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设计要求范文

时间:2023-12-05 17:32: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海绵城市设计要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海绵城市设计要求

篇1

关键词:城市道路设计;生态;海绵城市道路理念;技术

中图分类号:U412.37

前言:当前,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生态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在这样的背景下,海绵城市道路设计理念应运而生。顾名思义,海绵城市道路设计理念指的就是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富有弹性,从而提升城市道路对各种自然灾害的适应性。海绵城市道路设计理念遵循生态设计原则,在道路设计中的应用至关重要。基于以上,本文简要研究了城市道路设计中海绵生态理念与相关技术。

1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性

1.1在防雨防洪基础上实现对雨水资源的充分利用

基于海绵城市道路设计理念的城市道路设计的目的是改善城市排水状况,从而更好的为城市人民提供服务,在保证城市道路防洪防水性能的基础上,能够充分利用丰富的雨水资源,具体来说如下:①防洪防水:基于海绵城市道路设计理念的城市道路设计能够有效提升城市道路的排水能力,在暴雨来袭的时候,保证城市道路的排水要求,这是海绵城市道路建设的根本性目标[1];②雨水资源的利用:海绵的吸水性体现的是海绵城市道路设计的防水防洪性能,而海绵的排水性则体现的是海绵城市道路设计的供水性能,海绵城市道路能够存储雨水,在水资源不足的时候,充分发挥海绵的排水特性,满足城市人民生产生活的用水需求,实现了对雨水资源的充分利用。

1.2改善生态环境

改善生态环境是海绵城市道路设计的重要价值和意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生态观念深入人心,城市道路设计的生态性日益受到重视,我国城市建设的重点就是要保护生态环境,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来改善生态环境,海绵城市道路设计理念应运而生[2]。在传统城市道路建设模式中,大多是硬化路面的设计方式,每逢大雨或暴雨来临,大都依靠排水管道和泵站来进行排水,通过雨水的快速排出和末端控制为主要控制手段,这种设计方式很容易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的问题,《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中强调优先利用绿色组织进行排水,例如雨水花园、植草沟、下沉式绿地等,这种排水方式实现了对雨水缓慢排释、分散源头的排水效果,这种排水方式不仅能够避免洪涝灾害,还能够有效缓解城市污染问题,改善城市污染现状,对于城市环境保护、生活质量改善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x。

2海绵道路设计的低影响开发概述

海绵道路能够像海绵一样留住雨水,促进雨水的循环利用,当降雨来临的时候,海绵道路不仅能够吸收、存储、渗透雨水,还能够有效净化雨水,将雨水补充到地下水中,优化并调节城市的水循环系统。而在干旱时节,海绵城市道路能过像海绵一样将吸收、存储的水释放出来,实现对雨水的循环利用,使得城市用水贴近自然生态,同时对于丰富城市景观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有效改善了城市的生态功能,提升了城市的宜居性。

海绵城市道路设计能够将雨水的渗透、滞留、存储、净化、利用以及排水结合起来,能够将城市防洪防涝、污染控制、水资源净化以及修复生态等多个目标统筹到一起,不仅实现了道路的使用功能,同时实现道路的生态功能[3]。在低影响开发过程中,将城市道路设计与城市建筑、绿地、广场、小区等结合起来,统筹作为载体,城市规划部门、道路设计部门以及道路施工部门等各个专业部门协同配合,打破传统城市道路设计以排水为主的观念,通过生态化技术构建低影响雨水开发系统,充分实现城市道路的生态效益。

3海绵道路设计技术分析

3.1路面材料选择

在传统的城市道路设计中,大多选用沥青混凝土和水泥混凝土等作为路面材料,出于环保性和生态性的考虑,国建建设部出台的《透水沥青混凝土技术规程》中明确规定了城市道路不仅要满足使用功能,同时还要满足透水、降噪等生态功能。海面道路设计应当积极选用透水性强、净水效果好、滞留水能力强的环保路面材料,当前一些环保性路面材料的承载能力较弱,因此仅仅能够适用于小区道路、公园道路等荷载较小的道路,对于城市主干道、快速路等难以适应,这就要求环保部门和城市道路建设部门要积极研发新型的环保路面材料[4]。

3.2道路横坡及绿化带设计

传统城市道路设计方式中,道路一般向外侧倾斜,便于雨水汇入到排水管道中,绿化带一般比道路高出25-40厘米,呈现出凸起的形式。在海绵道路设计中,为了实现城市道路的渗水功能、滞留水功能、存储水功能和净化水功能,海绵城市道路设计为向绿化带倾斜的形式,当降雨的时候,雨水会流向绿化带,这就增加了绿化带滞留雨水的能力,而对于绿化带的设计来说,为了保证能够顺利接受道路横坡汇集来的雨水,其设计高度低于城市道路5-15厘米,呈现凹型,此外,在绿化带下方设置碎石盲沟,超过路基深度设置碎石层,以此来保证雨水的有效渗透,避免洪涝。此外,在海绵城市道路设计设计中,雨水口篦子减少,雨水管径降低,采用智能控制方式,在暴雨来临、雨量较大的时候开启,保证城市道路的排水功能[5]。

3.3人行道设计

相较于主干道、快速路等城市道路来说,人行道的荷载较小,因此可以采用渗透性材料,路面采用透水人行道板,路基采用透水混凝土、垫层则采用碎石层,这就有效增加了人行道的透水性。如果在人行道周围有绿化带,可以设置渗沟与绿化带的渗水层相连,保证绿化带对雨水的利用和滞留。

3.4边坡支护设计

在传统城市道路设计中,石质边坡不仅施工麻烦,且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海绵道路设计应当采用绿色边坡,例如采取窗式护面墙植草支护方式、网格植草支护方式等,以此来提升城市道路的生态效益。

结论:综上所述,海绵城市道路设计理念指的就是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富有弹性,从而提升城市道路对各种自然灾害的适应性。本文简要介绍了海绵城市道路设计这一生态化城市道路设计理念,并探讨了海绵道路设计技术,旨在为相关城市道路生态化设计实践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何定举,王世槐,高亚雄,王文奇,王宠惠.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透水性城市道路路面应用研究[J]. 山西建筑,2015,17:112-113.

篇2

【关键词】:园林植物景观;海绵城市;建设;应用

海d城市是一种城市设计理念,主要是要求城市在面对自然灾害或者环境变化时,能够维持城市范围内的旱涝平衡[1]。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在洪涝和干旱灾害方面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雨水充沛的情况下,能发挥出吸水、渗水和储水功能,当发生干旱时,将这些吸收的水分进行充分的释放。这种设计理念在不打破生态原则的基础上,有效的将人工和自然途径相结合,不仅充分的利用了雨水资源,而且还保护了生态环境。

1、建设海绵城市的理念与意义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就像海绵一样能够吸水,也成为水弹性城市。海绵城市用通俗的化来说就是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在城市各个地方用吸水材料作为海绵体进行城市建设和规划,这些材料可以放置在任何地方,比如草地、树林、泥地或者湖泊等。平时不会影响市民的正常休闲,在暴雨来临时,就发挥出其特性,将雨水囤积,避免发生洪水或者内涝,大大减少城市积水的几率。这些囤积的水在干旱时可以通过浇花、洗车等方式进行释放,充分利用,缓解水资源紧张的局面。海绵城市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城市排水管道以及钢筋混凝土水池的工程量,使天然水系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利用,大幅减少了政府对水环境污染的治理费用,大大降低了因内涝给城市带来巨大损失,这在很大程度上给城市的经济带来了良好的效益。

2、海绵城市中园林景观设计的技术原则

海绵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中要以保护生态环境及资源为前提,将土地浪费及生态环境破坏情况最小化,实现土地资源优化及生态利益最大化。在处理排水管道与不可下渗地面时,要保证最大程度的实现水平衡,根据场地特征进行科学利用,充分保障自然水的畅通。为了使径流中所含的物质有充足的预处理过程,就要严格的控制排出和增长通过时间。根据小规模场地中设置分布式过滤、阻留等工程设施提供径流的过滤和储藏[2]。

3、园林景观植物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3.1净化空气,降沉降噪

园林景观植物为地球上的生命提供能源,只有植物才能通过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中。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氧和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同时释放出大量的氧气,维持了自然界的碳、氧平衡。同时,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分,这既可以增加空气湿度,增加降水,又能降低空气温度。园林景观植物规模大,结构复杂,稳定性好,起到了良好的防尘、防风的作用,而且降低了城市中各种生产和汽车等制造的噪音。

3.2实现低影响开发

通过对雨水的渗透、储藏、调节和传输同能实现低影响开发,使径流污染、径流峰值和径流总量得到了严格有效的控制。要想切实落实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和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就必须以生态优先和规划引领为基础,重新对城市空间进行认识和利用,提升城市规划和各职能部门间的相互配合。对影响城市水生态的明爱区域要限制开发,有效的保护,同时根据低影响开发的理念,对新开发或者需要改造的城区进行规划和建设。绿地水体、屋顶绿化、下沉式绿地及生态铺装是实现低影响开发园林景观常用的手法。

3.3 净化水质,保持生态平衡

水生态基础建设是海绵城市构建中最重要的部分,而污水的处理又关系着水生态的基础建设[3]。在传统的污水治理中,通常是采用构建单一的灰色基础设施,但是这些基础设施往往由于功能单一而无法完全解决复杂的水污染问题。通过管道将城市的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水中,这就对水质造成了二次污染。绿色的基础设施完全对立于过去传统的灰色基础设施,通过建设园林景观植物对污水进行净化,对净化水质、防洪、气候调节及保护生态坏境及五中多样性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湿地中的应用,湿地植物不仅能吸收水中的富营养物,而且能有效的抑制有害藻类的繁殖,净化水源,充分保持水中的生物平衡。

3.4 补充地下水,防止洪涝等自然灾害

湿地不单能提高物种的多样性,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而且还是方便储存的良好场所。传统的思维和做法是直接将其排放到河流中,并没有充分利用水资源的循环系统。不透水的铺装应用使土地蓄水能力逐渐降低,导致径流系数增大,从而形成洪涝灾害。园林景观植物的应用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合理解决超标径流系统,通过与城市雨水灌渠系统的相互配合严格控制水流。园林景观植物的叶脉及根均有一定的储水功能,通过在道路两旁建设生态滞留地,利用海绵城市的特性,在雨量大的情况下进行吸水、储水,降低径流系数,在干旱的天气通过蒸腾作用将吸收的水分释放出来,补充地下水以调节城市气候,降低热岛效应。除此之外,园林景观植物的根系对土地具有一定的固定作用,避免了水土流失和土质疏松,也降低了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情况。

结语

海绵城市作为强调以生态方式收纳雨水的雨水管理概念,是传统排水防涝系统的加强和优化。在现代城市生态问题日益加剧、日渐突出的当下,海绵城市的建设迫在眉睫。海绵城市的建设涉及范围广,因此需要采取综合性的解决方案。海绵城市的构建遵循自然规律,将改善城市生态的规划理念与园林景观植物的设计相结合,打造出了既科学有效又外表美观的绿色基础设施,吸引了人们的眼球,促进了文化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因此,我们要提高对海绵城市的认识度,并大力支持海绵城市的建设,使我们的生存环境变得更美好。

篇3

关键词:制约因素;场地功能;个体特性;建筑景观

1、引言

一般来说,场地设计是为满足一个建设项目的要求,在基地现状条件和相关的法规、规范的基础上,组织场地中各构成要素之间关系的设计活动。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设计,使场地中的各要素,尤其是建筑物与其他要素之间能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以此达到某种功效,同时使基地的使用率尽可能达到最大值,最大化发挥场地的效益,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2、回顾在以往的设计课程中对场地的理解

当笔者在没有学习场地设计这门课时,对场地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基地周边环境以及基地内部的建筑等方面。回顾以往的设计,在“艺术家工作室”“别墅设计”“幼儿园设计”“图书馆设计”中,在基地里有且只有一栋建筑,是体现建筑与基地内环境的结合以及对场地内部进行规划的最好设计条件了。但是当时在处理建筑与场地内的关系时,大多数仅仅做到了满足基本的合理需求,还没有达到建筑与场地设计相得益彰的水平。比如在“艺术家工作室设计”与别墅设计中,仅仅考虑到了建筑是否需要两个出入口的问题,而未考虑其余空间的使用功能、是否需要以及该怎么到达。所以在当时就对场地的景观、道路、绿化以及室外活动空间没有过多的思考,而是做了极其简单的处理:用一条单调的道路来联系基地内建筑和基地外道路,其余所见之处皆为树木和草坪。在后来的幼儿园设计以及图书馆设计中,这种情况便有所改善。所以从幼儿园设计开始,基地内的环境便开始丰富起来,已经能够看出场地内道路的分级以及许多不同的空间层次等。因为在幼儿园的设计中需要有儿童游戏场地、跑道、戏水池等其他儿童娱乐性活动的场所,由于这些场所需要用道路、平台等进行连通,这时场地内的元素已经开始丰富了起来。而在图书馆设计与幼儿园设计中性质上不同的是,图书馆设计开始在无硬性要求的情况下自己主动地加入场地的一些要素。由于图书馆人流较大,所以在出入口做了能够容纳多人集会的场所——入口广场。在有了广场后,需要进一步考虑广场的一系列附属设施引入广场的道路。以及供人们的其他活动空间,所以在图书馆设计中产生场地设计的意识,注意到了建筑、环境、人之间的结合,但结合只是达到了合理的阶段,要想达到建筑、场地以及与人的感受自然结合的地步,还需要在以后的设计中继续学习。“图书馆设计”是一个转折点,“度假村设计”便是一个实践的开始。此时,笔者已经开始有意识地设计场地,创造更多建筑以外的一些宜人的空间。在这个阶段注意到了一些和坡地、水域的结合,以及在基地内建筑周边的环境,如观景平台、休息平台的设计,以及道路与建筑、平台、地形如何连接。虽然从结果来看笔者目前建筑在场地内的形态、建筑与人行为的关系以及场地内的自然形态这三者的结合并不是一个理想的状态,但已经开始在探索如何理解并处理场地。所以在接下来的“城市住宅设计”以及“居住区规划设计”这两个设计中,在考虑了建筑本身的设计以及强排条件的同时也考虑到了建筑在场地内的分布;在进行路网布置的同时也注意到了该怎样进入到除建筑空间外的其他活动区域和如何与场地内的绿化或绿地相连。而且在这两个设计中,建筑和人的关系密不可分,因此场地设计也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的角度来考虑场地内各个要素的形态,并且开始注重人在场地内游走的感情变化。在后来的411景观设计以及412城市设计,对场地又有了新的认识与理解——在景观设计与城市设计中都考虑到了场地的竖向设计。但不同的是,景观设计中的竖向设计基于人们的景观游览,把竖向设计作为整个场地序列的一个节点或是一个点;而在城市设计中的竖向设计则是为了满足一些基本的功能需求,如解决停车问题的地下车库以及满足购物需求的地下商场。而且在这两个设计中的竖向设计也都考虑到了工程系统,在景观设计中的景观挡土墙,既是景观层次丰富的一部分,也是景观的排水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城市设计中考虑到了海绵城市的设计,在透水性铺装的下面有许多雨水收集管道等。此阶段对场地设计的基本要素都有了一定的认知,所以在场地设计理论课程中既是对以前的实践过内容的一个反思,也是一个补充。

3、学习场地设计理论后对场地的认识

通过场地设计的学习,了解到了场地设计与总图设计的差别。首先,总图设计,在早期的设计实践中常被提及,做设计的时候总会不自主地进行这个过程,但在理论上并没有明确的界定,自然造成一种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模糊。每个人理解又有所不同,这就使得设计工作的认识出现偏差。其次是场地的概念,如果单单只是就基地的场地进行设计,则会造成设计方向上的重大失误。应该把场地当作场所来进行设计和总体构思,场所是具有人文的和城市文化的,能给周围的居民和游客带来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共鸣,进而激发人们对此场所的喜爱和不舍。而场地更多的是机械化和标准化,缺乏文脉和情感的,无法给人带来感官上的刺激,很容易使人产生厌烦等不良情绪,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人的心理健康造成不必要的伤害。而场地设计是由许多构成要素组成的。一是建筑物,在某种方面来说,有建筑物的存在才有场地;二是交通系统,道路和广场等内容组成的交通系统将场地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同时也使其与外部取得联系;三是室外活动设施,人对于建筑的要求主要是室内外空间的活动需求;四是绿化景园设施,在场地中人们对直接的物质功能、景观效果和环境质量等都有一定上的要求标准;五是工程系统,场地中的工程系统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各种工程与设备管线。上述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它们连接成体,形成了整体的场地。在这些要素之中,主次的分别是相对的,由于建筑物在场地中一般处于核心地位,建筑物的存在形式制约着其他要素的存在形式,但这并不绝对,主要的目的还是最大化发挥场地的效益,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4、421开封剧院课程设计中的场地设计

4.1对场地的理解与认识

本次设计的基地位于开封新区,也是在连接郑东新区和开封西区的纽带上,在地理位置上处于一个连接新城与旧城的衔接之处。基地周边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方面,基地西侧临湖,南侧有一市民广场,东南角则有一开封图书馆新馆及开封博物馆新馆,位于开封市“五馆一城”文化区。基地内部视线开阔,可以很轻松看到对面商业区的建筑,而且基地内部保存着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地形平缓,没有较大的地势起伏。由于中间是湖景,所以从六大街和七大街看向基地内部视线也都是十分通透,很容易看到对面的建筑。场地周边的用地情况:基地开发初期,东侧大部分是商业用地,如开封龙跃大厦等,西侧还是为商业用地,南边是开封市民广场,北边是住宅用地,东南角是开封新博物馆。剧院基地处于这样的区域,将会成为周围居民娱乐和休闲的场所,不仅仅只有看剧的功能需求。场地周边的交通情况:从剧院等公建类建筑的入口的设计传统来讲,首先要知道场地四周的道路等级。城市道路一般分为四类: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在设置建筑入口的问题上,怎样组织人流和车流的问题很重要,当基地两面或者三面临路时,机动车入口一般应该设置在等级较低的道路上,可以大大提高道路安全,同时避免交通拥挤。如若两条道路的等级一样时,应选择设在承受压力比较小的道路上。这次开封剧院的基地只有东侧一条主干道——六大街,主入口由于剧院这类具有地标建筑特征的建筑在设置时需要十分醒目,因此主入口设置在东侧最合适,而贵宾和后勤的入口等次入口则设置在由六大街延伸的南北次干道上适宜,避免了交通上的拥挤和繁忙。

4.2场地内人群行为的研究

人群的户外行为规律及其需求是场地设计中场地分区的根本依据。一个场地设计的成败、水平的高低以及吸引人的程度,归根结底就是看它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人类户外环境活动的需求,是否符合人类的户外行为需求。人类在场地中的活动可以归为3种类型:必要性活动、选择性活动和社交性活动。据此结合本次任务书的设计条件可以把场地中的功能定义为:剧院及广场(必要性活动、社交性活动)、停车区域(选择性活动)以及景观(选择性活动、社交性活动)。所谓必要性活动就是人类因为生存需要而必需的活动,如本次设计中的入口广场里面承载的内容包括通过此处进入剧院内部以及穿行此区域去湖边观景或进行其他活动。选择性活动就是运动、休闲、散步等活动,这类活动与环境质量就有很密切的关系,所以这些活动场所周边的景观及朝向都是十分良好的。社交性活动如在本设计中广场以及可供人们休息、游览、交谈的休息厅、咖啡厅等。

5、结语

场地设计是一种与建筑和城市密切相关的环境艺术。场地设计在满足功能需求、具备时代特征的同时,应充分结合场地内的自然条件,且应考虑场地与场地内所属的人行为的关系,做到场地内容与城市和人的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常青.论现代建筑学语境中的建成遗产传承方式——基于原型分析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32(07):667-680.

[2]吕微露,黄韵,刘斐.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式”教学改革模式初探——以室内设计方向为例[J].装饰,2011(02):139-140.

[2]马丽.哈尔滨城市景观环境的色彩构成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20.

[3]肖珑.后数图时代的图书馆空间功能及其布局设计[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20):5-10.

[4]景彦欣.度假村景观设计初探[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7.

[5]周露林,何静娟,胡佳妮.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校园景观设计——以浙江农林大学东湖校区为例[J].现代园艺,2021,44(11):93-96.

[6]杨玉培,林农.绿化、文化与水系风景的共融──成都市府南河环城绿化规划设计研究[J].中国园林,2000(04):42.

篇4

[关键词]低影响开发系统(LID) 厂区建设 应用探讨

中图分类号:X79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3-0099-01

1 前言

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指在场地开发过程中采用源头、分散式措施维持场地开发前的水文特征,也称为低影响设计或低影响城市设计和开发。其构建途径为在城市道路、建筑与小区、城市绿地(含绿道)与广场的规划建设中,采用源头削减、中途转输、末端调蓄等措施,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技术手段,实现城市水文良性循环。其核心是通过低影响开发技术削减雨水径流峰值和总量,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

2 低影响开发系统(LID)在厂区建设中的应用

2.1 道路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在厂区内很少使用三幅四幅道路雨水收集利用系统,一般优先选用单(双)幅道路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厂区道路建设首先考虑道路荷载及耐用性能,在设计厂区道路时一般都会优先设计混凝土路面,混凝土路面是不渗水的,路面从中间按1.5%坡向道路两边。如果道路边上不考虑安装侧石,那么边上的下沉式绿地必须要低于路面,以利排水;如果道路边上安装侧石,则侧石边必须要开口,开口间距按设计要求设置。侧石开口处应设置挡水堰、台坎或其他消能设施,以减缓水流流速并增加雨水入渗量。

2.2 在厂区建设中雨水入渗,主要考虑下沉式绿地来净化雨水,削减洪峰。厂区道路两边下沉式绿地主要考虑使用入渗型植草沟,入渗型植草沟主要技术要求有:

(1)植草沟标高应低于周边铺砌地面或道路,下凹深度应根据植物耐淹性能和土壤入渗性能确定,下凹深度宜取150-300mm。

(2)植草沟沟宽应根据汇水面积及浅沟纵坡确定,宜取值500-2500mm。

(3)植草沟边坡(垂直:水平)宜取值1:3~1:4,纵向坡度宜取值0.3%~5%。

(4)植草沟宜设置草坪层、种植土层、砾石排水层等,种植土层和砾石排水层之间应设置透水土工布。

(5)靠近厂房边缘植草沟地下基础应采取必要的防渗措施以防止地下水侵蚀基础。

(6)靠近建筑物边缘植草沟下应设置穿孔排水管,穿孔排水管应敷设于砾石层中,管径宜大于150mm,穿孔排水管上下砾石层厚度不得小于50mm。边上无建筑物植草沟可不设置穿孔排水管,但必须设置溢流雨水口。

(7)溢流雨水口(含截污挂篮)高度应高于设施最低处50-150mm,同时溢流口四周宜设置宽不小于100mm,高为50-150mm,粒径为20-30mm的卵石缓冲堆,以减少泥砂进入雨水管网系统。

(8)植草沟边坡无侧石,或侧石开口处应设置挡水堰、台坎或其他消能设施,以减缓水流流速并增加雨水入渗量。

(9)径流雨水进入生物滞留设施宜集中进入,出入口应设置沉砂、沉泥等设施,同时设置消能措施以减少对生物滞留设施的冲刷。

(10)植草沟植被及种植土层的厚度视植物类型确定,植草沟内宜种植草本植物,种植土层厚度不宜小于300mm。要求种植土透水性能良好并满足《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82-2012),植物宜选当地耐淹植物。

(11)透水土工布应满足透水性能要求和材料强度要求。

2.2.3 许多大型厂区都会开辟相应区域作为工人休闲娱乐之用,以缓解精神压力。厂区绿地除高处外,周边低洼处都可设置成下沉式绿地,与周边道路相连,雨水收集后排入地下雨水管网。在厂区绿地上、人行道或厂区停车场可设置透水铺装,透水铺装路面结构主要有透水砖、植草地坪砖、透水混凝土等形式。透水铺装的主要技术要求有:

(1)透水级配碎石透水系挡挥π∮1.0X10-2cm/s,孔隙率不小于15%;基层重型压实度不小于95%,集料压碎值不大于26%。

(2)透水混凝土透水系数不应小于5.0X10-2cm/s,孔隙率不小于15%;透水混凝土间隔5-6m设置横向缩缝,缝宽10mm;透水混凝土等级不低于C20,抗折强度为低于2.0MPa。

(3)透水砖透水系数不应小于1.0X10-2cm/s,孔隙率宜达到20%,保水量在通常使用状态下达10000cc/m,人行道、游行步道所用透水砖抗压强度不小于40MPa,抗折强度不小于5MPa,防滑等级为P3,相应防滑性能指标BPNR60。

(4)砖铺设留缝2-3mm,并用中砂填缝。

(5)透水铺装结构内部排水根据实际由设计单位确定。

2.2.4 种植屋面的设计应遵循因地制宜、低影响开发的理念,屋面雨水通过屋顶设置微地形、透水铺装等设施进行收集处理,暴雨时屋面雨水通过天沟、落水管等设施引入建筑地面的一种处理方式,雨水入渗-种植屋面的主要技术要求有:

(1)种植屋面的坡度应为2%~10%的钢筋混凝土基板平屋面、坡度10%~50%的钢筋混凝土坡屋面、坡度1%~2%的地下建筑顶板屋面。

(2)种植屋面工程的防水层应满足一级防水等级设防要求,且必须设置一道有耐穿刺性能的防水材料。

(3)种植屋面防水工程竣工后,应进行48小时蓄水检验,必须确认无渗漏现象,方可进行下一道施工程序。

(4)种植屋面工程的施工与验收应严格按照《种植屋面工程技术规程》(JGJ155-2013)的相关规定执行。

(5)种植屋面工程的种植系统类型可分为简单式种植和花园式种植。简单式种植仅种植地被植物、低矮灌木;花园式种植乔灌木和地被植物,并设置休憩、观赏设施;花园式种植也可在可移动组合的容器、模块中种植植物。

(6)种植植物宜选用耐旱、耐贫瘠、生长缓慢、方便养护的植物,不宜选用根系穿刺性强的植物种类,不宜选用速生乔木、灌木或根状茎发达的植物种类。

2.2.5 通过管渠将雨水收集储存于蓄水池并采用一定的净化设施对雨水进行处理,然后将处理后的雨水进行回收利用,雨水经处理后可用于绿化浇灌、道路冲洗等。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具有减少径流总量同时一定程度上削减径流峰值流量、控制径流污水、节约水资源等功能。

雨水收集利用的主要技术要求有:

(1)根据径流雨水的水质及不同用途,应当配建相应的雨水净化设施。雨水净化方式一般有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等步骤。当用户对水质要求非常高时,可在过滤后增加深度处理。但是,雨水污染物的可生化性很低,不宜采用生化处理设备。

(2)雨水回收处理后的出水水质应当满足下列规范中回用水质的要求:《建筑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06)、《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18920-2002)、《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18921-2002)。

(3)雨水调蓄电池和清水池可采用模块式、钢筋混凝土、砖砌以及成品容器等形式。成品储水模块采用PP材质;连接管材宜选用HDPE材质;成品检查井宜选用HDPE材质。

(4)出水井内安装潜水供水泵,低液位停泵;一般设置两台潜水供水泵,互锁联动运行。

(5)电气控制柜具体放置位置可根据现场环境确定,并可以配备遥控设施方便操作,还可实现与中控室联动控制。

篇5

(一)指导思想。以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引领,以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为主线,以“杂技之乡、绿色__”为科学定位,以打造“世界杂技之都”为目标,以创建国家级园林县城和“五城”建设为抓手,坚持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经营“三城统筹”,以产业为基础、规划为龙头、重点建设项目为突破、精细化管理为保障,推动人口向城镇、产业向园区、居住向社区、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努力实现产业就业、规划设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文化体系的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为建设“绿色、生态、舒缓、宜居”新__提供重要支撑,建成富有文化内涵生态宜居舒缓型的杂技文化旅游名城,全力打造__科学发展、绿色崛起升级版。

(二)基本原则

坚持协同发展、科学规划。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契机,充分发挥近京津、环渤海区位优势,利用土地、人力和产业园区积极吸引京津资源,以高水平的城乡规划引领县城扩容提质。

坚持以人为本、生态文明。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和民生项目建设,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努力提高生态文明程度,着力提升县城宜居宜业水平。

坚持文化引领、特色发展。将运河文化、杂技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和历史传承融入县城建设,突显县城特色品位和气质,提升旅游产业层次和规模,达到人口集聚的目的。

坚持产城教融合、统筹协调。在县城建设中科学布局产业园区、教育园区,统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形成资源共享、设施配套、功能互补、融合发展、良性互动的发展局面。

坚持创新驱动、改革引领。把深入重点领域改革作为推动县城建设的突破口,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和管理创新,充分调动各方资源,为县城建设注入活力。

(一)强化规划引领

1.科学定位县城功能。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按照__市环渤海地区重要沿海开放城市和京津冀城市群重要产业支撑基地的功能定位,以及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的战略要求,2016年对《__县城乡总体规划》进行回头看,准确把握__城市定位和功能布局,把服从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需要放在首位,积极融入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建设大格局,科学确定县城在区域中的地位作用和主要功能,增强规划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对不适应__发展需要的,进一步调整完善、优化提升。对“中国生态型杂技文化旅游名城、冀鲁两省交界处的机械加工制造业基地”的城市定位进行再评估、再确定。

2.推进“多规合一”。2016年完成覆盖县域的《__县城乡总体规划(__—2030年)》编制、审批和备案,遵循__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依托城乡总体规划,统筹协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理顺“多规”在规划内容、信息平台、协调机制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关系,实现发展目标、城乡建设、土地利用和生态保护等内容的有机统一,逐步形成一个规划、一张蓝图。2017年建成“多规合一”的信息联动体系。

3.完善控制性详细规划、各类专项规划。2016年全面完成县城规划建设用地范围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审批和备案。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要严格落实总体规划确定的强制性内容,对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文化、医疗卫生、体育健身、养老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提出控制要求。2017年全面完成道路交通、防灾减灾等各类专项规划的编制、审批和备案。特别是在实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专项规划时,对涉及地下空间开发的地块,应当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明确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具体建设控制要求。

4.推行全过程城市设计。按照全过程城市设计的要求,在总体规划阶段,重点做好县城整体形态的设计。在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将公共空间的形态与控制要求具体落实到建设指标和项目管理中,提升空间形态的艺术性。提出城市形态控制、天际线保护措施,合理确定建筑高度和容积率,县城居住用地容积率不超过2.0。重点区域要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前,先行开展

城市设计研究。切实做好县城出入口、重要街区、主干道沿线、滨水地段、商贸区、广场等重要地段和节点的详细城市设计,积极开展园林绿化、城市夜景等景观设计,着力打造杂技特色风貌和建筑精品。2016至2018年每年编制完成重要地段的详细城市设计2项以上。5.传承地域文化特色。将__特有的杂技文化融入到县城规划建设中,注重城市色彩、外观形态和格局风貌的协调,积极塑造尺度亲切、形象优雅,具有鲜明时代气息和杂技特色的县城风貌,彰显“美丽__”独特魅力。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做好历史传统村落、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及古树名木的保护工作,重视杂技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展示,提升县城文化内涵,彰显地域文化魅力。打造特色街区和风貌建筑,2016年完成104国道、黄河路杂技特色街区设计及改造,让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全方位体验杂技之乡特有的文化气息。

(二)加强功能建设

1.推进产城教融合发展。把园区发展与县城建设统筹谋划、同步推进,产业向园区聚集,园区和县城资源共享、设施配套、功能互补、融合发展。重点实施好“三区”(主城区、开发区和宋门工业园区、杂技大世界景区)、“两个走廊”(104国道和运河之间以杂技旅游为核心的第三产业经济走廊、冀鲁连接线经济走廊)、“对接德州的两个综合开发区”(对接德州天衢工业园的宋门工业园区、对接德州高铁的杨家寺经济综合开发区)等几个组团的开发建设。合理确定园区布局,2016年制定出符合城镇化发展实际和产业发展规律的园区发展规划,建立“一区多园”格局,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和全面对接山东过程中,吸引更多要素资源加速向__流动,推动__生产力布局调整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吸引重大项目、重大产业向__转移。实现县城开发区优化升级,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综合运输、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研发设计等生产业,发展就业容量大、吸纳能力强的生活业,培育一批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和区域品牌。实现宋门工业园区扩容升级,与德州天衢工业园无缝对接,形成协调配套、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推动教育资源向县城集聚,逐步将初中教育集中到县城,小学教育集中到乡镇驻地。

2.提高住房保障能力。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发挥市场作用,促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运营可持续发展。把外来务工人员、新就业高校毕业生和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常住人口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保障性住房覆盖范围拓展至乡镇教师、医护人员、乡镇政府及事业单位公职人员,对符合保障条件的人员,2016年解决20%,2017年解决45%,2018年解决60%。通过合作共建、共有产权、先租后售等方式,促进居民自建与政府保障相结合。鼓励和支持城郊村、弱小村和偏远村村民,向县城和小城镇转移。对县城建成区范围内的棚户区,2016年改造15%,2017年改造30%,2018年改造50%。

3.大力推进“三改一拆”。加大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改造和违法建筑拆除力度,优化土地开发利用,改善居民人居环境。推进城中村改造,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坚持高标准规划设计、严格控制开发强度,统筹安排城市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空间环境设施。加快旧小区改善,结合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积极筹措旧小区改善资金,因地制宜确定改善内容。

4.加强园林绿化建设。以国家级园林县城创建和“绿色生态之城”建设为抓手,2016年完成《__县城绿地系统专项规划》编制。以美丽乡村片区建设为契机,充分利用好上级建设资金,在主要道路边角增加常绿树种,整出微地形,摆放景石或杂技雕塑,以突出杂技特色,提升县城档次。启动东湖公园、清馨园续建等公园游园建设;实施太行道北延绿化工程;实施长江路(桑兴河桥东至宣惠河段)、黄山道(黄河路至长江路段)、华山道南段(钱塘江路至金沙江路)、金沙江路北侧各10米绿化景观带建设;将淮河路中段两侧绿化方格打通,连成绿带。县城单位庭院绿化美化,省级园林式单位、园林式小区各占40%以上,主干道沿街90%以上单位实施“拆墙透绿”。新增占地面积10公顷以上公园一座,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4平方米,绿道绿廊建成24公里。2017年结合美丽乡村片区建设,实施人民银行对过水面及泰山道南段东侧王庄水面改造绿化;实施开发区补植完善,增加花灌木种植,逐步实现14万平方米草坪新植,改造边角绿化,提升开发区绿化档次;完成嘉陵江路中段南侧绿化工程,将西段两侧绿化方格打通,连接成绿带。各类绿地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乔、灌、花、草有机配置,形成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城区和郊区相结合的城乡一体的绿化体系,达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标准,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8平方米,省级园林式单位、园林式小区各占60%以上,成功创建国家级园林县城。

5.加强综合交通设施建设。完善交通路网,打通断头路,完善路(门)牌设置,形成级配、结构合理的路网系统,科学配置自行车、步行等慢行通道,加快构建等级分明、系统明晰、密度合理、快慢有效的城市道路交通体系。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与新建建筑、市政、道路、公园、广场等实施同步建设。加快县域交通投资建设进度,扩大公交化运行范围。实现县城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运行率2016年达到40%,2017年达到50%以上。

6.改善基础设施供给能力。健全基础设施配套标准,完善配套设施专项规划。加快供水、供热、燃气、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维护管理,形成适应人口和产业集聚需求、完备高效的设施体系。2016年底前,完成县城区供水管网铺设,实现地表水厂正式运行,集中供热面积达到130万平方米。2018年燃气普及率达到87%。实施城市老旧地下管网改造工程。推进综合管廊建设。加强用水管理和监测,确保饮用水安全。

7.完善排水防涝和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将雨水年经流总量控制率,作为县城规划建设的刚性控制指标。加大合流控制管网更新改造,实现雨污分流,2016年完成合流制管网分流改造率达到80%,2017年达到90%,2018年达到100%。推进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垃圾处理场稳定达到二级以上标准。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推进雨污分流改造和污泥无害化处置。2016年所有污水处理厂完成升级改造,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2018年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完

成达标改造,污水处理率达到98%以上。8.完善县城公共服务设施。制定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和建设标准,新建和完善文化馆、体育馆、综合医院、养老院等大型设施,合理配置小型文化、体育设施和场地。优化学校布局和建设规模,合理配置中小学和幼儿园资源。完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和服务体系,增强县城整体功能。2017年完成国家评估定级最低标准的图书馆、公共体育场和中小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展览馆、文化馆、文化广场、医院、学校、商贸中心等设施。

(三)提升管理水平

1.严格规划实施管理。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严格执行城乡规划修改程序,保持规划连续性。健全县城规划管理机制,深入实施“阳光规划”,加快规划展馆建设,将规划展馆作为公开公示的平台。建立健全城乡规划委员会,实施重大规划、重大建设项目规委会审查制度。牢固树立“规划即法”意识,依法管理规划、执行规划,保持规划权威性、严肃性和连续性。强化规划实施的行政监督与公众监督,严格查处违法建设。

2.着力改善县城容貌。从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脏乱差”问题入手,大力开展“洁净城市”活动。推进县城市容管理和环卫设施建设等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推行道路机械化清扫作业和垃圾落地限时制,促进市容环卫工作上水平。加大环卫设施、设备投入力度,逐步提高县城道路机械化清扫率,2016年达到60%,2017年达到65%,2018年达到70%以上。加强施工扬尘和道路扬尘治理,推进文明施工、绿色施工。加强空气环境、饮水水源质量监控,拆除城区燃煤锅炉,2017年分散燃煤小锅炉淘汰率达到100%。

3.提升智慧管理水平。建设智慧城市,完善公共信息平台和基础数据库,重点建设人口、法人、建筑物、地理信息、宏观经济数据平台。推进城市管理规范化、精细化和智慧化建设,加强县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并整合城市管理、地理信息、交通管理、社会治安、环境保护、自然灾害应急处理等智慧化信息系统,提高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食品药品等公共服务领域智慧化应用水平。2016年底前建成数字规划和数字化城管平台。

4.加强建筑质量管理。打造精品工程,对重要区域、重要节点的建筑工程质量严格把关,将体育场、博物馆、展览馆等建筑工程及道路、桥梁等重要的市政工程打造成精品工程。加强工程质量管理,严格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和施工现场量化计分制度,强化监督检查和工程实体质量常见问题治理,以创建结构优质工程为契机,不断提升我县建筑工程质量水平。

5.推进建筑节能管理。新建建筑严格执行强制性节能标准,制定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规划和年度计划,提高县城建筑节能综合改造比重,项目竣工后进行建筑能效测评。开展被动式低能绿色建筑示范,推广建筑保温与结构一体化技术。强化建筑材料、机械设备信用档案和使用备案管理,推广应用绿色、节能、环保类新型建材产品与设备,支持新型墙材技术向农村推广。完成老旧住宅节能改造2016年35%、2017年50%、2018年60%。绿色建筑占县城新建建筑比例2018年达到35%。

(四)加快体制创新

1.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县城。消除农业转移人口向县城转移的政策性、体制,消除农业转移人口享受县城公共服务的阻碍,拓宽农民进城的通道,让稳定就业的农民在县城安居落户,平等享受城市居民的公共服务权益,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手续,增强人口集聚能力。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县城社会保障体系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子女就学、技能培训、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能力。走“小县大县城”的路子,通过政策和市场化运作,吸引农民进城,以县城周边、开发区周边及杂技大世界周边村为重点,圈点出多个区域,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整体规划,开发建设新民居项目,让农民进得来、住得下、能就业、可创业。将土地经营权向农业园区和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集中,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把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

2.强化用地管理。按照“管住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的原则,完善土地产权、用途管理、市场配置、收益分配等制度建设,提高土地对城乡化发展的保障能力。优化建设用地布局,高效利用工业用地,适当增加生活用地,严格保护生态用地。全面开展闲置土地清

理,对闲置两年的土地依法予以收回,推动存量建设用地的二次开发利用。强化对项目土地容积率、工业用地投资强度和亩均税收额等指标的考核,鼓励建设多层厂房、下沉式厂房,统筹地上地下有序开发,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3.引导资金向县城聚集。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多元可持续的县城建设投融资体制。积极扩大与金融机构合作,争取更多信贷支持。建立动态平衡的政府偿债保障机制,防范债务风险。大力推广PPP融资模式,利用特许经营、投资补助、发行企业债券、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吸引社会投资参与县城公共服务、市政公用、棚户区改造等领域的建设与运营。2016年推进县建司市场化转型发展,逐步将平台公司发展成为城市资产运营管理、城市综合开发、具备现金流的多业态实体公司,基本建立适应新型城镇化和县城建设要求的投融资体制机制。

4.创新城市管理机制。建立城市管理工作协调机制,探索构建管理、执法、服务“三位一体”的“大城管”格局。2017年将城市管理事件和部件纳入数字化城管平台系统,实行网格化管理,量化管理目标,细化管理标准,加强监管考核。建立完善城市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城市管理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建立起齐抓共管、分工明确、责任到位、沟通便捷、反应快速、处置及时的城市综合管理机制,结案率达到95%以上。建管并重,下移管理重心,坚持依法行政、文明执法,理顺城管执法体制,健全完善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加大资金投入,购置指挥监控、执法车辆、取证、通信、服装及防护用具等装备,确保城管执法需要。建立公安城管联合执法队伍,解决城市管理工作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城管执法严格法律程序,建立健全城管执法监督机构,搞好执法培训,对城管执法过程中队员仪表、工作态度、执法方式予以纠查,强化内部监督。

5.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大力简化环保、土地、规划等前置性文件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限,为县城建设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拓展县城发展空间,积极稳妥地推进县改市步伐,大力实施县城镇改街、村改居,在城中村改造中同步推进村民转为市民、村委会转为居委会,依法推进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村集体资产转为股份制的改革。

6.实施财税扶持政策。因县城建设实施房屋征收的,对被征收人按照国家有关城镇房屋征收管理办法规定的标准取得的补偿款,免征个人所得税。居民因房屋征收重新购置住房的,对购房成交价格中相当于征收补偿款的部分免征契税,成交价格超过征收补偿款的,对超过部分征收契税。因实施县城规划、县城建设的需要而被县政府批准征用的房产或收回的土地使用权,免征土地增值税。市政街道、广场、绿化地带等公共用地,免缴城镇土地使用税。财政全额拨付经费的事业单位自用地,免缴城镇土地使用税。

7.开展对标晋级。依据自身发展条件,2016年确定__省外1个先进县作为标杆,制定对标学习先进地区的目标体系,明确具体任务、时限和措施。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办法,与对标的先进县(市)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一)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__县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立“__县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城镇化办”),配备必要的人员编制、给予经费保障,或从相关职能部门、单位中抽调人员,与各部门建立联动机制,负责协调、督导、调度等日常工作。按照C类县城建设目标体系,明确各相关部门主体责任、任务目标、发展指标、责任人、完成时限和考核办法。

(二)强化督导调度。建立县城建设三年攻坚调度、督导、通报制度,实行月通报、季调度、半年总结、年终考核的督导调度机制,将各部门工作情况进行排队,报县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县城镇化办要加大调度力度,加大对重点工作的督促检查。县委、县政府督查机构要建立定期督查制度,适时开展专项督查,督查结果在全县通报,对工作做的好的部门通报表扬,对工作落后的单位通报批评。

篇6

[关键词]城市滨水区;多样性;亲水空间;人居环境

一、引言

城市滨水区的最大优势是具有丰富的“亲水性”元素,即人对于水的依赖和亲近使滨水地带成为人们向往、聚集的地方。亲水性的重要之处还在于无论从视觉上还是从活动上均能保持与河流的密切关系,使都市生活中的水文化得以再生[1]。因此,营造多样性的亲水空间是改善滨水区人居环境最有效和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二、亲水空间设计的核心目标

城市滨水地带亲水空间设计的核心目标是构建人与水的亲和关系,让人能够接近水岸[2],接近水边特有的环境,陶冶人与环境共容共存的情操,并提供多样化活动的滨水公共空间,从而改善城市滨水区人居环境,增强城市滨水地带的活力和吸引力,使滨水重新成为城市的核心地区,实现滨水地区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综合的可持续发展。

三、南宁市五象新区环城水系景观设计

(一)项目概况

南宁市五象新区规划总面积88平方公里,规划人口约100万,是南宁新的行政、文体、商业商务中心,良庆、邕宁两城区的分中心,综合性的宜居新城,具有多种功能的南宁新市区。

五象新区环城水系位于南宁市五象新区核心区之中,由良庆河、楞塘冲两个天然水体和一个人工开挖补水运河――楞良运河组成(图1)。其中良庆河由西南向东北蜿蜒流淌,于良庆镇桥头岭附近汇入邕江,河长约17.7km。整治后南北各设一处调蓄湖并设10级壅水梯级,使河道保持常年流水;楞塘冲由南向北流,于良庆镇楞塘附近汇入邕江,河长约6.0km。整治后南段设楞塘下湖,北段设楞塘上湖,并设有多级壅水梯级,使河道保持水体连贯;楞良运河为新开通的连接运河,运河长4.5km。

五象新区环城水系属于南宁水系规划中“一江十八内河四大环城水系”里面重要的一个环城水系之一,是邕江景观的重要延续,也是五象新区水系网络的核心组成,是五象新区城市的主要生态绿化廊道。作为城市核心的组成部分,其景观营造应该为市民提供游憩、观赏的场所及便利,并创造丰富多样的亲水空间,让居民得以亲近河流,接近自然。

(二)设计构思

1.设计思路――“水为体,绿霓裳,文化魂”

水为体:设计首先强调理水。在河道景观设计中,水是所有景观的载体,因此设计强调营造自然特征的水体形式,在满足水工设计要求下,通过“五象十八滩、绕城十道湾”的景观布局,展现河道水体的所有特征:滩、弯、汊、岛、岸,使整个景观工程构建在一个自然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亲水空间的生态自然特性。

绿霓裳:设计在创造景观时,继承中国山水园林的营造手法――“师法自然”,以植物、生物、地形等自然要素为设计素材,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观效果。

文化魂:景观工程赋予文化内涵才能提升品位,五象新区环城水系景观设计要体现南宁所特有的地域文化。南宁既是岭南文化与壮乡文化相交融的城市,也是中国文化与东南亚文化相碰撞、相融合的城市。因此,南宁的文化在发扬本土的岭南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同时,更加具有开放性、兼容性、国际性和多元性。而作为南宁市重要新区的自然河道景观,景观设计主要体现南宁的民族特色、岭南文化和东南亚热带风光,形成鲜明的个性。

2.设计目标――水映绿林、回归自然

河道生态景观营造以绿化造林为主,构建生态河道,让水质得到改善,让原有生物群回迁,重新建立河流的水生生物生态环境,恢复河道原有的自然特征:河道宽窄交替,深潭与浅滩交错;潺潺的河水时而急、时而缓,流经一个个弯道;两岸树林繁茂,河中树影斑斓,鱼儿在水草中嬉戏,鸟儿在绿地上栖息,重现自然、和谐、美丽的滨水画卷。同时,强调场所的公共性和水体的可接近性,营造多样化滨水活动空间,提高城市滨水空间的亲和力和吸引力,让游人能够融入自然、体验自然、回归自然。

(三)河道亲水空间的营造

城市滨水带设计类型有:自然生态型、防洪技术型、城市空间型、旅游公园型等四类[2],而五象新区环城水系的设计主要融合了自然生态型和防洪技术型,同时也不同程度综合了旅游公园型和城市空间型的设计方法。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达到了防洪、亲水、生态的综合效果。为了让市民亲近河流,设计通过对河道形态的自然恢复、驳岸的生态处理及构建多样的亲水设施等,营造形式多样而富有活力的滨河亲水空间,改善滨水区人居环境。

1.恢复自然型的河道形态

一条自然河道和滨水带,必然有凹岸、凸岸、深潭、浅滩和沙洲。它们为各种生物创造了适宜的生境,是生命多样性的景观基础。蜿蜒曲折的河道形态、植被茂密的河岸、起伏多变的河床,都有利于减低河水流速,消减洪水的破坏能力。河流两侧的自然湿地如同海绵,调节河水之丰俭,缓解旱涝之灾害,从而营造安全、生态、可持续的滨水空间。

五象新区环城水系发源于周围山地,属于山区河流性质,原有河流形态蜿蜒曲折,由于河道长期缺乏管理,周边用地的无序开发和对河道的侵占,使得河道除了局部低洼地被筑堰形成鱼塘,在枯水期基本处于干竭状态。因此,河道景观建设首先要恢复其原有的自然形态,形成连续的自然水际景观和各种生物的迁徙廊道。

(1)自然溪流型:根据河段功能,河道上游部分,以生态保护和水源涵养为主,因此河道形态采取自然溪流型。

(2)岛屿河汊型河道:保护原有河道过水断面的基础上,增开一条水汊,两条水道中堆土,形成岛屿。水汊根据水位高低开设成常年型和季节型。水汊底低于常水位就形成常年型河汊。平常河汊以湿地形式存在,洪水期成为水道。

(3)河滩型河道:结合驳岸处理,作开敞河道。整个河岸铺设沙滩或只种植草坪,模拟自然河滩段,为市民玩沙、亲水、淋浴阳光创造条件。

(4)丘陵型河道:结合现有自然起伏地形,利用河道挖掘土方堆山,形成丘陵地形,让河道沿丘陵地形弯曲转折,游览性道路沿丘陵绕行,时而贴近水面时而绕丘陵之后,产生河道若隐若现的效果,同时结合地形设置山地车运动场地。

2.构建多形式生态驳岸

草坡式驳岸:在坡度较缓的河段,采取大面积的草坡式驳岸。既满足有人亲水的需求,又使河道景观空间开阔明朗(图2)。

石块型驳岸:在护岸坡度较陡的河段,放置石块形成岸线,在河道内插植耐水灌木与乔木,达到绿化效果并减少河水对岸线的冲刷。(图3、图4)

湿地形驳岸:考虑河水水面变化情况,预留出湿地区,种植水生植物如芦苇等,利用植物来巩固岸线,减缓河水冲刷(图5)。

3.布置丰富的亲水活动场地及设施

景观设计考虑设置亲水活动类型有:休闲散步型、自然观赏型、接触自然型、水上运动型和季节性活动型等。

(1)休闲散步型:沿河道为居民提供散步道、座椅、小亭等设施,满足居民以健身转换心情,约会聊天等需要。

(2)自然观赏型:营造一些自然景观,跌水、石滩。设置游览道路、草坪、休息亭、景观桥等设施,满足居民观赏自然风光,放松身心的需要。

(3)接触自然型:沿河岸安排水生植物群落,在愣塘上湖和上游较宽敞的浅水河段设置绿化生态小岛形成野生鸟栖息地、设计鱼巢,放养各种鱼类,构建鱼类繁殖观赏区,设置必要的游览道路、观察小屋、垂钓等场所,使居民能直接与水接触,在娱乐中拉近与自然的距离。

(4)水上运动型:利用河道开展水上运动,在三个人工湖和宽敞水面河段设游览性码头,开设观光游船,让居民可以观赏沿岸美景与城市风貌。游船通过预托式升船站与邕江相通,内外江游览一体化。结合节点公园,安排小型游艇,供居民荡浆休闲。对于设有拦水坝的河道,可以设置皮划艇漂流项目,提供探险的乐趣。

(5)水边运动型:良庆河中游段两岸控制绿地宽度≥120m,河岸边坡较缓,可利用水边斜坡、草坪、起伏地形,游览道路,开展慢跑、滑草、山地车、放风筝等轻松愉悦身心的健康活动。

(6)季节性活动:结合各景点,每年定期安排与东盟民俗文化有关的活动。如东盟风筝节、东盟民间艺人节、东盟手工艺展览节等。活动根据规模大小及活动主题,轮流安排在代表各国文化的景点内。为配合类似活动,需要集中设置小吃、小卖、公厕、管理服务、停车场等设施,预留一定的营地广场与空旷草坪等活动空间。

4.滨水道路设计

滨水道路等级共分为四种类型:主要景观游路、亲水步道、小游路及亲水栈道。

主要景观游路沿河岸布置并与城市道路连接,道路宽度3~5m,是环绕整个水系景观和各个景点的主要车行道路,应急通行防洪、消防、救护车辆,道路两旁种植枝叶青秀的香樟,形成河边林荫道,并通过统一的景观路绿化风格将各个景观功能区串联成整体。

亲水步道主要设置在景点的湖岸及河边,路宽1.5~2.5m,沿路边种植枝条柔软的植物如柳树、柳叶红千层、水蒲桃等,步道采用石材铺装,以步行为主。

小游路或汀步在景点绿地内为方便行人穿行而灵活设置,步道宽1~1.2m,铺装以石材、木材等天然材料为主。

亲水栈道设置在部分景点和湿地区的临河、湖部分,栈道宽1.5m,采用木材、石条等铺设。

5.园林建筑及环境小品设计

园林建筑及环境小品的布置以满足功能为前提,以相对集中,分散有序为原则,在景观节点周边设置景观廊、构架、观景亭、雕塑等建筑小品及商店、管理用房、公厕等配套服务建筑,河道沿线则有序地布置各种方便游人的配套服务设施,如亲水平台、下河码头、休息座椅、垃圾箱、标志牌、凉亭等,所有园林建筑及环境小品的造型突出简洁、朴素、自然的风格,材料以石材、木材、混凝土仿木等自然元素为主。

五、结语

南宁市五象新区环城水系景观工程的实施将打造一条生态自然的五象新区景观带。它不仅是城市水系的保护带,还改善了周边的人居环境,同时形成了新的旅游休闲活动场所,进一步体现了滨水地带景观建设的社会效益及广泛影响。

[参考文献]

[1]樊平.浅析现代城市亲水空间的营造[J].城市,2010,(7).

篇7

(一)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发展步伐更加稳健。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50亿元(预计数,下同),比上年增长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00亿元,增长13.5%。完成财政总收入201.4亿元,增长8%;税收占比达到71.7%,比上年提高6.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46.5亿元,增长11%。进出口总额28.5亿美元,增长31.7%。引进内资332.5亿元,增长17%。利用外资12.34亿美元,增长16.9%。

(二)打好转型升级持久战,产业动能更为强劲。大力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积极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等平台建设。两大千亿计划全面发力,装备制造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汽车产业产值达到400亿元,“1+4”特色产业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了70%。狠抓产业项目的招商和开工,2016年招商签约项目开工率达到84%。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达到2.1%。编制完成军民融合示范区建设规划。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通过预验收。

(三)落实城市发展新理念,城市建设更重内涵。《湘潭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修订获国务院批准,编制完成教育、医疗等5项专项规划和九华等9项片区规划。全面加强城市设计与风貌管理,淡雅有致的城市风貌渐入人心。湘潭迈入了颜值更高、品质更佳的发展阶段,城市向心力、美誉度大为提升。

(四)紧扣城乡统筹总抓手,农业农村更有活力。创新农业农村投融资机制,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推进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实施城乡统筹供水项目,农村违章建筑和破败空心房专项整治有序推进,交通干线两厢绿化、美丽屋场建设成效明显,第二轮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全面完成,美丽乡村的图景正在徐徐展开。

(五)把握深化改革主旋律,发展要素更显活跃。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105项改革任务顺利推进,资金、土地、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发展活力和创新活力,在湘潭这片红色土地上竞相迸发。

(六)聚焦人民群众身边事,民生事业更具温度。稳步推进脱贫攻坚,扎实推进扶贫“六件实事”。加强食药监管责任网格化、检查格式化、管理痕迹化,提质改造小餐饮199家、生鲜超市23个。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实现“双下降”。加快建设领域历史遗留问题处置,妥善解决了16个开发合同遗留问题,为1.1万户办好了不动产权证。强化社会治安防范,深化平安创建,刑事治安案件大幅下降,人民群众安全感持续提升。全面完成省9件12项、市10件27项民生实事,兑现了对全市人民的庄严承诺。

(七)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自身建设更见成效。综治工作、计划生育、安全生产、打非处非等多项工作获评全省先进或优秀等次。

2017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在统筹推进各项工作的同时,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办成了几件大事。

一是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二是战胜了特大暴雨洪涝灾害。

三是取得了优化发展质量的良好开局。

四是打响环境治理攻坚战。

五是全面铺开精美湘潭项目建设。

二、2018年工作安排

2018年,是贯彻落实党的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是开启湘潭基本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重要一年。

面对新机遇要有新作为,开启新征程要有新状态。新的一年,我们将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根据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以上;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8%左右;财政总收入增长7%以上,非税收入占地方收入比重控制在42.8%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16%左右;引进内资增长14%左右,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2%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以上。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开展好五大主题年活动。

一是产业项目建设年。重点围绕“1+4”特色产业,持续推动装备制造产业千亿倍增计划和汽车产业千亿行动计划,启动军民融合产业千亿行动计划。全年引进500强企业15家,开工1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0个,重点产业项目投资突破800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规模工业企业突破1000家;装备制造产业产值突破1200亿元,汽车产业产值突破600亿元,军民融合产业产值达420亿元以上。

二是园区发展提质年。完善各园区产业规划,探索“一园一链”“多园一链”等特色化、统筹化园区发展模式,深入推进赋权强园,理顺园区管理体制,支持园区各项改革。完善园区考核办法,加强对工业产值、财政收入、投资等经济指标的考核,加大规模工业增加值、税收占比、产业投资、科技投入等质量指标的考核权重。力争全市80%以上的规模工业增加值、80%以上的高新技术产值、80%以上的财税收入来自园区,努力实现增速更稳、效益更好的高质量发展。

三是环境治理攻坚年。重点打赢蓝天保卫战,统筹推进碧水攻坚战和净土持久战,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78%以上,水环境质量稳定达标,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3.6%以上,全面完成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省定目标,守住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的责任底线。开展环保综合督查,强化环保综合执法,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推进生态修复工程和全域绿化行动计划,努力形成保护、治理、修复并重的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四是精美湘潭深化年。切实巩固和深化精美湘潭建设成果,重点开发建设窑湾、万楼、宝塔、竹埠港四大片区,打造“一江两岸”城市主轴。深入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统筹推进城市双修、海绵城市、智慧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新一轮棚户区改造和城市管理标准化等各项工作,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实现更有内涵、更有质量的精明增长。深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交通畅通模范城市,建设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全国文明城市。

五是行政效能优化年。以执行力建设为主线,开展政务大督查,全面落实依责承诺、尽责践诺、问责督诺、全责履诺。深化“放管服”改革,积极推进多评合一、多规合一、多图联审和行政许可标准化,完善智慧政务平台,建立“马上就办”和“最多跑一次”工作机制,行政审批提速率达15%以上。有效解决“脸好看、事难办”“不贪不占也不干”等“”问题,着力为就业创业降门槛,为市场主体减负担,为激发投资拓空间,为公平营商创条件,为群众办事增便利。

重点抓好以下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抓优势产业,加快形成先进制造业集群。突出“1+4”特色产业,更好发挥智能制造等企业联盟作用,培育壮大海工装备等新兴优势产业链,推行核心企业担任“盟长”、市级领导担任“链长”的配套协作机制。严格兑现企业引进产业链和本地采购系列奖励措施,推进核心企业订单融资、应收账款融资,有效提升本地配套率,推动引链补链强链。鼓励企业发展直接融资,启动企业上市“蝶变”计划,重点支持10家企业加快主板上市步伐,鼓励中小企业股改,培育上市企业后备梯队。编制军工城建设专项规划,推进军民深度融合,积极创建国家级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深入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创成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

(二)抓创新引领,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深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争创国家创新型城市。深化智造谷建设,加快智能化改造专项行动,积极申报“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力争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2%,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0家以上,总数突破180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4%,推进湘潭制造业迈向中高端。加强企业孵化平台、协同创新平台、国省双创示范园区等平台建设,加快文化创新步伐,落实产业人才系列政策,持续推进校地深度融合和产学研合作。

(三)抓开放崛起,不断拓宽发展空间。立足长株潭核心增长极,落实“五个对接”行动,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支持岳塘经开区打造长株潭中央商贸区。依托区位优势和“互联网+”,衍生跨界融合、智能营销等新模式,努力打造智慧物流2.0时代的长株潭物流中心和中南地区物流枢纽。加快湖南健康产业园核心区建设,支持昭山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深入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城市,不断提升热度、做旺人气。

(四)抓县域经济,构建竞相发展新格局。完善全市县域发展规划布局,启动县域经济发展五年行动计划,研究出台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系列政策。加快建设韶乌线、伏林大道、G320绕城线,拉通县域快速通道。出台县域经济发展考核奖励办法,对在全国县域经济排名中实现进位赶超的县市,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奖励力度。继续实施乡镇经济上台阶奖励政策,推进经济较发达乡镇扩权强镇试点,实现“一镇一业、一镇一品”特色发展。努力构建园区经济、县域经济、乡镇经济竞相发力的新格局。

(五)抓环境治理,全力推进绿色发展。着力打好蓝天保卫战,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力争空气优良天数稳步增加,空气质量指数持续好转。以河长制为抓手,深入推进湘江保护与治理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确保河流水质稳定达标、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100%达标。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农村垃圾处理体系建设,加快禁养区内畜禽规模养殖场关闭退出,完成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中心建设。加大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治理力度,打造竹埠港土壤修复样板工程。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推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坚持自然恢复为主,让两岸苍翠守护一江绿水,让一江清水滋养湘潭大地。

(六)抓城市品质,建设更加精美的宜居家园。始终坚持在长株潭城市群的大格局中谋划湘潭的城市建设和发展,加快实现城际干道互联互通。严格执行新版城市总规,实施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条例,打造精致精美的城市气质与特色风貌。加快建设“千里湘江第一湾”、万楼片区“一馆五中心”、宝塔片区、竹埠港片区,全线贯通湘江两岸防洪景观带,集中力量打造城市主轴。启动新一轮棚户区改造三年计划,年内完成1万户改造任务。努力打通西南二环与东北二环,完善城市骨架。有序推进城市双修,继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和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建设,让城市生活更加和谐宜居、更加幸福美好。

(七)抓乡村振兴,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完成年度减贫任务,实施省定贫困村振兴工程,落实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启动实施“三乡”工程,大力推进能人回乡、产业兴乡、市民下乡,鼓励企业家、能人到乡村投资兴业,引导市民租用农村空房空地发展乡村旅游、居家养老等产业,推动资源、资金、人才回流农村,振兴乡村。实施农村双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完成电网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全面解决农村“低电压”问题。

(八)抓民生事业,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推进教育强市三年行动计划,完成滴水湖小学、湘乡起凤学校等4所学校建设,启动建设湖湘小学、万楼中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推进医联体建设,积极发展中医药事业,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对高等院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重点人群带头创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强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积极应对老龄化,打造湘潭养老服务品牌。稳步增加企业退休职工养老生活补助和养老金,稳定提升城乡低保、最低工资、基本医疗保险补助、特困人员供养等社会保障标准,完善医疗救助、急难救助、临时救助和慈善援助为主体的贫困救助系统。全力办好“厕所革命”、四好农村公路、老旧小区改造等10件民生实事,把一桩桩好事、一件件实事办到人民群众的心坎上。