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工艺美术的分类范文

时间:2023-12-05 17:32: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民间工艺美术的分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民间工艺美术的分类

篇1

民间工艺美术创作,主要以手工方式为主,其中蕴含着乡土气息、地方风俗和民族情感。那种朴实无华中所散发的艺术魅力,更具有独特性且更具有实用性价值。民间工艺美术的现实意义在于其并没有因为提升了艺术价值而被束之高阁,而是依然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 中国民间工艺美术概述

中国的工艺美术发展分为宫廷工艺美术和民间工艺美术两个方向。宫廷工艺美术讲究以贵为美,追求奢侈华丽,其价值在于以收藏为主;民间工艺美术则建立在实用主体的基础上,追求天然之美。中国正处于文化大发展时期,人们的审美层次逐渐提高,对民间工艺美术不仅提出了质量上的要求,审美情趣也不断地提升。

中国民间工艺美术源自于劳动人民的生活创造,是以工艺美术艺人对生活的观察,总结出艺术经验,结合生活实际而创造出来的。民间工艺美术是建立在生活艺术的视角上所发展起来的审美层次。因此,其所创作的工艺美术作品更具有生活气息,给人以亲近感。但是,由于民间工艺美术多为家族集藏,其传播局限在小范围内,一些民间美术工艺作品虽被保留至今,但工艺技术已失传了。鉴于民间工艺美术所存在的与众不同的艺术价值,对民间工艺美术实施必要的保护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二 民间工艺美术的课程内容

在中职教育中,民间工艺美术课程主要包括剪纸、漆画、蜡染、陶艺等。对课程内容的安排,要从美学的角度将材料和技术融入其中,同时还要考虑到环境的特点。

按照中职教育的特点,以技术应用型为主,因此采用直观的教学方式使教学更具有感性色彩,可以有效地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从传统文化教育的角度出发,以视频的方式将这些民间工艺美术展示出来,使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充分地认识和理解,有助于学生从感性的角度认识民间工艺美术,理解民间工艺美术的内涵、价值和社会意义。

以陶艺为例,其作为民间工艺美术专业课程之一,要开展现代教学,就要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下,合理安排课程。基于陶艺中渗透出的浓厚文化韵味,在教学中要将传统内容与现代工艺美术材料和表现形式相结合。运用多媒体播放多样的陶艺工艺美术作品,将陶艺的传统制作过程以视频的方式播放出来。对学生开展教学,从现代美术工艺的角度出发,做到真实陶艺技术与模仿相结合,并做出明确的界定和评判。经过陶艺的比较式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对陶艺价值进行审美判断,并根据陶艺工艺美术的不断演进,对其价值变化加以认识。

三 中职教学中民间工艺美术教学的意义

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关于民间工艺美术,张道一先生认为,与宫廷工艺美术相比,民间工艺美术从表象上来看是粗俗的,但粗俗并非拙劣,更不是平庸,而是散发着土性,但是不孤陋,散发着野性,但并非不驯,也许正是由于这些特性源自于民间的生产生活,因而充满了生命力。民间工艺美术所散发的这种生命活力,正是民间工艺美术的价值所在。

中职学校作为实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基地,在工艺美术人才的培养上,更注重审美定位及工艺技法的培养,而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忽视,导致民间工艺美术课程虽然课时较多,教学内容也丰富,但却没有激发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学生疏于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必然难以激发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在工艺美术创作上难以达到教育目的。在中职美术工艺教学中,其特殊性决定了教学模式的综合实践性。在开展民间工艺美术教学中,注重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促进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和发展。

2.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工艺美术保护意识

受经济因素的影响,人们对文化的价值也习惯于从经济角度进行评价。观念的变化,必然使具有文化价值的民间工艺美术被现代化科技产品所取代。中国幅员辽阔,且为多民族国家,民间工艺美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民间工艺美术主要为家族式传承,致使多种工艺美术技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处于现代的社会,为了保护这些传统文化,就要注重教育这一有效途径,使一些极具传统文化色彩的民间工艺美术保留下来。以“五毒”图案为例,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一些地区流传着儿童肚兜上要绣上“五毒”图案,可以对儿童起到预防疾病、防御灾难的作用。这种工艺美术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如果失传,就难以对“五毒”图案真实地理解。通过民间美术教学,不仅使中国的民间工艺美术文化继续传承下去,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文化保护意识,从而提升其民间工艺保护的责任感。

篇2

关键词:西海固;民间工艺美术;形式

【中图分类号】 J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8-0200-01

一 引言

近年来,随着“民间工艺美术热”、“民俗热”、“收藏热”等的兴起。引发新的民间文化艺术热,一些介绍评价民间工艺美术作品的文章和画册也不断出现。民间工艺美术作为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传统文化和艺术的一个重要部分,需要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保护和研究,才能适应这个时代,在这其中,存在着如何重视、延续、发展、提高的问题。随着城市愈来愈现代化,民间工艺美术将成为我们丰富的文化遗产和记忆。

西海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自古以来是边陲之要冲,塞上之咽喉,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同时又是“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必经之地。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遗留下的民间工艺美术作品甚为丰富,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以动物纹样饰为主的北方系青铜文化和精美的北朝漆棺画、壁画、石雕等艺术,有其独到的地区特点,在全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西海固民间工艺美术深深根植于西海固农耕文化的土壤, 和西海固地区的民间生活息息相关。在广大的西海固乡村, 我们随处可以看到西海固民间工艺美术的踪影。在西海固民间, 工艺美术总是平平常常, 没有多少特殊的地方,然而它却是西海固人内心世界的自然流露, 是一种不易被察觉但永远真诚的诉说。这正是西海固民间工艺美术最可贵的地方。

二 西海固民间工艺美术存在形式

西海固民间美术由于材料和制作方法的不同,其存在形式也有所不同,总体上看,主要有以下五种类型:

1.以缝制刺绣为主的工艺美术作品

以缝制、刺绣为主的西海固民间工艺美术,其内容要丰富许多。如肚兜、垫肩、针插、荷包、鞋垫、花鞋、烟货及民间社火中的狮子和龙体等等。其制作方法主要有缝和绣两种。通常情况下,缝和绣相互结合,取长补短共同完成一件作品,但也有例外。如有些缝制的工艺美术作品就不包括绣的内容,尽管它是素面的,但仍然具备工艺美术的审美特征,像素面的肚兜、烟袋、垫肩等。这类作品的主要格调是围绕着实用来进行的,因而朴素自然,落落大方,甚至给人以不卑不亢的感觉,自有一番情趣在里面。

由于缝制刺绣工艺美术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因而在西海固民间是须臾不可缺少的。和木作工艺美术相比,缝制刺绣工艺美术制作起来更为方便,随时随地只要有一点时间和空间就行。正因为如此,所以缝制刺绣的工艺美术作品在西海固民间流行非常普遍,制作工艺相对来说也较为精细,尤其可贵的是这类作品几乎和人保持着一种贴身的密切关系,不仅亲切,而且真诚。缝制刺绣工艺美术在材料应用方面要求并不高,平常的布头和一些边角布料都能拼揍结合而成,而且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至于民间社火中的狮子和龙体等则气派要大一些。

2.以木作为主的工艺美术作品

以木作为主的工艺美术作品包括家具,如箱、柜、桌、椅;农具,如耕耧、风车、马车;门窗等,其制作主体基本是民间木匠。木作器具的实用功能是其存在的前提,但木作器具由于在生活中地位的不同寻常,因而往往会伴有工艺加工的痕迹。不过在西海固地区,木作器具的工艺加工常常有“点到为止”,“意到笔不到”的感觉。因为没有过分雕琢,于是也没有和人以及人们的正常生活拉开距离。由于木作器具直接和人接触的原因,附着在其上的工艺构成,也便成了可以感知的东西。

木作工艺美术的特点是造型简练,多以几何图案为主,几乎用木工工具就可以直接完成,有少量的木作工艺是用雕刻的手法完成的,但基本没有大面积的透雕、圆雕等,而是以浅浮雕为主,内容也大都是花鸟草虫等,极少有人物的造型出现。在西海固民间,木作工艺美术色彩较浓的是门窗,尤其窗户,作为连接室内外两大空间的一个视觉通道,其构成形式在西海固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中显得简洁直率,但又意趣盎然。如前所述,西海固民间的窗户一般都由 25个左右的方框构成,这种对空间的处理,看似规整划一,实则生动别致,在一个较为单调的环境里造成视觉的兴奋,使“家”的内涵进一步得到深化。

3.以编织为主的工艺美术作品

西海固民间,以编织手法制作而成的工艺品并不多。这一方面是由于西海固地区能够用于编织的材料仅限于农作物的秸干和棉麻毛线;另一方面,编织比较耗废时间,西海固人似乎也不太愿意往这方面投入过多的精力。因此,西海固地区真正属于编织工艺美术作品的就是草帽、竹席、竹筐和麻鞋等几样东西了。除此而外,像蚂蚱笼等一些小玩意儿,都不是慎重其事来完成的。但草帽、竹席、竹筐和麻鞋的存在并不仅限于西海固地区,因而特别的地方也不多。另外,麦草人也可纳入到西海固编织类工艺作品之中去,西海固地区存在的麦草人都非常简单,大多数由麦草编成,再贴上一些纸饰,插上一些纸旗。麦草人的主要功能是防止麻雀,然而实际上麻雀根本不在乎麦草人的存在。因此,在西海固的山山峁峁之间站立着的麦草人所制造的完全是另外一种气氛,一种在寂寞和孤独中带有几分玩世不恭的幽默和风趣。

4.以民间糊制为主的工艺美术作品

这类作品的主要构成都是比较廉价的竹棍和纸张等。在西海固民间以糊制为主要手法的工艺美术作品,其实用功能相对独立,其价值几乎完全取决于人们的精神需求,因此其形式特点较为纯粹。这类作品主要包括灯笼、纸火及民间社火中的旱船等。灯笼和纸火都比较特殊,都能比较充分地制造出一种人们需要的气氛。纸火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素纸火,用于刚刚去世的人;一类是彩纸火,用于老年人去世后三年的祭日。纸火的造型一般是由生活中的内容决定的,包括屋舍、用具、鹿马、童男童女以及花果树木等等,实际是西海固人用现实的目光对另一个世界的假设,并且通过这种假设,构筑了一个精神得以寄托的空间。纸火最后必须付之一炬,彻底烧光。然而,正是最后这一次火中的经历,才完成了纸火真正意义上的存在。

事实上,西海固人对纸火的态度,其实和中原文化背景之下其它地区人们的态度并无二致,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生死观念的一贯立场。西海固民间纸火的制作,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由阴阳或风水先生来完成;另外则由逝者家人及亲友参与制作。这里特别应该重视的是由家人及亲友制作的纸火,其内容显得非常“贴切”,如纸衣、纸铺盖、纸钱、纸用具等等。

5.金属工艺

如各种各样的护心锁、项圈、门环、箱柜的护角及某些铁制农具等。这类工艺美术基本表现了两种倾向:一是以实用为主,很少装饰;一是以装饰为主,几乎没有实用价值。

三 结语

总体上看,西海固民间工艺美术是西海固民间美术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代表着西海固民间文化总的倾向。这些民间工艺美术基本由乡土材料构成,由民间艺人制作完成,因而散发着浓烈的乡情和乡韵。

参考文献

篇3

中国的市场巨大,日益规范,也越来越开放,吸引着其他国家商人与中国的经济合作,广西地理优势明显,和许多东盟国家相邻,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更是有利于发展双边经济贸易。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除了与各国间的进出口贸易,周边产品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人们的眼前。但是,从这些周边产品中发现一些问题。

(一)缺乏民族特色,各地区产品大同小异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周边产品种类众多,但是却存在不同的国家拥有几乎相同或类似的产品,例如,一块标明是广西壮锦的壁拄,上面织出的却是古埃及时代的图案,价格低廉,并且同时在泰国、中国出现,这样的产品随处可见,不再是代表某国家地区文化内涵的产品,失去地方特色的同时艺术魅力也相对弱化,失去了经济交流文化交流的意义。

(二)工艺品大都工艺简单,品质不高

此类工艺品有别于艺术品,是需要量化的产品,也就是具有规模化生产和可复制性的,但由于缺少人力和技术的支持,又缺少研究经费和专门的人才来进行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缺乏高科技的技术支持,工艺品的制作显得简单粗糙,并且品质参差不齐。这样的产品质量,自然导致价格低廉,也容易被仿造。

(三)设计力度不够,缺乏品牌影响力

虽然中国一东门博览会所在地广西旅游资源丰富,名声在外,但是却几乎找不到知名的工艺品品牌。在国内外的各个领域,品牌竞争越来越受到重视,广西民族工艺产品设计含量不足,只重视传统,忽视了创新和二次设计,又缺乏品牌支持,产品单不能构成体系,在产品竞争中无法取得优势。

二、中国一东盟的周边产品的分类及特性

中国一东盟的周边产品主要包括:服装服饰、纺织皮革、食品饮料、工艺品玩具等几类。

以广西为例,首先是具有民族特色又便于携带的手工艺品为自由贸易增添不少亮色,像各色各样的绣球就特别受到老百姓的欢迎。其次,有壮族特色的民族工艺品,壮锦、壁挂、蜡染画等可以在家装饰空间,又对了解壮族民族文化有帮助的产品也吸引了大家浓厚的兴趣。再次,手工包、具有民族特色的布包等,由于容易携带又具

定的功能性,成为人们热衷的选择。另外,具有民族风格,又符合现代人审美的服装服饰销量很好。

三、大众对东盟周边产品的实用与审美需求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周边产品能够受到百姓的喜爱,无外乎在于产品的独特性、功能性和艺术性。而作为拥有丰富的旅游工艺品资源的广西,更要发挥其民族特色,充分、准确的利用其地域资源和民族文化,创造和开发出具有较高辨识度并被大众接受的产品。在谈开发和创造之前,首先我们要了解大众对民间工艺产品的基本需求:

(一)民俗性

民间工艺美术品最重要的特性是其民俗性。从民俗学的角度的来谈,民间工艺美术作为一个民俗质,是构成俗民生活民俗链中必不可少的环。如广西少数民族的织锦在人们的爱情生活中可以说是必不可少的。每一个姑娘从懂事的时候起,就在长辈的指导下学习织锦,为织锦嫁妆做准备。到了新婚出嫁之日,这些床床织满种种花纹的嫁妆在新房里开展。闹新房时,亲朋贺客要新娘逐介绍所织图案,这种习俗,就是要新娘讲出她所织的一花一乌隐含的内在意义,每个形象在民众习惯性思维中的象征内容,以此来诘难新娘。其中包含了对于新婚爱情的基本看法和理想愿望。民族的种种习俗观念直接推动着民间工艺美术的产生发展。

(二)实用性

民族民间工艺实用先于审美或与审美同存的原因还和它直接产生于民间有关。般说,人们总是在街上买不到或者虽能买到但并不尽如人意时才自己制作工艺美术品。既然目的在于自己生活的实用,就可以不模仿市场商品的原样而按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设计、制作。

工艺美术品之产生,首先是它的使用价值,也就是实用性。在实用的前提下,才能发展其他因素。原始工艺美术就是伴随着石器工具的创造使用而逐渐产生的。到了今天,工艺美术存在的第要素,任是实用。以碗为例。家家都有碗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人们天天要吃饭,也就天天要用碗。在“”前,广西某些贫困的少数民族家中,曾有自制的非常粗糙的木碗。在河西走廊,甚至有在炕沿木上挖个坑代替碗使用。因为有了使用需要,碗就具有了实用性。因此可以说民间工艺美术品其实是源于生活的要求,又服务于生活。

(三)审美性

任何一门艺术,都把美当成最高追求目的。莱辛说:“就是表现痛苦,也应该是美的。”美,是艺术的灵魂,是各门艺术的共性。工艺美术作为一门有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艺术,有它独特的美的特质和个性。

民族工艺品,以手工劳动为主,家庭副业为主。其技艺的传承,以家庭世代相传为主,这就使各种手工艺及其产品,具有鲜明的个性,因人因艺而异的独特风格。造型奇异,构思奇妙,别具格。如现代工艺品中木雕工艺品造型之多变,民间竹编斗笠竹箩之精致,也显示出很高的造型艺术。本来只是用来满足个体物质或精神需要的民间工艺美术品,大都风姿古朴,自然清新,散发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示了其独特的美学特征。

(四)商品性和限制性

工艺美术最初为了使用而产生,并不是为了商品交换而产生。如姑娘们精心刺绣的腰带、荷包、绣球,是作为心上人的信物而制作的。但发展到今天,已成为商品摆进商店标价出售了。

另外,民间工艺美术品作为商品流通也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它们受生活习俗、原材料、生存环境等因素制约,有着明显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民族限制性在服饰上表现最为明显,就同

民族,由于支系不同、地域不同,也有极大差别。如同时瑶族,红瑶和花篮瑶就不同。同时壮族,又有蓝衣壮、黑衣壮之分,各民族在制作民族服饰时,都严格地这种传统的限制性。虽随着时代、材料的变化不断有改进,但决不会越过限制性的界限。

四、中国一东盟周边产品的开发策略――以广西民族工艺品为例

随当代人们具体的衣食住行用的需求而开发。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民间工艺美术品都能开发出实用价值,如木版年画、过门笺、剪纸这些时节性强,本来欣赏价值就多于实用价值的工艺品,一般就只能作为纯粹的工艺品、收藏品、旅游产品来开发了。而有些本来实用性就很强的民间工艺美术品则适于开发新的实用功能。如传统草编、明式家具、蓝印花布、织锦等工艺品种类。其中草编是最典型的例子。(如图1)

广西有着丰富的轻工工艺品资源。钦州的坭兴陶瓷、北海合浦的“廉珠”、百色靖西县旧州的绣球和铜鼓、柳州奇石、桂林的折扇、博白的编织、壮乡的壮锦等在国际上久负盛名。民族文化精品的创造和开发,关键在于资源的优势和利用优势资源所产生的独特创意。

经过调查归纳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当前的旅游工艺品行业,不仅生产的企业规模小,而且绝大多数产品缺乏创意,不同地方不同景点的工艺品千篇律,不能反映地域文化特色,甚至在不同地区和景点的工艺品商店出现相同的工艺品,这样就使消费者失去购买的价值。目前,市场上的工艺品设计水平参差不齐、样式陈旧,很难

唤起人们购买的兴趣。为了迎合市场的要求,有必要设计出更好更新颖的工艺品来充实市场,刺激人们的购买欲望,挖掘产生出巨大的经济效益。

通过分析研究针对民间工艺美术品的开发设计列出以下原则:

(一)民族性原则

在设计开发件民间工艺美术品时,民族性原则应该是首要原则,这也正是民间工艺美术品开发的初衷及优势所在。如果设计出的民间工艺美术品丧失了民族特质,材料、形态、色彩与原始工艺品无一相关,甚至是面目全非,那么民间工艺美术品也丧失了它最根本的文化内涵与市场优势。

(二)传承性原则

对于民间工艺美术品原有的极富特色的特点和内涵,应予以继承和强化性设计。如剪纸和年画图案的美好寓意、色彩的鲜艳与直白。传承性原则最值得注意点的是应传承原有民间工艺美术品的优良精神内涵。

(三)多样化和个性化原则

产品的设计应针对不同爱好的消费者,在造型、色彩、材质、品种上应多变化,多动脑筋加以设计和开发,让不同的消费者有选择余地。

(四)时代性原则

民间工艺美术品的再设计既然要符合当代大众的需求,就应在设计创意上力求时代性,符合当代大众的审美眼光。

(五)拓展功用性原则

即开发民间工艺美术品新的精神与实用功能。经过重新设计和制作,可以开发成装饰品,或有定新实用功能的物品,如笔筒、小杂物盒等。

(六)注重设计的细节

对于任何产品的设计来说设计的细节都是非常重要的,对工艺品设计尤为如此。些民间工艺美术品向来给人以一种粗拙的感觉,但朴实与粗糙并非致,在设计与制作过程中应当着重思考。

(七)保留和开发手工性原则

手工性是民间工艺美术品最吸引人的特点之一,是不可丢失的。如蓝印花布的开发,对于传统制作工艺如漏版是定要继承的,可以设计开发不同花型的有时代气息的版,但制作工艺定要继承,这样才能保持手工味及古朴的特点。

(八)继续发扬可持续性设计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在中国几千年的造物文化中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扬,在现代工业社会里这种思想变得更加弥足珍贵。

篇4

摘要本文将陕西民间美术中最为耀眼的部分进行总结、整理,通过对陕西民间美术中几种主要艺术形式作以简要介绍,将这些民间美术形式的现在时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针对民间美术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陕西 民间美术 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一 前言

民间美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人类精神活动的物化形态。通过民间美术这种表现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社会生活的一种理解。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许多民间美术形式已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消失不见了,现存的民间美术形式作为传统民间美术中的精华,依然在民间存活下来,继续沿着各自原始思维的传统文化内容不断发展,并以其与新的文化时代的结合继续发展下去。

在中国民间美术宽广繁盛的园圃里,陕西民间美术是特别惹人注目的一畦。陕西民间美术的品种繁多,形式多样,分布较为广泛,在关中、汉中、延安一带的民间美术较为著名。它的古老朴实、形式多样、造型稚拙、色彩斑斓,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风情,是最具本土文化色彩的美术形式。独具特色的民间美术品在陕西数不胜数,分布也较为广泛,如凤翔的泥塑,陕北的剪纸,宝鸡的马勺脸谱,富县熏画等等,都极具地方特色。下面就将最具地方特色的民间美术样式作以简要的介绍,并将这些仍存活于现代生活中的民间美术进行简要分析。

二 拴马桩、拴娃石

拴马桩、拴娃石艺术是中国民间美术中最具地方特色和民俗氛围的品种之一,它广泛流行于北方一些省份,其中以陕西省最为集中、最为精彩。在黄土高原上能涌现出这么多年代久远、技术精湛的珍品绝非偶然,有着其内在的地理、历史、文化原因。

从拴马桩和看桩的遗存时代来看,以明代和清代的居多,也有少量更早的元代作品。而至今保留地域较为广泛,陕西中部、北部数量较多,而蒲城、韩城的石雕最为著名,保留下的也最为完整,数目也最多。同样,拴娃石是民间用来拴娃娃的小石狮,又叫“炕头狮”。拴娃石这种民间美术形式虽然在整个西北地区都较为流行,但在陕西的蒲城、韩城、绥德地区,由于当地的石料较为丰富,石雕技艺最为著名,所以保留下的也最为完整,数目也最多。

拴马桩与拴娃石之所以可以从众多历史民间艺术形式中脱颖而出,与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使用特性是分不开的,这两种民间美术从最初的实用功能到现代的收藏,都与其出神入化的工艺和逸趣横生的题材有着紧密的关联。

先说拴马桩,从实用到艺术收藏,拴马桩在不同时代体现着不同的艺术价值。拴马桩的雕刻题材丰富多样,内容广泛。常见的有驾鹰狩猎的骑手,牵狮驯象的驭者,弹阮拨琴的乐伎,街头综艺表演杂耍的艺人,执缰跃马驰骋疆场的将士,还有表现狮、猴等动物母爱的题材。使人尤感兴趣的是雕刻猴子的石桩特别多,这大概和神话小说《西游记》在民间的广泛流传有着密切的关系。艺人在拴马桩上多以猴子为题材进行创作,意在起到对马的震慑和保护作用。古人创立拴马桩,是从拴马和镇宅的实用角度出发,从而利用精湛的技艺,将这种民间美术形式提升到一种精益的程度。而现代人正是带着对于这种民间工艺的叹服,感受着那个时代的艺术带给现代人的审美启迪。

再谈拴娃石,它与狮子结下了不解之缘。虽然它的题材与拴马桩比较而言范围较窄,然而民间艺人在这个狭小的拴娃石狮的天地里,却创造出了一个气象万千的艺术世界。这些小狮子的造型千奇百怪、个性有别、天真有趣、惹人喜爱。民间口诀曰:“十斤狮子九斤头,一只眼睛一张口。”艺人在雕刻时,大都极力夸张狮子头部的特征,在眼睛和嘴的表情上下功夫,大胆创造,精心雕琢。虽然这些石狮的造型千差万别,但是都带有一种共同的特征,即充满浪漫天真的稚拙感和蓬勃旺盛的生机。拴娃石之所以流传至今,与其艺术传递载体的功能和实用性能密不可分。首先,因为狮子在民间观念中是祥瑞动物,如同恪尽职守的卫士一样,能起到镇宅避邪的作用,所以现代陕西农家依然有“雕个石狮放在炕头,用红绳拴在娃娃身上”的习俗。在人们的观念中,依然存在着通过拴娃石佑护孩子不受魔怪侵害,长命富贵的美好愿望。其次,它的实用性使其至今保留着原始的最初特征:用途一,小孩和分量极重的石狮拴在一起,无法到处乱爬,防止了摔到炕下的危险。孩子醒了,有小狮子作伴玩耍,不会哭闹,大人可以放心出外劳动、做事;用途二,孩子长大后,石狮置于案头镇宅,还可以起到装饰、美化房屋的作用。炕头石狮可谓一物多用。

人们对于时尚的追求,可能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但人们对于传统的、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是不会改变的。正是因为古老传统的生活意识形态代代相传,使拴马桩和拴娃石这两种民间美术形式,至今依然被现代人津津乐道。所以,作为极具实用性和装饰性的拴马桩和拴娃石这两种民间美术形式,至今仍在陕西地区盛行。当然,今天更多的是作为艺术品,成为陕西地区的典型艺术形式。

三 马勺社火脸谱

陕西马勺社火脸谱,以它绚丽色彩、感想淳厚的风格,简括奇特的艺术造型,展现着传统戏曲的博大精深,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马勺社火脸谱,以它悠久的历史,神秘、深厚的文化内涵,深受海内外人士的喜爱。马勺原本是用来喂马的器具,圆形是用来盛水的,长形是用来添加饲料的,从夏商沿用至今,选用优质的桐木、春木、桃木等作为原料,通过手工一刀一刀精雕细刻而成。古人将马勺社火脸谱作为古代祭祀活动中的一种表演,祈求来年万事如意、五谷丰登、人畜平安。陕西省关中地区与陕南地区,历史上曾经流行过用悬挂绘有彩色善面图形的木马勺来镇宅辟邪的习俗。凡家中遇到不顺心的事,诸如人丁不旺,意外灾难发生,就请社火艺人在平日的舀水木马勺上画一善面图形,挂在门框上或房廊下,据说可以镇宅辟邪。至今宝鸡地区存有“耍社火”这一传统习惯,而现代马勺社火脸谱,更多的则是观赏型艺术品。

马勺社火脸谱这种艺术形式清新、自由、大胆、夸张、异彩纷呈,充分显示出了广大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非凡的智慧。它传承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渊源文明,记载着周秦文化最辉煌的民俗过程。而现代社火马勺脸谱这种民间美术形式的艺术风格更趋于稳重,意境更加深远,依然延续着其本有的粗犷造型、稚拙纹样、浓烈色彩、奇特想象,将线条穿插变化,忠奸善恶各具特色,既单纯又细腻,使得作品更加突显大红大绿的西部特色。马勺社火脸谱以其便利的取材方式和不拘一格的表现手法一直沿用至今,保持着其艺术特性。人们对于艺术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为这种民间艺术形式的延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样从美学角度来讲,马勺社火脸谱的装饰效果极佳,不失为一件极其珍贵的手工艺术收藏品。

四 皮影

陕西是中国皮影的发祥地,皮影艺术普及、成熟,同时又保留着民间说书的种种痕迹,是近代陕西地方戏曲的前身。其造型艺术既继承了汉画像石的质朴单纯,富于装饰性的传统特点,又融汇了宋代“院体画”精致工丽的艺术特色,历经千年锤炼,造型完整、纹样讲究、结构严谨、雕刻精美,是十分成熟的民间艺术品类。陕西皮影分布广泛,在陕西各地,至今都流传着以皮影为载体的表演形式。

相传自汉文帝开始,皮影已经在华夏大地上演了两千多年,而陕西的皮影,则堪称“天下第一”,不仅是中国戏剧的源头,也是“世界皮影之父”和“世界皮影之鼻祖”。因此,陕西皮影戏洋溢着较多的原始意念元素,以真挚的感情为基础,追求情感上的“真”,体现了劳动人们的集体智慧和千百年来传承性劳作的积淀。当代艺术家通过对于皮影的深入学习、研究,以及对传统资源的整合,使传统民间艺术再生,给中国的艺术文化带来新的气息,为中国的艺术家们带来新的希望和创作灵感。陕西皮影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分支,并影响了其他地区的文艺形式。如:唐山皮影、浦城皮影、陇东民间皮影,都吸收了一些陕西皮影的精华。

皮影艺术能够发展延续,首先,与其强烈又和谐的艺术效果密不可分。陕西皮影在采用传统纹样构成的同时,又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整体造型完整大方、朴素,纹样也讲究,兼有精工细刻、色彩华丽的特点。在艺术用色上,皮影色彩单纯又艳丽,在原色的对比中又加以黑色来统一,形成一种极至之美。其次,皮影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深深吸引着民间艺术爱好者。皮影在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的同时,也向我们展现了一幕幕“活”的中华文明的发展史,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和组成部分。

五 展望

作为陕西民间工艺美术的一朵朵奇葩,不论是拴马桩、拴娃石,还是马勺社火脸谱、皮影艺术,它们之所以可以保留至今,有赖于与时俱进的艺术表现方式和历史研究意义。在传统与现代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的改变进程中,它们还保持着自己的艺术特色和使用价值,艺术表现形式和展现内容,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更新着。无论是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还是已开发的新的民间美术形式,都要跟随时代的脚步,都要与生活的节奏合拍。只有具有独特魅力并且富于生命力的民间艺术形式,才能被认同,才能被继承。当然,这其中也不能不提及民间艺术保护体系的完善。传统民间美术的艺术形式是多样的,对于本国或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文化和历史。国际化对于现代艺术的冲击并不意味着全盘西化,学习西方和中国传统中的精粹并加以融合,发扬本土文化的优长,走独特的设计之路,传承本土独有的艺术形式,才是真正充满希望的中国特色艺术之路。

六 结语

通过对陕西民间工艺美术主要形式的研究,笔者受益匪浅,不但被民间工艺美术的独特魅力所吸引,而且在总结分析之中得到以下提示。随着生产技术和生活习惯的改变,有些已开发或还不为人所知的民间工艺美术正在或者已经消失,对于这一现象的存在,已经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但具体的保护措施也只局限于纪录这种方式。而有些还未被大众所接触到的民间工艺由于没有受到一定的重视或由于技术的发展而被时代所抛弃而消亡,而且速度很快。我们的社会朝着信息化、科技化的发展,而这些民间工艺美术的明天又会是怎样呢?全球化的速度在加快,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多地充斥着新元素和西方化的东西,而许多民间工艺美术渐渐走向纯艺术领域,甚至被“猎奇”的角度被大众所接受,长此以往,在各种新生事物的发展和充斥的社会中,许多民间工艺美术会很快走向消亡,民间工艺美术与它所生存的环境分不开,许多民间工艺美术的存在是依附在传统习俗的基础之上的,尊重民族传统,保护民族风俗,发扬传统文化环境,是使民间工艺美术发展和光大的有力保障。

陕西民间工艺美术是中国民俗中的一部分,这小小的一部分中蕴涵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它同民风、民俗息息相关,与民族发展相辅相成,从某种角度讲,民间工艺美术是民族文化和历史的映照和缩影。对于民间工艺美术的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对于民族文化和中华历史的研究,所以,对于民间工艺美术的研究还要不断继续并深入下去。继承优良的本土文化形式,传承本土文化艺术,是现代设计师和民间艺术家不可小视的任务。我们要善于发现传统艺术中的精华,发扬并继承本土文化的传神之处,将我们自己的艺术之路以本有的、特有的方式继续走下去。

参考文献:

[1] 易心:《中国民间美术》,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 郑德东:《陕西民间装饰》,《景德镇陶瓷》,1997年版。

[3] 许征云:《陕西拴马桩拴娃石赏析》,《民间荟萃》,2006年版。

[4] 吴佳钦:《中国民间艺术――陕西民间皮影》,《科协论坛》(下半月),2007年第1期。

[5] 钟玮:《谈陕西民间刺绣的艺术造型特征》,《四川丝绸》,2005年第3期。

[6] 张静:《陕西皮影艺术》,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 魏力群:《皮影之旅》,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简介:

篇5

[关键词]工业设计;工艺美术;教育;地域条件

相对其他学科而言,工业设计学科历史较短,工业设计教育领域的研究国外相对较早也较成熟。国内工业设计的历史更短,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处于模仿西方模式或经验的阶段,但事实上,正如同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不能用任何一种西方经济学理论解释一样,中国设计教育发展的模式也绝非任何西方设计先进国家的教育模式可以替换的①。近年来,在国内的工业设计本科教育模式中,不少高校出现了在工业设计教学中开发和利用传统工艺美术资源的现象,比如张道一、许平、王雪青等学者重点以本地旅游文化为契合点,从课程体系设置、教材编撰、教学实践等角度进行过建设性的探讨,认为高校设计教育可从民间艺术资源中汲取宝贵养料,高校的设计教育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②。虽然国内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强调了传统工艺美术资源在本科设计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工业设计教学中也引入了一些利用传统工艺美术资源的具体方法,但如何通过与当地工艺美术资源开发互动模式的研究③,探索地域条件下高校工业设计教育的特色与优势的方法和策略还有待深入。

一、地域条件下高校工业设计教育概念提出的意义

我国的设计学呈现出一种新的活跃姿态,知识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设计教育对地域社会的介入日益增强,这为我国设计教育在国民经济与文化实力整体增强态势中的提升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④,但由于我国设计发展较迟,再加上历次调整,目前我国高校设计教育的教学体系大同小异、没有特色的现象非常普遍,具体问题有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构建等方面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教学环节过度依赖互联网与设计软件,设计作品过于追求视觉效果而缺乏人文内涵,华而不实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往小处说,将会使得中国各本科院校培育出来的设计专业的学生千人一面、没有特点;往大处说,将会导致中国的设计根基不稳,筑建其上的中国设计大国之梦想将永远都不可能实现。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为了形成高校本科设计专业的特色和优势,从文化的角度入手,挖掘、研究当地传统的工艺美术资源,并与当地的工业设计教育进行互动融合,让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能充分享受当地工艺美术资源带来的教学优势,提高设计教育的文化内涵,构建设计教育的特色与优势,就显得尤为必要。其次,加强了对福建特有传统工艺美术资源方面的研究。以往传统工艺美术的研究大多聚焦于以云、贵、湘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文化,对于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省份及海外交流重镇的福建省来说,传统工艺美术的系统整理和专门记录却不太受关注,这不是一种应有的现象。故本选题特别以福建省为研究区域,拟拓展传统工艺美术的研究范畴。再次,该课题的研究成果能为福建高校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的工业设计本科教育体系与传承福建传统工艺美术搭建一个高起点的平台。在20世纪90年代前,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福建的设计艺术(工艺美术)教育体系已经形成了一个涵盖学徒制、企业培训、中高职业院校全日制大学等各种教育形式以及从学徒、职专到学士、硕士研究生各种层面的比较完整成熟的教育系统。但在现代设计教育的全面转型及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不少中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被升级或被合并,瓦解了原有的完整的设计教育体系⑤,打破了原先建构的合理的设计理论教育与设计实践相融合的机制,传统工艺美术的从业人员也得不到知识和素质上的提升和指引,在这样的情况下,承担传统工艺美术传承和发展的责任,是福建现代设计教育界应尽的义务。福建各高校可以通过人才培养、教学实践、产品开发等方面把工业设计教育与工艺美术相结合,形成当地工业设计教育的地域优势和特色,并向社会辐射优质教育资源,为福建培养、储备大量的设计产业特色人才;同时,通过把工艺美术师傅请进课堂,让专业教师下基层学习工艺美术,给产、学、研各环节提供交流平台和空间等多种形式,能在很大程度上盘活传统的工艺美术资源,促进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

二、地域条件下高校工业设计教育与当地工艺美术资源开发的互动

为整合福建的工艺美术资源与福建高校的教育资源,让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能充分享受当地工艺美术资源带来的教学优势,提升设计教育的文化内涵,构建福建设计教育的特色与优势,同时也为福建工艺美术师傅与高校专业教师的产、学、研各环节提供交流平台和空间,课题研究拟以工业设计本科教育模式为对象和内容,探索与工业设计相关的福建当地工艺美术资源,为形成地域优势与特色的工业设计本科教育与福建工艺美术资源的互动融合提供思路与方法⑥。

三、与工业设计相关的福建当地工艺美术资源的挖掘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推动及设计教育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全国各高校本科设计教育模式过于模式化、缺乏特色与活力的现状正逐步改善,在全国各高校的工业设计教学活动中,开发利用民间艺术资源的探索活动逐渐出现。目前对福建传统工艺美术资源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挖掘和保护濒临失传或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工艺美术资源上,主要通过各地文化馆、博物馆人员散布到民间的方式进行收录采集,分类整理的形式较多地停留在文字记录的层面,除了以上罗列的采集、保护方式以外,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还辅助采用了音频、视频、虚拟仿真等现代科技手段。然而,除了具有明显的区域特点,工艺美术还具有独特、丰富的文化特征。所以,在挖掘与设计艺术相关的工艺美术资源时,我们要充分调动当地高校的各种科研资源,将其纳入福建工艺美术资源挖掘工作各环节,以文化人类学的视角,运用各种调查方法,挖掘出传统工艺美术的形式特征以及隐藏在形式背后的文化特征,这样的挖掘,对传统工艺美术资源的保护才是有意义的;挖掘的成果,才真正是设计教育环节中学生乐于接受并能够在工业设计实践中传承的。同时,我们要将当地具有代表性的厦门漆线雕、德化陶瓷等特色工艺美术资源进行整理汇编,以恰当的方式进行保存,将其建设成一个用于福建省高校工业设计特色教育的开放性数据资源库。为了给从事工业设计教育的教师、工业设计的学生、工艺美术师、相关科研人员提供完善、便利的学习平台,也为了能通过这些人士对工艺美术资源基础数据库进行源源不断的补充,使数据库本身能自我生长、不断完善,我们要用档案学的方法来管理这个数据资源库,并在此基础上搭建好学习平台、可扩展平台;同时,为重新构建集教学、设计、研究、实践为一体的工业设计教育的完整体系,各院校应在明确建立具有地域特色的工业设计培养目标的前提下,确立工业设计本科专业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划拨专项资金以鼓励、资助教师编写与传统工艺美术相关的设计类著作与数字化多媒体课件,成立挂靠在高校的传统工艺美术研究部门,创建工业设计工艺美术实践基地,积极推动老师与学生们走出去,将民间工艺美术师请进学校、请进教室的双向交流。

四、工业设计教育中福建工艺美术资源的融合

在近几年的高校设计教育中,地方高校艺术教育对民间艺术资源的开发和融入正在逐步出现,也积累了一些数据资源。然而,工业设计虽然脱胎于艺术设计,但与艺术设计相比较却有明显的差异,为使现代设计教育与工艺美术能并行发展,工艺美术资源的开发成果能够真正被工业设计教育所用,福建的工艺美术资源与福建各高校工业设计教育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对此,我们拟以高校工业设计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授课形式为研究对象,通过纵向对比,试图在工艺美术资源的开发利用环节里,为高校工业设计教学的改革找到一些新的思路。首先,从课程体系设置的角度来看,课程的开设应依托于有价值的工艺美术资源,要循序渐进。在福建省华侨大学工业设计本科类专业教学改革中,通过系统梳理,结合培养目标,在大一期间开设素描、写生、色彩设计等基础课程,以示范结合实践为主,通过实地考察等形式,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取一些关于民间工艺美术传统、传统工艺美术的文化价值及艺术表现形式的感性经验,逐渐塑造学生在工业设计中应用工艺美术造型元素的意识;大二下学期到大三阶段则开设一些传统手工艺、模型制作等偏技术类的课程,逐渐加强学生运用工艺美术相关技术方面的能力积累;大四阶段则在专业课程中强化对传统工艺美术资源的运用,如通过专题研究、课程设计、旅游纪念品设计等课程训练引导学生在设计实践中,将积累的工艺美术元素及工艺美术相关的文化认知进行创造性的运用;同时,在各年级段按主题开设一些设计竞赛类项目,鼓励学生积累、运用工艺美术资源进行设计,且配套专项资金以鼓励优秀的设计作品,激发学生的设计热情。其次,从课程内容的选择来看,应该是根据不同专业的具体需要而有所选择。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应选取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工艺美术内容,最大程度地提高特色工艺美术资源的使用效率。以华侨大学工业设计系为例,产品设计方向的学生,选择与地方传统工艺美术相关的课程内容有陶瓷产品设计、漆线雕传统工艺、脱胎漆器设计、鼓浪屿旅游纪念品设计等与产品密切相关的内容,而动画方向的相关课程内容则有鼓浪屿建筑动画展示、土楼游览动画展示等与动画展示密切相关的内容。总之,为丰富和完善课程内容,为高校设计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为各地方的工业设计教育提供独特的艺术样式和表现语言,也为解决地方高校设计教育课程的资源缺乏问题,我们应努力将丰富多彩的地方工艺美术资源有选择地导入高校工业设计教育的课程内容中⑦。最后,从教学组织形式的角度来看,应因地取材,丰富多样。福建具有非常丰富的工艺美术资源,教师应根据本校条件和实际情况,精心选择当地有代表性的、富有传统文化底蕴的民间工艺美术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以福建省华侨大学工业设计系的教学安排为例,大一阶段老师带领学生到德化、福州等地进行实地素描、写生等教学考察,让学生们从中收集、整理自己的设计造型语言,同时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及文化意蕴;大二阶段的设计调查则让学生自己组成团队外出考察,考察方式、行程安排、时间安排、人员安排、经费预算等都由团队成员自己商定,考察完毕后整理资料,撰写调查报告,最后再进行团队汇报,使学生能在更高的认知层面积累并丰富对于福建传统工艺美术资源的认知;在寒暑假里,动员学生立足家乡,挖掘自己家乡的工艺美术项目,并帮助当地居民树立保护与传承民间工艺美术的观念;大三阶段时将相关的工艺美术师傅请进课堂,通过他们的现身说法向学生介绍工艺美术的相关内容,并配置下工地进行实操的环节,通过师傅的言传身教,不但能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接收大量鲜活的工艺美术资源信息,在收集工艺美术资源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同时也使学生课堂所学知识在设计实践中得到运用,较为有效地推进了理论教学与实地实践的融合;大四阶段鼓励学生进入福建一些陶瓷厂家、漆器生产厂家实习,并以企业导师与学校导师联合的方式进行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在这些丰富多样的授课形式的推动下,通过纵向及横向比较发现,设计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改善。

结语

篇6

关键词:旅游纪念品;设计开发;天水民间工艺;民俗文化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1-0287-01

一、旅游纪念品市场与内涵建设的整体趋势

旅游纪念品就是将其地域特性的内涵特征通过旅游纪念品这一载体将其表象化,以物质的、夸张的、审美的方式向人们展现其地域风采,以其鲜明的文化品位和地域特色代表其内涵价值。国际间旅游业的日益发展,国内外人们旅游活动的盛行,给旅游纪念品的相应开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

二、天水旅游纪念品设计拓展

(一)天水优秀的民间工艺美术资源

天水有文明中外的麦积山石窟文化、秦文化和三国文化,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从而衍生出了独具特色的刺绣、竹雕、泥塑、木刻、雕漆、玉雕、剪纸等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艺美术种类。挖掘民间工艺美术资源、发挥各旅游地区的特色是我们的主导思想。丰富多彩的民间工艺品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具有取材之便利、技艺之精湛、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应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发挥其工艺特点,开发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浓厚的乡土气息的作品。如天水刺绣,早期为点缀装饰之品,花纹为写实性图案。后又吸收了苏、湘、蜀绣的绣法,结合天水当地的地方民情习俗,形成了巧拙相济的格调。天水竹雕是将雕刻工艺高浮雕、低浮雕、圆雕、镂空融为一体,其造型之独特,品种之繁多,在国内外属于罕见。具有很高的观赏、文化、历史、社会价值。因其样式精美造型独特而闻名遐迩。还有天水的泥塑、木刻、雕漆、玉雕、剪纸等一系列艺术珍品都充分反映了这一带劳动人民的审美情操和民族意识,它们以独特的方式蕴含着本民族的文化心理。

(二)天水旅游纪念品市场的现状、困境

1、同质化严重,缺乏天水地域文化的特色。在很多旅游纪念品市场上,大多数商品缺乏独特性和创新性,缺乏突出本地景色特点、文化特色。因为不能反映其地域文化特色,所以就使旅游者失去购买的兴趣。

2、相关机构的扶持力度不够,旅游商品的研发能力不够。当下,旅游纪念品市场的开发还缺乏从市场、资金、服务等多个方面的政府机构指导和扶植。在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政府、相关机构和企业应当联合起来,积极扶持及开展旅游商品的设计开发工作,大力促进天水的旅游业发展。

3、制作工艺水平较为低下。制作较为粗糙,质量较为低下。人工手制的民间手工艺品虽然不像机器批量生产的整齐划一,但仍可制作出大量的精品。好的手工艺产品构思巧妙、制作精良,器物上渗透出手工艺者的独特匠心,这些反而成为旅游者最心仪买走的纪念品。

4、旅游纪念品不太注重产品包装,不太注重人性化的设计。旅游品的包装设计十分重要,它不但起到保护产品的作用,也是体现了人文的关怀。应大力提倡使用绿色环保材料包装产品,轻巧、美观且牢固的包装不但能够保护产品,方便携带,还能增加纪念品的艺术美感,精美的包装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视觉冲击力,从而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

(三)天水旅游纪念品设计的发展方向

1、秉承其传统,弘扬其地方文化。人类在旅游实践中所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旅游文化。文化要素要精心发现、选择和提炼,把最能代表地方特色的标志性符号转化为产品开发的设计语言, 而不是简单地拿文化现象来复制。寻找到顺应新时代的载体,引进先进技术与生产方式,让纪念品富含现代元素,应用新工艺与天水地区的传统材料,或者新材料与天水传统工艺来培育、开发高起点、高品位、鲜明个性的名牌旅游品,树立各个地区旅游纪念品的新形象。天水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品位很高,等级优良,遗产价值非常突出。能带动出大量的带有强烈天水本土文化气息的旅游纪念品。

2、敢于创新,提高工艺质量与品种类型。除具有天水地区民间特色的经典旅游纪念品外,还需要有不断更新的时尚纪念品,通过对制作工艺、加工手段、材料及营销模式的创新运用,时尚性的纪念品大力发展,使之与相对固定的经典纪念品相辅相成,构成多维的商品结构才会在市场上有竞争优势和生命力。

3、加强经营管理,规范市场秩序如何让天水地域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尽快形成成熟的产业,使其在旅游经济的产业链条中占有一席之地,拥有自己的自主品牌,尽快发挥其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需要我们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各旅游景区经营的企业及更多的有识之士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河南;传统工艺美术;现状;改良;传承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9-0168-02

前言

河南地处黄河流域,在这里诞生了丰富灿烂的中原文化,并且衍生了华夏民族的文化根基以及孕育的摇篮。河南省的工艺美术不但具备了代表性、多样性、艺术性和淳朴性外,还渗透出强烈的民族传统性和民族血脉性,其生命意义和传承意义均十分重大和深远。当今时代的经济方式、价值取向和生活节奏等多个方面的发展都对河南省的传统工艺美术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在这种冲击下,河南省传统工艺美术产业面临着严峻的生存环境与艰难的命运抉择。这些现实情况要求我们要冷静、务实和科学地对河南省传统工艺美术产业进行深入系统地思考和研究,进而寻求一条挽救的方向和渠道。提高河南省传统工艺美术产业的综合实力和品牌效应,即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建设,还能够唤醒人们对文化思想的“根基”回归。

一、河南省传统工艺美术产业的现状分析

1.协调性的问题。从河南省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来看,很多历史典故和历史人物一旦被纳入了河南省传统工艺美术的创造范围之内,创造者便将其加工成大众普及性的艺术风格;也把工艺美术中的语言形式和所折射出的道理给予通俗化,外在的视觉效果和内在的叙述都能符合中原人民的审美标准和判断标准。只有这些看似“浅层”的艺术定位,才能有效地维持着河南省传统工艺美术同大众之间的沟通和共鸣,同时也维持着河南省传统工艺美术和生存土壤之间的内在协调性。近年来,河南省的有些传统工艺美术种类将本来质朴的本性加工成追求时尚、批判犀利、高雅虚荣,成本费用不断攀高,以至于这些传统工艺美术种类带有很多捉摸不透的“多义性”。例如河南淮阳的泥泥狗就出现了用传统的工艺方法制作卡通造型的现象,从表面上看似乎使该传统工艺呈现出一种多彩的效果,但事实上已经严重破坏了泥泥狗工艺中细腻的艺术刻画和特有的情感抒发,最终掩盖了“泥泥狗”本身的艺术浓缩。人民群众看到这些传统工艺美术形式,自然觉得它们已经远离了原先印象中的艺术效果和艺术思想,也就不能很好地去接受和去认可,传统工艺美术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协调性也就被破坏殆尽。

2.综合性的问题。河南省传统工艺美术早在秦汉时期就开始流传于民间,当时的很多工艺美术种类既是独立的,又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吸收的。在唐宋之际,河南省传统工艺美术已经具备了综合性特征,即拥有日渐完整的工艺流程、艺术作品与图文记载,进而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工艺美术种类,例如朱仙镇木版年画、秦氏绢艺、方城石猴、淮阳泥泥狗、唐三彩和汴绣等。在当前振兴传统工艺美术的口号中,出现了很多带有现代元素符号的传统工艺美术作品,但其中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电子和机械的手段植入,因此很多河南省传统工艺美术采用灯光考究的外在装饰来点缀所谓的“综合”。做为传统工艺美术作品其综合特征要取决于其题材的选用、传播区域和传播对象的定位、艺术表现的技法和效果,最后是艺术内涵的施放与提升。那些表面运用现代技术的“综合性”只会使受众者产生游离之感,而根本上是在抹杀河南省传统工艺美术的本质魅力。

3.题材性的问题。题材是传统工艺美术的生存基础,也是其存在成败的关键。因此,一个符合时代和现实的题材也是救活一个传统工艺美术种类的有效途径。面对各种奖项、商业活动和经济效益的诱惑,有些河南省传统工艺美术把捞取商业和经济价值做为追求目标。因此,这些传统工艺美术种类在创作题材的选择上对上不对下,争经济效益而不争观众,仓促之中经常出现一些粗制滥造的“时髦”题材。这种现象只能导致河南省传统工艺美术逐渐走向衰落和浮躁。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这种危机归咎于经济浪潮的冲击和大众欣赏注意力的转移。我们应该认识到,在一定程度上是河南省传统工艺美术自身在题材方面远离了生活和普通大众,有些题材不去考虑人们的接受水平和欣赏习惯,人们也就对这些传统工艺美术产生了陌生感和排斥感。同时,有些河南省传统工艺美术被披上了一些庸俗、铜臭和作秀的“外衣”。在经济利益达到时,这个“外衣”也就失去了继续存在的意义,那么这些传统工艺美术也就成为了一种纯粹的工具,其创作出的艺术作品不受重视也是在所难免。

4.人力资源的问题。从目前来看,河南省传统工艺美术的从业者中,很多人还持有小农经济意识,没有完全解放思想,只注重继承而忽略了开发,形成了品牌意识薄弱和市场意识差,进而造成了效益不好和市场萎缩的不利局面。

河南省传统工艺美术的从业者中还缺少年青一代的关注,也就造成了后继无人的现象。艺人队伍在减少,以至于到了失传的边缘。即使有部分家族式的传统工艺美术的后人在继续从事着该行业,但大都只顾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勉强在支撑。上述这些现象都客观地告诉我们河南省传统工艺美术产业正在面临着退化和消亡的危险,而其中人力资源的因素更是不能忽视。

二、河南省传统工艺美术产业的改良建议

1.政策体制的扶持。政策体制的扶持首先是观念的创新,这要求除了对河南省传统工艺美术产业本身进行研究外,还要加强宏观政策的研究。我们要结合河南省的文化特性,规划和制定出符合该省实际情况的政策课题,特别是要强化应用性的研究。对传统工艺美术发展中的重点与难点要有一个长远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进而为河南省传统工艺美术产业提供体制上的扶持。其次,在政策扶持上还要广泛深入生活,以便适时调整,使政策扶持的效果能够日臻完善。在新的历史形势下,我们应将党的十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精神思想做为振兴河南省传统工艺美术产业的指导思想;同时还要抓住机遇,以创新为动力,以传承为目标,力争尽快构造出具有河南特色的传统工艺美术产业体系。

2.文献资料的整理。河南省对地方性的传统工艺美术文献历来重视,不过从社会对传统工艺美术的需要角度来看,其文献资料的关注和利用的力度还较为薄弱,所以还应对传统工艺美术的文献加强采集、整理和利用。一是注重采集汇总。河南省传统工艺美术资料大量存在,但很多是非正式的出版物,大都是流传于民间的手抄本。这些资料需要我们对其进行收集和整理,并从中提炼出优秀的创作题材和工艺流程。二是加强存储管理。河南省在20世纪80年代进行过“十大文艺集成志书”的编修工作,但时至今日还需要继续加大编目、归档和存储细节的处理,以免造成文献资料的更大损失。三是实现文献资料管理的数字化与网络化。我们应尽快建立起相关的数据库,使文献资料具备数字网络化技术,也让文献资料纳入文化资源的共享状态中,以便更好地使河南省传统工艺美术拥有更现代的传播途径和更广泛的运用价值。

3.市场意识的培养。强化河南省传统工艺美术产业的市场意识是时代对其发出的呼唤,更是传统工艺美术科学发展的必然规律。首先,强化市场意识对河南省传统工艺美术产业来说是一种自主强化的表现。市场意识不但可以坚定河南省传统工艺美术产业深入发展的信念,还可以活跃创作思维和开阔视野,进而主动地迎接市场经济浪潮中的机遇和挑战。其次,市场意识可以有助于河南省传统工艺美术产业的成功运作。每一个传统工艺美术种类要想被承认和生存,就必须经得起消费市场、文化市场和娱乐市场的考验。河南省传统工艺美术只有选择好定位,并把握市场的流行走向和迎合大众的审美情趣,才能使传统工艺美术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需要。最后,市场意识的注入有利于河南省传统工艺美术培养专业人才。市场意识能够使传统工艺美术的艺人与从业者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丰富自身的创作思路和提高在当代经济环境下的掌控能力,借此也确保了河南省传统工艺美术产业的有效延续,以及艺术形式的不断完善和补充。

4.教育力度的增强。第一,以高校为主力军,充分发挥高校文化传递的职能,执行传统工艺美术走“素质教育”的时代道路。这种教育理念会给教育政策的制定方和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的支持和具体行为的指导。第二,学校应和社会建立紧密的联系,使河南省传统工艺美术的教育能够得到真正的教学资源和丰富的技术土壤,从中还可以防止河南省传统工艺美术的教育出现空洞的消极效果。第三,注重相关教材的建设。河南省传统工艺美术相关的教材建设不是简单的记录,而是要强调学术性的参考价值和技术依据。另外,要重视师资力量的搭配。学校既要鼓励教师积极进行观摩和实习,还要尽量邀请一些民间艺人进行现场示范和讲解,从中来保障传统工艺美术教学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结语

综上所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若要振兴河南省传统工艺美术产业,就必须用科学务实的思路和技术手段去改革,让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取代暂时的停滞。河南省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其传统工艺美术更是河南文化的显著符号,更是中原人民精神文化的重要养料来源。我们应该利用当前中原经济崛起的难得历史机遇,使河南省传统工艺美术产业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和呈现出更加绚丽的色彩。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和主动探索,使河南省传统工艺美术的优秀遗产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得到发扬光大和得到充分的传承。

参考文献:

[1] 任文灵.河南民间传统美术现状调查及在教育中的传承发展研究[J].河南科技:上半月,2008,(4):24-25.

[2] 汪振军.中国文化产业创新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51-57.

[3] 张锐,谷建全.河南文化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17-220.

篇8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01-02-0147-03

As the link of Blessing Culture, analyzing the Cooperation Path of Creative Design Between Fujian and Taiwan Universities

LV Lin(The Arts and Design College, Xiamen, Fuzhou University,Xiamen 361024,China )

Abstract :Based on the mutual and unique "Blessing Culture" in Fujian and Taiwan, combined with the exchanges practice of design education between Fujian and Taiwan Universities, it analyzed the cooperation path of creative design between Fujian and Taiwan Universities. It pointed out three ways. With the blessing elements of folk art in Fujian and Taiwan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to develop the cross-straits University Design exchanges. From the experience of Taiwan creative products which used blessing symbol to promote cross-strait cooperation of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By the use of new media technology to build the sharing platform of cross-strait design education resources based on "Blessing Culture".

Key words :fujian and taiwan universities;the cooperation of creative design;blessing culture

Internet :artdesign.org.cn

当前,国内各大院校正在积极探索工业设计教育改革发展之路,以应对新形势下专业发展的新需求。以福建省为例,将传统文化元素重新诠释融入现代设计,发展地域文化特色创意产品;借助“海峡文化圈”的桥梁作用,做好闽台文化创意产业合作,为闽台工业设计教育创造更多合作的可能和空间,乃是福建工业设计教育发展的一大课题。高校文化环境是创意的土壤,借鉴台湾的经验并积极开展两岸设计教育交流合作,以加强两地高校设计教育资源优势互补。“祈福文化”作为闽台传统文化共有的组成部分,既体现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又融合了闽台地域文化特色。基于此,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工业设计教育结合的方法,促进以“祈福文化”为纽带的闽台高校文化创意合作。

一、闽台地区共有的祈福文化

福建与台湾有着根深蒂固的乡土观念、宗族观念和民间信仰,蕴含着闽台两地人们相同的信仰和祈愿。如闽台共同信奉的神祗祭拜:海神妈祖,护航救难;保生大帝,济世救人;财神关帝,祈福求财等。闽台丰富多样的美术形态,具有地域特色的装饰纹样和色彩符号,传递着两岸人们的共同愿望,在节庆时令、婚丧嫁娶、寿诞庆典等民俗文化活动中,体现出人们对生命繁衍、平安喜乐、团圆美满的心愿,这些美好的祈求和愿望融入不同的美术形态和装饰中。闽台民间美术中祈福寓意的展现,是两岸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形式,有利于促进两岸同胞之间的溯源和结缘。

二、闽台高校设计教育的合作方式(以福州大学工艺美术学院交流实践为案例)

近年来,围绕闽台设计教育交流合作的课题逐渐受到各界关注。台湾高等工业设计教育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根植于台湾本土工业商业的发展需求与资源,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构建了“政产学研一体化”的设计创新体制,在创意设计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福建省具有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 能够向台湾设计产业提供更多素材和更为广阔的市场。福州大学工艺美术学院在两岸设计教育交流上进行了多种尝试和实践,归纳起来有三种方式:

(一)举办研修课程、选派交流生等方式加强设计学习互动

2014年4月,闽台工艺美术研究生进修班结业仪式在学院隆重举行,来自海峡两岸的学员进行了深度研究与探讨,借助学院的学科优势与学术环境,扩大两岸工艺美术的合作与交流;2011年,学院选派学生赴台湾东海大学交流学习1年,迈出了闽台高校学生交流重要一步。学院通过举办相关领域研修课程、以校际交流交换的形式赴台湾学习等方式,加强闽台高校师生在文化创意领域的学习互动,进一步推进闽台高校设计教育合作。

(二)举办闽台高校文化创意会议、讲座、论坛、工作坊等推动设计学术交流

学院与台湾云林科技大学设计学院等承办“2014国际数字技术与创意设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设计科学与知识创新研讨会”,探讨数字技术与创意设计的学科发展和学术创新;与台湾云林科技大学设计学(博士班)研究所等承办“2014两岸工艺美术暨设计学博士学术研讨会”就传统工艺美术传承、文创聚落与创意城乡发展、创新人才培养等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并在学院设立了博士实践基地;学院定期邀请台湾设计师和相关公司负责人为师生做相关讲座,如台湾设计名家、台湾师范大学林盘耸教授和中国科技大学吕坤和博士做关于“国际设计竞赛”和“闽台艺术”学术讲座。通过这些系列活动的举办,学院与台湾相关学校建立合作关系,打造具有福建特色的两岸教育交流品牌,增进了两岸教育界间的情感融合。

(三)举办或参与闽台高校师生创意设计展览、竞赛等促进两岸设计教育成果交流

2013第六届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的“两岸高校设计展”上,6所台湾高校与18所大陆高校共同展出海峡两岸新生代的创意设计作品,学院设立的“人人都是设计师”互动平台吸引了众多“设计人”参与;学院联合华侨大学、台湾亚洲大学举办的“相逢若旧--2014两岸三校毕业设计联展”代表了两岸学生的优秀水平,为设计学子的交流创造新的机会;学院组织学生参加主题为“创意设计?智造生活”的2014年首届海峡两岸大学生创意设计大赛,提升学生参与创意设计的热情及能力,增进两地创意设计人才交流。通过举办或组织参与设计展览、竞赛,搭建两岸大学生文化交流、展示的平台,为两岸青年学生架起一座友谊的桥梁,深化两岸高校设计成果的相互交流。

三、基于“祈福文化”的闽台高校创意设计合作新途径思考

福建与台湾有着共同的文化渊源,挖掘闽台地区代表性的文化内涵,尤其是具有地域特色的风俗民情,启发学生富有民族特色的创新思维。“祈福文化”是闽台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组成,受到民族文化深刻影响的同时又体现了特有的地域文化,结合工艺美术学院关于闽台设计教育的交流实践,进行了基于“祈福文化”的闽台高校创意设计合作途径的几点思考:

(一)以闽台民间美术中祈福元素为切入点,开展两岸高校创意设计交流互动

闽台地域文化内涵丰富且特色鲜明,两地的民间美术形式相近又各显纷呈,最典型的就是传达祈福意愿的美术形态和装饰,体现在蕴含吉祥寓意的民间工艺品类型多样、制作相关工艺品的民营企业发达等优势,这不但为闽台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提供了丰富的本土文化背景和设计素材,也为学生创造了优质的社会实践基地和就业机会。

在闽台高校合作培养文化创意人才方面,可以在课程设置中增加闽台吉祥文化考察与赏析、闽台吉祥图案应用设计、闽台形象吉祥物等课程,增强学生对闽台地域文化的关注和认识;鼓励学生以闽台“祈福文化”为题材进行毕业创作,如祈福寓意文字和形态的应用、民俗民风的重新演绎及诗词典故与神话传说中祈福寓意的移植等等,并积极与当地企业联系;以“祈福文化”为主题开展两岸高校师生互动的创新论坛、设计工作坊等,进行主旨明确的创意交流,让学生把握富有民族吉祥韵味的现代设计定位;组建即时或长期的两岸高校合作的师生设计团队参加国际设计竞赛、展览,以“祈福文化”为契机发掘“中国文化符号”作为创意元素,加强闽台地域文化资源的共享。借助闽台民间美术为两地高校文化创意设计合作创造的资源优势,促进“以形态、色彩、材料、技术为创意点”的现代设计与“以文化和技艺为特征”的传统工艺结合, 加深两岸师生对地域文化的重新理解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

(二)借鉴台湾文创产品融入祈福符号的经验,促进两岸发展创意设计产学合作

闽台高校设计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要立足于当地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基础,地区产业的发展和文化的提高反过来也依靠学校培养的高级设计人才和推广力度。台湾地区的文创产品极其注重“传统与现代的创造性融合”,高校的设计教育也极为看重“传统文化的移植和创新”,办学过程中强调与企业联系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实现共赢,祈福符号在文创产品设计开发中呈现多元化的、创意性的表达方式,并获得了较好的社会反馈和经济利益。福建的文化创意产品多数从民间工艺品发展而来,虽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产品附加值较低,没有自己的品牌,如闽侯县城一带的漆器产业,泉州德化的陶瓷产业等,这一现状不仅是企业的问题, 也与福建省工业设计实力和设计教育的发展现状有一定关系。

由此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闽台高校设计教育合作交流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尤其反映在校企合作需求上,不仅是福建高校与本土企业合作,也可以是两岸产学合作,即台湾高校与福建企业合作,或是福建高校与台湾企业合作,或是多层面多角度合作。例如厦门夏商文创与台湾树德科技大学合作进行文创商品商品开发,以创意角度展现两岸菜市场生活之美,促进鼓浪屿民生进化和社区再造,借助一系列两岸文化产业交流的平台,促使两岸高校与两地企业开展创新合作,发挥青年学子的创意力量。以传统“祈福文化”在现代产品创意中的延伸和发展为契机,从台湾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开发中寻找可资借鉴的资源,充分发挥两岸青年学子“创意与设计”的力量,借助展览、竞赛的机会推出有益民生福祉的创意产品。

(三)利用新媒体新技术优势,搭建以“祈福文化”为基础的两岸创意设计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福建文化产业初级文化产品较多,具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新兴文化产业规模和比重相对较小,普遍存在自主研发能力弱等问题。因此在高校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方面应关注前卫与传统的碰撞,培养年轻一代在“循旧”的同时也要“加新”,运用高科技手段改造与提升传统文化产业。

基于闽台的地缘优势,台湾文创产业的成功经验,探索共同建设以“祈福文化”为基础的闽台创意数据库、资源信息库,建立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一方面,借助资源平台建立闽台高校师生创意交流的长效机制,分享闽台地域文化教学内容、设计案例,进行地域特色“祈福文化”的创新性两岸设计合作等等,使两岸高校无形的教育资源发挥积极作用;另一方面,鼓励企业与高校开展创新性的沟通互动,发展福建的文化优势,借助资源共享平台让两岸青年学子充分发挥创造力,赋予老物件老技术更多新的生命,促进传统民间工艺尤其是蕴含吉祥寓意的民间工艺品进行现代设计转型。

四、结语

篇9

一、蒙古族传统工艺美术研究背景

在我国的工艺美术和文化艺术领域之中,蒙古族的传统工艺以其幽远的发展历史,精湛的工艺水平,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此外,蒙古族独特的草原民族特性,热情好客,吸引了内地的大量文化的爱好者的移民,对于蒙古族的手工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还有一些传统的蒙古族工艺美术品的原材料产自内,历年来,众多的中国外学者进行了蒙古族的传统工艺美术的相关研究,相继编著了较多的有关蒙古族的传统工艺美术研究方面的书籍和论文,这些研究以及文献资料为蒙古族的传统工艺美术研究保留了大量的原生态信息,为研究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蒙古族传统工艺美术的特色

大量的蒙古族传统工艺美术品的创作目的是为了美化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以及居住环境,根据这一目的可以把蒙古族传统工艺美术品分为生活用品和生产用品两大类,第一类生活用品类主要包括蒙古族的民族服饰和民族饰品以及各种摆设和生活用具,第二类生产用品主要包括草原民族从事生产活动如放牧以及运输工程中的各类用具,这两类蒙古族传统工艺美术品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别。从这些种类可以看出,蒙古族的传统工艺美术品的种类众多,而且其工艺多出自于蒙古族的民间生产,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工艺水平高。另一方面,蒙古族传统工艺美术品的设计者往往也是蒙古族传统工艺美术品的使用者,这些工艺美术品经过历史的沉淀带有悠远的历史气息,包含了蒙古族的民族智慧以及人民对于生活的美好向往。

三、蒙古族传统工艺美术分类内涵

蒙古族的生活方式的开放性,造就了蒙古族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另一方面,明清时期蒙古族传统工艺美术品的特殊发展背景等等,使得蒙古族传统工艺美术从原材料到工匠、生产规模以及生产工艺都具有较复杂的综合特性,这些对于蒙古族传统工艺美术的审美依据模糊化,文章现对于主要的蒙古族传统工艺美术品进行探究。

四、蒙古族传统工艺美术研究

文章主要从传统蒙古族服饰以及服饰刺绣艺术、蒙古族传统的彩绘工艺以及蒙古族传统用具工艺美术研究等方面进行蒙古族传统工艺美术研究。

(一)传统蒙古族服饰手工艺美术研究

蒙古族传统的服饰手工艺是其传统民间工艺的重要组成,其工艺独具匠心,在指法以及持针的手法上都大有讲究,服饰的手针工艺是蒙古族传统服饰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具有浓厚的生活实用性以及美术价值。蒙古民族服饰除了御寒和护身等实用之外,每一处都体现了蒙古民族对于审美的追求,长期的历史发展沉淀所形成的传统服饰的颜色体系对于蒙古民族的民族崇尚有着直接的体现,例如蓝色象征着蒙古族人民崇尚的长生天以及蒙古族的先辈,绿色则是蒙古族赖以生存的草原之色,红色象征着或,代表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

1.镶边工艺蒙古族自其先辈开始就讲究服饰的镶边艺术,作为蒙古族的传统手工艺一直在不断地发展以及完善之中,为蒙古族的民族服饰锦上添花,其根据蒙古族人民的年龄以及服饰的不同位置镶边的款式风格以及色彩上往往不同,通过色彩的运用以及样式的改变来体现不同阶段

2.传统蒙古族服饰刺绣艺术美术研究蒙古族的服饰刺绣艺术具有久远的历史,并且随着蒙古族文化的发展进行着不断地创新,追溯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蒙古族的先辈们就已经掌握了剪裁和缝制工艺,大约到了元代,蒙古族传统的服饰手工艺技艺趋于成熟,传统蒙古族服饰刺绣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蒙古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例如:袍服和坎肩以及套裤等数十种蒙古族人民的服饰以及配饰。刺绣手法风格各异,体现了蒙古族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的特色,传统蒙古族服饰刺绣艺术的造型、色彩以及工艺和图案都具有极高的美术价值和社会内涵。

(1)传统蒙古族服饰刺绣色彩的美术研究蒙古族崇尚的色彩主要包括蓝色、白色、红色、金银色以及绿色等,这与蒙古族人民的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传统蒙古族服饰刺绣色彩上蒙古族人民倾向于使用给人以轻松愉悦感觉得色彩,使用服饰的颜色为单调的草原环境增添丰富的色彩,另一方面,蒙古族的服饰往往色彩对比强烈,采用大胆的色彩对比,来增强服饰色彩的丰富程度,长此以往,蒙古族人民掌握了这种色彩对比的方法,配合具有民族特色的配饰将蒙古族的审美情趣以及情感世界鲜明的体现出来。

(2)传统蒙古族服饰刺绣图案的美术研究传统蒙古族服饰刺绣图案对于蒙古族大而正的平面剪裁服饰进行填补,将传统蒙古族服饰中的大面积面料进行分割,使得服饰的内容更加调和,增添了流畅的节奏美感,将蒙古族的服饰结构的精美以及工艺的细致体现的淋漓尽致。图案是以反映蒙古族生活以及美化生活为目的,带有吉祥如意的美好寓意,寄托着蒙古族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传统蒙古族服饰刺绣图案具有极强的美术变现力,多以动物、花卉以及吉祥的文字等传统纹样为主,由于蒙古族传统服饰的独特性,刺绣图案的美术美感是其他图案形式所不能替代的,其色泽、空间以及质感造就的浮雕效果,将刺绣艺术的美术效果完美的体现出来。

(二)蒙古族传统的彩绘工艺的美术研究

文章此处主要针对与蒙古族生活息息相关的家具彩绘工艺为主进行研究,蒙古族的居住以蒙古包为主,一般家具规模不大,大型家具的彩绘主要于家具的正面以免被其他家具遮挡,小型家具一般要进行5个面的彩绘,根据家具的功能性,其彩绘的内容往往不同,蒙古贵族崇尚与龙、凤、狮、以及虎,部分贵族的家具彩绘中含有文房四宝以及吉祥如意寓意的装饰图案。由于蒙古族崇尚的色彩主要包括蓝色、白色、红色、金银色以及绿色等,蒙古族家具的传统彩绘工艺多使用红色、蓝色、白色、金银色以及绿色等,其中红色占据绝大部分,在传统的彩绘工艺中多运用色彩的强烈对比,颜色绚丽,但由于工匠的精巧布局其依旧具有很高的协调性。蒙古族的传统家居彩绘工艺,配合其草原环境的蓝天与白云,青草和九曲连环的河流溪水,将蒙古族的生活空间点缀的艺术气息十足,蒙古族传统的家居彩绘中因要求不同,运用或精美或粗犷的线条以及层次丰富的色彩对比提高了蒙古族传统家具的美术价值。

(三)蒙古族传统用具工艺美术研究

蒙古族由于其独特的草原生活方式,需要配合生产活动进行频繁的迁徙,其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上附着的传统的工艺的美术价值同样对于蒙古族传统工艺的美术研究存在有重要的意义。

1.鞍马用具工艺蒙古族被称作是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人民与马有着不解之缘,蒙古族传统的鞍马用具在国际上的鞍马用具领域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不是其他民族其他国家可以取代的,蒙古族传统的鞍马用具传承了我国北方游牧民族数千年的鞍马制作工艺和传统文化,在发展完善的过程之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工艺美术类别,蒙古族传统的鞍马用具是蒙古族男子身份地位的象征,蒙古族传统的鞍马用具种类很多,而且造型丰富多样,装饰品的工艺及其丰富,鞍马用具包括马鞍以及配套的辅助部件,其图案多寓意吉祥如意等蒙古族人民对于生活的美好向往。

2.毡庐用具工艺蒙古民族居住于蒙古包中,因为蒙古包的材料主要是毡毯并且蒙古包的顶棚形状为穹庐形,所以一般将蒙古包又成为毡庐,这是蒙古民族所特有的居住环境,主要是为了配合草原生活的频繁迁徙以及四季的气候变化,毡庐便于拆卸以及安装,蒙古包颜色以及本身的形状都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的发展中的传统文化体现,色彩丰富,为草原民族的生活层次丰富的提供点缀。

3.饮食用具工艺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蒙古民族的传统用具工艺的美术研究自然离不开对于蒙古族的饮食用具的研究,蒙古族的饮食用具体现了蒙古族人民的粗犷豪放特性,虽然工艺不比农耕民族的工艺技术繁荣,但是极具民族特色,蒙古族人民由于需要进行频繁的迁徙,其传统的饮食用具要求使用不易破损的材质,一般为木材和皮革以及金属等,例如具有蒙古族特色的皮革制成的酒壶以及皮囊,使用动物的骨角做成的牛角杯和牛股筷子等,其造型、材质和装饰都是游牧民族的传统习俗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是蒙古族传统工艺美术的重要载体。

4.游乐器具工艺每个民族的游乐器具都带有浓郁的民族气息,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大型的节日庆典以及日常的婚丧嫁娶,蒙古族会举行丰富多样的游乐活动,这构成了蒙古族的日常生活的亮丽风景线,笔者此处以蒙古传统的男性竞技项目———男儿三艺为例,这些竞技项目特有的服饰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例如摔跤项目的服装多风格粗犷,套裤上选择的图案多为寓意吉祥如意的图案以及狮头、虎头等,赛马相聚佩戴的云冠将蒙古男儿的英姿烘托得酣畅淋漓,蒙古族传统的游乐用具在制作上工艺十分讲究,配合举办的项目的需求来选择色彩的搭配,同样具有重要的美术研究的价值

五、结语

篇10

关键词:务川仡佬族;傩面具;艺术特征;旅游开发

中图分类号:J52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傩文化,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巫术文化,自西周后期产生、发展并传播于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西南地区。直至今天,在西南地区的贵州务川、道真等地一带的民间,傩戏颇为流行。务川,是贵州省一个有名的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其民间盛行傩戏表演。傩面具作为傩戏中不可缺少的道具,也在务川民间广泛的制作和使用。可以说,它是务川仡佬族极具民族代表性的民间工艺品,也是务川仡佬族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雕刻傩面具的材料主要有香樟木和杨柳木两种。雕刻出来的傩面具线条流畅、造型独特、色彩鲜明、类目繁多。在粗犷朴实中透露出神秘、慈祥或狰狞的艺术效果。

傩面具造型较为原始,比起京剧等艺术脸谱,显得更加朴实无华。但它是仡佬族原始的图腾再现,具有驱灾辟邪、除病灭灾、镇宅、求子、兴旺,保平安等象征意义,可以作为务川仡佬民族的一种精神信仰和精神支柱。傩面具最早用于原始巫术祭祀,而今却成为了同时具有宗教和民族两种艺术特征的工艺品。完成了娱神到娱人的转变。和汉族的许多地区的民间工艺品,如:剪纸、风筝、花灯等一样,傩面具也反映了务川仡佬族人民的审美趣味。

一、务川仡佬族傩面具的制作流程

(一)选材

傩面具的材料主要有香樟木和杨柳木两种,在选择材料时主要是注意木料的干湿程度。一般而言,干木材和湿木材所使用的刀不一样。为了保证面具雕刻成功,磨刀是关键。

(二)磨刀

在磨刀的时候,注意分辨材料的干湿,较干的木材需要采取平磨的方式,较湿的木材需要采取直磨的方式。

(三)选刀

根据作品类型进行选刀是关键。在雕刻面具时,先要判断所雕刻的形状,根据作品进行构思,不同的造型要使用不同的刀才能雕刻出来。

(四)构思

雕刻面具作品之前,先构思雕刻题材。不同题材应该有不同的雕刻风格。在下刀之前,应该先完成所有细节的构思,如:那些地方该雕刻;雕刻出来是什么样子等,再进行雕刻。这是一个艺术创造的过程。

(五)雕刻

完成了选材、磨刀、选刀并考虑清楚所有细节之后,制作者就可以进行雕刻了。雕刻的过程细致繁琐,并具有技巧性和艺术性。在制作者的巧妙雕工之下,面具展现出立体的五官和生动的表情。

(六)打磨、抛光

因为是木材质,雕刻好的面具初步具有了立体感,但比较粗糙。需要经过进一步的打磨,才能使其线条流畅、光滑均匀。

(七)上色、喷漆

在雕刻打磨工作完成以后,就要进行上色和喷漆。上色是考虑好面具的整体风格进行美观的颜色搭配,然后用笔将不同颜色上到不同的部位去。喷漆是用喷枪进行,材料的不同干湿程度影响喷漆的效果,所以考虑喷漆的浓度比例是这个环节的关键问题。良好的色彩能增加面具的立体效果。

(八)开灵光

面具工艺制作全部完成以后,就要进行开灵光了。开灵光分为:上香、请神、求神三个步骤。开灵光之后,面具就具有了神力,可以驱邪避灾、保佑平安。

二、务川仡佬族傩面具的艺术特征

(一)鲜明独特的装饰性

务川仡佬族傩面具,是一种极具神秘性与宗教色彩的民间工艺美术品,其雕刻绘制由民间艺人完成。艺人在制作过程中,运用了阳刻、阴刻、镂空雕刻等手法,使傩面具生动立体、凸显角色性格,再加上鲜艳的色彩绘制,使面具形象更加鲜明且独具特色。与其它面具不同,傩面具角色分为:山王、度官、土地、秦童、川主、判官、先锋小姐、唐氏、二郎、小鬼、爷爷、和尚、娘娘、圣公、圣母、小三、太子、灵官等。每种角色都有一种程式化的雕刻绘制技法,使不同角色的面具造型各不相同,并体现出丰富多彩,形象性格鲜明的艺术特征。除外,傩面具色彩鲜亮,对比强烈,令其极具装饰性效果。

(二)写实与写意相结合

务川仡佬族傩面具艺术,是一种民间雕刻艺术。其刀法简洁,线条流畅,造型各异。其中的角色性格和性别分明,一眼就可以分辨出,哪个是神,哪个是鬼,哪个是男,哪个是女,哪个是和尚,哪个是道人,其角色五官刻画方面写实性十分突出。在突出写实性的基础上,仡佬族傩面具具有夸张、丰富的面部表情。比如:面具主要以五官的扭曲和变形来完成角色的凶猛、狰狞等性格特征的展示,以增加角色的生命力。这种手法使务川仡佬族傩面具在写实的基础上,又有写意的双重表现。如:仡佬族傩坛中传说是“化身”的山王面具,“三分鬼怪七分神”、面目勇猛、造型夸张,体现其与妖魔鬼怪作斗争的威猛形象,其造型就在以人物五官为原型的基础上进行了夸张变形,被雕刻得十分写意。综上所述,仡佬族傩面具具有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艺术特征。

三、傩面具的旅游开发价值

傩面具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艺术特色,造型别致,色彩鲜明。凝聚了仡佬族傩文化的思想内涵与艺术精髓。随着务川县对外交流的扩大和旅游业的发展,傩文化以其独特性和神秘性成为其旅游开发的重要项目。其中,傩面具的旅游开发价值也逐渐被大家所关注。

(一)作为旅游纪念品进行开发

务川仡佬族傩面具是一种极具地方特色和民族色彩的工艺美术品,具有很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它不仅小巧别致,色彩鲜艳,造型丰富,而且具有深厚的内涵,其间展示出务川仡佬族巫傩文化的艺术魅力。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务川仡佬族傩面具不但使一种宗教仪式道具,还成为了一种极具市场潜力的旅游纪念品,让游客通过观赏、购买、收藏傩面具,更深入的了解傩文化、傩艺术的魅力所在。不但拉动了旅游经济的发展,还起到了文化沟通交流的作用。

(二)作为游游资源进行开发

务川仡佬族傩面具具有品种丰富、色彩鲜艳,独具地方特色的特点。是一种具有很高观赏价值的民间工艺美术品。务川仡佬族傩面具展示了仡佬族人民的审美观。在旅游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傩面具又被赋予了新一层的涵义——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

1.作为傩戏道具在舞台上展示

傩面具本来就是傩戏中不可缺少的道具,不同人物形象通过不同面具和服装区分。表演者通过戴面具的傩戏表演,给游客带来视觉审美的冲击力。作为傩戏道具,傩面具可以通过表演者的舞台展示,供游客观赏。

2.作为博物馆展品进行展览

傩面具的种类很多,有男有女、有鬼有神有怪、还有不同职业,不同身份如:山王天子、端枪童子、炳灵侯王、捉火郎君、二郎菩萨、秦童老官、铁匠婆婆、汉朝将军、唤狗二郎、鞠公、孽龙、毛包、山羊等70多种。这些面具展示着巫傩文化的原始朴拙的美。笔者认为,在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可开设傩文化博物馆,展览各种傩面具,让游客通过游览、观赏、品鉴,感受到傩面具艺术的魅力。

(三)作为旅游宣传品进行开发利用

在旅游业发展中,宣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宣传、独具特色的宣传,是增加游客数量、拉动旅游经济增长的重要环节,因此要发展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旅游业,就应该有一个吸引游客眼球的独具特色的宣传品。这个形象是从各地方的环境、地域、民族文化、地方特色中挖掘的,带有很强的地方性特色。傩文化,作为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的一大特色和亮点,作为旅游宣传品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的价值。而傩面具,可以说是傩文化的一个标志性形象,它凝聚着傩文化的精髓,展示傩文化的宗教内涵和原始神秘的古朴之美。通过对傩面具的欣赏,游客能理解傩文化的许多内涵。因此,作为旅游开发的宣传品,我们可以将傩面具运用到旅游形象宣传当中。如:作为旅游广告宣传图样、作为旅游地形象标志、作为旅游景区门票装饰图样等。

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务川仡佬族的傩文化资源成为了重点的旅游开发项目。傩面具也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随之被旅游业界人士所关注。今后仡佬民俗旅游的开发应立足于傩面具的艺术特点,深度挖掘其旅游开发价值,仡佬民俗旅游必将成为务川的旅游发展的重要引擎。

参考文献:

[1]罗中昌,罗方.浅谈仡佬族傩面具的象征意义[J].作家,2012,20.

[2]胡洁娜.仡佬族文化研究论文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