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心理学的正确途径范文
时间:2023-12-05 17:32: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心理学的正确途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理念;策略
随着人们对心理学研究的深入,逐渐有了新的视角,也就是积极心理学,这主要是注重开发和应用人们身体中固有的、潜在的、积极的力量,通过这种方式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某种方式积极宣传和培养学生构建自身积极健康的心理,维护并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随着心理问题出现逐渐的低龄化、极端化,我国的各个高校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也提高了与之配套的软硬件设施。目前,在高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向学生介绍促进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优良品格和心理品质。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解析各种心理疾病或者是心理问题的现象,向学生传授进行心理调适的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心理问题的预防,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不定期地开展心理健康的讲座和主体活动宣传。通过这些方法,提升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有效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但是这种教育模式,更多的是对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的预防,教学的重点是学生的心理问题,实质上属于一种“消极心理学”。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理念已经难以适应当前教育以及时代的发展要求,需要及时进行改进,加强学生对积极情绪的体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幸福能力和积极人格,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和发展。
二、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改变传统的心理学教育的理念
教育理念约束着整个教学活动,是进行教学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和理论基础,是对整个教学活动的主观要求和理性认识。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逐渐增加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统的心理学教育理念下,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注重缓解和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教学的重点是“预防”。在这种教育理念下,人们会对心理教育产生误解和偏见,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是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没有心理疾病或者是心理健康的问题直接等同于心理健康,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就是为了处理和鉴别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这种理念是典型的问题取向,没有正确、科学地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挖掘出学生固有的、潜在的积极力量。通过让学生不断地体验积极地情绪,培养出积极的人格和心理品质,达到预防心理问题的目的。转变传统的心理学教育理念,需要做到的是在知识观方面的转变,通过在高校中全面的普及积极心理学相关的知识,使学生正确认识和意识到积极心理学对自己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2.在教学的过程中,增加积极心理学的内容
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生命教育、人际交往、挫折和压力的应对、自我认识、常见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防治、心理健康的标准等。从教学内容可以看出来,目前更加注重对心理问题的预防和普及心理健康的知识。在积极心理学教育理念下,学校应该增加相关的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积极的情绪,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和获取幸福的能力。积极的情绪包括爱、感激、自豪、兴趣、满意、快乐等,主要是人体感受到愉悦,可以是受到身体内或者是外部的刺激以及个体的需求得到满足而产生的。积极的情绪有利于预防疾病,有助于身体健康,同时能够让人们充满幸福感,有助于心理健康。因此,高校的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应该注重使用体验式教学的方法,增加学生在积极情绪方面的体验,培养学生调节情绪的方法。
3.对心理学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拓展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和心理品质,教师需要注重拓展心理学教育的模式和方法,多渠道对向学生灌输积极心理学的理念。首先,教师是要注重课堂教学,这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途径。教师根据积极心理学的教育目标,注重加强学生进行自我认识和完善,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在课堂上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其次,在其余的时间,教师可以积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发掘朋辈资源,在日常的沟通中促进互相之间的了解,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学的指导和培训。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理念转变为积极心理学,是时代和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要求,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和人格,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在积极心理学的教学理念下,首先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正确认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其次,教师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增加积极心理学的内容,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积极心理学的作用。最后,教师需要对心理学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拓展,在日常的生活中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参考文献:
[1]屠鸣,李晓彧,魏春燕,邱建国,王媛.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高校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2]米豆豆.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提升途径探究——以积极心理学为视角[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
篇2
摘 要 金融心理学的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解释、预测以及调控人这个市场主体的心理。金融心理学的定量方法研究能够正确的研究市场的资本与资产配置关系,能够实现最优的配置,本课题研究的重点便是金融心理学的定量分析方法。
关键词 金融心理学 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
金融学的研究的核心内容便是研究资产与资本的配置效率问题,二十一世纪是市场经济时代,在该时代中,资金以及资本则是通过金融市场来进行配置的,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好或者集体则便是市场的构成要素之一,人与人之间的交易便形成了市场中的资本以及资产两者的供应关系,并形成了价格。价格的波动则是资产以及资本配置的方向标。我国的金融市场正处在一个蓬勃发展并逐渐完善的阶段,力求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的健康、迅速。实现这一点,最为关键的因素便是充分的将现有的资本集中起来,加大投资力度,促进投资效果,进而实现最优的资本以及资产配置[1]。金融学与心理学的融合完全来源于同一个思想:即人类可以计量出自身的感觉。建立一个高效的、现代化的、健康的金融市场体系是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最终目标,我国必须加大现代金融理论知识的学习,充分的运用到我国金融市场的建设道路上来。
一、金融心理学概念的提出
人的行为是理想的,这是金融学的一个标准前提,Grordon Pepper曾经说过:拥有大众心理学的学位可能比拥有经济学的学位更加的有助于理解金融市场行为。从金融市场的主体要素可以看到,金融市场是一种群体行为,研究这种群体行为的科学便称之为“社会心理学”。可以这样理解:一个社会是一个大的房间,人便成为住在这个房间的群体,这样的一个群体共同生活在这个大房间,共同去求解一个经济类问题,接下来便是研究这些组成要素之间是如何互相作用的,特别研究的重点便是某个人的存在是如何影像到其余的个人行为的。
金融心里学的诞生是时代的产物,是研究市场经济发展的关键途径。社会心理学实际上是心理学的一个基本的分支,国际应用心理学协会主要分为十四个大的分会,每个分会都对应着心理学的一个比较具体的研究领域,比如运动心理学、组织心理学以及政治心理学等等,经济心理学也是这十四个分会中的其中一个,经济心理学的分支又主要包括货币心理学、股票市场心理学以及储蓄、投资和赌博心理学,这三个分支能够非常直观的解释个人在与金融市场经济进行交互的行为,与此同时,还能够对我们解释清楚金融市场自身的意义,这些是经济心理学存在的最为重要的一面。金融市场的驱动便是社会中的数以万计的人,这是一个大的群体,群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影响。这种金融现象又可以称之为“群众心理”以及“大众心理”。群众心理并不等效于个体心理与群众数量的乘积,但是,他们之间又存在着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关系。因此,需要深入的理解金融市场的群众心理,需要解释市场与人们群众之间的互相作用,需要有合理的理由去解释成交量、价格以及舆论媒体之间的反馈环以及拼接的过程,其中,能够理解做出最终决策的市场参与者则更加的重要。研究经济行为的金融心理学便诞生了。
二、金融心理学的定量分析方法
针对金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个:定量分析研究方法以及定性分析研究方法,
定性研究方法是质的研究,而定量研究方法是量的研究、量化研究[2]。本课题重点研究定量分析方法,目前,金融心理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1)生态化研究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数据分析技术以及实验设计技术在不断进步。能够很好的控制误差,而在定量分析方法中,金融市场经济离不开社会现实生活,因此,金融市场的实验环境便就是生活,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人的心理活动是受到各个方面的影响,比如社会、个人以及外部的环境以及多种复杂的要素等等。因此,金融心理学的研究离不开这些因素,这种多因素的研究便是未来金融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具备非常高的生态效果。金融心理学的生态化研究将会使得实验更加的贴近现实的生活,其结果也将更加的接近实际的金融市场。
(2)精确化的数据处理研究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的运算能力越来越强大,这样便可以使得大量的多元素数据统计分析才能更进一步的开展,针对复杂的、大型的数据处理软件也已经问世,如SPSS、LISREL、HLM等一些级别比较高的软件已经被应用到金融心理学的研究领域[3]。这样,便可以突破技术的限制,使得数据的处理变得更加快捷,效率更高。这样,多种影响因素量的增加,这样便可以分离出来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而使得数据研究的结果更加准确,更能够贴近现实的环境。
(3)重预测性研究方法
金融市场的研究结果能够准确的预测未来金融市场的发展动向,这便是重预测性研究方法。金融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个水平:最低的描述水平,这种水平仅仅测定或者评价当前的心理行为状态以及特征;其次便是解释水平,该阶段则重点研究的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因素以及活动特征等;最高的水平便是重预测性水平,强调通过精确的揭示金融经济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寻找规律,通过规律来预测金融市场经济发展的方向。
三、总结
金融心理学的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解释、预测以及调控人这个市场主体的心理。只有具备预测水平的心理学研究才具备真正的实际价值,金融心理学定量分析方法研究的主要工作是构建好对应的因果管理数据模型,并且要时刻注重纵向的数据动态分析。随着计算机水平的不断提高,多元回归分析、因径分析、结构方程模型技术、多层分析等高级统计方法的发展与应用,均可以为金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提供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周爱保,张泽良.行为金融学:心理学与金融学协同发展的平台.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2).
篇3
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体育运动中心现象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它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们在从事体育活动的专门条件下所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体育心理学也是教育心教育教学理的一个分支,专门研究学生的心理活动及心理品质[10],是研究参与身体练习活动的人,研究的内容涉及人的心理活动,如认知、情感、动机、个性等,研究的侧重点在于如何通过心理学的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在参与体育学习的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的一门科学[11].随着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体育事业的改革和学生身心发展出现的特点,激发了体育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学者对体育心理的全面、深入研究.20世纪70年代以后,社会环境的变化使运动心理学家们逐渐重视体育心理的发展,体育心理利用人类的心理学的理论,框架和原则试图解释、预测或改变与运动相关的行为,在其中找出一些原则和指导方针使体育专业人员能够运用,帮助人们运动并从中获益[12].在人们运动的过程中会相应的产生一定的心理,即体育心理.它是与体育运动同时产生的,人的大脑与肌肉的信息是双向传导的,神经兴奋可以从大脑传至肌肉,也可以从肌肉再传至大脑,肌肉活动积极的情况下,可以往大脑传递的冲动就越多,大脑的受刺激程度就会越高,随之情绪高涨,体育运动可以改善情绪,还能培养人的意志.体育教育是为了增强学生体质,增进身心健康,传授体育知识,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对终身体育的实施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体育活动也可以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关系更加和谐,让人们正确的认识自我等.这些都是与人的心理相关的.学习体育心理学有助于未来或在职的体育教师、教练提高自身的运动意识,熟悉符合心理活动规律的新的教学方法,并掌握测量和提高人们的潜能,也是基本的手段和实验方法.对于体育心理学的学习,也有助于学生将心理学的基本原则和知识运用于体育运动实践中,使学生了解运动参与的心理能力.而且除了能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外,还能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运动技能和技巧,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为体育教学中合理的教学,训练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从而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13].
体育教学中的实践问题
缺乏体育心理学指导可能导致以下严重问题:1)影响青少年的兴趣爱好的培养以及智力的发挥.由于青少年的心理和身体都处于青春发育期,他们的意志力容易动摇,看法和认识相对浅短、片面,对有些体育项目带有盲目性和兴趣性以及冲动性等,因此,体育心理学的指导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假若缺乏心理学理论的指导,那么会不利于学生在学习和掌握技能的同时开动脑筋,大胆创造,也不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影响学生的聪明才智的挖掘和主观能动性的加强.比如在攀爬这项体育运动中,假如教师没有适当的运动心理学理论来指导学生来完成这项运动,那么有的学生可能会对攀爬形成胆怯心理,会退缩.而有的学生会对攀爬形成好奇而自作主张地去攀岩,这些都不利于青少年兴趣爱好的培养.2)影响人际关系的和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心理素质高于不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实现人际关系良好的前提.比如篮球、足球等很多集体运动就可以增强学生们的凝聚力,使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团结,能相互认同和赞扬,促进彼此的学习,会加强人际间的交往,降低人际困扰率.如果我们把体育课堂视为社会的缩影,那么就应该把体育教学视为人际交往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既有教师的传授,也有学生的亲身体验,假若缺乏体育心理的指导,就不能很好的传授给学生正确的观念,会影响人际关系的发展.3)严重影响体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假若在体育运动中没有体育心理的指导,学生就不能对体育保持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体育运动关.学生只是在盲目的参加运动,掌握不了体育活动的技能,感受不到体育活动带来的益处,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就可能会丧失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比如在登山这项体育运动中,假如没有体育心理学来很好的指导,那么学生在登山中只会感觉到身体累,根本体验不到登山的乐趣所在,反而会降低他对登山这项活动的兴趣,从而降低运动频率,缺乏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精神,根本不会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这样一来会严重影响体育教学的质量.
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实践方法
掌握体育心理学的知识重在运用,学习体育心理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将知识应用于实践.体育心理学作为研究人们各种心理现象的科学,在推行学生素质教育的今天,体育教学由于它的特殊性,应用理论进行体育教学就显的至关重要了.具体体现为体育心理学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把体育心理学理论运用到现实教学中,比如运用心理学理论中的表象训练法来实践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各项体育运动技能的形成,并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表象是对过去感知事物形象的再现,在体育教学训练和运动竞赛中运动员正是凭着自己的表象进行运动来练习或表演,假若在表象的基础上加以想象这一体育心理理论,则会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体育教学中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注意规律就是有预定目的的,人的足额系,受训练,知识的增加等任务都是有意注意的作用,在教学中这种注意是一种主动的,服从于当前一定任务的,受人的意识控制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学习任务的重要性理解越清楚,越深刻,则完成该项任务的愿望也就越强烈,从而也能够坚持有意注意.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和练习过程是以感知做基础的,如果教师能利用体育心理理论来有效指导,从各方面丰富学生的感知,让学生通过身体肌肉来感知动作,则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讲解要准确无误,语言简洁,以免学生产生误解,影响教学活动.在体育教学中时时刻刻伴随着复杂的体育心理活动,在教学中掌握体育心理学基本理论和运用心理学规律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贯穿着整个体育教学,所以体育工作者应该重视心理学理论在现实教学中的应用.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教学,就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获得最佳的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因材施教是现代教学中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根据现有的教学条件和学生个体差异,有针对性的实践体育学是符合教学发展趋势的,因此,要改革教育机制,转变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分析学生的个性特征,置学生以情感交流的情景之中,反复感受成功与愉悦,在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中,重建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说男生不喜欢集体练习,集体练习这种体育活动有束缚性,负荷小,形式单一,缺乏新颖性,无兴趣等,同时男生好动也不喜欢集体练习,女生则与男生不同,她们较喜欢集体项目,不喜欢自由练习,原因是女生有依赖性,单独训练时常有害羞的心理,所以在女生训练的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可以开设其他集体练习的项目,由此来适合女生的心理特点,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注意因材施教才能使体育教学更好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调整和改进体育心理学理论要深入实际,转变教学指导思想,坚持教学练习学生实际,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在教学中要联系学生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和探讨体育心理学原理和规律,发现优点和不足之处,以便更好的改进.体育心理学学科发展及其学科体系的建立,必须以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为前提,在重视具体问题研究的同时,还要将研究成果的分析上升到理论层次,建立有特色的体育心理学,坚持教学联系科研实际.教师要向学生介绍反映学科前沿的新动向,充实教学内容,同时,也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更加深刻的认识体育心理学的发展,有利于改革体育心理学理论.优化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在教学实践中调整心理学理论,就必须优化和更新课程的教学内容.还要丰富教材的教法,目前对于体育教学,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并没有对实用性不大的内容进行精简,因此,体育心理学理论需要进一步的精简与融合,建立自己的体系,吸收国外体育心理学的教材体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对改进体育心理学理论有很大的帮助.同时,重视加强教学实验也是一种可行的办法,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组织学生观看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提出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除此之外,还需要将特定文化情境中的体育心理学知识再造,努力进行体育心理学的教育学辩护教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体育负担着应有的育人作用.而且,体育不能与其他教育相脱离,不能孤立地看待体育,更不能狭隘地看待体育,体育是教育的重要载体,体育不仅给人以健康的体魄,还能促进青少年的社会发展等其他方面的发展,给人以生命的提升.因此,只有对体育心理学理论做认真全力的辩护,才是改进和改革心理学的前提.多种体育心理学的交汇融合,是体育心理学在教学实践中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心理学发展的取向,多种体育心理的融合就包括自然层面、生理层面、教育层面和社会层面研究成果的有机融合.只有将融合的内容在体育实践中及时发挥作用,才能更加有效地将体育心理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今后我国研究体育心理学理论也离不开多种体育心理学的交汇融合,融合研究也会越来越重要.体育心理学研究的科学融合并不是多种理论的纯粹拼凑,而是要经过全面综合的系统认知,是要经得起体育实践检验的综合融合.假若对心理学的研究停留在理论学习和实验的层面上,体育心理学研究必然存在很大的缺陷,使心理学理论出现闲散,毫无头绪可言的状态,缺乏理论性和逻辑性,无法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总而言之,体育心理学的融合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综合,是在更高层次和更高理论水平上的综合创新.多种体育心理学是以一个结合体的形式存在和发展起来的,而从更高更广的视觉,我们可以认为学科发展的源头在于实践的要求,因此,多种体育心理学相融合也是实践的需要.体育心理学的蓬勃发展本身就是各种科学研究成果包括自然层面、生理层面、教育层面和社会层面研究成果的有机融合的现实产物.体育心理学的科学综合观赖以确立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对现代科学心理学领域与人文历史心理学领域的整合重建.综上所述,将多种心理学进行相通融合有利于体育心理学在教学实践中更好的应用.
篇4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契合点
一、引言
所谓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经比较完善的各种研究方法,(例如实验法、调查法、问卷法、以及质性研究方法等),来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力量和品质的一门科学。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学,不仅要研究人的各种心理问题,更要研究人所具有的种种美德,积极品质和强有力的生命力量,积极能力和积极潜力等,将目光关注在普通人身上,探寻正常人的潜能和寻求幸福感的能力。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研究趋势,属于心理范畴,心理学是一种专门来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活动规律的科学。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是用正确的思想武装人的头脑,及我赶快去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实践活动过程。它作为塑造人的思想的一项伟大工程,与积极心理学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思想政治教育,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内化过程离不开人的积极心理过程;积极心理学理论,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启示和借鉴,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途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自觉不自觉地揭示出教育对象的某些积极的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有机的契合点,二者在工作对象上、功能上和理念上存在有机契合,这一点为积极心理学,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二、思想政治教育同积极心理学都与人密切相关
积极心理学主要是研究人的积极心理品质和积极情绪体验,提高人的幸福感,培养人的良好品性,使人的存在更具有意义和价值,促使人在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能够积极思考,形成积极的应对问题和困难的行为方式和思考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同样也是人,出发点在于培养人塑造人,用积极正确的思想武装人,培养人的责任意识和价值感,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两者都是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来渗透和影响人,增强人的本性中所具有的积极力量,使人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三、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积极心理学尊重个体
积极心理学尊重个体,这种对个体的尊重,实际上是对人的价值的肯定,更是对人的尊重;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体现的同样是尊重个体,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原则便是“平等待人、尊重人”。尊重个体作为积极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念之一,这在积极心理学理论中有很多体现,在实际工作中,其工作方法,工作模式都能体现出对人的尊重。而思想政治教育若要取得实效,必须尊重人的独立自主的心理需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贴近学生,切实了解学生的需求,为学生优良的德育发展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积极心理学尊重个体体现在其研究内容上,在积极心理学理论中,研究内容重点涉及人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主观幸福感和主观情绪体验,这种强调各项内容的主观性就足已说明了积极心理学对个体的尊重。在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中,人们更关注自我需求、自我实现和自我决定等理论。自我决定理论涉及人的三个基本需求,包括能力需求关系需求自我需求,这些需求的满足,可以导致人们的主观幸福感,这三种基本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会促使人的进步。
篇5
民族心理学是在西方科学心理学诞生之时,就已经现身的探索和研究。西方科学心理学的奠基人是德国的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冯特所创始和创建的心理学则包含了两个重要的部分,这也就是个体心理学和民族心理学。从个体心理学延伸出来的是后来的实验心理学的传统,从民族心理学延伸出来的则是后来的文化心理学的传统。冯特的民族心理学涉及了四个重要的部分,这也就是原始人类的心理考察,图腾制度的心理考察,英雄时代的心理考察,人性发展的心理考察。有研究指出,当今世界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交叉和互动已经超越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进而,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之间的分离、对立和冲突也已经成为了现如今的一个常态。目前,在中国本土强化民族心理学的研究,也成为中国心理学发展的重要共识。有研究认为,中国的民族心理学的发展应正确处理十种关系。这也就是民族学研究取向与心理学研究取向的关系,质的研究范式和量的研究范式的关系,科学观与文化观的关系,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人类共同心理特征与民族特异心理特征的关系,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外显与内隐的关系,政治与学术的关系。一种综合的、包容的、折衷的、交叉的、整合的研究取向和研究范式更有利于民族心理学研究的繁荣与发展。
有研究认为,探讨文化、种族和民族的心理学,实际上是文化学与生物学的彼此交叉的研究。这不仅与生物科学、遗传学、神经生物学的探索密切相关,而且与文化科‘学、社会学、社会文化学的研究紧密相连。这带来的就是文化学与生物学的彼此交叉,所产生的就是文化生物学、文化神经科学等交叉科学的门类。有研究表明,民族心理学是一门跨心理学与民族学两大学科的交叉学科,其研究对象与方法论基础的多元性与独特性构成了学科本身的特殊性。民族心理除了要关注民族心理过程以及族群人格的研究之外,更要注重对民族心理活动结果的研究,同时也要注意到民族心理构成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在研究方法上,民族心理有独立的、区别于民族学与心理学的田野实验法,是将民族心理放置于真实的田野场景中去研究。
在心理学的特定分支的探索中,例如在社会心理学有关民族心理的探索中,有研究就专门探讨了关于民族同一性和文化多元性的关联。很显然,社会心理学的多元的研究也提供了关于民族同一性问题的不同水平的、不同理论的、不同观点的、不同方法的探索。
民族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式决定的是关于民族心理考察的基点和本源、侧重和依据、核心和原则、根本和关键、尺度和规范、主旨和理念。这对于民族心理学的探索而言,所导致的是可以和应该从哪里人手,怎样和如何去把握研究对象,采纳和运用什么研究方式,创造和发明哪些技术手段,从而去考察和探索民族心理,去揭示和解说民族心理,去干预和引导民族心理。因此,关于民族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式的探讨,可以极大地丰富和推进关于民族心理的理解和阐释。
在民族心理学的研究中,研究对象和研究视野、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式,都应该是一体的和一致的,也都应该是匹配的和呼应的。因此,民族心理学的思想基础和研究方式实际上也就决定着自身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从而也就规定着自身的发展方向和研究走向。
其实,在不同民族的生活之中,民族的心理、民族的行为都与生活的常识、心理的常识等密切相关;也都与宗教的信仰、宗教的崇拜紧密关联;也都与哲学的理念、哲学的思想不可分割;也都与文化的背景、文化的传统彼此一体;也都与科学的发展、科学的影响相互一致;也都与传统的资源、心理的资源彼此共生。因此,这实际上所涉及的民族常识、民族宗教、民族哲学、民族文化、民族科学、民族资源,也就成了民族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式的关键。这很显然就是民族心理学探索的人手的方式、关注的方式、考察的方式、理解的方式、把握的方式、干预的方式。
一、民族心理学以民族常识为基点和本源
在不同的民族文化的背景之中,在不同的民族生活的方式之中,在不同的民族心理的构成之中,就存在着属于特定民族文化和民族生活的独特的常识形态的心理学。可以说,常人日常生活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式,就内在包含着常识形态的心理学。在特定民族的生活常识之中,就具备了有关心理行为,以及有关民族心理行为的思想理论、探索方式、工具手段和干预技术。常识形态的心理学包含有两个相互关联的基本构成部分:一是常人的日常生活经验关于心理行为的理解;一是专家的科学研究关于心理行为的理解。
在民族心理学的研究中,生活的常识或心理的常识就可以成为理解民族心理和把握民族行为的重要的基点和本源。这实际上取决于常识形态的心理学对于民族生活、民族心理和民族行为的实际的影响。常识形态的心理学对常人的日常生活的影响主要有如下的几个途径。 一是通过生活方式的影响。人的社会活动包括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人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全部活动形式与行为特征。生活方式包括了人的日常生活的方向选择,人的社会生活的传统习惯,人的心理生活的生成方式。常识形态的心理学认可和给出了一种基本的或特定的生活方式或生活样态。特别是,常识形态的心理学认可和给出的是一种基本的或特定的心理生活的方式或心理生活的样态。或者说,人的生活方式或心理生活方式,可以按照常识形态的心理学来进行建构。日常的生活方式、日常的心理生活方式可以是在常识的引导之下。
二是通过日常语言的影响。人是通过语言进行互动和沟通的社会存在。在人的日常语言中,有着人类生活长期积累起来的关于世界万物和社会生活的语义表述。常识心理学关于人的心理行为的解说,是通过日常语言得到表达和传输的。在人的日常生活中,日常语言中蕴含着大量的心理学语汇,这些语汇不仅可以描绘和说明人的心理行为,而且可以影响和引导人的心理行为。特别是在科学心理学的研究中,许多心理学的专业术语都有在日常生活中的特定的含义。
三是通过心理生活的影响。常识形态的心理学就是普通人的心理生活的重要的构成部分。常人的心理生活就是人所觉知、觉解、建构、创造的心理体验或体尝。在人的心理生活中,常识形态的心理学会框定一种模式、一种流向、一种形态。那么,在特定的或独立的社会生活中,每一社会个体的心理生活都会对他人的心理生活产生重要的或多样的影响。因此,在常人的心理交流和互动之中,常识形态的心理学就会影响到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的心理行为和日常生活。
四是通过生活意义的影响。常识形态的心理学所拥有的心理常识是具有生活意义的内涵的。常识具有的意义就是生活具有的意义。意义是人的生活的现实,或者说人的生活都是由各种不同的意义构成的。意义的现实决定了人的心理和行为。常识形态的心理学关于人的心理行为的理解就具有特定的生活的含义,也具有特定的心理生活的含义。常识形态的心理学给出的关于人的心理行为的定义就是生活意义上的,是生活意义在人的心理行为方面的相应的或独特的体现。
篇6
心理学的作用在当今生活日益凸显,个人、社会乃至国家都重视学生心理的发展情况。所以各学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咨询等机构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随着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实践的不断增多,心理健康课程的理论也逐渐发展与完善。其中,对心理健康课程的实践最具影响力的就是积极心理学,不管是心理健康教学理论还是实践的各个方面,都与之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积极心理学相关内容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使用心理学由开始到现在已较为完备和可靠的科学的实验方法与研究手段,来探究人们的品德、潜能等积极品质的一股心理学热潮。它开始于20世纪末的美国,代表人物为塞里格曼。积极心理学中的“积极”的主要内容包括:积极是对前期集中于心理问题研究的消极心理的改进;提倡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应限定在人心理的积极方面;强调对心理问题的解释也应该从它积极的方面入手,并从中获得积极意义。
所以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是在人内在品质中积极的那一面,积极心理学深深地受到人本主义的影响,人本主义作为心理学的第三大势力,二者都强调人内在的潜力,相信人内在都拥有积极向上的动力。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的重点应该是从人内在的向上的力量和人的生活出发,倡导用一种乐观的心态来看待人的许多心理现象,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解释心理方面的问题,在负面的事件中看到积极的一面,就像人本主义的积极关注一样,这样就有利用发现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人们如果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内在能量,就可以用他们在面对困难时提供力量,也可以让人们在最大范围内发现自己的内在的力量,由此而达到一种幸福的生活。同样,心理健康课程的目的也是为了帮助学生强化心理能量,认识自我,发现自身的内在潜能。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在主观层面上,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包括幸福感和满足、希望和乐观主义、快乐和充盈,重点是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以及充满希望并乐观地面对未来;二是在个人层面上,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包括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未来、洞察力、才能与智慧等。三是在群体层面上,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包括研究安定的社会、关系良好的社区、健康的家庭、有效能的学校以及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从而使公民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有礼貌、有职业道德。
心理健康课的目的从主观层面来说,是让学生在授课过程中产生积极的主观体验,正确的看待自己的过去和展望未来,这种体验能够帮助学生在以后遇到相同的情景时能够学以致用;从个人层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发展自己的积极品质和才能,这些在以后的生活中都会产生深远的持久的影响;群体层面是通过打造良好的课堂和班级风气,让学生的成长环境是安全健康的。这群体环境包括了教室课堂氛围、学校环境,也可以延伸至学生的家庭,多方面环境的塑造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的社会支持资源。
所以,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与方向来看,是可以给心理健康课程实践提供相关的指导与帮助。
二、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对心理健康课程的分析
(一)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
心理健康教育认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以自己为主体,同时教师教育也是以学生为对象。心理健康课需要取得实际效果,就需要学生有兴趣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与人本主义颇有渊源的积极心理学也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任务就是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发挥的情境,让学生主动的在这种情境中发掘自己的潜在能力。
而心理健康课程正可以给学生这样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其自身积极力量上,即找到学生自身存在的积极力量和潜能。也让学生自己明白内在存在的克服困难能量,从而可以帮助学生克服成长中存在的障碍,利用这种积极的潜能来完善自己,而不是没有问题的解决方法而使成长有所滞留。
在心理健康课程中,教师也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从而使学生大胆地释放自我,呈现出一个真实的自我。这样就使心理健康脱离了其他学科的教学的方式和中心,不是以教师的教授为主,而是以学生的参与为主。让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看到自己内在的力量,认识到自己的强大资源。但是传统的教师主导课堂的方式还在很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存在着,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因为教师主导课堂的方式使知识的传达率提高了,也可以防止一些突发的意外的事件,但是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都受到影响。所以学生的主体性也体现了学生兴趣的激发和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价值观念。
(二)应重视学生的主观体验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其中一方面就是研究个体如何看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生活中获得的感悟与收获,包括人类的快乐、幸福、美好等等,强调人应该对待生活是感恩的,是充满希望与幸福的,由此形成丰富多彩的人生感悟。具有这种感悟的人会以“积极”为主要目的,即“用积极的视角发现和解读问题的积极方面;用积极的途径培养积极的品质;用积极的思想浇灌积极的心灵;用积极的过程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用积极的反馈强化积极的效果;用积极的态度塑造积极的人生”,形成豁达、宽容、大度的生活态度。
有关心理健康的活动特点是以目的明确、计划详细、可行性强的活动为主,在活动中需要让学生都参与进来,使学生在活动中有所体验与收获,再从切身的体验中领悟一些道理或精神上的成长。同时,活动场景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在某些生活情景下的行为反应,这样就可以与生活中的实际情景进行对比,并可以把这种行为反应应用到不同的生活情景中。这种形式的课程注重学生的参与、认真领悟、专心体验和技能的操作训练。
心理健康课程注重学生的主观体验,体验不断的积累,能够加深内在的强化,慢慢就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这更注重内在感悟,而不是知识的获得。心理健康课程教师不应用灌输或死记硬背的方式让学生记住某些知识,而应当通过角色扮演、对话等方式让学生在过程体验中有所收获。通过体验获得的感受会比通过记忆的方式获得的知识更长久,也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三)课堂授课内容和氛围都是积极的
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的心理课堂应强化通过“积极”这条主线来进行课程,教学的目标也始终围绕着“积极”设定。在当代心理学的范围中,“积极”一词,应该是正向或充满活力的含义。因此,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心理健康课程也应该是充满活动的,具有正能量。从情绪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们对恐惧的负面的事印象更深刻,而积极心理学更重视传授学生正面的内容。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心理健康课的教师在选取案例时应该是正面的案例多一些,虽然一些心理问题的事件可以教会学生如何解决和应对这方面问题,但是负面案例的介绍强化了学生内在的恐惧;另一方面也应在情绪情感方面引导学生向好的方面发展,更加重视学生内在良好品质的发展和心理能量的强大。以积极为主旋律,用丰富健康的内容与合理的方式塑造学生的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让学生对未来的期望是乐观,富有希望的。在活动中的体验也是积极正向的,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内在成长的积极动机,强化学生的心理品质,是积极心理学理论下心理健康课堂的教学目标与宗旨。
(四)课堂环境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格是社会活动的外部表现,在一定生理条件的影响下,以积极体验为中介,由外而内,转为个体内部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也就是说人格是个体内化社会活动的结果。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的第三方面也重视学生周围环境的变化。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除了在课程内部,通过课程自身的特点帮助学生内在潜能的发现与发挥,还需着力营造积极的外部环境,包括课堂,学校乃至家庭。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导向,从影响学生开始,带动了学校家庭的全面发展,由点到面的整体环境得到了改善,而好的环境又给学生以强化,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样走出心理课堂之外,学生也能继续保持在课堂上这样积极的情绪体验,久而久之,能帮助学生人格的健全与发展。
总之,积极心理学理论下的心理健康课堂是积极向上的,从教师的授课方式以及主体的改变,到课堂氛围和环境的塑造,都体现了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践中的指导作用。针对根据积极心理学理论而进行的心理健康课程实践的方法还有待完善和发展,其效果,也需要长时间的实践才能得到体现。
篇7
作为现代管理科学和心理科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管理心理学自!"世纪#"年代诞生至今,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不断发展完善和成熟的过程,建立起了自己的一套理论知识体系和实验研究方法,为推动人类社会管理实践活动的发展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管理心理学的知识理论体系中,仍然存在许多够成熟和不够完善之处,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缺乏一个能够统领全局、贯穿始终的理论核心。
从而使得现有管理心理学各个理论知识部分之间因缺乏必要的内在有机理论联系而显得“支离破碎”或“杂乱无章”,难以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的完整理论知识体系,不利于管理心理学的学习和研究,也不利于学科自身的积极健康发展,更不利于更好更有效地发挥其在现实和未来社会管理实践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及科研实践中,我们认为应把激励作为现代管理心理学的理论核心。这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
一对现行管理心理学理论知识体系中所存在的缺陷的认识分析的结果表面上看,在现有的各种管理心理学教科书和著作中,一般都把管理心理学理论划分为四个部分,即个体心理管理、群体(或团体)心理管理、组织心理管理和领导心理管理等,其理论依据是,个体构成群体,群体构成组织,而领导则在组织中发挥关键作用。这似乎给我们一种印象,即管理心理学理论体系就是围绕着由个体到群体再到组织和领导这个中心建立起来的。
其实这完全只是一种表面现象或者是一种误解。一方面它只能说明管理的组织构成,即组织是由群体组成的,群体是由个体构成的,但是它却难以或不能说明管理的心理构成,即个体心理怎样构成群体心理,群体心理又怎样构成组织心理,以及领导心理和个体、群体、组织心理之间的互动等问题,同样也不能解释说明管理中的行为构成,即由个体行为怎样构成群体行为,由群体行为又如何构成组织行为等。道理很简单,群体绝不等于个体的简单相加,组织行为也绝不是群体行为之和。而如果我们把激励作为现代管理心理学理论的核心,并把它贯穿到管理心理学的各个理论知识部分之中,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即无论是个体、群体、组织还是领导者,其心理和行为都需要激励,也正因为这样,通过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激励,才会使个体心理和行为更好地向群体转换,再通过群体心理和行为的激励使个体构成群体,只有个体和群体的行为都得到激励才有利于其向组织心理和行为转化,并最终为组织心理和行为的激励创造条件或打好基础。
而且,不仅领导者个人和集体的心理和行为需要激励,更为重要的是对于管理中的个体、群体和组织的心理和行为积极性的调动而言,领导心理和行为特点也是一个重要的激励因素。
在这里,激励不仅是调动管理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积极性的重要手段,而且是个体、群体、组织和领心理和行为之间相互转换的枢纽或重要的先决条件。
这样现行管理心理学各个理论部分之间就由人的心理和行为激励问题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系统的整体,既有外部的组织构成,又有内部的心理和行为构成,成为一个成熟的、有自己理论特色和核心的管理心理学科,即管理心理学是以研究管理活动中有关人的心理和行为激励的有关理论和方法为核心的一门管理学分支学科和心理科学体系中一门应用学科。
另一方面,现行的管理心理学理论体系也难以明确回答为什么管理活动中只有个体行为需要激励而群体、组织和领导行为不要激励?(绝大多数的现行管理心理学教科书中只讲个体行为激励问题,或者说只在个体心理管理部分讲激励问题,而不讲群体和领导行为激励问题)或究竟怎样去激励?为什么只讲个体心理特点而不讲群体、组织和领导的心理特点?
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等等。这些问题的正确答案和研究解决都只有在我们把激励作为现代管理心理学理论核心之后,才能更好地促使人们去思考、去研究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正确有效方法。因为要调动个体、群体、组织和领导的行为积极性就必须认真研究他们各自的心理活动特点,并按照其不同的心理活动特点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方法来激励其行为,而由于群体心理和行为特点与个体的差异,以及组织和领导的不同心理和行为规律,所以不仅要研究其心理差异,而且要探讨其不同的行为激励方法。
总之,正是由于现代管理心理学理论体系中存在以上主要不足或缺陷,所以应把激励作为现代管理心理学的理论核心。
二符合管理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本质特点,和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学和管理心理学思想尽管在我国目前的各种管理心理学教科书中,关于管理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表述各不相同。如俞文钊教授认为管理心理学是研究企业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工作,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的一门科学。
再比如程正方把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表述为: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管理活动中人的社会心理活动及行为规律,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工作,通过协调人际关系,满足职工需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来提高管理效率与效益的科学。但是在这些表述中却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他们都认为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都把人作为管理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那么,究竟什么是人?人及人性的实质是什么呢?管理活动中的人有什么特点呢?怎样才能在管理活动中体现出人的本质特点呢?按照关于人的本质的一系列科学论述,人是具有自我意识、思维、情感、意志等主观能动性的社会性高级动物,也就是说人作为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既不同于一般的动物,也不同于那些无生命的各种人机器。
因此在管理活动中对人的管理就决不能像对待动物和机器的管理那样,仅把人看成是一个可供驱使的工具,而要把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人的心理活动特点放在一个优先需要认真加以考虑的重要地位,在管理活动中按照人的人性特点和心理规律来实施对人的科学有效的管理。
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把激励作为管理心理学理论的核心,因为在管理的诸多要素中只有人的因素或人的行为积极性是需要激励的,激励也是最能体现出管理对象的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管理活动。而且在管理活动中不仅个人的行为积极性需要激励,而且群体、组织和领导者等的行为积极性都需要充分调动,因为他们也都是管理活动中人的不同存在方式。人的行为积极性在管理活动中并不是自发的和自然而然地产生的,它往往会受到许多主客观条件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因此在管理活动中往往就要通过各种手段方法,按照人的心理活动的特点来激发、调动人的行为积极性。
心理学的大量实验研究都证明,人只有在被激励的情况下,他的心理的巨大潜能和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充分发挥,即工作绩效!"(能力#激励水平)。那么什么是激励?它的管理心理学本质何在呢?
所谓激励,简单的说,就是激发、调动和鼓励的意思。换句话说,就是指在管理活动中通过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来充分地或最大限度的激发、调动和鼓励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行为积极性,以更好地实现管理目标的管理活动。这里需要说明的,一是在一般的管理心理学中讲到激励主要是讲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激励,或者是仅仅把管理者如何调动被管理者的行为积极性作为激励的重点,我不完全同意这种观点。
理由是在管理活动中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实际上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整体,因此其行为积极性的调动也就应该是互为前提的,即必须同时调动双方的行为积极性,才能使其中的一方更具有行为积极性,否则,如果在管理活动中只有被管理者的行为积极性而没有管理者的积极性,或者只想要被管理者的积极性而不要或不重视管理者的行为积极性问题,那么就都是不可想象的,或者就只能是一厢情愿的。
二是关于心理与行为的关系问题,严格地说激励主要是对人的心理活动状态的激发、调动。但是,由于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密切关系,即心理支配行为,行为表现心理,所以我们也就可以说管理心理学对人的心理活动的激励也就是对人行为的激励,或激励行为即激励心理,二者也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三是把激励看成是一种管理活动的问题,即我们不把激励简单地看成是管理活动中的一种手段、方法或途径,而是把它看成是管理活动本身,因为激励是一个既有主观的思想观念又有实际的实施环境、设施等的涉及诸多管理要素的复杂问题,而决不可能是简单的一种操作方法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总之,正因为激励的以上特点即激励是对管理中人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行为积极性的激发、调动;激励是心理和和行为的统一;激励本身就是管理活动等,所以激励就成为了最符合管理心理学研究对象本质特点的一种管理活动,成为了最人性化和科学化的管理活动中对人进行有效管理,充分调动人的行为积极性的唯一正确的管理思想和方法。
把激励作为现代管理心理学理论核心也完全符合和适应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思想,即在管理活动中真正做到对人的因素的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去认真对待。
换句话说,只有激励才能更好更有效地科学地实现对人的理解、尊重和发展等管理心理学研究的终级目的,即帮助我们不断地加强对管理活动中人的认识了解或理解,从而更好地尊重人,促进人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更充分地发挥和实现人的潜能、理想、个性、及人生目标价值等。把激励作为管理心理学理论的核心,正是从实际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这种现代化管理思想,道理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只有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的重要地位,才会认真积极地去调动激励人的行为积极性,而不可能是为了激励而激励。
三是管理心理学历史发展的必然和由管理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所决定的现代管理心理学是建立在管理学和心理学等学科发展基础上的一门综合性的边缘科学。人类的管理虽然有着一个非常悠久的历史,但是现代科学管理的思想和方法的产生却只是近一、二百年的事情,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产业革命尤其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生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了自己的一整套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体系。
现代管理心理学就是在管理学和心理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相结合的产物,一方面它反映了管理学为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的一种新的努力方向,另一方面它也反映了人们对管理活动中人的理解和尊重。因为在传统的管理中人只是被看成管理中的一个普通要素,是与其他要素没有多少差别的生产工具而已,而当心理学研究进入到了管理活动领域中并产生了管理心理学之后,人的要素才逐渐被放到了管理活动的核心位置,从而开始了对人及其心理活动特点的研究,并按照人的心理规律进行科学管理。
其中一个重要而明显的标志就是在管理活动中开始重视和研究人的行为激励问题,而不再把人看成是一个完全被动的管理要素。也就是说,从管理心理学的这种学科性质,我们深深认识到,只有把激励作为管理心理学理论的核心,才能更好地体现出管理活动中对人的理解和尊重,以及对人的因素的重视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
否则就会与管理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发生矛盾,即如果把人看成与其他管理要素相同的普通要素,那管理活动中就不需要激励,而如果不需要在管理活动中激励人的行为的话,那么管理科学就不需要和心理学研究相结合,管理心理学也就无从产生。实际上这也不符合管理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从历史上看,最初人们只是把心理科学研究得到的知识结果简单地运用到管理活动中去,用来解释说明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从而产生了最初的工业心理学,后来随着人们对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特点的不断深入了解,尤其是对一些具体的管理心理问题如人事心理、组织心理、消费心理、工程心理等的科学研究,才逐步过渡到从管理的角度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并最终产生了管理心理学,形成了一套以激励为核心和特色的理论知识体系。可见,把激励作为管理心理学理论的核心也是管理心理学历史发展的结果,因为自从有了激励的思想观念之后,才使人们认识到了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不同特点,也正是随着人们对管理活动中激励问题的不断深入研究,才最终形成了管理心理学自己的理论知识体系。
此外,从管理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来分析,我们也可以发现把激励作为管理心理学理论的核心有助于更好地区别其与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对象、内容和目标任务的不同,并建立起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良好的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完善的关系。如管理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二者虽然同样都研究人际关系或人群关系问题,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目的在于探讨社会生活中人际之间的互动及其方法,而管理心理学则把建立管理中的积极人际关系看成是一种群体行为激励的措施或途径、方法等;再比如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二者虽都要研究管理活动中的人的心理和行为,但组织行为学是从管理的宏观角度来研究组织中的人的作用及其相应的科学管理方法,而管理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目的则在于从微观的具体操作的角度来更好更科学地激励人的行为积极性,其侧重点和研究方法等都各有不同;此外,从管理心理学与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相比较,尽管他们都重视管理中人的因素和作用发挥,但它们的差别同样在于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是把人作为一种珍贵的和有待不断挖掘的可持续发展的管理资源来研究,而管理心理学把人的心理和行为看成是一种需要不断激励的重要管理要素来进行深入的理论实验研究,等等。这些都说明了一点,即激励才是构建管理心理学理论的核心。超级秘书网
四有助于在社会管理实践活动中更好地发挥管理心理学理论的重要指导作用无论是从西方管理实践活动的发展还是从我国现行的管理实践来看,如果说管理实践活动最缺乏的是什么,或者说影响和制约管理实践活动水平不断提高的最大困难和障碍是什么的话,我认为就是对人的理解和尊重问题,即如何在管理活动中通过对人的研究了解来更好地理解人、尊重人、发展人和实现人等
实践证明,任何一种管理活动如果离开了这一点或缺乏这种思想观念和精神的话,就都不能顺利进行并取得好的积极的管理目标结果。而如果我们把激励作为现代管理心理学理论的核心的话,那么通过对激励问题的重视和不断深入地科学研究,以上这些困难和障碍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得到有效解决。而且也只有把激励作为现代管理心理学理论的核心,才能更好地对我国现行和未来的管理实践活动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因为现实的管理实践活动最需要的并不是对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的描述,而恰恰是对管理活动中人的行为激励的理论和方法等。
总之,通过对管理活动中人的行为的正确激励,可以使人们更好地沿着重视人、理解人、尊重人、发展人和实现人的正确方向开展管理活动,推动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促进管理活动实践水平的不断提高。否则,任何一种缺乏以人为本和对人行为激励的管理心理学理论都可能在今天和将来的管理实践活动中显得空洞乏力。
参考文献:
〔1〕万顺福现代管理论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3〕萧宗六学校管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4〕祁晓玲管理心理学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篇8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高职学生 心理健康
[作者简介]张可(1981- ),女,河南平顶山人,郑州旅游职业学院基础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河南 郑州 450009)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8年度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抽样调查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8-JKGHAGH-678)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7-0107-02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里基曼创立并发展了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界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在心理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得全世界对心理学这门学问给予了更加科学和全面的审视。心理学在最初属于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分离出哲学以前,人们对心理学的研究和讨论主要局限在其本质和一些比较大的问题上。心理学独立出哲学科目之后,人们关注的范围更加细致和具体,其研究范围也开始走出理论,关注人们的实际心理。一些心理现象开始进入人们的研究范围,如心理障碍、性犯罪、婚姻危机等。随着人们对不正常心理的过分关注及不正常心理研究的持续发展,反而忽略了人类正常心理的研究,使得心理学距离人类正常心理学的距离越来越远。
一、心理学发展概述
心理学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经历了重心的几次转移,这是该专业领域内的正常发展规律,无可厚非。但是心理学自诞生以来始终面临着三项最基本的任务:一是通过研究那些精神或心理疾病的产生发展和治疗规律,为促进人类精神和心理健康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二是完善和提升普通人的精神世界,促使人类生活质量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三是挖掘心理学方面的人才,使他们能够成为心理学进一步发展、进一步造福人类的后备军。这是心理学存在和发展道路上必须完成的三大任务,心理学的发展和壮大首先应建立在为人们精神健康服务的基础之上。
但是,随着心理学的逐渐细化和发展,人们开始过多地关注心理学中的疾病心理或不正常心理,而忽视了人们生活中的正常心理状态。这与心理学发展中伴随出现的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心理学独立服务于人们的心理健康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历了残酷的二战,全世界生灵涂炭,战争的可怕直接摧毁了人们宁静的心理家园,迫切需要心理医学来医治人们的心理创伤。同时,这也对广大心理医学工作者提出了一个重大而严峻的任务。他们不得不面对形形的心理疾病和不正常的心理状况,尝试用科学的方法消除人们心中的不平和郁积的块垒。由此可见,心理学重心的变化是有一定社会基础的。但是这仅仅是心理学研究走向极端、难以摆脱对消极心理研究窠臼的一个外部原因。就内部情况来看,学科发展中的惯性和早期研究方法的不足也是导致消极心理学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尽管如此,心理学除了消极心理学之外,也必须包括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虽然在某一个历史时期不是研究主流,但是它依然存在着,并且有大量的工作者从事着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和推广工作。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和平稳定成为主流,积极心理学将在提升人类精神和生活质量方面发挥重大的作用。
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思路和内容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出发点是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加健康和幸福的心理条件。其主要目的不是专门针对那些心理疾病开展研究,而是开始专注于从巨大创伤中逐渐恢复、好转的人们的精神世界,使他们变得更加积极健康,这就是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基础。为此,积极心理学突破了传统的研究模式,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和起点去关注人们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问题。通过积极心理学的努力,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人自身的积极情感和力量,通过不断调整人们的身心状态去积极争取和赢得美好的生活环境。
积极心理学发展到现阶段,大体可分为如下三个方面的研究内容:一是个体的主观情绪体验,而且这些情绪体验又都是积极的体验。它包括幸福感、快乐、希望等积极向上的心理情绪。二是人们为获取积极的心理体验而具备的心理能力,如进取心、勇气、探索精神等。三是个体所处的外部环境,这些外部环境都是为了个体的积极心理而存在的。例如,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社区的心理健康辅导,以及医院的心理咨询等机构。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条件优势是心理学激发人类进步,帮助其攻坚克难的一条重要途径,能够促使人类在对待自身发展的时候有一个积极的心态。人们在积极的环境中,往往会满怀自信地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开辟自己的道路,从而最终实现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圆满。基于这种功能,积极心理学在促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和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方面有着十分深刻而深远的意义。
三、高职院校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之处
高职院校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长期高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提高,心理健康要求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在这些变化面前,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表现出种种不适应症状。因此,在当前形势下,有必要对传统模式进行积极的反思。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要始终不渝地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对青年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由此不言而喻。高职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中,无论是理念还是体制机制尚没有达到完全成熟。高职院校的根本目标是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于院校和学生本人来说非常重要。这既是学生赢得未来发展的基础和实力,又是高职院校积累声誉、提升办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因此,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技能培养和知识的学习给予了过多的重视,拿出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锤炼学生的技能。在这种单一的培养模式下,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无暇顾及,对学生的人文关爱长期被忽视。单薄无力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得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心理健康长期荒芜,产生了不少问题,也埋下了很多隐患。
其中,最明显、最根本的是教育者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理解不准确这一重大问题。不准确的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没有认识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将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从概念上去简单理解;二是实际行动中执行的不足和不到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单一,目前现存的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仅仅对学生心理中存在的不正常的、畸形的心理状态给予指导和疏通,而没有对那些处在问题边缘或者正常水平线上的学生给予更加积极的情感关怀和潜力的激发。简单地说,目前的高职院校心理辅导工作就是仅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设置,而不是针对所有学生开展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而积极心理学的教育目标恰好是让普通学生能够通过心理学工作者的激发和疏导,在学习和生活中感到更多的幸福感,拥有更大的动力去追求人生中美好的东西,也就是“好上加好”。毕竟在当前的高职院校中,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特别是需要心理工作者专门疏导的学生是少数的,大多数学生需要的是能够促进心理能力提高和精神健康发展的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四、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1.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心理健康教育对于高职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和就业质量,甚至人生道路未来的走向都至关重要。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效果如何又取决于高职院校和教师对于该科目重要性的认识和机理的理解。当前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是基于传统的心理学背景而建立的,其主要特点就是针对有问题的心理情况开展工作。而目前学生很少会存在重大心理问题,大部分学生的心理状态都是比较健康向上的。这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做出调整,扩大服务范围,将教育和辅导的对象扩展至那些没有重大心理问题,而又长期无人关注的内心世界。在传统的主流心理学背景下,无论是行为主义心理学还是精神分析心理学抑或认知心理学等,都对心理服务的对象定格为“有问题的人”,这种消极的心理研究思维忽略了人性中积极的一面。人人都有积极向上,追求美好的心理状态,通过激发和调整这种积极心理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2.加强心理教育与其他工作之间的联系。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内心都有一种积极的心理需要,都希望能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得到其他人的认可。正是这种潜在的动力,激励着人们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各方面的素质。作为教育者,更应当重视和利用好学生内心深处的这种心理需求,引导这种需求为高职学生的学习和实践锻炼服务,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服务。为此,高职院校领导首先要树立积极心理,充分认识到积极心理学在学校心理辅导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并结合院校实际情况,做出积极的调整和合理的安排。其次,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同其他学生工作之间的紧密联系性。学生的精神世界是一个综合体,针对学生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尤其需要体现这种综合性。因此,所有能够激发学生进取心和健康向上的情感体验项目和活动,都应当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形式。
3.树立新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生观。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要求心理健康咨询教师对待来访者应摒除“他是问题学生”的心理观念。这种思维定式的存在,破坏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学生降格成了“病人”。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首先应当将学生定位为“健康的学生”,他们的需求是“更加健康”。只有这样,在工作中才能更具亲和力,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积极心理学认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存在不足,教育者缺乏大量的教育经验,被教育者缺乏大量的知识内容。因此,他们需要共同进步,二者相互依存,谁也离不开谁,并不存在谁高谁低,谁贵谁贱的问题。为此,在具体工作中,必须建立起平等的、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应组织现有心理健康教师参加专业的积极心理学培训。保证教师接受丰富的、高质量的积极心理学知识,使他们从内心深处认识到,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其次,通过对教师工作的综合测评,了解和观察他们对这一理念的执行情况。既保证他们能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充分利用积极心理学,也保证他们在工作的时候能够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和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总而言之,当前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总要求发生了明显变化。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更新观念,顺应这种变化,改革传统的心理学教育思维,引入积极心理学教育理念,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潜能,提升学生的精神健康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董晓倩,朱艳丽,李庆国.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健康教育[J].品牌:理论月刊,2011(1).
[2]付叶亮,李化侠.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人力资源管理,2010(11).
[3]王筱鹏.太原市高职学生心理健康与其个性特征的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S2).
篇9
【关键词】 大学生;思想教育;积极心理学;引入;意义;举措
一、积极心理学的实质
积极心理学兴起于90年代后期,由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美国心理学会前主席MartinE.Pesilgmnan提出。它是指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需要会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积极心理学利用这些内在资源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以此获得美好的生活。[1]在此之前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思想中蕴含了积极心理学的内容,他们认为每个人都有内在的趋向于自我实现的需求,总体来说,“人的基本特征不是敌意、破坏、或邪恶的,而是积极向善的,恶是由后天环境压抑导致的。”[2]
积极心理学将传统心理学称为消极心理学,因为传统心理学侧重“治疗”,是以纠正人的弱点为主的病理学模式,研究的对象心理学中的“病人”,主要采取实验室方法进行研究,积极心理学认为人可以分为病人、普通人和有天赋的人,我们不仅要研究如何治疗病人,还要着重研究普通人和有天赋的人,它将科学心理学拉回现实生活中,采取人文方法研究如何丰富普通、健康人的内心生活世界、培养有天赋的人,侧重“培养”。
积极心理学的实质是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品质,对个人而言,一方面,它研究的是积极品质如乐观、宽容、善良、勇气等,另一方面研究的是积极情绪,如满足感、幸福感等,以此来缓冲心理问题;对社会而言,它研究如何创造好的社会环境促使个体发挥积极层面,实现社会和谐,如社会制度、职业伦理等。
二、大学生管理对积极心理教育的需求
积极心理教育利于提高大学生身心素质。许多父母因为生活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因而非常关注大学生的物质需要,但常常忽视了大学生的精神需要,部分大学生尤其是独生子女缺少幸福、希望、信心、兴趣、快乐、宽容和满意等积极品质,焦虑、抑郁、嫉妒、自卑、猜疑、心灵闭锁等心理问题越来越多,传统心理学注重问题解决的研究容易使学生形成思想误区,认为去做心理咨询的是心理有问题的学生才去做的事情,因而对心理学及心理咨询拒而远之。积极心理学更关注人性的积极面,让学生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它可以帮助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内在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解决问题,并从自身经历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另外,心理与身体是相互作用的,积极情绪有利于预防疾病和患者康复,因而更利于学生生理健康。“在面对压力事件时,自我报告通常处于积极情绪状态的人更不易生病;而对于病人,那些处于积极情绪的人更愿意接受医生的建议、配合治疗并进行锻炼”,[3]
积极心理学利于构建和谐集体。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在一定的集体中生活、学习、工作和从事其他活动,每个人都是班级、学校或社会的一个细胞,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不应脱离社会系统。积极心理学通过对大学生集体信念、集体目标的教育“使不同价值取向和目标需求不同的个体能按一定的组织规则结合在一起,并在多元的价值取向中找到共同的需要和价值目标。”[4]以此来确保大学生为了共同的目标奋斗,降低班级、校园管理的内部损耗。同时,利于形成大学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氛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利于构建和谐班级、和谐校园。同时在和谐班级、校园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必然会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做出贡献。
三、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学生思想教育中的引入
1、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形成良好校风
积极心理学是大学生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渠道,高校要充分利用这种途径。高校做好学校的硬件及软件的建设,让学生生活在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中,打造良好的校风和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文化,以活动为载体开展阅读、体育活动、音乐活动、科技大赛等活动,丰富大学生生活,以微博、微信、网络为媒介潜移默化的给学生传递正能量。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开设积极心理学相关课程,培养大学生自我及朋辈教育的能力,强化其人格中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2、提高教师素质,在大学生管理中的应用积极心理学
大学生的心理教育不应再以重点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作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工作理念,应把积极心理学的新理念注入到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之中。注重搭建心理咨询中心、心理辅导员、学生心理联络员三级心理教育队伍,使其了解自身职责,形成积极向上、心情愉悦的心理品质,通过开展各项活动向其他同学传递积极情绪、引导其他大学生探索积极的心理能量,营建友爱互助的氛围。教师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学生心理的发展,日常生活中教师应注重培养智慧、仁爱、勇气、正义、节制、宽恕、真诚、热情、民主、乐观等积极人格品质,增加个人积极情绪,以向上的姿态感染大学生的内心世界。
3、发挥家庭的作用,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
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氛围、父母对孩子的期望等对子女的积极情绪、积极品质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在教养方式上,专制的父母塑造的孩子易胆小、顺从、被动、冷漠,民主的父母塑造的孩子宽容、阳光;在家庭氛围上,父母离异、家庭不和会造成孩子不善于与人交往、自卑、嫉妒、逆反等不良心理反应;在温暖的氛围中成长的孩子才有能量去温暖别人。另外,父母对孩子要有适度的期望,期望过高会加深孩子的心理负担。总而言之,父母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掌握教育学和心理学基本知识,采用正确的教育艺术、丰富的教育内容,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同时要以身作则,为孩子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4、不断完善社会制度,提供积极心理大环境
每个人都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生存,一个人心理的形成离不开他生活的社会。“积极心理学需要综合考察良好的社会、积极的社区以及积极的组织对人的积极品质的影响,发展着的社会背景培养着人的素质,社会关系、文化规范与家庭背景在人的心理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5]因此,社会也应该不断的完善自身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为大学生积极心理的形成提供有利的大环境。
【注 释】
[1] 顾群,杨平.中国的大学课堂需要积极心理学[J].成人教育,2010(08).
[2] 张艳红.积极心理学在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4(12).
[3] 李金珍.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 2003(3).
[4] 贺喜秀.积极心理学的哲学基础探究[D].中南大学,2008.
[5] 苗元江,余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作者简介】
篇10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高等教育
1积极心理学概述
积极心理学的概念是由前美国心理学学会主席研究者赛里格曼在上世纪末所提出的,是一个相对较为新颖的心理学研究方向。根据积极心理学的有关理论,人的心理活动受两种力量的作用和影响,既积极的心理力量和消极的心理力量。积极方面的心理力量能给人以积极向上的驱动力,消极方面的力量则相反。哪种力量会在人的生活、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取决于人的主观偏好。积极心理学注重通过个体内在优良品质和积极力量的激发来发掘个体自身的强大潜能力量,并尽可能的为他人提供更多的帮助。
2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
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提升大学生的挫折承受和自我调控能力,让他们具有更强的自我教育水平,进而实现大学生环境适应能力和心理障碍克服能力的提升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往往非常注重学生对心理学相关理论的学习,而对学生实践、交流沟通能力的提升则缺乏应用的重视水平,这使得他们很难将学习到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之中进行有效的应用。此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也非常有限,这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能非常有限。根据相关研究总结,常见性的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包括:社交问题、环境适应问题、两性心理问题、学习问题、情绪问题和神经症问题等。这几个方面的问题均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广大高校青年学生的生长和发展,需要引起高等教育教学的注意和重视,并根据实际问题和学生特点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引导。
3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论述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主要涉及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社会组织和积极的人格三个部分,这三个方面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目标存在着很强的一致性,是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理论基础。
3.1能丰富大学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积极心理学提倡个体应在日常生活积中极的进行情绪管控和自我认知体验,以培养自身积极健康的生活品质,其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是非常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因此,在大学生教育教学过程和各教育领域中,积极心理学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的应用,能有效激发广大高校学生的潜在能力,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实施提供多方面的驱动作用。
3.2能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目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积极心理学的作用和影响下能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问题处理能力,用积极的心态引导学生正视自身的心理问题,让学生更偏向好于自身积极力量的发挥,并对自身的潜力和优势形成客观认识。
3.3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与社会需求和学生自身需要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脱节的问题,当积极心理学的教育内容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之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会获得很大拓展,学生会对生活和社会中的积极问题产生更多的潜在关注,进而在问题面前具有更为积极的问题思考方式。
4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规划
4.1工作目标的完善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来说,积极心理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创新手段,帮助广大高校青年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问题,并通过积极心理学方法的应用来干预和引导自身的心理问题是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目标。而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而言,提升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帮助大学生更好的定位自己,有效发挥自身的潜在能力,进而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的提升是其重要工作目标,因而,两者之间的结合可以使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更加完善,更具可操作性。
4.2工作方法的调整
通过积极心理学的应用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型主客体关系。在心理健康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是教育对象,是被动接受教学内容的客体,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是教育者,被动的教育身份使得学生的自我情景规定状态非常不稳定,个体主观能动性在学习中很难获得有效发挥。而在心理学的实践教育活动中,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学生可以通过调节自身的心态实现个人潜能的开发和自身人格的完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善于营造和谐的氛围,用积极的心态来引导学生吐露自己的心声,与学生建立和谐、稳定的伙伴关系,在问题面前,乐于换位思考,体验学生内心感受,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效能。5结语总之,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具有很强的积极引导作用,因此,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是切实可行的,是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的,高校应不断探索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以不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完善水平。
作者:蒋志超 单位:南通大学
参考文献:
[1]周婧.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运用———以《大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为例[J].社会心理科学,2014(5).
- 上一篇:浅谈化验室的安全管理
- 下一篇:关于创新创业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