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2-05 17:32: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术教育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美术教育的特点

篇1

关键词:群众美术教育特点;美术活动;人才队伍建设;优化措施

通过开展群众美术教育活动能够为群众打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使群众能够更好的将自信、快乐和健康的一面展示出来,通过发现和观察美好的事物,利用手中的画笔来描绘出心中的美好生活和精彩,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当前我国群众美术教育工作还十分薄弱,因此在今年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需要加快美术教学资源的整合,努力提高群众美术教育的水平,使群众美术教育工作取得良好的成效。

1群众美术教育的特点

1.1继承、借鉴与创新

同其他艺术一样,群众美术教育更重视创新性,而且创新需要与继承和借鉴共同存在,三者之间相互依存和促进。在群众美术教学中,需要以美术理论作为基础,并与创作的经验相结合,还要从民间美术珍藏中汲取宝贵的滋养。近年来西方现代主义美术开始涌入我国,并在艺术教学领域中进行有效渗透,针对于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中吸取有益的因素,并与我国文化精神有效结合,从而实现美术教育的创新。在具体创新过程中,还要与内容和形式进行统一和结合,不仅要对内容和形式进行不断创新,创作者还要在创作中与自身的真实感受相结合,从而进行大胆的尝试。

1.2实践性

美术教学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因此需要在群众美术教育中重视培养参与性和动手能力,即强调群众美术教育的实践性,即在绘画过程中重视技巧和方法。群美术教育工作中,需要弱化专业美术技能,针对每一个人的差异性来使其运用所掌握的绘画技巧和方法来表现个人的情感和意愿。这其中群众学员可以自由的发挥,只需要利用画笔表现出个人情感即可。在具体教学中,再与一般性的美学规律进行有效结合,从而进行适当的修正指导,创作出一幅幅充满个性的画。因此在群众美术教育中,绘画技巧和方法需要为美化生活和转达情感服务。

1.3愉悦性

愉悦性旨在体现美术学习活动的感性、愉悦的特征。将美术教育变成一种有趣的活动,在美术教育中群众能够自由的抒感,表达个性和创意,获得愉快的体验,从而增强自信心,不仅具备更加健康的人格,而且有利于自身品质的提升。群众美术教学这种愉悦性特征的体现,需要不断激发群众内在的学习兴趣,让群众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愉悦性,从而更热爱美术,实现对美术艺术的有效传播。

2推动群众美术教育的措施

2.1通过免费开放普及群众美术教育

随着艺术馆免费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需要充分的利用免费开放的这个过程,以艺术讲座之类的活动来使群众接受美术教育,使群众树立正确的艺术审美思想,为群众美术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但基于人民群众的角度来考虑,虽然艺术馆免费开放后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但对于艺术艺术来讲,普通群众自身审美十分有限,因此要推动群众美术教育的工作也具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艺术馆在免费开放过程中,需要多举办各种形式的艺术讲座,促进美术教育知识的普及,使人民群众能够更加的深刻的认识到美术教育。而且在日常美术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需要积极向人民群众分享艺术知识,并鼓励群众对参观展览时对艺术作品的意义进行解释,更好的倾听群众对艺术的看法。另外,艺术馆还要利用媒体讲座的方式和专家学者展览交流等来加快推动美术艺术的传播。

2.2充分利用美术活动进行群众美术教育

群众美术教育的优化是美术馆的传承和发展艺术的重要途径。在艺术馆转型发展时期,要想给群众提供具有精神营养的艺术,将公共文化艺术传播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就应该在免费开放过程中认真探索群众美术教育优化方略,将艺术馆展览、群众美术教育、公共文化服务等功能集中起来进行美术教育。群众美术教育是和人们群众密切相关的,是提高群众文化素质的不可割裂的内容。所以,一方面需要积极进行免费开放,吸引群众参与到艺术欣赏中,一方面又有要加强群众审美接受能力的提升。通过美术活动的开展来传承美术作品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将抽象的美术教育转变成形象、活泼的艺术活动,提高群众的美术鉴赏力。具体来说,就是要有仪式、有针对性地开展群众美术教育。每年都开展一些形式不同的公共教育活动,通过各种活动让群众了解美术作品,了解艺术作品的生命力,并引导他们从独特的视角去理解艺术作品。或者和街道社区合作,以宣传的方式让群众走进艺术馆,以多元化的教育服务活动获得群众的认可,提高群众的文化素养。

2.3加强群众美术教育人才队伍的建设

通过强化群众美术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可以有效的促进美术活动的开展和传播,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需要重视群众美术组织核心骨干人才的培养,以此来推动群众美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以在美术专业知识讲座和基本功实践训练中聘请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素质艺术工作者,同时举办各种形式多样的美术作品展览,为群众美术爱好者提供交流的平台。加大对美术创作成果和美术遗产的收集和整理工作,进一步丰富群众美术活动的内涵。另外,政府还要加大物质投入,有效的推动群众美术教育工作的开展,通过投入专项经费,可以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还要吸引社会资金的支持,为群众美术教育的开展和艺术的传播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在建设投入的同时还要重视管理投入,重视基层公共文化工作者的培训工作,落实好各项保护群众美术教育的措施,为公共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3结论

随着人们对社会发展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加大对群众美术教育的倡导,正确引导群众美术活动的开展显得格外重要。群众美术教育不仅通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从经济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也通过提高文化活动质量从精神层面上推动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当前艺术馆的免费开放需要和群众美术教育有机联系在一起,从群众文化素质提升、传统文化弘扬的角度出来,想方设法地加大群众美术教育力度,提高群众的审美能力,以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所以,要更好地构建免费开放理念下的艺术馆群众美术教育方法体系,充分利用艺术馆的群众美术教育作用,创新艺术馆免费开放体系,优化群众美术教育,将艺术美和文化魅力传递给广大人民群众。

参考文献

[1]张万兴.美术馆免费开放在社会中的作用[J].新课程学习(上),2012(7).

[2]陈真.中国美术馆免费开放成效观察[J].中国美术馆,2011(9).

篇2

二、出于上述原因,中国古代雕塑的装饰性相当突出。这是它孕育于工艺美术所带来的胎记,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也无论是明器艺术、宗教造像还是建筑装饰雕刻,都普遍反映着传统悠久的装饰趣味。最显著的例子是欣赏教材中云岗北魏露天坐佛,南朝的辟邪和唐代的石狮。佛像的对称式坐姿和图案化的袈裟衣纹处理,使之显出浓厚的装饰性。和写实的西方宗教神像相比,中国佛像因装饰性的虚拟成分,更带有一种非人间性的神秘,但又包含一种蔼人的亲切,因为装饰性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却又是中国人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司空见惯的艺术真实,所以有此效果。同时,装饰性对于增强佛像所要求表现的庄严肃穆气氛,也十分有效。辟邪石狮的整体造形,完全经过装饰化变形,犹如青铜器或玉器上的某个装饰部件。身上更有线刻图案来加强这种装饰品格。装饰性的变形处理是夸张概括的手法之一。经过这样处理过的石兽,往往比写实的雕刻石兽更威风、更勇猛,且更神圣不可侵犯,能更好地发挥它们作为建筑装饰的功能。(辟邪和石狮多为陵墓的仪卫性装饰品,用途在于显示墓主的权威。)

三、中国古代雕塑具有明显的绘画性。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是一对同胞兄弟,都孕育于原始工艺美术。从彩陶时代起,塑绘便互相补充、紧密结合。到二者都成熟之后,仍然“塑形绘质”,在雕塑上加彩(专业术语称作“妆銮”)以提高雕塑的表现能力。现存的历代雕塑,有许多就是妆銮过的泥塑、石刻和木雕。今天的雕塑艺术完全西化了,不再加彩,但民间雕塑仍保持妆銮传统。西方古代雕塑也有加彩,到文艺复兴以后,除宗教神像为求逼真效果,大多继续加彩外,一般雕塑不再加彩。中国塑绘不分家,导致了雕塑与绘画审美要求的一致性。在中国古代,绘画受到比雕塑高得多的重视。雕塑始终由工匠从事,文人士大夫极少参与。早期绘画的作者也只有工匠,但从东汉晚期开始,文人士大夫乃至帝王参与了绘画创作,从此成为中国古代绘画创作队伍的骨干力量。他们是国家、社会及文化的统治者,自然也统治了绘画,使绘画地位高高凌驾在雕塑之上,并以其艺术观念影响雕塑,因而雕塑染上了明显的绘画性。其绘画性表现为不是注意雕塑的体积、空间和块面,而是注意轮廓线与身体衣纹线条的节奏和韵律。这些线条都象绘画线条一样,经过高度推敲概括提练加工而成,和西方古典雕塑以块面和空间的丰富变化来体现轮廓与衣纹的形状完全异趣。后者体积感强,前者只有大的体积关系,局部大多平面性很强。有时在平面上运用阴刻线条来表现肌肤和衣服的皱褶,仍然没有立体感,只有绘画的平面效果。因此,通常雕塑表面光滑,没有西方雕塑那么多明暗起伏的细微变化。这种特点,在教材最常引用的汉唐陶俑、敦煌莫高窟唐塑和麦积山石窟宋塑佛教造像,以及太原晋祠宋塑侍女,大同下华严寺辽塑菩萨、平遥双林寺明塑和昆明筇竹寺清塑罗汉像等等作品上都可见到。中国雕塑从这一特点历代相沿,至今民间匠师仍然大都先勾人物线描草稿,象人物画白描一般,再复制成雕塑。也有人直接在硬质材料上勾线描稿,再雕而刻之。这样创作雕塑,带有绘画性就可以理解了。中国古代雕塑绘画性强,自有一种东方趣味,符合中国古人的欣赏习惯,他们是从绘画艺术的角度去看待雕塑艺术的。今天我们欣赏古代雕塑,也需要借用中国画的审美眼光,才能把握美感要点。如果只用西方古典雕塑的艺术标准来指摘中国古代雕塑缺乏雕塑性,那无异于为适履而削足。

四、中国古代雕塑的另一个特点是意象性。西方雕塑从古希腊时期起,就努力摹仿再现自然,写实性极强。中国雕塑和绘画很迟才脱离工艺美术的母体而独立门户。在漫长的几千年间,它们只是工艺美术品的两种装饰手段,这是塑绘不分的主要原因,也是线刻和平面性浮雕——画刻高度结合的中国式造型方法特别发达与持久的主要原因。装饰不求再现,只追求表现物象,因此发育出中国雕塑与绘画的共同品格——不求肖似(高度写实地再现自然),形成了高度的意象性特点。中国画无论工笔还是写意,都不象西洋画那样精确地写生刻画对象,而是主要依据观察体验所得印象,再加上想象,经过主观加工美化而成艺术形象,和客观对象保有相当距离。中国画不画光影(这是表现主体感真实感的重要因素),色彩只表现固有色(所以写实性有限),造形与画面效果的平面性很强。背景一般为纸、绢的空白,不求空间深度,而把注意力放在物象的“神韵”表现上。因此,若按西洋画的解剖、比例、透视和色彩等等准确度很高的科学化标准来衡量中国古代绘画,便会觉得一无是处。但若理解中国艺术自成体系、自有追求,便懂得和喜欢品味中国画的美感。中国雕塑也是如此,它和中国画观念是一致的,而且贯穿了整个古代雕塑史。秦始皇陵兵马俑虽然表现出高于其他时代的写实性,但那也仅仅集中在俑的头部刻划上,而且形象也只是分为几种类型,不是每一件都各不相同,身体部分则无一例外是十分写意的。就是比较写实的头部,也不能和西方雕塑同日而语,它只是象中国画有工笔一样,比较深入细微而已,本质上依然属于意象性造型。其他汉唐陶俑、霍去病墓石刻、历代宗教造像无不显示意象性特点。它们和中国画一样,追求神韵,不求肖似。如果用西方古典雕塑的标准来看待它们,就能挑剔出解剖、比例不够准确,质感塑造不够充分等等不足,造成欣赏上的障碍。我们必须换一种眼光,使用我们自己民族的艺术标准和审美习惯,来欣赏中国古代雕塑“以形写神”的艺术效果。这样,当我们从敦煌菩萨,晋祠侍女、筇竹寺罗汉塑像上体会到“栩栩如生”这一句成语的含义时,就不是象欣赏西方古代著名雕刻,如欣赏教材常会介绍的掷铁饼者、拉奥孔群像和奥古斯都像等等那样,是个从形到神都准确得象真人一般的概念,而只是感受到一个艺术品所传达的人的生命力、精神状态和宗教境界等等形而上的东西。

五、中国古代雕塑语言精练,这是意象性衍生的另一艺术特点。中国古代雕塑始终没有发明西方雕塑的造型术(modelling)来精确地塑造物象,而多从感觉和理解出发,象中国画一般运用经济的语言,简练、明快,以少胜多而又耐人寻味,常常给人运行成风、一气呵成、痛快爽利的艺术享受。夸张乃至变形来强调人与动物的神韵,是普遍运用的手法,汉代四川说唱俑和霍去病墓石兽最有代表性。这些作品只是服从作者对物象的感觉和理解,他们所关心的不是准确比例和真实效果,而是说唱者眉飞色舞,手舞足蹈的表演神情以及虎、象、马、牛、野猪等动物的不同习性和旺盛活力。这样必须有所取舍,有所夸张变形甚至抽象,其效果更突出对象的特征,更具有艺术感染力,给人的印象更特殊而深刻。这一点和西方近现代雕塑有相似之处。西方近现代雕塑一反传统的写实为变形,追求雕塑语言的多变性和雕塑空间的自由性,不被客观物象所役,使艺术创造更纯粹。中国古代雕塑实际上也是达到雕塑语言的多变性和雕塑空间的自由性这种艺术境界的。霍去病墓石兽采取“因势象形”的手法,充分利用岩石,自然的令人联想接近某种动物的形状,只进行最低限度的艺术加工,使石兽的造形显出空间的自由而不斤斤计较于形似。加工的语言有圆雕、有浮雕、也有线刻,是根据岩石形状与动物形象的双重需要加以多变性运用的。这种圆、浮、线雕并施的语言,在汉唐陶俑、历代石兽以及佛教造像中均可见到。它们使中国雕塑在精练中块面更整体,因而有时更具雕塑感甚至建筑感,例如云岗北魏露天坐佛和龙门奉先寺唐代大佛,就是杰出代表。

六、中国古代雕塑既然是意象性的,注重“以形写神”,必然也象中国绘画一样,注重头部的刻划。中国古人认为“头者精明之主也”。(《黄帝素问》)“头者,神所居,上圆象天。”(《春秋元命苞》)从原始时代起,人面或人头,在工艺装饰中就受到特别重视,这应是中国古代造型艺术发展为特别重视传神的原因之一。这种重视贯穿了几千年,直到今天,在民间雕塑和农民画中,头部仍是艺术家首要表现的部分。头部以外的人体部分,便被看作是从属的,较为次要的。这样,在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中,头大身小逐渐变成一种习惯造型,一旦头身关系处理不好,在视觉上便难免造成不舒服的特点,这是不必为古人护短的。然而优秀的作品常常把人们的注意力,从缺点中吸引转移集中到刻划精彩的头部来。这些头部看似没有西方雕塑深入,可是结构十分严谨。搞过雕塑的人都有体会,临摹西方雕塑易,临摹中国古代雕塑的头部却相当困难。它们不如西方雕塑结构准确分明,却另有一种完美性,神完气足,很不易临摹到那种境界。在头部以外,又用充满韵律的身体衣纹线条来发挥美感,使人受感染的不是比例结构的准确本事,而是传神美化的功夫。龙门奉先寺大佛、服侍菩萨与天主力士像都严重头大身小,但依然很美,非常典型地说明了中国古代雕塑的这一特点。

七、中国古代以“温柔敦厚”为诗之旨,这和中华民族的气质、生活条件、地理环境、哲学思想、伦理道德观念及其他文化因素密切相关。另的艺术也如此追求,表现在造型艺术上便是含蓄美、内在美。雕塑亦然,中国古代雕塑给人的感觉不象西方古典雕塑那样一览之下、历历在目,而是神龙露首不露尾、含不尽之意于象外。没有剑拔弩张,向外张扬的火气,而是象中国书画用笔藏锋那样将力量包裹在内部,给人更多品尝的余味。例如严阵以待的秦始皇陵兵马俑、载歌载舞的汉唐女俑、孔武威风的唐代天王力士,乃至雄强猛厉的南北朝辟邪和唐代石狮,都有这种效果。比较一下掷铁饼者力量的紧张迸发和拉奥孔群象情绪的激烈发泄,就能够领会中国古代雕塑含而不发的美感特点。它是与其他中国古代艺术的审美理想相一致的,就象西方雕塑与绘画的审美理想也相一致一样。欣赏中国雕塑时也许会觉得不如西方雕塑痛快顺溜,这就象喝酽茶和喝咖啡不同一样,不能相题并论。喝茶需要品味,如若不谙茶道,便永远进不了茶的境界。

八、中国古代雕塑风格往往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精神。儒家哲学尊天命,受其影响,中国艺术反映为崇高、庄严、壮丽、重穆、典雅等等风格。道家哲学崇自然,在艺术上则表现为飘逸、雄浑、淳厚、古朴、淡泊、天真、稚拙等等风格。中国画和雕塑都具备这两个系统的风格特征,例如佛教造像和陵墓仪卫性雕刻,一般具备前一系统的风格,龙门奉先寺大佛最为典型。它是唐代武则天出资修造的,寓有帝王的精神气度,风格上必然强调崇高、庄严、重穆和典雅。明器艺术中的俑和动物雕塑多属后一系统的风格,它们和生活关系密切,风格上追求自然,朴拙可爱。两者各异其趣,各有千秋。西方古典雕塑风格比较接近前一系统,却少有后一系统的风格特征。希腊古风时期的古拙是艺术技巧幼稚阶段的自然产物,不是刻意追求的风格。中国画和雕塑却有意返朴归真、退熟回生,追求一种内在美,一种原始美,一种大巧若拙的哲学精神境界。这些追求是难于站在西方艺术角度来理解的,所以一般习惯欣赏写实性雕塑的人,欣赏中国古代雕塑总有障碍。这就需要提高中国传统文化修养,从根本上来认识中国艺术,否则欣赏也好,创作也好,都很难进入堂奥。

篇3

论文摘要:本文以《念怒娇·赤壁怀古》教学为案例,阐述了现代教育技术在古典诗词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的容量、丰富训练形式、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巨大作用。

要提高古典诗词课堂教学效益就必须优化教学手段,实践证明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古典诗词课堂是优化其教学方法的重要途径,因为现代教育技术是借助了录音、录像、投影、音响、电视、联网电脑等多媒体高科技的教学设备、改变了传统教学黑板加粉笔单一模式的新型教学模式,它能针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从声、色、光、形等方面多功能、多层次、多方式、多技巧地进行组合和展示,并具传输快捷、操作简练、准确生动等传统教学不可比拟的优势,故能设计出最佳教学方法,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目的。笔者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讲授《念怒娇·赤壁怀古》后,对现代教育技术在古典诗词教学中的上述独特魅力感悟颇深。

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提供生动的教学素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提高学生理解古典诗词的能力,就必须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中等职校学生的文化基础往往较差,而且大多还带有失落和自卑的情感心理,“厌学”情绪较为普遍,不少学生更是把学习古典诗词视为畏途。因此激发其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还因循传统古典诗词“讲读一一分析—背诵”的教法,势必加重学生“厌学”心理,导致其学习信心的彻底丧失,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一些生动直观的教学素材,将古诗词文字蕴含的想象和感悟诱发出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导入《念怒娇.赤壁怀古》时,先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营造一种课堂氛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歌词本身的意境与本课有着莫大的联系,这样导入新课会给学生焕然一新的感觉又比较自然。在领悟周瑜的形象时,则演示周瑜《火烧赤壁》一段场景,这是本堂课的所在,学生会在感官的满足中,在心灵的震撼中,获得对周瑜的深刻认识,对于作者苏轼追慕周瑜伤古怀己的心境也就更加了然,文字不攻而破。

可见,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将图像、文字和声音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提供具体可感的形象,可以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参与,从而跨越古典诗词文字表现形式跳跃性和思想内容时空差异性的障碍。那些精彩的荧屏、变幻的图片、简练的旁白、悦耳的范音和音乐势必增添古典诗词教学的魅力,长久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卸下害怕学习古典诗词的心理负担。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呈现教学内容,能增加课堂的容量,丰富训练形式

传统的古典诗词教学在40分钟之内,教师想完成一种古典诗词的训练己是非常困难,更不用提多种,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呈现相关内容和训练要求就能实现多种训练形式的结合,完全可以以鲜明的形象强化学生对诗词感知的真切感,以真切的情感调动学生参与认知活动的主动性,以广远的意境激发学生拓展诗词的想象力,以蕴涵的理念诱导对诗词理解的认识力。由于《念怒娇·赤壁怀古》所涉及到的人物、历史、画面都是那样的非同凡响、豪放激越、慷慨壮阔,传统的教学课堂很难将其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课文创作背景、作者文字介绍、全词朗读和吟唱的欣赏、火烧赤壁场面的演示、滚滚长江雄壮美景的展现、历史人物的再现、知名专家的评论、拓展练习的内容和要求……都能在短短的几分钟之内展示和完成。这样既增加了课题的容量,也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观察、想象、语言表达、思维和创新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师只要对媒体、声像进行合理的剪接,有秩序、有层次、有目的地运用,就能节省课堂时间,扩大学生的视野,加快学习和训练的节奏,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的中心指挥者,而不是高谈阔论的权威,一课多练的教学目标就可以实现。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篇4

关键词:美术;教育;美感

美术教育是培养每个生命个体感受美、欣赏美的重要途径,尤其是青少年通过美术教育过程中的美感培养,能够形成完善的人格以及正确的世界观,因此,美术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长道路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美术教育中,美术老师需要充分发挥美术的美感培养优势,提高美术教育的内在价值,促进学生与世界的和谐关系的形成。

一、美术教育过程中的美感内涵

美感不仅仅是对外在美的一种感受,同时也包含了内在美的体验。美感是一种能够陶冶性情的方式,通过对美的认知和领会,能够激发学生更加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从而形成积极阳光的生活态度。在美术教育过程中,老师应当重视学生的美学感受,通过创新发展美术教育方式,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发现美、追求美的自我意识。学生美感能力的提升,能够反作用于美术教育,在接受美术教育中提高自身的学习意愿以及主动探究精神。可见,美术教育与美感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美术教育为美感培养提供的基础和动力,而美感的提高能够使美术教育更具张力和价值,使学生的美学素养得到提升。

二、美术教育过程中的美感特点

1.美感具有感知性特点。学生对世界的认知离不开感知性,而在美术教育中的美感培养,能够提高学生感知事物的外观、材质、形式、声音、颜色等多方面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对世界的认识深度和广度。美存在于每个学生的周围,通过利用美感的感知性优势,可以促使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之美、艺术之美以及自然之美,并能够通过视觉与听觉感受的融合,使美感更加具体和生动,从而实现对生命之美的享受与热爱。可见,对美的认知离不开学生的感知能力,以感知为基础的美感探寻才是提高美学素养的直接途径,因此美感的感知性特点是美术教育发展的依据。2.美感具有情感性特点。人的情感是对外界感受的内心情绪表现方式。美术教育中的美感,能够将情感与审美进行有效融合,从而帮助学生将亲身的美感体验能够升华到情感层面,在美的感受过程中得到情绪和心理上的满足。美感中的情感性与每位学生的思想和情绪紧密相关,学生在美感培养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明确生命的意义,从而珍惜并热爱当下的生活。美感中情感内涵不仅仅能够增强学生的情感表现能力,同时也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将感性与理性进行结合运用,提高学生的意志水平,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3.美感具有想象性特点。美术教育过程中的美感中蕴含着想象特点,美感不仅仅是对外界世界直观的认知,同时也能够通过想象能力的提高,在审美对象的基础上发展出更加优化的美学形象。想象能力是每个学生都具备的一种天生能力,在美术教育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够促使学生不断地进行美术创造,形成独特的艺术作品。美术教育中应当重视想象活动的开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美术想象环境,帮助学生通过审美对象的外在特点,发掘更加深层次的内在精髓,从而实现对审美对象的真正理解和领会。想象的世界是没有边际的,学生通过美感中的想象性,能够在更加广阔的美术世界遨游,使精神和心理都获得美的享受。

三、美术教育过程中的美感培养途径

1.美术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美感,首先应当增强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审美感知水平的提高能够帮助学生通过直接的生理和心理感受理解美术的内涵。美术作品内容极为丰富,包括了生活中常见的绘画、艺术设计、雕塑,甚至是服饰、建筑等,因此美术作品在生活当中无处不在。美术作品主要通过颜色、形状、线条、搭配等多种因素共同组成一个能够带给人们视觉或者听觉等感官刺激的美学形式,从而将美术作者的情感通过艺术形式予以展现。在美术教育过程中,美术老师在课堂上应当将美术技法与美学感知进行结合。通过技法学生的审美感知意识,提高感知的效果。学生的审美感知往往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老师应当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美术特质,避免将学生的感知进行束缚与固化,给学生更多的美术学习空间,提高学生对生命当中每个美学内容的体验。2.美术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美感,还应当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情感是学生对美术学习的一种感情上的升华,通过有效的审美情感培养,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在面对生活中出现的不如意和困难,都能够通过正确的情感引导增强生活的信念。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很多的社会潮流都对学生产生的明显的影响。通过美术教育过程中的审美情感引导,学生能够通过自身对社会潮流的审美判断,形成正确的潮流意识。3.美术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审美想象的培养对美术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美感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美术老师在课堂上要激发学生对审美对象的想象,通过美术现象认识到其中的本质。由于美术教育有着较强的层次感,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美术技巧时可以将审美想象进行有效渗透。学生在学习美术时,通过想象对美术作品的意境、情感等进行探寻和了解,并在想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创造精神,实现美术素养的提升。

篇5

【关键词】美术教育学前专业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幼师专业学生的培养显得更加重要。我国教育家在建立中国现代教育体系之初,就提出推行艺术代替宗教:“使国人的感情勿受污染和刺激,使其受艺术熏陶而纯正”。而人在幼儿园时期形成的经验对其一生都有巨大的影响,这个时候幼师的引导显得特别重要。美术学科一直以来都是幼师专业人才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这就要求在幼师美术教育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仅是进行简单的知识讲授和相应的技能训练,而且要让其从真正意义上适应幼儿教育,注重培养美术教学能力[1]。对于我国当前幼儿师资培养的整体要求而言,美术教育不仅能提高幼儿教师美术教学能力,在其个人的艺术综合素养上也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美术教育与幼儿教师综合素养的关系

(一)美术是幼儿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

爱好美术,是幼儿的天性,大部分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就是从绘画开始的。“以美引善、以美启德、以美怡情”,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心理健康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无可替代的作用[2]。美术教育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进行美术教育,可以培养他们认识事物的能力,发展幼儿的智力及幼儿肌体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能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3]。学龄前儿童的个性正处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这个阶段对教师的依赖性比较强。学前教育专业面向工作对象的特点,决定了其自身接受美育的科学性和必要性。幼儿教师的综合艺术素养会对学龄前儿童产生直接影响,接受全面科学的美术教育尤其是美术史教育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进行的重要环节。

(二)美术教育与教师综合能力培养的关系

幼儿自出生直至接受小学教育的0至6岁,通常称为学龄前儿童教育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处于前运算阶段,“已经能使用语言及符号等表征外在事物,不具保留概念,不具可逆性,以自我为中心,能思维但不合逻辑,不能见及事物的全面性”。[4]因此,学龄前儿童阶段的美术教育虽然与中小学美术教育同属于通识美术教育,但又不同于小学、初中美术的学习。学龄前儿童教育方式的特殊性对幼儿园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学龄前儿童的教育是综合教育,不分科目,美术教育是融合在其他教育教学当中的,也是教学比重非常大的一部分。我国从小学阶段开始,美术是单独一门课程,有独立和系统的美术教材,但在中小学所有学习科目中是一门副科,一周上一次或者两次美术课。因此,在小学教育阶段的课程中显得不那么重要。但学前教育阶段不同,幼儿园美术教学区域是教室的必备区域,常设在教室里,幼儿每天都可以参与美术活动。教师可以根据某一期的主题创设相关美术教学内容,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有很大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因此,幼儿教师需要具备更强的综合应变和运用能力。其次,幼儿园教学用具的综合性与特殊性。中小学的美术教具除课本外基本与成年人的美术工具相同,而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根据学龄前儿童的认知特点和生理发展特点,幼儿园的教材和教具都以图片和实物为主,很少有文字部分,需要教师综合运用读图和图示能力。教师为了实现向幼儿有效传递必要的教学内容,往往需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准备恰当的示图和教具。这要求幼儿教师具备把美术基本技巧和内容以最简单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的能力,不仅需要扎实的美术操作能力,更需要全面的美术理论知识和丰富的美术经验,只有经过系统全面的美术教育才能实现。最后,大部分的家长在儿童的学龄前阶段对美术学习都非常重视和支持,儿童也非常喜欢美术课程。美术的基本技能被称为学前教育阶段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因此,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需要特别注重美术教育环节,美术教育对幼师专业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育课程设置及作用

(一)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美术教育课程设置

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教育的美术教育课程分为美术基础、幼儿园实用美术和美术教育理论三个类型的课程。从课程的先后顺序看,基本遵循先实践、后理论的顺序,既注重结合幼儿园美术实践环节,也注重整体美术理论功底的培养。同时,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课程的内容应侧重学龄前儿童生理及心理发展与美术教育之间的关系,美术教育应是基于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的基础上,自觉、自发的艺术活动,需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幼儿教师只有充分了解、掌握儿童美术活动身心发展基本规律,才能转换思维,以孩子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以孩子喜欢的角度来思考和表达,理解幼儿美术教育与青年阶段尤其是成人美术教育的异同之处,从而实现科学、有效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幼儿教育过程从来都是一个综合的教育过程,美术教育不仅仅是实践及动手环节,更是幼儿美术视野和概念的建立过程,同时也是幼儿通过美术的手段表达和宣泄的过程。因此,幼儿教师不仅需要会教,更需要从儿童的角度欣赏、肯定儿童的美术行为。

(二)美术史相关课程对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素养提升的必要性

美术史的学习是现代美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我们现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有其历史渊源。美术史课程不仅仅是美术专业才有的科目,应该成为教育类专业所必须学习的科目。美术史中包含着众多画种及创作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尽可能了解和感受不同美术形式的优长和特点。让学生饱览各种美术风格,体会线描画的黑白韵律、水彩画的透明清澈、水粉画的亮丽、油画的厚实饱满、版画的奇妙肌理、中国画的笔墨情韵[5]。不同的画种不仅有着各自的艺术特征,更有着各自的文化历史渊源。如何以最简洁和直接的方式展现出画种的特点,不仅需要提升幼儿教师的美术基本素质,更需要提升幼儿教师的美术感悟力和鉴赏力。同时在学前专业美术教学中,始终都应注重幼儿与美术之间的关系。如漏印游戏是一种安全有趣、适合所有年龄段孩子的幼儿美术活动,其基本原理属于版画艺术中的漏版。漏版印刷本身是一门工艺性很强的现代工艺技术,漏版源自于民间美术的布艺印染,现在服装的装饰上仍然普遍使用。如果学生能充分了解其渊源,便能将漏印游戏变换出更多切合幼儿生活经验的美术活动,既可以满足幼儿创作的欲望,又能帮助其了解版画艺术和现代工艺技术。这要求幼儿教师充分了解不同年龄段儿童动手操作能力,选择适合不同年龄孩子的版画创作方式。

(三)美术创作工作室实践环节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美术创作工作室往往被认为是专业性的要求,但其实美术工作室不应该是曲高和寡的地方,应该成为学生实实在在实践其艺术创想的地方。因此,学前教育的美术创作工作室是学前专业美术教育重要的一部分。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美术实践课程的教室及学生美术创作的场所,首先必须提供必要的工具设备,与其他美术创作室不同,这里工具设备的设置主要满足幼儿美术活动需要;其次,材料和工具以安全性为第一,因为只有在实践中了解幼儿在使用工具材料可能遇见的问题,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今后工作的问题;最后,美术创作室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空间,为幼师学生提供了美术实践的场所,大家可以大胆发挥并实现自己的想象。在平时的创作中,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让他们大胆的展示自己的才能,在这种宽松的氛围中,幼师专业学生表现出了独特、多变的思维方式,创作出了众多美术作品。因此,对幼儿教师美术素养的提升不是单一绘画能力的培养,而应当能从教学实际需要入手,发散思维引导学生学会恰当运用各种美术形式与方法。在学前教育的美术教学环节不应强调美术的专业性,更应强调综合性、适用性和灵活性。

三、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育课程的创新实践

纵观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幼儿教育尤其艺术教育的品质越来越高,但与国际先进地区的幼儿美术教育水平相比较,我国幼儿美术教育培养的形式普遍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究其根源是高艺术素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严重缺乏,为了缩短与世界先进地区幼儿艺术教育水平的差距。首先,应转变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艺术培养方式,拓宽幼儿教师的艺术视野,从儿童整体发展需求的角度考虑不同阶段幼儿美术教育的内容和要求,从艺术本体的趣味性和知识性角度思考幼儿美术教育的角度和方式,以培养出具备较全面和专业美术知识储备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其次,学龄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应该注重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学龄前儿童的美术教育活动不是一个独立的活动,而是一个与幼儿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设计上应更多考虑到趣味性和可操作性,要从孩子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让美术活动变得简单可行,而且富有创意。最后,建立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专业团队,注重多种专业互补的团队精神培养。幼儿教师开展美术活动需要运用美术知识,需要儿童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等其他专业人才的协助,因此,团队精神非常重要。学龄前儿童的美术教育活动也必须与其他课程活动结合起来,幼儿在活动中体会的不是单一艺术教育,更应该是综合通感的教育过程,这需要具有不同教育特长的教师的共同协作。

参考文献:

[1]户金.浅谈当代幼师对于加强美术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J].探究,2018(8).

[2]邱化宾,林家望.关于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中国画教学的思考[J].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4).

[3]秦秋萍.加强在职幼师美术素质的培养[J].成人教育,2009(2).

篇6

【关键词】网络;美术;信息技术

传统的美术教学就是教材、课外书,实践课三位一体。

当前,网络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高校美术教育教学中,传统的美术教育教学也表现得先天不足。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传播对传统教学模式产生了影响,美术教学方式产生了多样化的特点,网络盛行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了补充和提高。高校的美术教育教学中,大量运用了网络信息技术,它的应用,使高校美术教育方式方法上产生了很大的教学变化。

时代在变,技术在变,科学在变,面对这样的变化,美术教育教学方式也应该随着网络技术的参与不断的改变。高校美术教学的方式和教学方法要转变,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作为我们美术教育教学的补充。完善高校的美术教育教学,要用网络信息技术产生的优点,优化教学。这样,我们的现代美术教育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才能跟得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教育教学新的要求。网络信息技术作为传统美术教育教学的补充方式甚至完全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来教学,是今天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一个产物,他在我们高校美术教育教学中,已经成为美术教育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手段和组成部分。它在教学中体现出的方便、快捷、高效、直观的特点,很快被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应用。网络信息技术具有的优势特点,把高校美术教育教学推到一个新的起点。合理的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可以让我们的第一第二课堂发挥它的作用。随着时间和实践的推移,美术教育教学也离不开网络学习――这一信息化时代的辅助教学手段了,它在我们高校美术教育实践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而,在美术教育教学中如何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来教学对美术教育教学有着非同寻常的的作用和意义。

1、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增大了学生的视野范围和学习主动性

传统美术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都是利用教材为主,实践为辅,课外书为补充的教学路子,缺乏多样性。网络信息技术运用于美术教育教学,大大提高和拓宽学生的知识来源和学习渠道,增加了学生学习资料的信息量,开阔了浏览视野。高校美术教育教学同样面临着一个较大的难题,那就是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问题,这一问题的根源之一就是因为美术教学中的有些东西都是比较抽象的文字理论。开始学生可能表现出的新鲜性会随着时间的消磨而对美术学习失去兴趣觉得索然无味,缺了主观的积极性,表现出倦意,慢慢的就失去了对美术学习的热情。而网络信息技术的参与,在美术教育教学上恰恰就可以解决这个难题。我们不懂的东西和知识点,可以运用网络信息技术上网查找,网络上的知识量海纳百川,海量丰富。我们需要的美术图片信息直观,技法视频更是可圈可点,可以有限调节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产生的枯燥感,以一种有趣味性的教学和学习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这样就比老师按照传统教学方法,单纯的在课堂上讲解枯燥的绘画理论来得要快,要好。

2、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多样性

当然,网络资源的利用要靠教师来在课内和课外进行合理调节分配,那些内容可以在课内进行,那些内容需在课外进行,离不开老师的合理引导,不能本末倒置。网络信息技术是一个有助于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辅助手段,用得不好也会产生负面作用。我们高校美术教学的任务,就是把好的教学方式运用得最好,达到理想的最佳学习效果。毫不讳言,信息技术运用于美术教学,的确增加了美术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多样性,改变了单一的课堂结构,确立了学生学习的多元性学习特点。多媒体教学、文字收集、图片浏览、课件制作、网络视频教学、方式方法多种多样。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是现代科学技术对美术教育教学革命性的补充教学,是新颖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帮助很大。其中,课件的制作和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教学方式变得多样了,教与学的结合更加紧密,特别是一些文字较多的欣赏课,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的长篇累赘的讲解,学生仍有可能一头雾水,不明就里。利用网络来增加教学手段,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把问题化繁为简,便于学生消化吸收,记得更牢。就比如要上《西方现代美术》这一堂课,如果我们要求学生对这样的几大篇文章来慢慢的理解和消化,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我们要求的高度,显然是不行的,费了力却出不来效果。但是,现代网络信息技术通过上网找到大量的西方现代美术有关的人物和作品,下载这些人物的生平和他们的作品,制作成幻灯片,以课件的形式再现在课堂,其趣味性和潜移默化的课堂效果是显而易见的,网络信息技术走进美术课堂教学是现代美术教学重要的辅助手段,它的运用增加了美术教育教学的多样性。

3、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学习效益

传统美术课堂教学和美术课外学习都是慢节奏,对教学效益的提高是有限的。

网络信息技术走进课堂,走进学习,走入我们高校学生甚至普通大众的生活和学习中,缩短了我们接受事物的时间。提高、拓宽了我们学习的空间和范围。在我们的高校美术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信息量大、方便适宜的特点,变抽象为具象,变静为动,变繁为简,变难为易,通过网络、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美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改善我们高校美术教育教学课堂内外教学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

篇7

【关键词】创造性造型活动幼儿美术教育目标

随着我国在幼教领域改革的深入,幼儿美术教育从指导思想到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幼教改革中,综合性的整体改革和各科教法的改革从两个方面推动了幼儿美术教育的发展,同时也从理论和实践上对幼儿美术教育提出一系列根本性的问题。由于我国美术教育理论方面的薄弱,使得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尚未能在广大教育者的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认识,其中,由幼儿美术教育的本质特性引发的关于幼儿美术教育目标的问题,就是阻碍人们正确认识幼儿美术教育而亟待解决的一大难点。对于这一问题展开研讨,无疑会促进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理论的进步和实践的发展。

一,幼儿美术教育目标的综述

教育实践中的很多问题都和教育指导思想以及集中体现这种思想的教育目的有关,因此笔者深感教育目标在教育实践中的重要性。 幼儿教育是为幼儿未来的学习和发展作好各种准备的教育。它的教育范畴包括身体、智力、情感、思维、语言、品德、美感等很多方面。它的教育目的是通过各种各样具体的教育活动实现的。幼儿美术教育是幼儿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实现幼儿教育总目的的手段。所以幼儿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传授艺术而进行的教育,也不是为少数有艺术天分的儿童而存在,而是在总目的指导之下的具体目的,所以可称之为目标。目标是教育思想最典型、最集中、最概括的反映,美术教育发展到今天,其教育指导思想也有一个演变的历史过程。将图画、手工等活动纳入教育课程之内开始于一个世纪前的英国和德国,由于产业革命的发展,人们深感工艺教育的需要。在当时,美术被认为是可以培养观察能力,使头脑细密,又能掌握很多知识和技术的学科,所以初期的美术教育都是以技能教育为出发点的,而且都从几何形入手,然后进入写生,对幼儿也以同样的方法去教,只不过难易程度不同罢了。

二,以培养创造性为目的的幼儿美术教育的发展

20世纪初,很多心理学家对儿童的美术研究开始兴盛,他们积累了很多儿童绘画的研究成果,结果使欧美的美术教育开始了变革。奥地利的弗朗兹·西泽库提出不要给儿童强加成人的思路和方法,要按照儿童的发展阶段进行教育,并使儿童的创造性得以实现。在以后的年代里,英国的赫伯特·里德和美国的罗恩菲尔德同样对美术教育理论做出突出的贡献。里德指出“儿童艺术是人的表现方法之一,模仿成人的想法是错误的,艺术应为教育的基础,通过美术来发扬光大儿童与生俱来的创造力是美术教育应有的基本态度。”罗恩菲尔德也认为艺术教育“不是为传授艺术而进行的教育”,而是通过艺术来塑造人格。在艺术心理学的领域里,美国的鲁道夫·阿· 恩海姆对视觉与认识与思维的深入研究为通过美术教育培养人的创造力奠定了基础。正如阿恩海姆指出的那样“艺术乃是增加感知能力的最有力的手段,没有这种敏锐的感受力,任何一个领域的创造 思维都将是不可能的。”

当今世界的美术教育由写实和抽象两个方向发展而来,并和心理学、教育学相结合,成为以艺术施教,借艺术来培养智力、创造力、人性与社会性的教育。“通过艺术而进行教育”成为大多数国家美术教育的指导思想。

三,对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目标的考量

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的指导思想,集中体现在幼儿园教育《纲要》中对美术部分的阐述上:

“在幼儿观察物象的形状、颜色、结构等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用绘画和手工充分表现自己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初步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以及对大自然、社会生活、美术作品中的美的欣赏力。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发展手部肌肉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初步掌握使用美术 工具及材料的技能。” 对于这一阐述,可以认为是我们过去对幼儿美术教育目标的认识。笔者认为,首先应肯定这一阐述的意义,它在促进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的发展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而且以后还将具有参照意义。但同时也应看到,随着时代和认识的发展,这一阐述与今天我们对幼儿美术教育的理解以及未来对幼儿美术教育的需要已不适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未脱离以成人对美术的理解来看待幼儿美术活动,以客观反映论对待幼儿美术活动,因此不适合幼儿美术活动的心理特点与表现特点。必然将幼儿美术引入写实的模式之中。

2,文字表述抽象和概括不够,反而使活动范畴受到局限。如“绘画、手工(纸工、泥工、自制玩具等)”这些形式都可以用造型活动来概括。

3,创造力是区别于智力的一种能力,也是美术教育最为突出的一种功能特征,但在表述中因平列的关系,难以清晰地认识和记住这一重要的目标。

对于以大自然、社会生活、美术作品三个领域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当然是不错的,但是幼儿美术教育中的美育内容关注的是对幼儿进行形式美感的教育,即视觉对形式美的认识与理解,这是区别于其它美育形式的主要特征。另外,用“欣赏力”一词,属过高的目标,幼儿的美育主要在于培养幼儿对美的事物的知觉与感受,尚难达到欣赏力的程度。

四,创造性的造型活动是幼儿美术教育的实质

为使目标及其阐述更为科学,我们首先必须对幼儿的美术活动的性质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众所周知,幼儿美术不同于成人概念上的美术,和中、小学的美术教育也不同,这并不是难易程度或循序渐进的问题,而是由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所决定的。他们不会按眼睛看到的物象的形状、颜色、结构去表现,而是用心灵对知觉样式的把握和理解去表现。幼儿美术如同原始人类的艺术活动一样,是他们认知和表现的一部分,可以说它是一种混合体,它既是幼儿自身本能的欲望的表现,又是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反映,既是体质、智力的体现,又是情感、态度的表达,既是游戏、又是学习,既有模仿,又有创造。幼儿美术教育正是基于幼儿美术活动的这种混合体的特点,因此具有多方面的综合性教育功能特性。它的作用包括诸如培养美感、促进认知、发展智力、提高手、眼、脑的协调性和手的灵活性;促进创造性的艺术想象力和表现力等等。在这些作用中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它具有培养创造性的功能,而这种功能则主要是通过造型活动实现的。

造型活动是人类一种最基本的活动,同时也是幼儿美术教育的核心,是幼儿美术教育区别于其它教育最重要的内涵。从原始社会的石器、陶器到现代社会千姿百态的视觉艺术,人类的造型活动随处可见,它和人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也是人类改造世界的一种基本能力。人类的造型活动最重要的特征是能够按不同物种的标准和美的标准进行有目的的创造,具有求新、求美的特点,它是人的本质需要,也是满足这种本质需要的本质能力不断发展的表现。创造性的造型活动源于人的手和脑的活动,视知觉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视知觉本身具备着一种思维的本领,具备着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尤其是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思维。它是经过知觉的选择作用生成的意思进行的。而造型活动为视知觉提供了具体的感性材料,又有通过造型活动的过程,体验到创造的过程,使想象现实化。因此,造型活动有助于人的培养创造力。但美术教育中以模仿为主的模式并不能达到这一目标,因为在活动中对技术的追求已经束缚住了自主性的探索性的表现的可能性,使其不能形成创造性的因子。

幼儿在造型中表现出的创造性也离不开他们自主的活动,自由地表现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条件。幼儿表现出的创造性是幼儿主观欲望和想象的产物,如果在活动中是为了自己的表现而做或画,他们会自然地将心里的美的情感流露出来,从而产生自然、诚实、大胆、朴实、直率、稚拙的特点,尽管这些作品在一些人眼里是幼稚可笑的,但它所具有的个性和心意是明确的,而模仿成人的艺术的作品则失去这些最宝贵的东西。所以,幼儿美术活动应更多地给予孩子自生性,教育者的工作是为他们提供条件并启发诱导使其实现这种创造,而不是教他们进行简单的描摹。

综上所述,创造性的造型活动是幼儿美术教育的实质。以此为中心来探讨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就容易展开幼儿美术的其它教育功能。所以应重视通过这种人类最基本的活动来培养幼儿潜在的创造性。

对创造性的造型活动的研讨有助于幼儿美术教育目标的阐明,而教育目标的阐明有助于更新人们对幼儿美术教育的认识,并以此为指导进行教育内容、方法的改革,使幼儿美术教育能开拓出更为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张小鹭.现代美术教育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8

1.师徒传承美术教育模式的特征

代代相传,师徒相授,使得师父的技艺、手法、心得以及经验可以通过徒弟传承下去,徒弟的创作风格也受到师父的直接影响,其中家族美术教育的传统尤为明显,如东晋王羲之与王献之,南朝陆探微与陆宏肃,唐代阎毗与阎立本等。不同时期的艺术创作体现出了艺术家的不同思想情感,艺术创作的题材、形式、风格等都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变化,师徒传承美术教育模式因其继承和创新影响着艺术创作的演变和发展,对技艺传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古代师徒教育的“从师”也可以理解为“从众师”而自成一家,即转益多师,这也是中国美术教育的优良传统。由此可见,师徒传承美术教育模式具有亲师合一、艺随世移、通变创新等特点。

2.师徒传承美术教育模式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师徒传承美术教育模式在教学内容上主要包括画法、画技、画理的传授,这些内容主要来自师父的个人经验以及一些绘画论著,绘画论著主要记述的是前代画家的经验和心得,内容包括画理、画技、品鉴三大部分。在以师徒传承美术教育模式为主的中国传统美术教育中,绘画论著对于掌握中国绘画的技巧、领悟中国绘画的审美精神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如果缺乏传统绘画理论的指导,代之以西方绘画理论,势必造成国画的变味。师徒传承美术教育模式在教学方法上具有注重临摹的特点。临摹也是学习传统中国绘画的主要途径,主要是为了训练学生掌握中国绘画的表现模式,融入中国画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看待自然、表现自然。这突出了传统中国绘画的意象性、继承性以及程式性等特点。与西方古典绘画不同的是,传统中国绘画在学习上首先要掌握在纸绢上用笔、用墨、施色等基本方法和程式,中国绘画讲究的是“功夫”。因此,以临摹作为主要教学方式有其合理性。

3.师徒传承美术教育模式的评价与借鉴

诚然,与学校制相比,师徒制有自身的局限和缺陷,但是,师徒传承美术教育模式在中国美术教育史上所积累的丰富经验理应受到足够的重视,其蕴含的优良传统在现代美术教育教学中仍然值得继承和发扬。为了更好地发挥这种教育模式的教学效果,教师首先要准确地把握中国绘画的理论与技法,不能忽视传统的绘画理论;其次,教师要注重言传身教,这既是师徒传承美术教育模式的内在要求,也是其主要优势。在该模式下,师父不仅传授徒弟绘画技法,更重要的是以自身高尚的学养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此外,还有因材施教的问题,中国绘画强调灵性与悟性,师徒传承美术教育模式有助于启发学生的灵性和悟性。如今,在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借鉴师徒传承美术教育模式中的精华部分,改变一些家长和学生急功近利的思想,更好地引导学生感受和领悟中国绘画中的精神境界和人文情怀。

二、结语

篇9

关键词:现代美术 美术教育 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有关美术教育与美育两者关系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自9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制定工作的展开,美术教育理论研究者一方面致力于美术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独自特点的研究,另一方面,他们也致力于美术学科与学生的发展、美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以及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等方面的课题研究。

一、中国美术现代史方法研究简述

中国现代美术史的研究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对中国现代美术史的研究逐步进入作为解释学的美术史状态,即中国美术现代化是现代化与反现代化两种力量相互作用的产物,也是中国美术现代化是内发的多向歧生的模式系统。我们把现代中国美术现象予以客观对象化,然后再作经验观察与分析,并对其进行有效的审视,避免了作为批评的美术史常有的价值判断。德国古典社会学家特洛尔奇(Ernst Troeltsch,1865-1923)的现代原则类型论理论,关于现代原则的历史构成的差异性以及带有历史发生学性质的类型划分理论框架,其要旨是通过对现代世界的历史进行系统的描绘,从历史的具体性来切实把握现代原则的本质,透过类型分析避免进步论历史观,即不把历史中出现的思想或社会变迁视为一种进步式的推进,另外还把社会层面与思想层面的事件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之中。这是一种采用历史动态描述的现代结构分析方法,它将现代结构与现代原则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分析工具,确实可以为中国美术史的比较现代性研究提供一种有益的方法论借鉴。

不过,比较现代化或现代性理论的选择,其实只是一种理论折衷主义态度的表现。一方面,它沿用西方的现代化理论同时又对其进行修正,从而可以避免将中国的美术发展等同西方的美术发展,中国应从走东西方结合之路,从同一性中寻找差异性,又通过差异性来探视同一性;另一方面,又可以将中国现代美术史历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矛盾对抗通过结构耦合的方式予以整体描述和分析,抓住结构形态的开合流变来展开对中国美术现代化道路的铺叙,从而成就出另一种结构形态的“现代性”。从根本上说,比较现代化或现代性理论的选择,是一种文化立场和文化策略的选择,是对西方现代化意识形态的规避和西方中心主义神话的破除以及一种地位平等的对话权力的争取,其目的追求便是将中国与西方的对抗转化为对等,所持守的是一种文化相对主义的立场。

二、古代、近代、现代的美术教育发展历程研究

1989年,张恒翔(南京师范大学)发表的题为《中国古代美术教育概述》的论文。他从匠人传技式教育、北宋宫廷的“画学”、文人画时期的美术教育等角度论述了我国古代美术教育的思想和特点。同时,他在《高师美术系科的发展概况》的文章中比较详细地叙述了1902年我国第一所高等师范诞生以及发展时期中美术课程设置的情况,同时还叙述了民国成立后各所师范院校设置美术系科的情况。1989年,张恒翔发表的题为《忡国近代美术教育发端》的论文也是这项研究的代表性成果。他围绕着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学校图画教育开端时期大中小学堂中图画和手工课的设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比较详尽的论述。特别值得注目的是,他针对当时中小学堂的图画课为何放弃中国绘画,而选择了西方绘画的原因作了深刻的分析。

1989年第4期、第5期《中国美术教育》杂志上,登载了张恒翔撰写的有关李瑞清、王国维的两篇文章可以认为是美术教育历史人物研究的代表作。在《李瑞清与两江师范“图画手工科”》中,作者叙述了李瑞清的生平、思想和当时的历史背景,着重叙述了他创办两江师范“图画手工科”的过程与两江师范“图画手工科”的课程设置与教育成果。作者在总结了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了其长处与局限。

在《中国近代美育首倡者――王国维的美育思想述评》中,作者从“完人教育”宗旨,以“美育”慰籍人心、无用之用的艺术美,三方面对王国维的美育思想进行了深入的述评。正如作者所指出的那样:“王国维的美育思想,直接影响我国学校美术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因此这是一项很有价值的历史研究成果。此外,还有1998年第4、5期该刊发表王天一撰写的《丰子恺艺术教育思想研究》,也是这方面研究的重要论文。

三、中国美术研究发展趋势的展望

21世纪的美术教育将更注重于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益的美术能力的培养。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有许多新的课题值得研究和探索。例如,“美术教育与学生生活(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信息社会中的学校美术教育”、“综合艺术教育”、“学校美术教育与美术馆(博物馆)教育”、“儿童美术学习能力的发展”、“美术教学中的个性化指导”美术教学中的多媒体运用”、“中国美术教育史及其现实意义的研究”、“美术教育与传统文化”、“以多元文化为基础的美术鉴赏教育”、“艺术治疗”等。在进行具体研究时,可以从这些母课题中再选择子课题作为研究课题。例如,首先选择“信息社会中的学校美术教育”这一母课题,接着可以从信息社会中学校美术教育目标的确定、内容的精选与拓展、教学方法的改进、学习方法的多样化、美术教师培训课程改革等方面作进一步的选择。

由于美术教育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改善美术教育过程。因此,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改革对策是研究成功的关键。21世纪的美术教育研究应更注重于对策的可行性与有效性的研究。研究者应尽可能提出详尽的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的改革计划,避免泛泛而谈,或重复他人的提案。同时尽快建立美术教育的网页或网站,使各地、各校、个人的美术教育研究成果得到最迅速的发表,促进校际间、地区间、国际间美术教育研究成果的交流,以达到加快我国美术教育研究发展步伐的目的。总之,21世纪的美术教育研究应在充分吸取国内外美术教育研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时展与美术教育发展的特点,在选题、方法、提案、成果交流等方面有所改进,有所突破,不断提高研究的质量,促使我国的美术教育研究更上一层楼。

篇10

【关键词】农村美术教育;现状;认识;师资;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1-0063-01

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也得到大家的共识。但当前美术教育现实可以说与我们想象的差距还很大,尤其在乡村基础教育中整个美术教育是严重缺失的。大多数农村中小学美术几乎是一片空白,实在令人担忧。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认识美术教育在科学育人观中的重要作用

要改变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严重滞后的现状,首先就要提高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小学领导对美术教育在中小学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的认识,使其明确美术教育是对学生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是陶冶学生情操,促使学生智力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力手段,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其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应从农村教育实际出发,端正艺术教育思想,摆正艺术教育位置,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全面的科学育人观,并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支持农村艺术教育事业,对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使美术课真正成为一门不可取代的必修课。再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现状,制定相应措施,加强对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工作的监督检查,改革旧的教育评价体系,消除学科间的主、副之分,建立健全教育机制,尽早制定出一套操作性较强的、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以引导和促使学校教育朝着素质教育方向迈进。

二、稳定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加专业设施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师资队伍薄弱,专业人才匮乏,业务素质低下,是制约农村美术教育发展的一大因素。有专业的美术教师或受过专业培训的兼职美术教师,能有效地开展好美术教育教学活动。教学设施是保障学校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针对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不足、教学活动无法正常开展的现状,各级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切实重视,把美术教育与主科等同对待,逐年增加对美术学科的经费投入,从实际行动上消除主、副学科差异,并根据《新课程》要求,按普九标准配齐美术教学所需的各种教学设备,改变以往教师仅以粉笔和黑板进行教学的落后状态,从根本上改善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学办学条件,使美术教学活动在农村中小学得以顺利开展。教育主管部门也要充分发挥其监管职能,对各学校器材配备使用情况进行检查落实。而对于那些受客观条件限制的,一时难以按标准要求配齐各种教学设备的偏远、贫困地区学校来说,也应根据自身条件,想办法改变过去那种一穷二白的现象,逐步提高美术教育设施,因地制宜地创造相对较好的美术教学环境,为美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和教学保障。当然,由于各地区在经济、文化、历史等因素上的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各地办学条件的差异性很大,要想在一夕之间让所有学校都改善办学条件,配齐学科所需设施,显然是不现实的,但也不能以此为借口,就此无所作为。

三、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开发美术教学资源

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首先应突破各种瓶颈限制,以学生实际为基础,勇于创新,灵活运用现有教材,大胆改革教学方法,根据学生兴趣特点与认识规律,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富于趣味的、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针对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现状,摆脱传统教材的束缚,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民族民间乡土资源,以丰富教学内容,彰显美术教育的区域性特征,使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事物和活动中,充分感受民族精神,了解民族文化,以此增强学生对家乡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实践感悟能力和创造能力,让学生在更为直观和形象有趣的教学活动中,接受教育,增强学习兴趣,使教与学更好地融为一体。此做法既可丰富和弥补原有教材在农村中小学教学中适应性不足的特点,又可解决学生因经济条件限制而无力购买学具的情况,使学生在无需投入太多财力的情况下,即可愉快地利用身边随处可见的、丰富多彩的资源来接受美术教育,进行经济实用的美术教学活动。

四、克服两种极端倾向,认真钻研美术教材,提高教学效果

由于美术课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实际比重和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克服两种倾向。一方面,不能因为它课时少,对升学率无多大直接影响,或得不到某些学校领导的重视,就采取放任自流,马马虎虎的态度:另一方面,不能因为强调了美术课的重要作用,就把它放到不恰当的位置,挤占其它课时或过分的占用课外时间。美术教育要根据中小学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根据教材中不同内容和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做到课时少,质量好,教学效率高。长期以来,由于受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美术教师的授课基本上停滞在一张嘴,一支笔的传统方式上,教师的主动性差,课堂气氛又如一潭死水,如何改变,给这潭死水注入活力,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在教学之余深挖教材,认真备课,多准备一些和课堂内容相关的教具,一刺激学生的感官世界,激发学习兴趣。其次,有意识降低作业的难度,教学中,把该掌握的知识讲深,讲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有规律可循,有原则可依,切勿好高骛远、劳而无功。再次,教师要多接触有关的教学方法和学习理论,要敢于尝试、善于学习,解决农村学校美术教研改革跟不上的问题。

教育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一次次教学课堂探索中我们总感到有许许多多的不足与遗憾!我觉得,美育是一门即遗憾的又很美的艺术,在一次次的遗憾中我找到美的不足。如果我们的“美”育能够实现平等对话、民主融洽、师生互动的心智对流,那么,一颗颗跳动的活泼的火花瞬间就会被点燃。教师用爱心施教的同时,要给学生创设适宜的人际环境,给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给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的舞台,让学生在实践中求知,在实践中创造。

【参考文献】

1、《美术报》【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2007年3月31 第12版

2、《美术教育学》(作者:尹少淳)【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7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