新问题,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也得以真正提高。总之,在教学中,教师改进教法时,要注意因材施教,使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
五、强化合作互动,拓展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可采取群体互动、协同发展的方法,让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互相启发、互相借鉴、互相纠正、互相弥补。英语课应当体现语言的交际性,也就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交际能力是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培养的,语言知识是在听、说、读、写的反复练习中掌握的。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眼、鼻、口、手、脑协同“作战”,增加学生听说的机会。学生一旦沉浸在浓厚的英语气氛里,他们就自觉不自觉地think and talk in English,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就会自觉地进行pair work, group work, team work 等。学生们通过相互交谈和讨论,不但能增强听力和语感,而且熟悉了英语句子的结构,从中悟出单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六、进行积极评价,鼓励创新思维
中学生是一个需要肯定、褒扬,需要体验成功、喜悦刺激的群体。在教学中,学生往往会产生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这时侯,教师如果给以严厉的批判、指责、训斥,就会压抑学生那些朦胧的、零碎的思想,从而回阻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学习结果等作出积极的评价,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不断增加其成功感,使所有学生的创新能力都如置于泉眼,源源不断的发挥出来。在评价中,要注意客观、公正、热情、诚恳,注意发挥评价的鼓励作用。
综上所述,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与创造,教师要以信任和鼓励的态度来肯定学生的发现,引导其探究,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逐步培养其求异创新能力,使英语课堂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创新的舞台,并最终使学生发展成为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新时代接班人。
【参考文献】
篇9
1 创设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如何减轻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一种良好心态?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沟通,理念得到认同,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
2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帮助学生开发自身的潜能,促进其成长发展的自我教育活动,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但这种自我教育活动应注意以下二个特征:①以积极的人的发展观为理念。人的本性是积极的、向上的、富有理性的,是有建设性的,可以通过自我教育不断地自我完善、达到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指的是一个发展、扩充和成熟的趋向。小学生处于未成熟的生长发育阶段,更具有这种发展的潜能。因此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可以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②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中心。心理健康教育课要以个体成长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帮助他们解决从儿童期到少年期的成长过程中的问题。
3 加强教师心理学知识培养,使之成为高水准的心理辅导员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一两位专业教师的事,它还需要全体教师的重视和参与。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楷模。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较大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成长,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求教师自身要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同时还要求教师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教师具有高水平的心理学知识,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方法,使知识传授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它不仅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更有助于学生良好的品质的培养和学习潜能的发展。
4 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少先队组织的活动之中
少先队是儿童的群众组织,少先队组织的各项活动对儿童有着较大的吸引力。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城乡少先队组织还普遍为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自己的活动范畴。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同少先队工作是并行不悖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拓宽少先队的活动领域、提高少先队的科学性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通过少先队的活动阵地(黑板、橱窗、广播站等)和各种大、中、小队活动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宣传教育,应当成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忽视的一条有效途径。
5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发展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
5.1 有利于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因材施教”的前提是“识才”。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都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接受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特点,以便取长补短,并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予以启发、化解或引导训练,提高教育和教学的效率。
5.2 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教育是双向的,需要学与教两方面的积极性。心理档案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自觉地协调自己的学习行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自己塑造一个被社会欢迎又适合自我需要的人,并及时化解自己在发展过程中的心理障碍。
5.3 有利于形成学校、家庭教育合力。通过学生的心理档案,让家长更了解自己孩子的心理特点,改善家庭气氛,开展有效的家庭教育。家庭与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及特点取得共识,是家庭、学校教育力量一致的前提,使学生有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
6 同校外有关机构合作,共同搞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篇10
一、增强信心,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激发其创新能力
作为教育工作者,平日必须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注重自己的知识的积累,注重自己创新意识的养成,以自己所特有的人格魅力来征服学生。教师应让学生看到老师创新的影子、创新的方法、创新的思路、创新的收获,让老师成为学生生活的“模板”,学生就会自然而然的模仿老师的所作所为,老师的创新理念就会潜移默化转移到学生的思维中去。“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之际,更应关注数学课堂教学这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广大数学教师的共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显得愈来愈重要。
二、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方法,铸造其创新能力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创新的基础,求知是创新的前提,积极的兴趣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不可或缺的心理品质。让学生把思考的动机、过程、结果有条理地说出来,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拓展学生的创新空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既生动又深邃的引导,将数学定义、公式的产生及由来让学生创设情境,形象地讲述出来。这对创新能力的铸造可以说是起了一大助推作用,呼唤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确立,呼唤学生生命活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自由舒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自由、充满生命活力的民主氛围,使学生作为一个极富独创性的主体来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形成多元交流的统一体,互相作用、互相影响。教师要从外在于学生的情境转向与情境共存。在共同的教学情境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实际上是一种相互探讨和共同学习、共同解决学习中的各种问题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是整体的、有机的、全面的,而不是只让学生参与练习、回答问题等局部过程。这有利于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取长补短,有利于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巧设疑难,激发学生创新潜能,锤炼其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贯穿在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创新是教育教学改革的生命线”,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创新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因为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能否积极创新的动力。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人的活动都是有目的的,而目的都是为了需要的满足。所以说,需要是人的活动总动力、总根源。学生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如求知的需要、理解的需要、美的需要、创造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各种心理需要,每一具体教学环节的实施,都应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为行动目标,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实施差异教学,以特定的教学方式和行为引发学生探究、创新的需要,在教学中不仅要给他们创新的权利、机会和场所,更要巧妙地把自己的教学过程设计成“不断提出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作用下,通过必要的观察、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等过程,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训练。
四、加强操作,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
- 上一篇:水闸安全管理应急预案
- 下一篇:电工实训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