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推理知识点范文
时间:2023-12-05 17:32: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逻辑推理知识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新形势 武警消防部队 党委理财制度
一、提高思想认识,不断强化党委理财观念
集体理财、民主议财既是新形势下提高党委领导能力的具体要求,也是提高党委成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的重要保障。武警消防部队要不断强化党委理财意识和观念,找准存在的突出问题,认真加以整改,同时,要从教育、监督、惩处和长效机制建设等方面,制定出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工作措施,确保党委理财制度的贯彻落实。
二、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党委理财决策水平
第一,理财决策必须坚持民主制度。党委理财议事既要贯彻执行“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严格执行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和党委集体理财制度,确保决策部署的民主、科学和规范,提高党委理财的效益性,坚决纠正搞“家长制”和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等问题。
第二,党委书记必须坚持以身作则。党委书记要充分认识落实好经济管理制度的重要意义,带头学习财经政策知识,遵守财经规章制度,履行好军政首长共同承担经济管理的职责,加强与“党委一班人”尤其是党委副书记的沟通协调,支持军事主官按照规定主抓后勤工作,充分调动其管理的积极性,既要把关定向、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又要到位不越位,主动落实末位表态发言制度,努力争取党委成员支持,赢得广大官兵信赖。
第三,军事主管必须敢抓严管慎权。要严格按照党委统一的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认真履行职责,重视后勤管理基础建设,督促分管副职抓好后勤建设,执行党委决议,主动做好定期汇报后勤建设工作,认真听取书记和其他成员意见建议;涉及重大工程建设、重大物资采购、大项经费开支等重要敏感事项,主动与书记沟通,落实好军政首长共同签批制度。
三、严格工作程序,确保党委决策规范透明
第一,事前议题要征求意见。党委议题要由正、副书记确认,事先广泛征求意见,进行调查研究,形成具体的、可行性强的方案建议;党委成员应当认真研究议题资料,做好发言准备,形成自己初步意见,节约会议研讨决策时间;研究重大工程建设、大宗物资采购、大项资金使用和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应当事先征询专家和业务骨干意见。
第二,事中讨论要做好记录。党委会上,党委成员应当围绕议题充分发表意见;决定多个事项,应当逐项表决,每个委员的表决意见必须记录在案;对于专业性较强和比较敏感的议题,在探索推行党委议事票决制的基础上,可以邀请专家和相关人员到会咨询讲解;党委会上记录的内容,党委正、副书记应该及时复核签字确认。
第三,事后决议要及时公开。要通过内部文件、网络等媒介及时向广大官兵通报结果,涉及官兵切身利益的财政问题,说明情况,讲明政策,列出依据,涉及大额度资金使用等财务内容,以党委会议纪要等形式抄报后勤和其他部门,确保官兵对党委重大财经决策的知情权。
四、夯实管理基础,提供规范物证支撑
第一,制定有关制度。制度是保障,要依据政策法规,注重科学统筹,立足部队建设和管理需求,进一步规范党委财经议事程序,细化党委理财措施,制定符合部队实际的财经规划和科学聚钱、用钱、管钱的具体制度,为提高部队财经管理绩效奠定基础。
第二,完善审批权限。按照军政首长分工负责制度有关要求,遵循“党委统管、分工负责、按级管理、财务归口、先审后批、监督制约”的原则,重新修订完善经费审批权限,明确财务部门、分管首长、军事主官、党委会在预算管理、日常报销、资产处置等方面经费审批数额和程序,努力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覆盖。
第三,规范会议记录。正确区分办公会议与党委会议在会议性质、讨论议题、参加人员等方面的差异,办公会议不得研究大项经费开支;要切实按照要求进行记录,尤其涉及的重大事项,每个人的发表意见都要真实记录在案,也可充分利用影像音像设备,全面记录当时会议情况,掌握会议决策的整体过程,为追究责任或者研究重大问题是否缺席提供证据。
篇2
1、通过微课构建直线参数方程形成数学建模,提高学生建立运算关系的能力
1. 复习回顾内容的设置建立知识点联系,为数学建模搭建平台
复习回顾:
向量的坐标与起点、终点坐标的关系
与向量的知识点建立联系,引导学生建立能解决新问题的模型
1. 直线参数方程概念的形成,提高学生观察建立运算关系的能力
让学生回顾如何求直线方程,引导任意取点,再利用微课播放得到明显得到点是动点,引导学生从方向考虑,从而得到有向线段,与向量结合,从回顾――微课――引导――得到求直线方程的解决方案,整个思考过程,能让到学生提高建立模型的能力,建立运算关系的能力,因为有成就感而提高学习的兴趣。以下是这部分教学学案的设计。
那么请问如何建立直线l的?⑹?方程呢?
2、通过微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形成逻辑推理,提高学生有论据、有条理、合乎逻辑的思维习惯和交流能力
2. 回顾圆和椭圆的参数方程中参数的几何意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想学习圆和椭圆的参数方程时的重要知识点,用类比的方法学习直线的参数方程,学生一下能想到方程中参数t的几何意义是什么呢?引起了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2. 通过微课播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之后,这时,出现微课播放,学生更加注意力集中,由此,借助微课播放重点内容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微课录制的时候也能有针对性,针对学生不能理解得好的地方,甚至可以控制速度,有停顿,就算播放微课,跟学生也能互动,以下是微课的部分展示:
微课录制时,强调M0是定点,M是动点,移动t时,速度要慢,便于学生观察,图中两个t 的位置明显不同,让学生观看的同时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如t的正负跟动点M的位置的关系,t在数值上与动点到定点距离的关系,微课录制时,语言上要同时引导学生继续观察发现
微课显示上面两个数据,可以做对比,从而引导学生对t 的几何意义的思考,再引导他们用数学语言来表达,提高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合乎逻辑推理思维能力。
微课播放中还应体现直线的多样性,改变直线的倾斜角,不同的直线会不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呢?学生对此会有思考,因此利用微课也可以直观体现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神奇,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3、通过微课发现数据的变化,形成数据分析,提高用数据思考问题的能力
3. 通过观察t和定点到动点距离数据变化形成数据分析
微课中数据是在变动的,学生通过微课可以发现数据的变化,那么接下来是引导学生如何分析变动的数据给出来的信息,这个过程即是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的能力,同时,通过数据的分析又能得到结论,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变为主动,自觉的。
由于上述学生的出来的结论是通过数据分析得到,还需要有证据支撑,于是在此处还可以继续利用微课,让学生观看,让自己的猜想得到论证
上述的微课,主要是定义中引入的向量的运算,运算同时也能提高数据分析的能力,而且,本来枯燥的运算,通过微课的展示,更吸引学生,更能引起学生的思考。
4、通过微课培养学生用数学眼观看世界,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知识点的获取,如果单纯靠传授,可能会有点枯燥,而且学生也并没有真正的接受,如果通过新的方式,微课的播放来引导学生一起思考,方式比较新鲜,同时,因为微课是动态视频,更能让学生集中精神,从而学到以知识点为载体,带来的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如数学建模、逻辑推理和数据分析等等
微课因为短,同时录制时时自己老师的声音,通过加工之后播放,让学生眼前一亮,更愿意主动去学习,主动探索,养成思考的习惯,用数学眼光看世界。
篇3
一、应用综合法解决高中生物计算问题
高中生物会涉及一些计算问题,需要学生采用数学逻辑推理方法解答。为了让学生掌握正确计算方法,并在解决生物问题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中生物教师应对学生予以指导,并采用必要辅导方法,让学生认识到生物不仅是理论知识,而且需要采用数学方法予以验证,同时运用推理思维方式对生物学科中抽象的知识予以领悟。不同生物题型采用的解题方案有所不同,要提高生物计算题解题效率,就要懂得逻辑推理方法的运用。采用综合法,对计算题已知条件进行审读,并将相关生物定理、生物规律等充分利用起来,将生物体文字语言转换为符号或者图形。之后对生物计算题进行详细分析,将生物题中隐含的条件明确,捋顺解题思路,将生物解题方案制订出来。解题之前要审题,这是必经阶段,可以把握住正确解题方向,提高生物题解题速度。
例题:细胞中的DNA分子标记为P,这个细胞进行了5次有丝分裂,计算出含有标记链数占有总数的比例,含有标记链的DNA分子数占有总数的比例。
对该题可采用综合法解题。这道生物题主要考察的知识点是DNA复制和有丝分裂,属于综合性生物题。由于生物题中含有P,就使得生物题的解题更为复杂。采用综合法解题,可以采用三个步骤。其一,其中需要生物知识为DNA复制、有丝分裂。在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引导的时候,要围绕DNA复制特点进行。其二,将DNA分子的复制模式图画出来,将被标记的链在图中标示出来,使生物题中的文字语言转变为图形语言表达。其三,按照生物题数学计算规律进行计算。染色体复制了4次,后代的DNA分子即为:2=2=32(个)。标记链中含有P,含有两条链。当两条链经过复制之后就会解旋,就会进入DNA分子中。细胞染色体经过5次有丝分裂之后,所含有的标记链数占有1/32,含有标记链的DNA分子占有1/16。
生物教学中,教师仅按照例题给出条件进行讲解是不够的,还需要对相关知识进行扩展,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采用综合法,就是生物教师将高中生物题计算解题方法向学生传授,并在学生计算生物题的时候予以适当指导。学生掌握了这些计算方法,才能对每一个计算步骤都理解,并在解决生物计算题的时候获得准确的答案。
二、应用演绎法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行培养
发散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
演绎法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即从原理角度出发将特殊条件下的结论推出来。在演绎推理中,只要推理的前提和推理方法准确,就会得出准确结论。生物题计算中,演绎法是较为常用的。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强调学生学好生物原理知识的重要性,让学生掌握生物学规律。只有具备扎实的生物理论知识基础,才能在解题中方向正确,并得出正确结论。
比如:一个基因是由n个碱基所构成的,控制合成蛋白质是由一条多肽链组成的。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是a,那么,蛋白质的最大相对分子质量是多少?( )
A.a/3-18(n/3-1)
B.a/6
C.na/6-18(n/6-1)
D.na-18(n-1)
这道生物题采用演绎法,对学生综合运算能力进行考察。生物教师采用引导方式,针对例题中的相关生物知识进行解答,诸如基因控制蛋白质成的相关问题,其中包括的生物知识为遗传信息在合成过程中的流动情况,从有关生物规律出发,将DNA进行转录,其中mRNA、mRNA经过转录之后,形成蛋白质具备的特点,将基因的碱基及组成蛋白质含有的氨基酸数目推导出来,推导的结果为6:1。
根据本题所给出的情况,参考与氨基酸脱水缩合相关的数学公式,就可以将最大的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计算出来。
公式为:氨基酸数量×平均相对分子质量D脱水的数目×水的相对分子质量=n・a/6D18(n/6D1)
从而这道题的正确答案即为D。
在对生物计算题进行讲解的时候,生物教师可以采用“演绎法”,即计算生物题的时候,采用推理方法,保证解题大方向是正确的,在此基础上确保小前提正确;之后基于数学“集合”,要求“小前提”属于“大前提”;最后获得的结论是正确的。
三、应用分析对生物计算题中隐含的条件进行理解
生物题中常见的关键用语有表现为极值条件的用语,隐含某些物理量可取特殊值,挖掘隐含条件,使解题灵感顿生。
生物计算题中除了显性条件之外,还含有隐性条件需要学生理解才能正确解题。采用分析法,就是学生对隐含条件充分理解,保证生物题计算能采用正确的方法。分析法就是所谓的“执果索因法”,也被称为“逆推证法”,就是从结论出发逆推到条件,最终将内容判定为成立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已知的条件、公理、定理等。在解决生物计算题的时候,就要结合相关定律解题,引导学生从结论出发寻求与已知条件相吻合之处,随之从已知结论具备的结构特点出发对给出的条件进行转化,从而使用分析法解决生物问题。
例题:小麦分为高秆(T)和矮秆(t),两者均为显性,无芒(B)与有芒(b)也为显性。两种小麦经过杂交之后,就会出现四种小麦的表现型,即高秆无芒、矮秆无芒、高秆有芒、矮秆有芒,比例为3:3:1:1,那么,小麦的亲本基因型( )。
A.TTBB×ttBb;B.TTBb×ttBB;C.Ttbb×ttBB;D.TtBb×ttBb
篇4
长期以来,因为数学教学十分强调推理的严谨性,过分渲染逻辑推理的重要性而忽视了生动活泼的合情推理。事实上,数学发展史中的每一个重要的发现,除演绎推理外,合情推理也起重要作用,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是相辅相成的。在数学学习中,既要强调思维的严密性,结果的正确性,也要重视思维的直觉探索性和发现性,即应重视数学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
一、在“数与代数”中培养合情推理能力
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计算要依据一定的“规则”— — 公式、法则、推理律等.代数不能只重视会熟练地正确地运算和解题,而应充分挖掘其推理的素材,以促进思维的发展和提高。如:求绝对值|-5|=? |+5|=?|-2|=? |+2|=? |-3/2|=? |+3/2|=? 从上面的运算中,你发现相反数的绝对值有什么关系?并作出简捷的叙述。通过这个例子,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再结合数轴,可以让学生初步接触数形结合的解题方法,并且让学生了解绝对值的几何意义。
在教学中,教材的每一个知识点在提出之前都进行该知识的合理性或产生必然性的思维准备,要充分展现推理和推理过程,逐步培养学生合情推理能力。
二、在“空间与图形”中培养合情推理能力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既要重视演绎推理.又要重视合情推理。学生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要不断地观察、比较、分析、推理,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如:在圆的教学中,结合圆的轴对称性,发现垂径定理及其推论;利用圆的旋转对称性,发现圆中弧、弦、圆心角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度量,发现圆心角与圆周角之间的数量关系。在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变换探究出图形的性质后,还要求学生对发现的性质进行证明,使直观操作和逻辑推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使推理论证成为学生观察、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自然延续,这个过程中就发展了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三、在“统计与概率”中培养合情推理能力
篇5
【关键词】基本图形 知识网 数学思想
圆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考重点考查的对象。以圆为背景的问题,常常与其他知识点联系在一起,变成综合性题目,能综合考查学生逻辑推理能力,运算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兑现数学教育在学生能力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
一、重视基本图形研究
基本图形与其性质构成基础知识,掌握和运用基本图形,更能突出知识的基础性。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认识和运用基本图形,能起到以简驭繁的作用。就这道题而言,在观察图形进行分析时,若能从中找到基本图形,再结合相应的知识,是求解问题的前提条件。
由此可见,让学生养成从背景中抽出几何图形、从变换中寻找基本图形、从复杂图形中分解出基本图形、在运动变化中确定基本图形、通过“辅助线”构造基本图形,运用相关知识判断基本图形,有助于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构建清晰的知识网
可以看出,问题解答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涉及角的数量关系有系统的知识是探究解题思路的关键。然而,在学习过程中,这些知识往往分散在不同阶段,学生对这些知识容易割裂,也很容易遗忘。因此,及时归纳整理知识,使之系统化、清晰化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必要时构建具有挑战性的综合问题,将零散的知识进行整合,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综合运用。
三、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运用
篇6
一、历史理解与演绎推理概述
1.历史理解
高中生学习历史知识时,理解历史是认知历史的核心,也是教师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基础。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对历史知识体系进行理解掌握之后。
比如,在学习英国绥靖政策时,有学生进行探究:十九世纪末期,德国已崛起,对于欧洲的利益、海外领地等已经开始产生威胁,而英国并没有立刻参与法俄同盟,而是在德国明确威胁英国的利益之后才加入同盟进而形成了三国协约,可以说这也是英国绥靖政策的一种表现。此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积极以演绎推理的思维模式将知识点联系到一起,明确英国颁布的绥靖政策不仅是一种时政形势的体现,而且也是一种习惯性的政策,进而加深了学生对英国绥靖历史问题的理解。由此可见,高中生要想对一系列的历史事件进行深入了解,关键在于发现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只有充分掌握了这些历史关联,方能不断扩大自己对历史知识的认知,便于培养更深层次的历史推演思维。
2.演绎推理
演绎推理属于逻辑推理的一种,是人们认识事物时主要运用的一种思维方式。除了演绎推理之外,逻辑推理还有归纳推理,两种推理模式充分凸显了前提与结论的关系。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演绎推理对于构建高中生历史思维主要从以下三个层面来体现:
(1)展示与验证规律:在学生的认知中,演绎推理往往由简到难、从抽象到具体。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对一系列事件、人物、思想等加以理解,才能激发学生内心真实的历史情感,构建正确、科学的历史认知体系。(2)通过演绎推理更新旧知识:若演绎论证的前提被指出将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则需要对其推理的前提加以修正,这就是逻辑学中常提到的归谬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归谬法进行历史学习,有助于及时发现已学知识体系中的错误之处。(3)通过演绎推理,有利于建立历史知识联系,便于扩大学生的历史认识。学生对历史事件之间存在的联系进行分析,可以加深对历史的理解,甚至发现一些之前没有认识的东西,但是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能否到达这一层面,则成了学生之间思维差异的一种体现。
二、在高中生历史学习中运用演绎推理的方法
1.对历史逻辑给予尊重,并且确保学生思维准确
任何演绎推理,都是在尊重历史逻辑的条件下开展的,学生的推理务必与客观规律、常识相符合,简而言之就是演绎推理不能偏离客观的历史事实。
例如,在讲授关于青铜鼎的用途时,学生可以大胆推论:古代用于加热食品的器皿就是食器,而在我国考古中所出土的青铜鼎,发现其中装有熟肉,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商朝的青铜鼎就是一种食器”。从这个推理过程来看,学生提出:用于加热食物的器皿属于食器,这点推论与常识相符合,前提正确,那么推理的结论也正确。此时,教师就要展开更深层次的教学,远古的陶鼎虽然属于烹饪器皿类,但是发展至商代后,这种青铜鼎则主要被用于祭奠,属于祭祀礼器而非常用食器。这样一来则明确了学生的推理过程,可能将历史差异忽略了,从而得出错误结论,通过这种推理方式,加深了学生对青铜鼎的认知,提升历史学习效果。
2.多角度推论,利于学生全面认识历史
在历史学习中积极运用演绎推理,在此规则中一组前提对应的结论只能有一个;但是对于学习历史的学生而言,某个历史事件很可能会出现几种结论。历史认识有辩证性与多维性特点,所以学生在学习中需要通过反复推理,最终从一个综合的角度,客观地看待历史事实,进而培养其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授“”时,首先让学生推理:民族的内部争斗停止、一致对外提示民族意识的觉醒,而“”后国内的各派势力逐渐消停,并展开团结抗战;得出结论:“”之后国人的民族意识觉醒。这一现象是基于法西斯侵略战争的前提下,这一非偶然,属于日本蓄谋已久,然后再进行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起点”进行再次推理。最终基于一个历史事件,从多个角度展开推论,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历史事件的前因及后果。
总的来说,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中积极运用演绎推理,不但要尊重历史的逻辑性,而且还要站在综合的角度来认识历史事件,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养成辩证思维,达到客观看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效果。
篇7
【关键词】几何教学 思维 教学难点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6-0119-02
几何教学是数学课程中的重点教学内容,它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空间想象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正是逻辑思维能力与空间想象能力能辅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几何知识。几何教学中的难点包括:如何准确将图形中的各个间接条件转化为解题的基本要点;如何巧妙地转换文字语言、符号语言与图形语言;如何将已知条件图形化;如何将分析过程综合化,即将综合法与分析法结合已知条件进行推断,寻找问题的接洽点,解决问题等等。由此可见,化解几何教学难点,必须从激发学生的思维角度入手,只有通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其驾驭数学语言的能力,展开丰富的空间想象力,根据已知条件构造几何图形,并及时转换为需要的知识点,进而才能巧妙地解决几何难题。
一 培养学生的几何基础思维
1.加深学生对基本定义与概念的理解
在几何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如果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定义的理解不够清楚,会产生很多不良的效果。如在初中阶段,很多学生对于“面积”和“体积”的理解不是很清楚,只会死记硬背,这样会对学生增加很多不必要的负担,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就应该使学生对这些定义和概念具有清晰的了解。
2.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识图是学生学习几何的基础,它对于学生理解图形、理解题意和分析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识图能力的培养应该从简单出发,逐渐向复杂行进,从易到难,逐步提高。
3.培养学生的画图能力
学生在读懂题意以后,画图是学生将几何语言转变成图
形的基本要求,同时它对于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训练的时候,可以选择适量的题目来训练学生的画图能力,经过动脑、动手逐渐培养学生的画图能力。
同时,教师应当在这个过程中起带头作用,在画图的时候要按照每一个画图的步骤来画,带动学生将画图能力慢慢地培养起来。
4.培养学生的转换能力
在解题的过程中,题意中的很多内容可以用几何符号来表示,通过用几何图形和几何符号将题意表达出来对于解题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针对几何语言、几何图形和几何符号之间的相互转换,应鼓励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多画图、多写、多转换,将题意中的信息转换在图形当中。
5.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在几何教学的过程中,一般可以采取以下四个阶段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第一阶段,让学生按照图形来回答问题,或者让学生用简单的几何符号写出来。第二阶段,用几何语言的形式来证明已学的定理。第三阶段,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用简单的题目让学生用正规的几何语言来书写证明过程。第四阶段,强化逻辑推理,教师应当选择难度适宜的题目让学生进行证明训练。
二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1.在平面几何教学中加强逻辑思维能力训练
通过加强逻辑思维能力训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几何概念。几何课程中主要以几何知识点、几何内容来体现逻辑思维的形式及方法,例如,教学中所出现的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指具体的几何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不是指“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因此,教师通过在课堂中对学生加强逻辑思维能力训练,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使其真正了解、弄清概念中所包含的具体对象及属性、特征,结合大量的知识点训练,能有效提高学生对几何教学难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效率。
2.逻辑思维训练内容
在几何教学知识点中所涉及的逻辑思维是根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来呈现的,其中,逻辑思维训练的主要内容包括:教会学生如何采取适宜的论证思维方法及解题方法进行各类题目的分析、解析,并根据图形中所包含的各类图形,分析其性质与属性。
第一,学习论证的思维方法。一方面,根据图形中的各部分性质分析、综合出图形的整体性质,相反,可以通过将复杂的图形分解为各个简单的部分,包括已知的简单图形。另一方面,将已知条件作为分析论证思路的方法和从图形之间、概念之间的联系入手去分析图形性质的方法。
第二,选择适宜的解题方法。由于各类解题方法本身的优缺点并不相同,其所适应的题目也各不相同。因此,应教会学生如何在各种解题方法中,快速选择适宜的解题方法,提高解题的效率与准确度。
第三,学习找出图形中所包含的各式图形。在解题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许多复杂的图形,通过将复杂图形中所包含的各类简单图形分解出来,仔细研究图形在运动变化中产生的图形性质的变化。
3.让学生学会转化,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让学生在学习几何知识与解题的过程中,快速、巧妙、准确地将题目中的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进行自由转化,将平面问题与空间立体问题进行转化等等。通过不断强化学生的转化技巧与转化能力,可以使学生在无形之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进而有效、准确地解决各类几何难题。
三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1.让学生在脑中构造图形,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不论是立体几何还是平面几何,其教学过程都是根据其概念及图形进行拓展、延伸。因此,为了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结合文字信息与符号信息等已知条件,在脑海中构造相应准确、直观的几何图形。教师还可以适当引导学生自制模具,将抽象的图形与概念转换为实物,这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让学生以画图的形式,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图像对于激发学生对几何知识的学习爱好具有重要作用,它还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空间图像的兴趣。通过让学生以画图的形式,可以让学生更熟悉几何图形的基本特征,强化图形与推理的解题技巧,提高学生对空间图形的熟悉度与理解能力,进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结合多媒体课件教学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通过结合多媒体课件教学法,可以将静态化、抽象化的几何图形转化为动态、形象化的空间立体图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由于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枯燥复杂的文字信息、数字符号转化为形象有趣的图案、声音、三维动画视频等,这就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几何中的教学知识点。多媒体课件教学法,能便于教师在课堂中将静态的图形转化为动态的图案演示,并快速进行图形的变形教学,包括图形的延伸、平移、旋转、展开等形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力。
四 结束语
在几何的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应当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通过加强学生的几何基础思维,使得学生在接触到几何知识时,能习惯性地运用固有的思维及逻辑推理能力分析各类题型,将各种数学语言巧妙地转换为需要的知识点,增强几何教学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全温.谈立体几何中的图形变式教学与思维能力培养[J].中学数学教学,1995(1)
[2]鲍珑.初中几何与逻辑思维能力[J].课程·教材·教法,1988(2)
[3]孔忠娣.初中数学几何教学有效策略的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16):27
篇8
一、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授人鱼,供一餐之用;授人渔,则享用不尽。”学习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和正确的方法,才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交给学生的应当是一把开启知识之门的钥匙。针对高考要求,历史学科尤其应侧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和知识内容的规律性把握以及高考解题的引导。
人类历史的发展和历史事件本身都有其发生与发展的客观规律。教师在自己善于把握规律的同时,应教会学生如何运用规律分析历史问题。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将讲授的侧重点从以历史过程为中心转向以历史发展的逻辑关系为中心。很多教师对教材相当熟悉,每到高考复习时把线索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却在下面不知所云。其实历史教科书上占篇幅最大的是一件件具体的历史事件。这些就高中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而言,完全可以通过阅读得到解决。教师课堂上的讲授应把重点放在分析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以及事件发生后对历史发展的影响等问题上。即透过历史事件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本质联系,培养学生逐步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
高考解题方法的引导,对学生成绩的影响非同小可。历史题型分选择、材料和问答三种,各大题型内部又分为若干题型。有关历史题型的解法比比皆是。但考试下来,很多学生仍答得不得要领,其主要原因在于答法与题目脱节。运用“讲练结合”讲授法,可轻松解决这一难题。“讲”要精神,“练”要活练。在讲授历史事件的同时,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将涉及相关知识点的历年高考试题糅合其中,以讲带练,以练带讲,趁热打铁,当堂巩固。至于表达能力,首先要学生理清思路;其次要文字通顺,表达简洁;再次要史论结合,以理服人,观点鲜明,逻辑严密。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历史学科博大精深,针对高考能力要求,高三学生独立学习时应具备以下良好习惯:①读与释疑习惯:阅读课文并善于从字里行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必寻找问题答案。②记习惯:包括课堂笔记和读书笔记。③写提纲习惯:即理清线索和课本知识结构。④理习惯:将每次试卷、每本笔记、每张卡片、每份表格分门别类地收集起来,尤其是建立错题库。
上列习惯中较难培养的是阅读释疑和编写提纲。阅读释疑习惯的培养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吃透教材,形成精读、分析、钻研的习惯。教材不光蕴含着丰富史实,而且也是史与论结合的最好的范例。根据课本史实,探究历史问题,得出历史结论并对之进行研究,这是对高三学生的基本能力要求之一。编写提纲是整理教材结构,将课本由厚变薄的过程。历史知识包罗古今中外、纷繁复杂,但万变不离其宗。课本各个具体历史时期的编写一般分纵横向两个方面。将线索一开始复习时便教给学生,让其在教师指导下逐步学会自己纵横归纳,做到胸有丘壑。
学生难以把握的往往是具体知识之间的联系。为此,教师应进一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习惯,将教材化难为易。逻辑推理分为:对应推理、因果推理、演绎推理、类比推理、迁移推理、线索推理、规律推理、分解推理、顺向推理、逆向推理等十种方法。教师可将各类知识进行归类之后,再让学生举一反三。
三、激发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教师应当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因为只有因材施教才能有效地影响到每个学生。了解学生的性格、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情况,这是做好因材施教的前提。只有这样,才能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给予具体帮助。
篇9
高考正在一点点的向我们逼近,高考理综卷应该怎么答才能的高分呢?高考,本质上是解题技能的大比拼,比的是考场上限定时间内解题的准度和速度,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理综万能答题模板2020,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理综万能答题模板:选择题⑴答题时要心态稳定,速度不宜过快
客观选择题都是单选题,难度不大分值又高,是得分的重点关注对象。高考理综选择题回答的好与坏对确保基本分的高低至关重要!
据统计,生物的前三道选择题错误率非常高,这是因为刚开始考试时很多考生心理紧张,为了抢时间,往往不到 3分钟,最多不过5分钟就做完了前三道题。所以生物选择题一定要复查!
另外,考生在检查高考理综答案时,如果没有足够充分的理由,不要轻易改动第一次的答案。
⑵Ⅰ卷的高考理综选择题按顺序做
对于没有把握的题随时标记,这些题是复查时的重点照顾对象。
⑶审题要细、要慢,做题要快
对于高考理综选择题是肯定还是否定,要有根据,充分利用单选题的特点,运用好排除法和推理法。
①提倡“两遍读题”
第一遍,快速阅读,抓住关键词;第二遍,放慢速度,缩小范围。
②掌握“错误原理”:
“知识错误”排第一,“逻辑错误”排第二,“表述错误”排第三,“与题干要求不吻合”排第四。
高考理综万能答题模板:非选择题⑴学会寻找“题眼”和“关键词”
在做高考理综非选择题时,一定要注意材料、题干、设问、图表中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往往也就是“题眼”,它会告诉我们试题要考查的内容和要求我们回答的知识。能否准确找到关键词是正确解答的关键的一步。
⑵准确定位题目所要考查的“知识点”
解高考理综题时,如果能找到关键词,准确定位知识点,也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相反,如果连高考理综知识点都定位错误了,就会答非所问了。
要注意的是,一个试题常常考查多个知识点,这就要求我们不单单对每一个小题,甚至对每一个设问都要能定位清楚所要考查的知识点。
⑶有时答案可以 “从题干和教材原话”中去寻找
从近年来高考理综命题情况看,除了一些需要深入分析和归纳的高考理综试题答案外,许多非选择题的答案都是教材上相关内容的原话,或者题干、设问中的词语、语句组合而成的。如果能具备这种“从教材原话和题干”中去寻找和组织答案的能力,解题就会很轻松。
⑷要注意理综解题的规范化
篇10
关键词:思维能力;小学数学;素质教育;逻辑思维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需要传授学生相应的知识,同时还要将数学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并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阶段,学生已经开始接受较为系统化的数学教学,但是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方式和知识结构都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因此,如果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并且加以利用,则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小学数学思维能力概述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行为既反映了人类的学习共性,同时又反映了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特性。在小学阶段,大多数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学习习惯都处于塑造阶段,随着对知识的不断学习,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渐在形成并且逐渐发展,并且其抽象思维能力和具象思维能力是相互发展,相互促进的。一般情况下,数学思维属于抽象思维能力,属于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特定思维能力。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思维主要指的是以数字、图形及其相关内容为主要知识点,以此开展的对数学知识学习的一种思维。通过对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够在日后的数学学习中以数学观点去思考问题或者解决问题,同时展现自身良好的数学素养,同时培养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二、小学阶段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自身个体因素差异以及外在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水平会存在一定的差异,部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较强,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对新知识的学习和内化,但是大部分学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成对知识的内化。此外,还有一部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较差,需要较长时间对知识进行学习。基于此,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通过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例如,学生可以将所学习的新的知识内容与原有的知识内容进行结合,从而形成对新知识内容的独特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学生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则可以对数学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并且形成准确的判断。此外,当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之后,学生可以对所学知识以及所解答的问题进行举一反三,并且逐步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从而加深对所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应用,有效提高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学习效率。
三、小学阶段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分析
(一)小学阶段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抽象思维能力又称为抽象概括能力,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基础。抽象思维能力的本质是剥开事物的表象从而实现对事物本质的观察和分析。最经典的例题之一就是“比较一斤铁和一斤棉花的重量”,实际上,两者重量是相同的,但是,如果被两者形态所迷惑,就会导致主观判断错误。此时,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重量这一概念抽象出来,并且让学生对此形成深刻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帮助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预习,进而在课堂结束之前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统一地复习、概括和归纳。在小学阶段要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首先需要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的概括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概括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自身的引导作用和引导角色,不能让学生进行漫无目的地进行盲目概括,同时也要避免出现代替学生进行概括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全体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概括,进而选出部分学生对此进行概括发言,让学生敢于提出自身的意见和观点,从而帮助学生从实际出发,培养学生学会对课堂内容的概括。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因材施教的重要性,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授课技巧。
(二)小学阶段判断思维能力的培养判断思维能力是小学阶段的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必须养成良好的判断能力,只有拥有了良好的判断能力之后,才能对题目和问题的内容进行分析,进而才能进行选择,决定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知识面相对较窄,并且所接触的数学知识相对较少,因此在逻辑思维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且不能对数学问题进行准确的判断,有的时候甚至会对数学问题进行猜测。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当学生具备了完善的判断思维能力之后,不仅可以对基础知识及其解题技巧和应用方法进行分析与判断,同时可以对数学解题思路、解题过程以及计算步骤进行合理的选择,与此同时,可以有效排除解题过程中遇到的外界因素所造成的干扰,从而提高判断准确率。在小学阶段的判断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帮助学生夯实知识基础,进而在此基础上教会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地获取知识,同时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自身的判断思维能力,并且引导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基础上寻找最佳的解题方法,使其学会判断如何确定最佳的解题方法,在此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判断思维能力。
(三)小学阶段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在任何阶段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数学学习者都需要具备相应的逻辑推理能力。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逻辑推理能力使得数学学习者的思维灵活性、敏捷性和创造性得到了有效体现。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论是学习知识还是解决问题,如数学计算、命题论证、数学判断以及结论证明等数学学习活动都离不开数学推理能力。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推理,从而在有充足依据的情况下对数学问题进行抽丝剥茧。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了解程度较浅,具有较强的可塑性,而数学科目本身就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数学科目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让学生在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逐渐接受新的知识点,同时对问题进行解答。此外,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巩固,并且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举一反三。
(四)小学阶段探索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的探索思维能力直接决定了学生在数学领域的学习高度,因此,探索思维能力是数学学习过程中最富有创造力的思维因素,同时也是最难以养成的思维因素。而小学生在数学领域的学习过程中,其学习思维类似于一张白纸,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教师需要抓住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创造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同时鼓励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数学问题进行自主探索,掌握相关的知识内容,并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此外,除了单纯的知识教学之外,教师还需要进行实践教学,并且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提出与课本知识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探索,并且得出相应的最优解。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思维,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多设置相应的开放性问题,从而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探索精神。
四、推动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措施
(一)激发学生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认识到兴趣的重要性。小学阶段的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接受能力较弱,但是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探索兴趣,因此,教师需要认识到这一点,抓住小学生的好奇心并且加以利用,在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之后鼓励学生对更深层次的知识进行学习,同时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利用多样化、趣味化的教学方法进行引导,同时对学生进行适当激励,以此帮助学生建立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同时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并积累自身的教学经验。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就在于能够独立思考,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认识到独立思考对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并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同时帮助学生养成举一反三的思维方式。教师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独立思考的前提是掌握牢固和丰富的知识,因此,教师首先需要帮助学生掌握并且巩固自身所学习的知识,同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并培养其实践能力在任何科目的学习中,都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不断应用和检验自身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数学理论,从而获得更为深刻的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任何领域的学习过程中,都必须认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并且在小组内部的合作学习期间,鼓励学生进行充分交流,从而取长补短,学会尊重对方、学习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