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美学的含义范文

时间:2023-12-05 17:32: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设计美学的含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设计美学的含义

篇1

关键词:园林设计美学思想文化内涵

园林,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利用改造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憩、居住的外部环境。园林是镶嵌在大地上的立体图画。园林城市不同于田园城市、山水城市和森林城市,不仅在于园林城市不囿于城市自然风貌,更在于园林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发展史和文化史。园林的理论基础虽然是师法自然,但其灵魂是文化艺术。园林文化则是人们把自己的观念、情趣、精神归宿投入到山水地貌,或者开辟山水地貌并结合植物栽植,建筑布置的环境中,或者投入到花木的养、赏及花木的有序组合之中,使之升华为高雅的、有韵味的立体画卷,典雅的艺术品,既有生态作用,又具有游憩、欣赏、审美的情趣。

一、中国园林设计特色

中国园林的设计借助于假山、奇石、幽径、流水营造出柳暗花明、峰回路转的境界。园林中的建筑物常见的有亭、台、楼、榭、阁等,房屋之间用长廊贯通,假山、石头、流水则配合建筑物组成富于韵律美的园景。和西方园林不同的是,中国园林设计含蓄抒情,它不象西方园林一目了然,而是以曲为贵,强调移步换景之妙。园林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景中带画,耐人寻味,平静中有变化,变化中有收敛,无论是大园子还是小园子,都变化无穷,各有特色。

二、园林植物配置与设计美学之间的关系

美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其主观成分源于文化。园林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中蕴藏着人类文化的结晶。古今中外辉煌灿烂的古典园林艺术、现代园林艺术,无不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中国园林历来与文化有着不解之缘,其本身也是社会商品化的一个分支,没有文化的园林作品就没有内涵,没有精髓,没有韵味,不可能引起人家的流连忘返,也就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园林。大凡艺术总是需要讲求文脉的营造,与周围环境相结合形成自己的主题文化。

园林植物的观赏效果和艺术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园林植物的选择和配置。植物之美是客观物象反映到人的头脑中后,形成的一种主观认知,人们把这种认知用美学的概念表述出来,从而该植物便具有了美学的属性。

笔者认为的植物美学属性有三种,即实用美学属性(客观存在)、艺术美学属性(主观意象)、自然美学属性(客观存在加主观意象)。园林植物属于自然美的范畴,经过精心规划设计的园林植物景观,它的美学范畴就属于艺术美与自然美的结合了。便具有了其它视觉艺术品的美学形式特征,如统一与变化、主体与从属、对称与均衡、韵律与节奏、对比与调和、比例与尺度、形体与色彩、材质与工艺等设计美学要素。因此,凡是符合人们感觉(视觉、听觉、味觉)的审美法则,都应该在园林植物配置设计中找到相应的应用。

因此,园林植物配置在设计阶段除了遵循美学原则,对园林植物的景观功能进行艺术创造和升华外,还要以园林植物的生态特征为基础,根据园林规划设计美学要求,进行园林植物的综合配置。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体现园林植物搭配融合的即时景观,更要重是园林植物配置的生长及季相变化的景观效果也会随着时日的推移而不断变化,能给人以时令的启示,增强季节感,表现出园林景观中植物配置特有的艺术效果。从而达到景随步异,时移景异的优美景观。当然,在这里从业者的综合能力最为重要,就园林植物景观的规划设计和制作而言,具有丰富的林学知识,独特的自然美鉴赏能力,深厚的艺术美学修养才是一个合格的园林景观设计制作团队。团队设计制作的园林植物景观产品才具有真、善、美的特征。

三、园林设计中文化内涵内容

文化内涵涵盖很广,有多种表现途径,大体有四种表现方式:

1、 名称文化

公园、景点、花木、亭廊的名称及含义是人们欣赏园林首先接触的,一个高雅、得体,蕴含博深的名字可以引起游人的遐想、精神的享受。

2、意境文化

园林的意境是一个由自然景观到人的观念、情趣、精神,现反人的观念、情趣、精神投入到人造景观之中,使观赏、游憩的人产生造园者所要表达的观念、情趣、精神的过程,给人以精神、文化的陶冶。在这个过程中每次发展都有文化的升华。大自然的事物,景像都能影响到人的感受,日、月、星、辰、雨、云、雾,河流山川,时令变化,花、鸟、鱼、虫等等,都可以在造园中表现和深化意境,塑造意境。造园者把自然的、人文的事物、现象、故事融于园中,使游人在观赏之中感受到精神的陶冶;同时,触景生情,吟诗作画,形成了意境文化的延伸。我国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都是文人墨客在赏景中挥笔面就的。

3、碑匾文化

公园绿地内的碑林、碑廊、匾额、楹联的各种石刻多自成一景,展示的是书法和诗词的艺术。也有与公园衬托互为因借的。匾额和楹联的作用很多,大体可分为三种:一是对景点的提炼,很大程度上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二是书法名家书写的名字,展现的是书法和景致的统一。三是文人墨客借景抒情的名句名言。

篇2

关键词:美学 设计学 设计美学

美学的发展源远流长,其学科建立在自古希腊以来的思想家及哲学家的理论探索之上,是人类审美活动的反思。而国内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宗白华的《美学散步》、朱光潜的《谈美》等美学巨著影响着一代代美学爱好者。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涉及到社会、文化,科学、技术、市场等诸多方面,柳冠中教授曾说:“设计是继科学和艺术之后人类不可磨灭的第三种智慧。”设计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随着设计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其不仅是完善设计学科的一个必然选择,同时也是践行美学理论的客观需要,因此我们有必要将我国设计美学的发展状况进行概括总结,对阶段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便人们对于我国设计美学的发展现状有个深刻认识,为后续设计美学研究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设计实践活动提供重要理论基础。

一、设计美学的含义

由于设计与人类的密切关系,社会文明进步人类审美的提升,造就了美学与设计的联姻,设计美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不断发展。关于美学的研究百家争鸣,而设计同样也是复杂的,因此设计美学的定义也没有统一的看法。

章利国在《现代设计美学》(河南美术出版社,1999,第9页)中认为:“现代设计美学首先是作为一门新兴的部门美学而存在的,是对现代设计艺术本质规律的哲学概括”。曹耀明先生在《设计美学概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第6页)认为:“设计美学正是在现代美学研究不断延伸、不断发展的结果,是当今美学重要的分支学科之一。总之,设计美学的产生是设计学和美学交叉的必然结果。”他们都强调了设计美学中设计学与美学的关联性和交叉性。而张宪荣、张萱在《设计美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第168页)中认为设计美是技术美的一个主干分支,主要研究设计活动中的审美现象与规律,创造反映在生产实践成果中的美。刘子川在《艺术设计与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第16页)认为技术美学的范畴更接近设计美学,且技术美首先是建立在技术对象功能的合目的性的基础上,同形式美因素以及其他各种因素协调融合,以构成统一整体的技术美。他们都认同设计美学与技术美学的无限接近性。祈嘉华《设计美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第4页)将设计美学定义为一门研究人类从事具有创造性活动中具有美学规律的学问。黄柏青在《设计美学:学科性质、演进状况、存在问题与可行路径》(《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第15卷,第5期)中综合多位学者的观点指出设计美学是探讨设计艺术实践的美学意义以及人类如何通过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性的设计活动。而他们则是从设计实践活动的角度进行定义,而本人认为这样的定义才具有普遍性,更能突出设计学和美学的交叉性特点。

二、设计美学的研究对象

设计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和内容,设计美学要研究的就是设计学和美学发生关系后的问题。

陈望衡先生的《艺术设计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第15—17页)中把设计美学的研究对象划分为几个方面:1.设计产品的美学性质;2.设计过程的美学问题;3.产品消费的美学问题;4.部门设计美学:5.设计美学史。并且从根本方面指出设计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三对关系:1.人与物的关系2.功能与形式的关系3.产品设计的主观创造性与客观约束性的关系。宋奕勤在《艺术设计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第67页)中指出,设计美学首先研究应是现代设计的本质和审美规律、设计形态、设计形式美和美感心理。李龙生《设计美学》(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第14页)设计美学研究对象具体来说应包括设计美学的本质;设计之美的特性;设计美学的基本范畴;设计艺术的美感问题;设计的审美文化问题;设计艺术的审美鉴赏问题;设计艺术的审美批评问题。他们主要从设计学本身的角度来阐述。而张宪荣、张萱在《设计美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第168、169页)中认为设计美学主要研究、探讨的问题应包括1.设计文化2.设计美学观问题3.审美形态问题4.造型语言5.关联的部门美学。曹耀明先生在他的《设计美学概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第8、9页)认为研究内容应包括:1.中外设计美学思想整理。2.设计美学的基本原理3。设计美学的分类4.设计美学中的诸多美学课题。他们俩位不仅提到了美学对设计学作用的问题,而且也指出了设计学对美学的一些影响,本人认为这是非常恰当的。

三、设计美学的分类

关于设计美学的分类,不同的艺术家和美学理论家都有各自不同的观点来进行分类。武星宽教授在《设计美学导论》(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第1页)认为设计美学从艺术设计的性质上划分比较科学,将其分为环境艺术与景观设计美学、工业设计美学、动画与影视美学、平面艺术设计美学等四大类。而刘子川在《艺术设计与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第20页)中按照现有设计学科的特性进行大应用领域的分类,分为三大类型:1.环境设计类2.工业产品设计类3.视觉传达设计类。更加具有概括性,他们主要从艺术设计的学种性质上进行分类,侧重于设计实践的角度。而余强在《设计艺术学概论》(2006,第155—168页)将设计美学分为功能美、材料美、技术美、科学美和装饰美五个方面,并进行了详细阐述。李砚祖《论设计美学中的“三美”》(《黄河科技大学学报》,第5卷,第一期)指出设计美学包含的三美即功能美、科学美、技术美。他认为可以将材料美、形式美、装饰美等归到技术美的范畴。而这两位主要是从设计特征的角度进行分类,侧重于设计的本质特性。设计美学恰当和正确分类将有助于我们明晰研究的范围和降低研究的难度。

四、设计美学的形成和发展

要把握设计美学的发展态势,就一定要把握住中西方美学历史发展的特点。章利国《现代设计美学》(河南美术出版社,1999,第10页)认为现代设计和现代设计美学是一定历史条件下时代和社会催化的产物。首先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其次是人们对产品审美特征的重新认识和审美要求的普遍提高。齐琦《设计美学与现代设计刍议》(《现代阅读》,第7期)认为设计美学的理论发展随着现代设计的变革不断向前推进,其经历了从功能本质到审美形式再到人文关怀的升华。李龙生《设计美学》(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第5、6页)把设计美学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技术与艺术焕然一体的手工业时代(从原始社会到蒸汽机出现之前)。2.技术与艺术呈现分离趋势的工业化时代(从蒸汽机的出现到20世纪初。)3.是技术与艺术重新统一的工业化和后工业化时代(20世纪初直到现在)。而武星宽教授在《设计美学导论》(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第4—7页)指出了中国和西方的美学发展历程,无论中国的传统美学思想还是西方的美学的历程都是伟大的艺术瑰宝,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研究,并且指出了设计美学研究领域更趋多样化,当今时代也是各种审美观点同台大合唱的全新时代。因此设计美学诞生于设计学和美学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而也将随他们的发展不断深入。

五、设计美学的研究方法

由于设计美学是理论和应用相交叉的学科,因此其研究方法也不可能单一,必定是多学科研究方法的综合,也必定是一个较为完整的方法论体系。曹耀明先生在他的《设计美学概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第9—11页)指出1.哲学的方法2.兼用美学和设计学的方法。徐晓庚《装饰》(《设计美学导论》,第115期)认为设计美学的研究方法应包括1.哲学的方法2.历史与逻辑的方法3.理论与设计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这些研究方法都突出了美学的理论特征和设计的实践特征,因此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感性与理性、抽象与具体的统一。李龙生《设计美学》(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第15页)突出“交叉”的特点,就是要侧重于研究设计的审美与实用、精神与物质、艺术与技术、文化与经济的交叉统一,既要有横向的研究也不能缺乏纵向的研究。突出强调了设计美学的交叉性特点,因此也应当注重一些边缘学科如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对设计美学影响的研究。

六、设计美学的作用和意义

李龙生《设计美学》(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第15—17页)认为设计美学有三个作用1.研究设计美学有助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2.能提高设计师的设计水平,拓展设计师的设计思维,有助于培养设计师的设计创新能力。3.对于整个美学学科建设有很大理论意义。他指出了设计学和美学的相互促进和发展。祈嘉华《设计美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第12—15页)主要指出了学习设计美学的现实意义:首先,美学中的人文精神可以呼唤设计的人性化走向。其次,美学的开创性可以为设计不断地提供创新的力量。再次,美的巨大魅力为设计发展提供着推动力。主要从设计实践的角度强调了设计美学的现实意义。

七、小结

设计美学应当是学科间融合的产物,由于“设计学”本身理论还有待完善,再加上美学这门学科本身的复杂性,因此造就了设计美学研究的复杂性。

篇3

(1.景德镇陶瓷学院 设计艺术学院,江西 景德镇 333403;2.中国艺术研究院 美术研究所,北京 100029)

摘 要:本文将从理论研究和现实应用出发,对生态设计美学的学科定位、研究对象和学科特点等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生态设计美学研究会向更广阔的领域拓展自身,从而成为一个完善的、自洽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生态设计美学;理论;方法体系

中图分类号:J504文献标识码:A

Theory and Methodology of Ecological Design Aestheticism

WANG Chang-ping,ZHANG Gan-lin

生态设计美学是在现代设计理论和应用的基础上,结合美学与艺术研究的传统理论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生态设计(Green Design)是20世纪80末出现的一股国际设计潮流。生态设计反映了人们对于现代科技文化所引起的环境及生态破坏的反思,同时也体现了设计师道德和社会责任心的回归。 它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具体应用等都有别于传统的艺术学科。生态设计美学作为设计学科的一个理论分支,其理论也与传统的美学艺术研究不同。因此,它不但在学科定位、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上具有自身的特点,不能完全照搬传统的美学理论,而在现实应用中也有自己独特的要求。但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目前我国对它的研究在理论上比较滞后,在应用上的认识也不足,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还将其等同于传统的美学艺术学科。因此,本文将从理论研究和现实应用出发,对生态设计美学的学科定位、研究对象和学科特点等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它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要准确把握该学科的定位,就必须明确该学科的基础理论。就其形成和发展来看,生态设计美学的产生及发展和现代设计的发展是同步的。绿色设计(Green Design)也称为生态设(Ecological Design),环境设计(Design for Environment)等。虽然叫法不同,内涵却是一致的,其基本思想是:在设计阶段就将环境因素和预防污染的措施纳入产品设计之中,将环境性能作为产品的设计目标和出发点,力求使产品对环境的影响为最小。对工业设计而言,生态设计的核心是“3R”,即Reduce,Recycle,Reuse,不仅要减少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而且要使产品及零部件能够方便的分类回收并再生循环或重新利用。 一方面,以技术为核心的工业文明直接导致了现代设计的诞生,现代设计则自接影响了生态设计美学的产生,促成了它的基本理论的形成。另一方面,生态设计美学的研究立足于审美和艺术理论,针对现代设计在审美和艺术上如何与技术结合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方式和途径。生态设计美学不但是现代工业社会人们对设计普遍需要的产物,也是美学和艺术理论发展到当代社会,突出现实应用化特征的必然。所以,探讨生态设计美学的学科定位问题,首先必须从技术和艺术的结合入手。

工业革命以后,技术水平的发展引起了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导致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代替了传统的手下生产,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期。相应地,工业技术的发展引出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即传统手下生产中的审美形式如何与现代工业生产相结合。也就是说,人批量化标准化的工业生产是否需要审美与艺术的参与?如确实需要,又如何体现出产品的审美与艺术特征?同时,现代工业产品的形态如何满足现代人审美的需要?这些尖锐的现实问题,迫使艺术家们不得不考虑现代工业生产的形态问题,不得不把审美和艺术的眼光投射到工业产品的生产上去。这样,经过艺术家的不懈努力和探索,符合现代人审美观念的现代设计就应运而生了。可见,现代设计的诞生是在工业技术发展的基础上,艺术自接介入技术的结果。所谓生态设计美学,就已蕴含在艺术介入技术的过程之中了。所以,生态设计美学理论的产生首先是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的现实需要。

此外,伴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社会生产方式的革命,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们对现实不断产生新的需要。工业化的人批量生产,带来了产品的极为丰富,引起了人们生活方式的革命。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方式的突出特点是对生活质量的重视,生活质量的核心可以说是审美。随着产品的日渐丰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产品的消费功能性走向了审美性,有的功能性需求甚至降低到次要地位,而审美的需求上升到首要地位。同时,人们在重视功能质量的同时,也非常看重外观形式,有时它甚至是引起购买欲的主要因素。另外,与产品功能质量直接关系的商品包装也为人们所重视。显然,与这种需求相适应的产品设计也就应运而生了,所以,从另一层面看,生态设计美学的诞生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革命的必然结果。

其次,从理论上看,生态设计美学理论的产生是美学和艺术理论走向人众和现实应用的必然。所谓传统美学,实际上就是思想家的美学,社会精英和贵族的美学,美学和艺术研究主要关注形而上的自我,很少顾及现实中人们的审美需要和审美发展,而对美和艺术的需求是人们的基本需求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社会人众的消费逐渐山物质性的追求转向精神性、文化性的追求。而在精神性、文化上的追求中,审美无疑有主导地位。这些社会观念的变化,社会人众的实际需要,就将美学从传统的艺术析学领域转向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广人领域。自然而然,关于这些实用领域内的美学和艺术问题,关于社会人众口常生活中的美学问题,必须要有一门相应的学科专门研究这些现象。这样,作为一门新兴学科,重点研究人们口常生活中的美学问题的生态设计美学就产生了。

在明确了生态设计美学的学科定位后,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生态设计美学研究对象的问题。那么,在技术和艺术完美结合、统一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具体分析生态设计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首先,对生态设计美学核心问题的研究,重点是要处理好三对矛盾。

第一,人与产品。传统美学非常重视审美活动中人的主体地位,在产品设计中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而现代设计不能把这种主体性绝对化,生态设计美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人与物、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完美结合和统一。在以往的产品设计中,由于过分强调了个体的人、小范围的人,忽略了宏观的人类乃至整个社会和自然环境,从而导致了资源匮乏、污染严重等种种问题的出现。但是现在我们不能犯同样的错误,即只强调宏观的人,从而忽略的个体的人。绿色产品在环保、节能的同时,还要能更好的满足产品的使用者(个体的人)的要求,包括功能要求、安全要求、舒适性、经济性、美观等等。强调宏观的人,忽略个体的人,这也许正是目前许多绿色产品的一个误区。

绿色设计是“以人为本”设计原则的体现,绿色思维也是人性思维的反映。因此,我们在产品设计中,绿色设计的内容就是产品的人性化设计,即注重产品能更好的满足个人的需要,包括功能更加完善,使用起来更加安全、舒适,外观更加美观等。产品设计中的绿色思维还应该包括安全、自然、人性的含义,这样才能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绿色产品。

第二,技术与艺术。设计自接受制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材料、技术、信息等与技术发展有关的因素,都会影响到设计的艺术表现效果。所以,设计要善于发挥现代技术的优势和特点及现代材料的审美特征。设计的艺术表现虽然是形而上的、超技术的,但必须要关注现实审美观念的变化,主动接受因技术变化导致的社会时尚、审美趣味等的影响。所谓绿色材料指可再生、可回收,并且对环境污染小,低能耗的材料。因此,我们在设计中应首选环境兼容性好的材料及零部件,避免选用有毒、有害和辐射特性的材料。所用材料应易于再利用、回收、再制造或易于降解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可持续发展。另外,还要尽量减少材料的种类,以便减少产品废弃后的回收成本。尽管绿色设计并不注重美学表现或狭义的设计语言,但绿色设计强调尽量减少无谓的材料消耗,重视再生材料使用的原则在产品的外观上也有所体现。在绿色设计中“小就是美“、“少就是多“具有了新的含义。

第三,主观与客观。纯艺术的创作是自由的,属于主观性活动,是艺术家个体的情感表现行为。设计虽然也需要创作自由,需要主观表现,但这种自由和表现是有限度的,必须要符合客观要求。设计必须把广大消费者一和社会人众的接受看作是首要的,设计更多的是一种设计师和社会人众相结合的客观活动。

篇4

关键词:现代设计 符号学 设计美学

检 索:.cn

Abstract :Articles in our life have meaning. Through communicating with human in sense and psyche, they influence people's life and human self. The sign's signifier not only can be words in linguistics, also can be all kinds of material forms. The article designed is a "text" consisting of signs. It communicates the meaning of form, function and aesthetics, and conveys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values and aesthetic taste in particular time.

Keywords :Modern Design, Semiotics, Design Aesthetics

Internet :.cn

我们生活和居住的环境中的物品,其实是有意义的,它们通过自己的物理形式一直在与我们的感官、心理、情感和思维进行交流着,从而一直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我们人本身。设计大师勒・柯布西耶认为,即使最简洁、质朴的环境设置都会向其中的居住者传达意义:“他倾听着身边的各种物品所诉说的语言,这些他生活的伴侣,这些他愿望和灵感的见证者。被布置在房间里,像一个美丽的思想,这些物品在主人在旁边走来走去的时候向他诉说着。这些家具,这些墙壁,这些朝着外面的开口,这间他舒适的私室,这些他一生的分钟、小时、天和年度过的地方,都在向他诉说着。”[1]唐纳德・诺曼也认为:“知识不仅储存于人的头脑中,而且还储存于客观世界。”[2]

人造物品的意义和它们如何传达这些意义是设计符号学在研究的课题。符号学美学在视觉传达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建筑设计、环境设计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一、符号学

现代符号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现代语言学、结构主义和文化人类学的基础上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瑞典语言学家索绪尔和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皮尔斯是现代符号学理论的奠基人,罗兰・巴特的《神话》也影响极大。罗兰・巴特的《符号学美学》和《流行体系――符号学与服装符码》,苏珊・朗格的《情感与形式》对美学和设计美学影响较大。

以语言学为基础的符号学主要包括信息符号、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信息符号主要研究象征、索引、图形符号、信号。句法学研究符号组成句子的规则,语义学研究句子的含义,语用学研究它的应用效果。根据符号学的理论,一个符号是两个基本要素的结合体:能指和所指。能指是符号的形式,所指是符号形式所指代的概念和含义。在语言学中能指指的是书写或发音的词语,所指指的是词语文字或声音背后所指的事物。比如,“桌子”,能指是桌子这个词语的书写文字和口语发音,所指是这个词语所指代的物理实体的桌子。

符号学产生于结构语言学,并推广应用到人类社会和科学的各方面,认为人类社会中一切事物都是一种符号,不仅仅是一种物理存在,而是由于人脑意识的阐释而拥有和代表一定的含义。并且符号之间,物体之间,和人之间,有一种类似语言中的结构语义学。是人类与物体,人类之间,生存、交流和学习的手段和方式。符号学的研究领域,集中于理解符号和如何把这些符号组织成意义系统来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交流。

二、物质性能指

符号学不仅仅研究我们普通所说的“符号”,如交通标志和图标等,还包括我们的物质文化,如建筑、家具和各类产品等。符号学分析最主要的对象是一个“文本”。一个文本一般是指一个记录下来的信息,它在物理上是独立于发送者和接受者的。它可以是一本书,一个图片,一个电视节目,一部电影,或者一个设计产品。一个文本是一个符号的集合体,符号可以是词语、形象、声音、动作等。文本的建构和解读都是根据特定题材、风格、媒介和文化的惯例和习俗。

语言学家索绪尔将符号定义为能指与所指的结合体。后来的符号学家批评了索绪尔主要集中于语言学和抽象的能指的研究,而忽视了我们真实的物质世界所构成的能指。能指不仅仅可以是语言学中的一个书写的词语,也可以是物体的实体形式,也就是我们看到、触摸到、闻到和经历着的物体形式,可以是声音、色彩、线条、图形、质地、形体、空间等。这些是可以给人感官愉悦和审美的形式,都是可以在设计中广泛应用的形式语言。而所指是内容,就是任何我们从自己碰到和经历的物品中解读出来的意义。

能指从抽象的语言词语扩展到实存的物体,对符号学在设计中的应用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事实上,我们周围由形形的产品和建筑构成的世界已经被“自然化”了。它看起来就像是一个毋庸置疑的现实存在,从而忽略了其所传达的意义。即使在平面图形符号中,我们仍然因为太习惯了图形媒介而忽略了图形符号的能指本身。马格瑞特的一副烟斗图片在符号学中影响广泛,它提醒我们所看到的不是一个真的烟斗,而是烟斗的图片表现,也就是一个平面图形符号的能指。(图1)符号学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让我们注意到图形形式本身的含义和传达的信息,因而也更多地被称为视觉传达设计。

符号和符码总是通过各种媒介的物质形式传播的。你选择什么样的媒介来做符号的载体,会影响到你所传达信息的内容。在各种媒介中,被认为具有最真实效果的是摄影和摄像,特别是电影或电视。但是与工业产品或者建筑比起来,电影显得要虚拟和虚幻的多了。即使是一个设计模型也会有重量和实体性,让人感觉得更真实。一个三维的模型,即使它不能工作,但是它所能激发人们想象力的方式和能力是一份草图素描或透视图永远无法比拟的。在设计产品上,“现实自己说话”。作为意义文本的设计物品,是比电影等更加直观、丰富,有持久影响力的符号媒介。

三、设计符号的意义

符号的意义包括指示意义和暗示意义。指示意义指的是能指和所指构成的符号的直接意义,也就是一个产品是什么,比如,一把椅子,一个电话,等等。产品符号的指示意义其实还包括如何使用该产品。比如,椅子是用来坐的,电话是用来给别人打电话的等。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设计中利用产品语义学,将产品的使用方法通过产品造型设计直观地传达给使用者。

暗示意义是符号通过特定的语境、环境、文化传统和习俗的背景,暗示给你,让你联想到的另外的意义。传达暗示意义,很重要的一种方式就是隐喻。罗兰・巴特认为,人类天生就喜欢类比。在符号学意义上,隐喻就是通过一些人们熟悉的语汇来表达人们不熟悉的事物。隐喻是一个在设计中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设计策略,也是一些设计大师创造精美绝伦的设计之美时常用的一个策略。比如,勒・柯布西耶朗香教堂的设计。(图2)为了反对现代主义设计的冷漠,后现代主义建筑经常利用隐喻的手段来表达人文、情感和精神的东西。比如,利伯斯金设计的柏林犹太博物馆。(图3)

罗兰・巴特介绍了符号意义不同层次的思想,认为指示意义是符号所表达的第一个层次的意义,暗示意义是符号所表达的第二个层次的意义。指示意义和暗示意义共同构成符号的第三个层次的意义,也就是罗兰・巴特所说的“神话”。这里的“神话”也就是社会中主导人们思想的意识形态,它是人们思维、解读事物意义的基础,赋予我们在一个文化中的经验意义。“神话”在社会中起着意识形态的“自然化”事物的功能。它们的功能是制造社会主导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观,一些看起来像是完全“自然”、“正常”和共识的态度和信念。

关于设计产品的符号意义和审美,Sara Ilstedt Hjelm在他的《产品设计符号学》[3]中对两把在设计史上有代表性的椅子的分析说明很透彻。这两把椅子,一把是Bruno Mattson在1934年设计的,(图4)另一把是Jonas Bohlin在1987年设计的。(图5)这两件设计产品基本的指示意义是相同的,都是用来坐的椅子。但是,它们的暗示意义却大不相同。一把是用天然材料,弯曲的赤杨木和原始的编织物制成的;而另一把是用水泥和钢铁做成的。一把是根据使用者身体的形状设计的有机形体,提供了一个舒适的可供休息的座椅。另一把椅子用两块水泥平板构成坐位和靠背,用非常简单的几何形的钢架构成座椅的扶手。它只是用了平面、靠背和扶手这些椅子的基本符号,是一种美感的激发和实验,而非实用舒适的座椅。它反讽了现代主义设计美学,喻示着现代主义审美趣味的衰落。

这两把椅子同样反映着那个特定时代的“神话”或者主导价值观,其实是代表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两种设计美学观。现代主义设计美学观:设计应该是“诚实的”、“真实的”和“不言自明的”,应忠实于材料,运用简洁的几何形和干净的表面,反对多余的装饰。这一美学观念在工业产品设计发展中如此普遍,以至于我们完全把它当作理所当然的了,直到近些年才被质疑。还原被自然化了的显而易见的现实,是符号学分析的最大挑战。现代主义设计美学观其实是要尽量淡化和隐去产品的物质形式能指,拒绝设计产品的物质方面的特性。现代主义者没有意识到的是,我们人类总是喜欢从一切事物身上诠释意义,即使是一片空白的表面。

法国巴黎的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是一个把内部外翻的建筑。(图6)建筑结构、电梯和通风系统不是隐藏在建筑内部,而是在建筑外部。这一建筑,打破了现代主义美学观。针对米斯的“少就是多”原则,罗伯特・文丘里提出了“少就是乏味”。在符号学实践和后结构主义批判的影响下,设计和建筑设计已经开始把产品看做一个可以被阅读的“文本”,而把物质世界看做一个由符号能指组成的世界。就像Bruno Mattson和Jonas Bohlin分别设计的两把椅子,它们都是符号文本,向人们诉说着历史、价值观和设计审美趣味的转变。

注释

[1] Samuel,Flora.Le Corbusier in Detail.Oxford:Elsevier Ltd.2006.p10.

篇5

拼音文字的代表是拉丁文字,大约起源于6000多年前的西奈半岛上,最初也是利用象形的文字演变而来的。但是大约在公元1500年成功的完成了象形形式向拼音字母形式的过度。欧洲统治古罗马后,为了加强本民族的语言沟通能力,完善了26个拼音字母。

二、文字在视觉传达中的应用

1、版式的字体设计

版式设计是现代设计师必备的基础能力之一,它不只是排版的学问,还体现了艺术与技术的统一。文字是版式设计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文字的设计能清楚的看到书籍所表达的文化精神。利用我国悠久的文字,在版式的文字设计中加强创新。

2、产品包装上的字体设计

文字设计在产品的包装中起到了重要的视觉作用。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不仅看重产品的本质,对产品的包装也格外的重视。一个好的产品包装能给人们传达准确的信息,在购买者的心理上和视觉上吸引更多的注意力,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在产品的包装设计中,要加强文字的表达含义,对文字富有想象力,这样才能使产品富有感染性的艺术效果和吸引注意力,提高了企业的艺术品位。

3、广告中的字体设计

为吸引消费者,广告成为了宣传的有效手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目前广告的传播具有多途径、多形式化,其中文字的设计是广告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幅很好的广告设计,充分的体现了创意的同时,还将美学和文字巧妙的结合,赢得了广告版面良好的视觉传达的效果。所以,在设计广告中的文字时,设计者应尽量做到简单易懂,减少不必要的东西避免杂乱,字体设计不要过多以免引起视觉上的错乱。这样不仅能更好的易于辨认,传达的含义清楚明确还便于广泛的传播。

4、媒体中的字体设计

多媒体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多媒体的技术也在日新月异的变化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已成为了设计中的主体。它不仅给我们带去了便捷和便利,还将图形、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字体的设计中。熟练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将版面和文字设计融为一体,这样能给人们带来较好的视觉传达效果。且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于多种领域,更利于我们的视觉传达的效果。

三、总结

篇6

传统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自然界长期交往活动中所形成和积淀下来的物质和精神各种事物的总和。其中传统美学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势必会对现当代产品设计产生重要影响。然而我国当代产品设计却仅仅有意识地在浅层适当添加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并非有意让当代产品设计回归到中国的传统美学的本质审美思想。如何在现代设计中能由浅到深、由外到内回归到质朴的传统美学上,一直是许多教育工作者和设计师不断进行尝试的重要课题。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不计其数的思想瑰宝,是我们应该加以传承的精神财富。

美是最古老、最核心的审美范畴。儒家的美学思想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因此它的美学思想是值得我们当代设计工作者加以批判研究和传承创新的。在此需要提及的就是孔子对于“美”与“善”的观点。《论语》中使用“美”这一概念可以作为美学问题来探讨有以下两种情况:第一,“美”与“善”几乎同义,这时的美严格地说只能属于道德思想的范畴,但它与美学范畴的“美”也有一定的联系,因为“美”与“善”是密切相关的;第二,“美”与“善”是有区别的,这时的“美”显然是那些具有肉眼可识的外在特征的事物。此处“善”的含义可以理解为道德范畴或者实用功利范畴,因此“美”这个概念严格地说,是被用来从事物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上或从事物的具体形象上来反映和评价事物的品质的。[1]201 联系与评价当代的产品设计,应该也可以利用这一美学观点,即从产品的“内容形式”与“实用功能”两个层面去评价当代产品设计。而现代设计的“实用功能”其实就是美学中的“功能美”的主要审美对象。

另一方面,道家的思想根源则是“天人合一”,纯自然的状态是人类的理想状态,季羡林先生将其解释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西方人总是企图以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掠夺自然,而东方先哲却告诫我们,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在当代产品设计中,大多数作品都渐渐顺应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尤其先秦诸子在“自然美”上的观点更是强调了天与人关系的和谐。显而易见,当代产品设计在传承这一理念的同时,也应该不断反思在已有产品设计中,是否有许多是违背了“天人合一”的本初理念,从而破坏了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设计。“环保设计”这一观念应随着科技发展而深入设计者的观念中。与道家观点暗相契合的是韩非子的“美”与“饰”的观念,他认为“美”客观地存在于自然界,是天然生成的东西。“物不足以饰之。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1]102 此观点承认了“美”是客观存在的,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当代产品设计中更应该关注到“天然美”,而并不是一味在科技高速发展的都市文化大背景下,将其设计脱离生态美,甚至造成环境污染。“自然”“质朴”的设计往往才是最打动人的。

徐恒醇在他的《设计美学》中把设计领域中不同形式的美进行了归纳,大致分为形式美、技术美、功能美、艺术美、生态美。中国当代产品设计体现了各式各样的“美”,其中形式美的体现最为突出。所谓形式美就是“事物形式因素的自身结构所蕴含的审美价值”。[2] 这当然与我国古代的传统美学思想有着紧密的联系,上文提及孔子的“美”与“善”的思想,其中“善”的含义与现代设计所提及的“功能”“实用”“目的”等概念是极为近似的,也就是美的其中一种形态“功能美”。所以当代产品设计中所蕴含的美学思想,与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技术美是随着社会进步、科技发展而逐步产生的一种美的形态。中国当代产品设计的一种主流审美形式还是“形式美”。形式美的特征很多,其中最基本的一种是多样统一,它体现了形式结构的秩序化,也就是和谐的理念。许多产品在色彩搭配、外在造型、内部结构上都体现了形式美。例如,在中国的家居用品以及食品市场,家具的外在造型很新颖时尚,食品包装精美,形式美是这几种形态美中最为基础的。但这些范例中也包含着另外一些问题:中国的产品设计的美学追求还停留在产品的构成部分和外在的表现形式,并没有更加深入到贴近人类生活与设计根本价值的深层部分。因为随着社会物质的发展以及人们精神文明的不断进步,设计远不只是美学问题,它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所以“美”的范畴是具有生命力的,当代设计应该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多方面展示“美”,丰富“美”的定义。

传统美学的“美”与“善”在当代设计美学中诠释的新概念即为“形式美”与“功能美”。生态美学下的绿色环保理念的发展,在许多产品设计中都得到很好的体现,这正迎合了中国传统美学中“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理念。许多产品设计从选材、加工到包装的整个过程都是追求环保的。以当下较为热门的日本生活用品品牌“无印良品”为例。“无印良品”的设计,从外观上给消费者的感觉就是“素”的,装饰的程度极少,大多数产品都是从简设计,材质本身是环保材料。尽管没有华丽的外观,广大消费者给予“无印良品”的评价却依旧是“优质的”。从“功能与形式”高度统一的角度出发,“无印良品”的产品在很大程度上是符合儒家美学思想体系中“美”这一概念的。日本美学的禅学观是“无印良品”设计的美学理论基础,恰巧这与中国古代传统美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一致的。

《易传》有云:“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句话表明了“道”与“器”两者相互对应、相互依存的关系。[3]73 以中国的陶瓷器皿为例,陶瓷工艺是中国古代传统工艺美术的精华,早期的工艺美术品以一种实用器皿居多,它们大多没有脱离人的实际生活。因此在当代市场仍旧受到许多收藏家的追捧,价值连城。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陶瓷工艺在当代设计领域也得到创新与优化,但依旧继承传统,重视在纹饰、材质、工艺上的研究。传统美学影响下的当代产品设计追求恬淡的自然风格。市场上的“仿明式家具”就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对中国而言,明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古典园林、明式家具均为中国古典设计的代表而名震中外,明代的实学思想影响了当时设计的发展。明式家具对于当代家具设计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从造型、结构到装饰工艺,都体现出传统文化所特有的自然、空灵、超逸、含蓄、内向的意蕴,散发出浓郁的文人趣味和书卷气息。[3]99 与市面上许多享誉国际的家具品牌相比,二者都有着追求简单的设计理念;不同之处在于,国外的家具常常使用轻巧的、科技含量较高的材质,外观以及色彩搭配的设计往往追求新鲜时尚,而仿明式家具则使用木材这样的自然材质,讲究工艺,往往是实用价值较强但审美上缺少实际创新。

而在设计样式的“复古风潮”这一问题上,市面许多产品添加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形态。《周易·系辞上》中写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图像比文字能够更直观地传递某种特定的信息。传统的艺术被融入当代产品设计中,典型的表现就是许多产品的外形包装都会添加上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图形,其中有许多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具有文化寓意的象征图形,例如龙凤呈祥、龙飞凤舞、忠孝节义、祥云等等,还有许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书法艺术和印章艺术。古色古香的传统材料融入现代设计加工,最后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设计产品,如藤条编织的摇椅,草帽作为服饰搭配,传统的木制品很好地被加工运用到高档家私里面。现代社会的人们越来越厌烦塑料、化学纤维、铁制品,而转向自然的材料,如竹器、原木家具、棉布服装和棉麻制品以及陶瓷制品等等。这与生态美学的宗旨相吻合,生态美学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亲近,生态美学本身就是包括审美主体在内的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由此可见只有立足于“自然”的初衷才能设计出符合人们心理定向的具有生态美学的作品。

尽管我们能够列举许多传统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优秀范例,但毋庸置疑的是国内设计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国内设计存在“传统视觉文脉”与设计相叠加的美学庸俗化倾向。即现代设计只是简单地把传统化的元素符号叠加到产品身上,并非把当代设计思想回归到中国本土设计美学的范畴中。在产品的包装上添加与主题相关的传统艺术符号图形是表层的、缺少深度的做法,这样只是单纯加强了形式上最外表的辨识度。传统美学思想中,强调“美”这个概念并不是片面地只从事物的外在形式去考察的,“美”这个概念具有进步的意义,可是现代设计工作者只着眼于“形式美”,对于“技术美”“功能美”以及“生态美”则鲜有提及。现代设计的有益倾向应是注意服从、适应和利用物体本身的功能结构来进行形式上的审美处理,重视物质材料本身、结构美,尽量避免作出不必要的雕饰、造作。[4]

其次,设计制造行业因缺乏对本土设计美学思想的深层研究挖掘,而不断抄袭国外优秀设计理念也是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前卫的设计理念充斥着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中国却是一个拥有上千年古老文明的国度。当代的产品设计的拿来主义并不一定能在中国市场拥有一席之地,因此把设计理念的重心放在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上,不仅能引起国内消费者的共鸣,也更符合民族气质,从而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传统美学来源于传统文化土壤,中国的文化底蕴如此深厚,绝非只是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图画、符号,更多的是一种具有现实意义的思想,设计的本土化必须从最根源的思想着手。

另外需要我们注意的是,设计的主体是人,设计的最终的价值尺度也是人。传统设计美学一个最重要的宗旨就是以人为本。由于现代化速度过快,最初国内许多工业产品外观和装潢的粗糙、低劣,产品功能上的合理性和安全问题,尤其是关于儿童用品和玩具的安全性一度成为社会大众所关注的焦点。这些问题要求我们研究人类的真正的需要,使设计从功利主义、工具主义和功能主义的短视中摆脱出来,从而恢复人的全面性和现实性,避免机械主义和功能主义对人体的肢解,力图全面反映人的本性和需要。这需要我们立足人文视角,要更加注重历史和文化的传统。在工业社会或现代社会,由于技术不断更新,设计也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中。这时传统文化就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新”似乎就一定意味着进步,而“旧”或传统似乎一定意味着保守。[5] 实际上,几千年文明史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人生经验和设计智慧,这不是几百年的工业文明能够轻易否定的。因此,如何汲取传统的智慧,实现技术、工业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是未来设计中的重大主题。

总而言之,中国当代产品设计在现代化进程中得到机遇同时又面临了许多挑战,这也是全世界设计领域所处的状况。工业化与工业设计的发展使产品的生产效率得到极大的提升,但与此同时,工业化与传统文化资源、传统价值观的矛盾也日益突出。中国有着数千年的优秀人文传统及独特的美学思想,这种传统的美学精神不仅高度重视自然与人文和谐发展,并且提及“美”与“善”的观点与当代设计的审美范畴是一脉相承的。日本设计提出的感性工学技术正是迎合了这种类似的人文设计理念,中国当代的产品设计应该受到启发回归到传统美学上,从而调整今后产品设计的方向,创新科学技术,设计出更加人性化,集“形式”“功能”“技术”“艺术”与“生态”美为一体的作品。

参考文献:

[1] 施昌东. 先秦诸子美学思想述评[M]. 北京:中华书局,1979.

[2] 徐恒醇. 设计美学[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126.

[3] 温庆武,周秀梅. 艺术采风——中国传统设计艺术考察[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4] 李泽厚. 略论艺术种类[M]// 美学论集.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394-395.

[5] 朱红文. 工业·技术与设计——设计文化与设计哲学[M]. 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1 :14.

篇7

关键词:美学 室内设计 审美 环境 艺术 当代 

 

 

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继续和深化,是完善空间、传播文化、创造美的艺术,是运用现代工艺、技术将美学理念、文化内涵和功能因素融入人性化室内空间环境的艺术。完美的室内设计产生于高度的现代文明,成功的室内设计同时创造着先进的文化。作为美学分支的艺术与技术美学是指导室内设计的重要学科之一,它是研究设计领域审美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 

今天,人们已日益明晰地认识到被装修空间的布局、质感、色彩;家具的布置;设备的安装;通信等网络的建设不再是简单的组合、时尚的反映,而应提升到人性化和个性化的层面去实现文化、科技、环保和效率的有机结合。现代室内设计需要满足人们的生理、心理等要求,需要综合地处理人与环境、人际交往等多项关系,需要在为人服务的前提下,综合解决使用功能、经济效益、舒适美观、环境氛围等种种要求。现代美学理论在当代室内设计中发挥着指导性的作用。本文就此加以论述。 

 

一、从形态学视角看室内设计中的美学要素 

就本质而言,室内设计是将多种视觉的物质元素组合构成具有三维空间形态特征的造物活动,属造型艺术的范畴,然而与其它纯粹欣赏艺术形式不同的是,室内设计同时具有着实用的动能属性。从形态学的角度看,室内设计中的美学要素及内容任务主要分为一下几个方面: 

(一)空间要素:空间合理化并给人们以美的感受是设计的基本任务,因此,设计者不能拘泥于过去形成的空间形象,要勇于探索发现时代技术与审美特点赋于空间的新形象。 

(二)美学色彩要求:室内色彩除对视觉环境产生影响外,还直接影响人们的情绪、心理。科学的运用色彩有利于工作,有助于健康,应做到色彩处理得当,既能符合功能要求又能取得美的效果。室内色彩设计除了必须遵守一般的色彩规律外,还应随着时代审美观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三)美学装饰要素:室内整体空间中的柱子等建筑构件以及墙、顶等各界面,对其进行符合功能需要的装饰,是构成完美的室内环境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不同装饰材料的质地和丰富多变的装饰形式,可以获得千变万化和不同风格的室内艺术审美效果,同时亦能体现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特征。 

以上美学要素虽有其相对独立的价值,却不能孤立对待,因为从形态学的角度分析,总体应大于所有个体的总和,仅仅依靠总体中的一部分不能解释总体。因此,室内设计整体审美价值的产生要凭籍各美学要素统一框架下的意义整合而获得。 

在所有的与视觉有关的艺术设计中,形态学提供了基本的部件构成形式和把它们组合在一起的准则,当然其中也包括设计中依附于形式的各美学要素的组合法则。不仅如此,形态学理论还被应用在甄别艺术设计风格流派及研究艺术设计的特征等方面。具体到室内设计操作过程中,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把设计的个性从那种“压迫性的总体性”中解救出来,如何充分发展差异性和异质性。其实,这种把大叙述和小叙述对立起来,把总体性和差异性对立起来,把同一性和异质性对立起来,以非总体性、非中心的思维方式来审视、规范自我的创造的思维特征,不仅是建筑与室内设计领域,而且也是当代艺术与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从实践来说,它也确实已经对当代室内设计创作带来了积极的富有成效的影响。 

 

二、整体环境观念下的功能与审美意义表达 

处于随社会变化而不断发展中的当代室内设计,或称室内环境设计,应确立整体环境的设计观念,这里的“环境”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建筑实体围合形成的室内环境,它主要包括室内空间形态、视觉环境、空气质量环境、声光热等物理环境、心理环境等诸多要素;其二是指包括建筑外观在内的庭院、街道、广场乃至整个社区、城市、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大环境概念。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因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社会背景、生产力水平等因素,在不同时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取向与理想精神,所有这一切经历史的积淀与传承而形成具有个性差异、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它和地貌、物种、气候交织一起共同构成了这个地区的自然与文化景观。以人为中心的室内设计,不但要从功能上考虑符合人们生活方式和生存所需的各种实用要求,而且更应从心理方面进行基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精神需求的人文关照,以及满足人们渴望亲近自然的愿望。室内设计作为文化的物化创造活动,其风格形式的表现应从大环境整体的高度,运用符号学的理论、方法,把室内环境视作一个符号系统,通过对设计元素在组合中的符号化处理,使能指与所指有效结合而具意指作用,充分运用设计形态符号的象征、隐喻功能,准确反映出室内设计的地域文化内涵和时代特色,以及表达审美情感、体现审美意义和价值。 

室内设计的“里”,和室外大环境的“外”,具有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作为大环境系列“链中一环”的室内设计,不可脱离开大环境中的自然、文化与社会特征、意义而孤芳自赏。正是为了更深入地做好室内环境设计,就愈加需要对环境整体综合因素有足够的了解和分析,着手于室内,但着眼于“室外”。当前室内设计还存在着相互类同、缺少创新和个性的情况,对环境整体缺乏必要的了解和研究,从而使设计缺失内涵而流于一般,设计构思局限封闭。 

 

三、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审美结合 

篇8

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进行,健美操成为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一部分,健美操教学中注重对动作力度与弹性的发挥,强调提高学习者身体的协调性和柔韧性。学习健美操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够帮助学生塑造健美的体型,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

一、健美操中蕴含的美学内容

1.形体与动作美。

一个人的形体除了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到后天锻炼的影响。健美操运动员的形体较优美,一般身材比较匀称、比例协调且肌肉的有一定的线条感。运动员经过专业的形体训练,将动作高质量的呈现出来,表现出一种外部形态之美,身姿挺拔矫健,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从动作上来说,运动员掌控自己身体,通过跳跃、屈伸等动作来为展示各种生动的形象。具体的动作组合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基本步法,另一部分是上肢动作,运动员将这两部分动作有机融合,体现出艺术之美。身姿上的自由奔放加上动作展现出的朝气蓬勃,刚好能够展现出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

2.编排与表现美。

造型是几个人通过动作组合展现出一种姿势后进行瞬间停顿,使人们将造型记在脑海中,不断回味。编排连接动作时,要讲究动作的多样性及流畅性,设计一些出其不意的动作,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设计队形变化时,要保证合理、均衡、同时富有创意,合理安排变化的方向、位置及路线,通过队形的变化来冲击人们的视觉。从表现上来说,运动员要将编排好的动作、造型等流畅、富有激情的表达出来,自然、投入的面部表情能够增强表现效果,增加肢体语言的感染力,刚与柔的结合能够展现出健美操运动的魅力,为观赏者的视觉带来冲击。整个表现过程能够反映出运动员高雅的气质以及积极向上的心态,带给人生机与希望。

3.音乐与活力美。

从时空层面理解,人体基本动作是空间艺术,而音乐是一种时间艺术,健美操将音乐与动作完美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时空艺术”。音乐将空间转化为旋律,将时间转化成节奏,通过节拍将二者有序结合。不同风格的动作要配合不同的音乐,例如活泼的动作要配上快节奏的音乐,柔和的动作要配上舒缓的音乐,学习者能够在音乐中体会动作的含义,在动作中感受音乐要表达的情感。健美操是一项富有激情的运动,为人们展现出一种活力美,能够展现当代大学生青春活力以及乐观向上的精神,具有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二、如何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渗透美学思想

1.完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能够为整个教学做出指引,反映出健美操教学的价值和意义。要想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渗透美学思想,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就要突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不仅要把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作为终极目标,还要把美育指标加进去,以此来引导健美操教学。具体教学目标如下:首先,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身体的协调性;其次,要培养学生去欣赏形体美、表现形体美,使其对形体艺术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最后,掌握健美操的基本动作技能,使学生爱上这项运动,增强学生主动学习、主动锻炼的意识。

2.丰富教学内容。

高校体育教师要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使学生真正在教学中获得成长。首先要科学选择教材,教材内容要与实践教学内容相符合,其中要涉及一些健美操美学的基础知识,使学生能够在理论上理解健美操美学的含义。其次,在教授学生动作时,一定要选择那些有代表性的基础动作,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基本功,让学生在这些基本动作中感受健美操中蕴含的艺术。在音乐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喜好以及具体学习的动作做出合理选择,使学生能够从音乐中对健美操有更多的感悟。

3.改善教学方法。

好的教学方法能够直接使学生在心里上对健美操产生欣赏和向往之情,发自内心的想去学习,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健美操这项艺术中蕴含的价值,从而实现最初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全情投入,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在练习过程中增加专注度,提升表现美。教师在教授学生基本动作的过程中,要适当穿插美学知识,使学生对基本动作有更深入的理解,在学习动作的过程中接受美学教育。

4.注重教学反馈。

教师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从学生反馈的问题中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平时教师要仔细观察每个学生的动作,判断学生对这些动作的掌握程度,如果某个动作普遍掌握不好,教师就要反思是动作选择的有问题还是学生对该动作的理解不到位,从而对教学内容作出适当调整。教师要认真聆听学生的想法,从这些想法中捕捉相关信息,了解学生对健美操美学的理解上存在哪些误区,并作出积极引导。对学生进行成绩评定的时候要考虑综合因素,除了要考核学生对基本动作的掌握情况之外,还要考核学生对健美操美学思想的理解程度,实现最初制定的教学目标。

三、总结

篇9

关键词:设计; 美; 思维; 理论

美的本质与形态,美的类型,美感的本质特征,美感的心理素质,美感的差异性、普遍性,审美主体的提高(美育),从而提高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的美学理论知识分析、评论、鉴赏文学艺术的美、大自然的美、社会生活中的美,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美学是研究人类审美活动的科学。作为大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美学课的重点是介绍人类审美活动的最基本情形,切实培养大学生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是大学美育中的基础理论课程,面向全校文理科各专业学生开放。只要你爱美,它就与你有关。美即生活,首先是使我们想起人以及人类生活的那种生活--这个思想,我认为不需要从自然界的每个领域来详细探究,因为黑格尔和斐希尔都经常提到,构成自然界的美的是使我们想起人来的东西,自然界中美的事物,只有作为对人的一种暗示才有美的意义。所以,既然指出人身上的美就是生活,那就无需再来证明在现实中其它领域内的美也是生活,那些领域内的美只是因为当作人和人的生活中的美的一种暗示,这在人看来才是美的。

设计美设计的一个指导思想,由人设计的美丽中融入了人的情感与价值观, 设计美是指一切美工设计中尽力使被设计项目体现和谐的感官享受或不和谐的刺激的行为。

我们首先谈谈设计的概念: 设计,就是创新,就是点子。如果缺少发明、发现,设计就失去了它的价值;如果缺少创造,产品就会失去生命。--刘东利(香港) 设计是追求新的可能。--武藏野(日本) 设计就是经济效益--林衍堂(香港理工大学设计系副主任) 工业设计是满足人对于物质需求和心理欲望的富于想象力的设计。设计不是单独个人的表现,设计师的任务是设法改变它。--亚瑟. 普洛斯(ICSID前主席) 设计是解决某种计划、想法、规划问题的方法,通过视觉语言表现出来的过程。可以看出,设计的中心是一种再创造的行为,一种解决问题的过程,它有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特点主要是独创性,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

设计之美最重要的就是"新"。 设计应该求异、求新、求变、求不同,否则设计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设计了。而这个"新"有着不同的层次,可以是改良性的,也可以是创造性的,但只有新颖的设计才会脱颖而出,闪现光芒。

设计之美的第二要义是"合理"。 设计之所以被称为设计,是因为它解决了问题。设计离不开社会和市场,设计得以体现的直接原因是要符合价值规律。如果设计师的设计不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隐形价值,那么这个世界上估计就不会有设计这个行业了,设计师也就无从谈起了。

设计之美的第三要义就是"人性"。设计是为人而设计的,设计要服务于人们的生活需要。自然,设计之美也遵循人类的审美兴趣。形体、色彩、均衡、材质、工艺、节奏、韵律......但凡我们的审美法则,似乎都可以在设计中找到。

以上三点,使得设计师有别于纯粹的艺术家和纯粹的工程师。

我以为,设计这种特有的审美规则是恒古就存在的,它背后有着庞大的市场。设计之美的依托于市场规律,残酷的市场竞争造就了设计之美。 自工业革命崛起之,传统的美学在机器的隆隆声中被设计艺术压制的体无完肤,传统手工艺美学已经不能适应工业时代了。相对于传统美学来讲,工业时代则需要大批量生产、程序化经营、绝对盈利的法则下的新型产品。 一时间,功能主义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了无法动摇的审美法则。其简洁、方便、科学的设计原则风靡全球,造就了前工业时代的历史--市场存在着一色的功能主义的产品,这一时期的审美被设计主义所占领。

三:设计美在室内应用

元谋人创造了遮风避雨的场所,今日,我们称其为建筑。房子便成为人类摆脱外界环境的干扰而繁衍生息的最主要场所。有史以来,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建筑设计理念发生了很多转变,室内设计观也变得五花八门。但从根本上说,室内设计就是根据人类的活动规律建立一个适宜我们居住的的室内环境。室内设计是"建筑及环境设计的一个分支,是一种富于创造性和能够解决问题的活动。"室内环境设计现在作为一门单独的艺术学科,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对社会的贡献。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继承与发展,其任务是重组空间,创造具有艺术气息的气氛与格调,用材料、光、色等物质在有限的空间里设计改变,使得气氛与格调相统一,运用各方面技术与艺术手段完成设计之美,创造出一个适应人们生存的优良环境。用设计之美去表达人性、情感和态度,这样人们对于环境的要求就不仅只满足于了解其实用功能和认知功能,进而还要追求更高层次的当代室内设计之美。人类会进入一个属于室内装饰环境艺术的新时代。 室内设计有没有趣,美不美?是每位业主聘请设计师的主要原因之一。"美不美"是表面文章,是一种形式,是一种视觉艺术。其实,美的因素很复杂,即使单纯形式美的东西,也应对人有心灵启迪、潜移默化的作用。室内设计师就是用室内的点、线、面、体、色、质、光七位基本要素来构成某种"有趣的"、"玩味的"、"文化的"形式或形式间关系,激发起人们的审美情感,给人以愉悦、以震撼、以诙谐、以想象。这些要素的关系与组合"怎样最具吸引力?"是室内设计师孜孜不倦所探求的。

综上所述设计美学在设计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设计品位的支撑和标尺。设计具有功能美和形式美双重属性,功能美是形式美的前提和基础,形式美反过来也可增强功能美,设计的功能美和形式美相互促进,密不可分,它们构成了设计的最基本的原则和特征。设计者应该去研究与认知它们,从而更深入地利用其基本属性进行设计和创

 

参考文献: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篇10

关键词: 陶瓷 产品 工艺 民族化

陶瓷是我们所熟知的材料,我们通常所了解的多为艺术陶瓷,它主要体现在美学意义及欣赏价值上。陶瓷的制作生产一直是由艺术家、艺人和专业工匠等为主进行设计,以手工化生产为特点。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消费需求内容也呈多元化趋势发展,陶瓷这种被我国人民视为国粹的材料被赋予了更为宽广的设计语言,陶瓷的设计制作已不仅仅是体现在对传统陶瓷技艺上的复制与模仿,而且对其所体现出来的功能价值、应用价值及美学价值有着更为深刻的期待与要求,这既是对传统精神的继承又是在与时俱进的时代意义上的扩展。因此,陶瓷产品这种符合目的的,实用的并具有美感的产品系统设计,越来越为设计师、工程师所重视,在不断的开发与研究中以新的理念诠释着它的重要意义。

一、陶瓷产品在造型上所体现的视觉语言

陶瓷产品有其自身独特有的艺术特点,体现在造型上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表现形式,这两种形式具有同一性和关联性。他们包括,第一,陶瓷产品的造型设计是在满足人们内在物质生活需求基础上所进行的功能性、实用性设计,具有现实的意义;第二,陶瓷产品要注重对其形式美感的追求,在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基础上同时满足人们精神上、审美上的需求,具有内在的含义。这两种表现形式是在结合功能作用、工艺材料、工艺技术和艺术处理的基础上相互作用的结果。

因此,无论这种陶瓷产品是日用工具还是陈设器具,它都不是单纯的人为产品,而是在进行良好的造型表现的基础上对其精神内涵的所传达出来的外在表现。它不但具有实用价值的因素还有形式美法则所体现的美学特征,这种特征主要包括和谐、平衡、韵律、力度、风格等几个方面。这些美学特征融会贯通、相辅相成的体现在陶瓷产品中,任何一个都不可能完全孤立的存在。基于这样的特点,设计者在对陶瓷产品进行设计时,就不但要充分的理解它的物理特征、化学特性还要对它的形式美法则作为提升它精神高度的重要标杆,实现其美学意义。

二、陶瓷产品的加工工艺方法概述

陶瓷产品的设计与生产是一个复杂而又完善的体系,它的构思、设计、制作、生产都区别于传统手工业生产的陶瓷制作。陶瓷产品是用泥类,经粉碎后和水混合成的可塑性很好的泥团,用这种泥团做成的器形,再放入窑中烧制后的产品称为陶瓷。在开发新产品的过程中选择陶瓷的成型方法是确定生产工艺路线中非常关键的一步。其中最根本的是对陶瓷产品的产量、品质要求、材料性能以及经济效益等因素的综合考虑。一般情况下,结构简单的陶瓷产品可以采用的工艺成型方法为滚压法和旋压法。大件的或薄壁的陶瓷产品可采用注浆法,如果产品尺寸规格要求高就用压制法,产品尺寸规格要求不高时,用注浆法或手工刻塑成型就可以了,这种成型方法易于操作、条件好、便于前后程序的连动化。一般在陶瓷产品的制作过程中最为常用的加工成型主要以注浆法为主。注浆法的基本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首先,从泥浆注入石膏模直至形成薄泥层,这是第一阶段。接下来,在形成薄泥层后,泥层渐厚形成注件,这是第二阶段。最后雏培形成后至脱模为收尾阶段。这种方法对产品设计成型的使用度较高,是陶瓷产品制作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三、陶瓷在未来的发展方向与应用价值

陶瓷材料具有原料丰富,色泽亮丽,成形方便,耐酸耐碱且容易洗涤的特点,他不但清洁卫生,还会经久不变。所以,基于以上特征陶瓷产品在功能上主要以日用陶瓷(茶具,餐具等)设计;卫生洁具设计;建筑陶瓷设计;艺术瓷设计(陈设器具等)为主。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陶瓷功能也得到进一步的扩大,例如:瑞士雷达表已选用超前的材料――精细陶瓷,其抗断力和拉伸力极高且具有完满无瑕的外表和舒服亲肤的特质。碳玻璃陶瓷在制作高温化学反应堆、用于异常条件下的气体动力、轴承、有色金属铸罐的零件方面是不可替代的。还有如日本生产制造的陶瓷刀,用陶瓷菜刀切食物不会留下讨厌的铁腥味和铁锈,特别适宜于切生吃的食物和熟食;陶瓷剪刀由于不带磁性,特别适宜于剪接录音磁带和录像磁带,它的品质大大优于钢制剪刀,不生锈,十分锋利,被人们称赞为永不卷刃。除此之外,陶瓷还应用于太阳能电池、电容器、集成电路、催化剂载体、碳纤维和人体骨骼等方面对机械、能源、电子、信息、汽车、太空活动等领域做出巨大的贡献。经过研究,先进的高科技陶瓷,不易磨损,轻巧耐磨,抗酸抗碱,并能忍受高温。陶瓷这种材料被时代赋予更多和含义,应用的范围日益广泛,同时也创造着更大的价值。

另外,陶瓷产品的创新设计也应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这种创新设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艺术设计上的创新,另一个则是制作工艺上的创新,即运用现有的制作工艺创作出有新意的产品。虽然陶瓷制品的用途不同,生产工艺不同,设计特点和装饰手法也有差异,但任何陶瓷产品都需要艺术设计的表现。然而陶瓷行业的模仿与跟风的现象却是影响创新设计的重要原因,这一原因同时造成了大量的产品同质化。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要求设计者在陶瓷设计在中体现“中国风”,将设计民族化、地域化,这一点十分重要了,如素来以温柔婉约为特质的青花瓷,如今被设计师们用来创作极具力量感的设计作品,中的手枪让作品不再带有那么冷冰冰的恐惧,且更具有趣味性。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陶瓷文明源远流长,陶瓷文化底蕴深厚,只要我们的企业愿意在挖掘民族特色上下功夫,我们的国际化,我们的国际竞争,将不仅仅只是融入国际大潮中,更会在国际上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甚至引导国际潮流。这将是我国陶瓷产品设计、陶瓷产业的奋斗目标。

总结:

陶瓷是科学和艺术的综合产物,既受到科学的制约,又要具有一定的艺术形式,即达到科学与艺术的统一。又由于它是物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能给人以物质和精神的享受,因此创作陶瓷产品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方能为人类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服务。我们在深入了解陶瓷加工工艺、艺术特点的基础上要创造出属于中国自己的现代陶瓷产品,让陶瓷产业在我国再续辉煌!

参考文献:

[1] 王玉林,苏全忠,曲远方,《产品造型设计材料与工艺》天津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