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范文

时间:2023-12-05 17:32: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篇1

关键词:英语教学;多媒体教学;现状;对策

一、英语课堂中应用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在平时的教学中有很多优点,比如直观、形象等。特别是在讲述抽象的内容时,用多媒体非常适合。同时,由于它容量大、节奏快、图片形象生动,容易让学生产生新鲜感,所以,很多教师在平时英语课堂教学中大量使用多媒体课件。但是,“过犹不及”。当前有很多教师过分强调它的优点,在课堂上不切实际地使用,甚至是“滥用”多媒体,这样反而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事实上,多媒体只是一种辅手段,它虽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掌握教学内容,但不能代替教学内容。目前,英语多媒体教学尚处于“初级阶段”,不少教师在认识与实践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

(一)过分强调视听效果,忽视英语的语言交际功能

由于多媒体课件能把文字、声音、图像等多种信息集于一体,在极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很多教师在课件上大做文章,集中了大量声音、图像信息,对之加以充分运用,使得英语课几乎成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课。而传统教学中让学生用英语对话的那种热烈气氛也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冲击下日益减弱。有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现代教学手段,还要不要花费课堂时间让学生去说英语呢?答案应该是不容置疑的。英语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教师应该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交际的能力。

(二)过分强调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很多教师课上以多媒体的演示代替了教学,忽视了自身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的作用。诚然,多媒体课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文章理解的难度,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并使之体会到学习英语的乐趣。但是,是否因为多媒体的这些优势我们就可以完全抛弃传统教学中的一切东西而完全依赖它呢?我个人认为不是这样的。在平时的教学公开课上,有的教师过分追求课件的生动、华丽,而脱离了教学需求的实际,过分注重形式,根本达不到很好的效果。而且,他们授课期间只是按部就班地操作课件,根本没有顾及到学生的感受,没有根据学生的反应和课堂的实际进行调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大大减少了师生在课堂上互动的机会,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三)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忽视了对教材的整合

大部分教师由于时间或技术有限,课堂上使用的课件多为直接从网上调取的,在教学中没有对此进行整合,使得课件缺乏实用性,整个课件的结构和一些问题的“标准答案”按照预先设定的模式、思路进行人机交互时,学生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深入地思考,只能顺应设计者的思维方式作一些简单的应答,课件内容也没有突出本单元或本节课教学重点、难点。

(四)过分强调多媒体课件“电子板书”,忽视传统板书的重要性

在学校的公开课上,我发现有的英语教师过分强调课件的重要性,以电子板书代替黑板板书。上课时,教师只需点击鼠标,通过大屏幕一一显示,对其他教学手段置之不理,使课堂由“教师灌输”变成“机器灌输”,一节课没有使用过一次黑板。从教学效果角度讲,有些知识点(比如语法知识)用传统教学手段讲解得很清楚,教师就没有必要利用多媒体教学。从学生身体健康的角度讲,过多、过滥的电子板书有损学生的视力,容易使学生产生视疲劳,反而会影响学习效果。我个人认为,平时的英语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欣喜地接受多媒体教学,同时更要发挥传统教学工具的优点,不能因为多媒体的现代化而把它们完全抛弃。在上课前,我们可让学生上黑板默写单词,这样既能考查他们单词掌握的情况,又可加深其对于陌生单词的记忆。另外,在讲解一些生词时,教师可利用简笔画,效果也很好,在吸引了学生眼球的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对教师的钦佩之情,一举数得,何乐而不为呢?

二、解决对策

针对上述情况,要让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教师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从思想上正确认识多媒体教学的作用,正确定位

多媒体技术虽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骄子,但它在课堂教学之中只能起到配角作用,应用的目的是“辅助”教学。这是由教学自身的规律性决定的,一切技术手段都必须为教学服务,如果过分夸大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以辅代主,势必会导致人(教师、学生)为物(现代教学手段)役,从而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改变教学观念,课件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因此,在使用现代教学手段,优化传统教学效果的过程中,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都必须以人为本。具体来说,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要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把自己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融进多媒体手段之中,从而极大地发挥先进手段的教学优势,改进传统英语教学中的不足。只有这样,多媒体手段才不会成为摆设,才能更好地为学生和教师服务。

(三)平时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素质,为多媒体技术的熟练使用提供保证

多媒体教学的普及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在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的基础上,不断地学习、掌握多媒体技术,亲自设计、编写适合自己学生的课件,并能在课件中充分体现自己的教学艺术、教学风格。因此,我们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来说,在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术的同时,有必要通过培训来掌握多媒体课件的编写、制作技术,将现代教育技术有机地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之中。

总之,当一个新生事物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既要有热情尝试的举动,又要有冷静审视的头脑,这样方能为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使其在良性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出应有的效应。

参考文献:

1.张红玲.现代外语教学的发展趋势和机辅外语教学[J]. 外语电化教学,2000(3) .

2.杨春慧.试论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的特点[J].外语电化教学,2000(1).

篇2

    论文摘 要: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英美文学课程中的合理运用,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因此,高校英美文学课程授课教师应合理应用各种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幻灯片、视频、音频文件及网络技术,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规定,英美文学课程是针对于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旨在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美文学作品的能力,了解并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对英语这一门语言的运用能力,增强对英美文学及文化的了解,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1]英美文学课是一门比较特殊的课程,其中作家、作品及所属流派跨越了多个时代,所归属的政治、历史时期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异,知识量特别大。在教学中,教师要把语言和文化的学习真正情景化、语境化,有效地利用多媒体资源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提高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显得颇为重要。[2] 

    一、传统教学模式下高校英美文学课程所遇的障碍 

    课时不够。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在“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之风的影响下,许多院校注重开设“实用”类课程而删减英美文学课程或课时。根据统计,目前许多院校的英语专业教学计划中英美文学课程的比例已很小,一般为二至四门,有的只有一至二门,每周只有两课时,而且课程设置随意性大,设置结构单一,选修课少,英美文学史与文学作品选读课程的关系处理不好。传统教学模式下对课时量的需求很大,而实际课时偏少以及学生兴趣不高的现状导致教学的效果不佳。 

    教材不精。受到英美文学课程课时量的限制,教师在选择教材时遇到很大阻力。例如,在文学史方面,教学目的是讲述文学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和特征, 因而教材要做到首尾贯通、主次分明、脉络清楚;在英美文学选读方面,教材应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传记等各种题材的作品,注重其可读性、代表性、时代性和文化内涵,所选的作品应能体现作家的写作风格,应有作者、作品介绍以及重点、难点注释和思考题等,以便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鉴赏水平。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应是将文学史与文学选读结合起来讲解学习,但由于受到课时量的限制,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教师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有限的时间内很难使学生窥见整个英美文学史的全貌,更难分析各个时期不同流派的风格特色。 

    学生兴趣不浓。英美文学课程的讲授和学习不但对教师有着较高的素质要求,对学生也不例外。首先,学生应具备良好的英语语言的基本功,才能在阅读和欣赏英美文学作品时减少障碍;其次,学生对英美文化应有一定的了解,才能了解语言表层技巧所反映的深层社会文化内涵。但很多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程望而生畏,从内心就有着一种抵触感,觉得自己离英美文学的国度太遥远,认为英美文学的语言生疏,用词陌生,难以理解,文学作品中所涉及的人名、地名、历史事件更是极为陌生,这就进一步拉远了他们与文学作品的距离。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反而使学生认为文学课程非常枯燥无味。 

    二、现代多媒体教学模式在英美文学课程中的运用 

    在网络资源及多媒体技术匮乏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课堂容量小、信息量传递不足,学生的知识获得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知识储备,而一个教师即使再博学,也无法达到网络资源所覆盖的信息面。[3]面对信息时代的挑战,教师在教学中只有以变应变,对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大胆的改革,在备课时应做好充分准备,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合理地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才能提高教学效果。传统意义上,多媒体一般包括以下几种媒体:1) 文字和旁白;2) 图案和插图;3) 静态的照片;4) 图表和图形;5) 视频和动画;6) 音乐和音响;7) 网络。[4]当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可将其分为以下四类: 

    (一)幻灯片的运用 

    自古以来,人类都是通过视、听、嗅、触、味五种感官来接受信息的,其中83%的信息是通过视觉从图像中得到的。[5]英美文学课程中所介绍的许多作家及其作品对于中国学生都很陌生,如何加强学生的印象,使原本空洞的文字变成直观的图像展示在学生面前,是大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忽视的。越是陌生的内容,就应该以一种更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方式来讲述,以幻灯片的形式将作家的肖像及其代表作的出版物封面展示给学生,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家作品的了解,激发学生阅读英美文学原着的兴趣。PPT课件的制作可以将跨时代的文学作品进行整合对比,可以引入更多的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参考资料,如作者生活的家庭和社会背景,作者作品的罗列,作品中精彩选段的呈现,从而能大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在了解文学文本的同时进一步了解不同时代的英美社会文化。

    (二)视频文件的运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大量根据英美文学名着改编的电影被引进到国内,学生可以更广泛地接触到英语语言文学,声情并茂的视频资料拉近了学生与英美文学所体现的西方文化之间的距离,学生们可以更直接地了解英美社会的方方面面。然而,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不应该只是停留在一时的视觉享受上,而应该借助视频文件这座便桥走入英美文学的国度。英美文学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广泛,课堂时间很难逐一详细分析单个文学作品中的方方面面,加之学生的阅读时间有限,在没有把握作品全貌的情况下分析作品,只会加大学生理解的难度,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安排学生观看由英美文学原着所改编的电影,在学生大致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故事情节及人物后,再利用课堂时间重点分析教材上作品选读的内容,这时,学生根据自己对作品的了解,可以较轻松的理解原文,也可以在对比影视作品和文学原着时,形成自己的文学观点,大大提高了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托马斯·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先观看影片,让学生在人物形象和情节方面留下深刻印象,然后就文学选读教材中的选段进行讲解,这时可以请学生自己根据上下文来分析文本选段,讨论电影中的苔丝与哈下的苔丝这一人物性格表现有何异同,进而拓展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文本阅读的兴趣。 

    (三)音频文件的运用 

    视频文件可以增强学生对英美小说的了解,而音频文件则更适合被应用在英美诗歌的教学中。听觉和想象力是理解诗歌的关键,英美诗歌中的格律只通过书面的讲解很难被学生所理解,只有当学生直接听到抑扬顿挫的格律时,才能感受到英诗之美。最古老的英语诗歌形式就是民谣,也称歌谣,这些民谣就是以声音的形式被传载至今,现在,随着人们对英语语言运用的重视,朗诵英美名诗的音频文件已经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将这些音频文件利用到英美文学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如在讲解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蒲柏的英雄双行体或华兹华斯的浪漫主义诗歌时,都可以让学生静静地聆听,一同感受诗歌韵律。除了运用音频文件来感受诗歌的格律外,教师还可以用它将音乐和文学联系起来。《友谊地久天长》是世人熟知的歌曲,它被翻译成了不同的语言,用这首歌作为一个引子来介绍苏格兰着名农民诗人彭斯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这样一来,文学作品就能以音乐的形式来亲近听众。  (四)网络的运用 

    阅读文学作品是学生作为个体从读物中汲取精神营养的脑力劳动,是别人无法代替的。在文学教学中,教师是不能代学生理解的,作品意义是学生欣赏作品本身的结果,它不在教师的头脑里,也不在作品的言语里,而只能由学生自己去感悟、理解。而网络则是用来作为辅导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工具,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课前利用网络来了解课堂上所要讲解的作家及作品,在课堂上利用几分钟的时间来考察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情况,可以以简单提问的方式让学生熟悉作家的生平和作品创作的背景,也可以师生换位,让学生来介绍他所了解的作家及其作品,提出他们自己的观点。教师还可以用电子邮件方式,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和写作予以指导, 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或批改作业;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学会上网搜索文学电子书和文学评论资料,使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文学学习中。[6] 

篇3

关健词: 专业课程;多媒体教学;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 A多媒体教学是一种自动化的多媒体教学技术,教学信息由课件的开发者编码后通过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给学生,并通过人机交互作用完成各种教学任务,实现教学过程与目标的重组优化,多媒体教育为教师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工具,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学效果与效率得到极大提高。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远远低于人们对它的期望,在实际应用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过程中,既存在着广阔的优越性,也存在着种种问题和误区,如何克服这些弊端,充分用好多媒体这种辅助工具,从而使得专业课的教学真正地有一个质的飞跃,则是需要认真思索的课题。在工程类课程中,这些问题尤其突出。

一、多媒体教学的积极作用

1.充分反映学科前沿的新思想、新成果,体现专业课特色。专业课教学与基础课教学相比有着时代性、应用性、创新性强,涉及知识面广,知识易变、更新快等特点,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专业课对任课教师的要求比较高,它与时展紧密结合,反映着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和趋势,讲授的知识和阐述的理论具有科技前沿性和创新性。而一般来讲,教师所使用或参考的教材都具有滞后性,教师在授课时,如若借助多媒体课件,除了展示教材中的重点内容,还能随时将网络中的与教材相关的最新专业知识添加到课件中,及时传递给学生,这样就会更好地反映学科动态,跟上时展步伐,真正体现出专业课的特色。多媒体教学工具的使用,为新成果的引进提供了最为便捷的载体,从而优化了课程体系,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2.增加单位时间内获取信息的密度,切实提高专业课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采用了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手段.教学内容通过计算机和大屏幕投影仪放映出来听,避免了教师大量而繁杂的板书,使教师更多地注意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和讲授,从而在有效的时间内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增加信息传授量。在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在减少专业课理论学时,增加实验和实践环节。由于专业课的内容往往比较庞杂,制定的课时数也常常与实际需要的课时数存在着矛盾,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完成教学大纲规定内容,而多媒体教学则很好地解决了这种矛盾,弥补了某些专业知识无法向学生讲解的缺憾,从而迅速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特性也可以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使课堂教学更加紧凑、丰富。

3.提供直观形象的教学,吸引力强,充分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热情。多媒体课件以其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形象地传递教学内容,把涉及到知识、现象及过程全部再现于学生面前,让学生耳闻目睹,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有了学习热情,学生就会自觉地调动主观能动性去探索知识,了解事物的发展规律,达到掌握科学知识的目的。

4.增强了教与学的互动性,使得专业教学更具特色,更有适应性。

多媒体计算机有独特的交互性,通过人机交互与对话,让学生按实际情况,以适应自己学习的最佳方式、最佳速度,从而真正作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交互式、个性化的教学将改变传统课堂“被动式听课”的现状,而实现“主动式学习”,为不同水平和基础的学生提供一个可由自己选择的理想学习环境。因此,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这一“综合媒体”可构成一全新的优良的多媒体学习环境。利用多媒体信息组织方式,可以从多角度表现教学内容,较彻底地分解知识,减少信息的加工转换过程,从而大大丰富和增强教学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另一方面,教师也能方便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检索、增加、删减等编辑操作,容易调整其先后顺序、出现频数、节奏快慢、动作效果等,更有利于教学。

二、当前专业课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普遍存在的问题和误区

多媒体教学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无疑起到了推进作用。但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用于教学,如果使用不当,不但起不到应起的作用,甚至会帮倒忙,影响教学效果。这些主要表现以下方面:

1.播放流水课、照本宣科。在目前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课堂上普遍存在一种现象“眼随屏幕走”,把电脑显示屏当成了最合适的讲稿,使多媒体教学变成现代的“照本宣科”的教学。上课时只需按一键,课件顺序走,而教师还总是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电脑的既定流程上来,这样上出的课便是“流水课”,而这种方法究其根源,实质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演变成了“电脑+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它只不过更强化了教师的主动性和学生的被动性。

2.课堂教学虚设、独尊“多媒体”教学。不少教师,受“唯媒体论””和“唯新媒体论”思想的影响,在感受到多媒体的方便快捷后,于是在一些课上从头至尾都用多媒体,对其他常规教学手段不屑一顾。认为计算机多媒体是最“时髦”的辅助教学工具,视多媒体为教学的刺激源,有的甚至不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不同,而一味强调使用多媒体,夸大了多媒件的作用和效果。

3.忽视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多媒体课件应该是对教学内容的最扼要提示和概括,同时在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阐述中,力求借助于多媒体丰富的表现手段将教学重点和难点讲透,使学生记忆深刻。然而现实中许多专业课教师的课件做得像记流水账,没有深度和广度的变化,有的教师在搜集前沿知识时,觉得每一个材料都有特色,于是这个想用,那个也想用,结果导致一节课的补充内容成了重点,而冲淡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这样反而使整个一堂课变得杂乱无章,学生如坠雾中。

4.随波逐流、盲目效仿。目前高职院校所开设的课程,并非所有的课程都适合用多媒体组织教学。对于这些不适合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课程,却盲目效仿他人过多使用多媒体。则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既不能达到促进学生抽象思维和分析能力的目的,也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几点建议

如何用好多媒体教学课件,充分发挥出多媒体教学的技术优势和效能,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在教学中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二度消化,搞好多媒体教学设计

多媒体数学设计要应用系统科学的观点与方法,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的不同特点,合理地选择和设计媒体信息,将多种媒体有机地结台,形成优化的教学系统结构。多媒体教学的教学设计,首先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根据课程的特点,将教学内容分解为事实、概念、技能、问题解决等类别,并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需要,把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等不同层次,分层确定教学目标。其次,合理选择与设计教学多媒体课件。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分析的结果,把握课堂讲授与多媒体课件各自的特点,选择针对性强的教学媒体资源(如文本、图形等),并把它作为要素,分别安排在不同的环节。再次.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采取不同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科学设计多媒体课件的系统功能.如电子提纲型、综合演示型、实验操作型、考试测验型、资料工具型、网络教学型,充分发挥各种功能的优长.做到媒体优势与效益的有机结合。

2.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扮演好教师的课堂角色

课堂授课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把握好主导对主体的关系,是授课质量的关键。多媒体教学手段再先进,也无法取代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课堂的灵魂,教师的人格魅力、讲课的艺术、语言的幽默感对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教师身上,教师在课堂上的仪表、精神面貌、态势语言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多媒体教学中,要随时观察学生的表情,了解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及响应程度,了解学生对信息的掌握和认知程度,及时地对难点和疑点予以解释和说明,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因此只有加强师生问的交流和沟通,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正确处理好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的关系,发挥多媒体教学的强大优势。

3.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合理控制教学流程

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对于何时利用多媒体、多媒体呈现哪些内容、教师在操作中学生将有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学生要按教师的要求做哪些事情、学生对接受的知识将有哪些反馈、教师要做何种调整等一系列教学环节教师都应提前考虑到。因此,在每一堂课上,教师都应对全部内容的安排做到心中有数,在内容的安排和速度的控制上,应遵循计划性和灵活性相互兼顾的原则。只有这样,课堂教学中教师才会游刃有余,才会真正做到利用多媒体教学而不是受控于多媒体,从而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

4.运用启发式教学、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因此,设置问题情景,让学生分析、摸索、质疑,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反应提供方法上的引导,使学生再进一步探索,如此反复,直到问题解决。因此运用启发式教学、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对提高授课质量至关重要。

5.把握好重点和难点讲解的时机,营造完美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重点和难点处把学生的求知心理调整到兴奋状态,从而激发他们的认知积极性。

除以上问题外,在运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适度运用。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要适度运用,要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理解、思考、交流、激发创新思想,否则便有过滥之嫌。信息适量。多媒体教学课信息量太大的现象普遍存在。如信息量太大,会使学生囫囵吞枣,应接不暇,产生“电灌效应”,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有机结合。“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教学媒体的采用也要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来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可选择不同的教学媒体,不同教学媒体有机结合,可以优势互补。选用恰当的表现媒体和方式,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总之,只有在多媒体教学中积极探索教学规律和教学方式,切实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运用多媒体时做到符合实际,讲求实效,发挥优势,避免误区,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起好引导作用,才能切实有效的提高专业课课堂授课效率和授课质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教学”。

参考文献:

[1]周立夏.使用多媒体授课优化课堂教学探讨[J].现代教育技术,2004 (1).

篇4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教学辅助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已红快速的渗透到教育教学领域。采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在呈现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感官功能,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直观化、形象化、生动化,起到了事半功位的作用。为此,一部分教师对多媒体手段推崇备至,甚至将使用多媒体教学视为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到评课标准之一。以积极的态度看待一新生事物是无可厚非的,但如不顾教学的实际要求,一味“推崇”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势必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在各个学科的教育教学中,多媒体手段运用的现状或多或少的都有着不容乐观的现象存在,简述如下:

一、为用课件而进行授课

为完成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很多老师在课堂上都选用了多媒体课件。特别是在一些汇报课和优质课上,教师往往抱着“不怕胡用,只怕不用”的心理,强拉硬扯,将多媒体这一新式武器拖进课堂。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表格信息加工》时,为了呈现课堂的完整性和高超的课件制作水平,将要讲授的例题全程用课件展示,或用屏幕录像录制完成后重复使用,尽管这样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就省事了,似乎也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但是对学生来说,学生在机械的学习中很难通过课件演示领会操作的要点和出现突发状况后不知如何解决,所以不能很好的过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事实上《表格信息加工》是一节操作性要求极高的内容,需要同学们反复练习,举一反三达到会设计表格,会制作表格,会对表格的处理进行处理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应用表格来分析表格中的数据,从而进行数据的处理,这需要学生亲自去动手操作,感受数据变化的规律,和处理数据的方式,在实践操作中学习,能体会的成功的喜悦,也能更进一步加深学习的兴趣和印象。在实际教学中,这样的例子很多,教师往往出于功利性,以多媒体手段的运用来迎合某些已走入形式主义泥淖的评课标准,而全然不顾所选媒体是否与教学的主题合拍,所用图片、声音、视频是否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这种生拉硬拽的方式,只能使课堂徒增无效信息,干扰了学生的注意力,不仅不能辅助教学,反而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盲目的使用多媒体

由于因特网的发展,许多课件都可以在网络上找到现成的。在这种情形下,教师想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就 “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下载就使用”。关键是有些教师对现成课件缺乏必要的认识,一个成功的课件是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当前学生情况的基础上,结合自已教学理念、设计学生适用的合理的教学环节制作而成。因此,它凝聚着制作者的教学习惯、教学思想、教学风格、以及他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认识等主观因素,所以课件是个别的,不可移植的。教学中由于所教对象不同、所处学校不同、教师的认识理解不同,课件的内容、流程是有差异性的。如果忽视了这一点,盲目引进的结果只能是造成授课的机械化、缺乏个性。

三、以辅助教学代替主导教学

多媒体技术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主要是为了弥补教师授课时“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不足,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辅助手段,而不能替代教师的教学活动。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把一堂课的所有环节、所有内容统统纳入课件中,甚至一个小小的提问,以及本应由教师对学生活动作出的反应也由电脑代劳了,从而造成多媒体独霸课堂,教师成为多媒体技术的奴隶,学生由一个学习的主体者,变为一个观望者。

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的东西最不容易忘记。因此,课件的展示千万不可剥夺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权力。如:曾见一位教师用几何画板制作了一个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的课件,展示了五、六种将梯形转化成其它已学过的图形,方法很多,形式很新。让学生让充分体会学习的乐趣,,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只有主动接受接受知识,他才有主动参与的意识,有成就感才能促使他对学习形成浓厚的兴趣。

教学过程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时常会出现一些不可预见的问题。教师如果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把所有的教学环节全部使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出来,那么在课堂上就是按部就班,对课堂上出现的不在教学设计中预设范围内的问题,就很难掌控,也很难去拓展,就会压制教师和学生的一些突发灵感和创造,限制教师的临场发挥,使教师不能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及时灵活地调整教学程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四、新的教学形式,旧的教学理念

篇5

一、中学思想政治学科中多媒体手段的作用

首先,一个最主要的作用,就是通过文字的、图片的、音像的资料引用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认识客观事物,帮助学生理解原理。我们可以很方便地在教学过程中大量穿插事例,机动灵活地处理材料,一些在课件里未预先安排的资料,只要你对自己电脑里贮存的资料熟悉,就可以随时通过第二种软件调出来向学生演示。其次,可以很方便地制作一些图片、影片以配合教学。

二、多媒体教学手段多样化

传统的多媒体教学主要指使用投影仪,通过手工制作的幻灯片辅助教学,现在主要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使用电脑,通过使用Authorware、PowerPoint等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来制作和演示课件。

实际上可供进行多媒体教学的应用软件还有很多,比如flash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课件制作软件,还可使用FrontPage制作Web页或者从网上下载网页资料利用Internet Explorer来演示,利用电脑多窗口使用的特点,可根据授课的需要同时开通若干个窗口。可以调用其他软件展示资料,比如我们平时一般使用word编辑和保存文档,如果我们熟悉自己电脑里的资料,就可以另开窗口直接调用word文档资料于教学中。

三、多媒体教学中互联网的应用

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要求教师不要满堂灌,不能搞包办,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寻找材料来证明原理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而让学生到互联网上找材料,则能得非常有时效性的新材料。

我在上“市场经济的四个基本特征”的时候,让学生操作电脑上网查找资料,学生很快找到有关美国钢铁关税案例、农业法案例、DVD大战案例,在讲“市场的概念”的时候,让学生到网上“网易商城”等若干个市场上去感受一下,模拟购物,在不费过多口舌的情况下很容易地就让学生掌握了知识要领。

四、对教师备课的新要求

篇6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这一新的科技手段正以令人始料未及的速度渗透到教育领域。这一新技术在呈现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直观、形象、生动方面有其独到的作用。为此,一些地区、一些学校、一些教师对多媒体手段推崇备至,甚至将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列为评课标准之一。应该说,以积极的姿态看待一新生事物是无可厚非的,但如不顾实际,任意“拔高”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势必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观诸现实,在语文学科中,多媒体手段运用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简述如下:

一、为用而用。在这种课堂上,教师往往抱着“不怕胡用,只怕不用”的心理,强拉硬扯,将多媒体这一新式武器拖进课堂。有位教师在教学《致橡树》时,将梁祝中的《化蝶》一曲引入了课堂。尽管《化蝶》与《致橡树》都涉及爱情这一相同的题材,但《致橡树》重在表现一种现代爱情观,即木棉(女性)在橡树(男性)面前的独立和自尊;而缠绵悱恻的一曲《化蝶》则表现了古人在追求自由爱情而不得那种无奈和伤感,细细比较,两者相去甚远。再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我的空中楼阁》时,请美术教师画了大量意在表现“空中楼阁”独特意境的图片。然而图片有限的表现力与文字提供给读者的无限想象空间的强烈反差只能引起学生的不满。教学实际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教师往往出于狭隘的功利主义,以多媒体手段的运用来迎合某些已走入形式主义泥淖的评课标准,而全然不顾所选乐曲是否与课文的主题合拍,所用图片否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这种拉郎配式的硬用,只能使课堂徒增无效信息,干扰了学生的注意力,不仅不能辅助教学,反而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盲目“拿来”。目前,真正能利用计算机制作课件上课的语文老师并不多。在这种情形下,教师想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怎么办?当然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现在市场上、互联网上课件颇多,有心者自然可手到拿来。平心而论,在多媒体辅助教学起步的初级阶段,能主动拿来,总归是值得肯定的。问题的关键是有些教师对课件的制作缺乏必要的认识。我们应该认识到一个成功的课件是制作者在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其教学理念、教学环节安排等诸多因素设计制作而成,因此,它不可避免地凝聚着制作者的教学习惯、教学思想、教学风格、以及他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认识等主观因素,就这个角度而言,课件是个别的,不可移植的。教学中对象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教师不同,甚至班级不同,课件的内容、流程也应不同。如果忽视了这一点,盲目引进的结果只能是造成机械、僵化、缺乏个性。

三、以辅代主。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其目的也只能是弥补教师授课时“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不足,只能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辅助手段,而不能代替教师的教学活动。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把一堂课的所有环节、所有内容统统纳入课件中,甚至一个小小的提问,以及本应由教师对学生活动作出的反应也由电脑代劳了,从而造成多媒体独霸课堂,教师成为多媒体技术的奴隶的局面。

曾听过一堂高三复习课,内容是病句的辨析与修改。教师在课件制作时,将掌声与叹息声都作了“精心的安排”,每当学生改对或改错一个病句,电脑即出示掌声或叹息声。且不论如此周密的设计是否必要,单就面对的高三学生而言,这样的设计是否显得有点矫揉造作、哗众取宠。多媒体教学手段只能是一种辅助手段,即使电脑有极强的智能性,即使是面对交互性极强的网络教学,机械僵硬和冷冰冰的人机对话也不能取代师生交流。因为,教学过程是个十分复杂、微妙的过程,教师的一个手势、一次微笑、一句赞语对学生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体态语,对提高教学效果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再说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时常会产生一些不可预见的情况。教师如果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把所有的教学环节全部使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出来,那么也就少了粉笔的随心所欲、得心应手(有的教师已没有板书了),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压制教师和学生的一些突发灵感和创造,限制教师的临场发挥,使教师不能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及时灵活地调整教学程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副作用。还是以上面那堂高三复习课为例,有的病句可以有多种修改法,(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备课时出现一些疏漏也是难免的),所以一旦学生回答正确但与教师的答案不相吻合时,给他掌声本在情理之中,然而机械的电脑无法“随机应变”,偏要在出示教师的答案之后才能提供掌声。这种情况,多少会给师生带来些许尴尬。

四、忽视文本。当前一些语文课件讲究视听冲击(图片、影视片段往往是课件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比如上《祝福》,不是让学生去阅读课文,而是放了一段电影剪辑,看毕即让学生讨论祥林嫂的形象;上朱自清先生的《春》,不是让学生透过文字去体味“小草从土里偷偷地钻出来”的情态,而是用动画设计了小草破土而出的情景。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其媒介是语言,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语言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能力的提高是离不开对文字本身的感悟的。用影视替代学生的文本的阅读,用图片代替学生的想像,显然是与语文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的。语学习需要对文本进行品味,对情感进行体验,这是无法用一两个或一组画面来固定的,如果忽略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而试图将有着丰富想象空间的语文直观化,图像化,那就把语文课上死了。如一味以直观形象的画面代替文本阅读,必然会弱化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阅读能力和想象能力,甚至造成学生思维水平的停滞不前。

五、新瓶旧酒。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活动的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任何教学手段的应用,都应以此为准则,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的多媒体技术自然也不能例外。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课堂出现了将教师的讲解改为多媒体的演示,一些所谓的课件也没能摆脱“书本搬家”、“板书搬家”、“习题集搬家”的窠臼。课堂上,教师手按鼠标只管一路点来,学生则随着屏幕呈现内容,步步紧跟,失去了积极参与教学和思考问题的时间,学生的主体地位没能得到充分体现。这种做法,虽然有现代化教学手段包装,但其实质仍是“满堂灌”,是背离现代教学理念的,对改进教学没有多大用处。更有甚者,还会被一些教师当做加大课堂教学容量、增强练习密度的“法宝”,成为他们固守应试教育阵地、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帮凶”,成了禁锢甚至扼杀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现代杀手”。

针对上述情况,要让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对多媒体教学手段要提高认识,正确定位。多媒体技术虽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骄子,但它在课堂教学之中只能起到配角作用,应用的目的是为了"辅助"教学,这是由教学自身的规律性决定的,一切技术手段都必须为教学服务,如果过分夸大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以辅代主,势必会导致人(教师、学生)为物(现代教学手段)役,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观念,课件制作坚持以人为本。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再先进的教学手段一旦掌握在观念落后的教师手中也会变异,成为“旧”教育的工具。因此,在推广现代教学手段的过程中,首先要改变教师陈旧的教学观念,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都必须以人为本。具体言之,在实际操作中,要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师应自己驾驭多媒体手段,将自己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融进多媒体手段之中,从而极大发挥先进手段的教学优势。只有这样,多媒体手段才有可能不会成为摆设,不会沦为实行“旧”教育的新式武器。

三、充分考虑学科性质。每一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语文也不例外,文字的表现力有时是无法用其他形式替代的,比如宋玉笔下的“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敷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的“东家之子”,我们就很难用文字之外的手段去表现他,而只能让学生在想象中体味“伊人”风采。

不可否认,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使知识形象化、直观化,比如对微观世界的“再现”,对某些科学实验的模拟都有着不可替代的独到的作用,但语文学科却不同,它的特殊性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换言之,文字所表现的东西不是能用一个有限的画面或一个活动场景(即多媒体课件)就能解决的。当然,信息时代的到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努力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教育现代化,不仅仅是教学手段的革新,更重要的是教学观念的更新。就直观性而言,语言文字虽然逊于其他传媒,但文字能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思,让我们插上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在其构筑的天地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盲目介入(像前面所提到的那样),却使这个巨大的想象空间缩小了,试想,如果哈姆雷特只剩下影视屏幕或图片上的一个形象,那么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又从何谈起?如果多媒体手段的运用是以牺学生想象为代价的,这对语文教学绝不是好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尤其要注意语文学科的特点,千万不能被潮流赶着,在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上,不妨套用鲁迅先生修改文章的原则,“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多媒体课件删去,毫不可惜。”

篇7

我校在实施语文学科教改过程中,从改革低年级识字教学的方法和手段着手,运用教师和专家合作开发的辅助教学软件,进行了近三年的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实验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1 计算机辅助识字教学的必要性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要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培养识字的能力,提高对汉字的识字的能力,在识字的过程中又要重视写字的指导。如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的过程来进行汉字的基本笔画、笔顺、偏旁部首和间架结构的教学,就显得死板单调。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扶不放,学生只记不学,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的主体作用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要掌握汉字,还得死记硬背,反复抄写,且得不到巩固。识字教学的效率低下。陈旧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不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然而,在CAI状态下的识字教学与传统的识字教学过程相比较, 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计算机有其特殊的功能,有学写字练写字的功能,它替代了教师的全部教学功能。计算机和其他电教媒体的综合应用,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不足。学生面对计算机实现双向交互式学习,通过操作演练达到理解、巩固知识的目的。

2 计算机辅助识字教学的可行性

计算机辅助识字教学的实施,必须要求师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操作方法和软件的使用。

从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来看,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对长时间的枯燥乏味的识字教学缺乏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先导,它作为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在认知过程中,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在计算机屏幕上看到汉字笔画、部首的动态显示、闪烁、重写等形象实体,并能通过键盘操作,显示出所写的字,就会产生饶有兴趣的感受,他们的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思维就会活跃,记忆也就深刻。他们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求知欲也就大大激发出来。

从现代教学理论观点来看,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起主导作用,来教会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减轻了学生过重负担。教师的课堂教学容量增大,节省了教学时间。

3 计算机辅助识字教学实验过程

CAI识字教学的实验研究,我们是分三步进行的:

其一,设计编制的软件。开展CAI实验,设立计算机房。

其二,软件的试用、鉴定。在近两年的试用中,学校领导和专家亲自听课、评课,发现软件的缺陷。

其三,制定实验方案,开展实验研究。

提高识字教学效益”的CAI实验研究。实验的预定目标是:利用《汉字笔顺、笔画和汉字结构教学》四套软件,进行计算机辅助识字教学,结合多种是教媒体的结合运用,有利于教师创设学字的语言环境,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提高自学能力。使学生牢固掌握汉字识记的基本规律和书写规则。

4 计算机辅助识字教学的效益分析

我校计算机辅助识字教学实验从教学实效和初步测试分析,以有下几方面的优势:

4.1学习环境和教学模式的根本改变

CAI 识字教学是在微机室进行,学生的学习环境起了变化,外部环境促使学生学习的兴趣的提高,有了兴趣,学生注意力才集中,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得到发挥。我们根据制定的教学原则,要求教、学、助有结合

教为学服务,教又借助计算机的辅助作用(演示),达到有效服务,这样课堂教学的模式根本上起了变化,动静搭配合理,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互相协调。教师不是直接灌输知识,而是依靠良好的学习环境的理想交互作用,促使识字效率的提高。

4.2现代教学技术的优势,弥补了一般直观教学的不足

由于计算机的特定功能,它给识字教学的直观性方面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先进的直观教学,使教师实现了图像、文字和语言的互补,又提高了学生感知、认知、确知和反馈的程度。计算机所显示出的每个汉字的一笔一画,笔顺规律,笔画数,每一笔,每一字的书写方法、位置都是动态的,且有提示、重写等特点,因此直观性更强。教师利用直观材料,指导学生有目的地定向、定位观察,使学生充分地感知所学的每一个汉字。学生通过操作,再现汉字整体形象和部分笔画、部首的形象,确认已知、巩固学字成果,反馈学习效果,确立正确的感知。因此现代直观教学是对传统识字直观教学和其他电教的直观教学的继承和发展。当然,它的识字和教学效率是明显的。

4.3增加教学容量,加快教学节奏,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模式的改变,直观手段的更新,学生兴趣的激发,自学能力的提高,使每节课的教学进程随之加快,平均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比一般的教学进程增加。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学生一节课便可识记全部的生字,既不增加负担,巩固率也较高。识字教学的重难点,主要是某些基本笔画、某些字的笔顺及特殊的偏旁部首。由于软件的明显特点是笔顺笔画写错,屏幕就不显示这个字,这就保证学后认识和书写的正确性。对难写难记的笔画,通过反复闪烁,可引起学生注意和重视。有些基本笔画,如“ ”看上去是由几笔组成,但学生操作时,只需击一次键,就显示出来,学生就领悟了是一笔写成的。对于有些字作为部首偏旁时,需改变某一笔画,这也是教学的重难点,计算机可闪烁提示、重写,提醒学生注意变化。总之,突破识字教学重难点的力度都比较方法和手段强得多。

5 计算机辅助识字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因素

篇8

一、创设和谐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1.生动形象,激发兴趣

多媒体信息,特别是图像、动画、影像、声音使教材更为生动形象;使得凝固在教材中的静态美升华为动态美。即将教材中蕴含的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充分表现出来,同时刺激学生的生理感观,激发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调动审美主体的心理功能活动,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因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使学生爱学、乐学。如:《建筑艺术欣赏》一课,欣赏各地古今建筑并了解其特点是必要的一环,但书上图片不多,又没有与教材配套的挂图,欣赏实景更是不可能,这时候多媒体就是最好的辅助工具。我将各处搜来的图片扫描进电脑,并精心分类。上课时,学生在优美的音乐的伴随下,一边欣赏,一边赞叹,很快产生了愉悦的学习氛围。然后,我点出用电脑制作的对比图,清楚地展示了生动别致的江南建筑美,大气古朴的北方建筑美,增强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再在个别的细节上,比如对故宫汉白玉的石阶上的浮雕、天井上的图案等进行放大和特写,学生再也不是坐着听和看了,他们忍不住站起来想看得更清楚。迫不及待地举手想要跟老师问清楚.并不由自主地和同学讨论起来。这种学习是高效的、自主的。

2.打破局限,激活创造思维

有的家长跟我反映,说孩子以前的画特别“有意思”,天马行空,想象奇特,可是入了学(或幼儿园)以后,反而越来越胆小。一下笔就是小鸟、房子、太阳,造型都一样。其实这是因为孩子在这个时期的模仿性很强,加上老师示范的影响,他们会产生惰性和惯性。实际上他们对这些东西的认识并不仅限于此。为了解放他们的思维,在《海底世界》中我设计了这么一个课件:将搜集的海底的录像带剪辑加工,通过控制操作面版,给学生展现出神奇真实的海底世界。有时呈现全景。有时将贝壳定格。有时将有特征的鱼放大,有时又反复播放鱼群游动,还给潜水员、潜艇等来个局部特写,让学生不断地观察讨论。学生心中固有的形象立刻被崭新的视觉概念所替代,画出了色彩斑斓的海底世界。有的学生还画出了海底的龙宫,自己则开着漂亮的潜水艇去探险。在讨论和创作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非常兴奋和积极的状态,争着和老师、同学讨论。在上述状态下的学习就是一种高品质的自主学习了。如果没有多媒体的加入,很难想象会有这么好的效果。

3.改变授受局面,增强学生参与性

一般来讲,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参与的活动,才会发展为自主学习。如在《有趣的面部表情》一课中,学生一看书上的漫画人物,都说太难,不会画。如果这时候要他们去创作,那就是一种机械学习和被动学习,学生的热情、灵感都处于沉寂状态。我先设计了一个贴五官的游戏,把眼睛嘴巴简化成弧形的小段,让学生自己上台来操纵鼠标,变化它们的方向角度就能拼出各种表情。拼出一种表情,我就点出相应的漫画人物,都是他们最喜爱的形象比如柯南、樱桃小丸子,配出笑声哭声等。学生都跃跃欲试,在作画的时候还互相做表情观察,效果很好。通过学生自主参与。他们对学习活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积极地参与进去。又能得到及时的反馈,享受成功的喜悦,这样的学习必定能事半功倍。

4.降低教学难度,增强自信

多媒体恰如其分的声、形结合。常常能把学生带人美的氛围,多媒体在教学上大大强化了美术教学的视听效果,减少了教学的难度,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下产生不可遏止的创作冲动,激发出创造力。还能节省教学时间。实现精讲多练。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如《剪对称纹样》一课。应向学生说清设计时要避免的几个错误,我点击鼠标,出示一种错误的设计法,让学生讨论错在哪,如果这样剪,会怎样,并依次出示用此种设计法剪出来的错误图样。学生看了以后,很快掌握了方法。还有一些常见的方法比如通过“变色”、“闪烁”等手段突出重点,吸引学生注意。多媒体的应用使原来较难讲清的问题变得简单,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激发学生的信心,还能激发学生主动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效果自然好。

二、改变教学模式.实现因材施教

1.改变传授模式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使得以讲授为主的传统的班级教学发展为班级教学、小组教学(小组媒体教学法、微型教学法)、个别化教学和网络教学(交互式网络教学、远程教育)并举的局面。如可以让学生在各自的电脑上进行一题多解,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同一课的作业设计不同难度的题目让学生自由选择等。利用计算机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难度和不同量的训练,让学生自我控制练习进度,做到每类同学都达到各自的教学目标;利用计算机因材施教,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得到发挥,让各类学生都能“吃得饱”、“吃得好”。

篇9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信息化产业的提高,多媒体作为现代化教学的一种手段,既能优化教学过程,又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挖掘学生的最大潜能。经过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的实践探索,数学教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只有让学生感兴趣,他们才能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学效果才能达到最佳。多媒体课件具有较强的直观性,能引起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运用多媒体教学,学生感知鲜明,印象深刻,学习积极性高。教学中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向学生展示形形、五彩缤纷的世界,让学生轻松地学习数学,对于提高课堂效益,优化教学过程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下面就结合教学实际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1.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捷克教育家夸美钮斯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的途径之一"。因此我们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在一节数学课中,导入新课是否有趣、有新意,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儿童的兴趣往往带积极地心理倾向,一旦他们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产生愉悦的积极情绪。利用多媒体导入新课,使教学内容生动、活泼,充满童趣,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所以我在设计导入环节时注意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将学生引入到教学情景中去。多媒体以其独特的感染力,通过声情并茂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形式对学生形成刺激,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心理需求,进而参与到学中来。

如我在教"拼图"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这样的导入情境,随着火车开动的声音,一辆有三角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拼接成的小火车缓缓的开到小朋友的面前。美丽的画面一下子把小朋友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学生好奇的观察这这两会动的小火车,不知不觉地数着三角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的个数。通过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中,再适时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维,使学生产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作为一个教师要上一堂课很容易、很轻松,但如何上好一堂课,提高这一堂课的教学效率是值得我们好好研究的一个问题,近年来通过多次运用多媒体我发现,合理、恰当的使用多媒体,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功能,可以直观、生动、形象的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在短时间内把最大量知识、信息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时,我用多媒体课件的图象、动画向学生演示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并运用这种手段,帮助学生掌握了剪开、平移、拼补的转化方法,明确了这个长方形的长宽与原来平行四边形底高之间的关系,从而直观清晰的得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接着又用课件出示了一块近似平行四边形的田地,让同学们用学过的知识计算出它的面积。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把学生所学的知识紧密联系起来,节省了教学时间,丰富了课堂的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率,尽可能的挖掘了学生的潜能。

3.利用多媒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每一堂课都有重点和难点,而重点和难点又都是一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问题,这对直观感受强,抽象思维能力差的小学生来说,掌握起来就有一定难度。如何正确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并通过有效的手段加以突破,是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可充分利用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等优势,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 轻松解决问题,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行程问题"历来就是数学教学中有相当难度的一类应用题,这类应用题既要学生掌握相遇、同向、相向的特点,又要理解路程、相遇时间、和速度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要会应用它们之间的关系解题。为了突破这一难点,使学生较好的理解,以往的教学中尽管教师作了很大的努力,或用语言形象描述,或用画图讲解;或用滑轮实物与幻灯投影演示;或根据题目与速度、时间的关系等诸多手段进行教学。但由于学生年龄特点的限制和教学知识本身难度的阻碍,学生掌握起来总是很困难、很勉强。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运用多媒体动态的例题教学,为学生创设视听情境,产生一种化静为动的效果。其做法是:开机,屏幕上出现了一辆汽车和一辆火车在两地(指示灯在两地连闪两下,强调两地),接着显示两车同时从两地对面开来(强调同时相向而行),最后显示两车同时从两地对面开来(强调同时相向而行),最后通过一分钟一分钟或一小时一小时行程的演示,一直走到两车碰到一起(强调相遇)。多媒体的动态演示,图像准确科学、简洁明了、真实可信,使学生正确、科学地理解了 "相向而行"、"相遇"等术语的含义,帮助学生正确地掌握了路程与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顺利完成了通过想象而无法解决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较大的创新。

传统的教学"粉笔+黑板+嘴"给出的信息是平面的图像和单调的声音,而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构建立体的教学模式,通过动画和声音相结合,迎合学生求新、求美、求乐、求奇的心理特点,唤起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能,提高能力,从而突破重难点。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利用教具比划总难以说清,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设计了让让蝴蝶、蜻蜓、等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并完全重合,并把这个过程保留下来,在此基础上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这样学生很容易建立起轴对称的概念。又如,在教"角的认识"一课时,采用常规教学演示"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长短无关,与角两边的叉开的大小有关"这一知识点时,既不方便,又讲不清,往往演示不好,还会使学生对这一知识产生模糊认识。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的动态效果,把边的长短不一的两个角进行重合,利用多媒体的动态光点的闪烁,突出角的大小,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演示过程中加深印象,直观认识到角的大小与两边长短无关。那么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呢?这一问题可采用以上同样方法进行解决,突破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的形象性。

4.运用多媒体扩大、深化训练,发展思维

课堂练习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径,多媒体教学既具有鲜明、高效、及时、省时、多变、扩大练习容量,拓宽思路的特点,又可以进行不同形式的练习,也可以一题多变,一题多练,一题多解,既巩固了新知识,有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这样既反馈了信息,又能使不同层次地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从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篇10

下面谈谈我在中专化学课堂教学中具体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的一些做法。

无论是无机化学或有机化学等基础化学课程的绪论课,一般都要介绍学科研究对象、学科发展简史、学科特点、物质分类、学习方法及本学科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教学目的,不仅应使学生对本学科有一个大致了解,而且要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众所周知,学生的学习动机,尤其是内部动机,是学习自觉性的强大动力。学习自觉性强的学生,对学习和工作富有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这表现在他们具有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力求尽善尽美地把事情做好的品质。有了正确的学习动机,即使对这门学科原先不感兴趣的同学,也会因认识到掌握这门学科是一种不容推卸的责任,而会运用意志努力自觉地把它学好,并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学习兴趣。上好绪论课,对于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内部动机,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过去教诸论课,一般由教师满堂灌,夸夸其谈地将自己所教专业作一番描绘,虽然这也能收到一定效果,但终不能改变学生的被动状态。现在运用电教手段,教学就直观、生动多了。

例如,为了让学生深刻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我便在教学中利用录像带,精选了与学生所学专业有关的我国最先进的化学工业、本地区化工工业和化工发展简史,以及对我国和我地区未来化学工业的展望等系列的内容让学生观看,同时教师进行有目有有重点地讲解和引导。这样,学生一般都会被屏幕上丰富的彩色画面和生动的内容所吸引,也会被未来化工的发展远景所激励。在充分直观的基础上,最后教师只需化上十几分钟,大致介绍本学科的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和学习方法,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物质性质课,要求学生牢固掌握物质性质、典型反应的基础知识,从理论上和实验的角度,全面了解无机物质或有机物质的化学性质、实验制备等。这种课型可以采用各种直观、电化手段,如挂图、幻灯、投影(胶片和演示)、录相带、计算机辅助教学,也可将一些反应速度较快,有颜色变化的演示实验,改试管实验为培养皿实验并投影至屏幕上;将一些制备、性质、检验等系列实验,通过制作,利用计算机屏幕表演仪器拆装过程、实验方法和观察现象等。条件不允许的话,则可将系列实验过程制成活动胶片或幻灯片,其它有关实验室规则、安全保护措施、实验注意事项等,则充分运用录相片进行教学。

化学理论揭示物质及其变化的实质、量的变化。这些都是高度抽象、概括的知识,学生较难理解。对此,教师必须充分采用富有形象性、启发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化难为易,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此,教学化学基本理论知识、有机化学反应历程和机理等,多采用挂图、投影胶片方式。一般将常见的有机物质分子空间立体结构和同分异构体结构,制作成挂图,让学生常看常见,渐成习惯,并慢慢建立空间思维方法;还可将系统的轨道理论,制作成系列胶片,让学生在教师的简洁,明了的讲解过程中,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理论课教学示例(董敬芳主编化工中专无机化学教材)

(一)课题与学时:

第四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原子的组成,第二节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二学时

(二)教学目的:

1.初步掌握原子核的组成,原子的组成。质子、中子、电子的性质,质量关系,电荷关系。2.掌握同位素和原子量的概念。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三)重点:

1.原子的组成。2.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四)难点:

用电子云描述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五)教学方法:

启发研究式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手段的应用:

通过学生的视觉器官的活动,将微观世界扩大展示,逐步建立空间立体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达到变抽象为实体,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学习。

1.自制挂图和挂表:A.原子的组成,构成原子的粒子间关系———挂表。B.原子与分子,元素与同位素概念对比—挂表。C.1~4电子层中各电子层的电子亚层,可能有的轨道式和轨道数———挂图。

2.自制胶片:A、1S、2S、3S电子云图B、2PX、2PY、2PZ电子云图C、自编有关习题:(a)题型:简答题和选择题(b)内容:中子数,质子数,质量数和平均原子量计算,1S、2S、3S、2P、3P、3D、4D、4个、5个填电子数,判断轨道数,中子层最多容纳电子数等方面习题。起到巩固本学时教学内容以及为下一节学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打下基础的作用。

3.自制模型:胶片A、B的模型

4.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与作用:挂表A和挂图C,是在教师提问、引导、启发,学生看书,看投影逐步小结出来的,教师加以归纳总结,将总结的结果投影出来。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在教师的设疑、启发、引导作用下,学生主动研究、解疑,最后探讨出系统化、本质化、简明化的网络化体系。挂表B是通过对比讨论,结合学生初中所学元素概念,深刻理解同位素的概念。克服学生混淆,模糊不清,把握不住等易出现的错误。胶片A与模型A,胶片B与模型B同时使用,将微观世界扩大化,通过视觉展现在学生面前。加强了学生想象能力,为后面深入研究微观世界,打下坚实基础。将胶片A、B中各种图型,表现成活动的图象,从而帮助学生解决无法想象的1S、2S、3S等之区别和电子层数的真实意义,以及解决2P三个轨道在空间伸展的三种不同方面的空间图形。胶片C自编习题展示。习题本身作用是加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思维逐步深化,培养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从另一角度来说,可以缩短教师板书时间,从而增加课容量,此为一举两得的方法。

(七)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